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中国的酒文化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说中国的酒文化

浅说中国的酒文化 篇1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反过来,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状况,也是了解历史上天灾人祸的线索之一。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酒与社会经济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 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税收入在历史上还与军费,战争有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有的朝代,酒税(或酒的专卖收入)还与徭役及其它税赋形式有关。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酒的赐晡令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有关。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几千年来,酒的作用并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酒也使人沉湎,坠落,伤身败体。历史上还有不少国君因沉湎于酒,引来亡国这祸。

总之,酒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研究社会的文明史,不可不研究酒文化史。中国酒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会给人们带来乐趣和启示。

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过年,民叫除夕,是中国人最为注重的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酒席,即使穷,平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饭,有的人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们一般是不出门的,从正月初二开始,才开始串门,有客人上门,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共贺新春。新年伊始,古人有合家欢屠苏酒的习俗,饮酒时,从小到大依次饮用。据说饮此酒可以避瘟气。

朝鲜族的“岁酒”:

这种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桔梗、防风、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药材,类似于汉族的“屠苏酒”,但药材配方有所不同。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民间认为饮用此酒可避邪,长寿。

哈尼族的“新谷酒”: 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所谓“新谷酒”,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将成熟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块小篾笆沿边,意求家神保护庄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内泡酒。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家家户户置办丰盛的饮菜,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这顿饭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饭饱。

“菊花酒”由来已久,《西京杂记》曾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婚姻饮酒习俗

南方的“女儿酒”,最早记载为晋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说南方人生下女儿才数岁,便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儿出嫁之时才取出供宾客饮用。这种酒在绍兴得到继承,发展成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质与一般的绍兴酒并无显著差别,主要是装酒的坛子独特,这种酒坛还在土坯时,就雕上各种花卉图案,人物鸟兽,山水亭榭,等到女儿出嫁时,取出酒坛,请画匠用油彩画出“百戏”,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嫦娥奔月”等,并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圆的“彩头”。

“喜酒”,往往是婚礼的代名词,置办喜酒即办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参加婚礼。

满族人结婚时的“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烛齐亮,新郎给新娘揭下头盖后要坐在新娘左边,娶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郎抿一口,送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娘抿一口,然后两位太太将酒杯交换,请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满族人在举行婚礼前后的”谢亲席“:将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于特制的礼盒中,由两人抬着送到女家,以表示对亲家养育了女儿给自家做媳女的感谢之情。另外,还要做一桌”谢媒席“,用圆笼装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对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浅说我的育儿经验 篇2

现如今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手里怕摔了。我们初为家长,没有任何的育儿经验,不知道如何科学的教育孩子成长,每个孩子的性格千差万别,不同的孩子自然也是不同的对待。这几年我磕磕碰碰、懵懵懂懂与孩子一起成长,就对应于我们家孩子葛赏的性格,我有了自己的一套育儿小方法,拿出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说说我家孩子的饮食。饮食健康最为重要,我家葛赏却是最为挑食,不爱蔬菜不爱按时吃饭。常常是几个大人围着他转,哄着,骗着,骂着,打着,也不见成效,一碗饭菜有热变冷,热了又热。后来,借鉴外国教育方法,改变策略。到吃饭时间段,不按时吃饭,就不允许再吃任何东西,断绝所有外援断绝所有零食,只有到下一个吃饭点才可以吃饭。同样的方法也用在了不吃蔬菜问题上面,每顿固定分量的蔬菜不吃完,下顿分量加倍,闹脾气不吃饭,同上,不哄不骂不打,只有让他自己饿肚子直到下一个饭点。这个方法也有见成效,每每闹情绪耍脾气没吃,过了饭点又没其他任何食物填肚子,等到下个饭点都是乖乖吃完自己的饭菜。

其次,孩子的学习问题。葛赏属于调皮好动的孩子,无法安静下来学习,甚至常有厌学的状态。之前孩子还小,我不要求他学习太多东西,会背背三字经,唐诗,会认写简单的汉字就可以了。如今上了学校,成为一名小学生,本身学校的学习任务就不同与从前。我们做为家长自然也不能用之前放纵的态度来应付孩子的学习问题。孩子每周回家一次,基本上只有这个时间才可以陪孩子一起学习,刚开始,他不安静不专心,拿着课本也是三心二意,我就陪着他,母子俩就这样耗着整个周末时间直到勉强完成所有的功课。这样经历了几次后,有一天我跟孩子就这个问题很平等的坐一起聊天,让他明白也接受了一个道理:周末回家短短的两天时间,他不抓紧时间认真学习,其结果就是没学到没玩到,哭闹无用,还得受皮肉之苦。后来周末回家,葛赏总会很主动的拿出课本学习,不用我们去催逐,两天时间内,安排每天半天时间学习半天时间玩耍,效果很好,要完成的功课认真完成,该复习的内容也复习会了,一天比一天积极,进步一天比一天明显。由此也让他学会了学习的支配能力。

另外,我们做为家长也尽量在孩子的假期抽出时间,带他出去短程或长途旅游,让孩子爬山游泳骑车农家乐等等,以此让孩子多接触各种新鲜奇妙的事物,拓展孩子的视野,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家里,我时常会带着孩子一起做家务,叠被子、折衣服、扫地、整理玩具,锻炼他独立能力。

俗话说:“家庭教育无小事,生活无处不教育!”我觉得家庭教育孩子不需要太多大的理论道理,正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多用一点心思找机会来引导孩子。我只希望孩子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以后的学业和成长铺好道路。

浅说高三语文复习备考中的阅读 篇3

高三是人生的转轨时期,学生、家长、老师都十分重视,不敢稍有懈怠。由于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学校、家长、任课教师的心目中,语文只是“被打入冷宫的皇后”而课外阅读往往被称之为“看闲书”,于是一些教师、家长便禁止学生的一切课外阅读,甚至包括课内阅读,争分夺秒大搞题海战术,以期望通过多练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学生本人呢,由于没有阅读的习惯,不理解阅读的目的,缺少阅读的方法,课外书拿在手中只是随意地翻阅,匆匆地浏览,收效甚微。渐渐地学生对阅读也就失去了兴趣。

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显示,同学们最薄弱的环节是语言表达,包括阅读中的主观表述题和作文。追根溯源,学生有限的阅读面、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不能不说是其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一味地做题目,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不能起到根本的作用。如2004年福建语文高考卷作文命题(从下列历史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文学人物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等10位人物中任选一位作为话题,任选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作文)就能得到启示:那种沉溺题海,不屑阅读的考生肯定是无话可说,即使凑够了字数,也不会有独到时的见解,分数自然也不会高。2008年高考上海市作文以“他们”为题,其中的一篇优秀作文写了农民工这个群体,作为90后的孩子,能够把目光投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的农民工身上,可以说跟他课外大量的阅读,深沉地思考是分不开的。

多读能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培养语感,锻炼悟性,提高阅读能力;能了解社会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有鉴于此,新的语文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量不得少于300万字。

我们的学生在高

一、高二阶段已经作了一定的阅读,但距离新考纲的阅读量还远远不够。高三如果不能继续坚持下去,将不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当然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时间就是分数。他们根本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阅读。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课外阅读并收到最大的效益呢?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首先学生必须明确“读什么”。针对高三备考要求,我以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

(一)现代名家散文。这是近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重点内容,如余秋雨的散文,情文并茂,知识性强,且篇幅不长,学生不妨多读一些,这样能“怡情、博采、长才”。

(二)精悍的时事评论、小品文和中学生的优秀习作。这些文章往往切中时代的脉搏,针对社会热点,立足激浊扬清,能催人向上,给人以启迪陶冶。学生读后不仅可以明知国家大政,分清是非善恶,树立人生理想,也可感受文字之美,学习写法之巧,于读于写都有好处。如:多读读《语文报》《青年文摘》《读者》《时事》等,多看看电视上的“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纪实”等栏目。

(三)文学名著。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名著是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阅读名著是自我拯救、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最佳途径。当然,到高三了,逐字逐句的阅读大部头的名著显然不行,这就涉及到阅读方法和阅读量的问题。

其次要注意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阅读目的和个人习惯等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一般地,拿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读者首先要看看目录或前言,对内容了解个大概;然后有选择有侧重地阅读。对于具有典范性或概括性的文章应该精读;对于一般的课外书则可以用略读方式,或选读其中的部分章节或片段。而阅读时应注意有一个由表及里、又由里及表的过程,即先对读物由词到篇章内容有个初步的感知,了解“写什么”;进而把握读物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体会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又是“怎么”写的,可以从字词句角度进行仔细揣摩体味。同时,要善于思考,善于动笔。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及时作好读书笔记。这样就会收到积土成山、集腋成裘的效果。如摘录一些好的字词成语、片段甚至篇章,可以写读书心得体会等等。

当然,对于高三学生,我们更提倡专题性阅读。所谓专题性阅读,即根据学生自己的阅读兴趣,确定阅读对象,挑选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这种阅读,讲求的是学生自主性:自己的爱好需求,自己设计确定目标,自己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法,因而学生阅读积极性往往很高,学习效果相对较好。同时,它能加强“大语文”意识,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为学生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发展思维开拓广阔的空间,于读于写都有好处。尤其是在如今的高考中,那种“空旧同”的作文显然已经无法取得高分,只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个性化写作才能脱颖而出。而专题性阅读由于要求“读得专”“读得深”“读得透”,能更好地为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服务。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很多地方可以得到验证。比如2001年南京考生蒋昕捷就是一个“专题性阅读”的受益者,据说他平时酷爱《三国演义》,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呢!他的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获得了满分。

导游词浅说 篇4

只有在掌握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系统的加工整理,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丰富和完善,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导游词。

导游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一、习惯用语。即游览前的“欢迎词”、游览结束时的“欢送词”等。

二、整体介绍。用概述法介绍旅游目的地,帮助游客宏观了解,引发游客兴趣。

三、重点讲解。即对主要游览内容的详细讲述,因而是导游词最重要最精彩的组成部分。

导游词的写作要求是:

一、强调知识性。

一篇优秀的导游调必须有丰富的内容,溶入各类知识并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引人人胜。

导游词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令人信服。

导游词不能只满足于一般性介绍,还要注重深层次的内容,如:同类事物的鉴赏、有关诗词的点缀、名家的评论等。这样,会提高导游词的档次水准。

二、讲究口语化。

导游语言是一种具有丰富表达力、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这就是说,在导游创作中要注意多用日语词汇和浅显易懂的书面语词汇。要避免难懂的书面语词汇和音节拗口的词汇。多用短句,以便讲起来顺口,听起来轻松。

强调导游口语化,不意味着忽视语言的规范化。编写导游词必须注意语言的品味。

{贵州导游词 ·贵州黄果树瀑布导游词 ·织金洞导游词·香炉山导游词

三、突出趣味性。

为了突出导游调的趣味性,必须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1)编织故事情节。讲解一个景点,要不失时机的穿插趣味盎然访传说和民间故事,以激起游客的兴趣和好奇心理。但是,选用的传说故事必须是健康的,并与景观密切相连。(2)语言生动形象,用词丰富多变。主动形象的语言能将游客导入意境,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3)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导游词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比拟、夸张、象征等手法,可使静止的景观深化为生动鲜活的画面,揭示出事物的内在美,使游客沉浸陶醉。(4)幽默风趣的蕴味。幽默风趣是导游词艺术性的重要体现,可使其锦上添花,气氛轻松。(5)情感亲切。导游词语言应是文明、友好和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应言之有情,让游客赏心悦耳、倍感亲切温暖。(6)随机应变,临场发挥。导游词创作成功与否,不仅表现其知识渊博,也反映出导游技能技巧。

回、重点突出。

每个景点都有代表性的景观,每个景观又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它的特色内容。导游词必须在照顾全面的情况下突出重点。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的导游词是不成功的。

五、要有针对性。

导游词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须是从实际以发,因人、因时而异,要有的放矢,即根据不同的游客以及当时的情绪和周围的环境进行导游讲解之用。切忌不顾游客千差万别,导游词仅一篇的现象。编写导游词一般应有假设对象,这样才能有针对性。

六、重视品位

语感素质培养浅说 篇5

语感素质培养浅说

张在仪

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 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1]吕叔湘先生也 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2]但在实际的语言教学 活动中,这“最要紧”的“首要任务”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真正重视,更没有认 真去落实。近几年渐起一股语感探索热,有一些研讨争鸣文章见诸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刊物上。本文想 就对语感的认识和培养问题,谈一点看法。

就阅读所及,归纳人们对语感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

“语感就是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它意味着用自己的身体去接触、感受、领会、认知 、验证、考察、切近物象,从而深入具体地把握作品的本质。”[3]

“语感是在阅读时,读者凭着积累的语言经验而又自觉或不自觉地综合运用语言基 础知识感受语言的过程。”[4]

“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 。”[5]

“语感是人与语言这一对象相适应的感觉,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这 一对象的一种能力、一种方式、一种结构。”[6]

“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和精神操作实际上就是对言语对象的感觉、领悟和直觉把握 ,就是语感。”[7]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语感的性质和特征,丰富了我们对语感的认识。但我 认为在概念上仍有含混不清的地方,诸多阐释,都比较笼统。确切地说,“语感”应包 括“语感素质”和“语感技能”两个层次的含义。

语感技能,“是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复杂心理因素的复合,是感性与 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自动化了的意识活动,是听、说、读、写中自动化了的部分 ,是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积淀’相融合的一种心智技能。”“是一种‘社会的人对具 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反应’”。[8]这是一个外在的动态的心理过程 ,具体地体现为一种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的功能。实际上,人们 常说的“语感”是指这种“语感技能”而言。

语感技能的基础和前提是语感素质,语感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语感技能水平的高 低。语感素质包括语言的因素和认识的情感因素两个大的方面,它是语言本身的、知识 和情感的素质的综合。这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心理能力。语感素质既有先天的因素,更 有后天的因素。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主要依赖于后天的“积淀”。这个“积淀”也就是培 养积累,其中,既有感性的成分,更有理性的成分。感性成分是语感主体对无意识地接 触到的一切言语对象的直觉印象和感受。理性成分是语感主体的一切有意识地对言语对 象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它包括语感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主观上的主动获取、吸收和客观 上的被动输入、渗透。理性成分里面自然应当包括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理性的语 言基础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素质的层次。对于在校就读的学生来说,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所 进行的语言教学,就是要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全面系统地 教学语言基础知识,从而着力对学生进行理性的语感素质培养。这种语感素质的培养, 是学生形成和提高语感技能的主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最要紧”的“首要任务”。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主要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 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 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 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 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

《浅说一首“清明”绝句》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赏析古诗的方法,懂得如何赏析古诗。

2、能模仿课文的写法,对古诗进行赏析,初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赏析能力。▲教学思想设计

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不仅学习课文之文本,而且学习分析一首诗的方法。因而从课文文本分析入手,首先进行现代文——文艺评论的阅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而学习课文所展示的分析一首诗的方法。▲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抓住关键字词、如何展开丰富想象来赏析古诗。▲教学难点:

模仿课文的写法对古诗进行赏析。▲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从期中考的一篇阅读理解引入

诗歌的字面意思是明确的,但诗歌的可以想象引申的内容是”无垠”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都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自己的再创造。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周汝昌的《清明》再创造

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灵魂的造化,是人文精神不倦的歌手。读一首诗,就是品味一段历史,就是体验一份哲理,就是感受一种人格。这堂课,我们要来品读一首传诵千古的名诗——《清明》,做诗者是被称为“小杜”的唐代诗人杜牧。先请同学们来诵读这首诗。

1、出示《清明》绝句,学生自由诵读一分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这首诗可谓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那么有哪位同学能来解释一下这首诗呢?(学生来讲自己对此首诗的理解。自己也谈谈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并结合鉴赏词典来解释这首诗)

3、教师鼓励性评价学生的发言,激发兴趣。我们刚才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好象这首诗已经没有什么疑难的问题了,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很通俗易懂,而且历来的解释也很多,而且基本都统一。那么,其中真得是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清了,其中有没有我们所忽略的东西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周汝昌的《浅说一首〈清明〉绝句》看看对这首诗有什么新的理解? 浅说:既表明了文体属于议论性,同时表明作者谦虚态度。

是肤浅或简单谈一谈的意思。因为《清明》是一首名作,杜枚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为人所共知,许多间评价赏析过这首诗。因此,作者用谦虚、委婉的说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整体阅读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速读第2至第14自然段,了解“说”的顺序。第二段 清明时节 第三、四段 雨纷纷

第五、六段 路上行人欲断魂 第七段 雨纷纷

第九段 借问酒家何处是 第十、十一、十二段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深入探究,感悟写法。从课文的第三段开始赏析这首诗,作者赏析这首诗是从何入手的,是一句句分析还是抓住了几个重点的词语?

明确:作者抓住了重点的词语。“纷纷”“断魂”“遥”“杏花村”

(一)研读第2-8自然段。速读第2-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第2-8自然段具体赏析《清明》诗的前两句,在赏析时,周汝昌先生首先抓住了《清明》绝句中的哪个词对该诗进行赏析的?赏析过程中采用了什么方法? 讨论交流:

作者抓住“纷纷”这个关键词语,运用比较法细细辨析“春雨”与夏雨、秋雨、冬雪的不同,引导人们体会清明雨那种“凄迷而又美丽”境界。

比较:

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 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 :“淅淅沥沥”

揭示了清明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2、在这里,作者认为除了这一层的理解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呢? 明确:不但景色凄迷美丽,也是行人在当时环境中孤寂心情的体现。

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明确:“诗眼”即诗句关键处,乃全篇“神光所聚”,能使全诗境界全出,开阖变化而一动而万随者。

请学生例举含“诗眼”古诗词名句。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 “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等。“云破月来花弄影” “弄”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随之舞动的美景描绘得生动细致营造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字,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沟通了视觉和听觉,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仿佛看到了到花丛中蜂蝶飞舞,听到了春鸟和鸣,渲染出一种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

3、对于这种理解作者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纷纷”不但是写雨也写人的心情呢? 明确:证据就在第二句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断魂”二字。

4、“断魂”是什么意思?找出作者对“断魂”的理解。明确:“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5、为什么人会在春雨中容易“断魂”呢?

明确:因为春雨纷纷,容易使那些感情丰富的人产生联想。景与自己的心情互相交融。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再碰上阴雨绵绵的天气,更加容易使人陷入哀伤之中。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诗的第一、二句是相互结合的。第一句是景而第二句是情。景中有情,情中现景,情景交融。这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特点,一种胜境。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就象作者在文中所说的“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作者对“纷纷”的理解,比较新颖独特,也是大多数读者所没有想到的,一时也很难理解和接受。作者将诗歌前后结合,总体找寻依据和理由,使观点更为全面准确,更具有说服了,令人更容易接受。

6、周汝昌先生对“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进行赏析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比较法及通过想象再现图景之法。

“行人”一词则用比较法从行人特定的情境上加以品味; “断魂”则从情感、心绪上通过想象再现图景之法加以品味。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研读第9-14自然段。

根据第2-8自然段的学法,小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讨论题目:

1、第9-14自然段具体赏析《清明》诗的后两句,在赏析时,作者抓住了哪些关键词进行赏析?用了什么手法进行赏析的?

2、赏诗,跟写诗一样,也需要联想和想象。作者是如何在评析中展开想象的?

全班交流,明确:

1、抓住“遥指”一词,运用联想法——把动作进行定格处理,将无形化做有形,由抽象的文字化做生动的画面,引导人们想像客人与牧童的问答,体会诗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既然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断魂”的,那么他有没有想到一个排遣的方法呢? 明确:有,那就是古人常用的用酒来消愁。所以就有了第三、四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没有诗人与回答人的对话的声音,完全用一个动作“遥指”来代替,虽无声,但却蕴涵着声,无声胜有声。)

“遥”我们一般的理解是“遥远”,这里作者认为是“遥远”的意思吗? 明确:作者认为不一定就是“遥远”。而是说明一种不远不近,若隐若现。这让人们想到诗人真得能找到消愁的地方吗?也许近在咫尺,马上可以寻到解脱,也有可能是“遥不可及”只是一种虚幻。

这个“遥”字之所以这样理解也是由于受到前面两句的影响,同样与前两句诗人的心情结合起来。看似与前二句不着边,但从深层分析,其实,作者是告诉我们二点读诗的方法:一是要挖掘关键词的内涵;二是要把诗句连贯成整体来分析,而不能一句一句地解释,割裂其中的隐秘的联系。

通过这个方法,我也想到了一个字的理解,就是“牧童”,作者为什么偏问“牧童”呢,而不是“儿童”或其他的人呢?我想,用“牧童”一方面与诗的整体和谐,我们知道《清明》描写的是清明时节乡村的情景,所以用“牧童”与整个氛围协调。另一方面从诗人“纷纷”的情绪,“断魂”的忧愁来看,他是希望找到派遣之法,而牧童恰好象征了一种与世无争,归隐田间的愿望。而且“牧童”也照应了下面“杏花村”的“村”。下面我们来分析第四个词“杏花村”。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象。“杏花村”一般的理解是什么?作者认为应怎样理解?

杏花村——作者认为那应是杏花深处的一个村庄,那里有一家小酒店正等着雨中行路的客人。是虚名不是实名,就像山水画里的远山,朦胧是一种别样的美丽。

就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那样,似有似无,你真得去寻它,可能就找不到了,而你无意去寻就有可能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体现了诗人此时那种似有似无的忧愁之情,而正是“纷纷”心情的体现,不同于伤心欲觉,象滂沱大雨似的大悲。也正是对“断魂”这种心情的一种解释。如果没有前面对“纷纷”和“断魂”的理解,我们可以轻易地把“杏花村”理解为是一座村庄的名字,那里有酒家。但“纷纷”和“断魂”告诉我们诗人此时的心情是不明朗的,不确定的,那就不能把“杏花村”简单地理解为村名了。──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运用了联想:《红楼梦》:“杏帘在望”、民间戏曲传统剧目《小放牛》中“用手儿一指„„”是联想。《红楼梦》中“在望”的神情应是“遥指”的最好注脚;而“小放牛”的动作则声情并茂,传神鲜活地注释了“牧童遥指”的绝妙意境。接下去,文章写小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剩下的行人之心情、动作、神态的描写全是赏析者的想像;丰富的想像把雨中行路人此时此地此境的心情表达得细致入微,极有艺术感染力。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三)复习:联想与想象的主要区别何在?联想一般而言有哪些种类?

明确:想象无须触媒;联想则必须有触媒。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

(四)想象与联想在古诗词赏析中的作用何在?

明确: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将想象与联想称之为“神思”,作家凭借想象和联想,可以“思接千载”(超越时间),“视通万里”(超越空间),形象是诗歌的生命,诗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浓缩到有限的生活画面之中,使人通过画面的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古诗词作品,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画面形象进行还原,如能理解作者是怎样凭借想象与联想来描绘生活画面,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思想感情,阐明人生哲理,那么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作品脉络,更深刻理解作品意蕴。

(五)作者对《清明》一诗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明确:

1、从意境方面

2、从语言方面

3、从篇法方面

(六)我们能否总结一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总体特点?

明确:(1)语言简练;(2)生动形象;(3)音韵和谐;(4)想象独特;(5)情感丰富;(6)境界优美。

(七)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赏析古诗词有什么启发?我们能否总结出几个“抓手”? 明确:(1)品味涵泳语言,抓关键词

(2)分析把握修辞,明辨手法(3)探究作者思路,分析结构(4)分析情景关系,体味意境

板书

春雨的细而缠绵,凄迷而美丽

(起)清明时节雨纷纷 行人心情的凄迷纷乱(景)↕

(承)路上行人欲断魂 复杂的心情,似有似无(情)(转)借问酒家何处有 ↕

虚实结合,意蕴悠长 不确定(合)牧童遥指杏花村

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诗人用“纷纷”两字来形容清明雨,真是好极了。怎么见得?“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暴雨,也和那种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雪纷纷”和“雨纷纷”中的“纷纷”一词的不同:

雪纷纷——

雨纷纷——

3、“天街小雨润如酥”的作者是 代的 ;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作者是 代的。

4、作者认为“纷纷”一词妙在何处?

答:

浅说打油诗杂文随笔 篇7

另有一个诗友说没平仄韵律的诗就叫打油诗!

诗体创作,首先要明白它的历史来由,那么什么是打油诗呢?

打油诗,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清代翟灏在其《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曾引张打油《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

唐人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但他的《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中唐时代,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见大殿墙壁上写了这样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大官读罢,顿时大怒,下令缉拿作诗人。左右将其平日喜作这类诗的张打油抓了来。为了证实该诗是否张打油所作,大官未急于治罪,而是令张再作诗一首。那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张于是便以此为题,脱口吟道:“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两首诗如出一辙,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起来,连这位大官也被惹笑了,终于破例饶了张打油。张打油从此远近闻名。后来人们常把这类以俚语俗句入诗,不求平仄对仗的诗作,称为打油诗。

打油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要求的文学知识和格律不高,便于普通人口耳相传。同时是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对社会的认识以及面对生活所表达的一种形式。打油诗,创造起来较易,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便于记忆等。

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审题浅说 篇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作文审题指引

2010年广东省高考作文,继续以“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特色面世,继续保持其平易温和的特色,看到题目我们自然地想到了“常识”、想到了“纪念”、想到了“传递”、想到了“不要轻易说不”。实际上,根据近几年广东高考作文的命题规律,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检测到“短语类”的关键词作文,所以对“与你为邻”这一作文题,我们自然不会感到意外。这个作文题,具有三大特色:一是贴近学生的思想与生活的实际,每一个考生有话可说;二是“你”的指向多元,“邻”的解读纷纭,给考生留下了很多发挥的空间,便于进行选拔性考试;三是该题的题旨是对当前社会“以邻为壑”、“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强力矫正,暗合了时代“和谐”的主旋律,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审读“与你为邻”,离不开对原材料的解读,谁“与你为邻”?当然是“你我为邻”中的“我”,这个“我”,可以是现实中的“我”,也可以是另外的主体“我”;“你”可以指什么?根据“邻,无法回避,却可以有所选择”可知,“你”应该是“我”所选择的,应该是有助于“我”的发展与提升的,或者说应该是积极的、向善的。这样看来,“你”,可以是身边的(除开家人之外的)朋友、同学、同事、领导、孩子、同龄人、长辈,他们(或者某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赋予的积极影响;可以是非身边的,包括历史上的、或者是社会生活中与自己有一定距离的人物、或者是文学艺术中的、或者是未来时空中的,比如:苏轼、李清照、洪战辉、丛飞、保尔、林黛玉、甚至是火星人等等;还可以是“无形”的“你”,可能就是一个想法、一个理想。我是和理想为邻的,我是和正义为邻的,我是和尊重为邻的,我也可能是和张

三、李四这样具体的人为邻的。甚至可以说我是和全球其他的民族、其他的国家为邻的等等。因为这个“邻”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一个个人。这是实的。虚的,比如说是一种主义、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关系、一种意识等等。

“邻”是什么?原材料说“你我为邻,相互依存”,可见“邻”是动态的,是与“我”密不可分的,是无法回避的,任何人不能把自己和社会孤立开来。什么是“邻”呢?“邻”是“相靠、隔壁”的意思,或者说“相距较近”、“与„我‟关系最为密切的其他个体”。“邻”暗含了与“我”具有一定的距离,不能相互融合,只能引以为鉴,感召或者引领“我”前进的意思。“邻”,还暗含了应该给予对方必要的尊重,“与你为邻”,应该是尊重“你”的“私生活”或者说不是对“邻”的全面认知,而应该是“有显有隐”的邻居。

文题的最大意图应该是围绕“与你为邻”,我们应该“怎么办”,即如何作出“选择”,原材料中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很显然,“却”是转折,强调的是重点,这也是命题者抛给考生最佳的思维空间。面对“相互依存”的“你”,我们该怎样放出眼光,来作出最有价值的判断呢?我们认为,要有助于“自身的发展与提升”、有助于“个人与整体的发展”,与你为邻,就要抛弃个人的自我封闭、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摆脱社会中人人防范、人人自危的“不信任感”,要善于张开心扉、打开门户,善于接纳人,在此基础上,进行聪明的选择,怎么选择呢?要明白自身的需要(孟母三迁);要尊重对方;要谦虚向对方学习等等。也可以论述“与你为邻” 中“选择”的重要性,不选择,有时虽是邻居,却远在千里;有选择,虽然相隔千里,却胜比邻居。

题目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意在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思想,使文章有自我的思考,考生可以用记叙文或记叙散文写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

2010年广东高考改卷标杆作文及点

1号文:与你为邻

“当你吃着别人的面包,穿着别人缝的衣服时,你还能说自己与任何人无关吗?”

——纪伯伦《沙与沫》

生活在这钢铁深林中,我们都在无意间设下了心的篱笆。在高楼公寓间,还不够“寂寞”的年青人早早实现了老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孩子们接受着“敌视”陌生人的教育,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刺猬”,在这现代社会,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

你住在学校旁,我住在派出所旁,他住在法院旁。如果“邻”的关系是一张网,我们便是网上的蜘蛛。现在“网”已铺开,我们不可以改变地生活在既定的网上,那么,我们是应该各自为政,甚至与以邻为壑呢?还是应该互相关心,共取双赢呢?答案显然是后者。

进来发生的几起杀童案让各地学校提心吊胆,也让我们反思起我们的社会来。不约而同的,杀人犯都是我们社会中庞大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而且都是经过长期积怨在心,无人关切。当天在他们眼前倒塌时,这些弱势者便将手伸向了更为弱势的孩子。你想过没有他们——弱势群体中的成员,或许就是我们的邻居,如果我们能伸出援手,为他们点燃一根蜡烛,赶走他们的心魔,我们的孩子也自然受到了保护。

再来看看孩子们吧!他们天真无邪的眼神是再难寻得得了,以往一项调查表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孩子排斥、甚至鄙视农民工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多数孩子都倾向于断绝一切与陌生人的接触,甚至认为“穷人就是坏蛋。”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究竟向他们灌输了什么样的邻里关系,接人待物的态度,让他们修炼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铁面小治安员”!

“躲猫猫”,“喝水死”,“激动死”,“蹲厕死”,“钓鱼执法”……这些公检法工作程序中的怪现象,我们有没有对其负起监督的责任?当我们的邻居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自身自由安全的法理性也正受到强烈的质疑。

当犀利哥在网上走红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高楼上的冷眼,更有甚者盲目追风,但也有少些网友默默的帮他与弟弟团圆。犀利哥是我们社会中的一员,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邻居。当我们摆出可供依靠的肩膀是,收到的是每一位邻居的微笑。

与你为邻,与人为善,我与每一个人都相关,我与每一个人都相爱。

评语:宏观地把握的标题,展示并针砭了当下在“与你为邻”这一问题上的现象,提出了“与你为邻”应该相互关爱的呼唤,体现了考生对社会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考生对题意把握与理解的能力!(25+22+10=55分)

2号文:

与你为邻

“妈!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我皱着眉头,对着答案在自己刚做完的一道题目旁打了一个大大的叉。我瞥了瞥桌子上的无声走动的闹钟,果然,又是准时的11点半。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的一座旧楼里,住了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敏感周遭的哪怕是游丝般的声响。要不是学校说高考前放假自习,要不是爸妈一再催促我回家吃好睡好补身子,我不用像现在这般忍受邻里三姑六婆不时的高谈论阔和这晚上11点半准时到访的恼人打扰了。要知道,晚上可正是我最清醒的时候,可也是我最敏感的时候。

老妈穿着睡衣,轻轻地,又或者说,蹑手蹑脚地走到我的房间。“孩子,你知道的,隔壁小王早出晚归的,也够辛苦的。你知道环卫工人得一天扫多少的……”“我不管我不管!管他是谁,他有啥理由天天准时吵着我?甚至有时候还附送一宿的婴儿哭声!我不管!明天趁着周日,他轮休吧?你陪我过去和他说清楚!”说完我便离身而去,一头扎到床上,用被子一层又一层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床咿呀了一下,像是一声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

今晚,出奇地,特别的安静。我失眠了,躺在床上,睁大的眼干盯着墙壁,仿佛要看穿墙壁对面任何一丝的喧扰。

天蒙蒙亮。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这户人家的门,买的是那种破旧的旧式铁栅门,上面早就被锈迹侵得七七八八了,仿佛只需轻轻一碰,便可倾刻粉碎。伴随着我急促的敲门声,是铁栅门“吱呀吱呀”的呻吟,还有一个小伙,满脸胡渣,和一身似乎和铁门可以称兄道弟的退了色的凌乱的衣服。

“小王啊,我是隔壁的张阿姨,谢谢你啊。楼道这几天可干净了。”老妈抢着,把我的话活活的盖了下去。“哪里,应该的。这是您家的娃儿吧多大了?长的可真俊。”“十八了,”终于让我插上话,“就得高考了…..”“呀!那可得加油啊!来,叔叔给你点补身子的。”说完,他便一转身,走进了屋子,留下了一脸茫然的我和老妈。那是怎么的屋子呀!房间的满满地挤着一张床,旁边是席地而放的饭锅,电扇,甚至破破烂烂的玩具。床上坐着小王的妻子,还有她怀里向着我们微笑的婴儿。我呆住了….小王走了进来,塞给了我两个红鸡蛋,“娃儿,好好念书。上大学了给咱邻居也添添光!”说完轻轻的拍了拍我的头,我用力地点了点头,踮起脚尖向小婴儿做了个鬼脸。

与你为邻谢谢你,待我以真诚和爱。【评语】

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把邻居置换为“他”来写,是一个潜在的“你”的“与你”位置来处理。记叙了我和邻居(清洁工)之间发生的事情。我缺少修养,经常以自我为中心,邻里关系不太和谐,母亲在处理“与你为邻”,榜样一样理解对方引导女儿“与你为邻”的道理。写了小王知道我要参加高考“与你为邻”的举动,相互依存关系处理得较符合记叙文的写法。(24+20+10=54分)

3号文:

以你为邻

高山流水,清脆悦耳;雨打芭蕉,点滴优美。在我眼中,这一切自然的声音都是音乐,滋润着我的心田。声音甜美的邓丽君,雄厚的刘德华……这一切美好的歌声是音乐。音乐,围绕在我身边。我与音乐为邻,音乐伴我茁壮成长。

音乐,是一个爱玩的大姐姐,童年的时候,常常牵着我的手畅游这缤纷的世界。

“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她告诉幼年的我不能让坏人进自己的屋子,要懂得保护自己。“世上只有妈妈好”,她告诉我,妈妈是世上至爱我们的人,我们要孝敬妈妈,珍惜妈妈的爱。童年的我,常常爱和音乐这位邻家姐姐呆在一起,沉浸在我们自己的小小世界中,用美好的心灵逐步认知这个世界,是她,教会了我什么是爱,告诉了我是非……

音乐,是一个坚强的大哥哥,教会了我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种种困难挫折。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他告诉我,人的一生之中,注定要独自面对各种波涛,我们应当成为坚强的水手,在人生的苍茫大海上,坚守自己理想的帆船。即使有狂风暴雨,也无须畏惧,一点点痛算不上什么,只要心中有梦,就能无惧地带上行李向理想的彼岸启程。我时时记住他的话,时时对他心怀感激,因为是他,教会了我乐观与进取。

音乐,是一位爱国的老爷爷,让我胸中常怀爱国之心。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这位老爷爷,每当唱起这首《我的中国心》总是禁不住流下激昂的泪水。他告诉我,我们中华民族忍受过太多的屈辱,流淌过太多无辜的鲜血,我们年轻一辈承载着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伟大使命。年轻时应奋发学习,长大后才能回报着这哺育我们的祖**亲。老爷爷总是用他爱国的热情,激昂的歌声感动着我,让我早就立下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志向。

音乐,我爱与你为邻,你能让我在迷茫中找回自我,在失落中找回快乐,在黑暗中找回光明。你教会了我生活,教会了我要为生活而歌唱,我爱与你为邻。

评语:典型的把“音乐”放在了“他”的位置上,基本符合题意。但本文中心突出,内容较充实,感情真挚,属于在框架内写“音乐”。(19+21+9=49分)

4号文:

与你为邻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或物,有的可能只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彼此之间不存在着交集,而有的却可能与自己终身为邻,互相依存。而在我生活之中,你总是陪伴在我的身旁支撑着我,那个你就是知识。

与你为邻,使我的生活绚烂多彩。

小时候的我是一个非常懵懂的小女孩,没有一点儿常识,因此也闹出了不少的笑话。但后来是你,丰富了我的常识,扩大了我的视野,提供了知识给我。知识,你让我明白了湿了的手不能去触碰电器,你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你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是一个很好的伴侣,它不会嫌弃你的见识浅陋,它会待你如亲人,教会你许多东西。与知识为邻,生活充满了色彩。

与你为邻,使我懂得了事非黑白。

每当在电视上看到许多人不务正业,干一些伤天害理的事却能发财致富。就像文强,虽然身为公安局长,却不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与黑道勾结,贪污,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我都会在想:自己也可以像他们一样,靠旁门左道生活,但是你,教会了我要辨别是非,不能做不仅损害他人也损害自己的事;教会了我要有正义感,因为世界上还存在着正义,就像文强,最终也逃不过法律的制裁,自食恶果。知识让我有了正义感,让我懂得了辨别是非……与知识为邻,让我受益匪浅。

与你为邻,让我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从前总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认为自己生活的每一天就是吃饭睡觉如此简单,但一切都因为有你而改变了。知识让我知道了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知识让我知道了知识可以改变人生;知识让我懂得了只有确立自己的目标才能算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生。就像爱迪生,为了追求自己的发明灯泡的愿望,他不断地进行实验,最终他也成功了。与知识为邻,让我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也让我知道了与重要性。

与你为邻,让我懂得了更多。知识是我的终生伴侣,有知识的陪伴,使我的人生更加充满精彩,让我过得更有意义。

与你为邻,我获益匪浅!评:

本文为议论性散文,与“知识”为邻,把“知识”放在了“你”的位置上来写。全文很出采地把“你”放在了“与你”的位置上,同时,文中写的是单向“依存”关系,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挚,但观点材料缺乏新意。得分: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7分——总分47 5号文

与你为邻

高三刚一开始,新来的班主任就为我们安排了新的座位表,你被安排到了我的旁边,或许是因为我的不善言谈,与你已同窗一年的我对你居然不甚了解,喜欢以貌取人的我心中甚到对你有些不屑。

你很开朗,得知与我同桌似乎十分开心的样子,笑着和我说这说那的,典型的自来熟啊。我一边冷淡地应和着你,一边物色着可供我换位的人选。可待我全班跑遍,居然连一个跟我换的人都没有,你看我的样子,立马问我是不是有什么事了,是否需要帮忙之类的,我没好气地打发了你,然后自己一个人生闷气。

高三是学生们受难的日子,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绷着脸死命地学,我自然也不例外,只有你是整天笑眯眯的,成绩还居然名列前茅,这让我心里更加不平衡,对你也更加不予理会。心情好时还会应和两句,而心情不好时就直接把你当作透明人,而你却像没有感觉到我的恶意似的,依然跟我分享着你的喜悦,或许你只是想让我笑一笑吧,而我却觉得无比的厌烦。

我与你之间究竟要发生一些事的吧。记得那天下课吗?我正伏在桌上休息,你在与别的同学打闹,一不小心就碰了我一下,我心中无名火起,学习的压力以及生活的种种不快统统向你爆发了出来,我用尽我所有的力气向你吼去,向你宣泄我的不快,而你却像一个犯了错的小孩,一动不动地任由我的恶意像洪水一样将你淹没,你的眼眶中已经有泪水在打转了,而我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最后一把将你那堆高高的书给推到了地上,像是你努力维持着的我们之间的关系一样倒塌了。你仍旧没有说话,只是小心翼翼地收拾着自己的书本,生怕又触怒了余气未消的我。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你在高三下半学期就离开了校园,没能够参加你期望已久的高考,就在前不久我还收到了你祝福我的短信,言语中似乎还有着一丝歉意,我知道我已深深地伤害了你,真正应该道歉的人应该是我。

或许我们也再也没有什么机会相见,但请你记得我们那一段朝夕相处的日子,也希望你能在属于自己的路上走得更远,望君珍重。

评语:

写的是我与你之间发生的几件小事,在双方相互依存上较突出,但作文积记叙的二三事在内容、叙述手法上欠精彩。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7分,错别字4个扣2分,共计45分。

6号文:

与你为邻

社会犹如万花筒,形形色色的人与物让我们应接不暇。然而,我们如何在这大千世界里做到“独善其身”吗?这时,你需要良师益友、自信与信念、良好的品格与高尚的人格与你为邻。“邻”无法回避,却可以选择。选择一个好“邻居”,也会助你飞黄腾达。

与良师益友为邻,在你遇到苦难或做事有所不足时,他们会为你提出议建(编者注:原文如此,此应为“建议”)。古代有曹刿论战,谏太宗十思疏,这些君主皆有一个共通的特点,那就是善于听取别人议建,与良师益友为邻;然而项羽,也是一代骄子,却落个悲惨的下场,不就是因为他不听项梁(注:应为范增)的劝告吗。(注:应为?)由此可见,良师益友与你相互依存,息息相关。所以,与良师益友为邻,可以减少你的失误。

与自信与信念为邻,在你遭受挫折时仍然勇往直前,无懈可击。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自信与顽强的信念。伊索寓言中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只小鹰,因为一次地震而落入山下的鸡群里,虽然它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但由于它盲目听从别人,没有与自信与信念为邻,最终悲哀的死去。加入这只鹰与自信与信念为邻,决心去闯一闯,那也许它就不用遗憾终生了。物如此,人亦然。有多少人因没有与自信与信念为邻而变得碌碌无为。由此可见,自信与信念与我们息息相关,相互依存。所以,与自信与信念为邻,可以让你在浩瀚的大海中坚定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与良好的品格与高尚的人格为邻,在你身陷世俗时,却不同流合污。陶潜归隐田园,正因他与良好的品格与高尚的人格为邻,才使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性情豪迈,正因为他与良好的品格与高尚的人格为邻,才使他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注:句中引用不能用句号)的伟大诗句。由此可见,良好的品格与高尚的人格与你相互依存,息息相关。所以,与良好的品格与高尚的人格为邻,可以让你“出淤泥而不染”。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正是因为你与良师益友、自信与信念、人格与品格为友,才使你与众不同;而良师益友、自信念(注:原文如此)、人格与品格也因你的存在而得以发挥他们的作用。(注:作者原文写的是“良好的品格与高尚的人格”,而结尾两处是“人格与品格”,顺序不照应且不够具体,不妥。)

评:

写的是选择与什么为邻、为什么要选它为邻。能在“与你为邻”的框架内议论,但全文缺少一个统率三个分论点的中心论点,文中的“你”不是“为邻”的“你”,而是“读者”的你,行文中的“良师益友”变成“他”。结构模式化严重。缺乏创造性思维。材料还算丰富。

内容18+表达18+发展6分=42分。

7号文:

与你为邻

与你为邻,让我感到十分快乐!

赵叔叔是一位厨师。他做的菜,特别的香,特别的美味。每次我和同伴们玩耍回来,都看到你在做菜。我们一伙人都在窗外看着你,而你每次都让我们这班小谗猫试食。你做的食物,每次都让我们感到十分美味,大饱口服。记得有一次,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回来做饭给我吃。你知道之后,做了几道拿手小菜偷偷放在我家门外。叩了一下门之后就逃走了。当时,我一见到食物就十分高兴。马上把食物拿进了屋子,一口气把它们吃光了。过了不久,王伯伯告诉我那些食物是赵叔叔为我做的,而且他特意在远处看着我把食物拿进屋子,才笑着走回家里。

王伯伯曾经是一位历史老师,现在已经退休了。我酷爱听他说历史。他说的时候,十分生动,让人感到好象亲临其境一样。我每次都叫他讲述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郑和下西洋等。

可能是做老师的缘故,每当王伯伯看见我们人多的时候,就会显露出他做老师的气势,让人感到即使在室外,也像在课室一样。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感到自己变成了学生一样。

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王伯伯的妻子,王大妈就会出面阻止。王大妈为人十分友好,在我那里,没有人不认识她的。哪位邻居需要人帮忙,王大妈必然是第一个去帮忙的人。而且每次我到她家玩的时候,总会拿一些小零食给我。让我感到十分开心。

在我家住的地方,总是听到一句话:“大家都是邻居,要帮手,说一声就可以了。”然后大家都义不容辞地帮忙。在那里,让我感到温暖和快乐。与你们为邻,真的让我感到幸福。

评语:写了三个邻居,只有第一个是在“与你为邻”的框架内,另外两个写成了与“他”为邻。800字写三个人物,人物形象单薄,记叙水平不高。

得分:38分

8号文 :

与你为邻

生活中的我并不孤独,虽然随着时光的流逝,你渐行渐远,甚至淹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通过你写下的文字又可以再一次体会你高尚的人格,与你为邻,使我受益良多.与你为邻,让我感受到自信的人生是多么精彩.你是李白,你放荡不羁,像野马。总希望奔驰在世界上,展现自己的才华,但是就是有人不认识你是匹骏马,官场上的种种失意不要紧,因为你是自信的,自己的才能只有自己最清楚。才华横渡的你不再“摧眉折腰事权贵”,而是举杯邀明月,大呼“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感慨。

我欣赏你,无论什么困难你都能勇敢面对。读你的文字,与你为邻,让我明白:自信的人生可以如此精彩。你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是你自信才能成为流芳百世的“诗仙”。

与你为邻,让我感受到生命贵在坚持。

你是屈原。你披头散发,以沉重的脚步游走在汨罗江边,面对即将国破人亡的惨象,你不忍再自己一个人孤独地生存。“世人皆醉而我独醒。”怎么白的就非要被人抹成黑的呢。但是无论如何谗言诽谤,你屈原还是坚持,你是坚贞的,你是愿意坚持。你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即使是死,也毫不动摇。

我欣赏你,读你的文字,从骨子里散发一种芬芳。那就是坚持的光芒。与你为邻,让我体会至坚持的生命可以瞬间闪光。

与你为邻,让我懂得淡薄以明志的态度。

你是陶潜。你悠然地在南山脚下种着自己的菜,吟着自己的诗。陶醉于仙境美丽的自然风光,不再去关心勾心斗角的政治舞台。你与世俗的人不同,你无所谓于名利,只求自己过得安适,悠闲。淡薄以明志是你一生最好的注脚。

我欣赏你,你对物欲世界的名利视之如泥土,你的心灵,早就飞得很高很远。与你为邻,读你的文字,让我有更纯洁的心灵。

你虽随时光流逝与我渐行渐远,但那永恒的文字都记载你高尚的人格。与你为邻,体会你,学习你,我总有一天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评:是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三个有形的“你”,与李白、屈原、陶渊明为邻,全文很清晰地把三个人放在写“你”的位置上,重点写了三人对我的影响(单向的),考生没有套用别人写此三人的文段,而是自己在写,全文在“与你为邻”的框架内写。语言通顺,但本文未能表达出考生的生活体验与感受,选材立意缺乏新意,文章结构模式化。得分:内容16分+表达17分+发展5分,总分38。

9号文

与你为邻

“邻”,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啊,它或是我们的快活之源,或是我们的成长之源,或是我们的痛苦之源,其实“邻”本不坏,就只在于你跟谁为“邻”了。

孟母可以为自己儿子的健康成长而三迁,那么正处于青春正茂时的我们呢?

坚强,我与你为邻!

“暴走妈妈”为了能捐出自己的肝救心爱的子女,不惜日行千里,累了,痛了,脚上磨出泡泡了,仍坚强地笑着,为消除自己的脂肪肝,朝着子女幸福的明天一直笑着走下去,并一直笑到最后——脂肪肝消失了。这个爱的奇迹,最终被“暴走妈妈”通过坚强而创造。面对日益险阻社会环境的我们,不正也需要这种精神吗?坚强,我要与你为邻!

诚信,我与你为邻!

著名企业海尔,因为诚信而闻名于世,为了诚信,它不惜亲自毁掉自己生产的一批不及格的电冰箱。面对“割子”之痛,它仍毫不放松,毅然举起诚信的大锤,把有损信誉的一切打破,最终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并且使生意蒸蒸日上,成为祖国的骄傲。面对日益险阻社会环境的我们,不正也需要这种精神吗?诚信,我要与你邻!

爱心,我与你与邻!

还记得牛玉儒吗?那个默默无闻燃烧奉献着自己的农村教师一直让我们难以忘怀,他用自己的一声声苦口婆心的教导为孩子们插上通向明天的翅膀,没有城市的华丽多彩,他乐于与田园山水为伴,没有富裕的收入,他乐于与贫困相争,他是爱心的传播者。处于当今冷漠世界的我们,不正也需要这种精神吗,打破人们内心的冷漠和空虚,爱心,我要与你为伴!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我们为拥有各种品质而“迁”,与诚信,坚强,爱心为邻,让我们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吧!

我愿与“你”为邻!

简评:这是一篇基本符合题意的文章,三个论据在框架外展开议论,即分念经点均在“你”这一位置上议论,如“坚强”一例,抛开了“与坚强为邻”这一框架,而去议论“坚强”,属典型的若即若离,观点与材料陈旧,结构模式化。(15+15+4=34分)

10号文

与你为邻

山高在于土积,海阔在于溪聚,草美在于根壮。每一个人他们的生命都是来之不易,而人生中所经历的一切,更是来之不易的,无论是成就了。有的人表面看上去风光满脸,成就了大事业,你可以话他是幸运的人,“为什么他这么有钱,有权,唉,像是他这样就好了。”而他们没有更深地去了解他们眼中的这些人为什么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一个人若想有一翻成就,只要你打从心底里有这样一种东西就可以了,它就是诚信。诚信是一个人的行为道德标准,诚信是一张爬上成功大殿的通行证,只要有这张通行证,不论你在来成功大殿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都可轻松地通过。没错,一个人的成就,成功是得来不易的,它需要慢慢地靠诚信去积累,要想成为高山就是慢慢积土,要想成为大海要溪聚,而这诚信就是这些积土,小溪,要想有大成就就要靠于它来积累。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的社会讲诚信是笨蛋,要想成就,有钱,靠手段就得了。而这些人口中所说的手段无非就是贪污,滥用职权,贿赂等等。他们所说的现实社会的确是这样的,也不能怪他们这样想法,现实社会的确有这样一些人靠这些手段来获得所谓的“成就”,人们有这些想法不是没道理的,因为一般老百姓都有深受这些祸害,一些贪官们为了自己的一时私欲就百姓的困难臵之不理,他们可以为了私欲,权利去明目张胆地贪污,社会上要不是没有这些人,哪会来那么多的“下跪门”,“跳楼门”和“杀幼门”啊。这是老百姓的尊严与性命啊,他们可以臵之不理就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

所以诚信对现实社会,在人们看来是嗤之以鼻的。诚信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去呵护的,它是我们的伟大革命者孙中山种下来的根,也是我国民族的本有的思想道德。诚信它是一朵美丽的鲜花,无论什么季节,什么环境它都会灿烂地开放,散发出它自己独有的香气来唤醒人们的道德和良知,它的花瓣飘散到世界各个地方,让这世界充满着爱与和谐。

来吧!朋友们让诚信与我们为邻,让我们去共同创造美好的和谐将来,诚信世界。

简评:全文都在框架外议论诚信,偏离题意。8+10+0=18 广东2010高考优秀作文6篇及点

作文1

与你为邻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虽历经磨难,但也已走上了复兴之路;而日本也成为了文化强国。日本,与你为邻,我们应当相互尊重、学习,在合作与竞争中推动自己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共同创造更灿烂的文明。

与你为邻,或多或少会有冲突,但请你尊重中华文化,因为这是合作的前提。《西游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惩恶扬善,团结一心是它的核心价值,然而在你创作的动画作品中,却将唐僧化为女性,并与多位女性有恋爱关系,令这部作品的传统核心价值荡然无存,致使许多国外友人误解,这一点是我们无法容忍的。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但必须要在保持作品核心价值的前提上。只有充分尊重我们的文化,才能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否则,胡乱地修改,只会给双方的文化与感情造成伤害。

与你为邻,我们要向你学习优秀的成果,因为这才能提升我们的竞争力,从而促使你也进步。我们动漫还处在萌芽阶段,因此有必要向你学习。我们通过借鉴你的创作理念、制作手法,打造出了大受欢迎的《三国演义》,既开拓了国内外市场,又得到了像包括你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好评,同时也推动了你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我们积极向你学习,表达了我们对你的尊重和赞赏,也促使你更努力,锐意创新,与我们一竞高下。因此,相互学习,并不会使我们针锋相对,而是加强竞争,共同进步。

与你为邻,便不能回避,要大方地打开国门,因为这是相邻的必然要求,否则,便不利于我们的关系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承认自己有许多不足,例如限制你的动画在黄金时段播出,拒绝引进一些以人类、社会为题材的深奥的电影。但多年的合作也令我们意识到,“闭关锁国”无法保护自我,打开国门才能使自身充满生机。于是相关部门也制定法规,减轻壁垒,因此《日本人是丑陋的》等文学作品进入我们的市场,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你的了解。同时,也希望你能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我们关于“二战”的历史研究书籍进入你的国门,这样才能更好的认识过去,迎接未来。

与你为邻,便要与你为友,日本朋友,让我们用自己的优秀文化成果与开放的心态来互相面对,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希望中日文化都能不断辉煌,永葆生机!

【点评】:

高考作文中,只要一谈到与日本的关系,绝大多数考生都习惯从抗战历史的角度构思成文,很少有学生能突破这种习惯思维。而当我们发现本文的时候,我们眼前一亮:作者站在当代流行文化的角度来思考“与你为邻”的中日友好关系。

作者的中心论点是,中日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学习,在合作与竞争中推动自己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围绕中心论点,文章分3个部分展开论述:与你为邻,要相互尊重文化;与你为邻,要相互学习文化;与你为邻,要有开放的心态。作者虽是一位在校苦读的高中生,但对当下中日流行文化元素相当熟悉,例如日本篡改《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中国借鉴日本动漫创作了《三国演义》,以及《日本人是丑陋的》著作进入中国等。因而,本文的举例论证的用例十分典型,说服力强。

本文立意高远,角度新颖,操作性强。*****总理今年6月访问日本时说,中日之间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绝不延续仇恨。本文立意恰恰落在“面向未来”上,可谓高远;而角度定在中日流行文化上,可谓新颖;中日青少年朋友无一例外都喜欢流行文化,让健康的流行文化担当中日友好的媒介物,完全可行。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郑有才)作文2

与你为邻

你等等,我有话想对你说。

你迟疑地停下脚步,用惊奇的目光打量着我。是的,我喊的就是你,我亲爱的农民工兄弟,虽然你我为邻已久,但我知道你并不习惯被我这样的城市人关注。请恕我冒昧,听我真心实意地讲完这番话。

你来自遥远的农村,为了谋生,来到了这样一座陌生的城市与我为邻。你我并不相识,更从来有过交往,但您拿着微薄的薪水,起早贪黑地为我建设着我的家,阳光晒黑了你的脸,汗水打湿了你的衣裳,但你从来不喊苦不喊累。在你勤劳的手中,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间间工厂高速运作,一条条马路连南引北,一个个公园横空出世。没有你,这个城市将不再美丽;没有你,我也没有今天的舒适生活!我感激你,我可爱的邻居,我可爱的农民工兄弟!

然而,为什么在人群中我没能看清你的脸?你慢点走,不必躲躲闪闪,城市是我的家,同时也是你的家。你为这种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你理应为自己感到骄傲的。我们是邻居,我们应该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不是吗?可是,为什么你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保持沉默不语,默默忍受着那些化学药剂和粉尘对你们身体和心灵的侵害?而直到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患了病。为什么你不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为什么要用“开胸验肺”那样血淋淋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你遇上了不顺心的事,为什么不找我倾诉?为什么要接二连三地用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你我为邻,无法回避,但城市人大多数是友好和善良的,你为什么不试着选择善良的城市人为邻呢?城市是你和我的,城市会保护你和你的家人的,你应该像个城市的主人翁一样,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路上,让我为你喝彩。

与你为邻,我懂得了“奋斗”的含义;与你为邻,我看尽了辛酸和血泪;与你为邻,我为你的伟大而骄傲,为我的渺小而羞愧。你我为邻,你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你。我亲爱的农民工兄弟,但愿你在城市里能找到你真正的归宿,真正对这城市产生归属感,长久地与我为邻。

【点评】: 这是一篇表达作者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文中的“邻”不是某个特定的邻居,而是作者“左邻右里”的“农民工”。作者选取城市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倾诉自己对“农民工”的看法。作者对“邻”的概念理解较为准确,全文也以“你”为倾诉对象,文章完全符合“与你为邻”的题意,不似某些考生摆脱不了备考材料,生硬地与李白、陶潜“为邻”,甚至与自己的父母“为邻”。文中既对“农民工”比较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表示同情和不平,情真意切,内容充实。这说明作者平时比较关心身边的事情,也是今年作文题的一种导向吧!

文章语言平实,没有那种华丽典雅却言不及义的文字。开头一句“你等等,我有话想对你说”,极为平常,但给人一种倾诉的迫切感,随后平平道来,如倾如诉,不虚张声势,给人一种亲切感。在表达上,先赞扬了“农民工”的贡献,再表示对其遭遇的同情,最后给予建议,逐步拉近彼此的情感,较有层级感。

当然,文章也有不足之处,最后一段为了照顾“点题”而用几个排比句,无论意或辞与上文都不统一。这也是近年高考文章常见的毛病。(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崔大江)

作文3

与你为邻

--给书本的一封信 亲爱的书本:

不知不觉,你与我为邻已有18个年头了。我人生的岁月中,身边的许多东西都在变,但你却一直陪伴着我。高尔基曾说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对我来说,你更像是与我为邻的朋友。

早在我的童年时期,在妈妈的指引下,我已与你为邻,那时候的你,是童话书和故事书。每天晚上,在妈妈轻柔的声音中,你身上的故事飘入我的耳朵,进入我的心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多姿多彩的故事,我的童年充满了乐趣。我可以与善良的白雪公主交朋友,也可以结识勤劳的灰姑娘。她们身上的美好品格,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

而在我的少年时期,身边的你换成了一本本名著。我学会了在空闲时候,与你为邻,感受你身上的沧桑和你渊博的学识。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我认识到美国曾经的奴隶制度多么可恶;在《哈姆雷特》中,我认识到仇恨可以带来如此多的灾难;在《简〃爱》中,我认识到自尊和自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你不仅让我知道了过去不曾涉猎的历史,令我的视野不仅停留在现在而且追溯过往,还教会了我许多人生的道理,塑造了我最初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而到了现在,我身边的你,变成了关注时事,反映时事的书本,已经成人的我开始学会了将自己的目光放远到社会乃至世界,而与你为邻,为我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货币战争》令我对现今世界经济有了初步的认识;《驻京办主任》让我对驻京办有一定的认知;《常识》让我从梁文道的角度去窥探、认识社会中种种被忽视的“常识”。因为与你为邻,我对自己曾经习以为常的身边事有了新的认识。你令成年的我学会了关注社会,而不只是顾影自怜。未来的书本,这十八年来与你为邻,我一直获益匪浅。在我以后的人生中,我也会继续请你陪伴在我身边,继续教会我更多。

祝事事顺意

你的朋友

2010年6月7日

【点评】:

就今年的作文题目来说,能最简单方便地点出“与你”的文体,自然是书信。该考生熟练地使用书信体,开门见山地点出与书为邻,接着一转,引出高尔基的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暗示与书的关系可有许多种;再一转,点名书之于己,更像是“为邻的朋友”。从“进步的阶梯”到“为邻的朋友”,既是进一步点题,又明确了自己对书所持的更加亲密平等的态度。

为邻十八年,书之于“我”,相互间的关系也是日新又日新。文章先写“我”在妈妈的指引下,与书为邻,点出为邻的初因,暗示那时为邻乃是出于被动。少年时,为邻之书“换成了一本本名著”,选择之意,已蕴其中。成年后,“我”将自己的目光放远到社会乃至世界,于是,与“我”为邻为友的书便有了进一步的变化,“我”主观能动的选择更加显豁。

童年时期,书带给“我”无穷的乐趣;少年时期,书塑造着“我”最初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年时期,书使“我”关注社会而不是顾影自怜……为邻十八年,自己的成长离不开书,而成长的“我”亦在不断地择书为邻。相互的关系,表现得细致入微。如层层剥笋,清新自然地叙述“与你为邻”,这无疑是一篇优秀的高考应试作文。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咸立强)作文4

以你为邻

城市里,有匆匆忙忙的脚步声,有一闪而过的脸庞,也有忧愁抑郁的目光。生活中的快节奏在机器的喧嚣中沉积,人的精神也在疾驰而过的汽车中变得空虚。但倘若能够在纷繁中建造一间自己的精神小屋,便能吟叹“心远地自偏”了。

我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精神小屋,与其真善美的人为邻。与他们为邻,我受益匪浅。借此机会,我想向他们表达我的感情。

透过左边的窗子,我看到了与清茶为伴,与书籍为伴的季老。季老,您是一代“国学大师”,是“学术泰斗”,是“国宝”。可是您把这三顶帽子都辞掉了,您说“环顾周遭学问之深者大有人在,国学大师岂不折煞老身?”作为您的邻居,我了解您的淡薄,明白您睿智的目光背后所经历的沧桑。不过是想专心致志地翻译《罗摩衍那》,不过是想尽心尽力地保护一些经典的文化,您却在文革中屡遭打击。是天欲摧人吗?我抱着疑问,却从您巍然的笑中找到了答案。是啊!当上天赐给你荒野时,意味着他要你成为高飞的鹰。季老,您知道吗?以您为邻,我受益匪浅。您是我精神的邻居,用您一生的淡然与执著告诉了我什么是淡泊,又告诉了我“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真的,我想谢谢您!

透过右边的窗子,我看见了躺在病床上打点滴的您--莫里老人。莫里老人,请容我像您的学生一样喊您一声“师傅”。您虽患重病,但作为您的邻居,我知道您并不会自怨自艾,也不会自我放纵自我绝望。您在昔日那般疯狂地随歌舞蹈,舞出您的生命奇迹;您在得知病症消息时仍那么珍惜生命,坚持以乐观旷达的情绪感染身边每个人,其中包括我。您知道吗?曾经让绿叶嘲笑颓废的我因与您为邻,受您的乐观熏染,我也勇敢面对阳光了。谢谢您!

在我心里,还铭记着泰戈尔的哲言:“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而我已飞过”与您为邻,我学会了很多;与您为邻,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实。终于,在喧嚣的城市中,我找到了属于我的蓝天!

与你为邻,与真善美的人为邻!【点评】:

考试标题作文难点在于审题,在于如何在标题的框架内展现自己的写作水平。这篇文章的一个最大亮点是设计了一间“精神小屋”,以此作为载体,统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通过第一段的铺垫,作者在第二段开始就写道:“我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精神小屋,与真善美的人为邻”。在文章中设计这间“精神小屋”,独具匠心,胜人一筹,把有形的、无形的“邻”都统一到一起来写,透过打开精神小屋左边窗子和右边窗子分别带出两个实例,使到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整篇文章都能很好地表现“与你为邻”的内涵。在写作的素材上,作者采用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里·施瓦茨的事迹作为材料。前者作者学习其淡泊,后者学习其乐观。两个实例都用“你”作为倾诉的对象,真情真挚,用例很贴切。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胡家俊)作文5

与你为邻

某小区的网站论坛上新发一帖,引起热议,小区居民们纷纷发表意见,特摘部分如下:

帖名:《与你为邻,共建和谐》

发帖人:小区的各住友们,咱们在这个小区住了快十年了,从咱们陆续搬进这里之后,也拥有了咱们小区的网站,这些年可谓风风雨雨,现在我发出这个帖,就是想让大家讨论讨论,回味回味这些年的事儿,各位踊跃发言吧!

一楼网友A君:

楼主真是有心了,说真的自打一住进咱区,我就觉得挺脏的!你看那路灯下随处可见的垃圾,还有挂在花园上,走过路过都得掩鼻子,甭提多难受了!但是,我在论坛发个帖晒晒之后,咱区竟变干净啦,道路也都冲洗过,花园也飘着清香,所以咱不得不说,咱区好样的!居民们也是好样的!咱区论坛也功不可没!

二楼网友B君:

原来那时候那帖是A君你发的啊,值得表扬!原先咱小区是挺散的,各家只顾各家,有人扔垃圾,别人也跟着扔,书上这叫破窗理论,当时我也扔过几次,但是看了A君那帖,才明白。咱区的卫生也直接表现咱们的形象,更关乎我们的健康,所以我逢垃圾便捡,扔垃圾筒了。这要感谢A君呐,让我成了咱区的“优秀居民模范”。

三楼网友C君:

跟大家住一起,咱就有责任爱护咱区嘛!我虽然工作忙,每天很少跟大伙接触,但是出入遇人总能亲密地打招呼,让我心里也暖乎乎地;以前住巷子里头,虽然出门不见抬头见,但那里人们脸都绷着,没有邻居的样子,谁也不认识谁,也不想认识,所以才逼得我搬走,要不还不闷死在那里头了!

四楼居委会主任:

大伙都在啊,楼主这帖发得好啊!论坛就需要大家出来发发言,就是别把坏的掖着,拿出来大伙一起研究才是,接下来我通知这个事儿,居委会讨论决定给咱小区换个名,大伙有啥好建议欢迎发E-mail到居委会的电子邮箱。

五楼网友B君:

主任说得对,咱们的小区需要咱们一起来建设嘛!六楼网友D君:

嗯,看你们说得有道理,改天我也发个帖反映反映!七楼楼主:

大伙现在来想想咱小区改名的事儿,都积极发言!……

几天后,该小区换上了新的牌子,闪亮的几个大字,--“和谐小区”

【点评】:

本文紧扣“与你为邻”这个题目,以居民区的卫生环境和人际关系改善为话题,采用小区网站邻里发帖的形式,运用时下人们常用的网络交流语言,表达了邻里间人们渴望相互理解、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建立和谐人际环境的心愿,勾画出一副小区居民相互交流的生活图景。

全文中心突出,构思巧妙,形式新颖时尚,贴近现实,富有生活气息,语言真切朴实且具有个性。文章体现了考生对当下社会人们交流方式有较真切的观察,也对当下人们网上交流的语言有较熟练的掌握。本文可看作为网络新文体写作的范例。

当然,文章还可以把“我”作为讨论的参与者之一发表意见,并对邻里发帖的语言作进一步提炼。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周小蓬)作文6

与你为邻

“特大新闻!特大新闻!孟家又搬家了!”卖报纸的小贩在大喊道。哟!孟子又搬家了。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了吧!这回不知道孟与谁为邻了。

还记得孟母说过的一句话:“邻,是无法回避的,却可有选择的。”这次孟母却是因为学堂附近出现一大堆工厂,什么钢铁厂,石油加工厂的,环境受到了很严重的污染。孟母曾去申诉道:“与你为邻,我们众人深受污染其害,这土地几里尽是乌烟,尔何不速速离去?”但一直没有答复,孟母只得带着孟子又一次搬家了。孟母经过自己再次深思考虑后,决定在广州的摩天大楼的最高层落户了。孟母想,我已经在最高层了,不会有人打扰到孟子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平浪静,孟母发现孟子有些奇怪,出入西装革履,穿金戴银的。于是一探究竟,发现住在周围的邻居都为暴发户,还听到一次孟子与他们的对话。“孟子先生,与你为邻真是三生有幸,希望能借助一下你的声誉来为我们的商品提升一下形象,至于酬价方面,任你定夺。”甲说。“这个嘛!好说。只要你会做就可以了。”孟子的这一番话,吓着孟母!呜呼!她决不容忍自己的孩子如此的重势利金钱。

这会,孟母再一次带着孟子远离中国到国外去了。谁知到了美国定居后,孟母又一次的希望落空了。由于恐怖主义的存在,他们经常受到恐吓,甚至袭击。孟子在此惊慌下,得了精神病。

孟母大哭道:“与他为邻,伤我孩人格,与你为邻,害我孩身体。到底是为何?难道找一个好的“你”作邻居都没有吗?为何要为难我们这些想要廉洁的人?为何要我们与那些世俗不堪的人为邻?

孟母的三次搬家寻邻的希望落空了,最后,孟母带着孟子在精神病院里住下,他们的邻居都是些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都是些风霜高洁、不畏强暴的人,好像是陶潜和李白也在里面吧。

我想他们应该找到了和找对了自己的邻居。因为我总听到孟母这样说:“陶潜先生,与你为邻,真好!看我们家的孟子又聪明了不小……”

【点评】:

此篇文章最出彩的地方在于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们熟知的“孟母三迁”的古典故事改编为现代版的“孟母三迁”。现代孟母之所以“三迁其址”,并非只是为了孟子的学习环境而担忧,更在于借孟母对孟子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关心揭示出:面对环境污染、拜金主义、恐怖主义,现代世界使人们已无法生存在一个和谐、温馨、和平的环境中。文章的现实感、正义感非常强。

文章的立意非常精彩,精神病院的结局引人发思:《疯癫与文明》。

文章的语言朴实显稚嫩,表达通俗欠通畅,想象超前欠严谨。

上一篇:cnc操作试题下一篇:项目进展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