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几点体会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几点体会(精选12篇)

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几点体会 篇1

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几点做法分述如下,希望能得到有关教育界同行的共鸣。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导入新课时,良好的教育情景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来的一大重要因素。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学生不清楚地震后发生的一些故事。我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把网上下载的资料播放给学生看。特别播出一个片段:5.12地震后,一位父亲用自己的双手在废墟中整整挖了三天三夜,在武警战士的帮助下,终于挖出了自己的儿子,可惜已经死了,而这位父亲的指甲全掉光了,食指的第一节骨头也都挖断了。学生观看了视频后,很快被视频中的场面所感动。弥补了教师口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由于作好了铺垫,学生在学习这课时,很快投入其中,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地震中的对不起的父子,同学情绪十分高涨,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

二、运用多媒体展示过程,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难点。

三年级教材第10课《捞铁牛》,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河底的淤泥中捞起来,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对浮力的概念和作用不太清楚。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课件:两艘并排的船上搭好架子,装满泥沙,当架子上的绳子与水底的铁牛连接好后。工匠们拼命地往河里铲泥沙。随着船里的泥沙渐渐减少,船身慢慢上升,绳子越绷越紧,铁牛也随之上升。当船里的泥沙铲完后,铁牛离开河底,摇船离开,河底铁牛也跟上前行。整个过程十分清楚明了,很快学生明白了“大水冲走,又叫水送回来”这个难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内容,仅靠学生的凭空想象,是很难对课文有一个透彻的理解,现代教育技术正好弥补了缺陷,能把整件事情的过程展示出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用电子计算机配乐朗读,能增强学生美感,陶冶情操。

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带来极大方便。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二首》中的绝句一课时。先在屏幕上呈现了成都外浣君汉草堂明媚秀丽的景色:两只美丽的鸟在枝头叫,一行白鹭在天空飞翔,可以看见门前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的要到万里之外去的船只。有这样的情景后,同时我又播放配好音乐的诗歌朗诵录音,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使学生深深领悟到诗的意境。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加上学生的朗读声,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感受着诗人当时所描写的情景,增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几点体会 篇2

1 趣味性, 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一种积极的选择性心理倾向, 学生只有对认知对象感兴趣, 才能发自内心的认可与喜爱, 自然展开主动而积极的认知活动。因此, 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要注重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以满足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热情。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将那些抽象静止而枯燥的英文转换成直观的画面、形象的图片、动听的音乐, 以多种信息渠道来传递教学内容, 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满足初中生喜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从而达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运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心理特点, 所选取的英语素材要为学生所熟悉、所喜爱, 所展现信息的方式与时机也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 这样才能不断地激起学生参与的动力与激情, 让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与积极的学习行为来展开主动的认知活动。

2 实用性, 能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 只有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才能称为成功的教学。如果只是追求表面的热闹, 学生看起来学习热情高涨, 参与积极性非常高, 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并没有集中在新知的学习上, 并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那么这样的教学同样是失败的。成功的教学是建立在学有兴趣、学有成效的基础之上。为此在运用信息技术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本身的实用性, 不要单纯为了运用而运用, 而是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围绕着特定的教学目标来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究重点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 使学生能够围绕着新知来展开主动探究, 在探究中掌握知识、提高语言技能。例如, 关于问路, 教师可以以学生所熟悉的街道为背景来展开。这样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以及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既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 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相关的场景,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同时又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场景来展开学习, 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水平。

3 交际性, 能够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交流

英语是一门语言, 听、说、读、写是英语的四项基本技能。现代教学改革的核心就在于更加重视听说训练, 侧重于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那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运用其本身强大的信息输出功能, 而是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 让学生入情入境, 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对话与交流。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 教师要为学生预留更多自主参与、积极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以此为平台, 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对话与交流。例如, 在学习问路这部分内容时, 可先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计算机屏幕上展现需要到达的目的地的简图, 之后让学生用英语指出正确的走法。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能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

4 互动性, 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现代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 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信息的主动构建者。教学不是知识由教师单向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探究、自我构建的过程, 是师生之间知识互动、情感沟通的互动过程。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学的互性动性。

摘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英语教学, 这是新课改下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向与重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英语教学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如何有效运用,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这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现结合具体的研究与实践来对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原则展开论述。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原则,趣味性,实用性,交际性,互动性

参考文献

[1]邵珠国.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丰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J].新校园, 2010 (9) .

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几点体会 篇3

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好直观的启发式教学

广泛利用实物、图画、动作等直观手段,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促使他们将英语和客观事物直接联系,增强运用语言连贯表达思维的能力。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例如,教“Air Pollution”一课时,我就放了一段关于污染的录像,那些由污染产生的可怕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为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要运用好设疑式的启发式教学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鄄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然后询问: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为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回家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要运用好讨论式的启发性教学,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相互交谈,大声议论,从而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例如,在上“Aswan Dam”一课时,待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问道:“一个国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钱财建造这么一个大坝,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例如,一个学生提出可把大坝作为公路一段。我就提醒说那会污染水资源,如果一辆油罐车在大坝上翻车了怎么办?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法也有类似的条款。其他学生也提出要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淡水养殖业等等,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也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四、要运用对比式的启发式教学

它是现代外语教学法都引用的基本方法之一。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力启发学生去找出英语中音与音、词与词、句与句以及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进行联想,建立起英语概念体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并使学生在大量陌生的语言材料中找出多种联系,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例如:我在讲到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 time、 some times,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 ,some time表示“一些时间”等等,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以上几种启发式教学的运用也要靠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必须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切不能照搬照抄。当然,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也应当与其他的科学方法相结合,使之更趋完善。

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几点体会 篇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深化,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由于多媒体计算机能把文字、图片、动画、音乐、影像等基本素材综合在一起,图文并茂,生动逼真,能全方位、生动地把一些教师不易讲解、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简化,使知识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这样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容易掌握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各学科的辅助教学手段。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经常使用多媒体上课,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感受颇深。

一、教学形式灵活,教学方法多样。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堂内容比使用一般教学手段丰富,教师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展示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感,教师根据内容进行精讲、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再让学生仔细观察、体会和归纳,教师进一步总结,这样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从而改变靠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灌鸭子”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同时,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教学、视听教学、互动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智能,有效促进学生相互交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分散重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告诫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无形力量,兴趣不应是父母的遗传,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落后地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是很强。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政治不易理解、枯燥无味。如果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单靠“三个一”(即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的保持是有限度的。在一节课中,要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保持高度的精力集中学习,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政治课教学必须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着手,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情境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把教学内容的各方面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又可刺激学生进行思维,还可增强学生的欣赏能力,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政治课中的许多理论十分抽象,只凭教师讲解,学生较难掌握。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达到视听结合,给学生以动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手段,就容易分散教学难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把知识化难为易,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例如,在进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学生对“规律”和“规律现象”难于理解、区别,容易把两者混淆。教师在讲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录像或将一些相关画面、动画展示给学生,如播放“瀑布流水”的录像,并给学生提出问题“水为什么总是往下流?”让学生思考、回答,由于在物理课中学到了“引力规律”,学生对此问题不难理解,得出“由于地球引力引起水往低处流”的结论。教师适时结合播放的录像和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讲解,瀑布流水是看得见的,也就是用感觉器官可以感觉到,这是“规律现象”,而引力是看不见的,即用感觉器官也感觉不到,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这是“规律”。然后再展示出一些相关内容、画面让学生判断,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三、比较、归纳,使知识系统化。

比较法是政治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只有通过比较,才能使学生掌握不同概念、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展示相关知识的对比。如进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比较时,教师可以制作课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比较,把“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性质、给付标准、费用、保险依据、保障范围逐一地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并且以提问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框中与社会保险有关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前后联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归纳总结是政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一节课或一课书中,没有归纳总结是教学上的败笔。使用传统板书进行归纳总结,既费时又费力。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弥补这种缺陷,教师可以用图表形式把一节课或一课书的知识体系归纳整理,做好课件,设计好显示顺序和动感效果,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既省时又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扩大练习容量,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似点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对知识的加深理解,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教师将题目抄在黑板上或口头念,既浪费时间,题目容量又不大,即使使用小黑板,也不能达到好的效果。教师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能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思考,加快了课堂教学进程,增加了练习容量。同时,也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可以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必须做到:

(一)熟知教材内容,课前认真准备。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如何进行多媒体设计?是很讲究的。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内容,准备好素材,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先写好教案,在哪个环节文字设计,是否配上图片、动画或播放录像,必须在教案中注明,做到胸有成竹。

(二)精心制作,增强美感和动感。

制作好一个教学课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用自己熟悉的软件来制作,而且要有一定的审美观。在制作过程中,字体、字号选择不当,背景颜色与字体颜色设置不合理,图片、动画选择与教学内容不符,录像播放时间过长,动作路径过于繁杂,会使学生看不清楚或眼花缭乱,直接影响到多媒体教学效果。因此,选用的字体、字号、背景、图片、动画、录像、动作都要做到精思熟虑、精心制作,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课件。

(三)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不是完美无缺。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是单独的片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上每一节多媒体教学后,教师必须针对所上的内容、课件制作和教学方法等做好总结,找出优缺,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几点体会 篇5

光淀小学:杨肖维

当前,随着信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这种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现代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其无与伦比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深的魅力,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也给语文教育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恰当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语文课中的“僵”化为“活”。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注意力又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怎样把学生不集中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呢?多媒体计算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显示出其优势。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营造一种再现课文情境的氛围,让学生在声音、图形、文字的效果下,学会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运用文字的技巧。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两手抓”的方针。

1、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手抓“激趣”。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给学生。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制成连续的画面真实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全文朗读。活动的画面形成了现场气氛,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高水平的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最佳情绪地进入课文的学习。《海底世界》一课写的是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集画像、音乐、语言解说为一体的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神奇的境界中去,那么课堂上一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绝好教学效果。上课时,关上教室的灯,拉上窗帘,打开电脑,啊!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中,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海水,丰富的水产,美丽的贝壳,各种各样的海鱼,笨重的海龟,还有树林中的海鸟。他们似乎正在侧耳倾听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学生们已经充分融进了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对美丽的海底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丽的画面促使他们想去继续了解,主动探索,这就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手抓“创境”。在理解一段课文前,创设课文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低年级的阅读课文,一般比较生动、有趣,情境再现十分容易。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乌鸦喝水的部分时,先播放动画,然后让学生说说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书上哪一部分写出了这一画面?„„让学生带着问题或没有感知到的部分,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课文的学习。例如讲授《桂林山水》等一类写景抒情的课文。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完全可以勾画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可以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所能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能很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二、恰当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语文课中的“难”化为“易”。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多媒体电脑教学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

1、利用笔划变形突破字型教学中的难点。

如《美丽的公鸡》一课有个生字“啄”,是本课字形教学上的难点,学生受先前所学“家”的影响,在书写时往往会漏掉一点。于是我在教这个字时,先联系课文提问:“啄木鸟为什么不跟大公鸡比美?”学生回答:“啄木鸟要给老树治病,啄去老树身上的虫子。”我接着说:“请同学们看清楚这个虫子在哪里?”这时将屏幕中出现的“啄”字中间那点变成小虫子,与点轮流闪烁出现。这样既形象又直观,学生书写时再也不会忘了写这一点了。

2、借助动画演示突破理解课文中的难点。笔者还见过一堂计算机辅助教学课,所上课文是《詹天佑》,老师并没有将课文搬上计算机,而是重点制作了几张动画片,帮助学生理解京张铁路修建当中的技术性问题以及詹天佑的解决办法,形象、直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虽然这节课计算机的使用并不多,但却恰到好处,解决了文字、语言、挂图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又如,《黄山奇石》、《观潮》、《圆明园的毁灭》等课文,利用计算机提供大量的信息,给学生直观的第一印象,不仅课堂活跃,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想知道”的欲望,课后会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这时的语文教学便已延伸到了课堂外,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

3、借助动画形象突破字义教学中的难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理解重点字义词义是读懂课文的关键。例如《小壁虎借尾巴》课文中的三个动词“摇、甩、摆”分别写出了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动作,但学生不易分辨它们的细微区别,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这时,借助动画,使抽象的文字与形象的动作结合起来,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双向交互作用,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

4、借助多媒体教学突破朗读教学的难点。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内容。语文教师不仅要充当“师”的角色,同时又要是“朗读家”和“表演家”。但是语文教师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即使能勉强能够做到,但由于教师表现方式和方法的局限性,仍然难以达到多媒体计算机的信息传递效果。但是,如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一方面,朗读录音是朗读大师们给予我们的优秀作品,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语言、节奏、格调乃至蕴含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气和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同时,录音教材,还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因而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朗读训练,效果颇佳。另一方面,配乐朗读,可创设意境,调动情绪,对学生领悟作品内容、把握作品主题具有积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进入一种美的意境。从内容上说,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富有理性意义的内容,无疑可以给听者带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学艺术化、多样化,这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它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充满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不当利用信息多媒体技术,无助于小学评语文教学。

多媒体课件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师在备受指责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无可挑剔。但是,也有个别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不能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似乎离开了多媒体就无法教学,以下是笔者对某些热现象的冷思考。

1、用得过当。我们看到不少老师,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把一堂公开课,用图文声像几乎武装到了牙齿,恨不得课堂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声像、图文来配合,本来用几句话、几张图片或简单的手势语就能让学生清楚、明白的地方,却不分青红皂白,非要用多媒体替之,好像没有了这些现代化手段就不能称之为一堂课了,只是一味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由于过于花哨,实际的效果却是干扰学生注意力。当每播放一首曲子,每闪现一幅图画,学生都会新奇好几十秒,甚至半分钟、一分钟。而学生本应放在课文内容本身的注意力却被转移了、耗散了,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一无所获,根本没有思考活动的参与,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从而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2、盲目“拿来”。当前,真正能经常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制作课件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3、课件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和课改理念。按照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但教师在注重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信息功能的同时,却无意中把教学过程程式化了,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个课堂。在一个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序,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要学生按教师的“圈套”发展,就得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这种课件的程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何谈提高?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诱导下,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用心体悟文章的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只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来说没有比这样的教学更乏味的了,谈何来的探究式教学呢?什么东西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没有了语文课堂的灵活、机智、生动、活泼,这是有悖于先进的课改理念与课改精神的。

由此可见,如果不能恰当地使用,这种现代的信息多媒体技术不但无助于我们语文教学中,反而使我们师生限于繁杂的“多媒体”误区,面对这种误区,笔者认为必须认清以下几点:

(1)多媒体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而不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因而,多媒体教学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辩证关系,不能盲目利用。(2)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手段是为实现目的服务的,因此,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教学手段性的思考,更要进行教育目标性的思考。同时还要注意多媒体与主媒体的关系:课件是多媒体,课本是主媒体,课件的根据是课文,我们必须以大纲为主,以课文为主。(3)我们要弄清电脑与人脑的关系:人脑为主,电脑为辅。人脑决定电脑,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要掌握得适时、适处、适量、适度,总之要恰当,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4)不可盲目一味的依赖多媒体,合理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活用化学教材的几点体会[范文] 篇6

青原区曾山中学 刘孟桃

化学教材是由专业人员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编写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我们的教学的依据。但是,教材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施教的“圣经”,它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施教的基本素材,是我们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资源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教材,又要合理地处理教材,活用教材。下面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际,对活用化学教材几点体会。

一、对教材的顺序进行调整

教材中,各个单元的内容自成体系,各个单元的重点、难点体现得十分清楚,而在教学实际中,有时没有严格的区分,常常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有的单元里的内容编排比较零乱,所以对教材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更有利于教学。如:第三单元中,把“课题2,分子和原子”放在课题4之后,使水的知识成为一个整体,也使分子和原子知识与第四单元的《物质构成的奥秘》连在一起了。又如第八单元中的“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就可以先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后再学习金属活动顺序及其应用,这样的调整,学生学习起来就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二、对实验的方法进行改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课标明确提出的一个亮点。实验探究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而教材上的一些实验设计,操作方法的结果往往是现象不明显,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改进,达到理想的效果,如第六单元实验

[6-1],证明木炭的吸附性,就可以改用活性炭粉,然后过滤的办法,为了证明,红墨水中的色素不是被滤纸吸附了,还要补做一个不加活性炭粉,只用滤纸过滤的实验,证明红色素的消失不是滤纸吸收了,而是被炭粉吸附了;又如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实验[6-6],就可以直接改用蓝色的石蕊试纸去做“四朵花”实验,这样的改进,使得效果更明显,操作更简单。

三、对教材的习题进行拓展

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习题进行适当的拓展。习题不再只是供学生练习的题目,而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整理和拓展的载体。这里的拓展,主要是指通过对习题内函和外延的挖掘,对知识进行适当延伸或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如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习题4(第65页)“用适量盐酸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除去„„”。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1)水垢是如何形成的。

(2)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3)为什么用盐酸可以除去水垢;还可以将硬水与软水的知识,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知识等整合在一起,甚至可以拓展为实验探究,因为这样的习题本身就为实验提供了素材,而且这种习题涉及到的实验具有趣味性强,取材简单,操作方便,而且知识覆盖面大的特点,对这种习题进行挖掘、整合、延伸,既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复习巩固知识,又能扩大知识的视野,使学生的化学素质得到明显地提高。

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几点体会 篇7

1 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意义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不够全面, 关注度不高, 从而导致多媒体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普及程度不够。因此, 怎样运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1.1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培养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以往的体育教学是在课外进行的, 课堂内容通常是进行体育锻炼, 这其实不利于小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变革历史, 而运用多媒体技术, 通过课件为学生呈现一个新的体育世界, 通过视频、文字以及图片的融合, 让教学内容更加形象。毫无疑问, 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更多的关注, 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媒体教学对小学生的影响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培养了小学生对体育这门课的兴趣, 为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切从学生出发, 体现了以满足小学生的需要为主旨的教育原则, 提高了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课堂活动的主动性。

例如, 在学生进行跳跃能力训练时, 教师通过多媒体虚拟出来的体操棒, 让小学生做出一些立体造型, 并能分组进行学习, 很好地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可以手脑并用、动作迅速协调。

1.2 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及信息量

体育的运动项目是丰富多彩的,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局限性很大, 能够在操场上开展的项目并不多, 他们如果只让小学生接触到寥寥的几个运动项目, 他们就会对体育运动产生一定的偏见, 不利于丰富小学生的体育知识。所以, 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主要是通过视频、音频的放映, 来给小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 这不仅给课堂带来了多样化元素, 更拓宽了小学生的体育视野。并且, 因为多媒体资源更新较快, 所以能够及时让小学生了解到最新的体育资讯, 有利于小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

例如, 在以教授小学生赛跑为主题的体育课堂中,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营造“龟兔赛跑”的场景, 设置一定的学习任务, 将后蹬跑以及摆臂的节奏性等知识穿插在多媒体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 初步掌握跑的基本要领, 既能开阔小学生的视野, 又能够培养他们协调、灵敏的身体素质。

2 小学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培养学生的基本体育素养、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通过体育锻炼得到健康的体魄, 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 不同点在于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 体育教学如果还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必然会导致教学, 效果不如人意。

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通常是依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而小学体育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最典型的优势就是其资源完善并且教学方式灵活。多媒体运用视频、照片、文字等方式, 为学生展现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能够丰富课堂,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多媒体作为新技术运用在教学中, 体现了教育在顺应时代的发展, 这种教学教育手段的变革有利于小学生的成长, 也是教育更好顺应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

3 小学体育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3.1 对多媒体技术掌握不够, 导致不能灵活运用

多媒体课堂的呈现方式为播放课件, 而课件的制作需要运用相关的技术, 有的教师并不具备制作课件的能力,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次数大大降低。有的教师虽然重视多媒体技术, 但也因为自身原因在准备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精力,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3.2 多媒体课件内容华而不实, 导致学习目标偏离

多媒体教学虽然丰富了体育课堂, 但有的教师所播放的教学课件中包含了大量的视频、图片, 学生关注课件的感官刺激, 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产生偏离, 部分学生因为多媒体课堂的轻松氛围而过于放松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 运用多媒体技术真正应该要达到的目标并没有实现。

4 提高多媒体运用有效性的策略

4.1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 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首先,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要能够接受多媒体教学并敢于尝试运用。其次, 教师在改变教学理念时,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多媒体操作技能。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熟练运用, 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4.2 增强小学体育教学课件的实用性

因为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 很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 而多媒体课堂上的轻松气氛则更容易让学生放松精神, 并且注意力不专注。这就导致学生并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也让多媒体技术并没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注重课件的实用性, 只有使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运用更加有效, 才能让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的运用中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即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体育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4.3 加强制作小学体育课件的科学性与专业性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之一是可不断利用资源进行完善, 这也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因为多媒体资源内容丰富、更新换代的频率也快, 所以也给教师怎样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造成了不小的难题。由此可见, 在制作小学体育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时, 必须要在尊重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 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所以, 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 既要注重素材的专业性, 也要让课件适合学生, 贴近实践。

4.4 体育教学要实现多媒体与示范相结合

体育学科存在自身的特殊性, 其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于实践, 在于学生真正掌握动作要领。因此, 多媒体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体育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但是如果要深入到教学内容里, 还需要教师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应用多媒体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亲身示范来加强学生的印象, 让多媒体教学真正的发挥作用, 而不是只停留在多了一种教学方式的层面上。

5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便捷。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体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兴趣, 锻炼其健康的体质, 帮助其树立终生体育的观念。在体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不仅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意义, 对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比较, 分析了小学体育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以及提高多媒体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多媒体技术

参考文献

[1]田双.巧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体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01) .

[2]金鑫.借助信息技术支撑提升体育教学质效——对小学体育多媒体教学实践应用的探微[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3 (09) .

[3]李国庆.浅谈多媒体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17) .

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几点体会 篇8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中学教学    教学方法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现我就多年实践谈谈看法。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激发兴趣

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1]情境,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说:“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比如这节课需要教学的重点是回收站,我们先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录像,录像的内容是一个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他将所有的物品都丢进了垃圾车,可是在他即将回家时却发现自己丢掉很重要的一本书,想找回来,却早被垃圾清理车给处理了。他懊悔不已。录像的内容虽然不精彩,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之后设置几个与回收站相关的问题,诸如:回收站是做什么的?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等问题,学生因为已经有了兴趣,所以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类比迁移,灵活运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例如在讲授计算机具体工作原理时,把它与工厂生产进行类比,哪个菜单表述工厂的哪个区域,这样的内比首先达到的效果很直观,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机这个学科有浓厚的兴趣。传统的老师讲解计算机都是给学生演示,这样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只是过于死板,固然达到教学目的,但是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用类比的方法更灵活,还可以让学生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继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比较,找出知识的相似性,为以后知识的迁移产生积极的作用。使用这种方法时,选择的类比对象要恰当,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观察对象,培养能力

对象的方法与理论在计算机科学中有非常巨大的应用,它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其实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对一个个对象的认识实现的。例如动物、植物、有形物体和无形物体,他的不同性质决定着不同的用途。在教学中例如在文件类型教学中,可以把文件比作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不同动物的属科不同,秉性不同,文件可以看做是一个对象,它有文件名、文件类型、大小、最后修改的日期时间、图标、打开的应用程序、只读、存档、隐藏等属性,不同植物生物的环境不同,不同动物的窠不同,不同类型的文件要有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窗口才能打开。在教学中,多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不同文件类型的图标和扩展名不同,内容不同,教师再通过打开各自的应用程序窗口,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处理的对象(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动画等)是不同的,使学生对不同对象有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循序渐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设置问题,自主学习

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而实践操作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2]跟其他学科相比,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仅仅单独罗列这些基本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己分析解决,自行讨论解决任务。自主完成的作业是自己的一件作品,学生会产生成就感和喜悦感,激发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几点体会 篇9

摘要: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式教学对学员掌握有关道德理论与原则,增强对医德问题敏感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助于护理人员在具体的护理实践活动中作出合理的选择。本文作者介绍了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式教学的方法及原则,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案例教学; 护理伦理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993(2000)04-0019-03

Use of the Case Study Approach in Teaching Nursing Ethics

YANG Fang,ZHANG Chen

(Social Scien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3,China)

Abstract:The case study approach in teaching nursing eth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elping the students learn the knowledge concerning ethics,raise their awareness of issues concerning nursing ethics and acquire mastery of relevant ethical theories and principles,broaden their mind and enhance their capability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Such an approach is also conducive to helping future ethical workers to make sound choices in their application of ethical principles.This article,by means of case analysis,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of the ways of adopting the case study approach in teaching nursing ethics and of the principles to be applied,and a summary of the actual effects of adopting this approach.Key words:case study; nursing ethics; teaching methodology

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提高护生分析、解决护理实践中伦理问题的能力,笔者自1994年始在护理伦理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式教学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充分运用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对于学员掌握和应用护理伦理学的原则于未来实践十分有益。

教学对象 [医 学教 育网 搜集 整理]

护理专业的本科、专升本和专科学员。本科学员主要来自地方高中毕业生;专升本和专科班的学员则来自各部队医院。

教学实施

护理伦理学教学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年,40学时。案例教学常采取下列形式:

2.1 单刀直入,引出讲授主题 以案例作为引导讲授某一课题,不仅免除一些不必要的开场白,直接切入核心问题,而且可以提高学员的兴趣。[案例1],产妇王某,40岁,妊4产1.有习惯性流产史,第4次妊娠保胎至31周早产,新生儿体重1 850 g,而且出生后多次呼吸暂停,最长的1次达20 min,B超示:颅内出血。继之又发生吸入性肺炎、硬皮肿。医护向产妇及家属交代新生儿病情危重,即使抢救存活,其将来的智力可能较差。但产妇和亲属决定,即使孩子痴呆也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此时,医务人员应如何决策?讨论该案例,首先需确定的问题是颅内出血后又发生吸入性肺炎、硬皮肿的新生儿该如何处置?这样的孩子有没有生存的权利;然后再介绍国内外产科临床工作中涉及的残疾新生儿处置问题;最后讨论用什么标准衡量新生儿的生命价值,有何严重缺陷的新生儿不宜存活。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神圣与生命质量相统一的伦理学理论。

2.2 借助案例,加深对原则问题的理解 伦理学提出了一些特定规范具体的行为要求,但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则是一个很不确定的问题,借助案例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地帮助学员深刻地理解伦理学的规则。[案例2] 患者,男,28岁,技术员。在某厂医院被确认患有乙型肝炎,他要求医护人员不要将诊断结果告诉别人。因为他怕隔离治疗后被同事疏远和歧视,更担心相识不久的女朋友因此而与他中断恋爱关系。医护人员答应患者暂不向他人透露,但要求患者抓紧治疗,注意休养。该医护人员的做法正确吗?围绕该案例可提出3个伦理问题:(1)患者有无要求保密的权利?(2)医生和护士是否应该履行为患者保密的义务?(3)医护人员如何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2.3 运用案例,拓展解题的深度和广度 临床伦理学问题涉及的并不仅仅是医疗护理问题,而是广泛的社会、法律问题。案例讨论可以引发对护理伦理学难点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案例3] 一对青年夫妇怀抱幼儿住进某地招待所,自称来自农村。第2天清晨,服务员听到房间里不停地传出孩子的哭声,便打开房门,只见小孩躺在床上,而不见其父母。服务员请了医生,经检查,该孩痴呆,满身疱疹。服务员在给予小儿必要生活照顾的同时,通知派出所将男孩送进了市儿童保健院。

在组织讨论中绝大多数学员认为,此案父母放弃对孩子的责任是错误的,有的说,父母应该对孩子充满爱心,孩子毕竟是自己的骨肉,无论是健康或残疾都不能遗弃,他们的行为应该受到社会谴责;有的说,一切人类的生命都是神圣的,都应该无条件地保护。但也有不少人对父母的行为表示理解和同情。教员在总结中应该点出更深层的思考,告诫学员,医务人员不仅应该维护人类的生命,更要提高人口的生命质量,承担优生优育的道德责任。

学员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案例中蕴藏的困惑或许谁也无法给出明确合理的答案。但是,发言中所涉及的广泛的伦理问题,无疑有助于学员对残疾新生儿处置所涉及的深刻社会伦理问题更深入的认识。教学效果 [医 学教 育网 搜集 整理]

3.1 转变了学员对护理伦理学的学习态度 105份调查问卷显示,开课前不愿意听课、不得已听课的占28%;不太了解,试着听课者占38.2%;愿意听课者占29.8%,其他占4%.听课后,学员不愿意听课、不得已听课占9%;对课程有兴趣,愿意听课者占75%;认为课时安排太少,有不满足感的占16%.尤其是理解与简单应用、综合应用两项平均成绩明显提高。

3.2 学员的学习收获明显 调查问卷还显示,无什么收获的占0.8%;提高医德认识的占73.2%;培养医德感情的占36.4%;树立医德信念的占37.6%;提高了分析、解决伦理问题能力的占73.8%;其他占0.6%.通过护理伦理学课的学习,大多数学员提高了医德认识和分析、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并为医德情感、意志培养和信念、行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3 调动了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教师来说,单纯的课堂讲授相对较轻松,而案例讨论要求教员化费大量时间收集选择临床过去或正在发生的蕴含伦理因素的案例加工、编辑、组合提出思考题。引导学员讨论及总结均需充分准备。对学员来说,活跃的课堂讨论很适合年轻人的特点,学员结合案例分析积极动脑,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正如学员说的“案例式教学使我们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参与,为我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提供了机会”:“多思考、多投入,比教员简单地送一个结论要有意义的多。”生动活泼的案例式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课堂讨论和临床专题讨论,学员从教员传授的理论中获得营养,教员也从学员的讨论中受到启发,师生共同提高,密切了师生的关系。

讨论

4.1案例式教学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的地位

4.1.1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员的护理道德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未来的护理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每个护理对象都有其个体的特点。诊治和照料患者并非是将课堂学到的理论和原理,通过演绎推理就能作出正确合适的结论。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吸取个案的处理经验和教训,有利于学员在未来的实际工作准确地把握和处理护理伦理问题。知识在分析和讨论中才能为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基础。

4.1.2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员运用知识的能力 护理伦理学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书本知识上,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培养学员运用知识的能力。案例式教学正是培养学员运用知识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有益于学员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例,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案例式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过程,可更好地培养学员运用知识的能力。

4.1.3 能够启发学员学习的主体性 传统教学中,多采用“填鸭式”,学员无兴趣,课堂不活跃。而案例式教学是对护理实践活动和护理道德实践活动的能动反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践证明,真、善、美的事物和高尚道德情感更能得到学员的接受、拥戴和追求,更有助于学员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2 案例式教学应掌握的原则

4.2.1 选择案例内容要得体 选择的案例是否切合实际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案例选用不同,教学效果可大相径庭。有的案例能引起学员的重视,唤起学员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有的案例则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案例时注意:(1)案例内容和讲授内容相符;(2)案例具有典型意义;(3)案例要有现实意义;(4)案例为学员所熟悉、所感知过的。

4.2.2 运用案例的时机要恰当 课前要做好周密地准备,整个一门课中需用的案例要循序渐进,掌握层次性的原则。就一堂课而言,可酌情将案例安排在课始、课中或课尾。出发点应放在加深学员对其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上。

4.2.3 分析案例的方法要合理 在教学中,案例分析的方法有:(1)先列出案例,展示出案例提出的问题,然后进行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讲授,最后作分析。(2)列出案例后,接着就组织学员讨论分析。这两点都要求教员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员分析总结,锻炼学员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编辑:师晓宁)[医 学教 育网 搜集 整理]

作者简介:杨放(1958-),男,江苏金坛人,本科,副教授,人文社科部副主任,从事医学伦理学教学与研究

杨放(第二军医大学 人文社科部,上海 200433)

张晨(第二军医大学 人文社科部,上海 200433)

参考文献

[1] 施卫星,何 伦,黄 钢.生物医学伦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80

信息学教育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0

关于信息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的几点体会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不仅是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引发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模式的质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成为继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之后,人类必须掌握的第三种通用智力工具,并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于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视程度。

2000年秋学期,信息技术课已纳入我省普通高级中学作为必修课程。笔者就中学计算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践谈几点体会,旨在抛砖引玉。。

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信息素养(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与应用的能力)应该在人的必备知识结构与潜在能力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最核心的.问题是:学会如何适应信息社会,就是要具备基本的读、写、算的技能之外,还应当具备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探索欲,对事物主动思考的质疑能力,具有使用信息系统并会从无限的信息系统中提炼自己所需要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运筹能力及抓住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我想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信息课教学过程主要有理论课、上机课和课外实践三种形式,三者比例要适当,不能平分秋色,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一、理论课

1、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

传统的理论课堂授课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适合基础知识、语言算法、小结讨论等内容的教学,大多数教学内容需要同学具有感性认识,需要教师以实际效果演示来强化教学效果,学生上机练习的时候也能驾轻就熟。所以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同时教学应体现“事件驱动”的思想。

1、课前用于知识记忆性质的检查提问应取消。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安排一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思考题可以是用已学知识构思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是分析学生上机过程中某个有代表性的技术问题,并设计排除的方法。思考题的设计要兼顾“温故”并导出本节所学、鼓励发现问题、培养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等几个方面的功能,要允许学生查阅资料或讨论。

2、牢记课堂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

对于新授课,只要学生能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

[1][2][3]

★ 卫生法律法规教学体会

★ 卫生教育活动总结

★ 卫生年度总结

★ 车间卫生打扫体会

★ 卫生教育心得体会

★ 教师教学总结体会

★ 教育教学总结

★ 年度教育教学总结

★ 一年级卫生与健康教学总结

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几点体会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学;探究性学习;特点;思考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教学要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的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以小组活动为形式,通过其亲身实践(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所学动作要领,完成学习任务。目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我采用的探究性学习一般是:“提出问题──小组探究──自主学习──成果展示──交流总结”。有如下一些见解。

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再提出问题

一堂好的探究性学习课,问题的提出很关键。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所以“通过问题来解决学习”是一条核心思路。由于体育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学生要从一个技术动作或者一串技术动作中找准重点,再根据平时的观察回忆或在已有的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个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每一技术动作内容的学习往往是三到四课时,每一堂课对动作的重点要求可能有变动,因此,教师在课中的诱导重点十分关键。如:篮球课的行进间低手上篮学习,教学时数三课时,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传统教学法要分解教学,每一课时的重点稍有不同。探究性学习中也走不出分解动作这一步,学生探究之前的把课的重点点出,如以“三步”中的“一大、二小、三高跳”步伐为重点,或以低手上篮动作为重点,再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不会显得很盲目,找准重点进行探究练习,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二、探究性学习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体育教学中,学生探究性方法的掌握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应当符合学习规律,要做到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要有节奏地逐步提高运动负荷。

如教“头手倒立”时,在先进行完整示范,给学生一个学习内容的完整概念后;第二环节再从确立头手的位置关系──从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切入,让每个学生从三角形的稳定性中去探究为什么头手倒立的头手位置关系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的问题,而后探究性练习这个动作,并要求增加提臀动作;第三环节就是在头手位置稳定以后,在同学的保护帮助下,采用把一条腿向后上方举起,再让练习的学生体验另外一条腿向举起的腿靠的过程。这样一个一个环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探究性学习,才能完成好教学目标。如果仅示范讲解以后,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容易受伤,不安全。

探究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应按照先“扶”后“引”最后“放”的程序,从模仿到部分独立设计再到完全独立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进行,探究性学习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要根据体育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的条件,系统而有步骤地进行学习,注重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三、探究性学习要强调学生的主体

皮亚杰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法,提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的主动参与与体验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

在体育教学的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有效地让学生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学生通过努力即能达到的目标,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监控,自己设置可及目标,培养或强化其探究意识,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如跨越式跳高教学中,按层次分组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层次好的学生把橡皮筋向上伸,兴趣高昂,层次差一点的组因为水平相同,也兴致勃勃地练得起劲。这正是体育教学中所要求的。

四、探究性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要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没有探究的体验,就不会有探究水平的提高。要使每个学生在探究水平提高上有收获,就得使每个学生参与探究过程。首先,不能以“少数学生探究的成功”代表“全体学生探究的成功”。在体育教学中,如果说仅是少数学生完成了动作就代表了全班同学都能完成了动作,这实际上是让少数学生做教师的代言人。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表达探究成果或结论时,不能点几个好学生作为代表来表演就了事,要按层次全面开花;其次老师要随时了解学生是否在探究、是否遇到了困难和问题。有困难和问题要及时解决;再次要尽量用多种办法让学生暴露问题。只有暴露了问题,才能去解决它,所以教师不能为追求课堂的一帆风顺和完美的结构,而掩盖了学生在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多看多问,特别对探究有困难的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多询问多帮助。

五、探究性学习要有“度”

在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要有“度”。体育教学是在室外进行的,学习内容的探究要有“度”,一节篮球的传球课就不能探究为投篮课。组织教学的“度”也不能丢,否则,场面难掌控,易出安全事故。总之,体育教学中提倡探究性学习,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通过探究能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再通过自主解决问题,得到一套自行掌握体育知识,发展体能的方法,以至于让学生形成自觉锻炼的意识,为将来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石建文.体育基础理论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几点体会 篇12

一、辩论式教学的内容与过程

辩论式教学旨在探索如何将辩论引入课堂, 使之转化为适用于整个班级的学习活动, 通过讨论、质疑、资料搜集与小论文撰写等训练, 达成让学生提升思辨与表达能力, 产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 建构有效的学习策略等教学目的。

本人在听一些政治教师的公开课时发现, 有些教师为了让课堂“活”起来, 在教学的形式上可谓“煞费苦心”, 尝试着在45分钟课堂中引入辩论课堂, 但最后评课时, 这部分辩论式教学却往往成为全课的败笔。为什么会这样呢?本人认为, 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无可厚非, 但教学课辩论, 不同于辩论比赛, 课堂中的辩论是有明显的教学目标指向的, 要有效实施须注意以下几点。

1. 辩题的选择

要符合辩论式教学的主旨, 达到预定目标, 选题很关键。首先, 难度要适中。辩题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难易适中, 切莫艰涩难懂, 拔苗助长, 否则别说排疑解难, 连能否辩起来也会成问题, 反而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其次, 辩题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教学重点、难点作为辩题, 除了能取得其他辩题的一般效果, 还有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和课文内容的合理安排, 使一节课教学始终围绕重点、难点, 不断掀起高潮, 涌动活力。再次, 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辩题。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就时曾说, “成功秘诀在于兴趣”。只有选择富有新意、学生感兴趣的辩题,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和创造性。

在具体教学中, 辩题选择错综复杂。如面对“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党和政府还是主要靠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的辩题, 学生思维敏锐, 主动积极, 应付自如;但对“经济全球化是鲜花还是掌声”的辩题, 学生的辩论就不甚理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个人认为, 对现阶段中国突出的就业问题, 学生平时还是有所闻、有所睹的, 也是非常关注的, 因为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同样面临择业问题, 容易产生共鸣, 由此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 顺理成章地突出了这一重点、难点。而后者涉及的却是全球性问题, 这对高中生来讲, 难度相对较大, 而课堂时间明显偏紧, 在短时间内无法充分辩论, 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不如换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维护公平还是必须讲求效率”这一辩题, 以真正发挥辩论为教学服务的作用。这当然不是说复杂的辩题教师就不能选择, 只是它不适合45分钟的课堂教学。总而言之, 课堂辩论的选题须经教师考虑, 应跟课本重、难点紧密联系, 又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等认知特征, 且学生可能产生浓厚兴趣的选题, 以免脱离实际, 劳而无功。

2. 辩论的组织

一旦确立了合适的辩题, 接着就涉及辩论的课前和课中组织问题了。

首先, 辩论的准备。课堂辩论, 不仅要围绕教材重、难点确定论题, 而且还要查找许多资料支撑论点, 这就需要课前的组织。为了使辩论顺利进行, 教师可指定辩题。比如, 在确立“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党和政府还是主要靠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的辩题后, 教师可在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 前面3排为一组, 辩题是“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党和政府”;后面3排为一组, 辩题是“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这种由教师直接确立双方辩题的方式, 虽然使人感觉带点强制性, 但它克服了让学生自主选择的位置移动、人员流动和时间限制等问题, 更适合现在班级人数多、教室空间小的实际情况, 组织起一个团结向上、目标一致的班级“学习团队”, 从而为辩论式教学成功进行提供最为便捷的途径, 使直接辩论的参与人员达到最大化。比如学生“智囊团”, 其成员虽未必直接参与辩论, 但资料搜集、观点确立、辩词撰写等都有他们的一份功劳。良好的辩论准备, 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在学习中参与, 共享信息和资源, 学生在一个快乐的群体中实现了充分的沟通和协商, 提高了思维能力, 培育了健全的人格。其次, 辩论组织。当辩论准备工作完成后, 辩论赛就可以开展了。一般来说, 从时间上讲, 这种课堂小型辩论会, 在时间上应控制在15分钟以内;从形式上讲, 采用自由辩论较为合适, 以让更多的学生围绕辩题参与其中;从内容上讲, 辩论者须具备扎实的书本知识, 以保障探究和合作内容充实;从主导作用讲, 教师应成为辩论的组织者, 以“主席”的身份调控辩论的气氛和节奏, 及时缓解辩手的紧张情绪, 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最后, 辩论总结。临近辩论尾声, 教师还须花5分钟时间“点评”, 作最后的总结陈词。但要注意的是, 与一般辩赛不同, 总结陈词既不代表任何一方的观点, 也不仅是分析赛情, 而是对一节课的教学总结。因此, 教师的总结陈词至关重要, 关系一节辩论课的“收官”效果。

在笔者曾组织的题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党和政府还是主要靠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辩论中, 正方观点是:“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党和政府”, 反方观点是:“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 双方围绕“解决中国就业问题主要靠谁”展开了辩论。为了解决问题, 辩论双方都努力查找能支撑自己观点的资料和实例, 驳斥对方的“谬误”。通过辩论, 学生的认识逐渐趋同, 加之笔者的总结, 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就业问题的解决与党和政府以及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辩论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教学收到了明显效果。

二、辩论式教学实施的意义

据《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2期刊登的日本学者佐长健司《论社会科辩论式教学中反驳的指导方式》一文的介绍, 日本社会科将辩论引入课堂教学始于1990年前后。由于辩论能让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有效地展开讨论, 探究社会的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显现出巨大的活力,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本人的实践看,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辩论式教学, 确实对高中政治课堂的革新有着深远的意义。

1. 辩论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综合的素质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明确指出, 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论式教学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使课堂教学过程建立在多边互动基础上, 以导促学, 以情激学, 以教辅学。另外, 短兵相接的辩论, 有利于学生表现机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维、沉着的应变和较强的表达等能力, 进而通过自由联想、横向过渡、触类旁通、不断创新, 使课堂教学多了活力与生机, 多了观点的碰撞与问题的解决途径, 多了主体的参与和探索的快乐,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综合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2. 辩论式教学优化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强调指出, 教师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辩论式教学为教师优化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 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实践的平台。在教学理念上, 辩论式教学使广大教师进一步认清,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的内涵, 课堂是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生成的场所, 教师的目光应着眼于全体学生,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 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会获得新的突破, 诸如突出目标境界, 实现三维突破;强调素质培养, 达到乐于学习;强化大众教育, 提倡个性展示;呼应时代发展, 做到与时俱进, 日益成为教师共同追求的教学境界,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

上一篇:2018年安全月试题及答案下一篇:圆的认识六年级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