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杂志征稿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改革与开放杂志征稿(通用8篇)

改革与开放杂志征稿 篇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7069国内统一刊号:CN 32-1034/F

主管单位:省发改委主办单位:南京出版社邮发代号:28-253 本杂志适应各学术人士探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经济金融,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农村发展,政策变革,思想进步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

本杂志给各界读者当改革智囊、开放向导, 做管理顾问、经济参谋。【主要版块】

经济改革企业发展教育创新科技资讯技术管理热点话题党政思

想理论实践社会经济法制经纬

在线投稿QQ:46908364***15447921

邮箱:byqkxxw@163.com

电话:***陆编辑

改革与开放杂志征稿 篇2

一、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形象在杂志封面的呈现

(一) 《中国妇女》杂志

《中国妇女》于1939年创刊于延安, 在新中国成立后, 它成了妇联机关刊物, 成为党在妇女方面的主要宣传工具, 成为党的重要喉舌。作为建国初期我国的唯一一本女性杂志, 《中国妇女》杂志成功塑造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努力劳动的女性形象, 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着宣传主流价值观、引导受众发展方向的风向标。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 社会对女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媒介也开始逐渐重新塑造符合社会期待的女性形象。因此, 新时期, 《中国妇女》杂志封面上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杂志的封面女性形象经历了几个阶段的转变:一是1980~1989年, 在这一时期, 由于“四个现代化”和“四自运动”的开展, 国家鼓励女性学习知识, 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以跟上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 因而《中国妇女》的封面上出现了很多“知识女性”的形象。例如, 1988年第9期“女大学生”的封面。这一时期仍以展示女性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为主, 但是“女性美”的气质已经开始出现, 同时, “政治女性形象”的数量大量减少。二是1990~1999年, 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女性形象为白领、企业家和文艺工作者, 其形象更加时尚, 富有时代气息, 与建国初期的女性形象迥异。三是21世纪以来, 随着《中国妇女》杂志商业化运作的加强, 其封面上的女性形象逐渐商业化, 在杂志封面占主导地位的是女明星, 其次是商业界的女企业家。她们事业有成, 同时拥有时尚靓丽的外表。改革开放时期, 《中国妇女》杂志封面的女性形象主要特点有:从职业方面来看, 封面人物从“生产偶像”向“消费偶像”转变, 即从工农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形象逐步为各类当红明星所替代;从人物外在形象上看, 封面女性从“男性化气质”逐渐向“女性气质”转变, 其中也不乏职场女性的中性气质, 从相貌普通、衣着朴素的女性形象向相貌漂亮、装扮精致的女性形象转变;从人物活动环境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 封面女性城市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 人物活动场所逐渐由工作场所转为无背景, 从而突出人物的个人形象。

(二) 女性时尚杂志, 以《瑞丽》为例

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市场化程度的加深, 这促进了各种消费时尚类杂志的诞生和发展。这类杂志与《中国妇女》杂志不同, 是一种完全商业化和国际化的产物。这种时尚类杂志以倡导消费为使命, 广告则是其主要收入来源, 与这种消费模式相适应, 这类杂志将职业女性作为自己的目标读者, 通过塑造追求时尚、崇尚浪漫、观念开放的女性形象来影响和引导女性受众。

本文主要选取的是《瑞丽》杂志作为研究样本。创刊于1995年的《瑞丽》杂志是目前中国时尚杂志期刊里的龙头, 它以“设计美丽, 设计生活”为品牌宗旨, 以“东方风格, 女性视角, 实用导向”为办刊风格, 受到了广大女性受众的喜爱, 已经成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时尚媒体团体。 (1) 经过统计分析, 我们对于女性时尚杂志 (以《瑞丽》为例) 所呈现出的女性封面形象有如下一些特点:绝大部分的封面人物都呈现出典型的女性气质, 少部分呈现出双性化的气质本次统计中并没有单一呈现男性化的气质的样本。其中, 女性气质可以被划分成淑女型和先锋型两大类型。不难发现, 无论是淑女派还是先锋派, “长发”、“裙装”、“暖色”都是打造女性气质的重要元素, 符合传统文化对于女性形象的一贯看法。封面人物以表现女性身体为主, 对于其精神方面的关注则很少, 而且, 时尚杂志上的封面女性大部分以暴露身体来展现其性感的形象, 这反映出了从男性化的视角出发对于女性的欣赏标准和期望。封面女性几乎都具有“超级身材”, 体型纤瘦却凹凸有致。这样的身材对于大部分普通女性是不现实的, 却并不影响她们对于这种“超级身材”的疯狂追求。总之, 现代社会的时尚女性杂志从男性化的视角所打造的“封面女郎”向广大追求时尚的年轻白领们宣扬其现代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理念, 诱导她们通过消费来使自己接近这些“神话”了的封面形象, 从而达到了刺激消费的目的。

二、改革开放以来杂志封面女性形象变化的原因分析

从建国初期充满着阳刚之气的劳动女性、政治女性形象, 到改革开放以来以明星、偶像为主体的富有时尚气息的封面女性形象, 中国女性的媒介形象与社会发展的潮流总是严密契合, 一方面, 女性形象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的变化与发展;另一方面, 社会大背景的变化也是女性形象呈现出不同特点的根源。

(一) 经济模式的变化对封面女性形象的影响

经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媒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 经济对于社会性别差异的形成与发展变化具有决定的影响。这同样体现在杂志封面女性形象上, 随着社会经济性质、经济模式的发展, 封面女性形象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改革开放后, 我国逐渐建立了市场经济制度, 经济走向开放化、国际化, 杂志上的封面女性形象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这一时期封面女性形象的新特点有:一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开放性、包容性使得女性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权, 因而在媒介中的形象也更加多元化, 杂志封面上的女性人物有的时尚性感, 有的职业干练, 有的温柔可人, 展示了多元化的女性气质。二是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 各种针对女性消费群体的女性杂志、时尚杂志诞生, 它们努力打造一种与追求经济效益的消费文化相契合的女性“消费偶像”, 从而引导广大女性大量消费, 以使自己不断向杂志封面上的时尚女郎形象靠拢。三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 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使中国女性也开始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女性审美观念的变化, 传统东方女性审美观与西方女性审美观发生碰撞和交融, 对女性美的解读更加丰富多彩, 这也使得杂志封面女性们的形象兼具东方美与西方美, 体现出现代范儿和国际范儿。

(二) 文化的多元化对封面女性形象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和政府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提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先进外来文化的策略, 中国社会进入了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 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定义也有了新的内容:一方面, 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所体现出的女性温柔、体贴、有奉献精神等美好的气质重新受到社会的推崇;另一方面, 西方文化中女性独立、大方、时尚、性感等形象特点也深深吸引了中国社会。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得杂志封面女性形象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三、当今我国封面女性形象建构中的缺陷

(一) 封面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

女性在媒介中的刻板形象以及这些形象对受众的影响一直是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重要议题之一, 也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在提高传播者警觉, 改善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等方面取得的了很大成效。现代传媒随时随地都在宣扬和展示女性的“身体美”, 杂志封面的女性形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大部分封面上的女性人物, 其形象都与其工作、生活、学习等没有联系, 而其美丽的外表和性感的身材成了展示的全部内容。这就是媒体对女性的一种刻板印象的塑造, 这种刻板形象是被动的、消极的、屈从的和依赖的。

当代我国杂志封面上的女性形象, 较之以前, 摆脱了封建社会中“贤妻良母”的刻板印象, 也不再是“女铁人”式的女工人、女农民的刻板印象, 而是兼具东西方文化中的女性美, 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加时尚的形象, 但是, 这种形象仍然是一种父权制社会下的女性刻板印象。父权制的核心元素之一就是“看”与“被看”, 既将女性置于男性的凝视之下, 男性是“观者”, 女性则是“被看”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说, 封面女性也是“被观赏者”, 她们的美丽、年轻、性感、可爱等形象都是依照男性的需求来展现的。“刻板印象”所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女性审美的单调化, 大眼睛、高鼻梁、丰满的乳房、苗条的身材、修长的美腿等都成为女性魅力的代名词, 而女性的内在品质、女性的创造能能力则被忽视。封面女性的刻板印象反映了从男性化视角出发的对女性的欣赏标准和期望, 同时将它们加诸女性受众的身上, 促使她们以封面女性的形象为效仿对象来改造自身, 自觉地实践父权文化下的价值结构对于女性的构建, 这是一种性别不平等的表现。

(二) 媒体形象的社会失真

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 当代我国杂志封面上的女性人物普遍是形象美丽的年轻女性, 尤其以当红女明星为代表, 她们拥有漂亮的外表、魔鬼的身材, 部分事业也是蒸蒸日上, 总之, 她们符合社会对女性的所有要求和期待, 是“理想化的女性”。这种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其实并不是女性形象的真实呈现, 更多的是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引导和构建, 掺杂着媒介的价值取向。一方面, 杂志封面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很不全面, 集中于年轻女性, 忽视了广大妇女;另一方面, 杂志封面上的女性形象是普通女性根本无法达到的“乌托邦”, 然而, 大部分女性仍然会孜孜不倦地疯狂追求。因为, 杂志封面上的理想女性们在给广大受众宣扬这样一个理念:女性美就是身体美, 美丽的外表是女性获得社会地位、爱情、金钱等一切的唯一保证, 拥有了美丽的外表, 就可以随心所欲, 过上自己期望的生活。封面女性所构建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是一种媒体形象的社会失真, 使得女性对于“身体”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如张淑丽所说, “女人的身体虽然成为一门女人无法掌控的学科, 但女人却经历各式各样的自虐仪式将自己打磨成‘外表光滑、形象美丽、没有裂痕、没有褶皱的可见符号和精美商品’”。

(三) “封面女郎”成为消费商品

之所以会出现女性的媒体刻板印象以及女性媒体形象的社会失真, 消费文化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消费文化中, 杂志的销量使其追求的最终目标, 是其生存下去的根本。封面是杂志的脸面, 通过封面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是杂志销售的第一个环节, 而具有视觉诱惑力的女性形象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采用明星、美人作为杂志封面, 是杂志进行自我推销的一个视觉“卖点”。同时, 杂志封面塑造出的封面女性形象, 是一种无形的广告, 可以引导和刺激市场消费, 这是因为封面女性的理想化形象影响了女性受众的审美价值取向, 为了追求身体美而去购买杂志上所宣传的商品, 从而产生了大规模的消费行为。由此看来, 封面女性既满足了媒介自身对经济效益的追求, 又满足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创造了一种从众消费现象, 产生了“美女经济”。封面女性形象经过杂志的塑造和推广, 在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同后, 就开始沦为了商家创造商业价值的工具。

四、小结

改革开放以来, 杂志封面女性形象经历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 这与我国的经济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息息相关, 总的来说, 女性在杂志封面上的形象走向独立、开放和多元, 是进步的。当今我国, 杂志封面上的女性形象并没有摆脱父权制的桎梏, 封面女性所普遍表现出来的美丽、性感、时尚等刻板印象反映了男性化视角下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期望, 同时, 这种刻板印象作用于女性受众的身上, 促使她们通过消费来使自己接近理想化的封面女性形象。这一过程是对父权文化的肯定, 也是对消费文化的实践。媒体在构建社会性别角色、引导审美等价值取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经验与现实情况启示我们, 封面女性形象作为女性的代言人, 应该能够全面展现我国女性的形象和风采, 不仅要引导女性如何获得更富魅力的外表,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女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内在品质。只有这样, 女性才能真正走出父权文化和消费文化的樊篱, 打破女性刻板印象, 获得独立与解放。

摘要: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 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风气、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 媒介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体现出不同的女性气质和社会对女性形象的期待。本文将以我国杂志封面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杂志封面女性形象的变迁、原因和存在的缺陷。并试图寻求对女性的解放途径, 即如何使女性获得应有的公平和公正的待遇。

关键词:杂志封面,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参考文献

[1]王蕾.从“女劳模”到“女明星”——从《中国妇女》60年封面人物看国家意识形态控制下媒体女性形象变迁及国家话语转变[J].新闻记者, 2009 (12) :87-92.

[2]周宪.论作为象征符号的“封面女郎”[J].艺术百家, 2002 (3) :8-13.

[3]戴韵.女性时尚杂志封面女郎形象解读[D].苏州:苏州大学传播学院, 2007.

[4]翟曼.从民国女性杂志看女性的社交公开[D].河北大学, 2011.

改革开放与大国竞争 篇3

30年来,改革与开放是中国历史的主题,犹如一对孪生姐妹,缔造了中国发展的奇迹。一般来说,人们往往把“开放”放在“改革”之后。但从时间顺序上来说,中国的巨大变迁实际上是从“开放”开始的。1978年,安徽小岗村的农民偷偷约定包产到户,常常被认为是改革的起点。可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国家层面上合法化,却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小岗村的道路是一个典型,代表着改革自下而上的逻辑。

可是,改革自上而下、“顶层设计”的逻辑是从什么开始的呢?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深圳市境内划出一小块地域,建立特区,把当时没有把握、缺乏经验、争议很大的一些改革设计,放到特区里面摸索检验。而深圳特区的特殊之处,就在依托香港、对外开放、学习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参与国际贸易和竞争。

后来人们一般把深圳特区的建立看作邓小平推动改革的“神来之笔”。今天如果我们回过头来审视,可能会发现这一伟大的改革实践得益于邓小平非常特殊的经历和高瞻远瞩的眼光。邓小平在1973年复出以后主要协助周恩来主持外交工作。他在“文革”末期那个内外高度隔绝的时代里,访问过纽约联合国总部以及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在中美建交后的第一时间访问了美国。那时候的中国被国际封锁已经30年,包括当时大多数高层领导人在内,中国人对新的科技革命和国外经济社会变化缺乏直观的了解。可以判断,邓小平对于国际经济发展状况和潮流的把握,是他能够在特殊的年代,以卓越的远见,推动改革开放的基础之一。

从此以后,深度扩大对外开放、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和适应国际竞争,就成为了中国改革在矛盾重重中不断突围的主要动力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由于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影响,中国在国际上再次陷入封锁,国内改革事业进入关键路口。在这个时刻,1990年初上海浦东新区的建立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开放的深度,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继续以开放的态度推动改革。又过了近十年,到世纪之交,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贸组织让中国经济充分面对全球市场的机遇和全球竞争的挑战,并因此激发出了巨大的活力。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我们可以看到一条“以开放促改革”的历史逻辑。但这也许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特性,而是人类社会进行重大自我革新的共性。1840年中国被英国轰开国门的时候,仍然是世界上最富裕和巨大的农业文明国家。“老大中国”在工业化列强无情的炮火中遽然间“开眼看世界”,才开启了痛苦、曲折而伟大的复兴过程。

很多学者认为,欧洲的现代化也是从“开眼看世界”起航。“十字军东征”等历史事件,不经意间让死气沉沉的西欧在与东方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中,焕发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动力,最终产生了改变世界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东方文明的震撼帮助西欧驱逐了中世纪的愚昧,“到东方去”又成为西欧开辟新航路、走向世界的起点。

孟子曾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来自外部的竞争和压力是内部的改革者们不断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动力。二战以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通过“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在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实现了快速崛起,而许多拉美国家由于实行相对封闭、规避竞争的“进口替代”政策最终使他们的经济面临困境。

今天的中国再次走到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口。放眼世界,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大多数国家都跟中国一样,面临着新一轮的自我革新。尽管具体的处境和目标不同,但每个国家都面临着重重的国内矛盾,哪个国家能够更成功地突围和创新,哪个国家就将在新世纪引导世界发展的潮流。

中国已经决心继续用扩大开放促进改革,而不是通过保护主义来逃避竞争、用封闭保守来固守僵化。上海自贸区的建立,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中国新一轮深刻的大开放,在开放之中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焕发出社会的潜力和活力。

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在通过建立跨太平洋和跨大西洋的新自由贸易规则,来推动国内的革新,维护美国的地位。这是一场改革与开放的竞争。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也许是几百年国际关系史上最良性的一次大国竞争。

改革开放与幼教事业发展 篇4

钟 丽

“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写入十七大报告,让我感到特别振奋!这将为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十七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张放平这样说。

中国于1978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创造和开发,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不再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那种积贫积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种贫困落后!

今天幼教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着,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教师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教育新方法新观念,推动我们的幼教事业的新发展;是改革开放,从根本上否认了某些家长、老师的“强调知识”、“知识越多越好”的错误思想,落实了幼儿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以正确的儿童观来促进幼儿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教师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优秀人才的发挥;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树立了中国人民教师的自信,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更高发展。

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样,也是中国幼教事业不断取得新成果的根本动力!我以我园十几年的教改成果来说明:

西教中引,变革中的幼儿教育前景无限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科学立身的观念深入人心。尤其是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强烈的“望子成龙”观念使家长们不惜教育投资,希望孩子从小就能受到良好教育。传统的国内授课方式已经跟不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一些投资者独具眼光,把中国国情与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结合起来。众所周知,中国实行的是中庸教育,而西方国家则崇尚自由教育,我园把这两种方式巧妙地结合起来,既保留传统的一些准则,又另辟自由教育的新蹊径,相继引进了蒙台梭利教育教学法、整合活动课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感觉统合训练、多元智能理论等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多元化开发,诠释快乐”的教育原则,并根据幼儿的大脑发育特点以及幼儿心理学知识,结合中国儿童具体情况,制定了一套全方位的教育方案,此方案是一种立体化全面构建儿童健康人格和综合智能、适合中国0~6岁婴幼儿的优化教育方案。这种教育方案的生命力在于它是最适合中国儿童的早教方案。我们还坚持“快乐到永远”的文化理念,反对小学教育低能化,不要求幼儿有超常表现,而是让幼儿在快乐中、游戏中学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办学理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孩子真正做到主动、轻松学知识。在这里学习的孩子,无论是社会交往能力,还是独立自主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加强教师队伍培训,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多元开发、个性自由的办学原则带来的是教师队伍的丰富多元化。由于实行的是严格的教师招聘制度,应聘教师除了要有正规幼儿教育中专以上学历外,还必须要有专项特长。实行教师培训制度,以专家主讲和园内骨干教师培训的方法,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服务水平,而且,这些培训是持续不间断的,这样就确保了公司幼儿园教师队伍高水平的教育质量。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篇5

摘要:改革开放对我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带给了我们各方面的巨大成就。它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 成就 中国人民 中华民族

一、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和成就来认识改革开放

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8年的奥运会,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30年了。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

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成就是: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如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等。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也打开了新局面,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还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也都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今天,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会说我们中国人是劣等公民,说我们是东亚病夫。蓬勃发展的经济,接连上天的卫星,奥运赛场上一面又一面的金牌让那些嘲笑中国人的高傲自大者无话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发展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表明,社会主义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主义社会发挥出其强大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创举,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普遍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三十多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回顾这三十年来的巨变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新中国在刚刚成立之初,在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之时,却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洗礼。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中国再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这样一个岔路口许多人在彷徨犹豫。不知道中国该走怎样一条道路。就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睿智的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策略。这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整个中国,也激发了广大中国人民迅速的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的决心与信心。

回顾这三十年,我个人的想法是“发展是硬道理”。建设小康社会,中心任务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小康社会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发展是包括经济和社会在内、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小康社会是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其核心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从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来认识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继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的第三次伟大革命。这是我们党领导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使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不仅造就了当代中国30年举世瞩目的辉煌巨变,也积累了极为重要的宝贵经验。3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是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基本遵循和强大精神动力。

胡锦涛总书记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党的十七大总结的“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统一上,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是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宝贵经验的,这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同时又有理论创新的结果,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和自觉遵循。

三、从改革开放30年的理论创新成果来认识改革开放

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足迹,深刻总结其经验,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解放思想,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篇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0年奋力开拓,30年硕果累累。改革开放让我们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这个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恢复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的重大贡献在于,他不仅重新确立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率先提出要解放思想,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深刻阐述了解放思想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江泽民同志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胡锦涛同志也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为党的思想路线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正是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全党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鲜明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针对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与保持党的先进性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抓住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围绕这个命题逐步展开,我们党在先进性的内涵和要求、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意义、保持先进性的途径和方法、先进性建设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先进性建设的规律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形成了关于先进性建设的系统理论。同时在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可喜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

改革与开放杂志征稿 篇6

中 国改 革开放 三十年 的成 就与 问题 总结

政 上、组织 上 确 立法 院、检 察 院 以 及 反

贪、计、察、访 等部 门的独立性。审 监 信

废 除 官 本 位 的 等 级 制 度、黑 箱 化的财 政 制度、贵垄 断 的企 业 制 度、权 封

农 用 时 一 半 充 公,下 的 一 半 收 取 高 额

剩 的 土 地 增 值 税 ;对 土 地 的 买 卖 施 以 限

制 — — 必 须 在 城 市 有 工 作、有 住 房 : 或

者 年 老 无 人 赡 养,者 开 发 商 解 决 其 工

或 作、房 和 社 会 保 障,样,民 才 能 卖

住 这 农 掉 他 的 土 地,此,地 改 革 不 会 发 生

因 土 建 等 级 的 社 会 保 障 制 度、歧 视 性 的 户

籍 制度,等。等

切 实 保 障公 民的 话语 权、存 权、生

迁 徙 权、织 权、举 权、与管 理 权、组 选 参

平等 谈 判 权、社 会 保 障 权、集 体 诉 讼

权、法 救 济 权 等 项 权 利 ; 高 人 民 收

司 提 入,保 劳动 权 益,善 民 生 现 状,确 改 治 豪 强 土 地 兼 并、民流 离 失 所 的 状 况。农

开 展 社 会 正 义 运 动、平等 权 利 运

动。立 社 会 正 义 优 先平等 权 利 第 一

确 的 理 念,高 官 德,扬 公 德 ; 德 是

提 弘 官 官 员 的 立 身 之 本,是 做 人 的 最 基 本 的道 德 与 良心。后 谁 突 破 了 官 德 底 线,以

就 将 永 远 退 出 政 坛,甚 至 受 到 法 律 的追 究。过 约 束 官 权,人 民 群 众 来 监

通 让 督 官 员 以树 立 官 德。

总之,主 张 实 行 宪政 社 会 主 义,我 理 环 境 污 染 ; 立 免 费 义 务 教 育、费

确 免 医 疗、费 养 老 的 “ 免 ” 度,行 普

免 三 制 实 遍农 民养 老金制 度。

进 行 土 地 制 度 改 革 .建 立 现 代 农

村 制 度 : 行 土 地 的 “ 化 ” — 资 本

实 三 — 化、模 化、作 社 化 ; 活 农村 土 地,规 合 盘

允 许 土地 的 转让、卖、租、股、买 出 人 抵 确 立 宪 法 至 上、限 政 府、护 人 权 的有 保 宪 政 主 义 原 则,兼 顾 宪 政 民 主 与 社 会

押 贷款 ; 现土 地 承包 权 的永 久 化,实 以

此 解 决 农 村 的 融 资 困 境 : 以 土 地 的 资

本 化、模 化、作 社 化 实 现 土 地 的 增

规 合 值、民 议 价 能 力 的 增 强、民 收 入 的农 农 稳 定、治 分 权 与 中 央 权 威、世 价 值

法 普 与 社 会 主 义 . 接 人 类 政 治 文 明 成 果 与

迎 中 国 国情 相 结 合 的 新 改 革 开 放 时 代。

我 相 信 新 改 革 开 放 时 代 一 定 会 到

来。定更 加辉煌。一 田

提 高,而 缩 小 城 乡 差 距,动 内 需 市

从 启 场 ; 时,全 国、、、、镇 分 别

同 在 省 市 县 乡

划定农业 区、农业 区,农业 区,非 在 学

(文 系作 者 2 0 年 l l 1日在 北

本 08 OP 1

习台 湾 的 做 法,价 归 公,地 转 为 非

涨 土 京三味 书屋 的演讲 稿 的一部 分)

新课程改革与开放化学作业 篇7

课堂作为开展教学的主阵地, 历来为广大教师所重视, 但是课外作业的布置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仍然是教师布置—学生作答—教师批改, 而且流于形式, 学生始终没有跳出以教师为圆心、以规定问题的标准答案为半径的轨道。这些单一的传统作业方式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不符合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课改理念, 而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 发展学生个性”的开放式多元化作业。

二、开放作业的特征

曾有人精辟地形容, 学生的学习是“课堂打基础, 课下练功夫;课内牛筋骨, 课外长肌肉”, 足见课外作业之重要性。孔子说过,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作业是学生巩固复习、加深理解、培养能力、训练技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师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矫正、反思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开放式作业是以学生自主探究巩固为主, 以教师布置为辅的, 把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 给学生以充分发展的空间, 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一种作业模式。开放式作业与传统作业相对而言, 具有体现主体性、拓展创新性、形式开放性和突出探究性等基本特征, 更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目标。

三、开放作业的理念

1.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2. 注重学生作业方式的开放, 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给学生一点语言阐述的时间, 在复述中巩固;给学生一个交流讨论的平台, 在质疑中突破;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空间, 在优化中发展;给学生一个实验探究的机会, 在实践中提高。

四、开放作业的方式

学习和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对问题的解决是开放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 开放作业可以有如下几种方式:

1. 复述式作业。

复述化学用语等识记内容, 如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合价、化学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元素周期律等。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总结规律, 学会巧记, 在理解中记忆, 而不是死记硬背。化学知识是零碎的, 但又是有规律的, 要让学生善于发现共性和特性, 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某一概念、原理、实验现象等。学生在回答这种作业时, 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组织语言, 这就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对话式作业。

对话式作业是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形式, 可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 小组合作进行思考、交流和讨论;与老师对话,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最想对老师说的话, 给老师指毛病、谈建议、提要求, 交流学习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释放自我, 拉近师生距离, 形成合力, 实现教学相长。但学生所提的问题不多, 深度不够, 质疑的问题以课后思考题和堂上讨论题居多, 另外, 与老师对话时, 学生似乎也有所顾忌, 询问的大多只是关于学习方法的问题。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和训练, 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还应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以达到化学以人为本、学为所用的目的。

3. 自主式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能力强弱以及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 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内容可多可少, 但必须自行设计。基本要求是:做你喜欢做的作业, 目的是体验喜悦, 激发做作业的内驱力;做你认为自己真正需要做的作业, 目的是体验不同的自我要求;做你能够胜任的作业, 目的是体验成功, 让作业成为学习的不竭动力。学生对分子、原子、化学反应过程这些微观世界比较模糊, 对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学习, 去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有了自己的亲身参与, 深奥难懂的一些理论问题就会在同学们的自我探讨中迎刃而解。

4. 实践式作业。

学校与教师可充分利用资源, 举行课外活动 (兴趣小组活动、竞赛指导活动) 、社会调查 (测定酸雨的pH值、节日燃放烟花爆竹与空气污染、环境污染造成后果的调查、吸烟的害处、废旧电池的回收等) 、参观学习 (参观造纸厂、硫酸厂、化肥厂、制药厂等) 。新课程标准中对这方面提出了许多调查探究的要求, 如: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资源蕴藏情况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 对家庭燃料的选择及如何使其充分燃烧提出自己的看法;调查周围生活环境中“白色污染”的情况;调查常用化学电池的种类, 废旧电池的回收途径和处理方法;调查所在城镇或农村工厂的情况,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分析厂址的选择是否合理, 对环境是否造成污染, 存在哪些问题, 应如何解决等。这些课题是教师设计开放式作业时可参考的资料。此外, 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趣味性的探究实验, 如自制汽水、白纸显字实验、鸡蛋雕花、自制喷泉、制作水果电池等。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

五、开放作业的意义

开放式作业, 变被动为主动, 变“要我做作业”为“我要做作业”, 改变了单一的作业形式、枯燥的作业内容和大比例的作业容量等, 使学科之间相互交汇融合, 师生之间情感交流, 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 从而达到优化学习环境的目的。开放式作业, 让学生从书本上跳出来, 从题海中跳出来, 走向社会, 走近生活, 刺激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的思维火花相互碰撞, 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掌握, 又发展了学生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 教师可以从中获得较为准确、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 增进了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交流。开放后的作业, 学生普遍感到新奇、轻松和兴趣, 做作业也认真多了。

社会音乐教育与改革开放同行 篇8

一、中国社会音乐教育开展的主要途径

社会音乐教育形式多样,覆盖面极广,各种业余音乐培训、音乐比赛、音乐展演、音乐出版物、音乐交流以及群众性音乐活动等都是我国社会音乐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可以说社会音乐教育几乎散布在文化、教育机构的各种活动中。其最主要的开展途径有以下几个:

1.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办的社会音乐教育活动

(1)由文化馆(宫)、艺术馆、青少年宫(活动中心)等机构主办的社会音乐教育活动

这类开展社会音乐教育活动的机构大多始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配有一定比例的专职音乐教师,是广大群众开展业余音乐生活最主要的场所。改革开放初期,在经历了“文革”十年发展停滞期后,它们普遍面临着两个难题:第一,教学经费紧缺、教学场地有限、教学设备陈旧;第二,“文革”导致的教育断层使师资严重匮乏。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逐渐加大,缓解了教学经费、场地及设备等方面的困难;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推进,专业音乐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输出大量音乐教师,扭转了师资短缺的局面。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各种社会艺术办学力量的兴起曾给这些机构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它们依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通过一系列整改,大胆尝试多种运作方式,努力寻求创新发展之路,再次巩固了其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到2007年底,我国共有文化馆2806个,群众艺术馆372个,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54个和280个。①这些机构凭借多样的教学形式、优越的教学条件,以及其政府官办性质的社会公信度,成为我国社会音乐教育活动开展中的主要力量。

(2)由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办的音乐专题节目

广播、电视音乐专题节目是开展社会音乐教育、提高群众音乐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水平所限,音乐专题节目在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中所占比重不大。改革开放后各地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台、电视台、转播塔数量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收音机、电视机普及率大幅提高,到2008年末,我国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6.0%和97.0%。②广播、电视音乐专题节目在社会音乐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近年来,为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中央及各地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加大音乐节目播出力度,在保证音乐欣赏、文艺演出等常规节目正常播出的同时,还纷纷开设了专门的音乐频道,在大力宣传、推广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积极介绍国外音乐文化,并在节目形式上不断探索创新。以教学为目的的音乐节目逐渐增多,如“专家访谈”、“名师课堂”等节目,更是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凭借普及度高、受众面广及播放不受地域限制等优势,越来越多的音乐专题节目成为社会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途径。

2.由学校、专业音乐院团等主办的社会音乐教育活动

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要求日益提高,仅靠政府部门主办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已无法满足广大群众与日俱增的音乐学习需求。为缓解社会音乐教育供求失衡的问题,各地专业音乐院校(团)充分发挥音乐人才基地的作用,开始面向社会广泛开展音乐培训工作。1984年,广州音乐学院率先借助社会力量开办“广州市少儿业余音乐学校”,打开了我国专业音乐院校引领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全国各师范院校音乐系、艺术学校等也相继设立了面向社会的音乐培训部门。除开办各种音乐培训班外,为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各专业音乐院校还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及考核认证工作,如中央音乐学院开展的“全国音乐教师等级认证”工作,对规范社会音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和充足的教学资源,这些由学校、专业音乐院团等主办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在短时间内成为我国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中的领军力量。

3.社会音乐考级活动

随着社会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发展,社会音乐考级应运而生。上世纪80年代,在一些音乐培训班的教学过程中,为评估和鉴定学生的学习情况,经过考试颁发合格证书。这一形式后来在各音乐培训班中被广泛应用,是我国社会音乐考级的雏形。为提高国民音乐素质并进一步规范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中国音乐家协会借鉴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考级的经验,于1991年首次举办了面向全国的业余乐器演奏考级活动,“宣告了我国全国性的乐器考级(业余)制度的诞生和起步”③。随后,各专业音乐院校及各地音乐家协会也相继成立了社会音乐考级委员会。到目前为止,经文化部及各地文化行政部门核准备案的音乐考级机构共49个,其中全国范围音乐考级机构6个,各省省内考级机构43个。④各考级机构在考核评估的基础上,还积极开展音乐辅导、教师培训、优秀考生展演和比赛等相关活动。蓬勃发展的社会音乐考级活动及以考级为核心的一系列音乐教学活动积极推动了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对规范业余音乐教学、发现音乐人才、提高国民音乐素养意义重大。

二、推动中国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社会音乐教育能够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1.党和国家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党和国家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是我国社会音乐教育30年来得以稳步发展最坚实的根基。党中央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同时,拓宽文化、教育事业资金投入渠道,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教育服务体系;对宣传文化单位实行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艺术教育培训,引导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文化、教育事业投入不断加大,2008年文化支出252.81亿元,教育支出1598.54亿元,2009年拟安排文化支出279.75亿元,增长10%,拟安排教育支出1980.62亿元,增长23.9%;⑤《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对推进文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推广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服务“三下乡”、高雅艺术进社区等文化惠民工程,活跃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积极奉行文化艺术亲民近民政策,大力促进我国文化、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为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我国改革开放前文化、教育事业底子薄、设施差,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得到了改善。

2.经济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经济成分逐渐向多元化过渡,人们的工资收入更加多样化,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⑥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收入提高和生活水平改善使得许多家庭在保证基本的日常生活开支外,普遍有能力支付音乐学习费用,这是我国社会音乐教育得以顺利推进的物质保障。

3.大众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和音乐学习需求的激增

大众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和音乐学习需求的激增,是我国社会音乐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石。1993年2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倡导实施素质教育,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更使得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政策理念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下来,有力地扭转了应试教育观念下音乐、美术、体育被视为“小三门”课程而长期不被人们所重视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前苏联、美国、日本等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教育经验的引入,也使音乐教育的社会关注度进一步提高。上世纪80年代初,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实施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备受关注,为了让孩子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对能够提高智商、陶冶情操的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学习,家长们更是不惜投入重金。近年来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和推广,更使得社会音乐教育对象从青少年逐渐扩大到中老年范围。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人们生活富足后对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使文化消费比例大幅攀升,音乐学习投入随之增加,为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4.学校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及社会音乐教育三者间的良性互动

学校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以来,这三者的协同发展共同推进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进步。社会音乐教育在有益补充学校音乐教育的同时,也为专业音乐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而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又为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教学骨干,反过来也促进了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这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我国社会音乐教育能够稳步前进的根本动因。

5.音乐演出市场的繁荣及各类音乐比赛的广泛开展

音乐演出市场的繁荣和音乐比赛的广泛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娱乐场所数目大幅提升,到2007年,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2070个,坐席多达1544156个。⑦各种形式和种类的音乐演出也更加丰富多彩。近年来,各音乐演出机构响应中央号召,积极推出低票价、普及性质的群众音乐会及公益演出,举办各类免费音乐知识讲座,使社会音乐教育的内容更加广泛和充实。各地文化、宣传、教育部门以及电视台等机构,结合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网络宣传等各自的优势,积极举办各种面向全社会不同阶层的音乐比赛,如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全国钢琴小提琴大赛”和“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大奖赛”,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激发了广大观众音乐学习的兴趣。2004年,“青年歌手大奖赛”首次加入原生态唱法,把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集中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拉近了传统音乐文化和人们的距离,是解决长期以来传统音乐文化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相对薄弱问题的一种有益尝试。

6.乐器销售业及出版发行业的兴盛

乐器销售业和出版发行业的兴盛极大地丰富了社会音乐教育资源。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由单一公有制过渡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多元化体制,在这种宽松的经济环境下,乐器销售行业得以快速大规模地发展。至本世纪初,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城市相继出现了“乐器一条街”、“乐器城”等规模较大的乐器销售集散地,为各种乐器的普及创造了条件。到2007年底时,我国每百人拥有钢琴2.36架,其他中高档乐器6.03件。⑧随着人们音乐生活日渐丰富、音乐学习不断深入,各出版社、图书(音像)发行公司也相继出版发行了大量相关的图书、音像制品来满足人们不断扩大的音乐文化消费需求。

7.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我国社会音乐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之一。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带来了科学的春天,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更是直接推动了科技发展,加速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随着计算机、多功能数字电视、数字音乐播放器、智能手机等产品的应用和推广,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国人的音乐生活进入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也引领我国的社会音乐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网络教学、数字化多媒体教学等科技手段的应用,为社会音乐教育的普及、社会音乐资源的合理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拉近了中国社会音乐教育与世界的距离。北京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倡导的“人人音乐教育”等基于网络技术的“远程教育”工程的开展,使得音乐教学活动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为师资匮乏地区及边远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

三、中国社会音乐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后发生的诸多社会变革,把我国的社会音乐教育发展推进到今天这样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但由于发展速度过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同程度地阻碍了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社会音乐教育发展不均衡

首先,地区间社会音乐教育发展不均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音乐教育取得的成果并没有在各地区均匀分布,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及地区政治、文化发展政策和特定区域结构的影响,各地区社会音乐教育水平发展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农村明显落后于城市。其次,各种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发展不均衡。依附于政府、学校、音乐院团等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财政支持丰厚,教学资源丰富,教师队伍强大,发展增速大。而社区、个人等其他一些办学力量兴办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则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财力、物力、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发展较慢。

2.社会音乐教育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现行社会音乐教育评价主要通过社会音乐考级和音乐比赛两个途径实现。与音乐比赛的淘汰性质相比,社会音乐考级鉴定、评估的性质决定了其能够拥有更多的参与者,更具有群众基础,更易推广,也更容易成为被人们认可的社会音乐教育评价手段,这也是社会音乐考级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但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社会音乐考级逐渐有了垄断业余音乐学习评价的趋势。然而,目前社会音乐考级的发展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考级政策尚不完善、考级管理有待提高等,以及社会音乐考级制度自身所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导致其暂时无法完全承载社会音乐教育评价之重。

3.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缺乏长效机制

近些年来,具有音乐学习需求的人群日趋多样化:一些初踏入工作岗位的青年人在学习压力减轻、收入有所保障后希望通过音乐学习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一些年轻父母希望通过接受音乐培训便于辅导孩子的音乐学习;一些退休后生活安逸的老人希望通过音乐学习充实生活等。而目前看来,社会音乐教育的对象基本呈断层的倒“T”字形态——现有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主要围绕青少年儿童群体开展,针对中青年及老年人的社会音乐教育活动极少,且与针对青少年儿童的社会音乐教育活动无法衔接,尚未顺应社会发展形成终身型音乐素养培养模式,导致出现了低龄儿童与六旬老人同堂听课的现象及部分接受过业余音乐学习的儿童在成年后除专业音乐学习和自学外找不到适宜音乐学习途径的尴尬局面。

4. 社会音乐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社会音乐教育普及面广、影响力大,需要一定比例的专职音乐教师。由于观念转变滞后及就业渠道不畅等原因,虽然近年来专业音乐教育教师输出量增加,但专职从事社会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还较少,且现有专职社会音乐教师缺少进修机会,知识更新较慢。目前主要的社会音乐教学活动都由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音乐院校教师及音乐院团演职人员兼职完成,这些教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但由于社会责任不同及个人精力所限,使他们无法替代专职社会音乐教师的角色。因此,目前的社会音乐教育教师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

5. 社会音乐培训市场缺乏规范的管理

在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同时,社会音乐培训市场的管理却略显滞后。从目前的管理体制来看,除各级各类文化、教育部门外,各地的宣传、工商、税务等部门也对社会音乐培训市场进行了一些规范性管理。但各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协调,在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政出多门”却最终无人管理的情况。由于音乐培训市场丰厚的利润回报,使得一些投机者混入到社会音乐培训的队伍中来,以赚取最大经济利益为目的,严重干扰了社会音乐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6.大众传媒对社会音乐教育存在负面影响

传媒业大规模的商业化运作,使得不少传媒机构过于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其社会责任,导致快餐化、缺乏教育意义甚至是内容低俗的音乐作品和书籍大量出现,而优秀音乐作品却难于广泛流传,对鉴赏能力欠缺的群众,尤其是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的未成年人,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也给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⑨的伟大任务,为社会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当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巩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音乐教育取得的丰硕成果,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推动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业余音乐教育》,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黄翔鹏主编《中国音乐年鉴·1987》,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224—230页。

[2]孙继南《社会音乐教育——中国音乐教育40年之三》,《齐鲁艺苑》1997年第3期。

1 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91—93页。

2 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华月报·记录》2009年第3期。

3 田也《全国乐器演奏(业余)考级报名结束》,《音乐周报》1991年1月25日第一版。

4 根据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网站(http?押//www.kaojionline.com/ArtExam/page4.html)公布的考级机构资料统计。

5 财政部《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新华月报·记录》2009年第4期。

6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月报·记录》2009年第1期。

7 数据来源同①,第58页。

⑧国家统计局经济调查司编《2008年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48页。

张力元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rely的形容词和名词形式下一篇:[PK赛]关于梦想的作文:不畏浮云遮望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