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报关员的认识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对报关员的认识(精选9篇)

谈对报关员的认识 篇1

报关员是这样定义的:

报关员是指通过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依法取得报关从业

资格,并在海关注册登记,代表所属企业(单位)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纳税等通关手续,并依此为职业的人员。报关员不是自由职业者,只能受雇于一个依法向海关注册登记的进货物收发货人或者企业,并代表该企业向海关办理业务。我国海关法律规定禁止报关员非法接受他人委托从事业务。报关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学识水平和实际业务能力,必须熟悉与货物进有关的法律、对易、商品,必须精通海关法律、法规、规章并具备办理业务的技能。

报关员的执业任务:

1.按照规定如实申报出口货物的商品编码、商品名称、规格型号、实际成交价格、原产地及相应优惠贸易协定代码等报关单有关项目,并办理填制报关单、提交报关单证等与申报有关的事宜;

2.申请办理缴纳税费和退税、补税事宜;

3.申请办理加工贸易合同备案(变更)、深加工结转、外发加工、内销、放弃核准、余料结转、核销及保税监管等事宜;

4.申请办理进出口货物减税、免税等事宜;

5.协助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的查验、结关等事宜;

6.应当由报关员办理的其他报关事宜。

报关员的考试内容及科目:

考试主要测试考生从事报关业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考试内容包括报关专业知识、报关专业技能、报关相关知识以及与报关工作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海关规章。

一共包含以下三大部分内容:.报关专业知识:包括报关概述、报关与海关管理、报关与贸易管制等;.报关专业技能:包括报关程序、进出口商品归类、进出口税费的计算与缴纳、报关单证填制等;.报关相关知识:包括国际贸易知识、世界贸易组织、英语知识、报关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等。

报关员考试报考的条件:

(一)报名参加考试的人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3.具有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普通高等学校2012年、2013年应届毕业生可以报名参加考试。

西部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生报名条件放宽至高中毕业及同等学历。

报考所需材料:

1.身份证和学历证原件及复印件

2.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报名表(须彩色打印)

3.准考证主证(网上下载,并附相片)

报名时间:

网上预报名时间:一般在5月底-6月中旬

2012年考试报名时间:6月5日-6月30日;现场确认报名期限为6月20日至7月5日。

现场确认报名期限:一般在6月中旬-7月初。请注意,各考区现场确认报名期限可能有所不同,具体安排见各考区公告。

上网打印准考证副证时间:约考试前1个月,具体时间请留意网站通告。

考试时间:

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每年举行一次。特殊情况下,经海关总署决定,可以进行调整。海关总署在考试3个月前对外公告考试事宜。

谈对报关员的认识 篇2

一、对供能特点的认识

800米的供能情况是:磷酸原供能系统约占总能量的30%,糖酵解供能系统约占5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约占15%,在了解这些供能系统的百分比之后,在训练内容上的安排就应该更有针对性。

二、对专项训练的认识

有人将800米跑比作超长的短跑,这就说明800米的专项特点是奔跑速度较快,持续的时间较长,也可以说800米运动员是在高速缺氧的情况下完成比赛的,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在高速跑的情况下,必须推迟或者减少乳酸的产生,也就是说在同等速度情况下,别人已经开始有大量的乳酸产生,而你还处在有氧供能的情况,从而推迟疲劳的到来。二是提高自己的抗乳酸能力,在比赛最后阶段,所有的运动员都有大量的乳酸堆积,而抗乳酸能力强的人,动作不变型,速度减慢的幅度较小。抗乳酸能力差的运动员,动作变型较大,速度损失较快,冲刺能力较弱,从而可能输掉比赛,或者导致高考加试成绩不理想。为了提高以上两方面的能力,应该采用大量高强度的400~1000米各段落的重复跑,或间歇跑,或者变速跑,都能使乳酸达到最高值,达到提高专项成绩的目的。

三、对速度训练的认识

800米的速度训练要提高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绝对速度的能力,一般提高60米途中疾跑能力。二是持续加速能力,一般采用150米的匀加速能力,在终点处速度达到最大值。三是在疲劳情况下能够发挥出最高速度的能力,一般在大强度大运动量之后,身体较疲劳的情况下进行速度训练,采用100~150米的冲刺跑。

四、对耐力训练的认识

一般耐力训练是所有跑的项目的基础,对于800米来说一般采取无氧阈的强度进行有氧训练,如乳酸应该控制在4毫克/摩尔,心率控制在160次/分钟左右,运动时间一般在30~80分钟之间,每周安排2~3次,尽量安排在土道,丘陵地段,同时增加腿部力量耐力。跑的过程中要求轻松,自然,富有节奏感,有弹性。同时注意呼吸的节奏,采用两步一吸,两步一呼,或者三步一吸,三步一呼。

五、对于力量训练的认识

800米的力量属于力量耐力,一般采用本人最大力量的60%~85%,进行多次重复半蹲,或深蹲及蹲跳起等跳跃练习,目的是提高腿部肌肉力量耐力训练。由于800米步幅较大,高速奔跑的时间较长,上肢的摆动及上体的稳定性训练极为重要,应该加强上肢及核心区域的力量训练,如:抓举,挺举,负重摆臂及腰背肌,腹肌的力量训练。还有髋关节处的力量训练也极为重要。方法手段有:负重弓箭步走,长距离跨步跳,绕栏,跳栏等,同时也提高了协调灵敏专项素质。

浅谈对自认的认识 篇3

一、自认的概念

自认作为一项民事诉讼制度最早源于中国的西周和西方的古罗马。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与地区均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究竟何为自认?各国的规定及学术界的理解各不相同。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14章规定了自认,同时在英国证据法中规定自认是指诉讼的一方或经其正式授权的诉讼代理人作出的的对已方不利的陈述。印度的《1872年证据法》第17条规定了自认的定义,自认是指口头或文书形式的一种陈述,它对于诉争事实或关联事实提出了某种参考,并且是由下文所述那些人中的某一人、在下文中所述的情况下作出的。

笔者觉得将自认的概念定义为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就对方当事人所作出的真实的主张事实不进行争执的意思表示。

二、自认制度构建

(一)理论建构

我国目前的民事诉讼相关的立法及司法解释缺乏对自认规则的详细规定,某些方面规定甚至还存在矛盾。为了促使自认规则在审判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者们在理论上对自认规则的构建提出以下方面:

1、转变诉讼模式。

“制度环境是具体诉讼制度存在的宏观环境,是具体诉讼制度存在的结构空间。自认要求的制度环境是法院对案件事实(主要事实)的非职权探知。”由于诉讼体制和环境对自认制度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当事人主义模式是自认规则存在的理想环境。即要求在诉讼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当事人,诉讼进程以及审理范围必须由当事人主导。当事人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对法官具有约束力,能排除法院的干涉。自认规则的核心是当事人自认事实对法官的约束,要求法官以当事人自认的事实为基础,直接将其作为案件审判的依据,强调当事人的自主权。虽然我国目前的民事诉讼中存在当事人主义的元素,相比较以前当事人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但是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制度从整体来说还是属于职权主义的。

从建立我国自认规则的角度出发,我国目前的民事诉讼立法应该进行继续进行改革的步伐,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进行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当事人充分的自主权,才能推进自认规则的构建。当然,我国民事诉讼模式改革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既要保障改革的每一步都不能脱离我国国情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还应当注意这个改革不会因为盲目求稳而丧失意义。

2、贯彻辩论原则。

自认效力的来源是辩论主义,我国民事诉讼立法虽然将辩论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但是法律所规定的辩论原则与自认规则所要求的辩论原则存在较大的不同。当事人辩论的内容不能直接约束法官,产生约束力。从构建自认规则的角度出发,我国应将辩论主义贯穿于民事诉讼过程中,辩论主义的发展有助于为自认规则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二)完善我国自认规则的立法构想

理论的研讨是为实践服务的,对自认规则的研究与探讨归根到底是为了给司法实践提供法律依据。因此,我国自认规则的构建,还需从立法上予以支持。鉴于目前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对自认规则的规定不仅欠缺,而且存在不合理甚至矛盾之处,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对自认规则进行规定,以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1、明确自认的法律规定。

自认作为自认规则形成的法律基础,首先必须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只有在法律上对自认作出具体的规定,才能为形成完整的自认规则奠定基础。自认的界定对于自认规则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2、完善与自认规则有关的制度。

首先,完善法官的阐明权。前文已经论述,自认规则在其效力范围内具有免除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力,但是当事人由于知识水平、自身的原因等方面的限制,对自认的事实有时并不是出于其正确的意思表示,这需要法官行使阐明权来对其进行解释。

其次,建立规范的诉答机制。在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中,审前阶段原告提交起诉状后,被告在规定的答辩期内既可以提交答辩状,也可以不提交。提交答辩状不是被告的一项义务。

因此,从完善自认规则的角度出发,建立规范的诉前诉答机制,将被告提供答辩状规定为一项义务,能给当事人进行自认提供一个平台,有利于我国自认规则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383.

[2]齐树洁.英国证据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772.

[3]何家弘,张卫平.外国证据法选译(下卷)[M].人民法院出版,2000:1293.

浅谈对GMP的认识 篇4

摘要:GMP认证制度是国家对药品生产企业监督检验的一种手段,也是保证药品质量的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 方法。企业在GMP 认证和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与GMP 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人们对GMP 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我国的GMP 认证管理工作应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GMP 认证;实施;存在问题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是国家对药厂能否提供符合GMP 要求药品的监督检查措施。GMP 的贯彻和实施,对加强制药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提高药品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实施GMP 并通过认证,才能有利于提高我国制药企业的管理水平,为国内企业进入世界市场创造条件。2001 年10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发出了《关于全面加快监督实施药品GMP 工作进程的通知》明确规定:截止2004 年06 月30 日,我国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的生产必须全部符合GMP 要求并取得认证证书,到2004 年07 月01 日,凡未取得药品制剂或原料药GMP 证书的生产企业,将一律停止其生产。我国一些制药企业面临着不进行GMP 认证就要被淘汰出局的危机。通过GMP 认证,是企业从事药品生产的最基本条件。有人认为,实施GMP 的主要困难是厂房设施、设备等硬件部分。然而,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我国GMP 认证中的主要问题并不是硬件的不足,而是软件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现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GMP简史

最初由美国坦普尔大学6名教授编写制订, 1963年美国国会第一次颁布成为法令。1967年在WHO出版的《国际药典》(1967年版)的附录中进行了收载。1969年第22届世界卫生大会, WHO建议各成员国的药品生产采用GMP制度。1973年日本工业协会提出了自己的GMP。1975年11月正式公布GMP。1978年美国再次颁布经修订的GMP。1980年日本决定正式实施GMP。GMP在我国是70年代末随着对外开放政策和出口药品的需要而受到各方面的重视,1982年由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制订了《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试行本), 1985年修改编制了《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实施指南》(1985)年版, 1988年卫生部修订, 后颁布了1992年修订版, 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 修订颁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版)。

二、GMP的概念和内容

GMP是英文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in Drugs的缩写,是防止药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差错、混杂、污染, 确保药品质量的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 GMP是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TQC)在药品生产中的具体化。特点是:从事后的检验“ 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改进为主;从管“ 结果”变为管“ 因素”,要求一切有据可查。基本术语

GMP一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SOP——标准操作规程

QA一一质量保证(企业用户在产品质量方面提供的担保, 保证用户购得的产品在寿命期内质量可靠);QC一一质量控制(指微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检定等)GMP的中心指导思想是任何药品质量形成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 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因此必须强调预防为主, 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实行全面质量保证, 确保药品质量。是药品生产质量全面管理控制的准则, 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硬件、软件和湿件。

硬件:硬件指厂房与设施、设备等。生产厂区的洁净度直接影响到药品生产的质量, 这样就要求厂房应根据不同药品生产而设计成不同的洁净厂房, 经济上达到最佳合理的利用。因为, 任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同时又是一个经济问题。GMP硬件部分的实施属技术进步范畴, 客观上需要相应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然而客观事实是: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 政府财政无力扶持企业实施GMP, 且企业自身的经济状况也较差;另一方面, 日益严峻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状况又迫使我们必须使所实施的GMP标准向国际先进水平靠近。这就要求我们在GMP的具体实施手段和方法上做文章, 采用跨越式的手段和方法, 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GMP实施之路。

软件:GMP软件系统主要包括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厂房设施和设备管理以及物料管理等五大系统。GMP软件系统构成按其性质可分为标准和记录两大部分, 其中标准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而标准操作规程(SOP)在软件系统中属于工作标准中的一类。因各国的虽基本内容相似, 但GMP并没有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应当如何做的地步, 这就要求每个企业必需制定出各自实施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要求, 这些通常包括在标准操作规程内, 因此, SOP是GMP规范中有关内容在某一特定企业的具体规定。

湿件:湿件是指人员。在GMP硬件、软件和人这三大要素中, 人是主导因素, 软件是人制定、执行的,硬件是靠人去设计、使用的。离开高素质的“GMP人” , 再好的硬件和软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硬件、软件达标与否,比较容易识别,而人达标与否,就很难分辨得清。因此,为了真正达到认证标准, 企业就必须按要求对各类人员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培训, 要象抓硬软件建设工件那样, 去搞好“GMP人”素质提高的建设工作, 切不可将教育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如果“GMP人”没有达标, 即使企业通过了认证, 也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三、我国GMP认证过程中的问题 3.1人员 我国GMP 对各级人员都提出了要求,对各级人员的GMP 培训也是必需的过程。GMP是体现“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和“全面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制药企业的具体运用。在质量管理原则中,“全员参与”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也体现了对员工的激励和培养、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使员工强化GMP 意识,勇于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但一些企业由于对此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严格按要求配备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不重视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员工的GMP 培训工作存在缺陷,培训计划虽然制订的井井有条,实施的培训却很少,达不到培训的目的。很多GMP 文件只是为认证检查,没有真正用于日常的生产和质量管理工作。企业发展,以人为本,只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企业,充分认识到员工素质的提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员工培训计划,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使员工明白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标准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企业进入规范化的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3.2 文件制定

文件是GMP 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硬件不足,软件弥补”,这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GMP 认证,但现实情况则正好相反,大多企业的硬件还是非常好的,为通过认证,企业不惜重金,购买了先进的仪器和设备,真正具备了现代化的厂房设施。但是,与之配套的GMP 软件如何呢?如果仔细查看一些企业的文件,就会发现所编写的文件内容不够完善,可操作性差。如岗位SOP 写的不详细,只是按操作顺序罗列一些条条框框,没有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员工不能按SOP 的内容完成操作过程;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记录、台帐、实物出现三不符现象;有些企业的文件变更不能按程序进行,或文件形式不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能有效地应用于自己企业的GMP管理工作等等。这些问题在一些认证企业当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企业要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GMP 文件,是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一套完备的GMP 文件对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GMP 文件的完善工作。3.3 验证

1998 版GMP 强调了验证的重要性,专门列为一章。但是,从国内企业GMP 认证情况来看,验证也是GMP 实施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由于验证需要较长的周期,同时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而且有些验证方法的实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甚至有的企业对验证重视不够,造成GMP 的验证工作没有严格按要求进行,特别是洁净级别要求低的口服制剂,这方面的差距更大。由于没有对生产工艺、厂房设施、设备等进行严格的验证,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质量隐患。先进的设备具有适用性强、操作方便等优点,由于企业的产品多种多样,工艺复杂,一种设备不可能适用于任何品种的生产,例如:炒药机、快速搅拌制粒机、真空干燥箱、混合机等,这些设备的使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认证时,企业为了减少麻烦,选择最好的设备作为认证设备,但一些仍在使用的传统设备被“请出”了认证现场,当然也不会见到这些设备的验证材料,这种行为完全违背了GMP 认证的初衷。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来对待GMP 认证,把GMP 认证看作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良好契机,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疗效好、质量优的产品。四GMP认证问题的对策

当前, 加速实施, 必须从政府、企业、相关行业三方面同时推进才能奏效。4.1政府做引导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全国6300多家制药企业进行了宏观调整, 对药品生产企业实施GMP进行了总体规划, 扶优扶强, 对小型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等措施, 指导医药行业人世后的持续发展。人世后, 对大部分企业而言, 不是争取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 而是面对大举进人的国际制药厂商,如何保住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4.2企业是关键

制药企业若想在人世后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综合素质。现代制药企业要以人为本, 以企业精神为核心, 向管理要效益。①以人为本实行人才资源战略, 人才需要训练, 人的潜能需要挖掘。“投资设备增值有限, 投资人才增值无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越是人才越要培养, 停滞就是落后, 就要降“ 价”。企业要成长, 员工先需要成长。员工认识到个人的晋升是与能力联系在一起的, “ 论资排辈” 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要释放能量, 有所作为, 就必须永不满足地学习, 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人的主导作用在药品生产质量保证系统中主要体现在人是生产要素, 企业应该重视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据报道, 各种药品质量方面的事故, 绝大多数都是由人为的过错或是漫不经心引起的, 而不是工艺的原因。②向管理要效益在管理方面, 实行“ 集权、高效、精简、统一” 的原则, 因事设岗, 因岗定职, 以职定权、以绩定利, 形成一个良好的现代工商企业的发展理念、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文化理念, 节约成本, 开拓市场, 参与竞争, 提高市场占有率。4.3其它行业

药品生产质量并不单纯取决于制药企业的生产全过程, 而是涉及到参与生产的原料、辅料、包装材料、设备等等。所以, 要求这些相关行业也要对实施GMP进行支持。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GMP仪器、仪表、设备、设施等相继出现, 已经充分体现了这些相关行业逐渐成为药品生产企业实施GMP后盾的作用。与GMP密切相关的产品, 如洁净工具、洁净工服等都有一定的专业要求, 这不但有利于医药行业GMP的实施, 也能相应带动部分配套 行业的发展。总之, GMP的真正实施要得到政府、企业以及全体认证人员的高度重视, 在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所实施的GMP标准又必须向国际先进水平靠近的前提下, 国内企业面对人世的冲击必须以GMP的实施为支持, 以技术进步为先导, 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认证企业的综合实力, 永远立足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

五、实施GMP的意义

我国制药企业实施GMP是形势所迫,势在必行,它关系到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的大问题,也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5.1 有利于企业新药和仿制药品的开发。

5.2 有利于换发《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新开办的药品生产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取得《药品GMP证书》,方可发放《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5.3 有利于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声誉,提高竞争力。

5.4 有利于药品的出口。GMP已成为国际贸易对药品生产质量的重要要求,成为国际通用的药品生产及质量管理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谈对公务员的认识 篇5

中国国家公务员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利、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

国家公务员分为政务和业务两类。政务类公务员,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组织法进行管理,实行任期制,并接受社会的公开监督。业务类公务员按照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实行常任制,国家公务员履行宪法、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法以及国家公务员条例规定的职责。

公务员的法律地位是指公务员在各种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综合表现。

公务员因其具有的双重法律身份而享有不同的法律地位:

一方面,公务员是公民。这一身份决定了公务员首先享有自然人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公务员是国家的公务员。这一身份决定了公务员享有公务员的法律地位。

公务员的双重身份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往往会发生冲突。在发生某种法律责任的承担时应当准确加以划分。

现在,国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正在走向规范化,从传统上讲,它依然属于党政干部职业道德范畴内,但某些方面已经具有自己的特色:

第一,国家公务人员直接从事国家某项公务活动,其行为代表国家的法律工条例,因而公务员的职业道德首先就是强烈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第二,必须具备与其承担的公务活动相适应的知识和素质,才能保证良好地处理和解决公务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保持高效率。

第三,要有严格的党性意识和政策水平,不徇私舞弊,把国家赋予的权力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统一起来。

国家公务员制度(文官制度)指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依法对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人事制度。

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的,同时又改革了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弊端,因此它既不同于西方文官制度,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比较,有以下几点不同:

1.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和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而西方文官制度则标榜“政治中立”。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总则中,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制度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是党的组织路线,而西方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

谈对公务员的认识 1

2.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而西方文官制度要求公务员与“党派脱钩”。我国公务员制度根据党的组织人事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坚持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组成人员的国家公务员是由各级常委及其组织部门负责考察,依法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决定任免。西方文官制度对公务员的管理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3.我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德才兼备,西方文官制度缺乏统一的,全面的用人标准。国家公务员在录用中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核、对思想政治方面要求严格。在晋升中注重思想政治表现和工作实绩。因此坚持德才兼备标准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特色。

4.我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一个独立利益集团,而西方文官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奖惩、晋升等都要考察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公务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会等组织同政府谈判,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利益。国家公务员制度与传统的人事制度比较,也是有差别的:

1、国家公务员制度在科学化、法制化上比传统的人事制度有很大的提高。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分类管理的一种制度,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管理的一整套规范。它除了有总法规,还有若干个配套的单项法规及其实施细则、实施方案,从而形成一个健全的法规体系。

2、国家公务员制度在管理机制上比传统人事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强化。

(1)国家公务员制度有竞争择优机制。在公务员考试、考核、晋升、任免等方面都体现了优胜劣汰机制,保证每个职位都有最优秀的人员来担任。

(2)国家公务员制度有廉政勤政保障机制。《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对公务员的义务、纪律、考核、奖励、回避等方面都加以严格约束,并通过监督来加以保障。

(3)国家公务员具有能上能下、新陈代谢机制。国家公务员制度对公务员进行考核,如不能胜任工作要免职。并实行不同职务的最高任职限制、年龄及部分职务的聘任制度。公务员在录用和调任上严格把关,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另外,还实行人员交流、竞争上岗、职位轮换、和职务聘任制,打破终身制,增强行政机关的活力。

3、国家公务员制度在队伍优化上比传统的人事制度有新的突破。

(1)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基础上推行的。

(2)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在人员精简基础上建立的。

谈对公务员的认识

24、国家公务员制度在工资、福利、保险上比传统人事制度科学合理。公务员实行新的职级工资制,按不同的职能分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四个组成部分。

提升公务员素质是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提升公务员素质的首要前提在于评价公务员素质的现状,分析其问题所在。对公务员的素质,学界大量的研究集中对其进行案头的界定与分类。国家人事部颁布了《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提出了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的9项通用素质和能力,包括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而沈义祥指出乡(镇)公务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可靠的政治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政治鉴别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运用高科技管理的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国内学术界和人事管理实践对于公务员的基本职业素质的构成还有一定分歧,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思辨的方式,局限于理论探讨和总结,缺乏实证研究,因此,研究的结论缺乏现实基础,其现实可行性值得怀疑。随着公众对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有越来越高的期盼和要求,这就对公务员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更加迫切要求。进行公务员素质建设,形成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既是对公众要求“公仆”提高服务质量的期盼的回应,亦是政府人事管理由适应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新体制的历史性跨越。

最后,说一下我个人对于当一名合格的公务员的看法,作为国家公职人员,虽然有稳定的工资,基本生活有保障,但大部分也需要背负较大的房贷压力、子女教育压力、父母的养老压力等等。如果想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发财,那极有可能是权钱交易的不义之财,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机关,成功的惟一标准就是当领导,而领导职数就那么多,不可能每个人都当领导。我不否认公务员职业的相对稳定,但这份职业并不轻松,随着公务员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实施,紧箍咒也越来越多,严格的考评制度和竞争压力促使公务员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考核量化标准在逐步完善,人民群众对公务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每年都有公务员被辞退或引咎辞职。公务员的工作早已不再是“一杯茶,一张报纸看半天”的状态,基层公务员甚至有“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说法,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人民警察在巡逻;公用事业管理部门在保障市民的基本生活;前不久的南方雪灾,诸多公务员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因此,如果你认为考公务员就端上了金饭碗,你的思想未免狭隘。你选择了公务员的职业,就必须树立为公众服务的思想,要有团结协作精神,而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利益。特别是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还要有牺牲自我的决心与勇气。如果你所学专业是企事业单位所急需,建议你到最需要你和最能发

谈对公务员的认识 3

挥你特长的地方去。市场经济既需要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也需要在其他行业配备优秀专业人才。

浅谈对信息安全的认识 篇6

通过学习,对信息安全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添的很多乐趣。与此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无法估量的危害,所以说,如何做好信息技术安全意识培养这门必修课也是至关重要的。希望所有老师与我一起共同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学习氛围。网络不同于现实生活,它虚拟、空泛、看得见却摸不着,我们家长要教孩子正确认识网络人际关系、甄别信息的真伪,正确认识网络游戏,虽然有些知识可能自己的孩子现在还用不上,但是家长要从小给孩子渗透相关的知识,孩子长大后才不会迷失在网络世界中。

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网络信息安全, 让学生了解维护信息系统安全的一般措施。、掌握网络存在哪些信息安全威胁,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应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信息。、培养学生安全地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教学重点:

解威胁信息的常见因素。

学会病毒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

教学难点:

1)学会病毒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

2)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安全使用。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初识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造成的严重后果。

播放计算机病毒、黑客进行破坏、犯罪的相关新闻视频资料。

使得学生认识道病毒的破坏作用,意识到信息技术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2、引出课题《信息安全》

师生共同讨论并解释课题:(信息安全:指的是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可控性等得以保证);

3、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指点:

通过刚才的演示,大家想想下面几个问题:

当你打开电脑,忽然发现,存储的文件丢失了,或系统突然崩溃了,你知道计算机中发生了什么吗?

当你看到垃圾邮件充塞了电子信箱或在你打开某一封邮件时,防病毒软件提示计算机已感染病毒,这时应做什么?

某天,朋友在他的机器上看到你计算机中的一些文件夹,这说明了什么?

某天,朋友告诉你,他知道你的上网帐号和密码,你信吗?

你在网络上收到信息,说只要你邮寄多少钱到某一账户,就可得到大奖,你如何看待?

某天,当你用QQ聊天时,某个陌生人给你发来一个网址,你会打开吗?

因特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对于这里的所有信息,所有的“网中人”,你都会相信吗?

网上的“泄密门”你知道有几个?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能说说这些秘密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吗?

结合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日常应用,讨论后,学生对病毒、黑客、垃圾邮件、网络共享、计算机犯罪有了初步认识。每一个学生都强化了一种意识,信息安全问题关系到的我们每个人。

4、掌握威胁信息安全的“最大元凶”计算机病毒(小组讨论方式)

(1)定义: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特性:具有潜伏性、传染性、隐蔽性和破坏性。

(3)传播途径:有很多种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网络和磁盘进行传播。

5、做好信息安全的防护工作教师对于如何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进行归纳:

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不定期对其升级,对系统全面查杀病毒;

对计算机系统打补丁,对重要数据不定期的进行备份;

不登陆不健康的网站,不接收来路不明的网址,不要从网上随意下载来历不明的程序和数据资料;

不制造、使用和传播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软件;

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做违法的事。

6、将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组6人,对于以上的学习讲讲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谈谈对于自己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行为。

7、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网络存在的信息安全的威胁的几种类型,希望通过 这节课的学习,同学提高自己的信息安全意识,正确的使用网络给我们提供的便利的同时,时刻注意信息安全的重要。

8、课后作业:

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查询安全上网的方法。

网络安全活动简报

在网络安全知识主题班会上,同学们观看网络安全公益短片,并讨论网络安全知识。通过主题班会同学们增强了识别和应对网络危险的能力。

通过黑板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潜移默化的树立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手抄报,不仅学习了网络知识,而且普及安全信息知识。并且能自觉抵制网络中不文明不健康的信息,把握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浅谈对设计管理的认识 篇7

“设计管理”一词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国, 那时这个词汇指“管理设计机构与其客户之间的关系”。1966年, Michael Fair发现了一种新的职位:“设计主管” (Design Manager) , 其职能是确保整个设计项目顺利进行, 并且使得设计机构与其客户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Peter Gorb (1990) 定义

“设计管理”:“通过设计主管对公司内设计资源的有效部署来帮助公司达到其目标的活动。”这个定义强调这点:设计既是目的 (把设计与企业目标相联系) 也是手段 (对解决管理问题做出贡献) 。设计管理既是一种“价值管理” (创造价值) , 也是一种“态度管理” (调整公司的观念) 。

设计管理的成功运作有赖于其属性的几个方面即科学性、系统性、艺术性、社会性。通过这四方面和谐使用, 达到对设计任务的完美整合。

一、设计管理的科学性

设计管理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出现, 既是设计的需要, 也是管理的需要。设计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产品开发设计的效率。设计不是艺术家的即兴发挥, 也不应是设计师的个性追求。在现代的经济生活中, 设计越来越成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与各学科、各部门相互协作的组织行为。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 必然造成盲目、低效的设计和没有生命力的产品, 从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和宝贵的资源, 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同时设计师的思想意图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贯彻实施;而另一方面, 设计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 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科学规律, 并且与科研、生产、营销等行为的关系愈来愈紧密, 在现代经济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了解设计规律和特点的管理, 以及对设计管理的不力, 都会造成企业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不力。

二、设计管理的系统性

为使企业的设计活动能正常进行、设计效率的最大发挥, 必须对设计部门系统进行良好的管理。不仅指设计组织的设置管理, 还包括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同样, 由于企业及其产品自身性质、特点的不同, 设计系统的规模、组织、管理模式也存在相应的差别。从设计部门的设置情况来看, 常见的有领导直属型、矩阵型、分散融合型、直属矩阵型、卫星型等形式。不同的设置形式反映了设计部门与企业领导的关系、与企业其他部门的关系以及在开发设计中不同的运作形态。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管理模式。

设计系统的管理还包括对企业不同机构人员的协调工作, 以及对设计师的管理, 如制定奖励政策、竞争机制等, 以此提高设计师的工作热情和效率, 保证他们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 设计师的创作灵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举例来说, 如果有某一个设计项目6月1日必须完成, 项目经理可以在知识管理平台上找3位设计师, 要求他们在设计案截止日之前贴出5个设计构想, 如果设计师在期限前完成, 案子就算结束, 如果没有完成, 则系统就会自动举发。

三、设计管理的艺术性

设计管理是对设计过程的控制, 好的设计是产生好的过程的前提, 而当过程控制达到“美妙”的境界, 设计管理就成了一个艺术行为。不管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 还是客户的角度, 对好的设计品质似乎没有争议。作为核心的“人”是设计师, 作为中心的“事”是设计, 这就是设计管理;文化被作为基础的东西放在了整个系统的最下方, 其用意似乎不言而喻。应该说, 正是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不同的市场和客户, 进而影响与之相适应的设计, 包括设计师本身。文化成了系统中最顽固的形态, 其特征还表现在它的隐藏性 (更多的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被体验) 、广泛性 (几乎涉及行为的每个部分) 、基础性 (积淀特征决定的作用体现) 。这也成为设计管理指导实践需要完成的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市场和客户位居左右, 大概是因为二者也一定程度上“左右”设计管理的缘故吧。

四、设计管理的社会性

设计管理的核心是对资源、对人际关系的整合的过程, 设计是以人为本, 管理也一样是以人为中心的, 一个好的设计管理者, 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因而设计管理者常常是从优秀的设计师中脱颖而出的, 因为设计师由于多年的训练与职业生涯, 常常具备了非常敏锐的职业感觉, 以及对这种感觉几乎成为本能的实现能力。但是, 优秀的设计师不一定必然成为优秀的设计管理者, 因为作为设计管理者所具备的能力结构与作为设计师的能力结构并不相同。作为设计师, 理解客户要求, 迅速高质提出创意是最重要的能力;而作为设计管理者, 协调各方面资源, 完成最终的设计创意是最重要的能力。这两者并不相同, 后者在设计学校中并不教授, 往往是个人自学实践中得到的。

五、以设计管理的优点作为结语:

1. 有利于促进技术突破和不同领域的合作, 企业社团各方面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从而实现设计制造的敏捷化, 推动技术迅速转化为商品;有利于及时获得市场信息, 设计针对性产品, 由设计改变生活方式, 从而为企业创造新的市场。

2. 有利于正确引导资源的利用, 利用先进技术实现设计制造的虚拟化, 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消耗, 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正确处理企业各方面关系, 创造出健康的工作氛围。

3. 有利于建立一支精干的稳定的设计队伍, 解决人员流动过频的弊端;有利于创造清晰、新颖和具备凝聚力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范乐明《:设计管理辨名》

[2]朱钟炎《:设计管理作为企业产品感觉的导演》

谈对和谐师生关系的认识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和谐关系;认识

如果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新课程理念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下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下面笔者谈谈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些认识。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

1.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应该体现在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英语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已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俯下身子去聆听学生的心声,从英语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做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地位的不同,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教师尊重学生就等于尊重自己,尊重教育。可见,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在教学中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2.教师要信任学生,融洽师生关系

信任学生,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做教育教学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宽容,从学生所处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行为动机或个性需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热情换取信任,以坦诚换取信任,以信任换取信任。在这种状态下,师生情感易于引起共鸣,也就容易实现心理沟通。

教师要改善自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要改变过去的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的教育方式,在了解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来了解自己,完善教师的人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心理上接纳老师,从心底产生敬佩感,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

3.教师要尊重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爱尖子生,不歧视后进生,教师要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让学生从教师的耐心服务中,从教师的关心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从而感到教师可亲、可信。教师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尽量做到宽而有度,宽而有爱,更应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在教学中,通过友好的问候,在课堂上直呼学生的英语名字等学生愿意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的或学习落后的学生,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

二、和谐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1.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英语的消极情感,培养积极情感

人际关系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人的情感态度,而情感态度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语言学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则更加明显。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的实践精神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意味着教师会给予所有学生平等的机会、宽松的环境、适时的鼓励和不断的表扬,从而使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

2.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学生佩服、喜欢任课教师,才会喜欢上他的课,才会对英语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使学生从喜欢學、愿意学到自觉学,由“苦学”变成“乐学”。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兴趣的激发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也就迈向了成功,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对英语产生求知欲,达到教学的目的。

浅谈对创新方法的认识 篇9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创新方法研究和应用现状的阐述,分析了创新方法的主要关键技术及应用流程和领域,最后提出了自己对于实施创新方法的想法与建议。

关键字:创新方法 现状 技术及应用 想法与建议

1引言

随着人类步入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国家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已经演变成国家创新系统问的竞争。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科技创新指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涵盖两个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新发现、技术工艺的创新。在现代社会,大学、科学工程研究等研究机构是基础科学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而企业是应用工程技术、工艺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

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总称。它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内生增长的一项重要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谁掌握了最先进的自主创新方法,谁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优先权。如何借鉴前人的科技创新经验方法,并适应新时期科技发展要求,从方法上支撑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是关系到能否掌握创新工作重要问题。

2国内外创新方法研究和应用的现状

2.1我国创新现状及问题

(1)科学思维培育不够。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培养缺位,目前应试式的教育体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科研活动创新思维不足,自主创新研究成果少;以跟踪模仿为主,自主创新较少;多数学科发展滞后,属于世界领先的学科很少;中国申请人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PCT专利申请只占总量的0.96%。

(2)科技界关于科学方法的意识薄弱,科研活动中,忽视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创新性;对科学方法的研究不够,仅限于对国际科学方法的跟踪、了解,缺乏对前沿方法的前瞻性研究;科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严重脱节。

(3)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设备匮乏。“十五”期间,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用于“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项目的经费只有0.85亿元,仅占三大科技计划经费的千分之二和科学仪器购置经费的1%;科学仪器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高档科学仪器基本处于空白,中档科学仪器、国产设备稳定性和重现性不高,软件配套性较差,占有率小。

(4)创新政策环境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及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水平还不高。在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科技发展的经费中有40%用于支持科学方法和科学仪器。在我国,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对这方面研究项目的支持几乎为零。

(5)评价方法有待改进。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研究能力的评价标准不全面,忽视了一些基础性或方法上的重要问题。以诺贝尔奖为例,诺贝尔奖有1/3是通过科学发现、理论推导得奖;有1/3是通过方法上的创新、方法思路上的创新得奖;还有1/3是通过科学仪器、科学手段、科学工具上的创新得奖。而在我们的科技布局上,更多瞄准了第一个1/3,把后两个1/3基本忽略了。

2.2国外创新方法的现状

(1)瑞典:高研发投入和企业出众的创新能力瑞典是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瑞典国家创新体系整合了政府产业发展署、大学和企业三大主体的创新资源和研发实力,其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企业出众的创新能力和完善的公共研发体系,对从学术界到产业界的技术转移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2)瑞士:全民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仅有700万人口的中欧小国瑞士,在创新动力、知识创造、创新与企业精神、创新应用、知识产权等五个方面的指数均超过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绝大多数国家。

(3)芬兰:极为完善的创新中介服务网络芬兰是第一个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度,对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进行规划的国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芬兰就将企业、知识和技能的创造者(大学和研究机构)、负责支持和指导RTDI(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的政府部门,以及为创新融资的服务机构纳入国家创新体系。

(4)日本:成效显著的知识产权战略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依靠自主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早已成为日本全社会的共识。日本以高度中央集权化的管理、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为特色,建立起政府同“产学合作”积极互动的国家创新体系,其知识产权战略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5)美国:最为成熟和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是国家创新系统发育最为完善且运行较为和谐的典型国家。美国富有创新的文化传统,适应自由市场经济的政治体制,各种规范的法规、科技政策的保证,研发和教育的高投人,以及能包容多元文化、鼓励自由思考、独自创新的社会环境系统,使美国成为一个创新型科技强国,并形成了当今世界最为全面的国家创新体系。

3创新方法的主要关键技术及应用流程和领域

(1)头脑风暴法与综摄法应用范围。

从头脑风暴法的内涵及原则可以看出,这种方法旨在为人们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它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使人们相互启发,提出大量的创新性设想,从而获得问

题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其时间成本较高,并且其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议召集者的引导,所以该法不太适合解决一般性的问题,主要针对那些需要探索创新性解决方案,并且需要获得与此有关的大量设想的特殊问题。

综摄法的实质是把表面上看起来不同而实际上有关联的事物综合起来,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整个思维过程分为了两个阶段:使大家对陌生的事物熟悉起来、使大家对熟悉的事物陌生起来,类比贯穿了整个过程。在第一阶段主要是依靠原来的知识来认识陌生的事物,该阶段的任务是详细地分析、了解问题;第二阶段是对原本熟悉的事物进行新的认识,该阶段的任务是在熟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形态分析法与信息交合法应用范围

形态分析法通过对系统的全面分析,提取出构成系统的主要因素,再将各要素所对应的若干形态进行相互组合,从而获得大量的创新设想,然后逐个分析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从中筛选出适宜的方案实施。但是如果形态组合的方案过多,在筛选方案阶段所面临的工作量庞大,所以在构成系统各要素的形态组合方案不是太多的情况下,形态分析法比较有效。

通过对信息交合法的运用流程分析,可以看出该法的特点是从事物的两个方面信息来构造信息场。虽然信息交合法只能在一个二维的信息空间中寻求创新的设想,但是我们在针对一个目标问题进行创新的时候,如果多次重复使用这种方法,同样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思考如何创新,由于信息交合法强调从事物的功能、特性等方面来探寻创新性设想,所以这种方法较适用于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

(3)“5W2H”法、奥斯本检核表法、属性列举法应用范围

在面对创新问题的时候,在5W2H的提示下会从7个方面来进行分析:Why、What、Where、When、Who、How、How much 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首先帮助人们找出问题,再针对问题部署其具体的实施步骤,并且将所要耗费的成本纳入考虑范围中。由于5W2H法简单、方便、易于理解和使用,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广告营销策划等领域。

根据奥斯本检核表法的9大问题中所列项目逐一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周密性等特征,以表格的形式、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人们全面思考问题,让人们在创新过程中有一个可以依循的航标。从其问题的内容来看,都与具体的产品有关,并有助于对已有产品的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故适用于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

属性列举法引导人们从事物的不同属性来思考问题,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如果列举的属性发生了遗漏,会导致分析、思考不全面,有可能与最佳的创新方案失之交臂,所以在分析的时候要紧紧围绕目标对象,尽可能详尽地将其属性列举出来。此外,由于该方法进行创新的时候是针对具体事物的属性进行分析,所以属性列举法较适用于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

(4)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应用范围

TRIZ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这些通用的方法和原理抽象为40个创新原理,并且提供了预测的工具,来帮助人们预测技术系统的进化趋势,从而把握发展的方向。其TRIZ是建立在普遍性原理之上的,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创新问题,而是要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并指明问题解决的方向,TRIZ的原理和工具不局限于特定的应用领域。

(5)中山正和法应用范围

该模型将人的大脑机能分为五个不同层次:S→O层、I→O层、I.S层、W.S层、W.R层。通过对该法的运用流程分析,可以看出中山正和法善于从杂乱的问题中找出事物之间显性和隐性存在的关联,有利于理清思路,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所以本法较适合在创新活动中出现的那些看似模糊而且牵涉面较广的问题。

(6)六顶思考帽法应用范围

目前,六顶思考帽法已被美国、英国、加拿大等50多个国家设置为教学课程,同时也被许多全球著名的企业所采用。使用六顶思考帽法可以帮助人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客观全面地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高创新的效率。

(7)公理化设计法应用范围

公理化设计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独立性公理和信息公理来指导整个设计过程。独立性公理要求在设计的时候要保持单个功能的独立性,这样可以保证在对某一功能对应的设计进行调整时,不会影响其他的功能。信息公理则与TRIZ最优理想解的思路一致。此外该法的整个设计过程是自顶向下展开的,通过相邻两个域之间的多级交叉映射,对4个域中的设计内容进行逐层分解、细化,得到各个域的层次结构,从而将抽象的用户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设计细节。以往的设计大多是基于设计人员个人所具备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从而使设计的成败和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计人员的个人因素。而公理化设计方法使得设计问题可以按照程式化的步骤进行,可以有效地提高设计的成功率和质量,适用于创新过程中的任何设计问题。

4本人对实施创新方法的想法与建议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创新的根本之源。创新方法是以创新思维为基础,通过对创新活动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的创新的一些机理、技巧和方法。长期以来,我国对创新方法的研究,在认识上排不到位置,在工作上得不到重视,在投入上没有下大气力,致使我们的创新方法研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培育和引导,大量的科技活动摆脱不了跟踪模仿的老路,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应该说,创新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了我国赶超国际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短板,更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的软肋。

根据本学期《创新设计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应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出我对实施创新方法的想法和建议:

(1)要明确创新方法研究工作的定位。创新方法研究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因此,要根据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三个层面研究工作的不同特点,明确地纳入到整个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当中,纳入到区域科技工作考评指标体系中去。

(2)以项目为引导,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创新方法的研究。首先是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类别设置上,要注重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研究与创新的重点支持,形成一个创新方法研究的稳固平台和基础。其次是在安排其他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时,要对创新方法的研究指标提出具体的要求。

(3)以科学评价为导向,引导科研人员在开展创新工作的过程中,在研究中重点突出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首先是在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价中,要突出思维的创新,方法的突破,工具的创造,使其作为衡量成果价值的重要标准。其次在科技奖励上,要加大创新方法在奖励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奖励在创新方法上取得成效的科研成果。其三,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注重研究单位和企业自主研发科学仪器的创造和应用水平。

(4)从源头抓起,在培养人才机制上注重对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研究能力的培育。在高校的学科设计上,要重点体现培养创新方法的内容;在选拔人才上,突出在创新方法上有建树的创新团队和创新帅才的任用,使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精尖研究人才脱颖而出。

(5)以企业为主体,把创新方法作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针对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强大需求,首先是推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创新方法的引进和吸收,推进引进的先进技术创新方法与我国本土企业创新方法的融会贯通;其次是加大对先进技术通用创新方法的培训,提高企业吸收运用先进技术创新方法的能力和功效;其三是根据不同行业,鼓励企业开发自主的技术创新方法和技巧,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方法知识库,不断探索适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基础条件平台。结语

当今社会,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如何审时度势,在这场国际创新竞争中占得先机,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创新方法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了创新方法的主要关键技术及应用流程和领域,最终得出了实施创新方法的想法和建议。

参考文献

上一篇:威高实践报告下一篇:难忘的师生情初一作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