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所年度汇报材料(精选6篇)
一、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为创建文明城市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围绕贯彻落实全市“五五”普法规划,我们狠抓省市法制宣传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组织专班检查督办,严格“五五”普法考核验收标准,抓住典型全市通报,有力推动了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一是认真落实法治襄阳创建工作。2010年,我们将法治襄阳创建工作作为全市普法依法治理重点工作,认真组织《法治湖北建设纲要》宣传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开展法治襄阳创建活动的自觉性和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的热情。5月,市普法办组织召开了法治襄阳创建工作专题动员会,市长李新华同志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对法治襄阳创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后,市普法办组织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紧密结合地方、部门工作实际,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法治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迅速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法治襄阳创建工作。二是认真开展“法律六进”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是“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主要形式和载体。为保证“法律六进”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们坚持制度不放松,抓典型、抓督办,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确保法制宣传教育对象全覆盖。在“法律进机关”活动中,坚持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公务员学法制度、法律知识考试制度、执法责任制度和过错追究制度等,通过多种方式和措施,促进领导干部、公职人员学法用法。市县两级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社会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网络开设法制宣传课堂和普法专栏,建立学习园地,组织法律知识培训、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不断强化公职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的学法用法力度。11月份,市普法办联合市人社局组织市直机关公务员进行法律知识考试,有效推动“法律进机关”活动深入开展。在“法律进社区”、“法律进乡村”活动中,着眼于提高社区居民和农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采取多种措施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一年来,全市各地在农村“万名村官”法律知识培训活动的基础上,结合“五五”普法考核验收,查漏补缺,对新任“村官”集中培训;城镇社区采取法制宣传一条街、举办法制文艺晚会、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宣传车等形式,普及法律常识,有效推进了社区居民和广大村民的学法用法活动深入开展。在“法律进企业”活动中,建立以法律知识培训考试为主的学法制度和以法律顾问为主的用法推进机制,提高了企业经营者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在“法律进学校”活动中,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主体作用,坚持把未成年人“两法”宣传教育作为重点,不断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在“法律进单位”活动中,深化“依法办事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动单位和公职人员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通过“法律六进”活动有效开展,收到了较好法制宣传教育效果,省“五五”普法考核验收测评结果为全市法制宣传教育的普及率达到95%以上。三是认真开展依法治理工作。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组织安排各地各部门针对影响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组织各地各部门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推进普法依法治理进程;组织各地各部门利用“12.4”法制宣传日等节庆日和重要法律颁布纪念日等时机,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成就,营造浓厚氛围。全市先后有2个村被国家民政部、司法部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52个村被命名为县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办法律进社区试点66个。四是认真做好“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考核验收工作。按照“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组织全市进行层层考核验收。5月,组织县(市)区和市直部门进行自查整改。6月,市普法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建立专班对9个县(市)区、2个开发区、隆中管委会和97个市直单位进行考核验收,在此基础上对“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并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一次性通过了省级考核验收。8月23日,市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全票审议通过了全市“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报告。
二、全面落实法律援助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大服务民生力度,为创建文明城市提供法律保障,工作汇报《2010年度市司法局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情况汇报材料》。今年,市政府继续将法律援助列入为民办实事的内容,市人大、市政协多次对此项工作进行视察指导,充分肯定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克服困难,为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做出的积极贡献。截止到11月底,全市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2707起,超额完成年初市政府下达的2300件法律援助案件目标任务。办理其它非讼法律援助事项27226件,受援对象达3.8万人次,免收各类费用4685万元,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2300件法律援助任务。一是不断提高法律援助服务供给能力。年初,我们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法律援助工作任务,与各地签订法律援助为民办实事项目责任书,把法律援助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力量,不断提高经费保障水平,落实律师办案补贴,提高办案能力。建立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市、县、乡三级普遍设立了法律援助中心,依托妇联、工会、团委、残联、老龄委等群团组织,设立了特殊困难群众法律援助工作站48个,在市法律援助中心、市直律师事务所和基层司法所建立青少年维权岗,方便困难群众和青少年及时办理法律援助事务。实行实习律师“12348”咨询平台值班制度,规定所有实习律师必须轮换到市法援中心值班,接受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服务,有效缓解了法律援助资源不足的问题,全年共接待来访群众8762人次,解答法律问题9450人次,市法律援助中心和思扬律师事务所青少年维权岗,被省团委、省妇联授予“优秀青少年维权岗”荣誉称号。二是最大限度地做到应援尽援。为让更多的经济困难群众享有法律平等保护的权利,我们把法律援助项目由最初的6项扩展到16项。对于农民的工伤和工资案件,不再进行经济状况审查,直接给予法律援助;对于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或者失业保险金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等困难群体,只要能够提供基层组织有效证明,法律援助中心即予受理。同时,全市各地积极把法律援助涉及公证、司法鉴定案件作为开展援助项目内容,无偿提供服务。一年来,全市共办理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案件96件,减免费用10万多元。三是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和效率。落实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保证受援人获得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坚持把农民工的涉法案件作为法律援助工作重点,做到优先受理,优先办理。对襄樊籍农民工在外省市出现的重大有影响的侵权案件,市县两级司法行政机关领导多次带领办案人员赴外地维权。今年来,全市办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663起,赴外省市办理农民工维权案件68起,追索损失2626万元。
三、全面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进《人民调解法》贯彻落实,为创建文明城市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今年来,市县两级司法行政机关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中的基础性作用,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7154件,调解成功26843件,调解成功率达99%,防止民转刑案件109件,制止和避免集体上访375 起,较好地维护了城乡社会和谐稳定。一是以《人民调解法》颁布为契机,狠抓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采取办班培训、以会代训、会议研讨等方式,广泛开展《人民调解法》学习宣传活动,进一步规范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依法完善人民调解工作制度,做到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分类处理、限时办理,有效地提高了各类矛盾纠纷调解的成功率和调解协议履行率。进一步巩固完善乡村两级和城镇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不断调整充实联调中心户和信息联络员,确保人民调解工作扎根基层,覆盖城乡。积极探索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有效载体,围绕劳动人事争议、医疗纠纷等社会重点矛盾纠纷,与相关部门配合,组建劳动人事争议、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发挥行业和专业优势,提高调处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合法性,防止群体性事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12月6日,市医调委24小时内成功调处首例重大医疗纠纷案件,有效地避免了一起停尸闹丧,进而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医疗纠纷。二是深化载体,激发人民调解工作活力。按照中央、省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向敖大焕同志学习的要求,及时安排部署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深入开展“向敖大焕同志学习,争做十佳人民调解员”活动。各地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迅速掀起学先进、争先进的热潮,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市委政法委、市文明办、市司法局、襄樊日报社等单位将联合举办大型颁奖晚会,宣扬表彰一批基层优秀人民调解员,进一步扩大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三是坚持制度,化解矛盾。按照“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矛盾纠纷不上交”的工作目标,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机制和应急处置预案,围绕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结合重要节假日矛盾纠纷突发期和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期间社会稳定工作,及时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有效地避免发生群体性事件和上访问题,为维护城乡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创建文明城市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基本情况
撒营盘镇地处禄劝县中部,辖19个行政村,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万人,辖区面积254平方公里,是全市国土面积最大的乡镇。撒营盘司法所成立于1994年,现有人员2名,其中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1名。撒营盘司法所在局党组和镇委、镇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于2006年建设了一栋26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目前司法所各项硬件设施齐全,配备了车辆和电脑,改善了工作环境。司法所担负着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帮教安置、法律援助、普法和依法治镇等重要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司法所在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按照整体部署,司法所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的工作中去,主动承担中心的日常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二是司法所作为乡镇基层政法单位,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加大矛盾排查力度,及时化解纠纷;加强普法宣传力度,做到人人知法、懂法、守法;探索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方法,为困难和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
二、矛盾纠纷排查和人民调解工作情况
撒营盘镇人口众多,环境复杂,矛盾纠纷呈日益多样化、复杂化趋势。为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我们在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十 1 一五”期间,镇、村、组三级调解组织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共排查调处民间纠纷1240件,调解成功1203件,其中化解疑难复杂纠纷42件,调解成功率达97%;共防止群体性上访 26件,防止群体性械斗21件,防止“民”转“刑”18件。主要做法是:
(一)、巩固、健全、发展多种形式的人民调解组织
1、规范调解组织。进一步健全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吸收有关职能部门参与,综合运用法律,运用教育、行政、经济等手段处理民事纠纷。同时,各村设调委会,组设立调解小组,形成了以自然村调解小组为基础的“三级调解网络”格局,并配备了兼职调解工作人员,全镇现有调解员377人,其中镇级2人,村级95人,村小组278人;共有调委会20个,其中镇调委会1个,村级调委会19个。进一步建立了规范化村级调解室,全镇规范化村级调解室实现了全覆盖。
2、加快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建设步伐。在健全村级人民调解的组织网络,以三级调解网络为主线,推进镇属事业单位及企业等调解组织建设,初步在全镇建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网络。
3、健全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同时继续健全和落实各项工作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责任,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切实做到领导机制、预防机制、2 联动机制、排查调处机制、分析机制、预警机制、处置机制高效有效运作。
(二)、切实加强培训指导工作,努力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素质
人民调解员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公道正派,热心民调工作,能够联系群众,并且应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为此,我镇认真落实培训工作。按照调委会工作范围的特点和要求,明确调解员必须具备的法律水平和文化程度,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不断优化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和队伍结构。同时,我镇在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确保司法所充分发挥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作用,促进人民调解工作的健康发展。五年来,共举办5期培训班,培训调解员420人次。
三、规范人民调委会的工作
撒营盘镇结合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规范人民调解业务建设。一是从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工作纪律入手,增强人民调解程序的公正性,提高调委会的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二是严格遵循调解工作三项基本原则,即: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及社会主义道德进行调解,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 3 院起诉。三是认真做好受理登记,制作笔录,及时制作调解协议,积极开展个案回访,督促当事人各方自觉履行协议。
(四)、不断地开展集中排查调处活动,健全防范机制,实现矛盾纠纷排查经常化。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很大变化,民间纠纷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民间纠纷的主体由村民与村民转化为村民与经济组织,与基层干部,与基层政府及管理部门;民间纠纷的内容由婚姻、家庭、邻里、继承、赡养等简单的涉及人身利益,财产利益方面的纠纷,发展为经济合同纠纷、干群关系纠纷、企业拖欠职工工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拆迁征地纠纷等。民间纠纷的表现形式由当事人之间,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家族之间转向群众与集体,与经济组织,与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纠纷。因此,我镇根据民间纠纷的新情况、新特点,针对突出的难点、热点纠纷和敏感问题,大力开展矛盾纠纷的集中排查调处活动,每一季度开展一次集中排查调处活动,及时发现新问题、新矛盾,掌握新情况,预见新发展,解决新问题,防止矛盾激化,防止群体性上访。同时,在广泛、深入、经常性开展民间纠纷大排查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矛盾产生规律,科学地划分矛盾纠纷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化解矛盾,把大量的民间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努力实现了发现的早,化解的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目 4 标。进一步实现了“一般纠纷不出村,重大矛盾不出镇”的工作目标。2012年上半年,撒营盘司法所共调处重大矛盾纠纷10起,调处率100%,调处成功率达90%;共防止群体性上访5件,防止群众群体性械斗3件,有力地实现了社会和谐稳定的总体目标。
201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能够和各位前辈共同探讨交流社区矫正工作!下面,我就黄牛铺镇的社区矫正工作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黄牛铺镇位于凤县北部, 地处秦岭主梁以南、嘉陵江源头地带。地理条件优越,宝成铁路、212省道贯穿全境,境内建有黄牛铺、秦岭2个火车站,镇、村道路建设完善,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378平方公里,下辖8个行政村,总人口7993人,其中农业人口6600人。2011年实现当地生产总值(GDP)4.297亿元。
黄牛铺司法所位于镇政府大院外侧,在县司法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落实了司法所办公室用地,现有4间办公室,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在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上统一了标志牌和标识、印章,建立完善了20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司法所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业务能力建设,所务管理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了司法所工作整体水平。黄牛铺司法所现有工作人员3名,专职2人,政府临时分配1人,担负着全镇8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9个驻镇企事业单位的司法行政工作。
二、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密切协作 自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黄牛铺司法所在县司法局的坚强领导下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定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通过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逐一排查摸底,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从而实现规范化管理。县局和黄牛铺镇党委、政府一直把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严格按照“积极稳妥、依法规范、协调配合、质量为本”的工作原则,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规范工作程序,推进社区矫正各项工作,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为全县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根据有关文件精神,镇上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主管领导为副组长,司法所长、派出所长、综治、信访、宣传干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同时各村(社区)也相应成立了矫正小组,切实保障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且黄牛铺镇社区矫正工作小组成员由司法所人员、公安派出所管辖民警、村委会工作人员和工作志愿者组成。在交接工作第一天就成立了社区矫正志愿者协会,并与5名志愿者签定了《社区矫正志愿者协议书》,从而为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为切实抓好社区矫正工作,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义务,在全镇8个行政村,明确了8名分管领导和8名工作人员为社区矫正联络员,负责协同处理涉及本村、本单位的社区矫正相关事宜。各成员单位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密切配合,相互协作,积极发挥职能优势,有效促进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发挥职能,严格管理,确保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运行 我镇共有社区矫正对象5名,其中被判处缓刑的社区矫正对象5名,年龄阶层分为:20—40岁的3人,40—60岁的1人,60岁以上的1人。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年龄差别大;二是地域分布广;三是文化水平差异大;四是就业岗位
不同;五是对社区矫正认识态度不同;六是家庭生活状况差别明显。他们中有的是文盲,有的是小学或初中毕业;有的相对有一些固定收入,有的则没有;有的能积极配合社区矫正,参加各项政治学习和公益劳动,也有少部分人思想不够稳定,认识模糊,认为社区矫正管理比“派出所管得还要严”、司法所经常叫其汇报让他“丢了脸”、“经常参加矫正例会耽误打工挣钱”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我所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用温情和亲情来进行教育和感化。尽管矫正对象有这样那样的想法,给我们工作也带来了许多难度,但我们始终本着他们是罪犯,同时也是一名普通公民的原则,不冷待他们、不歧视他们,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取了各种方法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加强教育管理,时刻让他们对今后生活充满希望,时刻将他们纳入视线管控范围,时刻用温情来感化他们。同时,积极做好其家属的思想工作,用亲情来温暖和感化,让矫正对象感觉到社会和家庭并没有放弃他,让其尽早弃恶从善,回归社会。
二是建章立制,严格管理,树立社区矫正的严肃性。在进一步贯彻和执行社区矫正各项工作制度的同时,我所重点加强了四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结合社区矫正工作行为,建立了请示报告制度;二是建立了信息宣传、统计等制度,并定期向县矫正办上报各项信息和数据;三是建立了请销假、谈话制度,对请销假的矫正人员要求到司法所报到、请、销假;四是建立社区矫正分级管理制度,对辖区内社区矫正人员按照矫正期、犯罪类型、平时表现和心理测试进行三级管理。严格执行考核与奖惩制度,对矫正对象接受教育矫正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考察和评定,同时,为了使社区矫正
工作更加规范,增加严肃性,我所还专门设置了社区矫正宣告室,为矫正对象开展学习、谈心、汇报思想情况等活动提供了固定的场所。
三是坚决做到不漏管、不脱管。在接管之初,我所首先给所有社区矫正对象明确告知了社区矫正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同时,要求矫正对象每周一进行口头或电话汇报、每月1日进行书面汇报,并坚持做到“六个必须”,即矫正工作初期必须与矫正对象见一次面、必须进行一次谈话、必须建立一份档案、重大节假日必须上门走访、矫正对象思想波动时必须过问、矫正对象本人及家庭出现困难时必须在政策范围内帮困解难。尤其是在与矫正对象第一次见面时,当面向其宣读《社区矫正宣告书》,由矫正对象签订《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牢固树立和强化其服刑意识。对于矫正期满的人员,我所在其矫正期满前20日,根据其实际表现,写出书面鉴定材料,报黄牛铺镇社区矫正领导小组,经审议批准后,我所根据解矫制度的规定,在矫正期满当日,以在社区矫正宣告室当场宣告的形式宣布对矫正对象解除矫正。并随即将其纳入安置帮教对象中进行管理。这些工作程序的规范不但强化了矫正对象遵纪守法的意识,也使我镇接管的矫正对象中未出现一例漏管、脱管现象,真正做到矫正对象管得住、管得牢。
四是做到社区矫正程序化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在认真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社区矫正有关规定,依法进行矫正的基础上,我所还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矫正对象进入社区矫正环节后,我们都要进行调查和走访,全面掌握其基本情况,制定《矫正方案》,逐人建立档案;
为每名矫正对象确定1名工作人员和2-3名志愿者组成帮教小组,负责全程监督、教育、管理;同时,建立社区服刑人员信息采集表,并制作成电子版以便于动态管理。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没有执法权。对于拒不接受社区矫正管理的社区矫正对象,司法所没有执法权来进行处罚,对其宣称的“如不服从管理要建议检察机关进行收监”等话语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如果真不服从管理,司法所也是无可奈何。
二是没有统一的制式服装和证件。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在走访社区矫正对象时,经常监管对象及其家属对于工作人员的身份和是否对其具有监管权,均持怀疑态度。在社区矫正对象面前工作人员形同一个老百姓,和以前派出所民警着警服进行管理有着天壤之别,甚至有个别社区矫正对象的家属要求工作人员出示证件,可是是司法所居然连个执法证都没有,更不要说在其面前树立威严感和严肃感。
三是缺少经费。根据有关规定要求司法所每月对矫正对象进行谈话和回访,但车辆出行和办公经费成为一个首要问题。虽然司法局每年给黄牛铺司法所下达2万余元的办公经费,但是司法所每年要调解130余件矛盾纠纷,同时还要进行普法宣传、安置帮教和“维稳”工作,在履行好九项职能的同时,要搞好社区矫正工作,这点经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长城乡位于凉州区城东33公里处,总面积98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人口16875人,耕地43600亩。2012年,我们按照《凉州区规范化司法所建设标准》要求,在凉州区司法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内修素质,外树形象,大力开展以组织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建设和业务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工作,作用显著,成效明显,符合规范化司法所创建工作标准。下面就长城司法所规范化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础硬件设施建设
按照规范化司法所创建的要求,我所在区局的支持下,统一配置了电脑、打印机、调解座椅、沙发、文件柜数码相机等办公设备,司法所按照现有办公场所,分别设立了干警办公室、人民调解中心、档案资料室、社区矫正办公室、安置帮教室、法律援助工作室,这些都为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组织队伍建设
2012年初,我们牢牢把握规范化司法所创建活动的契机,在乡党委、政府和区司法局的帮助指导下,对司法所工作人员进行了适当调整。如今的长城司法所有专职工作人员2名,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辖区内设有人民调解委员会12个,人民调解员67人、社区矫正工作小组12支、安置帮教工作小组12支、普法宣传队伍工小组12支等一系列专项工作小组和队伍,司法所实行所长负责制,人员分工明确,任务到位,职责清晰,实现专人专管。
三、规章制度建设。
为使司法所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们所内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司法所主要职能》、《社区矫正工作职责》、《人民调解工作职责》《司法所干警学习制度》、《司法所所务管理监督制度》、《社区矫正工作公示栏》等17项规章制度,统一规整、公示上墙,接受群众监督,使司法所建设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做到司法所各项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
四、业务工作建设规范化
1、加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
按照“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调处工作目标,我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探索人民调解社会化发展之路,形成具有长城特色的村民小组、村、乡三级塔状维稳体系,基层维稳大堤进一步筑牢。今年,1-8月份,全乡各村成功调处纠纷135起,其中口头调解115起,达成书面协议20起,司法确认5起,有力的维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2、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
对辖区内2008年以后14名刑满释放人员逐个排摸,登记造册,做到情况清、底子明,并与刑释解教人员逐个签订帮教协议书,做到跟踪帮教,责任到人。并对刑释解教人员建立一人一档、一人一卡的档案管理制度和回访制度,掌握了他们的去向、从事的职业和思想状况等。目前我乡刑释解教人员无一重新犯罪现象发生。
3、有计划有步骤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六五”普法和“法律七进”工作已列入我所的日常工作,根据上级工作要求,认真制定当年的法制宣传教育计划,针对普法对象和普法骨干分别就《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普法内容进行了宣传和培训。二是结合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法制宣传,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三是积极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并就预防青少年犯罪以及青少年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认真开展青少年法制讲座。
4、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在日常的业务中,要求每位法律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执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不准违规办案,并将法律援助业务范围、工作职责、执业纪律上墙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针对我乡现在矛盾较多的特点,我所对难以调解的纠纷,都免费提供法律援助进行诉讼,目的是减少矛盾激化,促进社会
稳定。今年1-8月份,共接待法律咨询50余人,非诉讼案件7件,免费代书16件,担任法律顾问3家。
5、认真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自2011年4月份以来,我所共接收社区服刑人员9人,现变更住址1人,现有服刑人员8人,都能按照社区矫正机关规定按时报到汇报思想,遵守外出,会客等相关规定,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无重新犯罪。
6、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一是作为综治成员单位,司法所一直在群防群治、矛盾排查调处、信访案件处理、法制宣传等方面作为主力军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二是积极参与“平安创建”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开展。三是认真配合综治办做好综治台帐的收集整理工作,协助处理综治办的日常事务。
7、积极参与乡政府的中心工作
一是直接指导岸门村工作,完成设施农业建设任务75亩,特色林果业356亩。二是积极配合乡政府协调和化解各项工作中出现的矛盾,使其顺利开展。三是认真完成政府交办的环境卫生整治、防洪救灾抢险、治安巡逻等临时工作。
总之,在长城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区司法局的正确领导下,我所的各项工作已经步入规范化的轨道,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规范化建设为突破口,持续开展“六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继续做好重点人群的管控工作,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努力提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水平,为实现依法治乡、创建和谐、平安长城作出更大的贡献。
长城司法所
尊敬的各位领导:
XX镇位于XX市东南部,总面积118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3个社区,常住人口5.7万人,是一个集贸工农为一体,以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为特色的省级中心镇。全镇旅游三产资源丰富,有XX故里、XX仙景、红色之旅等特色旅游产品,是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全国文明镇、全国千强镇、国家级生态镇、省卫生镇、省教育强镇、省旅游名镇。2011年伊始,我们按照《XX省星级规范化司法所考评标准》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司法局的指业务导下,内修素质,外树形象,大力开展以组织机构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工作,作用显著,成效明显,符合省级规范化司法所创建工作标准。下面就XX司法所规范化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抓内部建制,队伍建设规划化
2011年初,我们牢牢把握省级规范化司法所创建活动的契机,在镇党委政府和市司法局的帮助指导下,有重点分批次对司法所成员进行了适当调整。如今的XX司法所拥有专职工作人员7名,其中司法行政编制2人,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一人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所内设有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普法依法治理等一系列专项工作小组和队伍,司法所实行所长负责制,人员分工明确,任务到位,职责清晰,基本实现专人专管。所内办公经费实行无障碍审批,社区矫正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岗位津贴足额发放到位。
司法所是面向群众的最基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为使司法工作不断贴近农村实际,不断符合群众需求,我所每年都组织人员参加省、市司法局组织的业务培训并及时做好政策法规的落地消化工作。通过长时间的培训积累,我所工作人员各项业务精通、工作熟练,能够制作规范的调解协议书和常用的法律文书,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中,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及时有效地化解和调处矛盾,起到“调解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党委、政府的好评。
二、抓业务建设,业务工作规范化
1、人民调解,创新工作思路
按照“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调处工作目标,我所经过大量的走访调研,决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探索人民调解社会化发展之路,6月,制定下发了《XX镇关于组织实施联合调解组织的实施意见》,并以XX、XX、XXX等三村为中心的试点成立夹塘片矛盾纠纷联合调解委员会。通过推荐、自荐等方式从片内各村选派1-2名具有一定影响力、能够为群众办事、愿意为群众办事的“老娘舅”式的人员专门从事片内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自此,具有XX特色的村民小组、村、片、镇四级塔状维稳体系初步形成,基层维稳大堤进一步筑牢。同时,我所以省高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若干意见》通知实施为契机,继续充实、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结合的大调解机制,坚持实行《XX镇人民调解工作考核办法》,制定下发了《XX镇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工作考核办法的意见》,大力推进人民调解“以奖代补”政策,大力开展司法干部下基层活动。1-12月份,全镇各村(社区)成功调处平息纠纷105起,其中口头调解55起,达成书面协议50起(村级调解成功20起,镇司法所调解成功22起,110联动调处成功10起,联调会调解成功3起),申报“以奖代补”50起。未发生一起因调解不及时、不到位而引起民转刑和上访,有力的维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在夹塘片联调会的支持调解下,成功调处了片内XX村XXX与XXX人身损害案件,化解了两家长期的积怨,获得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联调工作也得到了市政法委、市司法局的充分肯定,工作经验多次在《XX政务》、《XX日报》进行介绍,现联调会已经在全镇推广铺开。
2、社区矫正,讲政策重实效
为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驾驭能力,我们及时调整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增配了1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充实社区矫正基层力量。围绕“防脱管、防漏管、防严重再犯罪”专项活动,我们成立了镇长为组长,政法副镇长、派出所长为副组长,司法所全体人员和派出所片警为主要成员的“三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相应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将全镇28名在矫人员进行了再次梳理和分类管理,对杀人、非法持枪、非法拘禁、盗窃、敲诈勒索等12名社区矫正重点监管对象配备了监管定位手机,实行24小时的全天候监控。要求重点监管对象必须随身携带定位手机,不得人机分离、手机出借或将手机转让他人。对于其他在矫人员,明确未经批准不得擅离规定的活动区域,接到矫正机构向其发送的各类矫正工作短信、管理指令和电话后,必须及时回复短信、接听电话等要求,会同XX派出所定期抽取一定数量的在矫人员开展上门走访活动。通过对重点人员的加强监管和对部分人员的走访,从而使我所能随时掌握重点矫正对象的行动,提高了监管工作效果和力度,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在加大重点人员的管控力度的同时,我所还加强社区矫正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和矫正对象集中教育学习。我们每半年组织一次社区矫正志愿者的培训,学习有关国家的法律法规,定期组织召开社区矫正对象集中教育学习会议,会议内容一般提醒各矫正对象严格遵守社区矫正规定,完成日常考核,严格遵守外出请假纪律,严防脱管、漏管现象发生,严禁参与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暴力事件、群体性事件和其他扰乱社会秩序的活动,杜绝一切重新犯罪发生。
3、归正人员,人归心亦归
归正人员是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犯了错误,也受到了法律应有的惩罚,可他们也是最需要司法部门关心的人,如任由他们自生自灭,很容易造成再次犯罪。归正人员,人归心亦归,真正融入社会,一直是司法工作的短板,也一直是我所努力的方向。为此,我所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对辖区内2007年以来109名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的人员逐个排摸,实行一人一档分级管理和定期回访制度。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掌握了他们的去向、从事的职业和思想状况,有区别、有针对性的采取安置帮教措施,使归正人员真正找到自身价值,杜绝重新犯罪现象发生。
4、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法制意识
2011年是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第一年,结合上级相关文件精神,我们在第一时间制定《XX镇2011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在巩固“五五普法”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抓好重点对象普法工作,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围绕2011年普法工作主题,我们有效整合各类宣传平台和宣传力量,做到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充分利用村级换届选举、综治宣传月、禁毒宣传月、新居民“春风行动”、“6.26”国际禁毒日,举办了村级换届、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社区戒毒等专项法制讲座,创办了社区青少年法制学校,开展了以综治、平安、新居民、安全生产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强化法治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单位等“法律六进”措施,进一步深化普法宣传工作。2011年,司法所共组织四场法制教育专题讲座,举办大型校园法制讲座、大型街头宣传活动各一次,组织露天法治教育电影一次,发放、张贴普法宣传资料3000余份,悬挂普法条幅50块次。通过法治宣传活动,不仅有力的提高了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满足了群众在法治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在全镇营造了浓厚的普法氛围,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5、法律援助,送服务暖心窝
2011年初以来,XX司法所积极拓展法律服务范畴,为全镇经济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保障。强势推动农村法律顾问全覆盖工作,通过双向落实与调配落实相结合的原则组建了一支由基层法律工作者组成的高素质的农村法律顾问队伍,目前全镇27个村、3个社区均已聘请了法律顾问,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在司法所成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村设立了法律援助联络点,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做到有援必援,应援尽援。1-12月,法律援助机构已经为50多位新老居民提供了农村父母赡养、劳资纠纷、社会保障等方
面的法律援助服务,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三、抓硬件投入,所务管理规范化
认真对照省级规范化司法所建设标准,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专门划出130多平方米5间办公室,用于司法所建设。所内设立了所长室、社区矫正室、安置帮教室、人民调解室、法制宣传室和档案室。我所还一次性投入5多万元对办公室进行了装修,增配、更换了办公桌椅,配备了电脑、数码相机、打印机、扫描仪等办公设施。所内《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司法所主要职能》、《社区矫正工作职责》《人民调解工作职责》等十项制度统一规整、公示上墙,接受群众监督。“司法行政基层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XX省司法社区矫正管理平台”、“XX市社区矫正“三三”系列监管系统”等软件平台开通到位、运行正常。
一、严措施、抓落实。以加强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十争十优”活动和“八个一”工程为载体,不断提高全体干警的整体素质,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在队伍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效率优先、开拓创新、常抓不懈。通过采取分散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讨论交流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各类培训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推行“八个一”工程,整体推进了文明执法和行风建设。特别是坚持了每周五下午的干警讲课制度,提高了全体干警的业务素质。机关工作人员以建设服务型机关为中心,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全体干警中开展了以“公正执法树形象”为主题的专项教育整顿活动和“十争”活动。树立“十争”标兵,推出“十优”科室,榜样示范,模范带动,激发了热情,激活了队伍。“十争十优”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广大干警立警为公,司法为民的信念更加坚定,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二、抓宣传,重实效。以“四五”普法和“二五”依法治市工作为总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政府中心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丰富多采、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公众学法的兴趣,提高了公民用法的能力和护法的自觉性。在12·4普法活动中,共组织21个执法单位的500多名执法人员在炎黄广场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誓和咨询活动。全年共组织法制文艺演出20余场(次),发放各类普法宣传材料40000余册(份),放映法制电影230余场次。共组织普法讲师、律师、公证员送法律下乡450余人(次),把贴近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法律知识,送到了农村,送给了农民,引导农民群众学法、懂法、守法、护法、依法办事,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受教育群众达9万余人(次)。二是以“法律五入”活动为载体,加大了对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政府公务员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普法教育力度。今年我们特别邀请了全国人大法工委法制室李援主任及省市等有关法学专家对全市的干部进行了以《行政许可法》为内容的法律知识培训。人大还根据《XX市干部学法八项制度》对新任命的领导干部进行了任前的法律知识考试。今年在全市13个乡(镇)已经全部建立了法制学校,在352个行政村设立了法制宣传阵地。法制副校长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学法课时得到了保证,新烟集团等15个大型企业建立了法制室。三是以推进农村依法治理工作为重点,积极开展了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通过召开全市依法治市工作会,实行目标化管理,继续推行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的工作机制。以点带面,树立典型,依法保障“四个民主”的实现,完善了村民自治,推动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也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抓服务、促发展。以促进法律服务行业规范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为全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1、律师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为建设一支“坚持信念、精通法律、维护正义、恪守诚信”的法律服务队伍,我们按照“一打击、两加强、三到位”的原则加强对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管理力度。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实现了由过去的靠被动服务型向主动上门服务型转变,以代理诉讼型为主向积极引导群众致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的职能转变。一年来,共担任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法律顾问544家;办理诉讼、非诉讼案件2317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2件,解答法律咨询7万人次,为当事人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660多万元。
2、公证工作公证工作积极发挥减少诉讼,预防纠纷的作用,为国土资源局土地挂牌出让保驾护航,涉及标的3500万元;为住房按揭贷款公证15家,涉及标的75万元;积极开拓证源,为华信集团毕业生就业安置办理了公证,深受学校师生的好评,解除了学生的后顾之忧。全年共受理各类公证5100余件,主动与XX热电厂、天津药业集团、XX药厂、XX化工集团、XXXX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建立常年公证联络点15家,开拓新证源3家,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避免经济损失140万元,挽回经济损失80万元,所办理的各类公证事项无错、假、伪证。
3、“12348”法律服务专线及非公有制经济法律服务工作“12348”及非公有制经济法律
服务中心全年共受理群众、企业、个体商户来电咨询1156人(次),接待来人来访260余人(次),先后25次深入企业、商户宣传法律知识,了解企业、商户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并现场提供法律服务。
4、司法鉴定工作一年来,共办理临床司法鉴定案件80余例,会计司法鉴定、资产评估司法鉴定11例,无一例错误鉴定,为司法机关及相关
部门处理案件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
四、抓排查、保稳定。以建设“平安XX”为重点,充分发挥法律保障的职能作用。
1、人民调解工作建立规范了市、乡、村三级调委会,实行了人民调解员资格准入和人民调解员分级制度,狠抓内部管理,规范调解行为,构筑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9月份,市委还专门召开了人民调解工作专题会议。一年来,全市各级调解组织以调处群体性纠纷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纠纷为主,组织全市449个民调组织深入开展矛盾排查16余次,受理民间纠纷1837起,调解1837起,调成1824起,调解率100,调成率99.5。防止民间纠纷激化5起41人(次),制止群体性械斗3起,防止群体性上访3起28人(次)。开展人民调解专项法制宣传教育活动47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0万余人(次)。
2、“两劳”安置帮教工作2004年我市刑释解教人员110人,登记110人,签订帮教协议110份,签约率、安置率均为100,且无一人重新犯罪。
3、法律援助工作为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将法律援助向最基层的农村延伸,市法律援助中心在1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构建了法律援助联络点,拉近了法律援助与群众的距离,建立了法律援助的绿色通道,积极为外出务工青年提供法律援助,参与举办了“青春·金桥”工程,大力宣传了法律援助知识,做到了每个村民组至少一本《法律援助条例》单行本。全年共办理援助案件83件,解答咨询349人次。发放宣传材料2000余份,免费代写法律文书170份,受援人员达560多人。
4、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工作全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在今年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市17个司法所中100都有办公用房,各乡镇全部设有独立的调解室。同时,司法所的工作制度得到进一步规范。司法所的收编工作也正在积极进行。
5、积极探索和研究法律服务与信访稳定的结合点,坚持了领导下访日、市长接待日、信访接待日律师陪同制度,积极参与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确保拆迁、补偿安置等项工作的合法、有序、平稳进行。
6、在“千名干部下基层,千名干警到一线”工程中,我局抽出大部分精干力量深入到各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利用自身的业务优势进行法律宣传,积极为群众答疑、解难、帮困,想尽一切办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共进行法律宣传24场次,出动宣传车19次,法制宣传板报59块,调处矛盾31起。分析成败,明确得失,我们更需开拓进取。2005年我局的总体工作目标是“围绕一个中心、搞好四个创新、抓好四项强化,实现四个突破”。
(一)围绕一个中心,做好各项工作。紧紧围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服务为中心,促进服务意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提高服务质量,为“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保驾护航。
(二)搞好四个创新,深化普法教育。一是创新普法理念,使普法成为公众的内在需求,从主观上推动普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树立“大普法”理念,每一个公民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施教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文与民本精神。一切以适于公众掌握、满足公众需求为标准。二是创新普法手段,以切实增强普法教育的实效性为切入点,提升普法工作的层次和水平。要把握好普法的时间和空间,增强时效性;要突出普法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效能性;要区分普法的对象和内容,增强针对性;要创新普法的方法和形式,增强艺术性。要拓宽普法的渠道和载体,增强渗透性;要提高普法的层次和水平,增强科学性。三是创新普法机制,整合社会资源,保障普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四是创新评估体制,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检查和监督。
(三)抓好四项强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司法行政队伍。一是强化乡(镇、街道)司法所的建设。二是强化各级调委会主任的素质教育。三是强化行业内部管理,全面提高律师及法律服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四是强化机关党建工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司法所年度汇报材料】推荐阅读:
2024年xxx司法所汇报材料06-08
云梦司法所2010年度司法行政工作总结11-07
司法所建设情况汇报07-16
司法所请示汇报制度01-03
乡镇司法所年度法治工作总结10-10
乡镇司法局年度重点司法工作总结12-28
镇司法所年度述职述廉报告10-09
司法所所长先进事迹材料10-08
司法所管理创新工作经验材料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