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学会感悟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阅读中学会感悟(通用11篇)

在阅读中学会感悟 篇1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能够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感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人物的性格品质,感悟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教师必须创造条件,用合适的方式,使学生在对话中学会感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感悟,真正使学生感有所得,悟有所进。关键词:阅读教学 感悟 对话 自主 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阅读实践,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不仅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更有助于提高听话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体现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感悟。

一、在对话的过程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阅读教学中强调“对话”,是对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阅读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文本,教师和文本形成的三级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获得情感体验。

(一)创设民主、信任、和谐的对话情境,让对话走进学生心灵

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过程,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氛围,以师生互相唤起,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为宗旨,指向学生人格心灵的唤醒。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创设一种民主、信任、和谐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在对话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增强,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

教学《燕子》一文时,先让学生找春天,自己绘一幅春天的图画,课堂上演唱歌曲《小燕子》,通过图、文、曲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提出问题:“燕子是什么样子的?”“你从哪里感受到春天的美?” 从情境中,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说出自己的想法:“燕子有美丽的翅膀。”“燕子穿着一身花衣。”“燕子飞得很快。”“燕子飞回来了,我感受到春天很美。”学生的这些想法,正是他们的心声,通过对话,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让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在互动中表达自己的体验

学生与文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阅读教学的三组互动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这三组互动关系。

1、与文本互动。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凭借,是师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共同成长的平台,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作品的意义就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是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选取的,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可以凭借自己的文化水平与文本在阅读中进行对话,会心交融,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凭借文本,借助文本提示、课后思考练习及相关资料钻研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互动中构建知识,归终达到学生与文本的交织。

例如:教学《黄山奇松》一文,如何让学生体会黄山松树的奇呢?可以找一些松树的图片资料和影片让学生观看,这样,学生犹如走进了美丽的黄山中,思维很快打开了,学生就会很快借助相关资料与文本对话,就会自主思考问题,体会大自然的美丽,获取新的体验。

2、师生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教学的对话不仅仅是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是师生双方各自精神的敞开和彼此的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教师不能以解读为代表而忽略了文本所隐含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在对话中要做到:(1)巧妙点拨,引导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对话的本质,要求每一位学生参与发言,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所回答的问题是否会引起其他同学的

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的、积极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巧妙点拨与评价,让学生在对话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产生新的方法,(2)恰当地设计话题。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年龄特点等设计对话的话题,便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3)善于倾听,恰当评价。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要认真倾听,把赞许的目光和微笑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桃花心木》一文告诉我们:要想生存,必须想方设法的面对挫折,找出方法,克服困难,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与学生展开对话,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师:种树人是怎样中桃花心木的?

生: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来浇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时间也不一定,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

师:种树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为了让树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长。师:种树的结果怎样呢?

生:桃花心木慢慢地长高了,种树的人不再来了。师:大家说得真好,那么从种树人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生2:我们要像桃花心木一样,不依赖别人生活,要学会独立自主。

生3:我们在生活中要想方设法的克服困难和挫折。… …

以上师生间的对话,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在平等的对话中,学生能够放开思路,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厚哲理。

3、生生互动。阅读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的群体实践活动,也

是一种学生的交流活动,教师要留给学生交流对话的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中感悟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这一唯一途径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学习他人、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知识,阅读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一)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按阅读提示,围绕重点来理解课文,预习中要能画出不理解之处并能大胆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的怀疑,让学生产生查阅和探究的动力,产生争论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其次要明确学习目标,如果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能弄清学习的目标,那么学生就会心中有数,有学习的方向,就能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二)阅读教学要指向每一个学生个体

阅读教学应扩张开放自由多元化的精神空间,让学生自主寻找选择问题答案的现实可能,培养学生个体的思维发展和精神体验。《轮椅上的霍金》讲的是被称为“宇宙之王”的霍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以面对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地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挑战命运,为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教学中,抓住霍金受到病魔地残酷折磨下依然进行科学探究地事迹,让学生体会到霍金是一位非凡地科学家,教育学生学习霍金勇敢顽强地伟大人格。学生从而明白: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很多地磨难和挫折,要像霍金那样,做生活地强者,勇敢地承受磨难,顽强地面对生活,让学生说说哪些语句你感受最深?最后,表达自己的心声,读了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想对霍金说点什么?以上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从自身出发,体会霍金顽强的精神。

(三)加强教学过程的双向性(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遵循自主性、操作性、平等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原则,依靠一系列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其教学基本结构为:

教师(导):导语激趣 答疑解惑 引导点拨 深化评价 巩固学会 教学过程

学生(学):主动阅读 讨论交流 操作练习总结归纳 延伸阅读

加强教学的双向性,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保障,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为学生学会阅读提供了条件,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引导学生把从课内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熏陶。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生活、追求生活

(一)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快乐的生活。

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体会语言之美,感受祖国之美,体会幸福的生活,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语文教师应该有力的运用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把学生带进幸福的生活乐园。

《快乐的节日》是一首优美的小诗,生动、形象的描绘出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欢度节日的场面,歌唱孩子们的幸福和快乐。在教学中,抓住“像春天”、“像朵多花儿”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大家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鲜艳的红领巾,迎着扑面而来的和煦春风,在小鸟带领下赶来参加节日庆祝时的欢乐、幸福情景。课文把花儿、白杨、小鸟当作人来写,渲染了节日的欢乐气氛、烘托出孩子们愉快的心情。抓住“感谢”“健康”、“成长”等词语,体会孩子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通过着首小诗的学习,学生真正领悟到: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幸福的、快乐的。

(二)运用语文素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积极生活目标

语文教材本来就是以生活教育为主的人文教育。大多数课文都是反映生活教育的文章。所以,在组织生活教育时,把和生活相关的语文资源作为生活教育的重点,把语文知识和生活知识联系起来,把语文技能和生活技能联系起来,利用语文资源让学生学会生活,让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享受幸福的生活。

四、让阅读过程充满体验和创造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该是主观态度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充满体验和创造的过程。

(一)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它不像自然科学中问题的结论是唯一的,文章是针对具体事物和现象“有所为而作”。文章是生活的体验,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充满发现、质疑和探究,不同个体的阅读及其个性化,教师应当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对学生的新发现、新观点不能视而不见,而应当给予适当的评价。如:在学习《落花生》一文,有这样一句话:“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苹果、桃子、石榴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产生爱慕之心,”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有一个学生说:“我不同意作者的说法,苹果、桃子、石榴它们的外表美,味道也美,高高的挂在枝头,说明它们很自信,敢于推销自己,这样的人才会被人认可,才能吸引人们,所以我更喜欢苹果、桃子和石榴。”这位同学的回答的确有新的体验和理解,于是我对他的感受给予了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用于思考敢于回答。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每个学生的自我超越、自我创造过

程,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鼓励质疑,开拓学生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在思考与探索中就会有新的发现,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书目: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在阅读中学会感悟 篇2

一本画册、一个有趣的故事,都是学生不释手、乃至一生津津乐道的东西, 这些东西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难忘印迹的原动力就是阅读。阅读是传承中华文化、陶冶良好情操、健全正常人格的重要途径。小学是人生的重要起步阶段,如何在新形势下抓好阅读教学是值得教师探讨的问题之一。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指导朗读方法, 积极交流探讨,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小学生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的环节。

一、 指导朗读方法,营造阅读氛围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是小学各阶段朗读的基本要求。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小学生初步阅读还处于懵懂状态,教师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读书的境界,就要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理解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记向学生讲什么叫有情感地朗读。对低年级学生,开始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朗读, 第二阶段应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 第三阶段应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朗读通顺。之后,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确定各阶段重点课文在朗读教学链条中的教学目标和效果,保证朗读教学的整体连贯性。具体而言,每一篇课文用什么语气、带什么感情,特别是在许多课文的结尾, 都应选择恰当的方法朗读出来,并要求学生把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或抄写下来。这样做,不是让学生盲目抄写记忆,而是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妙词佳句,以达到“读好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

二、积极交流探讨,创造互动氛围

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有利于营造互动的阅读氛围。针对小学生被动阅读的现象, 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进入语言阅读的“交际情境”, 通过“角色互换”、“语境对话表演”、“事务决策”、“是非判断”等有趣的语言交流方式,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在语言交流中理解文字蕴含的道德理念,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阅读,离不开创造, 而创造性的阅读教学, 要以学生的自读为基础,使学生在自读中领悟,在自读中发现,在自读的基础上交流、指点。因此,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去领悟和思考, 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 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与课文、同学、老师对话,探究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由发言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使教师和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讨论。

三、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 能够触发学生的思维美感,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直观化,通过生动的图、文、声、像增加课堂信息量,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重点、难点的地方借助于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设了条件。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声音、图像的巧妙结合,实现课堂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在阅读感悟中学会质疑 篇3

一、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题的情境

平时我们容易发现这一现象,初中学生敢于质疑者不多。学生一般都是跟随教师的问题引领进行一些探究,实际上这样的探究,仍然是在教师所设立的框架下进行的阅读感悟,很少体现学生自主的感悟。学生没有自己的问题,缺乏问题意识,那么教学中的一些互动也只能停留肤浅层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立一些问题情境,学生就可以从情境中提出问题,或者可以说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的《海燕》,这是一篇融合了散文的描写性和诗歌的表现性特点的散文,刻画了勇敢的精灵——海燕的战斗英姿。学习这首散文诗,怎样让学生从文本中产生质疑,并对自己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思考,达到比较理想地解决的目的,真正感悟作者笔下的海燕呢?笔者在教学时,努力构建起诵读的情境。首先,是以一定的曲调配合录音播放,让学生去尽情地欣赏。然后,是笔者自己进行朗读,笔者的朗读几乎就是一种背诵性的朗读,还让学生边听读边欣赏着相关的视频,视频较好地呈现出暴风雨来临的相关内容,学生尤其欣赏到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那迎接战斗的雄姿。再让学生自己去诵读,在这样连篇累牍的反复的朗读中,学生由不悟向着渐悟的方向发展,产生出很多问题,在经过大家的互动探究后,问题得到比较理想的解决。

二、给学生传授阅读质疑问题的技巧

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似乎都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要么就没有任何探求的意义和价值,要么根本就构成不了一个问题。这应当是初中生在阅读感悟中没有学会表达问题的技巧。作为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并且提出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相当重要。如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歌表现出亡国之痛,是一首饱含悲壮沉重之情的壮烈的爱国主义篇章,是他在被俘并拒绝招降写信,极为绝望的痛苦中经过零丁洋时写下的诗篇。全诗仅仅56字,但可为气贯长虹、启迪后世的名篇。怎样让学生能够提出理想的问题,笔者利用PPT把诗歌的每行和每句都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课件,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呈现,并让学生去赏图读诗。这样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并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学生看到尾联出现的那气宇轩昂的特写镜头,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死明志之光彩照人诗句时,学生提出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了吗?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是文字理解的问题,而是一个对社会现实进行考究的问题,颇有价值,值得学生去交流探究。通过探究使学生了解到多少位仁人志士在文天祥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感染下,为着中华民族的领土完整、民族的尊严而不懈奋斗就是鲜活的证明。

三、多给学生质疑问题的机会

语文教学,应当说大家都存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教師的预设太为详细,依着设计去教学,课堂密度可谓很大。稍不注意,就会被打乱原本的上课节奏,使教学目标的达成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从相关意义上讲,学生也完全不可能再提出更多的问题,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形,教师要灵活制定教学计划,多给学生以提问题的机会。给学生以问题的机会,无非是这样的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机会,教师克服自己多设问题的倾向,其二是学生表达问题的机会,我们应该把表达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阅读感悟中的质疑更能够启示学生去探究,启迪学生去创新。

总而言之,教学课堂内的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学生在形成阅读感悟的质疑中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有时所产生的矛盾还会显得十分的尖锐复杂,但只要我们去孜孜以求,肯定没有解决不了的大矛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为阅读质疑教学这颗亮丽的明珠共同努力吧。

阅读 感悟 创造中学习音乐 篇4

——关于幼儿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起风了!下雨了!呼呼呼、哗啦啦;渔民在用力地摇着船櫓:咿噎、咿噎„„

当生活中的这些声音纷至沓来,给我们以听觉的刺激,我们才蓦然发现:引发我们情感震撼的这些自然的回响,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结构:它的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加速与抑制,极度的兴奋或平缓、微妙的激发„„无处不在渲染生命,和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及流动是如此的一致!这,就是音乐——正如美学大师苏珊.朗格所言:“用纯粹的、精确的声音和寂静组成的形式”、“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是通过生命活动本身直接感受和规范的虚幻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序列里,人们可随意外化出内在生命的律动”。音乐,它无处不在!它孕育于生活,表现着生命,同时又在创造和提升生命的价值!

我们该如何聆听这美妙的旋律、感悟这时刻变幻的节奏?!如何在幼儿清纯懵懂的心灵里开发音乐的灵性,带幼儿进入开发心灵乐韵的美妙旅程?以下呈上的是本人不成熟的看法,就像怀特海说的那样:“为的是惊起更多‘兔子’让人们去追逐”。

 在生活的真实中阅读音乐!

笔者是广东人,有一次在岭南水乡划着开篷船沿着河道前进,领略岭南特有的水乡风情时,忽闻岸上传来阵阵“南音”——一种曲调平缓、声音浑厚的粤语小调,徒有置身于乡间,与繁嚣隔绝之感。继而踏岸而行,近距离聆听歌者如泣、如诉却又简洁、明朗的弹唱,顿感内心泛起阵阵涟漪,仿佛已与歌同行,进入歌中境界。自小熟听“南音”的我,从未有过这样的感动!我想,如果没有水乡这一特有的环境衬托,如果自小没有受收音机“南音”节目的“耳染”,又如果没有我几十年人生跌宕经历,也许,我所认识的,仅仅是一首平凡的 “民歌”或是叫“南音”的曲子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音乐对孩子们来说简直是“无所不在”,人们已无需为制造音乐的氛围而伤脑筋。但是,当孩子真正要理解音乐时却发觉他们缺少的恰恰是与音乐相呼应的环境和经验。当老师们教孩子随音乐去表现小鸡、小鸭可爱、笨拙的动作形态时,可曾想过用什么样的经验去支持他们更富创意的理解和表现?我想,如果让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去表现同样的内容会有更令人兴奋的效果,因为他们曾亲历其境,更容易感悟和表现小鸡、小鸭的真实生活和情感。

在我园《睡吧,小宝贝》欣赏活动中,教师首先营造了“家”一般的环境氛围;然后给予孩子母亲般的温情:温柔而舒缓的演唱、清晰而柔和的伴奏,再配之与轻柔的抚慰,至使孩子们犹如贴紧母亲怀抱,真实地感受母子相倚而睡的温馨的情调;继而是把孩子们在体验

中调动出来的经验记忆演化成角色的表现,尽情而富创意地用表情和动作演绎生活中妈妈与宝宝之间那种和谐、亲密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呈现不只是简单的获取生活中的经验,而是获取了关于情感的认识——对“母爱”的认识和深化。

这是我所看到在生活真实中领略音乐意境的成功例子之一。它启示着我们在音乐教学的选材上应首先考虑作为学习主体的孩子们的生活阅历。甚至通过调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更多距离他们生活更远的音乐作品。我园课例《生日快乐》就是循这样的观点,将西式的生日歌与中式的生日歌整合在一起,通过他们对生日情景的回忆,感受“西式生日歌”所蕴含的浪漫与温馨的情调以及“中式生日歌”热烈喜庆的气氛。通过这两种不同风格音乐的体验,孩子们所得到的已不仅仅是对“生日歌”的简单应用,而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日歌”的最直观的认识,他们就是在这样真实的应用中读懂了音乐! 用超越个人的情感感悟音乐

音乐与情感不可分割的关系极容易给人们带来错觉,人们总是把伟大的音乐看作本质上无异于日常的生活经验——将它简单地视作是对个人现实情感的一种刺激。这恰恰是漏掉了音乐艺术的特质,音乐异于一般生活经验的那种融合和创造性的本质。

杜威曾经说过:“有的人对于艺术的欣赏是自发而明确的,当他们被一种心理状态所吸引,并反映在对作品的欣赏态度上时,他们发 3

现这种态度完全不同于对待一辆崭新的汽车或一个明媚早晨的态度,他们以一种不同的形式,感觉到一种不同的情绪。因为艺术被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经验,对于那些没有达到一定精神高度,对艺术不是持明确崇拜的审美态度的人来说是一种难以理解的经验。”

毫无疑问,音乐艺术的欣赏同样是一种特殊的经验态度,这种特殊的反应是一种完全独立的情感,一种超越一般生活经验和超乎一般乐趣的“精神高度”。通俗一点即我们所说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志趣”。音乐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只有具备了对音乐特质的理解能力,有主动探寻音乐特质的意欲和敏感,才可以真正进入音乐的领地,悟到音乐真正内涵。而这种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探寻音乐内涵的意欲不应成为普通情感反应的代名词,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体验和创造音乐的潜力,但不代表任何人都有划一的,对音乐的敏感度。因而我认为,个人音乐理解力和志趣的建构很大程度上不是决定于个人本身的情感,而是社会化的情感之上。因而,我们在教学上更应重视幼儿个人情感的外化和社会化情感的兼容,以达到超越个人情感,提升音乐鉴赏力的目的。

在我园课例《我快乐,我伤心,我生气》中,幼儿不仅回忆和分享个人生活中所经历的“乐”、“悲”、“愤”,用个人的情感经验与不同风格的乐曲进行匹配,用个人真实的情感去理解音乐,更在教师的启发下代入别人或小动物的生活情景或角色,想象自己成为情景中的主角,以一个“社会人”的角色做出经整合的情感反应,拓展出 4

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经历了从个人情感到社会化情感的提升,步向一个更高境界的音乐旅程。 在对生活的热爱中创造音乐

音乐的要素包括和声、旋律、音色的变化,节奏、力度的要求,以及音量大小的变化。它们的变化使生活中不同情感态度得到激发和张扬,从不同角度荡涤人的心灵。音乐,就是在这样的不断变化、创新中生生不息,给人以无休止的美的享受。如果说这些变化仅是音乐形式上的生命,那么那些创作者、表演者提升于真实生活的情感渲染便是作品的灵魂所在,是音乐生命的关键。其归根到底,生活便是它的生命之源。因而我们要真正走入音乐的境界便要学会创新,将自己对生活的发现和感悟溶化成音乐作品中创新的元素,从而使音乐更具生命力。

看过海的人,能理解海韵的激越;走过田埂、赶过牛的人最能体味牧童的歌声;领略过大草原的辽阔的人才更易读懂草原牧歌的飘远。在幼儿阶段,我们应通过音乐引导他们再现生活,热爱生活,更应引导他们学会热爱生活,使他们的“生活经验的建构”、“情感的积累与提升”、“对生活中音乐元素的发掘”等成为自主的认识与创造的过程,在生活的体验和反思中挖掘音乐的灵感。

音乐课例《生日歌》中,教师将生日会上幼儿十分熟悉的各种器物呈现在幼儿面前,让他们尝试聆听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发现它们 5

声音的特点,并进行分类和按不同节奏进行敲击,结果将器物物理性的声响成功转化为音乐的乐音,使《生日歌》充满了浓烈的喜庆气氛。幼儿通过积极的参与创造性地演绎和享受着这个音乐的旅程。在过程中幼儿更找到了发掘音乐元素的灵感。试问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机会?幼儿一旦掌握了这个窍门,音乐便变得无处不在,让幼儿自主创造音乐也就不是什么高难度的东西了。

在现实的教学中,语言的辅助也可作为引导幼儿发现生活,热爱生活的桥梁。语言中对事物的描述可以将幼儿引领到生活的某一个情境,在不同的语调、语速的变化中感受情境中所蕴含的情感、韵律和节奏,从而能更准确地将这种感受幻化成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的表现便如在握中,有个性而不失本意。

另外,让幼儿在生活中享受音乐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游戏启发幼儿的音乐智慧,如撕纸游戏训练听音和掌握节奏;用画线或符号的方式教幼儿领会乐曲的结构等,将看似高深的音乐的化作生活化的、浅显的活动过程,提高幼儿认识和表现音乐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找寻生活中更多音乐的灵感,创造性地表现和享受音乐。

在逆境中学会坚强 篇5

日记,记录着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日记,记录着我们蜕变的一切;日记,记录着我们的心声、秘密......日记,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通过日记,我们可以真正地了解一个人。《安妮日记》,我通过它,真正地了解了安妮和她的那个时代。

里面讲的是一个在二战时期犹太小女孩安妮两年的密室生活:在安妮13岁生日后不久,因为当时是法西斯主义,犹太人惨遭迫害,所以安妮一家以及凡丹夫妇和他的儿子彼得;杜瑟尔医生和在安妮爸爸公司工作的克莱尔、米普、艾莉搬到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分公司的后屋,安妮在日记里一直称它为“密室”。安妮自从搬到荷兰以后,就一直生活在阴森的密室里,白天不能打开窗帘,怕别人看见,晚上只能打开一点点窗户透透气,但立刻就要关上;上午吃完早餐以后就不能用水了,因为隔壁会听到;再加上一家人脾气暴躁,经常大吵大闹,克莱尔的体弱多病,外面不断传来的犹太人被杀的消息,搞得大家心神不宁。在密室生活的两年里,正处于花季少女时期的安妮,在极度的恐慌与不愉快下,在暗淡无光的密室里,度过了少女成长的关键时期。然而她却毫无办法,因为他们是走到处处都会受到德国人歧视的犹太人。战争的残酷令我们无法想像。在1944年的8月4日,在光明就要来到的时刻,纳粹分子冲进了公司的后屋,逮捕了这些犹太人,结束了他们两年的密室生活,最后,安妮以及她的姐姐、妈妈,凡丹夫妇一家,杜瑟尔都惨死在集中营里。克莱尔被送往德国服劳役,中途逃脱;只有安妮的爸爸活着走出了集中营。惨淡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安妮,她还是个爱说爱笑的女孩子。只是最终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从安妮的这些日记中,战争的残酷无情已经败露无疑,但是,安妮的坚强也展露了在我们面前。

在不同的环境氛围中,可能会让你朝着几种不同的方向发展。环境的改变,也可以让你的性格一切等改变。“环境的不同,成长也不同”这句话不正与小说主人公安妮弗兰克的写照吗?现在的我,也正是这样,要进入初中了,我开始了蜕变,开始了成长,开始学会坚强。因为只有自己学会了坚强,才会可以自己独立地解决事情。

在逆境中学会生存 篇6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他。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哪?

这本书叫《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漂流记》这本小说,大家一定不陌生,有的甚至读了好几遍。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他面对危险的处境毫不畏惧,并用自己的机智与坚强克服了重重困难。作者笛福从鲁滨孙航海冒险入手,在我们眼前展出了一幅幅主人公遇难流落荒岛后所发生一件件的不幸之事,并对我们描述了鲁滨孙是如何克服这些事,如何在这荒岛上生活了整整28年的画面。在这些画面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鲁滨孙刚来到这荒岛的时候调整自己失望心情的那一部分。“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来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这是鲁宾孙在调整心态的过程中所说的一句名言。

人的一生或许要经历许多磨难,但是,我们面对这些困难又该怎样解决?也许,你的爸爸妈妈会替你承担,可假如你是一位贫困山区的孩子,假如你是一个背井离乡的人,没有钱交学费,吃不饱、穿不暖,甚至在没有父母、亲人、朋友的情况下,该怎样面对?一切的一切,有使你措手不及的,有使你悲痛欲绝的,有令你兴奋的,有令你失望的,无所不有。或许你会痛苦、烦恼、彷徨,但我们不能绝望,要学会自力更生,从失望中燃起新的火苗,只要坚强、努力,一定能战胜困难。就好比鲁滨孙•克罗索,在荒岛上,他一个人凭着坚强的毅力顽强地生活着,与恶劣的环境、凶猛的野兽作斗争,并通过辛勤的劳动开辟新的生活。当然,假如碰到和你一样遭遇的人,我们也要帮助他。人并不是一生都是幸运的,不是一生都是完美的,不是不会犯错误的,但是上天对我们是一样公平的,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拼搏、去创造。

在阅读中学会感悟 篇7

一、在品词析句中感悟

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 在经尝词句中发现美。有时拿到一个文本, 粗粗一看, 语句平淡朴实, 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仔细读读, 品品词句, 换一个词语, 换一个句子, 换一个顺序, 才发现没有课文中来得精彩。例如人教版丰子恺的《白鹅》中有这样一段话:鹅的吃饭, 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 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 一样是泥, 一样是草。我是这样教学的:1.读读这几句话, 找一找哪个词连续出现了三次? (一样) 2.老师常常教导我们, 用词不要重复, 一个文学大师是不是在这里出现了用词重复的错误?3.去掉“一样”我们读读看, 哪个更好? (学生通过比较朗读) 明白了鹅下饭非这三样东西不可。汉语真的是极具灵性, 可能谁也无法想到, 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语, 由于教师的调拨和学生的意会之下, 品出了文章中的味道, 同时也领略了文学大师在语言运用上的考究。

二、在放飞想象中感悟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 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教学时我们总是想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 去开拓最美的意境。课文的插图是内容的图解, 是形象化的课文语言。图画内涵丰富深邃, 最容易引人想象, 具有创新的潜在因素。因此, 在教学中, 要利用插图扩展学生想象, 引导学生在观察、揣摩图意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图画这一形象思维的载体, 发掘图画的深层内涵, 进行合理的补充、连接、组合, 进行再创作的思维活动。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 作者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 展现了深韵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 我首先要求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展开想像:以“假如我就是诗人, 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图中的意境, 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1.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 2.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3.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老师的点拨, 不少学生由第一人称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来:晚春小草碧绿碧绿的, 百花散发着芳香, 彩蝶轻轻的飞舞, 然而这美丽的一切我都无心欣赏, 我站在江边, 任凭春风拂面, 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 江中的船越来越小, 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着, 一个浪花推着另一个浪花, 哗哗地滚向远方, 朋友啊, 此次分别又要等到何时相见?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即使学习较差的同学也能不同程度地有身临其境之感, 体会到了音外之意。

三、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 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能准确地传情达意, 震撼学生的心灵, 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引发情感共鸣。换位体验, 激发情感转化。教学时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 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如《观潮》一课, 教学重点部分“潮来之时”, 我首先让学生体会读,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名读、评议、复读 (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再读) 。然后, 教师范读, 让学生看着老师读, 注意老师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势的变化等。最后, 让学生模仿观潮的沸腾人群, 跳着、叫着、挥舞着手进行朗读。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 使他们置身于其中, 充分感受潮来之时“浩浩荡荡”“人群鼎沸”“山崩地裂”的壮观场面。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反复地诵读文章, 要求学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 使学生感知其意, 感悟其情。从初知到体会, 到感悟、到动情, 学生的情感在不断地变化, 感受在不断加深。

四、在联系现实中感悟

我们语文老师在处理教材, 解读文字的时候应该在学生容易忽视之处, 不能很好地体会文本中隐藏的感情之时, 敏感地把握, 挖掘生活中情景, 唤起学生的回忆、想象, 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体会情感。例如人教版第七册《猫》中有这么一句话“它 (猫) 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 长短不同, 粗细各异, 变化多端。”对于“丰富多腔”“变化多端”, 这样的词语学生理解上并不存在问题, 无论通过查字典, 还是联系上下文都能理解。然而这样的理解仅仅浮在字的表面, 对于真正地理解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还不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还原生活, 还原画面, 模拟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加深理解, 我是这样创设情景的:当猫吃饱喝足, 心满意足长叫一声; (学生模仿猫叫) 听到主人呼唤, 短促地叫一声;当猫与人打架的时候, 粗吼一声;当老舍给它挠痒的时候, 非常舒服, 细叫一声……学生在模拟猫叫的过程中兴致非常高, 于是形象地感知理解了“长短不同, 粗细各异”, 那么“丰富多腔”“变化多端”就其义自现了。让学生体会到猫是有灵性的, 这样的猫怎么会不让人喜爱呢?这样既理解了文字, 又体会了情感。

语文课堂中学会感悟 篇8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会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7-0165-01

在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成为焦点的环节。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以感悟为导向,以写作为目标”引导学生的学习,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重复“教师津津有味地讲,学生百无聊赖地听”的灌入式教学,尽可能地解放学生的思维。

《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角度,个人不同的生活经验,从各自的内心出发,得到独特的审美愉悦,这就是我个人在多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感悟:调动学生对文本从不同角度开拓广度挖掘深度,使学生全面感悟文本的魅力和内涵,而且授之以渔,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

1学会感悟首先要使学生对文本的“悟读”

语言的韵律节奏与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豪放激昂的情调,往往采用明快紧凑的节奏,所用词语也清脆响亮;抒发深沉婉转的感情,节奏就平和舒缓,音韵柔和。对于一些精要的好文章就应该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读多了,读熟了,文章流畅的韵律感,生动的形象感,深厚的意韵感,就都能体会到。对于这一点,许多国学大师都做过精辟的论述。美学老人朱光潜曾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含义,还要推敲出全篇文章的气势脉络和音声节奏,使它沉浸在自己的心胸与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间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巴金老人也说过:“如能烂熟几百篇文章在胸中,不但知道文章是怎么回事,也能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了。”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通过诵读,使学生读出文章中蕴含的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种亲人离别的伤痛之情,读出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那种并肩作战的英雄之情,含着深情,沉浸其中,自懂其义。

2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各个文本的的写作背景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有效揭示使学生入情入境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揭示环节感兴趣,是学好文本的良好开端。因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须从文本的揭示环节入手。那么,怎样揭示文本,激发学生学

习语文兴趣,有效引起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教学中,我善于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和文本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变换揭示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让学生懂得课题关键字眼是“飞夺”,明白课文的中心背景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为粉碎敌人前后夹击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为学生深入学好课文架设起总体框架,深入了解文本背景,了解时代特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求知欲望。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借助插图、幻灯、录音、录像、努力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情景,可以达到“动情”、“感知”、“晓理”的目的。

3根据小学阶段不同文本特点掌握个感悟的思路与方法,知其重点,才能得其要义

我从几类文本的特点作如下归纳:

教学写景的文章,比如《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在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创设情境的同时,使课堂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以“感悟”为基调引导学生,每个学生对景色的兴奋点各有不同,从而使学生在感悟、朗读各自眼中的美景时,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叙事的文章,比如《晏子使楚》、《草船借箭》等,在使学生充分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感情色彩,或激昂或睿智,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独具匠心的布局,巧妙的语言,丰富的内涵,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自己感悟的地方,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教师逐段地分析讲解。

教学写人的文章,比如《小英雄雨来》、《倔强的小红军》等,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通过具体事例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喜欢或敬佩或同情,从学生的眼里去看去理解,用学生的语言去表达,摒弃参考书式的标准答案,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教学散文时,尤其是借物喻人,借物言志的文章,如《白杨》、《墨竹》、《石灰吟》等,通过学生“感悟”作者优美的语言,“感悟”物的精神,进而感悟人精神,理的精辟,通过主动感悟去体会文章的精髓。

感悟,是学生主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而不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强迫性地理解课文,是教师课堂态度的一种转变,是真正走进美文,具有人文精神的体现,彻底地解放教师和学生的头脑,真正的实现语文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he Academic Society Feeling Becomes Aware

Guo Caichun

Abstract: The author acts according to many year teaching experiences, the academic society feeling became aware three essential factors to the languag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and the discussion, by sharpened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earnestly, achieved the language teaching goal.

作文:在困难中学会坚持 篇9

初一6班 王宇佳

在生活中,困难就像是一道道关卡。它们陪伴着我成长,陪伴着我进步。在困难中,我学会了奋斗,学会了坚持。

上学期临近期中考试时,功课突然多了起来。原本我学习的时间就很紧张,再加上进入中学刚开始住宿,我突然之间有点吃不消了。随着作业量的一天天增加,写作业的时间也不够用了。每天熄灯的时间是固定的,面对写不完的作业,宿舍里的同学只能早起,天还没亮时我们就开始用功了。

连续几天睡眠不足,我的精神不太好,上课时经常会困。那周的数学周测我没有考好,排了班级倒数。老师的责备和同学给我的压力使我几乎停止了前进的步伐,想到了放弃。马上就要考试了,如果这时放弃,那意味着什么?不但考试考不好,以前的努力也都白费了。所以,我选择了坚持。

考试的日子终于到了。考场上,我尽了全力。但最终,我的成绩还是不理想。这是为什么?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失败了?我有些绝望,渐渐地变成了气馁。反正努力也没有好结果,为什么要白费力气呢?我再次想到了放弃。过了不久,我发现虽然考试已经过去了,但是别的同学都仍然在努力,尤其是那些成绩好的同学。这又是为什么?我成绩不理想,是不是因为还不够努力呢?如果我今后的每一天都像复习时那样努力,也许就能取得好成绩。所以,我选择了坚持。

我继续努力着。我对待作业的态度,从以前的敷衍了事,变成了一丝不苟。我课上记的笔记,从以前的潦草凌乱变成了认真工整。

果然,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期末考试时,我的成绩比期中提升了近40分,我所在的学习小组也成了班里总分第一的小组。我终于成功了!成功不是没有原因的,是因为我的努力和坚持。

在痛苦中学会成长作文 篇10

这些都是疼痛所给予你的。你不该去埋怨它,说它让你失去了许多你不想失去得东西——童真,欢声笑语……反而有了不想现在就得到的—成熟。可是,在当你失去他们的同时,你也得到了快乐,幸福,甚至于成功。

一次意外的伤害,能让一个5岁的小女孩知道了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她能忘记摔伤的疼痛,而体会到快乐与成就感。这就是一次成长。

世界上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贝多芬。17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然而,他却从不放弃对音乐的追求,毅然创作出了许多有名的钢琴曲,博得了人们的喜爱。在逆境中不屈服,坚韧不拔,这也是痛苦所给予的。这是一次成长。

痛苦,是通向成长的一条荆棘重重的艰难坎坷的路,但,它也是一条捷径。

在痛苦中,我们懂得了许多;在痛苦中,我们得到了快乐,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在痛苦中,我们哭过,我们笑过,但我们长大了许多。之前所有的付出,所有流过的泪,都是值得的。

在阅读中学会感悟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感受美;领会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的学生都能对文章中的人物美和景色美有发现和欣赏的能力,但更深层次解读文学的美感还有一定的距离,语文老师可以延伸文学的内涵,来剖析文中之美,发现美,感悟美。

高尔基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语文教学无时无处不体现美学教学,而美学无不体现语文教学无穷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利用自己对教材的审美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对语文的艺术鉴赏力,特别老师灵活多变采用美学的一些手段,例如用优美的音调,抑扬顿挫的语调,恰如其分的语速,新颖华丽的词汇,富有激情的语言,往往给学生以美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下面谈谈语文教学如何实施语文教学的美育教学。

一、让语文教学成为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乐园

语文教学拥有一个系统完美的学科,在其中我们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美学滋味,例如,一篇精美绝伦的散文犹如一顿丰盛的大餐,我们带着情感慢慢享受它。今天,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依情于名山秀水,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触景生情的壮美和秀丽的篇章。而我们选用语文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情真意切,形象逼真,用“河畔青芜堤上柳,独立小楼风满袖”这句景物描写绿草柳树,以乐景写爱情,让学生感受以己度人,沉浸在诗的情境之美中。这说明自然美有着提升心智、净化心灵的神奇魅力。譬如,在《野望》中描写:于黄昏之时远望四方,一座座山渐渐暗淡下来,太阳的一丝余晖也只照亮了憔悴枯黄的树林。是学生深深体会到作者那种苦闷为落叶而感伤,为夕阳而感叹,也感觉文章以笔写意,再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写五岳之首泰山的宏伟高大,还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描写庐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层峦叠嶂,陡峭险峻,在雾中弥漫,恍如使人似乎进入云山仙境,无法识别庐山的全貌,是因为自己处在缥缈的庐山之中,还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八月飞雪,已觉惊奇,而笔锋一转这“忽如一夜春风来”,更让人惊奇,而接着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景,更是叫人惊喜而拍案叫绝。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了沙漠浩瀚、雄浑的壮美;“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水浪冲向天空,烘托作者登上岳阳楼时凄凉、忧郁而又不平静的复杂心情,大自然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美不胜收,学生通过欣赏一些景观的描写,捕捉大自然瞬间的美,让学生往往会产生遐想,陶醉于美轮美奂自然之美,使学生深深的为祖国的美山秀水而叹为壮观,油然激起对祖国的热爱。

二、让学生体会语文教学中人性美,塑造高尚的社会情操

人类社会包罗万象,而人类社会的灵魂则是富有各种情感的人性,人性美最有感染力,最能熏陶和感化学生的思想,塑造高尚的人格美。

譬如, 读余光中的《乡愁》,我们会增加对家乡的思恋之情,遐想那些漂泊在海外游子期盼祖国统一的情感;读朱自清的《背影》,使我们深深感受父亲对儿子眷眷的心,和作者对父亲很负疚的拳拳之情,体味父爱的伟大,使学生油然而产生对父亲的养育感恩之情,更加热爱和关心自己辛苦操劳的父母;读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使学生感受作者为祖国的伟大而眷恋,决心以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富强而添砖加瓦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在教材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可歌可泣关于人性美的描写,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爱国诗人宁死不屈的美丽情怀,还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的心声……这些人性美,往往使学生内心的人性随之得到感染、美化,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艺术美的热爱,学生才能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理想的境界。

三、引领学生欣赏多媒体的情境之美

初中语文成功的教学离不开创造的情境之美,而多媒体是设置情境美的最好方法,多媒体的音、色、图画、影像都能创造出奇观的美,让学生奇中心动,在生命的长廊中融入自然美,在境中情动,在动感磁场下自主探索,在趣中行动,在美妙的花园里平等对话,给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最终让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给学生带来美好的情感、美丽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使多媒体教学图中有文,文中有画,文中有乐,妙趣横生,譬如,我利用多媒体营造情境,在悠扬的轻音乐中,播放长江三峡两岸美丽的自然风光,学生在欣赏美轮美奂音频视频时,油然产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也是语文课散发出沁人心脾的神奇魅力。

四、欣赏语文中的语言之美,绽开学生的心灵之美

文学是语言艺术,因而文学美又主要表现为语言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使人回味无穷, 例如,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寓意深刻。还有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清照词作的缠绵凄清,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辛弃疾词作的激越悲壮,李白诗歌的奔放飘逸;学生从中体会到意蕴美、手法美、情感美。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施教于美,立美于教,让美学促发语文教学丰富多彩,妙趣横生,高尔基曾说过:“未来的教育学是美的教育学。”让语文教学承载着美育的甘泉,去绽开学生心灵美之花朵,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结出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美之硕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优秀的人才,也使语文教学绽放出美丽花蕊。

参考文献

[1]王永存.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融入人文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1(16).

[2]刘小霞,谢世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态性语文课堂”何以可能[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8).

[3]郭金宝.让小学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道”[J].课外语文(下),2014(5).

上一篇:学生读书评价标准下一篇:基本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