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企业管理技术

2024-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提升企业管理技术(共8篇)

提升企业管理技术 篇1

个人受益:

a.使学员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b.增强学员提升下属绩效的能力。

c.使学员更好地了解自身的领导风格,有助于发挥所长,并弥补不足。

d.可大大提升影响他人的能力,并有效地支配自己的时间。

e. 学员大大提升训练下属的能力.

f.学员实际管理能力提升

团队收益:

a.可减少优秀员工流失,并提升团队绩效。

b.可塑造绩效导向、注重执行的工作氛围。

c.可达成高员工满意率、高目标达成率。

e. 提升团队绩效能力

组织收益:

a.提升组织整体执行能力。

b.有助于在组织内形成、建立沟通绩效的共通语言。

提升企业管理技术 篇2

1 岗位人员技术培训

除尘器的合理设计、精心制作、精准安装是保证其高效运行的重要前提。 高素质、懂技术的维护管理人员更是除尘器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对新增设备, 在安装过程中供货方相关技术人员就需要启动对维护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与交流, 让岗位人员跟踪设备安装的全过程, 熟悉除尘器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各个部件的功能、作用及维护事项, 熟练掌握重要部件。如:滤袋的安装及更换, 熟练掌握清灰系统各个参数如何调节、清灰气流压力及清灰周期、清灰脉冲宽度等参数对滤袋寿命有何影响等。 熟练掌握开、停机顺序, 熟知开机前、停机前应注意的重要事项, 避免因开机、停机时的操作不当引起的糊袋及烧袋事故。

设备运行前, 指导岗位人员或与岗位人员共同制定设备管理规则、岗位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及操作制度、事故紧急处理预案等。 设备正常运行后, 供货方相关技术人员应与设备岗位人员建立紧密的信息沟通渠道, 了解设备各阶段运行状况, 及时修正除尘器运行控制参数, 使除尘器在最佳状态下达标运行。

对于在运设备, 如缺少对岗位工精心培训环节, 应按上述方式补齐这一课。

2 袋除尘器关键技术参数控制

2.1 过滤风速

袋除尘器的工作原理为“过滤-清灰-过滤”, 周而复始。 过滤、清灰这两个动作是袋除尘器最重要的工作过程。 过滤即由滤袋拦截含尘气体中的粉尘, 清灰是为再次恢复滤袋的过滤性能。 过滤风速是袋除尘器最重要的技术参数, 过滤风速的大小直接影响滤袋的过滤效率、过滤阻力、滤袋寿命、运行能耗、除尘设备的大小 (第一次投资) 等, 过滤风速取值是否合理, 直接决定了除尘器未来的运行状态。

虽然设计者都知道过滤风速对袋除尘器性能的影响及过滤风速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有与同行“过滤风速攀高”的心态, 加之迎合用户过分注重第一次投资要低的需求, 过滤风速取值过高, 对未来设备的长期达标运行留下不易修复的故障隐患。

1988 年引进消化的气箱脉冲袋除尘器首台应用在邯郸水泥厂, 用于水泥磨尾气除尘, 过滤风速在0.87m/min左右, 实现了低阻力、高除尘效率、低浓度排放。 来华技术指导及验收的美国专家对于过滤风速的取值给予肯定。 之后, 气箱脉冲袋除尘器遍布全国水泥企业, 大大改观了水泥企业的环境面貌。 同时, 这项技术装备还在钢铁厂大量推广应用, 我们为用户设计的多台400 000~1 000 000m3/h矿渣微粉制备系统袋除尘器, 其过滤风速均在0.9m/min以下, 滤袋寿命基本达到4 年, 有的超过4 年, 且运行阻力低, 在除尘器运行的前3 年中, 运行压差大多在850Pa以下。 其过滤后的烟尘排放浓度在10mg/Nm3左右, 有的仅为3.5mg/Nm3。 2000~2003 年间, 在立窑烟气处理中大量推广应用的LMC长袋行脉冲袋除尘器同样得到市场的认可。 笔者对于水泥窑头、窑尾大型袋除尘器选取超过0.9m/min甚至大于1.0m/min的过滤风速多年前不认同, 现在仍然不认同0.9m/min以上的过滤风速。

高的过滤风速只可以降低设备的第一次投资, 但增加风机电耗, 大大缩短滤袋使用寿命, 出口排放浓度增加, 带来的负效益是长久的。

对于在运设备, 若是因过滤风速设计过高而不断出现频繁破袋、排放超标、运行阻力过高等故障, 建议技改, 增加过滤单元及过滤面积。

2.2 清灰参数

清灰是为了再次恢复滤袋的过滤性能, 目前脉冲类袋除尘器清灰动作是由脉冲阀喷吹压缩气体, 剥离滤袋上黏附的粉尘。 清灰参数包括清灰气源气量、清灰压力、清灰制度 (清灰周期、脉冲宽度、清灰次序等) 等。 合理的清灰参数既可以实现清灰目的, 又可以保留滤袋表面的第二过滤层, 实现对细颗粒粉尘的高效捕集。 试验证明袋除尘器在开始过滤和每次脉冲清灰时排放浓度最高, 进入稳定过滤运行状态过滤效率最高。 设计合理的清灰参数, 做到精细化清灰, 是袋除尘器高效达标排放最重要的技术措施。

气源气量可依据脉冲阀耗气量及预设清灰制度计算出清灰所需耗气量。 清灰压力是经过调压装置对气源压力调节后的压力, 是脉冲阀喷吹压力。 清灰压力是依据粉尘性质、滤袋品质等设定, 满足清灰需求即可, 合理的清灰压力应依据现场除尘器运行阻力变化状况而进行调节, 使滤袋始终保留第二过滤层, 应避免清灰压力过高、 过度清灰而导致的不达标排放。水泥厂包装、库顶、库底各转运点等低浓度场合及使用覆膜滤袋的除尘器, 清灰压力建议低于0.4MPa。 实际工程案例也遇到过多台低浓度场合除尘器由于清灰过度排放超标现象。

合理的清灰压力、合适的清灰制度 (清灰周期、脉冲宽度、清灰次序等) 是实现精细化清灰的关键。 要做到精细化, 需要对在运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跟踪, 对脉冲阀实际耗气量、清灰时的清灰压力降、清灰前后除尘器运行压差变化、不同清灰压力和不同清灰次序下设备运行状态等关键参数进行监测比对, 寻找出最佳清灰参数, 实现对除尘器的精细化清灰。 同时也为同类型新增设备清灰制度的设计提供参考。

3 更改清灰次序

清灰次序对清灰效果、出口浓度排放、回灰粉尘粗细均匀都有影响。 气箱脉冲袋除尘器和长袋行脉冲袋除尘器影响不同。

气箱脉冲袋除尘器大多是按照袋室顺序依次清灰, 对于大型气箱脉冲袋除尘器, 将传统的以袋室顺序清灰的方式改由前后袋室交错方式清灰, 可以使收下的粉尘在回灰过程中实现粗细均匀, 避免回灰粗细不均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山东某矿渣微粉生产线起初回灰时粗时细, 影响了产品质量, 当初不知何因, 后通过清灰次序的改变解决了粗细不均问题, 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长袋行脉冲袋除尘器清灰次序是指袋室次序及袋室内各排滤袋次序, 袋室清灰次序影响与气箱脉冲袋除尘器相同。 袋室内各排滤袋清灰次序会影响滤袋的过滤效率。 清灰后的滤袋透气性好, 更容易吸附粉尘, 同一袋室内逐排依次清灰, 会使后排滤袋清下的粉尘再次吸附在前排刚清过灰的滤袋上, 特别是刚清下的微细粉尘穿透或堵塞前排滤袋, 降低除尘效率及清灰效率。 改变清灰次序, 将清灰次序改为“跳排式”或叫“跳跃式”, 可以大大提升除尘效率及清灰效率。

4 改变离线阀门的打开速度

袋除尘器清灰方式有在线清灰及离线清灰两种, 在线清灰是边过滤、边清灰的工作方式, 离线清灰是停止过滤后再清灰的工作方式。 由于离线清灰的粉尘剥离效果好于在线清灰, 袋除尘器采用离线清灰的占多数。 离线清灰的工作过程是:关闭要清灰袋室的离线阀门—停止袋室过滤—由脉冲阀喷射压缩气体—剥离滤袋上黏附的粉尘—打开离线阀门, 再次进入过滤状态。 试验证明袋除尘器在清灰时排放浓度最高, 主要原因是滤袋清灰后透气性更好, 加之离线阀门打开时鼓胀滤袋会有快速折回至袋笼的动作, 更多的粉尘会在短时间内随气流吸附在滤袋表面, 更多的微细粉尘还会穿透滤袋随气流排入大气, 使得除尘器出口排放浓度增加。

降低离线阀门的打开速度, 可以降低鼓胀滤袋的折回速度及气流再次流向滤袋的速度, 进而可以减少穿透滤袋的粉尘, 提升清灰时的过滤效率。 实际应用中离线阀门有提升阀和蝶阀两种, 多由气缸带动, 且气缸多是不可变速的, 离线阀门关闭速度与打开速度相同, 因此无法降低离线阀门的打开速度。 更换变速气缸, 选用“快进—慢退式气缸”, 在脉冲阀清灰动作完成后, 使离线阀门缓慢打开, 含尘气流缓慢流向滤袋, 鼓胀滤袋缓慢折回,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清灰时袋除尘器过滤效率。 在运设备采用更换变速气缸即可。

5 更换滤袋

目前袋除尘器配套使用的滤袋有覆膜和非覆膜之分, 覆膜滤料具有最高的除尘效率, 新增设备建议采用覆膜滤袋。

在运设备, 对于结构设计合理、清灰参数合理、运行阻力也不高、采用覆膜滤料的除尘器是可以满足新的国家环保标准的; 而采用没有覆膜的普通滤袋, 除尘器出口排放浓度则有可能会超过国家排放标准, 对于这类除尘器, 可直接将普通滤袋更换成覆膜滤袋, 更换滤袋后应及时调整清灰参数, 即降低清灰气源压力, 延长清灰周期, 调宽脉冲阀脉冲宽度, 以延长滤袋使用寿命, 提高除尘器过滤效率。

6 高精度智能制造与互联网技术

目前袋除尘器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已无差距, 但加工制造的装备及手段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国内同行间制造水平差距也不小, 这对我国袋除尘器实现高效率、低排放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培养高端产业技术工人, 实现高精度智能制造, 淘汰落后的作坊式加工方式, 真正提升袋除尘器加工质量, 使袋除尘器实现更低的出口排放, 满足国家更高的环保要求, 应是未来几年环保从业人员工作的重点, 也是从业人员的工作出路。

提升企业管理技术 篇3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管理

前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企业为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在企业的发展中有效结合知识管理理论,进而丰富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之间管理的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就是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管理的研究,旨在为企业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的同时,促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实现相应的完善。

一、知识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中的作用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因而若将知识管理应用于企业技术创新中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成功的几率。对于知识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中的具体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第一,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可以扩大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的范围,同时知识管理人员也可利用有效的途径,来扩充知识库的内容。以便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中,知识管理部门可为企业创新人员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推动企业创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知识管理也可对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起到促进的作用,例如,企业可在知识管理分析的基础上,为企业部门建立知识的共享,进而为创新机制的推广提供有利的途径;第三,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无法确定的风险因素,而知识管理的构建,能有效提高企业创新人员的判断能力,进而促使企业创新人员在实现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可根据知识管理的内容,判断技术创新是否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从而避免风险的产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1]。

除此之外,知识管理还可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提供较多的创新新知识点,从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并促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管理内容

为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应从构建知识管理体系的策略入手,并同时采取相应的手段丰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管理内容。对于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内容中应明晰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构想阶段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以便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决策人员可以运用知识管理来判断市场变化中的创新点,进而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相应的创新途径。同时也可促使企业在市场变化的过程中对企业的创新的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第二,应明晰创新实现阶段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管理,致使企业相关人员可利用成熟的知识管理的理论提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认同感,进而有效激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提升对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内容规范化的关注度,以便知识管理内容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创新点[2]。

(二)构建知识管理体系的环境

构建知识管理体系的环境也可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利的条件,因而企业首先应通过对人力资源的调整和扩充来为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环境的构建提供一个人才基础,对于此,企业应根据其具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从而留住相应的技术型人才。同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应对各岗位员工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保证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在工作中发挥其自身的价值。其次,知识管理体系的技术平台也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在知识管理中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可以对原有的知识管理信息共享等功能进行优化,进而促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能实现快速提升。

(三)知识管理机制

为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管理,那么企业相关部门也应根据企业实际状况建立一系列规范化的知识管理机制,以便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进程中,可利用科学化的规章制度对技术提升的过程进行规范和限制。同时在制定知识管理机制的过程中,也应确保机制的内容包含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两个方面。进而促使企业创新人员在对企业技术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始终秉持着企业的创业理念,并同时保证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符合企业文化氛围,促使企业可持续、快速的发展[3]。

结论

综上可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风险,因而企业在技术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应有效运用企业知识管理资源,利用知识的整合功能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良好的创新知识理论基础,进而降低企业技术创新进程中的风险。其次,在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中,也应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机制并完善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以便确保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更为科学、合理,进而有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

参考文献

[1]刘常勇.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方法的关系研究[J].科学究,2013,15(05):535-545.

[2]周永红.论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共生环境[J].西安石油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2013,35(05):130-133.

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财务管理能力 篇4

河北省廊坊军分区以人武部资金集中支付的新型管理模式为牵引,加大信息化管理力度,自行研发的《军分区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被评为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军分区范围内投入全面使用,

为解决下属单位多、保障范围广、信息传输慢等给财务管理带来的矛盾和问题,该军分区研制开发了这一系统,实现了账目核对、网上借款、住房、保险账户、工薪信息查询等8项功能兼备,

军分区支付中心每月在网上公布一次经费执行情况,对执行进度不合理的经费项目,系统中用黄色闪烁,为各单位编列开支计划提供警示信息。人武部在网上编制《月份开支计划》、办理借款,由系统自动审核,对年初无预算或超出预算开支项目,系统用红色闪烁叫停。该系统使用两年多来,军分区财务管理水平有显著提升。

提升企业管理技术 篇5

——柴河林业局威虎山饮品公司2012年创新工作汇报

饮品公司成立以来,我们十分重视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立足于柴河林区的自然资源和科技资源优势,围绕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目的是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培育打造企业知名科技园区,不断为林区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柴河林业局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为企业注入了恒久的动力与活力,现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饮品技术已经成为柴河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发展是饮品工作的灵魂,是推进科技兴企的动力,是企业发展的生命之源。运用社会管理创新发展促进饮品的整体工作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

一、明确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王敬先局长在2012年工作报告的指导思想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我公司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积极探索完善机制,改进公司管理服务方式,着力破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深化“三创一造”活动、促进饮品公司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饮品公司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工作目标是:加快建成总面积3000平方米、能够吸纳多种内容的创新创业企业,设施一流、配套完善、环境优美、服务便捷的孵化基地,努力建设成为柴河林区最大、最具实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之一。

饮品公司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形成涵盖不同专业领域和产品层次、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成为区域创新创业资源聚集和推进科技创新的核心,不断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增强区域核心竞争能力,为柴河林区和地方经济发展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

二、按照技术创新链做好四级载体的规划建设

根据创新创业企业的成长规律,按照技术创新链的构成形态,饮品公司提出四级载体的规划建设思路。在成果孵化期,建设适应不同专业领域和产品层次需求的孵化器为主体的创新孵化区;在孵化毕业企业成长期,建设以标准厂房为主体的科技产业区;在企业发展的成熟期,建设基础和配套条件一流的产业园区;在企业发展到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扩张期,建设高水准的总部聚集区。根据园区功能定位,我们将第一、二、四级载体主要布局在位于局址的南部园区,将第三级载体布局在西部园区,适当配置第一、二级载体,并按照布局规划,加快建设进程。

一是重点突出加强创新孵化载体建设。通过林业局引导、社会参与,吸引600多万元社会资本建设科技孵化器,形成以饮品公司技术创新服务为骨干中心的专业孵化器、多家民营科技孵化器为主体的孵化器群。到2012年底,使山上林场投入使用的入孵原料供应达多家,今年孵化器面积预计将超过产业基地、完成原料基地的聚集,为吸引国内较大企业的入住柴河林区奠定基础。

二是加快建设科技产业园区,为山上原料供应企业提供发展空间。推进集中规划建设以工业标准厂房为主体、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产业园区,并以林业局管委会投资建设为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建设,优惠出租或出售给孵化毕业企业,保证企业尽快投产,降低企业的投资和运营成本。逐步建成标准厂房将全面投入使用。

三是高标准建设产业园区。饮品公司根据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定位,按照建成空间信息化、生产自动化、园区生活化、环境优美化、社会安全化、科技与人文协调统一的一流综合产业园区的标准,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今年将投资4000万元,加快厂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是产业承载能力将大幅度提升,园区环境和形象将明显优化,产业聚集能力将明显增强。

四是积极推进总部聚集区的建设。为了适应企业规模扩张对产业和动力支撑的高质量需求,展示一流企业的形象和实力,公司厂区规划整体布局,重点聚集柴河林区山产品的经营结算中心。

三、完善和优化三大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饮品公司围绕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成本和风险,不断完善由基础创业服务、中介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三个层面构成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高了创新创业企业的成功率。

一是完善和优化基础创业服务体系。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品牌、商标、条码等基础硬件,同时代办企业登记、企业代码、税务登记以及其他手续等服务,真正让创业者专注于成果研发和转化。

二是完善和优化中介服务体系。饮品公司积极与专业能力强、信誉好的中介机构加强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构建包括税收、法律、财务、审计、战略策划、管理咨询、人员培训、技术服务等内容的中介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中介服务。

三是完善和优化个性化服务体系。饮品公司不断提高服务的创新性、专业性和针对性,专门组织新闻推介会,扩大产品知名度;专门与投资企业、银行专题推介会,获得资金支持,促进企业的快速成长。

四、加快建设五大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一是加强与科研机构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建立科技创新的成果支撑体系。与大专院校合作,构筑了良好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帮助大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顺利走向了市场,在柴河林区形成了良好的成果聚集效应。

二是加大争取资金投入,建立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撑体系。形成企业为主体、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支撑体系。促使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三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创新创业的智力支撑体。制定并实施《关于引进高级人才的政策规定(暂行)》001年,成都高新区规划建设了高级人才居住园区,对部分创业者和高级人才购买住房给予了每套6万元的补贴;对到区内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博士,每年有计划的拿出经费作为研发经费补助,对企业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专项奖励。用人才政策,吸引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聚集。

四是建设公共技术平台,打造创新创业的技术支撑体系。积极建设冻干食品研发、设公共试验和评价平台,努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降低企业的研发、测试等成本,帮助企业提高研发水平。

五是积极培育市场,优化创新创业的市场支撑体系。积极建立和培育产权交易市场,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快建设成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净化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环境。

五、加快建设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的创新文化

科技创新是一项充满挑战和风险的事业,既需要从事科技创新人员的勇气,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宽容。加快建设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创新文化,将为推进科技创新提供恒久的动力。饮品公司采取积极措施,按照文化建设的三个层次,从今年开始加快创新文化的建设。

一是营造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公司旗帜鲜明地鼓励创新,善待挫折,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积极在全社会培养和营造崇尚创新、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是建立和完善支持创新的制度体系。成都高新区围绕让勇于创新的人得到尊重、让善于创新的人得到实惠,积极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加快形成支持创新的长效机制。

三是形成支持创新的理念。创新理念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公司将通过培育和形成创新理念,实现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飞跃,使“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成为每个高新人的自觉行为,让创新创业人才的创新热情充分涌流,让创新创业精神在成都高新区蔚然成风。

饮品公司将按照林业局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建成为科技成果和成长型科技企业聚集地,加快建设成为我局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高新企业之一。

提升企业管理技术 篇6

水平

时间:2012-09-05 文章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子)成立于1989年,首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中国电子以提供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为主营业务,产业分布于集成电路与关键元器件、软件与服务、专用整机及核心零部件等六大领域,是中国最大的国有IT综合性企业集团。2011年,中国电子资产总额1447.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682.4亿元,利润总额37.4亿元,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1年,中国电子显示器研发制造规模全球第一,盘基片制造全球第一,液晶电视制造全球第三,计算机电源、SMD晶体元器件产销国内第一,IC卡芯片销量国内第一,高新电子国内第二。2011年7月,中国电子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列第408位。中国电子将不断巩固和提升在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影响力、带动力和贡献力,致力成为显示技术的驱动者,信息安全的捍卫者,IT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先者,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IT企业集团。

中国电子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平台(下称平台)建设是中国电子贯彻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而开展的一项工作,也是中国电子信息登高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国资委倡导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以来,中国电子积极贯彻管理提升活动要求,全面强化平台功能,落实要素管理理念,加快平台的改进和完善步伐。目前,平台二期已经正式上线运行,平台预警集团公司重大风险和促进风险管理的功能初步实现,平台在促进企业管理提升中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得到国资委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在2012年6月举办的中央企业信息化登高行动第九期(全面风险管理)专题研讨会议上,平台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化的先进成果,进行了经验交流。

一、平台的基本功能

(一)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平台是按《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于2009年着手开发的。自中国电子贯彻实施国资委倡导的管理提升活动以来,集团公司领导更加重视平台建设,将平台建设提到关键日程。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次突出强调了建设平台的四项基本原则,即:

1、务求实用原则。平台必须立足于“用”,要做到好用、易用、实用,不能华而不实,不能复杂繁琐。

2、立足集团实际,兼顾共性原则。平台既要符合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一般流程要求,又要根植于集团公司经营实际,满足集团公司风险管理的具体需要。

3、突出关键原则。平台必须结合集团公司战略管控的特点,突出经营要素管理,发现、预警重大风险,抓住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不宜大而全,不宜将集团公司和所属重要企业的经营细节都在平台上反映。

4、风险预警和风险管理并重原则。平台必须既能够对企业的重大风险进行预警,又要突出对风险的管理。

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融汇各种风险管理理念,突出企业经营要素管理,抓住抓实重大风险点,为董事会、高层管理人员和主要业务部门直观揭示企业经营问题,预警经营风险,督促有关单位及早应对,促进企业管理提升,保障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二)平台功能模块的内容。

平台分三期建设。平台一期于2011年3月通过验收。整体而言,平台一期的功能相对简单。为了深化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适应管理提升工作的迫切需要,中国电子随后开展了平台二期建设。

平台二期以反映和管理企业经营中的各类重大风险为核心理念,突出要素管控原则,根据不同级别人员对风险管理的不同需求,设计了供领导和一般员工进入的两个门户界面。领导进入的界面着重风险的展示和管理,包括六个核心功能模块:集团核心指标、企业综合预警、定性风险管理、定量风险分析、重大项目监测、市场风险监测。一般员工进入的界面偏重风险管理知识的普及和风险管理工作的业务操作,包括:风险管理要闻、定性风险管理、风险治理环境、风险库、系统管理等模块。两个门户界面所包括的功能模块可以根据授权灵活配置,其中领导门户界面是平台设计的重点。

领导门户界面六个功能模块内容:

集团核心指标。展示中国电子领导最关心的集团运行的核心指标情况,包括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总额、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经济增加值、科技投入比率等,部分核心指标还有其分企业组成情况,有行业对标、优秀企业对标,有同比和环比等,集中展现集团整体运行状况和存在问题。

企业综合预警。全面反映重点子企业运行风险的一个模块,是平台二期建设的重点和亮点,它将对风险的预警和管理有机融为一体。所谓综合预警,既包括定性风险预警,也包括定量风险预警;既包括常规风险预警,也包括突发风险预警;既包括企业自身经营情况预警,也包括与行业相比时的比较经营预警。重点子企业综合预警目前主要包括四个维度:资金链预警、行业预警、绩效考核预警和其他预警。资金链预警嵌入了综合分析模型,根据企业关键的数项财务指标自动计算出企业经营的先导性数据指标,发现企业隐藏的经营风险。行业预警和绩效预警通过行业对比和业绩考核指标,呈现企业经营风险。其他预警重点展示企业风险管理报告展示的重大风险和突发风险。该模块突出风险管理主题和风险管理流程,对系统自动提示的预警,先由预警企业排查(说明预警是否合理,并对该预警进行评级),再由集团责任部门对企业排查结果进行审核排查,以最终确定预警级别。对预警项目领导可以批示,批示可通过短信或邮件自动转发相关责任人员,督促有关机构或人员对批示进行处理,处理流程平台会予以记载和展示。

定性风险管理。该模块主要依据《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设计,展现企业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措施和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改进这全套风险管理流程。该模块的设计理念偏向于风险管理工作的落实,因此将企业每年辨识出来的重大风险分配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设计了对风险管理效果进行评价的环节,以及领导批示的环节,以督促有关部门切实履行风险管理责任,防控企业风险。

定量风险分析。为避免重复建设,该模块链接了中国电子财务部已经建成的财务分析系统。财务分析系统将企业经营指标分成16个主题,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多角度分析。

重大项目监测。一个重大项目的成败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鉴于无论是通过定量的企业财务指标体系,还是通过定性的风险识别流程,都难以全面反映重大项目的风险。因此,项目组特别设计了“重大项目监测”模块,共分为项目预警、项目决策、项目执行、项目监督、项目后评价、项目概况等六个小模块。以项目预警为核心,全面反映项目从决策到后评价的全部项目运作资料(含重大合同)和项目管理流程。

市场风险监测。中国电子身处激烈竞争的电子行业,受市场情况影响巨大。为了及时反映市场风险,平台二期设计了市场风险监测模块,具体包括三个小模块:指标监测(如国家GDP值、价格指数等的变化和集团经营的关系)、压力测试(利率、汇率等的变化对集团经营的影响)和对标分析(集团和所属重点子企业经营情况与标杆企业、行业标准等的对比分析)。

(三)平台功能模块设计的思路。

平台二期的设计思路是:结合集团公司战略管控的定位,贯彻集团公司领导提出的要素管理理念,集中、直观、及时展现、预警并管理集团公司重大风险,力求做到平台整体设计不繁琐、企业经营关键要素不疏漏。

集团核心指标直接集中反映集团经营状况,企业综合预警全面反映所属重点子企业当前的全部重大风险,以方便领导及时把握所属企业重大风险源;定性风险管理和定量风险分析则从定性和定量这两个关键维度审视企业风险;重大项目监控则是对前几个模块无法充分反映却又十分重要的项目进展和项目风险进行全程揭示;市场风险监测是对企业经营的外部风险予以及时展示。这六个功能模块内容不同却又互相补充,主题独立却又具有内在逻辑上的深刻关联,是中国电子上下反复思考和探索的结果,是体现中国电子风险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平台建设的主要成果

经过几年坚定不移地工作,凝聚集团公司上下心血和智慧的平台终于上线运行,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绩。具体成果表现如下:

(一)通过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了全面风险管理观念。

平台建设过程即深化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过程。中国电子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开展了大规模的针对集团公司领导、部门领导和骨干员工的访谈工作。集团公司领导和主要业务部门数次听取平台建设汇报并提出改进意见,深度参与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建设,中国电子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日益深入,运用信息技术表达风险管理理念的水平明显提高。事事问风险、努力控风险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形成了好用、实用的风险管理平台。

平台具有中国电子特色,对部分央企也具有示范性。平台将企业经营成果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直观展现,有助于企业领导及时、准确把握企业经营状况。平台梳理了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填补管理漏洞,有助于有关部门强化重大项目或重大事项的管理,提高它们的工作效率和绩效。同时,平台将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提示在平台上,相当于将企业管理问题放在“脸上”,督促有关部门及时“洗脸”,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平台紧密结合中国电子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电子特征;同时,平台也符合战略管控类中央企业的特点,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三)平台促进了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作用。

平台是推进中国电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引擎。中国电子信息化建设既要整体规划好,又要在部分领域率先突破。否则,信息化工作就会陷入议而不决、屡屡拖延的窘境。平台建设抓住先机,周密部署,大胆推进,既积累了大量经验,也有不少教训。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可以作为集团整体信息化建设的借鉴,推进集团信息化建设步伐。

(四)培养了一批平台开发和风险管理骨干。

自2008年之后,平台建设成为中国电子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为了开发好平台,法律事务部抽调专人从事平台建设,协调各方意见,研究业务需求,学习各种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切实掌握有关企业管理知识和软件开发常识,从平台的界面设计到模块设置都提出了关键性的意见,是平台建设的主导者和重要参与者。在平台开发的实践中,这批人日益成熟起来,成为中国电子全面风险管理的骨干力量。

为了进一步改进平台,实现平台设计目标,发挥平台效用,中国电子计划通过以下途径提升和完善平台:

1.继续明确专人,花时间“泡”在平台上,感受、体验、验证平台,做平台的挑剔客户,不断提出改进意见,促进风管平台的完善。

2.逐步完善风管平台功能,充实其内容。为了让平台尽快上线运行,曾经设想的一些平台功能暂未纳入平台二期。项目组计划在总结经验和甄别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将未纳入的功能载入平台中。

3.综合考虑重大风险的性质、形成原因以及各部门职责,尽可能合理分配重大风险管理责任,摸索提出集团公司重大风险管理在平台上的有效实现方式。

4.调研各部门需求,会商各部门对重大风险的定义、管理方案,设计针对专项领域的专门功能模块,探索集团公司专项领域重大风险揭示及管理在平台的呈现方式。

5.花大力气研究其他软件公司的风险管理和内控产品,吸收他人所长为我所用,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将平台打造成精品工程。

中国电子计划结合管理提升活动、企业内控建设、集团信息化建设等,进一步改进完善平台,力争在2013年完成平台三期建设。争取将平台建设成为中国电子在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精品工程,在管理提升活动中的亮点工程,并在条件具备时,积极向央企和其他企业推广。

三、平台建设的初步经验

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以下几条基本经验:

(一)主要领导的支持和决心是关键。

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相对新的事物,而对新生的、不熟悉的东西排斥乃至拒绝是隐藏的人性特点之一;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平台要将风险呈现在平台上,这又是对人报喜不报忧本性的一项挑战;在确认平台需求中,各个部门都有不同意见,有些部门甚至对平台建设本身都有不同看法。因此平台在推进过程中,实际上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如果没有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和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郎加同志始终如一地坚定支持,平台二期的上线运行是无法想象的。

(二)专人负责和各方参与的有机结合是保障。

全面风险管理是全员、全过程的管理。但要推进平台建设,既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更要确定专门人员对平台具体建设负起整体责任。只有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平台建设才能克服各种困扰向前推进。

(三)贴近企业实际是基础。

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一条普遍经验:“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即管理软件的开发相对简单,如何整理企业管理实践,发掘企业管理需求,使开发的管理软件符合企业管理实际,让企业管理人员愿用、爱用才是管理软件开发的重中之重。平台的开发始终坚持从中国电子实际出发的原则,以满足自身需要为根本目的,不慕虚华,不炫技巧,这是平台建设赢得领导和相关方面支持的重要原因。

(四)在运用中不断改进是其生命。

提升企业管理技术 篇7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是当今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它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 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 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 是让企业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 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精细化管理实施中, 应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 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对于广播电视台的技术管理而言, 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安全播出全流程管理、内容生产全链路管理、绩效考核全过程管理、团队建设全方位管理。

一安全播出全流程管理

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的生命线, 责任重于泰山。近年来, 广播电视台的台内数字化、网络化得到快速发展, 对促进广电媒体从单一传统业务模式向多种业务形态和多元化媒体方向发展, 提升广电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产生了重要作用。但是与传统技术系统相比, 网络化制播具有“安全范围扩大化、业务环节链条化、技术风险复杂化、运维管理专业化”的特点, 给安全播出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前安全播出一般只注重播出过程中的防范, 甚至要求“眼不离屏、手不离键”, 而忽略播出前后的管控, 随着网络化的推进, 需要对播出前、中、后全程管控, 倡导安全播出全流程管理。

1. 播前管理

播前管理主要包括节目制作、审查、编排、送播等环节。

(1) 制作环节

随着节目创新形式、手段的增加, 制作方式的变化, 给节目人员带来新的要求, 如果制作不规范, 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 例如出现黑场、静音、声道错误等, 就会带来隐患, 甚至形成播出事故。为此, 必须制定清晰、准确、简明、易操作的节目制作规范, 并加强宣贯、落实, 确保制作环节的安全。

(2) 审查环节

节目内容必须通过三级审查, 经频道、部门负责人签发后才能送播。同时, 节目要经过多级技术审查合格后方可播出, 一般包括:制作、播出系统对送播文件进行自动技审, 技术人员对技审结果进行核查;重要节目经过专职技审部门1:1的技术审查;播控值班人员对服务器素材进行播前审看, 确认服务器能够正确识别文件和编码。

(3) 编排环节

播出串联单是电视节目正常优质播出的前提和基础, 其编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十分重要, 为此应建立相关的规定, 以保证节目编播的规范有序。对于频道版面调整, 应根据重要版面调整、非重要版面调整、临时指令性版面调整和突发事件版面调整等不同类型, 分别进行规范, 版面调整经批准后, 编排导播部应修改已提交至播出机房的节目串联单, 播出机房按照调整后的串联单执行。

(4) 送播环节

主要包括磁带送播和网络送播, 应分别规定节目送播的关门时间。对于网络送播的节目, 应正确进行节目代码关联, 并提交相关元数据信息, 编排导播部应对节目代码、节目名称、集数、时长、播出频道、计划播出时间、起始画面、结束画面等相关信息进行核查, 核查无误后提交至播出机房。

2. 播中管理

播出过程中的管控对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应急处置, 确保安全播出,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要包括设备监控、文件监控、播出信号监控、应急干预等环节。

(1) 设备监控

通过设备监控系统, 对播出系统矩阵、周边板卡、网络、存储、数据库、后台软件等状态进行自动监控和故障报警, 同时, 以人工巡检作为自动监控的补充。

(2) 文件监控

检查播出串联单和导播串联单是否一致, 播出串联单中所有素材是否都正确关联、加载, 特别注意下档节目是否预卷正常, 直播信号是否调度正确。

(3) 播出信号监控

包括自动监控和人工监看, 自动监控使用计算机软件对播出信号进行监控, 对超过门限值的视音频技术故障 (如黑场、彩条等) 自动报警;人工监看是值班人员通过监示器对播出信号实时监看, 以及时发现安全播出和技术质量问题。

(4) 应急干预

制定各种故障以及突发情况下的应急流程, 通过延时器视频替换、主备播出信号切换、垫片替换播出等方式, 对故障、事故进行应急处理, 避免或减轻事故影响。

3. 播后管理

虽然安全播出的总体原则是“播前预防为主, 在线干预为辅”, 但是播后管理同样十分重要。应及时对播出事故进行分析处理, 做到“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定期对安全播出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及时排查消除安全隐患。通过播后的闭环管理, 实现安全播出质量的持续改进。

为了推进安全播出全流程管理, 需要建立并完善安全播出保障体系, 重点是制度流程、协调机制、考核体系、奖惩管理、信息平台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1) 制度流程

制度流程是安全播出相关工作规范、有序的基础, 总局62号令及专业实施细则对制度流程建设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 江苏台自2006年以来, 多次组织全台技术制度的修订、汇编, 技术流程的优化、再造, 将先进的管理思路和方法通过系统和手册的形式固化, 推进技术运行的制度化、流程化, 技术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

为了发挥制度流程的作用, 通过规范执行, 杜绝工作失误, 减少或避免人为责任事故的发生, 2012年, 江苏台又推进流程可视化, 除了规范、流程本身的标识化、电子化外, 还通过软件开发, 将流程与值班等日常工作结合起来, 让操作规范及业务流程中的重要信息能够及时得到相关岗位的关注, 对值班人员在岗工作起到有效的提醒、监督作用。

(2) 协调机制

安全播出是全局性的工作任务, 既需要技术部门的努力, 又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协同, 需要举全台之力。为此, 江苏台成立了由台领导挂帅的安全播出领导小组, 由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组成安全播出工作小组, 并由技术管理部负责全台安全播出的统筹管理。强化安全播出责任制, 从内容制作、审查、编排、送播、播出、供配电等各环节入手, 把安全播出责任层层落实, 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明确责任, 相互之间补位, 确保制播链路责任全覆盖。

(3) 考核体系

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绩效考核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安全播出管理最重要的保障机制之一。江苏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并将安全播出指标列入各部门的KPI (关键绩效指标) 体系。部门负责人是安全播出第一责任人, 考核结果与绩效薪酬、评优评先、岗位晋升等进行挂钩。

(4) 奖惩管理

奖罚作为一种工作机制, 体现着相应的责任。江苏台在最近修订的《安全播出管理规范》中, 进一步细化了奖惩规定。根据事故的等级、性质, 确定处罚力度, 细化各个环节的惩罚金额, 量化到具体责任人, 并明确频道、部门负责人的连带责任。同时, 也制定了奖励规则, 对于挽救重大事故的立功人员给予奖励。

(5) 信息平台

要实现精细化管理, 还必须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作为支撑。近年来, 江苏台先后建设了安全播出运行管理平台, 实现值班、运行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建设了设备档案信息库, 实现技术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将设备购置时间、检修情况、故障情况等记录在案, 根据设备的检修、更换周期, 对设备的检修、更换进行提醒, 提高设备、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二内容生产全链路管理

内容是广播电视的核心竞争力。从技术部门来说, 不仅要关注客观的技术指标, 而且要关注主观屏幕效果呈现, 努力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提升节目艺术效果, 实现技术和节目的有机融合。为此, 内容生产的质量控制不仅要关注传统的视音频处理环节, 而且要关注包括灯光、舞美、音响、大屏、在线图文包装、摄像机调整、后期制作、包装、特技、渲染、校色等整个链路的各个环节。

1. 前期拍摄

目前高清拍摄已逐渐成为主流, 与标清相比, 高清电视的画面更加清晰, 层次更加细腻, 色彩更加丰富, 在节目生产工艺上有更高的要求, 体现到前期拍摄, 对构图、镜头运动、照明、布景、服装、化妆、摄像机参数调整等都有了新的变化。为此, 应以精细化管理思想为指导, 对前期拍摄相关环节进行研究, 重点包括以下方面:

z演播室节目制作情况下, 服装、化妆、舞美/道具、灯光参数、摄像机菜单设置等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z室外节目制作情况下, 在不同自然光照及光照变化时, 摄像机白平衡的正确调整、视音频信号幅度的控制、摄像机菜单参数的设置和调整;

z LED大屏、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在线包装等新技术在大型综艺节目、晚会的应用, 舞台效果、录制质量的控制。

通过研究, 积累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建立演播室制作新闻类、访谈类、综艺类、娱乐类节目制作, ENG制作新闻类、专题/纪录片类质量控制体系及相关的技术流程、规范, 实现各个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 提升拍摄质量。

2. 后期制作

随着节目不断丰富, 观众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 提高节目后期制作水平, 增强节目感染力, 从而提高节目的可观赏性, 吸引更多的观众, 创造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是电视节目制作部门必须面对的挑战。后期制作集中了编导、编辑制作人员、美术设计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的智慧和劳动, 内容涵盖栏目包装、片头片花制作、节目内容特效制作等多个方面, 包括创意设计、素材的组织与准备、剪辑、三维动画制作、合成制作、校色等多项工作, 已成为电视节目生产十分重要的环节。

对于技术部门来说, 应本着提高节目整体包装水平, 进一步完善现代节目生产、制作工艺的原则, 设计、建设高质量的节目制播、包装平台, 并对制作、包装、配音、审片流程, 编解码格式及码率选择, 打包、转码算法优化, 视音频信号幅度、图像色域、伴音响度控制等策略等进行研究, 制定各类节目优质制作规范。此外, 还应成立质量评审小组, 建立质量评测、反馈机制, 促进节目质量的不断提升。

从2004年开始, 江苏台每年开展“技术服务质量月”活动, 从去年开始升级为“节目创新服务年”活动, 增强了技术人员的服务意识, 提高了服务的主动性、贴近性、融入性。在节目创新方面, 建立相应的组织和机制保障, 关注节目部门需求, 配合做好创新节目研发, 积极采用虚拟前景、在线包装、航模拍摄、3G传输等新技术, 丰富节目制作手段。今年又提出了“360度服务”的理念和要求, 围绕“十八大”安全播出和节目创优、产业创优, 制定各技术部门、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360度服务”方案, 实现服务对象的多元化、服务环节的全面化, 进一步提升技术服务的价值。

三绩效考核全过程管理

绩效考核是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客观准确地评价员工绩效, 激发员工潜能的一种管理工具。通过实施绩效考核, 能够理顺管理流程, 规范管理手段, 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可以说, 绩效考核是精细化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绩效考核往往是单向的, 只注重行为, 注重惩罚, 而现代绩效考核是双向的, 更注重结果, 注重绩效的改善。为此, 应推进绩效考核的全过程管理, 主要包括建立岗位职责体系、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建立考评结果应用体系等四个阶段。

1. 建立岗位职责体系

首先组建适应企业发展的组织架构, 其次界定清晰各部门的职责, 再次把各个部门的职责细分到各个岗位, 编写“岗位职责说明书”, 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定位和绩效考评标准。江苏台技术部门从2004年就启动专业化的岗位管理, 结合岗位实际情况, 为每个岗位设计具有个性化的任职条件和岗位职责说明书。

2. 建立目标管理体系

“岗位说明书”构成绩效管理的前提条件, 但是单靠这些考评还远远不够, 需要考核各个岗位的工作计划与目标完成情况。江苏台每年与各个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 部门再分解到下面的科组, 最终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根据全年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 制定每个员工的月度考评表。通过KPI指标的选取和权重分配, 将各项工作有机地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 较好地起到了明确目标、分解任务、传导压力的作用。

3. 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在制定岗位目标后, 如果没有严格的考核, 就很难取得实效。为此, 应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并遵循以下原则:

z成立目标考核小组;

z不搞形式, 不走过场, 认真考核;

z最大限度保证客观、公正、全面;

z强调参与、互动、双赢, 重在绩效改进、能力提高。

在此基础上, 江苏台技术部门还推行360度考核, 提高了考核的科学性, 更好地体现了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理顺了相关管理流程, 确保了“360度全方位服务”理念的落地。

4. 建立考评结果应用体系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环环相扣, 缺一不可。考核结果应用是最重要一个环节, 如果考核结果不与员工奖励、岗位晋升等挂钩, 绩效考核将失去意义。江苏台绩效考评结果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

z与奖金挂钩, 体现“多劳多得, 优劳优得”;

z与评先评优挂钩;

z与岗位晋升挂钩。

通过对部门、员工绩效的监控、评估和沟通反馈, 有效改进了他们的工作不足;通过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 有效激发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通过绩效考核管理, 真正实现了“通过机制管人”, 理顺了管理流程, 激发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升了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

四团队建设全方位管理

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往往在于人才竞争, 精细化管理要注重人的作用, 要积极推进团队建设的全方位管理, 在人员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1. 人才引进

人才引进包括“移大树”和“育小苗”, 要根据事业产业发展需要, 制定人才发展规划, 积极认真做好人才引进工作。近年来, 江苏台通过校园和社会招聘, 每年都引进200名左右新员工;2009年启动了“传媒领跑”暑期实习生招募计划, 能力突出、业绩优秀的学生将直接被邀请加盟, 成为正式员工。技术部门也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每年新进员工20人左右, 特别是根据台内网络化发展和新媒体技术支撑的需要, 前瞻性地引进、储备相关专业的人才。通过人才引进, 加快技术人员年龄、专业、能力结构的优化, 增强了发展活力、后劲。

2. 人才培养

与人才引进相比, 人才培养同样重要, 因为从效益上看, 人力资本的增值程度最高。江苏台高度重视员工培训, 对员工每年培训时间进行定量要求。技术部门每周开设“技术大讲堂”, 邀请台内外的专家授课, 加强对业务骨干项目管理、综合业务、统筹协调能力的培养, 对普通员工业务技能、新技术、沟通能力的培训, 并强化培训的目标性和针对性, 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跟踪和考核, 通过员工培训体系的不断完善, 有力促进了队伍建设。

3. 人才使用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人才发展以用为本。随着广播电视不断做大做强、跨越发展, 如何发现人才和使用好人才极为重要。江苏台技术部门十分重视人才的使用, 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通过绩效考核和多通道发展体系的建设, 建立了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建立了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 建立了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 实现了人才的“用好用活”。

提升企业管理技术 篇8

五十多年来,北京燃气始终将“安全是魂、预防在先”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和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各种方式逐渐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本文就生产信息化技术和仿真预测技术对燃气管网安全管理的作用作一浅谈。

一、北京市燃气用量逐年攀升

随着北京燃气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北京市天然气需求逐年递增,年平均增长率达19%,2012年北京燃气集团年用气量已达84亿立方米,在全市能源消费结构比例中由7.0%增加到13.4%。初步预测,2015年北京市用气总量将达到180亿立方米,高峰日用气量将超过1亿立方米;到2020年,年用气总量将达到280亿立方米,冬季高峰日用气量将达到2亿立方米。

从用户结构看,北京市的燃气用户由原来以采暖、炊事用气为主,发展到目前以采暖、发电、炊事为主,向趸售、天然气汽车、三联供拓展的局面。为做好PM2.5治理工作,北京市燃气集团将以四大热电中心、锅炉煤改气等大型集中负荷为依托,结合新城和重点园区规划,发展较为集中的分布负荷,促进能源清洁转型,为建设绿色北京做好清洁能源供应。

从上游供应看,目前中石油主要通过陕京一线、二线、三线向北京市供气,随着下游市场的开发,长输管线等配套设施也在逐步规划建设。“十二五”末期,上游将完成陕京四线工程、大唐煤制气工程、唐山LNG工程,最终形成10MPa高压外环。

从城市管网规模看,截止目前,北京市燃气管网共有7座城市门站,670余座调压站,14500余座调压箱,管网长度1.4万余公里,覆盖了除延庆外的全市所有区域。到“十二五”末期,北京市将形成“三种气源、六条通道、两大环线、九座门站、六种级制”的多源、多向、多级燃气供应接收体系(见图1)。

用气需求迅速飙升,管网规模急速扩充、气源通道逐渐增加、用户类型日趋多样等发展趋势将引发气源置换、管网合理布局、气源分配优化等一系列新兴课题,而所有课题面临的任务均指向“安全运行”这一灵魂,再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也不可能通过历史经验解决未来所面对的所有问题,惟有依托生产信息化技术手段和全面、完备的管网数据积累,将历史经验和智能分析相结合,实现更智慧的决策,切实提升管网安全运行管理水平。

二、智能化管网提升安全管理

早在1987年,北京燃气就开始注重生产运营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当时管网规模小、气量少,所以信息化程度不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燃气需求不断增长,燃气管网规模不断扩大,确保城市燃气管网运营安全、做好未来发展规划,实时掌握各类数据信息并能准确进行分析成为必须。2002年,北京燃气开始对燃气管网实施SCADA监控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仿真预测系统的建设,至2004年,三大系统上线运营,开启了北京管网信息化管理的新时期。

2008年,为保障北京奥运会期间燃气管网安全运行、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燃气集团结合GPS定位系统,建成了应急指挥平台,以实时跟踪应急指挥车,实现了应急指挥车与运营调度中心的实时交互,提高了应急抢修效率,减少了应急指挥人员的投入。该平台的建设作为一项管理创新项目,荣获了北京市的表彰与肯定。

2010年,随着北京燃气管理模式、组织机构的调整,为规范生产运行管理,提升运行质量,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率,优化生产运行管理模式,建成了生产运营系统与带起作业系统,以规范各分公司生产运营管理。同时,随着燃气用户的多样性发展,为满足需求侧管理,建成了非家用远程计量数据监控系统,实现了对燃气大用户用气情况全面、及时的控制和管理。

燃气管网规模继续扩大、天然气用量继续上涨,对各类信息化系统的要求不断提高。为更好地掌握用户用气规律,了解其使用需求,为仿真预测系统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提高管网管理、用气计划管理水平,2012年北京燃气对SCADA监控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同时建成了阴极保护远程监测系统,以实时监测、分析管道重要节点的腐蚀情况,提供建议及措施。

经过2004-2005年度 “气荒”、2008年的奥运会燃气服务保障任务、2009-2010年度“压量保供”以及2012-2013年度“气量调控”的严峻考验,同时经历了上百次应急抢险的艰苦磨练,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北京燃气生产信息化技术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成为中国燃气行业一面旗帜,业务从单一的调度运行拓展到应急救援、重大活动保障、重大工程配合、计量管理、管网工况仿真、燃气负荷预估等多个领域,成为北京燃气生产运营管理和指挥的中枢神经系统。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北京燃气始终将“安全是魂、预防在先”这一安全理念植入生产信息化系统,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规范建设、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原则,使生产信息化系统由“经验型——个体化”管理向“经济型——协同化”转变,依托更完整的数据和更全面的感知,完成更智慧的分析决策,一方面为建设智能管网、安全运行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为促进北京市物联网建设、造福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三、管网仿真预测技术支撑安全运营

管网仿真技术是生产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智能燃气管网不可或缺的手段,是实现生产运营安全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通俗地讲,管网仿真就是管网模拟,模拟管网运行状况,包括压力、流量、温度等参数的变化,将工况变化结果进行分析,为管网安全运行和未来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管网仿真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功能主要有气源追踪、组分跟踪、管网超压(欠压)分析、管存及存活时间分析、压力(流量)分布等。

1.气源追踪。实时动态监测不同气源来向的气体在管网内的分布及流向,使管理人员随时掌控管网内的气源分布,密切关注混气区的变化及其压力、气质状况。由于管网中的“压力零点”(压力低点)往往发生在两个气源的交界面附近,通过气源追踪可实时关注压力零点的“漂移”情况,确保“压力零点”的运行风险处于可控状态(见图2,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气源来向,灰色代表两个气源的混气区)。

2.组分跟踪。通过从气源点色谱仪获取的组分信息,实时动态跟踪和分析管网中某些敏感和重要站点的组分、气质变化,了解某种某些组分在一定条件下可能造成天然气析出或冻堵现象,提前预判并做好防范措施。

3.管网超压、欠压分析。分析管网中各个节点的压力情况,通过对管网中超压或欠压的管线进行彩色化定位,实现对管网中压力异常区域的全天候监控,时刻提醒管理人员管网的运行状态,确保各类运行风险在可控范围内(见图3、图4)。图3中红色区域表示次高压管网压力低于0.65MPa的区域;图4展示了高压B管网中重要站点的进口压力情况,根据进口压力变化情况,管理人员可及时采取措施确保高压B管网处于优化、平衡状态。

四、应用仿真预测技术的必要性

(一)天然气峰谷比加大,管网安全调度难度提高

北京作为典型的北方城市,冬夏气候差异较大,天然气需求波动幅度高。2012年北京市天然气用量达92亿方(含燕化约3.5亿方),比2011年(76亿方)增加约16亿方,增幅21%,天然气消费量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2012年本市天然气日峰值达6423万方,峰谷比达16∶1,用气峰谷差进一步加大,对管网规划、气量计划和管网安全调度都是一个严峻挑战。

(二)大管网、大气量、多气源、大用户等趋势加大管网安全运营难度

根据“十二五”燃气规划,北京市燃气管网将形成以六环路以内为中心,向远郊区县辐射的供气格局,燃气管线将遍布除延庆以外的其它所有北京地区,城市门站将扩建到17个。天然气气源种类也将空前繁多,除了长庆气田气外,新疆塔里木气、中亚气、唐山LNG气化气、大唐清洁煤制气以及未来可能的非传统天然气(页岩气和煤层气),在未来都将进入城市输配管网。大型热电中心、分布式能源等大负荷用气,对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的要求较高,燃气机组启停时负荷变化对燃气管网造成的冲击等加大了燃气管网安全运营的难度。

面对如此庞大的管网规模、气量需求以及繁多的气源种类,任凭多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也无法通过简单的分析判断而对管网进行规划和调度。如何做好管网安全运行已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而管网仿真预测技术能为合理管网规划、降低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安全调度运营、稳定燃气供应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无疑是提升管网安全运行管理的重要手段。

管网仿真预测技术与SCADA系统、G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为管网管理人员实时提供可视化的管网前景预测,对不利因素提前做好预判并采取相应措施,实时确保燃气管网处于安全运行状态。管网仿真预测技术就像燃气管网安全运行管理的左膀右臂,而不使用此技术则像在一个庞大且陌生的城市开车不使用GPS,驾驶员会感到迷茫无力,有时甚至会陷入危险境地。

五、管网仿真技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管网仿真预测技术是智能化燃气管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升燃气管网安全运营的重要辅助手段。近十年来,仿真预测技术得到了充分应用和长足发展,无论在硬件发展还是软件实力上已成为行业的领头羊。管网仿真预测技术主要在以下方面提高了北京燃气的管网安全运营管理水平。

(一)增强燃气管网规划手段,确保管网规划与实际运行相吻合

管网仿真预测技术是城市管网规划设计的重要手段,在有效降低投资成本的前提下,确保管网规划满足未来用户发展需求,实现安全稳定供应。

2003年以前,北京市做燃气管网规划时使用长输管道的仿真预测技术,虽然同为燃气输送管道,城镇燃气管网与长输管道在运行特点上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长输管道单气源、一条主干线上运行,管道分布在人烟稀少地区;而城镇燃气管网是多气源、管网密布并环环相扣、压力级别较多,分布在人口密集地区,调度运行要求较高。因此,随着管网复杂程度的提高,长输管道仿真预测技术已不能适用于城市燃气管网的规划;而采用基于实际管网状态的工况仿真预测系统后,管网规划建设对实际管网工况起到了较大的优化作用。

(二)仿真预测技术提升“安全调度、优化调度”管理水平

一方面,仿真预测技术使调度运行由“经验管理”走向“科技管理”,极大减少了“经验不足”带来的调度安全隐患,使得调度管理人员可在短时间内掌握管网运行特性和调度手段,使管网工况更优化、合理,管网供应系统的安全得以保障。另一方面,可增强管网工况的预见性和分析性,对不安全因素提前做出预判并采取措施,确保管网运行始终处于可控、安全的状态。

图5展示了某时段燃气管网的管存变化情况预测:管存变化可使管理人员实时了解管网的可用管存变化情况,为管网设备的维、检修等计划作业把好“时间关”,确保作业时管网处于安全状态,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由于作业带来的气量损失。图6展示了某时段管网接收气量的变化情况预测,管理人员依此可提前做好用气高峰时段的相关准备工作,确保管网安全稳定供气。

(三)预测分析,消灭安全隐患

鉴于燃气供应的季节特点,北京供暖季期间(11月15日——3月15日)用气负荷急增,是管网安全事故的高发期。管网仿真预测技术使供暖季管网工况预测和运行分析变得轻而易举,根据预测分析结果编制《供暖季天然气供应方案》和《供暖季天然气供应总结》,为高峰时段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提前做出预判,及时采取方法措施,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调整管网规划、调压站的建设及维、检修工作,为管网的安全运行以及下一年度的稳定供应打下坚实基础。

上一篇:会计专业的求职意向下一篇:学习安全生产条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