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哪里来

2024-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哪里来(精选17篇)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哪里来 篇1

面对领导,有的人穷显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之罕物,希望自己也能贵享掠财一众。你,岿然不动泰然自若。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为何而来?

学不会尔虞我诈,学不会勾心斗角,甚至,也学不会带上面具假装热情,所以,你漠然,你冷冰,你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你在自己的天地里孤单地狂欢。似乎,你不属于这个世界,你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那么,你属于哪里?你从哪里来?

也许,你从空门来。

高耸的山峰,幽深的竹林,肃穆的寺院,悠远的钟声,一位女子身着灰色道袍,手握一把扫帚,“哗啦——哗啦——”地扫着石径,扫不去一地的黄叶,扫不去绵绵的思绪,扫不去朦胧的泪眼。

,灰色的蒲团,头戴道帽的女子长跪于斯,手持木槌“当——当——”地敲着桌上的木鱼,陪伴你的只有那盏青灯,不断跳动的火苗,跳出了缕缕的牵绊,跳出了你如潮水般湿润的心。

你无法不悲秋伤怀睹物思人,你无法把前世今生相忘于江湖,你无法做到心如止水,你无法做到四大皆空。不,你不是从空门来。

也许,你从古时来。

小桥流水人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该是多么幽美的画面。低低的茅屋,门前一片菜园,一位穿绿色罗裳的女子挽起纤纤玉臂给植物送来琼浆玉液,偶用葱白般素手轻轻拨弄那翡翠样绿叶,宛然一笑。有时,女子也从容地坐在纺车前,纺车“吱呀——吱呀——”地转,纺着棉布纺着满足纺着安乐纺着幸福。

想起要和你共度一生的男子,你不禁黯然神伤。如苏轼这般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词句的男子,如苏轼这般痴情的男子,如苏轼这般能对亡妻王弗深切悼念的男子,还拥有患难之交的及时雨王闰之,更拥有红颜知己的侍妾王朝云,他们拥有更多的快乐时光。可以想见,平常男子又当如何?如李清照这般美丽婉约的才女,虽然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欢愉,虽然有“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虽然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思,最终仍不免沦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惆怅,最终仍不免沦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落寞。可以想见,平常女子又当如何?

你看不得妻妾成群,你闻不得始乱终弃,你崇尚“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你恪守从一而终的箴言。不,你不是从古时来。

也许,你从天上来。

金碧辉煌的宫殿,似轻纱似薄雾的白云缭绕其中,更添几分让人向往的风姿。一位着白色长裙的女子轻盈地走在天街上,像在飘,像在飞,不能窥见轻移的莲步。渴了,掬一滴仙露,饿了,采一枚仙果,不食人间烟火,如梦如幻如烟,那么空灵,那么澄澈。

看到那条玉带似的天河,你不由得悲从中来。贵为天庭的公主,居然也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只能“泣涕零如雨”,只能“脉脉不得语”,只能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麻痹和欺骗自己。

你不愿生活在无休无止经年累月的等待中,你不愿体会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凄苦冷寂,你宁愿要“与其在悬崖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畅快淋漓与真真切切。不,你不是从天上来。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哪里来 篇2

一、从诵读中来

语言最重要的特征是交际, 语言为运用而生, 语言的全部魅力也都在运用中产生。以普通话为代表的语言文字音韵和谐、节奏明快, 无论是朗声诵读, 还是浅唱低吟, 都有一种韵味流溢唇齿嘴边, 让人回味。更重要的是, 很多语言文字具有独特性, 换上另一个词就缺少了那种特别的味儿, 更不用说用一些更浅俗的话来解释了。所以, 阅读分析文字常常是在做着低级的不讨好的工作。一解释就不美了, 有些文句的朦胧美又很难用别的语言给以替换的。这种两难客观上折磨着广大教师。那么怎么办?笔者以为, 不太好解释的索性用诵读、用想象读来代替, 因为在读的过程中、在沿着音韵节奏的抑扬顿挫中, 文句中的内涵意味就像清水、空气一样在体内自然流溢弥散。哪怕是囫囵吞枣,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领悟能力的提升、阅历经验的增加, 就会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所以, 学生在成长阶段, 诵读经典是最重要的任务。读了, 朗声诵读了, 还能熟读成诵了, 就是学习了。记诵得多, 就是学习得多, 就是输入得多, 有一天积累多了, 表达愿望强烈了, 表达能力强了, 便会有精彩的表达显现出来。

现在的基础教育阶段, 尤其是小学, 在学生积累方面做得还不够。学生一学期就学那本语文课本, 只有20 多篇文章, 而且很多文章的学习往往只读两三遍就过了, 浮光掠影, 囫囵吞枣, 没读熟就学过去了。教师把一篇文章解析得支离破碎, 有的教师似乎在品词析句, 有的教师似乎也在努力地学习品词析句, 但却只是学了个皮毛, 只图形似, 结果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都用在解析上面, 学生并无收获, 或收获甚微。这样的课堂倒不如专门讲如何朗读好一句一段一篇好呢, 反复诵读, 熟读成诵, 学生终究还能留下一段一篇优美的文句, 印象深了, 嘴巴说顺溜了, 再说话或下笔, 其中的词句语法文意常常不自觉地就跑出来了。也许这就是日本人分析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时总结出的“素读”, 并积极倡导推广的缘故。现代有不少学者也提倡素读, 因为确实存在素读有理。

二、从品悟中来

“同样是那篇课文, 同样一句话一段话, 从老师嘴里说出来就很有味道, 就有很多意思, 可是为什么我自己读就没想到那么多呢?”这是一个孩子对他家长说的话。其实这反映了学生阅读时的普遍现象。他们读文章, 只关注课文的大概意思, 认为了解大致内容就算学习过了, 并不了解这篇课文其实负载着许多任务, 如字词学习、词句赏析、语段分析、文法运用、篇章布局等。这些虽然是学生学习的内容, 但是却不能简单地推给他们, 而是需要教师用趣味化的方式, 引导和启发学生在不自觉的追索中轻松学习。比如教学 《爱因斯坦和小姑娘》 一课, 文中有对爱因斯坦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如果简单地读, 则未必能进入到爱因斯坦的内心深处, 而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每每设问:“在这里, 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爱因斯坦?”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索, 也许一下子就读懂了文章文句的妙处和作者写作的意图。倘若教师还能及时迁移到平时的习作中, 串连起学生作文里的一些写法句段, 这样的教学便会更加丰满立体、富有活力。此时教师再让学生回过来有感情地诵读句段, 情感必然蓬勃真挚, 更能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从背景资料中来

学生读一篇文章, 一开始读往往只是浏览, 了解情节, 对于作者写作的背景心情、文句背后的意味缺乏体味。这是客观存在的, 读者未必能全部了解作者所想。这就需要适当地介绍背景资料, 提供理解的支架平台。比如说教学 《灰椋鸟》 一课, 从文句中只能读到灰椋鸟归巢时的壮观, 那壮观只是想象中的, 如果教师提供几张灰椋鸟归巢的实景图片, 学生便会顿时惊呼“壮观”, 这时再读那段话, 脑中浮现的就不只是文字了, 而是生动的画面, 他们对文字的理解更具象, 也会更喜欢这段文字了。这就是背景资料的好处。不多不偏, 不喧宾夺主, 只在需要的地方及时补缺, 及时退让, 为读服务。有位教师在教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一课中樟树“香味驱虫且持久”的特点时, 适时地补充了宋庆龄凛然正气的事迹, 学生再读描写樟树的文字, 语气里就透出了感情, 字里行间总听出他们的感喟与敬佩。这就是背景资料的作用。在使用背景资料时, 不能一味地补充, 必须把握一个“度”。过多过少都不合适, 没找到合适的时机也不会有好的效果。真正使用恰当还需要教师不断尝试摸索, 形成经验。

四、从渲染中来

观摩一些名优教师的课堂, 我们常见到一些学生感动得哭了, 对此常常有争议, 常见的说法就是“这位老师煽情”。如果我们能冷静看待此现象, 就会发现教师的教法无可厚非, 他只是在理解文章时适当借助了一些视频、画面、故事和音乐等, 设置了合适的情境, 适当地渲染, 促成学生的理解和感动。比如有位教师教学 《最后一头战象》, 学生在学习嘎羧临死前在江边徘徊那段时, 教师先补充了大象临终都回归象冢的神秘现象, 又出示了嘎羧当年与战士们和其他战象一起浴血奋战的视频, 再引导学生想象, 假如自己是嘎羧的父母兄弟, 该怎么呼唤嘎羧归来的场景, 最后再读嘎羧毅然决然走向战友们牺牲的战场。学生学到此处, 纷纷落泪。此时再读文章, 对嘎羧的情和义理解已然深入。学生再读这篇文章, 自然旨趣了然, 甚至对于大象、对于一切动物, 都有了更亲切的感情。而这些显然归因于教师教学时的渲染。倘若只是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 学生只了解其大概, 是很难如此深入地走进大象的内心世界的。可见, 必要的渲染也是帮助学生阅读理解的重要路径。相信这样的读, 学生肯定不会乏味, 且会更加热爱语文、热爱阅读。记得这位教师上完 《最后一头战象》 后, 全班掀起了读沈石溪系列动物小说的热潮。这就是教师教学艺术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当然, 现实中也有少数教师没有领会到渲染阅读的内在目的和教学艺术, 随意找到一篇课文也都想方设法渲染课堂, 而把课文甩到一边, 结果使得语文课变成音乐会、变成话剧表演, 这就本末倒置了, 是不可取的。

五、从组织管理中来

阅读教学本应该就阅读谈阅读, 但是实际上作为课堂的一部分, 它与课堂的组织管理是密切相连的。跳出阅读看阅读, 我们会发现其实阅读的旨趣不只存在于阅读之中, 有时阅读之外的组织管理也常常深刻地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试想, 如果课堂混乱嘈杂, 学生心浮气躁, 那么即使是一篇美妙的文章, 他们也是学不好的。所以, 组织管理好课堂是阅读课能上出趣味来的基本保证。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同桌互读互评、小组轮读比赛、组际分工集体朗诵比赛、全班集体朗诵等, 都会使得阅读课变得生动精彩、趣味盎然。比如现行教材里常有现代诗歌, 如 《我们爱你啊, 中国》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等, 包括一些抒情散文类的课文, 如 《天鹅的故事》 《黄河的主人》 等, 教学这类课文时, 以诗行的形式呈现, 用集体诵读的方式来演绎和表达, 往往成为课堂展示的华彩之篇章, 给学生留下恒久的印象。有过一两次这样的体验, 学生再学到这类课文时, 一定会想起类似的现场, 情绪感染和内心期待, 都会使得阅读更加投入, 并能自觉寻找到词句中的感悟, 提示自己去理解。

教师的课堂智慧从哪里来 篇3

猛然间发现,我们光忙着在人家的理论或观念中印证人家的话语是如何如何的正确了,结果,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却往往找不到自己的家。甚至。我们不断把各种方法理论引入,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教师认知、接受、照搬的新东西的时候,却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有没有独特的高峰体验。

我们似乎成了一群鹦鹉,只会学舌,不问内涵,更不会细致分析表里。这好比饮食,偶尔吃几次麦当劳或其他西餐还可以,可是,经常吃,就觉得倒胃口。原来,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是植根于自己生活的土壤中而养成适应的。这就如同植物,换了水土,即使长成了也常常退化、变异。

再回到课堂。

比起自己年轻时候为师的学习容量,现在的教师,不知道要超过多少倍。教师知识量扩大,掌握新的理论多,带动着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也随之增大,可是盲从、盲目、浮躁的现象也随之而来。

我在想,如何立足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出自己的花儿,再借助外国“蜜蜂”的帮助,最终让自己以及学生结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果实。教育教学不能仅仅依靠“外力”的帮助,特别是在教师早期的专业发展中,否则反而耽误了自己真正的成长。我们教师一定要立足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是挖坑,是打一口井;不是坐井观天,而是让自己打出的井水滋润自己、滋养学生。总之,要好好研究如“过日子”一样的自己的课堂。

要说过日子,就得平常、从容、淡然。这样毫无矫饰的课堂,才会有营养,孩子“长”得肯定比吃“钙中钙”自然茁壮。

那么,当下,为了过好日子,教师应从哪里入手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呢?当然不能做那人云亦云的鹦鹉,靠的应当是教师的智慧。

有人说,只有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有智慧的人,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有智慧的学生,只有有智慧的校长才能带出有智慧的学校。教育智慧是教育的一种品质和境界。

那么,智慧从哪里来?

现在,好多学者在研究教师的智慧。我看。应从“过日子”的细节入手,这种科研的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即研究教师如何一天一天陪伴孩子走过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日子,而不是完成外国或中国理论家的定义。

让我们细细追问自己几个问题:每天的工作是否尽力而为,甚至竭尽全力?对每天的工作是否充满热情而无厌倦?是否追求教育教学活动的卓越而不是“握”日子?每天是否不断地自我激励而不是麻木应付?对待工作不是一种满足,而总是感觉在路上?

如果你的答案很“阳光”,也许智慧就溢满你的心。这决定着你的教育状态,充实着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活,渐渐的,就会成为你的素质,不自觉地养成你工作的惯性,促进了你的成长,“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于是便有了具体的着落。

那么,这“着落”要靠什么依托?就是细节。教师能把这作为一种路径。就是高明的教师。

也许,你会不同意我的意见,你会说,陷入细节和微观,课堂就没有了生机和活力。可是我们反问。现在的大部分课堂,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什么没有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生命的创造和灵性为什么依然得不到释放?甚至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学习中被销蚀、被磨灭?你也许会说这是某些教育制度使然。但,别忘了,有没有我们教师盲目追求大而空的、急功近利的效果使然?是不是因为忽视了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陪伴和引导,才使我们的学生有学而厌烦的可能?如果你无法自答。除了思想的矛盾外,恐怕还因为对上面的几个“追问”从来没有细细地思量过吧。

如果你承认这一点,那就让我们再继续探讨:什么是细节?什么是教育的细节?教育就是由一堆细节组成的。教育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现象都和学生、教师,甚至学校、家庭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别忘了,成长是一点点的,在看不见的过程中。慢慢生成的。有了细心,就会拥有知性智慧助你防微杜渐、明察秋毫。有了细心,就会有理性智慧。获得对教育的基本认识而不至于偏颇。有了细腻,就有了情感智慧。我的导师朱小蔓认为,情感在认识过程中保持一种维持,会通过对认识活动的调节来输动。情感本身就构成了认识和智慧活动的内在组成部分。

其实,追问细节,并不是要求教育过程变成流水线一所有的人都进行机械重复的操作。而是说,细节,使我们的工作如同精心编排的剧本,大到剧情台词。小到道具布景,都成为学生演出的必要保证。

我从哪里来 教学案例 篇4

【教

材】五年制――五年级下册 【教案设计】刘娜

【单

位】莱芜市莱城区杨庄镇中心小学 【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真爱生命,通过体验妈妈的辛苦感悟亲情。3.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案例背景分析:

活动准备提示了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多方面的资料。本课有三个活动,活动一研究“我从哪里来”,可以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学生课前搜集了资料,已经有了些知识储备,在让学生谈看法时,学生自然会将自己获取的信息发表出来。活动二展示了胎儿发育过程的图片和介绍了胎儿的形成、发育、出生过程。活动三针对胎儿的形成及发育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同时让他们进行猜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自由活动一让学生系上沙袋,扮成怀孕妈妈的样子,让他们做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动作,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空间内充分体验妈妈的辛苦。活动二让学生设计并制作生命手册,同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写进去。

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进一步丰富生命手册,让学生谈谈自己还想写些什么内容,打算怎么做,也可以鼓励学生长期搜集信息,丰富生命手册。教学过程描述:

一、情景导入,揭示活动的主题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电脑出现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形象),你们一定很熟悉他吧。咱们来欣赏一段关于齐天大圣的故事吧!(大屏幕播放《西游记》中美猴王出世的一个片断)这段录像讲了什么?(学生发言)

对于这件事,你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学生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嗯,孙悟空这个形象是神话传说,现实中并不存在。那么我们人也像他那样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吗?猜一猜我们是从哪儿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吧。(出示课题)【本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横空出世的录像开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我从哪里来”的兴趣,揭示本节课活动的主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交流调查报告

1.孕前准备(①足够的钱 ②健康的身体 ③优生优育的知识 ④婴儿的生活日用品等)。

2.怀孕后的饮食情况。3.怀孕后的体形。4.怀孕后的活动情况。5.怀孕后睡觉情况。6.胎教情况。

7.怀孕的感受。8.胎儿的生长情况。

教师播放课件补充学生没说到的如胎儿的形成、试管婴儿、双胞胎等。

【本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查阅资料、调查有关问题的习惯。通过调查报告让学生明白妈妈在怀孕前、怀孕后做了哪些事情,初步了解母爱的伟大。】

(二)图文结合,认识胎儿的形成

1.看图听录音介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2.学生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3.随机出示各种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各阶段胎儿的图片:一个半月、三个月、七个月、九个月。体会: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慢慢长大。

了解:宝宝的肚子上有一根带子跟妈妈的身体连在一起(这跟带子叫脐带),妈妈把自己的营养不断送给宝宝,宝宝就一天天长大了。

【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对胎儿的发育、形成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使学生对自己从哪里来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

(三)游戏体验,感受母亲的辛苦

1.组内介绍了解到母亲怀孕时的体重等情况。

2.教师:同学们的书包大约十几斤,和妈妈怀孕时增加的体重差不多,我们就把书包当做妈妈怀孕时的你,放在前面,一起跟老师来做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注意体会做动作的感受,还要保护好你的宝宝!

3.生在老师指导下做动作。(坐着吃饭 伸手够东西 低头看脚尖 抬腿上楼梯 弯腰捡东西 弯腰系鞋带)

4.学生根据体验谈感受。

5.教师:我们刚才仅仅做了 5 分钟的妈妈,就有这么多的感受,想一想,妈妈在孕育我们的这十个月中,有多少个5分钟?这十个月中,妈妈会呕吐,会经常感到疲劳,负担会随着你的长大一天天加重,但是妈妈毫无怨言,即使再辛苦,也是幸福的!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妈妈听吧!那就大声说出来吧!(播放课件音乐).学生说心声

【通过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让学生感受母子亲情,使其知道母亲为了孕育一个生命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使其感受母爱的伟大。】

(四)说说比比,了解自己的出生情况

1.说一说:自己出生时的情况。

提示:①你是在哪个医院出生的? [ 出生地点 ]

②自己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属什么? [ 出生时间 ]

③平常听爸爸妈妈说的有关自己出生的其他情况。2.拿出自己的出生证,介绍出生时的自己。

小组交流。[ 姓名 ] [ 性别 ] [ 身长 ] [ 体重 ] 3.找一找:自己的成长变化。

(五)拓展探究

制作生命手册

课下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生命手册进行展评。(为了进一步丰富生命手册,教师可以定期让学生谈谈自己还想写进什么内容,打算怎么做,进行展评活动)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活动主题即为课上探究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利用了学生强烈的揭谜心理,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达到使学

生的兴趣及各项能力持续发展。】 体会与反思:(字数在800-3000字以内)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体验真实社会。科学课程标准更是多次反复强调“体验”、“感受”,提倡引导孩子去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我从哪里来”是个简单但又神秘的话题。教材上的资料卡和插图已经使学生大致明白本课的主要内容,因此对《我从哪里来》一课非常感兴趣,它让很多孩子产生好奇、困惑。在传统的保守教育中,我们的父母大多对这个问题都是予以回避。而本课却以活泼的形式向孩子揭示生命的由来,通过调查活动和课堂体验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震撼:父母给了我生命,生命来之不易,父母养育我非常艰辛,从而使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学会珍爱生命,学会感激。

由于学生对这个内容感兴趣,课堂上,他们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如:畸形儿怎样形成的?连体婴怎样形成的?孩子在妈妈肚子里怎样呼吸、怎样大小便等,学生们基本上能根据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相互进行解答。有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精子与卵子怎样相遇。说实话,对于这个问题既要在语言上浅显易懂,又要适合这个年龄的特点并讲明白并不太容易,但我还是非常认真地从科学的角度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他们非常满意。

在 “体验妈妈的辛苦”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先交流课前调查的有关妈妈怀孕的辛苦,他们初步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劳。但是这毕竟是他人的感受,究竟有多辛苦,学生的理解与他们内心所期望达到的状况存在差距。因此我让每个学生扮成怀孕的妈妈,孩子们纷纷入情入境去体验。此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苦,母爱的伟大。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言:一件事,我听说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受到:有效的体验,需要兴趣的驱动,活动的支撑,需要情感的伴随和维系,还需要有教师为学生点燃智慧的火花,开启灵感的窗户,唤醒思想的活动。我们的科学课教学应把孩子们的主体体验过程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引导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在活动中体验,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原来的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的心灵中被激活、被催化,从而产生广泛的联系,获得新的意义,产生新的创造,促进孩子的发展。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娜

电话:0634-6531249(单位)

0634—8900266(手机)个人简介:

刘娜,女,1979年生,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杨庄镇中心小学科学教师。山东省小学自然、科学学科教研教学先进工作者。论文《科学课堂教学论文》在全省小学自然、科学学科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教学案例《水流产生力量吗》在“小学科学教科书(青岛版)开发与应用”课题阶段性总结会议上,被评为实验成果一等奖。教学案例《有趣的磁铁》在“小学科学教科书(青岛版)开发与应用”课题阶段性总结会议上,被评为实验成果一等奖。实验报告《科学启蒙与科技活动相结合的探索》在“小学科学教科书(青岛版)开发与应用”课题阶段性总结会议上,被评为实验成果一等奖。试教体会《哪杯水多》在“小学科学教科书(青岛版)开发与应用”课题阶段性总结会议上,被评为实验成果二等奖。论文《科学课堂要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全省小学自然、科学学科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优质课《摆的秘密》在山东省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教学案例《有趣的磁铁》在《Science教材教法与研究》第六期发表。在山东教育社组织的“大自然与小博士”与“自然观察日记”征文竞赛中获一等指导奖。论文《科学启蒙寓于课程资源的开发》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修改 篇5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知识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冰会融化成水,融化要吸热;已经初步熟知课本第六课《水和水蒸气》中的蒸发现象和水蒸气的特点;同事,学生已有初步的观察分析、猜想和动手能力,已掌握了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五课。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称为温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并且探究了水的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变化。本节课主要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水珠是冰化成的水吗?第二部分: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第六课主要包括两部分:蒸发和凝结。

在前一课中,学生们观察了冰块的融化过程,他们不仅发现了冰从固态变成了液态的水,同时还发现了盛冰的玻璃杯外壁,塑料袋外壁上也有许多小水珠。又鉴于本课和下一节课后半部分内容都是凝结现象,在讲解这一节课时需要用到水蒸气和蒸发,所以本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破常规,让学生先学会蒸发和水蒸气,然后再讲解凝结。本课就是由这些问题,从学生自身的前概念知识出发,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对水珠从哪里来作出尽可能多得解释(或假设),并寻求证据以检验假设。学生们通过分析,检验假设的过程,将会获得更多新的证据,从而作出新的解释,再试验验证,最后拓展形成概念。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2.过程与方法:

⑴观察到盛有冰块的易拉罐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⑵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易拉罐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⑶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易拉罐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易拉罐内冰块的关系;

⑷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新的解释。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重点

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五、教学难点

探究易拉罐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易拉罐内冰块的关系。

六、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4个易拉罐、水、冰块、纸巾、玻璃片、1000毫升烧杯

七、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师:今天老师发现同学们的眼睛特别漂亮,像黑色的珍珠,闪闪发亮。我希望在实验的时候大家能睁开慧眼,随我一起来探索神奇的科学世界。现在我们来检查实验用具。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知道观察的重要性,同时检查实验材料。

2.复习导入(1)复习蒸发

师:出示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问:为什么湿衣服变干了? 生:蒸发„„

师:蒸发是怎么一回事? 生:水变成了水蒸气。师:水蒸气什么样?你见过吗?

生:在空气中,无色无味,透明的,看不见„„(2)复习冰融化吸热

师:出示冰雪融化时,人们冻得发抖的图片。问:为什么? 生:冰雪融化时,要吸热,是周围的温度下降。

设计意图:本次课是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整合第六课之后,学生在了解蒸发现象的基础上,然后一起来探索凝结的小水珠从哪里来。

3.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的图片,问:为什么会有小水珠?你有什么想法?

生:有冷气,有水蒸气„„

师: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探究——水珠从哪里来(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生活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增强探究欲望。

4.提出学习目标

①仔细观察,猜想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②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合作,知道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③了解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设计意图: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5.提出假设(1)引导作出假设

仔细观察装有冰块的易拉罐外壁,不要用手摸,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这些水珠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猜一猜这些水珠的来源。

(2)学生自主猜测 预设:

① 杯子里的冰块融化形成的; 师:水怎么出来的? 生:跑、跳

板书:冰融化成水 跑出来 ② 杯子里的水漫出来形成的; 板书:水 漫出来 ③ 冰块碰到杯沿化成水; 板书:冰在杯沿化成水 ④ 杯里的冷气形成的; 师:冷气怎么出来的? 生:跑、冒 板书:冷气 冒出 ⑤ 和冰块有关系; 板书:冰块

⑥ 和水蒸气有关系; 板书:水蒸气 „„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细心观察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并且能根据现象作科学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

3.分析假设

(1)师:这些假设都合理吗?你们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假设进行分析吗?判断一下哪些解释不合理。

(2)学生分析并说明理由,如: ①水珠不是杯子里的冰块融化成水后漫出来的,因为杯子里的冰块融化成水时,杯子还没有装满水;

②水珠也不是从杯壁上渗出来的,因为杯壁是不漏水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渗出来的? 生:摸一摸,看一看„„ 师: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

师:那你能想办法证明易拉罐外壁的小水珠不是渗出来的吗? 生:„

师:假设我们看到的易拉罐里边与外边不一样呢?谁有办法? 生:加颜色(板书:加颜色)

③给玻璃杯盖上盖子,杯内的冷气就出不来了,但是杯子的外壁还是有小水珠,所以杯子外壁的水珠也不是杯内的冷气冒出来形成的

„„ 4.实验验证(1)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交流:给易拉罐的瓶口加盖;给瓶里的冰换一种颜色。(2)出示实验要求

请给装蓝色冰块的易拉罐加上玻璃盖,耐心观察它的外壁,不要用手摸,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交流实验结果

观察:发现易拉罐外壁有一些小水珠。水珠没有颜色。结论:易拉罐外壁的水珠不是冷气冒出来的,也不是冰融化成水跑出来的。

师:通过刚才的发现,我们知道易拉罐外壁的水珠不是冷气冒出来的,也不是冰融化成水跑出来的。那么,小水珠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呢?与冰有关系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出实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科学实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4)再次验证

生交流:可能和冰有关系,可能与温度有关系,可能与水有关系„ 师:科学讲究用事实说话,呢们能自己证明吗? 生:我们试试在易拉罐里装水;

还可以装别的„

或者可以看水蒸气„ 师:水蒸气怎么装进易拉罐里呢? 生:„

师:能装空气吗? 生:可以

空气中有大量水蒸气,可以装空气

放一个空易拉罐

师:我们一起来做做刚才大家说的这个实验吧。出示实验要求: 观察:装水的易拉罐和空易拉罐,你发现什么现象? 预设1——生交流:装水和空的易拉罐外壁都没有小水珠

我们可以知道易拉罐外壁的水珠和冰有关系

预设2——生交流:空易拉罐外壁没有小水珠

装水的易拉罐外壁有小水珠

装冰的易拉罐外壁有小水珠

我们知道易拉罐外壁的水珠可能和冰有关系,也可能和水有关系

师:那还与什么有关系呢? 生:温度

水和冰的温度都低 师:我们动手测一测温度 师演示实验,生观察。

测空气的温度,然后再测装水和装冰的易拉罐外壁的温度。(板书:空气20摄氏度,水10摄氏度,冰7摄氏度)

师:你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生:空气的温度高,水的温度低,冰的温度比水的温度更低

他们有温差

师:是什么遇到冷的易拉罐外壁呢? 生:空气、水蒸气„

师:装有冷的冰和水的易拉罐外壁有小水珠,那么化成热水会怎么样呢?

师再演示:装热水的加盖的易拉罐,外壁也有水珠出现。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测——验证——再猜测——再验证的基础上寻找科学的证据,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5.归纳总结

通过刚才的多次猜测和实验,我们可以知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易拉罐外壁,冷却变成了小水珠。板书:

遇冷

水蒸气 —————— 水珠

(凝结)

从水里蒸发出来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片就会冷却下来,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讲究实事求是,讲究证据,每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都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认识。

6、解释应用

①你们可以解释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棒为什么会有小水珠吗?(回到课前的问题)

②你们在生活中是否也见过类似的现象呢?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试着解释一下你们所看到的现象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巩固科学概念的同时,使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

7、总结回顾:

同学们,回首刚才的探究过程,我们能总结一下我们在知识和 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吗?(经历“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分析假设、寻求证据、修正假设„„”的过程,知道了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珠)爱迪生经过了1千多次的试验才发明出了电灯,在科学的道路上要不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就算跌倒了100次,也能在101次再站起来!

八、板书设计

5、水珠从哪里来

假设: 1.冰融化成水 跑出——加盖(×)

2.杯中 渗出——加颜色(×)3.杯里的冷气形成——加盖(×)4.冰块碰到杯沿(×)5.从空气中来(?)

„„

遇冷

水蒸气 —————— 水珠

(凝结)

九、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哪里来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我常听到小朋友悄悄议论“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吗?”,有的幼儿悄悄把枕头塞在衣服里,见了老师就会慌乱地躲藏……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孩子和家长。为了正面引导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我设计了大班活动《我从哪里来》。

活动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了解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孕育生长过程。

2.通过亲子游戏,激发幼儿爱父母的情感,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在活动中幼儿了解、探索自己的孕育生长过程。

活动准备

1.关于小宝宝孕育生长过程的课件。

2.请家长到场参与活动。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师生做“毛毛虫变蝴蝶”的手指游戏,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2、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活动课题。

二、基本环节

(一)师:小朋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会是什么神奇的事儿呢?你们呀先摸摸自己的肚子,上面有什么东西?(肚脐)为什么有肚脐呢?它是用来干什么呢?(教师小结;幼儿想象自由交谈)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吧。

(二)播放课件,幼儿以科学的方法了解自己的孕育生长过程。

(三)通过提问谈话,幼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孕育生长过程。

1、教师提问:小朋友说出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不能回答的小朋友可以使用求助热线(不能回答的小朋友就去问问妈妈再回答)

2、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如何孕育生长的呢?

小精子在做什么?游到什么地方去?最后怎么样?(有很多很多的小精子在一起拼命的游呀游,有一颗游得最快的小精子最先游到卵子旁边,他一下子就穿到卵子的身体里面去了。)

3、他们在一起,往妈妈肚子里舒适的子宫游过去。

4、宝宝在肚子里是怎么获得营养的呢?(小朋友知道是妈妈吃很多东西,通过食道、胃、小肠、脐带传给胎儿。)请个别小朋友问妈妈,妈妈吃了什么?再回来告诉老师。

5、胎儿慢慢的长大,是怎么逐步长大的?

(精子和卵子结合——变成受精卵——长出头和躯干——有了心跳——胎动——胳膊小脚开始活动——身体结实——开始偶尔张开眼睛但是还看不见东西——转动后位置固定——头朝下——有了呼吸功能 活动频繁)。小朋友在肚子里胎动的时候,问问妈妈的感受,请妈妈说感受。

小结:小宝宝在妈妈的子宫里生长了十个月,头二个月外形与其他动物早期胚胎外形并没太大区别,到三四个月,才逐渐有了人的形状,与其它动物的区别是越长越大。这十个月,胎儿宝宝都生长在一种叫“羊水”的液体里面。其整个过程就像地球上四亿年来生命的高度浓缩,从海洋到陆地,从低级到高级,从普通动物到人。这一过程很神奇吧。小朋友长大了,还有更多的奥秘等着你们去探索呢。

6.胎儿越长越大,想出去看看他外面精彩的世界,于是在医生阿姨的帮助下,从妈妈的产道生出来了。脐带完成了任务,逐渐干涸掉落,在宝宝的肚皮上就留下了肚脐这个疤痕,现在小朋友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有肚脐了吧。

(四)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慢慢长大,是不是很有趣呀!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来施魔法,让所有人回到妈妈的肚子里,一起来体验生长过程好不好?(好)

师:肚子里的宝宝像蚕豆,紧紧地抱在一起,一动也不动。慢慢的慢慢的长大了一些;我要当个拳击手,左边嘿嘿两下,右边嘿嘿两下。我还要学习踢皮球,左边两下,右边两下,踦上我的小三轮,真神气。我还会开心的笑,生气时撅起我的小嘴巴。妈妈妈妈我要出去,外面的世界呀真精彩。出来了,出来了,不会说话,哭哭来报道吧!哇哇哇……

(五)师:小宝宝生出来了,和爸爸妈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爸爸妈妈可辛苦了。教他(她)坐,搂着他(她)爬,扶着他(她)走,看着他(她)跑,送我们上幼儿园。我们的父母真是辛苦,所以我们要感谢父母。

结束环节:师幼谈话,教师引导幼儿为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同时播放音乐《感恩的心》。

延伸活动:请小朋友牵起妈妈的手,看看妈妈,因为有了你们,妈妈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变成一个勇敢勤劳的妈妈;爸爸从一个潇洒的帅小伙,变成一个辛勤工作、挣钱养家、照顾妈妈和宝宝的男子汉。爸爸妈妈平时很辛苦,但是,因为有你们,他们感觉很幸福很幸福。请妈妈蹲下来,小朋友,亲亲你的妈妈,在他们耳边说一声:我爱你,妈妈。

感谢爸爸妈妈们,也感谢所有的爸爸妈妈,祝福你们的小家越来越幸福。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亲子活动,家长与幼儿通过互动交流,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通过看课件去探究寻找答案:爸爸妈妈共同给了我们的生命,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长成,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观察体验,懂得了“我们要珍惜生活,我们来到世界是很神奇的,要学会对父母感恩”。家长的观念改变了,更加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这节课在我园进行了展示,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如果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请孩子的爸爸也到现场,相信效果会更好。

花儿的香味从哪里来? 篇7

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给我们来信吧!答案正确的前10名小读者,都将获得本刊赠送的精美礼品一份。

2013年第7、8期问题:高楼大厦的墙面上为什么会有垂直的裂缝?

2013年第9期问题:玉米为什么会长“胡子”?

上期答题优胜者名单:

彭培培周御风杨安张磊季钟杰

姜永锋罗丹丹石娟沈心贾媛媛

组织奖单位:北京市宣武区红莲小学

脑力加油站

花瓣中有一种油细胞,它会不断分泌出带有香味的芳香油。这种芳香油会随着水分一起挥发到空气中,尤其是阳光充足的时候,芳香油挥发得也特别浓。自然界中还有一些花,它们的花瓣中没有油细胞,但它们的细胞中含有一种叫做配糖体的物质,配糖体本身没有香味,但当它经过酵素分解的时候也能够散发出芳香味的气味来。不同的花儿会产生不同的芳香油和配糖体,所以香味不同,浓淡也不一。一般来说,花色越浓艳,香气越淡;花色越浅,香味越浓。花儿不管是香是臭,都是为了吸引昆虫为它传粉。

答案请邮寄:南京中山东路三条巷4-1号《科学大众·小诺贝尔》“问题对对碰”收。

作文的“神笔”从哪里来? 篇8

郭老师: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朱自清的《背影》,会为文中父子真情感动。是什么因素使这些文章产生巨大作用?首先是语言。大凡成功的作品都有其流畅的语言、深厚的底蕴。

小楠:我怎样做语言才流畅呢?

郭老师:加强阅读。

尤芳: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吗?

郭老师:对一部分——从阅读中学用词语、句子等。看——

我的家位于合肥市闹市中心——三孝口红星路中段。从搬进第一天起,爸妈就愁开了:噪音大,北阳台下是车水马龙的大街,车辆24小时川流不息;污染重,老城区寸土寸金,小区绿地少得可怜,天天呼吸着汽车尾气,日子真不好过……万般无奈,爸爸开始动手改造生存环境,他下决心要把我们家建成一流的“家庭植物园”。(选自俞修言的《我的家》)小作者恰当运用“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寸土寸金、万般无奈”等,可见她注意了从平时的阅读中吸收“词语”的养分。

小楠:注意阅读就行了吗?

郭老师:还要从生活中学。再看这里——

开始,我读的是带拼音的童话书,年龄稍长,我“野心膨胀”,开始了我的“殖民扩张”,获奖作文、古典名著都成了我涉猎的对象,我省下零食同班里的同学换书看。为了一本借不到的好书,我常常“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家里人见我爱书如狂,怕我“玩物丧志”,于是宣布禁令:“吃饭不准看书,上厕所不准看书——”我诈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各种花招层出不穷。(选自季芳的《兴趣》)生活新鲜活泼,交代描写生活也应生动活泼。注意从平时的生活经历中学会灵活运用词语。文段描写读书,小作者运用“野心膨胀”“殖民扩张”“玩物丧志”等贬义褒用的办法,很巧妙。

尤芳:郭老师,这一段呢——接下来……糟了,什么来着?刚才由于太兴奋,将思维搞乱了。我茫然不知所措,这回是牵着羊走进照相馆——尽出洋(羊)相了。我想,她肯定帮不了我。在失败面前,我是七尺汉子六尺门——不得不低头。面对老师等待的目光,面对同学诧异的眼神,我脸上火辣辣的。(选自张舒的《合作》)

郭老师:好在哪?

尤芳:作者巧妙运用两个来自生活的歇后语,写当时的情景生动又幽默。

郭老师:说得好。写作文时把生活中的鲜活词语用上。你这样阅读、这样评价,本身就是在学习词语语言的运用啊。

尤芳:这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

郭老师:是的,是的。但愿你们都有自己的“神笔”!

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大家对“校园故事”的支持,希望大家积极踊跃给我们投稿,记得写清楚自己的姓名和班级噢!

来稿请寄合肥市长江中路57号《家教世界》杂志

郭老师 收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哪里来 篇9

活动目标

1.了解古代造纸术的由来,知道纸是中国人发明的,萌发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2.尝试造纸,体验制作再生纸带来的快乐。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提前一天将废旧纸巾、报纸碎片用水泡好做成纸浆,小筛子,白棉布,网纱(见幼儿活动资源包),水,盆,擀面杖,《现代造纸》教师教学资源,幼儿学习资源4第18—21页。

活动过程

1.感受造纸的现代化。

(1)观看教师教学资源或阅读幼儿学习资源4第18—19页,观察现代造纸机的械化流程。

(2)请幼儿说一说现代人们是怎样利用机器造纸的。

2.了解古代造纸术的由来。

(1)教师:你们知道最早的纸是怎样造出来的?是谁发明的?

(2)教师讲故事《蔡伦与造纸术》。

(3)师幼交流:说一说古代人是怎样造纸的。

(4)阅读幼儿学习资源4第20-21页造纸步骤图,教师示范讲解手工造纸的过程。

3.幼儿分组尝试造纸。

(1)现将浸泡在水里的纸用手揉碎,捞出来,在教师指导下用搅拌器搅拌成糊状做成纸浆。

(2)将纸浆倒入放了水的大盆中,搅拌均匀。

(3)把带细网的小筛子上面铺上软棉布,浸入盆中,(banzhuren)将纸糊平平的筛起,一层纸浆就会留在上面,过滤掉多余的水,这就是一张纸胚,把纸胚进行晾晒。

(4)纸胚晾晒成半干时,用擀面杖将纸胚压平,和软棉布分离。

(5)将纸胚放在阳光下彻底晾晒干。

(6)用剪刀修剪纸边,一张纸就做好了。

4.活动延伸。

(1)请幼儿在自制的再生纸上画画、写字,感受成功的喜悦。

(2)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爱惜纸,节约用纸。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合理,能从幼儿的能力特点出发,也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活动效果来看,目标基本能达成,孩子们都能了解到纸的由来。

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 篇10

幸福,这是每一个人的根本追求。但是幸福是什么?又常常让人感到困惑,不但有“身在福中不知福”状况的存在,也会有“不在福中却称福”的事情发生。

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

一方面是“赠人玫瑰”——教师要获得幸福,首先赠人的是美丽的玫瑰,而不是茅草,更不是蒺藜。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拥有“赠人玫瑰”资本。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教师的幸福资本——成长为优秀教师的8种特质》一书中,我得到如下启示,教师要获得幸福感,应该具备书中提到的五种“资本”:

一是职业资本。18岁当一名好老师、29岁当一名特级教师、36岁当有影响力的数学特级教师,这是特级教师华应龙成长的过程,他不断贡献给学生高质量教学,以这样的职业资本获得了幸福。

二是才学资本。周步新是一位“能听到花开声音的人”“手往哪里一点,哪里就开花了”的优秀教师。她的能力,她的才学,来自于“乐于学习”,“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她深深感到“能够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语文,分享快乐,共同成长,实在是人生极大的幸福。”

三是研究资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优秀教师吴继烈,通过走教师研究之路,完成了她“站稳讲台——需求高度——跨上高地”的成长三部曲。

四是人脉资本。人脉资本来源于教师的丰富阅历和交往能力。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一生从教,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博士后,他的人脉资本,使得他桃李满天下。

五是魅力资本。魅力资本是教师整体高素质的集中表现,德学才识的圆满结合。特级教师靳忠良的座右铭是“一生优雅,永远微笑”,学生赠予他“校草”的雅号。家长反映“靳忠良的课使学生着迷!”,20年前的学生还在新浪网发文怀念他。

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另一方面就是“赠人玫瑰”之后,还能获得“手有余香”的强烈体验。

每个人的幸福体验是不一样的。尽管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称教师是“最幸福的人”应该说是当之无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强烈的幸福感,这是为什么呢?

从事幸福的教师职业,并不是自然而然就会获得幸福感。教师的幸福如何实现,涉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教师的幸福能力及其培养的问题。

马克思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125、126页)所以教师还需要在“赠人玫瑰”之后,拥有能够获得“手有余香”体验、感受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还要具备上文所提的书中说的另外三种“资本”:

一是心理资本。特级教师边慧英,由于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就能够把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曲折,变成“三次美丽的转身”,在艰难跋涉中获得幸福感。

二是个性资本。日本教育家松下幸之助曾说:“每个人都有他的个性魅力。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而加以发展。”优秀教师潘小明,就是一位把自己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他提出“抬起头,往下看”,就很有个性。“抬起头”指的是,关注学生的需求,勤于了解学生,善于研究学生;“往下看”指的是,“要透过水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思维,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不仅要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要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具备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一位有个性的教师,会有对幸福的独特体验。

三是情商资本。情商是指一个人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特级教师田丽利说:“在生命的每一刻,他们需要尊重,需要平等,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欣赏,需要相知,需要相伴,需要相望……因此,在我的视野里没有教育的盲区;在我的教学课上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在我的心里没有不被关注的孩子。”这样一位高情商的老师,她不会缺少幸福感。

在广大教师队伍中,教师的幸福资本,教师感受幸福的典型事例,肯定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探索教师幸福的问题,让更多的教师不但能够“赠人玫瑰”,还能够深深感到“手有余香”,获得幸福。

幸福旁白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师的幸福来源于自己每一天日常的、琐碎的、平凡的教育生活,而不是来源于遥远的未来、来源于学生成为人才以后,更不是仅仅来源于学生的一张试卷、一个好的分数。这些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学生们也是如此。

花儿的香味从哪里来? 篇11

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给我们来信吧!答案正确的前10名小读者,都将获得本刊赠送的精美礼品一份。

脑力加油站

花瓣中有一种油细胞,它会不断分泌出带有香味的芳香油。这种芳香油会随着水分一起挥发到空气中,尤其是阳光充足的时候,芳香油挥发得也特别浓。自然界中还有一些花,它们的花瓣中没有油细胞,但它们的细胞中含有一种叫做配糖体的物质,配糖体本身没有香味,但当它经过酵素分解的时候也能够散发出芳香味的气味来。不同的花儿会产生不同的芳香油和配糖体,所以香味不同,浓淡也不一。一般来说,花色越浓艳,香气越淡;花色越浅,香味越浓。花儿不管是香是臭,都是为了吸引昆虫为它传粉。

2013年第7、8期问题:高楼大厦的墙面上为什么会有垂直的裂缝?

2013年第9期问题:玉米为什么会长“胡子”?

上期答题优胜者名单:

彭培培 周御风 杨安 张磊 季钟杰

姜永锋 罗丹丹 石娟 沈心 贾媛媛

组织奖单位:北京市宣武区红莲小学

飞一般的速度从哪里来 篇12

人们期待着青奥会的到来,同时不禁回想起2012年在伦敦举办的第30届夏季奥运会的盛况。在那一届奥运会中,有百米9秒63的超人速度(牙买加选手博尔特),也有举起相当于自身体重2倍多重物的惊人力量(中国选手吕小军)。这些竞赛场上的“超人”,身体里到底蕴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人类的运动极限究竟能到何种程度呢?本刊特开青奥会专题栏目,让我们通过最新的运动科学,逐个揭开这些“超人”的秘密吧!

青奥会小知识

青奥会是一项专为年轻人设立的体育赛事,融合了体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并将为推进这些领域与奥运会的共同发展而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

青奥会与奥运会相同,也是每4年举办一届,分为冬季青奥会和夏季青奥会。2010年8月,新加坡举办首届夏季青年奥运会。2014年的夏季青奥会举办权花落南京。

缩短1秒竟然花了100年

男子百米短跑,短短10秒之内,电光火石,高下立见。在众多的竞技项目中,它是最直接测试人类身体“性能”的一个项目。

根据国际田联的资料,在1914年首批公布的各项田径世界纪录中,男子100米最好的成绩为10秒6,这是美国运动员利平科特在1912年瑞典举行的第5届奥运会100米预赛中创造的。当然,纪录就是用来不断打破的。2009年牙买加的博尔特创造出了百米9秒58的惊人纪录,这个纪录到目前还未被打破(截止到发稿时间)。100年的时间,人类在百米赛跑上只缩短了大约1秒钟。

如果简单地算一下,会发现百米赛更新世界纪录的步伐是每10年约0.1秒。但是在历史长河中,却涌现出了很多的著名选手。比如美国的杰西·欧文斯,他创造的10秒2的百米成绩,在20年间没人能够超越。

近年来有种看法认为,运动员的身体结构已经非常接近竞技项目适合和需要的状态。另外,跑步的技术、辅助道具和设备等也都在不停地更新进步。那么,以后百米赛的纪录还会继续打破吗?世界纪录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注:km/h=千米/小时

极限速度在哪里?

1978年,使用以0.01秒作为单位的电子计时器记录的时间开始得到认可。另外,具有推斥力特性的塑胶跑道,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开始投入使用。同时,也开发出了跟塑胶跑道相适应的钉子鞋。这些改进,对百米赛成绩的提高起到了多少作用,没人知道。不过,很明显的是,百米赛的世界纪录一直在改变着。

实际上,研究运动科学的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科学地预测世界纪录的极限是非常困难的。其中一个理由是,世界纪录不是能够寻求一般法则的科学对象。那么,如今的世界纪录到底能够达到多少呢?它的极限又在哪里?

《我从哪里来》教案 篇13

学习目标: 课程目的:

1、帮助儿童了解生命的起源,从植物、动物引导至人类出生的过程。

2、了解孕育孩子的过程,帮助孩子对精子、卵子、受精卵等有初步的认知,解答孩子对我从哪里来的疑问。

3、引导孩子热爱自己的生命 教学的方法: 自主探究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展示,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家庭 2.这些小孩子是不是和大家一样可爱!

3.那么,这些宝宝和你们又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来的吗?不知道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生命的课题。板书课题:我从哪里来。4.出示学习目标。

二、讨论。

1.请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都是怎么说的,说你是从哪里来的?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回忆一下。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2.爸爸妈妈他们都是这么说的?那么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谈谈你们的想法和观点。学生回答。

3.现在我们长大了,有能力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么你们都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思考一下。学生回答。

三、搜集整理资料

1.昨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家去调查研究的,不知道课前准备工作怎样了?(准备好了)

2.这样吧,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调查研究的,收获的信息肯定不少吧。老师给大家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整理。整理时的要求:

1)在整理时,我们每个小组研究的主题不一样,请大家根据自己小组研究的几个问题在资料中找答案,用笔将重点内容作记号,便于交流。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整理出一份完整的资料准备汇报。同时推选一位代表准备进行汇报。2)整理资料,准备汇报。

四、汇报展示活动

整理好了吗?下面就分小组进行汇报资料展示。首先请研究主题一的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活动

1.:研究主题一:关于我们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研究的问题:

①妈妈的种子是什么? ②爸爸的种子是什么? ③它们结合的小圆球是什么? ④它们是怎样结合的?

⑤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中着床了,接下来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⑥小宝宝是怎么出生的? 研究问题:

①调查妈妈生你的时,是顺产还是部腹产? ②调查妈妈在生你时,有些什么感受? ③调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五、感恩教育 你有什么想说的?

六、总结,感情升华

水从哪里来教案 篇14

水是幼儿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课题之一,但是幼儿对水却不一定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本次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幼儿明白我们喝的水是从江河中、地下开采水等过滤而来的,并结合身边的资源:太湖水数年饱受蓝藻的侵袭,已严重威胁周边水域的用水安全,教育幼儿明白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应该从我做起珍惜水资源,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或幼稚园单方面能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本次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密切合作,紧紧依靠家长的力量,亲子参与环保,以家庭带动社区,使环保活动在家庭和社区间互动起来。

二、活动目标:

1、知道谁来源于地下水和天上的雨水。

2、通过观察显微镜下面的水,了解水中有许多我们眼睛看不见的微生物,得经过工厂的加工、过滤等程序,才能饮用。

3、通过体验活动让幼儿知道要保护水资源;家、园、社区携手环保。

三、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通过“家长园地”让家长了解活动的目的、要求、方法;家长配合采集水样;显微镜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组织谈话,揭示活动

1、师提问:我们喝的水从哪里来的?

幼儿两人互相讨论,集体交流

2、师指出:水可以从天上的雨水落下来,也可以从江河中、湖水中来……

3、谈话:这些江水、湖水、雨水可以直接喝吗?我们今天来进行观察和学习。

(二)、观察实践,开展活动

1、出示湖水样本,供幼儿在显微镜下观察

指出:水中含有的一些微生物和细菌,对我们人体有害,不能直接饮用,得经过过滤。

2、师谈话:我们请某自来水厂的技术员阿姨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喝的水”

3、多媒体播放某自来水净化和输送水的影片资料,组织幼儿观看

4、师幼交流:通过影片的观看,你知道江河里的水、天上的水要经过怎样的处理才能饮用呢?

幼儿讲述刚才获取的间接经验。

5、师小结:自来水厂的叔叔、阿姨用一些特殊的设备把这些江河里的水经过加工、过滤使水变得干净,再传输到地下水管中,水龙头就和这些水管连接着,通过水龙头我们就能用这些干净的水了。

6、幼儿用显微镜比较河水、自来水两种水样。

(三)、互动体验、深入活动

1、师谈话:我们附近的太湖,远近闻名,让我们去看看。多媒体播放太湖美丽风景。

幼儿交流:景色美、湖水蓝、闪闪的……

2、出示太湖水水样,幼儿体验:看一看、闻一闻、蘸一蘸,说一说

交流:太湖水臭臭的、粘粘的、黑乎乎的颜色

3、提问:这样的水我们能喝吗?

4、师讲述:以前的太湖风景秀丽,鱼虾成群,现在的太湖受到污染,经常大规模爆发蓝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用水安全。

5、多媒体播放:夏季太湖水爆发,无锡地区缺水的各种情景,没有洗澡水、喝的水靠外地输送……

6、师幼互动讨论:让太湖水变干净,我们小朋友能做什么?让爸爸、妈妈和身边的人做些什么?

7、师总结:节约用水、不往河里扔垃圾、工厂不排放污水、进行漂流物的打捞……人人都应该为保护水资源做出努力。

四、家园倡议、延伸活动

作文素材从哪里来 篇15

一、独具慧眼, 在课文中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写作资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多年来, 我们已经习惯了把课文作为训练阅读的资源, 忽视了课文的写作利用价值。其实对于学生而言, 课文中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可利用的资源, 关键是我们能否发现。如果我们转变以往单一的课文阅读价值观, 多从写作角度来关照课文, 就会有一种置身山阴道上、美不胜收的感觉。

学习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时, 学生被老人的坚强不屈, 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打动了, 趁此引导学生以此为论据论证以下观点:永不放弃的意志与品质, 付出与回报, 胜利与失败。进而, 学生又做课堂随笔练习, 其中也有精彩的片段。如“人活着, 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艰难险阻, 在困境面前是坚守还是退却, 这需要人的精神与意志来回答。冰雪封冻不住烈火, 桑提亚哥正是他在困境中不屈的烈火, 烧出了一个胜利的春天。生命因困境而闪着琥珀色的亮光, 生命因坚持而成其伟大。桑提亚哥之所以得到全世界读者的肯定, 就在于他那永远不放弃的意志和品质。还有个学生站在付出与回报的角度写的, 如天道酬勤, 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那么, 付出了就一定有收获吗?桑提亚哥老人付出了时间、力气, 甚至一条难得的马林鱼, 等他回到海岸上时, 似乎一切都没有收到, 其实, 他收到了比马林鱼更为贵重的‘硬汉精神’——‘人不是生来被击败的, 人可以被毁灭, 但不能被击败’。”

二、关注热点, 关注民生, 关注社会, 关注世界

高考作文素材陈旧, 学生的例证基本上是围绕司马迁、屈原、李白、杜甫、爱迪生等人来展开。由此阅卷老师戏谑地说:让他们安息吧。可见, 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新颖、鲜活的素材势在必行。而且高考作文的命题材料是紧扣时下热点, 以此引导学生应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高中学生就应该关注热点, 关注民生, 关注社会, 关注世界。比如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有一颗耀眼的明星, 他就是俄籍韩国人——安贤洙。他一个韩国人, 一个孤独漂泊在外的韩国人, 用自己的汗水与坚持赢得了俄罗斯所有民众的爱戴。他, 创造了单届奥运“三冠王”的短道最佳战绩, 而其奥运金牌及奖牌数目也因此达到6枚与8枚, 这两项成绩均是奥运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最高纪录。安贤洙的汗水、泪水以及他的微笑, 都应让学生知晓, 熟练掌握, 恰当运用到作文中。还有2014年1月7日去世的娱乐大亨——邵逸夫。他的传奇一生, 他追求完美的精神, 他的知人善任、宽厚仁义, 他的功德无量, 他的辉煌事业, 也是绝好的作文素材。曾经在一次考试作文中, 论证的观点是宽容。有个学生竟然用到了这个素材。他是这样写的, “邵逸夫的手下李翰祥倒戈出走, 奔赴台湾自组国联公司, 并带走了邵氏一半的人马。邵氏与国联曾经展开激战, 手握东南亚大批院线的邵逸夫更拒绝发行任何国联公司拍摄的电影, 最终李翰祥败走台湾。后来李翰祥特别制造与邵逸夫的“偶遇”, 提出想要重回邵氏的请求, 面对昔日的敌人邵逸夫竟出人意料同意。阿蒙这么评价邵逸夫的处世方式:‘你反骨的话我不会给你出路, 你失意的时候我也不会断你的活路。’他的胸襟气度令人折服, 他的宽容赢得他人认可。”

三、使用多元化的信息手段

随着电子科技信息的不断进步, 如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网络信息拉近了世界的距离, 促进了知识储备的更新, 微信、微博等电脑软件和手机系统软件都能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这些软件最大的特点是便于携带, 查找方便, 学生可以随时随处翻阅。

当然, 多元化的信息积累会让学生感觉内容繁杂, 这就需要学生对日常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概括, 可以按照名人传记、新闻事实、人生感悟、生活兴趣等内容进行梳理, 然后用简洁的条理性强的话语进行概括, 以作为素材库的积累。

四、学以致用, 注重平时练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好记性不如坏笔头。细心的同学总会发现写作文的时候提笔忘句, 虽积累了一些素材, 但仍不能简洁有效有条理的利用, 这便是平时没有及时练习的原因。

平时的练习不在于长篇大论, 而在于精简, 最佳的练习方式便是写日记、写心得, 或者综述新闻事实, 力求用最精简的语言, 最具条理的句子, 通过日积月累的练习, 才能出口成章, 下笔如神。

总之, 手里有粮心不慌, 从课本中汲取营养, 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素材, 拓宽论据收集的渠道, 深入思考社会人生, 并从不同角度提炼归纳这些论据的内涵, 使论据如源头活水, 写作时自然能够胸有成竹, 写出好的文章来。

摘要:当前, 在高考作文写作中, 议论文是很多学生的首选。议论文的素材从何而来, 这困扰了很多学生。因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时间少, 阅读面窄, 阅读量小。八百字的议论文, 不是字数不足, 草草结束, 就是通篇找不到一个说服力强的例证, 就是有也是就一个事例肆意发挥, 凑字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做出一桌丰盛的饭菜, 必须有充足的食材, 写作亦如烹饪,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也必须有丰富的论据。因此积累素材成为当前学生作文的重中之重。如何积累呢?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多余的货币从哪里来 篇16

作者:覃方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价:32.8元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否认,货币是人类天然的敌人。几乎没有人可以战胜它的诱惑。

人们渴望自己能够拥有大量的货币,甚至那些不再需要它的人也会继续设法获取,正如没有国家可以抵抗经济增长的诱惑。然而货币所反映出的富有与增长,是否犹如《货币》中引用艾比之言——“为增长而增长,乃癌细胞生存之道”。

布雷顿体系崩溃前,全世界的货币都要看美元的脸色,那时候美元和黄金挂钩,美联储的地下金库才是美元的本体,纸钞只是傀儡。令人感到费解的是,在布雷顿崩溃之后的若干年里,全世界货币依然要看美元的脸色。人们为何甘愿继续奉美元为主?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并非美元与石油挂钩那么简单。

弃毁布雷顿体系的时候,全世界无奈地接受了美元脱离黄金储备的事实,却选择性搁置了各国货币是否继续与美元挂钩的尴尬难题。假如美元逃离黄金的束缚,那么其他国家的货币该如何与美元兑换呢?在这种背景下,浮动汇率宣告诞生。

在浮动汇率下,以自由化国际市场为基础,各国货币得以继续互相兑换,说白了就是可以继续互相买卖。在国际贸易继续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前提下,这些常识性的历史事件叠加在一起,造就了今天积重难反的货币局面。

在过去的十年里,人民币发行机制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套未经论证的生产力增长法则来驱动的。假如内需——即消费者购买力与这套模糊的逻辑所反映出的状况存在差距的话,那么生产必定会有多余的部分出现。这部分产出无法被消耗掉,但货币发行时却又计入了这部分产出,结果一目了然。企业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意味着企业关门,本该属于关门企业的货币自然就流到了别处,成了“多余的货币”。因此,凡利用“多余的货币”作出的任何投资计划本身也就是多余的,但这部分“多余的投资”又将被计入GDP当中,从而改变下一轮货币发行的基础参数。这种状况犹如癌细胞那样,呈几何倍数增长。

消费者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因为经济体内部“多余的货币”太多,生产过剩的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钱多了,商品多了,就业空间却越来越少了,等于是链接商品与货币的传送带变窄了。

要想让一个普通人读懂货币现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之前我相信自己并没有能力将上述的这一切用如此简短的方式概述出来,这完全得益于《货币》。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懂得怎样为一个普通人讲述货币。辨清真相的受众群体,是《货币》一书带给我的最大启示。

在这个流行针砭时弊的开放年代,作者却从古罗马时代的货币起述,做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实则是为了让读者尽可能地理解货币的意义,而非借时下热门的话题随波逐流。因此,全书的架构是以不同角度、不同时代背景以及不同事件透视货币,最后再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去审视时下货币及金融现状,大有厚积薄发之势。深刻与通俗的完美结合,相信这本书已经做到了。

光伏扶贫的资金从哪里来? 篇17

光伏扶贫的资金从哪里来?

从各地实践情况看,光伏扶贫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初始投资资金的来源问题,需要金融政策的支持。一些扶贫项目都是由社会、企业等捐助,对于企业来说不能一味的付出,毕竟企业也要生存,员工也要养活。所以对于扶贫来说,不能让企业只付出,而是要通过政策、商业手段,让企业付出的同时也能获利,只有这样良性发展,才能保障扶贫项目的建设质量。这里就需要国家和地方加大金融政策的扶持,如银行贷款获得利率优惠政策等。

村级集中式和贫困户屋顶光伏资金来源非常明确,基本就靠政府全出资或者是企业捐赠。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钱从哪里来,现有的扶贫资金其实都已经有了去处和安排,要么另有专项资金下拨,要么就要挤占一块其他的扶贫项目。国家层面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会单独下拨一笔资金用于支持光伏扶贫,那么省级政府作为出资的主力就要接过接力棒。

我们可以看一下各个地方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古瑞瓦特官网:http:///

即便是资金来源明确之后,也有个时间差的问题,光伏电站建设速度快,财政资金下拨慢,承担建设任务的企业要垫资较长时间。对于当地政府而言,这种模式更像政府采购公共服务,一定要在保障电站质量的前提下,做到节省成本。在低价中标的制度设计下,需要有公正的审核机构和后期监控服务,避免出现当年“金太阳”工程的质量问题。特别是村级电站和贫困户屋顶光伏的运维成本远高于地面集中式电站,如何解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国家能源局迟迟没有下达光伏扶贫的指标,主要也是考虑到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其中最为关键的 “扶贫电站的补贴保证按时发放”,财政部至今未有明确表态。反倒是可再生能源基金超过550亿的亏空被大家所熟知,那么扶贫电站的补贴怎么解决将考验财政部的统筹安排能力。

古瑞瓦特官网:http:///

上一篇:android实习总结下一篇: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我是山大王》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