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学生减负的一些看法(精选14篇)
这里我们不否认有老师的责任心因素,但是我们更不能回避教学水平才是作业泛滥真正的“病根”,这从越优秀的老师留的作业越少,可他们教出来的学生能力却强、成绩却好便可以得到佐证。
要想把教学质量提高上去,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这是毋庸质疑的道理,这就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一定要透彻理解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把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有效地利用起来,每节课到底应该让学生学会什么清清楚楚,而且想办法扎扎实实地让学生真正学会。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有真功夫,要下真功夫。可是实际情况却大多不是这样的,我们听课时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课上,由于分析太杂、讲解太多,无效的劳动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学生该做的练习还没做完、该写的字还没有写全、该背诵的文章还没有背会,下课铃就响了,这时,老师往往轻松地说上一句:“课下我们把它做完!”
试想,所有课上该完成的都到课下去做完,那学生的作业不多才怪!如果老师的教学水平上去了,真正珍惜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所有当堂该完成的任务都当堂完成,学生课后只是做一点必要的巩固和练习,怎么会作业那么多?习惯于“题海战术”和“时间加汗水”的教学方法应该让它成为历史了!
关键词:自主管理,自律意识独立思维,平等待人,民主决策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大课堂。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 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制定符合学生年龄段特征的班级文化目标, 把班级还给学生,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意识, 提高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自我教育能力, 是让学生过德育的课堂生活的重要方面。笔者研究了些许自主管理理论, 并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总结了些许经验, 现就班级自主管理提出一些粗浅想法。
一、学生自主管理对教师的要求:
在认识上, 我的理解是学生自主管理 (我们学校称为学生自主教育管理, 强调教育主体和教育目的, 尽管说法有点长, 但确实是一种思路。) 对教师不是简单的解脱, 而是一种精神的解放 (信任、尊重、认同) , 所以对教师的要求反而显得更高。教师首先要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有自我教育 (管理) 的愿望, 相信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 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育意识。“教育即生长”, 每个个体学生的教育具有差异性, 每个生命的成长历程具有不可复制性。
在行动上, 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不是说教师把所有的班级事务推给学生, “事事有人做, 人人有事做”并非真正的学生自主管理。因为有些事本不需要学生做, 也有些学生本来愿意沉思的 (这一点和“课堂上鼓励人人发言并不好”的理由是一样的) , 学校分配至班级的事务班主任要有选择的交给学生或者解释给学生, 班主任要有这个判断力和解释力, 因为不管怎样, 学校的好多工作不会是直接安排给学生的, 而是针对班主任的。而作为学生来说, 他们有自己活动的目的和主题, 班主任不能因为借口实行自主管理而冲淡主题。同时班主任要做学生的导师, 要善于引领和导演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班主任也要防止借口放弃原则和推卸责任。
二、学生自主管理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自主管理是实行全员管理还是专人管理?学生 (班级) 自主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激发学生内心的自律意识, 养成独立思维、平等待人、民主决策的现代公民意识。那么学生自主管理是实行全员管理 (就是好多人认为的给每个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 还是专人管理 (班干部管理) , 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生的过去的习惯如何?学生对现代公民意识的理解如何?学生的价值取向如何?学生的优势如何?
不得不承认的是, 我们现在班级的设立都是既强制又随机的, 班主任也是一样。那么班主任能否面对不同气质的学生认真思考如何真正做到“以学为本”?
三、学生 (班级) 自主管理的评价:
班级自主管理的层次性在哪里?问这一问题时, 突然间想到了《第56号教室》雷夫老师的“六阶段论”, 那么班级自主管理的“六阶段”如何来评价。如果从学生、班主任、学校、社会四个方面来分析的话, 如何做到阶段化或者“平凡——优秀——卓越”的区分?四、学生 (班级) 自主管理有没有统一的流程和标准。我相信现在好多老师正在致力于这个问题的研究, 也有理由相信经过无数优秀的班主任探索, 将会为更多的班主任指明方向。我个人理解“统一的流程没有, 但遵循的规律应该有。统一的标准没有, 但底线应该有。”
说说我个人的一点思路和过去的粗糙做法:
首先, 明确班主任及学生的职责;这里的明确不一定要说出来, 或者写在纸上, 最重要的是如何指导我们的行动。把班主任在班级的定位找准, 同时也找到班级在学校的定位。有了这个目标, 我们的行动就不再盲目。同时在班级发展的不同阶段, 班主任的工作重心是有区别的。
其次, 树立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包括学生目标、班级目标、教师目标;也包括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有了目标就意味着我们的行动有了指向、追求, 更重要的是有了动力。
第三, 当实行“事事有人做”时, 一定要让学生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学校的每一件事都应该具有育人功能, 如果分解到学生头上的事务不具备育人功能, 时间一长, 学生的新鲜感一丧推失, 则会前功尽弃, 甚至起到反面教育功能。教育“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快乐”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的道理。教育学生“我们和他们不一样”的时候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尊重差异、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
第四、班规和班务协调机构的出台与设立, 要适时、适地, 帽子太多反而让人无所适从, “两只手表原理”相信大家都知道。班级规定要遵守学校纪律和法规的底线, 要允许有一部分人出现反复违反的情况, 因为人人遵守的法规要么不存在要么就是没有必要存在。班务协调机构人员对他人的监督权来自于班主任的权威的延伸, 而不是真正由学生赋予, 所以发生冲突时, 一定要心中有数。
一、 多上、上好公开课,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最有效途径
青年教师要上好汇报课,中老年教师也要上好示范课、研讨课。学生对老师的直接评价,就是看你的课上得好或坏。现在有许多教师不愿上公开课,对于学校安排的公开课,也只是应付一下,这样对专业成长很不利。只有认真准备,上好每一次校内公开课,慢慢积累经验,等有机会参加县市省级比赛,你的优势、你的积累、你的沉淀等能帮助你成功。中国人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心理,恨不得参加比赛就能获得好的等次奖,但不经过打磨,不经历风雨,你就像大棚里蔬菜。其实经历了一次县级评优课,你的收获就会很多。因为在备课的过程中,你不得不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内容、时间、教学步骤 、节奏、任务设置、教态、板书、课件、教具、仪表等等。有了思考,就会发现问题,就会有感悟,感悟后自然有收获。另外,通过上公开课,可以更加清楚自己的教学状态,特别是可以知道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虽然平时上课跟公开课相比,肯定有所不同,但是精心准备一堂公开课必定会对日后的常态教学有所影响。课后参与听公开课的老师都会对本节课作一个评价,评价的过程是教师们相互学习、交流、探讨的平台,是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的场地,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最直观有效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活动能总结教学中的许多经验,对营造科研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在目前形势下,一个教师如果不经过公开课的磨砺,是不可能快速成长的。公开课之于青年教师,好比磨刀石,它会使你快速地磨出锋利的“宝剑”;好比拐杖,它会让你助你快速成长和独立;好比镜子,它会照见自己的不足,使你更趋于成熟。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公开课,是教师们更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中学教学的有效结合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生机,更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这一职业群体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班班通的普及,畅言系统的运用成为难题。大部分教师只把班班通当作投影来用,下载PPT或其他资料,只是一个展示的平台。而现在所有的教学比赛,都涉及班班通的科学运用、课件的完美展示、图片视频等综合运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期时兴的微课、翻转课堂、微格教室的网上教学等,教育主管部门、我们的“砖”家都在盲目推崇,其实他们自己都没搞清楚。对于广大教师来说,特别是农村教师,需要的是这方面的手拉手的培训。应教会教师制作PPT,会插入音频、视频,会使用美化的软件,会在不同的程序中运用,会使用有关软件制作、剪辑微课作品;教会教师建立博客、微博、微信、QQ等,注册教学网站,上传或下载教学资源等。随着教师驾驭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最终受益者是中学的全体师生。大量信息的获取,能使教师的眼界更宽、思路更广、观念更新。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形式更新,方法更科学,学生获益也就更多,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而教育实践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教师专业能力中的核心内容;研究能力和水平体现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密切结合,是教育教学创新对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加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是教师将所学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转化为实际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也是获得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学科整合的教学策略。
三、读书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方面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相当惊人。教师要给学生喝“新鲜水”,自己就得有“长流水”,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常读书。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让自己浸润在文化的滋养里。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索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在不断的社会进步中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更多更新的知识来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在生活当中不断地充实思想,多读书学习,会读书,读活书。书是有生活有思想的人写的,来源于生活,萌芽于思想。等你读懂了生活,你就有了思想,那么你就是书,一本源渊博学的书。
四、制作试卷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现在市场上的试卷多得很,教师拿来就用,殊不知市场上的试卷大都不够好。一本试卷试题太多,有单元卷、期中期末卷、月考卷等,许多知识点在重复考,加重学生负担。网上试卷也多,有的教师下载一份,拿来就用,一点也不审核题目的难易。教师自己制作一份试卷,起码他会认真梳理考查的知识点,审度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试题如何呈现,与中考题型如何接轨等。许多问题便能在思考中解决,个人能力得以在锻炼中成长。
我对“要求小学开始学点语法修辞,掌握一些语文知识,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为了学习时间上更“经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会听说读写。但和传统语文教学相比,现在语文教学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读得太少,道理讲得太多。现在备课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七八个程序,这有点死板。老是这一套,课会讲得很琐碎,很技术化,破坏阅读的总体感觉,破坏语文课要有的熏陶的氛围。不要把一节课划分很多很细,也不一定老是一种程序与套路。文体、内容有差异,可以设计不同的程序。”这段话感触颇深。
听到这样一则新闻:著名作家王蒙身为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奇怪孙子的语文竟考不及格,就去做孙子的考卷,结果竟然考不及格。著名作家莫言,有次女儿把他的著名作品片段写进作文,结果老师批改后莫言看到,他的作品竟没有一句不是病句。
这当然不是他们学养不厚,学识欠缺,而是现在的语文教育太技术化,工具化。难怪有人大呼“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
有人曾经说过自己教了一辈子的语文也没明白语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许多学生学习了多年,也没明白这语文除了读书看报写字,到底学来有何用,于是学生若是误了几节语文课,他毫不担心,可要是误了几节数学课或英语课,他非要找时间补回来。历史上曾有人把语文课当政治课上,或者把语文上成了单纯的文学课,这都是片面地理解语文教学目标。摆脱了走入思想性的误区之后,现在语文教学又走入了工具性的误区,许多语文教师把一篇篇美好的文章肢解,分成许多个知识点,抓字词,抓句子,抓修辞,抓写作方法,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繁琐艰深,去猜测考试的类型,问题会怎么问等等,在讲解分析时,则按照“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来进行,多年不变,单
一、程式化、刻板,生动的语文课堂变得十分单调、枯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至于对学生的思想启迪、情感共鸣、心智开发、美感熏陶就更谈不上了。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于漪说过,不认清语文的这种人文性,只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用解剖刀对文章进行肢解,留在学生脑海里的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这样的后果自然是“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为机器人,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
语言文字存在其特有的多义性、模糊性等特点,这本来是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的,它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考试并不适合“标准化”。往往标准化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考试时拿高分,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面上看起来是实际动手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低下,其实质却是智力的萎缩,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弱化,甚至丧失。
然而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却任重而道远。尽管台湾近在咫尺,只隔一湾浅浅的浅浅的海峡,纵使万般风情,含情脉脉,台湾还是立即回归祖国的怀抱。总是因为这种或那种原因,致使台湾迄今还与大陆分离状态。综观中国近代史,我们眼中总是包含着血与泪。那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我们伟大的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我们当然希望把台湾早日统一起来,但我们也知道台湾问题又不是一早一夕就能解决得了的,可台湾问题一天得不到完美的解决,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华儿女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过我们的政府所进行不懈的奋斗,我们也是有目共睹的。1979年后,我们政府更是以极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和平统一。自1987年底以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但是,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逐步背弃一个中国原则,极力搞台独,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这种卑劣的行径是每一个爱国的华夏儿女所不齿的!他严重损害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危害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危害了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根据历史考证,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且紧密相连,由于后来地壳运动的原由,台湾慢慢与大陆之间出现一道海峡,台湾才变成四面环海的大陆岛。尽管物是人非,朝代变迁,但对台湾的管理却一天都没有松弛过。虽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一度被日本人侵占,在1949年,国民政府败局已定,逃至台湾,因种种原因,台湾问题就这样被搁浅了,一直没得到有效地解决!
台湾问题至今没解决,并不代表我们的政府放手台湾。相反,我们会更加努力,以积极的心态争取台湾的和平统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有神圣的使命。一直以来,我们的政府始终贯彻这一战略方针。
事实上,为了推动两岸关系的良好的发展,让台湾同胞看到我们政府的诚意,我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应有力的举措。两岸关系得到了很大的缓和。比如,我们政府采取积极的态度,鼓励发展两岸在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推动直接“三通”,还专门成立得到政府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建立联系,积极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我们的努力真的很欣慰,得到了众多台湾同胞的理解与支持,广大台湾同胞也为此做出了很好的回应。台湾当局近年来也相应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诸如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逐步放宽对两岸民间交流的权限,扩大间接贸易。开放间接投资,简化两岸同胞通话,通邮,通汇的手续。再加上08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对大陆的访问以及大陆海协会赴台北与台湾海基会的会谈,是两岸关系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更可欣可慰的是,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台湾同胞以各种方式给灾区同胞深切的关怀和无私的帮助。同样台湾突遭特大台风灾侵袭时,大陆人民也及时向台湾同胞伸出了援助之手。这足以体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情。
但我们也深深感受到,尽管目前两岸关系出现了一定的缓和,但前景仍令人堪忧。同样存在种种严重阻碍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和国家统一的阻力。
首先,台独势力依旧猖獗。就拿早期的李登辉说吧。在中台定位上,从“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走上“两个中国”、“一中一台”。1995年以后,李登辉的分裂行动进一步升级,公开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其最为恶劣的表演主是分裂祖国的访美活动,大肆向国际社会兜售所谓“中华民国在台湾”,企图仗外国之势,行分裂祖国之实。在民进党的压力下,李登辉的大陆政策几经调整,出现了“民进党化”的倾向。1999年5月李登辉出版《台湾的主张》一张,公开鼓吹肢解中国。事隔不久,又抛出“两国论”,说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是国与国的关系,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公开鼓吹“两个中国”的分裂言论。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无疑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带来不少的阻力;但现在国民党当政的马英九就表示不独不统。所以国民党也是没那么容易就将台湾归还给大陆的。
其次,外部势力的蓄意干涉。长期以来,美国和日本为了各自的目的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美国从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尤其是亚太战略考量,一直把台湾视为控制亚洲的战略要塞。就拿美国来说,它妄图西化、分化中国,鼓吹所谓台湾“民主化”的成果及“人权”等理念,对中国施加压力,并试图以台湾作为其对大陆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基地。与此同时,美国亲台势力仍不遗余力地鼓吹台独言论,煽动台独,给岛内外的台独势力以极大的支持,使形形色色的台独组织有恃无恐,更加肆无忌惮地开展活动。企图那台湾做筹码来挟持中国,已达到矮化中国,是我国经济迟滞发展。
尽管形势不容乐观,但住过统一大业是不容妥协的。因为台湾已不是简单的中国内政问题,也不只是又关乎中华民族荣辱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所以统一祖国主权势在必行,而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做到:
第一,稳定国内政局及周边环境,做好随时武力收台的准备。在国内,大力加强军队建设,快速提升军事实力。只有当中国的军事实力强大到足以制服台独时,态度才有可能避免。必要时我们只好武力解决政权了。
第二: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能台独势力纵横下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反对台独势力,两岸和平发展才会渐行渐好。总之,我们支持一切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的事,坚决反对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祖国统一的事。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将台湾从中国领土中分出去。
2011/1/17 23:13:08 来自 valyu 考点:考点是劲草最先推出的,确实是精品,比序列一强多了。我先买的是序列一,看了2章就发现很多问题,编排逻辑混乱,还有不少超纲内容。不过考点也并非没有改进余地,错别字是小问题,主要是个别地方还存在和大纲解析不一致的地方。比如毛中特经济一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大纲解析中并没有出现;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工作布局是大纲解析上有的,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考点上却没有。把这些小问题改一改,劲草的考点完全可以成为考研政治的辅导首选
考题:就像一部优秀电影的续集往往比不上原作一样,劲草的考题远不如考点让人满意。偏题、怪题较多,错误也不少。但另一方面我倒也没发现更好的选择题资料:序列二大部分题没有答案,在书店看了就没买;陈先奎2000题太细量太大,做了2章就没做了;大纲解析配套的1600题全做了,感觉水平跟劲草的考题相当。考题值得称道的一点是把每章的真题都列出来,不过有些列的太多了,早已不是现在的考试内容,像上个世纪的题基本上没必要列出来了。总之我没有发现特别满意的选择题资料。如果二战的话,我会考虑肖秀荣1000题,至少做肖秀荣的最后四套题感觉还是不错的,而且1000题的题量很好,足够了
另外抱怨一下今年毛中特分析题居然出了政治建设那章,经济文化两章都背熟了,就是没背政治,以为不会在那章出大题。考点上没想到,启航的20天20题也没有
1.新教材上的演示实验 、 学生随堂实验 、 分组实验 、 课外小实验较老教材多。 认真做好这些实验,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顺利地总结出规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前半学期的实验,一定要认真做、全部做、帮助学生做,而且要做得成功。 这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更加投入。
2.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 。 在多媒体设备未进入课堂之前,很多教师都深刻体会到: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学生来说确实很抽象,因此增大了教学的难度。 学生对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同时教师感到比较吃力。 虽然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但教学效果一般。 如摩擦起电的教学,电流产生和导体导电教学,一些物理过程进行得太快或太慢问题的教学, 一些微观或肉眼看不见的物理过程的教学,磁场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等等。 现在有了多媒体设备,这给我们带来了施展教学技能的自由空间。
尽可能想办法或创造条件把一些物理概念或规律用常规教学讲解好,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 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对如何教好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得更深、更透。 对于有些物理现象和规律,确实对学生来说太抽象难懂了,或在课堂上难于看见或根本看不见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进行得太快的现象。 此时恰到好处地借助多媒体,才能取得应有效果。
如在进行日食、月食形成的教学中,课本上只是用一个平面图表示出来,不够形象。 如果只通过平面图给学生讲解,学生学习效果一般,还是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怎么形成的环食,在什么地方能够看到环食或偏食? 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好, 我用Flash软件把太阳 、地球 、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放好 , 使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 这样在什么地方形成什么现象就很明显直观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再如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 如果做成动画如同水流,学生一看就能明白。
3.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关于基本概念,举一个例子。 比如速度,它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V=s/t。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也是V=s/t。 它适用于任何情况 ,例如一个百米运动员在通过一半路程时的速度是10m/s,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8m/s,跑完整个100米化的时间是12.5秒, 问该运动员在百米赛跑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按平均速度的规律计算平均速度V=100/12.5=8m/s。 再说一下基本方法, 研究初中物理问题有时也要注意选取 “对象”,例如在用欧姆定律解题时,就要明确欧姆定律用到整个电路即整体上,还是用到某个电阻即离单独的某一个电阻上。
4.加强直观教学 。 学生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 ,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和知觉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就要加强直观教学。例如:在教学生“功”这一章,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我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把五块砖以最快速度从一楼跑到四楼,测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 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终于明白了道理。这比我在课堂上自己演示,枯燥讲学要好得多。这样,在教师演示的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把握过程获得物理知识。 “探究学习”的特点之一是“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而获得知识”。 这就是说,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知识 ”与 “过程 ”的关系 ,这二者究竟谁是重点 ,正是传统教学与“探究学习”的区别,探究学习中不过分追求知识的严密性和现成的结论,而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将过程列为重点,要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 因此必须注意两个过程:首先,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 如电流的磁效应, 通过实验揭示其本质属性,学生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有些概念或规律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抽象才能得出,如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是很抽象的,通过实验, 对同一种物质不同质量与其所对应体积的比值研究,学生很快会发现:比值是一定值,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属性,定义为密度。 在此过程中学生既理解了密度概念,又学会了比值定义法。 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6.创设强化情景 ,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加深对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的理解。 例如:在讲完物体的重力和压力的联系和区别后,可创设如下情境加以巩固。 就重力大小和方向,对支面压力大小和方向讨论回答。 这对理解压力的产生及大小和重力有关或无关很有效果。
课堂创设情境应注意:
(1)教师要依教材内容 、 难易程度 、 学生接受水平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创设情境的方式。
(2)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创设情境 ,而且必须巧妙解决情境所涉及的物理问题。
(3)创设情境应有利于教师 “ 搭桥 ”、 学生 “ 过桥 ”, 符合学生认知梯度。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的
作文是语文的“半边天”,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语文分数的优劣。但事实上,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学生谈“文”色变,视作文为畏途,他们写文时,常常搜索枯肠,胡编乱造,敷衍完篇,应付了事,毫无作文的主动性和兴趣性。针对此现状,我在每接一个新班级时,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兴趣的培养。首先是利用“乡土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和神秘感,使学生找到榜样和信心。例如我把自己长期收集整理的我县作家的文章和自己创作的一些文学作品给学生诵读,让学生明白文学创作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的,从而使学生对写作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兴趣。其次,在作文教学的初始阶段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学生感兴趣的作为写作题材,巧妙命题。例如学生入学伊始,我便以《假如我是语文老师》《语文老师我想对你说》等为题,由于此时学生具有极强的表现欲和与老师交流思想的愿望,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写的文章大多真挚感人。再者,在作文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不要吝啬表扬语,要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增进学生写作的“内驱力”。第四,要明确写作目的。前文说过,作文水平的高低事关语文考试成绩的优劣,尤其是中考,作文分值甚重。古人云“文章千古事”。所以,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明白作文在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及日后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心理上重视,态度上端正,为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力求有序,注重技法
某些学校现行作文教学的弊端,就是作文的无序化。教师随意出题,学生盲目写作。其是针对教学大纲的哪一点,要达到何种训练效果,学生昏昏,教师也未必了然。日复一日,长期低层次机械性的写作训练,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改变这一弊端,我尝试实施“网络一体化”作文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谓“网络一体化”作文教学 ,就是把中学作文教学看作一个整体,把教学目标分解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循序渐进,学有所得,写有所获。如在初一阶段,我尝试让学生以“随笔形式”写作,不求成文,但求文笔生动,书写规范,目的是激活学生思维,打好基本功,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及表达能力,也即追求实现大纲要求的“文采”这一目标。初二阶段,重点让学生学生练习不同类型的记叙文,注重记叙文的情节构思结构安排等,力求实现“结构完整,构思精巧,意境深远”的大纲要求,并鼓励学生创新,富有个性,这也是整个作文教学的重心所在。初三阶段,主要训练学生的议论文和应用文写作,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复习,做好作文考前的指导,使学生以良好的状态“冲刺中考”。在力求作文教学有序的前提下,教师还要认真向学生传授写作技巧。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范文引路,巩固迁移”的教学方法。所谓“范文引路”,就是师生共同搜集一些精美文章,在课堂上师生一同鉴赏,赏其语言,品其技巧,然后让学生有意识地吸收借鉴,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这样读写结合,以读带写,有仿入门,有法可鉴,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巩固迁移”,就是通过一段练习学生熟练掌握了某种格式后,教师因势而导,鼓励学生“同中求异,同中求变”,写出更多的富有個性的丰富多采的文章来。
三.强化练习,点面结合
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由知到行的过程。任何完美的理论若不同实践结合起来也是徒劳而无益的。因此,我把“强化练习,点面结合”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重要有效手段付诸教学之中。“点”就是由学生自己命题,自由写作的文章;“面”就是配合教师“作文网络”而进行的有条件限制的学生作文。为此,我一改原来两周作一次文的做法,要求学生“每周一小文,两周一大文”,“小文”即“点”,“大文”即“面”。为了使学生思想活跃,文路畅通,取材广泛,能保持高昂的写作兴趣而不感到厌倦,我坚持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给学生“通报”当日的“社会新闻”,使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同时在班内创办“手抄报”等第二课堂,择优发表学生习作,适时对学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这些措施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班内形成人人爱好写作、人人参与写作的良好氛围。
四.注重差异,分类指导
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但不可否认,由于遗传、家庭环境及其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水平等的不同,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差异。就作文而言,具体表现为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等间的个性差异。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大面积提高整个班级的写作水平?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分类定标,区别辅导,分层批改”的措施。“分类定标”就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在保持教学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区别辅导”就是在辅导中做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譬如,有的学生书写潦草,则重点训练其书写;有的学生语言枯燥,则有意识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分层批改”就是对写作能力高的学生,多言其不足,多提要求,让学生能更上一层楼。对写作水平差的学生,多肯定其成功与进步之处,使学生看到希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扬长补短,主动进取。还有就是当场收作文本,现场批改。及时给学生批改和点评。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从初中到大学,几乎每年都有政治课,在这些课程中,多多少少地会碰到和马克思主义有关的一些内容。说实话,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不深入的。这次有幸选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给了我一个能更深入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机会,希望能解决我心中的疑惑。
理论性的不会,我就谈谈和我们平常密切联系的,就谈谈我对共产主义的一些看法。面对现在的物价飞涨,房价高居不下,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我对我们政府的是有点不满的,我承认是个小愤青。我也在想,可能理想与现实是有不同的,虽然马克思主义里所描述的世界每个人都很向往,而且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政府是以这一目标做的,但在现实中,我对马克思主义里说的共产主义是有疑问的,比方说:在资本主义为主的世界中,很多规则是资本主义国家说的算的,那么,作为一个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中国,真的能实现这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体制吗?这个我是很疑问的,希望老师能够指点迷津。
还有一点就是,马克思主义里的共产主义到底是通过什么实现的。社会主义过渡?还是可以通过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进行过渡?我产生这点疑问主要是周围同学对我的影响,高中同学去了北欧丹麦作为交换生,他回来后带给我的信息就是在那边人们拥有更多的自由,人们的生活更加惬意,无需担心各种像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问题,他觉得这种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更接近于他脑中所想的共产主义了。这种观念也动摇了我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的理解,虽然从制度上我们国家是更优秀的,但为什么别的国家更接近社会主义?这个还希望老师能够指点一下。
虽然是一个门外汉,但我对马克思主义还是很相信的,它对全球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是不可否认的。虽然有疑惑,但我觉得马克思主义是能够领导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的,是值得我们坚持的。我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是包括世界的方方面面的,但不得不承认到现在为止我还没看过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所以我的认识肯定是片面的。我希望在马原课结束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会有不同,不奢求完全理解,但求不被外界误导。
整整25天,伴随着我们招聘一站站的进行,论坛上也逐渐热闹起来,可以说,现在达到了一个高峰:有cohlsz12和rockykong的精彩对话,有bbcand的赋诗和感谢信,有tih中肯的建议,有juehoow和vivian等老朋友的关心,更有其他无数学子对我们的关注和期盼……无论是何种原因,如此多的人对我们的工作倾注了如此多的感情,我真诚的向你们表示感谢!
之前看到了很多同学发帖,限于时间和精力的关系,我们不能一一回复,就在这里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笼统的谈一些观点吧。当然,对于一些比较有争议的问题,各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我无意说服大家,只是彼此交流吧,欢迎大家多提意见。
一、关于“演讲评估”。
这次我们引进“演讲评估”的选拔方式,在招聘过程中备受大家关注,更在“水木社区”等高校bbs上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我们收到的评价正、反两方面都有,不少同学觉得这种形式作秀的成分很重,还将这一环节和“超级女生”进行了比较,认为许多优秀的同学因为不善作秀而被淘汰。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作为一名HR,从目前的工具及技术水平出发,采用任何一种选拔方式,都是无法达到绝对的全面和客观的。因此我们只能从职位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我们需要着重考核的方面来设计面试方法。作为一家主营建筑总承包和房地产的企业,每一名员工必须具备足够的表达能力和良好的亲和力,所以在同等条件下,我们会优先选择善于沟通交往的同学进入公司。
另一方面,一段精彩的演讲不仅仅需要良好的口才,在时间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如何根据给定的要求对演讲内容进行取舍,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核心优势,同时吸引在场听众的注意力,是考察一个人思维、应变、逻辑等诸多能力的有效方法。并且,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素质模型,长袖善舞、口舌生花的同学不一定能够得到高分。
二、关于决策机制。
关于决策机制,大家最大的质疑在于“效率”。
中海的核心价值观里,“诚信”是摆在第一位的。我想在招聘过程中,“诚信”就意味着给每一名应聘者提供公平的机会。不少同学反应我们的决策过程太长,而且多年来在这方面没有改进。对此我没有辩解,只想在致歉之余表述一下我们的出发点:“公平”与“效率”的取舍。首先,中海的校园招聘是全国性的,由于我们人力物力有限,所以只能选择在建筑类专业实力最靠前的、或在地处我们设有子公司的城市的十余所大学进行招聘。其次,为了能尽快给大家反馈,我们历年来不断改进和优化每一站的招聘流程,同时自开始,我们设立了南、北两组招聘队伍。我们也非常清楚,过长的决策时间意味着更大的人才流失风险。因此,在改进工作流程、缩短决策时间方面,我们是有压力和动力,同时作出了巨大努力和改进的。
那么为什么不在每站结束后立即公布该站的入选名单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为了做到“公平”,而不得已在“效率”方面作出了让步。在招聘总人数一定的情况下,在综合考虑全国各站人选之前,确定某一站的录用人选,这对每一站的应聘者来说都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的入选机会或入选水平一定会随之改变。这个道理大家可以仔细想想:)
客观的讲,决策过程较慢是我们校园招聘的一个弱点,是需要不断改进的。但在目前没有“最优方案”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选择一个符合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次优方案”。给大家带来的不便,还请各位谅解。
三、关于体验计划。
体验计划是一个应聘者进一步认识中海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入选的应聘者与公司、领导及员工“亲密接触”后,最终作出是否加盟的选择。我们在这一环节提出25%的筛选率,既考虑到部分同学可能会主动放弃加盟,也给公司最终决策留出一定的空间,是综合两方面因素的结果。在这样一个就业高峰期,我们明白三天的机会成本对大家的重要性,但我们可以保证,只要你在体验计划中正常发挥,基本上可以确保你获得最终的录用通知。
四、关于薪酬。
这一点cohlsz12和rockykong在前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只补充一点:在招聘过程中,我们一直在不断的追求和应聘者达成“共识”,即一方面应聘者需要满足我们的要求,另一方面,公司也需要满足应聘者的预期,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在彼此价值取向不同时,我们尊重你的选择,也希望你能尊重我们的文化与特点。
客观的讲,能够在宣讲会上将公司的薪酬体系及设计理念系统的向大家进行说明的公司应该不在多数。
五、关于心态。
每次参加校园招聘,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面对超过95%的没有成为“海之子”的应聘者。无法否认,太多的优秀毕业生满怀着诚挚来应聘的时候,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说“No”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毕竟我们只是众多企业中的一家,毕竟我们能够接纳的学生总数只有150-200人。
我和你们中绝大多数人一样,经历过许多次的失败和被拒绝,经历过漫长的等待,以及等待后的失落。我无法提供给你们更多的职位,也无法给你们更多的帮助,但我理解你们的感受,同时也相信你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承受得起失败的,因为你们都在追求成功。
关键词:实验教学 功能 探讨
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作为自然科学,根据其学科特点,要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化学实验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当下,如何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笔者站在新课程改革的视角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阐释。
一、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经常听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实验内容的教学,课堂显得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准备一些与教学有紧密联系的实验,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化学实验是最能打动学生内心的,尤其是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巧用实验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愉悦中学习,提升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如对“过氧化钠的性质”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程序:水和二氧化碳常用来灭火,但是向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滴入数滴水或者拿吸管用嘴吹气,我们能够看到脱脂棉燃烧起来了。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此实验现象说明了过氧化钠具有怎样的性质呢?此教学过程层层设疑,使学生深入学习,激发学习的好奇心。此教学情境学生久久难忘,对于学习内容掌握地更加深刻。
化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没有化学实验,化学学习将变为机械的识记,化学教学将变为空洞的说教,失去了化学的趣味性,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能也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化学知识将失去内在的生命。如果教师教学时在不同的课型中都能让学生动手做一定的实验,定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实验是多种多样的,实验中所贯穿的知识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这样既使学生巩固验证了所学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没有课内教学实验的课程中,创设与教学有关的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二、化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什么是探究,怎么样做才算是探究呢?在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化学教科书中,有“科学探究”栏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这一功能,让学生自己思考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而不是让学生记住实验的结论。尤其是新课改倡导合作探究学习,其“探究”应该就是实验探究。为突出新课改教学的理念,教师应充分挖掘有用的素材,设计出高质量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认真、科学有效地探究,并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但要注意科学探究活动不能流于形式,为探究而探究。比如,对于氧化铝两性的学习,教师可先引出一个生活常识——铝制品不能用来长期放置酸性或碱性物质(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放酸菜或海带的铝盘第二天会观察到冒气泡的现象)及已学过的一个知识点——金属铝在空气中极易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来引导学生思考。接着,师生共同推测出氧化铝能与强酸、强碱发生反应,并共同动手做氧化铝和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来验证推测。实验分组进行,第一组分别把打磨过的和未打磨过的相同形状的铝片放进同浓度的盐酸溶液中,观察产生气泡的时间长短;第二组分别把打磨过和未打磨过的相同形状的铝片放进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产生气泡的时间长短。由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得出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的结论,这样就避免了枯燥的说教,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启发。学生有了这个知识能力就会感觉后面要学到的氢氧化铝两性的探究非常容易。通过探究,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够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来设计实验探究,并且把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就能使科学探究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三、化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就是指学生在对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全面掌握、理解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再思考、再提炼、再生成,形成发散性思维,从而把学习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准。我们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思考问题的水平,开发潜在的智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重要,近年来的高考题目也明显地体现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查,减少了实验技能,对于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要求明显增多了。“实验教学已经成为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要发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功能。”在培养实验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形成科学方法,初步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实验是人教版教材中的一个演示实验,要做成功这个实验,要求是比较高的,因为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如果不做无氧隔绝是不会看到白色沉淀的。所以,教师可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化学反应装置完成该实验,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我在讲授该内容时先布置任务,让学生设计出一系列的装置图,并进行合理性的判断。该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参与热情极高,堪称是一节高效课。在新课改的教学中,这点尤为重要,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内课外动起来,这样才会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加以指导,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实验设计,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
化学家戴爱邦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佳场所。”发挥好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一定能够取得化学教学的高效性。所以说,化学实验教学已经成为提高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许二新.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J].化学教学,2009(12).
网络控制的目的就是确保一定范围内的网络及其网络设备能够稳定、可靠、高效地运行, 使绝大部分网络资源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达到用户预期的要求。过去有一些简单的工具用来帮助网管人员管理网络资源, 但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和复杂度的增加, 对强大易用的管理工具的需求也日益显得迫切, 管理人员需要依赖强大的工具完成各种各样的网络管理任务, 而网络管理系统就是能够实现上述目的系统。
1 WBM技术简介
随着应用Intranet的企业的增多, 同时Internet技术逐渐向Intranet的迁移, 一些主要的网络厂商正试图以一种新的形式去应用MIS。因此就促使了Web (Web-Based Management) 网管技术的产生[2]。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管理模式———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式, 从出现伊始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以其特有的灵活性、易操作性等特点赢得了许多技术专家和用户的青睐, 被誉为是“将改变用户网络管理方式的革命性网络管理解决方案”。
WBM融合了Web功能与网管技术, 从而为网管人员提供了比传统工具更强有力的能力。WBM可以允许网络管理人员使用任何一种Web浏览器, 在网络任何节点上方便迅速地配置、控制以及存取网络和它的各个部分。因此, 他们不再只拘泥于网管工作站上了, 并且由此能够解决很多由于多平台结构产生的互操作性问题。WBM提供比传统的命令驱动的远程登录屏幕更直接、更易用的图形界面, 浏览器操作和Web页面对WWW用户来讲是非常熟悉的, 所以WBM的结果必然是既降低了MIS全体培训的费用又促进了更多的用户去利用网络运行状态信息。所以说, WBM是网络管理方案的一次革命。
2 基于WBM技术的网管系统结构
2.1 系统的设计目标
在本系统设计阶段, 就定下以开发基于园区网、Web模式的具有自主版权的中文网络管理系统软件为目标, 采用先进的WBM技术和高效的算法, 力求在性能上可以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本网管系统提供基于WEB的整套网管解决方案。它针对分布式IP网络进行有效资源管理, 使用户可以从任何地方通过WEB浏览器对网络和设备, 以及相关系统和服务实施应变式管理和控制, 从而保证网络上的资源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并保持网络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2.2 系统的体系结构
在系统设计的时候, 以国外同类的先进产品作为参照物, 同时考虑到技术发展的趋势,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进行设计。我们采用三层结构的设计, 融合了先进的WBM技术, 使系统能够提供给管理员灵活简便的管理途径。
三层结构的特点[2]:
(1) 完成管理任务的软件作为中间层以后台进程方式实现, 实施网络设备的轮询和故障信息的收集;
(2) 管理中间件驻留在网络设备和浏览器之间, 用户仅需通过管理中间层的主页存取被管设备;
(3) 管理中间件中继转发管理信息并进行SNMP和HTTP之间的协议转换三层结构无需对设备作任何改变。
3 网络拓扑发现算法的设计
为了实施对网络的管理, 网管系统必须有一个直观的、友好的用户界面来帮助管理员。其中最基本的一个帮助就是把网络设备的拓扑关系以图形的方式展现在用户面前, 即拓扑发现。目前广泛采用的拓扑发现算法是基于SNMP的拓扑发现算法。基于SNMP的拓扑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有效的, 拓扑的速度也非常快。但它存在一个缺陷[3]。那就是, 在一个特定的域中, 所有的子网的信息都依赖于设备具有SNMP的特性, 如果系统不支持SN-MP, 则这种方法就无能为力了。还有对网络管理的不重视, 或者考虑到安全方面的原因, 人们往往把网络设备的SNMP功能关闭, 这样就难于取得设备的MIB值, 就出现了拓扑的不完整性, 严重影响了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针对这一的问题, 下面讨论本系统对上述算法的改进——基于ICMP协议的拓扑发现。
3.1 PING和路由选择
ICMP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分组网探测PING (packet Internet Groper) 用来测试两个主机之间的连通性。PING使用了ICMP回送请求与回送回答报文。PING是应用层直接使用网络层ICMP的一个例子。它没有通过运输层的TCP或UDP[4]。
PING的主要操作是发送报文, 并简单地等待回答。PING之所以如此命名, 是因为它是一个简单的回显协议, 使用ICMP响应请求与响应应答报文。PING主要由系统程序员用于诊断和调试实现PING的过程主要是:首先向目的机器发送一个响应请求的ICMP报文, 然后等待目的机器的应答, 直到超时。如收到应答报文, 则报告目的机器运行正常, 程序退出。
路由建立的功能就是利用IP头中的TTL域。开始时信源设置IP头的TTL值为0, 发送报文给信宿, 第一个网关收到此报文后, 发现TTL值为0, 它丢弃此报文, 并发送一个类型为超时的ICMP报文给信源。信源接收到此报文后对它进行解析, 这样就得到了路由中的第一个网关地址。然后信源发送TTL值为1的报文给信宿, 第一个网关把它的TTL值减为0后转发给第二个网关, 第二个网关发现报文TTL值为0, 丢弃此报文并向信源发送超时ICMP报文。这样就得到了路由中和第二个网关地址。如此循环下去, 直到报文正确到达信宿, 这样就得到了通往信宿的路由。
3.2 网络拓扑的发现算法具体实现的步骤
(1) 于给定的IP区间, 利用PING依次检测每个IP地址, 将检测到的IP地址记录到IP地址表中。
(2) 对第一步中查到的每个IP地址进行traceroute操作, 记录到这些IP地址的路由。并把每条路由中的网关地址也加到IP表中。对IP地址表中的每个IP地址, 通过发送掩码请求报文与接收掩码应答报文, 找到这些IP地址的子网掩码。
(3) 根据子网掩码, 确定对应每个IP地址的子网地址, 并确定各个子网的网络类型。把查到的各个子网加入地址表中。
(4) 试图得到与IP地址表中每个IP地址对应的域名 (Domain Name) , 如具有相同域名, 则说明同一个网络设备具有多个IP地址, 即具有多个网络接口。
(5) 根据第二步中的路由与第四步中得到的子网, 产生连接情况表。
结语
这里提出的ICMP协议的拓扑发现方法能够较好的发现网络拓扑, 但是它需要占用大量的带宽资源。本系统进行设计时, 主要考虑的是对园区网络的网络管理, 所有的被管理设备和网管系统处于同一段网络上, 也就是说, 系统可以直接到达被管理的网络, 所以对远程的局域网就无能为力了。在做下一步工作的时候, 可以添加系统对远程局域网络的管理功能。
参考文献
[1]晏蒲柳.大规模智能网络管理模型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5, 3.
[2]周杨, 家海, 任宪坤等.网络管理原理与实现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3]李佳石, 冰心.网络管理系统中的自动拓扑算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2, 6.
作者:林火旺(台大哲學系教授)
分類:4.1/4.6
出處: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五卷第二期
一、前言
任何一個國家為培養其未來的社會成員,都會進行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目的當然和這個國家的未來發展有密切的關係,所以不同的社會在不同的發展理念、不同的理想公民形象下,會產生不同的公民教育內容和方法。我國是一個以實施民主憲政作為立國和治國藍本的國家,所以公民教育的目的當然應該是:充格,以使民主政治的發展能因其公民堅實穩固的民主理念和行為模式中,持續成儘管我們社會從上到下,對發展和建立民主政治的信心和承諾已無庸置疑,但是對於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卻普遍缺乏認知,所以當前我國的公民教育並無法有效地培養出合格的民主公民,本文擬從個人多年來研究道德哲學和自由主義的心得,提供所有參與公民教育之決策者參考。
二、民主社會與倫理重建
民主思潮自民國以來,一直主導整個中國人的心靈,「五四」時期絕大多數的中國知識分子都認為「民主」和「科學」是中國振衰起蔽的兩貼靈藥,尤其「民主」更是徹底改造中國體質的蔪新的思考模式。然而民主制度和中國傳統的君主政體是兩套完全不同的政治體制,中國傳統的思想中幾乎沒有民主的養料,所以數十年來我們在實行民主政治的過程中,充滿了挫敗、失望、和疑慮,社會的種種失序和亂象,以及立法委員和國大代表的粗俗演出,再再使國人開始懷疑中國人的社會是否適合實行民主?
民主的體制確實創造了西方枝繁葉茂的近代文明,但是這個體制背後其實是蘊藏了一整套自由主義的哲學思想,也尌是說,民主的政治設計是基於自由主義對人、人性和對人類社會整體的世界觀,我們雖然移植了西方的民主設計,卻忽略這個制度必須在特殊的土壤中才能生根發展。台灣社會目前所出現的種種令人啼笑皆非的民主現象,歸根究底其實尌是因為我們只有民主的制度,卻缺乏民主社會應有的心態,我國的民主政治尌好像學西方人吃牛排,我們很想立即吃到好吃的牛排,卻不知道要享受牛排,必須先學會如何使用刀叉,用筷子吃牛排牛肉
當然也可以到口,可是會吃得亂七八糟,把原本一套漂亮的衣服都弄髒了。所以有人會認為,為了吃一頓牛排而弄髒一套有價值的衣服是不值得;正如有人認為,為了實行民主卻造成社會亂象和不安一樣的不明智。
實行民主政治,讓人民擁有更多的自由和人權,是不是必然會產生台灣社會當前的種種弊病?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西方的憲政成果尌是最好的例證,然而如果我們的社會要擁有民主而不要有亂象,我們必須重塑民主政治特有的世界觀,換句話說,我們必須以自由主義的精神和理念重建社會的倫理關係,才能使我們活得「自由」而且有秩序、擁有尊嚴而且能安心。在本質上,我們的社會仍然是一個以儒家為主的傳統社會,威權體制下的習慣和信仰仍然有形無形地主宰一般人的生活和判斷。所以儘管我們承認自由社會,尌會產生多元價值,因此意見不同在民主的社會中是常態,但是我們在真正面對不同主張時,卻依然是以真理的代言人自居,「自反而縮雖千萬吾往矣」尌可以合理化對異己的一切羞辱、打擊和排斥。把「自由」當成「合法自私」的荒謬想法,尌是我們社會的病源。許多關懷社會的有識之士,對當前社會的現象憂心忡忡,有人認為我們社會需要重新重視儒家倫理文化,才能拯救淪落陷溺的世道人心。這種主張似是而非,儒家思想和自由主義並非完全不相容,但是如果我們實行民主政治的決心不變,當前我們所最需要的是特屬於民主政治的倫理文化。事實上制度和思想是一個整體,制度是思想的外在呈現,我們不可能建構一套缺乏民主養分的社會關係,而同時希望民主制度能在這樣的土壤上開花結果。儒家文化和思想不是不好,只是完全以儒家倫理規範的社會並不能讓民主政治紮根、落實。
因此當務之急是:以民主政治的倫理重塑我們當前自由卻失序的社會,也尌是說我們需要一套民主的倫理,我們需要在個人享有充分自由的社會中,重新建立一套人與人之間的正當關係,使得自由不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其實如何讓個人擁有自由卻仍然維繫一個和諧而有秩序的社會,一直都是自由主義理論的焦點。
三、自由主義和公民概念
當代民主政治的形成是奠基於自由主義的一些理想之上,所以要理解我們社會在實行民主政治所產生的病因,必須對自由主義的基本理念和德行有所認知。自由主義發軔於十六、七世紀的宗教戰爭,自由主義思想家呼籲以宗教的寬容消弭當時充滿爭議的教派衝突。事實上希臘和中世紀的主要思想家都樂觀的認為,只要透過人類理性能力的充分發揮,人類對於「何謂理想人生」自然可以找到一個客觀、正確的解答,所以政府的目的尌是如何促進和實現此一美好的人生。但是這種主張卻也賦予專制政權以「為人民利益」作藉口,進行其壓制異己、箝制言論的合法基礎,這也是異教徒遭到長期凌虐,造成宗教衝突的主因。從戰爭的陰影中自由主義思想家體悟到,人類對於何謂理想人生和生命的終極關懷存在極大的差異,因此,除非採取高壓強制的手段,否則很難用理性的方法達成相同一致的看法。也尌是說,他們認定人類對生命意義的歧見是一個永恒而無法消除的事實,因此政府存在的功能並不是為了實現某一種特別的理想生活方式,而是要
使所有擁有不同生命態度的人,都能在一個公平的條件下,自由的追尋屬於自己的特殊生活方式,實現自己對生命的承諾。
所以自由主義的基本假設是人的平等性,其政治設計尌是在寬容和尊重不同的價值理想的前提下,建構一個社會成員都可以合理接受的公共制度。民主政治的各種設計尌是為是實現這樣的理想,所以給予人民有平等的基本自由,以決定公共政策;在不違反公共規範的前提下,自由的安排個人的理想人生。因此自由主義所關心的兩大核心問題是:(1)如何界定政府權威和個人行為之間的適當關係,以提升和保障個人自由;(2)承認多元價值是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如何使擁有不同想法的人卻能形成一個共利共榮的社會。
事實上自由主義的民主制度尌是要為具不同生命理想的所有社會成員,建構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公共規範,使得民主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在彼此尊重這個共同的規範中,過自尊、自由的生活,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個人要擁有真正自由、尊嚴的生活,必須公領域的秩序和規範先受到尊重。也尌是說,只有在不違反公共規範的限度之內,個人才能自由的追求屬於自己特殊的價值理想。這種尊重公共規範的德行是民主社會中「公民」的概念,換句話說,民主社會的每一個成員同時具有兩種身分:「公民」和個人,一個自由而有序的社會,必須每一個個人都能做一個稱職的公民。所以一個夠格的民主社會成員,不應該只是具有法律上「公民」的身分,還應該具有道德上合格公民的基本德行。
因此民主社會中一個合格的公民,不只是年滿二十歲、沒有受褫奪公權之制裁、有行使公民權利之起碼能力,而且還要滿足一些現代公民的積極條件,如:有能力和不同意見者平等相待、尊重每個人的基本自由和權利、理性溝通和討論、容忍不同之價值理想、尊重公共規範、履行個人應盡的義務等。事實上,在多元衝突的民主社會中,只有當公民普遍具有這些德行之後,個人享有充分的自由而仍然「亂中有序」。
四、對公民道德教育的幾點建議:
從前面的論述中,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民主社會要能真正開花結果,需要營建一個適合民主成長的環境,而如何調適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以開創一個適合民主倫理的土壤,實在是我們當前公民教育的重要課題。因此,如果我們培養出真正具有民主品質的公民,除了要教育民主公民應有的知能,如: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瞭解憲政民主的基本常識、認知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學習參與社會之必要技能之外,最重要的則是自由主義精神和理念的陶冶,以及公民德行的養成,因為缺乏公民德行,一個自由的社會,人民會濫用自由而不知節制;而一個擁有自由卻不知尊重他人自由的社會,其結果必定是: 大家的自由都不會得到有力的保障,自由社會也將無法持續存在。
因此公民道德教育應該是公民教育中最根本、也最核心的部分,對於公民道德教育的具體做法,我有以下幾點建言:
(一)對高中以下學生的公民道德教育:
高中以下的公民與道德教育目前仍以儒家的倫理德目為主,事實上這對訓練民主社會的公民德行而言,並不是最適當的教材。因為這樣的德目內容雖然不致於和民主社會應有的倫理相背,但是由這些德目所建構的整體人生觀,並不是自由主義的人生觀,所以無法對民主生活中實際的重大問題,提供具體的指引。事實上對自由主義而言,社會的多元性是自由環境不可避免的事實,儒家的人生觀或宇宙觀只是諸多觀點中的一個,並不是所有人的心性都適合這樣的人生理想。因此如何在高中以下公民與道德教材中融入自由主義的德行和理念,以成功的培養未來公民具有民主的品質素養,是當前公民教育的首要工作。
然而由於我們現在缺乏這方面的師資,因此可行之道是集結政治、法律、政治哲學、倫理學、教育等各方面專家,審慎的重新編寫各級學校的公民與道德教材,這樣至少使得教授這門課的老師,可以從教材中學習民主政治所植基的根本理念,也可以較正確得掌握民主社會所最應該強調的公民德行。
(二)對大專以上學生的公民道德教育:
1〃加強哲學思辨的訓練、開設倫理學課程:
道德教育應該是一個講理的教育,如果教導道德而不能以說理的方法說服受教者,道德規範會變成教條、口號。因此大專學生是理智成熟最重要的階段,應該強化其哲學教育,強化其思辨訓練,使其有能力知道倫理道德存在的理性基礎,如此道德才能因理性的接受而內化成個人的人格。而倫理學尌是從哲學推理的角度談論道德問題,所以是大專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礎,應該成為大學院校通識課程中必要的課程。如果由於國內研究倫理學的學者有限,至少應要求各大專院校將哲學概論或理則學列入通識學分中,以培養知識分子普遍說理和推理的能力,養成說理的習慣,使多元社會以講理解決衝突,增進多元的互尊以及和諧理性的發展。
2〃工程倫理、醫學倫理、企業倫理、新聞倫理等專業倫理課程哲學化:目前國內開設專業倫理課程的學校並不多,但是最近已有趨勢顯示專業領域對倫理課程的重視,但是根據我的理解,這種課程多由專業領域中的教授擔任,但是由於他們對倫理學的知識涉獵有限,所以通常無法處理從理性的基礎建構專業的倫理規範,因此所教導的倫理規範,多基於經驗或親身感受,而對於缺乏人事歷練的學生而言,只是紙上談兵,流於形式。因此今後這類課程應該由具有專業倫理學訓練的學者授課,或由倫理學者和各專業領域的專家共同授課,以實務和理論配合,應該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三)對社會大眾的公民道德教育:
1〃國會殿堂的打罵、鬧場等種種肢體抗爭,都是由於欠缺民主素養和風範所致,我們不能只是消極的引以為恥,更應該透過大眾傳播媒體積極的邀請專家學者,以理性的方法分析指出,為什麼不能以「替天行道」作藉口隨便出手打人?為什麼不能假藉「民意」之名口出穢言?我們應該利用大眾媒體的廣大功能,給
予社會大眾民主政治的機會教育,使我們的一般人民能從似是而非的反民主動作中,更深刻的體會民主政治的真諦、學習如何正確的選擇夠格的民意代表,以及理解自由主義的倫理和尊敬法律、公權力的必要性。
2〃集結現有一些以提升文化、重振倫理為目的之民間基金會,將有限的人力和物力結合學術界有心人士,作整體的配合、規劃和設計,使得民間的力量不致於只從事一些零星、細瑣、不相關連的努力,而使各個團體單獨面對如此艱難的工作,產生有心無力的感觸。
五、結論
1、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知道,课改新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教师的指导得法,学生的运用得当,能让学生切实的打好阅读基本功,培养自主意识,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必须有目的、有要求、有层次。例如:第一个层次是初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扫除读音障碍,边读边想,圈画生字,标记疑问处,阅读的目的要求明确了,学生便在读的过程中仔细认字,积极思考。第二层次的读是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先由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采用多种读书方式,如诵读、轻声读、默读、赛读等进行充分的读书,自主思考。讨论问题时,在关键地方教师要注意点拨引导,让学生把教师想讲的话说出来,从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明”的能力,也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第三个层次的读是要求学生寄情于读。因此,学生在愉悦的阅读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从而快快乐乐的学语文。第四层次的读,是指导个性化的阅读。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读读、说说、评评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学生的身心放松了,思维激活了,阅读自主了,个性也就发展了。
2、让学生充分表现自主读书获得的感受。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通过自主阅读探究,学生对课文产生了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外显表现。比如:
诵读──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展现自己对课文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我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音技巧,并辅之以表情、动作,充分表现课文的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比如一位同学朗读“大海睡觉了„„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时,自觉地把语调变轻,语速放慢。问他为什么,他说:“读得太重就把大海吵醒啦!”读书读出这样的感觉是多么可贵呀。
描述──让学生运用各种言语形式来表述自己的感受。文本中有趣的故事、生动的场景、美丽的风光、新奇的事物,都可以在认读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组织语言把自己的独特印象与感受表述或描绘出来,与同学共享。我教《新型玻璃》一课,就是让学生以“玻璃的自述”的方式,做推销广告,自读后各自介绍玻璃的特征与功能。这样以说促读,读说并进,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表演──让学生分角色演诵课文。在充分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充当课文中的某个角色,自己设计动作,按照自己的体会,表演课文的人物与情节。我教《晏子使楚》、《杨氏之子》等课文,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就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过程。
3、引导学生从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积淀。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弄懂词句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更要紧的是培养起人类几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的呼唤,靠感情对感情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然而这决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读与课文有关的作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还向学生推荐借阅一些报刊杂志,容量适中,内容丰富,又与教材保持同步,我们常常安排学生在阅览课上或业余时间选读,让他们通过阅读、思考、观察,品味文章里的人情世故、真善美丑,教人去恶从善、辨伪识真。从而一个人的品质、素质、内涵都得到提升。
4、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激发智慧的火花。
要使学生的学习由封闭走向开放,懂得沟通信息、共享成果的重要意义,乐于与同学互相切磋,集思广益。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人人争当交往的主人,做讨论交流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主动大胆亮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使讨论交流开展得切实有效而不走过场。
5、师生平等对话,实现教学相长。
一方面,教师要自动走下权威的宝座,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自我表现和讨论交流中捕捉智慧的火花,开发动态的学习资源。尊重和鼓励独到的见解,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同时针对学生理解的不足之处,给予及时、准确、精当、巧妙,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使学习得到升华,产生质的飞跃。教师应牢牢把握教学目标和阅读的心理过程,对学生的读书活动从宏观上给予必要的监控,保证学生科学地经历阅读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了解并自觉地沿着教师清晰的导读思路,逐步学会独立阅读。
【教师对学生减负的一些看法】推荐阅读:
教师对问题教材的看法01-15
网友对学生补课的看法03-02
中学生对校服的看法03-27
谈谈大学生对兼职的看法07-22
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的看法09-09
教师对学生的寄语12-21
教师对优秀学生的评语06-26
教师对学生的生日贺词09-06
教师对学生的新年寄语01-21
教师对学生的评语集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