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当前农村正处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带来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多;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带来传统的道德观念滑坡,人们之间互信互谅的基础相对弱化,然个体的民主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由此导致社会矛盾层出不穷,而解决矛盾相比过去更显复杂。出现利益冲突时,农民又往往选择信访来解决。
一、农民选择信访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群众通过上访解决矛盾纠纷的比例居高不下。在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基层民主快步推进的时代,许多矛盾纠纷本可通过正常的司法或人民调解途径解决,但群众为何偏好上访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农民群众的“清官情结”。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告诉人们,要想沉冤昭雪,唯有“青天包大人”。虽然现在早已进入现代法治社会,但群众的“清官情结”依然存在。目前充塞荧屏的电视剧多是此类题材,客观上起到了负面教育作用。由此,碰到矛盾纠纷一时难以解决的时候,就要见“大官”,期待“青天”来快速裁决。
(二)信访体制的示范效应。我们的信访体制是属地管理原则,“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发生上访后的政策是“人要带走,事要解决”。这些制度对于增强下级的工作责任,避免出现官僚作风和不公平现象有很大作用。但另一方面也给下级的工作增加了压力。现在的群众已非常了解我们的信访体制,择机上访、以上访来要挟基
层政府是常用策略。“不管有理无理,上访不会不利”。上访以后问题得到解决的例子也不少,这些都给群众起到了示范作用。人们总是相信“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不管政策法律如何规定,要求解决的事情合不合理,只要惊动“大官”,也许柳暗花明?
(三)司法制度的尴尬无奈。“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是封建社会司法现象的写照。如今,虽然社会制度发生本质变化,但打官司依然需要成本。一般民事诉讼,起步成本在千元以上,尚不包括举证成本,诉讼标的越大,成本越高。群众遇到人身或利益侵害等涉法纠纷时,一般不会积极寻求法律维权,首先想到的依然是政府。农村人认为“法院不能进、医院不能进、养老院不能进”,所谓“三不进”。一方面认为打官司不吉利,另一方面觉得打官司不合算。事实上如果标的在两三千左右的案子通过诉讼来解决确实不合算,最后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钱。另外,许多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的赔偿,通过上访后调解处理的数额一般都会高于诉讼解决的数额。群众怎么会不选择上访呢?
(四)村民自治的能力局限。村级人民调解组织,长期以来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许多矛盾纠纷在村一级得到化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矛盾纠纷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征,对调解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村级调解组织越来越力不从心。特别是实行村委普选以后,调解方面的人才更难兼顾。选上来的村委委员不一定能调解,能调解的又不一定选得上。行政村规模调整以后,村干部职数又受到限制。结果产生调解主任不懂调解,调解委
员不愿调解,调解组织形同虚设的现象。
二、现阶段农村信访的主要内容
所有信访的根源都是利益之争。近年来,纵观农村信访问题,大多集中在征地拆迁、违章建房、劳资工伤、村务管理、环境污染等方面。重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土地问题。也就是土地承包关系调整或土地使用权不确定而导致的矛盾。一是土地征用产生的矛盾。土地延包30年政策确立后,因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征用而进行的地块调整和承包地征用引发的矛盾逐渐增多。不少农民一方面轻农重工,在乡镇企业中获得丰厚回报,另一方面对政府征用土地漫天要价,百般阻扰(因无限适用“公共利益需要”征用土地和征用补偿过低除外)。由此产生的信访多是群体性事件。二是建房产生的矛盾。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集体所有就是人人都有份,但也等于“人人没有,谁占谁有”。这是土地产权不明晰造成的矛盾。有许多村内杂地使用权属不清,错综复杂,要使用非常困难。这块是张三的自留地,那块是李四的老宅基地,要使用就得买。农户建房用地都是私下与人调剂,买卖土地早已成为现实,而且价格越涨越高。作为管理者,村委根本无能为力,无法统筹使用。由此产生农民建房难的矛盾非常突出。同时,随着土地的增值,农民违章建房十分普遍,或少批多建,或未批先建。当绝大多数人都违法的时候,要么法律需要修改,要么违法难以追究。所谓法不责众。因违章建筑而导致农户间利益冲突最为突出,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因素。
(二)劳资问题。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劳资双方的纠纷也日益增多,有些甚至引发大规模的上访。造成纠纷的原因,主要是劳资双方的劳动法律意识淡薄,特别是一些规模以下企业,用工不签合同,随意克扣加班,长期拖欠工资,不交工伤保险。一旦职工跳槽、形势不好倒闭、发生工伤事故等,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矛盾而引发信访。可以说,劳资纠纷是夏履镇发生集体上访的主要领域。
(三)干部问题。农村的信访问题,与村干部还有很大关系。村组织战斗力强,信访就少。反之,信访也多。一是村干部不负责造成的。对群众漠不关心,办事拖沓,工作能力弱,没有威信和魄力,群众有矛盾,小事拖着不解决,矛盾激化了又无力解决,向上一推了之。二是村干部不和造成的。支部书记与村委主任不和,责任你推我让,功劳你抢我夺,工作互相拆台。“好人”争着做、“恶人”让着做,群众也分成几派,派系间矛盾复杂。这样的村往往信访不断。三是村干部不公造成的。处事先考虑三亲六眷,再考虑选民势力,解决问题偏强瞒弱。做事不公开,说起民主就头疼。这样的村往往在村务管理和干部作风上产生信访。
三、对策措施
分析以上群众上访原因和诉求的主要问题,要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抓好源头预防。矛盾纠纷“防为上,调次之。救为下”。所有信访产生的源头是“公平”二字。要在预防上下功夫,尽量减少社会不公现象,事先平衡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信访问题的产生,这是信访工作的重点。在源头预防上,应做好以下几点:
1、管理民主。“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之一,农民要民主,农民要权利。在信息高度灵通的时代,如果还要瞒着群众做事,无异于掩耳盗铃。因此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参与管理和监督村务的权力,才能减少群众信访。
2、严肃法规。违规要处理,执法要平等。不使老实人吃亏,不让刁蛮人便宜。在矛盾比较集中的违章建筑和劳资纠纷上,尤其如此。在违章建筑问题上,在严格土管城建方面管理法规的同时,要针对农村实际考虑农民附房建设上的管理规定,统一政策。在住房建设上必须加强建设中的动态管理,增强城建监察力度,避免因违章导致邻里矛盾和群众对政府的不满。在劳资问题上也同样,签订劳动合同、按月发放工资、限制劳动时间等这些基本的规定都执行不了,纠纷和信访怎么会少呢?因此执法严明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针对欠薪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以增强欠薪案件处理的主动性。
3、加强普法。要加强对农民的普法教育,特别是要宣传与农民相关的《土地管理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劳动法》以及《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要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大普法教育的力度,让群众知法懂法用法,增强依法维权意识,减少无理信访和无序信访。
(二)要规范信访制度。按照《信访条例》的规定,抓好信访规范化建设,落实各项制度,逐步引导群众依法信访,有序信访,文明信访。
1、信息摸排制度。坚持不稳定因素摸排,将摸排范围扩大到企业,做到上下沟通,信息灵通。村、企业要充实信访信息员队伍,及时通报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及早介入,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分析调处制度。坚持维稳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不稳定因素,各方配合,群策群力,研究方案,落实责任。对疑难信访案件进行联合调处。村一级可探索党员代表参与调解模式,利用各种关系平息事态。实行纠纷调解奖励制度,提高村级调解人员工作积极性。
3、信访终结制度。规范信访受理和终结制度,对确实属于无理信访或无法解决的信访,要使用终结程序告知。上下级之间应通报终结的信访事项。下级终结的信访到上级上访的,在审查确认后应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对于涉法信访,要在终结的同时,告知上访人到正确渠道反映。
(三)要强化基层职能。
强化村调解组织职能,规范村级调解工作制度、流程,充实调委会工作人员,聘请懂得调解、热心调解,威望较高的老干部、老党员担任业余调解员,镇综治工作中心要经常对村调委会工作进行指导培训,提高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农村,防火,问题,对策
通化市地处吉林省东南部山区, 全市共有57个镇, 21个乡, 919个行政村, 总人口232.6万, 其中农村人口132万人, 占全市人口的56.9%。近年来, 我市的农村火灾形势十分严峻, 每年发生的农村火灾都占到全年火灾总起数的60%以上。2007年1月24日, 柳河县安口镇安口村荣家屯一玉米秸堆垛因儿童玩火发生火灾事故, 造成3名儿童死亡;2008年4月14日, 梅河口市周边乡镇在同一天内接连发生了6起农村火灾, 烧毁民房21间, 烧毁粮食数十万斤;2009年4月17日, 柳河县柳南乡吕家堡子村发生火灾, 全村238户村民中共有30户受灾, 烧毁房屋84间, 2020平方米烧落架, 过火面积454平方米, 受灾人口141人, 火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81万元。
农村火灾的多发性已经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给农民的切身利益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消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也反映了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好农村防火工作, 必须结合农村火灾实际, 因地制宜, 因情施策, 探索农村消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自防自救能力, 才能切实扭转农村防火工作相对薄弱的被动局面。
一、引发农村火灾的主要因素
一是房屋建筑布局不合理, 电器线路的陈旧老化。农村里的住宅房屋, 大多为私自搭建, 建设前根本不考虑防火间距和耐火等级的要求, 一旦发生火灾, 极易“火烧连营”。房屋顶棚内电线绝大多数都已经年久老化, 加上私拉乱接电线现象突出, 长期对电器线路缺少检查维修, 导致电线破损较为严重, 一旦负荷过大, 极易引发火灾的发生。
二是农村用火不设防, 用火随意性大。在农村小孩玩火、卧床吸烟、乱扔烟头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相当数量的农户习惯农忙期间在田地里焚烧玉米杆或烧荒育肥, 对火势的方向根本不掌握, 加上处置不当, 导致人员伤亡的事故的时有发生。还有许多农户习惯在房前屋后堆放柴草, 不仅占用了防火间距, 也进一步加大了引发火灾的危险性, 一旦可燃物被未熄灭的柴草或者烟头引燃, 就会引起火灾的发生。
三是广大农民群众安全意识淡薄, 消防常识欠缺, 自救能力极差。农村群众由于受经济条件、传统观念、文化素质和地域限制等因素的影响, 消防安全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没有掌握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 对用火用电用气用油的火灾危险性缺乏认识, 麻痹大意、违章操作、野蛮操作较多。同时, 一旦发生火灾时不会正确处置, 往往使小火酿成大灾, 有些农民甚至不知道火警电话是“119”, 更有甚者认为消防队救火要收费而不报警。有的报警时由于方言等原因常常讲不清楚正确的火灾地址, 造成报警不及时, 无法给消防队员提供正确到达火灾现场路线, 延误了有利的灭火战机, 从而导致火灾的迅猛发展。
四是农村消防基础设施薄弱, 没有可靠的消防水源和有效的灭火设施。广大山区农村因地处偏远, 长期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的限制, 消防基础设施和火灾扑救力量严重欠缺。多数远离乡镇的山区农村, 几乎没有市政水源, 有的虽有较大的山塘、水库, 但由于山高路远、地势险峻、远离公路, 消防车无法取水, 只能“望水兴叹”。在实际灭火战斗中, 往往因出现供水不足, 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改进农村防火工作的对策
一是要建章立制, 建立农村社会化消防安全管理网络。为确保消防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 吉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于2008年联合省公安厅、发展改革委、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农委、水利厅和旅游局等9部门出台了《吉林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的实施意见》, 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和任务, 各级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要积极构建“政府统一领导, 部门齐抓共管、村民委员会组织管理、村民群众共防范”的农村消防工作新机制, 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把农村消防工作纳入本级党政领导和村干部的任期目标中去, 作为政绩考核、提拔任用的重要条件。同时, 建立农村消防工作督查和责任追究机制。全面推行农村消防工作“乡包村、村包屯、屯包人”的消防安全体系, 实行一级抓一级, 共同把好消防安全监督关。做到处处有人管, 时时有人问, 使之从组织上、制度上、目标导向上、工作措施上保证消防安全工作在农村基层落到实处。
二是要广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 大力推进农村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消防宣传是推进农村消防工作的催化剂, 要通过宣传, 让群众理解、支持农村消防工作, 达到大家共同参与的目的。 (一) 是要重点抓好对青少年和在校学生的宣传教育。各乡镇要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消防安全知识教育, 通过老师给学生上消防常识课、举办消防知识讲座、召开消防主题班会、参观消防站等多种形式, 普及中、小学生消防常识, 通过学生把消防知识带到千家万户, 实现教育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标。 (二) 是各级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主渠道的作用, 大张旗鼓地对消防工作和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报道, 在电台、电视台开辟固定的消防专栏, 定期播放消防常识, 在报刊上刊载防火灭火逃生知识, 以提高广大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防火灭火逃生自救能力。 (三) 是各级乡镇政府要抓好季节性消防宣传工作, 在重大节日、农村集市、农业收获季节, 通过给村民发放安全用火、用电、用气常识宣传单, 张贴消防宣传标语等逐步规范村民安全用火、用电、用气行为;有条件的镇 (村) 还可以把村民组织起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 举行灭火演练, 使广大群众从中受到应有的消防安全教育。还可以利用广播播放消防宣传常识, 提醒大家用火用电要注意安全, 摒除烧荒育肥、乱扔烟头的陋习, 使消防安全意识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特别是要做好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消防安全宣传工作, 教育儿童不要玩火。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村、组要层层落实责任, 采取有力措施, 落实对弱势群体的监管看护工作, 以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三是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防御火灾的能力。各级乡镇政府和职能部门要逐步将乡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之中, 结合农村扶贫开发、旧房拆迁、新村建设、农村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工程、乡村道路、沼气工程、水电建设、农村电网改造, 与消防水源、消防通道等同步实施, 把村民住宅及企业的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通道、消防水源建设纳入总体规划, 重点要对房屋连片集中、火灾荷载大、房屋建筑设计不合理、不规范的乡村, 有计划地实施改造。对超过2立方米的柴草、庄稼秸杆, 要划定柴草堆垛存放地点, 使之远离房屋。对各乡镇及村屯中已老化或安装不规范的电气线路进行集中改造, 从根本上改善消防安全条件, 标本兼治, 牢牢控制住火灾发生的源头关。要以建制县或区为单位, 结合全省“百镇千村”工程, 重点加强“一乡 (镇) 一车一站”和“一村一队一泵”建设, 每个乡镇要建立一支专职消防队或者义务消防队, 加强农村消防水源建设, 提高农村消防基础条件。
四是要充分发挥公安派出所的监督检查职能, 加大火灾隐患的整改力度。《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第三条已明确规定了“公安派出所可以对居民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和上级公安机关确定的单位实施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因此, 基层公安派出所要充分履行消防监督管理职能, 发挥其“人熟、地熟”的优势, 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监督工作和向群众进行防火宣传教育, 真正形成消防工作处处有人讲, 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围。公安消防机构应争取当地公安局领导的重视, 充分调动派出所在乡村消防监督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消防监督工作纳入派出所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 提高派出所民警对开展消防监督工作的认识。基层公安派出所要根据不同季节火灾特点, 采取自查与抽查、普遍查与重点查、平常查与突击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乡镇企业和农村重点部位进行经常性的防火检查。在检查过程中要将检查与宣传、检查与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及时了解农村消防工作的新需要, 及时解决农村消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总之, 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是改进农村消防工作落后现状, 有效减少农村火灾事故的必然要求。农村火灾预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只要我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切实采取有效的工作措施, 让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方向深入民心, 才能使农村消防工作循序渐进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008年版)
[2]《消防监督检查规定》 (公安部第107号令)
农村财务问题是农民群众最关注的焦点,也是农村工作的难点。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对农村财务加以规范,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笔者结合重庆市涪陵区江北街道2008年农村财务清理的情况来看,财务管理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 村组干部业务素质普遍不高
一部分村组干部尤其是社(组)干部很少接受连续性的专业、法律法规培训,文化水平低,业务素质差,在财务处理上有章不循,随心所欲。
1.2 集体资产有流失或损失的风险
1.2.1 村社集体资金使用把关不严,公款私存、挪用、擅自借出资金现象突出,造成集体资产流失。其中公款私存30.1万元、挪用8.3万元,擅自借出资金15万余元,至今尚有5万余元未收回。
1.2.2 少做或不做收入账,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某村民小组收到移民补偿的石榴青苗费31000元,而该组却只做了21000元的收入。全街财务清理中,共查出未及时入账的资金35.9万元,避免了潜在的资金损失。
1.2.3集体资金的重大投资项目上,没有进行招投标,漏洞较大。某居民小组组长用移民后期扶持资金29.7万元,自己承包修建集体码头,码头还未完工,就已经耗资40余万元,尚现缺口10.3万元。
1.3 财务处理不规范,不完善,不符合财务制度要求
1.3.1 自制单据入账。此现象较普遍,表现在办公用品的购置、公务接待费等支出上,以致让群众对发票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和误解。
1.3.2 外来原始单据存在“三无”情况。外来原始单据无经办人、无证明人、无支出事由,村负责人就签字报销了。
1.4 费用开支不合理不规范
1.4.1 资金使用上超支严重。有相当一部分村组在资金使用上无计划,往往是有钱乱支,无钱自己的钱垫支,寅吃卯粮,结果做账结算下来一片“红”。在2008年财务清理中,江北街道有3个村8个组超支,超支总额达8万余元。
1.4.2 重复列支,重复报账。有些村组干部报侥幸心理,将同一笔支出在两年内重复入账。某村用5000元购买一所小学办公楼作为村办公室,该村分两年分别做了支出5000元。
1.4.3 费用支出无领款人签字,无具体的领款花名册。
1.4.4 非生产性费用开支过大。
1.5 债务清收难
部分村组以前“拆东墙、补西墙”,用其他资金垫支了上交的农业税、提留款,存在上清下不清的现象,现在由于农业税、提留款停止征收,村组向社员清收难,大部分有可能成为呆账,这给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村级财务管理既要靠人的觉悟和素质的提高,又要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更要靠制度的严格执行。江北街道从以下几方面解决村级财务不规范的问题。
2.1 村组干部实行定期学习制度
定期对村组干部进行会计业务知识、思想政治和法规等方面的学习,提高其业务水平,规范其行为,做到警钟长鸣。
2.2 财务管理实行专项财务制度
2.2.1 资金专户、专账制度
实行统一的账户向村组划拨支付资金。
2.2.2 收据专用、专管制度
村组向相关单位和个人收取款项时使用农业部门统一印制的专用收据。收据实行专管制度,由村组到财务代理中心购买,并将所购发票号码在财务代理中心登记,使用完后将收据存根交回代理中心审验后,再购买新收据。凡不使用专用收据的,财务代理中心拒绝入账。有效避免了收入漏做或少做的现象。
2.2.3费用审批、报账制度
2.3 财务收支实行动态管理制度
于每月末将村(组)已发生的收支单据,与交回的单据存根按号码顺序进行核查,了解各村(组)财务的收支动态,及时做账、公布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的质询、监督。让村组干部有一定威摄,自觉将所有该入账的收入及时入账。有效避免了村组干部不做收入、少做收入的现象。
2.4 村组干部实行定期审计制度
实行村组干部任期审计、离任审计、专项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向群众公开,一旦发现村组干部有违反财务制度规定侵占、挪用集体资金、铺张浪费等给集体造成损失的,及时对其作出处理,追究其相关责任。财务审计有效促进了村组干部依法、依规执行政策和管理农村财务。
浅析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泉兰平
农民负担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的问题,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党中央、国务院于3月2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将原有过多过滥的各种不合法收费强行予以取消;一改过去管理失控的状况,将那些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政策规定的农民合法负担,改革为税收的方式依法予以征收。试点实践证明: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为加强农业基础、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正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我国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以及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都将伴随着对旧的体制的斗争。因此,税费改革,给人们带来成功喜悦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笔者所在的地区处于我国川南“鱼米之乡”的泸州市纳溪区,也属我国典型的丘陵农业地区,全区243个行政村,184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人口384276人,106498个农业纳税户。该区于全面进行了农村费改税工作,费改税前不含投劳折资的负担为人均76元,费改税后人均45元。农村实施税费改革以后,农民的负担切实减轻了,农民得到了实惠,绝大部分农民对党中央、国务院的税费改革工作是拥护和支持的。但是,据地方税务部门统计显示,费改税前所欠税数额为212万元,费改税后仍有部分农民拒交农税,单就20全区欠税额为142.4万元。对于费改税前欠税的问题,本文不作研究,费改税后仍然出现欠交、拒交农税的问题,就不得不引起注意,其原因如何,有何良策?笔者试就存在的这一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欠交、拒交的原因
农村税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欠交、拒交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原因,笔者对所在辖区的十六个乡镇,160个农户进行了实名或问卷调查,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原因:
(一)法制观念淡薄,对费改前欠费与费改后欠税的区别不清。由于改革前欠款的农户,一直未受到任何制裁,欠款户认为原来不交都可以,改革以后仍然不交何尚不可,因而我行我素,仍然采取拖欠或拒交的方式对待。殊不知这种行为是拒不履行法定纳税义务的违法行为,偷税、漏税、抗税的违法行为所承担的责任与费改税前的欠款行为所承担的责任是截然不同的,但全区这样的欠款户约占25%。
(二)互相攀比,好滞后。改革后部分欠税户持观望的态度,认为“他人旧欠不清,自己新税不交”无关紧要,这样的欠款户约占50%,而其中约15%的欠款户还是税改前交清了的.,税改后看到别的欠税户过去和现在未交都能过关,自己才跟着拖欠、拒交。
(三)借题发挥,附条件纳税。部分农户认为自己与他人的纠纷未得到解决,由此而拖欠拒交的欠税户约占10%。
(四)工作失误、民心不顺。这种情况多系计税面积与实际面积不一致所造成。中央规定,费改税后的计税面积以第二轮承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面积为计税依据,而在第二轮承包土地时,有的实行丈量亩分配,有的仍实行习惯亩分配,分配的标准不统一等,由此造成纠纷,部分社员因而拖欠拒交。
(五)纳税人不知情,或委托代理手续未完善。如纳税农户举家外出,田土无人耕种,因而无人代交农税。由于本地区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效益较低,政府鼓励农民参加劳务输出,外出务工者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约有八万四千多人外出务工经商,由此导致个别农户田土无人耕种、抛荒,税费无人代交。
(六)农税减免工作滞后。按照《四川省农业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农村特困户、革命烈士军属、在乡的革命伤残军人、残疾人、五保户、因生活贫困或者缺乏劳动力而纳税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可以减征或免征,实行先减后征,对遭受灾害的实行减征或者免征,实行即灾即减即免的办法,但在实施费改税工作时,没有将减免工作及时落实到位,导致部分农户拖欠、拒交。
(七)趁机煽动,破坏改革。个别农户断章取义、歪曲中央政策,四处串联、造谣生事,对抗国家税收法规,造成相当一部份农户不明真象,误听误信,随波逐流,拖欠或拒绝交纳农税。如:本区护国镇沙田村的刘某和丰乐镇罗东村的陈某等人,从起就拒交农税、提留、统筹款,且经常利用赶集的日子,在茶馆、酒店聚集,将自己栓改、剪辑后的“中央文件”予以散布,负面影响相当大。
二、税改前法律法规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一)国家宪法、基本法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义务”,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法律和劳动纪律及社会公德”,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规定交纳税的义务”。从上述宪法条文规定的内容理解,劳动既是农民的权利也是农民的义务,农民所缴纳的农税是依附于耕作土地所产生的纳税义务。提留、统筹及义务工积累工是农民应当履行的社会公益性义务。同时,我国《农业法》第16条规定:“农民依法缴纳税款,依法缴纳村集体提留和乡统筹费,依法承担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由此,我国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和国家基本法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农民缴纳农税、提留、统筹费和承担义务工、劳动积累工是应尽的义务。既然是义务就不得放弃和推卸。
(二)《四川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四川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8条规定:“农民除依法交纳税金、完成农产品定购任务外、依照本条例上交集体提留和统筹费,承担一定数量的劳动是应尽的义务,应当积极履行。”同时,该《条例》第9条、第10条、第11条规定,农民交纳的提留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用于“五保户”供养等集体福利事业;统筹费主要用于乡、村中小学危房维修、改造及其他办学经费,同时用于计生、优抚、交通、广播、卫生、文化等民办公助事业。《条例》第13条、第15条规定“为农村的植树造林、防汛抢险、公路建勤、修缮校舍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劳动力应承担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该《条例》作为国家的地方行政法规,乡(镇)人民政府就有权依照该《条例》的规定予以执行。《条例》第33条、第35条规定,对无故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限期履行。逾期拒不履行的,每日加收相当于应交提留、统筹费总和的千分之二的滞纳金,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期满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税改后法律、法规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即就是对过去收费过多过滥、管理失控的状况,结合国家税收制度予以改革和完善,由税收政策,按农业税及其附加予以调整。也就是说,对农民负担不能采取再收费的形式,而只能按照税收政策及法律规定予以依法征收。因此,农民的义务就是依法纳税。按照我国《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均为纳税人。纳税人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期限内自动履行纳税义务。如有特殊困难不能交纳或不能按期交纳的,应当向税务机关书面申请减税或免税,减交、免交或缓交须经县级以上税务机关批准。纳税人未按规定缴纳,可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2‰的滞纳金,因纳税人未缴或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追征,特殊情况还可延长到,并可追收滞纳金。纳税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缴纳税款及滞纳金,然后由税务机关予以处罚,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同时,我国《刑法》第203条规定:“欠税人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的税款,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行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1倍至5倍的罚金……”。第202条规定,纳税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1倍至5倍的罚金……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据此,对欠交税款的行为依法予以追收的法律依据是充分的。
四、对清欠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使用;合理使用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源、发展之本,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权利是实现其他权利的重要基础。妥善解决好农村土地问题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农村以及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
为此,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土地使用中的问题就有了重要的意义。
充分认识农村土地合理使用的必要性1.1保护耕地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基础社会的稳定在于经济的稳定,而经济的稳定,有论文发表赖于农业的持续发展,保护耕地则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前提。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性,并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作为我们经济工作的出发点。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可以说,农业对任何国家都是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在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水平和粮食单产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稳定粮食产量,稳定农业,首先必须稳定耕地面积,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解决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
合理使用农村土地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国家管理土地的目的是使全社会合理利用土地,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土地能否得到合理使用,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协调发展。农业一直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而且未来尖端技术工业也离不开农业。这就要求在为经济建设项目分配农村土地时,既要考虑土地资源分配方案给有关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又要考虑占用耕地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寻求既能满足农业发展要求,又能促进经济建设,同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各种效用的土地资源分配方案。
农村土地使用问题事关社会稳定有限的农村土地资源,不但要承载城镇居民的吃饭问题及全国工业化所需的原料,还必须负荷栖息在它上面的农民的生活来源,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对60%的农村劳动力来讲,经营土地是一种福利和社会保障。
[摘 要]:本文分析讨论了农村消防工作中存在的农民消防意识淡薄、农村消防设施简陋、农村收获季节火灾多等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对策。
我国近13亿人口,其中9亿是农民。现行的消防法律、法规及各类规范、规定多数是涉及城市消防监督管理的,而涉及农村消防安全工作的较少。然而,从火灾统计数字来看,搞好家村防火工作尤为重要。1998年全国火灾四项指数分别为:起数84062起,死2389人,伤4905人,损失138430.9万元。其中,乡镇发生火灾28623起、死1025人、伤1645人、损失39192.2万元,分别占火灾总数的34%、42.9%和28.3%。作者在对息县24个乡镇的火灾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没有发生过火灾的乡村极为少见,并且在当前农村消防工作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农民消防意识淡薄,消防宣传、消防监督难以实施。
目前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还较低,对应有的消防法规知识和消防应急常识了解甚少。农村实行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除考虑个人的责任田和搞好其它经营活动外,对防火安全考虑不多。农村集体开会少了,贯彻上级文件和集体学习少了。七十年代初期开始普及的有线广播喇叭,到八十年代末也逐步被收录机、电视机所代替。加上农村政治观念相对淡薄,即使收听、收看也无非是电视剧和戏曲节目,再加之农村征订报刊少。因此通过新闻媒体向其传播灌输消防常识收效不大。其次由于农村点多、面广、线长,火灾隐患相对分散,加之警力不足(每个大队监督干部只有几个人,每县至少有数万户),即使发现火灾隐患也难以落实整改,导致消防监督工作难以实施。
二、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
农村街道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防火间距,由于农村建设大多缺乏统一规划,基本上仍延续旧宅基地,家家相连,没有足够的防火间距。农村建筑受传统影响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多为三级耐火建筑,加之有的地方仍保留畜耕,养有牲畜,农家小院内四处堆放有做饲料或生活取暖使用的植物秸杆。有的农民家里有汽车、摩托车及拖拉机、机动柴油三轮车,因距离城区较远,家里存有几十斤甚至几吨的汽油、柴油,留作自用或兼作经营,更增加了火灾隐患。据调查,在息县这样的经营站点,少的村庄有十几个,多的数十个不止,且没有任何消防安全设施,一旦发生火灾将殃及数家,甚至火烧连营。
三、安全用火用电常识缺乏,措施不完善。
农村火源较多,诸如用植物秸秆做饭、取暖,小孩玩火,节日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等。农民吸烟比较普遍,无论是在场边地头,还是灶前床边,不分场合,危险性较大。还有一些地方烧香拜佛现象也存在,也是造成农村火灾的在隐患。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家用电器逐步走进了农家。农村家用电器线路普遍没有经过正式电工安装,无保险丝,电线老化,沿可燃物敷设等现象严重。加之农村小作坊多,如饲料粉碎、油料加工、粮食加工,这些电器多数不经电工安装,合格率较低。
四、农村收获季节防火问题突出。
农村收获季节的防火历来被政府所重视,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消防法。据调查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打麦场火灾隐患很多。由于实行了承包责任制,缺乏集体管理,农民普遍安全意识差,电线乱拉乱扯,无水缸水桶,农机无防火罩进场现象普遍存在,劳动过程中的随意性大。其次,公路打场现象很严重。近几年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国道、省道公路打场现象基本得到控制,但乡村公路打场现象较为严重。由于路面狭窄,有些农民甚至将麦秸垛设置在临街的房屋边,垛垛相连,一旦发生火灾,不仅烧毁小麦,也将殃及农民住宅。有些地方随着机械化收割程度的不断提高,虽然减少了麦场火灾,但麦田火灾随之增多。由于大型联合收割机收割留麦茬较多,加之将麦秸抛在田里,影响秋种,农民干脆点燃麦茬,一旦失控往往酿成大面积火灾。今年收麦期间息县此类火灾就有50多起,其中过火面积100亩以上的有6 起,最大一起过火面积250余亩,殃及34 家,共烧毁麦地3650亩。息县中队最多一天受理火警12起。
农村防火工作是消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农村防火工作落到实处,就会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地发挥消防宣传、消防监督的作用,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农村防火工作,是摆在公安消防监督机构面前的一项紧近任务。本人结合在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建议,供同行参考:
一、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
公安消防机构应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即参谋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监督职能和奖罚职能。从而营造一个高效运行机制。
在消防工作中,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着消防工作由公安消防部门一家包揽的做法,而作为消防工作的主体——各级人民政府、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广大群众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我们的职能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我们要积极当好政府参谋,以便通过政府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决策、计划和组织职能,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地走入消防工作中来,为消防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达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达到“消防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变“要我负责”为“我要负责”,变“孤军作战”为“齐抓共管”的良好运行机制。
二、强化分级管理,采取“双向参与制”。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规定,应明确各级政府、公安机关及同级消防监督部门以及各辖区派出所所在消防工作中的职责,强化分级管理,各尽其职。政府是消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消防工作中起着宏观指导和决策作用。而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则应为政府当好参谋,同时也是消防监督机构的具体执行者。农村派出所则对辖区内的消防工作按照分工具体实施。
所谓“双向参与制”就是要把消防工作纳入各行政执行部门的工作内一道管理,将消防管理和其他行政管理合二为一,变消防监督部门独家管理变为各部门齐抓齐管,形成集体合力。如在农村收获季节,农业、农机、电业、公安、交通、保险等部门联手进行麦收防火安全检查;工商、劳动、城建等部门联合进行石油化工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专项治理;农户安全用电问题可由电业部门对农村电工加强业务培训和管理,严格用电制度等。通过这些管理手段,扩大消防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
三、利用多种形式开展行之有效的农村消防安全教育。
农村消防宣传教育要形式多样,发挥各宣传媒体、职能部门及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利用广播电视、电影字幕、墙壁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例如:在每年的11月9日,即全国的消防安全宣传日,息县组织县直各单位和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有关人员,出动消防宣传车辆和张贴消防宣传条幅,并且走上街头,向过路的行人散发消防知识传单,回答行人提出的关于消防方面的疑难问题,在当地电台上广播消防知识。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活动,提高了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
教育部门要依照消防法规定,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到教育体系,使消防科目走进课堂。我国中小学生的消防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因小孩玩火发生的火灾呈逐年上升趋势,所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四、因地制宜完善消防设施,建立多种形式的民办消防组织.农村火灾易燃物多,报警及行车不便,很容易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农村消防工作应立足于自防自救。第一要因地制宜完善各类公共消防设施。利用常年有水的河流、坑塘修筑便于取水的设施作为消防水源,利用自来水管线安装公共消防栓,在农村街道、固定的麦场边沿建立永久性的消防水池,以备自救取水和消防车给水。第二要发展多种形式的义务消防组织。对农村现有的打更队、巡逻队进行防火灭火培训,有条件的乡村可购置小型消防车或手抬消防泵、灭火器等轻便消防工具,以便机动灵活地扑救初期火灾。
五、加强基层派出所的分级管理:
由于目前我国一个县只有一个消防队,每个消防大队只有几名防火干部,这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的消防工作,除了县里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大型的易燃易爆场所以及大型的公众聚集场所由县消防大队负责外,其它一些小的加油站、点,液化气经销站、点,小型的公众聚集场所以及乡、镇的消防安全工作具体应该由各乡、镇派出所负责,业务不熟悉的地方应该向当地消防大队请教。通过这样的分级管理能够扩大消防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基层的消防安全,减少基层火灾的发生。
六、政府下发文件,加强农业收获季节的消防安全。
一、农村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使用形式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土地收益与征地农民利益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征地补偿标准偏低, 农民所获补偿与被征土地进入市场的价格“剪刀差”过大。据中国土地勘测研究院统计, 仅2002年, 全国由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获得的土地收入为2419.79亿元。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面积12.423万公顷, 占总征地面积的58.52%。其中招标拍卖挂牌的为1.81万公顷, 收入968.55亿元, 其余主要是协议出让。2002年, 使用权出让的收入全国平均为12.97万元/亩, 使用权转让流转的收入平均为23.47万元/亩, 招标拍卖的收入平均为35.67万元/亩。
与如此巨大的土地收益相比, 被征用土地农民的利益又如何呢?根据现行《土地管理法》, 对土地的补偿和对农民的安置总计为该耕地征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10—16倍, 最多不超过30倍。按照这个标准, 对农民的补偿虽然具有地区差异, 但以现金形式补偿的通常都在每亩1.5万—3.5万元。在人均耕地面积处于联合国建议的0.5亩危险线以下的地区, 一个被征地的农民有时每亩只能得到7000元左右的补偿, 并从此割断了与土地的联系, 面临新的生计、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
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1]需要, 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 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 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国家行政机关有权依法征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土地等。从土地征用的含义中, 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 农民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 所有权在国家手中, 土地征用具有强制性, 农民不能以商品的形式私自买卖土地, 农民所获得的补偿款其实只是对收益的一种象征性的补偿。
2.土地被征用后闲置的现象比较多。这种现象多数存在于开发商征地中。很多开发商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利润, 会把征用的土地囤积, 等到行情更好的时候再出售出去或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土地长期闲置, 农民和土地分离, 土地不能发挥它的作用;而且这种现象长期大量存在, 也给现有的土地增加了压力。土地有但不是农民的, 不能根种, 有土地的农民就需要增加亩产解决中国人自己的吃饭问题, 这就人为使得供需矛盾加剧, 给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考验。
3.土地被征用后, 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民手中并没有充裕的钱, 医疗、养老仍然没有保障。农民因为受教育的程度有限, 本身理财能力弱、投资理念差, 失去土地的农牧民大部分人拿到补偿款后用于建房、子女婚嫁等费用, 留作自己养老和投资的占少数, 短时间内就消费光了, 如政府不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建立社会保障机制, 会使失地农牧民今后生活没有出路, 给政府增加“包袱”, 也会增加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同时,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 土地不断被征用的现象逐渐增多, 还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一部分人就盯上打农民的补偿款, 在当地掀起“黄赌毒”风潮, 使得很短时间补偿款就聚集到这部分人手中, 农民可能因此变得更穷;第二种情况是拿到补偿款的农民不把钱当回事, 大量购置高档消费品, 而且农民之间还相互攀比, 导致大量的钱都被消费。
4.农民土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不确定, 给征地工作增加难度。征地过程中,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按法定补偿, 但地上附着物没有具体的补偿标准, 农民漫天要价, 使拆迁工作难以正常进行, 给征地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针对以上问题的建议
1.土地征用应面向市场, 进行市场化操作, 增加农民被征地后的收入, 减少农民所获补偿与被征土地进入市场的价格差。
按土地征用后的性质加以区分, 被征用的土地可以分为公益性建设用地和非公益性建设用地, 对于二者需要区别性对待。真正的公益性建设用地, 在征用前后出现征地补偿与所获收益之间的差别不明显。因为公益事业即使有效益, 一般也是用于成本的回收和公益建设项目的日常维护, 营利并非公益事业的目的。对公益性建设项目的征地补偿应遵循及时、充分、适当的原则, 补偿费用可以按照现行的做法实行。但非公益性建设用地是进行商业化收益的, 可能获得的收益是成几百倍和几千倍增加的, 这种性质的征地补偿则应按照市场价值规律进行。
因此, 法律在严格界定“公共利益”范围的前提下, 还应明确规定, 非公益性建设项目用地不能列入征用范围, 而应纳入市场, 由市场决定土地价格及各利益主体的分配比例。要坚持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也为了建立完善的土地市场, 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格为依据, 实行公平补偿。
2.征地补偿标准应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呈现动态的变化, 不能保持常年不变。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 集体土地对农民而言不单是生产资料, 还是生活保障资料。土地征用是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永久性转移, 农民将永远失去土地的经营权, 失去生活的来源和保障。因此, 在土地补偿中应考虑这一特殊性, 使补偿收益更多地偏向失地农民。
3.在农民被征地后政府应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 使其“老有所养、幼有所依”, 医疗、教育、交通各个方面都有所保障;村委会应引导农民合理消费、正确理财, 使得失去土地的农民们能真正获得切实的利益。
农民在获得有限的补偿款之后, 失去了原有的生产资料, 有的被迫进入城市, 生活方式、生活压力等都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就需要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加以引导, 引导农民建立良好的投资理念,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自觉抵制“黄赌毒”不正之风。
4.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提高对“土地是民生之本”的认识, 在依法行政中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 加强管理, 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征用行为;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严把好征地关, 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 征地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慎用征地权力, 切实控制征地规模, 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5.从我国国情出发,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尤其是要重点保护基本农田, 同时还要做好土地占补平衡工作, 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 以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6.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土地制度。
关键字:土地利用;问题;对策
农村土地利用主要包括农村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农村集体土地的经营、农村建设用地的使用等,农村土地的利用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农村土地利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加速农村向城镇化发展的进程。随着农村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增长,人们逐渐意识到农村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总结出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耕地的大面积撂荒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众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农村种地的农民正在急剧减少。农民在种地获得的收益在不断降低,而在城市劳动获得收益显著高于农村种地收益。这样的显著收益差距使农民逐渐放弃对耕地的劳作。部分新建的中心村离群众耕作的耕地非常远,并且偏远地区耕地周边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较差。这都导致农村大量的耕地无人耕种,出现大面积的抛荒。这将会直接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二、存在大量的空心村
受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我国过去农村宅基地的建设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造成农村宅基地布局的散乱。宅基地及其周边附属设施(厨房、庭院、厕所等)占地面积大,在相对偏远的山区,农村宅基地随意建设和占耕地建设的现象非常普遍。此外,众多群众到村庄规划外交通便利的区域建房,村庄内部土地却大量闲置和浪费,从而出现大片村庄里只有零星房屋的空心村。空心村直接导致农村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
三、“一户一宅”政策难以落实
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已严格控制个人建房,未经批准直接建房的现象依然存在(包括不符合条件的子女分户建房),部分农户在村庄已有宅基地,又在城乡结合部建新房,原村庄内宅基地没有依法进行拆除。非农业户口的宅基地长期闲置和废弃。极少数宅基地申请者隐瞒已有宅基地的事实。这些使国家“一户一宅”的政策在广大的农村难以落实。让农村宝贵的土地资源长期闲置。
四、农村土地执法力度弱
农村是土地执法的第一线,农村土地执法主要涉及违法建房、矿山非法开采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监管等。众多群众未经批准私自占地建房,在夜间对周边的矿产进行非法开采,倒卖矿产资源。农村使用的建设用地没有按照规划要求进行供地用地。由于基层国土资源执法力度的薄弱,使大量的土地矿产资源的流失和没有科学合理的利用农村土地。
五、陈旧的农业、水利等设施严重影响农村发展
我国目前农村的农业、水利等基础实施主要是过去的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和粗放式农业生产的设施。这些陈旧的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占地面积大,作用甚微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例如,过去狭窄农村的道路主要适用于农村行人的出行,随着农村的发展,农业由人工化转向机械化。农村现有的沟渠桥涵等由于多年失修而导致其功能丧失。陈旧的农业、水利等设施严重影响农村的发展。因此完善农村的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已成为发展农村的首要任务。针对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现提出以下五点可供参考的建议和对策。
1、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农民耕种。国家每年都撥付农业资金给农民用于耕种,让每位农民都获得农业补贴。在农村可以将这样的农业补贴拨付给真正耕种土地的农民,而没有耕种土地的农民不予拨付农业补贴。这样可以使农业补贴真正落实到种地的农民。基层人民政府可以正确引导农民将现有耕地进行流转,农民可以参与到承包户的经营和管护中,这样可以使农民不到城市务工,在农村就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2、适当提高村庄拆迁标准,科学规划村庄建设。基层干部积极主动动员偏远地区的村民到交通便利的中心村居住和城镇购房,适当提高偏远地区村庄拆迁的补偿标准。新建和改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结合新农村建设优化农村居住条件。严格按照村庄规划进行村庄建设,尽量避免在主要道路附近建房。
3、认真落实“一户一宅”政策。首先,加强对农村建房的巡查力度和违规建房的处罚力度。其次,对“一户多宅”的现象进行严肃的处理,实现旧房拆除才可建新房的政策。最后,对于非农业户口拥有长期闲置的宅基地,基层干部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合理的赔偿,参考有偿宅基地退出制度,将长期闲置的宅基地进行合法地处理。这样可以盘活农村现有的建设用地。保证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化使用。
4、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基层国土资源部门人员数量不足是国土资源执法力度弱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基层国土资源部门人员队伍建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选择。基层人民政府应配备人员参与国土资源的执法,从而壮大基层国土执法队伍和提高国土资源执法的力度。此外,基层人民政府应保障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的工作经费和车辆使用。这样可以打击农村矿产资源的非法开采和农村违法建房的力度。确保农村土地资源的合法利用。
5、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用地。农村的迅速发展,陈旧的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已经严重影响农村的发展,因此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已迫在眉睫。首先,在农村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分配时,优先保障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土地指标。其次,通过申报农村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和各类涉农项目来新建、改进和完善农村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
结束语:通过对农村土地利用的实践研究,发现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这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的发展和农村的生活环境。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和对策,为以后的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明改进的方向。促进农村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浅析农村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浅析我国农村基层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09
浅析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08
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05-26
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09-08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21
浅析机关党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6-09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06-25
对农村卷烟市场存在问题的研究与对策06-06
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7-05
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浅析 封咪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