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转型

2025-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低碳经济转型(精选8篇)

低碳经济转型 篇1

在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类大量开采和消耗化石能源,致使地层中沉积碳库的碳快速流向大气碳库,引发了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今,为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竞争,低碳经济成为许多国家谋划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都以化石能源为基础,而伴随而来的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这样的社会经济发展可以称之为高碳经济。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对于我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一些因素的制约,如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低端、能源结构仍然以煤为主、就业压力巨大等。但也应看到,未来20年,全球化石能源供应相对充足,正是我国在加速工业化的同时尽快实现包括低碳化在内的发展方式转型的有利时机。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地球上化石能源的有限性也迫使人类改变能源结构,寻求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目前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制于能源结构、资金技术以及经济发展阶段。首先,现阶段中国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局面很难迅速改变,故实施低碳经济需要比较长的周期。其次,资金和技术是重要考验,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技术的创新、技术进步和技术的突破,才能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第三,中国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尽管通过优化结构和节能,能够相应地减少碳的排放,但是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

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的切入点在哪里? 切入点应该还是提高目前的能源利用效率,并且以新能源的开发为辅助。

中国要实现经济转型最重要的是经济成本问题。经济转型我们已经提出很久了,要改变目前的产业结构,把高消耗的工业在经济结构中降下去。

转型不影响增速,低碳革命推动经济转型,对许多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英国等国家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而对于我国则是机遇大于挑战。发达国家的能源使用效率已经很高了,要进行低碳

经济转型,必须用新的清洁能源进行替代。而我们的能源利用率较低,要发展低碳经济,会从提高目前的能源利用率,这样的成本是最低的,也最容易着手。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问题。

目前的情况就是高能耗不能延续,低碳成为必然。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科学技术,第二是国家政策。目前已经不少这方面的技术,未来科学技术进步,改换生产流程,改换生产结构,使成本降低,企业就愿意接受,而政府则要鼓励,用政府采购、补贴、税收减免来让企业觉得不吃亏,甚至这些政策可以是法律方面的。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当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应加大各类低碳技术研发力度,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替代高碳能源的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物质循环减量化技术、环保产业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等。

建立健全市场机制。目前,全球已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交易。我国应大力发展金融创新,开展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活动。可以尝试设立碳交易市场,开发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建立碳排放指标交易平台和规范,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法律规制和政策引导。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在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建立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目标责任制,并完善相关考核指标体系,将能耗、环境保护等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制度机制保障。注重引导消费行为。能源结构转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应广泛宣传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意义,提高居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加快普及和应用节能产品,如推广隔热保温建筑材料,实现建筑节能;推广节能灯,采用半导体照明(LED),实现照明节能;推广节能家电,实现家电节能;推广混合燃料汽车,鼓励使用自行车出行,实现低碳交通;等等。

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要把能源结构调整一下。中国现在92%用的还是化石能源和碳基能源,所以要增加新能源,比如风能、水能、核能的应用。

不过,除了中国本身所遭遇的内外部能源问题,还有就是国家所面临的国际压力,《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以及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全球各国对于低碳的重视。

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发展新能源必须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要有所突破。可再生能源本身是可持续、可再生、清洁的,但能源要转变成能量才有用,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需要载体,载体却是不可再生的。我们必须要建立适合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比如,能源传递理论、能源材料学、能源仿生学、能源化学、能源生物学、能源物理学、能源生态学等能源新理论,以及收集技术、转换技术、储能技术等新技术。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开发节能建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发展节能建筑即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也能产生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发展替代化石燃料车的电动汽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可以减少石油的消耗,控制污染,同时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工业节能也很重要。目前,我国单位GDP的能耗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相比相差甚大,但差距就是潜力,就是发展的空间,所以大力发展工业节能技术不仅可为低碳经济作贡献,而且也可为企业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产生经济效益。

低碳经济转型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陕西,能源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正式出现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遏制全球气候暖化, 削减CO2排放量, 己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 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 各国都在积极为碳减排的责任和目标寻求途径和方法。哥本哈根会议使“低碳经济”的理念再次引起全球关注, 低碳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并终将演变成为规制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新规则。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

陕西长期延续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高度依赖, 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是陕西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低碳经济是陕西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1 能源资源现状决定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

陕西具有世界罕见的一次性能源资源, 富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其中陕西煤炭资源储量在全国排第四位。2008年陕西能源化工工业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21.6%。陕西能源化工产业立足资源优势, 已发展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对全省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度达到50%, 以能源工业为主导的经济运行体系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左右并影响着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方向与进程。

2011年,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 达5459.58亿元, 比上年增长17.9%。其中, 能源化工工业实现增加值3459.01亿元, 增长17.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分别完成1126.07亿元、904.17亿元、752.55亿元, 占比依次为15.4%、12.3%和10.3%, 在全省工业产值排名中分列第二、三、五位。从行业盈利分布看, 石油和煤炭开采增幅较高, 尤其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1.3倍,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28.3%。

1.2 煤炭占能源生产份额重决定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

陕西省作为资源富省, 能源生产不仅担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能源需求和平衡任务, 同时肩负陕西经济发展的重任, 煤炭、石油、天然气在经济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仍占很大比重。“十一五”期间, 原煤、原油、天然气的构成为75.9:15.4:8.4, 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及发电量分别达到2.8亿吨、2370万吨、103亿立方米和897亿千瓦时, 同比分别增长15.7%、10%、11%和10%。但陕西省在能源资源的生产和开发上, 煤炭能源所占比重过高, 天然气、水电等所占比例偏低, 经济发展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1.3 高耗能行业多决定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

从陕西省工业内部结构看, 高耗能产业的比重仍较高, 高耗能的结构特征十分明显。陕西省历史上形成了耗能密集型的工业结构, 近年来虽逐步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 轻重工业比重不够协调, 工业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重工业的增长来拉动。2010年, 陕西省重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高达83.4%,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8个百分点。轻工业过轻, 重工业过重;高能耗的企业较多, 产出水平低是陕西省工业经济的显著特征。

2 陕西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2.1 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

从国际经验来看, 多数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过程中伴随着能源消耗的大幅增长, 陕西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 都对重化工业产品形成了巨大的需求, 进而转化为对能源消费的旺盛需求。

“十一五”期间, 陕西省产业结构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善, 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仍很突出。2009年三次产业比重为9.9:53.3:36.8, 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 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化工业, 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比重偏低, 致使全社会能耗强度偏高。这种历史上形成的现实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 要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地调整和改变, 难度相当大。

2.2 资源禀赋

在陕西能源探明储量中, 陕西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1/4, 决定了陕西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得多, 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CO2是天然气的近两倍,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

资料来源:据《2010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整理

2.3 技术因素

节能和低碳技术落后, 激励机制滞后使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近年来, 尽管国家和陕西省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节能和低碳技术研发的优惠政策, 解决了一批配套资金, 但仍难以满足需要。陕西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推广资金更显不足。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仍需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逐渐认同和广泛支持。

3 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

3.1 自然资源优势

陕西省地域辽阔, 省内矿产和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具有十分雄厚的发展低碳经济基础和实力。陕西作为西部地区科研院所最集中的科技大省和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可以发挥其科研优势, 推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众多低碳或无碳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1) 风能和太阳能。陕西省气象部门在《榆林市完成风能太阳能资源分析评估报告》中指出:地处陕西榆林市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另外, 榆林市年太阳辐射达5500~6000兆焦/平方米, 年平均日照时数2620~2830小时, 是全国太阳能资源富集区之一, 且近年来呈增加趋势, 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2) 水资源。人称小江南的陕南, 水资源总量为314.58亿立方米, 占全省的70.7%。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是全国的1.8倍, 是全省的2.43倍, 是关中地区的9.9倍。可以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 发展水电产业。

3.2 节能减排空间大

近几年来, 省委省政府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已日见成效。2010年陕西省采取多项政策措施推动工业节能降耗工作, 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 全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8%, 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大省, 2011年, 在全国节能减排目标没有完成的情况下, 陕西却超额完成了节能减排任务, 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56% (超出年度预期0.06%) 。同时, 陕西省“十一五”的节能减排工作是国务院表彰的八个省之一。

4 对策探讨

4.1 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

低碳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 从而逐步降低消费领域中碳基能源的消费比重, 以达到改善环境和抑制气候变化的目的。风能、水能、太阳能和核能是典型的非碳基能源, 且多数具备可再生性。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核能项目的建设应是当前发展陕西省新能源产业的首选。要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有关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在投资等方面的支持, 尽快扩大规模, 在保证国家电网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发展。

4.2 严控高耗能行业

陕西省重工业尤其是高耗能行业比重较高, 重工业耗能占工业耗能的比重高达94%, 2011年随着全省经济不断向好, 重工业快速增长, 增速高于轻工业, 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能源需求不断增大, 增加了节能降耗工作的难度和压力。结构性节能依然是未来几年节能工作的重点, 要采取强有力节能措施,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关闭生产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经济效益差、能耗高的企业, 重点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资源的产业, 逐步减少经济增长对重化工业的依赖性, 提高“低耗高产”行业在陕西省经济中的比重。

4.3 发挥第三产业的节能作用

一般来说, 只有当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一定程度时, 即工业化进入后期或结束后, 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才相对完善, 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趋于稳定, 能源和资源消费增速才能降下来, 美国等几个工业化国家, 在工业化后期或结束后, 人均GDP能耗基本趋于“零增长”。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节能工作不能仅依赖工业, 特别是陕西省现阶段粗放式、高能源依赖式的发展模式, 过度节能势必给经济发展带来冲击, 因此要充分挖掘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节能潜力, 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节能潜力更要充分重视。未来应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将节能战略由侧重工业节能向注重产业结构调整节能转变。

4.4 大力推广节能、低碳技术

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实践证明,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陕西省在发展低碳经济中, 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关键,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研发与示范项目, 力争在低碳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上取得重大突破, 在各个领域、多个行业全面促进节能减排工作。要高度重视节能、低碳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要利用后发优势, 在工业化进程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进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低碳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 2009 (4) .

[2]金乐琴, 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 2009 (1) .

[3]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4) .

低碳经济 不可逆的转型 篇3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与此前一直提倡的节能减排概念有所不同,低碳概念包含节能减排以及可再生能源两大部分,这意味在继续实施节能减排的同时,政府对新能源开发的力度有望持续加大,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将提速。

然而,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巨额投资成为很大阻力。

技术坎

目前,我国“973计划”、“863计划”当中有大量关于低碳经济的技术研发项目课题,开发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技术也属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持。科技部在相关科技计划中,对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低碳前沿技术也已经进行了部署,并加大了投入力度。

一些风险投资机构也在关注中国的低碳行业,数据显示,中国的风险投资在环保行业的投资比例正不断增加。

此外,中国目前有200多个CDM项目成功在EB(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CDM执行委员会)注册,这些成功注册的项目将可以得到国际上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但是,由于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几乎涵盖了GDP的支柱产业,而这些支柱产业又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发展阶段和技术模式,要想掌握低碳核心技术,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并不容易。

此外,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上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来引进。

“这些技术研究成本很高,没有政策支持,企业难以靠自己的财力实现技术转型。现在,企业只能尽量在技术、生产流程中减少碳的使用和排放。”北京京诚嘉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东坦言。

“谁掌握了技术,谁就具有优势。而如何获得技术,主要看资金和产权。”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庄贵阳说。

前景看好

事实上,将有一部分企业最先有望在这轮低碳经济浪潮受益。总体包括新能源概念和节能减排概念:前者既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也包括核电;而节能减排概念涉及电路传输节能产品、减排技术等具体环节,智能电网带动的产业链也可纳入其中。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王仲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可再生能源法修订稿正在征求意见,随着国家对低碳经济的日益重视,将继续看好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前景。

还有业内人士提出,实施碳交易和碳税政策有助于推动低碳经济前行。前者将为低碳经济的成本“埋单”,后者有望成为撬动经济转型的杠杆。

碳交易:为低碳“埋单”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全球副总裁、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助理黄杰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走低碳发展道路是必然选择,但是发展低碳无疑很昂贵,无论是风电、光伏发电还是其他,其发电成本都高出传统能源一大截,因此,发展低碳面临的关键问题是谁来埋单?

在黄杰夫看来,发展低碳不可能仅依靠政府投资,“这是一笔很大的投入”,他表示,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中国的碳价格信号,建立公开的碳交易市场。即通过市场手段形成碳价,一方面诱导企业向低碳方向努力,另一方面吸引社会投资进入,缓解资金短缺难题。

尽管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并未在《京都议定书》下承担减排责任,但这里巨大的项目市场却吸引了有减排责任的欧洲发达国家的浓厚兴趣。中国现在已经是CDM(清洁发展机制)最大的供给国,占据全球CER(核准减排量)交易的48%。

对于在国内建立碳交易市场,业内专家认为是迟早的事情。事实上,在中国讨论气候变化的问题不在于是不是减排,而是中国碳减排的成本是不是最低,不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冲击。

黄杰夫认为,建立碳减排市场机制最核心的是如何帮助企业通过市场手段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减排。对于这一点,国内排放权交易所已经展开尝试。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高正琦透露,目前该所正在制定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规则,明年中国市场有望开展真正的总量控制下的碳排放交易。无独有偶,今年9月,北京环境交易所携手美国Bluenext环境交易所推出了中国首个自愿碳减排的标准,主要针对自愿限制农林业的温室气体排放。

作为交易主体的企业也在积极参与。据了解,截至9月17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已收到部分企业递交的书面函件,确认参与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计划。

分析人士表示,对于这些企业来说,选择自愿减排最现实的意义在于能够参与中国碳减排交易游戏规则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但也有专家表示,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参与热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国家政策导向的预期。

碳税:审慎的抉择

目前,西方国家在探讨低碳发展的两条道路,即建立碳交易市场以及征收碳税。在专家看来,未来中国也面临这样的道路选择,但也不排除有更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可走。

实施碳税,改变消费模式,有望成为撬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向低碳的杠杆。与各国对待碳税的审慎态度不同,法国选择了高调开征碳税,这也使得我国是否征收碳税的讨论愈趋激烈。但就中国现状来看,征收碳税还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据了解,早在2006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对中国实施能源相关税收机制的效果进行了评价,评价内容就已经包括碳税问题。前不久,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发文表示,征收碳税对GDP的影响有限,最高只有0.45%左右。

不过,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巡视员高广生则明确表示,关于碳税的问题,并没有在《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涉及到。他表示,征收碳税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展征收碳税的条件,征收时机尚不成熟。

黄杰夫表示,在推进低碳经济方面,实行碳交易比征收碳税更具有优越性。一方面,税率一旦形成,不可能随意更改,但税率的确定很复杂,而碳价格随时在变动,相比征税其定价机制更灵活;另一方面,碳交易具有总量控制的确定性,但碳税不一定能够达到碳总量控制的效果,可能被企业转嫁给终端消费者。

政策坎

当然,部分地方政府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上也存在偏差。

“我们去地方考察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当地的官员和企业对低碳经济没有什么概念。他们只是把节能减排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抓,而对于CDM项目,也只是简单地认为是筹集资金的有利途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CDM项目管理中心的一位项目官员如是说。

目前我国对于企业污染,比如污水排放等,都有政策限制和相关监督,但对于二氧化碳排放量,至今没有衡量的指标、体系和明确的奖惩制度。对于企业来说,很少能真正做到低碳发展。

“政府应该在政策、立法、规划三个方面对低碳经济给予支持。”庄贵阳说。

“清晰的政策目标,并传递成价格信号,可以促使企业和个人积极融入到低碳经济的框架中来,长期的政策目标也可以给企业坚持低碳模式的信心。我国应制定与可持续发展总体方案相一致的新能源政策,还应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世秋表示。

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总监徐俊也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在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等,初期投入是必需的,但成效不会立竿见影,全社会的理解以及国家政策层面的扶持十分必要。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大地说,市场自发的引导并不一定将经济发展引向低碳方向,有的可再生能源从全生命过程来看也并不一定低碳。例如,一些城市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将新能源设备制造简单等同于低碳经济,结果仍然在大规模的发展制造业。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也认为,以往发展新能源,地方政府由于看重GDP增长,只关注产业链中的制造业环节,对需要长期投入的研发环节不够重视。事实上,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全民使用清洁能源”,而不是“全民制造清洁能源”。

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杨泽军日前透露,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遭遇困难,需要开发其经济效益,未来相关的宏观政策也可能微调。

高广生表示,如何结合中国国情来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抓紧研究。据介绍,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推行低碳经济的试点,而针对低碳经济的试点工程,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专家研究,准备制定《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清洁发展机制(CDM)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三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已完成工业革命的发达国家应对全球变暖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因此,《京都议定书》只给工业化国家制定了减排任务,但没有对发展中国家作这个要求。按其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从22005年开始至2012年间必须将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由于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是发展中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把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的排放量作为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一部分义务。一方面,对发达国家而言,给予其一些履约的灵活性,使其得以较低成本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协助发达国家能够利用减排成本低的优势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对世界而言,可以使全球在实现共同减排目标的前提下,减少总的减排成本。因此,CDM是一种双赢(win-win)的选择。■

碳交易

《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其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6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交易量最大,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因而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Carbon Market)。

印染业向低碳高效转型 篇4

以“齐聚一堂,焕„染‟一新”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染料工业暨有机颜料、纺织化学品展览会4月中旬首次移师上海世博展览馆举办。纺织业调整转型已成必然,印染业转型升级如何紧紧跟上,成了这个全球规模第一的展会最令人关注的话题。

据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李金宝介绍,2011年,环保型纺织印染新技术和棉型织物节水减排印染新技术两个“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通过了科技部验收,“棉冷轧堆染色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更是荣获201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今年,为加快帮助产业升级,第六批《中国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推荐目录》工作已经启动,将继续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能源诊断核查工作,以保证工厂高效低排放运行,使得我国印染业的节能减排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记者在展会上发现,纺织品及纺织品生产的环保性受到高度重视,无毒害、无污染的“绿色织物”已成为生产和消费主流,环保型印染助剂成为近年来企业竞相开发的主攻方向。记者在联胜化学展台看到一面签满名字的环保承诺墙,市场支持中心办公室主任井凯告诉记者,这是认同联胜“低碳节能,绿色生活”理念的客户留下的。

前两年,联胜率先推出全系列化高浓助剂,不仅能给客户带来超过20%的助剂成本节约,还能为环境减负,同样加工一公斤棉织物,采用联胜助剂可减少0.96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排放。今年,联胜又将产品市场定位调整为“从高浓到单体”,努力为客户节约更多成本。此外,联胜还为新型低温氧漂助剂LOA-1配合新工艺申请了“碳排放认证”。

数码喷墨印花的产业化应用是迫切希望转型升级的传统印花企业密切关注的焦点。传统印花工艺耗费制版成本和时间,小批量订单令企业成本增高,接单难度增大。数码喷墨印花生产工序少、流程短、精度高,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多品种小批量连续生产,且质量稳定绿色环保。但数码喷墨印花产业化应用的瓶颈在于打印速度慢、墨水成本高。

记者在杭州宏华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展台看到了突破。市场经理安伟伟告诉记者,公司新一代数码喷印VEGA 6000系列产品集非凡的打印速度和精美的图案于一身,加之与传统印花几乎同一级别的生产成本,让大批量数码印花生产成为现实。虽然这一国内领先的产品要今年6月才投放市场,但在这次展会上很多传统印花企业已投去了关注的目光。

以上两家企业走过的路表明,国内市场环保压力不断加大,国际市场对产品环保要求日益提高,使节能减排、环保绿色成为印染行业的热点,印染行业纷纷推出以环保节约型和高性能型染料、有机颜料与助剂为代表的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帮助印染企业完成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的转变,真正走上“绿色印染”之路。

按照相关规划,我国将从染料工业大国再出发,至“十二五”末,初步建成染料工业强国,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达到8%-10%,每年污水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则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再下降10%,大约分别占行业总产生量的15%和18%。今后几年,产业升级、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清洁生产、综合治理等将成为关系整个印染行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低碳经济转型 篇5

整体来看,从1995 - 2007年,德国工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尽管在少数年份略有上升,但总体下降了0. 16亿吨,降幅为3. 9%,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0. 08kg /美元,降幅达到16. 1%,呈现低碳发展的趋势。2008 - 2009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部门在增加值规模迅速下降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呈现加速下降趋势,而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却上升了0. 02kg /美元。

从产业看,1995年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五个行业依次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它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采矿业,化学工业,基础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都属于传统的“两高一资”产业,五个行业总排放量占到工业部门排放量的60%以上。从排放量变化情况来看,从1995 - 2007期间,16个工业行业中有8个行业实现了排放量下降,排放量下降最多的三个行业是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采矿业、化学工业,下降量占总下降量的61. 2%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德国工业所有行业,除其他制造业外,其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对一个行业而言,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因素可以分为规模因素和技术因素,前者以增加值来衡量,后者以碳排放强度来衡量,数学方式可以表达为CO2= GDP*CO2/GDP,即C = G* I,考虑时间因素,可以写为Ct= Gt* It.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可以得到:

In Ct= In Gt+ In It (1)

其中,Ct、Gt、It分别表示为t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值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以C0、G0和I0分别表示基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值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c、g、i分别表示上述参数在参考年和目标年之间的年均增长倍数,可以得到

Ct= C0* ct、Gt= G0* gt、It= I0* it (2)

将(2) 式带入(1) 式,得到

In(C0* ct)= In(G0* gt)+ In(I0* it) (3)

又因为In C0= In G0+ In I0,可得

Inc = Ing + Ini (4)

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倍数自然对数值等于增加值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年均增长倍数自然对数值之和。根据此恒等关系,可以对影响工业部门各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规模和技术因素进行分解。其中,年均倍数的`自然对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变化倍数越大,大于0时,意味着t期较基期有所上升,小于0时,意味着t期较基期有所下降。

由于每个行业本身特性不同,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称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高于工业部门总体的产业为“高碳产业”,否则为“低碳产业”.工业部门中高碳和低碳产业的构成和排放强度大小的变化,将决定工业部门整体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而规模因素和技术因素又将推动高碳和低碳产业的构成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化。

规模因素和技术因素共同推动着德国的低碳转型,但在1995 - 2007年、2007 - 2009年两个阶段,德国工业部门碳排放量下降的主要推动因素是不同的。1995 - 2007年,碳排放量下降由规模因素和技术因素共同推动,17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实现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下降,其中其它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采矿业等共计5个行业主要是由规模因素推动的,即从表2看,增加值年均倍数的自然对数为负,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年均倍数的自然对数为正; 化学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业主要是由技术因素推动的; 纺织业和皮革业的排放量下降是两个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2007 - 2009年,碳排放的下降主要是由规模因素推动的,17个行业中有16个行业实现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下降,其中石油加工、采矿业等11个行业主要是由规模因素推动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等5个行业是由规模因素和技术因素共同推动的,仅有电力、燃气的生产供应业主要由技术因素推动。

表面上,总体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和产业结构中高碳、低碳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是促进德国工业低碳转型的直接原因,但实际上这是德国社会经济中各种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从发展阶段来看,已经处于后工业化时期的德国,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降低,与之原材料生产相关的普通钢铁、水泥等行业规模收缩; 而后工业化时期的创新驱动特征,有利于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从国家战略来看,德国十分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2020高技术战略”[17]、“德国国家能源效率行动计划(EEAP)”[18]等国家战略中; 从社会基础来看,德国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较高的国民素养和环保共识,促使其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在致力于提倡清洁生产、生活的同时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环保产业,保证了德国制造业产品的不断更新升级,以此在国际高端市场中长期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同时德国十分重视太阳能、风能等非化石能源技术的研发、生产与应用,能源结构的转变,既是导致工业部门各行业碳排放下降的技术因素的一部分,也进一步保障了德国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工业的竞争力。

5 德国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同。从长期来看,在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对低碳经济的贡献主要通过碳排放强度较小的第三产业比重提高来推动。在此期间,尽管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碳排放总量仍然在不断上升,但碳排放强度已在不断下降。当经济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成为经济中占比最大的产业,三次产业的结构趋于稳定,此时三次产业内部,尤其是第二产业内部高碳、低碳产业的规模和技术的调整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这一时期,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同时碳排放总量也逐渐下降。

我国的工业化总体上处于中期阶段,但已出现向后期阶段过渡的明显阶段性变化,这意味着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将发生改变[16].在过渡时期,第三产业比重还没有达到稳定峰值,相对低碳的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仍将是这一时期推动经济总体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而从长远国家战略角度来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趋于稳定,二产、三产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更应受到重视,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将会成为碳排放下降的核心动力。产业技术革命,生产效率提升,节能技术、工艺的投入,积极发展低碳能源,是我国经济低碳、高效增长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 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153 - 160.

[2]徐琪。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0,(11) :66 - 69.

[3]王苇航,武沛。欧债危机以来德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分析[J].中国财政,2013,(1) :74 - 75.

[4]丁纯,苏升。在金融危机中德国经济一枝独秀的表现,原因和前景[J].德国研究,2011,(4) :27 - 35 + 79.

[5]DTI(Department for Trade and Industry)。 2003.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Z]. London:TSO.

[6]胡鞍钢,管清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贡献---兼评托尼·布莱尔《打破气候变化僵局低碳未来的全球协议》报告[J].当代亚太,2008,(4) :7 - 25.

[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张玉台,刘世锦,周宏春。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8) :13 - 15.

[8]尹希果,霍婷。国外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9) :18 - 23.

[9]胡春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根本[J].宏观经济研究,2009,(2) :35 - 39.

[10]Arrow K,Bolin B,Costanza R,et al. Economic Growth,CarryingCapacity,and the Environment[J]. Science,1995,(268) :520 -521.

[11]赵新峰。德国低碳发展的“善治”实践及其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3,(12) :101 - 105.

[12]邱吉,赵紫玉,郭俊杰。制度与技术: 德国走向低碳发展的两个“车轮”[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4,(3) :26 - 27.

[13]高翔。德国低碳转型的进展和经验[J].德国研究,2014,(2) :32 - 44 + 125.

[14]金乐琴。德国能源转型战略及启示[J].调 研 世 界,2014,(11) :61 - 64.

[15]Roberts T and Grimes P. Carbon Intens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962 - 1991:A Brief Expl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Curve[J]. World Development,1997,25(2) :191 - 198.

[16]冯飞,王晓明,王金照。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J].中国发展观察,2012,(8) :24 - 26.

[17]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2010. Ideen,Inno-vation,Wachstum. Hightech-Strategie 2020 für Deutschland.

低碳经济转型 篇6

5月16日,中国自行车产业转型升级与低碳环保高峰论坛在该市遂昌县举行,期间浙江浩洋娇子公司与中国自行车“八一”队签约成立中国玛拉克洲际自行车队。据了解,遂昌响应该市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目标,探索培育以自行车、竹炭等行业为代表的低碳环保产业体系,引入浙江浩洋娇子公司投资1.6亿元建成了省内最大的中高端自行车生产线,形成年产10万辆高端自行车的产出能力。此次高峰论坛的举办,充分展示了遂昌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企业品牌形象,为自行车等低碳产业的转型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坚定该县低碳环保理念融入产业转型升级的信心,为下步打造长三角旅游休闲名城和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自行车产业转型升级与低碳环保高峰论坛昨在丽水遂昌举行5月16日,中国自行车产业转型升级与低碳环保高峰论坛在该市遂昌县举行,对发展低碳环保和健康出行产业、行业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等相关课题作深入研讨;浙江浩洋娇子公司与中国自行车“八一”队签约成立中国玛拉克洲际自行车队。据了解,遂昌县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重点林业县,近年来致力打造以健康、快乐、休闲、养生为主题的“五行旅游”,吸引众多低碳产业纷纷莅遂投资,其中浙江浩洋娇子公司在遂昌投资1.6亿元建成了省内最大的中高端自行车生产线,形成年产10万辆高端自行车的产出能力,预计年产值将超过2亿元。此次高峰论坛的举办,将有力促进遂昌县自行车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其长三角旅游休闲名城的建设步

低碳经济理念与企业战略转型 篇7

所谓“低碳经济”, 其含义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 从本质上讲低碳经济是关于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 更是至今为止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重大而根本性地转变。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是基于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挑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2007年报告指出, 全球气候变暖90%以上是由于人类消费能源的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随着全球人口的剧增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 大气中二氧化碳 (CO2) 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是不争的事实。能源的过度使用不仅带来了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增加, 由此还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 这一点正不断地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重视, 并形成了共识。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趋突出, 低碳经济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 诸如“低碳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等新概念的出现。“低碳经济”正逐步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一些学者专家的研究, 以及从目前全球低碳产业的发展, “低碳经济”有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规则, 新标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或将成为未来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生态文明游戏规则, 成为第三个规制全球发展的总则, 并引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正蕴育着一场全球性经济的大转型。这涉及到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 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并形成了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我国正面临减排压力日趋加重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挑战, 如何抓住这一契机, 直接进入低碳发展模式, 成为不容迟疑的重大课题。

二、低碳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 全球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展开新的竞争, 但是, 在这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未在同一起点。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在长期发展中探索、开发和累积了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 在此技术方面拥有绝对领先优势,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先于发展中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 碳排放量也正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因此, 在全球气候谈判的新的世界体系中, 将进一步巩固其领导地位。可以预见的是, 当发达国家在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场不断扩大时, 并因此增加了一个主导世界格局的新平台。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从纺织行业到基础设施、基础产业, 到新世纪, 以汽车、石化、电子为代表的产业集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往往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 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同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 我国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高碳经济模式, 这与低碳经济的要求严重背离。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 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增长相对联系密切, 碳排放强度偏高, 能源用量仍将继续增长,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有上升, 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2007年, 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67.2亿吨, 比美国高出14%, 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24%, 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工业化阶段, 现在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 已经出现相对脱钩的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增长。它们采用相对清洁的高热值的天然气和石油, 而不是高污染, 低热值煤,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借助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力, 加大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的力度, 一些发达国家把重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再通过产品进口来满足其国内需要, 通过这种方式, 直接有效地转移了污染。而我国则正处于工业化阶段中期, 由于出口产品数额巨大, 因此基础建设规模庞大, 碳排放量大是难以避免的。

其次, 发展“低碳经济”仍受到以下因素的约束和挑战。

1. 政府规制转换的挑战

摆在监管层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做到能源需求和低碳经济发展两者的平衡。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 这就需要我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政策, 必须要创新, 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 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标准。这些将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2. 低碳技术开发的挑战

由于我国在节能和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如起步晚, 创新能力不强, 再加上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滞后, 产业分散, 管理能力薄弱等。未来将会有更多政策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节能环保产业。如何尽快提升低碳技术水平, 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并采取有效地技术开发组织措施, 如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和环保设施专业化运营等节能环保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鼓励企业对节能环保的重点工程进行服务外包。

3. 评价指标体系变化的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 碳排放量, 或将成为新的评价体系。在世界范围内, 低碳产业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壁垒。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 新标准及相关专利的出现, 使开发和掌握技术的第一个国家将成为新的领导者, 甚至是垄断者, 其他国家将面临新的技术贸易壁垒。在这一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 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则将再次因低碳模式而拉大差距。碳排放将成为新的评价体系, 国家的实力, 甚至是企业的实力都将重新排序。碳排放指标对国家、企业、产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这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企业可能看起来充满活力, 但可能是因为过量的碳排放量, 明天将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有些行业现在看起来非常虚弱, 但因为它符合低碳发展的趋势, 可能在未来将成为巨大的产业。

4.“碳”关税的挑战, 新的国际贸易壁垒

国际贸易壁垒将增加“碳”关税的壁垒。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很大程度上, 是低碳产品的竞争。国际碳关税将起到限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碳关税, 一旦实施, 将大大削弱我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优势, 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将会下降, 就会直接导致的市场份额萎缩。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 高碳行业产品占有比较大的比例, 引入碳税可能在某些程度上的形成倒逼机制, 迫使我国企业尽快走在节能、低碳、低排放、低污染的道路上, 强化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

三、低碳经济理念下的企业战略转型

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 面临不同的发展阶段, 甚至不同的战略意图, 但也难免面临“低碳经济”所带来的机遇:培育新的产业、创造巨大的财富机会、新的转型机遇、新的游戏规则和新的金融市场。作为新的转型契机, 低碳经济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经济的来临, 也将引导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企业应着力抓住下述的战略重点:

1. 企业战略中应尽早将低碳理念作为其战略制定的核心价值理念

由于低碳经济全面而深刻影响着企业业务运作, 因此, 企业的产品设计、产品价格、产品市场, 甚至于国际贸易政策, 这些将越来越多地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低碳环保的背景的突变, 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制定, 基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战略的评价标准也将与以往不同。因此, 企业战略的理念必须是低碳理念作为新企业战略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一新的战略理念的引导下, 企业战略在企业竞争战略选择、核心能力培育、资源优化配置、战略绩效的评价标准等方面需要有新的思路和决策。企业战略目标也将实现多目标, 即实现经济、社会、自然、人的和谐发展, 而不仅仅是追求单一的经济目标;企业战略的设计与执行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废弃物最终排放量, 直至实现“零排放”。

2. 用低碳经济的理念把握新的战略投资机会, 形成新的创业和就业机会

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十分关键, 未来数年清洁能源产业将为各国提供大量机会。低碳经济将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并将带给企业许多重大投资机会。由于低碳经济影响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方面, 企业投资或可涉及的项目也将在多个方面, 如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开发和交易、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 以及高能效的工业、建筑、交通, 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3. 培育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低碳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应成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契机。由于低碳经济涉及多个行业和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企业在这些领域应力争在核心技术上率先突破。

4. 选择更有利的技术发展战略, 防止落入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的“锁定效应”的陷阱

所谓"锁定效应"就是指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的依赖性。如果我们能直接进入低碳发展模式, 及早筹划, 选择构建“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 不走已经被证明过时的常规之路, 跳出对高碳产业和传统的化石能源技术的路径依赖, 就能有效地避免高碳产业和高碳消费的锁定, 获得高起点的发展机遇。

5. 以节能减排及经营活动中“去碳化”作为重点

根据我国的国情, 在发展低碳经济更多地应关注节能减排上, 即应在所有的价值增值过程中推进“去碳化”。

6. 结合国情提高低碳经济的效率

既要避免简单模仿发达国家依赖于高碳经济的发展的模式, 同时又要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巨大需求, 低碳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居民的消费能力。如新能源作为低碳经济的代表, 其价格往往要高于传统能源, 如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高于传统能源汽车;再如光伏发电的成本是传统电厂成本的数倍。因而企业的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开发还需要考虑市场的培育和成熟度, 那种不顾实际的消费能力的盲目发展则可能欲速则不达, 不利于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摘要:低碳经济是一个新的理念, 它深刻影响到科技、能源、经济、社会、国家战略和国际间合作等。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一样, 我国也面临着巨大的机会和挑战。本文认为在这一经济模式的转型过程中, 企业应首先在战略上加以重视和调整, 以抓住机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战略,转换模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1999:《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1][美].迈克尔.波特著.1999:《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

[2]严勇, 祝方译.[英].安德鲁, 坎贝尔等编.1999:《核心能力战略-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严勇, 祝方译.[英].安德鲁, 坎贝尔等编.1999:《核心能力战略-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邱琼译.[美].斯图尔特.克雷纳著.2003:《管理百年》.海口:海南出版社。[3]邱琼译.[美].斯图尔特.克雷纳著.2003:《管理百年》.海口:海南出版社。

低碳经济转型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炭企业;企业转型

低碳经济主要是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指导,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来减少高能耗企业的碳排放量,在保障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前提下再来发展经济的模式。它是为了改善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而应运而生的。我国是一个对煤炭资源有较强依赖的大国,煤炭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它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煤炭资源无论是在开采及加工使用的整个过程均会有或多或少的碳排放出来,会给环境保护带来严重的威胁,因而,必须在煤炭企业中贯彻节能减排的概念,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低碳经济。

一、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限制因素

1.没有树立低碳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物质资料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能源消耗量也越来越大,社会能源消耗构成中的一个很庞大的部分便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能源消耗,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人们并没有改善的意识,在心中并没有树立低碳的理念。特别是一些大型的煤炭企业,企业上层管理人员并没有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意识,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致使碳排放量过大,从而对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煤炭能源的主导地位

煤炭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电力、钢铁、化工、水泥等大型的工业行业都主要依赖于煤炭资源,煤炭能源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致使了它的能源消耗量非常大,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通常来说,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3.煤炭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面对进一步严峻化的环境形势,一些煤炭企业虽然也采取了一定的缓解措施,但收效并不明显,推行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创新与发展,而创新的基础便是建立在拥有良好的技术支持上,但我国许多煤炭企业机械设备落后,从而造成了能源消耗量高,但实际利用率比较低的局面,使资源的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而为了保障经济效益,便会加大煤炭资源的投入,进而产生更高的能源消耗。

二、为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贯彻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

1.宣传低碳经济理念,引导人们树立低碳生活的意识

由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能源消耗量也是全社会能耗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为了让每个人参与到节能减排的工作中来,必须对低碳生活理念进行广泛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低碳生活对环境的重要性,进而在心中树立正确的低碳生活观念,减少生活中的能源消耗,从对一些高能耗产品的依赖转移到对低碳产品的需求上,企业在明确人们的需求后,便会更加积极着手开展产业经济模式转型的工作,开发出更多低碳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

2.贯彻节能减排理念,优化企业能源配置

纵观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结构,其中煤炭消耗所占的比例是巨大的。从我国煤炭的储存量便可以看出煤炭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从煤炭资源本身入手,保障其使用的清洁性,将其转化为对环境污染比较少的资源类型。当前,我国已经在此方面展开了一定的研究,推出了煤清洁的技术,即利用一定的科技手段,将能耗比较大的煤炭固体资源提炼为比较清洁的气态或液态的资源形式。目前我国已经有应用到此项技术,诸如将工业手段应用于煤炭清洁,进而制作出的煤制天然气及油等应用。其主要原理是将煤炭资源中比较丰厚的二氧化碳提炼出来,进而使之转变为较为清洁的能源,再将其投入使用。经过清洁的煤炭资源处理,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优化了能源结构,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且这项技术实施过程成本消耗较低,不会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是推行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同时,除了煤炭清洁技术外,为了进一步推行低碳经济的发展,企业还需要不断开发、研究出新的技术手段,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来为煤炭资源的低碳利用创造良好的技术支持,发展可持续的经济模式。

3.完善国家的政策支持体系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已经制定了节能减排以及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但真正处于建设中的低碳产业依然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要促使煤炭企业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一方面,国家除了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外,还需要给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另一方面,针对许多由于二氧化碳排放过量而导致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对该行为实施严格的控制,保障煤炭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使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绿色、可持续的模式转型发展。

三、結束语

在严峻的环境形势下,煤炭企业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贯彻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理念,不断创新和发展企业的相关技术,提炼出更多的清洁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企业的经济。

参考文献:

[1]朱 伟: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淮南矿业集团为例[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04).

上一篇:中外合资企业章程 中英对照下一篇:模拟练习题1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