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一年级上册(精选10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图形卡片。
3.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我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了智慧之星爷爷,他夸了你们在学校的表现好,还让我给你们带来了小礼物。(老师给每组发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之星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之星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物体特点说出来。
二、操作感知
1.摸一摸,感知特点。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物体放在一起,看一看摸一摸说说特点,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样想的?说一说
学生可能回答:有四四方方的;直直的,像柱子;有的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
2.分一分,说说特点。
同桌说说,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药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图,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让学生闭上眼睛按教师的要求摸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摸教师给出的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辨认。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比较隐固。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数图形。
投影出示题,问:这些物体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比赛完成。
五、全课小结
学生小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六、游戏
1. 下列图形中,由AB∥CD,能得到∠1=∠2的是().
2. 若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为2∶7∶4,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边三角形
3.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3,8,4 B. 4,9,6 C. 15,20,8 D. 9,15,8
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42°,则它的底角为( ).
A. 42°B. 69°
C. 69°或84°D. 42°或69°
5. 如图,已知:a⊥b,b∥c,∠1=130°,则∠2的度数是( ).
A. 30°B. 40°
C. 50°D. 60°
(第 5 题)
6. 小华在电话中问小明:“已知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4,9,12,如何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小明提示说:“可通过作最长边上的高来求解.”小华根据小明的提示作出的图形正确的是().
二、填空题
7. 如图,有一块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放在直尺 的对边上.如果∠1=20°,那么∠2的度数是______.
(第 7 题)
8. 如图,在△ABC中,∠A=80°,点D是BC延长线上一点,∠ACD=150°,则∠B=______.
(第 8 题)
(第 12 题)
9. 等腰三角形一个外角为130°,则顶角为______.
10. 如图,周同学从A处出发沿北偏东60°方向行走至B处,又沿北偏西20°方向行走至C处,此时需把方向调整到与出发时一致,则方向的调整应是_______(填“左”或“右”) 转______°.
11. 三角形一个外角平分线平行三角形一边,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
12. 如图,AB∥CD,直线MN分别交AB、CD于点E、F. EG平分∠AEF,EG⊥FG于点G, 若∠BEM=50°,则∠CFG=______°.
13. 在同一平面内有a1,a2,…,a100共100条直线,如果a1∥a2,a2⊥a3,a3∥a4,a4⊥a5,a5∥a6,…,那么a1与a10的位置关系是______,a1与a99的位置关系是______.
14. 如图,在下列三角形中,若AB=AC,则能被一条直线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的是 ______.(只填序号)
(第 14 题)
三、解答题
15. 如图,AD⊥BC于D,EG⊥BC于G,∠E=∠1,那么AD平分∠BAC吗?试说明理由.
(第 15 题)
16. 如图,△ABC中任意一点P(x0,y0)经平移后对应点为P1(x0+5,y0+3). 将△ABC作同样的平移得到△A1B1C1.
求:(1)A1、B1、C1的坐标;
(2)△A1B1C1的面积.
(第 16 题)
17. 已知:如图,∠PBC和∠QCB的平分线交于点O,EF经过点O且平行于BC,分别与PB,QC交于点E,F.
(1)如图(1),若∠PBC=50°,∠QCB=60°,求∠BOC的度数;
(2)若∠PBC=α,∠QCB=β,用含α,β的代数式表示∠BOC的度数;(直接写出结果)
(3)在第(2)问的条件下,若∠PBC的平分线和∠QCB的邻补角的平分线交于点O, 其他条件不变,请在图(2)中画出相应图形,并用含α,β的代数式表示∠BOC的度数.(要有推理过程).
(第 17 题)图 1图 2
18. 如图,直线BD分别交AE,CF于B和D,∠1+∠2=180°,∠DAE=∠BCF,DA平分∠BDF.
(1)AE与FC会平行吗?说明理由.
(2)AD与BC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3)BC平分∠DBE吗?为什么.
19. 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
(1)如图a,若AB∥CD,点P在AB、CD外部,则有∠B=∠BOD,又因∠BOD是△POD的外角,故∠BOD=∠BPD+∠D,得∠BPD=∠B-∠D. 将点P移到AB、CD内部,如图b,以上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说明理由;若不成立,则∠BPD、∠B、∠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
(2)在图b中,将直线AB绕点B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交直线CD于点Q,如图c,则∠BPD﹑∠B﹑∠D﹑∠BQ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不需证明)
(3)根据(2)的结论求图d中∠A+∠B+∠C+∠D+∠E+∠F的度数.
参考答案
1. B 2. B 3. A 4. D 5. B 6. C 7. 25° 8. 70°
9. 50°或80°10. 右80 11. 等腰三角形12. 65
13. 平行垂直14. 1,3,4
15. 平分理由略
16.(1)A1(3,6),B1(1,2),C1(7,3)(2)12
17.(1)125° (2)180°-1/2(α+β) (3)90°-1/2(α+β)
18. 略
1.数一数,写一写,比一比。
2.
(1)一共有( )只动物,的右边有( )只。
(2)从左数, 排第( ),排第( )和第( )。
(3)从右数,在第8只动物下面画个△;把右边的3只动物圈在一起。
3.
4.
比少( )个,比( )( )个。
5.我今年( )岁,3年前我( )岁,2年后我( )岁。
6.我们班有( )个小组,从前往后数我坐第( )位。
二、细心算一算(12+8+8=28分)
1.看谁都算对。
2+4= 5Ha2= 5+2= 7Ha2Ha4=
3Ha3= 4+5= 10Ha6= 2+3+5=
5+3= 7Ha0= 0+8Ha3= 9Ha6+6=
2.
3.龟兔赛跑。
三、开心玩一玩(9+8+6+4=27分)
1.分水果。
2.小马过河。(按得数从大到小连上线。)
3.捉迷藏。(桃子后面藏着什么数?)
4.按要求画珠子。
(1)一共有7颗。
(2)再画7颗,一共有……
四、专心解一解(8+4+4+6=22分)
1.看图列式计算。
(1)
(2)
2.说一说图的意思,再解答。
飞走了( )只。 又飞来了( )只
3.
(1)原来有萝卜多少个?
(2)再拔掉3个萝卜,还剩多少个?
4.
(1)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版
“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大的三角形(或长方形),感受平面图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或长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人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拼组。
学生状况
学生64人,其中一部分来自城镇,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四种基本的平面图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基本能分清不同的平面图形,但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了解。而另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所受学前教育较差,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明了,对它和立体图形的关系更是一无所知。
教学目标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培养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活动一:借玩具小熊猫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进行表演的玩具小熊猫,“小朋友们,我是谁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玩玩,好吗?我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请你们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拿在手里,谁来告诉大家,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触摸物体表面,初步感知“体、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1:摸起来挺硬。生2:滑滑的。生3:有的面平平的,有的面弯弯的……
揭示题:认识平面图形。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将学生们喜欢的玩具动物小熊猫带进了堂,将教师的语言转换成小熊猫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有趣。再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感知其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活动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让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动态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生答: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
师启发谈话:“我们能从这些物体上找到长方形,那么能从它们上面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
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演示:
①从正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
②从圆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
③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明白“体、面”之间的关系。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里。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教师通过的动态演示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教师同时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教师拓展性的设问,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三、活动三: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上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出的是什么。
师说:“小朋友们,这些图形挤在一张纸上一点也不舒服,于是它们找到了四座房子,它们跳呀跳,跳到了我们的黑板上,想请小朋友帮它们分房子。小朋友愿意吗?”(小黑板出示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点名请学生给图形按“门牌”分房子。
让学生评价结果。
【如何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物体描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分房子的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增进了一步。】
四、活动四:实践运用
师(出示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说:“图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它们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看这些图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愿不愿意给它们穿上它们喜欢的衣服。”请学生给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形涂色。
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平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标精神的体现。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寻找身边图形的活动,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五、活动五:图形拼组。
小熊猫:“小朋友玩得真不错,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生1:用图形拼各种物体。生2:用图形画各种物体……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可以用各种图形画,也可以用现有图形拼组,由学生自由选择。
有的学生拼出了一辆坦克;有的画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鸡,烟囱还冒着烟;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车,好长好长的车厢,他说,我要在这儿安我的家,我住这,小猫住这,等等,我们想到哪儿,马上就可以出发……
拼好后,学生们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有的学生看见了别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见学生的互相学习是多么的有效。在学生广泛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说说用了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物体。
长宁中心小学
游凤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的形状。
2、认识这些形体的简单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刺激,使学生能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认识基本的立体图形。
2、从生活中逐步抽象、辨认出基本的立体图形,在活动中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种形状的物体模型、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在国外,到了12月,就有一个大家都特别喜欢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圣诞节)瞧,圣诞老人带来了许多礼物,猜一猜,都有些什么礼物呢?(学生发言)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描述物品的样子。请同学上来摸一件物品,用自己的语言或手势描述一下它的样子好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各种形状是怎样的)
3、归类。
圣诞老人还有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你们会分吗?请同学们开始分类。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2)小组汇报。
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分成几种情况。一堆是长长方方的,一堆是四四方方的,一堆是直直的像柱子,一堆是圆圆的的球。(如果有的小组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为一组,先不要急于否定,可以让其他小组谈谈分开的理由)如果有的学生直接说出了长方体、正方体等名称,可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3)揭示概念。
生给每一类物品起名,再介绍每一类物品在数学中的名称。能不能根据它们的样子给它们起个名字?
学生如果起对了,教师给以表扬,如果不对,可追问:你为什么给它起这个名字?说说你的理由。再揭示数学家给它们起的名字。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2)汇报交流。学生回答多种图形的形状。
师总结: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长方体和正方体确实是有很多地方一样,并且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引申出长方体的图形。用同样的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引申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学生列举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巩固所学,游戏激趣。
1、做游戏:“看谁摸得准”。
每小组指定其中一人说出物体的特征,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2、找朋友。
完成课本第71页“练一练”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填表。
完成课本第71页“练一练”的第2题。指名说出图中图形的名称,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动手搭你喜欢的东西。
完成课本第71页“练一练”的第3题。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最开心的是什么?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指名学生说一说。
六、课外延伸,巩固发展。
请每一位同学回家后搜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可以画,可以写,也可以带实物,明天再跟同学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长长的、有面、棱、顶点 正方体:方方的,有面、棱、顶点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 球:圆圆的,可以任意滚动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教材设计的是“牧童骑牛”的剪 贴画,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激起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欲望,进而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摆一摆,在实践中体会平面图形的的特征。
认识平面图形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并不难,可难的是与立体图形分清楚。学生在这之前,通过“认识物体”一课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这四种立体图形。同时,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遵循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规律:立体→平面→立体。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知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说实话,谈到让一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我真是害怕,一节课要不停的组织教学,调动浑身的解数,全身的细胞,去组织教学。于是我这样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上下功夫。在课的导入时,引领学生参观“图形王国”,欣赏立体图形,巧妙地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然后展示学生作品“牧童骑牛”,激励学生想去认识这些平面图形,从而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2.电脑演示,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大量使用课件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索阶段,先让学生独自想办法怎样从立体图形上得到平面图形,然后用电脑验证从立体图形上得到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面在体上。再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图形分类等活动,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自主练习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面图形、辨认平面图形,最后欣赏生活中平面图形做的建筑。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3.独立思考,有效合作。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自主地思考。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独立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电脑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验证,获得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空。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的交流讨论,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的,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例1 如图1,射线OC和射线OB表示的是同一条射线吗?射线AB和射线BA表示的是同一条射线吗?
错解 射线OC和射线OB表示的不是同一条射线,射线AB和射线BA表示的是同一条射线.
分析 只有两条射线的端点和延伸方向都相同时,两条射线才表示同一条射线,而不是看表示射线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因为射线OC和射线OB的端点都为O,延伸方向都相同,所以射线OC和射线OB表示的是同一条射线.而射线AB和射线BA由于端点不同,且延伸方向也不同,所以射线AB和射线BA表示的不是同一条射线.
正解 射线OC和射线OB表示的是同一条射线,射线AB和射线BA表示的不是同一条射线.
例2 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①延长射线OA;
②直线比射线长,射线比线段长;
③如果线段PA=PB,那么点P是线段AB的中点;
④连接两点间的线段,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A?郾 0 B?郾 1 C?郾 2 D?郾3
错解 选B或C或D.
分析 (1)由于射线是向一方无限延伸的,因此不能说延长射线,但可以说反向延长射线.(2)由于直线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射线是向一方无限延伸的,它们都是不可度量的.所以不能比较长短.(3)如图2,线段PA=PB,显然点P不是线段AB的中点.(4)两点间的距离是表示大小的量,而线段是图形,二者的本质属性不同.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因此①②③④均错误.
正解 选A.
例3 已知A、B、C三点,过其中每两点画直线,一共可画几条直线?
错解 3条.
分析 由于已知条件并未指明A、B、C三点的位置,因此它们可能在一条直线上,也可能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要分情况讨论:当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时,只能画出1条直线(如图3);当A、B、C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可画出3条直线(如图4).
正解 3条或1条.
例4 我们知道,若线段上取1个点(不与两个端点重合,以下同),则线段的条数为1+2=3条;若线段上取2个点,则图中线段的条数为1+2+3=6条;若线段上取3个点,则图中线段的条数为1+2+3+4=10条……请用你找到的规律解决下列实际问题:杭甬铁路(即杭州——宁波)上有萧山、绍兴、上虞、余姚4个中途站,则车站需要印的不同种类的火车票为( )
A?郾6种 B?郾15种 C?郾20种 D?郾30种
错解 选B.
分析 杭甬铁路上有4个中途站就相当于是一条线段上有4个点,根据题中的规律可知共有1+2+3+4+5=15条线段,很容易就认为不同的车票种类为15种,所以就错选B;由实际生活我们知道火车票应该要往返的,所以应该用15×2=30种.
正解 选D.
例5 下列关于平行线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②过平面内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线段若不相交,则一定平行;
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若不相交,则一定平行.
A?郾1个 B?郾2个 C?郾3个 D?郾4个
错解 选B或C或D.
分析 (1)平行线的定义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是平行线的前提条件,不可缺少.所以①的说法不正确.(2)平面内的一点若在已知直线上,则所作的直线就和已知直线重合成一条直线了,因此必须强调“过直线外一点”.所以②的说法不正确.(3)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线段或射线平行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若两条线段不相交,它们所在的直线可能相交,因此并不一定是平行的,所以③的说法不正确.(4)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就两种:相交或平行,若两条直线不相交,就一定平行,所以④的说法是正确的.
正解 选A.
例6 下列关于角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两边越长,角就越大;角的两边越短,角就越小;
③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A?郾0个 B?郾1个
C?郾2个 D?郾3个
错解 选B或C或D.
分析 (1)角的概念有两种表述方式:一是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二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认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是不严密的,必须强调两条射线有公共端点.(2)角的两边是射线,射线是无限长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只与角两边的张开程度有关.所以②的说法不正确.(3)两个角是对顶角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公共顶点,二是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因此有公共顶点且相等的两个角不一定是对顶角,所以③的说法不正确.
正解 选A.
例7 下列说法:①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②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③一条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④在同一平面内,经过一点能画一条且只能画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正确的个数是
( )
A?郾1个 B?郾2个
C?郾3个 D?郾4个
错解 选A或B或D.
分析 (1)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为两对对顶角,而对顶角是相等的,所以说只要两条直线相交,必有两个角相等,不能说明两条直线是垂直的关系,因此①的说法不正确;(2)而如果这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其他的三个角就也都是直角,则这两条直线垂直,因此,②的说法是正确的;(3)过直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作出该直线的垂线,所以说一条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③的说法是正确的;(4)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都可作出一条和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所以④的说法正确.
正解 选C.
例8 直线l外有一点P,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是指( )
A?郾点P到直线l的垂线的长度 B?郾点P到直线l的垂线
C?郾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的长度 D?郾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
错解 选A或B或D.
分析 本题错在对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概念理解不到位,点到直线的距离指的是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而垂线是一条直线,不能度量,更没有长度可言;垂线段是一条线段,是基本的图形,不能用来表示距离,垂线段的长度才是一个具有单位和数值的量.
内 容: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
主 备:李彩云 备课人员 :张宏芳 高凤国 杨学慧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学习重点:
1、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实物图到一般模型的抽象过程。学习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准备:
1、每小组自备形状各异的实物、积木等。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立体模型。学习过程:
一、导入(5分钟):出示教学用图,问“小朋友们看,这是谁?”“小朋友们喜欢小叮当吗?小叮当有许多小宝贝,你们都认识吗?”(教师出示几样物体,学生辨认)
二、操作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18分钟):
1、分一分:可是这些小宝贝太乱了,小叮当想让能干的小朋友们帮帮忙,每个小组都有一篮子小宝贝,它们都混在一起了,有铁做的、塑料做的,大的小的,花的绿的等等。和小组小朋友讨论,你们认为哪些是相同的分成一堆,看看能分成几堆?一堆堆整理放好。
2、议一议:小组里的小朋友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3、指名汇报讨论情况:“其它组小朋友要注意听他们是怎么分的,待会给他们提点建议。”“你们同意他们的分发吗?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4、再分一次:这组小朋友把小宝贝分得很清楚,他们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了一起,分成了4堆,你们也会和这组小朋友一样,按形状来分吗?现在请小朋友们再分一次,分完的小组可邀请别组小朋友参观,介绍一下你们怎么分的。
5、再指名几个小组汇报。
6、出示课题:小朋友们真厉害,把原来乱七八糟的物体都分好拉。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教师板题:认识物体。
7、起名字:小朋友们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分成了4堆,可是他们都还没有名字呢!小朋友们都有好听的名字,小叮当的小宝贝也想有个名字。谁能根据他们的形状,给每一堆物体起个名字呢?(教师展示出平面图,并配以名字)正方体长方体 圆柱 球。
8、认一认:大家起的名字真好!现在请小朋友们在小脑袋里记下这些图形和名字。每个人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拿在手上,仔细看清它们的样子。拿了正方体的请举起来,是长方体的请举起来,你认为是圆柱的举起来,拿到球的小朋友举高点!
9、操作感知各形状物体的特征:好啦!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这些物体的形状,现在请小朋友拿出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摸一摸它们的面、边,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和小组小朋友说一说(指名汇报,如果有必要可伺机让学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兄弟长得太像了,老师都把他们两搞混了,哪个小朋友能干!有什么好办法能认出他们呀?”教师拿出模型让学生区分两者)再拿出一个圆柱和球,玩一玩,摸一摸,滚一滚,和小组小朋友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指名汇报)
10、教师举物体,全班一起说是什么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好!现在请小朋友们轻轻地把东西放回篮子里)
11、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盲人摸物”,教师找个学生示范,请一个小朋友蒙上眼睛,教师拿出一个物体,学生摸摸后并说出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小组内玩这个游戏)“小朋友们太聪明拉,一下子就猜对拉,现在我们换个玩法,这回是老师说物体形状的名字,请你摸出一个这个形状的物体来!”(小组内再一次玩“盲人摸物”的游戏)
12、联系生活:游戏好玩吗?下课以后小朋友们再继续玩好吗?(教师出示室内图)现在请大家看,这里有幅图,画的是哪里呀?(家里)那有什么东西是今天我们学过的形状?(指名回答)那么你们在家里、教室、学校、大街上还看到过什么东西是这些形状的啊?(先指名说,再和小组小朋友说)
三、课中休息(2分钟):小朋友们真能干!帮小叮当整理了百宝袋!小叮当高兴得唱起了《小叮当歌》,我们一起唱好吗?(教师放歌,学生跟着边唱边跳)
四、巩固练习(4分钟):
1、搭一搭:小朋友,你们当过设计师吗?那我们现在就来当当小小设计师,用桌子上的物体搭一搭,摆一摆你自己喜欢的东西。
2、指名汇报:“说说你用什么图形摆了什么?”
五、总结(1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图形?
六、课堂练习: 1.必做题:练习题1、2 2.选做题: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3.思考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主 备:李彩云 备课人员 :张宏芳 高凤国 杨学慧
学习目标:通过触摸、拼摆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本单元所学立体图形的认识,初步体会图形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学习准备:教师和学生各准备一些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教师还要准备几个其他形状的实物,如棱柱形铅笔,三棱柱积木等。学习过程:
一、介绍“找物品”的方法(8分钟):
师:请同学们把课前准备好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拿出来,同桌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收集的实物的形状。
同桌学生互相介绍完后,让他们把自己的每种形状的实物各选一个,集中起来放在一个大桌子上或地上。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4组,每组同学各管一种形状的实物,把这些实物分一分类。管正方体的要把正方体的实物归为一类。分好类后,各组同学摸一摸、说一说本组那类实物的形状,再选两个代表在班里说一说实物的形状。对于非本单元所学形状的实物,可以归为一类,交给教师,教师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体不是我们这一单元所学的,但是它们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以后我们在中学会学到。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分好类的物体收拾好,以便在下面的活动中使用。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做“摸实物”、“搭积木”、“随意拼”三种游戏。
二、介绍“摸实物”的方法(8分钟): 1.准备实物教师从“找物品”的活动收集起来的实物中,选一些形状稍大的便于确定形状的实物(包括棱柱形实物,如棱柱形铅笔,三棱柱积木)放在地上。
2.摸实物把做“摸实物”活动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请一小组作示范说明游戏规则:先让一个同学拿出一个立体图形(如圆柱)给另外两个同学看,看清后把这两个同学的眼睛蒙上,然后让他们从桌子上摸出这种图形,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如果摸错了,可以让他们继续摸,直到摸对为止。然后再给蒙上眼睛的同学各拿一个立体图形,让他们摸一摸,说出拿出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这样做两次后,让进行判断的同学来出题摸实物。
三、介绍“拼积木”的方法(8分钟):
1.教师示范,用积木边拼边说:“我用4个大小相同的长方体可以拼一个大的正方体,还可以用2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
2.学生拼积木,请同学们自己拼一拼,看能不能用几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一个大的正方体或长方体,能不能用大小相同的长方体拼一个大的正方体或长方体?学生拼的时候,教师注意巡视。集体订正时,从用几个长方体拼成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用几个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拼法中各选一种展示出来,让学生说一说拼成后的立体图形各用了几个什么形状的积木。
四、介绍“随意拼”的方法(6分钟)
1.带着拼,教师边拼边说:这里老师用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和两个圆柱拼了一辆汽车,同学们,你们也能拼一辆汽车吗?让学生自己拼,教师巡视,如果学生拼的汽车的形状、大小和教师拼的不一样,只要能看出是汽车就行。2.随意拼,师:同学们除了拼汽车,还会拼其他东西吗?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拼摆一些东西,拼摆用的实物可以是积木,也可以是其它东西,例如拼坦克,可以用长方体的饮料盒作车身,用易拉罐作车轮,用圆柱形的积木作炮筒。学生拼好后,教师选几件有趣的东西展示给全班同学,让拼的同学告诉大家拼的是什么东西,各用了什么形状的物品。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一、必做题:练习题3、4
二、选做题:数一数,填一填。
三、思考题:你能帮妈妈整理衣柜吗?连一连。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主 备:李彩云 备课人员 :张宏芳 高凤国 杨学慧
学习目标 :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类比的思想和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难点: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
学习准备: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等),每个学生准备两张白纸。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3分钟):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看一看,老师拿出来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教师出示:牙膏盒、魔方、易拉罐、乒乓球„„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出示三棱锥,问:你认识这个图形吗?(这个图形叫三棱锥,它也是立体图形)说一说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图形?(学生自由说)教师把这些物体一字排开,让学生从左到右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形状。
二、认识平面图形(15分钟)。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摸一摸,问:你有什么感觉?摸的的面是什么形状?师:谁来摸一摸,老师手上长方体的长方形在哪?(学生找出长方形)
2.让学生在自己的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上找图形,并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3、指名说,教师把学生找到的图形从立体图形上分离出来,贴于黑板上,师:这些图形是物体上的一个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4.让学生说说:从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
5.师: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形状画到一张纸上吗?请学生演示各自不同的方法,然后教师在黑板上沿长方体的一个面画出长方形。师:你会画吗?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办法画出并剪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各2个。
6.师:请根据这些图形的形状,把样子很像的放在一起。让学生给各种形状找“家”,把相同的图形贴在黑板指定的地方。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指名答)
7.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边想边在空中画教师说的形状。
8.教师拿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若干,让学生快速辨认形状,以抢答形式进行。
三、联系生活实际(5分钟):师: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或三角形的?学生自由说。
四、发展练习(4分钟):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组合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展示出来。
五、小结(3分钟)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谈收获。
六、课堂练习(10分钟):
一、必做题:练习题5
二、选做题:涂 色。
三、选做题:下图中每一行的规律是什么?哪行不同哪行画“√”。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主 备:李彩云 备课人员 :张宏芳 高凤国 杨学慧
学习目标:进上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学习重、难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学具准备: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学习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15分钟):
1.小朋友们上节课你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长方体 正方体 球 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
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小结,派代表全班交流
学生小结
不同点
共同点
长方形
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
4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不断开的 圆
没有角
(即封闭的)
三角形
有三条边
三个角
二、巩固发展(10分钟):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做一做: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
小组讨论合作
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
全班交流展示。
三、提高练习(5分钟):
1、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是什么?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请把它圈起来。
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2、小结:如果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是什么形,那么它就可以画出什么形状来?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想问的?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1、必做题:在每一个□中不同的是什么?用“√”画出。
2、选做题:有关系的东西用线连起来。
3、思考题:看一看,填一填。
1.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8页例题及“想想做做”与练习。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认图形》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的边数,使学生知道还可以以图形的边数来分类、命名。这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活动,使学生关注图形的边数,知道可以按边数来命名一些平面图形,并感受图形间的联系和变换。
(3)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学会用数边数的方法,认识并判断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感受图形间的变换。
5.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教材从学生熟知的具体事物导入,先让学生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各有几条边,知道它们都是四边形,使学生初步感知可以以边数来命名一些图形。“试一试”让学生知道除了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其他形状的平面图形;再通过数一数、说一说形成“要想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想想做做”通过想一想、围一围、搭一搭、折一折,分一分,剪一剪,进一步巩固对多边形的认识,知道图形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同时也培养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注重激发兴趣:
课始出示学生已经学过的图形卡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兴趣。课末,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既培养了学生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的数学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鼓励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例如课中的搭一搭、折一折、分一分,课末,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多边形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3.联系生活教学法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课中出示水立方、足球、六边形桌子的图片旨在体现这一理念,使学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学习就在我们身边。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去图形王国去玩,好吗?(依次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三角形彩色卡片)这是……(生依次齐说)
【设计意图:出示已经学过图形,并且制作成精美的图形卡片,复习旧知,引发新知。激发学生兴趣。】
(二)主动探索、操作领悟。
1.认识四边形
(1)是的,它们可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其实,他们还有个共同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猜猜看?
(如猜不出,仔细观察这几个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数一数它有几条边?你来数一数。如猜出,教师就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数一数吗?)
这几个图形都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2)下面我们来判断一下这几个图形是不是四边形。(依次出示梯形、不规则四边形、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
2.认识五边形
(出示五边形。)你能给这个图形取个名字吗?(贴图形)你能说说什么是五边形吗?对,有5条边围成的图形都是五边形。(板书:五边形)出示不规则五边形。生判断。
3.认识六边形
(出示六边形。)这个图形是不是呢?(贴图形)由六条边围成的图形称为六边形。(板书:六边形)出示不规则六边形,生判断。
4.拓展
假如一个图形是七条边会是几边形?八条边呢?看来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怎么办?数一数它有几条边。
【设计意图:以图形卡片的形式出示,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几边形,并学会来数图形的边。出示相应的不规则图形,引发认知冲突,巩固学生思维。最后延伸要判断几边形只要数几条边,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3
数多边形。师示范第一个图形。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2.生活中的多边形。(出示水立方图、足球图片、六边形桌子,让学生找到多边形并数有几条边。)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出示水立方、足球、六边形桌子的图片旨在体现这一理念,使学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学习就在我们身边。】
3.搭小棒 想想做做2
在生活中有这么多多边形,那你想不想动手做一个?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我们来动手搭一搭。仔细听要求:
用最少的小棒搭出五边形,看谁动作快。(学生迅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检查。)搭五边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用“4根可以搭五边形吗?”)
用最少的小棒搭出六边形,(学生迅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检查。)你们用了几根小棒?搭六边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自主地探究,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3.折一折 想想做做4
小朋友的手真巧,看,这是一张会变魔术的四边形的纸,它能变成五边形,六边形,还能变回四边形,你相信吗?
好,请看我来示范,将四边形的纸对折,再展开,将下面的角沿着中间的折痕折上去,现在变成几边形了?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示范数)
现在请小朋友拿出桌上的长方形纸,跟我一起变。第一次,变成几边形了?第二次,变成几边形?你能数给同桌小朋友看吗?第三次,现在是几边形?第四次几边形?第五次,又变成几边形?真有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折一折,体会图形之间的相互变换,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4.分一分 想想做做5
引导生读题。找出注意点。依次完成三题。
打开课本27页第五题,请小朋友用划线的方法分一分。
先分第一个。演示错误分法。你同意他的分法吗?为什么?(有没有比他更少的?没有全部分完。有交叉)出示正确的。请有错的同学改正过来。现在试着分分第二个图形。
分第二个,展示错误,你同意他的分法吗?为什么?出示正确的,对比展示不同的分法。
小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分图形时不能有交叉线,否则就不是最少的三角形,我们只要从一个顶点出发,分别与其他不相邻的顶点连线就可以了。
分第三个图形,展示错误,你同意他的分法吗?为什么?出示正确的,对比展示不同的分法。刚才小朋友们分的方法不一样,但是分下来都是四个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分一分,体会图形之间的相互变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全课总结。
今天在图形王国玩得高兴吗?有什么收获呢?在图形王国里原来图形是可以互相变换的。
六、拓展剪一剪。
下面我们来剪一剪,变一变。请看第6题。
在一张正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看剩下的是什么图形?
展示三种不同的方法。师介绍常见的剪法:1。由一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三角形。2。由一个顶点到一条边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四边形。3。由一条边到另一条边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五边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剪一剪,体会图形之间的相互变换,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小朋友们真厉害!很多小朋友都创作出不同的剪法。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自己的创作。
板书:四边形 依次板贴四边形的卡片
五边形 依次板贴五边形的卡片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一课时,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起始课,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是“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针对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将知识点蕴含在四个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活动一:通过创设图形城堡情境,让学生回忆立体图形;再通过质疑机灵狗为什么要用圆柱做车轮,而不用长方体,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上找一找、摸一摸“平平的面”引入对新知的学习。活动二:让学生通过描一描、印一印的方法把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帮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也帮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活动三: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身边的`平面图形。活动四:让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平面图形。
本节课虽然充分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悟。但是有很多方面存在的不足:一是质疑机灵狗为什么要用圆柱做车轮,而不用长方体时,只让个别学生摸长方体“平平的面”和圆柱“弯曲的面”,没有让全班学生体验;二是学生上台汇报从立体图形上“请”的面是什么图形时,没有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特征;三是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如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方面。4.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儿童化,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激励评价语言有待加强。
【认识图形一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教案06-13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教案06-19
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12-26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12-19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平面图形教案10-30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反思07-04
二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10-27
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认识》参考教案10-20
中班数学:认识图形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