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情况说明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情况说明(精选11篇)

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情况说明 篇1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实行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本年度有资产损失申报税前扣除的纳税人填报。

二、填报依据和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相关税收政策,以及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填报各类资产损失的扣除以及纳税调整额。

三、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属于清单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进行年度申报时准确填报本表,有关会计核算资料和纳税资料留存企业备查。

属于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应逐项(或逐笔)报送《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专项申报受理表》,同时附送会计核算资料及其他相关的纳税资料。

汇总纳税企业应按照相关征管规定的范围填报资产损失金额,第2-6行填报本级发生的资产损失金额,第7行填报下一级分支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金额(不包括跨地区分支机构所属资产捆绑打包转让所发生的资产损失金额)。

分支机构按规定需要申报资产损失但不需报送年度申报表的,本表保留“企业申明”和“主管税务机关受理意见”两行次,本表一式二份,一份交纳税人作为申报受理凭据,一份由主管税务机关留存。

(一)账载金额

1.第1列“本年度”: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计算的本年度资产损失金额。

2.第2列“以前年度”: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计算,在本年度发现的以前年度发生的资产损失未能在当年扣除的实际资产损失金额。

(二)税收金额

1.第3列“本年度”: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计算本纳税年度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金额。

2.第4列“以前年度”: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计算以前年度发生的实际资产损失未能在当年扣除的资产损失金额。

(三)纳税调整额

1.第5列“纳税调整额”:计算本年度的纳税调整金额=第1-3列。如本列为正数,进行纳税调增;如本列为负数,进行纳税调减。

(四)其他资产损失项目

1.第13行“4.其他货币资产损失”为除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以外的货币资产损失。

2.第22行“8.其他非货币资产损失”为除存货损失、固定资产损失、无形资产损失、在建工程损失、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意外的非货币性资产损失。

3.第30行“3.其他损失”为无法准确判断损失等资产损失。

(五)注意事项

标“*”号栏次不用填写,灰化处理。

四、表内及表间关系

(一)表内关系

1.第1行=第2+3+„+7行。2.第8行=第9+14+23+27行。3.第9行=第10+11+12+13行。4.第14行=第15+16+„+22行。5.第23行=第24+25+26行。6.第27行=第28+29+30行。7.第5列=第1-3列。8.第31行=第1行+8行。

(二)表间关系

1.如果附表三第42行“财产损失”账载金额大于0,则本表第31行“合计”第1列账载金额应大于0;

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情况说明 篇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的有关规定,现就企业资产损失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政策规定如下:

一、本规定所称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资产损失,包括现金损失,存款损失,坏账损失,贷款损失,股权投资损失,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被盗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以及其他损失。

二、企业清查出的现金短缺减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作为现金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三、企业将货币性资金存入法定具有吸收存款职能的机构,因该机构依法破产、清算,或者政府责令停业、关闭等原因,确实不能收回的部分,作为存款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四、企业除贷款类债权外的应收、预付账款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减除可收回金额后确认的无法收回的应收、预付款项,可以作为坏账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一)债务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或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其清算财产不足清偿的;

(二)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其财产或者遗产不足清偿的;

(三)债务人逾期3年以上未清偿,且有确凿证据证明已无力清偿债务的;

(四)与债务人达成债务重组协议或法院批准破产重整计划后,无法追偿的;

(五)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导致无法收回的;

(六)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五、企业经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实施必要的程序之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贷款类债权,可以作为贷款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一)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并终止法人资格,或者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二)借款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依法对其财产或者遗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三)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或者以保险赔偿后,确实无力偿还部分或者全部债务,对借款人财产进行清偿和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四)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其财产不足归还所借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经追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债权;

(五)由于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诉诸法律,经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借款人和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执行程序终结或终止(中止)后,仍无法收回的债权;

(六)由于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诉诸法律后,经法院调解或经债权人会议通过,与借款人和担保人达成和解协议或重整协议,在借款人和担保人履行完还款义务后,无法追偿的剩余债权;

(七)由于上述(一)至(六)项原因借款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依法取得抵债资产,抵债金额小于贷款本息的差额,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债权;

(八)开立信用证、办理承兑汇票、开具保函等发生垫款时,凡开证申请人和保证人由于上述(一)至(七)项原因,无法偿还垫款,金融企业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垫款;

(九)银行卡持卡人和担保人由于上述(一)至(七)项原因,未能还清透支款项,金融企业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透支款项;

(十)助学贷款逾期后,在金融企业确定的有效追索期限内,依法处置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并向担保人追索连带责任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十一)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贷款类债权;

(十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六、企业的股权投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减除可收回金额后确认的无法收回的股权投资,可以作为股权投资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一)被投资方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或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的;

(二)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连续停止经营3年以上,且无重新恢复经营改组计划的;

(三)对被投资方不具有控制权,投资期限届满或者投资期限已超过10年,且被投资单位因连续3年经营亏损导致资不抵债的;

(四)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完成清算或清算期超过3年以上的;

(五)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七、对企业盘亏的固定资产或存货,以该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或存货的成本减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作为固定资产或存货盘亏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八、对企业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或存货,以该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或存货的成本减除残值、保险赔款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作为固定资产或存货毁损、报废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九、对企业被盗的固定资产或存货,以该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或存货的成本减除保险赔款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作为固定资产或存货被盗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十、企业因存货盘亏、毁损、报废、被盗等原因不得从增值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可以与存货损失一起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十一、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已经扣除的资产损失,在以后纳税年度全部或者部分收回时,其收回部分应当作为收入计入收回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十二、企业境内、境外营业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应分开核算,对境外营业机构由于发生资产损失而产生的亏损,不得在计算境内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十三、企业对其扣除的各项资产损失,应当提供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确属已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具有法定资质的专业机构的技术鉴定证明等。

十四、本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情况说明 篇3

前言:本文以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类 , 2017年版)》为目的而撰写。《A105090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要求发生资产损失的企业填报税前扣除项目及纳税调整项目的情况。

一、清单申报资产损失的会计处理与填报

(一)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公允价格销售、转让、变卖非货币资产的损失这类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按照公允价格销售、转让、变卖非货币资产而出现损失损失的情况,比如存货跌价了、固定资产减值了等。

(一)存货处置损失案例【案例44-1】甲公司有一批商品,由于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类似产品而导致价格下跌,于是在2017年12月10日进行打折处理。商品账面价值100万元,已经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万元(2017年6月30日计提);打折处理后收到价款81.90万元(价税合计,税率17%)。1.会计处理:借:银行存款 81.90万元贷:主营业务收入 70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1.90万元(亏本销售是正常计提销项税额,不用做进项税额转出)结转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 90万元存货跌价准备 10万元贷:库存商品 100万元资产损失(资产损失的账载金额)=收入-成本=70-90=20万元(注意:不包括存货跌价准备或资产减值准备)2.涉及的资产损失填报所得税申报表:第一步:填写《A105090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如图44-1:思考一下:为什么纳税调整金额是-10万元呢?不是与“存货跌价准备”金额一致吗?第二步:填写《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如图44-2:

(二)固定资产处置损失案例【案例44-2】乙公司2017年12月15日处置了一台轿车,取得价款11.70万元。该车固定资产原值(计税基础)20万元,处置时已经计提折旧8万元(无税会差异),该车购入时抵扣了进项税额。会计处理:1.转入固定资产清理:借:固定资产清理 12万元累计折旧 8万元贷:固定资产 20万元2.处置收入:借:银行存款 11.7万元贷:固定资产清理 10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万元3.结转:借:资产处置收益 2万元贷:固定资产清理 2万元(注意:此处固定资产处置损益是计入“资产处置收益”,而不是“营业外收入/支出”)4.涉及的资产损失填报所得税申报表:填写《A105090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如图44-3:说明:虽然上述案例中并无税会差异,“纳税调整金额”为0,但是还是必须填报《A105090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因为《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五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在税前扣除。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15号虽然规定了从201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就不再报送相关资料,但是仍然规定“需填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填报就意味着申报!如果仅仅因为纳税调整金额为0而不填报,就意味着未申报,“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二)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案例44-3】丙公司2017年年终盘点发现,有一批原材料A材料盘亏了100公斤。A材料账面单价100元/公斤,但是上已经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标准是5/公斤,截止盘存时尚未冲转过。经查明,存货盘亏的原因系正常损耗所致。经该公司总经理办公会研究决定,其损失计入2017年管理费用。1.会计处理:①盘亏时: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95000元存货跌价准备 500 元贷:原材料 10000 元②经批准后处理:借:管理费用 9500 元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9500 元2.税务处理:①增值税:A材料盘亏,不属于“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因此其进项税额不需要做转出处理。②企业所得税: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100×100=10000(元)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填报:第一步:填写《A105090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如图44-4:其余步骤与前述案例一致,不再赘述。

(三)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案例44-4】丁公司2017年12月盘点发现,有一台设备已经超过使用年限,现已经无法使用也无法变卖。经公司经理办公会研究决定,将该设备拆卸,残料回收做原材料使用。该设备原值(计税基础)100万元,已经计提折旧95万元(无税会差异),未计提减值准备。拆卸过程中耗费人工费用1万元,回收的残料公允价值2万元。1.会计处理:(1)转入清理:借:固定资产清理 5万元累计折旧 95万元贷:固定资产 100万元(2)拆卸耗费人工费用:借:固定资产清理 1万元贷:应付职工薪酬 1万元(3)残料回收:借:原材料 2万元贷:固定资产清理 2万元(4)结转固定资产清理:借:营业外支出 2万元贷:固定资产清理 2万元(注意:此处是“营业外支出”,而不是“资产处置收益”)2.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填报第一步:填写《A105090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如图44-5:说明:图44-5的“资产计税基础”=固定资产原值100万元-累计折旧95万元-拆卸耗费1万元=4万元。其余步骤不再赘述。

(四)按照市场公平交易原则,通过各种交易场所、市场等买卖债券、股票、期货、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案例44-5】戊公司2016年10月购入10万股A上市公司股票做短期投资,成本100万元,支付交易税费3万元。2016年12月31日,该股票下跌,公允价值90万元。2017年1月卖出该股票,取得价款85万元。问题:戊公司2017年涉及股票交易的纳税调整及填报1.会计处理(1)2017年出售时:借:银行存款 85万元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万元投资收益 5万元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00万元(2)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借:投资收益 10万元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万元2.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填报第一步:填写《A105090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如图44-6:说明:(1)资产损失账载金额是指2017计入损益的金额,不包括2016年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已经计入损益的金额;(2)资产计税基础,作为投资性资产,《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71条规定,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购买价款为成本。案例中购买股票共计支付了103万元,故计税基础是103万元(会计上把3万元交易税费计入了2016的投资收益)。第二步:填写《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如图44-7:

二、专项申报资产损失

(一)货币资产损失填报说明:填报企业当年发生的货币资产损失(包括现金损失、银行存款损失和应收及预付款项损失等)的账载金额、资产处置收入、赔偿收入、资产计税基础、货币资产损失的税收金额以及纳税调整金额。【案例44-6】A公司在2015年销售给B公司一批货,B公司尚欠100万元。因对方出现财务困难而导致货款逾期一年多,双方在2017年6月达成债务重组协议,协议约定:B公司用产品70.2万元(价税合计)偿还A公司的欠款,其余部分A公司豁免B公司的债务。双方交易在当月顺利完成,A公司收到价款70.2万元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税率17%)和产品,收到的产品A公司做原料使用。资料:A公司的应收账款按照5%计提坏账准备。1.会计处理借:原材料 60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0.2万元坏账准备 5万元营业外支出 24.8万元贷:应收账款 100万元2.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填报(2017):第一步:填写《A105090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如图44-8:说明:“纳税调整金额”之所以是-5万元,是因为在以前计提了坏账准备。其余步骤不再赘述。

(二)非货币资产损失【案例44-7】2017年夏天,由于暴雨造成C公司一台生产设备被洪水冲刷而报废。该设备原值(计税基础)100万元,累计计提折旧40万元(无税会差异),未计提减值准备。该设备在保险公司有过投保,事后保险公司按规定理赔20万元,款项收到。残料作为公司回收利用,公允价值3万元。1.会计处理:(1)转入清理:借:固定资产清理 60万元累计折旧 40万元贷:固定资产 100万元(2)收到保险赔款:借:银行贷款 20万元贷:固定资产清理 20万元(3)残料回收:借:原材料 3万元贷:固定资产清理 3万元(4)结转固定资产清理(损失):借:营业外支出 37万元贷:固定资产清理 37万元2.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填报:第一步:填写《A105090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如图44-9:其余步骤不再赘述。

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情况说明 篇4

来源:中国税网《财税实务问答》 作者:期刊编辑部 日期:2014-05-28 字号[ 大 中 小 ]问:固定资产原值10万元,已提折旧6.5万元,净值3.5万元,残值率5%,预计净残值0.5万元,现已报废,未实际转让处置,固定资产报废损失企业所得税前申请扣除金额应如何确认?是否应按扣除预计残值0.5万元以后的3万元确认,还是按净值3.5万元确认?答:《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三十条规定,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损失,为其账面净值扣除残值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一)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相关资料;

(二)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和核销资料;

(三)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出具的鉴定材料;

(四)涉及责任赔偿的,应当有赔偿情况的说明;

(五)损失金额较大的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造成固定资产毁损、报废的,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意见或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等。

参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税务局关于做好2009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新地税发〔2010〕82号)规定,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若资产已处置未变卖,则残值为合理确定的预计净残值;若资产已变卖,则为实际取得的变价收入。

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情况说明 篇5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第25号《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以下称新办法),原国税发[2009]88号《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以下称原办法)等资产损失相关文件宣布废止,二者究竟有什么不同,本文进行论述。

一、新办法中第二条资产的定义:本办法所称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各类垫款、企业之间往来款项)等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以及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权益)性投资。该定义删除了原办法中的“且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资产”;资产的范围也扩大了,一是预付款项中较原办法中增加了“各类垫款和企业之间往来款项”,再者是增加了“无形资产”。

二、第三条 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合理损失(以下简称实际资产损失),以及企业虽未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但符合《通知》和本办法规定条件计算确认的损失(以下简称法定资产损失)。“实际资产损失”和“法定资产损失”,实际上就是原办法中的“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和“须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扣除的资产损失”,以及后面的“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国家税总造词的能力着实让人佩服。

三、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主要阐述了资产损失的扣除,基本与原文件中第三、四条相同。值得关注的是:

1、首次明确了追补确认期限:“第六条 企业以前发生的资产损失未能在当年税前扣除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税务机关说明并进行专项申报扣除。其中,属于实际资产损失,准予追补至该项损失发生扣除,其追补确认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五年(与弥补亏损的年限吻合了)但因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遗留的资产损失、企业重组上市过程中因权属不清出现争议而未能及时扣除的资产损失、因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而形成的资产损失以及政策定性不明确而形成资产损失等特殊原因形成的资产损失,其追补确认期限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适当延长。属于法定资产损失,应在申报扣除”;

2、多缴税款的处理:企业因以前实际资产损失未在税前扣除而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可在追补确认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款中予以抵扣,不足抵扣的,向以后递延抵扣。

原办法中的规定“调整后计算的多缴税额,应按照有关规定予以退税,或者抵顶企业当期应纳税款”取消了。

四、新办法中“第七条 企业在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时,可将资产损失申报材料和纳税资料作为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附件一并向税务机关报送”。原办法中“第八条税务机关受理企业当年的资产损失审批申请的截止日为本终了后第45日。企业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申请审批的,经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同意后可适当延期申请”。

新办法取消了资产损失申报扣除的具体期限,但出台较晚,按原办法的规定,2010的资产损失都已经申报完毕了,能否按新办法的规定在汇算清缴的时候申报资产损失就不得而知了。

五、新办法中“第八条 企业资产损失按其申报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分为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两种申报形式。其中,属于清单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可按会计核算科目进行归类、汇总,然后再将汇总清单报送税务机关,有关会计核算资料和纳税资料留存备查;属于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应逐项(或逐笔)报送申请报告,同时附送会计核算资料及其他相关的纳税资料。”。清单申报实质是以前的由企业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

六、新办法中“第九条 下列资产损失,应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

(一)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公允价格销售、转让、变卖非货币资产的损失;”其中“按照公允价格是新增加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该变化弥补了原办法的漏洞。

七、新增加的“第十一条 在中国境内跨地区经营的汇总纳税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以下规定申报扣除:

(一)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除应按专项申报和清单申报的有关规定,各自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外,各分支机构同时还应上报总机构;

(二)总机构对各分支机构上报的资产损失,除税务机关另有规定外,应以清单申报的形式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申报;

(三)总机构将跨地区分支机构所属资产捆绑打包转让所发生的资产损失,由总机构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专项申报。”

此条规定明确了分支机构要双重报送,即要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又要向总机构报送。总机构对分支机构上报的资产损失以清单申报形式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申报。

八、新办法中内部证据和以前基本相同,“第十八条 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是指会计核算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企业,对各项资产发生毁损、报废、盘亏、死亡、变质等内部证明或承担责任的声明,主要包括:

(一)有关会计核算资料和原始凭证;

(二)资产盘点表;

(三)相关经济行为的业务合同;

(四)企业内部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文件或资料; 取消了原文件中:(数额较大、影响较大的资产损失项目,应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参加鉴定和论证);

九、新办法中货币资产损失的确认增加了“第二十条 现金损失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五)金融机构出具的假币收缴证明。”

十、新办法中“第二十一条企业因金融机构清算而发生的存款类资产损失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金融机构应清算而未清算超过三年的,企业可将该款项确认为资产损失,但应有法院或破产清算管理人出具的未完成清算证明。”此条新增加。

十一、新办法中“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收及预付款项坏账损失应依据以下相关证据材料确认:

(六)属于债务重组的,应有债务重组协议及其债务人重组收益纳税情况说明;

(七)属于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而无法收回的,应有债务人受灾情况说明以及放弃债权申明。”。取得债务人重组收益纳税情况的说明操作难度较大;放弃债权申明,是损失方吗?,如果主动放弃债权,税务局还能批吗?

十二、新办法中“第二十三条 企业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在会计上已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原办法中”第十八条 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企业有依法催收磋商记录,确认债务人已资不抵债、连续三年亏损或连续停止经营三年以上的,并能认定三年内没有任何业务往来,可以认定为损失。与原办法相比,确认此项损失的门槛降低了。

十三、新办法中“第二十四条 企业逾期一年以上,单笔数额不超过五万或者不超过企业收入总额万分之一的应收款项,会计上已经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原办法“第十七条 逾期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中,单笔数额较小、不足以弥补清收成本的,由企业作出专项说明,对确实不能收回的部分,认定为损失”。与原办法相比,此项规定可操作性较强。

十四、每项非货币资产损失均应提供该项非货币资产计税基础的相关资料。

十五、新办法中“第二十五条 企业非货币资产损失包括存货损失、固定资产损失、无形资产损失、在建工程损失、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等”。无形资产损失为新增加的。

十六、新办法增加了“第四十五条 企业按独立交易原则向关联企业转让资产而发生的损失,或向关联企业提供借款、担保而形成的债权损失,准予扣除,但企业应作专项说明,同时出具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及其相关的证明材料。此条规定对大型的集团公司是一条利好,但我们同时认为可操控性不强。

十七、新增加了“第七章 其他资产损失的确认:第四十七条 企业将不同类别的资产捆绑(打包),以拍卖、询价、竞争性谈判、招标等市场方式出售,其出售价格低于计税成本的差额,可以作为资产损失并准予在税前申报扣除,但应出具资产处置方案、各类资产作价依据、出售过程的情况说明、出售合同或协议、成交及入账证明、资产计税基础等确定依据;第四十八条企业正常经营业务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而出现操作不当、不规范或因业务创新但政策不明确、不配套等原因形成的资产损失,应由企业承担的金额,可以作为资产损失并准予在税前申报扣除,但应出具损失原因证明材料或业务监管部门定性证明、损失专项说明;第四十九条企业因刑事案件原因形成的损失,应由企业承担的金额,或经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两年以上仍未追回的金额,可以作为资产损失并准予在税前申报扣除,但应出具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的立案侦查情况或人民法院的判决书等损失原因证明材料。第五十条本办法没有涉及的资产损失事项,只要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的,也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

这些新增加的条款,对企业是相当有利的,尤其是第五十条。

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情况说明 篇6

1. 损失申报的方法发生了改变。

新《管理办法》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改变了原《管理办法》中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分为自行计算扣除和须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扣除的方法, 而是采用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的形式, 进行税前申报扣除。原来采用自行计算扣除的损失现在采用清单申报扣除, 原来采用须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扣除的, 现采用专项申报的形式, 税务机关不再审批, 重点就企业申报资料进行合规性、逻辑性、完备性审查, 不再进行实质性审查, 符合条件的予以备案。

2. 损失申报的程序发生了改变。

原《管理办法》规定, 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不实行层层审批, 企业可以直接向有权审批税务机关申请。而新《管理办法》规定, 在中国境内跨地区经营的汇总纳税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 应按以下规定申报扣除: (1) 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 除应按专项申报和清单申报的有关规定, 各自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外, 各分支机构同时还应上报总机构; (2) 总机构对各分支机构上报的资产损失, 除税务机关另有规定外, 应以清单申报的形式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申报; (3) 总机构将跨地区分支机构所属资产捆绑打包转让所发生的资产损失, 由总机构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专项申报。这种申报方式考虑了资产损失的属地原则和可控性, 有利于税务机关了解、掌握企业资产损失的情况, 核实损失的真实性, 也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3. 资产损失的认定范围发生了改变。

(1) 新《管理办法》中所指的资产取消了原《管理办法》中“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规定, 范围更广了; (2) 新《管理办法》对预付款项的范围增加了“各类垫款、企业之间往来款项”, 同时明确了“无形资产”也属于资产中的一项, 消除了原《管理办法》在实际损失处理时的争议; (3) 新《管理办法》明确假币没收可以作为现金损失扣除, 而不是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不能扣除。

4. 新《管理办法》将原《管理办法》中的资产损失细化为“实际资产损失”和“法定资产损失”两种。

“实际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合理的, 并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法定资产损失”是指企业虽未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 但符合财税[2009]57号文件和该办法规定条件计算确认的损失。

5. 企业在以前年度发生但未能在当年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处理方法不同。

新《管理办法》规定, 此类资产损失可以向税务机关说明并进行专项申报扣除。其中, 属于实际资产损失, 准予追补至该项损失发生年度扣除, 其追补确认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五年, 但因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遗留的资产损失、企业重组上市过程中因权属不清出现争议而未能及时扣除的资产损失、因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而形成的资产损失以及政策定性不明确而形成资产损失等特殊原因形成的资产损失, 其追补确认期限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适当延长。属于法定资产损失, 应在申报年度扣除。企业因以前年度实际资产损失未在税前扣除而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可在追补确认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款中予以抵扣, 不足抵扣的, 向以后年度递延抵扣。原《管理办法》规定, 此类资产损失经税务机关批准后, 可追补确认在损失发生的年度税前扣除, 并相应调整该资产损失发生年度的应纳所得税额。调整后计算的多缴税额, 应按照有关规定予以退税, 或者抵顶企业当期应纳税款。

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此类损失追补确认的一般 (特殊例外) 期限不超过五年, 更符合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另外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可在追补确认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款中予以抵扣, 而不能退税。

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情况说明 篇7

关注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申报时的五

个要点

代理记账、工商注册 财务咨询、审计汇算 首选金凯元好快记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类,2014年版)中《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和《资产损失(专项申报)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为新增表格。为了便于纳税人在汇算清缴时对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正确操作,下面郑州代理记账公司提出五点注意事项和风险提示,提醒纳税人予以关注。

注意事项

一、正确把握资产损失的范围和要求。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用于经营管理活动的相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金凯元——代理记账、工商注册首选品牌 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各类 垫款、企业之间往来款项)等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以及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权益)性投资。资产 损失包括实际资产损失和法定资产损失。前者是指在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合理损失;后者是指企业虽未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但符合条件的损 失。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申报扣除;对于法定损失,应当在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证据资料证明该项资产已符合法 定资产损失确认条件,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申报扣除。

二、准确把握资产损失申报的管理方式。企业资产损失按申报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分为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两种形式。采取清单申报方式的资产损失,《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以下简称“办法”)采用了列举方式,主要包括: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公金凯元——代理记账、工商注册首选品牌 允价格销售、转让、变卖非货币资产的损失,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固 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发生的资产损失,按照市场公平交易原则,通过各种交易场所、市场等买卖债券、股票、期货、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

可以明确:企业货币类、债权类、非正常损失资产类、非公开市场投资类、存货等非货币性资产非公允价交换类等资产损失应以专项申报形式申报扣除。企业无法准确判别是否属于清单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可以采取专项申报的形式申报扣除。

三、以前资产损失的税务处理。企业以前发生的实际资产损失未能在当年税前扣除的,应做专项说明进行专项申报,准予追补到损失发生扣除,期限为5年。特殊原因(因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遗留的资产损失、企业重组上市过程中因权属不清出现争议而未能及时扣除的资产损失、因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而形成的资产损失以金凯元——代理记账、工商注册首选品牌 及政策定性不明确而形成资产损失)追补确认期限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适当延长。

对企业因以前实际资产损失未在税前扣除而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办法》明确只能抵扣(可递延)不能退税。对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发生扣除追补确认的 损失后出现亏损的,应先调整资产损失发生的亏损额,再按弥补亏损的原则计算以后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多缴税款也是只能抵扣不能退税。此外,法定 资产损失只能在申报扣除,不能追补扣除。

四、汇总纳税资产损失的管理规定。分支机构纳税资产损失实行双重申报模式,即在分支机构发生资产损失的情况下,分支机构既要按“专项申报和清单申报”的相 关要求,各自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也应向总机构上报,由总机构对各分支机构的资产损失核实后,以清单申报的形式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申报。

五、报送资料的相关要求。清单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可按会计核算科目进行归类、汇总,然后再将汇总清单报送税务机关,有金凯元——代理记账、工商注册首选品牌 关会计核算资料和纳税资料留存备 查;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应逐项、逐笔报送税务机关进行申请扣除,同时附送会计核算资料及其他相关的纳税资料。企业在申报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过程中不符合要求 的,税务机关应当要求其改正,企业拒绝改正的,税务机关有权不予受理。

风险提示

一、《办法》明确取消了税务机关的事前审批权,改为由企业自行申报,税务机关事后监督。这种申报方式的转变扩大纳税人权利的同时,也增大了纳税人的涉税风 险。没有税务机关审核的资产损失申报扣除,一旦出现申报错误,容易触犯《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纳税人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 税”。对于偷税行为,由税务机关追缴不缴或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少缴税款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二、现行的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由过去的“自行计算扣除 审批扣除”改为统一实行“申报扣除”,申报扣除制的前提是申报,金凯元——代理记账、工商注册首选品牌 企业切不可因为取消了“事前审批制”,而忽视了申报。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根 据《办法》第七条的规定:企业在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时,可将资产损失申报材料和纳税资料作为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附件一并向税务机关报 送。

提醒关注

一、对于纳税人而言,实行申报扣除制后,没有了税务机关的事前审核,为了减少或规避涉税风险,企业应建立严密的内控制度。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资产损失内部核 销管理制度,将损失情况按照《办法》的相关要求,进行归类、汇总,然后报送税务机关,并保留好相关资产会计核算资料和原始凭证及内部证明等证据,以备税务 机关日常检查。只有建立较好的内控制度,及时提供相关证据,才能减少涉税风险。

二、对于税务机关而言,采用申报扣除制后,由于取消了事前的审批环节,需要强化后续的跟踪监督力度。需要按照“分项建档,分级管理”的总体思路,建立企业 资产金凯元——代理记账、工商注册首选品牌 损失税前扣除项目的电子数据台账管理,实现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资源共享,通过信息获取与比对,强化税源管理。对资产损失金额较大或者经评估后发现不 符合资产损失税前后规定的,应及时进行核查。对有证据证明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不真实,不合法的,应依法作出税务处理。

以上由郑州代理记账公司整理总结。

财产损失税前扣除文件.doc 篇8

国税发[2006]185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 扣除中有关涉税鉴证业务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

《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3号,以下简称《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企业申报扣除各项资产损失时,均应提供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确属已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为规范税务师事务所的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发挥税务师事务所及注册税务师在涉税鉴证业务中的作用,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税务师事务所在受托办理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业 务时,应当汇集税法规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和特定事项 的企业内部证据,按照独立、客观、公正原则,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和计算基础上,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出具涉税鉴证证明或鉴定意见书。税务机关对税务师事务所的涉税鉴证证明或鉴定意见书具有检查、审核和认定权。

二、企业发生自然灾害、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申报审批财产损失的,受托办理的税务师事务所必须根据国家及授权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材料以及《办法》第四十条规定的其他证据,出具涉税鉴证证明。

三、关于货币资产损失的鉴证

(一)对现金损失的鉴证,受托办理的税务师事务所应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证据收集齐全,连同涉税鉴证证明一并提交税务机关确认。

(二)对符合《办法》第二十条申请税前扣除条件的企业应收、预付账款发生坏账损失尚未清算的,受托办理的税务师事务所应 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和计算基础上,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出具涉税鉴证证明。

(三)对《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货币资产损失的其他情形,受托办理的税务师事务所除应依据该条规定收集相关书据和出具涉税鉴证证明外,同时还应提供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相应依据。

四、关于非货币性资产损失,受托办理的税务师事务所应对企业盘亏、报废、毁损、被盗的存货和固定资产以及因停建、废弃和报废、拆除的在建工程发生的损失,收集齐全《办法》相应规定的证据,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出具涉税鉴证证明。

五、关于资产评估损失,受托办理的税务师事务所应首先严格审查企业申请税前扣除是否符合《办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条件,办理时应注意收集齐全规定的各项证据,出具涉税鉴证证明,提交税务机关确认。

六、关于其他特殊财产损失,受托办理的税务师事务所对因政府规划搬迁、征用发生财产损失申请税前扣除的企业要严格审查相关条件,收集齐全规定证据;对企业之间因销售商品发生的商业信用损失、企业对外提供担保损失以及企业抵押财产被拍卖或变卖的价差损失等,必须严格按照《办法》相应规定办理。

七、受托办理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申请的税务师事务所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原则,保证行为合法、执业规范、操作严谨、档案完整;本着委托人自愿的原则接受委托,签订协议,做到规范严谨、标的明确、权责清晰,并按照国家价格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收取费用,不得采用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

八、对在办理涉税鉴证业务过程中,税务师事务所和注册税务师违规操作,出具虚假报告,造成不良影响的,由省级税务机关按照《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l4号)的有关规定给予通报、警告、罚款、撤销执业备案或收回执业证等处罚。

九、各级税务机关在受理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申请时,应对出具涉税鉴证证明的中介机构的法定资质进行严格审查。

十、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不得参与税务师事务所的中介业务,不得指定、推荐中介机构。对税务师事务所按照规定出具的涉税鉴证证明,税务机关不得拒绝受理。

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

2006年12月30日印发

打字:刘晓萍

校对: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

高幸

湖南省国家税务局办公室

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情况说明 篇9

最近看网上有很多人转载中国税务报一篇关于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 税前扣除的文章,该文章认为,对于金融企业,应该首先计算出当年应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额并在税前申报扣除,再将贷款损失冲减贷款损失准备金计算出当年年末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对此,笔者认为该观点完全走入了误区,变相加重了企业负担。

那么,是先计算出当年应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额并在税前申报扣除,再将贷款损失冲减贷款损失准备金计算出当年年末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还是先将贷款损失冲减已在税前扣除贷款损失准备金,再计算出当年税前准扣的贷款损失准备金额呢?

例如,某县级商业银行2013年末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1100万元,2014年发生贷款损失400万元,年末贷款余额为130000万元,企业2014年实际提取贷款损失准备500万元。

企业2014年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时:(单位:万元,下同)

借:资产减值损失 500

贷:贷款损失准备 500

当年进行贷款损失核销时:

借:贷款损失准备 400

贷:贷款

400

如果按先计算出当年应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额并在税前申报扣除,再将贷款损失冲减贷款损失准备金计算出当年年末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则:2014年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本年末准予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余额×1%-截至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130000×1%-1100=200(万元)。当年发生的贷款损失400万元冲减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1300万元后余额为900万元。

如果按先将贷款损失冲减已在税前扣除贷款损失准备金,再计算出当年税前准扣的贷款损失准备金额,则:当年发生的贷款损失400万元冲减已在年初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1100万元后余额为700万元,2014年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本年末准予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余额×1%-截至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130000×1%-700=600(万元)。

那么究竟是先冲减还是先计算呢?哪种方法才是正确的呢?我们知道,对一个文件进行解释,可以采取文义解释,也可以采取比较解释,也可以采取立法者的目的解释。

我们先从文义解释来看:所谓文义解释,即是对文字的解释。

财税〔2015〕9号文件第四条原文如下:“金融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贷款损失,应先冲减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冲减部分可据实在计算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从文义上要解释该条,首先,什么是冲减?冲减属于会计术语,指的是冲销减掉之意;其次,冲减的是已经在税前扣除的准备金而不是冲减尚未在税前扣除的准备金。

例如,某县级商业银行2013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1100万元,2014年发生贷款损失1400万元,年末贷款余额为130000万元。

如果按照第一种计算方法,如果当年发生的贷款损失为1400万元,2014年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130000×1%-1100=200(万元),发生的贷款损失1400万元会计处理相同,但冲减贷款损失准备金1300万元后余额为负100万元,不足冲减部分100万元据实在计算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当年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零。

我们知道,这时候1300万元里,1100万元已经在2013年税前扣除了,但是还有200万元只是准许在2014年扣除,而实际上尚未扣除,明显不属于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范筹。所以这种计算方法明显的与该文件第四条相违。

因此上例中只能冲减已在税前扣除的1100万,冲减贷款损失准备金1100万元后余额为负300万元,不足冲减部分300万元据实在计算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接下来,如何计算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呢?

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本年末准予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余额×1%-截至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这时,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是按原来的1100万计算还是按冲减后为零计算呢?

例如,某县级商业银行2013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1100万元,2014年发生贷款损失1400万元,年末贷款余额为90000万元,2013年除准备金以外该行利润为0万元,2014年除准备金以外该行利润为3000万元。

如果截至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按冲减前的1100万计算,则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本年末准予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余额×1%-截至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90000*1%-1100=-200万元,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00万元,同时将贷款损失冲减上年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1100万后余300万元,计入损失。该企业两年应纳税所得额=(0-1100)+(3000+200-300)=1800万元。

而该企业如果按企业所得税法,完全据实扣除,则该企业两年合计应纳税所得额=3000-1400=1600万元。

也就是说企业采用财税〔2015〕9号的规定,反而比据实扣除要多缴=(1800-1600)*25%=50万元,明显与该文件不符。

所以应当将截至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按冲减后的0万元计算,则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本年末准予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余额×1%-截至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90000*1%-0=900万元,要调减应纳税所得额900万元,同时将贷款损失冲减上年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1100万后余300万元,计入损失。该企业两年应纳税所得额=(0-1100)+(3000-900-300)=700万元。

接下来,我们从立法者的目的来看:所谓目的解释,即通过立法者的主观意图来解释法律条文。

财税〔2015〕9号文件起草的目的是为了延续过去对金融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让金融企业能将损失准备金提前在税前扣除,而不用等到实际发生损失时扣除。

例如,某县级商业银行2013年末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1100万元,2014年发生贷款损失400万元,年末贷款余额为110000万元。

如果按第一种算法 :2014年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110000×1%-1100=0(万元)。当年发生的贷款损失400万元冲减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1100万元后余额为700万元。

如果按第二种算法:当年发生的贷款损失400万元冲减已在年初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1100万元后余额为700万元,2014年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110000×1%-700=400(万元)。

按第一种方法,我们可以看到,该企业2014年没有享受到任何税收优惠,这明显与该文件起草的目的相违背,与立法者的本意相违背。试想下,企业当年没有享受优惠,那出台优惠文件意义何在?

从比较解释的角度来看:所谓比较解释,即是从类似的法律条文的意思来解释法律规章。

与该文件同时公布且性质相同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5〕3号)第四条:“金融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应先冲减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冲减部分可据实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与财税〔2015〕9号文件第四条原文基本相同,那么涉农和小贷里是如何冲减的呢?

例如,某县级商业银行2013年末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1100万元,其中关注类贷款计提准备100万元,次级类贷款计提准备200万元,可疑类贷款计提准备300万元,损失类贷款计提准备500万元。

2014年上半年发生贷款损失1400万元,下半年未发生贷款损失,其中关注类贷款发生实际损失100万元,次级类贷款发生实际损失200万元,可疑类贷款发生实际损失600万元,损失类贷款发生实际损失500万元。

2014年下半年该银行计提贷款准备金1400万元,其中关注类贷款计提准备500万元,次级类贷款计提准备600万元,可疑类贷款计提准备100万元,损失类贷款计提准备200万元。

在这时候,按会计准则相关性和及时性原则规定,肯定是先冲减上年计提的损失准备,而不可能等到本年下半年计提了之后先冲减下年计提的准备,反而将上年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挂账。同样的,财税〔2015〕9号文件第四条:“金融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贷款损失,应先冲减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冲减部分可据实在计算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中的“冲减”,也肯定是冲减上年而不是本年了。

综上,对该文件无论是采取文义解释,还是采取比较解释,或者采取立法者的目的解释,都可以确定是先行冲减上年已在税前扣除的准备金再计算当年准予税前扣除的准备金。而先计算再冲减的方法,既没有法理上的支持,也违背文件起草者的本意,明显不适用。

例如,某县级商业银行2013年末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1100万元,2014年发生贷款损失400万元,年末贷款余额为130000万元,企业2014年实际提取贷款损失准备700万元。

企业2014年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时:(单位:万元,下同)

借:资产减值损失 700

贷:贷款损失准备 700

当年进行贷款损失核销时:

借:贷款损失准备 400

贷:贷款

400

同时,应先将贷款损失冲减已在税前扣除贷款损失准备金,再计算出当年税前准扣的贷款损失准备金额:当年发生的贷款损失400万元冲减已在年初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1100万元后余额为700万元,2014年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本年末准予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余额×1%-截至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130000×1%-700=600(万元)。2014年末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1100+700-400=1400万元,由于2014年税前扣除的准备金只有600万元,所以2014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600+700=1300万元

一、对法律条文(包括税法)的理解,基本是文义解释。如果在解读中比较相关文件条款,也必须是建立在文义解释的基础上。

二、结合财税【2015】9号、财税【2015】9号文件看上述案例。

二、金融企业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算公式如下:

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本年末准予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余额×1%-截至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

金融企业按上述公式计算的数额如为负数,应当相应调增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三、金融企业的委托贷款、代理贷款、国债投资、应收股利、上交央行准备金以及金融企业剥离的债权和股权、应收财政贴息、央行款项等不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不得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在税前扣除。

四、金融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贷款损失,应先冲减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冲减部分可据实在计算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1)“截至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是多少呢?楼主在案例中给出了1100万,但在文章最后计算2014年的税法准备金时,又变成了700(1100-400)。这不矛盾吗?

(2)在2014年来看,截至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就是2013年末的余额,即1100万。一个可以在2014年年初就确定的数额,居然因为2014年贷款损失的核销而改变,可能吗?上年余额会因为本年发生业务改变吗?

(3)就财税【2015】9号、财税【2015】9号来看,第二条讲可扣除的准备金(通过计提方式),第四条讲可扣除的准备金(通过核销方式),二者互不交叉,构成了可扣除准备金总额。即

①准予2014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130000×1%-1100=200万

②2014年发生核销400万,冲减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1100万,足够冲减。不存在“不足冲减部分可据实在计算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情形。

两者合计2014年可扣除200万。会计提取准备金700万(文章最后案例的数字),纳税调增500万(700-200)。

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情况说明 篇10

(1)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公安机关立案、破案和结案的证明材料;

(2)涉及责任人的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说明;

(3)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4)《财产损失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报审表》和材料清单。

★ 工会经费财务自查报告

★ 工会经费使用整改报告

★ 申请工会经费的请示

★ 立秋的养生常识及注意事项

★ 工会经费列支不规范整改报告

★ 税前工资4500,税后是多少?

★ 经费报告

★ 经费请示

★ 同学聚会经费范文

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情况说明 篇11

发布日期:2012-01-17 16:50:00 作者: 来源:

北京市国家税务局

二零一二年一月九日

为了进一步规范对企业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管理,提高对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管理效率,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以下简称《新资产损失管理办法》)。按照《新资产损失管理办法》的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对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采取由企业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的管理方式(以下简称申报扣除管理),税务机关不再对企业的资产损失进行审批。为便于企业顺利申报扣除资产损失,现结合《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以下简称财税〔2009〕57号)等其他有关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政策规定,我们编写了《资产损失申报扣除操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操作指南》),将实施《新资产损失管理办法》后,企业申报资产损失涉及的主要内容、专项申报资产损失的报送证据、对资产损失的管理要求和具体申报操作流程等内容进行了明确。《操作指南》的有关内容如下:

一、准予扣除的资产损失

《新资产损失管理办法》在财税[2009]57号明确资产损失范围的基础上,对准予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范围进一步做了补充完善。结合财税[2009]57号的规定,准予扣除的资产损失涉及的内容以下:

(一)资产

按照《新资产损失管理办法》的规定,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各类垫款、企业之间往来款项)等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以及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权益)性投资。

(二)资产损失

按照财税[2009]57号的规定,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资产损失,包括现金损失,存款损失,坏账损失,贷款损失,股权投资损失,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被盗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以及其他损失。

(三)准予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

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实际处置、转让《新资产损失管理办法》规定的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合理损失(简称实际资产损失),以及企业虽未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但符合财税[2009]57号和《新资产损失管理办法》规定条件计算确认的损失(简称法定资产损失)。

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申报扣除;法定资产损失,应当在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证据资料证明该项资产已符合法定资产损失确认条件,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申报扣除。企业的会计处理应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且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

二、资产损失的申报扣除管理

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在税前扣除。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企业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按照申报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分为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两种申报形式。

(一)清单申报的资产损失

下列资产损失,应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

1、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公允价格销售、转让、变卖非货币资产的损失;

2、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

3、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

4、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发生的资产损失;

5、企业按照市场公平交易原则,通过各种交易场所、市场等买卖债券、股票、期货、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

(二)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

1、专项申报资产损失的范围

清单申报以外的资产损失,应以专项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企业无法准确判别是否属于清单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可以采取专项申报的方式申报扣除。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货币资产损失

货币资产损失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损失(坏账损失)等。

(2)非货币资产损失

非货币资产损失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生产性生物资产、抵押资产等损失。

(3)投资损失

投资损失包括债权性投资损失、股权(权益性)投资损失、委托贷款损失、委托理财损失、担保损失、因关联交易而形成的股权或债权损失等。

(4)其他资产损失

其他资产损失包括出售捆绑(打包)资产损失、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因业务创新但政策不明确、不配套等原因形成的损失、因刑事案件或经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两年以上仍未追回而发生的损失等。

2、专项申报扣除资产损失的条件

(1)货币资产损失

①现金损失

企业清查出的现金短缺、收取的假币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确认为现金损失。

②银行存款损失

企业将货币性资金存入法定具有吸收存款职能的机构,因该机构依法破产、清算,或者政府责令停业、关闭等原因,确实不能收回的部分,确认为存款损失。

金融机构应清算而未清算超过三年的,企业可将该款项确认为资产损失,但应有法院或破产清算管理人出具的未完成清算证明。

③应收及预付款项(坏账)损失

企业除贷款类债权外的应收、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各类垫款、企业之间往来款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减除可收回金额后确认的无法收回的应收、预付款项,可以作为坏账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A、债务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或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其清算财产不足清偿的;

B、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其财产或者遗产不足清偿的;

C、企业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在会计上已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

D、与债务人达成债务重组协议或法院批准破产重整计划后,无法追偿的;

E、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导致无法收回的;

F、企业逾期一年以上,单笔数额不超过五万或者不超过企业收入总额万分之一的应收款项,会计上已经作为损失处理的;

G、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2)非货币资产损失

①存货损失

A、对企业盘亏的存货,以该存货的计税成本减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作为存货盘亏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B、对企业毁损、报废和变质的存货,以该存货的计税成本减除残值、保险赔款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作为存货毁损、报废和变质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C、对企业被盗的存货,以该存货的计税成本减除保险赔款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作为存货被盗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D、出版、发行企业库存呆滞出版物,纸质图书超过五年(包括出版当年,下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投影片(含缩微制品)超过两年、纸质期刊和挂历年画等超过一年的可以作为资产损失在税前扣除。

企业因存货盘亏、毁损、报废、被盗等原因不得从增值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可以与存货损失一起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②工程物资损失

比照存货损失的条件确认。

③固定资产损失

A、盘亏、丢失的固定资产损失

对企业盘亏、丢失的固定资产,以其资产净值(计税基础减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减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作为固定资产盘亏、丢失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B、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损失

对企业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以其资产净值(计税基础减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减除残值、保险赔款、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作为固定资产毁损、报废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C、被盗的固定资产损失

对企业被盗的固定资产,以该固定资产的资产净值(计税基础减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减除保险赔款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作为固定资产被盗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④无形资产损失

企业已被其他新技术所代替或已经超过法律保护期限,已经丧失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尚未摊销的无形资产,作为无形资产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⑤在建工程损失

企业在建工程因停建、报废而发生的损失,为其工程项目投资账面价值(符合税法对在建工程涉及资产计价的规定)扣除残值后的余额,作为在建工程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⑥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

A、生产性生物资产盘亏损失

生产性生物资产盘亏损失,以其资产净值(计税基础减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作为生产性生物资产盘亏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B、因森林病虫害、疫情、死亡而产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

因森林病虫害、疫情、死亡而产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以其资产净值(计税基础减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扣除残值、保险赔偿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作为因森林病虫害、疫情、死亡而产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C、被盗伐、被盗、丢失而产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

对被盗伐、被盗、丢失而产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以其资产净值(计税基础减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扣除保险赔偿以及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作为被盗伐、被盗、丢失而产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⑦抵押资产损失

企业由于未能按期赎回抵押资产,使抵押资产被拍卖或变卖,其资产净值大于变卖价值的差额,可认定为抵押资产损失。

(3)投资资产损失

①允许税前扣除的债权性投资损失

A、因债务人或担保人依法被宣告破产、关闭、被解散或撤销、被吊销营业执照、失踪或者死亡等原因形成的债权性投资损失。

B、因债务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企业对其资产进行清偿和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债权而形成的债权性投资损失。

C、因债务人承担法律责任,其资产不足归还所借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而形成的债权性投资损失。

D、因债务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提出诉讼或仲裁的,经人民法院对债务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债务人和担保人均无资产可执行,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或终止(中止)执行而形成的债权性投资损失。

E、因债务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提出诉讼后被驳回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或不予支持的,或经仲裁机构裁决免除(或部分免除)债务人责任,经追偿后债权无法收回而形成的债权性投资损失。

F、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债权损失。

②不得税前扣除的债权性投资损失

下列债权不得作为损失在税前扣除:

A、债务人或者担保人有经济偿还能力,未按期偿还的企业债权;

B、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各种形式、借口逃废或悬空的企业债权;

C、行政干预逃废或悬空的企业债权;

D、企业未向债务人和担保人追偿的债权;

E、企业发生非经营活动的债权;

F、其他不应当核销的企业债权。

③股权投资损失

企业的股权投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减除可收回金额后确认的无法收回的股权投资,可以作为股权投资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A、被投资方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或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的;

B、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连续停止经营3年以上,且无重新恢复经营改组计划的;

C、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完成清算或清算期超过3年以上的;

D、转让股权发生的股权转让损失;

E、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上述事项超过三年以上且未能完成清算的,企业出具被投资企业破产、关闭、解散或撤销、吊销等的证明以及不能清算的原因说明后可以作为股权投资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④委托贷款损失和委托理财损失

企业委托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款,或委托其他经营机构进行理财,到期不能收回贷款或理财款项,可以按照上述有关规定确认为委托贷款损失或委托理财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⑤担保损失

企业对外提供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担保,因被担保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而承担连带责任,经追索,被担保人无偿还能力,对无法追回的金额比照应收款项损失的确认条件,作为担保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担保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与本企业应税收入、投资、融资、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担保。

注:因具备上述情形的担保损失的确认条件比照应收款项损失进行处理,因此企业申报扣除担保损失报送的证据列在“货币资产损失”中的“应收及预付款项损失”项下。

⑥因关联交易而形成的债权或股权损失

企业按独立交易原则向关联企业转让资产而发生的损失,或向关联企业提供借款、担保而形成的债权损失,准予扣除,但企业应作专项说明,同时出具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及其相关的证明材料。

企业按独立交易原则向关联企业转让非货币资产发生的损失应采取清单申报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方式,转让债权或股权发生的损失应采取专项申报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方式。

(4)其他资产损失

①出售捆绑(打包)资产损失

企业将不同类别的资产捆绑(打包),以拍卖、询价、竞争性谈判、招标等市场方式出售,因其出售价格低于计税成本的部分,可以作为资产损失准予在税前扣除。

②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因业务创新但政策不明确、不配套等原因形成的损失

企业正常经营业务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而出现操作不当、不规范或因业务创新但政策不明确、不配套等原因形成的资产损失,应由企业承担的金额,可以作为资产损失准予在税前扣除。

③因刑事案件或经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两年以上仍未追回原因而发生的损失

企业因刑事案件原因形成的损失,应由企业承担的金额,或经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两年以上仍未追回的金额,可以作为资产损失准予在税前扣除。

(三)汇总纳税企业申报扣除资产损失的规定

汇总纳税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以下规定申报扣除:

1、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除应按专项申报和清单申报的有关规定,各自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外,各分支机构同时还应上报总机构;

2、总机构对各分支机构上报的资产损失,除税务机关另有规定外,应以清单申报的形式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申报;

3、总机构将跨地区分支机构所属资产捆绑打包转让所发生的资产损失,由总机构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专项申报。

三、专项申报扣除资产损失的报送证据

企业采取专项申报方式扣除的资产损失应按以下规定提供有关证据:

(一)货币资产损失

企业申报扣除现金损失、银行存款损失和应收及预付款项损失(因担保损失报送的证据与该项损失相近,因此列举在该项损失后)等货币资产损失应报送申请报告,同时附送以下相关证据资料:

1、现金损失

现金损失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1)现金保管人确认的现金盘点表(包括倒推至盘点基准日的收支记录);

(2)现金保管人对于现金短缺的说明及相关核准文件;

(3)对责任人由于管理责任造成损失的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的说明;

(4)涉及刑事犯罪的,除报送上述(1)至(3)项证据外还应有司法机关出具的相关材料;

(5)涉及假币的,除报送上述(2)至(3)项证据外还应有金融机构出具的假币收缴证明。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2、银行存款损失

企业因金融机构清算而发生的存款类资产损失(包括因金融机构被政府责令停业和关闭等原因发生的存款类资产损失)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1)企业存款类资产的原始凭据(包括存款原始凭据和证明金融机构具有吸收存款职能的有关资料);

(2)金融机构破产、被政府责令停业、关闭和清算的法律文件(应可以证明清算事项的起止时点);

(3)金融机构清算后剩余资产分配情况资料(包括法院裁定书或破产清算管理人出具的剩余资产分配文件);

(4)金融机构应清算而未清算超过三年的,企业可将该款项确认为资产损失,但还应有法院或破产清算管理人出具的未完成清算证明。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3、应收及预付款项坏账损失

企业应收及预付款项坏账损失(以下简称坏账损失)应依据形成原因不同,分别提供有关证据予以确认。

(1)因债务人破产清算形成的坏账损失

企业因债务人破产清算形成的坏账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①相关事项合同、协议或说明;

②人民法院的破产、清算公告;

③剩余资产分配文件;

④破产程序终结的法律文件;

⑤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凭证(包括初始入账及后续证明应收账款余额变化情况的相关核算凭证)。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2)因诉讼案件形成的坏账损失

企业因诉讼案件形成的坏账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①相关事项合同、协议或说明;

②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裁决书或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书;

③被法院裁定终(中)止或终结执行的法律文书;

④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凭证(包括初始入账及后续证明应收账款余额变化情况的相关核算凭证)。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3)因债务人停止营业(包括被注销和吊销)形成的坏账损失

企业因债务人停止营业(包括被注销和吊销)形成的坏账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①相关事项合同、协议或说明;

②工商部门注销、吊销营业执照证明或具有法律效力的查询证明;

③债务人清算情况说明;

④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凭证(包括初始入账及后续证明应收账款余额变化情况的相关核算凭证)。

若债务人被吊销营业执照超过三年以上且未能完成清算的,应提供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的经济鉴证证明和不能清算的原因说明,可不提供债务人清算情况说明。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4)因债务人死亡、失踪形成的坏账损失

企业因债务人死亡、失踪形成的坏账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①相关事项合同、协议或说明;

②公安机关或医院等有关部门对债务人个人的死亡、失踪证明;

③债务人财产或者遗产分配文件或情况说明;

④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凭证(包括初始入账及后续证明应收账款余额变化情况的相关核算凭证)。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5)因债务重组形成的坏账损失

企业因债务重组形成的坏账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①相关事项合同、协议或说明;

②债务重组协议;

③债务人重组收益纳税情况说明(“纳税情况说明”可提供债务人确认债务重组所得的承诺书,承诺书须有债务人全称,纳税人识别号、债务人主管税务机关名称、按税法规定确认债务重组所得的及金额等要素,并加盖债务人公章;或提供债务人已将债务重组所得在纳税申报表中反映并经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盖章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复印件);

④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凭证(包括初始入账及后续证明应收账款余额变化情况的相关核算凭证)。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6)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造成的坏账损失

企业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造成的坏账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①相关事项合同、协议或说明;

②债务人受灾情况说明;

③债权人放弃债权申明;

④会计做损失处理的凭证;

⑤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凭证(包括初始入账及后续证明应收账款余额变化情况的相关核算凭证)。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7)逾期三年以上应收款项形成的坏账损失

企业因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在会计上已作为损失处理而需确认的坏账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

①相关事项合同、协议或说明;

②企业对逾期三年以上未收回应收款项做坏账损失处理的说明;

③会计做损失处理的凭证;

④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凭证(包括初始入账及后续证明应收账款余额变化的相关核算凭证);

⑤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专项报告应包括证明债务人已无力清偿债务的内容)。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8)逾期一年以上,单笔数额不超过五万或者不超过企业收入总额万分之一的应收款项,会计上已经作为损失处理的坏账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①相关事项合同、协议或说明;

②企业对确认坏账损失的说明(内容包括应收款项无法收回的原因);

③会计做损失处理的凭证;

④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凭证(包括初始入账及后续证明应收账款余额变化情况的相关核算凭证);

⑤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4、担保损失

企业对外提供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担保,因被担保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而承担连带责任,经追索,被担保人无偿还能力,对无法追回的金额,比照应收款项损失进行处理。

企业应根据造成被担保人无偿还能力情形的不同,提供具备相同情形时应收及预付款项坏账损失应提供的证据。同时,企业还应提供证明发生的担保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说明。

(二)非货币资产损失

企业申报扣除存货损失、工程物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无形资产损失、在建工程损失、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和抵押资产损失等非货币资产损失应报送申请报告,同时附送以下相关证据资料:

1、存货损失

(1)存货盘亏损失

存货盘亏损失,为其盘亏金额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①存货计税成本确定依据(包括:专项说明企业采用的存货成本计算方法、存货金额的计算方法和过程、相关的存货入库及持有期间核算账页等);

②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人赔偿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③存货盘点表;

④存货保管人对于盘亏的情况说明。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2)存货毁损、报废或变质损失

存货毁损、报废或变质损失,为其计税成本扣除残值、保险赔款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①存货计税成本的确定依据(包括:专项说明企业采用的存货成本计算方法、存货金额的计算方法和过程、相关的存货入库及持有期间核算账页等);

②企业内部关于存货毁损、报废、变质、残值、保险赔款情况说明及内部核批文件;

③涉及责任人赔偿的,应当有赔偿情况说明;

④已处置的提供处置相关凭证;

⑤该项损失数额较大的(指占企业该类资产计税成本10%以上,或减少当年应纳税所得、增加亏损10%以上,下同),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意见或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等(占企业该类资产计税成本比例的计算应以该类资产发生期末数为基准,下同)。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3)存货被盗损失

存货被盗损失,为其计税成本扣除保险理赔以及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①存货计税成本的确定依据(包括:专项说明企业采用的存货成本计算方法、存货金额的计算方法和过程、相关的存货入库及持有期间核算账页等);

②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

③内部核批文件;

④涉及责任人和保险公司赔偿的,应有赔偿情况说明等。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4)出版、发行企业存货发生永久和实质性损害损失

出版、发行企业库存呆滞出版物,纸质图书超过五年(包括出版当年,下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投影片(含缩微制品)超过两年、纸质期刊和挂历年画等超过一年的,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①存货计税成本确定依据(包括:专项说明企业采用的存货成本计算方法、存货金额的计算方法和过程、相关的存货入库及持有期间核算账页等);

②企业内部关于存货损失情况说明及内部核批文件。情况说明中应说明报损出版物的呆滞时间。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2、工程物资损失

工程物资发生损失,比照存货损失的规定确认,并提供相应的证据资料。

3、固定资产损失

(1)固定资产盘亏、丢失损失

固定资产盘亏、丢失损失,为其资产净值(计税基础减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①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和资产净值相关证明资料(包括证明固定资产取得时的计税基础、累计税前扣除的折旧、资产净值等情况的资料);

②固定资产盘点表;

③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和核销资料;

④固定资产盘亏、丢失情况说明;

⑤损失金额较大的,应出具有专业技术鉴定报告或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等。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2)固定资产毁损、报废损失

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损失,为其资产净值(计税基础减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扣除残值、保险赔款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①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和资产净值相关证明资料(包括证明固定资产取得时的计税基础、累计税前扣除的折旧、资产净值等情况的资料);

②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和核销资料;

③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出具的鉴定材料;

④涉及保险和责任人责任赔偿的,应当有赔偿情况的说明;

⑤已处置的提供处置相关凭证;

⑥损失金额较大的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造成固定资产毁损、报废的,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意见或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等。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3)固定资产被盗损失

固定资产被盗损失,为其资产净值(计税基础减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①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和资产净值相关证明资料(包括证明固定资产取得时的计税基础、累计税前扣除的折旧、资产净值等情况的资料);

②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公安机关立案、破案和结案的证明材料;

③被盗情况说明及内部核批文件;

④涉及责任赔偿的,应有赔偿责任的认定及赔偿情况的说明等。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4、无形资产损失

被其他新技术所代替或已经超过法律保护期限,已经丧失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尚未摊销的无形资产损失,应提交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1)无形资产计税基础和资产净值相关证明资料(包括证明无形资产取得时的计税基础、累计税前扣除的摊销额和净值等情况的资料);

(2)企业内部核批文件;

(3)无形资产形成损失有关情况说明;

(4)技术鉴定意见和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无形资产已无使用价值或转让价值的书面申明;

(5)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期限文件。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注:无形资产转让损失属于企业转让非货币性资产损失,作为清单申报的资产损失。

5、在建工程损失

在建工程停建、报废损失,为其工程项目投资账面价值(符合税法对在建工程涉及资产计价的规定)扣除残值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1)工程项目投资账面价值确定依据;

(2)工程项目停建原因说明及相关材料;

(3)在建工程停建、报废残值说明;

(4)因质量原因停建、报废的工程项目和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停建、报废的工程项目,应出具专业技术鉴定意见和责任认定、赔偿情况的说明等。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6、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

(1)生产性生物资产盘亏损失

生产性生物资产盘亏损失,以其资产净值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①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税基础和资产净值相关资料(包括证明生产性生物资产取得时的计税基础、累计税前扣除的折旧、资产净值等情况的资料);

②资产盘点表;

③生产性生物资产盘亏情况说明及内部核批文件;

④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金额较大的,企业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意见和责任认定、赔偿情况的说明等。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2)因森林病虫害、疫情、死亡而产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

因森林病虫害、疫情、死亡而产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以其资产净值扣除残值、保险赔偿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①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税基础和资产净值相关资料(包括证明生产性生物资产取得时的计税基础、累计税前扣除的折旧、资产净值等情况的资料);

②损失情况说明;

③责任认定及其赔偿情况的说明;

④损失金额较大的,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意见。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3)被盗伐、被盗、丢失而产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

对被盗伐、被盗、丢失而产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以其资产净值扣除保险赔偿以及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①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税基础和资产净值相关资料(包括证明生产性生物资产取得时的计税基础、累计税前扣除的折旧、资产净值等情况的资料);

②生产性生物资产被盗后,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或公安机关立案、破案和结案的证明材料;

③被盗情况说明及内部核批文件;

④责任认定及其赔偿情况的说明等。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7、抵押资产损失

企业由于未能按期赎回抵押资产,使抵押资产被拍卖或变卖,其资产净值大于变卖价值的差额,可认定为资产损失,按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1)抵押资产计税基础和资产净值相关资料(包括证明抵押资产取得时的计税基础、累计税前扣除的折旧或摊销、资产净值等情况的资料);

(2)抵押合同或协议书;

(3)拍卖或变卖证明、清单;

(4)会计核算资料等其他相关证据材料。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三)投资损失

企业申报扣除债权性投资损失、股权投资损失、委托贷款损失、委托理财损失和因关联交易而形成的债权或股权损失等应报送申请报告,同时附送相关证据资料。

1、债权性投资损失

企业申报扣除债权性投资损失应报送申请报告,并依据债权性投资形成的原因不同,分别提供以下有关证据予以确认:

(1)因债务人或担保人依法被宣告破产、关闭、被解散或撤销、被吊销营业执照、失踪或者死亡等原因确认债权性投资损失应提供的证据

①因债务人或担保人依法被宣告破产、关闭、被解散或撤销而形成的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A、债权性投资的合同或协议;

B、债权性投资的原始凭证;

C、债务人和担保人破产、关闭、解散证明、撤销文件;

D、资产清偿证明,即债务人和担保人清算时对剩余资产的分配情况证明。

无法出具资产清偿证明的,当上述事项超过三年以上,或债权投资(包括信用卡透支和助学贷款)余额在三百万元以下的,可以在提供以上对应证据时将追索记录等(包括司法追索、电话追索、信件追索和上门追索等原始记录)作为确认债权性投资损失的证据,不需提供资产清偿证明或者遗产清偿证明。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②因债务人或担保人被吊销营业执照而形成的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A、债权性投资的合同或协议;

B、债权性投资的原始凭证;

C、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吊销证明或具有法律效力的查询证明;

D、资产清偿证明(包括债务人清算时对剩余资产的分配情况证明。如债权存在担保,则应提供担保人清算时对剩余资产的分配情况证明)。

无法出具资产清偿证明的,当上述事项超过三年以上,或债权投资(包括信用卡透支和助学贷款)余额在三百万元以下的,可以在提供以上对应证据时将追索记录等(包括司法追索、电话追索、信件追索和上门追索等原始记录)作为确认债权性投资损失的证据,不需提供资产清偿证明或者遗产清偿证明。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③因债务人或担保人失踪而形成的债权性投资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A、债权性投资的合同或协议;

B、债权性投资的原始凭证;

C、公安部门出具的债务人和担保人的失踪证明;

D、资产清偿证明。

无法出具资产清偿证明的,当上述事项超过三年以上,或债权投资(包括信用卡透支和助学贷款)余额在三百万元以下的,可以在提供以上对应证据时将追索记录等(包括司法追索、电话追索、信件追索和上门追索等原始记录)作为确认债权性投资损失的证据,不需提供资产清偿证明或者遗产清偿证明。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④因债务人或担保人死亡而形成的债权性投资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A、债权性投资的合同或协议;

B、债权性投资的原始凭证;

C、公安部门或医院出具的债务人和担保人的死亡证明;

D、遗产清偿证明。

无法出具遗产清偿证明的,当上述事项超过三年以上,或债权投资(包括信用卡透支和助学贷款)余额在三百万元以下的,可以在提供以上对应证据时将追索记录等(包括司法追索、电话追索、信件追索和上门追索等原始记录)作为确认债权性投资损失的证据,不需提供遗产清偿证明。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2)因债务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企业对其资产进行清偿和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债权而形成的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①债权性投资的合同或协议;

②债权性投资的原始凭证;

③债务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证明;

④保险赔偿证明;

⑤资产清偿证明(包括企业提交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签章的关于债务人、担保人对资产清偿情况的书面声明)。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3)因债务人承担法律责任,其资产不足归还所借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而形成的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①债权性投资的合同或协议;

②债权性投资的原始凭证;

③法院裁定债务人承担法律责任的有关证明;

④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签章的关于债务人无其他债务承担者的书面声明;

⑤资产清偿证明(包括企业提交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签章的关于债务人、担保人对资产清偿情况的书面声明)。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4)因债务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提出诉讼或仲裁的,经人民法院对债务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债务人和担保人均无资产可执行,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或终止(中止)执行而形成的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①债权性投资的合同或协议;

②债权性投资的原始凭证;

③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或终止(中止)执行的文书。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5)因债务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提出诉讼后被驳回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或不予支持的,或经仲裁机构裁决免除(或部分免除)债务人责任,经追偿后债权无法收回而形成的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①债权性投资的合同或协议;

②债权性投资的原始凭证;

③法院驳回起诉的证明,或法院不予受理或不予支持证明,或仲裁机构裁决免除债务人责任的文书;

④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签章的关于追偿后债权无法收回而形成损失的书面声明。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6)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债权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①债权性投资的合同或协议;

②债权性投资的原始凭证;

③国务院批准文件或经国务院同意后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文件。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2、股权投资损失

企业申报扣除股权投资损失应逐项报送申请报告,并依据形成原因不同,分别提供有关证据予以确认。股权投资损失分项及报送证据要求如下:

(1)因被投资方破产清算形成的股权投资损失

企业因被投资方破产清算形成的股权投资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①申请报告;

②股权投资计税基础证明材料(包括企业进行股权性投资的合同、协议或章程和会计核算资料等相关证据材料);

③被投资企业破产公告、破产清偿文件;

④被投资企业资产处置方案、成交及入账材料;

⑤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有关投资(权益)性损失的书面申明;

⑥会计核算资料等其他相关证据材料。

若被投资方宣告破产超过三年以上且未能完成清算的,应提供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对可收回金额的鉴证证明和企业对被投资方不能清算的原因说明,可不提供破产清偿文件等资产清偿证明。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2)因被投资方关闭、解散、被撤销形成的股权投资损失

企业因被投资方关闭、解散、被撤销形成的股权投资损失应提供以下相关证据予以确认:

①申请报告;

②股权投资计税基础证明材料(包括企业进行股权(权益)性投资的合同、协议或章程和会计核算资料等相关证据材料);

③政府有关部门对被投资单位的行政处理决定文件、被投资企业终止经营证明文件、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解散证明文件、停止交易的法律证明文件或其他证明文件;

④被投资企业资产处置方案、成交及入账材料;

⑤资产清偿证明(被投资方的清算报告);

⑥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有关投资(权益)性损失的书面申明;

⑦会计核算资料等其他相关证据材料。

若被投资方关闭、解散、被撤销超过三年以上且未能完成清算的,应提供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对可收回金额的鉴证证明和企业对被投资方不能清算的原因说明,可不提供被投资方的清算报告。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3)被投资方被吊销营业执照形成的股权投资损失

企业因被投资方被吊销营业执照形成的股权投资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①申请报告;

②股权投资计税基础证明材料(包括企业进行股权(权益)性投资的合同、协议或章程和会计核算资料等证据材料);

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被投资单位营业执照文件或具有法律效力的查询证明;

④被投资企业资产处置方案、成交及入账材料;

⑤资产清偿证明(被投资方的清算报告);

⑥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有关投资(权益)性损失的书面申明;

⑦会计核算资料等其他相关证据材料。

若被投资方被吊销营业执照超过三年以上且未能完成清算的,应提供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对可收回金额的鉴证证明和企业对被投资方不能清算的原因说明,可不提供被投资方的清算报告。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4)被投资方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股权投资损失

企业因被投资方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股权投资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①申请报告;

②股权投资计税基础证明材料(包括企业进行股权(权益)性投资的合同、协议或章程和会计核算资料等证据材料);

③被投资方出具的停止生产经营活动的证明;

④被投资企业资产处置方案、成交及入账材料;

⑤资产清偿证明,即被投资方的清算报告;

⑥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有关投资(权益)性损失的书面申明;

⑦会计核算资料等其他相关证据材料。

若被投资方停止生产经营活动超过三年以上且未能完成清算的,应提供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对可收回金额的鉴证证明和企业对被投资方不能清算的原因说明,可不提供被投资方的清算报告。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5)被投资方失踪形成的股权投资损失

企业因被投资方失踪形成的股权投资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①申请报告;

②股权投资计税基础证明材料(包括企业进行股权(权益)性投资的合同、协议或章程和会计核算资料等证据材料);

③被投资方失踪的证明文件;

④被投资企业资产处置方案、成交及入账材料;

⑤资产清偿证明或者遗产清偿证明;

⑥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有关投资(权益)性损失的书面申明;

⑦会计核算资料等其他相关证据材料。

若被投资方失踪超过三年以上且未能完成清算的,应提供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对可收回金额的鉴证证明和企业对被投资方不能清算的原因说明,可不提供被投资方的清算报告。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6)股权转让损失

企业因转让被投资企业股权而发生的股权投资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①申请报告;

②股权投资计税基础证明材料(包括企业进行股权(权益)性投资的合同、协议或章程和会计核算资料等证据材料);

③股权转让合同或协议;

④股权权属发生变更证明材料;

⑤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有关股权性投资损失的书面申明。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3、委托贷款损失和委托理财损失

企业委托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款,或委托其他经营机构进行理财,到期不能收回贷款或理财款项,按照投资损失的相关认定条件及报送资料要求进行处理。

4、关联交易损失

企业按独立交易原则向关联企业转让债权和股权而发生的损失,或向关联企业提供借款、担保而形成的债权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

(1)企业按独立交易原则向关联企业转让债权或股权而发生的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①申请报告;

②企业出具的专项说明(包括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说明);

③具有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

④企业向关联企业转让债权或股权所签署的合同或协议;

⑤证明被转让债权或股权计税基础的相关证明资料;

⑥转让债权或股权成交及入账证明;

⑦债权或股权权属发生变更证明材料。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2)企业向关联企业提供借款、担保而形成的债权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①申请报告;

②企业出具的专项说明(包括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说明);

③具有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

④企业向关联企业提供借款、担保所签署的借款、担保合同或协议;

⑤会计做损失处理的凭证;

⑥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凭证(包括初始入账及后续证明借款或担保余额变化情况的相关核算凭证);

⑦根据造成债务人或被担保人无偿还能力情形的不同,提供具备相同情形时债权性投资损失、应收及预付款项坏账损失应提供的除上述证据之外的其他证据。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四)其他资产损失

企业申报扣除出售捆绑(打包)资产损失、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因业务创新但政策不明确、不配套等原因形成损失和因刑事案件或经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两年以上仍未追回原因而发生的损失等其他损失应逐项报送申请报告,并依据形成原因不同,分别提供有关证据予以确认。有关损失分项及报送证据要求如下:

1、出售捆绑(打包)资产损失

企业将不同类别的资产捆绑(打包),以拍卖、询价、竞争性谈判、招标等市场方式出售,因其出售价格低于计税成本而形成的损失,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1)申请报告;

(2)资产计税基础的确定依据(包括证明出售捆绑(打包)资产取得时的计税基础、累计税前扣除的折旧或摊销和资产净值等情况的资料);

(3)资产处置方案;

(4)各类资产作价依据;

(5)出售合同或协议;

(6)成交及入账证明;

(7)出售过程的情况说明。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2、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因业务创新但政策不明确、不配套等原因形成的损失

企业正常经营业务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而出现操作不当、不规范或因业务创新但政策不明确、不配套等原因形成的资产损失,应由企业承担的金额,可以作为资产损失并准予在税前申报扣除,同时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1)申请报告;

(2)资产计税基础(计税成本)的证明资料;

(3)损失原因证明材料或业务监管部门定性证明;

(4)损失专项说明。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3、因刑事案件或经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两年以上仍未追回原因而发生的损失

企业因刑事案件原因形成的损失,应由企业承担的金额,或经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两年以上仍未追回的金额,可以作为资产损失并准予在税前申报扣除,同时应提供以下证据予以确认:

(1)申请报告;

(2)资产计税基础(计税成本)等证明资产损失额的证明资料;

(3)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的立案侦查情况或人民法院的判决书等损失原因证明材料。

(企业应在提供的复印件材料上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公章。)

注: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八条 的规定,属于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应逐项(或逐笔)报送申请报告。企业申报扣除货币资产损失、非货币资产损失和债权性投资损失时应分别报送各类损失的申请报告;企业申报扣除债权性投资损失之外的投资损失(包括股权性投资损失、委托贷款损失、委托理财损失、担保损失和关联交易损失等)、其他资产损失时应逐笔报送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应注明申报企业名称、损失类型、损失明细、损失金额、损失发生的时间、损失的原因、企业对申报损失真实可靠性的声明等内容。

四、企业申报扣除资产损失的相关要求

(一)企业申报扣除资产损失报送的有关资料

1、清单申报资产损失

企业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扣除清单申报资产损失应根据申报方式的不同,在CTAIS电子申报系统中填报《企业资产损失清单申报扣除情况表》(以下简称《清单申报表》)或填报纸质《清单申报表》。《清单申报表》一式两份,一份税务机关留存,一份留存企业备查。

与清单申报有关的会计核算资料和纳税资料留存企业备查,不需要向税务机关报送。

2、专项申报资产损失

采取专项申报扣除资产损失的企业应向税务机关报送《企业资产损失专项申报扣除情况表》、《申请报告》、《提交资料清单》和损失证据资料等资料。各项资料的具体报送要求如下:

(1)《企业资产损失专项申报扣除情况表》

企业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扣除专项申报资产损失应按规定要求填报《企业资产损失专项申报扣除情况表》(以下简称《专项申报表》),《专项申报表》一式两份,一份税务机关留存,一份留存企业备查。

(2)申请报告

企业应逐项或逐笔报送申请报告。其中:企业申报扣除货币资产损失、非货币资产损失和债权性投资损失时应按损失大类分别报送各类损失的申请报告;企业申报扣除债权性投资损失之外的投资损失(包括股权性投资损失、委托贷款损失、委托理财损失、担保损失和关联交易损失等)、其他资产损失时应逐笔报送申请报告。

申请报告应注明申报企业名称、损失类型、损失明细、损失金额、损失发生的时间、损失的原因、企业对申报损失真实可靠性的声明等内容。

(3)提交资料清单

企业应按损失明细逐笔填报《提交资料清单》,《提交资料清单》应列明报送的各项损失证据名称(证据名称详见本《操作指南》第三条《专项申报资产损失应报送的证据》中的相关规定)

(4)证据资料

企业应按本《操作指南》第三条《专项申报资产损失应报送的证据》列明的各项损失应报送证据报送相关证据资料。

(二)企业申报扣除资产损失的流程

1、清单申报扣除资产损失的流程

(1)采取网上申报经CA认证的企业清单申报扣除资产损失流程

对采取网上申报经CA认证的企业,在申报系统中填写《清单申报表》,上传确认后即为已申报成功。

因经CA认证的电子申报具有法律效力,因此不需再向税务机关报送纸质《清单申报表》。

(2)采取电子申报未经CA认证的企业(指采取IC卡申报和采取密码登录方式的网上申报企业,下同)清单申报扣除资产损失的流程

对采取电子申报未经CA认证的企业,在申报系统中填写《清单申报表》,上传确认后,仍需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纸质《清单申报表》(一式两份)。主管税务机关受理人员受理后,在《清单申报表》“接收人”处签字后,将其中一份返还申报企业,作为税务机关已受理的凭据。

(3)采取纸质申报方式的企业清单申报扣除资产损失的流程

采用纸质申报的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纸质《清单申报表》(一式两份)。主管税务机关受理人员受理后,在《清单申报表》“接收人”处签字后,将其中一份返还申报企业,作为税务机关已受理的凭据。

2、专项申报扣除资产损失的流程

采取电子申报方式的企业和采取纸质申报方式的企业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纸质《专项申报表》和其他申报资料(详见专项申报资产损失报送的资料)。主管税务机关受理人员受理后,在《专项申报表》“接收人”处签字后,将其中一份返还申报企业,作为税务机关已受理的凭据。

附件:

1.《企业资产损失清单申报扣除情况表》

2.《企业资产损失专项申报扣除情况表》

上一篇:管理沟通难点下一篇:望洞庭语文古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