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新闻两则
芜湖(wú) 击溃(kuì) 鄂(è) 绥靖(suí jìng) 阻遏(è) 阌乡(wén) 歼灭(jiān) 要塞(sài) 杜聿明(yù) 锐不可当(dāng) 荻港(dí)
2、词语解释
【不含】不包括。
【锐不可当】锐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
【业已】已经。业,已经。”业已”与“已经”区别在于:“业已”多用于书面语,“已经”则不限。
【绥靖】安抚,平定。
【阻遏】阻止。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溃,败,常指(军队)被打垮。它与“撤退”的区别在于:“撤退”不含垮、败的意思。
【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它与“要隘”的区别在于:“要隘”是指险要的关口。
【占领】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它与“占据”的区别在于:“占据”是用强力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等)。
【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屏息凝视】抑止着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比喻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
【高屋建瓴】在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磅礴,盛大的样子。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回肠荡气】形容乐曲文章等非常动人。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歼灭】消灭。
【击溃】打垮;打散。
【封锁】采取军事措施,使不能通行。
【纠正】改正。
【管辖】管理;统辖(人员、事务、区域、案件等)。
学习目标
1、识记、掌握重点字词。
2、掌握新闻六要素和结构五部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3、学习新闻语言准确、及时、有效的特点。
学习重点
掌握新闻六要素和结构,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
学习新闻语言准确、及时、有效的特点。
学习过程
导 读
一读课文
【要求】自由读,正字音。
给加点字注音,批注在课后“读一读 写一写”中,没有的字词补充上去。区域 锐不可当 绥靖 阻遏 管辖 逃窜 要塞∕阻塞∕瓶塞 ..........溃退∕匮乏∕反馈∕功亏一篑 歼灭∕纤维∕纤夫∕阡陌 ........二读课文
【要求】试着朗读,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读课文
【要求】读资料,完成下面文学常识。(了解、识记背诵,批注在文中题目附近空白处)
(一)新闻概念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二)新闻结构
标题,即新闻的题目,看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是新闻结尾,有时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有时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个层次。背景和结语有
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三)新闻六要素(即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任务验收】
1、组长检查字音、文学常识批注情况。
2、教师巡视检查订正。
导 学
一、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批注下列问题:
(一)分别在两则新闻中圈点批注六要素。
(二)找出两则新闻的标题、电头(标明新闻的来源和时间)、导语、主体及第二篇的背景。
(三)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批注在标题附近。【学法指导】概括新闻内容的方法:
1、结合标题和导语以及新闻六要素,用简洁语言概括。
2、答题格式:某人(时间、地点)+某事+结果;
某事+结果。
(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概括每层次的主要内容。
二、特色品读
1、本文语言准确、及时、有效,体现了新闻语言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二试作分析。
2、反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毛主席诗词是哪首?谈谈读后的感受。【任务验收】
1、组长检查整体感知、特色品读批注情况。
2、老师巡视检查订正。
三、收获质疑
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导 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题。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大军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
区,并()江阴要塞,()长江。我军前锋,业已()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选段中括号里应填的词语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至发电时止”从新闻角度考虑,它的作用是什么?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4.文中画线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包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二)课外新闻阅读
一、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这则消息的导语。
抗日战士聚徐州
本报讯 今天是徐州沦陷纪念日。____________。
记者了解到,9名老人分别来自上海、北京、镇江、济南、南京、长沙等地,但都是徐州籍,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也已83岁。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老人们相约在徐州沦陷日前夕,相聚到徐州,重话昔日的峥嵘岁月,再游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前日上午,他们参观后感叹徐州的变化太大的。这些耄耋老人谈起徐州沦陷前后的战斗经历,激昂慷慨,还激动地唱起了《救亡军歌》。
二、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不能超过15个字。
昨天,为体验生活,西南政法大学的30多位学生在渝中区朝天门体验“棒棒”(力夫)生活。
上午九点,朝天门交易厅附近,手拿扁担的潘匀满头大汗,和同学张杰转悠着揽生意。“大学生当棒棒,挑不挑得动哟?”看着文质彬彬的两人,雇主们连忙摆手拒绝。半个小时下来,两人“颗粒无收”。“叔叔,我们只收一元。”无奈之下,两人狂压价格,终于抢到第一笔生意,忙把50多公斤重的塑料薄膜分成两堆,再用扁担横穿其间,晃晃悠悠地朝前走。每走一小段路,就的停下来休息。20多分钟后,汗流浃背的两人终于拿到一元钱。
“这一元钱太不容易了。”平时每月生活费都在3000元以上,从未吃过苦的潘匀为此激动得泪流满面。
三、给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人物+事件)
1000篇中学生作文中,28次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24次出现了周杰伦(Q吧)的歌词。周杰伦这样的偶像明星的歌词取代唐诗宋词,成为学生作文中爱引用的“名人名言”。
这一统计是在刚刚结束的上海市第21届中学生作文竞赛中发现的。学生选取周杰伦的歌词作为其文章论点,有的则由歌词引发感慨最终成文。此外,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等有着古诗词韵味的作品亦在学生作文中频频出现。
三、随笔:结合身边发生的较有影响的事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消息。
试着找出以下两则新闻的六要素和标题、导语、主体
一、伦敦奥运会闭幕 中国38金夺“客场”最好成绩
中新社伦敦8月12日电(记者 沈晨)告别伦敦,问好里约——第30届夏季奥运会闭幕式8月12日晚在主会场“伦敦碗”举行,来自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在“英国之声”大派对上掀起了本届奥运盛会的最后高潮。
当晚,“伦敦碗”唱响英国式摇滚,英伦乐坛传奇巨星凯特·布什和乔治·迈克尔以1英镑的“演出费”亮相,与全球体坛精英分享“英国之声”。
伴随着伦敦交响乐团的交响曲,全球体坛精英们步入“伦敦碗”,分享着过去16天里发生的精彩故事。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指出,本届奥运会举办得非常成功,过去两周时间内有太多难忘的瞬间,不胜枚举。
确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说,在过去的16天时间里,伦敦见证了太多的梦想成真,太多的难忘瞬间。
牙买加“闪电”博尔特在“伦敦碗”的红色跑道上书写传奇,他轻松卫冕三项冠军,创造一项世界纪录,成为奥运会田径史上首个卫冕三项冠军的“飞人”;南非“刀锋战士”皮斯托瑞斯成为奥运会田径场上首位残疾运动员,他与其他三位健全选手一起站上接力决赛跑道,让“伦敦碗”沸腾;戴着头巾参赛的沙特女选手阿塔尔和沙希尔卡尼,她们的出席谱写了奥运新历史„„
伦敦奥运会上,54个国家和地区登上金牌榜,85个代表团登上奖牌榜。其中,美国以46金29银29铜的成绩名列金牌和奖牌榜榜首,中国以38金27银22铜的成绩名列金牌、奖牌榜第二,东道主英国以29金17银19铜排在金牌榜第三、奖牌榜第四,传统强国俄罗斯以24金25银33铜列金牌榜第四、奖牌榜第三。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打破6项世界纪录和6项奥运会纪录,并创中国代表团在境外参加奥运会的最好成绩。中国代表团团长刘鹏介绍说,中国共在11大项中获得金牌,17大项、73小项上获得奖牌,夺牌项目结构有所优化。
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众多突破。有8个项目首次获得奥运会金牌、17个项目首次获得奥运会奖牌,反映出中国竞技体育在项目结构调整、均衡发展上取得了成效。帆船运动员徐莉佳、男子花剑运动员雷声、男子游泳运动员孙杨等,在欧美选手强势项目脱颖而出,表明中国体育全方位发展的新方向。
中国香港体育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取得1枚铜牌,名列奖牌榜第79位,奖牌来自自行车赛场;中华台北体育代表团取得了1银1铜的成绩,名列奖牌榜第63位,两枚奖牌分别来自女子举重和女子跆拳道。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总结伦敦奥运会时指出,本届奥运会举办得非常成功,伦敦奥组委的工作令人满意。他同时表示,不同的奥运会各具特色,它们之间不应该相互作比较。
一名拿着扫把、象征着一扫本届奥运残余的独舞者,将领舞里约2016奥运的8分钟表演。巴西滨海城市里约热内卢将接过伦敦的“接力棒”,在4年之后再为全球奉献一场体坛盛宴。
“伦敦碗”内的奥运圣火熄灭之后,火炬台的204个部分将被一一赠与各支参赛队伍,让参与过伦敦奥运会的人们留下“英国记忆”。(完)
二、央视解说内幕让刘翔“躺着中枪”
核心提示: 在央视的奥运研讨会上,奥运会解说组组长沙桐透露,主持人杨健事先知道刘翔伤势严重,并准备了4种解说预案。《成报》称,因为杨健所谓的有备无患,“刘翔摔倒”事件再次跃入公众眼前,这让刘翔“躺着也中枪”。
参考消息网8月25日报道 当刘翔在110米栏预赛中踏倒第一个栏架痛苦地摔倒在跑道上后,他的数亿支持者为之错愕。然而,在央视的奥运研讨会上,该台的奥运会解说组组长沙桐透露,主持人杨健事先知道刘翔伤势严重,他根据领导的指示为刘翔的退出准备了4种解说预案。
香港《南华早报》24日刊文称,当刘翔在伦敦摔倒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杨健在直播中一度哽咽。他对观众说:“就像一个战士手里没有枪,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战场上用自己的身躯去冲击敌人的堡垒,刘翔,再见。”
在随后的日子里,刘翔的伤病和杨健的抽泣成为内地网上热议的焦点。杨健否认自己当时的感情流露是在表演。
报道指出,现在事实表明中央电视台早已知道刘翔到伦敦时就受伤了,但相关部门拒绝透露实情。
香港《成报》指出,22日的央视研讨会上透露杨健解说的内幕,更多的考虑应该是强调预案的重要性,但却让本来已经淡忘的“刘翔摔倒”事件,因为杨健所谓的有备无患,再次跃入公众眼前,这让刘翔“躺着也中枪”。
有人质疑,刘翔在奥运会前两个月曾跑出12秒87的惊人成绩,展现出了良好的状态。对此,一名知情人士表示,那次比赛前,刘翔的脚踝伤势就有反复,而那次比赛后,刘翔接到“力争金牌”的指示,随即加大了自己的训练量,结果导致脚踝伤势加重,这也是他退出奥运会前最后一次比赛的真正原因。此后,刘翔以不适应伦敦的寒冷天气为由转到德国备战,其实是为了一边训练,一边接受德国医生的治疗。
参考答案
导 读
1、字音略。
导 学
一、整体感知
(一)分别在两则新闻中圈点标记六要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对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余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分,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解放。
(二)找出两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新闻开篇前两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略
(三)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并批注在标题附近。(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顺利横渡长江。(2)南阳守敌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概括每层次的主要内容。第一层(从“二十日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二、特色品读 答案1见教参练习二答案;
2、《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仓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原文以客观叙述事实为主,含蓄透露情感倾向。而本诗夹叙夹议,道出了百万大军渡江的局势和原因及建议。
三、导练
(--)1.占领 控制 封锁切断
2.明确具体地交代时间,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 3.我东路军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4.充满了讽刺意味 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 课外新闻阅读答案师生讨论
(二)一、提示:导语是新闻的开头,是新闻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称
为新闻的“窗口”。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用语要求简明扼要。分析这则消息
时间:今天(徐州沦陷纪念日)地点:徐州
人物(who):9名耄耋老人;
事件(what):从全国各地相聚徐州,忆往昔峥嵘岁月,重游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答案:“当年曾在徐州生活、战斗过的9名八旬老人从全国各地齐聚徐州,共忆往昔峥嵘岁月”。
1、新闻语言具有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三大特点的语句。
明确:真实性 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
及时性 1948年11月5日电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
准确性 一年多时间内 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
2、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明确: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二)比较阅读——两则新闻的异同
A. 相同: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1)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2)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3)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4)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5)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B. 不同:将两者不同的地方找出来。
6)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7)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8)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9)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C.总结:两则新闻的主题
两则新闻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正义战争的胜利,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三)作业
1.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预习《芦花荡》,扫清字词障碍。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 锐不可当
西(较详) 中(略) 东(详)
长_______________横 ↓ ↓ ↓ ↓ 渡 ____________
__ 江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 溃不成军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亡羊补牢》导学案(第2课时)
雄县研训中心杨永乐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的看法和想法。
2、知道这个故事的寓意,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导学过程:
一、自学环节
(一):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故事里的人物是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的。学法提示:街坊们是怎样看问题、想问题的;养羊人怎样看问题、想问题的。
2、展示上面的内容。
二、自学环节
(二):品读课文,体会寓意
1、默读课文,找到“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这句话。想一想:(1)他为什么“后悔”?(2)“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和“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现在修还不晚”?
2、你认为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想一想第一次丢羊后他是怎么做的,第二次丢羊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并尝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有关句段。
3、试着把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展示上面的问题。
三、学习总结:(提示:对照学习目标总结学习收获)
1、我知道了:。
2、课后训练: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
参考阅读
成语典故出处《战国策·楚策》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三册111至114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则”、“昨”等13个生字。会写“份”、“粉“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小作者的转变,有助人为乐的意识。
3.有写日记的兴趣,并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写日记。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能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写日记。教学准备:
1.让学生课前读通课文,把字音读正确。
2.通过调查、访问、查资料等了解日记是怎么回事。
3.日记格式图。
4.准备日记本。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叫日记吗?(请知道的小朋友说一说,老师相机点拨,特别讲日记的格式)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小朋友写的两则日记。板书课题,齐
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两遍,用“□”标出课文中的生字。
2.认记生字:
⑴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认记,并为它组词。
⑵ 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的?
如:昨:“作业”的“作”去掉单人立,加上日字旁,就是“昨天”的“昨”。
纱:“沙子”的“沙”去掉三点水,加上绞丝旁,就是“纱巾”的“纱”。
粉:与“份”比较记忆。左边相同,右边不一样。粉:粉红。
份:几份。
妹:想一想,女字旁的字还有哪些?归类记忆。
3.同桌互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
1.在识字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看看是否能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2.抽生读课文。
3.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齐读课文。
3.想想日记和课文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师根据学生回答规纳总结。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一则:
1.学生自由读第一则日记,看看这篇日记是什么时候写的?
2.小作者在“六一”儿童节前一天做了一个美妙的梦,她梦见了什么?(她梦见妈妈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送给她)
3.她的愿望实现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
4.妈妈回来了!她的手里提着一大包东西呢!里边有些什么呢?(老师范读第二自然段,学生仔细听,看看包里有些什么)(抽生说说)
5.所有的东西都有两份,你知道为什么吗?(一份给我,一份给阿英)
6.小作者没有得到心爱的裙子,她心里高兴吗?如果你是她,你心里会怎样想?(抽生说说)
7.试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生气的语气。
8.齐读第一则日记。
第二则:
1.请女生齐读第二则日记,男生仔细听,看看这一则日记是什么时候写的?写了些什么?(7月20日写的,写阿英妹妹来到我家和我做的又一个梦)
2.阿英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贫穷的苗家小姑娘,很勤快也很好学)
3.阿英妹妹告诉我些什么?(她说妈妈一直寄钱帮助她上学)
4.读到这里,你觉得妈妈是个什么样的妈妈?你还生妈妈的气吗?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请生说说)
5.小作者又做了一个梦,这次她又梦见些什么呢?
生自由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她又梦见了什么?(她梦见妈妈带她去买裙子,可是她没有买,她用钱买了许多书带到苗家山寨,把书送给苗族小朋友,还和他们一起高兴地玩。)
6.如果你是小作者,你还会买那条裙子吗?为什么?(请生说说)
7.齐读第二则日记。
三、学习写字
1.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生字组词。
3.学生观察生字,说说观察的是哪个字,你想提醒小朋友写的时候注意些什么?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份”和“粉”:左边不同,右边一样。
“昨”和“晴”:部首相同。
“昨”与“作”比较:昨:昨天 作:作业。
“晴”与“清”比较:晴:晴天 清:清水。
“姑”、“娘”、“妹”三个字部首相同。
“姑”与“故”比较:姑:姑娘 故:故乡。
“娘”与“食”比较:娘:姑娘 食:粮食。
强调写在横中线和竖中线上的笔画。
4.学生描红、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四、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小黑板,上有课后练习“看看写写”。
2.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做,其余在书上做。
3.集体订正。
4.齐读。
五、拓展训练
1.课文里树叶、苹果、桃子里的生字还有两个我们没学,你认识吗?认一认。
第一单元
课题
童年往事
主备教师
李许晶
单元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4、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5、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6、学习与人交谈的礼仪,懂得如何围绕主题与他人交流,并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单元
教学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4、学习描绘情景的方法,学会更直观地描写情景;掌握通过两种事物对比,突出表现其中一个事物的方法。
单元
教学
难点
1、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更好更快地掌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课时
分配
计划
《古诗三首》
三课时
《祖父的园子》
两课时
《月是故乡明》
一课时
《梅花魂》
两课时
语文园地一
三课时
临钢小学教育集团导学案
第一单元
古诗三首
主备教师
李许晶
课标及
教材分析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四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三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教学
难点
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
教具准备
课件
导学设计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7个会认的字)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2.(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3.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
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5.(出示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
四、拓展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吧!(板书诗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划分节奏。(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应该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1)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彩丝穿取:用彩丝穿起来)(出示图片)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兴地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取出来,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③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三、四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听。)从哪里看出声音悠远?(穿林响)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这里的“玻璃”,是不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种玉石。)这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忽)
(3)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讲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2.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从夏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弄冰稚子的顽皮聪明,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去感受乡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古诗,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地点、时间)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3.再次齐读全诗。
(1)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个景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粼粼水波中。)所以,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随意吹着短笛)从哪里看出来随意?(短笛无腔信口吹)怎么理解这句诗呢?(无腔:没有曲调;信口:随口。意思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没有曲调。)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3)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无忧无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
同学们说说,在你们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大声朗读,要求:读准,读通,读顺。
1.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
2.请学生背诵诗句。
学生齐读古诗
齐读
指名朗读
学生分享自己查阅的资料,其余补充。
写一写自己的童年!
板
书
设
计
反
思
感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2、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
3、进行预防灾害,防肺结核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列举出生活中的安全事例。
二、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1、芦南公路上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是因为安全意识不强。
2、班级举例
学校发生的事故及后果。
3、国家、政府狠抓安全教育工作。
4、目前学校抓的几项工作。
三、小学生应注意安全的地方:
1、学生讨论。
2、集体归纳。
(1)人身安全,在校园内或公路上不追逐打闹,不爬围墙,不爬树,不接近有电等危险地点,劳动时,注意安全,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特别是吸毒者,课外不玩火,不玩火。
(2)交通安全,在公路上不追逐打闹,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叉路口要注意行人车辆,骑自行车宁慢勿快,上、下坡要下车,通过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3)财产安全,保管好自己的物品、钱财,如有遗失或遇偷盗、敲诈等应向老师及时反映或报警。(4)饮食安全,不饮生水,不吃不卫生的食品,不吃有病的鸡肉、猪肉等,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霉变或过期食品。
四、学生自查哪些方面未做好,今后要加强注意。
五、安全教育总结
新学期开学以来,为提高四年级一班全体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预防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上好新学期第一堂安全课:在开学第一天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内容紧扣学生实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教育:
一是教育学生时刻注意交通安全,平时外出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乘坐无安全保障的黑车、病车等。
二是教育学生谨防发生在身边的伤害事故,用血淋淋的事例教育学生平时严格遵守《守则》《规范》,远离学生伤害事故。
三是教育学生做好个人卫生,严防水痘、腮腺炎等春季传染病的发生,若有发烧症状的及时自觉就医等。
同时,给学生上的安全第一课,坚持安全第一,落实安全措施的原则,着重进行防水、防电、防火、防毒、防骗、防病等知识的宣传及交通法规、卫生知识、安全常规等知识教育,切实提高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的能力,为全学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城关镇寨沟小学
王会娟
12月3日我来到了孟津县第四实验小学,有幸参加了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接受了一次专业化培训。这次培训一共听取了两位教育专家的讲座,讲座中既有专家们睿智的教育思想,前沿的教育理念,又有专家们亲身而历的典型案例,还有来自同行们精彩而宝贵的经验交流,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不但掌握了心理学知识和心育技能、班级管理技能,更给我以思考和启迪,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教育工作上的盲点,理清了内心的迷茫与困惑,感受到教育的美妙,领悟到教育的真谛。
这次班主任培训对我个人来说,不仅是理论的学习,也是一次思想认识的提升,更是一次心灵的荡涤。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明白班主任工作不仅需要认真负责的态度,更需要艺术性和实效性。虽然只有一天的班主任培训,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不仅使我从理论上重新认识了班主任工作的内涵,更从两位优秀班主任的案例实践上,给了我处理班级事务的启示。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来指导工作,不断学习、反思、总结,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通过这次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个班主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做有责任心的班主任。
教师肩负着即教书又育人的重任。首先,班主任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雄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其次,班主任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使命感。这样就会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就会有甘为人梯,善为人梯的精神。使我认识到做为一个班主任,要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耐心细致地去指导每个学生.才能做到对学生的关心,体现出班主任的责任心,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良好的教育。
二、班主任只有用心去做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担负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无形的,它通过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班级的学风,班风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和评价。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得热爱这份工作,用心去体会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才可能做好这份工作。
三、要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班主任。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乃范”。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立丰遐老师尤其提到了这一点。班主任,他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行为、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
总的来说,我希望我的学生成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对人以诚相待、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尽力做好任何事情,有一定心理承受力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而我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己。必须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
四、做正确评价,鼓励学生的班主任。
教师经常要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要公正,只有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信服,从而激发起奋发向上的愿望。教育中力求公正的评价每一位学生,对成绩好的学生不护短,对待中等生不冷漠,对学习差的学生不歧视,注意发现优生的不足,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并使之发扬光大。
五、作为班主任要讲智慧,要善于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教育必须有爱,教育也需要技术。没有爱的技术是危险的,而无技术的爱是无力的。教育要真正起到作用,教师的智慧,独特的工作方法,宝贵的工作经验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好的教育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打磨成美丽的鹅卵石。教师要因材施教,遇到突发事件,光有爱心和责任心是不够的,还要讲求方法,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在处理问题时要讲方法。其根本的原则就是既能处理好问题,又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
一、单项选择题
1.与下图紧密联系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2.下图是国民党荣誉主席回乡祭祖图,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3.下列有关周王朝政治制度及其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
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4.下列关于下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C.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D.维系了奴隶主的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5.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内有一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6.《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启(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从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制度的工具
C.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主要原因
D.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7.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血缘关系,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材料是()A.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B.《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 C.《左传》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D.《左传》载:“故王臣公,公臣大夫。” 8.赵本山主演的电影《落叶归根》讲述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在深圳打工的农民老赵回乡安葬死在工地上的好友老王的故事。电影契合了人们“落叶归根”的家乡情结,受到好评。与这一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家乡情结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郡县制
9.下面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2
①权力高度集中 ②实行中央集权制 ③严格的等级差别 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的„„”材料中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制建立
C.宗法式家族制度的形成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D.世卿世禄制确立
11.(2010·杭州调研)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
12.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做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做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13.(2010·韶关模拟)“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的这条史实,目前被普遍认为是大河文明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的早期反映,该制度是()A.城邦政治
C.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
B.贵族共和制 D.中央集权制
14.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发现的秦墓中,出土了两件写在木片上的家信,是一对参加攻打今河南淮阳的秦军士兵兄弟向家中写的要衣服和钱的信。依据此信我们可以研究()①当时的文字 ②当时的社会经济 ③秦国的军事制度 ④秦国的法律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1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的丞相赵高想篡权,但担心群臣反对,于是预先进行了试验。他献给秦二世一只鹿,说:“这是一匹马。”秦二世笑着说:“丞相搞错了吧,把鹿当做马了。”他问左右大臣,他们有的沉默,有的附和赵高。这件事主要反映了()A.秦代相权较大,威胁皇权
B.赵高愚弄皇帝
C.秦二世不能知人善任
D.大臣惧怕赵高甚于惧怕皇帝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二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臵守、尉、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2)据材料二,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试分析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1、解析:该题为图片选择题,解题需要对图片中的信息进行提炼。图中“毛氏族谱”文字是解题关键,突出了血缘宗亲关系,对应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答案:B
2、解析:试题突出强调“认祖归宗”,再分析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盛大祭祖仪式这一事件,显然源于古代的宗法制。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依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可以断定A、B、C三项的表述均是正确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奴隶制度,只有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社会性质的转型。答案:D
4、解析:从所给图片来看,其展现的显然是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D对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答案:D
5、解析:从材料中的“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等信息,可以看出居住在土楼里的人们有着血缘关系,这体现了宗法制的内涵。答案:C
6、解析:材料围绕“宋”姓的起源,考查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诸侯争霸导致了宋的亡国。周礼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不是维护中央集权制度的工具,故B的说法是错误的。答案:B
7、解析:A项说明了商周制度的继承性,C、D两项反映了分封制度的相关内容,只有B项反映了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答案:B
8、解析:落叶归根是血缘亲情关系的体现。在所列的四个选项中,郡县制是中央按照地域关系进行管理的制度,实际上淡化了血缘关系;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都重视血缘关系,但都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宗法制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家长制,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社会等级,重视祖先崇拜,使家庭亲情上升到了制度层面。答案:B
9、解析: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中。分封制表明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可排除①②;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现出以血缘宗族关
系分配政治权力,③④正确。答案为C。答案:C
10、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解读与获取历史信息,调动与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第一次“革命”是发生在公元前221年,此时秦统一六国,建立了全国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此,中国在政治上由早期的政治制度全面向中央集权制转变,社会日益分裂为地主和农民两大主要阶级。总之,这次“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答案:A
11、解析: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以后历朝历代虽有修改但始终没有突破其基本框架。答案:C
12、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从材料内容分析,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答案:C
13、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集小乡邑聚为县,臵令、丞”可知是郡县制,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
1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士兵写的信可研究当时的文字。从士兵所穿衣服和要的钱币,能研究当时的经济。战国时期秦国应征者自备衣服、用费,从士兵要衣服和钱币可研究当时秦的军事制度。题中没有反映出秦国的法律制度。答案:D
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大臣惧怕赵高是因为秦朝相权较大,题干材料中赵高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对皇权的威胁。B、C、D三项不能反映实质问题。答案:A
16、解析:本题通过材料引入,旨在考查对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的了解和认识。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秦朝设郡县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答案:(1)皇帝制度体现了皇帝的独尊、皇位的世袭和皇权的至高无上。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三个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各个具体职能部门。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1.字的读音
芜湖( ) 溃退( ) 泄气( )
锐不可当( ) 荻港( ) 歼灭( )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掌握。
溃退:众多、大批(敌人)败下阵。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其次学习本文。
1.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本篇消息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2.新闻电头如何写,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新闻电头也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在一篇新闻的开头,包括:通讯社名称、发电报稿地点、时间和记者姓名。本篇通讯是由新华社发搞,发电地点:“长江前线”,时间:“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电头里写明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地点和记者姓名都是表现真实性的手段。时效性是新闻的重要特点。新闻,就要注意一个“新”字,它在反映现实的速度方面居于各种文体之首。在当今世界上,消息的时效性是各国通讯社特别注意的问题,往往事件发生后的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就立即通过广播或报纸向全世界发布。因为时效是消息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则消息写得再好,失去时效等于废品。为了说明时效,本篇在电头里,不仅注明日期,而且还注明了时间,用来强调报道的是截至二十二时所发生的事件。
3.本篇的导语是什么?导语在新闻报道中有什么作用? 本篇导语是开头的两句话。它概括告诉读者三个情况:一是参战部队及数量——“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二是战斗的具体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纵横一千余华里”;三是战果——“已经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一般在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二句话。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点明消息最主要的事实,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导语使读者了解文章概貌,可以激起读者有进一步了解详细情况的欲望。
4.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
作者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并未平均使用笔力。中路于20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21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待清楚了。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去。次写西路,略些。21日下午5时起至22日22时已渡过20多万人,余下三分之一,预计23日可渡完。写到受阻情况时,交代了一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删去这句,对报道西路情况无损,而前面对中路受敌情况就要加上“毫无斗志,抵抗微弱”之类重复的话。把相同的情况合并起来写,详略分明,用语更为简洁。最后写东路。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尽地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京沪线已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已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度已十分明朗。
5.我军所遇之敌,抵抗力量甚微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如下: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而国民党部队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政府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6.这篇报道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横渡长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简要论述敌军在政治上、军事上失败的原因,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必然覆灭的命运。
7.“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一句中“丝毫”的含义是什么?
【第1课 新闻两则】推荐阅读:
新闻两则导学案110-25
新闻两则阅读答案11-08
1新闻稿写作入门11-26
2018年1月1日新闻联播11-02
小学英语教研课新闻06-08
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第12-07
新闻采编/新闻摄影简历09-14
新闻价值高于新闻道德11-27
小新闻新闻稿范文800字05-26
新闻编辑学 练习3 新闻报道策划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