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精选7篇)

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 篇1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加速发展,但总体上看,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当我们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这些问题时会理解的更深刻,同时,通过透彻地解释这些现象,将有利于为养老服务业发展建言献策。

需求和供给:注重统筹发展

“某城市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床位长期爆满,经常出现入住要排队等待,有的老人抱怨起码要等一年以上才能入住。”

供给指的是一个生产者在其他条件不变,一定时间之内,能够并愿意在一定价格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数量;需求指的是一个消费者在其他条件不变,一定时间之内,能够并愿意在一定价格购买的产品数量。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会发生所谓供不应求的现象。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养老床位的供应量太小,而需求量太大,所以才引起一些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2025年将突破3亿,养老服务和产品社会需求量大。例如养老床位,按照3%的机构养老需求,即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需求是30张,而目前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仅24.4张,供求差距较大。因此,我们要注重统筹发展,发展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养老,处理好需求和供给的关系。

帕累托最优:平衡城乡建设

“相比城市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较为匮乏,发展滞后。”

帕累托最优,又叫做帕累托效率。是由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首先发明的。他认为,社会是由众多人员组成的,社会福利必须考虑每个人的感受,通俗地讲就是“社会得到最大满足”。它是以一种长远的目光来看待社会的各种变化,追求全社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50.32%,因此我们在发展城市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兼顾农村,使城乡养老服务共同发展,实现社会最大满足度。

农村的现实是年轻人多数离乡背井、外出务工,老年人留守家园。留守、空巢老人等这类群体的养老问题,是影响农村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城市建设社会福利中心、社区日间照料室、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养老服务设施,已初具成效。而在农村,我们也要抓紧抓好乡镇敬老院和村级老人幸福院建设,把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作为平衡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实现全社会的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帕累托最优。

信息不对称理论:加大宣传力度

“有人说,养老院又脏又乱,常常虐待老人,把老人送进养老院的人都是些不孝顺的子女。”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使得交易中,总有一方会因获取信息不完整而对交易失去信心。正如人们对养老机构及“孝道”的传统看法,在没有亲眼所见以前,对养老院的真实信息和情况不了解,产生了对机构养老方式的偏见。

生于1980年代初计划生育年代的独生子女开始进入而立之年,三十而立意味着责任与担当,而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独生子女养老难题日益显现。“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大多数老年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多数对机构养老存在偏见。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使老年人正确看待并接受机构养老,树立健康、积极、正确的养老观念,增强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和养老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养老机构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以优质的服务提高知名度。养老服务,其实质也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就理应宣传,避免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了解和认同。

囚徒困境:加强行业监管

“某养老机构压低价格欲提升市场占有率,导致其他机构也竞相打起价格战,扰乱了市场秩序。”

“囚徒困境”的内涵在于,当大家都遵守游戏规则,是对大家最合理、最有利,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一方不遵守游戏规则,而他人依然遵守规则的话自然就会蒙受损失。权衡厉害,最终大家都会选择违反规则,这样,双方都选择了非理性的完全竞争模式。在民办养老机构市场竞争中,价格乱象尤为明显,可是最终侵害却是老人的合法权益。

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不均衡和恶性竞争,一方面需要民政部门切实履行监督管理,健全养老服务的准入、退出、监管制度,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服务定价机制,指导养老机构完善管理规范、改善服务质量,从而及时查处侵害老年人人身财产权益的违法行为和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只要所有民办养老机构把眼光放长远些,积极参与行业自律,就不会陷入囚徒困境而实现“共赢”。

规模经济:扩大产业规模

“目前养老产业整体上鱼龙混杂,大家蜂拥而至导致市场混乱无底线、品质参差不齐。”

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规模经济形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一种是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由此可见,养老产业不仅要在个体上发展规模,也应该形成整个养老市场的产业规模,从而降低成本加速发展,防止市场乱象。

当前,以老年生活照料、老年产品用品、老年健康服务、老年体育健身、老年文化娱乐、老年金融服务、老年旅游等为主的养老服务业正逐步发展,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有所提升。我们应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中小企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通过扩大产业规模,发挥规模效益,使养老产业成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力量。

人力资本: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某养老机构一个养老护理员服务10个以上老人,严重影响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损害老年人合法权益。”

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等质量因素之和。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因此,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是具有长远意义的。目前,养老服务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偏低,而且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专业的服务知识,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养老服务队伍规模小,将直接影响力养老服务业的长期发展。

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 篇2

一、循环经济的研究分析

对循环经济进行研究, 就要将其内容进行有效的了解, 在进行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 应该将节能环保、绿色经济建设、社会经济的共荣等进行研究, 以更好地了解循环经济的具体情况。

(一) 节能环保经济事项的提升

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建设, 就要将生态经济的建设与生态的正常建设联系起来看。将生态学、生态工程学运用到经济建设过程中去, 使经济发展能够不断带动社会的进步, 使社会进行有效的绿色建设, 真正将各种能源等进行循环利用;而进行有效的经济建设, 就要将其中的节能环保事项看重, 加强对节能环保事项的关注, 就要将其中的能源建设、环境保护, 对真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绿色经济的发展研究

关于绿色经济的建设的关注, 就要将其对市场经济的引导发展进行研究。进行循环经济的实施, 把绿色经济的建设进行有效的连接, 加强以经济为核心、环保与经济的结合为目的的发展模式建设, 使绿色经济在发展过程中, 能够不断带动社会经济中的新形势的发展。

在绿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要将环保工作过程中的较好的方法与问题的解决进行有效的研究, 真正将绿色经济发展中总结的经验教训应用到循环经济中去, 使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够更加完善。

(三) 社会经济的共荣性

循环经济的利用发展, 就必须将循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考虑。对社会经济有较好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循环经济能够不断对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改善, 使社会经济在容纳、接受循环经济的同时, 也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找到的经济进行自我渗透, 真正将循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的共荣性发挥出来, 使经济社会的进步能够更好地进行提升。

二、循环经济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循环经济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在进行有效的经济建设过程中, 就要把握有效的经济模式的运用, 使社会经济不断进步。

(一) 促进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形成

在进行循环经济的利用过程中, 主要就是被社会中的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等进行有效的关注,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无论是工程建设、生产制造、项目开发等都要将其中的节能环保事项进行有效的关注, 使能源的循环利用、绿色环境对经济建设的辅助影响被更多的人重视起来。

于是, 就要将“资源-排放-再利用”创新经济发展技术进行有效的渗透, 在进行新的经济模式的运用过程中, 把握住较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进行有效的联系;对社会经济资源也进行循环利用, 加强对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充分循环利用, 真正将可用的可靠资源与经济发展进行联系, 使经济的进步能够不断地提升;在生产建造、建筑建设过程中, 对能源的节约事项关注起来, 使能源建设能够进行有效的充分利用, 加强了对建设造价的良好控制;使资金的投射把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废水、废气、废渣进行有效的销毁, 使环境的建设能够更加强化, 帮助在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有效的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 促进经济事项的完整性提升

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的建设, 需要整体性的把握, 真正将内部的各种细节都进行把握。这就要将环境建设、人力资源、能源保护、工程设计、建筑施工等具体事项进行有效的研究, 真正将全面性的工作经验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 使其中的经济建设能够结合起来发展。

进行对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的研究, 就应该将其中的重点事项进行有效的结合研究, 尤其是对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进行把握, 将其中的各项技术性的工作渗透进行有效的把握, 将创新的节能环保的技术进行有效的利用, 放远眼光, 使各种技术能够真正为社会中的循环经济建设做出贡献;把握在进行循环经济的利用过程中, 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渗透, 真正将较好的发展事项进行自我发展的建设研究, 总结经验教训, 不要怕失败, 使循环经济的利用、发展与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展现出来, 根据在自身建设过程中的建设要求, 进行自主创新技术的研发, 比如对污水过滤技术的研发、对天然能源的循环利用等技术进行有效的自主研发, 使自身的建设事项能够不断强化。

(三) 促进经济科学发展观的完善形成

进行循环经济理念的完善渗透, 就要将科学技术的各项方法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提升, 真正将经济发展系统内部的各项技术, 进行有效的科学发展观的渗透, 这就要求领导层加强对创新技术的研发能力的提升, 建设有自身发展特色的技术创新理念, 真正将自身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结合起来看。

加强循环经济中的科学发展观的建设, 就要将其中的各个事项都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 使内部的建设能够科学地进行管理、科学地进行建设, 使企业、工厂内部的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加强对员工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使自己在进行生产、制造过程中不断进行有效的自我发展研究, 在遇到较大困难的时候, 能够勇于承担责任, 在进行有效的生产、制造、建设过程中不断进步, 根据实际情况、根据自身的现有技术进行有效的改善, 使创新的技术能够在发展渗透过程中, 真正将创新技术与循环经济相适应起来;在进行生产制造过程中, 要把经济大环境中的科学发展观的先进性认识清楚, 放远眼光, 将世界先进的创新技术进行有效的研究, 真正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 使自身的发展能够不断地适应社会的进步发展, 使自己的建设能够不断革新。

(四) 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经济发展

在进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渗透过程中, 应该将循环经济中的和谐的一面凸显出来, 真正将社会建设中的和谐建设重视起来,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够提供更好的条件。

因为当今社会就是经济极度发展的社会, 经济事项可以对整个社会的整体建设都能够起到影响作用, 在内部进行合理的管理, 使企业建设更加和谐, 在进行有效的建设过程中, 使人文主义建设能够不断进行渗透, 真正将其中的和谐的企业建设进行有效的渗透, 把握对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手段的合理利用, 使其能够在社会中呈现出积极的一面, 使民众在看到企业的经济快速过程中, 也能从中发现内部建设的良性的发展因素, 真正将其中的各项有利于帮助社会建设的重点事项提炼出来, 把握较好的经验教训的利用, 使真正能够将社会建设成较好的理念进行运用。

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有效的渗透利用, 真正将人文化的、系统性的建设、正确的经济经验的渗透运用等运用到经济方式的转变上去, 加强对经济发展事项的全面整改, 使社会整体的经济建设能够不断起到有效的作用, 使各个行业的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有效的转变, 真正将社会的整体经济建设能够不断的提升。

三、循环经济的发展创新研究

(一) 创新技术的研发

对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进行有效的关注, 就要将循环经济中的绿色环保事项、能源的全面利用等技术进行有效的研发, 加强对社会中的全面建设中的各项基本事项进行研究, 不断进行创新技术的研发, 把握关键技术的研究, 使自己在发展过程中, 能够不断使自己前进。

(二) 国际市场的有效关注

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的时候, 国际经济大市场的各个经济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进行有效的发展过程中, 主动发现国际市场中, 对绿色经济、能源建设、环境保护事项进行有效的研究, 真正在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 总结经验, 不断进行自我的渗透运用, 使自己的经济建设能够不断提升, 不断适应国际经济市场的全面发展, 使循环经济能够不断前进。

四、总结

对循环经济在经济方式的转变过程中, 主要是对其中的创新技术、环境保护、能源建设、人文主义渗透、整体发展目标的建立等进行有效的促进, 使更多的技术、理念进行良性的运用, 真正将企业、工厂在循环经济的大环境建设过程中, 能够进行良性的提升, 使自己的经济方式不断进行有效的转变, 真正能够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冉珑, 田义文.试论循环经济在《清洁生产促进法》中的法律地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8)

[2]毛锋, 肖劲松, 毛凤霞.循环经济与“双剩余”理论[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9)

[3]叶华.循环经济国内外立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7)

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 篇3

在经济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分离出另一个分支学科,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虽然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但是它依然活跃在当前的经济领域当中,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劳动经济学一直以研究劳动者为生活而进行的劳动过程为主要内容。文中对劳动经济学形成与发展作了简单的阐述,并对其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的重要意义作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劳动经济学;经济发展;重要作用

0 引言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劳动经济学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的关系。从当前来看,虽然劳动经济学是从悠久的历史中发展过来的,但是作为指导劳动生产的主要学科,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和生产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劳动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组成元素,是任何一个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发展过重中都不可忽略的问题,因此从萌芽之初到现在的发展成熟,劳动经济学理论一直作为重要的部分存在于经济理论的发展史中。

1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劳动经济学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从中获利并使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很快便成为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工人阶级队伍的力量逐渐壮大,以领导工人阶级为主的公会组织力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就使得劳动人民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公会领导工人进行罢工是为了争取自身的合法利益,但是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当时有一部分经济学家是专门研究劳动问题的,他们将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根源解释为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的,并立足于工会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来辩证的分析美国当时的劳动问题,进而将自己的理论体系称之为劳动经济学。1925年美国经济学家出版的《劳动经济学》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劳动经济学著作,逐渐有一部分的学者也开始研究相关的劳动经济问题,从此之后劳动经济学便被学术界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劳动经济学得到初步的发展是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并且在西方的发达国家运用的比较成熟,在我国建国之前,虽然国内有学者出版了这样的经济著作,但是并没有得到学术界和社会市场的关注和认可,而且当时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集中在劳动工人的社会问题,将分析劳动制度作为研究的主流方向,与西方国家所定义的劳动经济学研究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并且将劳动经济学的讲述融合在社会学当中,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认可和传承。

2 劳动经济学研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我国是劳动力输出大国,因此研究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劳动经济学为我国劳动经济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因此社会发展必须有劳动者参与相关的经济活动,这样就会产生明确的劳动关系。从过去的历史经验来看,劳动经济问题与人们的整个生命过程都有密切的关系,不仅涉及到劳动者当前的切身利益,对劳动者未来的生活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劳动者是影响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否取得健康稳定的增长,与这个国家在劳动者与劳动管理之间的协调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具备一套科学、合理、完善而有实践意义的劳动经济理论体系,才能使国家的劳动关系呈现一种良好的发展状态,实现国家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有效的解决劳动经济纠纷问题,而劳动经济学作为这一科学体系的价值体现,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方向的同时,也为我国出现的劳动经济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

2.2劳动经济学为我国制定完善的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其发展过程离不开对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者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通过自身实施的相关劳动为自己创造和生产所需要的事物和用品,进而实现了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对物质文化生活的各种需求,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无论一个国家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推进社会发展,都必须充分发挥国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基本职能,而国家在对经济发展实施管理的时候往往采用的是制定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或者是将社会上充足的劳动力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优化,实现国家发展,社会平衡。例如:劳动者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应该遵守怎样的规章制度,对自己的劳动行为进行约束和限制,而雇佣的一方又该设置怎样的劳动报酬分配制度来满足劳动者对生产和生活的要求,以及在不同等级和不同领域的劳动者应该怎样相互开展生产合作等等,因此国家要想对劳动者诸多的劳动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必须制定完善的劳动经济政策,而劳动经济政策的制定又必须有一定的经济理论作为基本的依据,所需要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根据我们所讲述的劳动经济学原理和它的一些理论成果。人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而且从中也总结除了一定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劳动经济方面制定的政策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者在参加劳动过程中的主管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对国家的经济效益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劳动经济学在国家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时可以为国家提供完善、科学的理论依据。

2.3劳动经济学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来看,劳动经济学理论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有历史资料显示,马克思曾在一篇文章中将无产阶级建立的政权国家称为劳动共和国,深刻剖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可以发现,其理论的研究基础也是建立在对劳动问题的研究之上,并且通过工人阶级的劳动发展过程找到了能够全面理解社会发展的关键点,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相关的指导,为开展和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劳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2.4研究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自建国之处,我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社会的劳动问题和在劳动经济方面的研究,而且无论是制定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还是实施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计划,又或者是在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方面,劳动问题都占据了十分显著的位置,而且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也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国家领导人在很多报告和讲话中不止一次提到要切实解决社会的劳动经济问题,并突出的强调了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制定了全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劳动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实践过程中为我国解决了很多难度较大的劳动经济问题,因此可以说,劳动经济学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结束语

文中通过对劳动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简单阐述,深入的分析了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可以得出,无论针对哪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劳动经济学所具备的的重要意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为了更加科学有效的解决我国社会当前和未来呈现的劳动经济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劳动经济学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转型的特殊时期,必须正确认识和利用劳动经济学,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董志强,洪夏璇.行为劳动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对劳动经济学的贡献[J].经济评论,2010,(09):42-45.

[2]朱宁浩.美国劳动经济学研究动向—基于《劳动学期刊》的分析结果[J].经济学动态,2011,(07):31-34.

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 篇4

关键词:工会;

林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作用

一、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可以说,十九大报告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林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充分认识和正视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状和突出问题。当前,林业经济转型后,植被逐年恢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环境越来越好,天然林木材蓄积量逐年递增,森林防火和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得到全面加强,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新形势下,林区正处于生态保护、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就目前形势而言,生态保护虽然成效显著,得到了全面巩固和提高,但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和严峻形势,一是生态体系建设不完备,林业资源管育任务依然艰巨,有效遏制“拱地头、扩地边、乱砍盗伐、滥捕乱猎”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还需加大。二是在单一的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林区商业、制造业、加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等行业尚不发达,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相比很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可持续发展。三是绿色产业、特色产业、管护区经济等接续产业达不到规模,也在影响着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针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各级党委、政府、企业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如何推进落实这些措施和对策,有力助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工会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二、工会在助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作用的重要性

职工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向背,直接关系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助推可持续发展的群众性正是工会的基本属性和特征。“从职工中来,到职工中去”,工会是职工的“娘家人”。这种关系表明,在助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工会有独具特色的组织优势,强大的号召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三、工会在助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如何发挥重要作用

工会在助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涉及各个领域、行业和方方面面,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着力点和落脚点。

1.引导职工在认清发展形势,增强发展信心中发挥作用

教育是工会重要职能之一。针对当前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现状,各级工会要精准把握研判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充分发挥教育引导职工的作用。以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为契机,利用各种形式,引导职工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认清当前形势,看到林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破除陈旧观念,摒弃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同时,又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林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和美好前景,改革开放以来,林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职工群众安居乐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要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果,引导职工群众坚定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在解放思想中充分认识到制约发展的因素和差距,抢抓林区发展机遇,在转型升级中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切实助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深化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立足于助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读书学习、岗位技能培训、劳动竞赛等措施,引导职工立足岗位、乐于奉献,坚守职业操守,发挥聪明才智,努力完成岗位工作任务。适时评选和表彰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集体和个人,进一步激发职工助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2.动员职工在强化资源管育,加强生态建设中发挥作用

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是保护三江平原的绿色屏障。国家对天然林保护、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充分说明了大兴安岭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工会在动员职工参与强化林业资源管育、加强生态建设中的作用也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要发挥好工会在这方面的作用,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在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上发挥作用。通过引导教育,使职工充分认识到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积极参与和投身到资源管理中来,通过检查站、管护站、包片负责、区域巡护等措施,充分调动职工参与资源管理的积极性、能动性,切实管好林、管住林,敢于与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确保森林的生长率、覆盖率、蓄积量的提升,真正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为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安全。二是在强化森林防火上发挥作用。把森林草原防火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动员职工群众全员参与,引导职工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护林防火,人人有责”的大局意识。不断加强护林防火宣传教育,严格落实防火责任制,积极开展防火大练兵和技能比武,切实提高职工防、扑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严控火源,消除一切火险隐患,有效预防森林火灾发生,从根本上杜绝森林火灾给资源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三是在森林培育上发挥作用。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动员职工积极参与种苗培育、植树造林、城镇绿化、病虫害防治、补植补造、中幼林抚育等项目和任务中来,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为助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再生资源和新动能。四是在劳动竞赛中发挥作用。与营林部门联合开展补植补造、中幼林抚育等项目的劳动竞赛和技能比武,进一步激发职工劳动热情,提高营林质量;

与防火部门联合开展防火大练兵和技能比武活动,着力在护林防火知识测试、灭火机具维修保养和使用、负重越野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升防火队伍专业化技能和实战水平,为有效杜绝森林火灾和助推可持续发展提供力量支撑。

3.引领职工在发展绿色产业,增强发展后劲中发挥作用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绿色发展战略,绿色发展已成为林业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发展绿色产业也是打破消耗资源和单一的资源管护的单一模式,形成接续产业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式发展新格局,助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工会在引领职工群众发展绿色产业、增强发展后劲中仍需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要加强职工培训。结合林下资源丰富和大兴安岭绿色产品知誉度高的实际,根据形势需要、职工需求和意愿,要着重在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项目上对职工的培训,进一步提高职工创业创新技能和致富本领。二是发挥林下资源优势,引领职工群众大力特色产业。如种植业:黑木耳、蘑菇、灵芝、金莲花、反魂草、赤芍、黄芪等,再如养殖业:二代野猪、森林鸡、牛羊等,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确保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三是做强产品深加工、精包装。通过自主创业、招商引资等办法,将具有大兴安岭林区的特色产品、生态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和包装,努力打造品牌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做好市场调查和对接,让林区产品走出大山、走进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4.带动职工在发展电子商务,打造林区品牌中发挥作用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今发展的主流,电子商务是可持续发展中重要的接续产业。因此,做好电商、微商产业是形势所需、民心所向、群众所盼。工会加强对这方面的引领至关重要。一要加强电商、微商、网红培训。切实提升职工从事电商的知识水平和经营能力,不断增强电商、微商、网红等人员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培养选树一批电商、微商、网红先进典型,并加以宣传和推广。二要注重引导电商、微商、网红加强对林区生态建设、绿色旅游、特色产品等方面的对外宣传,进一步提升大兴安岭林区各种品牌知名度,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把山特产品卖出去、得实惠,进而推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延伸。

四、结语

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 篇5

旅游业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旅游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天然的耦合关系,它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十分明显,极大地带动着相关产业的发展,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作 者:刘海鸿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山西,太原,030012刊 名:理论探索 PKU英文刊名:THEORETICAL EXPLORATION年,卷(期):“”(2)分类号:F592.3关键词: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战略地位

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 篇6

小城镇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是属于基本单元, 通过社会现状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小城镇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 对此, 小城镇经济如何走向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同时也是我们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小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整国民经济来说都具有极大的意义。下面就小城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意义进行阐述, 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二、小城镇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意义

(一) 如何让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是实现小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小城经济发展, 最为重要是发展, 也就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小城镇经济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同时, 要求对经济系统内部和别的一些系统之间做好协调工作, 并且小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务必要建立在环境能够承载的前提下。

(二) 在小城镇经济发展中乡村经济占有主导地位, 因为小城镇经济不仅仅具备城市经济的特征, 并且还具备乡村经济的特征, 小城镇的理念在空间结构这一方面看来应该将其化分为城市范畴, 但是因为小城镇又是乡镇和城市之间连接的桥梁, 所以小城镇经济具有双重特征。就目前我国的情况看来, 小城镇经济当中还是乡村经济的特征较为明显, 所以要实现小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将小城镇经济的这一特点给充分的考虑进去。

(三) 让小城镇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本质本质目的还是在于让小城镇摆脱贫困, 实现资源环境优化。对于小城镇而言, 发展经济是当务之急, 但是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因为小城镇很多方面都较为落后, 所以其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 是建立在破坏环境资源基础上的。同时, 小城镇由于经济的限制让其环境状况的改善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如果让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 环境因素必然会成为制约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当下我国小城镇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当中的相关问题

因为小城镇之间的地理位置差异、发展水平各有不同, 其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 但是从整体情况看来, 绝大多数小城镇经济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都存在问题, 本文就这些常见问题进行了以下归纳总结:

(一) 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足, 没有较为完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因为历史原因, 我国有一段是时期是实行的计划经济, 大多数单位和都是粗放型经营, 很多小城镇往往只是关心低层次上的外延型经济增长, 严重缺乏技术创新意识, 忽视了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性。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就致使了小城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收益低、环境破坏以及资源浪费等等情况。让小城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要求小城镇协调前期经济、中期经济以及后期经济之间关系。

(二) 小城镇经济在环境资源开放当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情况。就目前我国的情况看来, 小城镇经济环境资源利用率严重低下, 这主要就体现在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这一方面, 另一方面小城镇经济发展还有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就对于自然资源过度开发, 没有考虑这些资源再生性以及可持续性。因为历史原因, 很多小城镇的经济增长方式还属于粗放型, 无论是科技, 还是管理水平都相对落后, 并且对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够清晰。目前我国的小城镇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以量的方式扩张, 没有考虑全面, 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经济长期的发展, 只是一味的追求眼前利益, 这样就牺牲了很多环节资源。小城镇企业分散式以及乡土化的经营让许多的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当中, 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 人口素质与小城镇经济发展情况不符合。这一问题在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小城镇拥有众多的人口基数, 从整体看来人口的知识结构不高, 在很多方面都不能够满足小城镇经济发展需求, 过多的人口往往就伴随着就业压力, 这也使得小城镇经济压力变大, 这不仅仅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影响, 并且也让其经济不能够良性循环。

四、小城镇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相关策略

(一) 对小城镇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当下限制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 但是这其中最为关键性的因素就是小城镇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对其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主要是发展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 增加第二、三产业在小城镇产值当中的比例, 加强小城镇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 在小城镇主导产业选择方面, 要根据小城镇现有的产业结构来进行开发, 秉承扬长避短、与环境协调以及优势互补等原则, 借此来实现小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提升小城镇人口整体素质, 增加其教育投入。目前小城镇人口素质较为落后, 并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因为其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决定了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方向, 对此提升小城镇人口素质势在必行。在小城镇当中, 很多人口都是来自于农村, 所以文化教育很重要, 要求小城镇劳动者在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的情况下, 还要将其用于实践, 让其逐渐的适应市场变化以及复杂的经济结构, 从而发展出一套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 这对于小城镇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 提倡小城镇经济和谐发展。在小城镇经济增长当中, 我们应该要考虑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并且要全面考虑小城镇长远的经济效益。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 贫富差距日益加大, 并且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这就需要小城镇对经济、生态和社会进行有机的统一, 这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朗玲.城镇化和产业化支撑着建三江管理局经济可持续发展[J].农场经济管理, 2012, (8) :30-31.

[2]任云英, 杜琳.西北河谷型小城镇空间发展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研究——以环千湖生态经济带为例[J].建筑与文化, 2012, (7) :54-56.

[3]王卫省.小城镇水资源管理模式优化的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9) .

警惕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误区 篇7

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前提。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势,发展县域经济需要进行新的战略性而不是战术性思考。要重在确立新的发展理念、拓展发展内容、更新发展思路、转变增长方式,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统筹、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要求,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科学的战略定位,选择好以战略性产业、支柱产业为重点的产业支撑体系,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各项任务,落实到年度或中长期规划这项龙头工程上。

当前在发展县域经济、谋划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若干认识与操作上的偏差,亟须引起注意:

把发展为先混同单纯的经济增长为先、速度为先。有些受制于旧的发展观和传统思维惯性影响,不能正确区别坚持以人为本,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为唯一目的发展,忽视资源、生态代价发展的区别,口头上也讲科学发展观,思想上还受不科学政绩观的支配,在确定发展目标时,仍是重经济指标,轻社会人文要求,忽视充分就业;有的把经济增长速度当硬任务,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当软任务;谋求发展时,不从水、能源、土地、生态环境承载力出发,甚至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社会发展、环境建设自然也会上去。这是第一种。

拘泥于传统思维惯性,眼界囿于本县县域,忽视参与区域一体化分工和协作,及在竞争中谋求合作,分享利益,而是把县域经济混同国民经济,沿袭“大而全”、“小而全”、“全门类”地规划县域的产业体系建设。有的不分析县情与发展基础、条件,把工业主导作用绝对化,忽视农业、农民是县域经济主体的基本县情;有的不从本县不同发展阶段和产业基础实际出发,实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游)则旅(游),建立有特色、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支撑体系,而是盲目“克隆”一些城市和县域工业化发展模式,大办工业,盲目布点,重复建设,造成一些地方出现严重的主导产业、重点产业趋同化及产品同质化。这是第二种。

重规模、轻结构,重外延、轻内涵,继续走粗放型发展的路子。有的忽视国家产业、土地、环保政策和环境容量,妄图继续沿用规模用地而不是集约用地来招商引资,甚至以巨大的环境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对高污染、工艺技术落后的淘汰转移或外溢项目,盲目接受,来者不拒。甚至在政绩意识作用下,引进少数优惠加补贴比税收还多的项目。这是第三种。

在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中,一轰而起,把经济规模混同规模经济,不注意遵循产业集群的生成、演进和提升规律,重政府主导作用,轻企业主体作用;只求做大,忽视做强;忽视产业整合、分工协作及产业链培育,热衷企业扎堆和外延扩张,在产业链同一位置上广种薄收,使产业和产品难以形成成本比较和市场竞争力优势。这是第四种。

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有的仍未摆脱数量型传统办农业的思路,不着力加快推进从产量、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生态型农业转变,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产业、市场、附加值优势,端着“金饭碗讨饭吃”。有的仍是就农业讲农业,未能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市场化。造成一些县(市)在面对国际市场日益严重的“绿色壁垒”,大量农产品积压与滞售,农民依然增产不增收。这是第五种。

靠政策优惠发展县域经济的思维定势尚未向制度环境优势转变。有的仍等待或热衷于伸手向上级要优惠政策,仍期待通过国家调减税费、放宽规模用地,来引进项目,集聚生产要素。有的忽视投资环境和制度建设,不致力创造良好的政务、法律、人文社会环境,没有建立起投资者满意的高效、快捷、优质、顺畅的投资环境和合力服务的长效机制,以降低投资者的社会成本 ,建设平安园区,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这是第六种。

在加快推进城市化、城镇化过程中,热衷于扩大城镇规划规模,追求非农人口的增长比例,而不是致力于发展壮大城镇产业与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就业人口,妄图在城镇产业空心化的情况下,人为增加非农人口,提高城市化水平。这是第七种。等等。

发展县域经济中的以上认识和操作上的偏差,应当从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指导思想上加以厘清。党的十五大就提出要重视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强调“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十六大又强调要“善于进行理论思想和战略思维”。因此,找准定位,选择与实施县域发展的正确战略,当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上一篇:北京市青年骨干人才下一篇:二年级下雪了2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