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计电算化管理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会计电算化管理(精选8篇)

浅谈会计电算化管理 篇1

摘要:工会通过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提高了工会财务工作效率,规范了会计财务管理方法。本文就工会会计电算化的现状进行分析, 就目前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以适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工会 会计 电算化

作者简介:冯华(1970-)女 山东淄博职业学院工会 经济师 邮政编码255000

我国会计电算化经过20多年来不断地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会计电算化在基层工会会计管理中的推广和使用还是近几年才全面展开的,通过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工会财务管理水平和核算速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本文就工会会计电算化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以适应工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需要。

1.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在工会会计管理中的意义

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该时期会计电算化处于缓慢的自我发展阶段。第二阶段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该时期主要用于工作量大、简单重复的单项会计业务,如会计核算工作和工资发放管理工作。第三阶段是90年代末至今,会计电算化软件向ERP软件方向发展,主要应用于资金管理、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上。在会计电算化软件使用方面,沿海地区领先于内陆地区,发达地区领先于不发达地区,很多单位都是手工帐与电算化并存。但会计电算化在工会会计管理中的推广和使用还是近几年才全面展开的,内容涉及工会会计的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工会经费的收入及支出管理、工会

财产的管理及核算、会计报表及档案管理等基础工作。实现会计电算化是工会财务会计工作日趋多元化,复杂化的需要,是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服务于职工的需要,是促进和提高工会会计人员素质的需要,是依法管理、规范运作的需要,也是把先进的生产力应用于工会财务管理的需要。

2.当前工会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制度不完善

目前工会财务管理中,会计电算化开展程度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部门领导和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重视程度不够,传统思想作崇,总认为工会会计业务量不大,以前手工帐也挺好,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存在着 “重硬轻软”的思想,重视对硬件的投资,而忽视对软件的投入和使用,认为电算化就是买台电脑,上一些会计软件,没有真正使用好。个别领导甚至认为这些过去完全由手工记帐完成的工作,没有必要再花钱,从而可以节约单位的资金。还有一个原因,部分工会财务管理人员岁数偏大,不愿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得过且过,宁可保守现状,也不愿意冒风险,没有建立强制执行和约束机制。

2.2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低下

会计电算化不单是计算机知识的使用,也不仅是会计软件的掌握,它是会计管理统筹规划在内的一项系统工程。许多管理人员忽视了这一点,在电算化开展初期,往往指定一名非会计人员负责,大多是计算机专业人员,而这些人员由于对会计制度缺乏了解,因此软件的使用效果不理想。有的单位即使安排相关的会计人员学习,但不具

体要求,依然默认原来的手工记帐,此外可能由于部分会计人员缺乏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不能熟练掌握和使用,更不用说开发和升级,使得电算化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低下。

2.3缺乏合格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很多会计人员很难做到这两方面都熟练,存在着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个别工会会计人员年龄偏大,学历较低,在工会的财务管理中,一方面这些人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后期继续教育不够,难以适应软件的升级,在电算化软件使用过程中存在抵触情绪,不能做到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有机结合。

2.4缺乏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

目前,在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中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主要是:(1)师资严重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培训机构临时聘请其他单位的一些兼职教师授课,这些人很多只懂计算机却不懂会计或只懂会计而电脑操作又不熟,责任心不强。(2)培训目的定位不正确。个别学员只是做到培训了,考试及格就完成了培训任务,会不会、用不用再说。(3)个别培训机构在培训目的定位上经常存在一些短期行为,如对个别学员只收钱不培训,考核松散,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培训事业严肃性和重要性。

2.5会计电算化软件有待进一步完善

会计软件的质量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物质基础,决定着电算化工作的深人程度,但目前使用的软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

现在:(1)安全性与保密性差。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2)数据库缺少必要加密措施,可以很方便从外部打开修改。还有一些商业软件为了占领市扬,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的功能,这些都为会计资料真实可靠埋下了隐患。(3)软件操作比较麻烦,且台账信息提供也不方便,多数单位都采用手工登记或另设电子表格登记。(4)供应商日常的服务不到位,对用户的服务是一次性的,即安装软件、帮助会计人员操作,短则半天,长则一天,没有跟踪服务。

3.对工会会计电算化的措施分析

3.1提高认识,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管理体系

提高认识,开拓思路,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管理体系,促进工会财务管理向深层次发展,使财务管理工作更趋科学化、合理化,并建立强制执行和约束机制。

3.2.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

针对某些会计人员对电算化安全的担心,要完善必要的计算机软件与网络安全控制措施。网络的日益普及,使企业信息共享变得方便迅速,但实现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增加了泄密和受网上黑客的攻击等诸多问题。为了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应采取必要的计算机软件防范系统控制,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等,建立逐级查看允许权制度。

3.3进一步完善会计软件

无论是统一开发会计软件,还是单位自己研发的会计软件,会计

软件对财务信息的处理过程,一定要受会计准则的约束,得出的财务报表也要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格式,特别是会计科目一定要符合国家统一的规定,不得自行设置与众不同的科目和科目编码。加强会计软件的易用性。很多会计人员不太熟悉计算机知识,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会计软件的功能,就必须在设计时,站在会计人员的角度,切实考虑软件的可操作性,开发出实用易懂,易操作的会计软件。目前各地工会使用的大都是全国总工会指定的新中大会计软件,借新会计制度出台,上级工会应加强与软件开发部门的联系,进一步更新、完善会计软件,如将经费使用绩效考核等内容纳入财务分析模块。

3.4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工会财会人员是工会的当家理财人,是工会组织机构重要办事人员。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都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其目的一方面为了参与企业管理,更多地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使会计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会计人员劳动强度得到降低,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经营管理。过去,基层工会会计一般都是非专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实现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的程序和方法发生了较大变化,会计电算化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会计人员素质。这样,迫使会计人员加强学习,包括会计专业知识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

3.5加强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

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会计电算化的使用大大

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水平;增强了提供信息的能力,为加强管理提供经济效益创造条件;有利于推动会计职能从单一核算型模式向核算和管理有机结合的综合模式转变。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财政部门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的管理与监管,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等。(2)统一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主管部门紧扣会计电算化培训大纲,进行有计划的开展。(3)培训单位应尽快完善教学设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长久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5)各单位加强检查、考核和指导,强力推行电算化

3.6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完善有效的计算机系统及财务管理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安全之本,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电算化系统维护、管理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是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的基础。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应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做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规范在会计电算化情况下的会计工作,杜绝软件的非法功能,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各单位工会也应及时修改会计管理章程,加强考核,建立强制执行和约束机制。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会计电算化把计算机技术和财务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工会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既要精通计

算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财务理论和会计知识,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在工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为工会财务管理提供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对促进工会财务管理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建琦 试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与完善[J].财经界,2009,(12)

[2] 陈 涛 当前会计规范化管理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1)[3] 张宝林 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1)[5] 张艳红 对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22)[6] 赵 颖 会计电算化与工会财务管理[J].工会论坛,2008,(01)

作者姓名:冯华(1970-)女 山东淄博职业学院工会 经济师

联系电话:***

浅谈会计电算化管理 篇2

一、会计电算化中会计档案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 正确界定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内容

在会计电算化情况下, 除了打印输出的账、证、表以外, 整个系统开发形成的全套档案资料都属于会计档案的范畴;另外对存有会计数据的有关介质也应妥善保管。会计电算化施行以后, 会计行业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传统的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用材料, 它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这些史料和证据具有严格的数据平衡性、时序性和严肃性, 不得随意篡改。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 由于产生了许多依附于计算机磁性介质上的数据与文件, 财务人员的所有日常工作以及历年会计资料的调阅均在计算机上完成, 随之赋予了会计档案许多新的特点。

1、会计电算化档案存储的范围和领域扩大后, 会计电算化档案不仅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 而且还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和其他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

2、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的调用需要使用一定的软硬件环境, 虽然传统的会计档案具有直观可视性, 但是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会计档案则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环境中才能得以使用和审阅。

3、在会计电算化档案的保管中不仅有记录会计资料信息载体的纸张, 还有一些不易保管的磁性介质或光盘, 因此, 在信息的保管上应注意对这一类档案的保存。

4、提高对会计档案的安全性、完整性的管理。会计电算化档案具有易遭破坏, 难留痕迹的特点, 同时它们又受到载体的质量、载体存放环境、载体信息以及存储的有效期等条件的制约, 从而增加了会计档案在保管上的难度。

5、会计电算化档案需要科学的管理。实行电算化的时间越长, 会计档案与财务软件的版本越多, 会计电算化的管理才能更为科学有效, 所以进行科学化的会计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 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的生成与管理

1、根据原始凭证在计算机上直接编记账凭证, 由计算机打印输出。在这种情况下, 记账凭证上应有录入员、稽核人员和会计主管人员的签名或盖章。收付款记账凭证还应由出纳人员签名或盖章。打印生成的记账凭证, 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立卷归档保管。

2、电算化后的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应当打印出书面形式, 其保存期限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考虑到计算机打印的特殊情况, 在《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对会计资料生成作了一些灵活规定:

(1) 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要每天登记并打印输出, 做到日清月结。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打印, 由于受到打印机条件的限制, 可采用计算机打印输出的活页账页装订成册。如果每天业务较少、不能满页打印的, 可按旬打印输出。

(2) 一般账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按月或按季、按年打印;发生业务少的账簿, 可满页打印。

(3) 在所有记账凭证数据明细分类账数据都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情况下总分类账可用“总分类账本期发生额及余额对照表”替代。

(二) 电算化会计档案受质量、温度湿度、磁场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易受破坏, 在管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选用保存会计档案的存贮介质时, 应特别注意选用质量较好、可靠性较高的介质, 存贮介质的质量关系到会计档案能否被使用, 而纸张的质量只会影响到使用效果。

2、对存放在存贮介质上的会计档案应写好保护字样, 存放在防潮、防热、防尘、防磁的场所。

3、对存放往年会计档案的介质应定期复制, 如每半年复制一次且最好复制双份存放在不同的地点。

4、对使用时间较长的存贮介质应定期进行替换。

5、对硬盘上的会计档案应定期备份到软盘或光盘上。

(三) 电算化会计档案易修改且不留痕迹, 在进行管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对硬盘上的会计档案, 应具有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 防止对会计档案进行修改, 用户识别控制, 防止非法用户接触会计档案。系统自动进行操作登记, 建立加密的机内操作日志, 监督系统操作。

2、数据存取权限限制, 对安全保密程度不等的数据, 应给不同的使用人员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 防止越权使用。

3、对存放在软盘或光盘上的会计档案应至少一式两份分别在会计和计算机操作部门的档案柜存放, 以防止某一方面存贮介质损坏造成数据丢失或单方面修改会计数据。

(四) 电算化会计档案和软件版本密切相关

在对电算化会计档案进行管理时应注意保存各种版本软件系统的软件档案和相应的磁性介质或光盘会计档案。在具体进行操作时可在存贮介质的标签上注明软件的版本号, 保存会计档案的介质上标明与哪个版本的会计软件相对应。

(五) 电算化会计档案必须借助与特定的环境才能再现

在进行管理时必须注意组织力量编写一套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软件, 以便对往年资料进行管理;同时利用电算化会计档案处理方便、快捷、直观, 对管理和决策支持性好的特点, 利用保存完好的各个时期的数据, 进行财务分析和预测。

三、结语:

为了更好地管理电算化会计档案, 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除了注意上面提到的问题外, 还必须形成一套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制度, 包括存档手续、分类管理办法、使用审批手续、保存期限及销毁手续等内容, 以便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形成制度化。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新特点, 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 本人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特点, 提出了如何做好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一些措施

浅谈会计电算化后档案的管理 篇3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档案

当今,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计算机应用到会计的实务中,实现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对会计核算工作走向管理的现代化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数百万家企事业单位使用了计算机和会计软件来处理会计的核算工作,有效完成了会计日常工作的记账、算账、报账等任务,使广大财会人员从烦琐的手工会计工作中解脱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是会计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会计电算化后档案的新特点

传统的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用材料,它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这些史料和证据具有严格的数据平衡性、时序性和严肃性,不得随意篡改。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由于产生了许多依附于计算机磁性介质上的数据与文件,财务人员的所有日常工作以及历年会计资料的调阅均在计算机上完成,随之而赋予会计档案许多新的特点。

(一)档案的范围比传统的会计档案更广。会计电算化后档案不仅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即纸质档案,而且还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和其他磁性介质上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电算化档案需要一定的软硬件环境支持。传统的会计档案不需要软硬件的支持,而且比较直观,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会计信息,而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环境支持下才可以使用。

(三)扩大了会计档案的保管的范围。由于会计电算化档案实行的是纸质档案与磁性介质档案并行的管理模式,会计电算化档案的载体不仅是通过打印等输出的传统意义上的纸张,更主要的是磁性介质或光盘,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以及其他会计资料等。

(四)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安全性、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电算化档案具有易遭破坏,难留痕迹的特点,同时又受载体的质量、载体存放环境、载体存储信息的有效期等条件的影响,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更高,实行电算化的时间越长,会计档案与财务软件的升级的版本越多,即会计电算化档案更需要科学地管理。

(五)电算化会计系统对人员的素质与系统安全操作提出了新需要。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要求所从事人员不仅要熟悉会计核算工作的各项专门方法,还必须同时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知识,而对系统安全性,则更因为网络与计算机本身的原因而提高,同时也对个人安全操作使用提出了新的需要。

二、会计电算化后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后档案资料收集不完整。会计档案收集的不完整直接影响着会计档案的内在质量,有的单位只是将打印出的纸质档案存档,而没有将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会计信息备份在磁性介质上归档保存,使得会计电算化档案不够完整。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制约手段。会计电算化后多数单位在归档工作中,没有制定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制度、办法和相应的管理措施。单位将会计信息存储在磁盘、光盘等磁性介质上后就万事大吉了,对磁盘、光盘中的会计信息疏于管理,从而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丢失。由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升级换代很快,在不同版式本下的会计数据结构有可能不同。许多单位没有把会计软件的版本及软件系统很好地保存,造成会计电算化档案不能被调阅,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作用。

(三)会计人员的电子档案管理意识较弱,计算机操作能力较低。由于会计人员的电算化操作能力较低,对电算化档案的重视不足及操作人员的时间观念不强等原因,以致不能及时按规定将财务系统中的会计资料备份到外存储中保存,有时又不能正确进行电子文档的备份和检查,造成会计资料的假备份,使磁盘上的标签与电子文档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旦因意外或人为错误造成系统数据的丢失、破坏,就不能在最短时间、最小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资料,影响电算化系统的正常工作。

(四)会计电子档案尚未真正纳入会计档案管理范畴。《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二条: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具备采用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条件的,由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统一规定,并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备案。然而受企事业单位规模条件等限制,大多数已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并未将存储会计资料的磁盘、光盘等资料作为会计档案予以保存,而会计电子备份数据一般由系统管理人员自行保存,电子档案处于一种无序的、不连贯的管理状态,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随着会计岗位的调整,电算化资料大都无档可查。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的档案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是会计核算的信息及资料,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各单位的领导必须加强对电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建立和健全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调阅和销毁制度,并由专人负责管理。由于实行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具有磁性化和不可见的特点,原来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中有关规定没有包括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必须根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修订本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的制度。对采用计算机打印输出的书面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应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保存期限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二)加强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存放管理。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会计数据(以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是在会计电算化情况下的新的会计档案形式,在未打印成书面形式输出之前,应妥善保管并留有副本。为了便于利用计算机进行查询及在电算化系统出现故障时进行恢复,这些介质都应视同会计资料或档案进行保存,直至会计信息完全过时为止。采用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介质存储会计账簿、报表,由于具有磁性化和不可见的特点,作为会计档案保存,其保存期限应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会计数据(书面形成的会计账簿、报表)一致。对于电算化形成的磁性介质档案保管,要做到远离磁场,注意防火、防潮、防尘,应定期对磁性介质档案进行检查工作,防止数据的丢失。对重要的会计档案应进行双份备份后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总之,对会计档案的存放管理应做到存放有序、查找方便、妥善保管。

(三)经常进行会计数据的备份工作。由于会计电算化的会计数据都存放在计算机中,为了避免计算机意外故障和人为错误引起会计数据的丢失,要定期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

会计资料拷贝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从而形成了脱离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把会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并且在每份上要注明档案形成的时间、会计数据的内容和时间、操作员的姓名。对备份的数据资料要定期进行检查,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以防意外事件导致单位整体会计资料丢失与不可恢复性,给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凡业务量较多、财务比较集中的财务部门应采用磁带、光盘、微缩胶片等介质存储会计数据,尽量少采用软盘存储会计档案。

(四)加强会计电算化后软件的管理和计算机的维护。会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运行的重要程序及资料,对会计软件的全套文档资料及会计软件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保管期限截止到该软件停止使用或有重大更改之后的五年。但一般情况下,单位如遇到会计软件升级、更换以及会计软件运行环境改变的情况时,旧版本会计软件及相关的文档资料应与该软件使用的会计资料一并归档。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维护人员要经常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持机房和设备的清洁,使计算机有良好的运行环境。健全必要的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措施,预防、检测、清除计算机病毒,防止病毒和意外事故因素导致计算机工作终断,影响财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健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故障排除的管理措施,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在日常工作中还应注意收集计算机硬件、软件及操作系统等方面的资料,关注软件更新换代、升级等方面信息以便为本单位财会电算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五)做好会计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好会计档案。会计档案记录着会计核算全过程的重要信息和资料,必须做到内容正确、资料完整、字迹清楚。对年终会计电算化形成的凭证、账簿、报表等要按照会计档案管理要求进行整理、立卷或装订成册,对进行归档的会计资料要检查有关人员的签名、盖章是否齐全。档案管理人员应严格执行会计档案的安全保密制度,不得随意堆放,严防毁坏、散失和泄密。对各种会计档案未经领导同意,不得外借和拿出单位。经领导同意调阅的会计档案,应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调阅人员不得擅自复制会计档案,对调阅的会计档案在归还时,还应认真检查,防止感染其他的病毒。

(六)提高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对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会计档案人员只有懂得档案管理的知识,精通财会知识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才能适应新形势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单位领导一定要重视会计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会计档案的管理水平。

浅谈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 篇4

1.1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1979年,计算机应用于会计工作在我国拉开了序幕,当时人们的认识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学术界并没有提出一个权威性的概念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1981年于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1.2 会计信息化的概念

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

2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关系

2.1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区别

2.1.1 系统地位层次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主要服务于财务部门的核算与管理,属于部门级应用;而会计信息化则是企业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除了服务于财务部门外,还要为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层和决策层提供服务,属于企业级应用。

2.1.2 系统目标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是人们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而提出的差异概念。会计电算化以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首先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改变手工会计的不规范现实,要求会计软件的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而会计信息化则更强调会计输出结果的效率和增值性,这种增值效应依赖于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的快速搜集、实时传递以及对不同层次数据的深加工。

2.2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联系

会计电算化是将信息技术与会计相结合而迈出的第一步。它首次把计算机引入到会计工作中来,把会计工作人员从纷繁复杂的手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中解放出来,不仅缩短了财务处理时间,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实现了会计工作的“无纸化”。与此同时,在财务部门配备了与会计电算化相适应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这些设备客观上为实现会计信息化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广大会计人员树立了会计电算化的观念,培养出一批批既精通会计理论又熟悉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而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相关软件行业的成长,在社会上初步形成了一支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的队伍并培育了一些知名软件开发企业。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软件基础。因此,在建设会计电算化的同时客观上为发展会计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

3实现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化的技术基础

3.1 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作为其应用的基础

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了由主机系统向客户机/服务器方式的转变,现在正向着Internet/Intranet的方式转变,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机构运作效率。Internet/Intranet技术为企业推行会计信息化,从而全面建立管理决策型的信息系统提供了优越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它不仅能处理结构化的数据,如各类关系数据库,也能处理各种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使企业信息资源更加全面、丰富;Internet/Intranet也为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因为它具有开放性、标准化、分布式、使用简单、易于维护等特点。

3.2 大型数据库技术

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采用诸如SYBASE、INFORMIX、ORA-CLE等大型数据库,这些大型的数据库有高达1000GB级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业务量完全不受限制,不仅可以实现跨查询,还可以通过数据仓库技术,整合采购、库存、销售、计划、工资等数据供决策分析。

3.3 采用三层结构和组件开发技术

所谓三层结构技术就是将客户机/服务器系统中,各系统部件分成三层(客户服务端、中间层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一种技术,是一种建立于组件开发模式而提出的技术模式。它的特点是根据业务涉及的数据和处理流程、把不同的行业特性设计成属性、方法并独立封装成为模块,使业务工作对象化,用户可在安装时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构件,这种开发技术称为组件开发技术。三层结构组件技术对于企业全面信息系统的构建具有以下优点:安全性能好;硬件投资少;安装、维护容易;二次开发比较方便;也能使企业实现远程应用。采用以上先进的技术为基础,为会计信息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

支撑,也可为企业建立其全面的信息系统提供技术保障。

4会计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4.1 资金问题

4.1.1 资金短缺存在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资金短缺是会计信息化的普遍困难,也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瓶颈

在目前信息化阶段要考虑资金的合理应用,利用有限的资金解决实际问题,要尽可能的减少资金的重复使用,减少浪费,要有规划的分配资金,资金的不合理应用和浪费会给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一些阻碍,但这也不能成为实施会计信息化的根本障碍,只要我们愿意,资金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我们应该本着能实际解决问题的角度,力所能及的请一些咨询公司为我们规划适合于自己的信息化规划,尽量花较少的钱解决较大的事。

4.1.2 资金的投资回报不高

要是会计信息化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就务必要投入大量资金,而我们所要考虑的是这些大量的资金投入出去将给企业或单位带来怎样的利润,如果说我们投入大于回报,而且在长期内不能实现其利益,那我们的投入可以说是空的,而且给我们带来了经济损失。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这都是会计信息化中我们要考虑的资金问题。

4.2 会计信息化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缺乏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许多单位、部门的会计人员很多而且对会计业务也很精通,但是精通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却不多。一部分是“半路出家”的信息化会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极其有限,无法将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造成了会计信息化人员知识的不全面、不均衡不系统;另外一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对会计知识又比较贫乏,对运行会计软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和处理。所以,长期以来会计信息化复合人才的缺乏一直是制约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4.3 会计信息的安全保障问题

不对称信息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市场上由于买方和卖方之间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专业化的信息,同样存在着一个会计信息市场,存在信息的供给和需求。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是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相互制约的。由于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消费具有复杂的目的与动机,常常出现供给与需求不一致、不对称的情况。“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非物质性,使所有市场参与者面临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风险,而会计信息供求关系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使会计信息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

4.4 相关的政策法规问题

会计信息化是我国乃至世界会计发展的新兴领域,因而许多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的问题仍处于不断的摸索、改进、修正过程。这就为会计人员正确记录、反映商务活动的实质,及时提供准确的财务报告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增加了会计信息化的不确定性、风险性,政策法规不完善,会计信息化理论滞后。

5解决会计信息化发展问题的对策

5.1 合理利用资金、加强管理机制

在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增大各种用费,但有些是可以避免的,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时要严格律己,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尽量减少对信息化产品或信息使用工具的不必要损失。建立对会计人员的激励制度,利用节约的资金进行设备更新、升级换代。尽快的让信息化设备达到相应的标准。

资金的管理与合理的运用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资金的管理手段也相当重要,也要有技巧,要建立健全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制度,把一些重叠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工作部门或岗位进行压缩,责任清楚,权限分明,这样一来工作效率也就提高了,该用的资金也用到位了,不仅实现了资金的良性循环使利润最大化,还有效的遏制的不必要的浪费。

5.2 培养高素质综合型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5.2.1 树立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专业素质和自身素质

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从传统的会计转向计算机网络会计,能编制财务预算,对系统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对子系统进行设计,设计管理决策所用的各种内部报表,审查管理方案,编制税单和外部用户所需的信息报告,善于解析和拓展系统输出的信息并用于重要的决策,利用计算机程序和系统的数据库来编制外部用户所需的财务报告,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各种信息咨询等。网络经济时代的财会人员应该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及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规范,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5.2.2 培养利用网络技术熟练进行业务处理的能力

在计算机网络化的环境下,会计人员作为重要的信息用户,由于对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方面及内控制度比较熟悉,将会参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学习和研究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不仅应该熟悉计算机网络会计的一般知识,而且应该懂得计算机网络会计的分析与设计技术。

5.2.3 完善会计信息化员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强化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是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表现的认定,是培养会计人员形成良好职

业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会计职业道德职能和作用的发挥,主要是依靠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来实现的,离开了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会计职业道德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对象是会计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人员之间和社会(会计中介机构和监督机构)对会计行为所作的评价。即对合乎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给予肯定、支持或表彰;对不道德的会计行为,依据情节不同,给予批评、谴责、处罚,直至追究行政刑事责任。二是会计人员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即会计人员对自身的职业活动经常进行是否合乎道德规范要求的自我检查鉴定。通过经常的自省可以更加自觉地去恶从善,自觉地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值得注意的是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工作中,应当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教育与奖惩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运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手段,培养文明行为,抑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5.3 实施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虽然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共享数据库,但必须严格进行授权控制,对来历不明或者没有经过审核的业务数据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可以采用集中分散式和授权式两种控制方法。集中分散式控制是指各个工作站分散输入业务,由网络服务器对全部业务进行集中序时处理,并对数据库实施统一管理;授权式是指各个工作站可以根据权限访问网络服务器,服务器则根据当时的忙闲决定是否接受访问。

另外还必须由专业人员实施安全维护,提高警惕,随时防范黑客攻击和不法之徒的非法入侵,保证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为实现会计信息化提供安全保障。

5.4 制定企业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法律法规

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网络会计环境下的有关会计准则。还应加强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实务及其与网络会计相关问题的研究,因为会计信息化是以网络会计为基础的,而网络会计的运作又必须以相关技术的发展为依托为此首先必须解决电子银行问题。电子商务离不开金融电子化,电子银行是网上交易和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桥梁。目前我国金融网尚未实现互联、互通,所有信用卡在各专业银行间还不能通用,这已经成为网络会计发展的一大障碍,阻碍着会计信息化的进程。其次是审计问题。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市计,可以通过对会计凭证、会计账薄的审核,加强经济核算,明确经济责任。但在电算化、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下,磁介质、网页数据代替了纸介质,电子凭证、电子账薄和电子报表得到广泛运用后,必将改变原来的审核程序和审核方式取而代之的应是新的电子审计模式。显然,这也是一个必须探讨的重要问题。再次就是税收问题。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将直接关系

浅谈高校电算化会计系统控制 篇5

关键词:高校 会计电算化 会计系统控制

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各高校的会计核算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改变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从而对手工记账模式下的会计系统控制体系产生了一系列的冲击,使高校内部会计系统控制与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矛盾日益凸显。为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文通过分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系统控制的影响,提出完善电算化会计系统控制的几点措施。

一、会计系统控制概述

会计系统是为确认、汇总、分析、分类、记录和报告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并保持相关资产和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各种会计记录手段、会计政策、会计核算程序、会计报告制度和会计档案管理等的总称。会计系统控制是单位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关键。会计系统控制要求各单位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关键控制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人员岗位责任控制。要求高校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在会计机构内部规定各项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权限,把有关规定、要求等具体落实到每一会计工作岗位,以责定权,责权分明,严格考核,有奖有惩,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

2.会计档案控制。会计档案是高校经济活动在会计核算中的综合反映,会计系统控制要求高校财务机构对会计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目、查阅、交接和有效利用等形成一整套的规章制度。

3.会计信息控制。要求对高校的所有经济业务都要及时、准确、系统、完整地予以反映并进行监督,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浅谈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篇6

摘 要: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阶段与趋势。它显著地提高了核算效率和准确率,但也给审计带来了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方法等重大变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因此我们应深入探讨产生这种新风险的原因、具体影响的方面以及该采取何种应对措施,以期为会计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会计电算;审计;影响;监管对策。

1.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企业经济的各个环节。大量的会计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的各部门直接采集,企业内外的各部门也可根据授权,通过互联网直接获取信息。审计环境、审计方法等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由于审计信息化的实现步伐远远落后于会计电算化的实现步伐,使电算化审计风险与传统审计风险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别,给传统审计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2.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2.1 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审计人员是通过跟踪审计线索审核有关的经济业务的。手工审计中,审计人员利用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就能够从原始凭证开始,核查到会计报表,或者对报表之间、报表与账簿之间的会计数据的勾稽关系进行审查,通过这些可见的审计线索检查证、账、表数据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等。但电算化会计中,审计人员不能够直接阅读这种会计信息,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一经输入机内,便以文件的形式存入机内的数据文件。由于计算机采用磁性材料作为存储介质,处理过程都在机内文件之间进行,使审计人员难以像在手工操作环境下那样对经济业务进行追踪审查。可见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已无法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要求。

2.2 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决定了审计的内容包括对计算机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改变了以往传统审计对纸面信息进行核对和检查。因此,电算化会计中的审计内容,应当包括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会计软件的程序、数据文件以及输出的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等。

2.3 对审计方法的影响。

在会计电算化下进行审计时,首先要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同时对于记账软件的各个模块和流程也必须要进行跟踪。由于审计的内容扩大到电算化系统程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数据文件与内部控制等方面,审计人员应把计算机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开发出既规范又具有充分保留和提供审计线索功能的审计软件。

2.4 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

由于审计线索、审计内容以及审计方法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手工审计环境中制定的审计标准与审计准则也就很难适用。在计算机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需要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新的工作标准,这也构成了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新的审计依据。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但上述准则中,并没有专门针对电算化会计系统拟定的内容,因此审计单位必须自己在实践工作中摸索和总结适合新情况的审计标准和工作规范。

2.5 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电算化审计总是人机审计。在这一审计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审计人员。但由于审计人员无法实施跟踪审计,审计技术的改变使原有的审计方法难以进行审计工作,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熟悉财经法规以及其他的审计依据,而且还应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处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不仅要懂得审计软件的操作方法,而且还应当根据审计过程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编写出各种测试、审查程序模块。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审计人员还应当掌握编写适合各种场合需要的审计软件,建立起自己的电算化审计系统。

3.加强对会计电算化下审计的监控对策。

对于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我们应采取相应的监控对策,才能有效促进会计电算化审计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加强对原始数据的审核,确保电算化系统所提供的各种输出会计信息(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是准确和完整的。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公司内控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等;

2、确保审查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账册内容,定期对账做到帐实相符、帐证相符、帐帐相符以及账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账表处理应及时调整;

3、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保护企业资产安全、防止由经营业务的执行和记录而引起资产的损失,防止出现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

4、针对电算化系统的特点和固有的风险,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以及系统处理与存储的会计信息的准确完整性,并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有效地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包括会计信息在内的一切经济信息的完整、正确与可靠。

5、做好并行审计运行情况的事后评价。审计模块运行一段时间后,审计人员应对运行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处理,评价识别其缺陷并予以纠正,促进并行审计技术的有效使用。此外,还可总结并行审计技术方面的经验,为在其它应用系统中设计和实施并行审计技术提供借鉴。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很多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审计也不例外。知识经济对审计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对审计带来的挑战。现就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审计所面临的挑战作以下简要探讨。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算化会计系统已实现了从记账凭证到会计报表编制过程的自动化。目前市场上商品化会计软件大部分属于核算型会计软件,这类软件是以账务处理为核心,其主要功能包括凭证输入、形成总账及各种分类账、账表查询、输出财务报表及账本等。

但现行的电算化会计系统是基于手工会计业务流程的会计系统,并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我们认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Planning 简称ERP系统)将成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ERP系统将各不同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形成了一个供应链,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信息高度集成,实时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为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它不仅反映货币计量信息,而且反映非货币信息;不仅强调信息的可靠性,而且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体现了先进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思想,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因此,我们认为ERP系统将是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就已开发、运用了用友ERP-U8/标准套件,它改进了先前版本中的不足,并总结、归纳了用友产品成功用户的使用经验,调整增强了部分产品的功能,增加了生产管理产品,并突出了几个行业和领域的应用,形成了按行业及管理会计、决策决策支持等领域设计的与之配套的多种标准套件。

二、我国审计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会计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多的机关、企业等组织机构采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实行后不可避免地对传统审计产生重要影响,信息系统电算化后发生的变化向审计人员提出了挑战,对传统的审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审计线索。实行电算化后,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和形式、会计数据的生成和传递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审计人员很难甚至根本无法通过肉眼跟踪会计业务的处理,也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考查会计档案数据的安全性、有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因此,这种变化必将影响审计工作。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审计线索主要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肉眼看得见的审计线索,如输入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原始文件,打印出的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另一种是肉眼看不见的审计线索,如存储在软盘或硬盘上的会计数据库资料等,这两种审计线索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会计系统的数据库,为了更有效地审计计算机会计系统,在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必须提出审计要求,系统的各种数据文件都应留下审计线索,除应保证会计数据文件的打印输出外,还应将会计数据文件以可审计的形式进行存储保留。审计人员可利用计算机方便地获取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文件,通过必要的数据转换,使其成为审计人员可识别的数据文件形式,再进行各种数据的重新组合和处理,以达到审计目的。

2.扩大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会计实现电算化以后,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审计人员除了对原有的审计范围和内容进行审计外,还应审计以下事项:①审查和检测系统程序;②审查系统本身是否合规、合法;③对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如人员控制、职责控制、输入控制、修改控制等;④审查是否建全了机房管理制度,如机房安全管理制度等。[论文网]

3.改变审计的技术方法。审计人员应该把电子计算机当作一种有力的审计工具来使用。另外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可以更迅速、有效地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查内容,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4.影响了审计标准和准则。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由于审计的对象有了重大的变化,审计线索、审计技术方法也受到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应建立与新情况相适应的宴请准则。美、日、英等国都制定了有关计算机审计的审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中,对此也有专门的条款,详细说明了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目标、程序、技术及方法。我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中也有涉及到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内容,但针对日益发展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及随之而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审计准则中尚存在许多空白。所以应建立相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电算化审计人员培训考核标准、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审计准则及其内部审计准则、审计应用软件标准等。

5.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由于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处理的信息系统更为复杂,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计算机、电算化信息系统和会计、审计等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求建立起新的岗位责任制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如岗位可分为系统管理员、操作员、凭证审核员、系统维护员等。虽然会计软件增加了安全可靠性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审计人员可以降低工作难度、降低对自身素质的要求。面对会计电算化的高速发展,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对其并不太熟悉,加之计算机犯罪也呈上升趋势,许多存在的问题不易发现。因此,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传统审计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如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系统测试等相关知识,甚至要求有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能力,同时提高对各种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提供真实、正确、完整、高效的审计信息。

三、我国审计界面对挑战采取的措施。

面对会计电算化时代的挑战,我国审计界正高瞻远瞩,组织力量对未来审计适应电算化环境进行相关的研究,提出相应对策。

1.积极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由于电算化系统比手工系统更为复杂,使得审计内容和范围也更为广泛和复杂。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在审计组织中,应培养一批计算机审计的系统开发人员。从事设计和开发审计应用软件的工作,建立计算机审计系统。为此应采取妯下措施:①有步骤地对现有专职审计人员在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的技术方法等方面加以培训,使他们能胜任计算机审计工作。②开展计算机审计正规教育,借助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开设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控制用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相关的课程,使高等学校成为培养计算机审计后备人才的摇篮。

2.加快制定有关计算机审计标准的步伐。虽然计算机审计并不改变审计的目标和准则,但是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也相应需要改变。我国审计界正在原有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方面的研究,以规范计算机审计业务。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对电算化系统的要求。包括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标准,以及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②对审计业务的要求。确定具体的计算机审计标准、审计过程、审计效果评价指标及审计人员技术水平标准。③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要求。明确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步骤、审计应用软件标准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可用性和适合的计算机设备。

3.加强审计方法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研究。目前,虽然我国也研制了一些审计软件,包括审计法规管理系统、审计抽样软件、以表格为模型的审计软件、基建工程预决算软件、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和各种专用审计软件。但运用的为数不多,大部分还停留在检查输入前的原始凭证和直接检查处理打印结果的手工审计方法上。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更新换代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电算化系统也有了很大发展。显然,这时手工审计方法已达不到审计的目的,审计人员承担的审计风险也不断增加。因此,迫切需要采用新的审计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①有组织、有步骤地组织会计专家、审计专家、计算机专家组成研究小组,尽快研制通过审计软件,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电算化系统审计的需求。②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一方面可以引入西方最新审计技术和软件,将其汉化,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开发自己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

因此,我国审计部门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审计应有充分的认识和考虑,从科学的、发展的要求出发,进行研究和探讨,做出全面安排以适应挑战。

参考文献:

[1]王雪,信息时代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2)。

[2]王亚丽,会计电算化管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1] 蔡秀英。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及对策[J].时代经贸,2008,(2)。

[2] 杨周南,毕瑞祥,吴鑫。现代信息技术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模式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5,(5)。

浅谈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篇7

一、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内涵

电算化会计档案, 是指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等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数据是指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数据, 以及会计软件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以及其他会计资料。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和保证按要求生成各种档案, 保证各种会计档案的安全与保密, 保证各种会计档案得到合理和有效的利用, 并安全保存。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 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 建立和健全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调阅和销毁管理制度, 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二、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 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并存, 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传统的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纸质材料, 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 产生了许多依附于计算机磁性介质上的数据与文件, 包括电子化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等数据, 相应电算化环境下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财务软件及其开发文档等内容。但同时传统的纸质会计档案还保留着这两种介质档案的保存手段、保管条件都不一样, 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难度。

(二) 管理工作依赖于计算机系统环境。

电算化会计档案的载体不是传统的纸张而是磁性介质, 因而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等特点。但与传统的会计档案相比, 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依赖于计算机系统。传统的会计档案直观性强, 人们可以不借助任何技术手段而直接查看会计信息, 而电算化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环境下才可重现。

(三) 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更高。

电算化会计档案因其信息的数字化, 大大提高了会计档案的利用效率, 便于会计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但电算化会计档案具有易破坏, 难留痕迹的特点, 加大了会计档案被篡改、破坏的风险。

三、加强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 加大对软硬件设备设施的投入。

选用功能符合本单位实际业务需要的电算化会计软件, 最好是具有档案管理辅助功能的电算化软件;强化系统的安全防护功能, 进行定期维护, 避免因电脑安全或网络安全导致会计档案泄密或被人为恶意修改;配备具有高清晰度打印能力的激光或喷墨打印机, 以它们作为输出纸质会计档案的工具;完善硬件设施建设, 提供环境清洁与温湿度稳定适宜的专用会计档案存放库房。

(二) 完善电算化下会计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

会计电算化档案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 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后会计档案增加了新的内容。因此, 在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中, 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保管、借阅、备份等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 实施电算化后应加强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基本方法是:1.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按照有关税务、审计等管理部门的要求, 及时打印输出有关账簿、报表, 记账凭证、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也要打印书面材料, 并及时立卷。会计数据在未打印成书面形式输出之前, 应妥善保管并保留副本。2.强化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保管。根据国家档案局的标准, 强化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保管。选择优质的磁盘介质进行会计档案数据备份, 备用盘与储存盘分离存放;做好防压、防尘、防光、防腐蚀工作;按一定顺序对电子会计档案进行分类编号和著录, 制作档案管理文件卡片。3.履行严格的借用手续。查阅会计档案, 需经财务部门负责人批准, 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 办理借阅手续;外单位查阅本部门会计档案, 要有单位介绍信, 并经主管领导、财务部门负责人批准。4.定期对电算化会计档案进行备份和维护。电算化会计档案应定期将会计数据备份到磁性介质, 并设立备查登记簿, 提供备份时间、数量、保管方式等备份细节信息;同时, 由于磁性介质的特殊性, 管理人员必须对这些电算化会计档案进行定期检查、复制, 以防止会计信息损坏。

(三) 提高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人员的素质。

要管理、保存和利用好电算化会计档案, 必须有相应的档案管理人才。管理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人员比一般的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高, 除了要具备传统的会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具备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网络工程和信息系统知识, 以及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要通过多种方式的培训教育, 使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人员成为具备会计学、计算机科学、档案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 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电算化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培训.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浅谈会计电算化管理 篇8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ERP系统财务管理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而ERP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以及职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变革,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1. 关于会计电算化的概述

1.1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所谓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是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得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成为了当前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硬件资源、会计工作人员、信息资源、软件资源等。

1.2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会计电算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会计数据资料处理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提升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水平,从而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二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会计计算方法、技术、观念及理论的创新进一步促进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质量与水平,使得财务会计管理从事后管理到事先预测、事中控制发生转变,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料。

2. 关于ERP系统的探讨

2.1 ERP系统的含义

所谓ERP系统,就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员工及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是从物料需求计划发展成的一种新型的管理信息系统,跳出了传统企业的边界,从供应链的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石。

2.2 ERP系统的作用

ERP总系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ERP系统可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整合;二是ERP系统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三是ERP系统可以将企业原先分散的数据资料进行整合,进而提升数据资料的精确性与准确性;四是ERP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关系;五是ERP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企业财务数据信息的及时性与全面性。

2.3 ERP系统的主要的经济功能

ERP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方面,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系统,它主要是运用定义事物来处理相关的会计核算方式与核算科目,从而方便在书屋处理的同时自动生成相关的会计核算记录,最终保障物流与资金流数据记录的同步性与一致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以适应高度激烈的市场竞争。

3. 会计电算化与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分析

3.1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分析

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会计电算化具有全面性与复杂性的特征,其中全面性主要表现在其内容涉及所有的会计领域,参加会计发展的工作人员具有广泛性,会计电算化的技术手段具有多样性;二是会计电算化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职能在逐渐地扩大与延伸中;三是会计电算化具有开放性,会计信息传播从单向传播的方式转变为双向的选择模式;四是实时性,企业可以随时随地的查询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生产经营状况;五是智能性,会计电算化系统可以自动、及时地向企业报告财务会计信息。

3.2 ERP系统的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分析

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严格的企业资金管理,ERP系统可以通过加深对企业业务流程的了解,对业务流程进行有效地优化与重组,从而实现减少销售、采购与财务之间的往来,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利用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与水平,通过建立相应的信用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坏账与账龄过长等情况的发生;二是准确的成本核算,通过利用ERP系统,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准确无误地了解企业产品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各个阶段的信息数据,对于每一阶段的成本,ERP系统都可以快速及时地向高程管理者进行反映,它不需要人工进行分析,可以自行生成相应的《现金流量表》;三是ERP系统可以进行有效地风险防范,企业通过运用ERP系统,可以及时地更新财务数据信息并对企业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有效地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地进行预警并作出相应地反映,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地解决措施。

4. 会计电算化与ERP系统的区别

4.1会计科目方面的的差异

会计科目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财务会计管理中对会计组成要素的主要内容进行细致地分类,按照会计要素所提供信息数据的统驭关系与详细程度的差异性,将会计科目分为明细类科目与总分类科目,是财务信息分类、记录、汇总、分析统计的重要依据。

会计电算化中的会计科目是根据手工核算的理论将会计科目设计成结果型的会计科目,主要功能是记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业务流程结果;而ERP系统将会计科目设计成过程型的科目,主要用于记录企业财务价值流程中的财务信息核算,其中这些过渡型的科目包括验收、出库、投产、待检等科目。

4.2组织设置方面的差异

会计电算化的组织设置主要表现在对企业财务会计的主体与套帐之间、会计主体与独立核算单位之间的设置。ERP系统的组织设置主要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生产控制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进行设置。

5. ERP系统在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创新

5.1实用性

ERP系统本身采取简单易学的向导式操作软件与用户形界面及大型的数据库,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财务数据信息的安全与准确。其中的数据运算关系的自由定义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所有用户关于会计信息核算的需求,而且ERP系统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减轻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他们的工作压力。

5.2专业性

ERP系统的设计核心思想是以企业业务流程为主要的管理基础,以财务会计信息核算为管理核心,以办公流程的自动化为主要的管理手段。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事先预测、事中控制的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中国的入世,中国国内的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国际与国内双重竞争压力。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ERP系统管理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会计管理系统,既可以为企业提供科学、有效、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又可以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 陈雨田、黄丹.从会计电算化到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J].时代经贸,2008(3).

[2] 孙慧琳、崔凯.从会计电算化到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5).

[3] 马勇.从会计电算化到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J].财经界,2011(9).

[4] 丁春仙.财务管理工作从会计电算化到ERP系统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09(10).

[5] 蔡育玲.浅谈ERP系统对企业财务管理及会计人员的影响[J].中国科技财富,2008(10).

上一篇:经贸局工作经验总结下一篇:技术业务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