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资料整理(推荐8篇)
1、教育研究方法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2、教育科学研究的独特性:第一、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第二、研究的周期较长;第三、针对性、实践性强;第四、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教育研究效度是指所进行的研究是基于事实或证据的,是能够被证实的,是有效。教育研究效度包括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1)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2)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和其他条件的程度。
4、教育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即研究的的可靠性。(1)内在信度:是指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2)外在信度:是指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似的结论,指的是重复性
5、教育科学研究的四种研究水平:(1)直觉观察水平:回答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如小学一年级学生一节课能识多少字?男女学生识字方面有什么不同持点?直觉观察水平属于描述性研究。观察法、调查法。(2)探索性水平: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识字能力的增强是因为采用了新的识字方法,还是由于学生从小在日常生活中,从父母那里学习了部分词汇。属于解释性研究:实验研究。(3)迁移推广研究:回答的问题是“在不同环境下将发生同样现象吗?”如,新的识字教学方法在城市重点小学可行,在农村小学也可以来用吗? 在正常儿童中可行,在特殊儿童中也可行吗? 属于预测推广性研究。(4)理论研究水平: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新教学法之所以有效,是由于它符合汉字结构特点,符合儿童识字的认识特点以及强化的日程安排,并通过对集中识字与传统识字法的特点与不足的对比分析,找到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6: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及基本类型:1、按研究的目的、功能、作用分为:(1)基础研究(2)应用研究(3)发展研究
(4)评价研究(5)预测研究 2、按研究方法,可分为:(1)实验研究(2)描述研究(3)相关与比较研究(4)历史研究(5)理论研究(6)质的研究
7、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搜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
8、影响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发展的基本要素:(1)哲学认识论与教育科学研究:任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都脱离不了一定的哲学认识论,问题在于是否自觉运用以及依据何种哲学认识论;不同的哲学认识论基础,决定不同的方法论特点;要是研究方法论科学化,必须以马克斯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2)科学技术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在一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上所建立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教育研究的直接渗透、移植,并为教育研究手段的变革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条件;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对其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3)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发展的历程也是科学探究的历程,前者正是后者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4)相关学科的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心理学、生理学、脑科学、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信息科学、创造学、数理逻辑及模糊数学等,作为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其发展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5)社会文化传统与教育科学研究: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对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9、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趋势与基本思路:1、提高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预见性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4、关注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标准5、教育科学研究的可操作性
10、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合理移植和借鉴3数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4从国情出发、批判、继承与创新
☆
11、好的研究课题应有特点:1、问题必须有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2、问题必须有现实性、科学性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5、问题要有可行性
12、常量指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相同的特征或条件。变量指研究中不同的个体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和条件。
13、教育文献是记载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教育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是判断一国或一地教育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4、文献的三种等级(1)一次文献(原始文献):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2)二次文献(检索文献): 对原始文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通常为检索文献。如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3)三次文献(参考性文献):动态综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专题研究报告 ☆
15、教育文献检索基本方法: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正确检索资料方法要达到四点要求:准、全、深、快。
16、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结论。
☆
17、好的假设必须具备的基本特点:(1)科学性(2)推测性(3)表述的明确性(4)可检验性
18、研究假设的形成及其步骤(1)在收集一定数量的事实、资料的基础上,提炼出科学问题。(2)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假设。(3)充分运用各种有关知识,灵活地展开各种思维活动,形成解答问题的基本观点,并以此构成假设的核心。
(4)推演出理论性陈述,形成假设。
☆
19、研究假设形成的条件:(1)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是形成研究假设的基础(经验基础)(2)科学假设的形成需要科学的思想方法论,要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3)研究者必须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
20、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样本是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叫样组。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21、选择样本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1)明确规定总体(2)取样的随机性(3)取样的代表性(4)合理的样本容量
22、简单随机取样的优点及局限:优点:可以保证全部标识的代表性;能够确定抽样误差的理论值;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差异不大而且所抽取样本较少。局限: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代表性差。
23、系统随机取样:先将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取样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
24、系统随机取样的优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优点:相比简单随机取样,抽样误差小;与分层随机抽样相比,更简单、更易操作;适用范围广。注意的问题:要考虑总体的情况,如果总体存在周期性变化,可能会产生系统误差。
25、分层随机取样: 把一个母总体分为两个或多个子总体或“层”,然后再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的数目的样本。
26、抽样设计的原则:(1)目标定向原则(2)可测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经济性原则
27、教育科学研究的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28、研究计划的主要内容(课程论证的内容):研究题目;对研究课题及意义的简要说明;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那些课题;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研究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关条件;研究成果的预计价值及适用范围;经费概算以及需要购置的仪器设备。
29、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1)历史性(2)具体性(3)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
30、历史研究法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权衡使用历史研究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二步,史料的搜集与鉴别;第三步,对史料的分析研究。
☆
31、运用历史研究法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历史研究中的资料来源及分析鉴别(2)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处理历史研究中古与今、史与论以及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3)研究者应该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
32、教育比较研究的特点:(1)从比较的角度把握对象特有的规定性(2)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可比较性,从而限定了研究的内容和范围(3)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法为主(4)方法简单、生动、鲜明(5)客观性程度有待实践证明并加以检验修正。
33、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种类: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分为同类比较研究与异类比较研究;根据比较对象历史发展和相互联系,分为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根据所有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分为定性分析比较研究与定量分析比较研究
34、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明确比较目标,选定比较主题;广泛收集、整理资料;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
关键词:水利工程,档案,资料
目前, 工程管理工作对工程技术资料的整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水利档案资料的内容和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这就要求水利档案工作者必须认清新形式下档案工作的新特点, 了解水利建设档案对工作的新要求, 使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能够满足和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满足和适应水利行业特点的需求。现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工作经历, 浅谈水利工程施工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的有关事宜。
1 思想高度重视
水利工程施工资料作为承包施工合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就表明工程资料对整个工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它是一个工程施工完后将所有的施工轨迹都印于其中的历史记录, 它让一个工程变得有追朔性。但在施工过程中, 往往有时候将它忽视掉, 轻看了它的存在。在众多工程管理者的眼里, 工程施工无非就是质量、安全、效益, 只要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 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提高效率, 最终取得效益这才是硬道理, 正因为这种观念的过分追求, 而遗忘了对工程资料的重视, 好些施工过程都未有详细记录, 出现资料漏缺的情况, 实际发生了, 但未做记录, 最终档案资料一部分是空白页。
2 资料管理人员的配备
水利工程施工资料主要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的, 在施工过程中, 根据分工的不同, 各负责一方, 形成的资料也是单一的, 并非系统和完整的。例如负责安全的, 只有安全资料, 负责施工的就只完成了原始记录, 负责质检的光有质量的检验和评定资料, 要将这些资料归整在一起, 使之规范化, 需有一个专门负责资料的管理人员,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就是一个资料员的角色, 负责各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过程指导。作为一名水利工程施工资料员, 要达到合格和称职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我本人认为, 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2.1 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微的工作作风
常言道, 凡事就怕认真二字, 无论干什么都必须认真, 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这是干好本职业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水利工程施工资料比较烦琐, 内容的覆盖面较大, 要求负责资料的人员必须细心, 勤于收集、整理和做好相关记录。例如, 外来文件、工程设计变更要勤于整理, 做好目录登记, 不能疏忽, 有时可能会因一时的疏忽, 少传输了一份设计变更文件, 没有及时发送给相关业务口子, 那后果也是不可低估的, 或是造成返工, 竟而影响到了工期的顺利进行。所以, 干好本职位的工作, 必须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 具有敬业精神。
2.2 具备专业知识
有句俗语说, 隔行如隔山, 这就表明干什么都要讲专业, 水利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也不例外。从表面看来, 资料员就是收集、整理、资料归档, 不是什么高难度的工作, 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更不必什么专业可言了, 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 谁都能胜任。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好多的实例证明了, 不懂水利工程专业的人员搞起资料来很费劲, 而且最终的资料整理结果也很不理想, 档案资料收集不全, 资料整理较为混乱, 到最后企业还是要委派专业人员进行重新归整和完善资料, 这对档案整理工作和竣工资料交验带来了逐多的不便。就目前的形势看, 水利工程施工资料员是比较紧缺的, 特别是专业的资料员。所以, 要使水利工程施工资料归档顺利达到竣工验收的标准, 势在必行的事, 就是培养和聘用专业性的人员进行资料工作的管理。
2.3 要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大到一建筑企业, 小到一个施工项目部, 细到部门各业务口子, 团结协作是干好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于水利工程施工项目来讲, 各业务口子的联系比较紧密, 施工和质检分不开, 工程量结算统计与施工分不开, 都是环环紧扣, 任何一方出现漏洞都会造成资料统计不完善, 出现掉链子情况。资料的收集来源于各业务口子的汇总, 若有一方只是单一的顾己, 不与其他业务口子及时交流, 就会出现遗漏和工作不连续现象。资料员作为一个资料的收集者和整理者, 就必须在其中间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 协助各业务口子互相完善各自的资料, 使相关资料接轨, 最后才能满足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要求。
3 资料的收集
在一个水利工程施工项目中, 资料的内容较为复杂, 含盖量较广, 作业一名资料的管理者, 必须了解资料的形成的程序。档案资料形成的初级阶段就是资料的收集工作, 在收集资料时必须明确哪些资料是应该收集的, 清楚一个水利工程施工项目资料所囊括的内容都有哪些。现就结合南水北调应急供水工程 (委托河北省建设管理局) 渠道工程S35标项目施工的实际情况, 略解资料的收集。
资料的初始收集起于一个工程的招投标, 终至于竣工交验的完成。现将资料的收集按照工程进展的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在水利工程施工项目完成投标后, 自发包人 (业主) 发出中标通知书时, 首先收集的首席资料就是招、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 包括招标的设计文件及图纸、承包施工合同、下发相关的文件。
第二阶段:人员、机械设备进场有关资料的收集
接到业主邀请进场通知后, 人员、机械及设备进场时, 施工单位向相应的监理单位呈报进场报告性文件, 递交合同开工令, 报送开工申请报告及项目部组织机构等文件。
第三阶段:施工前准备有关资料的收集
施工前进行测量水准点布控, 请专业测量单位对水准点进行核准复测, 复测后取得测量成果。组织进场人员联系监理进行原地面测量, 收集测量原始记录。根据原地面测量结果, 绘制断面图, 计算工程量, 收集工程量报审资料。
第四阶段:施工过程 (一个单位工程为例) 资料收集
安全资料的收集。安全资料主要包括安全岗位责任制、安全组织机构、安全防护措施、重大事故演练应急预案、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施工日志等;施工合同管理资料;工程结算资料;设备率定资料;施工方案及专项技术措施的报批资料;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质量原始记录及质量评定资料的收集。
在施工过程中实行“三检”制, 施工班组为初检, 施工作业队为复检, 质量检查部门为终检, 形成“三检”资料, 现报请监理工程师复核, 最终形成质量评定资料。
施工日志。施工日志记录每天的施工情况, 以一个单位工程为准, 每月为一册, 进行收集。
施工文明资料的收集。施工文明资料主要包括施工现场材料的堆放、场地的整洁及对周围环境的保护等资料。原材料的合格证及检验报告资料的收集。机械设备、原材料及中间产品进场报批资料的收集。试验检验资料的收集。试验检验资料主要包括土方填筑的压实度、混凝土试块、砂浆试块、混凝土拌和原始记录、钢筋焊接、原材料及中间产品检验等资料。左排建筑物回填前外观隐蔽验收资料的收集。分部工程验收资料。分部工程验收资料主要包括分部工程验收申请报告、分部工程验收鉴定书。单位工程外观质量评定资料的收集。单位工程验收资料的收集。单位工程验收资料主要包括单位工程验收申请报告、单位工程验收鉴定书及施工管理报告。施工合同验收资料的收集。业主及监理下发外来文件的收集。设计文件 (包括施工图纸) 的收集。向业主上报的其他文件的收集。工程变更有关的文件报批资料的收集。施工图片资料的收集。其它资料的收集。
4 资料的整理、归档
资料的整理与资料的收集是同步进行的, 资料的整理过程其实是将收集的资料逐一进行分类, 使之明了和一体化。资料的整理遵循的原则是按照相关工程局域验收资料的有关规定进行的, 最终按相关规定将资料归档, 装订成册, 达到交工的标准。
综上所述, 水利工程施工资料是一个完整工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管理层要足够地重视, 过程中要不断地完善, 最终才能与现行社会发展相适应, 使之完整和更为规范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音频资料 存储介质 修复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a)-0107-02
电台库存的资料按照材质可以分为开盘带,胶木唱片,磁带等几个部分。按照资料版本属性可划分为三个大类。(1)原版资料:原版资料是广播媒体最重要的媒体资产,该类资料多为广播电台自制、自采、自编,部分资料独立拥有或共同拥有知识产权。(2)播出版资料:播出版资料是库存资料中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如栏目、板块类节目资料等都是播出应用性较强的媒体资产,该部分资料数字化转储后,部分节目内容有重新利用价值。(3)素材版资料:素材版资料多为电台收集制作的综合性节目资料,该类的资料主要包括文艺类资料,该部分资料数字化转储后,可以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并可作为音频档案资料永久保存。
音频载体恢复处理需求需要对各种音频载体进行一定的处理和恢复,基于这些载体的物理特性,其老化、损伤等导致音频信号输出劣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用专业处理设备对各种老旧唱盘进行清洗,修复等处理。
1 广播级数字化编码需求
项目技术需求:(1)48 kHz采样率/16 bit量化位数字编码;(2)96 kHz采样率/24 bit量化位数字编码;(3)DSD64。
1.1 质量控制需求
因为处理内容巨大,工作烦琐枯燥,需要尽可能使用自动化采集处理,需要集群音频工作站对模拟音频信号采集编码,通过控制功能设计使计算机直接控制录音设备多模式操作,系统的诸多环节上采用自动化模块设计,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转储质量和转储效率。并集成以自动方式及交互方式对转储音频质量进行统一监控,设置统一的技术标准,从而避免因人为失误导致的转储质量波动。
1.2 安全转存需求
该项目完成的产品资料以用户定义的文件格式转存至音频资料管理库磁盘阵列中,转储前设计上载接口,通过控件转换达成异构数据库的转换。
2 修复系统的组成结构
该项目完成的数字化音频节目存储在广播电台音频资料管理平台,需要对项目音频资料进行基于广电总局发布的《音视频编目规范》的编目著录,并在转储系统数据库和电台音频资料管理平台数据库搭建数据库结构转换接口,该接口应能对转储系统的元数据对应电台音频资料管理平台数据库进行自动编译,导入到电台音频资料管理平台中。
整套系统采用网络化架构,采用广播级专业声卡为核心硬件,并专门设计音频采集工作站,编目工作站,音频文件编辑工作站,数据校验工作站,监听工作站,转码工作站,数据输出工作站,数据库系统,完善的质量控制软件和作业流程,对所有转储的音频载体(开盘带、SP、LP等)进行恢复处理,以达到转储后的数字音频向原录质量回归的目标。
该方案采用音频资料进行48 kHz采樣,16 bit量化采集编码,以满足广播电台音频资料管理平台存储需要和播出、发布需要。对其中的部分精品节目资料进行96 kHz采样、24 bit量化位的高精度编码,符合国际标准的档案级数字存储归档需求。
音频资料转储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主要由基础平台、支撑系统和应用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基础平台由网络(1G ETHERNET)存储(RAID),数据库等组成,支撑系统和应用系统由音频采集等9个模块组成。
音频资料转储系统采用千兆以太网局域网结构,采用集中存储和集群计算机工作站协同方式;采用千兆以太网考虑了多台音频工作站并行工作,生产的数据量需要足够的网络带宽进行数据传输,同时利用以太网良好的兼容性和可管理性。整套系统设计为全面支持高质量音频节目资料数字化转储,具有完整的音频资料数字化处理的体系结构和作业流程的工程化转储作业平台。
系统逻辑划分上,可分为采集子系统,编目子系统,编辑子系统,转码子系统,审听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输出管理子系统,及监控管理子系统7个子系统。
采集子系统:主要实现对开盘带,SP/LP等音频采集和编码。
编目子系统:主要实现对各类音频节目资料的编目著录工作。
编辑子系统:对于采集后生成的数字音频流对应节目的实际出点和入点,预定义切割成完整的音频文件。
转码子系统:主要完成WAV音频文件镜像复制S48、WMA等多种音频格式功能。
审听子系统:主要实现对数字化转储后的音频文件的统一审听。
数据库子系统:主要实现对编目信息的管理和音频文件关联管理,需要配置一台数据库服务器和一台文件服务器。
输出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输出音频文件打包管理和音频文件的输出上载管理。
监控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对转储所采取的音频数据检测和校验,对如电平、相位等实现自动检测和校验。
3 系统的具体应用
项目数据库基于SQL系统开发,采用柔性可动态编译结构,主要字段采用预定义标准字段,支持广电总局发布的《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和广电总局发布的《广播电视音像资料分类法》对音像资料的编目字段定义,节目资料描述定义,同时支持自定义编目字段和节目资料分类定义。作业质量控制重点是通过系统中预置参数规范和控制工作人员正确操作,以保证音频转储统一的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检测:
(1)入点检测:为防止录入时由于磁带引带过短或人为过失及物理介质损坏而导致的信号入点漏录,操作员应严格根据转储音频工作站的提示(系统自动检测信号入点,并自动定位节目的开始点及结束点,如信号入点不对,则自动预警)正确操作,此时应将引带接长,或换接引带。
(2)信号劣化检测控制:当转储音频工作站检测到输入信号劣化时(频响动态范围小,信噪比低,或高频衰减等)应转入重新采集操作,或重新定位重读。
(3)对导入数据库的音频资料,应根据系统列表中的磁带盘号、文件名(节目名)等认真核对,以免发生张冠李戴错误。
(4)对存储于转储系统磁盘中的音频文件要逐一审听,其审听策略可为:对正常节目,可用快进方法抽查审听其有代表性的部分(乐章或旋律),对较早期的节目,可重点审听(全部或大部),对劣化磁带节目,须全部审听或反复审听。
4 结语
大批量音频资料转储中必须设置统一的入口和统一的出口,以对整个转储过程进行集中质量监控和全程管理,其中设备的不稳定性是造成质量波动的最主要因素,在该系统中集成了对转储设备及计算机网络系统实时监控和系统关键节点中传输、存储的音频数据的监控。同时,批量作业中的人为操作因素和不同类型的节目资料的差异性也是必须非常重视的因素。
参考文献
[1]王亮.小型电台数字音频资料的修复与管理[J].民营科技,2014(7):40.
[2]尚召根.浅议音频资料的数字化加工与储存[J].太原大学学报,2014(S1):27-28.
1、教育概念界说?
(1)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联系在一起是孟子;
《孟子.尽心上》对教育的理解“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教育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才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
2、教育定义?
广义: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学校教育: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包括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5、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1)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
(2)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
(3)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简述学校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教育影响的过程。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7、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8、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基本类型)?
(1)双轨制学制(19世纪欧洲);
(2)单轨制学制(19末20初世纪美国);
(3)分支制学制(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
(4)我国是有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制。
9、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0、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一)古代教育:
(1)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古代学校教育(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
(二)现代教育:
(1)现代学校教育(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2)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11、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12、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概念、构成要素?
含义: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构成要素: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
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与冲突的教育现象。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其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之中,重视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学内容:上主要继承西周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育教学原则。
(2)战国后期:《学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其中的教学相长,启发诱导、秩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来而道尊等思想,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先秦时期的孟子和墨子、汉代的董促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王夫之等)。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1)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
(3)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
(4)古罗马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3、试述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独立。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代表作:
(1)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代表作:《大教学论》。主要贡献:1.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2.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3.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4.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3)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
(4)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5)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其代表作为《教育漫话》。
(二)试述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1)、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主要思想观点和贡献: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在教学上:1.他把哲学中的统计学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2.突出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兴趣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3.他结合学生心理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4.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主为教学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二者是统一的。5.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2)、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主要思想观点和贡献: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人。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1.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2.在教育目的上,认为教育“于其之外无目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组织力量保证儿童的成长;3.在师生关系上,他主张儿童中心。与其教育基本观点一致。4.教学上他倡导“做中学”,提倡活动课程,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把教育育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主要特点:1.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3.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4、简述教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情况?
(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5、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哪些?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1)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在其代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理论。
(2)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在其代表作《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一“高难度教学”、二“高速度教学”、三“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四“理解学习过程”、五“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3)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4)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由于他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的,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第三节
1、试述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一定的要求,并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越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也就越密切。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③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③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二)、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决定着教育目的;④决定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①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③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④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三)、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①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3、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4、试分析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另一方面:是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的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
5、学校文化建设: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构成?
学校文化含义: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学校文化构成: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
观念文化的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规范文化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6、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特性)和功能?
学校文化特性:
(1)是一种组织文化。
(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学校文化的功能(作用):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
7、学校文化形成过程是怎样形成的?
(1)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
(2)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3)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
(4)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第四节教育相对独立性
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
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⑴教育是培养人的的社会实践。⑵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⑶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⑴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⑵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⑴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⑵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第五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如何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
(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4)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2、如何切实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1)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5)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3、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内容包括:1.教育观念现代化;2.教育目标现代化;3.教育内容现代化;4.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5.教师队伍现代化;6.教育管理现代化;7.教育设备现代化;8.教育制度现代化。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1、人的本质及其教育学意义
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是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原因的根据。人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体现:
(1)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
(2)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客体。
(3)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的本质观,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也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师生关系。
2、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要求)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要求)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要求)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3、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何?
含义: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
包括方面: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识两方面的发展。
它们之间的关系: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
(2)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4、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秩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年龄特征:指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基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的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5、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1)遗传决定论::英国的高尓登和美国的霍尓。观点: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环境决定论:美国的华生。观点: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
(3)二因素论: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观点: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4)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受到遗传、环境、个人主观能动性等多个方面影响,是辩证统一的观点。
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影响人身心发展有那些因素?
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什么是遗传及其作用?
遗传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遗传作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人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3、什么是遗传素质?如何理解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遗传作用:
(1)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4、什么是环境?如何理解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人的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作用的因素。
作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5、试分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及其表现?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表现:
(1)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第三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1、初中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
12、13岁至15、16岁,是人生过程中后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学生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2)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是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理想自我;
(2)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3)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4)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5)自我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3、高中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1)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2)青年成为人生最富有浪漫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4、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负有重要的责任;
(2)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会对今后生道路作出正确自主选择的重要条件。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1、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总的方向。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从政策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层面表达教育的理想。)。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3、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1)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康德观点:个人德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观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二节我国教育目的的构成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一)五育的相对独立性,各自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
德育含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含义: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体育含义: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
美育含义: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含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能力。
(二)五育之间的联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德育:全面发展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
智育:全面发展教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
体育: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美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它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第三节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什么是素质教育?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定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4)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2、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3、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二)建立素质教育保障机制:(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三)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4、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
(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息和毅力。
(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种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理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并没有错,要说错的话,那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是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是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1、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育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2、简述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3、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一般角色:(1)传道者;(2)授业解惑者;(3)榜样;(4)管理者;(5)朋友。
新课程下角色:(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一表现在学生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者,二表现在是学生的引路人。)
(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研究者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育教学跌各种问题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3)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一具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二了解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及其关系;三提高增强课程建设能力;四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
(4)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4、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2)示范性;(3)系统性;(4)长期性和周期性;(5)时间上的延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5、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1)依法执教,严谨治教;(2)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二)热爱学生:(1)全面关心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严格要求学生;(4)理解和宽容学生;(5)解放和放飞学生;
(三)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1)善于与同事合作;(2)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
(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1)加强修炼(2)言行一致。
6、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2)精深的学科知识;
(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
7、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素养?
(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能力;
(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3)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6)较高的教育机智;
(7)教育科研能力。
8、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从客观上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
从主观上来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
9、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1)加强教师教育;(2)制定法律法规;(3)提供经济保障
10、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1)善于学习;(2)恒于研究;(3)勤于反思;(4)勇于实践
第二节 学生
1、试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1)学生是人:
一、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二、学生是具有思想情感的个体;
三、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2)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需要的人: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二、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三、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二)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2、试分析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3、学生的社会地位、权利与义务?
(一)学生的社会地位及其保障:
(1)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
(2)学生的身份法律地位:第一是国家公民;第二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二)学生的合法权利:(1)受教育权;(2)人身权。
(三)学生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
(1)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2)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3)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4、《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5、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特殊的保护责任:
(1)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2)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3)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4)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7、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一)积极因素:
(1)智力发展水平较高;(2)进取心较强;(3)求知欲强,兴趣广泛;(4)思想活跃;
(二)消极因素:
(1)自我中心;(2)依赖性强;(3)心理承受能力差;(4)娇气十足。
第三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试分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
观点:学生的成长完全依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
儿童中心论:杜威
观点: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
两者不足: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真正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
(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助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1、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
含义:广义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课程指学校开展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内涵:(1)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课程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1)按设计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2)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3)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4)按课程的制定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
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一)萌芽:(1)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2)西方是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含有: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意思;
(二)产生与发展:(1)美国学者博比特 “活动分析法”;(2)拉尓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编制课程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现代课程理论: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第二节课程设计
1、课程计划的含义、意义?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含义: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习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意义: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构成要素: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设置、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3、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指导意义与要求有哪些?
(1)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2)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3)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4)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4、什么是课程标准?
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5、课程标准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6、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2)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3)严格执行课程标准;(4)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7、什么是教材?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8、什么是教科书?其作用有哪些?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
9、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
(1)整体把握教科书;(2)重点设计教科书;(3)充分利用教科书;(4)及时引进新知识;(5)适当补充乡土材料;(6)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10、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课程资源含义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狭义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
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条件性课程资源)。
区别:前者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来源;后者是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和环境等,因而这类要素也叫条件性课程资源。
11、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和方法?
(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
12、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他本身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信息、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异多彩的想法,这些应该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动态的,新的思想、新的问题、新的态度都是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同时也是影响师生互动的条件。因此,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课程资源。
第三节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1、什么是课程实施?影响课程实施因素有哪些?
含义: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影响影响因素:(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2)交流与合作;(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4)教师的培训;(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2、试述我国中学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3、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
含义: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
内涵:(1)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2)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3)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4)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4、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1)目标评价模式、(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4)CSE评价模式。
第四节我国当前中学课程改革
1、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以加德纳为代表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能多元化9种:(1)言语或语言;(2)逻辑或数理;(3)视觉或空间关系;(4)音乐或节奏;(5)身体或运动;(6)人际交往;(7)自我反省;(8)自然观察者;(9)存在。
2、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过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遵循代性、基础性、选择原则;(2)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3)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4)建立样本教学研究制度;(5)完善校本评价,优化外部评价;(6)赋予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4、试述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1)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2)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4)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5、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包含哪几部分?
定义: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的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内容:指定性内容与非制定性内容。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四大领域。
6、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七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1、什么是教学概念?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定义: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包括:(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与教育、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一)、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教育。
(二)、教学与智育: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践,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3、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1)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中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第二节教学过程
1、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历史上教学观点?
(1)孔子 “学”“思”“行”;
(2)孟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子”;
(3)赫尔巴特 “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五段教学法;
(4)杜威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
3、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1)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特殊性:1间接性和简捷性;2交往性与实践;3教育性与发展性;4引导性与指导性。
4、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简接经验;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主。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要求: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既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又要探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要求: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的关系,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大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一教师主导着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
5、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什么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一)直观性原则:基本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基本要求:1调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能力;3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三)巩固性原则: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四)循序渐进原则:基本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五)因材施教原则: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基本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含义: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5、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运用这些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讲授法(1注意启发诱导;2认真组织教学内容;3讲究语言艺术;4要组织学生听课)。
(2)谈话法(1做好提问准备;2善于启发诱导;3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1充分准备;2对生启发引导;3结束做好小结)。
(4)读书指导法(1明确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给生读书方法;3加强评价和辅导;4组织交流读书心得)。
(5)演示法(1做好准备;2明确目的、要求与过程;3讲究演示方法;)。
(6)参观法(1做参观前准备;2参观时及时具体指导;3参观后及时总结)。
(7)练习法(1精心设计实践活动;2及时指导学生的练习;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秩序渐进逐步提高)。
(8)实验法(1做好前准备;2做好实验组织和指导;3做好小结)。
(9)实习法(1做好实习准备;2做好实习指导;3做好实习总结)。
第四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基本环节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较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简述各自的优缺点?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制:优点: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2)班级授课制:优点:教学效率高,能同时教几十个学生,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3)分组教学制:优点:比班级授课制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4)道尔顿制:优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是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5)特朗普制。
2、教学基本组织形式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含义: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或掌握知识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表课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为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不足:(1)难以因材施教;(2)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缺乏灵活性。
3、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和辅助形式是什么?
特殊形式:复式教学。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一)备课: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2)写好三种计划: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2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即教案。
(二)上课: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要求:(1)目标准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组织有效;(5)体验积极。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1)课外作业的形式;(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3)及时批改课外作业。
(四)课外辅导:要求:(1)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的因材施教;(2)有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使学生有问题可问;(4)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五)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价。
5、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含义: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类型:(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对象,可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3)根据评价所用的方法和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目标参照性评价)。
6、什么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有哪些基本方法和方式?
含义:学习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内容,它是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方式:考查和考试
第八章德育 第一节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含义:
广义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特点:(1)社会性;(2)历史性。
德育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2、德育的构成?
(1)道德教育;(2)政治教育;(3)思想教育;(4)法制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
1、德育过程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概念:德育过程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也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构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德育内容;(4)德育方法。
2、德育过程的规律?
(1)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2)是组织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的过程
(3)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各级转化的过程。
(4)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3、德育原则概念?
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4、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是什么?
(一)导向性原则:(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与严格要示相结合原则:(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以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五)因材施教原则:(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第三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德育的主要途径?
(1)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2、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2)情感陶冶法;(3)实际锻炼法;(4)榜样示范法;(5)评比竞赛法;(6)奖励与惩罚法。
第四节德育模式
当代影响较大的德育模式有哪些?
(1)认知模式;(2)体谅模式;(3)社会模仿模式。
第五节我国中学德育改革
1、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中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轻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2、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2)确立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丢弃内容;
(4)积极改进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形式;
(5)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第九章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管理概述
1、班级管理的含义、功能(作用)?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功能(作用):(1)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
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管理中的组织者和灵魂;
(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
(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的、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过程和原则
1、制定班级管理计划的一般步骤?
(1)明确教育目标的要求,认识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的意义;
(2)分析班级情况,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了解学生的需求;
(3)构思班级活动计划的基本框架;
(4)就活动计划的基本框架交全体学生或班干部讨论,由学生参与制定计划,确定班级活动计划的思路;
(5)将比较完善的活动计划写成文字,并予以公布。
2、班级管理的概念及其原则?
含义:是根据班级管理规律和实践经验制定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原则:(1)科学性原则;(2)民主性原则;(3)自觉性原则;(4)整体性原则;
第三节班级管理的内容
1、班集体的特征与作用
特征:是由班主任带领学生有意识创建的并具有积极作用的集体。(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作用:(1)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2)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各部分的基本要求?怎样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一)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前进的导向和动力。是班主任及班级相关成员根据教育目的、学校工作计划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共同制定的班集体经过努力而实现的预期发展结果。
基本要求:(1)要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2)要把“明天的快乐”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3)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共同商量来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4)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实际情况。
(二)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主任及班集体核心;基本要求:(1)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2)班主任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三)形成良好班风;基本要求:(1)确立班风目标;(2)培养正确舆论;(3)强化行为训练;(4)加强榜样示范。
(四)健全班级规章制度;基本要求:(1)认真讨论,科学合理;(2)严肃慎重,相对稳定;(3)反复学习,坚决执行;(4)教育为主,不断完善。
(五)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基本要求:(1)健全班级规章制度;(2)建立组织体系;(3)坚持一贯。
(六)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基本要求:(1)班主任要了解非正式组织的特点;(2)认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3)加强教育和引导。
(七)组织形式多样教育活动;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2)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3)注意形式的适龄化;(4)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
3、主题班会的形式与组织?
(1)主题班会的主要形式:主题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会。
(2)主题班会的组织。一般包括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
(3)组织主题班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注意:主题不能过杂,要有的放矢;班主任要做好“导演”而不是“演员”。
4、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5、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6、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十章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1、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1)是促进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2)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3)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
(4)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4)教育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研究方案的设计过程?
(1)确定研究类型的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
(3)分析研究变量;
(4)形成研究方案。
第三节
1、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个案法;(5)比较法。
2、几种新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行动研究:(1)含义:教育行动研究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2)教育行动研究的类型:根据组织形式分为:1个体独立型行动研究、2小组协作型行动研究3组织合作型行动研究;(3)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2拟定研究计划;3实施行动研究;4进行总结评价);(4)教育行动。
(二)教育质性研究。类型:(1)生态心理学;(2)教育叙事研究;(3)交流民族志;(4)人种学;(5)象征互动主义。
(三)教育叙事研究:类型:(1)自我陈述式叙事;(2)他人记述式叙事。叙事研究实施:1观察并提出问题;2事件的记录与描述;3反思与分析;4总结与提升;5交流与评价。
3、一项优秀的教育研究,必须坚持以哪些原则?
(1)事件真实可信;
(2)情境典型有意义,反思深刻独到;
(3)叙述清晰,细节描写生动,心理刻画细腻,矛盾冲突突出;
(4)主题鲜明;
(5)对他人有思考价值和启迪意义。
第四节研究成果的分析与表述
1、研究成果的撰写?
(1)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题目;
(2)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类型;
(3)拟定写作提纲;
(4)写作初稿;
(5)修改定稿。
2、研究成果撰写的基本要求?
(1)标题与内容的一致性,既不能大题小做,也不能小题大做;
(2)观点和材料和一致性;
(3)正确处理借鉴吸收他人研究成果与自己独立思考的关系,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借鉴吸收,习题体现创新性;
(4)语言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
收集整理意见
一、规范性学时
各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后写一篇心得体会(5学时)。
二、灵活性学时
1、自我进修:(1)、理论学习:内容(《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小学数学建构“解决问题”的有效课堂》、《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解读》)要有学习的计划、笔记、心得,且要保证质量,须加盖教导处的公章。理论学习的笔记必须是手写的,不能用电脑打印。(10学时)
(2)、实践课:要有说课材料、教案(祥案:包括课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课堂总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后记)(2学时)。
考核课:要有说课材料、教案(祥案:包括课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课堂总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后记),评课材料。须加盖教导处的公章。(3学时)
(3)、每学月一篇课堂教学反思:据质量记学时。须加盖教导处的公章。(5学时)
2、论文交流:县级8学时(要发表的复印件),乡级4学时(须盖中心校的公章),校级2学时(须盖本校教导处的公章)。
3、教学竞赛:获奖证书复印件及等级记学时。
4、教学示范:(1)、示范课:主讲者每一课时计:县级5学时,乡级3学时,校级2学时,(要有说课材料、教案,且要盖教导处的公章。)
(2)、听课:须交一本完整的听课记录且全期听课节数不能少于15节,每一篇听课笔记内容必须完整,不能留有空白,时间一栏要注明具体时间,即年、月、日,须加盖教导处的公章,才能登计8学时。否则酌情扣减学时。
5、教研活动:(1)、外出教研活动学时证明。(2)、中心校统一出具乡级教研活动学时证明(5学时)。
三、资料收集整理要求
1、所有资料必须规范、整洁,凡需打印的资料必须用16开的纸打印。
2、按先规范后灵活的顺序依次序整理好,不要装订,并用档案袋装好。(不能用其它袋子)
3、档案袋封面上注明学校名称、继续教育编号、姓名、性别、职称、联系电话。
4、本期继续教育资料于2010年12月31日前交到中心校何登林处,过时不再收,一切后果自己负责。
白腊苗族乡中心小学校
2010年12月6日
附:理论学习的内容 小学:
《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小学数学建构“解决问题”的有效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解读》 初中:
开工报告、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企业资质证书及相关专业人员岗位证书、图纸会审、各项施工方案
2、垫层施工前
地基钎探记录、地基处理验收记录、桩基验收记录、地基承载力检测报告、土方开挖检验批、工程定位测量放线记录、基槽测量放线记录、地基验槽记录
3、垫层施工
技术交底、垫层测量放线记录,测量放线预检记录,模板安装、模板预检记录,混凝土浇灌申请书、砼出厂合格证及厂家28天报告,混凝土工程施工记录、砼施工检验批,砼标养强度报告,砼拆除检验批、现浇结构检验批。
4、基础底板防水
防水技术交底、防水材料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及进场复试报告,垫层砼隐蔽,防水检验批,基础防水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特殊过程预检记录、确认单、反馈记录。
5、防水保护层
技术交底、保护层测量放线记录、测量放线预检记录、模板安装、模板预检记录,混凝土浇灌申请书、砼出厂合格证及厂家28天报告,混凝土工程施工记录、砼施工检验批,拆除检验批、砼标养强度报告,砼隐蔽
6、基础、地下一层、地下二层 技术交底、基础测量放线记录、测量放线预检记录、钢筋原材出厂合格证及进场复试报告,焊接材料出厂合格证,焊工上岗证,钢筋连接试验报告(必须有试焊报告),钢筋原材料、加工、安装检验批、模板安装、模板预检记录、钢筋隐蔽,混凝土浇灌申请书,砼出厂合格证及厂家28天报告,混凝土工程施工记录,砼施工检验批,防水砼检验批,砼标养强度报告,砼抗渗报告,砼拆模强度报告、拆模申请单、拆除检验批,砼同条件强度报告,混凝土结构同条件时间等效养护龄期温度记录,混凝土养护测温记录(如果冬施的话),砼隐蔽,7、回填土
土工击实试验报告,回填土检验报告,土方隐蔽,土方开挖、回填检验批
8、基础砌体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等级检查记录,水泥出厂合格证及进场复试报告,砂进场复试报告,砖、砌体出厂合格证及进场复试报告,砂浆配合比通知单,配筋砌体检验批,砖或者填充墙砌体检验批,砌体隐蔽,植筋报告,植筋胶合格证
9、基础外墙防水
防水技术交底,防水材料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及进场复试报告、外墙砼隐蔽、防水检验批、防水隐蔽,特殊过程预检记录、确认单、反馈单。地下室防水效果检查试验记录,10、后浇带(如果有的话)
模板预检记录、后浇带模板检验批、混凝土浇灌申请书,混凝土工程施工记录,后浇带砼施工检验批,砼标养强度报告,砼拆模强度报告,砼抗渗报告,10、基础验收
基础验收自评报告。砼强度统计评定,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砂浆强度统计评定,施工日志,地下室防水效果检查试验记录,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检验记录,设计变更通知单,工程洽商、联系单,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报告(如果做了回弹的话),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记录(如果是大体积砼的话),植筋报告,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及附表三张,基础工程验收表(太原市),注意:地基基础验收时,室外回填土、防水等未施工,分部工程验收记录中可以先将回填土、防水等分项工程名称、数量列入,等此分项施工完后,由监理单位组织验收,并在分部工程验收记录说明栏中说明此分项的质量验收情况。
单位工程、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中,不包括建设单位分包工程。质量目标省优及省优以上,将建设单位分包工程汇总。公司核查必看:
(1)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及附表三张、分公司主任工程师、质量负责人签字的分部表。
(2)所含所有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内容完整、签章齐全);
(3)桩基(地基处理)验收记录(签章齐全)(4)地基承载力检测报告(5)桩基检测报告
(6)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报告(7)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检验记录(8)定位测量放线记录(9)沉降观测记录(自测)
11、主体
钢筋隐蔽,钢筋、模板、砼技术交底,基槽及各层测量放线记录,测量放线预检记录,钢筋原材出厂合格证及进场复试报告,焊接材料出厂合格证,焊工上岗证,钢筋连接试验报告,钢筋原材料、加工、安装检验批,模板安装检验批、模板预检记录、模板拆除检验批、梁板模板拆模申请单,混凝土浇灌申请书,砼出厂合格证及厂家28天报告,混凝土工程施工记录,砼施工检验批,砼标养强度报告,砼同条件强度报告,砼拆模强度报告,混凝土结构同条件时间等效养护龄期温度记录,混凝土养护测温记录(如果冬施的话),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根据图纸要求,要求有第三方和自己测的),12、主体砌体 同基础砌体
13、主体验收
主体验收自评报告,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砼强度统计评定,砂浆强度统计评定,施工日志,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检验记录,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及附表三张,主体工程验收表(太原市),设计变更通知单,工程洽商、联系单,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报告(如果做了回弹的话),抽气(风)道检查记录,建筑物垂直度、标高、全高测量记录、公司核查必看:
(1)主体结构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及附表三张、分公司主任工程师、质量负责人签字的分部表
(2)所含所有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内容完整、签章齐全)、(3)地基基础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4)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报告(5)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检验记录
(6)创优策划方案(装修、屋面分部工程)
(7)20张工程照片,详见《工程质量管理手册》中《工程影像资料收集管理办法》。
(8)主体结构实测实量记录、(9)主体结构工程验收情况表(分公司质量负责人、项目经理均由本人签字)
14、屋面
技术交底,所用原材出厂合格证及进场复试报告,根据实际做法各步骤的检验批,各隐蔽部位隐蔽验收记录、屋面淋水试验记录,屋面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及附表三张。
15、装饰装修(根据实际情况,以下有可能不全)
技术交底,原材出厂合格证及进场复试报告,根据实际做法各步骤的检验批,各隐蔽部位隐蔽验收记录、有防水要求的底面蓄水试验记录,外墙砖拉拔检测,抽气(风)道检查记录,建筑物垂直度、标高、全高测量记录,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根据图纸要求,要求有第三方和自己测的),装饰装修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及附表三张
16、节能(根据实际情况)
各种节能原材(墙体保温、屋面保温、门窗、地下室底板保温、楼梯间保温)出厂合格证及进场复试报告,根据实际做法各步骤的检验批,墙体钻芯取样,外墙保温板拉拔检测,外窗七性检测,各隐蔽部位隐蔽验收记录
17、竣工
室内环境检测报告,竣工报告,建设工程施工竣工报告(文字部分)竣工验收证明书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及附表,沉降观测分析报告,沉降观测效果图 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公司核查:
(1)装修、屋面、节能分部工程验收记录。
(2)所包含的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内容完整、签章齐全、形成对应时间)
(3)分公司主任工程师、质量负责人签字的分部表(4)分公司质量验收资料核查记录(5)主体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6)施工组织设计
(7)施工合同、补充协议、建设单位分包工程的证明文件(8)装修、屋面分部实测实量记录(9)单位工程验收情况表(10)单位工程预检记录(11)20张工程照片
关键词:桥梁内业资料,整理与归档,重要性,作用,问题,方法
通过总结不难发现,施工管理中是有一些通病存在的,内业资料的管理也不例外。施工项目往往存在重施工、轻管理,重外业、轻内业的现象,两外内业资料的整理归档滞后于工程实际施工进度的情况也屡有发生。这种做法不利于后期的竣工验收工作,而且验收资料不齐全会影响到后期工程计量,造成工程资金周转不灵。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探究内业资料管理的重要性、作用及管理方法,以达到内业资料整理规范、全面、系统的目的,为工程竣工验收提供可靠的内业资料。
一、内业管理的重要性
内业资料是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可以真实的记录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相关数据,能真实的反应施工现场的质量情况。内业资料通常包括文字、图表、图纸、音像等资料,是工程质量评定的参考依据,对工程的竣工验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提供参考。
二、加强内业管理的作用
1.通过内业资料可以反映工程建设状况
因为内业资料记录了工程施工的每一道工序,内业资料中详细的记录了工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材料使用状况等详细信息。施工方可以准确掌握本单位的施工状况,并对尚未发生的事项提前预测,可以很好的指导和监督工程建设。2.内业资料反映的信息可以指导工程施工
对于项目负责人来说,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往往通过内业资料来掌握工程各个节点施工情况。一旦工程发生突发情况,可以第一时间查看内业资料,分析时间可能发生的原因,通过资料分析,可以最短时间内找出解决对策。
1.内业资料为后续工程提供借鉴
工程资料中详细的记录了工程施工技术、施工重点和难点,施工中发生的意外情况和解决对策,对以后的工程建设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可以让管理人员吸取经验,少走弯路。
三、内业管理现状
从上图我们不难看出,内业资料门类繁多、内容冗杂、涉及的部门多、出现的问题多,这些都给内业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虽然一直以来资料管理人员都在积极的做着资料管理工作,但是在方法和效果上还是良莠不齐。内业资料一直都是桥梁施工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内业资料整理的好坏,也会对工程生产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很多的决策层和资料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桥梁工程施工的重点不在内业,而在于现场的施工工作。内业资料做的好坏,不会影响整体工程的施工。其实不然,所有的工程在工程竣工的时候都要接受相关部门和单位以及业主等多方单位的验收审核。这对一个企业的信誉至关重要,体现了一个企业对于工作的一个态度。很多项目在工程竣工时都是临时抱佛脚,日常工作中该审批、整理、归档的资料都没有按时归置好。不是缺少领导签字,就是资料某处没有盖章。还有一些施工记录等都是施工阶段应该归档的,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填写,后面补写的内容难免会脱离实际。
四、桥梁内业资料整理与归档方法
1.加强对资料员的管理,做好内业资料整理工作
每年审计部门都会对项目资料进行审计,工程竣工验收同样需要审核内业资料是否完整和符合要求。这就要求资料员在平时做好资料的搜集、整理、归档工作。同时,资料员应持资料员证上岗,并按时参加专业培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资料管理应该和现场施工紧密结合,使资料真实反映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这就要求资料员不能闭门造车,应该深入施工现场收集数据、拍摄照片,保证资料的真实有效性,同时也可以提高资料员对工程施工的了解,提高资料管理水平。在平时的工作中资料员应该认真对待问题,把平时在培训中得到的知识,通过实践进行升华。
2.各个部门通力合作,配合资料管理人员完成整理和归档工作
内业资料员应和各个部门搞好配合,督促各部门按时提交内业资料,并及时做好整理、汇总工作。对于各个部门平时需要查看的资料,资料员应及时配合找出。各个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内业资料整理工作才能进行的顺利,整个工程才可以更好的开展起来。
3.创新内业资料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
3.1责任划分上,应实行专人专责。
在项目施工前期项目部就应该提早建立健全工程内业资料管理体系,在职责划分上要明确各自职责所在。项目经理作为项目部的核心指挥官,应该肩负起完善内业资料管理体系的主要责任,总体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为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设备供应。项目总工主要负责制定具体的资料管理办法,主要包括施工方案、技术交底和工程变更资料的一些具体的办法实施规定,并对工程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定期进行检查监督。项目施工中由于轻视资料管理工作,常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这样对工作开展很不利。实行专人专责可以使专管员熟练掌握资料情况,资料分类归档起来比较准确,对于缺少的资料也可以及时补齐,如果需要查看相关资料,也可以在短期内找到所需材料,工作开展十分方便。
3.2实行分阶段管理的办法。
项目部在资料整理归档上可以按月、季度、半年度、年度等周期进行检查整理工作,并及时解决发生的问题。特别是年终,应检查内业资料的完整性,由于人员调动或辞职造成的资料缺失的,应补齐后再进行统一存档。项目部还应该定期的召开资料管理总结会,要求项目部的测量大队、实验室人员、资料室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按时参加,通过总结会实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同时学习新要求及新软件的应用,可以提高资料管理效率。
4.在内业资料管理上要赏罚分明
定期对资料整理情况进行检查,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这样可以鼓励先进工作者,督促落后懒惰者,体现考核的公平合理性。
结束语:
内业资料真实反映了施工实际情况,内业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反应了一个企业的管理能力,可以说是看得见的企业形象缩影。当前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加强内业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无疑是在给自己做宣传,可以提高企业形象,所以在内业资料的整理和归档上要力争做到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01)
[2]《公路工程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1.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资料的复制与整理,出现的问题较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六大类:一、被插入的广告、图片、文字、符号、边框、背景等难以消除。二、看不到复制的文字、符号、图象。三、复制的文字符号的颜色难改变。四、复制的图象、字体、字形、字号大小的难如愿。五、复制的图象不完整等。六、字的间距难修改。
2.问题出现的原因
网上资料的复制整理问题的不断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是来自编制传播者。他们之中,有的是只想让人浏览或手工抄录,而不想让人复制;也有的是不想让人全部复制;还有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编制技能,进而扩大个人的影响等,故在有关的文献资料中设置一些障碍,使复制整理者不能顺利的完成自己的心愿,借以达到有关目的等。
3.解决问题的办法
3.1 对文献资料中被插入的广告图片文字的回避或删除
有些网站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常在其传播的一些资料中插入无关的广告图片。这类广告图片,有些不影响复制,即当你复制时,它会自动脱离;但是,也有一些会自动跟入,如有一个网在传播“著作权法”[1]时,每一个页面中间,都插入了一个几乎占半个页面的广告图片,只要你复制广告图片附近的内容,广告图片便会自动跟进。对此,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一、先复制广告图片上方的语句,留下最后一个字符单独复制。然后,依此法复制广告图片左或右边内容。复制广告图片下方的内容时,第一行,要留下第一个字,最后复制。还有的广告图片左右两边的第一个字,设置的为连接符,故复制时,要留下单独复制。这样,资料中的广告图片,在复制过程中,便会被阻隔回避。二、复制时,不留字符,让广告图片跟入复制的文档,然后将广告图片单独抹黑,再利用工具栏里的“剪刀”将其逐个删除;此法比上一个快捷、省时、省力。此类广告图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图片右侧上方有一个实心的三角符号,必须沿着三角箭头的方向向左抹黑后,再用文档工具栏里的“剪刀”去除才行,否则,删不掉。
3.2 对文献资料中背景的消除
互联网上的许多资料,均设置有红或兰、黑、黄、花色、横格、方格等背景,以显示他们各自的特色,借以吸引招揽用户,同时,在复制时也会自动跟进。消除的方法是,将有关内容复制到文件档后,用鼠标将其抹黑,然后点击文档工具栏的“消除格式”即可。
3.3 对文献资料中边框回避或删除
网上运行的资料,有一些设置边框。之中,有的是一个页面一个框,也有的是一个段落一个框,当你复制某一段文字时,边框会自动跟进文档。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将每个框内的文字分成两次复制:先复制最后一个字符,再复制之上的文字;或者倒过来复制,边框则自然脱离。二、一次将所有的资料全部复制到文档里,让边框跟进;然后,在文档里进行二次复制,即利用文档中工具栏里的“剪刀”,将各个框内的文字按照前一种方法,均分两次“剪掉”,逐个粘贴到框外后,再将边框一次性抹黑删除。二者比较,各有利弊:运作的过程中,前者无有边框跟进,干净利索,但复制的内容多时,易于疏漏,难以修改;而后者,因为是一次性复制于文档,然后进行“剪除”性的粘贴,故在文档里所占的空间较大,然而,一旦有疏漏,补救比较容易。
3.4 对文献资料中设置有不易复制字符回避与复制
在互联网上运行的资料中,有一些把它部分或全部的复制整理出来,是十分不易的。例如,你想要有关资料的开头第一句话或直至最后一段文字时,按照正常的复制方法,却无法行通。这时,你若想要全部内容,可以作三次复制:先将开头一、二个与最后一、二字符分作两次复制,然后复制中间的;或者按顺序从头到尾分三次复制;还可以先回避首尾字符,先复制中间的部分。也有的在每一个页面上,有若干段内容,每一个段落的开头一、二个字与结尾的一、二个字符均能将此段的全部内容仅仅锁住,难以复制;若是这种情况,每一个段落,都要用前述的方法分三次复制。还有的仅在每一个页面的最后,设置一、二个字符,来紧锁该页面的全部内容,借以阻止用户随意复制使用;遇到这种现象,将尾部的一、二个字符与之上的内容分别复制即可。若是只想要开头或最后的一句、一段文字,按照开头说的,先将开头一、二个或最后一、二字符复制出来后,再复制余下的部分便行。如果仅是想要中间的部分内容,直接复制整理就可以了。
3.5 对文献资料中字体、字形、字号大小的改变
互联网上运行的资料,因各个网页内容的性质、结构、传播的需要与制作者的喜好等方面的不同,所使用的字体、字形、字号大小也各有差异,即便是同一个网页上的一种资料,也可能不是一种字体或字形、字号,这就很难适应不同用户的需要。因此,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将网上的资料复制到文档后抹黑,用鼠标点击文档工具栏目中的“消除格式”,把复制的内容统一成一种类型的字体、字形、字号上,然后到工具栏目里分别查找点击所需要的字体、字形、字号即可。
3.6 对文献资料中文字符号颜色的改变
互联网上运行的一些资料中,制作者们为了表明重点词语或应该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内容,多在有关词语句内容上添加红或兰、黄等色彩;也有的通篇文章都是黄色或红色、蓝色等;还有的在全篇文章中的所有关键词上均添加色彩,且同时在有色彩的词语下划一道横线,如某网上有一篇文章的三句话均有带蓝色的词语和横线[2];当你将相关内容复制到文档时,有的色彩、横线会自然跟进。出现此问题时,用鼠标将所复制的内容抹黑,然后点击文档工具栏里的“消除格式”,若有横线的词语的色彩仍没消除,用键盘上的删除键,把横线删除,颜色就会全部消失。之后,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所复制的有关内容抹黑,在文档工具栏里的“字体颜色”中,查找点击有关“颜色”,便可完成。
3.7 对文献资料中一些或全部文字符号看不到的处理
在复制互联网上资料时,经常会碰到有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复制到文档后,是一片空白。如某一网运行的一文标题下的“时间:2007-3-16 10:18:35,来源:安徽商报”[3],就是如此。遇到这种情况,将空白抹黑,再用鼠标点击文档工具栏里的“消除格式”,原内容就会立即显现。
3.8 对文献资料中图像显示不完整或尺幅过大、过小的处理
当你在互联网上浏览资料时,会经常发现,有些资料中,都含有一张或多张图片,若是将它们复制下来,图片则显示的不完整或尺幅过大、过小,难以使用。如一个网上的一文,有某某“作动员讲话”、“学院举办开班仪式”、“专题讲座”、“政府现场教学”[4]4组照片,复制到文档后,仅能看到每组照片的十分之一,片中的人物的上半身均看不到。这可能是编者将有关文献资料上网运行时,为了节省空间或便于读者阅览、检索等,故意使用的一种特殊的制作方法。对于此类问题,可将复制到文档后的原图片,用鼠标抹黑,再用鼠标点击文档工具栏里的“消除格式”,原图片就会立即完整显现;如果是尺幅过大或过小,用鼠标电击图片,当图片四个边上的各个中心点上均出现一个小方块或三角或别的符号时,再用鼠标陆续按住每个“符号”,向外拉或推,图片就会放大或缩小,达到你的使用要求。
3.9 对文献资料中字间距的修改
互联网上的资料,因为需适应不同人群的浏览,故在编制上,一般的都不仅将字体做大,而且还将各个字上下左右的距离,也有意识的分得很开,以利视力不好或不是很好的人们浏览。把这种类型的资料复制到文档里,各个字上下左右的距离,通常都不会变,占用的空间大。解决此空间问题的办法是:将复制到文档里的文字,用鼠标全部抹黑,再用鼠标点击文档工具栏里的“消除格式”与你需要此栏里的“字号”、“首行缩进字符”,然后点击“鼠标”,消除黑色背景即可。
4.要注意的事项
对互联网资料的复制与整理,有三个方面的事项要注意:一是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去做。它既是对胡乱复制与整理有关资料的限制,也是合法复制与整理依据。二是要严格履行有关的复制协议,确保复制有关资料后不发生争议。三是要严格按照有关的说明、要求复制,以保障复制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M/OL].2010-02-26[2010-02-28].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2
-26/2141928.shtml.
[2]付冬梅.解密:男人和女人的40个区别[M/OL].2006-02-10[2010-12-16].http://women.sohu.com/20060210/n241740385.shtml.
[3]武静.原阜阳师院院长—张登岐涉嫌受贿被立案侦查[M/OL].2007-03-16[2010-12-22].http://www.zgxzw.com/News/View.asp?ID=5269.
[4]浙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第一期专题培训班在浦东举办[M/OL].2010-08-25[2010-08-28].http://www.ah.hrss.gov.cn/Root/web/templet/siteColumnContent.jsp?siteColumnContentId=344628.
作者简介:叶守法,安徽宿州人,淮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员、书记,《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大学图书情报学刊》编委,安徽省图书馆学会理事。
【健康教育资料整理】推荐阅读:
自己整理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07-06
创卫健康教育资料09-07
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内容11-1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料10-20
自己整理教育笔记06-25
心理健康复习资料三11-07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11-12
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资料07-03
县健康教育工作总结报告(健康教育所)06-29
特殊教育学校健康教育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