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镇城镇化建设工作汇报(通用10篇)
尊敬的王区长,各位领导:
非常感谢您们在百忙中到青年镇检查指导工作,同时,也感谢各位领导长期以来对青年镇的关心和支持。借此机会,我将青年镇城镇化建设工作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青年镇基本情况
青年镇幅员面积55.5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41个合作社,距万盛城区21公里,城镇面积0.9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2.6万人,城区内常住人口10000余人。近年来,青年镇党委、政府坚持依靠和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发扬艰苦奋斗、开放创新的青年精神,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不断培育采煤、机械加工、建筑建材、商贸流通四大支柱产业,以城镇化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打造城镇化建设示范镇、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和产业化建设示范镇,努力构建城乡统筹产业互动新格局。
青年镇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始建于唐贞观16年(公元648年),曾是溱州和荣懿县所在地,清末名“青羊市”,解放后改名为青年乡,1985撤乡建镇,是万盛区第一个建制镇。青年镇交通便捷,是通往万盛区关坝镇、綦江县石角镇、扶欢镇和贵州省桐梓县坡渡镇三县交通要道,省线公路在镇区内构成“丁”字骨架,境内乡村公路纵横交错,是万盛区旅游环线公路内环、外环线的必经之路,是整个地区及周边重要物资集散地。青年镇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备,镇内拥有重庆市第105中学1所,青年学区的小学共有9所,青年地区医院1所、文化广场,变电站、供电所、供水站等服务配套设施齐备,具备城镇化示范镇建设的基础条件。青年镇作为万盛区的两个中心镇之一。到2020年,青年镇城镇将由旧城区和新发展城镇后河坝新区和南部(堡塘、碉楼)地区组成,将城区拓展一倍, 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5万人,城镇道路交通、城区绿化、电力、通信、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心城镇功能不断突显,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青年镇城镇化示范镇的建设目标得以实现。
二、2009年城镇建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抓规划编制,明确城镇建设目标。先后聘请海口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青年镇中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聘请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青年镇中部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青年镇中心片区渝东南民居的建筑风貌设计;聘请重庆热地设计公司编制《青年镇堡堂公园详细规划》;合院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编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性规划》。
二是抓工程推进,落实具体建设任务。2009年把城镇建设的重点放在工程和项目的启动落实上,掀起了新一轮城镇建设的热潮,城镇建设的效果初步显现。新区开发建设如火如荼,投入1315.2万元完成了城镇化规划建设75.3亩土地征用工作,该规划建设用地分A、B(07-1地块)、C(08-1地块)三个地块进行新区开发。A地块28.88亩地主要用于29268㎡板辽水库安置房建设,目前房屋建设已基本完成基础建设,正在加紧对房屋主体建设的推进。B、C地块正在加紧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招商引资进行业主开发。启动了广场改扩建工程,现已完成7000㎡商品房主体建设,今年将拆除围墙完善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加快了旧城改造,完成石羊子片区和原派出所片区房屋改建任务,新建房屋13267㎡。开展了城市“三创”工作,完成垃圾中转站的修建,改造公厕1所,完成了堡堂(老鸦井)公园规划方案设计。三是抓历史文化名镇创建,完善基础设施。2009年启动并完成了万梨公路(青年段)9公里15.8公顷土地的丈量和千子坟至一碗水公路的路基整治;投资400余万元的启动新区道路管网工程,现施工单位正在加紧组织新区青-3号路的施工;投资370余万元启动全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个集中式供水站,受益群众达到6000余人;实施森林青年建设,在轮关公路两侧和城镇周边新增绿化面积7000亩,栽种花椒66万株,速生桉11万株。
三、青年镇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未来3-5年,青年镇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把青年镇打造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集镇建设独具特色的市级示范镇。任务是紧紧抓住板辽水库建设等重点项目落户青年的机遇,实施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广场扩建、美化靓化四大工程,不断拓展新区、改造旧城、完善功能、提档升级,全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健康发展,实现了青年发展新的突破。
1、实施“新区拓展”工程。将绕城公路到场镇公路内侧规划成6个城镇宜居小区,按照经营城市滚动发展的思路,进行新区开发和拓展,使绕城路到场镇公路这一圈成为城镇核心区域。现已对临公路的A、B(07-1地块)、C(08-1地块)3个地块进行了征地和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并已经动工建设。下一步将重点启动并完成城镇化建设新区开发一期工程的房屋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出让青年镇城镇化建设新区开发07-1,08-1地块(07-1地块面积13660平方米,08-1地块12907平方米)和启动城镇化建设新区开发二期工程;加快新区市政基础设施道路管网A(青-
1、2号路)、C(青-6号路)标段工程建设,形成新区市政道路网。
2、实施“旧城改造”工程。按照打造历史文化名镇的目标,以老街危旧房改造和街面改建为重点,将旧城道路按步行街的功能进行改造,重新打造出千年古镇的面貌,并通过提升城市档次来进一步繁荣商贸流通。下一步将重点实施半边街供销社片区旧城改造和桐梓街小学片区旧城改造,加快工商所片区旧城改造并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对桐梓街、半边街等老街路面按古镇建设要求进行建设。
3、实施“广场扩建”工程。将现广场东面片区进行扩展建设,新建商品房约10000㎡,拆除广场房屋约1000㎡,拓展广场1000㎡;打通广场东侧与轮关公路的连接,修建公路200米,进一步完善广场功能,修建政府广场停车场600㎡,改造广场公共厕所1座,进一步完善乒乓台、篮球场等健身器材设施,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文化生活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
4、实施“美化靓化”工程。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对青年地区医院进行改扩建,新建2050㎡综合大楼,增加病房11间28个床位,不断改善医疗条件;对青年中心校进行改扩建,新建1900㎡,新建学生餐厅约100㎡,学生宿舍10间,新增350床位,可寄宿学生350人左右;新建简易污水处理厂1个,同时改造排水管网,实行雨污分流,对青年城镇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进一步提升青年城镇形象,对青年城镇总长度3公里,涉及2条重要过境公路和3条城镇道路进行综合整治,包括排水排洪设施改造、公路路基夯实整治、交通安全隐患拆除、路面“白改黑”油化等;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思路,启动并打造堡堂公园建设;另外,按照巴渝新居标准和要求,不断改善农村危旧房,新建1-2个标准化巴渝新居集居点,建设美丽乡村。
四、2010年青年城镇化示范镇建设工作任务
2010年为青年镇城镇化示范镇建设项目推进年,我们将紧紧围绕打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集镇建设独具特色的市级示范镇的总目标,加快推进“四大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形象。
1、强力推进新区开发。重点完成城镇化建设新区开发一期工程29268㎡的房屋和区域内的环境绿化等配套建设。
2、完成新区开发07-1,08-1地块的出让,力争完成新区二期开发方案设计、施工设计和二期房屋建设的准备工作。
3、完成青-3号路468米道路及地下管网的建设,形成以青-6号路(绕城公路)与轮关公路后河坝段的连接实现通车。
4、多方筹措资金启动青-
1、2号路的道路管网建设和青-6号路得人行道建设和地下管网建设。
2、大力实施旧城改造。重点是
1、加大与区供销联社的对接力度,尽快实施半边街供销社片区的危旧房改造工程
2、加大与区房管局、教委的对接力度,力争启动桐梓街中心校老街片区的危旧房建设。
3、完善桐梓街场口片区风貌设计,启动并完成桐梓街场口片区旧房改建。
3、加快完善广场扩建。
1、完成10000㎡的商品房建设,引进大型知名超市入驻青年
3、争取乡镇广场建设资金,在政府广场停车场左侧修建公共厕所1座,切实解决广场群众入厕难问题。
4、实施 “美化靓化”工程。
1、进一步完善堡堂公园的规划设计,年内启动堡堂公园建设和长500米宽4米的步行道和观景平台建设
2、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力争年内启动旧城2条3公里城镇公路油化硬化和桐梓街、半边街的街面建设。
3、年内完成修建简易污水处理厂项目立项和建设选址等工作。
4、年内完成青年地区医院新建房屋主体楼建设,完善部分相关配套设施。
5、年内完成中心校扩建,开展偏远地区贫困学生寄学制试点。
6、年内完成巴渝新居建设200余户,改造农村危旧房50户以上。
五、恳请帮助解决的问题
1、恳请区政府帮助解决新区开发一期工程建设环境绿化配套建设的资金缺口问题,确保一期房屋业主尽快入住。
2、恳请帮助青年镇加大对新区07-1,08-1地块开发的引资力度,尽快让新区开发二期建设开工。
3、新区市政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已经立项开建,但A、C标段因资金缺口大未能开工,恳请区政府及建委、国土局等相关部门帮助协调争取建设资金。
4、恳请区政府帮助协调万梨公路后河坝段提前施工的相关问题。
5、恳请区政府帮助协调区供销联社、房管局与青年镇采取联合建房模式解决城区危旧房和廉租房建设问题。
6、恳请区政府把青年镇广场建设纳入各乡镇广场建设的重点给予扶持,支持青年修建广场停车场和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
7、恳请区政府帮助青年镇向上争取堡堂公园建设专项资金,启动堡堂公园步行道和观景平台建设。
8、恳请区政府帮助协调区交通局、建委等相关部门解决旧城道路油化硬化资金。
一、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搬迁扶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搬迁扶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可有效解决移民基础设施建设难的问题
特殊困难移民大多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要想解决他们的交通问题往往需要花上成百甚至上千万资金,有的地方饮水困难,由于附近没有合适的水源,就是想帮助他们解决也往往无从下手,上学难、就医难等各种难现象更是相当普遍。如莲花县的反上村小组原有村民29户,居住在与湖南攸县相邻的深山中,距319国道约10公里,要解决他们的交通问题,除村民自身投工投劳外,至少需要扶持300万元,户均超过10万元。修水县的杨家塘村小组,每到干旱时节,就要到1公里外的山脚下挑水吃,肩挑背驮,年年如此。该县上庄村由于地处偏远,孩子们每天需要往返走上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上学。村里如果有人生病了,必须先用‘滑杆’将病人抬着走上几十分钟的山路,然后再到外面找车去医院,往往需要花上几个小时。要是得了急症就只能听天由命了。通过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后,交通不便行路难的问题解决了,起早贪黑上学难的问题没有了,肩挑背驮吃水难的问题不见了,翻山越岭就医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同时还能省出大笔的资金,用于扶持发展生产,帮助移民创业致富。
2、搬迁扶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可有效解决移民就近创业就业问题
特殊困难移民由于大多生活在深山区和库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资源匮乏,生存条件恶劣,难以通过就地扶持发展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后,一是可以就近进入园区企业打工就业,二是可以依托城镇发展服务、餐饮、零售等产业,解决创业就业问题。如莲花县御景湾移民集中安置点,规划建设在县城工业相对集中的二环路地段,安置点四周有实惠电子厂、四新鞋厂、金泰特种材料厂、森美农材开发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该点移民中素质较高且有一技之长的移民自主创业或外出务工赚大钱,拖儿带女不能长期外出的群众(主要是家庭妇女)则可在附近企业打工就业。据调查,御景湾安置的移民,户均有1.8人在企业上班,在解决移民就近就业的同时,也缓解了园区的招工难问题。一举两得,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3、搬迁扶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可有效解决移民增收难问题
特殊困难移民居住地大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发展生产相当困难,群众收入水平较低。搬迁进城进园后,他们依托城镇和园区创收增收条件更好,自主创业就业的渠道更宽、门路更多,更易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还是以莲花县城御景湾移民安置点为例,搬迁前,移民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库区和深山区,收入普遍低于全县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搬迁进城进园后,由于移民更加勤劳肯吃苦,一般人不愿干的活(如城市清洁工、城市建筑帮运工等)他们也肯干,工作机会更多、就业空间更大,一般家庭妇女在不离家的前提下,也能就近进园区打工,既能照顾好家庭,又不耽误赚钱,因此,移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普遍达到1-1.2万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五六千元,为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之冠。
4、搬迁扶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可显著提高原安置区移民环境容量
由于历史原因,移民安置地的山林和水面大多被划拨给国有林场和水库管理局,移民只有很少的山林地,很多地方甚至没有林地,更别提水面了,造成移民群众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随着人口的增长,移民群众的耕地资源也日益匮乏,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的地方比比皆是,通过搬迁进城进园安置,搬迁的群众得到了发展,而他们腾出来的耕地、山林地等自然生产资源又为留下来的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解决温饱创造了条件。如鄱阳县的新庄和立新组,共有耕地129.6亩,山林地432亩,搬迁前人均只有耕地0.3亩、山林地1亩,搬迁后,移民人均可增加耕地0.5亩,达到人均0.8亩,增加山林地1.7亩,达到人均2.7亩。这些耕地和林地可通过流转、置换等形式,转由未进城群众进行耕作,极大地增加了原安置点的移民环境容量,提高了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这些移民群众利用增加的耕地和山林地,可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发展油茶、茶叶、果业、花卉苗木和大棚蔬菜等产业,勤劳创业,发家致富。
二、搬迁扶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的工作对策及建议
1、加强领导,制定方案,为搬迁扶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提供组织保证
深入推进搬迁扶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的工作,是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推进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章康华主任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这项工作牵涉面广,协作性强,因此,各地一定要加强领导,任务重的地方要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为领导小组成员,做到主要领导亲自管,分管领导具体抓。要积极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并要加强部门协作,做好政策衔接,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要就移民搬迁安置任务、搬迁对象、安置方式、配套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资金筹措、政策保障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认真进行规划设计,确保各项工作技术要可行、资金有来源,目标能实现。
在这方面各地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可供借鉴,如赣州市为彻底解决“水上漂”移民搬迁上岸进城区、进园区、进乡镇、进中心村安置问题,成立了专门的搬迁领导小组。与这项工作有关的上犹、崇义两县也相应成立了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县各有关部门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并研究制定了详细的搬迁工作方案,任务明确,分工细致,措施到位,有力地推动了“水上漂”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2、广开渠道,落实资金,为搬迁扶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提供资金保障
方案做得再好,规划做得再细,计划做得再全,都必须要有资金保障,才能落到实处。因此,要做好搬迁扶持移民进城进园工作,帮扶资金就一定要筹集到位。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筹措,一是将中央安排给江西省的解决移民突出问题的资金专项用于搬迁扶持特殊困难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工作;二是从后扶结余资金、应急补助资金和库区基金中专门切块安排一定量的资金,专项用于解决移民搬迁进城镇进园区问题;三是和新农村建设、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及库区深山区移民搬迁相结合,解决一部分资金;四是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整合牵涉到相关部门的饮水、交通、电力、学校、医院等项目资金;五是要求各级财政安排一部分配套资金,通过多方面合作,多渠道筹集,确保扶持资金落实到位。
多方筹集资金,确保工作到位方面,各县(市、区)也有许多成功案例,如武宁县,开展搬迁工作两年来,筹措资金26296.06万元,其中省级安排资金2194.5万元,市级配套资金161.56万元,县级配套资金61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810万元,同时带动移民户自筹投入资金21520万元,搬迁安置移民1472户6270人,彻底解决了这部分群众的脱贫致富和长远发展问题。
3、部门协作,完善设施,为搬迁扶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创造有利条件
搬迁扶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移民安置点的排水、道路、饮水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是否完善,安置点对外交通、群众用电、移民子女上学及就医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否配套,直接关系到移民搬迁工作能否成功。建议充分调动城建、交通、水利、卫生、教育、电力、规划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在现有政策基础上,优先安排,包干解决,确保移民安置点配套设施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利于移民生产,便于群众生活。
乐安县在加强部门协作,整合各部门资金,完善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方面就很有心得。如该县下岭移民新村共安置移民268户1067人,规模较大,为完善新村的基础设施,县新村办把该移民新村作为新农村建设首选试点村,并倾斜给予了更优惠政策,把新村细分为六个新农村建设点,给予尽可能多的资金支持。县里还安排了县政府办、建设银行乐安支行、中国银行乐安支行、建设局、林业局、交通局等六个实力较强部门对这六个细分点挂点帮扶,同时整合其他相关部门资金,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20多万元。如今,下岭移民新村硬化路四通八达、下水道畅通无阻,自来水直通到家,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房前屋后绿树成荫,移民群众非常满意。
4、做大产业,做强企业,为搬迁扶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提供就业支持
搬迁进城镇进园区移民能否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关键在于能否解决移民的就业问题和长远发展问题。既然是依托城镇和工业园区搬迁安置,就要紧紧围绕工业园区做文章,充分依托工业园区这个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新平台,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尽量出台优惠政策,简化企业办事手续,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园区,做大产业,做强企业,为移民依托园区就近就业、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做强企业,扩大就业方面,修水县就做得很成功,该县依托工业园区,不断加大贷款扶持力度,努力拓展园区平台,积极培育重点企业,广泛增加就业岗位,大力提升园区项目承载能力。截至目前,全县已有落户企业141家,投产企业104家,返乡创业项目达386个,带动了2万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5、加强培训,解决出路,为搬迁扶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提供智力支持
搬迁的移民群众大多是特殊困难群体,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低,绝大多数人没有一技之长,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后,依托园区企业就近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充分而必要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掌握进企业打工必需的基本技能。建议依托雨露培训计划和江西省现有的移民培训计划,倾斜加大对搬迁移民的培训力度。各地也要采取学校培训、政府买单的形式,免费培训搬迁移民。通过培训,争取确保每户至少有一人在园区或县城就业。同时,多方开发和提供公益性工作岗位,重点安排搬迁移民中劳动能力相对低下的弱势人员就业。对有一技之长的移民,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他们自主创业,多渠道、多手段解决搬迁移民的生产出路问题。
加强培训,支持就业方面,乐安县就做了很有益的尝试,如为支持下岭新村的移民就业创业,解决生产出路,该县扶贫和移民办会同县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分类对不同的移民进行科技培训和生产指导,先后举办大棚蔬菜、优质水稻、瘦肉型生猪等实用技术和电焊、电脑、缝纫、家政、驾驶等职业技能培训班16期,保证每户均有一人参加了培训,同时还组织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移民到南昌赣江学院、德能技校、女子学院等院校专业学习挡车、焊接、电子应用、茶艺、酒店管理等职业技能。对有创业能力但缺生产资金的移民,则向信用社担保申请扶贫贴息贷款,支持他们自主就业。该县还根据新村离县城不远,区位优越的条件,组织移民成立了便民务工队,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到市内从事搬运、基建、保姆、酒店服务等第三产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培训,支持移民依托城区园区或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和自主创业,基本解决了移民的就业和生产出路问题,真正做到了既能搬得出去,又能勤劳致富。
6、政策优惠,税费减免,为搬迁扶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提供政策支持
特殊困难移民群众生活普遍贫困,将他们搬迁进城进园安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当地政府要在规划、征地、建房、公益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生产开发、产业发展、移民自主创业及移民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收费项目,除国家明令不能减免的以外,要尽量予以减免,切实减少群众搬迁成本,帮助移民搬迁安置,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青树镇人民政府
青树镇位于南郑县城以南9公里,地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南湖、红寺湖和大汉山(两湖一山)的中心地带,211省道、青黄公路和即将新建的宝巴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通往四川、红庙和“两湖一山”的交通枢纽,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是天汉水城规划的核心区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属浅山丘陵区。全镇辖29个行政村,271个村民组,2.9万人,镇域面积60.19平方公里。集镇建成区面积0.8平方公里,现有常住户1060户,镇区人口5600人,驻镇单位23家。
青树集镇始建于明末清初,历史悠久,单日逢集,现有街道13条5.2公里,日车流量达5000辆,日商品交易额达80多万元,已成为省道211线上的陕南农副土特产品集散中心和南郑西南部的中心城镇。2003年编制了集镇总体规划,镇域总体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已经修编,规划方案正在征求意见,只待评审实施。全镇29个村中16个村已编制了村庄规划。2006年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镇,2007年被省建设厅表彰命名为小城镇建设示范镇,2008年被市政府评为小城镇建设先进镇,2009年被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确定为陕南重点建设的50个建制镇之一。
2006年我镇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以来,--尤其是2009年我镇被省住房和建设厅确定为陕南重点镇后,我们紧紧抓住市级“百村十镇”和陕南重点镇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有利契机,把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按照市政府“六个一”项目建设要求,采取规划先行,示范引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办法,把城镇基础设施、集镇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重点,着力改善集镇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实施“三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奋力改善人居环境,精心打造陕南民居特色小城镇,加强集镇综合管理,认真实施集镇规划,推行集镇保洁制度,城镇化建设成效凸显,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以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协调发展。
一、以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是在修编镇域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青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和《陕南重点镇建设实施方案》,规列了12类87个重点建设项目,涉及全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二是2006年,投资146万元,实施了复兴路、红湖路、南湖路1125米街道硬化、排水及人行道工程。硬化街道6750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1200米,铺设彩砖2400平方米。三是投资200万元,实施了供销社和福利厂开发建设工程,硬化道路500平方米,3400平方米商住楼已投入运营。四是实施了镇区主要街道保洁工程和农村清洁工程,成立了镇容环卫综合服务队,修建了垃圾池等环卫设施,聘请3名环卫人员对主要街区实施天天保洁,建立了长效的保洁制度。
--五是投资27万元,对镇机关办公楼、厕所、会议室进行了维修改造;工商所、供电所、邮政所、司法所也分别对办公楼和办公设施进行了装修改造。六是投资8万元,实施了复兴路、红湖路、南湖路、西大街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安装路灯16盏,植行道树460棵。七是投资300万元,实施了八亩榜村民集中建房建设工程,硬化道路200米,铺设排水管道260米,衬砌河堤100米,景观街道已具雏形,正在修建景观桥。八是投资234.3万元的农贸市场改建工程已经完工,265平方米的营业用房和600平方米的钢结构交易大厅开始运营,农贸市场已投入使用。九是投资80万元的集镇供水工程已近尾工。30平方米的标准化公厕已投入使用。十是实施了29个村的通村公路建设工程。三年来,我们抓住国家通村公路建设机遇,深入发动,层层动员,共投资1600万元实施了29个村28条51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工程,使村村都通上了水泥路,为推进域乡一体化进程提供了交通保障。十一是投资20万元,实施了复兴路和红湖路北段临街建筑“穿衣戴帽”工程,通过对复兴路和红湖路的“穿衣戴帽”示范整治,有效的改善了人居环境,大大提高了集镇品位,带动了旅游产业发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的推进了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
二、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协调发展
我们借势青树独特的区位优势,把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带动城乡协调发展的产业来抓,以产业促发展,以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制定了农业稳镇、产业强镇、项目兴镇、--旅游活镇、三产富镇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茶叶、生猪、中药材、蔬菜产业的要求,我们结合本镇实际,制定了“四大”产业和旅游业突破发展规划,奋力在“四大”产业上做文章,使“四大”产业和旅游产业成为青树城镇化建设的支柱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协调发展,把产业发展做为城镇化建设的支撑,做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截止2009年底,我镇茶叶发展到采摘面积已达4300亩,年产干茶近100吨,产值1142万元,培育了塘坊、冉家、汪家坝3个规模以上茶叶生产企业,基本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而且冉家茶厂生产的“汉中仙毫”获得了在北京举办的茶叶博览会金奖;以附子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4000多亩,建成了查家沟、七里两个中药材示范基地,获准了国家GAP认证;建成了冉家营生猪养殖示范村和大汉山特种养殖示范基地,发展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13户;汉山萝卜、汉山洋芋、山药一直是我镇的蔬菜产业支柱,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亩。在发展农业“四大”产业的同时,我们在把旅游产业紧紧抓在手上,依托地处“两湖一山”中心地带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力打造建筑物立面,下功夫建设乡村旅游长廊15公里,积极引办旅游农家东8家,建设乡村旅馆3家,在集镇内塑造了良好的旅游发展形象,整顿培训了10家涉旅餐饮酒店业主和服务人员,推出了10个旅游名小吃,建成了旅游商品一条业,制定了“一点三线”的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产业已成为我镇的一项活镇产业,“五一”小长假和“十一”黄金周等节假日,每年都
--接待外地游客3万多人,实现旅游收入300多万元。“四大”产业和旅游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30%。通过不断发展“四大”产业和旅游产业,镇域经济有了明显提高,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发展的效果十分明显,农民收入稳中有增,三年来,城镇规模由原来的(2003年)0.5平方公里扩大到0.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2003年的4200人增加到5600人,新增个体商户20多家,新增餐饮行业3家,有效地推动了城镇化发展,实现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双拉动作用。
今年,我们将按照陕南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快陕南重点镇和老区建设步伐,投资600万元,实施老街400米排水硬化、红湖路北段390米排水硬化、街区路灯安装、八亩塝景观桥和景观街、休闲广场等工程,这些工程中,红湖路北段开发建设已启动,老街改造工程正在做前期方案设计,景观桥已开始施工,休闲广场正在同地税局协调拆迁事宜和方案设计,力争今年全面完成陕南重点镇建设任务。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1、村镇规划编制相对滞后,科技含量低;群众的规划意识淡薄,规划执行难度大。
建议县上及时对我镇的总体规划进行评审,以便尽早实施。
2、集镇开发建设中,用地问题制约因素较多。
建议县上出台重点镇建设项目用地优惠政策,简化用地审批程序。
3、重点镇项目建设中缺乏后续资金,市县配套资金目前尚
--未到位,资金缺口较大,工程进展较慢。
建议市、县兑现重点镇建设配套资金。
4、垃圾无处堆放,亮化(电费)亟待解决。
建议垃圾无害化处理实行镇收集,县免费处理。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制度,出台在全县范围内许可由建制镇征收环卫费和路灯电费政策;县财政每年给各建制镇列支环卫费,解决建制镇的路灯、环卫费缺口问题,建议将此费列入年度县财政预算;给重点建制镇配备垃圾清运车、洒水车等环卫设施。
5、天汉水城已定位的游客集散中心和门户区项目应尽快开工建设,以推动重点镇建设步伐。
6、城镇规模较小,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渠道单一,需要创新体制机制。
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小城镇和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发展“四大”产业和农民增收为关键,紧扣农业稳镇、产业强镇、项目兴镇、旅游活镇、三产富镇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强化集镇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争取到“十二五”末期,城镇规模达到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4%,日商品交易额达到100万元,奋力把青树建设成为一个以商贸为主导、以旅游为依托、以非公有制经济为支撑的陕南名星城镇,成为省道211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
二0一0年六月
汇 报 材 料
今年以来,我镇以融城建镇为方针,以规划先行为原则,以加大投入为关键,以建管并重为措施,充分挖掘内力,不断吸引外力,全镇上下,形成合力,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现就今年的城镇建设“两个100” 工程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安排情况
我镇坚持把小城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抓。一是完善了领导机制。镇领导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及“四个一”工程,成立了由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规划、土地、城管、驻地村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研究和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跟踪督查小城镇建设和“四个一”工程项目的实施。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将小城镇建设目标责任分解至各相关部门,落实责任人,严格考核,并把相关任务列入村干部年终考核,从而使各项任务都落到实处,形成了从上到下的小城镇建设管理网络及以齐抓共管的良好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
二、工作进展情况
1、集中居住区建设。计划在我镇光荣院、兽医站两地进行地块开发建设,涉及土地总计75亩。目前,群众工作已基本做通,评估工作已经结束,近日将出评估报告,土地
测绘工作已进行实地测绘,下一步即可进入招投标阶段,预计5月底6月初一期工程可动工建设。
2、街道集中整治。镇区主要街道的下水道生态砖、路牙石、门头店招已开始清理,建设局专家已现场勘查完毕,并设计图纸,近日将优选施工队伍,确保施工质量。4月可动工建设,预计6月初完工。绿化已到位,增植女贞300余棵。
3、基础设施建设。下一阶段我镇将聘请相关专家对垃圾中转站、水冲式公厕进行规划、设计建设。
三、存在问题
1、上级的扶持资金有限,给小城镇建设及“四个一”工程顺利推进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压力和问题。
2、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工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
3、小城镇管理力度还需加大。
四、工作打算
1、严格执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城镇性能与职能,建立良好的城镇形态。
2、强化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设施规划建设,合理安排各项设施的规划与布局,提高生产和生活水平。
3、进一步改善城镇生活居住环境。加强管理,全面推行落实环境卫生治理目标责任制,提高居民卫生意识。
根据上级团委部署安排,紧密结合全镇实际,给力镇团委经过深入细致调研,对全镇青年农民培训工作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青年农民特点
青年农民,一般年龄在18-35周岁,在农村有土地、户口,作为农村中相对文化程度较高、眼界较开阔、观念更新较快、最富活力、最富创造性、最富可塑性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积极投身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有思想、有观点,已经能够反哺父辈,但这些思想又常常有失偏颇、似是而非,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不满现状敢闯敢干、任劳任怨,但由于缺乏技能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现实中又屡屡碰壁。但无论如何,作为个体,他们是家庭的希望或已是家中的顶梁柱;作为群体,他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希望所在和中坚力量,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还是要从农村青年抓起。
二、青年农民培训工作现状
镇村镇建设工作汇报
科学规划依法管理促进村镇建设健康发展翟镇人民政府翟镇属工矿区,区域面积69.5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总人口6.63万人,是国家六部委联合命名的“全国重点镇”、省政府确定的“山东省中心镇”。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镇建设工作,积极争取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精心施工,紧紧围绕中心镇建设这个新的经济平台,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小城镇建设、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先后获得“山东省村镇建设试点镇”、“山东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等荣誉称号。下面,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我镇村镇建设方面一些做法。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提升小城镇服务功能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城乡流通,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桥梁。工作中,我们本着“小城镇、大战略”的指导思想,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使我镇小城镇建设高起点起步,高标准建设,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完善。一是搭建政策平台,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我们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结合实际,针对业主特别关注的建筑用地、税费收支、教育医疗等现实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对入住工商业户的户籍迁移、子女入托入学、就医、生产经营中的税费交纳等具体问题作了详细规定,积极鼓励扶持镇内外广大业主商户入镇经商办企业,极大地推进了镇区建设和经济发展。二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小城镇建设档次与水平。为了搞好规划,我们多次邀请省市建设规划设计专家,进行实地踏勘测绘,对镇区今后的建设发展制定了详尽的方案。2004年,我们又邀请上海同济大学专家设计完成了镇域镇区近期发展规划、五年发展规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明确了中心镇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我们加快小城镇建设进度,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对全镇的交通、水电、供暖、通讯、文娱、教育、医疗、环卫、照明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进行改造扩建,努力创造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镇区环境,为我镇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小城镇建设基础。一是加大道路建设和维护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交通网络。今年,投资300万元完成村村通道建设18.4公里,使全镇村村通里程达70公里,实现了45个行政村村村通柏油路、水泥路;完成了莲花山旅游专用通道翟镇段的道路规划和路基工程,形成镇域内“四纵四横”的交通网络。同时,协调公路局、交通局、公安局、工商局等7个部门,对济临路翟镇段进行了重点清理,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满眼灰尘、雨天污水横流的现状。二是抓好商业街开发。在前期开发翟良路、望新路、文化路三条商业街的基础上,新开发董家庄南段、穆家店西路段商住房1215平,使全镇商住房建设户达1230家,建筑面积40215平,镇区商业注册登记户达730余家,形成南至羊村、北至石灰峪、东到东梁庄、西到崖头的商业交易带。三是根据总体规划,投资150余万元建成占地9000多平方米的街心花园一处,使居民有了一个消遣休闲的好去处。
2、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增强镇区服务功能。一是完善供排水系统。镇政府投资280万元,建成了日供水6000立方米、供水距离达16公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里的专用输水管线。今年又投资110万元建成山泉水供水管道,实现镇区6个村庄和企事业单位全部喝上纯净的山泉水。同时加强了排水设施建设,先后投资160万元,投工8万个,对镇区12公里的污水排泄暗渠进行了疏通治理,共垒砌排污暗渠9.8公里,排水河防护墙2.2公里,污水沉淀拦河坝32米,彻底改变了环境脏乱的局面,创造了良好的卫生环境。二是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医疗条件。加大镇一中硬件投入,今年投资80多万元新上多媒体教室一口、微机室两口、电子备课室一口,添置各种教学设备200余台套。投资30万元充实完善中心幼儿园配套设施,实现适龄儿童全部安全入托,解除了居民的后顾之忧。投资300多万元对镇卫生院门诊楼进行扩建改造,并率先在泰安市实行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制度,全镇农民参保率达到69.7。三是多方协调进行电力改造、电话装机和有线电视普及活动。几年来共投资470万元,对镇区34个村的农用电网和镇区23个驻地单位进行线路改造,共架设10KV输电线路150公里,埋设照明灯150盏;投资330余万元进行电话村装机优惠活动,使全镇的电话用户普及率达75以上,十二个电话村普及率达85以上,同时新装一线通(ISDN)设备和宽带网(ADSL)设备各一台,终端用户80余家;投资170万元架设有线电视传输网,有线电视信号入户率达60。另外,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对镇区各主要街道进行了绿化美化,共栽植各类花灌木8.5万余株,绿化面积1.4万平方米。
二、因地制宜,加快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由于地处矿区,长期采煤,造成个别村地面下沉,房
[1] [2] 屋斑裂、倒塌现象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针对这种状况,镇党委政府广泛征求意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见,经过实地勘察,决定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实行旧村改造和整体搬迁工作策略,以保障村民生命财产安全,达到美化农村环境、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目的。于家庄位于我镇南部,是一个只有141户,人口400多人的
小村。该村房屋大多为上世纪80年代初修建的,占地面积大,且已陆续进入翻建高峰期。村内道路不通畅,公共设施没有任何基础,造成街面污水横流,垃圾乱倒,引发的村民矛盾已影响到社会稳定。为了改变该村的落后面貌,1998年,经市建委批准,我们把于家庄旧村改造列为翟镇六个小康新村建设规划实施工程之一。改造工作中,我们请市建委对于家庄旧村进行总体设计规划,并将规划方案交由该村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组织群众到村庄规划和建设搞得比较好的村学习参观,以统一思想,为旧村改造工作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在实施新规划中,我们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占基、统一尺寸、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外形,杜绝乱建滥建。核准建设户数,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标准,建设住宅由原来的145户减少到124户,节约耕地38亩。同时,规划建设完成村内水泥道路5条,并完成供电、供水、路灯、有线电视、程控电话、自来水等配套设施建设,使于家庄新村道路通畅,街道整齐,楼房林立,成为一个生活环境优美、舒适的新型小康村。唐立沟村位于协庄煤矿塌陷区内,房屋受损严重,修缮重建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99年,经过镇党委政府、村委与协庄煤矿协商,决定对该村实施整体搬迁计划。在整体搬迁工作中,我们注重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学习《土地管理法》、《城镇规划法》、《村庄集镇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把唐立沟新村建设工作纳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入法制化轨道。同时,该村成立搬迁办公室,按照“先急后缓”原则,确定了3—5年内搬迁完毕的工作思路。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对房屋建造提出总体要求,并将新建房屋分为三个类别,有经济能力的要按统一标准建造二层小康楼,经济较困难的村民可先建一层住宅,老年房由村里集体建造。对建房户实施经济补贴政策,由村集体一次性补助迁移户2000元,保证了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经过全体村民五年的努力,唐立沟新村建设工作已全部完成,共建设高标准小康楼270处。同时,该村加大投入,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先后投资90万元建成高标准联办小学和卫生室,投资50万元完成水电设施建设,投资50万元对村道路进行了硬化、绿化,并安装了路灯。全村90的居民通了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通过整体搬迁,唐立沟住宅由原来的454户减到现在的330户,净增粮田150余亩,一个布局合理,富裕文明的唐立沟新村呈现在人们面前。
三、依法管理,促进村镇建设健康发展一是建章立制,完善村镇建设规章制度。成立村镇建设领导机构、服务机构和执法机构,确保村镇建设依法稳定发展。二是严格规划设计。坚决执行村镇建设工作中的“一书两证”制度,严格建设审核审批程序,杜绝一切违章乱建、违法滥建现象,使村镇建设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建设轨道,确保建设发证率达100。三是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与城镇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设有专用档案室三间,资料橱14个,柜橱4个,建立起完备的档案资料,分门另类进行存放。并设有档案管理员一人,负责档案资料的管理保护及日常资料整理归档工作,确保档案资料在村镇建设工作中发挥查阅历史、提供依据、见证纠纷、记录发展的作用。近几年,我镇在村镇建设工作中的实践充分表明,村镇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村镇建设的投入,直接拉动了我镇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镇的区位优势,按照村镇建设规划,集中精力,突出特色,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搞好镇区开发建设,把城镇开发与活商、富民、发展民营经济结合起来,巧借内力外力,促进资金、技术、劳动力向小城镇流动,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带动力强的城镇化新格局,力争全面完成村镇建设的长期和远期规划。
***镇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市委组织部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科室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基层组织建设服务党建工作,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农村基层政权”这一工作思路,从最基础的工作着手,从壮大基层组织着眼,扎实工作。队伍建设、阵地建设、规范化建设、党员教育、发展党员,创新推广等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篇文章来源于大*秘*书*网-网址为--未经过站同意转载此文均为抄袭 后果自负]
一、建好队伍 优化班子
2005年是村两委换届年,为建好村干部队伍,优化村两委班子,***镇党委政府未雨绸缪,于7月份便开始对上届村两委会班子考核摸底,组织两个专班,深入村组,细致调研,为村两委会换届准备第一手资料。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一是成立了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纪检、组织、计生、综治、安检等分管领导为成员,由纪检书记牵头,负责具体工作。二是抽调人员,成立专班。根据考核需要,从政府机关和相关部门抽调思想素质好、业务素质精的工作人员参与,分别由纪检书记和组织委员带队。严格程序 规范操作。为使考核工作公平、公正,领导小组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工作程序。一是必须做到两个结合,即随机走访与定向座谈相结合,测评与问卷相结合。二是考核程序规范。先由村书记、主任代表村两委实事求是向村组党员、干部、群众代表述职,报告任期内主要工作,存在的问题。三是与会人员对干部进行测评,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四是定向座谈,所有的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全部参加。五是随机走访,集体反馈。六是推荐干部。七是进行资金审计,期间村干部不得外出,集体经济只收不支,必要时将公章和账目封存,审计结束向群众张榜公布。严明纪律 从一而终。为使考核工作顺利进行,领导小组制定了严格的纪律要求。一是不准向考核对象透露测评和推荐结果。二是不准向考核对象透露座谈人姓名和反映的问题。三是要求与考核对象有亲属关系的主动回避。四是考核不完,班子不散。
10月中旬开始,村两委换届进入实施阶段,按照“注重实绩,德才兼备,加强引导,群众公认,两推一选,党委票决”的工作方针,成功产生了13个村支部委员会,考核任用了两个村级支部委员会;选举产生了13个村民委员会。换届后的村两委班子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更趋优化,梯次搭配更加合理。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4岁,比上届下降两岁,其中50岁以上和40岁以下各占30%;高中以上学历占40%,初中以上占60%,党员村干部达100%,两委交叉任职率占95%,新任职干部占27%,形成了以老带新,以长带幼,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党性过硬的强有力的基层战斗保垒。
二、建好阵地 解决“三无”
阵地建设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阵地是有效载体,在基层组织建设中起基础性作用。没有阵地,就不可能有必要的硬件配置,组织建设就成了真正的纸上谈兵。***镇基层组织建设一直落后于全市各乡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硬件的落后,造成创建意识落后。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抓基层组织建设当从硬件抓起,首先解决“三无”问题,让办公有场所,活动有阵地。在普九达标前,***镇没有一个村有真正的村部,在普九过程中,部分村借建校之机,搭建了村部,但最多也就不足20平米,一间房,一张桌,一把椅。近年来,随着学生数量的减少,教育布局优化调整,大部份村办小学被撤消、合并成中心小学,校舍闲置。但由于债务问题造成闲置房屋不能很好利用,有的甚至遭到破坏。
2005年以来,为解决“三无”问题,党委、政府采取“理清债务、划清权属、协商购买、分期还债、维修与改建相结合”等有效措施,有8个村阵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一是对校舍完整,桌椅配套的学校,在理清债务,划清权属的前提下,由村委会做出承诺,与村民(债权人)达成分期化债协议,不再干预房屋的所有权和使用问题。二是协调借用的办法解决“三无”问题,将原倒闭破产企业闲置不用的房产通过政府协调的方式借用给所在的村。三是维修与改建相结合,将原有部分村的队厅(仓库)进行维修改建,解决“三无”问题。四是有条件的兴建村部,我镇的××属库区村,经济条件较好,原村部在172线下,南水北调大坝加高蓄水后背将被淹没,现已作好新村部的规划选址工作,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计划秋季农闲时动工兴建。
三、整体联动 促进村级规范建设
为加快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镇委专门制定了村级规范化建设计划目标。计划从2005年起,分三年三批次,将所有的村建成阵地规范、制度健全,活动正常、效果明显的、基本满足党员群众要求的村级组织。
第一批自去年11月份开始,选择硬件设施较好、干部素质较高、交通便利,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先行一步,在此之前,镇委组织城区参观、学习、考察。期间,村书记们在一起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我们主要学习先进村在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规范化建设等涉及村级管理、建设、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学习,增强了我镇村干部加强村级规范化建设的信心和勇气,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为村级规范化建设消除了干部的顾虑心,激起了干部的进取心。学习回来,镇委又专门组织召开了村干部座谈会,参观学习的干部谈了学习感受,各村书记都纷纷表示要学先进,赶先进。
[本篇文章
来源于大*秘*书*网-网址为--未经过站同意转载此文均为抄袭 后果自负]同时,为鼓励各村积极参与,共同提高,整体推进,镇委研究制定了相关激厉措施。一是免费组织参观学习。二是制定统一的建设模式和相关制度建设内容。三是按村级投入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补助。并强调各村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攀比,不排队,不硬性规定标准。
四、强化教育 提高党员素质
党员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是共产党员与时俱进、永葆先进本色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一是认真执行党的各项纪律,坚持党的各项制度,让党员时刻保持较高的政治责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宗旨意识。二是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经常性教育以支部活动为主,注重发挥党校培训阵地作用,努力提高培训质量的要求。三是注重理论学习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党员教育最终目的是要让其体现思想上的先进性,行为上的模范性,发展中的先锋性,经济建设中的带动性,党员不能仅是思想上的党员,要体现在其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上。四是自我教育与群众教育相结合,让广大党员群众参与到党员教育中来,发挥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五是正面教育与处置不合格党员相结合,坚持积极的教育方式,以正面教育为主,同时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加强警示教育。六是加强对干部党员的教育管理,发挥干部在党员群众中的影响力,对不作为、不廉洁、不团结的干部进行严肃批评和严格管理。2005年,利用各种形式培训党员1500人次,评议党员450人,表彰党员30人,表彰支部5个,取消预备党员2人延长预备期2人,党员村干部诫免谈话1人,停职(3个月)1人。
五、坚持标准 慎重发展党员
2005年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工作方针,突出了五个工作重点:
一是把后进村和经济欠发达村作为重点。经济越是落后,越是要加强党的建设。在这些村发展一名党员,就是树立一面旗帜,就能带动一批群众。二是把多年未发展党员的村作为重点。***镇目前有一部分村多年未发展党员,党员结构严重老化,四五十岁的党员就是最年轻的。三是把大中专毕业生作为重点。当前,农村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复员退伍军人,大多不愿再回乡,加入党组织的愿望也不是很强烈。对此,镇党委组织户籍在本镇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复退军人,一方面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向他们宣传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带领他们到全镇历年来的优秀党员家中参观学习,亲身感受作为党员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四是把35岁以下青年作为重点。五是把农村的致富能手作为重点。按照双向培养的要求,既要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还要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镇党委加大对农村致富能手的培养力度,安排他们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乡土拔尖人才培训,组织到其他乡镇的党员双带基地学习。05年发展的7名农民党员中,有2名是贫困村青年党员,35岁以下3人,大专学历1人,3名农村致富能手。如***村的高金墙、黄川村的赵士金原来都是村里的能人,带头致了富,如今加入党组织后,表示要带领全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此文若非在大=秘=书=网=站-出现,那均为抄袭,找文章还是到,更多原创]
六、推广创新成果,促进村务公开
巩固农村党员“一册双评”活动。全镇农村无职党员有410多名,通过实施“设岗定责,分类管理”活动,有280多名党员分别上岗,在科技致富、文明新风、村务管理、信息传递等岗位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狠抓了“双票票决”制度的推广实施。2005年上半年,***镇新发展党员10名,其中农村党员7名,全部按双票票决的形式产生。同时,***镇党委将票决制引入到党委议事的表决程序中,在发展党员及其他重大事项的表决中一律采用票决制。继续深入开展 “三争一促”活动。把“三争一促”活动作为今后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精心部署,深入实施,开展了深入的调研活动,摸清了当前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争创步骤和争创重点,“三争一促”活动已取得了显著效果。狠抓农村“双建双带”活动。在巩固已有农村“双带双建”基地的基础上,05年又兴建三个基地,其中一个市级基地,带动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脱贫致富。普及村级事务民主“听证”会活动。在试点的基础上严格程序,加强指导,从宣传发动、村两委的工作报告、听证项目的实施方案到会议程序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实效,通过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和精心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党员和村民代表的认识,调动了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形成了一种长期坚持的、民主参与的村务管理制度。
七、深入持久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
目前我镇党员先进性教育集中阶段基本结束,各支部结合整改提高,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契机,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优化产业结构,整治村容村貌,强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迅速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去冬今春,新修旅游路5公里,改扩建公路12.5公里,上马村村通公路两条22.5公里,覆盖全镇14个村场。高标准开发产业基地450亩,在这些活动中,广大党员群众和党员干部无不发挥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
八、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个别差距较大。
二是村集体经济薄弱,影响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
三是对党支部、村干部、党员的管理力度还不够,尤其是新形势下,如何更进一步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村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缺乏更进一步地探索。
四是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还不够,党校教育培训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党员电教普及程度不高。
五是农村党员外出流动现象日益严重,党支部管理难度大。
一、强化城乡规划编制
20xx年我县根据有关文件要求和工作现状,对县城及全县各乡、镇加强了规划编制工作,县城各重要地段聘请省城规院编制控制性详规3平方公里,巴邱镇编制控制性详规2平方公里,使我县县城及巴邱镇规划区内重点地段控制性详规编制率达95%以上,其他乡镇均已完成乡、镇所在地总体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民族乡已完成总体规划调整和修编。完成“十二五”近期建设规划,全面实现近期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
二、强化城乡规划制度建设
1、建立重大项目,临主、次干道建设由规划委员会民主决策制度。
2、建立城乡控制性详规,近期建设规划及重大变更,规划条件变更备案制度。
3、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
4、强化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效能提高审批效率,大幅缩减“一书两证”受理时限。建立和落实首问责任,限时办结,服务承诺,责任追究等制度,保障工作运行通顺高效。
三、强化城乡规划监督管理
1、强化了规划公开公示制度。一是实行批前公示,批后公告,县城规划公示率达100%;二是开展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公示,批前公示规划设计方案,批后实行公告,并悬挂《省建设工程规划行政许可公告牌》;三是落实城乡规划执行监督公示和城乡规划政务公开公示,实行以人为本,阳光操作,争创民生规划。
2、加强规划批后监管。严格执行规划验线,加强施工中规划巡查,强化规划核实,及时纠正施工中违法违规建设。
3、进一步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加大对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的.专项治理力度,制定了违反城乡规划责任追究办法,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四、强化推进城镇化调度指导和督查考核
20xx年,我局认真开展城镇化督查和考核工作,做到平时督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抓好考核指标及相关工作的落实,到10月中旬,我局已进行3次督导检查工作。经检查,马埠镇即将实施老城改造、桐林乡完成了城镇道路两侧下水道及绿化。
五、强化示范镇建设的调度指导和督查考核工作
20xx年,成立了示范镇建设工作小组办公室、建立了督查指导制度。加强了示范镇建设督查指导,县领导小组已经对镇和民族乡两个示范乡、镇出台了相关优惠和配套政策,民族乡已基本完成总体规划修编,重点地段的修建性详规编制随后将完成,镇老城改造和石阳街改造项目即将开工建设,资金投入较去年有大幅度的提高。
六、强化全县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监督
1、强化督导。严格按廉租房建设计划和进度进行实施,20xx年廉租房已全面开工,目前已施工至一层墙体。
满庄镇共辖六个管区,42个行政村,总人口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540人,土地面积7.5万亩。自全区社区建设动员会和社区建设工作现场调度会以来,镇党委、政府按照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示范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区级领导的讲话精神,以健全完善保障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服务社区群众为根本,围绕“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的建设标准,社区各项建设扎实推进。
现已建成的南迎社区总投资140多万元,基础设施、内部办公设施已齐全,规章制度已上墙,档案资料正在整理中,近期就能对社区居民办公,达到服务于居民的各项业务的要求。北留社区建设总投资40多万元,社区标志制作完成,规章制度已上墙,办公设施齐全,已对社区居民开展了多项服务业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健全三个体系,夯实社区建设基础。一是健全领导体系。镇政府成立了镇长任组长,分工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组织办、财政所、民政办、司法所、劳动办、经管站的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为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健全责任体系。今年继续实行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机关干部包社区。充实了人员,加大了力量,对社区各个时期的建设工作进行规划,并逐项分解,落实到每一名包保人员,形成从肩上有担子、从身上有责任的工作机制。同时,积极发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共建活动,形成社区建设的强大合力。三是健全考核体系。为达到预期建设目标,镇政府采取召开调度会、现场查看等方式,定期不定期的调度社区建设情况,对建设进度慢、达不到标准要求、工作中敷衍了事的给予严厉批评,限期整改。同时把社区包保人员的工作情况纳入实绩考核,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增强“五大功能”,打造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坚持以“利民、便民、为民”为宗旨,从解决社区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强化社区功能,打造全方位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一是增强服务功能。北留、南迎社区以“四室四站”和“站式服务大厅”为依托,组织开展面向社区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驻地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优抚对象和社会群众的福利性服务,办好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二是增强管理功能。加强对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的教育指导,改变传统的农村管理方式,对社区建设的运行特点和规律准确把握,向居民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维护社区居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群众依法履行义务,遵守社会公德,加大社区机防、人防的投入力度,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众网络,开展群防群治,调解民间纠纷,维护正常的生活秩序。三是增强文化功能。目前南迎社区成立了文化队伍、中老年人秧歌队,经常性的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科普活动,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社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明程度大大提高。四是增强卫生功能。北留、南迎社区不断加大投入,完善社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明社区建设水平,对社区内的环境进行美化、硬化、亮化。同时,注重培养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动员和组织居民群众建设干净、整洁的美好社区,倡导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五是增强保障功能。认真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帮助困难居民办理最低生活保障。我镇南迎社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提高社区群众的福利补贴,每年向社区群众发放生活保障金20多万元,还利用人口学校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培训。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大部分具有劳动能力的适龄农民已经转移非农业生产领域,大大提高了社区群众的生存技能。为保证社区居民病有所医,健全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站,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基本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基本服务。
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工作汇报一
去年,××市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市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切实把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作为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着力点,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特别是结合本地实际,在新型城镇化工作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设想
××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定位是“依托现有城区,东移北扩,着力打造××西部集工业商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重要组团城市”。按照向心发展、城乡统筹的思路,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以城区为中心、以重点镇区为骨架,以农村社区为延伸,着力构建“中心城区、特色镇区、新型社区”三个层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到××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65万,市区人口突破50万,城镇化率超过50%;到××年,城市规划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规模达到60万,把××建设成为工业强盛、商贸繁荣、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文化发达,具有中原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总体规划布局为“1396”工程,即:突出城市一带(××景观带)三区(老城区、新城区、产业集聚区)、培育九个中心名镇(××、××、××、××、××、××、××、××、××),建设60个新型社区(每个乡镇办建设1-3个示范性社区,五年内全市规划建设60个示范性社区)。概括起来,就是“一带三区,九镇环卫,东移北扩”。
二、主要措施
按照建设现代城镇体系的要求,我们结合实际,对中心城区、特色镇区、新型社区的发展思路进行了规划论证,并印发了《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发〔××〕1号),明确了发展目标和规划布局,细化了工作措施。
(一)围绕向心布局,建设完善市区组团。按照向心布局、向心发展的要求,中心城区重点是以现有城区为基础,东移北扩,向西适度扩展,向南填空补齐。其中,××景观带的目标是经过3-5年努力,打造一条长达15公里、集娱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观带;老城区重点是加快改造提升步伐,通过编制落实城市文化建设专题规划,依托××博物馆、××帮会馆、××等遗迹,合理地将“×都”、“ ×都”、“ ×都”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和改造当中,承袭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产业集聚区重点是培育装备制造、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和现代物流提速工程,壮大产业支撑、实现产城融合;城市新区包括东区和北区,重点是通过实施第三污水处理厂、东区热源厂、人民医院搬迁、市委党校搬迁、老年公寓、体育中心、广电文化中心、汽车城、建材城、赛车场等一批项目建设,完善设施、配套功能,实现东移北扩,打造以××为中线,以东区北区为两翼,向××中心发展的格局。
(二)突出特色优势,重点建设中心镇区。××原有9镇、13乡,近年来有6个乡撤乡建镇,现在已是15镇、7乡,还有2个乡已经申报撤乡建镇,年底前将变为17镇、5乡,22个乡镇已全部完成修编。纳入重点培育的9个镇都有一定优势和特点,其中:××、××、××、××分别处在东南西北四个关键位置,××、××、××有文化品牌和旅游潜力,××、××、××有传统产业基础。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规划先行、彰显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标准、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编制中心镇区总体规划、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具体情况是:把××、××、××、××四个镇作为四个方向的重心,沿××、××、××快速通道这三条公路,打造产业走廊,并按照位置相邻、特色相近的原则,发挥9镇的区域带动作用,打造××、××、××、××等四个次经济区,使其成为乡镇组团的龙头、城乡协调的纽带。目前,这些镇也都结合实际做出了发展规划,如:具有文化品牌和旅游潜力的××、××分别结合××文化、××进行规划,××委托××集团编制新区规划,并与该集团合作建设××文化街项目;××按照××书记调研时的指示精神,对××河两岸进行详细规划,基本实现了各类功能性规划一步到位。处在××间重要节点的××提出要配合市区东移,拉近××通往××中心城区的时间距离。通过规划引领、规划带动,力争到××年,建成一批经济发达、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中心镇。
【青年镇城镇化建设工作汇报】推荐阅读:
常路镇小城镇建设情况汇报07-18
丰城市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情况汇报10-24
寺坪镇小城镇建设简介09-20
大路乡2012年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07-15
创建市级园林城镇工作汇报07-20
城镇党委办公室工作汇报06-09
城镇化建设调研10-11
小城镇建设的工作总结09-30
县区新型城镇化建设07-03
齐河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