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精神的传承(通用8篇)
一个企业从成立到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先有领导者正确的带领来取得最初的成功。接下来的发展壮大则需要厚积薄发的企业精神来引领,才能使企业走上通往强盛的道路。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沉淀出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精神来作为企业发展的强力支撑。在这一点上,广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厦”)无疑做的很好!
广厦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现有成员企业100多家,员工总数超过10万,企业总资产达300亿元,是浙江省人民政府重点培育的26家大型企业之一,被浙江省工商局、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联合会认定为“浙江省转型升级引领示范企业”。公司下辖建设、房产、能源三大直属集团和上海明凯等区域集团,主要经营范围涉及建筑、房地产、能源、金融、制造、教育、医疗、传媒、宾馆、旅游等领域,下辖的浙江广厦股份有限公司是原国家建设部推荐的全国建筑业首家上市公司。2012年,广厦控股集团全年共完成总产值802亿元,实现利税52.9亿元,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1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52位,浙江省百强企业第7位,并荣获2012年浙江省企业“杰出贡献奖”。这些,就是广厦人通过近30年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而在这个过程中,更凝聚出广厦自己的企业精神。
首先,是“敬业”
敬业就是强调职业道德,敬业的核心是勤奋、努力。在其位,谋其职,恪尽职守,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这是广厦队全体员工的基本要求。广厦一贯提倡敬业精神。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企业健康运转所不可或缺的,都要做好本职工作。敬业不仅仅是踏实肯干,更在于岗位建功,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其次:是“团队”
弘扬团队精神,注重团结协作,提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现互助双赢。广厦发展是全体广厦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员工都是团队中的一员,广厦人与广厦的命运休戚与共。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必须加强沟通和合作,求同存异,顾全大局,精诚团结,荣辱与共,才能众志成城,最终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团队理念,是充分发挥人们的比较优势,团结协调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则。广厦提倡团队精神,并不是忽视人们的自我创新能力,而恰恰是要营造团结进取的氛围,形成互帮互助的风气,更大地激发自我创新的能力。
再来,是“超越” 敢为人先,突破常规,开拓创新。广厦的超越精神和创新品质表现为不断开拓的进取性,抓住机遇的敏锐性,预见未来的超前性,以及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广厦推崇超越自我,不断摒弃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式,吐故纳新,使企业保持快速的新陈代谢、灵敏的应变能力和不断领先的竞争优势。
最后,是“贡献”
饮水思源,回馈社会,造福民众。广厦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社会、家乡人民的关爱和支持,广厦深怀感恩之心,努力回报社会,尽心公益,捐资助教,扶贫济困。同时每个广厦人都能尽责于本职工作,为广厦的发展做出努力。广厦和广厦人将通过贡献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凭产业强国的崇高理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超越私利的奉献情怀,构筑广厦伟业。
不得不说,这四个词八个字的企业精神是凝聚了广厦人三十年的风云兼程而来,更是广厦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但不得不说,其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就是“敬业”。而最需要传承下去的便是“敬业”精神。
什么是“敬业”?“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就是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敬业精神,就是对工作充满无比的忠诚与热爱,并为之尽职尽责、专心学习、忘我工作的精神状态。从而不断努力以乐业、勤业、守业和精业来达到真正的敬业。乐业是前提,勤业是基础,守业是保证,精业是追求。“业精于勤荒于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守业就是要严格遵守职业规范。精业就是要提高素质,精通业务,胜任本职。只有精业、乐业、守业才能通过勤业转化为工作绩效。而这些都做到了,才是真正的将敬业落实。
至于为什么要落实“敬业”精神。很简单,因为一个企业只有拥有了一群具有敬业精神的员工,他们才能一直实干,企业才能一直发展、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要咬定目标,坚韧不拔,身体力行,追求卓越,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团队。才能形成崇尚实干的敬业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全员的热情、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在一起,上下一条心,真正做到同心协力,齐心尽力,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而企业的根本目的就是求发展,求利益,这就是形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再者,不论是“团队”、“超越”还是“贡献”,都必须建立在“敬业”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敬业为先,员工才会对工作负责、对企业负责,才会想要做好,才会努力去做。一个人想做好不难,全部的人都想做好并不易。这就需要敬业精神的传递性来带动所有的人鞭策自己把负责落到实处,把努力落到实处,才会形成一个团结奋进的团队。而正是不断求胜求进的团队,才能因而不断追求超越。追求自身的超越,追求企业的超越。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必须先保证生理需求,然后依次追求安全、社交、尊重需求,进而追求自我实现。贡献便是如此,在个人通过敬业达到低层次需求后,便会不断追求社会公众的认可,这个过程则需要“贡献”来达成。因此,广厦要发展,要做“百年广厦”最需要传承的就是敬业精神。
在汉语词典中,传承的意思是:更替继承,传递,接续,承接,沿袭创新。一般指承接好的方面,另一方面是先传了再承,和继承相区别,有承上启下的意思。而联系到实际,考虑到企业精神的传承,这就意味着广厦要引导员工将老一辈广厦人的敬业精神继承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这就面临着该如何传承的问题。
一个企业文化形成不易, 但是要长期继承和发扬下来, 更不容易。七化建企业文化, 是七化建几代领导和职工从实践中培育并发扬光大的, 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 是企业所共有的精神财富。经过几十年的实践, 它不仅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是优秀的。而且, 也被一代一代的七化建人传承下来的。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七化建企业文化的形成于60年代, 建设我国第一套引进化肥装置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年产10万吨合成氨、16万吨尿素工程大会战。1964年, 七化建成立后承担的第一个建设工程就是我国引进的第一套化肥装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非常关心这一工程。在当时缺资金、缺技术、缺粮食、缺房子的情况下, 全体参战职工决心“为国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 打好这一仗。在干部职工中形成了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作风, 牢固地奠定了“质量第一”的思想。最终实现了“三高一低” (高质量、高速度、高水平、低成本) 和“为国争光”的要求。但是把这种文化传下去, 却经历了几代七化建人的努力。随着全国一个个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 一批批来自四面八方的干部职工从四川把七化建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海外建设施工现场。在困难的条件下, 做到了“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 吃苦耐劳, 敢打硬仗”, 又是一支“拉得出、上得去、打得响”的队伍。通过总结工作经验教训, 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和规章制度。放眼国内、外的所有公司规章制度, 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当年那些规章制度的框架, 只不过根据时代的发展, 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 “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 吃苦耐劳, 敢打硬仗”和“三高一低”的精神一丝不少。50多年的不间断传递, 让七化建人对自己的企业文化得到了深刻认知。即使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许多人把经济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并为此严重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 七化建的文化也没有改变。从这个意义来讲, 七化建精神应该是在整个化工施工建设企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优秀企业文化传承的关键还是继承
七化建发展到今天, 已经充分体现了“传承”的力量。今天的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 在企业文化的传承上就有共同的学习榜样, 那就是:第一个建设引进化肥装置的人、第一个走出巴蜀大地迈进西域建成了新疆第一套大化肥装置的人、第一个走出国门建成亚洲最大的化肥装置的人。但是, 要让企业文化有效地传承下去, 则必须坚持长期宣传教育, 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三个方法来实现文化的传承。一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传承机制, 搭设文化理念的灌输通道。二是将文化理念层层分解到组织行为、管理行为与员工行为中去, 通过规章制度、作业流程、职能职责、工作标准使企业文化固化于制, 达到文化与制度的融合。三是把企业文化宣传阵地、文化活动、评先树模和管理者的表率作用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 使文化有效落地。几十年来, 七化建已经做到了这三点。
多年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朱德、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分别对公司的多个已建和在建项目进行视察, 对七化建也给予了高度关注。1983年,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在视察了乌石化大化肥工地后说:“新疆大化肥速度快、质量很好, 投资没有突破概算”。一些国外项目所在国领导人和业主对七化建的工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驻孟加拉大使在一份推荐书中写到“该项目 (指孟加拉CUFL项目) 是我国公司在国外承包的第一个大化肥项目, 与国内同类项目相比, 是一个进度快、质量好、效益高和安全生产的典型。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 表彰他们的事迹, 对国内同类项目, 对经营管理的改革和对国外承包工程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1982年, 泸天化30万吨尿素装置工程获得国家工程首批银质奖。2008年, 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公司已经获得二项优质工程鲁班奖, 一项国家首批境外优质工程鲁班奖。八个优质工程银质奖, 二十多个优质工程奖。2012年, 公司被评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无数殊荣。培育了七化建的企业文化, 锤炼了敢打硬仗、勇创一流的英雄队伍, 在我国化工建设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为七化建企业文化的传承创造了良好条件。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更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当铅华洗尽、尘嚣远去, 唯有精神的力量光芒依旧。
要在继承企业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
七化建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神支柱。致力于培育良好的团队精神, 形成奋发向上的团队合力, 使团队不断自我提升, 起到了“凝聚核心、突出中心、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作用。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来讲, 过去形成的良好传统, 不能老想着“弃”。大家都知道, “创新”一词比较时尚, 有些人喜欢在思想领域中割断历史搞“创新”, 可是, 在一个有良好传统的企业, 割断历史的所谓“创新”是不对的, 证明是浮躁的。文化上要创新是对的, 但一定要有基础, 要着力于继承和发扬, 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传承企业文化方面, 七化建做得比较好。多年来, 一直在进行企业传统教育。比如, 1983年创刊的《文明建设》报, 后于1996年改为《七化建》报, 一直培育公司企业文化、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沟通职工思想, 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自己的特殊功能。在一年一度的新入司教育培训中, 就把企业发展史、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价值观、管理理念、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内容进行不间断的传递着, 引导他们把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的企业文化, 才是有强大生命力的,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着有力的思想支持。公司制定了《企业文化标准化建设考核评估办法》、《企业文化调查问卷》的调查、各单位工作《简报》的出刊, 都是在推动着公司企业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中, 七化建的风气永远是健康向上的, 先进模范人物是受到尊重的, 有贡献的人是受到肯定和表彰, 公司“管理制度”是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正是在这种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中, 先进和模范们才能够展其能而尽其力。同时, 他们的卓越工作又带动了一大批人, 不断促进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只有这样, 企业才永远是朝气蓬勃的。
弘扬企业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中国的化工建设是一个勇敢面对困难, 顽强克服困难, 全面战胜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七化建的广大员工发挥讲求科学、以“创新、诚信、务实、高效”的企业精神, 为“建成国际型公司”这一发展目标, 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管理上, 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 降本增效, 使七化建一直保持了良好的效益,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充分体现了高度负责任的企业精神面貌。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 七化建在海内外化工建筑市场面前所代表的是中国企业面貌。文化源于精神, 这就是七化建企业文化的精神基础。
【关键词】铁人精神;思想政治;石油销售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石油行业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石油销售企业作为石油产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也在经历剧烈的变化。对于石油销售企业而言,工作场所大多在加油站,加油站分布比较分散,还有很多远离市区,销售人员生活上、工作上都比较单调。加上很多员工都是90后、80后,年轻人思维活跃,对新思想接受比较快,有理想、有抱负,热爱企业。但同时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价值取向也日益多元化。特别是受国内油价持续上涨的影响,部分员工出现享乐主义、责任意识淡薄、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等错误思想和行为。面对此严峻情形,需要我们发扬老一辈石油人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铁人精神,通过对员工进行铁人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提高新时期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企业的创新力和凝聚力,为石油销售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大庆石油企业铁人精神的精髓
新中国成立后,在那个艰苦与激情并存的年代,伴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石油一举脱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也留下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为代表的优秀企业文化。“铁人精神”曾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铁人精神”具体体现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影响和带动了整整一代人,它是前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是这种精神,代代传承,与时俱进,激发着大庆人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艰苦环境和激情岁月里形成的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各级党组织都要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使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持久地發挥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作用。“铁人精神”能够传承至今,并日益成为不仅石油行业,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证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和文化张力。今天我们宣传铁人,弘扬铁人精神,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石油企业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人们的心灵却不断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和诱惑,在这个时候重提“铁人精神”,就是要让这种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发扬光大。铁人的精神、铁人的信念和铁人的追求,不但能够唤起中老年人的回忆与怀念,更能唤起青年一代的崇敬与思考。因此,在当前对员工进行铁人精神的教育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时代价值。
三、新时期石油销售企业发扬铁人精神的具体举措
1、用“铁人精神”培育企业文化
大庆人的一句名言:能否严格执行制度的关键,在于人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主人翁责任感,它是执行制度的思想基础。“铁人精神”价值在于其激发了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克服所有困难,最终取得成功。为此,石油销售企业要从员工思想根源上进行“铁人精神”的教育,使大庆精神成为激发员工工作激情的动力来源。石油销售企业通过网络媒介、广播、厂报、制作形象宣传片和宣传画册等方式和手段,通过宣传学习引导、自学互学提高、集中学习加强等形式,宣传和培育“铁人精神”,使石油销售企业员工在耳濡目染中对“铁人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精髓有深入的了解。企业还可以积极组织关于“铁人精神”的辩论会和演讲比赛、知识问答竞赛等活动,通过互动活动,让员工能讲出“铁人精神”的具体含义和精神价值;让员工们对新时期学习“铁人精神”的作用重要性有清楚的认识;让员工们能够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照“铁人精神”,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哪些方面需要彻底改变,自己能为公司做些甚么。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员工的思想认识,丰富了员工理论素养,增强了员工的信心和信念,也向外界展示企业有实力、精神有动力、职工队伍有战斗力的良好形象。
2、用“铁人精神”提高企业创新动力
正如前文所述,近年来,我国石油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石油产量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石油零售量、利润和吨油利润等关键指标同比大幅增长,显示出销售企业规模增长和效益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面对此情形,一些员工有了坐享其成、不思进取的思想,工作上缺乏创新力和创造力,在这种麻痹思想的作用下,很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创新精神的学习等不感兴趣,从而削弱了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企业的向心力,这是非常危险的苗头。面对此情形,我们要发扬“铁人精神”来提高企业的创新动力,我们要继承“铁人精神”勇于创新的思想,让大庆精神成为竞争称雄的制胜法宝。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下,石油销售企业不能坐等顾客上门,必须走出去,创新销售模式和手段,将积极灵活的营销策略一直贯穿始终。例如要变“扩销上量”为“稳量、降费、扭亏”,着力优化运行、挖潜增效,着力拓宽业务职能,提高营利能力。小额配送便是石油从站内销售走向站外销售的重要方法,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加油站地理位置的不足,而且是发挥片区和加油站积极性、促销上量的重要途径。
3、用“铁人精神”激发员工工作主动性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管理理念主旨是“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关心人。在企业中,员工是管理的主体,是企业最弥足珍贵的资源,员工队伍的活力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石和原动力。石油销售企业要将员工工资与本岗位日常工作、企业升级考核及员工职称等进行挂钩,实施综合测评,并将员工处罚、奖励情况及时进行公示,把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进、树榜样的重要依据,切实做到奖惩分明,激发工作热情。增加娱乐活动设施,改善员工就餐及休息环境,合理调配员工用餐。每逢节日、员工生日时都发送短信祝福,赠送生日贺卡,让员工时刻感受到“大家庭”温暖。坚持以员工为根本,注重在员工专业技能、责任意识及整体素质培养上下大力气,以岗位练兵为主的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品德优良、技能精湛、贡献突出”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总之,石油销售企业面临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继承和发扬铁人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铁人精神成为推动企业发展进步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肖铜,娄广凤.浅谈铁人精神在新形势下的传承与弘扬[J].大庆社会科学,2005(06)
[2]王昆.大庆精神与铁人精神的基本内涵[J].大庆社会科学,2009(03).
——写在清华大学法学院复建15周年之际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翻开清华法学院的历史,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一部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法学教育绝非仅仅是职业教育,不是一种浅层次的技能教育,而应该是一种理想教育,有其明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这包括法律人的道德律、人文关怀、使命感三个层次。
编者按 法学院教育是法律人培养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法学院倡导何种精神,将深深影响着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位学子。今年是清华大学法学院复建15周年,在15年的时间里,清华法学以其特有的品质和风貌,很快确立了“清华法律人”这一中国法律人才新品牌。本报特约请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撰文介绍清华法学秉持的办学思想和学术精神。
清华法学有其独特的品质和风貌,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术精神。这种学术精神既是对清华百年和老清华法学院精神传统的继承,有长达80多年乃至近百年的历史积淀,也是15年来新法学院与时俱进,不断将清华大学精神在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中进行演绎、阐释和发展的结果。可以说,清华与法学的结合造就了清华法学独特的价值追求和学术精神。
一、以建设法治中国为己任
提起清华大学,人们普遍觉得这是一个很爱国、很正统的大学。其实,爱国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点。作为清华大学重要组成部分,法学院继承了这种爱国传统,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中国法学院培养的人才首要的应该为中国法治的确立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们国家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法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培养大批法治精英人才。能够解决中国问题,尤其是中国法治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为此,我们大力引导学生就业要“入中国主流、上大舞台”,到国家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工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作贡献。法学院复建以来,已经向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输送了大量人才。例如大批毕业生从事公检法职业,有些积极投身国际反倾销诉讼等案件办理,为保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发挥 着重要作用;2004届本科生周倍良在北京门头沟区坝房子村当村官,成绩突出,当选2008年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2008届研究生魏华伟自愿放弃在大城市找工作的机会,到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任村官,还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在一些地方党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些毕业生在学术上取得了一定造诣,正逐步成为重点院校学科骨干。他们无论人在何地、在何种岗位上,无不以解决中国现实法律问题、推动中国法治建设为己任。
新时期清华法律人心系国家和民族的情怀是与老一代清华人一脉相承的。100多年前美国决定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给中国用于人才培养,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影响中国未来的青年精英,从而影响这个国家的发展。但是,反观百年清华的历史,一代又一代清华人非常爱国,也许正是戴着“赔款大学”这顶屈辱的帽子,使得清华学子无不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而发奋。老一代清华法律人身处乱世,为法治立国、兴国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表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和奉献精神。例如,第一位从清华走出去到哈佛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的张福运先生,他是1909年第一批留美学生,在哈佛读完法学回到祖国后,帮助国家收回海关的主权,成为中国海关的第一位中国人关长,结束了外国人长期把持中国海关的局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主权。再如校友梅汝敖先生,1946年被指派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法官。在历时两年半、开庭800余次的世纪大审判中,他出色完成了历史使命,使日本帝国主义的首要战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梅汝敖先生曾经说过,“受了清华的教育,就意味着对国家、民族应当有什么样的担当”。还有钱端升、向哲浚、王铁崖、端木正、陈体强等一批优秀毕业生,他们在法学理论研究、国家政治外交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清华法学赢得了荣誉。
翻开清华法学院的历史,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一部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清华法学院最初成立是因为国家的需要,中间停止办学也是因为国家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甚至清华法学教育的内容也与时代紧密相连。1952年以前,清华大学法学院以国际法、宪法行政法等公法学科为主,因为旧中国急需这方面的法 律人才,当时要在国际社会上用法律捍卫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必须有国际法方面的人才;在战乱中要重构国家秩序,就需要公法方面的人才。1995年清华重建法律学科,同样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国家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清华法学院不仅是清华的法学院,更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法学院。
二、国际视野
清华法学院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学院,80%以上教师拥有在海外长期学习和研究的经历,在世界前100名大学当中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在国内法学院中最高,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开设英美普通法系列课程的法学院,第一个面向国外开设全英文授课的中国法律硕士学位的法学院。清华法学院的科研重点不仅包括我们国家面对的重大法律问题,也包括整个人类今天面对的重大发展课题,例如环境、资源、能源、海洋、空间等涉及的法律问题,都是我们重点要探讨研究的。作为中国一流大学的法学院,我们竞争的对象绝对不仅仅是国内其他大学法学院,我们必须瞄准世界一流大学法学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型法律人才。如果我们满足于中国一流就沾沾自喜,那就太没有出息了。无论学术研究或者人才培养,无论老师或者学生,我们都必须要在世界范围内来定位,立足于解决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和人类可持续和平发展产生的重大法律理论和实践问题。一个国家所有的法学院都变成国际型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是必须有几所这样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学院。
在学生培养上,我们不仅培养学生深入学习中国法律的理论、制度和知识,而且开设很多外国法和国际法课程,让学生始终能够了解国际最新法律动态,站在国际学术最前沿。我们与众多国际一流法学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师生互访频繁,近30%的本科生有海外交流或学习的机会,法学院代表队也一直保持在维也纳国际商事仲裁比赛等大赛中的中国最好成绩。2007年清华法学院获得教育部“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项目,目前正在进一步探索培养高层次国际型法律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清华法学院的学生来源也体现出国际化的特点,以2009年入学的480名学生为例,其中留学生就有70多名,来自26个国 家,包括攻读全英文课程的30多名LLM学生,留学生比例达到15%。清华法学院的中外学生还合作创办了第一份由中国法学院学生编辑、在国外正式出版的全英文中国法律学术刊物——Tsinghua China Law Review,由美国著名法律评论出版公司Joe Christensen Inc出版,于2009年开始在美国正式出版发行。一些留学生回国后为本国法治建设也开始作出重大贡献,2005级LL.M.中国法项目Curt A.Haws(豪心修)同学,回国后被任命为美国怀俄明州第九司法区巡回法院法官。2007年级LLM学生Henri Arslanian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加拿大政府唯一指定的加拿大代表队的律师。
三、法学理论必须联系中国实际
在了解世界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同时认识了解自己,熟悉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把法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产生在中国行之有效的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才不至于浮躁、轻飘。为此,我们下大力气推进实践教育环节,大胆采用互动式和案例教学等新教学方法,率先开展模拟法庭训练和法律诊所教育等实践型教育,这些做法让学生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变得不再只是纸上谈兵。同时,学院广泛地利用第二课堂的机会,鼓励学生并创造条件让他们接触中国的现实,接触真实的法律工作。法学院特别重视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多年来以国情教育为主线,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实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奔赴边疆、深入农村,深入基层群众,去了解国情、感知社会。学院暑假期间参与社会实践的人数逐年增加,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本科生参与人数达到200余人,地点遍布全国各地。此外,清华法学院还建立了包括河北固安、新疆乌鲁木齐在内的7个实践基地,让他们有机会到相关司法机关开展专业领域的实习实践活动,在感性认识中升华书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为了加强法学理论与中国法律实务的联系,2009年4月清华大学成立了由法律界、法学界重量级人士组成的法学院顾问委员会,最高人民检察院前检察长贾春旺学长担任主任,他们在清华法学院与政法实务界之间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立足理论和制度创新
清华法学院师生不仅要十分明了世界法学、法律的最新状 态,具有国际竞争力,不仅要注重理论联系中国实际,而且要进一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的形成和中国式法治的确立。中华法系曾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四大法系之一。今天中国的法治建设也必将形成独特的理论和制度,这需要中国的法律学人为之探索、为之奋斗。我们既不崇洋媚外,也不闭门造车,而是立足于中国实际,吸收人类法治文明的一切成果,力求理论和制度创新,从而产生拥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
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陈寅恪1929年为纪念王国维先生而撰写的碑文中,将王国维的学术理念总结为“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我们把这十个字印在我们的期刊《清华法学》每一期的封面上,也作为我们学术精神的写照。唯有坚持此“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才可能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才可能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2009年6月,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刘与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教授签订合作举办中国法学创新讲坛协议,就是这方面的一个重大举措。至今,由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和清华大学法学院联合承办的中国法学创新讲坛已经举办三期,收到良好的社会和学术效益。
五、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想主义者
著名法学家钱端升先生所在的1919级清华学子毕业时给母校建立了一个日晷,现在仍然放置于清华大礼堂前的草坪南端。日晷上用中文和拉丁文写着“行胜于言”。这四个字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样成为清华的校训和校风。清华毕业生头脑聪明,动手能力强,出活快而质量高,这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对清华毕业生的普遍印象。况且,法学教育本来就属于职业教育,培养熟悉法律实务操作的专门人才。因此我们非常注意细节的培养,教育学生既不要在大的原则问题上犯错误,更不要在小事上出差错。比如我们注重对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甚至语法和书法的训练,教育学生如何起草法律文书,如何与人沟通,如何演讲谈判,如何待人接物等等,法律工作者应该懂得的知识、技巧、技术我们都会教,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毕业后能够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然而,职业教育很容易变成技术和技巧教育,成为一种“术”,而不是“道”。丧失价值,迷失方向的“术”越好,破坏力就越强。因此,法学教育绝非仅仅是职业教育,不是一种浅层次的技能教育,而应该是一种理想教育,有其明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否则,我们可能会培养一些非常熟悉法律操作,道德败坏、低级趣味的“高级”法律人才。大学是文明的灯塔,是讲理想的地方,如果在这里都找不到理想主义的踪迹,都那么市侩、短视、急功近利,这个国家和民族也就失去了希望。为此,在加强职业教育的同时,我们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追求法治文明而奋斗。这里的理想包括法律人的道德律、人文关怀、使命感三个层次,只有达到这三个层次的要求,才能算是真正的法治精英人才。
第一,法律学生首先要是正人君子,成为道德精英。清华法学院开设了法律职业道德课程,并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启迪,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习惯,永远不要让法律技巧超越道德的底线。
第二,法律人应该有悲悯之心,有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了解民间疾苦,解决人民的问题,这是清华法学教育的重要理想。
第三,着力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通过举行专题讲座、思想教育、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教育学生不应该只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而是要为了事业而奋斗,提高自己的眼界、境界和格调,带着理想去学习、去工作,以干事业的态度对待每一份工作,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生无论从事法律工作,还是从政、从商、从事公益事业等,都要为国家、为人类谋福祉,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总之,我们提倡培养既有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提倡法学院的学子做解决实际问题的理想主义者,或者说做拥有远大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实干家。我们坚信,既熟悉法律的技巧和技能,脚踏实地,解决问题,又仰望星空,敬畏心中道德律,有人文关怀和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法律人才,就是我们今天和今后需要的高级法律精英人才。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的这首《西江月·x》曾经是小学课本里的一首必须要求熟练背诵的当代诗词,那个时候对这首词的理解虽然不很深刻,但形成的记忆至今仍了然于胸。每每聊及诗词或触景井冈,慷慨激昂的韵律便萦绕脑海,铿锵有力的字词便流出唇齿。多少年来,几上x,唯只有这次党校组织学员重上井冈接受红色传统教育,甚是感慨万千,思绪激荡,留下了太多的沉思和启迪。
我们先后到烈士陵园凭吊,瞻仰革命历史纪念碑,参观x革命博物馆、主席故居、黄洋界哨口,与老红军后代座谈互动。循着x革命历史的足迹,一处处硝烟弥漫的战场、一阵阵金戈铁马的铿锵,一幕幕血雨腥风的残酷、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一段段骁勇战敌的传奇,一篇篇辉煌壮丽的人生,不断撞击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当年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不怕牺牲、矢志不渝地探寻中国解放之路,用x的红土地和先烈们的鲜血凝炼铸造了伟大的x精神——
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血雨腥风已过去,x精神成为了永恒。经历了近10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使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的伟大事业、伟大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时代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我们只有继续保持和弘扬x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务实创新,勇于开拓,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才能不辱使命、不负担当。
使命呼唤担当,新时代仍然需要x精神。x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坚定不移地推向前进。
传承红色精神的感悟心得精选模板【二】
金秋时节,中原大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到处生机盎然,硕果飘香。习近平总书记就经济社会发展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情况到x深入开展考察调研,并提出了殷切期望。要求党员干部要讲好中国故事,践行初心使命,打好三大攻坚战,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一以贯之地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如同一颗颗璀璨的夜星,在中国故事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中,习近平总书记久久伫立,仿佛在与红色印记演绎着一场伟大的时代变革。红色江山不可变,而我们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该成为中国故事的传唱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践行初心使命,涵养清风正气。
“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时,告诫全党同志的“三个不能忘记”内涵丰富,意义深刻。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指出,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必须要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贯彻主题教育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忧人民所忧,急群众所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建强战斗堡垒,决战脱贫攻坚。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基层党组织既是上级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党密切联系群众,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力量,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是贯彻落实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是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内在要求。从给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到调研考察x,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期盼着百姓脱贫致富,奔向幸福小康。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我们必须撸起袖子,挑起担子,趟出路子,举非常之力,尽非常职责,不忘初心,奋发作为,不断强化组织建设,建强战斗堡垒,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开花,愈久弥香。
传承红色精神的感悟心得精选模板【三】
x的革命老区中,x的历史了解得相对多一些,但是赣南苏区的革命史却没有认真学习过。一直想找个机会好好了解一下中华苏维埃政权发源地——瑞金红色故都的革命历史,但是始终没有机会。这次终于有幸在局党校的统一组织下,来到瑞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首先我们来到的是叶坪革命旧址群,叶坪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地。叶坪革命旧址群包括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中国共产党苏维埃区域中央局旧址、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亭、红军检阅台、博生堡、公略亭、中央邮政局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等,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红军烈士纪念塔重温入党誓词的那一刻,更深地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
接下来参观的是沙洲坝和瑞金革命纪念馆,参观了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中央人民委员会旧址,中央教育部旧址,中央审计委员旧址,中央内务部旧址,特别参观了红井。红井是当年毛主席为了解决苏区人民用水问题而带领战士挖的,井口很大但不算深,井旁立着一块硬石碑,上面是苏区人民为了感谢毛主席而题写的十四个大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沙洲坝最重要的建筑当属那栋造形如一顶红军八角帽的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就在这里召开。和“一苏大”会址不可同日而语。礼堂的变化见证着中央苏区当年的迅猛发展。听着讲解员细细深情的讲解,看着一张张革命历史图片,听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先辈们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奋发图强,不怕苦、不怕累,有的是冲劲和干劲。
更具现实意义的是,瑞金是我们党践行治国理政的第一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并定都瑞金,瑞金随之更名为瑞京,成为全国苏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尽管有过挫折,尽管战斗频繁,但我们党能够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包括土地改革、婚姻关系、廉政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得到了苏区人民的广泛拥护,有力地巩固了新生的红色政权。从此,我们党卓有成就地开始管理国家的伟大实践。人民政权道路在这里开始,走向x,西柏坡,最终通向x,因此可以说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今天,中国共产党也一定能够担负起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瑞金,在这神圣的土地上,种下了中华苏维埃的心脏,沾染了多少烈士的鲜血,承载了多少英雄的梦想,我睁开双眼,用心感受,触摸到的是你过去的沧桑,拥抱到的是你曾经的辉煌,感受到的是你别样的温暖,红都瑞金,给我的是难以忘怀的情义。
传承红色精神的感悟心得精选模板【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通过70年的艰苦奋斗,当前的中国,已从过去那个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成长为傲然屹立于世界之巅的“东方雄狮”。新中国近些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无数令人惊叹的伟大奇迹。原因在何?正在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无数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中国人民团结奋进,顽强拼搏,汇聚起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走向前进的磅礴力量。
什么是红色精神?红色是中国共产党的颜色,象征着希望、和谐和美好。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革命精神,是1919年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是“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是“不怕艰难险恶”的长征精神,是“改变作风、提高素质”的x精神,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科学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经济稳健发展的和平年代,红色精神和红色基因都得以弘扬与传承。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的总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宝贵精神财富。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伟大历史性时刻,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更要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从工作细节抓起,将发挥红色精神力量的成效落在实处,切实做到红色精神人人相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从而推动党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走向前进。
红色精神人人承,红色基因代代传。中国共产党人将永远满腔热血,中国共产党人人将永远奋勇向前,中华民族人将迎来伟大复兴。仰望星空,祖国的天空的星光日益闪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亲爱的祖国古老而伟大,美丽而永生!
传承红色精神的感悟心得精选模板【五】
x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代表着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点,为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革命道路。通过先后参观黄洋界、毛主席等领导人故居、革命历史博物馆、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小井红军烈士墓、聆听革命前辈的后代讲述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事迹的学习活动安排,不仅让我重温了历史,接受了思想的洗礼,也让我对x精神的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面对一个个革命先烈的事迹图片、一个个历史场景、一个个历史遗物,我深深的感到强烈震撼,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当年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革命牺牲精神,就没有新中国和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中,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x精神,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当年在敌我斗争力量悬殊、条件异常严峻的形势下,x斗争能够唤起无数工农大众,燃起燎原之火,正是因为有着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党的领导下才经受住了血雨腥风的战争考验,才有了战胜一切困难险阻的勇气。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新征程的道路上,我们要发扬x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立足岗位勇于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是继承艰苦奋斗的传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当年x斗争环境异常艰苦,物资匮乏,革命先辈们靠着红米饭,南瓜汤充饥,靠着自力更生办起了红军医院、被服厂、军械库,自己动手挑粮、种菜、挖药、熬盐,克服了种种困难艰险,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壮大了革命队伍和根据地。
我们要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x精神时刻提醒自己,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落实到工作和生活中。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x斗争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建立了密切的血肉联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才能够战胜各种困难险阻,成为x斗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今天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弘扬x精神,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15级6班 徐晓彤
内容摘要:伟大的长征,生生不息至今,宏伟的腾图,仿佛历历在目,它以红军的胜利,敌人的失败告终,而处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正在经历着我们的新长征。长征精神仍然赋有自己所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关键字:过程
生命力 内涵 时代价值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我仿佛看到了毛主席潇洒地挥笔将宏伟的雄图铺满了整张名叫梦想的纸上,他在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之际,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从理想到现实的距离,也许是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跋山涉水地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踏遍二万五千余里的距离,也许更甚。
(一)长征的过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长征整整历时2年,跨越12个省,总行程2.5万里以上。其中“中央红军,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晚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
在长征途中,行军非常艰苦,一路都是崎岖的羊肠小道,没有村庄,没有一户人家,部队没有饭吃,饥饿、寒冷、疲劳考验着每一个英勇的红军战士;红军一路上爬雪山,过草地,斩关夺隘,抢险飞渡,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地到达了陕甘革命根据地。既然条件如此艰苦,那么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凭借什么取得长征的胜利的呢?那是因为我们的红军指战员怀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崇高理想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胜信念,以顽强不屈的毅力,发扬吃大苦耐大劳和团结友爱的光荣传统。
(二)长征精神为何生生不息直到今天?
我想这一定与人们的追求梦想的心态脱不开干系,翻开历史史书,我们就像看到一面镜子,红军勇于探索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对梦想的不断追寻。“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听人说,一下子得到的东西,说不定就在一瞬间失去。只有经历了不断努力的过程,我们才能得到我们真正的所求,长征精神便是如此。它之所以流传至今,在于它的价值与意义,如果是糟粕,它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如果是精华,它自然会闪闪发光,永久长存于世间。所谓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三)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它体现了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说:“吃苦是为了吃更大的苦,就如袁术立帝不吃苦,而曹操爬上丞相之后依旧不奢靡,情商之高,自我控制力之好,才能决定他是个大人物。所以吃苦不是为了奢靡,吃苦是为了吃更多的苦,担更多的责任,为了自己的野心。你吃苦的程度决定你的成就,吃苦是一种恩赐。”
它强调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讲道:“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红军在长征中直面危险,勇于战斗,大无畏的精神给了我们不退缩,不畏惧的勇气。
同样它也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从毛泽东思想的打破常规的“农村包围城市”到不断实践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实践了自己的理念,创新了自我的政治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各个国家都在追求不同方面的创新,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实现国家的创新之路。
它追求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毛泽东说:“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忘”。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讲:“团结行动的能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看来几乎总是形影不离的。我们着听说一个团体的成员完全置死生于度外,就可想见他们的关系必然十分紧密团结。”红军就是这样的一个团体,完全置死生于度外。
红军在长征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他们吃过草根,喝过雨水,煮过树皮,跨过江水,走遍了大江南北,看过了大好河山,经历了残酷时刻,正是这么一种精神才支撑他们走完了最后的征程,一种名叫活下去的曙光一直向他们招手,一种名叫责任的东西催促他们前行,一种关于人民和国家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激励了一代人的整个青春,激励了一整个时代。
(四)长征精神的意义
(1)毛泽东同志在讲到中央红军长征时,有过一段脍炙人口的话:“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说它是宣言书,那是因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说它是宣传队,那是因为“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说它是播种机,那是因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2)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富强的强大精神力量。
(3)长征精神是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
利于发扬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精神,鼓舞广大人民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4)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1000年来“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100件事中,中国有3件事入选,其中就有长征。今天谈长征,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时代。
(5)我们的党和国家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考验。能不能经得起这种挑战和考验,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至关重要。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广泛而深刻,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新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复杂多变。因此,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进程中出现的曲折现象,对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应对这种挑战和考验尤为重要。(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用崇高的理想鼓舞自己,用坚定的信念鞭策自己,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质。
虽然我们党的队伍是整齐的,具有很强的战斗力,绝大多数共产党员都能站在各项工作的前列,廉洁奉公,艰苦创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因此,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显得何等的重要!
(五)如何践行长征精神?(1)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
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不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不被社会的丑恶现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打倒,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它正确揭示了人与集体、社会以至人类的互动关系,论证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及合理实现途径,从而使人们的信仰实现了由盲目到科学的质的飞跃。在社会主义中国,当代大学生就是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所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谱写出了一首红军战士精诚团结,顾全大局,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英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都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在攻占敌人阵地时,战士们抢着当先锋,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一碗稀粥战士们推来推去,谁也舍不得吃下去。在困难和生死面前,红军战士表现出了博大的阶级友爱之情,集体主义利益至上的崇高品质。
1、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
2、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
(3)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不然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事业。历史经验证明:一切伟业的成功,任何奇迹的创造,没有崇高的精神支撑是不可能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4)加强组织纪律性
严明战斗纪律、群众纪律和组织纪律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又一重要法宝。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加强的。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以下现象。如部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与大学生形象不符,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恋爱方式上,责任意识低,少有真实的感情投入,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虚荣;消费行为上,不考虑自身的消费实力,片面追求名牌,盲目跟随潮流;把纪律当做束缚人的咒语,把个人无原则的行为当做准绳,行为习惯充满一种反理性的因素。纪律观念薄弱,组织形式涣散,行为习惯随意使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志向失去了支撑和保证。大学生时期正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当代大学生要通过认真学习校纪校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行为规范,通过学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年级的学生对《大禹治水》的故事并不陌生,大多基本了解故事梗概,但对大禹因遵循自然规律而采用的“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治水方针,学生还不甚理解。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会把这一知识点总结讲述给学生听,方法简单,形式直接,但效果一般,由于淡化了学生思考的过程,因此学生思维缺乏广度和深度。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我尝试用“以画代讲”的方法来呈现《大禹治水》的故事,直观地把“疏”与“堵”的利弊在黑板上进行剖析。
此外,治水英雄大禹身上的那种坚韧不拔、乐于奉献、敢于创新的治水精神,学生并不能深刻体会,同时,学生对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事例也知之甚少,因此无法感受到千百年代代传承下来的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在自然灾害面前那不屈的奋斗精神和无穷的智慧力量。关于这一点,我想以大禹治水作为起点,以探究时间轴上各个时代人们成功治水的突出事例来引导学生感受大禹治水精神在中华儿女身上的不朽传承。
二、案例描述
“大禹治水”的故事学生是熟悉的,照本宣科地把故事说一遍,并不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我想到创设情景,用与学生互动讨论的方式来完成这个故事的讲述。
师:今天,我要请在座的每一个同学为治理自然灾害出一份力。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村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居住在两山之间的山坳里。可是,无情的洪涝灾害每年都会侵袭这个美丽的小山村,一旦下大雨,两座山上就会涌下滚滚洪流,从而淹没小山村。同学们,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村民?
随着讲述,我在黑板上信手画出了高低起伏的群山,在两山之间的山坳里贴上一张小山村的图片,并用蓝色的粉笔画出了洪水奔腾而下、直击村落的情形。
我的话音刚落,简笔画刚成,学生就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生:我们小组认为,应该在村子周围建起土坝,这边山头有洪水冲下,我们就在这边筑起堤坝来堵水,那边山头又有洪水涌来,我们就在那边筑起堤坝堵水。
师:你的意思是,哪里有水就在哪边筑起堤坝。那么,筑坝的目的是什么?
生:把洪水堵住。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随即在小山村的两旁画上了堤坝的示意图,并写上“堵”字。
生:我们小组认为还要在洪水流过的地方挖一条沟,把洪水排出去。
师:那么这条沟渠应该往哪个方向挖?
生:往外挖。
师:怎么挖?往哪个方向挖?为什么?
生:往下挖,因为水是往低处流的;往上挖,水会倒灌进来。
师:明白了,就是通过沟渠把水疏导出去。
我随即转身,在黑板一侧的简笔画上又加了几笔,并写上“疏”字。
生:我们小组认为还要种植树木,防止泥石流和山体滑坡。
生:我们小组觉得大坝的位置还要调整,应该在所挖沟渠的上面。
生:我们小组觉得大坝和沟渠都要建在山顶。
……
我随着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圈圈画画,简笔画生动形象的形式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主动学习的一员,也赋予故事教育法一种时代的气息与思维的力量。
师:刚才大家都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要疏,有的要堵,那么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更重要?为什么?
生:我认为“疏”更加重要,因为“堵”是堵不住越积越多的洪水的,总有一天堤坝会决堤。而“疏”就可以把洪水先排出去,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生:我有不同的意见,当洪水来临的时候,根本来不及挖沟渠排水,所以还是需要有堤坝先堵水。
生:我认为“疏”和“堵”都各有作用,都很重要,“堵”能暂时挡住滚滚而下的洪流,不让人们生命财产受到危害;“疏”是利用自然的规律,可以让将积蓄的洪水从沟渠中排出。
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碰撞,他们对治理自然灾害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必要性已有了初步的认知,这正是我想要的结果。但学生还未感受到大禹身上凝聚的那种中华民族抵御自然灾害的智慧和力量,这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虽然水患危害极大,但如果我们能了解它的规律,把疏堵结合起来,采取正确的措施来治理,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减轻危害。其实,这种“以疏为主、疏堵结合”治理水患的方法,在几千年前的中原大地上就有人使用过,从而拯救了天下苍生。这个人就是大禹。
对大禹故事略有了解的学生频频点头。
师:筑坝堵水,疏通沟渠,画画简单,说说也容易,可是做起来却并不容易。但到底难在哪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几个关键词来说说看?
生:费时,要花费很多时间。
生:费力,还很费人力。
生:危险,因为要翻山越岭。
生:困难,会遇到很多现实的难题,比如会遇到巨大的石块。
生:塌方,挖沟渠的时候可能会挖到支撑的梁柱,会发生塌方。
生:原始,大禹当时的劳动工具很原始,也没有现在的科学技术,所以当时的生产力是没有办法与现在相比的。
……
思维有深度,教师不断给予点赞!
师:刚才大家都说到了,大禹在带领民众治水的过程中费时费力,还会遇到很多困难。接下来,我请大家看个动画短片《大禹治水》,请你边看边想,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大禹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分钟的卡通短片内容浅显,但意义深刻,可以促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大禹身上的优秀品质。
生:我觉得大禹是一个坚持、乐于奉献的人。
生:我觉得大禹是个非常勇敢的人,他不怕苦不怕累,还不怕危险。
生:他花费了13年的时间才把沟渠挖好,说明他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
生: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他无私,心中想着全天下老百姓的生命安危。
……
此时,学生对大禹的钦佩已深入内心,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事例可远不止“大禹治水”这一桩,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抵御自然灾害的智慧和力量呢?我决定从都江堰和南水北调工程这两个案例中找寻突破口。
师:大禹治水,可歌可泣。大禹带领人民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也铸就了坚韧不拔、乐于奉献、勇于创造的民族精神。而在2000年后的战国时期,有一个人也像大禹一样成为中华民族治理水患的英雄,他的名字叫李冰,他不畏艰险,用聪明才智治理了常年泛滥的岷江,兴建了闻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随即,我带着学生剖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虽然是点到为止,只领略了都江堰的大致风貌,了解了基本工作原理,但学生已然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啧啧称道。
师:同学们,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成功预防治理自然灾害的事例还有许许多多,就拿现在来说,有一项利用南方的水资源来缓解北方干旱灾害的浩大水利工程,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南水北调工程,我们曾经在第2课“黄河长江”中学习过。
师:同学们课外还可以去收集了解一下我国人民治理其他自然灾害的事例。自然灾害是无情的,它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没有在自然灾害面前低头,而是用那不屈的奋斗精神和无穷的智慧力量去战胜自然灾害,这种坚韧不拔、乐于奉献、敢于创新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代代传承。
三、案例分析
怎样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时代感?如何将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讲出新意和精彩?怎么才能理清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脉络?从“大禹治水”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能力培养这三方面可见一斑。
1. 精选教学内容,串起大禹治水精神的代代传承
从远古时期,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小家为大家,治理水患13年,拯救天下苍生;再到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排除万难,独辟蹊径建造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后再看我国当前这项解民生疾苦、助经济腾飞的南水北调工程。一条时间轴串起的是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不畏艰辛、勤劳勇敢、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
2. 创新教学手段,赋予故事教学法全新的魅力
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用简笔画的形式完成了大禹治水故事的讲述,帮助学生理解“遵循自然规律”的必要性,体会到了大禹治水的艰辛与不易;提供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使学生对都江堰这一宏大水利工程有了直观形象的认知,体会到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复习旧知,回顾曾经学习、了解过的南水北调工程,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华儿女身上那种勤劳勇敢、乐于奉献、不断创新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永远不会失落。
3. 注重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就教学效果而言,说画结合的故事教育法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动学习的一员,思维火花进行了碰撞,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了透过现象表面探究问题本质的方法,有效地实现了育人价值。点到为止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介绍,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引领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去不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从而更深层次地去体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抵御自然灾害的智慧和力量,以及坚韧不拔、乐于奉献、敢于创新的民族精神。
骑士如果没有战马的支持,
就谈不上一生“戎马倥偬”。
虽然骑士早已退出历史舞台,
但骑士精神—动,激昂豪迈的型格;
静,高贵优雅的风骨—
已然是当代西方社会广受敬重的
历史文化传统。
马,是骑士驰骋疆场的永恒伴侣;
骑士如果没有战马的支持,
就谈不上一生“戎马倥偬”。
虽然骑士早已退出历史舞台,
但骑士精神—动,激昂豪迈的型格;
静,高贵优雅的风骨—
已然是当代西方社会广受敬重的
历史文化传统。
普京
十多年前,俄罗斯联邦巴什基尔共和国总统送给时任俄总统普京一匹枣红色小马驹。普京当时打算让自己的两个女儿学骑马,但后来,他自己却迷上了这项运动,为此还专门聘请了一位私人马术指导,开始在跑马场上策马扬鞭。据悉,如今的莫斯科近郊诺沃奥加廖沃总统官邸内的多处马厩里已驯养了十多匹良驹。自从普京迷上了马术,只要有点时间,他必定要跨上坐骑过过瘾。倘若实在抽不出空,他就在工作之余带点胡萝卜、砂糖等吃食去喂喂马。现如今普京已经可以熟练地表演跨越障碍,还能表演盛装舞步。或许是受普京的影响,现在俄罗斯政界很多的官员也热爱起了马术运动。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善驾骏马的爱马之人,马术运动是她最热爱的竞技项目之一。她才四岁时,她的爷爷,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送了她一匹名叫佩姬的谢特兰小马。自此之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慢慢收集了大量不同品种的马匹。女王爱马,尤其是英国马、英国纯血马,女王拥有不少赛马,一般每年都有二十匹左右的纯血马在训练。女王也是英国马术协会、谢尔马、克莱佛兰湾马、斐尔小马协会的资助人,经常光临马术赛事及赛马活动。2007年6月2日,伊丽莎白二世特意出席伦敦附近的Epsom赛马会,庆祝加冕五十四周年。
约旦公主、国际马联主席哈雅·宾特·侯赛因
哈雅公主是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同父异母的妹妹、迪拜酋长穆罕默德的夫人,现任国际马术联合会主席。作为一名阿拉伯国家的公主,哈雅的生活跟马密不可分。在她六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就送给她一匹小马。哈雅十三岁时首次代表约旦参加国际马术比赛,成为国家队中年岁最小的选手和第一位女选手,1986年到1992年五次获得约旦全国马术比赛冠军,还曾代表约旦参加过2000年悉尼奥运会。这次奥运会,她成为参加奥运马术比赛最年轻的阿拉伯选手,第一个参加马术比赛的阿拉伯妇女和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阿拉伯王室成员。
舒马赫
【企业家精神的传承】推荐阅读:
企业的团队精神10-29
惠普公司的企业精神 (案例分析)09-12
企业精神标语口号06-07
工匠精神对于企业06-10
卓越企业精神解读07-04
企业精神文化宣传口号06-06
索尼公司企业精神07-02
企业团队管理合作精神07-19
企业员工工匠精神心得09-17
人文精神与企业文化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