课堂教学理论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理论(共8篇)

课堂教学理论 篇1

仓储理论教学论文:仓储理论课堂引入分组教学法的探索

作者/ 胡春凡 王 训

摘 要:笔者在仓储理论课堂上打破传统理论授课模式,尝试引入分组教学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着重阐述仓储理论教学中分组教学的实施及意义。

关键词:分组教学法 仓储理论 课堂教学

一、引入分组教学法的原因

分组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增加学生之间的协助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将分组教学法引入仓储理论课堂,是基于如下几点考虑。

首先,仓储与配送管理基础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又是物流专业的启蒙课程,地位十分关键。学生高中毕业后来到技工学校学习,对“物流”的定义尚不熟悉,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老师教、学生背的方式来授课,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其次,技校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且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班级人数较多,而学生的基础和素质又参差不齐,只有引入分组教学法,才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中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极分化现象。

第三,在经济转型和素质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要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三统一的技工学校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21世纪的教育主张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分组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

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快乐地走进课堂,愿意并喜欢上仓储理论课,打破仓储理论课死气沉沉的僵局。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分组教学法是可行途径之一。

二、分组教学的实施

1.分组

合理的分组是开展分组教学法的前提。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电脑水平,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大组,每个组中各类学生的比例基本相同。每个小组推荐两位组长,选取学习较好、责任心强、号召力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由组长统领小组其他成员。每个小组都模拟成某一家物流企业,自创队名和口号,学生们很快就讨论得热火朝天,譬如闪电物流的“团结一致、共创佳绩”,中立物流的“服务一流、走向全球”等。

合理分组,科学引导,不仅有利于组内互帮互学,而且组与组之间能充分实现合作与竞争。

2.落实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一直是个难点。以往上理论课时,老师是台上的“主角”,学生多数时候都在扮演“听众”,课前预习很难落到实处。(职教论文 )引入分组教学法后,笔者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合理设计课堂讨论题目;通过组内互相督促、组间互比互学,学生们课前不得不主动搜集与教材相关的各种资料,逐渐也培养出了课前预习这个好习惯。

3.开展课堂讨论换积分活动

在分组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组为单位,分组围坐,开展小组讨论。90后学生特别喜欢“我的课堂我做主”,不太接受一板一眼的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能够营造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只起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中多处设抢答题,如仓储的分类、货位编号方法、货垛五距、堆码方法等等。出题者可以是教师,但多数情况下,由各小组之间互相出题。

这样有几个好处。首先,可以督促各小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其次,可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再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课堂讨论中设置小组积分是分组教学法最大的一个亮点,各位组员都为本小组的积分而努力,把课堂教学推向一次又一次高潮。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4.精心策划复习课

分组教学法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教师必须是课堂的设计师。复习课至关重要,教师千万不能图省事。

譬如,学完“第一章仓储和仓储业管理概述”之后,在章节复习课上,教师先给学生10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以模拟现场招聘的方式,全班六组分成三轮,一对一模拟“仓储企业现场招聘会”。扮演面试企业的小组要在面试过程中提相应的问题,涵盖仓储的概念、意义和性质、功能、种类以及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等知识点,而应聘者也要灵活应变,专业地回答问题。最后,再由全班投票评选出最佳表现小组和最佳表现个人。

在复习课当中,为了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复习热情,课前还可设置一个5分钟的分组小游戏,如成语接龙、官兵捉贼、心有灵犀等,在游戏中获胜的小组享有优先出题的权利。这样一来,各小组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认真准备,都想争取到出题权,就连课间10分钟都还在忙着为游戏做准备。

5.打破传统考试模式

“你再不认真听课,就等着补考吧!”“一次作业都不交,就等着补考吧!”这是许多任课教师随手拈来的杀手锏。笔者认为,与其让学生毕恭毕敬、心不在焉地坐在教室里,或者为了60分而不惜考场作弊,倒不如直接告诉学生:“老师不拿分数来压人,老师更注重平时的考核成绩与表现,关注的是各小组的共同成长和进步。本课程上报给教务科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考核占20%,课堂积分占40%,卷面考试占40%。每次课都是考试,每天的出勤情况和小组积分都跟自己的学科成绩息息相关。”

这样实践一个学期之后,笔者总结出这一考核方式具有如下优点。

(1)让学生亲眼看到自己一次次的进步,找到成就感。(教师可在教室里设置每周明星榜和每月明星榜,只要留意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榜单是不断刷新的,这就证明每位组员都在慢慢成长、不断超越自己。)

(2)避免学生产生考试临时抱佛脚或作弊等侥幸心理。引入分组教学法后,考试前不再划定复习范围了,学生们平时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真正考试时就是顺手拈来。

(3)让后进生在小组中逐步成长。以前,后进生是一个人破罐子破摔,想怎样就怎样,但分组之后,他们慢慢意识到:“老是拉小组的后腿,面子上也挂不住啊!”如此一来,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就慢慢就形成了。

(4)除了“高分高能”,也有“低分高能”产生。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单纯上理论课,就是坐不住,但实施分组教学后,每堂课都有自己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了,他们肯定不会错过。1133班的××同学是出了名的“难对付”,大多数任课教师都拿他没辙。笔者故意给他安排了一个副组长的职位,负责小组考勤和纪律,没想到,这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次课堂讨论时他都非常积极。

(5)反对唯分数论,不片面追求考试的卷面分,使学生学会积累,学会和自己的团队一起成长(这从实施一段时间的分组教学后,班内迟到和缺勤的比例明显降低就可见一斑)。

6.重视教学后的评价

向别人学习和向自己学习都是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分组教学后的评价相当关键。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开展好自评和互评,自评重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与长处,在组内取长补短;互评注重小组之间找出差距,发扬优势;师评时切忌给学生印象分,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提出建议。笔者在课堂上还经常展示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不断追求完美。

三、分组教学的重大意义

1.学会创新

传统教学中,学生类似于鹦鹉学舌,死记硬背也能行。而采用了分组教学法后,笔者不限思考方式,一般不设标准答案,只设参考答案,鼓励学生大胆突破教材,充分发挥想象,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真正懂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譬如,在学习堆码方法一节时,学生们多次创新堆码方法,完全超出了教材的范围,这也为日后的堆码实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会合作与竞争

通过小组式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消灭班里的后进生。通过一帮一、一学一、兵教兵、兵练兵,学生之间相互促进,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能力。

3.学会分享与倾听

通过分组学习,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倾听别人的发言,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还学会了分享自己的观点。现在的技校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通过多次的小组讨论与教师点评,他们开始明白,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为二来看,要尊重别人的发言。学生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也相应地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

1.忌自由分组

分组教学的目的除了提高教学效果外,还有一个就是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分组教学如果由学生自由分组,会产生两个负面效应,一是优等生全部组合在一起,差生也相对集中,这样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日后教师将很难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小组之间容易形成小团体、小帮派,学生更加不愿意友好合作,更谈不上良性竞争,相互排斥会越来越明显。因此,笔者反对学生的自由分组,主张由教师来组织分组活动。每组男女生人数大致相等,三五成群的死党或者是优等生最好分到不同的小组中,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交友圈,也便于维持课堂纪律,更能带动各小组齐头并进。

2.忌自由讨论

分组讨论不等同于自由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是调控者,不能布置了任务后不闻不问,否则教室就像菜市场,课堂就变成聊天室。脱离教材的分组讨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讨论前,教师要事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要求讨论始终紧扣教材,紧扣知识点;讨论后,教师在进行点评时,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

五、小结

引入分组教学法后,仓储理论课堂别开生面,人人都在团队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人人都受到了关注,避免了以前的教师“一言堂”和少数学生的“个人秀”,学生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要大胆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把理论课堂这块主阵地还给学生,改革教法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插上一双向理想飞翔的翅膀。

课堂教学理论 篇2

在国家的不断推动和教育界的不懈努力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最早的课堂实践性学习活动, 如简单的课内讨论、演讲比赛、辩论赛等, 发展到今天, 已经具有了多种多样的课外教学形式, 如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参观实践基地、“三下乡”、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 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同时, 有越来越多的校内部门, 如团委、学生处、各系部等加入到这样的实践教学中来。

内容、形式和管理上的不断总结创新, 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和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教学载体, 而是在独立特征的基础上更加接近于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我们有必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 澄清认识, 掌握规律, 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进一步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统一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最初提出到今天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平行存在, 越来越表现出独立性, 自成体系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 我们应看到, 作为共同提出的一对范畴, 二者首先是统一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具有思想性、科学性的学科, 严谨认真、具有逻辑性的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 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必须要以理论教学为指导, 在目标、内容、环节设置上保证不脱离整体大局。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水平和发展, 是实践教学的理论载体。

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实现和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部分, 用来印证理论教学的正确性并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把居于被动受众地位的学生转变为活动主体, 将理论思考加以深化和升华, 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 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活动反过来可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在育人功能上相互配合, 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 构成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独立性特征

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 大量案例都是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出发, 以主题形式开展,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得比较好的案例, 严格按照问题提出、理论研究、资料搜集、数据调查、结果分析、提出对策、实施、效果考核的程序作为项目开展起来, 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虽然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为依托, 但从某些方面看, 它已超越了一般理论知识体系, 实现了与其他课程资源、教学资源、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已经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 在教学目的、教学规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变化。

(一) 教学目的方面的不同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但在具体教学目的上又存在不同。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 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提出不仅仅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 而且是从整个高等教育的角度。因此, 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教学目的直接迁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过程性活动, 其教学目的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实践本身即是教学目的, 具体的教学目的仅仅是过程的外化表现。在对不同的院校进行调查中, 我们发现, 各高校均制定了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不一而同, 但总体来说, 是院校综合社会相关情况制定出来的, 体现了过程和目的的一致性。

(二) 教学规律方面的不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强调对既定知识的正确反映, 在教学中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结构, 要求以科学理论和文化基础知识为基本内容,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坚定信仰、加强修养、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包含多个层次的立体教学, 一般课上和课下实践活动简单、普遍、易行, 能够经常性开展, 通过一些特殊案例的分析来引导学生对周围生活世界的问题、现象或事件等进行探索, 对热点时事形成正确认识;校外项目实施过程往往真实、复杂, 强调过程研究和知识的分析应用, 学生主动获取直接经验, 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与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主要强调间接经验的获得, 步骤简单直接, 而实践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存在着更多的环节和因素, 已明显具有了不同的教学实施规律。

(三) 教学内容的变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在内容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任务, 主要是进行国家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工作。虽然在教学中也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 但多是用作支持理论、辅助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同时, 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实施过程更具体, 环境更真实, 各类影响因素更多, 使得其覆盖的学科范围也更加广泛, 延伸到诸如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 是一种更具综合性的学习过程。虽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其他科目知识的学习没有列在教学目的中, 但究其实施过程来看却是必需的, 没有这些科目知识和能力的支撑, 就无法很好地完成实践教学项目。这也就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自发地扩大, 而不仅仅是理论教学内容的简单复制。

(四) 教学方法的差异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学习。为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要在学生意识领域镌刻上理论知识内容, 虽然是间接知识的掌握, 但要求越直接、越迅捷越好, 其内容也要求越正确越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过程性教学, 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目的, 这就使得实践教学项目不是直达目的的, 而是要通过摸索、探究, 要在很多的偶然、不可控因素中发展。过程不确定, 结果多元化, 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既要研究归纳, 又要进行演绎, 是一种研究型学习, 同时也是建构主义学习, 能够推动和开放学生的思维。即便是在最简单的课上讨论实践中, 为了强化过程学习, 也可以故意制造弯路来加强其过程性, 实现能力训练的目标, 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五) 评价的区别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多以试卷问答作为成绩考核形式和学生水平评定依据。在考核中, 不仅仅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会通过时事问题、材料分析题目等方式来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水平。但是, 这些题目的滞后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更多反映的是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对社会的了解, 而不是学生的分析能力。由于题目没有真实环境, 也难以体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的非确定性、答案的多元性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偶然、变化、分歧或错误的发生, 使得考核能够更准确地展现学生的真实水平。但这种考核也变得更加艰难, 更多的主观判断会直接影响到客观公正性, 对教师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也内在地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人”的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面向真实社会的教学。在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展现出不同于理论教学的独立性特征, 在研究这些新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 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统一的基础上,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规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越来越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和功能。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淑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辩证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5) .

[2]陈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2007.

课堂教学理论 篇3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启示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4—2015年高职教育英语类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课题(重点课题)《从建构主义理论管窥网络环境下多模态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88-01

现代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在各种各样的教育发展理论层出不穷的21世纪,建构主义理论以注重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对学生自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早已备受教育界的关注。本文在分析建构主义核心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探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启示。并以此希望能促进高职高专课堂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谈到建构主义不得不提的应该是一位在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皮亚杰。皮亚杰在他的理论中强调,学习者自身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继而使自身认知结构也得到了发展的。其实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但它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强调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主动的去探索、主动的去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去建构。我们70后或80后甚至更早的人们所接受教育模式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那时是我们的老师们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把知识从我们的教材经老师们的大脑加工整理后再次仅仅简单传送到学生们的课堂笔记本上或者现在的90后甚至会整理在自己的手机上。建构理论它所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其中的“学”最为重要;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法中则强调的以教师为中心,其中的“教”是最重要的。这就使得建构主义理论被作为教师的我们所积极关注并且将其理论大胆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创新的基础上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也强调了,学习不是由我们英语教师们把课堂知识简单地直接地传递给我们的学生们,而是由学生们自己去建构英语知识的过程。学生们不是简单地被动地去接收来自英语老师的旧有信息,而是主动地去建构英语知识的意义,而且建构主义强调了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完成的。学习也不是被动地去接收信息的刺激,而应该是去主动地建构意义,也就是根据自己以有的经验背景,再次对来自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去选择,去加工和去处理的过程。真正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来自每个学习者自身。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学习环境要素:情境、协作、会话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材提供的知识不再只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等。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我们教师英语课堂设计就是体现英语教师一堂成功的英语教学活动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1.针对这一点建构主理论也强调出我们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学习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这样的信息,课堂学习环境就是学习者自身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的探索和自主地学习的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可以利用多种工具和多样的信息资源如:教师们打印的和自己搜集到的一些文字材料、图书馆的书籍、听音室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来自网络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2.教师英语课堂设计应注重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仅用于辅助英语教师的课堂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辅助并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3.教师课堂设计应注重学习过程。因为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英语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英语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英语情境开始,整个英语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

三、建构主义理论给我们现代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启示

1)在我们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考虑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是英语课堂活动的主体。英语教师在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的基础上还要研究“教”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所强调的,“学”的中心问题是学生的内在因素,尤其是学生的心理活动,因而我们英语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在课堂英语教学活动中将其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2)重视并发挥高职高专学生的智力因素。利用多种措施激励学生们积极去思考,有创造性地去营造生动,有趣,幽默,快乐的英语课堂。重视调动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运用问题的趣味性引起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使其掌握科学的适合他自身的切实可行的英语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主动参加到我们为之设计的英语课内外的交际活动之中。

3)课堂上英语教师不要立刻主动去纠正学生交际运用中的错误而去不断的打断学生。因为这些错误一般是不会妨碍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热情;而且在课堂上直接立刻的纠正错误很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情感障碍;同时随时纠错也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语言形式,而忽略了语言内容。

4)我们英语课堂设计情景教学也是英语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可以利用本校多媒体教室等电化教具设施等来创设英语视听情景,或者运用师生合作表演的形式或者学生之间合作的形式去创造多种丰富的英语情景,促使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更有意义更易于学生接受。

参考文献:

[1]《西方教育思想史》单中惠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2]《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齐建,李秀伟,王钢城,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3]《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英语师资培养和教师发展》,郭海燕《教育与职业》2015年02月

[4]《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科学思考与创新实践》孙润秀《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4年06月

[5]《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汪洋《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1月

教育教学理论 篇4

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4.从数学史上看,有理数的概念传入我国存在着翻译上的错误,其原意是成比例的数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的发现,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5._古典概型_是概率论发展史上首先被人们研究的概率模型,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_有限性、二是_等可能性_.

6.波利亚在其名著《怎样解题》中提出的解数学题的四个步骤是: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_;他认为“怎样解题表”有两个特点,即普遍性和_常识_性.

7.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4世纪之间,古希腊人遇到了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三大尺规作图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古代几何学作图三大难题.请你简述这三大难题分别是什么?

三等分角问题:将任一个给定的角三等分.立方倍积问题:求作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使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已知正方体体积的二倍.化圆为方问题:求作一个正方形,使它的面积和已知圆的面积相等.

8.《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知识与技能等四个方面对总目标进行了阐述.

(1)请写出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名称;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2)请简述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1.马斯洛把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师生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专制型、自由型 和 放纵型 三种模式。3.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和

程序性 知识。

4.最早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专著是教育家 赫尔巴特 撰写的《普通教育学》。

5.奥苏贝尔根据知识是否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性把学习划分为 机械型与意义型;根据学生学习形式把学习划分为接受型与发现型。

6.小学数学教学班级授课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全班上课、班内小组合作、班内个别教学、大班教学、小班教学。

7.《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总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8.《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标准有: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测量、图形与位置四个部分。

1.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2.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勒奈 笛卡尔被称为解析几何学的创始人。

4.1900年前后,在数学的集合论中出现了三个著名悖论,其中最重要的悖论 罗素悖论

,这些悖论触发了第三次数学危机。5.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支撑理论是建构主义,其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卡茨、维果斯基。(填两个)

6.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 定量刻画、逐渐 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7.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8、初中阶段的数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

课题学习四个领域。

9、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0、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意思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必须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 ;人的发展不可能整齐划一,必须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_、_发展性_,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②_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__;③_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_。

12.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已有原来的主导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__组织者__,学生探究发现的_引导者__,与学生共同学习的_合作者__。13.例举三个以上适合课外学生数学活动的形式___数学手抄报、数学专题报告、数学小调查、数学演讲__ 14.古希腊的三大几何问题是 三等分角、立方倍角、化圆为方

15.数学史上三大数学危机是

无理数的发现、无穷小是零、悖论的产生

; 16.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数论中的命题“1+2”,这个命题的具体名称是

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的和 ; 17.把实数表示在数轴上体现了

数形结合数学思想;

(二)简答题

18.请你说出几种数学思想方法(至少三种),并就其中一种思想方法举实例说明。

答:化归思想、从特殊到一般思想、建模思想、算法多样化、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极端化思想……

19.简述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什么?

答:(1)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2)培养学生将问题情境数学化的能力;(3)养成学生关注情境问题的数学本质和数学特性,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视角关注问题、审视世界的思维习惯;(4)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1.爱因斯坦曾说:“大多数教师的提问是浪费时间,那些提问是想了解学生不知道什么,其实真正的提问艺术是要了解学生知道什么或能够知道什么”。结合你的教学观,谈谈你对爱因斯坦这段话的理解。

答:(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所谓“知道什么”就是学生的“现有水平”,“能够知道什么”就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从而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在教师的引导、同伴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

21.“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这一结论在苏科版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八上的《1.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以及九上的《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都有所出现。请你结合教学实际,简述课本上八上和九上分别是如何引导学生得到这一结论的,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和这样安排的意义。

答:八上从图形变换角度出发,利用轴对称性,通过图形变换,想象、类比、归纳得出结论,重点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合情推理能力;九上是从证明的角度出发,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结论,有相对严密的逻辑体系,重点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两者的区别是:出发点答:八上从图形变换角度出发,利用轴对称性,通过图形变换,想象、类比、归纳得出结论,重点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合情推理能力;九上是从证明的角度出发,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结论,有相对严密的逻辑体系,重点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论的方法不同、对学生能力要求不同。联系是:几何直观、合情推理是逻辑思维、演绎推理的前提和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与发展。

游泳教学理论 篇5

第一节

游泳教学的特点与过程

一.游泳教学的特点

游泳是在“水”的特殊环境中进行的运动项目,与其他运动项目比较,在教学环境、运动方式和呼吸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

(一)教学环境的特点

水的物理特性对游泳有重要的影响。水有压力、浮力、升力、阻力,我们既要克服水的压力、浮力、升力和阻力,又有利用压力、浮力、升力和阻力。

(二)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

1.对水的强烈兴趣

要积极保护游泳者的对水兴趣,同时对少数缺乏兴趣的学生应采用适当的手段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2.怕水心理

主要因在水中失去平衡、呼吸困难、呛水、喝水而引起,也有因间接或直接的感到水会威胁人的安全。熟悉水性要手段多样、循序渐进。

3.厌水心理

本人的适应能力、教学环境差、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要防止和排除。

(三)游泳运动姿势、动力和呼吸的特点

1.运动姿势

俯卧和仰卧。改变了人体习惯的直立姿势和其他运动姿势。同时对前庭器官产生新的刺激,要建立新的运动方向的感觉。

2.运动动力

不是固体,而是流体。没有固定的支撑点。给获取推进力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3.呼吸特点

用口吸气,口和鼻呼气,并有短暂的闭气过程。同时在呼吸时要克服水对胸廓的压力。在各种竞技游泳泳式中,必须根据技术的结构进行呼吸。

(四)由于游泳有教学环境的特点、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和游泳运动姿势、动力和呼吸的特点,就形成了教学上的特点;

第一.由于在“水”的环境中教学,水具有对人的安全有潜在的危险,所以在进行游泳教学时确保安全是游泳教学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第二.初学者的游泳教学应先进行“熟悉水性”的教学,在学生熟悉了教学环境、适应了水的特性、消除了怕水心理后再进行某一泳姿的技术教学。

第三.呼吸是游泳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关注,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第四.人体在水中“平浮”是游泳技术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腿的沉浮又是身体能否平浮的关键,因此,在教新游泳泳姿时,一般先教腿部动作,抓好了腿部技术,保证身体平浮,为教手臂技术打好基础。

第五.每教一个动作,一般先做陆上模仿、然后水中练习,水陆结合,以水为主 二.游泳教学的过程与教学动作阶段

游泳教学过程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提高“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掌握游泳的知识、技能和技术。

教学活动要符合三个规律:

1.符合和人的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2.符合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3.符合人的生理、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

根据以上的规律,在游泳教学中,一般可分为:学习与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动作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

(一)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泛化)

任务:对学习一个新动作初步了解,取得感性认识,粗略地掌握动作。

特点: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扩散、抑制不够、处于泛化阶段。

动作表现;缺乏控制、紧张、费力、不协调、有多余动作。

教学要求:抓住教学环节,正确示范、精讲多炼,从陆上到水上反复练习,不要过多的讲解动作的细节,使学生粗略地掌握动作。

(二)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分化)

教学任务:消除错误动作、正确掌握动作技术。

特点;大脑皮层的兴奋相对集中、抑制逐步发展和巩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处于分化阶段。

动作表现:逐步正确、协调、动作节奏感强、游距迅速增长。但动作还不够熟练和巩固。

教学要求;抓住技术动作的难点和要点,反复进行段距离的分解游、配合游,纠正错误动作,逐步掌握正确动作。

(三)动作巩固和运用自如(自动化)

教学任务:使动作完善、巩固、并达到自动化程度。

特点;大脑皮层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高度集中神经接通机制稳定、形成了牢固的动力定型。

动作表现:轻松自如、正确协调,达到自动化程度。

教学要求;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通过分解与配合的反复练习,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向判断方位、速度和用力程度等细节的技术动作。

第二节 游泳技术动作的教学方法

一.讲解法

即语言法,是教师运用正确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促进学生的对动作技术,技能掌握的基本方法。在进行技术教学时,教师必须先讲解,使学生明确技术动作的 要领,和练习方法然后进行学习。

1.生动形象

用 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技术动作,使学生有一个对技术动作的粗略的影响。要形象的比喻如;鞭状打水、波浪动作等。

2.简明扼要

讲解力求精简,抓住关键,要精讲,只有精讲才能有时间给学生多炼。

3.讲解与示范紧密结合

教学中讲解与示范必须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要以生动形象的讲解配合正确的示范动作,能使学生的直观和思维紧密的结合起来。

二.示范法

动作的示范是游泳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最直接和效果很好的方法。

1.示范队形的组织与教师的位置

示范时的位置,直接影响学生观察动作的效果,应注意组织和选择。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和听到教师的动作与讲解。

2.示范要主次分明,突出重点。示范前要使学生明确观看的重点和次序。先作完整动作的示范,再进行分解动作的示范,分解示范时,一定要让学生看清重点不要面面具到,其结果什么都看不清。

3.示范的面与示范速度

示范面;分正面、侧面和背面。面的选择应根据其技术动作的特点;

正面;蛙泳划臂的宽窄、爬泳、仰泳、蝶泳的入水点 等。

侧面;一般各泳完整动作的配合游。

背面;如蛙泳腿部的翻脚动作和蹬夹动作。

示范的速度:以中等和慢速度为宜,使学生看清。4.正误对比示范

在纠正错误技术时,为了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错误,教师对学生的错误技术进行模仿,也可让有同样错误动作的同学示范,此外再进行正确的动作示范,正误对比示范,让学生通过正确与错误的对比,更加明确对正确动作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自己的技术动作。

手势的运用

游泳教学中的手势,在教学中有特殊的意义。有二种运用方法;

一种是利用手势来表示教师组织教学的意图。

另一种是表明技术动作的手势。

同时还可以利用手势和哨声结合运用。

三.分解教学法和完整教学法

1.分解教学法

概念:指把完整的动作,按其技术结构或身体活动部位,合理的分解成几段或几个部分,再按所分的段落、部分依次进行教学,最后达到全部掌握。

注意事项:

(1)在划分段落时要考虑技术动作之间的有机机构,并且应使划分的段落容易连接完成。

(2)要使学生明确所划分段落或部分在整个技术动作中的位置、作用及相互联系。

(3)要与完整教学法结合运用,分解教学的时间不宜过长,动作技能基本形成后应即转入完整教学法。

2.完整教学法

概念:指次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段落、部分,完整地进行教学。

注意事项:

(1)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先注意动作的基础部分的掌握,再逐步掌握动作的细节。

(2)应多采用较多的陆上模仿练习,学生明确 动作概念后才下水进行完整练习

(3)要广泛采用各种诱导性练习,帮助体会动作。

3.分解于完整组合教学法

在教学中独立采用一种教学法,都有局限与不足,两种方法的组合运用,可扬长避短,使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其不足。

一般采用完整 —— 分解—— 完整的组合教学方法。

第三节 游泳动作的教学顺序

根据游泳教学的特点,初学者必须先进行熟悉水性的练习,然后进行游泳技术的教学。先教哪种泳式,在教某种泳式时先教哪个动作,主要依据游泳教学的规律,教学的任务,教学的对象及学习的时间来确定。

一.首教泳式的选择

1.先教蛙泳;

特点;呼吸比较方便,较能消除怕水心理,安全性强。

适应对象;一般只有较短的学习时间,对象是大中学校的学生。

2.先教爬泳

特点;腿臂动作相对简单,其节奏也不如蛙泳要求高,但呼吸教蛙泳难。

适应对象;有系统学习四种竞技泳式的对象,年龄较小的人群,先学习爬泳可以对仰泳和蝶泳的姿势技术相似转移。

3.先教仰泳

特点;配合技术简单,呼吸不受影响,初学者较能接受。但运动姿势可能会引起怕水心理。

适应对象;青少年,先学仰泳对掌握爬泳有利。二

.某一种泳式的教学顺序

一般游泳采用分解教学方法;

按照

1.先教腿

2.再教臂

3.然后教臂与呼吸配合 4.最后教完整配合。三 单个动作的教学顺序 讲解,示范使学生明确动作要领。

陆上模仿练习。水中有固定支撑练习。

水中无固定支撑练习。短距离反复游,改进错误技术动作。

逐步增长距离,提高和巩固技术动作。四.竞技泳式教学的顺序 熟悉水性、爬泳、仰泳、蛙泳、蝶泳。

熟悉水性、爬泳、仰泳、蝶泳、蛙泳。

熟悉水性、仰泳、爬泳、蛙泳、蝶泳。

熟悉水性、蛙泳、爬泳、仰泳、蝶泳。四.竞技泳式教学的安排 1.单一教学法教学法进度 2.平行连贯教学法

五.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

1.动作概念不清。(反复讲解和示范)

2.身体素质差。(加强其素质,可以利用陆上的训练手段)

3.错误动作动力定型。(采用陆上的模仿和针对错误练习,也可以用矫枉过正的方法)

4.心理紧张。(采用和蔼、耐心教学态度,利用循序渐进的手段和教学浮具。

5.教法不当。(提高讲解、示范质量,练习的量和时间要适宜,手段、方法要得当)。

6.教学环境和条件差。(加强游泳池的管理,教学环境)

第四节 游泳教学的组织

游泳教学活动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实现,它的基本形式是游泳课。

根据上课的任务可分为:

1.新授课

2.复习课

3.综合课

4.考核课

根据人体生理的活动规律,将课划分可分为:

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根据上课的任务和人体生理的活动规律进行精心的组织与准备,写好上课教案,才能使教学任务很好地完成。

一.游泳教学的安全组织工作

游泳课的安全组织工作,是上好游泳课的保证,也是游泳课的首要工作。

做好游泳课的安全组织工作可有几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工作

1.安全教育(墙报、广播、宣传、深浅水区域的标志)

2.健康检查(心脏病、高血压、)

3.了解场地(水深、浅水区域、池底和池岸的形状及坡度等)

4.准备救生、助浮器材(救生圈、救生竿、浮板等)

(二)上课时的安全组织

1.下水前

(1)第一次下水前,一定要进行安全注意事项和上课的纪律教育,而且在以后的课中要反复强调。

(2)组织好安全小组。将3~5名学生编成一组。派责任心强、水性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3)布置好救生员,可按救生协会的要求和上课的要求布置。

(4)认真做好准备活动,以防发生抽胫和不适应等现象发生。

2.下水时

(1)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测验,了解学生的水平,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2)经常检查人数。可相隔10~15分钟检查一次,以便及早发现以为情况。

(3)加强上课纪律,要做到令行禁止,学生中途起水或离开必须报告老师。

(4)严密教学组织。应该将所有的学生完全在教师的监控之下,尤其是不会游泳和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处于有利于观察和教学的位置。

3.起水后

(1)及时清点人数。游泳课结束后要立即整队清点学生人数,如有发现缺少,及时寻找或查清原因。

(2)注意保暖。清点人数后要让学生擦干体表的积水或披上浴巾。

(3)进行必要的讲评与小结。二.游泳教学的分组

游泳教学中,常用的分组方法有二种:

(一)混合分组。将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混合编组。有利于相互帮助、互教互学,对安全也有利。

(二)按水平分组。将技术水平接近的学生编在一起。有利于教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两种分组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结合和交替使用,另外也可按年龄、性别分组。

教育教学理论 篇6

篇一:最新最全中小学教育教学理论试题及答案(多套)最新最全中小学教育教学理论试题及答案(多套)

一、不定项选择题(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题号前的括号中;每题2分,共70分)(A)

1、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和智力与教学效果表现为的关系。

A、低相关 B、高相关 C、中等程度相关 D、没有相关 E、反比例

(C)

2、学生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课,这是注意的

A、分散 B、转移 C、分配

D、范围

E、分心

(C)

3、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这是利用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D、恒常性 E、对比性(C E)

4、“一题多解”属于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D、聚敛思维 E、求异思维

(E)

5、能力发展和知识、技能掌握的关系是

A、同步发展 B、能力发展快 C、能力发展慢 D、能力与知识技能无关

E、以上都错

(ABC)

6、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D、隐性知识 E、显性知识

(A)

7、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E、经济和教育没有必然的关系

(ABC)

8、我国的课程一般通过 体现。

A、课程计划 B、学科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学参考书 E、直观教具

(C D)

9、新课改强调

A、“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B、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 C、师生共成长 D、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E、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CDE)

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E、实习作业法(BCD)

11、新课程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

A、接受学习

B、自主学习C、合作学习D、探究学习E、机械学习(ABCDE)

12、教学组织形式有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D、现场教学E、课堂教学(ABCDE)

13、教学评价一般应遵循原则

A、客观性B、全面性 C、指导性

D、科学性 E、激励性

(ABCD)

14、课外作业的形式主要有

A、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B、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

C、各种书面作业 D、各种实际作业 E、各种体育活动

(ABCDE)

15、“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说明学生

A、生理和心理都不太成熟

B、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C、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D、学生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E、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

(ABCDE)

16、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坚持 A、爱与严格要求结合B、爱与尊重、信任结合 C、全面关怀学生

D、关爱全体学生

E、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ABC)

17、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A、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B、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C、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D、因材施教E、教师的“教育机智”

(ABC)

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的“三个要向”是

A、面向全体学生 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D、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E、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A)

19、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六艺”是指

A、礼、乐、射、御、书、数B、诗、书、礼、乐、易、春秋

C、语、数、外、生、地、史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师说》、《论衡》E、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ACE)20、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是指

A、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

B、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c、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D、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E、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CD)

2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理论即

A、强化理论 B、刺激一一反应理论 C、潜意识 D、人格三分法

E、社会学习理论

(AD)

22、注意具有等特性。

A、指向性 B、稳定性.C、紧张性

D、集中性 E、持久性

(ABCD)

23、衡量记忆力好坏的标准有:

A、敏捷性 B、持久性C、准确性

D、准备性 E、深刻性

(ABCD)

24、思维过程可概括为 等过程。

A、分析与综合 B、比较与分类

C、具体化与系统化

D、抽象与概括 E、判断与推理(BDE)

25、下列对气质的看法,正确的是

A、多血质最好 B、气质无好坏C、气质影响人的工作成就 D、气质主要是遗传的结果

E、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

(CDE)

26、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应从

三个维度去考虑。

A、言语 B、技能 C、操作 D、内容

E、产物

(ABC)

27、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差异。

A、类型 B、发展水平C、表现早晚D、操作技能 E、创新能力

(D)

28、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种现象叫做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效应

D、晕轮效应 E、成见效应(E)

29、长时记忆主要以

编码为主。

A、物理特征 B、形象特征 C、听觉 D、视觉 E、意义

(ABCD)30、心理学研究认为,遗忘的原因可能是

A、记忆痕迹的消退 B、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

C、受到压抑 D、提取的线索不明显

E、“先快后慢”

(ADE)

31、心理学认为,无论何种问题都具有三个特点,即

A、问题的初始状态 B、问题的提出

C、问题的假设 D、问题的目标状态 E、从原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转换的一系列认知和操作(E)

22、知识与智力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A、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高

B、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低

C、知识与智力无相关D、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前提

E、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BCDE)

33、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

等范畴

A、各科内容学 B、研究性学习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E、信息技术教育(C)

3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D、已经发展的原有能力E、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C)

35、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知识(广义的)和技能的关系是:

A、知识与技能是同质的概念B、技能是能力的表现,而知识不是C、技能可以用知识来解释

D、知识可以用技能来解释

E、知识和技能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简答题(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本题10分)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请你描述一下教师的新角色。

答案要点:教师的角色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只要言之有理,表述的方式或用语可以不同)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篇二:教育教学理论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通过两天紧张而充实的学习,我受益非浅,特别是对教育教学理论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和认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进一步增强了自己战胜困难,抓好教

育教学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一、通过学习,我首先是对自身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教师来说,学习、反思、成长、发

展是同义词,通过学习,我对自己有了全面的认识,我要努力摆脱“已成的我”,努力研究自

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促进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回忆二十年来的教学工作,在对教材的把握方面,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及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基本上是沿着别人的路

走下来的,很少有自己的东西。通过学习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对教材的分析有了自己的观点。

教了几年高三,也只注重了对知识方法的挖掘、归类、整理。如何教会学生思考,如何培养

学生能力也一直是个未知数。通过学习,理清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及其培养途径。认识到了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调动其它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重大意义。了解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总

体方向及落实的具体原则,并打算在以后的工作中去逐步落实。

二、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转变了教育理念。相信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学生是

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应

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这种期望不仅是教师自

身工作的理念,更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人人成才”的一个重要基础,不要忘了

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你的教鞭下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新的

教育理念支配下,教师眼中就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差异的教育,就会有差异的发展。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现代教育

思想的主流。以前也经常听到这方面的报告,但对如何教会学生思考,如何教会学生学习也

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通过这次理论学习,才加深了对上述教育思想的认识。

三、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理解了如何把先进的教学方式

和理念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完善了教学能力,明确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艺

术,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教育行为是在教

师自我临近下的一种有选择的技术,是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教学的经验,知识

而形成的一整套操作技巧,我们只有善于设计教学,善于研究教材,选择合理的教法,学法,灵活地运用讲解、提问、练习、复习、谈话,编制试卷等技术,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才能

表现出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技术,而且这种教学技术与行为的发展组合,便会产生一种

寓于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甚至学术能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境界。使学生不仅生动

的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总而言之,这次理论学习对我来说可谓收获多多,今后我将立足课堂,服务教学,继续

努力,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强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

的新时代教师,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篇二: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刘梅菊

素质一词,自从倡导素质教育以来,与我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我们的教育每时

每刻都在为提高人的素质而存在着。人微言轻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者――教师来说,做一个

高素质的人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我认为,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几条主要途径: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任务更多地由“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立足于激发

和培育高昂而持久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终身学习,随时随地学习。而教师需要率先接受终

身教育,这也是新世界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

要途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

业培训,发展成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

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的积极参与必将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而终身教育的发展也将

为教师提高素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坚实的保证。

二、加强教师的教学研究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才的社会 活动。现代教育必须以思维教育代替记忆教育。因此,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显

得特别重要。教师只有主动接触新事物,积极探索善于观察和总结,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学工作才能不断有新的进展,才能有所创新。

三、学习国外师资培训的先进经验 根据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指导方针,教育要面向世界,着眼未来,就必须学习发达

国家在师资培训方面行之有效的先进理念和做法。不仅要请进来,搞智力引进,还要走出去;

不仅要派教育科研人员走出国门,还要支持和选派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走出国门,进行考察进

修,掌握第一手的先进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资料,了解教育的前沿动态,研究国外

教师的素质现状及提高教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

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增强实施教育的能力,教师才不愧为“人类

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篇三: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心得体会冀丽娜 尊重个体差异是多元智能的核心理念。重要的是一种多元地认识、理解和研究智能的方

式。素质比智能更重要,一个人很聪明,但不用这些智能来服务社会,那是无益的。教师不

应为智能而教,而是用智能理论来促进教学。学生的多元智能是在他们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

中间接得到发展的。智能本身是中性的,智能不是人人多少都拥有的一般能力或潜能,而是解

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同时,每种智能都必须受到至少一种社会文化的重视。多元智能

代表着每个人不同的智力潜能,这些智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人类

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

能、人际关系智能和内省智能。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巨

大作用,具有同等重要性,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智能。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大量时间进行教学准备,如何从不同角度强调同一个概念,好比

让学生从不同的门进入一个房间,这时你会发现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发生:一是你可以从不同

方面更多地理解学生,二是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一个概念,让学生自己提出不同的看法。

无论如何,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没有必要创造全新的东西去教给他们,而

这些内容却和他们的知识基础有很大距离,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即可,别让理论成为花花绿绿、热热闹闹的点缀。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

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

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假如按照 传统的英语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

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

终,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

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

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

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生掉篇四: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暑期教育教学理论大学习,在认真拜读了郑杰老师的《给

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后,感觉受益匪浅。纵观现在,社会、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极高,对学生的期望值高。而反观学生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

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读了这本

书,里面的很多内容让我沉浸其中,感慨颇多。如在《一名称职的服务者》中,就是说我们

做教师的都要为学生服务。那么怎样服务于学生呢?我觉得教师要摆正位置为学生服务,应

该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要学生来评价。教师还要提高教学技能。要理解学生,站在学生

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投桃报李,我们有好的心态,学生就会心存

感激。当学生学会感激之后,才会更好的回报教师,才会更好地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

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师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

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

人”。是的,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

生“顽石点头”,教师要想在学生冷漠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连漪,必须着力培养“多情善感”的学生。代的学生越来越懂事,他们不再以为老师是权威,他们以逐渐有自己的观点。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很平常地延续着自己的工作之路。徒有可嘉精 神,这多么可悲,其实“蜡炬成灰泪始干”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精神的写照。我们应

该追求的职业精神是,发展学生,也发展自己;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在工作中,我们

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要学会团

结协作。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

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教师通过创设

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

华。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要在平静的水面击 打出浪花,只轻轻拍击一下是不行的,而应把手插入水中,用力推动,且越是持续推动,则后浪推前浪,水势汹涌。老师要在学生心头引起持久汹涌的感情“巨浪”,只轻轻“搅动”

一下也是不行的。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

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善于晚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

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在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如《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以及学校近年来对教师满意度调查的重视与《提升满意度》一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还有注重班队合作和规范教学管理制度等理

念措施都可以在书中找到。郑杰老师的文字让人启迪,他说出了许多人想说又没有说出的话,说出了许多人感觉到

了却没有想到的话,更说出了许多人压抑在心头却一直得不到发泄的话。总之,这些话说到

了教师们的痒处、痛处、伤心处,把人一下子照亮。于是,边读边怡然自得,边读边拍案击

节,边读边痛苦万状。

掩卷沉思,我终于明白:作为一名教师,我工作是因为我热爱这事业,我教书是为在事

业追求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工作时间越长,我越应该理解幸福的含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

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这本书充满了精气

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

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篇五: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心得体会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心得体会——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谭瑞贤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理念、内容、方法也被愈来愈多的师生所接

受。这场深刻的教育改革,对于我们这些从事了二十多年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来说,又是一次

新的考验。作为旧课程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我,在教学中难免会受旧体制影响,而用过去的教

育方式待现在的学生;通过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我的认识提高了,我觉得首先应该

是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观念、行为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

化。教师从知识权威逐步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

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了彰显,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情感

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了整体的培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通过新课程标

准的实施,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民主关系将逐步形成;教学过程将从禁锢走向开

放,教师不再完全依赖于教材,而是通过挖掘、补充和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来组织教学,新

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合作学习、小

组讨论、共同探讨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知识,由个体学习变为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以往单纯的听教师讲变为与老师学生

交流合作,共同探究。

下面我就从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变化来简单的谈谈我对教师角色转变的一点浅薄的认识。

1、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以前,我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学生是不懂事的,生来就需要大人管,教师和

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服从管理的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是坏学生。

就在这样的“管理”中,学生“望师生威”,培养了一批批平庸听话的“好学生”。新课程使

我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像谈话节目的主

持人,更不像以前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

2、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以前,我站在讲台上,像个讲经布道的大师,对着一群虔诚的信徒慷慨陈词,偶尔也会

点到有数的几个信徒问几个无关痛痒的“大梦话”。而现在,我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在

争论中寻求真理,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我不是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而

把学生尊为“主人”,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受到重视,积极性大

大提高。我的主动参与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由独裁者变为协助者以前,在课堂上,我一人说了算,而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健全学生人格。

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时给以最大的帮助。当学生对某个主题争议不定时,我给以指导,并对那些持“不同政见者”给以肯定;对于那些很少发言的学习困难学生,我会给他一个发

言的机会,解除他心中的恐惧。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物理实践,一方面采取多种多样的

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是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物理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物理、用物理中渐渐习得物理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我的任务减轻了,我的担子更重了。课程改革是个新事物,有它的活力和发展空间,这给我们发挥潜能、施展才华提供了一

个广阔天地,而我也会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把自己锻炼成为21世纪新型教师。篇三:2015教育教学理论试卷

教育教学理论试卷

总分:30分 时间:50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5分)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 形成惠及全民的 ;构建体系完备的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2.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3.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对于一般的学习来说,最佳的动机水平是。4.夸美纽斯“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说明教育是。

5.最早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是。6.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级,其中是最高水平的认知结果。7.根据《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从2011年7月起,在职中小学教师,周期内参加专业发展培训时间应累计不少于 学时。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0.5分,共8分)1.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时间的活动。

A.1/3B.2/3C.1/2D.1/4 2.布鲁姆倡导的教学方式是()。

A.发现学习B.掌握学习C.接受学习D.模仿学习

3.对于那些常说“我知道这样做不好,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学生,教师应加强其道德的()的培养。

A.情感 B.判断 C.认知 D.意志

4.工具说认为强化有多种序列安排,反应效果最差的是()强化。

A.连续B.可变时距 C.固定比率 D.可变比率

5.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持久变化及其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称之为()。

A.学习B.发展 C.情绪 D.态度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教师实行每()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A.三

B.五C.八D十

7.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D.克伯屈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于()。

A.1992 B.1993 C.1994 D.1995 9.“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对教育方针的表述。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惟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某学生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被人讥笑,这时他面 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13.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创造力与智力高度相关B.高智力者,创造力也高

C.低智力者,创造力高

D.知识经验与创造力有正相关

14.梅耶学习过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A.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B.强调模仿的作用

C.强调强化的作用D.强调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

15.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D.课本16.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

A.孔子

B.孟子C.荀子

D.老子

三、是非题(在题干的括号内,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0.5分,共5分)

1.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3.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4.没有无教育性的教学。()

5.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中,学校教育起决定作用。()

6.教育的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和师生关系民主化。()

7.因材施教的“因”是根据、适应的意思,“材”就是学生学习的教材。()

8.一切有意义学习中都包含知识的迁移,在机械学习中没有迁移。()

9.负强化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深化教育体

制改革,核心是更新教育观念,关键是改革人才培训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训水平。()

四、分析题(用二、三句话简要回答每问,每题各3分,共12分。)

1.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有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后来从这名言中又衍生出了“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你怎么看这衍生出来的这句评判?

2.在一节课上,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讲完了规定的内容,老师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全班学生大声说:“听懂了。”老师又问:“谁还有没有听懂的地方,请说出来,老师再详细讲解一下。”张同学站起来怯生生地讲了不懂的问题,老师认真做了解答。最后,老师说:“记住,今后要专心听讲啊。” 请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发表评价。

3.有人说:“启发式就是问答式”,也有人认为“启发性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主动性的发挥”,而更多的人则是感到困惑:“在教学中为什么总是启而不发?”那么,你认为启发性的关键或核心是什么?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贯彻启发性的原则?

4.有一个9岁孩子的家长反映,在孩子5岁时,就开始带孩子去各种特长班上课,以培养和开发孩子的智力。可是,近一段时间,孩子拒绝去特长班上课,在学校也拒绝学习任何新东西,而且性格变得孤僻。该家长想尽了各种办法,孩子都不肯再学习。请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

教育教学理论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普及教育公平教育终身教育

2.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的发展

3.中等强度

4.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5.加里宁

6.评价

7.360

二、选择题

1.B 2.B 3.D 4.A 5.A 6.B 7.C 8.B 9.A 10.C 11.D 12.C 13.A 14.A 15.B 16.B

三、是非题

1.√

2.×

3.×

4.√

5.×6.× 7.×

8.√

9.×

10.×

四、分析题

1.参考答案要点:不完全赞同。这句话说的太过绝对。造成不合格学生的原因有很多,每位学生自身条件和生活环境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出现不合格的学生老师不能完全负责。但是老师对待资质不高和成绩不好的学生绝对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其自生自灭。对待此类学生,老师应该积极努力帮助学生找到落后的原因,平时多关心,多辅导,尽快帮助学生把成绩赶上来。

课堂教学理论 篇7

关键词:MVP理论,铅球教学,设计

一、MVP理论

铅球是高考体育加试项目之一,是高校体育学院学生田径普修课必考项目之一。传统铅球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铅球教学技术发展。本文借鉴MVP理论,对铅球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以期取得较好教学效果。MVP理论综合解释了学生学习动机、意志及其与成绩的复杂关系,能为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提供多媒体教学中动机与学习的主要理论和模式之间的逻辑界面,是动机、意志和成绩的整合理论。

二、MVP理论教学设计

本文以MVP理论设计模式为基础,将教学设计分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和学习成绩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若干策略。学习动机分为兴趣与好奇心、目的性与价值;学习意志分为影响行为规划和自我发展的因素,即前行动规划和行动控制策略;学习成绩分为学习成绩的呈现及心理动力加工、反馈分析。

1.MVP中的Motivation“动机”

(1)兴趣与好奇心。学习兴趣决定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目标,形成学习动机。调查显示,中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多为玩乐。尽情奔跑、跳跃是青少年的天性;部分男学生运动成绩好,为获得他人关注而不停表现;部分学生为了减肥健身;部分学生仅仅为了获得良好成绩,他们并不是真心喜欢体育课。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在体育教学与文化、环境等多种外界因素影响下,经过被感染、被同化到内化三个阶段层层递进形成的。学习兴趣分为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创设积极的、引发思考的情境,引导学生形成短期的情境反应,再不断地将铅球知识与文化潜移默化传授给学生,使其形成长期稳定的个人兴趣,教学的培养学生兴趣目的就算完成了。

(2)目的与价值。学习目标的建立是指学习设计中,无论进行哪种学习活动,或采取哪种学习方法,都必须参照一个标准。学习目标是一起学习活动的意义所在。帮助学生设立学习目标时,应划分不同层次。学习目的应该是可观察和测量的,不仅是各种学习资源整合,也是学生活动、教学评价、教师反馈的衡量标准和依据。对学生来说,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也好实施操作。

2.MVP中的Volition“意志”

MVP理论认为,影响实施规划的因素是意志。包括前行动规划和行动控制策略。而影响意志培养的因素是实施和自我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合理安排自己的身心、时间、行为、信息等,整合自身资源,是达成意志培养的关键。

(1)前行动规划。培养学生意志首先要考虑实施前的规划阶段,如何形成坚定的学习意志。一是规划反思教学规划如何贴近时代发展、学生需求,教学管理如何优质高效地为培养学生意志服务。二是规划预设教学中可能遇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学习目标、分组帮扶、锻炼效果、教学模式、分层次目标等。可采取调查问卷方式,让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估,得出每个学生对学习的坚持程度,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状态,再进行教学行动控制。

(2)行动控制策略。行动控制策略指在培养学生意志过程中,把控并制约学生行为向目标进行。一是行动规划具体实施:培养学生意志总体目标;教学过程分阶段设计;根据可行性具体实施。二是行动控制策略包括:实施需要教师稳定有序管理,建立实施评价机制及必要保障。

3.MVP中的Performance“成绩”

(1)信息与动力加工。信息对学生的认知会产生较大影响,比如成绩的取得。低认知需求的学生会将期望建立在成绩高低上,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高认知需求的学生面对成绩的取得,会更积极努力地对自己进行评估,做出有效判断。虽然成绩不会改变,但由于其反映了学生个体的认知动机,所以,MVP理论要求对学习成绩的取得进行设计,包括努力程度、自主性和结果及其应用范围三方面。

(2)反馈分析。影响成绩的原因之一是反馈。学习反馈是指情绪反应的考虑与反思、认知评价和感觉到的公平。铅球教学中,反馈的主体是教师或学生,反馈的中介包括语言交流、调查问卷等。反馈的客体是学生的训练成绩或练习目标。反馈规则指反馈时间、形式、标准和奖励等。帮助学习正确认知成绩,获得愉悦的情绪满足感,是反馈设计的主要目的。

三、MVP理论铅球教学设计

1.铅球教学设计内容

铅球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2.铅球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运用MVP理论设计教学环节,合理、有趣味地组织讲解铅球教学结构和顺序,引导学生坚持锻炼,积极反馈,对自身成绩预测与把握。(2)女学生存在铅球太重、推不动、不感兴趣的心理认识。教学时通过选取轻的塑胶材质铅球,改变铅球质量,减轻学生心理障碍。教师提问,铅球运动参与工作的肌肉群有哪些?应注意哪些安全问题?(3)课堂目标:铅球运动原理如同打弹弓,弹弓皮筋拉的更长,或长度不变,把皮筋加粗,石子就能飞的高飞得远。同样铅球出手方向、角度、高度,出手点时运行距离长、时间短,初速度就越大。铅球运行的原理是在尽量长的距离内,用最短的时间把它推出去。(4)学习任务:铅球体育课堂互动,利用男生学习铅球快、练得好,女生学得慢,练不好的现状,将学生分组,男女生混合,铅球练习基础好的男生一对一与女生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练习密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5)教学策略:提问:铅球有哪些体育明星?目前世界纪录是多少?中国有铅球明星运动员吗?哪个国家铅球运动最出色?投掷圈的大小?与垒球、铁饼、链球有什么区别?第二,引发思考:体育活动与骨健康;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与心血管系统;第三,激励学生坚持训练:如利用名人名言“态度决定一切”等激发学生锻炼。第四,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意志。研究表明,改变人类大脑的某个器官,会使人反复劳动而不知疲倦,学生锻炼意志要从思想上进行改变。第五,合理训练:安排相对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男女生搭配练习方式、循序渐进训练方法,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MVP理论是动机、意志和成绩的整合理论。每个模块分为若干策略。学习动机分为兴趣与好奇心、目的性与价值;学习意志分为影响行为规划和自我发展,即前行动规划和行动控制策略;学习成绩分为学习成绩的呈现及心理动力加工、反馈分析。通过MVP理论设计铅球教学,创设积极的、引发思考的情境,形成长期稳定的个人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划分不同层次,在每个学习单元或每节课中,根据学生身体素质、能力灵活划分课堂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形成坚定的学习意志,把控并制约学生的行为;建立正确的成绩认知。运用MVP理论,按MVP理论分导入提问、拓展思考和自我激励三个层次设计铅球教学,并列举了铅球初级教学阶段教学目标、学生情况、课堂目标、学习任务、教学策略五个教学方案的设计。

运用MVP理论,教学前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学习动机,根据铅球项目特点和学生身心特点,制定符合学习阶段的教学内容及目标。教学中注重学习意志培养及设计,帮助学生在艰苦的训练中获取愉悦的成功体验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教学后成绩的取得与反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归因,找到获得目前成绩的原因,从而更加认真努力训练。

参考文献

[1]郭真.基于MVP理论的跨栏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2]侯宁军,杨同恩.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中的互补性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3).

[3]孔珍珍.基于MVP的多媒体教学设计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4]于书林.教师反馈与同伴反馈[J].现代外语,2013(1).

[5]徐洁,周宁.认知需求对个体信息加工倾向性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0(4).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篇8

关键词:默会知识;理论主体;实践主体

一、引言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石和核心载体;知识是课程的内核,秉承什么样的知识论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在特定的知识观的指导下展开的,课程变革的历史深刻反映知识观的变化历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就是知识观的变革。而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和建构主义知识论凸显知识论中“人”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重视主客体间的互动和对话,对正确理解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意义重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来自于实践,是对实践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同时理论由于高度的抽象性又高于实践,指导实践;但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反复检验,才能得到不断地成长与发展,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理论和实践之间辩证关系的表述,对于我们科学辩证地认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教学实践为教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的基础,是教学理论的产生根源。教学理论有待教学实践的检验、支撑、丰富与发展,没有丰富且广泛的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只会沦为空洞的理论和无聊的文字游戏。教学理论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总体的指导原则,缺乏教学理论引领的教学实践如无头苍蝇,缺少的是理性,更多的是盲动,易误入歧途。因为,紧紧把握时代特点的教学理论可以激发和促进教学实践主体不断反思、不断试错,牢牢把握教学实践的方向,推动教学实践进一步深化。

因而,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是一种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互滋养的关系,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由于教学理论的本质属性和自身所具有的层次性,必然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鸿沟和张力。

第一,教学理论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它与教学实践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学理论的抽象程度越高,离教学实践之间的距离也就越远,同时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需要经过诸多中介因素,如思想、观念、认识水平等。

如果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没有这样的鸿沟与差距,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区别与界限也就消失了,理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因此,教学理论的高度抽象性决定教学理论必须拥有自己的理论高度,方能对教学实践有所指导。

而教学理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是以牺牲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情境性为代价的,忽略了众多的事实与细节,因而教学理论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采用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简单再现和还原人类丰富甚至高度个性化的教育实践活动。

第二,教学理论的层次性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叶澜把不同的教学理论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其一就是初级水平的教学理论,即正确描述简单再现实践本身的教学理论。通过符号化的描述使该理论区别于教学实践,从而脱离了实践主体独立存在。其二就是关于对实践进行注释的教学理论,揭示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因果关系和相关性关系。其三就是旨在归结某类实践规律的教学理论,属于最高层次的理论。理论的不同层次性决定了我们不能粗暴地采用一种简单标准来衡量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因此,不同层次的教学理论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指导范围,对教学理论层次认知的错误会导致对教学实践指导作用的错位。

因此,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鸿沟,即一定的张力,但这种张力必须是合理的、适当的。这需要理论主体对教学理论做适度的概括和抽象,同时也需要实践主体学会科学合理地借鉴教学理论,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张力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避免使二者之间出现扭曲、错位甚至是关系断裂。

二、傳统认识论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关系的弊病

传统客观主义认识论认为,知识是客观的,科学是知识的代表和典范,科学的使命是发现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价值中立的客观真理,只有极少数人掌握着真理,广大人民群众只是接受和传播他们所发现的真理。这必然导致客观主义认识论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关系是一种纯粹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学理论很容易被教条化,成为一种封闭的教学理论,甚至有可能把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关系演变为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因此,针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出现了“质疑论”和“终结论”。他们认为“‘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命题存在着认识上的偏误和逻辑前提的失限”。教学理论有高低之分,甚至正误之分,教学理论必须经过实践主体的消化吸收、创新突破,其指导作用才能得以实现。更有甚者部分学者把“指导”演变成了“控制”。因此,部分学者指出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中应避免出现万能的上帝、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令,研究者需要根除其内心深处自我欺骗式自我保护本能,同时认识到世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反对经典科学的本质论、还原论和因果思维方式,在教育科学领域倡导复杂的、非线性、整体性、跨学科的思维方式,避免绝对化和二元对立的错误思维。

针对教条主义和官僚作风导致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指导关系演变为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质疑论”和“终结论”学者忧心忡忡,显示了广大学者的社会责任感,但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转而“怀疑”、否认甚至“终结”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过于偏激,有因噎废食之嫌,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更应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辩证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既要承认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又要坚持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互滋养、相互依存的关系,避免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出现两张皮的脱节现象。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是如何才能建立一种良性辩证关系?两者之间是单向线性关系、双向互动关系抑或中介介入关系?要确立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认识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与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密切相关,教育研究工作必须把研究重心置于研究主体和实践主体身上。

三、默会知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建立起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对实证主义和客观主义认识论的批判基础上,提出他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知道的多于我们能言说的。基于此,波兰尼认为除了“显性知识”之外,还存在一种“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即他把人类知识分为两大类,通常所说的知识是通过用言传、书面文字、数学公式系统表述的知识,即显性知识,此外,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被语言文字、符号进行逻辑表述的,波兰尼称之为默会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论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如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书面形式进行传播,具有公共性,可以通过正规的方式在个体之间进行传播。而默会知识则很难通过语言、书面形式或符号进行说明和传播,不具有公共性。正是由于默会知识不具有公共性,导致教学理论主体在表达教学理论时天生就有其难以完全达意的特点,同时实践主体也因默会知识的非公共性,难以准确把握教学理论的特点和实质,其结果必然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鸿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鸿沟不可逾越,默会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重组经验,以期达到对经验进行理性控制并最终实现顿悟的能力。这就需要研究者在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环境中积极的感知世界、辨别差异和澄清事物的本质,充分发挥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 “人”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波兰尼指出,“默会知识是自足的,而明确知识则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所有的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植根于默会知识。一种完全明确的知识是不可思议的”,即知识的本质是默会的。

这从根本上颠覆了几千年以来依赖书面和口头方式进行知识和文化传承的合理性。因此,不仅要重视一定量的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促进公共知识的体系化,同时注重公共知识通过团队工作、做中学内化为个体知识,个体知识通过类比和隐喻外显为公共知识以及通过分享、示范、做中学来实现个体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重视实践、重视参与、融入共同体的文化历史当中,加强主客体间的互动和对话,是默会知识获得的根本途径。

继波兰尼之后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是对默会知识论的继承和发展,该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建构的,它内在与个体心灵中,而不是外在于世界中,科学是一种开创意义的高级心理活动,通过感知、理解、直觉判断,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的偏好、情感,并经过个体人的认知系统和价值观念的过滤,主张知识是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和内部生成的。

而起源于哲学和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知识论是涉及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一种占主流地位的教学思想,对教育领域内的学习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估观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建构主义知识论是知识领域内的一场划时代的革命,是对传统知识观的扬弃和超越,强调学习者个人经验及履历和社会文化大背景的重要性,重视学习者对知识主体建构的重要性。因此,建构主义知识论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合作分享,因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不是简单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

现代建构主义流派众多,但最具代表性的大致有三大主要流派:个人建构主义、激进的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而社会建构主义是在补充、发展和修正个人建构主义和激进的建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建构主义理论的主流。

现代建构主义知识论主要源于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Vygotsky)的社会建构理论、库恩(Kuhn)的范式理论。这些理论为建构主义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思想认为人的认知图式是结构与建构的统一,认知图式的建构过程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的。而维果茨基社会建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库恩的范式理论认为科学世界是主观约定的世界,“范式”并不是客观世界必然的知识。

建构主义知识论观点如下:从知识的本质上看,知识是對客观世界的一种假说、一种解释,并不是绝对真理和终极答案,知识必将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而不断改写和深化;从教学观上来看,注重整体化学习,注重大概念及情景的设定,注重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注重问题的探究和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观上,主张基于互动、批判性思维为主、以小组活动为主建构学生知识,主张教师与学生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支持者、协商者、互动者和促进者;在评估策略上,主张评估策略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估,比如学生作品的收集和档案袋的管理等。从知识的来源和获取方式看,建构主义知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并不是通过移植而得到的,学习者也不是被动灌输的空容器或者电脑磁盘,学习者的学习是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新知识。这一观点正好与英国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家波普尔的知识观遥相呼应。波普尔在其《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提出了科学知识增长和科学发展模式的学说,科学就是在“问题—推测—证伪—问题”这种模式中无限循环前进的。

总之,建构主义知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必须通过学习者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置身于广泛的社会文化大背景,加强与他人的交往互动,通过合作性学习来建构知识。这一观点主要从知识的主体构成(个体知识和公共知识)这一向度来理解知识的基本属性,即强调知识的个人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彼此互动和相互转化。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继承和发展了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二者都承认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于知识的影响,默会知识论强调个人因素,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则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和默会知识论都强调知识的个人性与社会性之间的互动,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它在知识观上与默会知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传统知识论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中,个体知识受到压抑,过分注重公共知识的传递。固然,公共知识在保证知识的系统化、可传递性等方面意义重大,但它过分强调知识的公共属性和客观性,而忽视乃至否认知识的个体属性,把知识仅仅看成是社会的公共产物,个体知识则被排除在外。随着现代科学知识“客观性”标准的被证伪和现代知识论中知识的“文化性”标准的提出,个体知识理论的提出显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凸显了知识论中“人”在知识创新中的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顺应了当今时代个体知识和公共知识并重的教育发展的潮流。

正如余文森所言,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以至无穷。同理,由个体知识→公共知识→个体知识→公共知识……无限转化、提升,以至无穷。这正是人类知识产生、发展、进化的基本途径。可见,默会知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更注重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的能动作用,以及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个体知识和公共知识之间的互动和相互转化的知识观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脉相承的。

四、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之,教学理论是理论主体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已有的教学实践总结、提炼、提升的成果,凝聚着教學理论主体的智慧,其中必然有教学理论主体对教学实践的主观认识或者主观评价,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和时代的烙印,但它作为一种体系化的教育思想会给教学实践主体以启迪;教学实践的主体必须通过自身的消化吸收、创新突破来指导教学实践,而不是简单地拿来主义。分析教学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新的时代背景下该如何恰当地引入教学理论,让教学理论与时俱进,这都应成为每一位教学实践主体认真思考的问题。广大教育战线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应尽快从传统知识观向新的知识观转型,尽快转变角色,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协调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良性循环的关系,从单纯的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60-161.

[2]彭泽平.对教育理论功能的审视和思考[J].教育研究,2002(9).

[3]Michael Polanyi. Knowing and Being[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144.

[4]骆长捷.试析默会知识论的辩证性内涵——兼谈默会知识论对社建构主义的影响及二者关系[D].上海:上海大学,2007:33-43.

[5]余文森.个体知识和公共知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7.

上一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实习日记下一篇:当前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