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精选8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 篇1

【摘要】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激发兴趣、沟通感情、导明方向三大功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导入类型有情境型、质疑型、激趣型、知识型、释题型、直观型、直入型等实际应用时,导入要注意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简洁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课;导入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导入作为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也称开讲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事如此,讲课亦如此,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更是如此《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阅读课的导入正负有酝酿情绪,带生入境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能够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教师确定新课教学的切入点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阅读课的导入是整篇课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值得大家下大力气去研究。

一、导入的功能

1.激发兴趣。《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在开始上课时,还沉浸在课间活动的余兴之中,此时,教师如果直接开始讲授新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必是不理想的导入却能唤起学生对新的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激发其学习积极性钱威提出“导入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2.沟通感情。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交往的双边活动,导入环节虽然是教学过程中短暂的一段,但由于是师生课堂交往的最初阶段,因而师生双方间的信息感应和情感交流都是强有力的对于教师来说,他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的声调、表情、情感等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都会影响着学生“师生平等”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上课伊始,教师就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或通过自己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进入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就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利于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获取新的知识,利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的实现

3.导明方向。如释题型导入,有时它在教学内容上就做了总纲式的说明,可使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让学生心中有数,起到了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

二、常见的导入类型 1.情境型 指教师根据文本的意境,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想象优美的意境,体验美好的情感简言之,通过导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无疑对优化课堂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中受到感染,教师就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在阅读课的导入中时常是通过营造出一种气氛,或再现一个场面,从而把课文描绘的意境再现出来,把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和追求美的情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顺利进入到课文学习中去具体而言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看图导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配有教学挂图,通过网络资料还可查阅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它们作为直观教材,比形象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导入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2)、借助媒体导入。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

(3)、意境导入。也称激情导入,在教学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时,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名师在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抒情散文时,常常用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课文的那种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如我在教《春望》一诗时的导入:“同学们,今天朱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课件出示《春望》全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城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都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在第二年的春天杜甫来到长安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接着配上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春望》,朱老师用短短的几句话作为导语,却震撼了全班学生的心灵,同时在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诗情诗境。(二)质疑型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提问质疑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质疑激起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达到以趣促思的目的在质疑的同时,适当运用悬念,还能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问题是思维的开端,一个恰当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南宋时的教育家陆九渊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问号”。

(三)激趣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离不开学生浓厚的兴趣,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维护学生学习动机,达成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进课文中,才能转化成巨大的动力在教学中,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故事、寓言、谜语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释题型

释题,就是引导学生从分析理解课文题目入手,由题目生发开去,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揭示文章的主旨,有的能引起联想,内涵极为丰富,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如《只有一个地球》《草船借箭》等课文的课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具有广博的含义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从探讨题意入手,通过抓住课文题目的关键词语,进行“借题发挥”,引导学生分析课题,从而导入新课从课题导入课文,一般能让学生迅速地抓住重点,把握中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五)直观型 即运用实物实景导入这种导入方法适合于讲授直观的、能看到差别的教学内容如《蓝树叶》《荔枝》等课文以实物导入,能吸引学生的视线,可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实物还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学习课文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便于理解

(六)直入型 也称开门见山导入,就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说明新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程序如教师进入课堂后就板书课题,告诉学生今天上哪篇课文,请打开教材多少页这类直白式的导语多用在所上新课与前面的课文联系不紧或受时间限制不宜过多讲解时采用这种导入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但启发性、趣味性不强

三、导入时应注意的问题

1、启发性导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它起着诱导、衔接的作用导入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学生智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掘创造潜能,让导入成为“导火线”,进而激其情、启其疑、奋其志、引其思。

2、针对性俗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好的导入应该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导入的内容要紧密联系新知识,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选择适当的导入方法,通过导入准确地引出新知识否则,导入无论多么新颖也是无意义的,反而会把学生的注意引向枝节问题,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3、趣味性教育先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指的是兴趣所以,导入方法既要新颖巧妙、灵活多样,又要方法常新、情趣盎然富有趣味性的导入引人深思,余味无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有益于他们的智力开发

4、简洁性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而言,“导入”只是其中较短的一环,时间不宜过长,形式不宜过于复杂导入要在“精”字上下工夫,言简意赅地引学生入胜,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的学习导入力求以最少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集中起学生的注意,使其迅速进入学习。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次艺术享受导入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之有法,导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具体应用中不应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重要的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老师只有依据教材特点,根据自身的习惯、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适应学生的导入方法,才能在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中做到游刃有余好的导入犹如优美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如同序幕预示着剧情的发展、高潮和结局,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一个先声夺人的导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我们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有时综合运用多种导入方法,才能优美、从容、简洁、有味地导入课文。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文中简称《课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2] 叶立群,《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3] 欧晓霞,《心理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 [4] 舒 镇,《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实例点评》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12 [5] 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河海出版社,2001.5 [6] 龚春燕,董国华,《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漓江出版社,2000.4 [7] 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2002.12 [8] 陈家泰,《新理念下语文课堂导语例谈》,小学教学参考,2005(12):21.学校:江西省瑞金市八一小学 姓名: 朱桂华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 篇2

高中英语阅读课文的题材十分广泛, 且体裁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巧妙而恰当的导入能先声夺人, 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 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激发兴趣和求知欲, 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

在教学中, 我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课文, 尝试采用多种导入形式。

(1) 形象导入法

直观、形象的导入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常用的直观教具大致有图片、幻灯片、投影片、简笔画、实物、多媒体等, 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例如, 教学Sports and physical training (职高英语, 江苏教育出版社, Book 2, Unit 3) ,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我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图片。Famous people (Book 2 Unit 10) 里涉及的名人有Lei Feng, Albert Einstein, Lenin, Walt Disney, Marie Curie, Charles Chaplin等, 教师可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这些名人的资料, 通过卡通、漫画或文献记录片等形式呈现给学生。例如, 教学Charles Chaplin一课时, 我先播放由这位电影大师主演的影片《摩登时代》中的一些片段。当那个穿者肥大裤子、蓄着小胡须、挥舞着手杖的小个子男人迈着鸭子般的步伐出现在屏幕上时, 学生们忍俊不禁。这时, 我借机引用课文原句向学生描述Charles Chaplin的外貌特征, 并由此来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Charles Chaplin的愿望。

T:I'm sure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is little man.In this film he wore the clothes which made a name for him---a little black hat, tight coat, loose trousers, huge shoes, a small moustache and walking stick.He'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nd funniest acto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cinema.Do you know his name?

S:Charles Chaplin.

T:You are right.Would you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him, including his childhood, his career and his success?Well, let's read through the passage to know his experiences.

(2) 音乐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更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可根据文章的主题或内容选择风格迥异、具有不同感染力的乐曲。例如, 教学The Olympic Games (Book 2, Unit 2) 一课时, 教师可选择脍炙人口的汉城奥运会主题曲《手拉手》作为导入音乐, 使学生回忆起奥运会开幕式那万众瞩目、激动人心的时刻。

(3) 自由交谈或讨论导入法

这是最常见、最通用的一种方法, 关键在于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情境。教师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进行自由交谈, 或顺着值日生的Daily Talk进行交谈, 这样不知不觉地引入新课。这种方法过渡自然, 能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 加深对新课的印象。

(4) 表演导入法

例如教Dinner (Book1, Unit 6) , 我让几位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课前准备了一个小品, 内容是一家三口周末到饭店就餐, 各人口味、喜好不同, 在和waiter的对话中, 点了自己想吃的食物、饮料, 点心和水果, 既复习了学过的词汇, 又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5) 组织竞赛导入法

竞赛适用于课文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 例如Personal identification (Book1, Unit1) , 我让班上的学生分成4组, 每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自我介绍和相互询问的手段, 尽可能多地了解本组同学的个人情况, 其中包括name, age, family, hobby等。对本组同学情况了解最多的一组将获得奖赏。在新课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营造特定的语言氛围, 将课文的主题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与课文有关的语言环境中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阅读欲望。

课文的导入方法很多,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 将新内容合理地融合在导入活动中。同时注意时间不宜过长, 2~3分钟为宜。导入方法除上述几种以外, 还有背景导入法、情景导入法、图示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单词、短语或句子导入法等等。

参考文献

[1]Wills, J.1996.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Longman.

[2]黄远振.《情感的内涵及其与英语课程的关系》.《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3 (10) .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 篇3

一、 目前阅读课教学导入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对导入的时间和量的控制,直接影响有效阅读的生成

导入的时间过短,导入形同虚设,使得之后的阅读活动显得很突兀。导入的时间过长,导致阅读中和阅读后的活动仓促了事,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般导入的时间控制在5-7分钟为宜。所以正确地把握导入时间和导入内容的侧重点,对整个阅读后的活动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2. 难于把握导入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活动的兴趣

导入的内容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脱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甚至是超越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必然会给学生学习英语带来挫败感。另外,导入的形式固定单一,无法一开始上课就能有效而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时间久了必然会影响到学生阅读课的兴趣和实效。所以有效的导入必须紧扣教材,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征。只有恰当地把握这个导入的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和阅读的兴趣。

二、 阅读课文的有效导入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1. 有效导入符合《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所以要想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才能,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很关键的,特别是在对阅读课文的导入,因为有效的导入在优化阅读课文教学的过程,起着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引导作用。

2. 有效导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也就是说,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的钻研,使教材内容更适合具体学情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导入设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而适当又有效的阅读课文的导入恰恰满足了学生认知的需要,为学生进一步的阅读打下基础。

3. 有效的导入有利于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

巧妙而恰当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作好学习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为学生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铺路。

三、 阅读课导入的具体措施

1. 生词教学导入(实物图片)

教师在阅读前通过实物或图片的方式引出课文中所出现的主要生词,这样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还能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扫除障碍。

2. 标题,课文插图导入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标题、仔细观察插图去积极思考,让学生养成图文结合的习惯。并且通过标题,图片思考,对课文内容做相应的预测。之后通过教师的有目的性的引导,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创新和发散思维能力。

3. 文化背景介绍导入

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快速地理解阅读材料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做一些相关的背景介绍,这样学生阅读起来就能很快地抓住文章的内容。

4. 创设问题,设置悬念导入法

教师通过巧妙的设疑,可制造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由疑问到思考再到积极参与。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和视野。

5. 话题导入法

教师先抛出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讨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当教师引入话题时,当然学生也想知道具体的事件,自然也有兴趣去阅读文章了。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 篇4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阅读课的预习作业

裕安中学

蔡雪华

从我校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看,在农村中学,特别是像我校这样偏远的中学,囿于学生家庭和学生本身及以前教育的沿袭情况,预习流于形式。从阅读教学的眼前效果看,预习做与不做没什么两样,很有可能,认真的结果只会给老师增加负担。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说,学生基础不太好,如果预习不做好,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讲清讲透一篇课文,是不太可能的。从长远的对学生的影响来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是势在必行。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粗略地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预习动机。教育并启发学生认识预习的重要性,明确预习的好坏将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预习座谈会、预习交流会,请预习工作做得好的学生通过实例谈谈自己在预习后尝到的甜头。适当的时候,用不同的方式表扬并鼓励预习好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在上完一场新课后,反过来和学生分析,如果预习到这种程度,课堂将呈现什么情况,教师又有将展示什么亮点。常此以往,学生肯定会重视预习,预习的能力也将提升。

其次,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让学生知道具体的预习过程需要做什么。预习现代文不是看一遍就完事的,它还有相应的工序要完成。比如:第一步,通读课文,了解文章要素,思考文章主旨;第二步,扫除文字障碍,积累相应的词语;第三步能复述故事内容,并作适当的拓展。前两步好说,第三步中的适当拓展就因篇而异,需要教师具体指导。如情感教育的,预习《表哥驾到》时,我就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回家问问家长,在他们心中你的表现如何?”并建议家长写成局面稿;如果家长不识字、不会写,就要记住他们的话,自己写,然后想想他们的描述和你对自己的评价之间有没有差异,为什么。(这边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隔代抚养;有小部分学生身边只有妈妈一人,爸爸在上海或外地工作;就算双方都在身边,也有很多家长是不太识字的,写就更不可能。)如知识间横向联系的,预习《风筝》时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或看到过的鲁迅文章,说说鲁迅文章的一些特色等。预习的理想状况是调动学生的人身体验、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这很难实现,但我们还是要追求,哪怕一年或者几年都只能培养一个这样的学生,也要心存希望。

三,教师要传点预习的方法给学生。要指导学生如何整体阅读,如何精读细读,如何根据思考练习提出自己的问题等。教给学生预习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希望在潜移默化中能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教是为了不教”。

四,反馈要及时跟进。这是对预习的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再跟踪。学生预习情况一定要检测,特别是刚刚接一个班的时候,一定要花一个月的时间训练学生预习的习惯和能力。这

xuercai@163.com

◇◇◇裕安中学蔡雪华教学论文 ◇◇◇

个时候,教师就要辛苦一点,多检查,多个别辅导。也可以权力下放,将部分检测权交给小组长,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做好激励和奖惩工作。如“积分法”,其做法是:以60分的基准分;每次预习作业评优者加3分,少做者按照比例扣分,缺做者扣3分,擅自改动者根据情况酌情扣分等,这些作为平时成绩。每次月考后又重新计算。(我校年级组施行月考检测制度,)如果将考试成绩和平时得分一对照,就会发现平时得分高的考试成绩就好(这是必然的)。这事实不用解释就让学生明白了预习的作用。

当学生养成常规预习的习惯后,就要深化他们对预习再认识。举个例子来说,有一回讲《孔孟论学》前,我先布置了预习作业,根据下文注释读通读懂文章,如有疑义,可圈划出来或者自行查阅资料。上课时,我巡视学生散读的情况,有个学生就举手问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习”字,她说:“老师,我哥哥(大学生)告诉我,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后经常实践,也是很快乐的。可是,书上注释却是‘温习、复习’。哥哥却说他是正确的,还让我来问呢?”我一愣,确实,这句话这样解释比书本的解释更符合孔子的本意,可是如果我说两者都对,又会让学生考试答题时失分的——考试时是以书本为准的,我不能模棱两可,说两者都可以呀。我便问:“你家能上网吗?”她说有网络,我又问:“你觉得哥哥的解释对不对?如果你认为有道理,那你上网去查查。老师先不告诉你答案,等你查找后,老师再和你分析,好吗?”接着便告诉她如何搜索资料。第二天,学生过来了,接她查找的东西作了简要的摘录。我也将我的看法告诉她,更重申考试时的规则。还问她:“这次搜索有没有什么收获?”她很兴奋地说,我一说要查这句话的意思,我妈妈就同意我上网了,一般来说,我只有周末才可以玩几个小时的。还有,通过搜索我知道很多人会将自己的疑惑放到网上去问,也会出现很多的见解;有些人很好的,会将不同的看法写出来,还注明是说谁的和他比较认同谁的看法。同时,我也找到很多有趣的故事。一次搜索带给学生这么多的发现和感悟,那是出乎我意料的。我很高兴我这样让学生做了,也明白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鼓励学生自己找答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行发现学习的方法和乐趣,这才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好方法,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益的事。所以,就算再累,我们也要努力让学生重视预习,做好预习作业。

浅谈小学语文写字课的趣味教学 篇5

写字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日益显现出来,许多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但不论何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那么,如何调节好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喜欢写字,把“快乐写字”的理念贯彻到写字教学中,使学生不再感觉写字教学的枯燥乏味,从而能够持之以恒地学习写字,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最终写出一手规范、端正、美观的好字呢?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需求及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挖掘文字历史,感受文字乐趣

从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就不难发现,教材多次出现从象形字到现代字的演变,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好奇心,趁机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如写字教学的第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片段:先出示马的一系列演变过程之后,让学生自由议论。有的学生说:“中国的汉字可真古老呀!”有的说:“要是画画能代替汉字,那我们还记那些汉字干什么呀!”还有的说:“汉字变化那么大,那汉字大字型还会变吗?”学生心里有这么多奇怪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行吗?老师趁机又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通过激烈地辩论甚至实验,让他们将画画记事和文字记事进行比较。最后他们会发现,原来还是我们现在学的汉字最简单,最好写,也最美观!至于“汉字还会变吗?”学生会争论不休,可能找不到最终答案,这时老师可以说:“任何事物都是要变化发展的,未来的字会变成什么样,那就靠我们来创造了。”学生们听后,学写字的兴趣就更浓了。

二、倾听名家故事,激发写字兴趣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最初的甲骨文、石鼓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日后的草书、行书、楷书。在这浩瀚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令后人景仰的大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又爱听故事,我们在写字课上,便可以适当地讲述一些书法家的故事做“作料”,会烹出写字教学别样的文化味来。如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岳飞家贫用芦苇杆在地上练字的故事;又如《铁钩银画》、《怀素写字》„„听听他们是怎样成为书法家的,学生就会被这些故事中主人公刻苦练字的精神所感染,为他们高尚的人格所打动,从而受到启发,写字的劲头也就更强了,并且还可以促使其不断向书法的高品位追求,主动自觉地解决学习写字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编写儿歌口诀,掌握写字规律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写字课显得比较枯燥。而儿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文字简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把笔画造型等编成儿歌,让学生乐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如“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竖”像小棒棒,“钩”像人踢脚。这样就让学生一下子记住了基本笔画的形状。如:“三点水这样写,上点下提一直线,半点突出才好看。”“撇捺在上像把伞,在中像鸟飞,在下像支架”等等。生动的讲解,准确的示范,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形象动作,亲眼看到了起笔、行笔、收尾的全过程,书写汉字也就化难为易了。在写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笔画要点、疏密、比例关系编,也可以根据偏旁特点编,还可以让学生自编儿歌。实践证明,把儿歌引进课堂,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自主地学习。

四、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写字技能

兴趣是唤起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原始动力。写字课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比较枯燥乏味,它没有美术课的五彩缤纷,也没有体育课的活跃动感,甚至比不上语文课的故事氛围。那么,要培养写字技能,就必须先激发学生写字兴趣,优化我们的写字课堂。

(一)穿插游戏,趣化课堂

如果说汉字文化的引入使写字课有了严肃性趣味的话,写字教学环节的趣味性则是娱乐性趣味,是真正的轻松和放松。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写字教学中的游戏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写字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位老师发现学生在开始教笔画“横折折折钩”时,总也写不好,就和学生们玩了一个“转转转”的游戏,把体育课上的“向左向右转”与写“横折折折钩”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从身体的这一动作中,既学到了写“横折折折钩”的方法,又尝试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还有一位老师把教学的过程设计得充满趣味性,语言也充满童趣,这节课学得是 “钩”,她说:“这个钩可调皮了,它跳到不同的字中会变成不同的样子;在‘写’字中叫横钩,在 ‘可’字中叫竖钩,在‘心’字里叫卧钩,在‘象’字中叫弯钩,在‘成’字中叫斜钩,在“勉”字中叫竖弯钩。”然后她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从书写规范的古诗中找出哪些字有钩?都是什么钩?学生兴趣盎然。一起研究了这些钩的写法。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写 定)横钩似鸟把胸瞧,(勉 寇)竖弯钩取包揽势,(思 必)卧钩弯曲向心挑,(武 成)斜钩弯曲力度小,(家 象)弯钩弯度莫太大。在这样的趣味课堂中,学生不仅学得愉快轻松,更主要的是掌握了钩的书写规律。

(二)激发联想,活化字形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小学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低年级小学生对不具体、不形象的概念很难记忆。低年级学生容易对具体形象化的事物感兴趣。孩子对事物的兴趣越浓、其稳定、集中的注意力就越容易形成。而稳定的注意,浓厚的兴趣是学习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小学生写字,不能直接将汉字的某一笔画单调地讲述它的造型、方向、力度„„就这样让学生去仿效练习,学生觉得空洞、枯燥乏味。通过比喻、联想,使笔画、汉字活化,将抽象符号变得生动形象。汉字由抽象的笔画组成。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笔画、字形,与自己熟悉的事物相比较。运用生动形象的物象比喻,如学生发现“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折”像小肩膀;又如“伞”同学们有的说像大蘑菇,有的说像大树„„想象生动的比喻,再加上形象的电脑画面的显示,把汉字的艺术造型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画龙点睛,抓住重点让学生想象对比,如在教“鸟”时,许多学生往往将第四笔“竖折折钩”的第一折写得很短,这样一来,整个字的结构就不舒展,而且又失去了重心。我在帮助学生理解字的关键笔画时,抓住象形造字的特点,启发学生思考想象。许多学生一下子就想象这一笔如同鸟的丰腴矫健的身体,写的时候,第四笔的第一折应写得稍长些,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字形产生兴趣,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而且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字形顿生兴趣,产生了写字的欲望。

优化课堂,还可以运用课件动态地演示字的结构、笔顺及书写规律,当屏幕上显示汉字一笔一画书写过程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这样的写字教学,这样有趣的课堂,学生怎么能不喜欢呢?

五、赏析书法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写字课上,要指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审视汉字,无论是教基本笔画,还是字形分析,都要指导学生写出汉字的神韵来,让每一个字都有灵性。这种书法之美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能感悟到,可以从赏析入手,我们的赏析可以赏名家,也可以赏自家。自古以来,我国的书法艺术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我们可以利用课件或者碑帖让学生欣赏佳作,从作品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墨色的浓淡、行笔的疾缓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普通楷体字和宋体字来进行比较赏析,要提高写字能力,在练字的时候就应该做到反复比较、反复推敲。如 “它”与“安”两个字,学生反复比较得出都是上下结构,而“它”是上大下小,“安”是上小下大的特点,这样的书写才更美观,有神韵,从而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写字时就能胸有成竹,笔听使唤。

在学生书写完之后,我们还可以利用实物投影或前台展示的方法让学生欣赏自己班同学的好字,看看自己的伙伴是怎样把字写漂亮的,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督促。对小学生来说,写好一个字,都有一个由不好到好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地将自己写的字与范字进行对比,比出差距,找出不足,在“比”中取得进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写字的兴趣,同时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写字教学方法,识字教学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学生也一定会写出一笔漂亮的字。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 篇6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将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三类,浅谈小学语文精读课与略读课的教学程序。三者在教学上有很大的区别,而教学要求上也有相应的不同,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精读课和略读课。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的课文中,32篇课文中有8篇略读,占总数的 25%;到了四年级上册,32篇课文中有14篇略读,约占总数的44%;

五、六年级则是五五分成,精读、略读各占50%。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编者的良苦用心。精读课我们要讲好,略读也不容忽视,然而,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却常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精读和略读课文各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略读课文怎么教?一节课40分钟,什么可以略,什么不可以略?那么美的文章为什么要略读呢?略读课文可以处理成精读吗?这些困惑影响了老师们的教学,于是就出现了精、略不分等现象。那么精读课和略读课究竟该怎么上呢?如何上才能省时高效?

“精读课”(亦称“导读课”)是指对教材中一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就是凭借这一篇篇课文,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丰富学生的言语积累。语文学习是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过程。导读课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具有打基础的作用。

精读课如何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由于课文类型、体裁、题材的不同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不同,在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我们一般不对教学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办法,设计讲究实效的教学方法。但是,考虑到许多教师设计教学时把握不好,因此,还是提出了一些导读课和略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的程序仅供大家参考。

一、精读课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目的上,要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积极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意识的反应的学习方式。由其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协助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形成学习的动机,对新旧事物的牵引,把学生带到独立思考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小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深入讨论而得到的。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凡是能通过讨论解答的,就让学生互相交流共识。当学生不能解答时,老师在适当指导。这样做学生才能主动学习,自学能力才能发展,不断提高。一个美国心理学家说,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自学和缺乏创造能力的人。因为小学教育是基础阶段,所以更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重点、难点;

在教学安排上,突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启发诱导;

在教学程序上,体现简化实效。

二、低年级一篇课文精读教学程序

低年级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课文内容浅显,篇幅短小。一般来说,学生只要能正确、流利地读出课文,也就大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古诗内容较深,学生只需能读会背,对内容的了解不作硬性要求。这样看来,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读,特别是朗诵。在反复、逐步深化的朗读中强化识字,积累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字,词和朗读有机结合)一篇低年级课文的教学顺序可以安排为:“初读──读正确;熟读──读流利;理解地读──读出感情”。

“初读”: 要求是读正确,即用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正确、读清楚,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顿读、不唱读。这一环节主要做好以下几项任务:第一,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兴趣,于永正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可以用生动的导语或创设情境等手段。第二,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上几遍,达到读正确。拼音不熟练,教师可以范读或领读。第三,检查、指导学生认读生字,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一般不要分析字形、讲解字义。第四,检查、指导读课文,让几名学生(最好选中下等的学生)读一读课文,看全班大部分学生能否都达到了读正确的要求。

“熟读”:要求是读流利,即读得通畅、流畅,比较熟练。这一环节,一般应做的几项工作是:第一,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读课文的兴趣经久不衰。第二,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己反复读课文,读的遍数越多越好。第三,通过各种方式,检查学生是否读熟了课文,比如,指名读、句段填空、复述课文内容。

“理解地读”:就是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语调、语音、速度和停顿。这个环节,应把指导学生朗读和理解词句、体会感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一般应做以下几项任务:第一,让学生提出自己反复阅读之后仍不懂的问题。对不需要结合深读课文就能理解的问题,大多数可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少数问题可由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个别问题可由教师作简明扼要而又富有启发性的讲解。需求结合深读课文才能理解的问题,要放在指导深化读课文时解决。第二,指导学生个体试读感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第三,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可采取分段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方式。对课文景美、情真的重点段重点处置。先通过读理解内容,抓重点词句体会表达的感情,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诵表达出来,可以辅之以教师或学生的范读,可以通过评读探讨如何读好重点句段。以上三步,不要截然分开,而要穿插进行。第四,当大多数学生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之后,可以进行生字的字形剖析和写字指点。读一读字音,分析一下字形,不好写或容易写错的字,要认真示范书写,让学生用课后提供的范字描红,先描后写,把字写好。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安排足够的时间。

低年级“三读式”教学程序,表现了“以读为主,寓讲于读”的精神,符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传统经验。同时又加强了识字和朗读训练,利于为语文学习打好基础。这一教学程序假如用两课时的话,第一课时就是“熟读、识字”,第二课时就是“理解地读、写字”。

三、中高年级一篇课文导读教学的程序

中、高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这种状况下,阅读教学应更愈加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在自读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一篇课文的教学顺序大致可以安排为:“自读自悟──读通、读懂;汇报交流──深化、提升;读背说写──积累、运用”。

“自读自悟”环节的要求是: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基本上读懂课文,并能提出通过自己阅读思考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个环节应约占一篇课文教学时间的一半。教师在这个环节的主要工作是:第一,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有激发阅读本课兴趣味的导语,提出阅读要求,提示阅读步骤和方法。第二,指导学生读课文(中年级可以出声读,高年级可以先出声后默读),读的遍数可以从实际出发,但必需做到读得正确、流利,达到从全体上掌握课文内容的程度。初读课文时要注意认识、读准生字,扫除读文障碍。第三,让学生逐段细读,着重理解课文的词句、内容,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第 四,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自读自悟”关键在于“读文”和“感悟”。一悟词句,通过充分的读理解词句的意思;二悟内容,知道文章写什么;三悟思路,了解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四悟写法,发现表达上的特点。必需指出的是,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自悟”,悟出的可能不全面不正确,这不要紧,关键是引导学生经历这个在读中自悟的过程。在开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时,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可以“小步前进”,即把自读自悟的环节分成几步,每一步都提出明确的要求,然后让学生读读悟悟,画画批批,以便使学生逐渐掌握自读自悟的步骤和方法。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干什么?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学生。其实这个环节,正是因材施教、帮助个别学生的良好时机。

“汇报交流”环节的要求是:交流读书心得,打破重点、难点,进行语感训练。这一环节对教师来说,正是顺学而导、完成教学预设和生成的重要时机。主要做以下几件事:第一,引导学生交流自读自悟的收获和不懂的问题(交流可先小组再全班)。第二,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引导、点拨。引导,要兼顾内容理解、情感体会和表达形式,要抓住重点和难点。点拨,要对好的见地恰如其分地肯定和鼓励,对感悟不深或错误之处,要策略地指出并指导纠正。(这正体现着教师的对学生的评价语,给出正确的答案。)第三,指导品读重点段,深化理解和体验,提升人文精神,加强语感训练。学生汇报不出反映文章宗旨的重点句、段,教师应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向学生提出,展开重点、难点教学。第四,教师要擅于在讨论基本到达预期目的时,巧妙地把教学引导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经验证明,“汇报交流”这一环节进行的好坏,关键在学生能否能充分地“自读自悟”。不充分地读书,或只读不思考,就让学生讨论交流,很可能离开课文乱说一通,谈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读背说写”环节的基本要求是:拓展学习,积累运用。主要任务有:第一,拓展阅读,从课文的相关内容拓展开去,一篇带多篇。第二,指导语言积累,背诵全文或典型段落。第三,说写训练,结合课文内容情节或表达特点,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或生活实际,进行说话或小练笔。第四,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第五,让学生听写、抄写或默写自己喜欢的,或指定的段落、语句。第六,指导分析字形和写字等。这些工作除了识字、写字、抄写词句,每篇导读课文必需安排外,其他各项可根据课文内容、形式特点和教学需要,选择一两项即可,不必每篇导读课文面面俱到。

上述中、高年级导读课教学三大环节设计,符合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较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如果说阅读教学是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进程的话,那么,“自读自悟”便是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搜集信息和感悟信息;“汇报交流”则是生与师、生与生以文本为认识对象的广泛多向的对话交流,进行信息处理;而“读背说写”就是通过有效的语文实践,把学习内容进行扩展、强化、积累和运用。同时,这样的教学基本程序,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突出了语文实践,在“汇报交流”阶段又完全可以提升人文精神。我市小语整体改革多年的理论实践,这一教学程序,既提出了一篇课文整体教学的思路,又给各类题材和体裁的课文的教学设计留出了灵活和创造的空间。各类课文教学完全可以在这个框架下,根据内容特点,灵活地安排具体教学步骤,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

我们看略读课

新课标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就说明我们在略读教学中,确定的教学目标要简明而合理。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认为:略读课文教学应把握好两点:一是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二是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至于抓哪一点,单元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前都有“导读”,这既是学生的阅读提示,也是教学的依据。教师课前要细细研读,这样才能做到该“精”的精,该“略”的略。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沈大安先生认为:略读也就是大略地读,可以叫粗读。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求精细、全面,但求大致理解、大致掌握即可。教学步骤也相对粗放一些,比如分三步:初读,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再读,选择一两个点,重点学一学;三读,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阅读,重在运用阅读技能,享受阅读乐趣。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同时,教学应从阅读技能的巩固运用着眼。阅读活动前,应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并在阅读活动之后评价一下目标的达成。阅读活动的设计也要避免精读课的讲析,应以练习设计为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最后总结就是略读课文的教学在一是在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也就是说我们要努力地处理略与不略的关系。略逐词逐句分析,不略重点,难点。略教师精讲细析,不略学生语言实践。略老师的难舍处,不略学生的兴趣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可见略读课文在单元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为学生运用在本单元学到的学习方法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是学法的应用和巩固。是学生品悟写法,读写结合有效的训练点。

策略一: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人教版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如五年级下册册《丝绸之路》的提示语是这样写的:

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段提示语优美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把这段提示语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初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二、搜集有关丝绸这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点则是要求我们在学完课文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与同学间的合作。

像这样,对提示语进行二次解读,既有助于我们教师找准重点,又能及时有效地展开略读课文的教学,教育文摘《浅谈小学语文精读课与略读课的教学程序》

策略二:注重预习,培养自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略读课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更多地放到学生的预习中去。“预习”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学习”。当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时,许多学生往往很高兴,他们认为预习就是把课文读一读,词语认识一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预习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了。因此,在学生预习前,教师应有所引导,不同的年级,预习课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一般是安排课内预习,让学生认识字词,读通课文,然后再参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初步领会文章内容。如三年级上册年级的《找骆驼》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学生经过这样的自学环节,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为进一步探究老人是怎样指导商人找到骆驼的打下了基础;四年级的预习则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等,但不要求过多。如四年级下册年级的《小英雄雨来》篇幅较长,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前“提示语”的要求自读课文,注意抓住关键句子,让学生展开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样想的?这对于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样的自学基础上,然后再进行交流,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到了五六年级,教师则可放手让学生课外自主预习,可用审题、读文、划生词,质疑句段,查阅资料,摘抄等方法长期训练。如六年级的《山雨》一课,教师无须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前即可布置自学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按如下顺序来自学: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明确写作顺序)──再读课文,品味赏析(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背诵积累,拓展延伸(选择积累优美片段,鼓励运用,阅读其他美文等)。除了这些在给大家看一个预习方案。

像这样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就水到渠成,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增强,就会大大缩减课堂读文时间,对于略读课的教学来说是一个良策。

策略三:巧妙组织,简化教学

《语文课堂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巧妙组织课堂教学,简化教学过程,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加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大多数略读课文内容浅显,适宜学生合作学习,而我也认为在略读课中,有效而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这样既能简化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以访谈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感悟。可采取“反复自读,了解大意──分角色读,把握基调──展开讨论,交流感受”这样的顺序来自学。学生在自己学习,与他人交流中,不仅了解到人物特点,逐步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还获得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又如六年级下册册《手指》一文,可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重点可放在“感悟写法”上,可组织学生自学。在组织学生自学时,又可分几个步骤:1.个体自学;2.小组合作交流;3.组织全班质疑问答,各抒己见;4.提出疑难,全班解决。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感悟文章篇章结构及写法,而且能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谓一举多得。

策略四:略中显精,领悟方法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略读只是一种与精读和浏览并列的阅读方法。而略读课文作为课文的一种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它只是个例子,一个提供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略读的载体。略读课文中并不排斥精读,因此我认为略读课文中可以略中显精,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课文的方法。

一、比较法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运用比较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略读课文。四年级上册《母鸡》一课,我通过文中第一次对比提问:“母鸡前后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章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再现了一只浅薄媚裕的母鸡,而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接着我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第二次“作者感情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经过这两次对比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也达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质疑法

质疑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师生通过质疑、思疑、辨疑的方法,拓展思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略读课中也值得一用。例如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一文,教师可以先出示课题,然后让学生对这个课题提出疑问,学生们对机器人本身就充满了好奇心理,看到课题马上就会产生质疑:果园机器人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果园机器人能干什么?这恰是本文的重点,而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自主地展开阅读,相信这节课能很快地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轻松。

三、交流法

阅读的过程,就是鉴赏评价的过程,教师在略读教学中设计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让学生畅谈感受,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唤起他们的心理体验,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例如,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我让学生先概括文章内容,然后针对“乌塔这样做好不好?”这个话题,再次展开阅读,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要有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四、迁移法

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部分,其教法与精读课文有相通之处,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精读课文的一些方法迁移到略读课文教学中去。例如四年级下册年级《花的勇气》一文,是“热爱生命”这一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在前面学过的三篇课文中,学生已通过读书感受了生命的美好,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因此,本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可以迁移前面几篇课文的学法,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针对这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来说说哪一段话使你感受最深,引出最后一句话:“我们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师接着提问:作者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受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结合课文内容各生活经验来谈感受,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和作者语言的优美,并能逐渐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达成课文的教学目标。

策略五:内外结合,拓展积累

叶圣陶说过:“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先读相关文章。”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是一种教材,一项略读教材,因此,我们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可趁热打铁,内外结合,进行拓展延伸。

一、拓展阅读

在每篇略读课文学完之后,教师可结合单元重点,向学生推荐阅读课外读物,如学完了三年级下册年级的“神话故事”单元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了解到更多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在学完了五年级上册年级“快乐的童年生活”一组课文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呼兰河传》等名家名篇;学完了第五组课文“名著之旅”,可以又建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像这样结合略读课文进行大量地课外阅读,既能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文化品味。

二、积累语言

大部分的略读课文语言优美,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如果学生能积累起来,用于写作是极好的。如冯骥才的《珍珠鸟》这课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另外,从二年级起,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采蜜本”,组织学生不定期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并经常检查、督促学生,以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让略读课上练就的本领能够持久地帮助学生吸收多方面的营养。

三、指导实践

学完了课文,积累了语言后,根据学生特点,教师还可以自行设计一些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学完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可以让学生们学着就某个问题去采访周围的同学,并以采访稿的形式记录下来;学了《难忘的一课》后,让学生写写自己平时学习生活中难忘的一课,把人物的活动和内心都细细描述下来,促进读与写的有效迁移。另外,如《半截蜡烛》《打电话》等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演一演;《彩色的非洲》则让学生搜集材料进行介绍,当一回小导游;学了《用心灵去倾听》后,则组织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了的真情故事。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享受了略读课带来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省时高效课堂已成为当前各校研究的热点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呢?这是以单元教材解读为基础,以读和写的训练为核心,以落实三维目标为根本,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为宗旨的高效教学研究,简称为“一个基础,二个核心,三个目标”。

一、关于小学语文单元教材高效教学的认识

1.教材解读,语文单元高效教学的基础。

依照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我们的新一轮课程有了重大改革,现行的课本,每一单元都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主题,而单元内不同课文又各显风格与特色,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序列。因此解读教材首先必须从单元教材整体入手,准确把握编者选编教材的意图,抓出本单元中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综合训练等各部分内容串连起来的主线(主题内容、读写训练重点),从而确定单元的教学要求。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它们都是围绕“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无比,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这一主题来写的。读写训练的重点是学习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然后研读各部分内容,准确地把握各部分内容在本单元中所处的地位及教法。如:精读课文,是单元主题内容、读写训练关键的一课,是本单元教学的主体。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了解课文内容,同时要教给让学生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精读课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略读课文,是运用精读课文习得的读书方法自主学习、阅读,是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拓展阅读的桥梁。不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要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行文思路、语言特色等。在此基础上,各部分内容围绕单元主线,可以进行整合、重组,形成合力。

2.读写训练,语文单元高效教学的核心。

学生言语积累是在学生自身积极的参与言语活动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是“读书——领悟——积累——运用”,根据人教版教材单元编排双主题(内容主题和读写训练主题)的特点,在单元教学中突显读写训练,这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的核心。

第一个核心是读:读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是精读课文的高效阅读,我们传承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积累,实现言语的有效输入。在这一过程中要交给学生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二是略读和拓展阅读,把课外的阅读引进课内。或围绕内容主题,或围绕读写训练主题,开发适当适量的阅读材料,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形成整体,有效地加大输入量。为达此目的学校可以在4-6年级每周专门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强化读书方法的运用,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第二个核心是写。写主要也是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中,学习、记录、勾画精妙词语、句段,积累语言素材,学习表达方法,领悟写作特点。二是结合单元阅读课文内容进行主题小练笔。在实施语文单元高效教学研究中,学校可以要求在学习每单元课文时,至少有两次小练笔训练,学生把阅读感悟,语言积累,写作方法,经过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实现有效输出。

3.落实三维目标,语文高效教学的充分体现。

(1)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听说读写能力构筑起语文素养的四个主要支架,单元高效教学强调以读写训练为核心的同时,并不忽视听说训练。我们应该以读写为核心,把听说有机结合到每一个单元教学的每一节课里面,采用集中与分散训练相结合的形式落实听说训练。集中,主要体现在每个单元里的口语交际教学。分散就是在单元各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有机重组教学内容,把听说贯穿于阅读教学中。

(2)突显过程与方法。

小学语文单元高效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亲历语言实践。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在语言实践过程领悟学习方法,掌握学习规律,形成自学能力。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语言实践——领悟方法——运用方法——形成能力”的过程。

(3)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

小学语文单元高效教学,虽然以读写为核心,但并没有因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由于单元高效教学是以教材解读为基础,教师有了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准确把握单元教学内容的人文因素和语言实践因素,因此教学时,人文教育会寓于研读感悟中,寓于阅读拓展中,寓于练笔运用中,春风化雨,不着痕迹,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关于小学语文单元高效教学的做法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高效做法是以单元主题为明线,以方法领悟——形成能力为暗线,引领学生亲历语言实践,让学生在自身积极参与语言实践过程中,主动建构语言、丰富语言。具体模式如下:

1、单元导读,明确主题,整体感知

单元教学伊始,引导学生细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主题内容和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简单了解学习方法。然后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浏览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栏目,粗知单元学习的方向。单元导读,让学生整体感知,初步感性认识学习内容,并初步产生理性学习的意识。

2、开篇精读,构建新知,发现方法

开篇课文是精读课文,是单元主题内容,读写训练的关键一课。应紧扣单元读写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构建新知,夯实基础;品味语言,发现学法和写法。积累语言,进行练笔。

精读课文要做到以下四个字:精、实、法、用。精:全面、精细、深入的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掌握读书方法和学习写作方法。实:基础知识(字、词、句、段)要夯的扎扎实实;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要训练到位。法:精读课文要在学生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中体会读书的方法和写作手法。如在细读课文处,采用的方法是围绕中心问题,读---画---思---悟,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为略读课文打好基础。用:在分析写法的基础上,有机的进行拓展练笔,进一步深化、理解语言的精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3、略读自学,运用巩固,能力初成

略读课文,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围绕单元读写训练重点,运用精读课文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教师从中引导、点拨,巩固学习方法,学生在“读思议悟”中初步形成一定的读写能力。

略读教学也要做到四个字:简、放、拓、用。简:就是教师讲的要简。不要逐句逐段的分析。应抓重点,提纲挈领把握基本内容,主题思想。放:运用精读课文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初步形成阅读能力。拓:略读课文的作用是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一个单元的学习,仅就课内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内容,适量的推荐阅读书目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独立阅读。用:要进行单元高效教学,单元教材中的每一部分都离不开把积累的语言、学法、写法加以运用,略读课文也是如此。张丹的这节课,预设要完成一篇略读课文,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还要进行小练笔,力求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4、口语习作,迁移运用,形成能力

实践运用是言语学习的目的。在口语交际和写作中,应借助单元中有关课文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把课文学习过程中对特色语言的品味、对表达方法的领悟迁移到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学习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从语言实践中形成语感。

5、回顾拓展,交流感悟,升华主题

引导学生对单元学习整体回顾,围绕单元主题,课文学习、口语交际、练笔习作等方面交流学习体会,梳理学习方法,联结旧知,拓展能力,进一步感悟单元主题,丰富主题内涵,升华主题教学。在这部分内容概括为四个词:回顾、拓展、运用、升华。一般情况下“回顾拓展”“日积月累”是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之后进行的,会用两个课时。一课时进行交流平台的内容,一课时是进行日积月累和其他内容。

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新课的导入 篇7

(1) 实验型导入法。小学科学课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实验器材, 明确实验原理, 掌握实验方法, 而且要让学生树立实验意识, 使学生懂得实验是研究科学, 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基本手段。因此, 利用实验导入新课是科学课教学常用而又重要的新课导入方法。 (1) 演示实验导入法:教师通过演示实验, 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刺激, 同时提出若干问题, 巧布疑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导入新课。例如教学《大气压》时, 教师演示:把一张纸片盖在装满水的玻璃杯上, 将水杯连同那张纸片一起倒过来。当托住纸片的手撤离后, 纸片不会掉下来, 杯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 学生十分惊奇, 很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今天学习的知识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教师说完随即板书课题。这样导入新课富有吸引力, 效果很好。 (2) 学生实验导入法:利用学生在实验中的感知导入新课, 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杠杆》一课, 我设计“谁是大力士”这一教学环节, 我先请两个力量悬殊男、女同学进行比赛, 再请全班同学猜一猜谁是胜者。在比赛中, 我悄悄地移动了杠杆的支点, 最后的结果, 同学们大为惊讶。我问“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于是自然地导入新课, 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2) 电教型导入法。多媒体以其美妙的声音、美丽的图像和活泼的动画及其丰富的色彩对学生更富有吸引力, 运用电教手段导入新课效果更好。 (1) 投影导入法:例如《电磁铁》的教学, 我课前设计好投影:自制一个与投影机工作面大小相宜、串联有一个小灯泡的方型导线框, 线框旁放置一个小磁针, 导线的两端连接教学电源。上课时, 我先作不通电投影, 待小磁针指向一定方向时, 再接通电源, 学生观察到小灯泡发光的同时, 小磁针指向也发生改变。是什么力量改变小磁针的指向呢?结合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我因势利导, 在学生明白电可以产生磁的基础上导入新课——电磁铁。 (2) 录像导入法:在讲《食物的变质》一课时, 可用声情并茂的多媒体 (CAI) 课件演示:香蕉、饼干、苹果等食物由好变坏的全过程, 让学生看后很快会得出结论。这样使学生既能在短时间内看到长时间的变化过程, 又能在短时间内学到很多知识。

(3) 语言型导入法。就是教师针对自己所了解的学生特点, 结合教材内容,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 运用语言艺术, 设置悬念, 巧布疑阵, 击中学生的兴奋点而导入新课。 (1) 猜谜导入法。例如《镜子》的教学, 上课时教师让学生猜谜语:“你哭他也哭, 你笑他也笑, 你问他是谁, 他说你知道。”教师话音刚落, 学生便争先恐后地竞猜,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 练习导入法。例如教学《热辐射》这一课时, 可安排下面口头练习:某同学用铝壶烧开水, [1]火烧壶底, 为什么壶把是热的? (传导) [2]壶里的水是怎样变热的? (对流) [3]站在炉火旁的人, 为什么会感到热?火炉热能传到人体上, 显然不是靠传导, 也不是靠对流, 学生容易猜测到热传递有第三种方式, 此时教师说“这涉及热传递的另一种方式——热辐射”。随着教师对课题的板书, 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教学中。

(4) 资料展示法。小学生是以形象、直观的记忆为主, 通过对实物、模型的观看、触摸更能激起学生心中探索的欲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模型展示导入法。通过学生在课前搜集到的模型, 老师在课堂上加以展示, 让学生通过观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理解课文中内容。如在教学《太阳钟》时, 我拿出一个日晷的模型, 让同学先来猜测一下这是什么?做什么用?然后再问:“你们想不想知道以前的人是怎么使用的?”自然把学生带入我们要学的内容。 (2) 图片欣赏导入法。在讲述地理、自然、城市等单元知识时, 可以发动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照片、图片、明信片等图文并茂的资料, 以便在课内交流。在教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时, 我先让同学传看各自带来的图片、明信片, 然后问他们“你看到了什么地形”。又问他们:“为什么地球表面会有这么多的形态, 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你还知道哪些?”通过一串问题激发学生的向往之情, 从而自然地进入学习课文的氛围。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技巧 篇8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动性非常关键,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持久性必须加以增强,结合教材设计,进而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导入新课,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的效率。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出示这样一道题:每个小朋友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看一看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操作很快得出有两种摆法:两个正方形或一个大正方形。然后,我提问谁能把摆的过程和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当学生回答:8÷4=2(个),8÷8=1(个)后,我接着问:如果用这8根小棒摆出一个个分开的三角形,能不能摆?学生齐答能。很快学生也得出两种摆法:两个三角形或一个大三角形。但每种摆法,小棒都没有用完,都剩下了2根。这时我就告诉学生,剩下的这2根小棒可以说“余”2根。那么摆的过程和结果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呢?进而提出我们下面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动手操作,导入新课方法上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二、故事导入新课

在小学阶段学生重视故事教学,通过故事进行兴趣激发,使小学生更加关注所学知识,从而使他们更加喜欢数学,在新课导入时,也必须适当引入故事,进行巧妙的导课处理。

例如,“循环小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常常在学了新课后,不能准确地口述概念定义,对个别词语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因此在教学时,我播放了一段简短诙谐的配乐故事,作为这节课的开场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学生不由自主地笑了,我关掉电脑课件,说:“哪位同学能接着往下讲?”一个学生循环地说了两遍”,这位学生讲到这里,停下了。我问这位学生为什么不讲了?他说这个故事讲不完。我问其他同学,这个故事能讲完吗?学生齐回答不能讲完,为什么呢?我又问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地重复说这几句话。”“说得很好,那么同学们知道数学王国里就有这样的一个小数,你们也想和他交朋友吗?那么我们下面学习‘循环小数。”这个诙谐故事的导入,不仅通俗易懂,也便于学生掌握我们要引入的数学概念。

三、学生猜谜,导入新课

在小学的各个教学阶段,猜谜语游戏都会深受学生的喜欢。这种新课导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经验分析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

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前,我先让学生听录音、猜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学生猜出谜底后我拿出一个实物钟。提问:“钟表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时、分、秒”。

四、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在数学心理学中,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好奇心占据主导地位,当我们的教学采用合理的悬念布置时,会起到理想的数学教学效果。所以,结合心理因素提高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心。教师在进行课堂数学导入设计时必须从这方面入手,创新知识理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使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开发。

例如,教学“通分”时:我设计了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试题,(1) 和 ;(2) 和 ;(3) 和 。显然,(1)(2)两题学生能很快回答,但第(3)题是新授例题,学生没有接触过,学生暂时比较困惑,并产生了探求知识的欲望。但这时,我并没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比较出 和 的大小?投石激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如画图比较大小、化成小数比较大小、化同分母比较大小、化成同分子后比较大小。我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尝试比较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最后小结:我们把 和 分别化成 和 的过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通分”。可见,这种巧妙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小学生进入这种“挑战”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他们理解知识的同时也在进行思维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新的知识是一种吸收与接受过程,通过这种引入也将学生带入新的学习天地,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我想,教学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艺术展现,在小学教学中,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以学生兴趣为主,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堂教学导入,当我们从学生视角分析导课设计方法的时候,教学中新课程的导入也自然变成了一种艺术。

参考文献:

田秀莉.浅谈小学数学导入新课的几种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5.

上一篇:炼铁厂安全心得体会下一篇:不好惹的肯德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