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精选8篇)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 篇1

玉山县岩瑞中学毛尚根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新编各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科书,编写体系科学、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然而,作为非中考科目的初中地理,在教学实践中处境尴尬。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如何进行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课题就摆到了每个地理教师的面前。

笔者认为,正视地理学科,进而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有效地理学习的途径;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所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是关键。本文将立足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有效地理教学。

一、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科兴趣

现代地理学从德国“洪堡时代”到现在,只有两百年,学科研究范畴却变化很大,无论在自然还是人文方面,处处都有地理学。它以各学科为基础,更在各学科之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诸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维系着全社会的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再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再到全球性的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关系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将在初中地理课上探讨。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就是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二、正确认识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更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随之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多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如八年级上下册讲授中国自然及分区地理,教材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则应有意识的充实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

三、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校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 篇2

一、巧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提出一些启发思维的悬念性问题, 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 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讨论后找到问题的答案。创设“问题情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其一, 利用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目前选用的地理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 从现实中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 以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使课本上的理论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实践的验证。譬如, 我在执教《南极洲》这一课时, 就设置如下具有生活内容的问题情境: (1) 如果你站在南极, 能够分辨出东南西北嘛? (2) 假如一直往前走, 将是向什么方向移动?学生在结合地球仪的情况下逐步体验、辨别行走方向, 从而给学生留有了自身体验的探究空间。

其二, 利用小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决定了他们比较喜欢游戏活动, 因此, 合理通过游戏来创设问题情境, 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海洋资源的保护”一课时, 就安排“看谁捕得多”的游戏:全班分成四组, 每组选一位代表上台, 讲台上四个透明的玻璃缸内分别放入30粒红、黄、蓝、绿四色的塑料圈 (塑料圈代表鱼) , 学生从缸内取出各自的塑料圈则代表捕鱼, 各小组允许进行5次捕鱼活动, 每次捕鱼结束, 剩下的鱼就会繁殖出等量的鱼 (由教师放入等量的塑料圈) , 但缸内的鱼最多不超过30条。游戏结束, 学生在合计各自缸内所剩的鱼时后发现:海洋中出现过度捕捞的问题。类似的游戏活动, 有效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利用感性材料,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 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 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才能加深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解。一般而言,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 因此, 我们必须结合学生实际, 针对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多媒体形式转为形象化, 即: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 以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抽象性创新思维。譬如, 我在执教“黄河水系”一课时, 通过多媒体展示了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 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学生一般能知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 但大量的淤泥涌入下游沉积, 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 而高出地面的河床就不能接纳支流顺利的流入黄河了。学生在如此的直观感言下, 初步感知了黄河水系的基本特点。

三、加强师生互动,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扭转了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不良局面。其中, 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学习主人奠定了基础。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应切实转变“教师角色”, 彻底改变教师单向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达到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 学生自主探究在前, 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美妙境界。譬如, 我在讲授我国的河流———“黄河”时, 首先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 如何治理?”的问题, 许多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其中有一个男生举手发言:“最好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 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 使黄河上游的水直达中下游。”虽然这个想法欠推敲, 但是还是积极予以鼓励后, 就话锋一转:“如果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 是否同意他的建议?”此时, 一石激起千层浪, 所有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 师生互动已经进入到高潮。

四、渗透数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地理计算的能力

各学科的知识一般拥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渗透数学知识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现在我们使用的初中地理教材中设计的计算题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第一, 比例尺计算。关于比例尺的计算的主要内容: (1)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 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比例尺越大, 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 则表示的范围越大, 内容越简单 (记为“大小详、小大略”) ; (3) 两点间距离计算:在比例尺的地图上是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第二, 相对高度计算。一般在等高线地图上, 两点间或陡崖相对高度的公式: (n-1) d≤H< (n+1) d (n为两点间或陡崖重合的等高线条数, d为等高距) 。

第三, 温度计算。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 温度降低约6摄氏度, 其公式:T= (H/1000) ×6 (H为两地相对高度, T为两地温差) 。

第四, 区时的计算。 (1) 求时区:时区数=已知经度/15° (商四舍五入取整数, 即为时区数) ; (2)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 (“±”取值原则为“东加西减”, 时区差原则为“同减异加”) 。

第五,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这样的计算方法不乏以下三种: (1) 人口自然增长率= (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 ×1000‰=出生率-死亡率; (2) 死亡率= (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 ×1000‰; (3) 出生率= (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 ×1000‰。

初中地理有效课堂的初探 篇3

【关键词】有效课堂 学习目标 确立与表述

一、学习目标的重要性

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漷教授将教学设计形象地比喻成:“要将学生带到哪里?如何到达目的地?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到达目的地或者说学生已经到了哪里?”相对应的就是教学设计中的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可见学习目标引领后两个问题的具体实现,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二、学习目标的内涵

学习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它具有导向、控制、激励、中介以及测度的功能。导向就是明确告知学习者通过学习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控制具有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控制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测度则就是将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对于学习者学习结果的评价依据,也就是判断学习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三、学习目标的分类和确立

1.学习目标的分类。根据加涅、奥苏伯尔等的分类结果并结合初中地理学本身的特点,可以把初中地理学的学习目标分为以下几类:(1)基础知识。如事实性知识、图形化知识;(2)基本技能。如阅读地图的技能;(3)高级技能。如运用地理原理、规律解释生活现象或解决实际问题;(4)情感、态度、价值观。初中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

2.学习目标的确立。这里着重强调的学习目标的具体化。简单来说,学习目标最终确立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了,但是课程标准是上位目标,并不能直接用来作为课堂的学习目标,如何根据教材、学生、资源、课程标准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则是下面的主要任务。通常课程标准的描述比较概括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之具体化从而形成一条具体的学习目标,如“运用资料描述某大洲自然环境的特点以及影响”。这里运用资料可是“运用文字”“运用地图”或者“运用图表”,而自然环境也可以分解成气温、降水、地形、水系等,通过这样的操作,可形成多条具体的课堂学习目标。

四、学习目标的表述

1.学习目标基本特征。确立了学习目标之后,下面就是对学习目标的具体表述。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学习目标的几个基本特征。(1)学习过程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所以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也必然是学生,那么学习目标应该着重体现学生的行为,即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会做或会说什么,而不是陈述教师的行为。如“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某某知识点。”(2)学习目标表述过程中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可评价、可观察、可测量的,力求准确清晰,避免一些模糊不切实际的词语。例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读图技能(3)学习目标表述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行为条件,并且给出明确的表现程度。行为条件是指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方式或途径,具有特定的限制或范围。避免无行为条件的学习目标,例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说出印度自然环境特点”。

2.学习目标表述的分类。以上所述的学习目标的表述,主要着重于与学生的外显行为,更加关注学习结果的行为化,但是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外显行为的结果化,它还包括学习者的内部过程,但是这些内部过程并不能被直接观察和测量,所以还需要列举反应心理过程的外显行为。据此,可以讲学习目标的表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认知领域,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等外显行为;另一类是情感领域,侧重于内部过程。

3.学习目标的表述。根据以上的内容,在表述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时,从了解、理解、掌握不同的层次上,相对应的外显行为动词可以是说出、简述、尝试;解释、分类、概括;评价、设计、证明等;而对于情感领域的学习目标,我们更多的还是只能采取表现性的描述,其对应的外显动词如体验、关注、认同、决定等。

五、地理学习目标表述实例

实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中东”。

学习目标设置:在课程标准的表述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特点”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者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本课安排为两课时,现仅就第一课时做学习目标的表述。

学习目标的陈述:(1)通过读图,能够说出中东的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以及范围;(2)通过读图,讨论,找出本区跨越的大洲和海洋,概括其地理位置特点;(3)通过读图,找出中东主要的产油国及其首都;(4)读表,运用具体数据来说明中东的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5)根据要求,设计中东石油海上输出线路(要求另附)。

学习目标表述的分析:首先、注意到了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重点表述的是学生的行为;其次,学习目标的表述都是可测量可评价的,说出、找出、概括,明确而具体;再者,都有具体的行为条件,读图、讨论、读表,同时注意到了目标的层次性,从最初简单的说出,到后来的概括,再到后来的设计,逐步提高对于学生的要求。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初探_5 篇4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乃至高效性尤其显得急切和迫切, 广大教育工作中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仁智互见,莫衷一是。在此, 本人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际和在座的各位探讨对这一问题粗浅的认识。

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在于课程,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是课堂。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一种手段,即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即“高效教学”.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真正的高效率的教学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从全面发展的观念上看, “有效课堂教学”就其内涵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地理教师必须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以下是本人在提高地理有效课堂教学上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有效备课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精心的预设,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才可能达到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效备课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第一备学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中指出:“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唯有了解学生的学情,才可以取得有效的教学。“备学生”首先要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来设计课前的预习提纲、课堂中的探究题、课后的巩固题等,并且充分考虑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备教材。“备教材”就是让教师钻研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考动态,教科书以及有关的教学参考书,从而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好新课标的教学。准确定位目标,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具体的学情班情,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另外,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更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如某些章节的教材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则应有意识的充实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生更容易掌握.第三备教法、备学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考虑教学的思想性,基础性,启发性,活跃而又充实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二、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罗伯特·特拉弗斯有句名言:“课堂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也就是明确在课堂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主体而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在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时,不是看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能否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开展自主性学习。

课堂教学,以人为本,因学定教。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给学生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一些活动实践的余地,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强大原动力。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学生的兴趣十分重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关键。

1、设计启发性问题,上好导语。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先声夺人的力量,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2、利用课本插图,增强直观性。“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诚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发起热烈持久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有利于增强直观性、欣赏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

3、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因此,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信息平台和地理模拟平台,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是地理教学的应有之义。充分发挥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中的优势,能较好的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我们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陈述性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地理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方法。

1、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做好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授基础知识,不能满足于如何去整理、归纳、总结地理问题,而且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学科问题的本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内部来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同样会给其他学生以影响。

3、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㈢、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提出问题,引入自学之门。上课伊始,先提出一至两个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通过思考,将本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

2、有意设疑,促使自学深入。自学指导贵在设疑,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疑应设何处?一般说来,设在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衔接处、讲课的结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

3、联系比较,扩大自学的效果。联系比较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地理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地理发展的因果联系比较,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之间的联系比较,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地理演变和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把有关联的地理人物、地理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维,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地理概念。

4、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训练,多问“为什么”,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

㈣、恰如其分的激励性评价提高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课堂上的评价性语言是地理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为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息息相关,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应得到尽情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越高对评价机制的要求也就越高。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评价适时、有效的运用,正是保证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及其他评价主体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地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在运用激励性评价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语言赞扬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态度要真诚、中肯,语言要新颖、独特、幽默、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要适时,要恰如其分,不过分夸张。地理课上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学生发表观点,如果老师善于引导,由浅入深,利用真诚、中肯、幽默的评价,学生的激情定会被激发出来。一组精心设计的讨论题配合以恰如其分的激励性评价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有针对性的课后巩固练习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

“再好的教学如果不落实到学生身上,都是无效教学。”几乎每一位科任教师都会在课堂结束之前布置一些作业要求学生当天完成,甚至是在节假日还要布置大量的作业。教师如此做的目的无非是想通过课下练习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那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否真正达到此目的则值得商榷。

子曰:“有教无类”。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因材施教。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实行“两套大纲”的教学,但我们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要做到难易适度,既具有一定挑战性,又确保大多数学生能成功完成,即至少让80%—90%的学生能正确完成。如果作业过于简单,对于优等生而言,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体验不到成功感,从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而过难的家庭作业会使后进生出现失败后的挫折感,长此以往,会使他们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丧失信心,放弃学习努力。

同时,课外作业的布置要适当,尤其是任课教师之间要搞好协调,要从学生的整体出发。过量的家庭作业非但不会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疲劳,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促使学生焦虑,干扰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其他活动,不利于他们全面发展。

四、课后反思是实现由优质教学向有效教学转变的保证。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课后反思,积累经验,促使进步。课堂教学反思是一个深层次认识过程,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每一位教师课后要善于反思,要经常与学生、同伴、教研人员探讨、交流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 篇5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材新的内涵,初中新课程地理教材的开放性和引领性,为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教学智慧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给初中地理课堂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对许多教师来说,自主开发课程资源较为困难,如何能合理利用高中地理教材资源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的补充,不仅能丰富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还能使初高中地理知识得到有效衔接,

本文意在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一条利用人教版高中教材案例资源,促进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一、寻找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效契合点

初高中地理教学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个系统,只有认真研读课标、教材,抓住初高地理知识的契合点,才能有效整合高中案例资源于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要实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仔细分析教学要达到的“三维”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高中地理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教学目标,选择适时、适事、适机地运用,方能有效。

2、典型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筛选典型案例运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师在运用教学资源时,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应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应该选择那些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典型地反映地理事实或事件与地理规律或原理的关系,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的案例资源。

3、适应性原则――课程资源的选择应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知识、阅历和经验水平

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教学为主,重理论研究,对问题探究的深度和广度要比初中地理要求高得多、深得多,因此在选择高中地理案例时,对问题的设计应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降低难度和深度,避免太过深奥超过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加重学生解读案例的负担,冲淡了教学主题。

4、实践性原则――课程资源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倡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每一章教学内容后都有一个“问题研究”的案例,恰当地选择或迁移这些案例,有利于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根据以上原则,本人筛选出能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契合的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的案例归纳如下:

案例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的案例适用于人教版

初中地理课程的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实际运用中的作用

型必修1台风、寒潮及其危害我国灾害性天气这部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作为资料补充,可增加可读性,扩大知识面,增强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全球变暖的危害案例

咸海的忧虑洞庭湖面积和容积的迅速减少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板块挤压运动产生的现象

日本的富山日本

必修2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珠江三角洲的知识补充

玛雅文化的消失巴西

型必修2美国的人口迁移美国这部分大多为人文现象的成因分析,利用具体案例素材,充实和加深对地理现象、原理、规律的理解。

必修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澳大利亚

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德国鲁尔工业区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原因

必修3森林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巴西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

――珠江三角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日本、台湾、香港

型必修1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乡土环境调查这部分出现在高中地理教材每章后,可运用在初中研究性学习中,其要求具体,指导方向明确,为初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指明了研究方向。

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南极地区

必修3南水北调怎么调?中国的水资源

必修2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乡土社会调查

必修2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可更改为:广州“禁摩”现象调查)

必修3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二、针对初中学生存在问题及困难,找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内容

1、利用高中案例呈现的知识背景,突破学习困惑

初中新课程地理教材中存在着虽然提供了教学案例,但缺少相应的知识背景介绍的现象,学生不了解其来龙去脉,导致学习时感到困惑,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寻找贴近学生思维规律相应的教学内容作铺垫。

如在学习台湾经济这一部分时,教材中提到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经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由于教材中并未提到这种经济转变的来龙去脉,学生无法理解怎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但如果利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地理3”中的“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地区)的变化”案例,来了解产业转移的知识背景,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60年代后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台湾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2、利用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高中案例,解释抽象原理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较为薄弱,形象思维活跃,通过具体生动的地理案例,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原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初中地理教材中存在着虽有案例,却只呈现了抽象原理,未有恰当联系社会热点、生活实际等的案例作支撑的现象,导致在教学中阐述不明,学生学习困难。

如在学习“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部分知识时,教材仅以一幅“北京高新技术园区图”来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初中学生对“产业”相关知识接触少,与实际经验脱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感到枯燥乏味,缺乏说服力。如能利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案例“美国‘硅谷’”整合入教学内容中,能较好解决这一难题。“美国‘硅谷’”是家喻户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该案例详细地介绍了其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刺激“硅谷”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此作为该课的教学资源并与北京中关村作比较,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非常有助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理解。

3、利用高中“问题研究”案例,指导乡土地理实践

乡土地理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学途径的实践性,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开展“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但整个初中地理课程都未曾对乡土地理实践的过程与方法作具体细化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生常不知所措,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每章后的“问题研究”,却详细地指明了研究目标、步骤、方法,只要在实际运用中,调整探究深度、广度,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其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如通过利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为案例,可让学生初步了解关于家乡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具体到某一方面的探究时,可以利用“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作为案例,迁移学会“广州市禁摩”调查研究的步骤、思路、方法;同样“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也是一个非常适合广州初中学生研究劳动力资源转移的好课题,高中教材中所提供的研究步骤、分析方法、思路和相关知识资料为初中学生指明了研究方向等。

三、做好开展初、高中教学内容整合的教学设计研究

教学设计是指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对于丰富的高中地理案例资源,要为我所用,一定要对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设计做细致的分析、研究,使高中地理案例资源恰当地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融合。

下面以《祖国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为案例,阐述如何有效整合高中案例资源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习“台湾经济发展的变化、有利因素以及特点”时,由于教材中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介绍,发生的时间、地点又距离学生遥远,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产生许多疑惑。通过认真研读高中教材,发现将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3”的案例“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中的三幅图(如下图)引入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组构新的教学思路,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1、根据分析问题的思路,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新教材的编写特点使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去整合教学内容。初中地理教材有的章节知识难点较多,教材又未作详细的分析说明,而高中丰富的案例资源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知识库,只要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思路、分析问题的思路,将高中案例恰当地整合入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可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这一框题时,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①读图分析台湾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②分析贸易结构的变化的原因――③台湾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有哪些有利因素?――④归纳台湾形成“进口―加工―出口”的经济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要弄懂②③④点,仅使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很难使学生透彻理解,通过研究高中教材,发现以上三幅图可以为初中教学所用,于是根据教学思路调整、补充了教学设计:通过分析图1,解释第②点,填补教材没有的知识背景;通过分析图2,从身边的实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第③点,降低了对知识理解的难度;通过解读图3,让学生体会第④点的含义,解决教材存在的知识跳跃问题。这样的设计从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以知识基础作铺垫,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材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其结构和表现形式也更容易被初中生所接受,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新教材直接对知识进行陈述的篇幅过少,许多地理事象产生的过程,教材没有阐述,其结论陡度大,由于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难以理解,而高中丰富的案例资源给我们搭建了解决问题的知识平台。

如台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转为以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为主,对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因无知识基础作铺垫,初中学生难以理解,但将图1整合入初中教学内容中,就能较好解决这一知识跨度。

设问:①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产业转移有何规律?

②60――70年代,为何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向台湾等地转移?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带来什么好处?

③从80年代开始,为何台湾等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向大陆转移?

④90年代后,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向(或部分已经向)哪里转移?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了解世界产业转移的知识背景、转移规律和方向,对台湾60年代后重点发展出口加工业的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3、从生活经验出发,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原因,他们对脱离自己生活实际、生活经历和体验的事物和现象,理解起来较困难,而初中新课程地理教材图多,叙述内容少的特点,也加重了学生理解地理问题、现象的难度。丰富的高中地理案例资源有许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如能有效整合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学习“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时,教材仅以一幅人文景观图说明台湾具有“劳工、港口、外资、建出口加工区”等优势,初中学生很难理解距离自已遥远台湾具备这样优势的真正含义。如将图2整合入初中教学内容中,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设问:①图中三家工厂的地理位置有何优势?

②图中三家工厂主要的资金来源来自哪里?

③这些企业生产的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④一些境外企业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除上述因素外,是否有政策因素?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对较为熟悉的祖国沿海工业现状的分析,自然而然地理解到“劳动力、港口、外资、优惠政策”是影响发展出口加工业的有利因素。

四、注意的问题

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对于实施地理新课程和深化地理教学改革的作用很大,课程实施者应不断发现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使之有效运用于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要实现高中地理案例资源与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整合,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有误,常常只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忽视了对其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理解课程资源的真正含义,正确认识课程资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2、钻研案例资源,提升知识水平

要把高中地理案例资源有效整合入初中地理教学中,初中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教研水平。教师应认真钻研高中地理教材,对其案例做精心细致的整理、分析,并结合初中课标、教材,研究所选材料应以何恰当的形式、层次运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3、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师要不断地通过自我反思、总结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反映、知识的接受状况,通过教师对所选高中案例资源产生的新的感悟、新的理解,对整合的高中地理案例资源要进行及时修正、调整,以便下次更好地运用于教学之中。

总之,整合课程资源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尝试、大胆创新,与课程资源有机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形成协调一致的教学系统,促进地理教学。

★ 论投影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

★ 论文论死刑的范文

★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浅析实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 教育论文论酒店接待礼仪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论文

★ 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 谈话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论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 篇6

零陵区黄田铺镇学校初中地理教师 荣培玲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初中地理教师应追求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我根据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及观察思考,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为以下几方面:

一、要学生从态度上重视地理

初中地理传统上被人们认为是“副课”无论家长还是学生多少对它有点轻视,导致一些学生根本就不想学好这门学科。初中地理老师可以紧抓住这次自治区和兵团会考、高考模式中,必修学科必须要参加会考这一规定对学生进行初中地理重要性的教育,要学生明白今天的学习是为明天打基础的,今天努力一点明天就可以轻松一点,要学生首先从态度上重视地理。

二、加强教研活动,强化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寻求恰当担当教法。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靠一个人的智慧是不够的,俗话说“有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对教材的把握不仅需要我们认真的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更需要大家一起讨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寻找到合适的教法。教法选择的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一堂课下来学生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三、正确把握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所呈现的一些事例不一定符合学生实际,并不一定有利于学生探索和创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教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讲“地图”时我没有按照书上的次序先讲比例尺再讲方向再讲图例与注记,而是通过和学生一起量画教学楼平面图,把地图的三要素贯穿其中,让学生学以致用。整堂课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不仅有利于教学重点的掌握,更主要的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展开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教学方式,在教法的选择上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如在讲“降水与降水的分布”一节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充分讨论降水与生活的关系基础上,让学生来讲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主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五、明确目标,让目标引导教学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判断课堂教学是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定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让目标引导教学。如在教“海陆的迁移”时,可以先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海陆是变迁的。那海陆为什么会发生变迁呢?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知道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详细介绍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并让学生试着用这些理论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这样通过关注现象提出问题、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海陆是变迁的和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学生能在这堂课开始关注自我“问题意识”的培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观察生活有思考意识的人,学生依靠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分析能力,结合教师所提供的一系列材料,有序解决自己所产生的疑惑,能够科学的解释“海陆为什么会变迁?”

六、建立评价判断

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地学习过程,关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运用鼓励性的评语。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性评价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的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进而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果教师给学生以富有激励性的话语和催人奋进的目标进而达到沟通师生之间情感,这种情感也必然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激励,鞭策学生完成目标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死气沉沉为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因此,良好的评价方式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活地理的课堂教学。

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初探 篇7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效益,方法探究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的教学研究, 近年来在教学领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山东省烟台市于近年提出了在全市各初中学科开展“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的课题研究, 并付诸于行动。加之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知识的传递, 技能的形成, 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 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已经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此背景下, 我们地理教研组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实践, 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制订是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中心环节, 是课堂教学能否和谐、优质、高效的前提所在。

一、构建“和谐”的地理课堂

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 就是课堂教学的各种主要因素的良性互动和因素作用的充分发挥。而如何在课堂上调动起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 与教师一道去探寻知识, 这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的。那么, 努力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 变枯燥无味的学习为兴致勃勃的求索, 更是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构建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应抓住课堂教学的几个重要因素:人的因素 (教师和学生) 、教法和学法、教学内容 (文本和人本) 因素。

一是师与生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平等”。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所以, 教师要通过畅顺的教学流程、幽默的教学表达、平等的学习互动等途径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影响课堂上的学习质量,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活力课堂的基本准则。二是教与学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民主”。教师要民主施教,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 并向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活动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发展, 让课堂兴趣盎然, 生机勃发。譬如教材中的“活动”内容, 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参与、去体验、去感悟。如学习“巴西热带雨林”时, 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当地居民”、“政府官员”、“开发商”、“世界环保组织官员”, 就巴西热带雨林砍伐现象进行对话, 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三是文本与人本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正确的课程观”。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 教师和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智慧、行动策略、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实践能力等, 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个性差异、表现欲望等都是课程资源, 文本 (教材) 更需要与人本 (教师、学生) 的有机整合。和谐的地理课堂, 应依托教材步入和谐, 依托教师和学生享受和谐。构建和谐地理课堂, 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 更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构建“互动教学”的地理课堂

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 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 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 “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讲述为辅, 学生活动在前, 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 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 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 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如在讲我国的河流——“黄河”时, 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 如何治理”的问题, 学生围绕着问题的提出, 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在七年级 (1) 班上课提出这样的问题时, 有一男生举手发言, 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 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 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而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观摩课中, 我也同样听到这样的教学情景, 也有学生提出相同的治理方法。可见, 学生的想法很幼稚, 并出乎任课教师的意料。但教师没有指责、嘲笑, 也没有回避, 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有大胆的学生的设想的同时, 教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 是否同意他的建议, 为什么?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 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 对师生均有很大受益。

三、构建“直观教学”的地理课堂

为了让那些抽象, 深奥的地理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教师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其中直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而最现实的条件就是利用各种地图资源。

﹙一﹚利用地图。“不用地图, 就不成其为地理教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在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 掌握判读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子地图也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 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所以, 地理教师还要努力学习和运用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的教学手段, 才能符合新形势下的地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刚进入初级中学的学生识别地图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地图的教学可以由浅入深地展开。先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 慢慢地培养他们的地图意识, 学会看地物的分布, 然后再看不断变化的各种地图, 让他们对地图的认识能力越来越强;其次, 要求学生由会看图到能快捷准确的指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三要求学生能在地理填充图上准确地填出要求掌握的地理要素;四教学生绘图, 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方法, 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做, 对做得好的即时给以表扬, 同时耐心细致地帮助做得比较差的学生。

(二) 经常利用演示的技能。地理课上经常进行演示活动, 这是因为地理知识的空间范围十分广阔, 学生无法看到遥远的空间分布着的地理事物和发生的地理现象。因此, 演示就成为解决地理环境的广阔性与教学空间局限性之间矛盾的重要教学方式。

1.模拟演示。

模拟演示比较生动形象,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使记忆更长久、更牢固。例如, 讲地球的自转时, 可以把教室里的窗帘关上, 灯也关上, 用手电筒作为光源, 照射在地球仪上。叫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然后又叫一位学生上来,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叫同学们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并同前面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较, 这样就使问题变得更加巩固和深化。

2.模型、图片演示。

因为模型、图片是地理事物的真实写照, 它形象直观、美观而典型, 并且易于收集。教师在教学中平时可以注意收集各种适合教学使用的典型模型、图片, 为学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如典型的地貌、河流、植被、土壤、动物的图片, 各自然带景观图片, 以及表现各国自然和人文地理风貌的景观图片等。

3.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地理这门课上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非常适宜的, 因为地理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 仅靠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 不仅十分枯燥, 也难于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表象。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极其强大的存储和处理文字、图像﹙图片、影片、动画﹚、声音的功能, 这就为教师向学生展现地理教学信息, 创设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另外, 地理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宏观、动态、抽象的地理现象需要解释, 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壳的运动及形成的地表形态、等高线的原理等, 这些知识单靠教师讲解是不易让学生理解的。而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极强的模拟功能, 它对动态、宏观、微观、变化、形象和色彩逼真的内容, 解决教学中静与动、微观与宏观、具体与抽象的矛盾, 对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关键极为有利。

新课程有效地理教学初探 篇8

一、要重视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深入分析

对教材编排的知识脉络结构要有重新的意义构建和深刻的认识。正如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中的各个组成要素一样,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地理必修、选修各册知识脉络架构,并重视各章节、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性,才能在连续教学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1.知识结构体系的调整

这次地理新教材的改革,逐步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地理新教材注重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并进行了很多的改革,做到了简化知识、综合考虑、突出重点。地理必修上册主要是自然地理,从宇宙环境分别来概述相关地理知识。地理新教材注重实际,有很多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题目、讨论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又注重创新性,以全新的思维和方法建立一种崭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2.突出人地关系

在新教材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方面的知识不再是系统的、整体的,而是作为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在提出问题时,始终离不开人地关系,從不同的浓度和广度来选取内容。地理新教材也突出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问题、发展问题等,关注地球,关注未来。

3.紧密结合实际

地理新教材十分注重个案分析与研究,将地理学的知识与具体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阐明了地理的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地理新教材也注重对地理现象、地理过程的剖析,对于现象过程,从时间、空间来进行分层、分角度剖析,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来思考问题,联系国内、国际多种重大事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发展。

二、重视对学生学情的分析

正确把握课标所要求的内容和目标,针对学生进行精心的教学过程设计,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角度去实施主动探究、意义建构的新课堂。

1.要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表达,敢于表达。在学习概念时,教师不要直接给出,而是简单分析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说出来。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大家讨论、辩论,直到弄懂所有的疑难点。在学习原理时,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然后共同归纳出具有共性的规律。

2.要化虚为实

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尽量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尽量将“虚”的知识图片化、图示化,帮助学生去理解地理难点或重点。比如:大气的运动,必须让学生结合自己对冷热空气性质的了解,去理解大气受热上升,遇冷下沉的现象。

3.学习的过程要图文结合,将空间分布的问题落实到图上

如学习“洋流”时,学生的困难就是在于将洋流的名称记住并且还要知道其分布的位置。那么学习时一定要先结合洋流的成因理解其名称与性质的关系,名称与位置的关系。然后在图上指出。熟练后绘制世界洋流模式图。再如世界的气候、自然带的分布等。

4.结合热点,突出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情操

比如,出现日食、日食时,一定要简单地介绍一下相关知识,如果不完整,教师引导、补充。再如:汶川大地震时,就请同学们谈谈对地震的认识、地震的危害、地震的预防问题。

总之,在教学工作,教师一定要善于的反思,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改变教学方法,寻找出适合我们学生的最佳方法,激活学生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不仅自主学习,而且能巩固知识,并学有所得,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广东省兴宁市水口中学)

上一篇:十大人物下一篇:外贸企业财务出纳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