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关于课堂提问的技巧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关于课堂提问的技巧(推荐10篇)

小学科学关于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1

汪蔚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教师善于提问,掌握对话的技巧,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对话交流的效果。同时,提问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歌德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得提出聪明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在“问题设计”的艺术殿堂里多加修炼,提出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知识、体验愉悦,以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本文立足于《科学》课堂教学的实际,笔者从三个大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小学科学课堂中提问的设计技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一个好的课堂提问,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迅速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高度注意,启发学生思维。然而,如何设计课堂提问,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的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1、提问要做到收放有度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科学课堂里,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提问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通过思维辨析或动手活动最后得出答案,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 许多科学课堂教学中,还大量存在着教师提问过多、学生思考过少的现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回答问题的状态。

2、提问要具有指向性,当问则问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教师利用问题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产生问题与老师在引导中抛出的问题交相辉映,构成了我们科学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单纯追求为了提问而问问题,一般存在有这么两种情况:一是把不是问题的作为问题;在《杠杆的科学》一课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引出“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这一科学概念,先是拿出一根棍子,问学生:这是什么?然后用它来撬重物,再问学生:当这样来使用的时候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只一个杠杆概念的引出就耗费了很长的教学时间,再加上一些干扰因素的引入,很不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杠杆的掌握。在我看来,概念性的知识没必要采用提问的形式,而是可以结合课件或亲身体验的方式,直接给学生呈现出。二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种情况也是我们科学课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本来可以用非常简单的话语把学生引导到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可是就是因为教师的提问,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

3、提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难易适度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和有效地指导。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既不能太容易,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能太难,使学生无处下手。

4、提问要及时,恰到时机

当学生课堂上的发现和原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歧 义时,这是教师提问的有利时机。

5、提问可从多角度进行,拓展知识面

多角度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反问等形式突破思维的局限性,开拓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在执教《轮轴的秘密》时,探究活动进行完之后,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哪些地方运用了轮轴,并分析它的轮和轴在什么位置,这些问题在本节课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好解决,但当问到:它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时,学生只会说省力。但在另一个班上课的时候,我采用了反向提问:如果汽车的方向盘上没有一个大轮子,只是一个轴,那使用起来会怎样呢?从而加深学生对轮轴在生活中作用的理解。

二、谈谈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和策略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1、联系生活实际

一个有效的问题,首先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感兴趣?贴近生活的、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关联的,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进行设问。

其实象生活中的物质、特定的生活场景,如食品包装袋、工具箱里的工具、厨房的生活用品、出汗过多时饮用食盐水、用蜂窝煤煮饭、电路故障等,都可以作为设计问题的背景。例如“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雷雨为什么能促进农作物生长?”“为什么铁轨要铺在枕木上?”“钡盐有毒,为什么硫酸钡在医疗上可作钡餐?”

2、创设问题的情境

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过:“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带入一个未知问题的气氛中,并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兴奋点达到最高阈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丰富学生的感知,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性。

3、注意问题的层次感

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和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设计。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4、体现问题的开放性

学生的思维方式偏重于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只具有初步的意识。而开放性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尽可能地避免单纯的判断性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等),要多用疑问性问题、发散性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受到启迪、得到锻炼。

5、力求问题的新颖性

陈旧的、没有新意的东西往往吸引不了人们的注意,而内容新奇、有趣的东西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好奇。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趣的、吸引学生的,对那些学生不感兴趣的知识,如果在课堂上只是平淡讲述,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把问题设计得新颖别致,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那么学生就会 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积极思考的目的。因而,在课堂问题的设计时,时刻不要忘记所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新颖性、新奇性和趣味性,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6、设计好问题的梯度

教学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和提高,这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大要求。“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若突然提出一个较难的问题,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会产生思维“卡壳”现象。因此,在课堂的问题设计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梯度地设计课堂问题,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解决问题。

7、注重问题的思维化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因此,课堂问题设计要能激励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只是手段,启发调动学生思维才是目的,问题的设计应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知识点中,我们教师只要勤于思索,就一定能设计出新颖、巧妙的问题,它会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三、谈谈科学课堂教学中效果检测

关于课堂教学重点效果检测,首先要弄清楚课堂提问的功能,笔者总结了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1、评估功能

这是课堂提问最基本的功能,主要是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师所期望的是学生正确的答案,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往往是单一的。

2、动机功能

教师知道大部分同学可能并不知道这个的答案,提问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对同学回答这些问题的正确性期待不高。实际上有些问题可能也没有固定的答案。

3、教学辅助功能

这些问题和动机功能问题一样,教师并不期待同学口头上回答出来,其主要目的在于辅助教学活动,例如帮助学生组织思维(“你能不能从„„去考虑呢”),组织教学活动(“多少人已经完成了这个实验”),引起学生注意(“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的变化呢”),强调重点(同学们是否记得我们刚才谈到的,在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什么”)

4、启发思维功能

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也是小学科学教育中提问的重点。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心设计带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比单纯的讲解更能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更能完成知识技能的内化,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的巩固也更牢固。课堂提问的这种启发思维的功能,在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小学科学教育课堂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科学关于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2

当前, 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不少人看来比较困难。原因很简单, 一方面是提问在设计上有可能出现失误, 直接导致“冷场”, 影响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是提问的受众未必买账, 很多低年级的学生出于各种原因往往把老师的提问当成某种压力, 不愿意主动回答, 长久以往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所以, 课堂提问在激发小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

事实上,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 单纯地甚至盲目地提问学生, 几乎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想让提问变得有趣, 变得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就必须在提问的时候采取一些小技巧。

一、制造时机, 见缝插针, 在正确的时间进行提问

很多老师都喜欢设计生动甚至略显复杂的引导语用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但对提问却不重视, 甚至只是把提问当做简单的课堂即兴检测, 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事实上, 课堂提问想要达到预期效果的话, 同样需要合理的引导, 这就涉及到提问的时机问题。一个好的课堂提问并不是说问题本身多么好, 关键是在于这个问题是怎么提出的。

在时间有限的小学课堂教学中, 一个好的提问设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教师创造提问的时机。比如说由具体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或者生动的引导来提出问题, 这样的问题才不会显得生硬, 也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 只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的积极性就必然会被调动起来。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我们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课堂中, 尤其是提问前往往喜欢讲一些上课前或者发生在身边的见闻, 看似无心的举动背后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时机的把握。只要对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通过具体事例寻找提问的时机往往并不难。

二、创新形式、科学设置提问策略

我们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与思考, 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既然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那么提问的形式也应该服从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一原则。对此, 我们可以在提问策略上进行某种设置, 从而使我们的提问方式更加有趣。

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在提问时进行分组并进行相应的奖励, 针对所分的组别进行打分和评比, 既不会打击某一个学生的信心, 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主人翁意识, 同时还更容易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当然, 在分组提问评比过程中应避免成绩差别较大, 造成一部分学生产生挫败感的情况。

三、灵活应变, 妥善处理课堂提问过程中的突发情况

由于教师课堂提问的结果往往并不能完全掌控, 所以在提问过程中就难免出现突发状况, 这也是很多老师不太愿意用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事实上, 只要能对提问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妥善处置, 不但不会影响教学效果, 反而更有可能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突发情况无外乎“冷场”或者学生没能给出想要的答案等状况, 实际上严格地说这些情况并不算“突发”, 只是比较棘手。针对这些请问, 老师应该事先设置好对策。一般来说, 我们可以在“冷场”的时候进行某种诱导, 让学生尽可能往正确答案的方向思考, 在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可以尝试对学生答案中的正确部分进行分析, 甚至我们还可以“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 在剖析学生观点的提问中, 利用这些回答来调整重点”。

新课标下初中科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3

关键词:科学课堂 提问 技巧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以精心设计的提问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但是,目前初中各班级人数多且程度差别较悬殊,这加大了教师在课堂中对提问把握的难度.有些教师担心提问多了,课堂纪律难于驾驭;提问少了,师生之间很难沟通,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对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问过难,程度较差的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也容易造成学生中的两极分化;提问过于简单,则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也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兴趣.如何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其实,提问是有技巧的,只有准确把握提问时机,精心设计提问难度,灵活运用提问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问要把握时机

提问是丰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讲解中适当地插入一些提问,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既起到锻炼学生思维与听说能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巧妙设问,及时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是体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在以下几处进行提问设计:在导入新课时设问,以调动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问,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有利于突出知识整体性;在接触新知识的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准确掌握知识实质,是优化课堂提问不可缺少的一步;在学生学习遇障碍处设问,有利于突破知识的难点;在力点处设问,能抓住力点,整体把握教材;抓住题目的变通处、知识的疑点、模糊点、兴趣点设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

二、提问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常用的提问方法有以下几种.

提问个别——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

提问小组——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

提问全班——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同一问题,各抒己见,最终得出统一答案.

提问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课堂上的学习任务,符合教学规律,值得大力提倡.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也应注意自己的言辞,对学生的回答应该给予正面肯定或否定,否定时应给出正确答案,评价要及时,评价可由教师评价,也可适当放手,让学生评价.无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都要体现激励机制,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根本,从而提高问和答的质量.

三、提问设计要合理

1.问题要有趣味性

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提问设计要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课文巧妙的艺术构思设计提问,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初中生的好奇和探究心理特别强.对同样一个问题,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例如,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

“英国的动物学家康莫森在某国家的水塘里发现一种鱼常浮在水面上,并向空中伸一伸头,当时康莫森给这种奇怪的现象作了一个奇怪的解释:这种鱼浮在水面是为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因此给这种鱼命名为‘爱嗅气味的鱼,现在人们称其为‘嗅鱼.根据你的估计,这种气体究竟是什么?它具备哪些性质?”

对这样的以故事为背景的科学问题,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联想和进一步研究人类呼吸的原理.事实证明如果问题的情境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上必能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在这种活跃的情境氛围中设置的问题,能使学生由好奇立即转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展开想象的翅膀面对充满疑惑的问题,直至问题的最终解决.

2.问题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问题应结合教学目的,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置.

例如,学习了欧姆定律后,学生对公式R=U/I常常产生错误认识,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一组提问:

(1)某导体两端加8V电压时,测得电流强度是0.5A,导体的电阻是多少?

(2)若在导体两端加16V电压,测得的电流强度是多少?导体的电阻是否为原来的两倍?

(3)根据公式R=U/I,我们可以说导体的电阻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吗?

通过回答以上问题,学生理解了变形公式R=U/I.由此可见,问题的切入点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处和容易产生疑问的地方.提问应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

3.问题要有针对性

学生能否积极地进行思维和语言交流与他们的思维是否受到“点拨”有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巧设疑,同时还要善于导疑、点疑.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困境或对某个问题发生争执无法深入时,教师就要迅速而细心地分析学生成疑的原因,及时以适当的方式点破迷津.这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能力,预测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产生的思维障碍,并通过巧妙的设疑,突破难点和关键,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例如,人们生活在大气中,却从未感受到大气压强.让初中生一下子接受大气压的存在,确实困难.在“大气压强”一节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做以下一个小实验,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取大、小两个试管,小的恰能套在大的里面,先在大试管中倒入半管水,然后把小试管插入大试管中,再把它们倒过来.当学生看到小试管不掉下来,反而不断进入大试管时,就会惊讶地发出疑问:“小试管怎么不掉下来?”“是不是水把小试管吸进去了?”“是不是有一种什么力把试管推进去?”对这样的疑问,学生怎能不积极思维,对其探究一番?

4.提问要有整体性

提问要紧扣教材内容,通盘考虑,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逻辑的“问题链”.设计的问题要环环相扣,紧密联系,而且要紧扣教材,重点突出,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学习“大气压的测定”时,在笔者做完托里拆利实验后,在学生疑惑不解时及时提出以下问题:(1)测得水银柱的高度是76厘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多大?(2)为什么托里拆利管中的水银面比槽中的水银面高76厘米?(3)实验时如果玻璃管不竖直,对读数有什么影响?(4)用内径不同的玻璃管做该实验,对读数是否有影响?(5)实验时,如果管内进入少量空气,对读数是否有影响?(6)这个实验为什么不用水来做?如果用水来做实验,玻璃管至少得多长?以上问题一环扣一环,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个实验的理解,而且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积极地进行思考.另外,教师对授课中的“放”和“收”事先也要有计划.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以通过巧妙的提问,把它集中起来;当学生的注意力持续地集中于某一问题而产生疲劳时,教师应该用巧妙的问题把它引开,从而使讲课疏密相间、快慢结合,以保持学生听课的兴趣.

5.问题要有探索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例如,笔者在教学《温度的测量》时,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两人一组),每组发给一些装纯净水的小瓶,有一根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请每组学生自制温度计.然后请学生把自制的温度计放入热水中和冷水中.

提问:玻璃管中的有色水柱在热水中为什么上升?在冷水中为什么下降?

学生回答:水会热胀冷缩.

提问:这样的装置可否用来测液体的温度?该装置有哪些缺点?怎样改进?

该节课以自制温度计为主线,笔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然后根据原理设计测量温度的装置,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教学艺术,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有效地问”.优化、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与学达到水乳交融的和谐统一,真正引领学生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合而为一,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小学语文如何运用课堂提问技巧 篇4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以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还能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提问目标要明确

提问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围绕教材内容,并且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以提升能力为目的来设计。设计的问题应该能够变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提问内容能不能使学生产生疑问,能在哪些方面产生疑问,有哪些答法,事先都要有所准备。从教学角度说,抓住教学的难点设问,平中出奇,浅中见深,理清头绪,化难为易。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2、问题要有新奇感

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设计提问时巧妙设计,同样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采用多种手段,力求新颖奇特,避免平平淡淡,最忌“老调重弹”。如,“桂林山水”一课,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美景图片。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把桂林山水称为“奇”“特”“险”?

为什么又说“甲天下”呢?它又是如何得到“天下第一”的美称呢?这一系列的提问,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急切地想从课文中寻找到答案。学生带着求知的问题去学习的积极性会很高,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学生不是一开始就对每篇课文的学习感兴趣的,所以,教师自己也应当深入研读教材文本,寻找到突破口,有意设置问题造成学生阅读的障碍,形成他们想要突破障碍的心理。在学生努力解决问题最终突破障碍的同时,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提问要循序渐进

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既要按照课程的顺序,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循序而问,让学生能积极思考,最终逐步得出正确结论,以达到加深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的目的。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依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把复杂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几个问题,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引进,逐步引导,这样的提问处理能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并且也使学生乐于接受。

在教学“五彩池”一文时,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提问。首先提出问题:五彩池是不是我们平时常所见的池塘呢?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不是”。然后再问:为什么不是呢?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与我们家的池塘差别在哪里呢?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题目有“五”“彩”字。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那是有五个池塘还是有颜色的池塘呢?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感觉好奇,就会带着这样的问题认真地阅读课文。这样一组问题,环环相扣,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二、提问实施要巧妙

1、要注意提问的态度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这不仅是正常的,也是教师所希望的。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教师提问时的神态要自然安详,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

2、保持民主的教学气氛

在提问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气、表情、行为举止等,要给学生一种信赖和鼓励,要以同学生一起思考的心情提问,不要用强制性的态度来要求学生回答。对应答学生不能表现出不耐烦,应耐心听取,否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三、提问切忌只要气氛不讲效果

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有的课堂提问时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有的教师在上公开课时,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课前就做好充分的安排,也就是选定好问题及答题的学生,整节课就是那几个学生表现,表面上这节课上得很完美,可是这节课学生能学到什么样呢?而且这样做很令其他学生反感,打击了他们学习这门学科的积极性。如果部分学生因为不得亲身参与而“恨屋及乌”,对你这门学科失去兴趣,那就因小失大了。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一、变直为曲

直,就是直接发问,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回答。但直问的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曲,就是曲问,就是不从正面发问,而是绕道迂回,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曲问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饶有情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空,从而调动学生答问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曲问,可以提高答问的效果。

二、化顺为逆

顺,就是顺问。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学生只需顺藤摸瓜。顺问的最大不足在于思维的价值不大,而且多次的顺向提问,学生的思维还会出现暂时性抑制。

逆,就是逆问。它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逆问,不但训练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全面地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变散为聚

有效的提问忌散贵聚。散,就是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聚,就是简洁、凝练,具有整体美。有些教师误认为问答式就是启发式,问得越多,启发性就越大。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问”的倾向,看似热热闹闹,思维活跃,实际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从优化课堂提问入手,提问要变散为聚,化零为整,增强提问整体性。整体性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至能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这种“问题链”,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又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

四、寓庄于谐

庄,是严肃、端正的意思,提问过于严肃、端庄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答问的兴趣。谐,是诙谐、有趣的意思,诙谐、有趣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强烈的因素,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有效的提问还应当做到寓庄于谐,寓趣于问。一个妙趣横生的提问常能使得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令他们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去学习,去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寓庄于谐的提问方法很多,现介绍常见的四种:

(1)谬推法。这种方法以学生错误的认识为前提,推出一个荒.唐可笑的结论,从而使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么一句话:“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教师问这句话中的“呻吟”一词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把“呻吟”一词理解为“声音很微弱地说话”时,教师追问:“你们小声说话能叫呻吟吗?”学生在笑声中恍然大悟,“迷途知返”,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2)矛盾法。这是一种揭示认知材料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从而诱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方法。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抓住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盲姑娘说的一句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问学生:“盲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发自内心的,那么她为什么要说自己是‘随便说说’?”这一提问,意在揭示矛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当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一位既酷爱音乐,又善解人意的盲姑娘的形象便浮现在他们的面前。

(3)假设法。就是通过假设一定的环境、背景、条件,在各种关系发生转换的基础上提问,使学生入境悟理。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太阳》这课时,发现学生对具体事实和科学道理不感兴趣,因此在分析太阳第一个特点时,巧妙地采用假设法提问:“如果地球和太阳之间有一条路,如果你一生下来就会行走(假如你能活100岁的话),你一生能走完这条路的几分之几?如果你乘太空飞船,待飞到太阳那一天,你大概有多少岁?”这样的提问新奇有趣,不仅使学生通过计算,对“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探索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4)补白法。这种方法就是在课文留下的艺术空白处设问,激发学生的联想,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填补空白,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可以抓住课文结尾的空白处提问:“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真的来到奶奶的身边,她将会对奶奶说些什么?”这样的提问,易激发学生的想象,促使学生在奇思妙想中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如,有一位教师教《九寨沟》一课,在讲到珍稀动物小熊猫时,巧妙地进行了拓展性提问:“小熊猫一边照镜子,一边会想些什么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1、重视提问的目的性

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一堂课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逐步展开。因此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然而在平时听课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镜头一)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朗读的要求是什么?通过朗读要达到什么目的?不清楚。(镜头二)师:“哪些同学能有感情的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指名,甲、乙、丙三位同学每人读了一遍课文(有的根本没有读出感情),读完后老师立即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明确的,是想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果却是草草收兵,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以上两个事例前者缺乏目的性,让听者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后者目的明确,但是没有达到目的,只是走过程,像这样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可见。

2、提问要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

既不能低于学生现有的水平,也不能太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要掌握好提问的适当水平这个度,关键是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现在发展区引向最近发展区,使提问呈现出水平递进的适当坡度。符合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应当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可以运用测评的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检测、诊断、评价、补偿,找到学生的现在发展区,据此设计提问。所设计的提问的目标要略高于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即达到最近发展区,才能推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霍懋征老师在教《月光曲》时,学生对贝多芬为何要给盲姑娘弹琴很不理解,这时她启发学生说:“盲姑娘听贝多芬谈了一曲后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对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说,为何能从琴声中听出弹琴的人来呢?这时贝多芬的心情又怎样呢?”学生积极思考,但一下子回答不出来。过了一会,霍老师又给学生讲高山流水的典故,一位学生马上说:“老师,我明白了。盲姑娘像钟子期一样,是贝多芬的知音。贝多芬既同情盲姑娘,又把她当成自己的知音,所以心情很激动,愿意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一曲。”

3、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切忌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

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4、深度

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反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我们仍以《项链》一文中造成路瓦栽夫人的悲剧原因这一问题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原因有三,个人方面的原因只是原因之一。关于个人方面的原因,书中有许多描述,很容易回答,但只提问到此,很显然深度不够,结论不完整。

那么,还有哪些原因呢?阶级和社会方面的原因,表现在哪里?玛蒂尔德没有陪嫁的资产就不能认识有钱的体面人吗?跳舞时不是还有三个像路瓦栽那样睡在小客室的客人及他们的夫人吗?这些都说明了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真正原因不单是个人性格所致,还有深层的社会和阶级原因,即:纸醉金迷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以金钱论地位的阶级,提问到此才有深度。但深度还不够,如果联系当前中国社会现实提出几个问题,如为什么要“两个文明”一齐抓?加强个人修养的意义何在?这样联系社会现实提问,才真正有深度,文章的借鉴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

5、培养创新精神,注意开放性

开放,主要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从而蕴含多种可能,而要求学习者自行推断。开放性问题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条件到结论的思维距离均开放。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开放,不要局限在圈定的范围之内,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让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答案具有不标准性和唯一性。

有关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5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答不上来,最后只有教师自己回答,这虽然完成了提问形式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而对所涉及的知识点,学生可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课堂就失去了以学生主体的作用。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繁荣的背后,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那么,如何注意课堂提问难度适中的问题呢?有位教育家说的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堂提问要精当,以一当十

课堂提问的几点小技巧 篇6

关于课堂提问的几点小技巧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钻研、思考,并能准确解答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既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又是促进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

作 者:周燕梅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东小学,226300刊 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IMES年,卷(期):“”(11)分类号:G62关键词:课堂提问 提问技巧 正确评价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7

一、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 注重质量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其重点、难点, 每堂课提问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进行. 知识是无边的海洋, 不突出重点、难点, 舍本求末,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活跃, 就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 不能随心所欲.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提问方法的问题, 是一个复杂的远没有解决的教育学上的问题. 他要求采用“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方法”.如果提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并且学生又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答案, 就可以认为, 进行了“教育上合理”提问.

二、问题设计要适应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注重难度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教师需对全体同学的综合情况全面分析和正确把握. 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实际需要, 掌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 如果问得太平直、太浅显, 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 学生几乎不用通过思考就立即回答, 齐答了事, 整堂课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 气氛活跃, 实则流于形式、华而不实, 这样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益处. 而问得太迂曲、太深奥, 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 则易造成“问而不答, 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 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对教学也没什么好处.

三、问题设计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注重趣味

课堂提问就是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 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 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 从而产生问题情境. 这种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

四、问题要有结果和答案, 注重评价

有问必答, 这是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 在教案设计的时候, 教师应把本课时该提哪些问题, 该做哪些回答, 标准答案怎样等详细程序全部编入设计, 还要估计学生对这问题可能有几种解答, 可能会出现哪些差错, 该怎样引导.

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段:

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后, 提出了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 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对吗? ”话音刚落, 全班学生已分成两个阵营, 有的说对, 有的说错. 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 教师没有判定谁是谁非, 而是鼓励双方进行辩论, 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学生课堂辩论.

正方 (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 :“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

反方:“是! 是! ”

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

反方:“是! 是啊! ”

正方:“既然是二分之一, 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

师:“反方同学, 你难道不想说什么吗? ”

反方 (从圆纸片上撕下一小块) , 高举着分开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

正方:“是. ”

反方 (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 :“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

正方 (小声的) :“不是. ”

反方:“既然不是二分之一, 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

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 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自始至终, 教师以微笑鼓励着学生, 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 辩论结束, 教师紧握着反方学生的手, 说:“祝贺你们, 是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后深情地握着正方的手:“谢谢你们, 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 才给咱们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 ”教师彬彬有礼地向他们深深鞠了一躬, 孩子们笑了. 教师接着向全班学生说:“从上面的例子可以体会到, ‘分成两份’和‘平分成两份’是不一样的, 我们一定要仔细认真. ”

我听完这节课对这一幕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正是教师延迟了对标准答案的判定, 才有了这个精彩片段, 它使成功者体会到快乐, 使暂时失败者也深刻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 体现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只有成竹在胸, 上课提问之后才能很好地组织讨论, 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全对的, 要肯定其成绩, 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全错的, 教师要耐心倾听, 让学生把话说完, 并设计好纠错方法, 及时更正, 同时要注意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不全对的, 应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将问题考虑得全面些,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错中有对的, 既要肯定学生什么地方答得好, 又要指出什么地方答得不够完善, 不够正确, 并点明原因, 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切忌对学生回答只用“好”“对”“不对”之类过于简单的评语一评了之或作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评价, 甚至不作评价.

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技巧 篇8

一、在引入处“激问”

使用激励性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情绪,可以促使学生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让学生调整学习的兴奋状态。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因为学生学过的“三角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所以,引入新课后,我提问:“你能仿照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办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也拼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积极投入到操作和思考当中。

二、在关键处“引问”

知识内容上的关键点往往是知识的“难点”,也是教师指导的“重点”。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或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知识的支撑点上发问,启发学生的思维,疏通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学生掌握了质数、合数的定义之后,我这样问:怎样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经过讨论和不断的修正,学生作出了正确的回答:看能不能找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的第三个因数,如果找不到说明这个数是质数,如果能够找到说明这个数是合数,用不着把这个数的全部因素都写出来。

三、在亮点处“追问”

追问,即是某一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教师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追问有利于再次激活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本质,自然发现规律,造就课堂教学中的一片精彩。

例如,在教学六上P39“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例题:美术小组有25人,比航模小组多 。航模小组有多少人?经过探究,有的学生喜欢列方程x+ x=25,有的喜欢列算式:25÷(1+ )。正当我想结束时,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看线段图(见上图)之后,我这样列式:25÷(1+4)×4,得数也一样,可以吗?”我笑一笑,然后肯定地说:“很好!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题目应该把航模小组看作单位“1”,从线段图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把航模小组的人数平均分成4份,美术小组比它多 ,即多1份,说明航模小组有5份,因此用25÷(1+4)求出每一份是多少,再乘以4也就可以求出航模小组的人数。

师:这个同学善于观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相当透彻,真不简单!

四、在疑难处“探问”

探问表现为对同一核心内容的连续提问,即在学生回答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设问,要求学生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依据,或在扩展的问题情境中探寻新的解决方案,让学生知其然,还能说出其所以然。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 = 。很多同学毫不犹豫地说“错”。我首先问:“你们为什么这么肯定地下结论?”有个同学很自信地说:“分数的基本性质告诉我们‘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但题目中分子和分母都加了一个数,数字也不相同,所以我认为这道题是错的。”知道了学生的想法后,我接着又问:“既然错误,那你能更正这个题目吗?”其中有个同学是这样“更正”的: = 。随后我又问:“请大家比较一下,5+10与5×3,8+16与8×3的大小关系,你还认为题目错误吗?”学生犹豫了。“虽然题目用了加法,但分子、分母所加的数有什么规律呢?”我的逐层设问、步步逼近为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铺设了台阶,也为学生积极、有效地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好了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

五、在错误处“反问”

针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模糊认识或错误症结进行反问,可以使学生恍然醒悟。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时,有这样一道题:天天游泳池,长25米,宽10米,深1.6米,在游泳池的四周和池底砌瓷砖,砌瓷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列式(25×10+25×1.6+10×1.6)×2。面对学生的错误,我没直接指出,而是反问“给游泳池砌磁砖,要砌6个面吗?”稍有生活常识的学生马上恍然大悟,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调整思路,对列式进行了修改。这样的反问引领,有效突破难关,及时纠正了学生的认识偏差,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优化提问技巧 孕育高效课堂 篇9

巫山县南峰小学:谭发礼

课堂提问在教学中起着提示矛盾、引发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等作用。课堂提问的是否有效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中努力做到“善问”、“巧问”,在动态的提问过程中策略性地调节提问的发展,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对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一、课堂提问要注重指向

提问是使学生处于“集中精神”或“集中注意力”的思考状态,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瞬间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理解,或真正弄懂,要求学生运用他们的批判思维技能”。有效提问是学生学习的良好工具,它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欲望,表达学生自己的想法。同样一个问题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调节其回答范围的大小,根据问题的回答所要求的思维域限可以把问题分为宽问题和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适当调节问题的范围,使之适合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从而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乐于给出答案。

问题1: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问题2:路程一定,行走时间和速度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问题3:1/5和1/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问题4:1/5和1/13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相同吗?

上述的问题范围逐渐缩小,问题2、4的提问方式还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增加了学生给出答案的可能。一般来说,当学生刚刚接触新知识时,教师应使用窄问题,随着知识的增长或在需要解决过于容易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范围较大的宽问题。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材安排的是把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然后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拼成后我适时提出问题:拼成后的近似长方形和标准长方形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能不能把边再变得直一点?想象一下,平均分成64份、128份、256份......会是什么情形?(课件演示)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比较并观看课件演示很快得出结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边越直,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结论的得出为把圆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打好了基础。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不同凡响的创见,激活自身的创造力。

二、课堂提问要善于开放

开放式地设置问题才能促成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对话。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维方向,戴维斯把问题分为封闭型问题、开放性问题。封闭型问题是指要求朝某个特定的方向去思考,只有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问题。开放型问题是指没有明确的、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问题或者说有多个正确答案的问题。多数教师的提问以封闭性问题为主,有的问题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回答“是”与“否”,还有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答案,而且大多是事实、记忆类的常识型问题。比如:“什么是比?”,“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从题目中读到了哪些信息”„„从表面上看,学生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老师实际上通过问题牵引、甚至控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既定的轨道。在获取学生的回答方面,开放式的、以思考为中心的问题比封闭式的、缺乏思维的问题更有效。开放性的问题,要能够广泛囊括教学内容,又能明确达成教学目标所必须的思维操作,教师要注意教学目标对问题的导向作用,以便能够在提问过程中收放自如。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六年级教材学习了“圆的认识”,对于圆各部分名称,学生已经知道了,但“圆心角的大小与圆的大小有无关系?”“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吗?”等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讨论后学生会明白:圆心角的大小与圆的大小没有关系,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必须要有在同圆或等圆这一个前提条件才成立,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一个有效的提问不仅仅意味着教师提出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是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具有亲切感。从心理学上分析,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适度的紧张,即具有“愤”和“悱”的状态,太难或太易的提问都无法达到这一效果。

提问1: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提问2: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呢? 提问3: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以上几个问题都包含了老师认为应该达到的知识目标,而且都是开放性的、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但实际上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抽象的提问往往使学生不愿意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而是消极地等待老师的答案。上面的范例可以改为“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如果不能直接相加减,我们该怎么办呢?”“已知直径或半径你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如何运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方法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则无疑能排除提问中学生不愿意关注的因素,把教学限制在学生易于感受到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想做某件事情却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但又很想解决的情境状态中。

三、课堂提问要富于逻辑

有些教师虽然设置了很多问题,但各个问题以孤立的形式存在,彼此间没有问题转换、缺乏明显的逻辑联系。这种孤立式设问,只能让学生获得一些散乱的事实性知识,却无助于他们完整的思考问题,也影响其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问应该有连贯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内在的变换和组合,而不是分散、孤立的知识识别与再现。富有逻辑性的连续设置问题,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建构成网状的知识系统。

逻辑性的设问,是指教师要提出“一连串按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的问题,和一系列能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问题的问题”。有逻辑性的渐次推进提问,需要老师讨论的内容有递进式的把握,在问答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后接触问题的核心。

很多时候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层次,无法看出其思维过程是否恰当或考虑是否全面,有时答案正确而理由却是错误的。教师在提问时可多采取探询性提问的方式,即在学生对提问有一个回答后接着迫问几个问题,它常常能起到激发新信息、扩展答案、重新引导提问发展方向的作用。试比较下述提问的有效性:

提问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提问2: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提问3: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提问4: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提问5: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问6: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

上述提问一个接着一个,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且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问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问得好即教得好,它所具备的变化使得追求高质量的提问成为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

四、课堂提问要追求超越

当代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的认知水平与学生回答的认知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即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活动能带来较好的成绩,因此教师整体把握知识结构,了解教学内容与目标并设计较高水平的问题成为教师进行有效提问的前提之一。凡是回忆具体的,前面学过的事实、定义、公式、性质等提问都属于较低的水平,而高级思维水平的提问往往要求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或所给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解决新情境下所遇到的困惑。数学教师应在全面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人手,设计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的高水平的提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再现推导过程,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都是通过切、割、拼的方法,把要学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从而渗透转化的思想,并为后面自主探究 “能不能把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和猜想“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做了充分准备。

教师作为引导者只是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剪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我把各小组剪拼的图形逐一展示后,又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讨论,共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在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的同时,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本节课,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这种较高水平的提问既能突出重点、难点,更能从方法与过程的角度整体掌握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个好的设问,不局限于对所学内容的回忆、再现,提问内容要稍微超过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展开分析或批判性思考。由此,问题的设置应以知识的建构与应用为出发点,立足于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相关情境的设置,要求学生通过批判性或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提问为学生打开另一片认识与思考的天空。

小学科学关于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10

教学设计

一. 课程基本描述:

讲课内容: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微课程所属专业:数学 微课程时长:12分钟 主讲人:吴英迪

适用对象:中学数学教师

二.教学背景:

1.教情分析:

本课题是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教学是数学问题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标准所设置的。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已成为教师的价值追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手段。因此,本课题旨在让学员学会如何恰当的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提问方法与技巧。

2.学情分析:

我们培训的对象是来自教学一线的中学数学教师,一方面,部分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提问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认为提问仅仅是完成知识点理解的途径,没有在备课和教学上下大功夫,没有设计巧妙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思维,因此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员会带着教学实践中的疑问来学,而且要真正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他们学习目的性很强!另一方面,学员均为成人,在课堂的参与、互动等环节,主动性不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并掌握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与技巧,为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供有力的帮助。

2.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课堂提问方法与技巧的探究过程,培养数学教师灵活巧妙的设计课堂提问的能力,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数学课堂提问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使学员感受到合作探究的愉悦以及师生共同分享的美好体验。

四.教学重点:

数学课堂提问方法与技巧的探究。五.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提问时机,切实提高提问效率

六.教学方法:

新课程倡导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在本次说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法:

1.案例教学法: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交流,让学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2.情境教学法:

通过视频、图片、声音、活动等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以使得抽象的知识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化,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3.启发式和讲授法:

通过讲练、提问、讨论、总结等形式将数学课堂提问技巧引向深入,充分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与技能。

以上三种方法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让理论、情境、实践来推动学员改变观念,提升自我,感受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先看一组图片,他们睡得多香啊!可惜这是在课堂上,教师正在提问呢;我们再看这组图片,教师也在提问,同学们一个个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多么投入啊!同是数学课堂,为什么反差这么大呢?您在数学课堂中会巧妙提问吗?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那么,怎样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提问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改进提问的方法,讲究提问的技巧。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关于初中数学提问技巧的一些探究和作法。

(二)探究新课:

一:创设良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讲《矩形的判定》时,这样提问:工人师傅完成一些矩形的课桌面,需要验收,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帮工人师傅检验这些桌面是否合格?

通过结合实际生活情景的提问,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进一步提问“你还能找到几种方法?”就这样,把上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的升华。又如:在讲“黄金分割”时首先就问:

在舞台上报幕员或独唱演员为什么都不站在台中央或台角?

在美术、摄影方面,为什么画家和摄影师都不把画的主体形象放在正中? 为什么成年女士喜欢穿高跟鞋?”

连续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生活背景联系起来,把 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二:精心设计问题梯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而学生的水平不尽相同。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不可能都迎刃而解,这就需要增加思考的阶梯。教师可以无阶梯时设阶梯,有阶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要他们回答较容易的问题,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学习成绩较优秀的同学,适当安排回答有难度的问题。在问题设计时,要注重问题的梯度性。例如在一堂“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

用10米长的木条制作一个长方形风筝架ABCD,为使风筝不变形在中间订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当宽AD长为多少时,长方形面积为4平方米? 这位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将问题全盘托出,而是将问题进行分解: ① 一根10米长的木条制作长方形风筝架有几种方法? ②这几种制作方法中,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 ③什么时候面积最大?

④为使风筝不变形在中间订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设宽AD=x,则AB等于多少?

⑤当x等于多少时,风筝架是一个正方形?

⑥当宽AD长为多少时,风筝架面积为4平方米? ⑦风筝架面积能达到5平方米吗?

这样的提问设计贯彻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学会分析问题,看清问题的本质。

三:巧妙创设提问方式,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概念需要经过形象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过程,而学生在学习数学定义、定理、公式的内容时常常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时教师应从知识的正反两方面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动脑筋,自己下结论,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例如,“平行线的定义”学生不难理解,学生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以反过来问学生:

(1)在平行线的定义中,为什么要限定在‘同一平面内’呢?(2)在三维空间里,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一定平行吗? 这样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向空间扩展,从而搜寻或想象出反例,从而加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对平行线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又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以后,提出了如下问题:(1)有两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

(2)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 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猜想争议,进一步探究交流、展示成果、验证猜想。四:准确把握提问时机,切实提高提问效率

数学课堂提问有很多讲究,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课堂提问的作用是不同的: 1.课前回顾时复习提问,要承前启后,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 2.讲授新课时启发提问,要抓住重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 反馈练习时提问,要直击要害,体现问题的本质。4.课堂小结时提问,要提纲挈领、梳理知识。

总之,提问的时机应多选在语言材料引入,知识信息集中,巩固强化知识,学生稍有疲惫,课堂小结等。

例如,在进行《矩形的判定》小结时,不是对学生提问:“你收获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等空泛的问题,而是根据三维目标设置了这样的小结形式:

课堂纪实

姓名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 • 我在这节课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这节课我喜欢的是_________________.• 我参与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的学习,谁帮助了我_________________.我帮助了谁_________________.• 我正在_________________方面取得进步.• 我希望在_______________方面多加努力.• 我还想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看课堂实录视频。

这位老师不仅小结提问设置巧妙,而且关注学生的发展,善于倾听学生的心里话。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梳理数学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学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三)总结提升:

以上就是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与技巧。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问无定法。总之,我们数学教师要使自己的课堂有效,就必须掌握好课堂提问的方法与技巧,做到准确、简洁、高效的提问,做到: 1.创设良好问题情境 2.精心设计问题梯度 3.巧妙创设提问方式 4.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让我们的巧妙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点亮数学的智慧课堂!作业:

请结合您所在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中心对称图形》设计一个情景提问,并详细描述提问的技巧和设计意图。

八.教学反思:

上一篇: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费及奖贷学金下一篇:班组两学一做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