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华为基本法》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解读《华为基本法》(精选8篇)

解读《华为基本法》 篇1

日前公司组织学习《华为基本法》(下文简称《基本法》),我在参与讨论后发现,一部《基本法》把华为人的基本价值观展示出来,成为公司制定政策的纲领,以及人才思想的引导渠。它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更是一部公司宪章。

要说华为公司的《基本法》 为什么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和探讨?可以从《基本法》的开场白“公司的宗旨”找到答案:(追求)第一条我们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

(员工)第二条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我们公司的最大的财富。尊重知识、尊重人格、尊重个性,坚持团队协作的集体奋斗和决不迁就有功但落后了的员工,是我们事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

(技术)第三条广泛吸收世界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虚心向国内外优秀企业学习,独立自主和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系列,用我们的卓越技术和产品自立于世界通信列强之林。

(精神)第四条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和爱生活是我们凝聚力的源泉。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是我们企业文化的精髓。我们决不让雷锋们、焦裕禄们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

(利益)第五条我们主张在顾客、员工和合作者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并力图使顾客满意、员工满意和合作者满意。

(社会责任)第六条我们以产业报国,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公司的发展为所在社区作出贡献。为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这开宗明义的第一章,不像有些喜欢“八股文”的公司那样,板着公式般的面孔说教,也不像被僵化的思想弄得只会喊团结奋斗口号的企业那样让人亢奋之后索然无味,全章中不仅高昂着理想主义,以民族精神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如“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自立于世界通信列强之林”、“以产业报国、以科教兴国为己任”,字里行间还充满着人性和企业个性,如“决不让雷锋们、焦裕禄们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 “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爱生活”, “力图使顾客满意、员工满意和合作者满意”, “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朴实的思想和文风,常常令人心头微微一颤― 一反过去空话、大话、套话的习惯,大讲了人们存积在心头因顾虑万千而未发的实话― 从员工的心智健康成长出发,不是无视个人的利益而是把其合理化,同时并不放弃企业的基本原则。

在《基本法》中,不仅有“爱祖国、爱人民、爱企业、爱家庭”这样的豪言壮语加入人性化的语言,也有“资源是会枯竭的,帷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这样的全新理念。而把“责任、荣誉、事业、国家”作为企业信念的华为对“利益共同体”更有一番独特的见解。

“利益共同体”在华为是顾客、员工和合作者的“三位一体”,利益驱动机制加上利益共同体,就能激活组织,这也是华为赢得世界的法宝。

《基本法》将公司发展所需要的一套价值观体系和政策体系统一起来,以确保公司的组织和经营内在的一致性,其中,核心价值观是源头,基本目标和公司成长是牵引,价值分配是基础,基本经营政策、基本组织政策、基本人事政策和基本控制政策是手段和保证。《基本法》是华为公司前十年发展的总结和再认识,也是华为选择事业领域、确立的长期奋斗目标和战略以及如何继续走向未来的指南针。而企业家的胆识、价值分配制度、组织人事制度、经营模式和企业文化这几大法宝是华为成功的最基本经验。

《基本法》是企业核心价值观演绎出来具有相互联系价值与政策的体系。作为企业思想源头的核心价值观,其表明了一个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思维的方式和判断事物的准则,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而最具特色的价值评价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也是华为文化和华为机制最为显著的标志。在华为,“奉献者定当给予合理的回报”― 奉献是前提,但承诺也是实实在在的,这既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公司的基本分配政策。同时也表明了公司的利益驱动机制是建立在命运共同体基础之上的,表明了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人的能力的管理,表明了企业重视知识的价值、评价知识的价值,强调知识创造性以及突出知识和资本、知识与权力的创造性的转化。有人把华为的特色概括为“知本主义”― 即强调知识的作用,强调知识要转化为资本。

价值分配作为《基本法》引人注目的一个部分,华为绕过了现实的许多理论上的“怪圈”与“暗礁”,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合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价值理论―‘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是由“劳动、知识、企业家和资本创造了公司的全部价值”。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华为充分地肯定了创造公司价值的不仅包括劳动、资本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还包括企业家、知识这些新的生产要素,充分地肯定了劳动、知识与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的累积贡献应当合理地在企业得到回报,共同的奋斗者的利益应当在企业得到体现。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华为打破了传统的全部资本归属出资者的分配方式,在《基本法》中规定:“华为公司不认为企业的全部资本归属最初的出资者。”既让创业者,也让共同奋斗者拥有股权这样的成果分享权。

华为制定《基本法》,核心思想是为了企业潜力的开发。人的潜力的开发,如何把人的创造力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要靠管理,坚持团结合作的集体奋斗是公司发展的永恒主题,每个人的个性和才干必须在集体奋斗中得到充分发挥,强调集体奋斗,也给个人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基本法》的决策制度规定总裁是最高决策者,拥有最终决策权,以及规定重大决策须经高层管理委员会充分讨论外,还特别规定要遵循民主决策、权威管理原则,此外还有“从贤不从众”的原则,这个“从贤”是主张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尊重讲科学和勇于创造的人,是尊重掌握了真理的少数人,是在决策之前的民主与开放,是让最明白和最有责任心的人拥有最实际的权力。这一点,华为是根据自己的实戏,并充分地吸取了国有企业决策制度的教训以及民营企业独裁决策制度的缺陷总结出来的。《基本法》的其它篇章有许多精彩的思想,这些思想既是企业家的,也是华为员工的,因为共同的参与使它成为员工的共识与集体潜意识,作为已约定俗成的《基本法》,它又是企业行为规范,是无形的法则与重要精神力量。

解读《华为基本法》 篇2

一、华为蓝血文化的形成

华为作为蓝血企业的成功代表, 在军人总裁任正非的带领下, 形成了有“华为特色”的蓝血文化;而“华为基本法”则是华为蓝血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被称之为“蓝血信念”。“华为基本法”在制定过程中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价值观, 保留了华为独特的“狼性文化”、“床垫文化”、“军事文化”、“质量文化”等“基因”, 构成华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心灵契约和纲领性文件。

“华为基本法”的出台, 是华为适应经营环境, 解决高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问题做出的一个基于未来发展的经营假设系统。在“华为基本法”诞生后, 任正非便意识到它的脆弱之处: (1) 短时性华为基本法”作为一种价值尺度, 却无法与业务生产流程和组织绩效结合, 无法适应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 这就注定它的存在是短命的、软弱的; (2) 短视性“以客户为中心”是华为的市场成长基因, 而“华为基本法”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客户所需的标准流程、制度和商业价值观, 这样便与华为的企业价值观悖离; (3) 孤立性从战略定位来说, 华为的战略目标是全世界, 而“华为基本法”受地域环境、个人思维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本土化气息严重, 这样就制约华为很难与全球化的大公司形成很好的互融关系。

因此, 任正非决定从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制度等方面对“华为基本法”进行“变异”。华为先后从美国IBM、惠普等知名跨国公司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管理体系, 重整企业供应链, 强化企业的流程和制度建设;在经历了浴火重生的磨难后, 新“华为基本法”诞生, 这个带有“华为创造”和国际化视角的“蓝血信念”在华为正式落地生根, 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带领华为走向世界。

二、“华为基本法”的衍变历程

1.DNA模型的构建与重组。“华为基本法”的“遗传”与“变异”可以类比生物基因结构, 按照其构成结构, 归纳为六个方面, 双链是核心价值观 (V-Value) 和企业文化 (C-Culture) , 二者构成“华为基本法”基因的骨架;四类碱基分别是运营策略 (O-Operation) 、组织结构 (S-Organization structure) 、人力资源 (H-Human resource) 、制度策略 (I-Institution) , 它们排列顺序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基因突变;其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如图2-1和图2-2所示。

2.DNA模型重组分析。从图2-1和图2-2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 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是“华为基本法”的核心双链, 在整个DNA构建和重组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 始终支撑着整个架构;而模型中的四类碱基的不同组合则是反映出了“华为基本法”衍变的实质, 图2-1中, 各要素之间的地位和作用不明显, 不能很好地反映基本法的战略指导意义;而重组后的基本法虽然各要素仍然相互联系, 但却突出强化组织结构和制度建设, 同时辅之以运营管理和人力资源。“华为基本法”这种“先僵化、再优化、后固化”的DNA重组变异过程正是华为在面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企业成长时所作出的战略调整优化的过程, 以此实现企业再造和进化。

三、企业软文化在“华为基本法”DNA重组中的应用

1.“遗传”与“变异”中的经主权从思想。经的本意是织造时竖的长线, 引申为纲纪、纪律、原则和规范;而权的本意是秤砣, 引申为权宜、变通之意。儒家认为经是万世常用的“道”, 是普遍的、永久的, 处于主导地位;而权是经所不及之处, 是对经的完善与补充, 是暂时的、相对的, 处于从属地位。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而言, 经是管理的基本原则, 权是一种管理技巧, 有效的权变必须置身于经主权从的框架之下, 才能充分发挥权的作用。因此, 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坚守“慎重立经, 持经达权”的基本原则。

(1) 慎重立经。“华为基本法”在DNA重组过程中“遗传”了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从基本法最初长达673个字的描述到24个字的高度概括, 尽管语言表述有所变化, 但核心理念却始终统一于“以客户为中心, 以奋斗者为本, 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价值取向中;而华为自身所坚持的蓝血文化在“华为基本法”第一章中仅凭“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几个字清晰表达。

(2) 持经达权。所谓“知常而应变”, 为了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 华为在遵循自身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基础上进行企业DNA重组。首先, 完善组织结构, 任正非认为:“组织的目的是实现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华为基本法”从原则、结构、高层管理三个方面规定组织结构设计, 用20多年的时间为华为打造了专属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 推动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和组织成长。其次, 强化制度建设, 为保证全球化战略的有效实施, “华为基本法”注重强化产品及服务质量、项目建设、财务预算等方面的制度化和标准化, 保证华为能尽快适应全球化的节奏, 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2.“土狼精神”中的战略管理意识。通信制造业行业存在三种动物:狮子—跨国公司, 豹子—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合资企业, 土狼—地道的中国本土企业。华为堪称是最杰出的“土狼”, 它用三流的产品卖出了一流的市场, 缔造了业内最大的神话, 为世界熟知。“华为基本法”用十八条、2000余字的内容规定了华为的经营策略和经营原则;其中一条就是要按照规模经济原则、比较成本原则和贴近顾客原则, 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合理规划生产布局, 优化供应链。截止2013年, 华为充分利用全球不同区域在财经、服务、咨询、HR等能力和成本上的优势, 建立起40多个能力中心、30多个共享中心, 在海外的人才本地化率超过70%。

3.“华为基本法”中的“7S”理论。“7S”理论是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咨询顾问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安东尼·阿尔索在《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的经营艺术》专著中提出的。该理论从战略 (strategy) 、结构 (structure) 、制度 (systems) 、人员 (staff) 、技术 (skills) 、作风 (style) 、共有价值观 (shared value) 七个部分强调企业组织管理的有效性,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关联, 而共有的价值观是核心。麦肯锡的“7S理论”模型各组成部分含义及其体现如表3-3所示:

解读《华为基本法》 篇3

没有任正非,肯定没有华为。任正非的视野和意志影响了整个华为的发展,任总军队的经历让他具有”我们一定要打赢这一仗“的亮剑精神,也让华为初期就有做一个跨国型公司的视野。任总的忧患意识是华为能走到今天的另外一个原因,”华为的冬天”是号召全体华为人要做好最坏的准备,一个公司的强大是看它克服危机的能力。

创业的成功总需要一些历史机遇,说的朴素一点就是需要一点运气成分。那个时候的中国通信业正处在一个市场需求巨大、野蛮式增长的阶段,拿巴菲特的话讲就是“台风来了,猪都能飞起来”的时候,恰恰这个时候华为诞生了。而华为人也正好把握住了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华为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到现在接近十几万人,你能感觉到华为员工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高效的工作和忘我的付出,如今华为基本法就是这只无形的手。《华为基本法》是在企业核心价值观基础之上,把公司经营目标、价值分配、经营政策、组织政策、人力资源、控制政策等都做了明确的定义,每一名华为员工都有了清晰的认知和了解,对大部分重要事情都有了结构性思维,华为又是一个执行力超强的公司,这对华为逐步减轻对任正非的个人依赖起到关键作用,让公司的文化传承、统一思想、在团队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高效起到了极其关键作用。

在这种制度下,无论华为将来做什么业务都有极强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在人数增多的情况下,容易被稀释,《华为基本法》就是这种防止企业文化稀释创造性措施,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李江涛教授:解读华为的发展方式 篇4

这个就是企业如何发展的问题。传统上,中国人做事情都是所有的问题都靠自己,自己跑市场,说老板既是销售员,也是技术员,也是管理者。

我给大家讲讲深圳华为的故事。华为当年成立的时候是靠任正非的两万块钱,任正非最早是卖交换机的。什么叫转变方式?华为任正非当年卖交换机发现一个问题,交换机太挣钱了,但是卖到最后自己却不挣钱,为什么?大头别人赚了。他想到能不能从卖交换机到做交换机。这就是叫转变发展方式。任正非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首先去和各地电信局局长一块儿成立公司,因为当时安一部电话5000块钱,电信局长安一部给2000,他用这个钱做市场基础,同时锁定市场,解决销售问题。第二件事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整班整班把学生招过去,做什么?研发。实际上一开始不是研发,就是模仿。第三件事是什么?就是他请他的销售员一定要像狼一样做市场。1994年突然销售大幅度提高。他怎么解决这个留住人的问题呢?任正非明白了一件事,他说股份拿在手里,企业做不大没用,只有企业做大了,股份才值钱。所以他怎么办?来一个人给他一部分股份,到最后这个企业虽然是他自己创立,他只占自己企业股份的1.42%,换来的是一个销售额2000亿的企业。这就叫企业家的登高望远,这就叫企业家战略性的眼光,用利益锁定大家的关系。

我就通过这一点告诉大家我们应该怎么做企业,不要以为你像大企业学习,大企业离你很远,不是的,大企业家和大企业身上具备的东西就是你现在应该学习的东西。企业其实大小并不决定你的素质。我在北京,想告诉各位,很多领导干到中央级别了,甚至干到国家级领导人素质也不一定提高。你看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反映出问题来,经济上贪得无厌,他的素质并没有提高。

智能制造基本概念解读 篇5

前言

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这三大国家战略虽在表述上不一样,但本质上异曲同工,核心都是智能制造。2017年用友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事业部也正式更名为“智能制造事业部”,以响应国家号召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但是,智能制造尚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社会各界的认识和理解各有不同。目前国际和国内还没有关于智能制造的准确定义。在用友公司内部也没有明确的关于智能制造的定义。为此本人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将学习过程中的摘录及笔记整理成本文,以供大家进行概念普及。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有限,错误及疏漏难免,望大家积极反馈(hhp@yonyou.com),以便及时修正。

1.智能制造的概念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以带动各个产业数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通知中明确了五大工程来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落地,智能制造工程为五大工程中的其中一个。

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国制造2025,2016年12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智能制造给出了较为明确的定义。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推动智能制造,能够有效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和资源能源消耗,并促进基于互联网的众创、众包、众筹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孕育发展。智能制造具有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为核心,以端到端数据流为基础、以网络互联为支撑等特征,这实际上指出了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管理要求、主要功能和经济目标,体现了智能制造对于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2.智能制造的发展目标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智能制造的发展目标。

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由于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处于2.0阶段,有的处于3.0阶段,有的在走向4.o阶段。我国实现智能制造必须2.0、3.0、4.0并行发展,既要在改造传统制造方面“补课”,又要在绿色制造、智能升级方面“加课”。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应着手于完成传统生产装备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升级改造,以及生产制造工艺数字化和生产过程信息化 的升级改造。对于装备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应加快实现安全可控的智能装备与工业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以及提供智能制造顶层设计与全系统集成服务。鉴于此2020年前,我们的发展目标是:

 推进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

 在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建立智能转型的试点示范企业。

3.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为落实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发挥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指导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该标准于2015年12月29日正式发布。该标准对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给出了一个认知度较高的模型。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通过生命周期、系统层级和智能功能三个维度构建完成,主要解决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和框架的建模研究。如图1所示。

图 1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3.1.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是由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价值创造活动组成的链式集合。生命周期中各项活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同行业的生命周期构成不尽相同。

3.2.系统层级

系统层级自下而上共五层,分别为设备层、控制层、车间层、企业层和协同层。智能制造的系统层级体现了装备的智能化和互联网协议(IP)化,以及网络的扁平化趋势。具体包括:

(1)设备层级包括传感器、仪器仪表、条码、射频识别、机器、机械和装置等,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

(2)控制层级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等;

(3)车间层级实现面向工厂/车间的生产管理,包括制造执行系统(MES)等;

(4)企业层级实现面向企业的经营管理,包括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

(5)协同层级由产业链上不同企业通过互联网络共享信息实现协同研发、智能生产、精准物流和智能服务等。

3.3.智能功能

智能功能包括资源要素、系统集成、互联互通、信息融合和新兴业态等五层。

(1)资源要素包括设计施工图纸、产品工艺文件、原材料、制造设备、生产车间和工厂等物理实体,也包括电力、燃气等能源。此外,人员也可视为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

(2)系统集成是指通过二维码、射频识别、软件等信息技术集成原材料、零部件、能源、设备等各种制造资源。由小到大实现从智能装备到智能生产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乃至智能制造系统的集成。

(3)互联互通是指通过有线、无线等通信技术,实现机器之间、机器与控制系统之间、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

(4)信息融合是指在系统集成和通信的基础上,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信息协同共享。

(5)新兴业态包括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和工业云等服务型制造模式。

3.4.示例解析-互联互通

图2 工业互联网在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中的位置

工业互联网位于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生命周期的所有环节、系统层级的设备、控制、工厂、企业和协同五个层级,以及智能功能的互联互通。

4.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5年4月制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5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确定首批46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单位。这46家试点示范单位分为以下六类:

 以智能工厂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试点示范;  以数字化车间为代表的离散制造试点示范;

 以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和产品试点示范;

 以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试点示范;

 以物流信息化、能源管理智慧化为代表的智能化管理试点示范;  以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与云服务为代表的智能服务试点示范;

2016年4月,再次制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确定63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单位。这63家试点示范单位分为以下五类:

 离散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 流程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 网络协同制造试点示范 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  远程运维服务试点示范

通过2两年试点示范企业实施效果汇总测算,各指标平均变化情况如下(简称两提升、三降低):

 运营成本降低20%;  产品研发周期缩短29%;  生产效率提高25%;  产品不良率降低20%;  能源利用率提高7%;

从试点企业统计情况看,国产软件主要集中于经营管理、物流仓储与生产工艺结合比较紧密的领域,而MES、PLM、三维设计、虚拟仿真、控制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软件仍以国外为主。工业软件的国产化仍然是需要大力支持和发展的方向。

5.用友智能制造方案及推进策略

经过多年的实践,用友已经在化工、建材、军工、装备、消费品等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智能制造示范单位。

用友智能制造产品整体架构如下。

从生命周期维度看,用友提供设计(PLM部分)、生产、物流、销售、服务(部分)的解决方案。

从系统层级维度看,用友提供车间层(MES)、企业层(ERP、PLM、SCM、CRM)、协同层(部分)的解决方案。

在MES层面,用友细分流程制造、离散制造给出不同的细分解决方案及推进策略。针对不同的细分行业,我们还针对性给出了行业细分解决方案。

针对流程制造行业,根据用户不同应用深度,我们给出如下交付策略。

针对离散制造行业,根据用户不同应用深度,我们给出如下交付策略。

用友网络智能制造事业部将全力以赴,推动我国制造企业走向智能化。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解读 篇6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与教师

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识)

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

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9、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

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

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责权的主体).(三)新课程下的课程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

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5、均衡科目结构。

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

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

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四)新课程与评价

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

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促使课程不段改进提高,面向多元。放,反思)

3.(1)对学生评价:强调全面发展,质性评价,考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2)对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评价教师,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强调”自评“促反思,建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3)对课程实施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段发展的评价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实施发展;(4)考试改革:考试内容重视考察学生分题能力,方式灵活多样,结合分析指导,科学上考虑综合素质。

4、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2)对教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调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跨越。(3)对课堂者价:必须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性等,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空间,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各系,研究综合性学习等。

(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2)合理引导,培养题意识;(3)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

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1)提前进入情境的“ 预演”机制;(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4、创新型课堂教学: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

1、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1)主动学习(2)独立学习(3)无认知监控学习发展性学习: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2、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

3、探究教学观念:(1)潜能开发观(2)问题探究观(3)学习主体观(4)行为实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作观,(7)生命发展观

4、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

(1)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忽视发现,探究,要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必须强调发现,探究,研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1、校本教研:

(1)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全新的教育理念;(2)要充分发挥教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3)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支持,指导;(4)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研的身体力行者;(5)要有宽松的学围,要尊重保护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心。

2、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

(1)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培训观。转变校长的观念,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的长是培训的设计着和负责人。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要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批判(2)在训培过程中,要注重“查,实,活,新”;(3)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经验加反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让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渐进过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专业化水平。

(八)新课程本身

1、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立终身(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8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2、新课程的“新”:

(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5)改革课堂教学;

(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

(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生的适应性。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试行学分制止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未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材开发与管理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资源。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建立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申报,经资格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完善教材审查制度,除经教育部授权省级教材审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课程的教材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会审查;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

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严格遵循中小学教材版式的准。教材的出版和发行试行公开竞标,国家免费提供的经济适用型教材实行政府采购材质量,降低价格。加强对教材使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改革用行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课程评价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继续实行会考的地方应突出的性质,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式。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课程管理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定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画家课程门类和课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题。

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2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教育部领导并统筹管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并规划本区、直辖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自治区、直辖市)都应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区应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加快实验区的滚动发展,为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支持部分师范大学成立“基础教育课程心”,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在教育的领导下,各中小学考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和服务等作用,民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改革;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的制度积极发体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深入讨论、关心并支持课程改革。

建立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为使新课程体系在实验区顺利推进教育部在高考、中考、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实验区给持。对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单位、集体、个人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新课程评价的改革 学生评价:

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救民于水火,运知识和技能分析、解析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生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学科学习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师评价:

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教师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理解力和其它能力发展的现状与要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地教育观念、教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此外,评价标准应用清楚、简炼,可测量的目标术语加以表述。参考题

一、试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实现哪些转变? 答案要点: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教师是学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从教学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教师行为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简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答案要点: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

三、阐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落实学习方式的转变? 答案要点: 要明确教师的职责: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2)帮助学生寻找、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得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精神、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3.确立新的教学观:

解读《华为基本法》 篇7

在全球4G蓬勃发展、5G崭露头角之际, 业界关于4.5G的声音虽有零星冒出, 但并未得到很多人理解。事实上, 4.5G开启千兆移动互联之门, 指明LTE演进方向。

近日, 华为无线网络业务部LTE产品线总裁王军首次深度系统地介绍了4.5G, 包括4.5G的市场价值、发展现状和未来商用演进。

“2016年将成为4.5G的商用元年。”基于华为在4.5G标准等方面的领先研究进程, 王军乐观预测。目前, 华为正大力推动4.5G产业进展, 全面引领无线产业持续演进。

4.5G是LTE的自然演进

3G向4G发展, UMTS技术承上启下;4G向5G发展, 4.5G技术将承上启下。

当前, LTE正在全球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 全球已有112个国家部署了331张4G网络。同时, 我们看到欧洲、日韩和美国的运营商和相关机构开始进行了5G的研究, 预期将于2020年开始商用。

“在5G商用前, 我们认为现在LTE仍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面临至少5年的机会窗。”王军介绍, 在这个机会窗中, 4.5G应运而生。

众所周知, UMTS的发展出现过10年的机会窗, 并且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进:2000~2004期间, 网络支持R99标准, DL速率最大384Kbit/s;2005年空口引入HSPA, 网络速率提升到DL 14.4Mbit/s, UL 5.75Mbit/s;2008年引入HSPA+, DL速率增长到21/28Mbit/s;2010年引入DC, 速率增长到42Mbit/s;随着智能手机渗透率的不断增加, UMTS技术还在持续演进。

同理, 从2015~2016年开始, LTE的演进也需要类似于HSPA+一样承上启下的阶段, 4.5G扮演了这个承上启下的角色。

对运营商而言, 4.5G可以有效的解决LTE演进的问题, 带来两大好处。王军介绍, 一方面4.5G帮助运营商保护已有的投资, 支持技术上的持续发展和演进, 如提升速率、降低时延等, 在现有4G基站上仅通过升级就能实现。另一方面, 4.5G可以帮助万千终端用户提升体验, 在万物互联兴起阶段就帮助运营商抓住机会扩展垂直市场, 带来差异化优势, 提升收入和盈利。

“4.5G是LTE自然演进, 增强LTE能力, 将深化第三次工业革命。”王军总结。值得关注的是, 4G之前, 移动互联多是聚焦人与人, 4.5G则加大了人与物、物与物的联接, “开启万物互联网时代。”

三大能力催生万物互联业务

那么, 4.5G技术到底有哪些优势?会带来哪些特色业务呢?据了解, 相比于4G, 4.5G是全方位演进的先进移动通信技术, 其关键技术指标包括:大于6Gbps的峰值速率、每平方公里10万连接以及10毫秒端到端时延。

王军介绍, 4G使人与人之间即时连接, 畅享沟通乐趣, 并可随时随地观看高清视频、进行高速下载等业务。然而, 未来两到三年, 移动互联网将发生巨大变化, 以智能家居、智能物流为代表的物联网逐渐兴起, 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需求日益增加, 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信息化高级形态成为热潮。

此外, 与人的沟通将从现实到虚拟现实, 视频从高清到4K超清。物联网时代将拉开序幕, 进入全联接世界初级阶段, 预计未来几年连接数将达300亿, 而工业发展也将从信息化时代进入自动化、智能化时代。

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更大的网络容量、更强的连接能力以及更低的连接时延来支撑, 于是4.5G技术优势得以显现。

王军表示, 高带宽的4.5G将移动通信首次带入千兆时代, 用户将可以享受到超高清、3D甚至全息视频的极致用户体验, 而大幅提升的连接数能力将可以满足未来几年智能家居、智能抄表及智能监控等多种物联网业务的需求。

同时, 4.5G更低的端到端时延使移动实时业务成为可能。在智能驾驶领域, 10毫秒的时延可以让汽车在60公里/小时的速度下仅行驶十多厘米就可以做出刹车反应, 使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能趋于满足商用行驶的要求。

最后, 每平方公里10万连接的4.5G可让人们进入真正的互通互联时代。王军预测, 未来4.5G将保证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随时随地进行稳定、高速的动态互联, 使人们享受到智慧城市、智慧企业、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教育等带来的种种便利。

2016年将成4.5G商用元年

谈了技术演进和商业价值, 4.5G现阶段产业发展情况又如何?据了解, 全球各地运营商对4.5G均表现了浓厚兴趣, 4.5G技术也在华为等企业努力下, 逐步推进中。

在2014年10月于阿联酋迪拜举行的中东GSMA移动峰会上, 华为首次发表了华为4.5G目标以及关键的创新技术进展, 并预测4.5G将于2016年商用, 将移动通信带入千兆时代, 推进智能互联生活的加速到来。

这之后, 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多个国家运营商纷纷联系华为, 希望深入探讨4.5G的发展。该技术的发展受到业界普遍看好, 由此可见一斑。

据了解, 4.5G的网络设计面临新的挑战, 需要从空中接口、频谱和架构上引入大批最新技术。因此, 4.5G将会率先使用大规模多天线技术 (Massive MIMO) 、超级载波聚合 (Massive CA) 、机器对机器 (M2M) 、半正交多址接入 (SOMA) , 更短无线调度时间 (0.5ms~1ms) 、免许可频谱LTE等先进技术。

作为无线通信领域的领头羊, 华为正联合各方积极推进4.5G技术的落地。据悉, 在U-LTE方面, 华为与日韩运营商进行U-LTE的联合研究。第一阶段测试已顺利完成, 目前正在进行第二阶段测试验证。在Massive MIMO方面, 华为与中国移动联合完成全球首个Massive MIMO演示。

在M2M方面, 华为与英国运营商进行窄带M2M的联合研究和测试, 已经入外场验证阶段;与德国运营商进行D2D的联合研究和测试, 已经入外场验证阶段;与欧洲大运营商联合研究V2V项目。

志愿填报中基本概念解读 篇8

二、录取批次的含义。由于在各省(市)招生录取的高校较多,所有高校不可能同时录取,于是将不同层次的院校分批进行录取,由此形成录取批次。录取批次大致分为:

提前批录取院校:含军队院校、武警院校、公安院校、教育部直属师范本科院校、空军招飞、民航招飞院校和有特殊要求的院校。

本科第一批: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院校、部省共建的原部委重点高校、经批准参加本批录取的高校。

本科第二批:为除去本科第一批和第三批之外的普通高校。

本科第三批: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和普通高校的联办校。

专科第一批:为普通本科院校举办的高职(专科)和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专科第二批: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高职学院、民办高校、普通高校联办校的普通高职(专科)。

以上批次划分因省(市)不同,也可能会有一些差别。比如,重庆市还设置了一个高职(专科)提前批。

三、“二视一”的含义。“二视一”是某些省为保护高分考生不因志愿填报失误落选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它是指本科第一批录取时,对第一志愿未上调档线、但分数又高于其第二志愿院校调档线一定分值的考生,如果其第二二志愿所填院校明确表示愿意接收第二志愿高分考生,则将其第二志愿视为第一志愿,与该校第一志愿档案同时投放(简称“二视一”)。愿意接收第二志愿高分考生的学校须在报送招生计划和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中先行公布其分数级差。该级差的具体分数值由高校在所招生省份招办规定的最低分数值上自定。

四、省控线、调档线、实录线的含义。高考录取前,省级招办根据本省(市)当年试卷分数统计情况,将本省(市)招生总计划与考生人数按一定比例分批次划线并公布,这就是各批次的省控线。考生的考分达到某一批次省控线,才可以填报该批次及其以下各批次的院校。

各批次录取时,省级招办按一定比例(一般不超过1:1.2,由高校在其“招生章程”中先行公布)向高校投档。例如一本批次的甲高校在某省当年计划招收100人,该省招办在该批次按1:1.2比例(即120人)向甲高校首次投挡,其中第120人的分数,就是甲高校当年在该省的调档线。这120人经甲高校按“德智体”全面考核后,选择录取其中的100人,其第100名的分数,就是该校当年在该省的实录线或叫最低录取线(倘若其一志愿不满额或零投档,而靠后续志愿录满100名,那么也取其中的最低分为当年实录线)。提档线主要是针对学校的招生录取工作而言的,实际上是一条“虚线”,在考生填报志愿中没有太大参考意义。重要的是看学校连续三年来在考生所在省(市)的最低录取分数、最高录取分数和平均分。

录取最高分:最高分是指高校在招生年度在某一招生地区录取的成绩最高一名考生的分数。最高分在考生填报志愿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录取最低分:最低分是指被录取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孤立的最低分在填报志愿中的参考意义不大,考生千万不要认为成绩达到了最低分就有可能被录取,这是非常危险的。

录取平均分:平均分是指所有被录取考生的平均分数。平均分,是考生当年进入高校平均水平的体现。比较几年的平均分,如果考生都能够处于这个位置,那该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在不发生特别意外的情况下是非常大的。可以说,使用好平均分就能很好避免“大小年”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使用分数线时,应将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结合使用,并特别重视平均分的意义。

录取人数:即当年实际录取的人数。录取人数在填报志愿中的参考意义在于,使用分专业录取数据时应结合招生人数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分专业统计数据对各专业招生人数较多的学校来说具有较大参考意义,能够反映专业的报考冷热度,但对招生人数非常少的院校来说,其分专业的录取分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参考意义降低,不能完全作为能否填报某个专业的主要参考。

上一篇:我国环境生态管理策略下一篇: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