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儿童绘画(共11篇)

儿童绘画 篇1

教学课题:走进自然

本课题教时数:15 本教时为第 1 教 教学材料:简笔画,儿童学画图典大全

第1课 水果蔬菜

教材思路:本课是我们的第一课时,旨在放松孩子们的心情,让孩子感受艺术的魅力。因而我决定以简笔画入门,从孩子最熟悉的水果蔬菜入手,让孩子大胆想,大胆画,用笔最直观地画出他们心中的水果蔬菜,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

 通过对水果蔬菜的认识,尝试用画笔来描绘,锻炼孩子的概括能力。 学会用点、线、面等绘画要素来表现一些水果与蔬菜。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简单点、线、面的掌握,自由的表述和绘制出水果蔬菜。教学难点:学会将点、线、面组合,拥有较好的概括能力。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铅笔、水彩笔、纸张。

老师准备:各种水果蔬菜的图片,绘画工具,绘画书等。

四、教学过程:

1、提问孩子知道哪些是水果蔬菜。

2、让孩子根据自身了解,大胆的画出心目中的水果或蔬菜(借此了解孩子的绘画基础和能力)

3、展示一些蔬菜水果的图片,老师运用简单的点线面绘制。

4、展示给孩子一些简单水果,他们自己进行概括绘画。(比如苹果,葡萄等)

5、老师教授一类较难水果的绘制方法,比如石榴,等

五、小结与评价

1、互相观摩,邀请一些朋友来看自己的画,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儿童绘画 篇2

设计绘画程序和课堂结构

设计绘画程序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儿童在课堂上的独立性, 使他们的绘画作品效果更佳, 赋予儿童绘画学习的独立性。教师在绘画教学中需要设计一系列步骤和程序, 再从整体把握阶段性学习目标, 这是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可以贯穿在学校绘画教育与课外绘画教育中共同进行。

课堂上, 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较为独立的时间段, 使他们准备绘画前的几个必要步骤:首先, 选择所画内容;其次是思考具体形象;最后, 作画和清洁绘画工具。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可能在一两年中, 或者更长一段时间, 这个时间段内的学习是建立在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基础之上的。儿童需要通过足够的时间来学习绘画的程序, 学习如何使用材料, 逐渐对绘画变得自信。

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儿童投入到绘画活动中, 使绘画成为富有意义的活动。要实现这样的阶段目标, 教师必须了解正在学习中的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如, 以教3岁左右的儿童学习绘画为例, 在这个阶段里, 大多数儿童正处于对绘画元素的感知阶段。当儿童第一次尝试使用颜料时, 一般表现为在纸上有节奏地来回挥动画笔, 用力不均匀, 有时还会将画纸划破, 对于纸面上留下的颜色、线条和形状, 他们并不在意。他们首先体验到的是自己胳膊运动的知觉和画笔在纸上的运动感。当画笔挥舞时, 儿童的目光可能不在画面上, 他们可能在东张西望。随着胳膊的挥动, 不同的颜色随意混合, 用笔的痕迹相互堆积, 最后逐渐形成一团灰褐色。这就是早期儿童的绘画作品。这时, 如果教师一味追问他到底画了什么?或者马上给儿童制定一个学习认知“曲线”或“直线”这样具体绘画元素的目标, 儿童的学习可能会收效甚微, 并且, 如果他们完成不了既定的目标时, 会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从而对绘画有了抵触的情绪。

课堂上, 教师可向儿童示范绘画的简单程序, 直至他们熟悉。教师可以给孩子们示范如何把画笔浸在颜料中蘸饱, 如何把颜料画在纸上, 以及如何清洗等等, 必要时可以帮他们一步步完成。对于3岁左右的儿童来说, 他们大约需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 才能记住每次换色前要清洗画笔。而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要过于强调每个环节的完美性, 如果儿童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乐趣, 即便是有些颜料或画出的颜色变得杂乱无章, 教师也不必计较。

当孩子已经在作画练习中熟悉了绘画材料, 也知道了如何使用调色板时, 教师如果想重新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 可在课堂上改变颜料的种类, 或绘画工具的摆放方法。这些尝试不但能给儿童带来新的绘画乐趣, 而且会使儿童关注到这方面的绘画视觉要素。例如:如果平时是趴在桌子上画画, 可以改变为把画纸钉在墙上或放在地板上, 或者改变画纸的形状和大小。把画纸剪成三角、菱形等其他形状, 有别于平常常规画纸的形状, 这些变化能使孩子们关注到平面的大小和形状。有时教师还可以把白色的画纸换为彩色纸, 这样可以加深儿童对色彩关系方面的感受。总之, 这些变化都是建立在基本绘画实践的基础上依次进行的, 也就是要把握住各阶段的整体目标, 依循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 合理设计绘画课程及课堂结构。

教学中及时对儿童的作品作出回应

儿童作画时, 往往会聚精会神, 一言不发。此时, 他可能正考虑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 或者正陶醉在颜料使用带来的乐趣中, 这时教师应尽量不去干扰他们。画一阵后, 有些儿童会遇到一些困难, 向教师求助, 教师可以先对他的受挫感或犹豫心理作出同感回应, 然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例如, 一个7岁左右的孩子因颜色调不好而灰心难过时, 我对他说:“你本来想把淡黄色变深, 但是添加蓝色以后, 黄色就变绿了, 也变脏了是不是?这的确让人伤脑筋, 让我们想想办法吧。”我接着说:“在这么多种类的黄色里面有没有比淡黄深的黄色呢?比如土黄, 试一试把土黄色加在淡黄色里是你想要的颜色吗?或者再试试别的种类的黄色, 相加调配一下, 你喜欢哪一种?”在这样的过程中, 无疑已经帮助孩子丰富了调色经验并让他们注意到同类色彩的微妙差别。

教师在回应儿童的过程中, 为他们提供选择比告知答案有帮助。对于较年幼的儿童, 应该尽量为其提供两种选择, 因为, 选择越多, 他们会越迷惑。如, 教师可以问:“你想在你这个图画里画很多小圆点还是一个大大的圆形?”提供这些选择时, 首先是适合这个儿童所处发展阶段的理解能力;其次, 它是作为一种建议供儿童考虑, 而不是最终答案。

教师回应儿童的作品时, 还要仔细观察儿童的作品, 确定他们的主要绘画目标。例如:一个四五岁的儿童将几个大小不同, 颜色不同的长方形拼在一起组成一幅画, 如果教师看后马上问:“这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很容易马上与儿童拉开距离。这时, 教师要先以赞同的语言描述一下儿童的画面, 最后再询问他的主旨所在, 比如可以这样说:“看你画的这几个长方形, 你首先画的是哪一个?你是怎么决定把第二个放在这里的?”这样可以引导他们谈论自己的想法, 这个方法对大一点的儿童同样适用。比如一个10岁左右的小姑娘, 煞费苦心地描绘了一个女孩子形象, 她可能会给你解释为仙女、妈妈或是哪个阿姨, 这里面一定包含有她对女性形象的认知, 画中会有许多细节, 比如:服饰、发型等等。这时, 教师就可以用这些细节作为切入点与她讨论, 她一定会积极做出回应。教师要先与他们一起分享他们的生活经验, 并指出画面中煞费苦心的地方, 还可以肯定他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并和他们一起讨论绘画心得。

回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技巧, 通过这种技巧, 教师与儿童分享其富有意义的生活经验和绘画过程, 而从这种回应中所延伸出的谈论使儿童增加他们对绘画语言的认知能力。同时, 儿童可以利用从教师回应中学到的词汇, 与同龄人或成年人讨论有关绘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 教师的回应是对儿童绘画经、思维和努力的肯定和认可。

从整体课程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

在儿童绘画学习中, 教师需要经常对课程的进展作出评价。教师的评价是解读儿童成长过程的重要实例。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接受儿童有时对绘画兴趣索然, 或是看起来毫无章法的绘画作品。因为, 在儿童时期, 孩子们的表达不是既定的模式, 他们的变化的确是时常让人难以捉摸。随着儿童慢慢学会一些绘画再现的技法, 他们有时会对早期已经较为娴熟掌握的一些绘画技巧“暂时遗忘”, 表现为, 画面中某些部分可能会不尽如人意, 描绘粗糙, 甚至一团模糊。比如, 一个5岁左右儿童, 在画面中画出一个图形, 或者是凌乱的分散着几个图形, 然后, 他正在不断地在上面反复覆盖, 从这些凌乱的图形中会依稀看出:烟雾会变成水、火或云等等。最后, 随着线条和颜色的改变, 纸上连他开始已经熟练掌握能画出的那几个图形也不见了, 变成一团杂乱的图形。此时教师不必灰心, 可以把这个看成是一个儿童学习绘画的过渡期。这里画纸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临时的草稿纸, 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经历了:想象、发现、表现、再发现的过程。并且在不断与前一个过程进行区别, 而后一阶段的过程只是手部运动的不断重复。教师只有理解了这种不尽如人意、缺乏秩序的作品的必要性, 才能认清这里失败的原因, 理解并鼓励儿童, 而不至于判断成他们绘画水平退步了。

教学中会发现:有些儿童乐于用图画来再现事物, 有些却更喜欢图案风格的作品, 大多数的孩子是把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每个年龄段的儿童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个人爱好进行描绘。教师这时不要加速或延迟他们的再现创作, 而是应该耐心地引导他们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绘画的下一个阶段。催促和忽视都会挫伤儿童的积极性, 因此, 当教师评价时, 一定不要把儿童在某个年龄段的再现能力看作是他绘画能力发展的必然标志, 应该仔细观看儿童的绘画作品, 以发现他们作品中的变化, 完成好阶段性的教学。

儿童绘画中的儿童文化解析 篇3

关键词:绘画;儿童文化

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总和。[1] 儿童绘画是儿童表现其思维、学习、游戏和艺术创造的独特方式。二者紧密相连,其绘画活动中有着与之相应的文化。

1 儿童绘画的原动力:交往和创造性的表现

儿童之所以喜欢绘画,一是交往的需要和表现。语言交流是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在儿童还没有掌握足够的文字和语言之前,他们便通过绘画这一“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所需、所思、所想。二是创造性的表现方式。自儿童能拿得起笔开始便会对到处涂画乐此不疲,宋代的伟大诗人范成大在他的诗中也极力描绘过可爱的儿童生动情景,他在诗中深情地写道“黄发垂髫儿,握枝向泥沙。似解世人意,信手乱涂鸦。桥畔流水淌,树梢日影斜。口中呢喃语,兴尽忘归家。”这个宋代诗人笔下的这位儿童一边手中乱涂乱画,一边口中还念念有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审美世界里,以至于夕阳西斜了还没意识到应该要回家了。[2] 儿童的这种创作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这种艺术行为的产生源自个人无意识,儿童有时说不清楚原因,而只是觉得心里愿意这样,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这一对象具备了符合个体的某种心理结构的内容,而这些内容被主体直觉地把握到了。他们的创造性由此滋生,并通过绘画更好的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一幅画就是一个世界,儿童在自己的绘画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世界——他们所憧憬的世界和他们所惧怕的世界。[3]

2 儿童绘画的过程:说话与绘画的内在统一

2.1 在绘画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说话的时间、内容不同

托儿班和小班的儿童处在涂鸦期,他们的思维需要依据直观动作,开始时并没有很有意识、有目的地想好要画什么,然后下笔,而是由某些动作、痕迹的刺激触发大脑中的表象,才决定自己要画什么,因此,这时期的儿童说话时间会在绘画的后半段,以此来总结自己的行动。[4] 而且自己所说的内容与呈现的画面相差很大,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大脑皮质发育不完善,以无意性行动为主,对绘画没有思考或只有简单想法。中班的儿童虽然是具体形象思维,但他们的有意性得发展,能知道自己想画些什么,但由于美术能力的制约,此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用绘画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因而他们只能借助语言来补充画不出来的情节。到了大班及以后的儿童,说话现象先于动作的出现,这是幼儿抽象逻辑发展的表现。而且他们说话的内容具有目的性,有意性进一步加强。会规划自己想要画什么,最后的作品与先前的描述具有一致性。

2.2 在绘画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说话的对象不同

托儿班、小班儿童的说话对象主要是围绕自己描述绘画活动和行为,他们总是自言自语,沉浸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而从中班开始,儿童开始关注同伴的绘画行为,他们大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讲给老师听,把自己的作品给老师看,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建议,更多的是获得老师的赞许和认可,大班以后的儿童甚至还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听,这是儿童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方式,也是语言发展、自我意识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由此可见,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儿童,说话与绘画都是一个内在的整体。儿童是在快乐、喜悦和专注的情绪中作画,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中,在绘画过程中还自言自语地讲解绘画的内容,面部表情也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这充分体现了儿童文化的整体性。用整体的方式来感知和反应,这正是人类最根源性的方式,也是儿童最自然和最擅长的方式。[5] 儿童在绘画过程也正是对说话与绘画这一内在统一的整体的感受,实现了自己。

3 儿童的画面结构布局特征:诗性、梦幻的逻辑

几乎任何一个儿童都能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一幅画。但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影响,他们的想象力强而写实性差,其作画天真幼稚,随心所欲,天机自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充满了童真和稚气,表达了他们那颗可爱的童心,因此有人称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比如,一个六岁儿童在画自己的卧室的时候,先画了一个长方型表示这是他的床,然后在床上还画了一个洋娃娃,他边画还边说“我等会要出去做事,你要乖乖睡觉,晚上回来陪你”,然后在图纸上画一些其他物品。在绘画期间,他已经进入绘画中的角色,甚至忘掉自己。

因此,一加一等于二,是成人文化的邏辑,在儿童那里,一加一并不就是抽象的“1”和“1”,而很可能就变成了一张床和一个洋娃娃,成人认识世界是凭着理性,而儿童认识世界是凭着想象,在这种不完全的感觉中,他们看世上任何事情都是有生命的存在,所以,拟人化的画法,夸张变形的物象,神奇美妙的联想,都是他们闪光的地方。就画的特点而言,儿童的绘画作品,常常用简单的线条鲜明的色彩来组成一幅幅丰满的画面。就画面的内容而言,常常展现的是儿童伴有幻想的“现实世界”,这是因为儿童天生就是“幻想大师”。他们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之间自如地出入,轻松地转换视点。这是儿童文化中宝贵的一面,也是儿童感性丰富性的具体体现。

4 儿童绘画的动作:原创与非功利性

总的来讲,儿童的绘画动作约束少、定式少;思维开放、动作开放。给人无所不能的感觉,看起来真是“胆大妄为、异想天开”。特别是在涂鸦初期,画出的线条都没经过大脑思考,纯靠手腕的力度和手臂的长度来控制线条和图形。即便到了命名式的涂鸦期,儿童绘画也是相当自由的,在作画之前,他们也没想过自己画的主题是什么,到底要画个什么东西,通常是想到哪就画到哪,每个结构都一笔画成,这个“一”很重要,“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而不像成人绘画前想好主题,绘画中反复修改,绘画后远看近看,执着于追求“像”与“不像”,“好”与“不好”。

因此,儿童的绘画动作体现的是一种本能、一种生命冲动,更是一种原创、一种平等,一种过程本身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他们的原创力是先天的,没有人工痕迹,属于一种自然美和质朴美。[6] 其绘画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原创力驱动下的直觉艺术,因而是一种强烈的、任意的主观想象,充满了心灵化,没有社会功利和政治功利,更多的是生命的真实体验和情感的直接流露。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4.

[2] 吴璐.从儿童绘画特质看儿童读物插画的设计要素[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1819.

[3] 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88.

[4] 安平.探索幼儿绘画中的说话现象[J].学前教育,2011(8):81.

[5] 边霞.论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00(1):14.

儿童绘画比赛当天流程 篇4

时间:8月27日下午 方案一:

室内:A.签到处:前台

签到表,礼品发放(秦佳,杨丹丹负责签到)

B.比赛场地:前台前空地

16张桌子(贴编号及选手姓名,3人一张桌子),48张椅子,画具(画纸,水彩笔,素描纸,橡皮,铅笔)

C.餐饮区:吧台

果汁(盒装),糖果(徐福记),餐包

D.室外挂横幅 方案二:

室外:A.签到处:与开盘时位置一致

一个桌子,两把椅子,红布,签到表,礼品发放(秦佳,杨丹丹负责签到)

B.比赛场地:室外与洽谈区和沙盘区相对应的位置,划分两个区域少儿组和幼儿组

横幅,雨棚,风扇4个,24张桌子(贴编号及选手姓名,2人一张桌子),48张椅子,画具(画纸,水彩笔,素描纸,橡皮,铅笔)

C.餐饮区:果汁(盒装),糖果(徐福记),餐包 四:比赛流程:

1.8:30开始选手签到,签到表格包括选手姓名,年龄,组别;评委组签到表,姓名 组别 2.8:50在前台前主持人开场白,介绍比赛规则,大约十分钟,要求选手在画纸背面注明姓名及年龄,年龄较小的选手可由家长代签 3.9:00-10:00绘画比赛,每位选手使用优品天地提供的绘画材料,进行现场独立创作

4..10:00-10:30评委进行评分。评委人手一份评分细则,分别从构图、色彩、创意、画面完整度,突出主题五方面打分

5.10:30-10:50公布绘画比赛获奖名单,颁发奖品,有卡通人偶颁发奖品,颁奖合影 6.11:00活动结束 五:奖项设置:

少儿组和幼儿组分别评选冠亚季军 六个奖状

冠军1名 优品会积分100分+价值200元的精美奖品

亚军1名 优品会积分60分+价值100元的精美奖品

季军1名 优品会积分30分+价值50元的精美奖品

凡参加者一律加瑞源·优品会积分10分,若尚未办理会员者可当场办理 六.现场材料

1.绘画用具:水彩笔,画纸,橡皮,铅笔 2.果汁(盒装),糖果(徐福记),餐包

3.横幅,4个风扇,雨棚,24张椅子,48张桌子 4.6个奖杯,6个文具礼盒,200元、100元、50元书券各两张,选手礼品50件,嘉宾礼品6个 4.麦克风和音箱器材

5.喜洋洋和灰太狼的人偶服装,气球,绘画比赛横幅 6.急救箱:创可贴 六:人员安排: 陈萃曦

主持 焦建成负责照相

置业顾问

负责接待家长

会计

负责餐饮区

秦佳 孙满月

签到 秦佳

杨丹丹 闫蕾

中国梦儿童绘画比赛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为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特举办本次绘画比赛。

二、活动目的 通过绘画活动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宣传健康生活的理念,展现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三、比赛主题

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儿童绘画比赛

四、参赛对象

一至六年级学生

五、作品要求

1、画种仅限儿童画;

2、根据绘画主题创作一幅主题鲜明、富有意趣、新颖、构图完整、色彩和谐的绘画作品;

3、参赛选手必须在作品背面右下角注明自己的姓名及所在班级,便于评比记录;

4、画纸(A3)由学校统一发放。

六、作品上交时间

于11月25日前,一至四年级各班上交5幅作品,五、六年级各班6幅。交到XXX师处。

七、奖项设置

低年级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将2名。

中年级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

高年级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

八、评价标准

1、符合绘画主题,作品具有感染力。

2、线条流畅、色彩大胆、构图完整。

3、画面形象生动有趣。

4、创意新颖,作品富有想象力。

百X学校

儿童绘画 篇6

“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救助流浪儿童”工作总结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老师就是他们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各班在日常活动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班队会上给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心连心”活动也让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为了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活动。

一、建立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校外心理辅导站,心理辅导员根据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情绪变化和反映,随时找他们开展促膝谈心,进行心理辅导,以尽快缓解他们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走出阴影,笑对生活,健康快乐成长。

二、打造标准化模式,建立示范点。为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配备一名(或以上)的辅导员,为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提供生活、学业、心理等方面的辅导。建立一支为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提供辅导和服务的志愿者队伍。添置教辅图书和课外读物、辅导员培训经费、课外活动经费等。

三、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推动关爱工作良好运转。开展结对帮扶工作。长期开展手拉手活动。与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互动交流。免费为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进行体检和健康知识普及。

四、制订工作指导手册,开展志愿辅导员培训。为志愿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指导。聘请了资深心理研究的理论专家和实务工作者,围绕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工作、心理辅导等对志愿辅导员进行了系统培训。

五、基本成效

改善了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生活。让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老师、志愿者就是他们的父母,同学就是他们的兄妹。通过大量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信心有了,自理本领多了,自立能力强了,理解父母深了,人格更加健全了,学校教学质量也显著上升了。激励更多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能和其它的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潍坊外国语学校

浅谈儿童绘画动机 篇7

关键词:儿童绘画,动机,教学

一直以来不可否认画画是每个儿童都喜爱的活动。儿童画画时, 要用眼睛观察, 动脑思考, 用手描绘, 儿童在快乐和好奇的时候会用画画的方式表达他的兴奋情感, 虽然儿童的绘画技巧稚嫩, 思维简单, 认识片面, 缺乏理性, 但儿童在绘画中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自然的印象, 表现出儿童的心灵世界, 儿童画充分地表现了儿童的天性和创作力。儿童学画不但能增强观察力、认识能力、想像力、空间思维能力, 手脑协调能力和表现力, 儿童学画还有利于儿童情感宣泄, 使身心发展得到平衡。同时, 美育又能陶冶情操, 使儿童情感境界得到升华, 使人充实和完美。同时画画是一种综合性教育, 它通过感性与理性, 动脑与动手、艺术和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 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学画的好处这样多, 那就要利用美术的优点发展儿童的方方面面。但在观察中也有一些疑惑, 发现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在成长中也会出现高低起伏, 如何帮助儿童积极的学习美术, 学好美术呢?作为专业的美术教师只有把握好儿童的绘画心理才能对症下药, 帮助学生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基于这个疑惑, 可进行相关的研究。着重解决下面的问题:在自然状况下, 儿童的绘画以什么为动机?

儿童在没有人的要求、逼迫的情况下, 为什么会主动画画呢?从儿童的心理分析, 原因有四点:一兴趣;二需要;三色彩吸引力;四外界驱动下的内驱力。

1 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句话已是教育界所认同的真理。学生只有对某事感兴趣, 他才会主动去做, 这在任何课程中都一样。美术是一门特别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程。有人做了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的调查, 结果表明:相对于语文、数学、常识、音乐、体育, 43.5%的学生选择了美术, 其次是体育。学生为什么会对美术如此的青睐呢?这是由美术课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美术课堂是一个完全开放性的课堂。

美术课是一种技能课, 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现教学目标的, 这就符合了儿童的好动的心理。儿童在美术上往往表现出一种迫不及待的情绪,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学生已经开始动手画了。因为其他课程让学生的动手机会比较少, 而且形式较单一, 学生产生了厌烦的情绪。到了美术课堂, 学生对工具、写生对象等等都具有好奇心和新鲜感, 渴望能够摸一摸, 动一动, 看一看, 试一试。这就好似迫不及待的情绪产生的原因, 这是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

美术课是可以给学生很大地自主权, 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的得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所有课堂应该有的特点, 美术课更容易发挥这种主体作用。一堂真正优秀的美术课, 属于教师的时间、空间是极少的, 更多的是属于学生。美术课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与其他课相比, 美术课显得自由的多, 儿童的想象力异常的丰富, 在这么一个环境中不受限制, 他所想到的就会很广, 学生的想象力发挥的淋漓尽致。不会像数学课一样, 学生所思考的只能是教授的数学知识, 想别的事就是开小差。

美术课堂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 学生有主动性, 思维不受拘束, 又可以动手操作。这么一个课堂是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的。美术创造活动容易达到目标, 造就成就感。

儿童的绘画表现主要靠感知进行, 没有通过复杂的理性思维。他们感觉到什么就画什么, 不会做取舍之类的改变, 所以儿童表现的东西是很感性的, 不经过复杂的思维。教育者对儿童的要求也就是这样的高度, 儿童可以轻松的达到目标, 获得成就感。成就感造就求知欲望, 从而使绘画的兴趣得到培养和提高。

2 需要

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表明, 儿童有各种各样的需要。画画可以满足儿童三方面的需要:一认知需要;二自我实现的需要;三表达和宣泄情感的需要。

2.1 认知的需要。

儿童因为好奇心或有兴趣而产生求知欲, 这是学习中最可靠而稳固的内驱力。美术活动把培养兴趣放在了第一位, 通过兴趣培养热爱美术的情感, 建立起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从而满足认知的需要。

2.2 自我实现的需要。

每个人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有自我提高、自我尊重、自我实现理想的需要, 儿童也不例外。在美术活动中, 容易达到目标, 儿童可以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儿童的表现得到肯定, 得到鼓励和表扬, 会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在美术活动中, 他们体会到了自我的价值, 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2.3 表达和宣泄情感的需要。

大多数人认为绘画是一种技能, 需要成人传授, 其实绘画能力是人的潜在的能力, 大多数儿童都能以各种自发的方法作画。他们创造视觉符号表达思想、情感、愿望, 用绘画作为交流的工具, 表现对事物的认识、看法、和感受。有个很典型的例子:有个孩子在吵架的时候, 听到爸爸说了这么一句话:想我回家来, 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孩子的爸爸真的走了, 孩子并没有对妈妈说要爸爸回来, 他画了一幅话, 画上太阳从西边出来了。这个故事中的孩子, 就是用画画这种方式诉说他的愿望。

3 色彩吸引力

儿童的色彩敏锐力不好, 却很容易被色彩丰富、鲜艳的东西所吸引。所以儿童用色彩表现事物的时候, 往往会选用多样的、鲜艳的色彩, 而不顾及客观现实的颜色。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 我们的教材, 我们的评价标准都偏向于色彩鲜艳、丰富多样, 从而创造了一个色彩体系世界,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4 外界驱动下的内驱力

外界驱动下的内驱力与他人要求是不一样的。它是指儿童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受到的, 加以思考处理, 产生做事的动力。他是受环境影响的, 但是一种自发的动力。如儿童在看到别人优秀的作品时, 他就有一种画画的欲望;儿童听到别人画画时受到表扬, 他也会去画画。这是的儿童并没有接到画画的命令, 他是自发的去画的。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这种动力让儿童自觉的拿起画笔。

在自然状况下, 儿童绘画的动机是什么?了解的是一个儿童为什么画画的问题, 认识了这一点, 就可以创设情境, 让儿童自觉的, 主动的有画画的欲望。把要我画, 变成我要画。

以上就是我对儿童绘画动机的几点认识。那么认识了儿童绘画动机, 就完成了吗?不, 这才是开始。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我们的知识, 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进行生动美术教学,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 小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4]丁宁.美术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0.

[5]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0.

[6]胡栋梁.课程与情感[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

[7]吕景云, 朱丰顺.美术心理学新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9.

[8] (美) 鲁道夫.啊恩海姆著.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社, 1998.

儿童绘画教学浅谈 篇8

【关键词】艺术创作;造型样式;因人施教;自由创作

儿童画一般泛指少年以下年龄段孩子们所画的画,是儿童为传达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反映对世间事物的认识感受,用形象符号、色彩意蕴和画面形象关系表现出来的可视造型样式,是儿童陈述事物和表现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毕加索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艺术家,儿童画的画面往往是天真活泼的,甚至怪诞而不符逻辑,但正是这种鲜明的特征,使得儿童画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是所有成人画所无法比拟的。

儿童绘画的内容大多来源于自己熟悉的生活,从简单涂鸦开始,儿童就在不断创新,从最开始运动轨迹的线条到有意义的形状,再到颜色,再到内容,创造力可以无限发挥。从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和儿童绘画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儿童绘画是一种加强记忆力,促进观察力,培养想象力的过程。它是由微妙精细的观察能力、形象的思维能力、高效的记忆力、创造的想象力,再加上手的协调运动和丰富的表达能力组成的。这些能力是儿童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

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那些表现生动的儿童美术作品,大多是儿童观察和体验他们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之后表现出来的。没有了生活的积累,孩子脑海里的储备形象将少得可怜。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逐渐培养起来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人没有一个不爱美的,学前的儿童亦是如此。日常生活中,幼儿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儿童的审美情感。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是儿童发展的新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关键。在实际往往出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融为一体。在儿童绘画教学中,特别要避免依葫芦画瓢,机械模仿的刻板教学。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完成“作品”的愿望非常迫切,会用较长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示范,而学生则坐着听老师讲,看老师画,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假思索地模仿。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的培养更重要,对他们今后人格的发展都是有益的。有时教师为了突出所谓的“主体性”,干脆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只供给孩子活动材料、一幅范画,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折腾,而自己则袖手旁观,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美术教育领域的“教”与“学”跟其他领域一样,是一对比较难以处理好的矛盾。要解决好这对矛盾,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坚持在支持中引导,使教育与发展融为一体。一个好的美术老师不但要能画,还要会教,会教是一种引导。具体地说,在美术教育中,要从孩子的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孩子的发展中把握“教”。让学生在感受体验、操作尝试、探索发现中去理解知识、学习技能。

让儿童经常深入生活,是儿童进行艺术创造的源泉和依据。儿童的绘画能力不是通过讲授技法就可以教出来的,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绘画兴趣,培养他们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拿颜色美来说,自然界中可谓是五光十色、媚态百生,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装扮着自己。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松,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锐不可挡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或郊外,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为教材,尤其是遇到节日或像赶庙会这样的风俗活动,更应该带着我们的孩子去见识见识,丰富他们脑海中的印象,体会民间艺术特色,放松他们的心情。面对自然界各处独具一格的形态美,引导得法,孩子必将从中吸取美的养料。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在大自然中尽情地玩耍,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多数孩子都做不到用心观察,蓝天、大树、小草、街道这些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物已经激发不了孩子的兴趣了。但是如果你用心观察,你会发现:一片叶子可以有五六种颜色,雨后的树叶还会发光。有了这些真切的体会,孩子在做画时就不会感到单调、乏味。

儿童绘画兴趣及创造力的培养 篇9

欧阳绿玉 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认为:绘画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智力,使儿童变得聪明起来,许多事实也证明大多数爱好绘画的儿童比不喜欢画画的儿童智力相对教高,这是因为在绘画中需要儿童去观察、记忆、思维,更重要的是想象,儿童借助画画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想象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那么如何在美术课中如何以适当的方式来引导儿童绘画,提高对绘画活动的兴趣从而起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我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

一、听,培养学生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在每一次绘画活动中,都给学生讲一个与这次绘画有关的故事,让学生一开始就被你带入到生动、有趣的故事当中,然后在故事结尾加入一系列的疑问句,让学生大胆的去猜、去想象,通过故事,学生的思维被带动起来了,自然而然的思想就像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随着大脑一起翱翔,去创造。如我在教学生《龟兔赛跑》时,先给学生讲这一个故事,然后让学生讨论:“兔子怎么输了”“乌龟是怎样赢的呢””乌龟在比赛过程中都遇见了谁?它在比赛中又是如何想的呢”“我们应该怎样构图来表现呢?”,一系列的问题抛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讨论,有的同学说“乌龟和兔子赛跑,兔子是因为以为自己胜利在握,轻敌在路边睡着了,乌龟低着头使劲的爬,终于赶上兔子了。”根据学生的讨论,“我们就来画倒地就睡的兔子和埋头爬行的乌龟,”“那他们在哪里爬,都遇到了什么了?”“在树林里、在池塘边,在花园里。。。。”“遇到了小蜗牛、小草、蝴蝶、小狗。。。”这是学生的思维被带动了,背景也表现的丰富多彩了,学习兴趣也自然提高了。

二、说,提高学生绘画能力。

儿童的绘画水平较低,不能自如地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可以请他们来说,让学生说,是了解学生绘画意图及内心世界的直接途径。边说边画是低年级学生绘画的特点之一,在绘画活动中把握好学生的说,对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实践中,我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尽情的说,可以说给老师听、讲给同伴听、还可以带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引导学生说说画面的内容、绘画的过程,谈谈绘画的感受等等。学生在画一个物体时,开始画得挺好的,可是后来又往往在上面重叠地画上一些东西,乱涂一气,对此,我时常参与到他们的说画过程中,以自身的情绪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比如:在一次画小老鼠时,开始双双小朋友画的很好,可是后来只见一团黑,我生气地问他:“你画的什么呀?”他告诉我说:“小老鼠和他的同伴们去偷油吃,结果都掉到油缸子里面去了。”我惊叹:孩子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啊!而对一些胆小、不敢说、不愿意说的学生,我经常用惊奇的态度赞美他们:“哎呀!我发现龙龙画的画颜色用的真漂亮啊!宁宁的画让我想起了大海!”等

等。从而激发孩子来表达、来讲述。在绘画中的‘说’可以使学生得到启发和提高,加深学生对所画内容的认识,体验和分享绘画、说画带来的乐趣,真可谓一举多得呀。

三、适时引导学生,给学生以点去想象。

每堂课给学生一到两个想象的点,让学生围绕点去发挥想象,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如在教他们《放光鱼》时,我告诉学生,你们每人手里都有一根魔法棒,你想要放光鱼排列成什么样,它就排成什么样?然后我给他们看了几幅范画,结果学生画出来的发光鱼所排列出来的形状确实让我吃惊不小,有的排成一列列,有的排成太阳的形状,有的排成放射状,甚至还有排成妈妈的项链的,我真的佩服他们的超凡想象力。在教《狮子》时,我说狮子小姐刚刚洗了头发,但是不知道吹成什么样的发型,你能帮她设计一下吗?又给了学生一个创作的思维点,让学生围着这个点去发挥、去创造。

四、评价多以鼓励为主,巩固绘画的兴趣。

浅谈小学低段儿童绘画能力的提高 篇10

主备人:刘方明

时间:2010年9月20日

参加人员:美术组成员

课题:线条的动与静

如何提高小学低段儿童,特别是刚步入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他们活泼好动,模仿力强,喜欢用画笔描绘生活,勇于大胆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但经常出现画不下去的情况,有些则千篇一律。如果该现象没被教师注意并加以重视,继续发展下去的话,有些学生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将会逐渐减退,甚至消失。面对这种现象,教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绘画能力提高了,进行绘画创作时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这样对绘画也就有信心了,绘画的兴趣也就跟着浓了。那么,该怎样去提高小学低段儿童的绘画能力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以线造型能力的训练入手,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以线造型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根据他们的身体发展规律,只有经过一定的以线造型能力训练,他们的小手才能灵活、听话,随意弩驾画笔为其所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绘画课时根据课的内容适当安排一些简笔画让学生进行练习。

二、从画面组织能力的训练入手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画面组织主要从构图饱满上进行要求,二、三年级可适当出现遮挡关系,近大远小透视关系。例如,怎样才能使一幅画构图饱满呢?教师的引导很重要。

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大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画面组织能力,最主要的是可以为以后的绘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从涂色能力的训练入手,学生光会用线表现画面内容还不行,还应该会用色彩去描绘表现它们,赋予他们鲜活的灵魂和生命。那么如何训练涂色呢?

一、先从色彩搭配说起,让学生明白哪种色与哪种色搭配在一起效果更好,更能突出要表现的内容和主题。

二、讲一下涂色技法和要求,小面积色怎么涂?大面积色怎么涂?蓝天、大地、河流怎么涂?哪些画用蜡笔水彩相结合涂?那些画用喷绘?哪些画适合用拓印?

四、需要大量进行命题画创作训练,当学生掌握了以线造型能力,记忆积累了一定绘画创作素材后。它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绘画创作能力,使他们的绘画创作得到进一步的飞速发展。因为只有在练习中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也只有在练习中才能不断提高技艺。

学前儿童绘画的语言特征 篇11

一、涂鸦式理解

绘画动作技能从无控制到有控制到有命名的经验过程,从混乱的线条重复到视觉的感知信心到有意的故事塑造的想象过程。在混乱的线条重复与不规则性的阶段,表现了学前儿童在寻找感觉的定位或模糊化的处理,在纸上的痕迹没有分化的层次意义,给成人的感觉是不安的、紧张的运动质感,语言气氛是对现实的物象是主观的“自由形”,没有技能动作的压力;在视觉的感知信心与相实物性的阶段,表现了学前儿童在寻找外相的形状或具象化的理解,对事物的进行简单的分类层次,语言气氛是实物的观察,发现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外形特点;在意义的故事塑造与似想象性的阶段,表现了学前儿童在寻找心理的感受或经验化的刺激,对具体的事物有时间的定位,只是处于不稳定的几何理解,故事塑造在于表面的想象信息,语言气氛是情感的无规律,分享自己的立体空间。

在理解分析能力上,是强调探索观察能力的培养方式,这时候的图书获取处于无意识、无目的陌生质感,是对图像理解的关键黄金阶段。在这个阶段期间主要强调的是家庭教育,主要任务是引导学前儿童理解图书的颜色对比、背景处理、单词识别等语言初级阶段。

二、象征式组合

绘画形式表现从外轮廓到内题材到有空间的位置过程,从无联系的个体部分到罗列的补充说明到有联系的整体组合的观念过程。在无联系的个体部分与分裂性的阶段,表现了学前儿童在构成基本的形状或夸张性的手法,在游戏的娱乐性上更加给成人的感觉是视觉冲击、构图饱满的平面构图,语言气氛是对客观世界处于不平衡的“对角形”,没有透视定型的压力;在罗列的补充说明与相动态性的阶段,表现了学前儿童在题材主题或抽象概括化的理解,对事物的进行简单的表面对比,语言气氛是事物的补充,发现它们都具有特殊的基本内核;在有联系的整体组合与似暗示性的阶段,表现了学前儿童在寻找自我场面大的暗示过渡,是对主题的整体进行磨合化处理,语言气氛是环境的情节,构图是极不对称的。

在理解分析能力上,是强调叙述语言能力的培养方式,这时候的图书获取处于有文字、有形象的色彩语言,是对语言理解的关键黄金阶段。在这个阶段期间主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主要任务是引导学前儿童理解图书的自然环境、文字组合、视觉符号等语言中初级阶段。

三、概念式图示

绘画图像意义在于“家庭观”到“学校观”到“社会观”的观念艺术,从近亲的家庭主要人员到学校的环境整体人员到关系网的社会个体人员的主体转变过程。在近亲的血缘关系的阶段,表现了学前儿童绘画的首先自我定位是肯定了先天性的生存空间,父母双亲起决定性作用,使得绘画主体是生活的日常用品或玩具,但这个阶段的绘画的语言气氛是具有明显的喜怒哀乐的不稳定的情绪表达,使得家庭教育容易过渡到幼儿园的学校环境阶段。在过渡阶段,家庭教育最多的是爱心教育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教育为主,使得学前儿童能够顺应地接受学校教育的环境转化过程;在社区的同学关系的阶段,表现了学前儿童绘画的主体是朋友关注、家长肯定的关键自我定位期,社区朋友起决定作用,使得绘画主体是同学或朋友间的小物件,这个阶段的绘画语言气氛是和睦友爱的稳定的情绪表达;在关系网的社会个体人员的阶段,表现了学前儿童绘画的主体是分工后的教师与朋友这两个主体并存的环境因素,使得绘画的语言气氛是主客体互相联系的因果教育。

在理解分析能力上,是强调故事塑造能力的培养方式,这时候的图书获取处于图文并茂的阅读语言,是对语言生成的关键黄金阶段。在这个阶段期间主要是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铺的“双规教育”,主要任务是引导学前儿童理解图书的概念性日常知识,学会拼图来概念性的观念重构,是认识日常事务“好坏对错”的判断初期阶段。

四、具体式语言

绘画细节语言在于“概念式”到“理解式”到“具体式”的内容过程,从原有的理论经验到基础的理论依据到生成的框架結构的语言体系。在原有的理论关系的阶段,表现了学前儿童绘画的自然语言建构,是源于大自然或生物圈的动植物的可爱形象,动植物馆成了学习的主要场所,使得绘画主体成了“自然拟人化”的语言结构,建构了与成人绘画不同的“自然灵性”的绘画内容,使得语言气氛是可观的、可想的、可看的等感觉触碰教育;在基础的理论联系的阶段,表现了学前儿童绘画的人为语言重构,是源于社会或分工的人物的爱憎分明的生动形象,图书馆成了学习的主要场所,使得绘画主体成了“人物性灵化”的语言结构,重构了与成人诗情画意相联系的绘画内容,使得语言气氛是独创的、趣味的、情感的等心理触碰教育;在生成的知识塑造的阶段,表现了学前儿童绘画的理解语言构造,是源于大数据时代的国情,科技馆成了学习的主要场所,使得绘画主体成了“机器拟人化”的语言结构,构造了工业社会产物下的“商品流通”的绘画内容,使得语言气氛是可玩的、可触的、可拆的等游戏娱乐教育。

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延伸到了判断分析的能力上了,在这个阶段的培养方式各种各样,主要还是家庭教育,家庭的言传身教起到关键作用,主要任务是引导学前儿童学会判断“是非曲直”的道德教育,学会乐于助人和勇于承担责任。(大部分成人难于做到,也包括本人在内),这个教育方式属于理想教育的范畴,就看家长如何调节和控制?

五、固定式概念

绘画概括语言在于“流程型”到“变身型”到“概括型”的形式过程,从良好的感觉到自信的检验到概括的总结的心理过程。在良好心理沟通的阶段,表现了学前儿童绘画的抽象具体事物的能力,是源于幼稚园的同龄互助的友爱的和谐关系,使得绘画的主体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使得语言气氛是良好的、友善的、互爱的等心理教育初期;在接触人际交流的阶段,表现了学前儿童绘画的身心就有分化的可能性,使得绘画主体是检验家庭自信和自我自信的绘画心理体验,家庭教育容易出现矛盾的分歧,体验过程也同时出现了个体差异性,社区教育起决定性作用,使得语言气氛各种各样的心理教育过渡期;在概括具体的事物的感知阶段,表现了学前儿童绘画的形状性、外相性、结构性等表象特征,总结概括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塑造能力,是源于大家的共性认识原则决定的,使得绘画主体是所在环境的建筑群,语言气氛是厚重的、沉稳的、踏实的等心理教育感觉期。

在培养方面延伸到了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得培养方式转变成了卡通影视作品的欣赏,主要任务是提高学前儿童的创造认识阶段,是在原有的基础认识上飞跃到欣赏能力的水平上,根据个体差异性,循序渐进地去认识新事物,培养学前儿童的好奇心、探索欲望、求知欲等知识求新的学习过程。

六、物象式构图

绘画位置语言在于“充满式”到“水平式”到“视点式”的形象分布,从零乱无头绪到并列空间到叠加重复的情节过程。在没有统一方向的标准下,表现了学前儿童绘画的方向意识根据自我意识的定位,是源于无空间、无方向、无原则的深远空间透视关系,使得绘画主体具有随机性、散点性、松散性等不稳定的特殊特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标准下,表现了学前儿童绘画的水平意识根据成人意识的观念输入,是源于物象之间的垂直、并列、层次的平原空间透视关系,使得绘画主体具有方向性、环境性、关联性等因果联系的水平特征;在主题的题材框架下,表现了学前儿童绘画的特殊意识的摸索,是源于学习环境变化、人物关系变化、社会分工变化的高远空间透视关系,使得绘画主体具有装饰性、秩序性、细节性等视点联系的多元特征。

在培养方面延伸到了活动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得培养方式转变成了美术馆等教学场所,主要任务是增强学前儿童绘画形式,内容变得丰富多样,逐渐发展自己的构图技巧和视觉效果,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原则,使得教学相长,实现双赢的教育目标。

七、环节式评价

绘画思索语言在于“水平构思”到“兴趣主动”到“创造习惯”的步骤过程,从主题内容的衡量标准到自由学习的主动搭配到感觉思维的风格创新的教学体验。在局部创作的教学过程的阶段,主题由特定材料属性来决定美术活动,由内容被动地去学习,思索语言定式是模仿型、迟缓型、依赖型等重复动作技能,使得绘画主体在成人的支配下完成的构思教育;在活动创作的教学过程的阶段,兴趣由自言自语气氛来发展美术活动,由自发主动地去学习,思索语言定式是观察型、专注型、鼓励型等组织动作技能,使得绘画主体在同龄的步骤下完成的造型教育;在熟料创作的教学过程的阶段,顺序由心理感觉程度来探索美术活动,由满意程度地去学习,思索语言是发现型、独立型、质量型等思维动作技能,使得绘画主体在自我的改造下完成的风格教育。

八、模糊式定义

上一篇:六年级下册语文词语解释下一篇:观察蚕宝宝的日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