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看法(推荐8篇)
ID:yangzhouboyi转眼间,我已经是一个四个月的孩子的爸爸了,就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一直在思考,该任何应对这棘手的问题。
我先讲一个故事与大家分享:有一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在一个谈话节目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一架飞机满载乘客,飞行途中没油了,可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他问参与做节目的孩子,你看这伞给谁用?孩子几乎不假思索回答:“给我自己用”。这时,台下一片骚动,很多观众想:多么自私的孩子啊?可是主持人没有急于下定义,而是蹲下来,耐心地问孩子“为什么呢?”孩子满脸泪水,清晰地说道:“我要跳下去,找到油后,回来救飞机上所有的人”。这位主持人是一个善于倾听者,由于他的细腻,让大家听到了一个幼小躯体里高尚灵魂的独白,也让那些当初急于评定孩子的人感到惭愧。这个故事目的是:我们该常常光顾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他们的思想一起漫游,而不是拔苗助长似的牵引,总急于把孩子引向成人的世界。
教育孩子时,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想得深些,做得实些”。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处事原则,家长应该尊重他们,给他们自己的空间,让他们觉得父、母是最可靠的,什么话都可以给家长说,让他们轻松愉快的生活和学习。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认为都要善于“蹲下身子”,能够倾听孩子的话语和心声,能够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和益友,能够象朋友那样平等的进行交流,能够让孩子认为老师和家长是他们身后的支撑,而不是什么压力。教师要善于蹲下身子欣赏学生,倾听学生,向学生学习,要和学生一起成长。作为家长,也要善于蹲下身子欣赏孩子,倾听孩子,向孩子学习,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觉得,“蹲下身子”是优秀老师成熟的标志;“蹲下身子”是聪明家长睿智的标志。你只有蹲下身子,你才能真正看到孩子眼中丰富多彩的世界,真正感受到孩子的心是世界上最真、最善、最美。在学校,学生是老师的镜子,教师要为学生师表;在家庭,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家长要为孩子师表。设想一下:一对父母,如果事事认真,他们的孩子肯定事事认真;一对父母,如果事事马虎,他们的孩子肯定事事马虎。你迟到,他肯定迟到;你撒谎,他肯定撒谎;你爱发脾气,他肯定爱发脾气;你不认真填反馈表,他肯定不认真写作业;你今天骂孩子,日后孩子肯定会骂你。今天你主动与孩子握手,明天他肯定会主动与你握手;今天你主动与孩子打招呼,明天他肯定会主动与你打招呼。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好:“字写得不好,不能怪纸笔;孩子没教育好,不能怪孩子”。教育孩子需要言传身教。
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必须培养起孩子三点:一是正确的写字姿势,二是课前课后的善于预习和复习,三是认真的作业完成后的检查习惯。从目前小学教育看,与以前我们那时的.教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我认为这三点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小学教育中最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是今后可以影响到孩子初中、高中、大学学习成绩的最直接的因素。正确的写字姿势可以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和良好的书写字体;课前、课后的善于预习和复习可以保证孩子自觉的学习精神;课后作业检查可以养成孩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结合我自己对于孩子这三点习惯的培养,主要做了几个方面的和孩子的互动。一是时刻提醒孩子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一旦发现不对就及时进行纠正,时间一长久可以做到习惯成自然了;二是不管作业是多是少,都要求孩子在完成作业后必须对今天的功课进行复习,发现孩子有不懂的知识及时进行讲解。在复习完成后再要求孩子对明天要上的功课进行预习,鼓励孩子提问题,多思考,带着问题去上课,这样经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能够加深孩子对重要知识点认识的加深和巩固;三是要求孩子在作业完成后要进行检查,能够自己发现错题并进行改正,遇到不会而做错的题目给孩子进行详细讲解,这样既能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也能及时发现孩子知识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练习和巩固。
当然,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巩固,是需要老师和家长长期的指导和督促。对于孩子目前阶段不要给他们什么压力,也不要去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重点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要经常鼓励他们,信任他们。其实有时老师的一句话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那些因为老师的相信和信任,那些因为老师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改变孩子人生轨迹的事情比比皆是。在小学阶段老师的话语力量是远远大于家长的,老师的一次表扬、一次鼓励孩子都要回家讲给家长听,老师不光是孩子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他们力量的给予者。家长要认真配合好老师的工作,要监督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可以说家长就是学校老师的补充,是孩子在学校之外的老师。
总结以上所写,教育孩子就是四句话,第一句话:教育孩子要以人为本。不管你学了多少先进教育知识,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孩子身上。
第二句话:教育孩子要蹲下身子。孩子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倾听孩子,不能用大人眼光来看孩子。
第三句话:教育孩子要言传身教。孩子是家长的镜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
第四句话:教育孩子要从细节做起。谁关注孩子细节越多,孩子进步越大。细节决定教育的成败。
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工程包含了多少人的付出和希望,我们家长感谢老师们对孩子的付出,也真心希望老师们家庭幸福。
教育理念不正确
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意义, 在于通过让学生诵读经典, 熟记名句, 学习掌握必要的传统文化和技艺, 从而不断提高中文修养和审美能力, 了解中国传统经世致用的学问方法, 明确中国传之千古的道德精神, 感受中国诗礼传家的特色文化, 并在辩证学习、批判继承的基础上, 把传统的文化和精神尽可能烙印在心灵深处, 熔铸于日常行为之中, 做一个有君子风范和传统文化气息的中国人。然而不少学校对此缺乏深刻认识, 只是把国学教育视作上级的安排, 或者视作一种潮流, 自己不过是随大流而已。在这样的思想认识境界支配下, 他们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各方面的安排上就难免草率, 难免应付了事, 如此以其昏昏, 而欲使学生昭昭, 则国学教育的效果当可想而知, 最后不走过场才是怪事。
教育内容不规范
1.没有细分国学中的精华与糟粕
有的学校把《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大学》《中庸》的大段文字不加分析和选择, 一股脑儿让学生去读去记, 结果里面的一些宣扬君君臣臣、因果报应、命运天定的东西也成天让学生挂在嘴边, 这肯定是不行的。因时代的局限, 中国传统文化中确有不少与现代精神不相容的消极东西, 这些东西必须在让学生诵读前就剔除, 而且对一些容易发生歧义的, 则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师应结合现代理念, 让学生超越孔子所说的“礼”, 把礼理解成“礼仪、规范”, 让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 也就是在“视”的时候要注意必要的礼仪规范, 以彰君子的德行和作风。国学教育既要诵读原文, 又要去粗取精, 还要引导学生从传统和现代两个角度, 对某些难以理解的语句开展讨论分析和比较,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精神实质。
2.没有形成横向的教育重点和纵向的教育梯度
有的学校对国学的内涵没有开展过深入的研究, 也没有对国学经典进行过仔细筛选和系统整理, 就随便找些古文古诗给学生诵读,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根据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的差异, 授之以相适应的教育内容。这种零散化、碎片化、随意性强的国学教育, 怎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在开展国学教育时非得贪大求全, 毕竟国学从广义角度看是个相当深广的范畴, 青少年儿童没有必要把所有东西都学完, 加上学制有限, 学时有限, 功课繁多, 要学完学透也是不可能的。但不管怎样, 要让青少年儿童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精深智慧和博大精神, 就必须对他们施之以相对系统健全而非零散化、碎片化的国学教育。所谓系统健全, 就是要在教育内容上从横向上精选重点, 选择那些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有养份的、相对易懂的文学、文艺类知识和道德修为类主张, 从纵向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建构起一定的教育梯度, 以此达到既健全又系统, 既重点突出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此, 国学教育必须精编教材, 通过去粗取精, 选择一些最能反映传统学问、先贤智慧和中华精神的内容, 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编撰, 以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到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基本相称的国学教育。这样的教材编撰工作, 可以由教育部组织专家统一进行, 也可由各地各校自行开展。
3.没有平衡协调好传统国学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
所谓公民教育, 也就是现代的“德先生”教育。“德先生”和“赛先生”在五四时期同时引进中国, 如果我们开展了国学教育, 开展了“赛先生”教育, 但就是淡化甚至不开展“德先生”教育, 或者只开展“假大空”的“德先生”教育亦即伪公民教育, 可以肯定地说, 这样的教育绝不是健全的教育, 也绝不可能培养出健全的国民, 而没有健全的国民, 也就绝不可能造就健全的社会。须知, 国学与公民学里面的有些东西是共通的, 但也有很多东西是不同的, 因此尽管国学教育可以塑造出具有传统精神的国人, 但唯有公民教育才足以塑造出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公民, 以承担起建设现代化、实现中华复兴的历史重任。从这个角度讲, 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是互补的。我们在大力提倡国学教育的同时, 必须高度重视公民教育, 做到中学与西学并重, 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并重, 而不要顾此失彼, 更不要因为开展了国学教育, 把老祖宗的精神价值拾起来, 却把新时代的普世价值丢弃了。
教育方法手段不科学
1.没有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结合起来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而应用是在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可是有些学校只知让学生咿咿呀呀诵读文句, 却忽视了对文句的精神实质进行适当点拨和教化, 忽视了将国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 结果学生一边摇头晃脑诵读, 一边不知所云, 就如鲁迅小时不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样, 或者课上读着“谦谦君子”, 课下仍打打骂骂, 举止行为中没有一点君子的儒雅, 没有一点有文化修养的样子。有人主张就是要这样“死记硬背”, 即使暂时不明白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这样一种看法似乎有理, 但如果一点不明白内涵又怎能让学生“记”“背”得牢实呢?又怎能达到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呢?国学教育不是说非得把每句话每个词都分析透彻, 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 给予适当点拨, 让他明白基本意思, 这样他才能记得牢, 也才能化为己用。退一步说, 低年级小朋友因年龄过小不太明白让其“死记硬背”尚可理解, 高年级还这样就不应该了。我们绝不能满足于国学教育的表面热闹, 而要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相结合, 将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 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 如此才能达至国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2.没有精心合理地设计教育形式
有的学校开展国学教育没有经过精心思考和准备安排, 教育形式单调, 只是一味组织学生读诵, 有的还一天几读, 但就是忽视了开展形式多样、具体可感的活动。有的学校虽然不是专门的国学艺术学校, 可教育形式却非常复杂, 吹、拉、弹、唱、诵、舞、写、画样样俱全, 结果占用了过多的学习时间, 加重了学生的压力和负担, 重蹈了某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让子女学这样学那样的覆辙。因此过与不及都不好, 国学教育应在容量、时间和方式上, 根据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实际,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突出实效出发, 做尽可能合理的安排。
3.没有利用好语文教育这个重要载体
其实, 语文教育本身就属于国学教育的主要范畴之一, 只不过语文课本中蕴含了很多现代精神, 但在语言文字角度看, 语文课本完全就是国学。很多中国学生语文功底差, 连基本的遣词造句都成问题, 作文也写不好。现在虽然推行国学教育了, 有的学校还另编了单独的国学教材, 可是学生的语文成绩仍然没有提高起来。因此, 开展国学教育, 必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热爱中国的文学, 必须要求他们首先把语文学好。要借开展国学教育的契机, 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通过“美读、美思、美写”等方式, 把语文教学搞好, 把学生的中文功底打扎实。
4.教育主体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国学教育要收到良好成效, 主要有赖于良好的学校教育, 但也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而在这几方面, 不少地方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学校教育来说, 不管是制度的原因还是教师的原因, 都会影响国学教育的成效。从家庭教育来说, 中国家长其实都习惯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和要求自己的子女, 这种教育其实就属于国学教育的范畴。但现实情况是, 不少家长都出门打工去了, 他们的子女都成了留守学生, 加之某些家庭还存在其他不良问题, 那么生长在这些家庭的孩子, 必然接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同时, 社会环境也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 如果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学生, 又接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可想而知, 我们的学校教育包括国学教育的成效会被抵消掉多少呢?所以, 有必要尽一切努力改变教育的单向化倾向, 应动员学生的家长及其亲属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请求政府有关部门和社区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从而形成多向的教育合力, 确保国学教育收到更好的成效。
一、创造素材——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
农村小学生生活确实比较单调枯燥,不像城市那样丰富多彩。然而,农村小学生的生活也有其独特的一面,也有丰富的感情世界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关键是教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帮助、指导学生发现、整理、搜集和提炼这些可贵的素材,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呢?
(1)多接触一些人
学生每天都要接触父母、亲友、同学、邻居,还可以让学生尽量和农民、工人等社会各层次的人接触、聊天,从中发掘他们心灵深处蕴藏的美,为日后的作文创造素材。
(2)多观察身边的景色
学生每天上学都会看到家乡广阔的田野、美丽的山川、潺潺的河流、小溪。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不断向前推进,这些景色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美,发现改革开放的新变化,指导学生观察、写作,从而提高作文质量。
(3)多组织一些活动
要尽量利用节假日和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旅游、进城或进行社会调查,以扩大写作的来源。现行汉语教材每一单元安排的《口语交际》就是为学生写作安排的一个很不错的前奏曲。而且每一次《口语交际》的内容都能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易于使学生学会用汉语说话,从而为写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氛围——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当前儿童普遍怕作文,一提到作文,脑子里立刻蹦出这样一类词语:难、苦
恼、害怕等等。究其原因,使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规矩多多、要求多多、条条框框多多造成的。在新课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写作知识和能力的达成,更要关注写作过程、情感态度,鉴于此,营造一个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写作课堂氛围,便显得尤为重要。
(1)少一些限制,多一些扩散
《汉语新课标》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法”,所以我们要更少的限制,让学生的心灵松绑,让学生在宽松的状态下无拘无束的驰骋思维。例如我在教五年级上册《我爱家乡的——》时,就要求学生事先观察,可以写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形式可以是记叙文,也可以写书信,把自己对家乡的爱传递给远方的亲戚、朋友。结果表明,挣脱束缚的学生兴趣盎然,角度众多,形式丰富,写出了许多极富创意的课堂习作。
(2)少一些写实,多一些想象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经过夸张和变形的世界,他们的思维常有很强的想象性和幻想性,对所见的事物都带上主观色彩。他们喜欢动画片,喜欢听神话故事和童话故事。那些极度灿烂的夸张的形象,那些充满奇幻意味的瑰丽的色彩,那些随意穿越时空,可以呼风唤雨的神仙、游侠和斗士,都是他们心中的偶像。而现行汉语教材恰好贴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安排了很多趣味性较浓、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文章。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针对一些课文适当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读后感,也可以续写某一段,改编课本剧等等,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3)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童真
为什么我们学生的作文会出现大量的“捡钱包”“扶盲人过马路”等事件?难道是所有人都把钱包扔在大街上,所有的人都把眼睛弄瞎再跑到大街上来吗?那是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过于追求思想教育!过多的说教,一味的强调要有正确积极的思想观点。而学生在作文之前,就要对脑子里的素材一一对应这些思想要求进行过滤、审查,到最后才发现,心里根本找不到这么高尚的事件,于是只好找这些“高尚”的案例来凑数。而这些事恰恰是学生最不感兴趣,最不想说的话,一无好处!
三、创造话题,激发表达的欲望
不想写,没内容可写,是当前困扰作文课的一个突出问题,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写作,对写作毫无兴趣,认为这是完成教师的作业、任务,课堂死气沉沉,教师尽管唾沫横飞,学生都是唉声叹气!怎么办,那便是创造一个合适的话题,打开孩子们的话匣,让他们滔滔不绝,有无限表达的冲动,以致迫不及待的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1、关注学生兴趣的焦点,提高表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钥匙。因为有了共同的兴趣,学生才有了交流的朋友,孩子一起玩,共同的兴趣越多话题越多,越是讲不完,越讲兴趣越浓,带出来的交谈对象也越多,这便是一个良性循环。如同样是写一件事,教师如果把话题限定在“洗衣服”“洗碗”之类的老套话题,学生肯定不会有太多兴趣;但反过来,如果教师创造的话题是“学游泳”“学滑冰”的话,学生兴趣就会提高一些了;但若话题是看动画片的话,那一定是人人都想发言了。又比如,想象作文学生特别喜欢,八戒的形象也深得孩子们的喜爱,于是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别出心裁,创造了一个话题“九戒”的故事。这些教例无不是紧紧抓住孩子兴趣的焦点去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2、抚摸孩子情感的软肋,强化表达的冲动
1.家校合作是成功教育的前提家庭与学校的成功合作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学校和家庭既各有职责范围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如果各自主动争着承担责任,做到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支持,教育效果就会好得多。相反,如果在教育观念上相去太远,不能达成共识,相互推诿责任,教育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所以,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家庭、学校和受教育者本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和密切合作,那么成功教育也就离不开家庭的有力支持。
2.兴趣是成功教育的基础“兴趣”是人的一种情绪。它是人们对待外部世界万事万物的晴雨计。“兴趣”产生人们的一种需要。凡是感兴趣的,人们就会千方百计地去寻觅和追求,去得到满足。反之,就会厌恶与排斥。“兴趣”完全是可以培养的。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增长来说,“兴趣”的作用更是巨大的。
3.实施“成功教育”的主体是全体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确立一个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成功教育,所有的孩子都可成才。在教师确立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的教育信念的前提下,通过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最后逐步达到学生自己争取成功。其核心就是通过反复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取得多方面的成功,并为学生今后的社会成功作好各方面的准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应该这样鼓励他们:在为别人或期待别人鼓掌时,请千万不要忘了为自己鼓掌。
4.“成功教育”的关键是师生互动。老师是实施成功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冲出“生源决定论”的误区,走出“朽木不可雕也”的悲观情绪,冷静客观地看待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对学生尽量实施鼓励性评价,让老师树立“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功”、“把差生都能教好的教育,才算得上真正的优质教育”的意识。为了让成功教育落到实处,在教学中,探索出一套“让尖子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后进生跟着跑”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成功中找回自信,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
5.为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发展空间。任何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长大后能有所成就,出人头地,但在培养学生时有时却是理论脱离实际,一相情愿,不管学生的情况这样,盲目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去设计和培养。教育学生需要严格,但过分的管理往往容易过往矫正,起到相反的效果,就如我们的盆景制作,使树木扭曲生长,最终走向身心受创──不但不能够成“龙”,反而会成“虫”。因此,尽最大努力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受教育的空间,留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去发展和发挥自己的特长,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与支持,是学生充满自信地自由的发展,才是更为重要的。总之,尽量在班级上营造大家都要进步的气氛,在学生遇挫折的时候,积极帮助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很可能成功,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6.鼓励学生勇于冒险和尝试。不难发现,凡是取得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勇于冒险、敢于尝试、善抓机遇,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就是具有人们常说的“魄力”。我国著名国画家李可染曾总结自己的创作决窍就是“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也就是说画画时要不落窠臼,敢于突破前人的法则。在许多情况下,成功与失败的距离并不遥远,也许仅仅是一步之遥,关键是看是否具有跨出这一步的胆量。在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勇于冒险、敢于尝试,提高把握机会的能力,“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就能使学生养成积极、果敢、机敏的健康心理和性格。但在教育时要把握一个“度”,因为“勇于冒险,敢于尝试”和“目标盲目,行为冒失”是截然不同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鼓励教育的方式和程度要因人而异.在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时就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的不同区分对待:对于积极性高、善于创新、勇于尝试、取得成功的动力强的学生,就不必进行过多的鼓励教育,而是应着重对其行为进行适时的调整和纠正,提出建议和意见,使其少走弯路;对于性格懦弱、内向、不善表现、缺少自信心的学生就应着重加强鼓励教育,尤其要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进行鼓励,并暗示他“你能行!”这样久而久之,通过成功的不断积累,也就增强了其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提高了探索创新的能力;对学习积极性差、思想消极、得过且过的学生则首先要教育其认识到学生时期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虚度光阴对个人成长的危害,使之树立起对自己负责、对家长负责的责任意识,才能使其找准努力方向,然后再进行鼓励教育,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7.适时、适度的表扬和鼓励。“生命因赏识而美丽”,教育尤其需要赏识,赏识能够激发学生心灵的火花,会激励学生从自己优势的方面去重点突破。“成功教育”注意调动学生心理机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比单纯主管学生,以成绩来刺激学习积极性的作法,效果是不一样的。多给学生鼓励,实际上就是多给学生信心,积极开展信心教育,学生才能更好的、充满自信的努力,也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一次小小的测验,学生考好了,兴冲冲地看着试卷,就是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鼓励。此时若教师恰倒好处地给予表扬,学生的脸上就会充满了灿烂的笑容。学生还会以此为动力,默默下定决心,争取下次取得更好的成绩。如果学生成绩不理想,学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低落了,教师此时再加以训斥,甚至找到家长说三道四。学生也会自己感觉自己不如别人,自己笨,久而久之这样下去,学生也会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做什么事情也就没有了自信,那么也就很难有一个圆满的成功。这样就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一次成败不足以论英雄,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淡化成绩,重视能力的提升。这样正面给予学生引导,更有利于学生的成材。
8.培养学生平凡中的成功意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所望,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是对待正在成长中孩子来说,一味地灌输高人一等的思想,要求孩子在学习上名列前茅,这样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思想压力。学生会天天背负着严重的思想包袱,每到考试就会提心吊胆。万一考试失利就会给学生自信心造成极大的打击,更甚者会使学生自暴自弃。因此我在教育学生时,不给学生订立过高的目标,只要尽了力,我就会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可以直面人生,直面未来,才能培养学生平凡中超越智慧的人生境界,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和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能不切实际地要求,要求学生从实际出发,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鼓励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学生前进的道路上不断适时地给予鼓励,这样才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让学生轻松学习,健康成长。
(09音乐学2班许文琴)
影片《李斯特狂想曲》讲述的是19世纪伟大的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教一位吉普赛男孩学习音乐的故事。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李斯特是一位有着高超技艺的钢琴演奏大师,但在他弹琴之余还从不放过任何机会培养和扶持音乐界的后起之秀。熟悉李斯特音乐的人们都知道他得音乐热情奔放,节奏感强,很激动人心,场场演出都会赢得人们的热烈掌声。但是从19世纪他不再满足于弹奏别人的音乐,传递别人心中的感受,他想自己创作一些属于自己的音乐。这时,他发现了一个极具音乐天赋的小男孩在街边演奏小提琴,他被小男孩的真挚的音乐所打动,并且他决定要收小男孩为学生让他在音乐这方面有所成就,而且是无偿教他音乐。但是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学习的过程中,李斯特和小男孩的师生关系一度紧张,怎样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教师和学生如何能更好的沟通?对待学生应该如何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怎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好我们的学生?影片中似乎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在影片中李斯特首先教男孩识谱,但是他已经习惯了自由自在的拉琴,对那么陌生的音符完全没有兴趣,这使得李斯特没有办法继续他得教学,而且小男孩很固执认为自己不需要识谱,觉得自己的音乐是最好的。师生二人第一次发生冲突。
后来在男孩奶奶的劝说下,男孩重新开始学习。李斯特发现二人在即兴演奏发面都狠有天赋,而且重点是男孩也不排斥相反也有极大的兴趣,这样李斯特就抓住了男孩的兴趣点,让他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让他得教学顺利的进行下去。从这个小小的例子看出,教育是要以人为本的,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针对孩子的生存环境,生长过程,情感世界,个性潜能等等方面入手,充分的去发掘,去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其实我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学习,不管是在音乐方面还是其他方面,去享受整个学习的过程。同时我认为老师应该注意去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聆听,表演等等多种活动使孩子们在音乐实践中逐步的感受,理解和掌握音乐的不同形式。影片中有一个让我很感动地片段李斯特举办的音乐会上一位女士的手镯丢了,因为男孩在以前有很多不良的社会习惯,于是当场质问男孩,这使得男孩非常的委屈和愤怒。倔强的他逃离了人群。他买了很多的肥皂一遍遍的,拼命的洗脸。他想改变自己的肤色。他奶奶告诉他“你的肤色是最好的,你的音乐中充满了自尊,正因为你的血统你是吉普赛人”而且当李斯特得知那位小姐的手镯是因为不小心掉在了阳台,而且已经被找到时,他马上找男孩道歉,而且男孩的奶奶告诉李斯特,如果男孩的自尊被夺走了,那么他将一无所有。这告诉我们,一位优秀的老师应该具有爱的品格。有了
爱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有不竭的动力与奉献精神。因此我觉得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础。在片中如果李斯特对男孩注入更多的爱和信任,那么将会使男孩在心底崇敬和尊重李斯特,更加能拉近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
为了深入的贯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治理乱收费、乱办班、乱补课工作的会议和文件精神,近而减轻在校学生的课业负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同时也为了减少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更为了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规范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集中开展了治理教育三乱专项整治工作。我谈一下对治理乱收费、乱办班、乱补课现象及加强师德建设方面的建议和看法:
一、高度重视,决不懈怠
1、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教育法》,通过学习使教师进一步地提高了认识,增强了贯彻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以遵守法规为荣、触犯法规可耻的风气在学校已基本形成。
2、学校的收费严格按照教育局、财政局和物价局联合下发的收费通知单的各项收费标准及收费项目来向学生收取费用。收费通知单以外的学校一分不收。通知单中学生选择性收费项目,学校高度的尊重学生的选择,由学生自己决定是否交纳。对于上级推荐的各种学习辅助材料,学校坚决按照中心校指示精神积极的向学生宣传,决不勉强学生订阅。学校从源头有效的治理了乱收费现象。
3、乱补课现象也是家长、社会有强烈反感的事情。我校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去做,在校内从未组织过有偿补课。对确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学校教师一律义务辅导,以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信心,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4、为了制止在职教师参与社会乱办班、乱补课、有偿补课的现象,学校利用政治学习的机会,组织教师学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各类文件和会议精神,以及有关师德建设的要求,教育教师不参加有偿办班、有偿补课,更不允许教师到社会力量半学机构带课。
通过全体教师的精心学习,对治理“三乱”工作的重要性有了高度的认识,因此,我校治理“三乱”工作初见成效。为塑造教师在社会上良好形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真正起到了为人师表,行为示范作用。
二、治理“三乱”师德建设是关键
1、教师如果具备了高尚的师德,就不会有三乱现象的发生。因此,治理三乱工作,首先要从抓好师德建设入手,让全体教师充分理解师德的内涵。所谓师德,人们都愿意将它解释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所有为师者均应遵守的行业规范,行为准则。师德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符合社会规范,又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是教师群体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总和。师德的内涵,也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而被人提炼而成的。它与时俱进,反映出各个时代的特征,不同时代的教师就应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
2、为了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公约》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刻领会上级下发的各种有关文件和通知精神,要求教师知法、懂法、不违法,处处以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争做道德高尚、具有乐于奉献精神的合格教师。
3、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自身修养,增强教师的自我约束能力,学校应该与教师签定《师德建设责任书》,以此来提高教师努力学习加强自身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今后的打算
1、我们深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时刻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强烈的责任感在鞭策着我们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坚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自控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良好、平和的心境,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
2、我们要把教师那种纯洁的爱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学生,师之爱不同于父母的亲情之爱,这种爱要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成功做出不懈的努力,要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文化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获得爱、懂得爱、学会爱。”
3、我们要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包括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即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
4、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要以表率作用的人格魅力。作好学生人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5、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教师是先进科学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我们首先必须是一个“文化人”,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去感召下一代。
6、树立终身学习,持续发展 的理念,加强自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业务修养,不断学习,改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前人,敢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始终站在教改的前沿。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不仅需要千万计的高级人才,我们还需要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在如此大的发展背景下,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坐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国策带来的辉煌明天,而应当主动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达成既发展自己,又实现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目标的双赢。而其中,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多方位合作无疑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值得我们不懈地探索和勇敢地实践。
二、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指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校企合作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制度的基础,它关系到“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能否正常有效地运作。
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动力源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人力支持”。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
1.转变观念。
学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学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学校应当转变观念,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带动专业设备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
2.组建机构。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整体联系与合作,因此必须有一个机构来统筹规划,这样才能做到有实效地开展工作。机构要有专门的章程、明示的职责与义务等,规定每年开展一些活动,如:共同研讨学校的教学改革方案,反馈对毕业生(实习生)的评价,等等。
建立类似的机构,对学校和企业来说,都是一种有效的约束和保障。双方的职责、义务明确以后,开展工作就比较“顺理成章”了。
3.听取意见,进行教学综合改革。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我们要多听取意见和建议,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
(1)推进学校的专业改革
每一所学校所处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同,生源的基本条件不同,最终的服务对象不同,就应当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体现所服务企业的需求。在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应注意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衔接、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衔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衔接。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学分制、选修制来具体落实。
(2)修订专业教材讲义
校企合作使得专业教师能够经常深入到生产第一线,直接接触具体的新技术、新工艺,返回课堂进行教学时一定能够“言之有物”。学校应听取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建议,补充和修改教材与讲义,使之更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3)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仅靠一本书,学生不会有直观的感受。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充分发挥企业直接反馈信息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4)促进“产学研”工作
职业教育需要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但要有针对性地开发项目,还需要企业的支持,因为企业最了解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应用的情况。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研究课题、参照对象、实践条件等,学校的科研课题也可以主动配合企业的业务开发。这样的“产学研”工作才是真正有效的。
4.双方联手,建立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中,学生实习是重要项目之一。学生在校学习了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后,还需要在企业的具体实践中进行“真刀实枪”的磨练,使自己能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当然生产实习的时间既要根据学校的教学进程,又要兼顾企业生产的需要。
四、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真正实质性的合作并不是很多。影响合作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企业方面。
(1)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企业回馈社会的自觉意识比较强。但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只对能立即带来利益的成熟技术感兴趣,没能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不能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大多数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增加了企业负担。短期内的“无效益”,使不少企业没有合作积极性。
2.学校方面。
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对学校职能部门和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上好课,而且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他们是校企合作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的难度很大。
另外由于下企业指导老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统计等原因,因此对学校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解决措施
1.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意识。
企业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要意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认识到开展校企合作是提升企业形象、进行人才储备、提高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也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
2.学校要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
学校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考取资格证书,进行学历学位进修;要鼓励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要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拓宽兼职教师来源,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来校兼职上课。学校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确定引进对象,定期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和指导青年教师实践等工作。
六、结语
校企合作并非简单的人才标准对接和订单式培养,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驱动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一种有效机制。职业学校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获取市场信息,主动与企业联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韩建民, 焦丽芳等.用企业经营理念构思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3, (3) .
[2]张世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新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 2002, (11) .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养;技术学;独立学科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6-0021-02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教育给教育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将信息技术融入中小学教育之中,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当代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教育的路还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去探索,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更应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为此,笔者想谈谈关于这门课程的一些感想。
一、我们是仅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开设信息技术课吗
笔者一直在思考,我们是仅为了语言与文字的应用而在普教中开设语文课吗?是仅为了数字与计算的应用而在普教中开设数学课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有高中的高难度数学问题?为什么还要在语文课中讲古文?(这些内容在今天极少用到)
信息技术学科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普教中,是仅为了编程而开设程序设计课吗?我们是仅为了计算机应用而开设信息技术课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门学科,尤其是中学的这门学科消失的时间会不会不太远了?因为,许多教学内容如Windows98、Windows2000甚至Windows XP都会在将来的应用中落后、消亡。而VB、QB甚至C++都有可能会被更好的编程语言所代替。
全国信息技术教研中心特邀教研员郭善渡老师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信息技术课除了技术的应用以外,还有没有更加深层的东西了呢?”在PowerPoint教学中学生们对艺术字特别感兴趣,一节课后,许多学生的作品中,只有设计好的艺术字标题,却见不到完成的多媒体作品。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比如:在进行网络部分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们虽然学会了上网,却迷失在互联网这个信息的海洋中。“被信息的海洋淹死了”——忘记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在字处理教学中对剪贴画感兴趣,却忘记了学习任务……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最多的仍然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对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少了些。信息技术课程还停留在如何教好学生学习技术。
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是应当在对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的方法与策略,使学生们明确什么是手段、什么是工具、什么是目的、如何利用手段与工具达到自己的目标呢?
计算机的应用固然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的重要任务,而使用这些工具的方法,使用工具完成任务或者作品的策略,是不是也应当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二、技术学习就是信息技术学习的目标吗
在信息技术课中,技术和信息谁更重要呢?戴尔计算机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复:“其实PC和网络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PC和网络只是工具而已,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及时的信息。现在的计算机网络可以连接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拥有极其丰富的共享资源。在这样的信息海洋里,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驾驭信息的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之一。所以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为了某种目的而寻找、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它应该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三个方面。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它与传统的学科相提并论,教学中也沿袭了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甚至把学习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等同起来,缺乏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应有价值。
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教材里有关技术方面的内容远多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应用的内容,再加上教学过程中频频接触计算机软硬件;同时,具有指挥棒作用的信息技术会考中的题目也侧重于考核学生的软硬件操作的熟练程度,这就很容易让师生片面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这就背离了信息技术课真正的教学目标,走进了唯技术论的误区。
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
与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相比,技术是第二位、浅层次的。可以设想,今天一些优秀的软件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正如对于编程而言,具体的语言是可选的、多变的、愈来愈强大易用的,而算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基本保持不变。这便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更要教会学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正确理解、判断、评价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
在这方面有一些反例,如社会上有些人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盗窃网上银行、制造病毒、攻击网站等,这些现象如果没有引起信息技术教师的充分重视,在教学中未能有意识地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难免会产生新的计算机犯罪。例如:有的教师在讲穷举法时,提到可用此算法编写破解密码的程序,立刻有学生问能不能编出破解取款机上密码的程序。可见对信息的理解、评价和正确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比计算机的具体操作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能够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道德、法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三、信息技术是一门独立学科吗
由于存在“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及应付会考等原因,部分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意识,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大误区。信息技术课应融会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时时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渗透,教师的这种意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前一段,笔者在网上听了几节信息技术评优课,同是讲Word中的自选图形,一位老师只是把课本内容讲完了事,另一位老师则是用自选图形绘制了高中物理课本中的各种图形,如物体受力图形等。显然,后一位老师深刻领会信息技术课的内涵,将这门课的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这节课不但能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也能联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如果计算机教师都能像这位教师这样,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扩大知识面、提高各方面素养、不断接受新知识、深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尤为重要。同时,教师应加深对信息技术教育根本目的的认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不能仅以技能培训为目标,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师睿.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些思考[C].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2]钱淑华.任务驱动,自主学习信息技术行为探讨[C].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2006.
[3]樊昕,孙培国,吴昭利.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C].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二辑),2006.
[4]马越.中学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研究和探索[C].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2006.
【教育孩子的看法】推荐阅读: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10-27
孩子性格的分类教育07-01
教育随笔孩子的改变07-14
顽皮孩子的教育秘诀07-24
对孩子的教育观念07-25
教育孩子的八大智慧09-19
教育孩子的经典名言09-25
说谎的孩子怎么教育09-28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待07-16
赏识教育你的孩子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