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述怀全词翻译赏析

2025-0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行香子述怀全词翻译赏析(推荐2篇)

行香子述怀全词翻译赏析 篇1

《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前言】

《行香子·述怀》全词在抒情中插入议论,它是作者从生活中悟出人生认识,很有哲理意义,读后不致感到其说得枯燥。此词是东坡词中风格旷达的作品。

【注释】

⑴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行香”即佛教徒行道烧香,调名本此。平韵双调小令。《词谱》以晁补之词为正格,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另有六十四字、六十八字、六十九字诸体。

⑵尘:尘滓,细小的尘灰渣滓。

⑶十分:古代盛酒器。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

⑷虚苦:徒劳,无意义的劳苦。

⑸叹隙中驹:感叹人生短促, 如快马驰过隙缝。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⑹石中火,梦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石中火,语出北齐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而过。”梦中身,语出《关尹子·四符》:“知此身如梦中身。”

⑺“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开口谁亲:有话对谁说,谁是知音呢?

⑻陶陶: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样子。“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

【翻译】

题为述怀,不免有叹。纵是洒脱豁达如东坡者,对酒当月,仍不忘尘世浮沉。想必清酒十分,倒影着是自己身外之身;银月一轮,寄托着是自己梦中之梦。于是乎,放眼未来之闲时,可得头顶轻松松一片云,手抚悠悠然一张琴,陶乐溪边,再饮一壶真正的舒怀酒。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其实社会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呢? 做个闲人,何其难呢?古人也只能感叹: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大部分的人都是在看到这些词句时心情震荡,心弦被触动,然后就梦想着也会有那天那时,做个闲人归去,品茶弹琴,看书采菊。

【鉴赏】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此种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斟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激情。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严肃地思索人生的意义。月夜的空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苏轼以博学雄辩著称,在诗词里经常发表议论。此词在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但在这首词里却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

作者为说明人生的虚无,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习用的比喻。《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苏轼才华横溢,在这首词上片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将古人关于人生虚无之语密集一处,说明作者对这一问题是经过长期认真思索过的。上片的议论虽然不可能具体展开,却概括集中,已达到很深的程度。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苏轼在元佑时虽受朝廷恩遇,而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闷之时,寻求着自我解脱的方法。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特点。他解脱的办法是追求现实享乐,待有机会则乞身退隐。

“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陶陶”,欢乐的样子。《诗·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只有经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复与获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种种烦恼。但最好的解脱方法膜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

行香子述怀全词翻译赏析 篇2

行香子许古阅读答案_行香子许古翻译,这是一首表现挂冠归居闲散生活情趣的好词,本文由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行香子原文:

行香子

许古①

秋入鸣皋,爽气飘萧。挂衣冠、初脱尘劳。窗间岩岫,看尽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细数闲来,几处村醪。醉模糊、信手挥毫。等闲陶写,问甚风骚。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②。

行香子字词解释:

①许古,金代中后期著名的谏官,性嗜酒,平生好为诗及书,曾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后辞官归隐,这首词就是他归居后所作。②消摇:同逍遥。

行香子翻译:无

行香子阅读答案:

试题:

⑴“挂衣冠、初脱尘劳”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境?(3分)

⑵简要赏析上阕结句“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4分)

⑶根据下阕内容,简要概括词人的形象特征。(4分)

答案:

⑴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归隐之后的轻松愉悦。(1点1分,两点3分)

⑵①用词精妙,凝炼自然:用“低”“近”“高”三字准确描绘出不同时刻山的特色。②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既写山,也写人,写词人陶醉美景、神与物游的情趣。(特点、分析各2分)

⑶潇洒闲适、率真自然、淡泊名利、自得其乐。(1点1分)

行香子创作背景:无

行香子赏析:

这是一首表现挂冠归居闲散生活情趣的好词,历来为词论家所推崇。这首词是许古从官场返归山林时所作。

这是一首堪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境相媲美,表现辞官归隐,陶醉于自然佳趣,把酒当歌,逍遥自在,生活优然闲适,心情超然物外的好词,历来为词论家所推崇。

上片以景语起:“秋入鸣皋,爽气飘萧”,八字画出一幅山中秋日图。“鸣皋”,指古老的鸣皋山(在河南嵩县东北,传说古有鹤鸣于此,故曰鸣皋山)。秋天来到了古老的鸣皋山,秋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挂衣冠,初脱尘劳”,词人刚刚从沉闷、压抑的官场生活中解脱出来,重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面对秋日山中舒爽怡人的自然景象,怎能不心情愉悦?

“初脱尘劳”写出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归隐之后如释重负的感觉。“窗间岩岫,看尽昏朝”写词人凭窗远眺,由朝至暮,又由暮至朝,看尽了峰恋叠嶂的明暗变化。这里不仅是写山,更是衬人。词人对大自然的观察是非常细致入微,凝神专注。正是因为他“看尽昏朝”所以才有了“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的感悟。沉沉的黑夜,山影模模糊糊,所以此时看山,感觉山很低;而至天晴,山色明朗,历历在目,又如在眼前;清晨,晨曦微露,曙光初现,又觉山峰高耸入云,巍峨直立,给人以高感。清代况周颐怀为这三句“尤传山之神,非入山甚深,知山之真者,未易道得”。想古今中外写山之句,也确实未有能出其右者。下片转入写人,是词人自我形象的描摹。他闲适自得,遇村辄饮。“醉模糊”形象地写出了词人饮酒后的醉态,他放高不羁,毫无拘束,纵横骋才,“信手挥毫”;他才不管什么功名利禄,意到笔到,言情言志,只为抒发情怀,并不为什么风骚之旨。“乐因循”表现词人心性的率真自然,“能潦倒”表明心迹淡泊名利:“也消摇(即逍遥)”表达出对闲适生活自得其乐,乐此不疲的生活态度。

就艺术特色而言,此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且用词精妙,凝炼自然,如上片“夜山低”三句,下片“乐”“能”“也”三字,均是如此,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颇多锤炼,仔细体味,真是意境悠远,也使读者看出了词人的匠心独运。

词作者许古,是金代中后期著名的谏官,性嗜酒,平生好为诗及书,曾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后辞官归隐,这首词就是他归居后所作,也是他潇洒闲适,不拘形运的个性的真实写照。

个人资料:

上一篇:医药营销求职信下一篇:外贸英语函电 接受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