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生活习惯案例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培养学生生活习惯案例(精选9篇)

培养学生生活习惯案例 篇1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忙于工作和生活,而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面对这些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性格各异,情趣不同,如何使他们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重要课题。

【案例】 作为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班级里有这样的一群学生:学习不认真,行为习惯不好,生活懒散......在他们身上教师用尽了心血,但是效果总是不甚理想。学生小强从开学第一天起,几乎每天都会有学生跑来告状,拿这同学的铅笔盒了,拉那女同学的辫子了,上课做小动作吃零食......给班主任王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他有一次拖拉作业的事情。那是一个早晨,王老师走进教室上晨读,发现没有他的身影。他生病了?还是去哪里玩了?于是就播通了他父亲的电话,“他早上六点多背着书包出来的啊,他不在学校啊?”电话那头传来了惊异的话。网吧、游戏房、小店......一家一家地找,还是没有,大家不由更紧张了。“会不会在家里啊?”不知谁说了一句。跑回家再仔细地找,终于在屋旁的小矮房里找到了他,正蹲在那里补作业。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老师头痛不已。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王老师对他的看法,好象也改变了他自己。那是一个早操的时候,王老师站在队伍的后面,看着学生排队的时候,发现在空挡里有一串钥匙。正当要过去,他快速的跑了过去,捡起钥匙,大声地问这是谁的钥匙。相对于安静的操场有些不和谐,王老师被这一幕震动了,也许在别的同学身上没有什么大不了,对他却是多么难得啊!回教室后就在班级里,当着所有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并尽力赞美了他关心别人,乐于助人的行为。

一、感受美,创造美

热爱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并感受到洁净之美,才能对脏丑现象产生强烈的恶,才能产生不清除脏丑现象心里就不舒服的情感。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的有利条件,组织学生看录相,去欣赏文明之国、文明城市、文明校园的美,举行“我爱整洁之美”剪贴报制作比赛。并让学生实地参观,开展最最美庭院、最美教室评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干净、整洁就是永恒的美。在此基础上,结合劳动教育,培养合精神,教会学生创造美,逐步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督促学生搞好个人卫生,认真负责地做好值日,并定期检查。和家长一道,培养

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教会孩子收拾文具、整理书包、打扫房间、养成及时清除垃圾废物的习惯。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是家庭形象、班级形象、学校形象),约束自我,做到不乱扔、随手捡,创造行为美、环境美。

二、严格约束,循序渐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如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作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课堂常规的培养要在课堂上落实,课前要求学生带齐学习用具,上课时我首先检查学生带学具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我及时提醒,并转告家长督促孩子按照课表整理书包,每天带齐学具。

培养卫生习惯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应提倡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如:一年级新生入学第一个月着重教给他们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第二个月着重教会学生能正确地做眼保健操。

三、以身作则,并重视家庭教育及家长的表率作用

少年儿童有很强的模仿性,成人的言行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老师、家长都是他们卫生知识的传授者,其表率作用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因此,在爱清洁讲卫生方面我注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到有意识地来影响少年儿童,使他们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蒙教育。

同时在班上开展“卫生之家”,评选活动,家是孩子最主要的生活空间,家长是孩子最先模仿的对象,学校卫生工作离不开家长的鼎立支持,一个从邋遢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对脏丑现象就会熟视无睹。为此,我们重视家教指导,要求家长重视孩子们卫生习惯的培养,并率先示范,为孩子营造整洁、清爽的家庭环境。

四、对于不良行为的学生采用科学的矫正方法

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生活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班集体的生活习惯状况是通过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对班里各种具体情况,我都做出具体分析,坚持

正面教育个别生活习惯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习惯。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孩子的不良习惯的成因有哪些是属于家庭因素造成的,我都认真分析,并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同时,让生活习惯好的学生成骨干,作为榜样带动生活习惯差的学生,当他们有点滴进步时,及时,予以鼓励。

培养学生生活习惯案例 篇2

笔者在内地担任中学校长时,曾通过建立规章制度等形式来遏制校园内乱丢乱扔垃圾的现象,但收效甚微且不能持久,还易引起学生的抵触与反感。为了有效地遏止校园内乱丢乱扔垃圾的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我策划并组织实施了这样一项活动:一天早晨,我早早地来到学校,在校门醒目处放了一个空矿泉水瓶,并将学生进校门口的情况全程录像,而我则站在远处观察校门口的情形并及时询问部分走过的同学。我发现许多同学经过矿泉水瓶时熟视无睹,有的还当足球顺势踢上一脚。过了许久,才有一位同学将其捡起并扔到垃圾箱。事后,我将录像在学生会、全体班团干部大会上播放,并以“一只矿泉水瓶的遭遇”为题召开专题班会进行讨论,还召开了学生代表座谈会,开展了以“一只矿泉水瓶的遭遇”为题征文等系列活动。通过开展上述系列活动,提高了全体学生爱护校园环境的认识和自觉性,校园内乱扔垃圾的现象明显好转,自动参与校园清洁卫生的明显增多。随后,我们又为每个班配备了两个塑料桶,其中一个专门用来装可回收垃圾,并将可回收垃圾每周定期统一回收变卖,还用变卖所得建立了校园扶贫救困基金。此举不仅有效遏止了校园内乱丢乱扔垃圾的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心。

案例二:教室门口的扫把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本应整齐干净,应给人以优美舒适之感。但由于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学习资料繁多,加之有乱摆乱放的不良习惯,许多教室尤其是高年级教室往往给人脏乱的感觉。如何创建一个整洁优美的学习环境,是许多班主任老师常抓不懈的工作。有一位班主任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来矫正学生乱摆乱放的不良习惯:一天早晨,他在同学们上学前将一扫把横放在教室门口的过道上,他自己站在讲台上观察同学们进教室的表现,他发现有的同学绕道走,有的同学跨过去,有的同学还踢上一脚,有的同学被绊了一下还若无其事地继续往前走……晨会上,老师就以此事组织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同学们进行教育。渐渐的,老师发现该班教室比以前整齐干净多了,宿舍里的生活用品也摆放得井然有序了。

案例三:边吃馒头边讲课

学生上课吃零食是所有学校尤其是城市学校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不良习惯,其负面影响也是多方面的。老师虽明令禁止,可有的学生就和老师玩老鼠与猫的游戏———偷着吃。为改变学生的这一坏习惯,一位老师想出来这样一招:一天上课,老师边吃馒头边喝咖啡给同学们讲课,还有意发出吃喝的响声,表现出一种津津有味的享受和若无其事的神态。台下的同学们瞪着眼睛,相互议论。老师见已引起了同学们思想上的震动,立即停止了讲课,先自我检讨,并说明其缘由,然后自然延伸到同学们上课吃零食上,罗列其种种弊端和影响,对同学们现身说法进行教育,学生上课吃零食的现象从此消失。

案例四:老师亲自打扫教室

劳动观念的淡薄、劳动能力的弱化、吃苦耐劳精神的缺乏等已经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在现在的独生子女身上,教室的打扫不是敷衍了事就是怎么扫也扫不干净,道理说教、方法指导、操行扣分、批评教育、处罚重扫等方法是几乎所有的班主任老师都用过的招数,但仍难达到清扫教室、培养吃苦耐劳精神、锻炼劳动能力的目的。笔者原有一位同事,在担任班主任时,和许多班主任老师一样,也曾苦于学生清洁卫生做得不好,虽经多种努力,但效果还是不明显,后来他想到了利用身教示范的办法来教育学生,于是就利用一天早读前的时间将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及时告诉前来帮忙的同学该如何扫地、该怎样拖地、该怎样擦窗户玻璃、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等。老师们后来发现,同学们打扫的教室比以前干净多了。

案例五:讲课时出现故意的错误

现在许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和刻苦精神越来越差,表现为课余仅仅满足于应付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课前预习、课后温习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已被不少的学生所抛弃。针对这一问题,老师不妨在讲课时来一个或几个故意的错误,你就能通过同学们的反应发现哪些同学预习了,哪些同学没有预习,并通过两类同学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说明课前预习和课后温习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案例六:老师当着学生的面吃掉学生丢在垃圾箱里的饼

独生子女的增多,生活条件的优越,使现在的中小学生勤俭节约和艰苦创业的意识非常淡薄,浪费粮食、浪费水电、大手大脚、相互攀比、追赶时髦等现象十分普遍。为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和艰苦创业的意识,我们都曾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来教育学生,也曾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学生,方法用了许多,但浪费现象并未根本杜绝。曾有报载,有一位老教师就因学生的浪费现象严重,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想不到更做不到的举动:当着学生的面吃掉学生丢在垃圾箱里的饼。此消息一经报道,舆论哗然,社会轰动,对这位老师的举动褒贬不一,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老师的这一举动却使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骤然减少,说明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从案例谈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如果说学校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奠基工程, 那么, 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则是学校教育中的桩基工程,这既是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奠基,也是为文明中国奠基。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 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1861年,伊顿公学的校长威廉·约翰逊·科里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进一所好学校,最需要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艺术和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行动收获习惯;习惯收获性格;性格收获命运。”习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品质,是反映一个人文明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好的习惯可以造就一个人并使其终身受益, 一个坏的习惯则能影响一个人甚至毁掉这个人的一生。由此可见,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而且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过程是以一定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系列思想活动。依据这一心理学理论,我们在对学生行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时,也要经历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阶段,其中认识过程是基础,情感过程是关键,意志过程是目的。要确立以下教育目标:培养一种精神(合作创新精神)、造就两种品质(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树立三种观念(树立集体观会、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形成四种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健体习惯)、培养五种意识(自我管理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爱校爱国的主人翁意识、竞争意识、参与及合作意识)。

有鉴于此,并结合上述几则案例给我们的启示,笔者认为,在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规范,严格要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是学生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制定规范应该发动学生,一起讨论制定,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构建起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的育人体系。在规范的约束和师生的示范下,必然有助于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当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的要求督导,要有持久的针对训练和养成。

2.身教重于说教: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道理说教、制度约束以及必要的处罚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但老师的身教与示范更有教育力和持久性,因此,广大教师要时时处处注重自己的言行仪表,要以身立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3.习惯养成体现在平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在“养成”,它是需要时间来做保证的。因此,养成教育应体现在时时、渗透在处处,贵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4.习惯要在行为中矫正:任何行为习惯都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在反复训练和实践基础上养成的。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无不表现在平时的言行之中,教师应留心观察,及时矫正其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在行为中矫正、在矫正中养成。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反思和自省,及时矫正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5.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中小学生具有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富于幻想、主动活泼、追求高尚道德的特点。我们应充分运用中小学生的这些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和引领他们。教育榜样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其重要的理论原因就是榜样与偶像的完整结合与和谐统一。每一个榜样都具有鲜明的个性,都具有良好的习惯。引导未成年人发现各类榜样人物的习惯养成经历,其启发性和鼓舞性都是巨大的。

培养学生生活习惯案例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08-02

一、案例背景

我校是南宁市接收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定点学校之一,学校近90%的学生是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这些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由于居住环境特殊、家长忙于生计疏于管教、流动无常,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成了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现象及分析

(一)进城务工随迁孩子的生活环境

大部分孩子的家就在离学校不远的城中村——麻村和南湖村,家访中笔者看到,他们居住的地方大多是一间狭小的屋子,屋里有一张床,中间是一张破旧的饭桌,靠外放着厨具,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再找不到一点“奢侈品”。他们每天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和学习。

分析: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读书的优惠政策,如一费制、平等教育、经费倾斜等,但学生家长进城后大多是做小生意或是打散工,加上每个家庭的孩子大多在2~3人,收入低和人口多使得他们的经济不宽裕,居住环境大多很差,孩子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缺少读书的氛围。

(二)进城务工随迁孩子的行为、学习习惯

进城务工随迁孩子的父母均在城市打工,流动性大,为了生活他们大多早出晚归,生活的压力使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管理缺少耐心。每天孩子放学后,就在路边玩耍、打闹,看电视或是到游戏室、网吧玩,很晚才回家。家庭经济条件无法为学生提供有益的书籍或让他们参加特长班,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单调,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的坏习惯并把这种坏习惯带到课堂上来。因此部分孩子修养不高,说话做事粗俗,对学习的兴趣不浓。

分析:一般的外来务工人员自身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们没有科学的教育观,往往把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属品”、“私有财产”,他们缺乏尊重子女的观念,随意训斥殴打,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他们不多费时间思考如何教育子女,如何把子女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而是每天忙于生计,长期疏于对孩子的教育,使孩子形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

(三)进城务工随迁孩子的课外阅读现状

家访中,笔者发现孩子的课外书仅限于几本作文辅导书,缺少经典的儿童读物,阅读范围狭窄。从家长的反映来看,只看重学生在校考试的分数,认为只要学习考试成绩好就行,普遍不知道阅读对于孩子意味着什么,对于孩子该看什么样的书更是不清楚。正因为孩子、家长都缺少阅读意识,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并不让人乐观。

分析:据笔者对学生家庭情况调查发现,文化程度为初中毕业的家长占据总数的60%,小学毕业的为10%,还有5%左右的家长甚至没有上过学。文化水平较低,使得这些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欠缺方法和引导。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开始了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实验,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学生“每日静心阅读”的习惯。

三、改善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措施

(一)全校动员,反复宣传

1.学校宣传动员。在每个新学期开学初,学校都会确定好本学期的读书活动专题,制定好活动方案,在第一次家长会上,为家长介绍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的相关内容,宣传阅读的重要性。同时,还重点给家长介绍《何炳章文选》中关于“每日每生阅读”的一些建议,帮助家长更好地掌握具体的做法,和老师一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台、网络等媒体,开设“经典诵读”、“好书大家谈”等栏目,学校图书室也定期出版“新书资讯”板报,形成声势,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自觉阅读的热情。

2.给家长的一封信。为了争取家长的配合,学校结合实际,发出了《给家长的一封信》,从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阅读环境,到家长可以为孩子借阅、购买什么书,都一一进行指导。通过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让家长参与孩子的阅读活动,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有力支持者。

3.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我校注重学校文化氛围的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和教室后的学习园地,通过板报的形式,向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籍,激发孩子继续阅读的兴趣,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数量。我们还分别邀请沈石溪、杨红樱、王勇英等全国著名的作家到校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作家们的写作经验,让书香浸润孩子的心灵。

(二)充分利用周边的社会资源

家庭困难,没有多余的钱购买课外书,是学生阅读习惯难以养成的主要障碍。为此,学校在构建书香校园的同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周边的社会资源。我校地处民族大道,南宁市书城、广西图书馆距离学校不远,因此,我们发动学生每人办理了一张广西图书馆的借书卡,要求学生每个星期至少要借阅一本书,并在每周一的晨会上进行检查。还让学生在每节课前五分钟的“信息发布会”上进行信息发布。两年下来,不仅学生的阅读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还带动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学校还组织学生轮流担任广西图书馆的义务管理员,学生在协助管理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实践能力,也充分感受阅读的氛围。我们还积极联系广西图书馆,充分利用广西图书馆的“流动图书车”,充实学校阅览室;并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参加南宁市书城举行的读书专题讲座活动。

(三)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1.课内外相结合。如读课文里人物的事迹,读作者的原著或同一作者的其他著作,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读物。

2.读写结合。每看一本好书、读一篇好文章,都要求学生边读边摘录优美的句子,写一写体会,对书中的人物进行简单的评价。教师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可采用“摘录式”,摘录好词好句。中年级简单地写文章的主要内容。高年级采用“心得体会式”,写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和悟出的道理。

3.读导结合。教师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使学生形成以下良好的阅读习惯:经常读书看报、浏览期刊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于使用各类工具书,根据需要收集有关资料的习惯;勇于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坚持每天在校“早读”和“午读”

学校分别在上午和下午为学生设定固定的读书时间。

1.古诗积累,持之以恒。开学伊始,学校都在新生家长会上要求每位家长为孩子购买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老师利用每天午读时间和每节课前的准备时间,与孩子一起诵读古诗。在第一次诵读后,教师给孩子简单介绍一下这首诗的意思,然后告诉他们,这首诗该怎样读。虽然孩子可能懵懵懂懂,不太知诗意,但时间久了,自然会参透其中的含义。

2.诵读、践行《弟子规》。《弟子规》依据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学校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践行《弟子规》,规范言行。两年来,学校先后开展了背诵《弟子规》、《弟子规》感恩歌曲比赛、《弟子规》书签设计等读书比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开展读书“三个一”活动

读书“三个一”活动指的是,每天读书半小时,每周上书城看书一次或者到图书馆借阅图书一次,每月写一篇读后感。学校注意课外阅读成效的反馈,给学生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学生的读后感每个月末都张贴在教室外的墙壁上,让各班学生进行观摩,每个月还评选出班级的“阅读之星”,以此激励学生,让学生获得读书的动力。教师每天将课外阅读作为一项作业布置下去,使学生和家长都感到这是作业,必须完成。通过这样的硬性规定,帮助学生管理学习时间,长此以往,使他们形成阅读的习惯。

(六)建立班级读书角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无法满足学生购买课外阅读书籍的要求。因此,学校动员每个学生把自己的课外阅读书籍带到班级中,建立班级图书角,利用中午和其他休息时间,让学生相互借阅,帮助学生增加阅读的次数和数量,解决了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缺少课外读物的困难。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

为了及时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效,让他们将书本上得到的知识在实践中验证和应用,学校将读书活动纳入学校常规工作,以一年为周期,每年举办一次读书节活动,参加一年一度广西图书馆组织的读书表演秀比赛,在每年的全国爱国主义读书征文活动开展讲故事比赛、美文诵读比赛。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了《南宁晚报》的学生记者团,这些小小记者在培训学习、调查采访等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沟通交流和写作能力,还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各种形式的读书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全体学生都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变得更加自信、开朗、大方。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因为许多的特殊性,更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创设氛围,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孩子提供阅读的便利条件,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化他们,教育他们。通过实验,我们欣喜地看到,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课外阅读方面的数量有所提高,并且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外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良好的校风、学风正逐渐形成。

怎样培养好习惯班会案例 篇4

【活动目的】: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习惯,能区分好习惯和坏习惯,知道好习惯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活动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学生排练小品剧 【主持人】:班主任

【活动地点】:一年级二班教室 【活动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这个大家庭组建已经三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通过大家的不断努力,很多同学已经养成了不少的好习惯,但有的同学身上仍存在很多坏习惯,为了帮助每一名同学早日养成好习惯,今天特别召开《好习惯,早养成》主题班会课(课件点击)。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老师的到来。(鼓掌)一. 听故事,谈体会

师:故事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下面两则故事。

故事

1、《成功从脱鞋开始》。

故事

2、《应聘》

师:听完故事,同学们有什么体会呢?

生:我要从小养成好习惯,长大成为一名科学家。生:我要养成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生:我要向名人学习,从小养成好习惯。„„

师: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拥有良好的习惯,看来养成好的习惯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对我们一年级的小同学更为重要。下面请大家想一想,入学以来,学校对大家进行了哪些好习惯的训练?你都养成了哪些好习惯?(学生畅所欲言„„)二.看小品,查不足

师:讲文明,讲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塑造一个人的美好形象,首先要做到说话文明。下面请欣赏小品《课间十分钟》。

小品剧(学生表演)

C、D:(正在走廊上做游戏。)A、B:(追跑过来,猛地把C撞倒在地上。)C:(扑在地上,大哭起来。)D:(连忙扶起C,发现鼻子流血了。)哎呀!流血了。你„„你们„„

A:我们怎么了?小屁孩!谁让你们在路上挡着的?

C:没挡着,我在边上。呜„„

D:(生气地)走,我们告诉老师去!

B:敢?我看你是欠揍!(握拳,举起要打。)C、D:不告,不告。(举手抱着头。)A、B:(耀武扬威地退下。)

C、D:(惊恐地哭泣着。)

师:看了刚才的小品,同学们有何感想呢?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再请几个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

生:大姐姐不应该说粗话。

生:大哥哥不能用武力还威胁小同学。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都很好。这两位同学既不文明,又欺负小同学,蛮不讲理,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师:假如是你撞了别人,你准备怎么做?(学生讨论)生:要向被自己撞到的同学说声对不起。

生:看看她有没有受伤,如果受伤了要赶紧告诉老师。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建议都很好,我们应坚决不讲粗话、脏话,提倡文明用语!

师:除了“对不起”之外,我们还要学会哪些文明用语呢? 同学们自由发言:(您好、谢谢、欢迎、再见、没关系、请原谅、„„)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你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大家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还要不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三.辨对错,学本领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的四幅图片,判断一下谁做的对,谁做的错。

(课件展示“辨对错”图片,学生辨别对错并回答)

师:读书写字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姿势正确才能保障大家的健康成长,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握笔方法。(课件展示“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握笔方法”,并讲解)

四.评标兵,鼓志气

师: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凭行动做出来的,有的同学的确做到了,下面打开你的《成长足迹评价手册》,数一数自己的小奖章有多少,分小组评选出我们班的好习惯小标兵。

(学生分小组评选)

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勤练本领,早日养成好习惯。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才,大家能做到吗?

生:(齐)能!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案例 篇5

广宗县件只中学 胡艳巧

由于学校的安排,今年我担任了七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学生年龄小,各项行为规范都在养成期,就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我们一定要重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现在,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越来越重视人们的养成教育。比如,我们走在公园里、漫步在广场上,经常见到这样的标语牌:“爱护花草树木”、“请勿践踏草坪”、“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目的是培养人们爱护公物、讲究卫生的好习惯,提高全民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大家知道,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质量。因此,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个工作做好了,学生的素质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不也就提高了吗?看来,我们的工作很重要,关系到孩子的明天,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行为习惯的培养真是重中之重呀!因此,开学后,我把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

首先,培养学生好习惯,持之以恒是关键。中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只要你肯花工夫,肯下力气,就能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如果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生又能怎样呢?就拿我班的贺龙康来说吧,他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子,上课时,他总是走神,下座位。写起作业来也非常马虎,一切全凭兴趣,下课时,喜欢跟同学打闹,经常有人来告状,而且卫生习惯也很差。他的所作所为与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学校的课堂常规和各项制度都格格不入。我经常与家长联系,也无济于事。针对他的这些不良习惯,我没有对他失望,更没有放弃他。而是耐下心来,尝试和他交朋友。把他的座位挪到讲台旁边,让他和我更近距离地接触,另外,课堂上,我对他总是多提问,多提醒,多表扬,少批评。下课了,跟他谈心,并且和他约定只要他在半天内把身上保持清洁,我就在下午或者第二天的晨会课上表扬他。尽管他很调皮,但他毕竟是个孩子,心灵还是很纯洁的。这样坚持下来,龙康的一些坏习惯改了不少,逐渐往好的方面发展,成绩也逐步有了提高。是啊,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他们自制力差,常常不由自主地会违反学校和班级的各种规定。在教育过程中,他们易忘记,反复错,如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不但好习惯没养成,还添了一身坏毛病。所以,我们要耐下心来,不怕麻烦,时时讲,处处讲。以情促行,持之以恒,学生一定能习惯成自然的。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教师要善于当好医生。新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是多重角色的职业。是演员,又是服务员;是长辈,又是朋友;是学生,又是老师。然而,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我觉得教师更应该像医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症状”,把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医生”的作用,对症下药,治病救人。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自信,我采取了“红色留言”的办法,效果不错。“红色留言”就是批改作业时,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学生留言,与学生无声地对话,激励学生。我班吴建宝同学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吴建宝是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一看长相就知道是以个小淘气,作业总是乱糟糟的不成型。怎么办呢?我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一次家访,通过与家长交流了解了不少情况,他看到我来他家表现得非常高兴,我便找他谈心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老师相信你能按时完成作业的。”此后,我便特意留心他的变化,每次作业,我都在他的作业后面或多或少地写上几句,如“今天你能认真完成作业了!”,““看,你的进步真大,老师真为你高兴!”“瞧,你多棒,现在的你不但能认真完成作业,而且还写得那么好!”“老师特别爱看你的作业,你知道为什么吗?”“你棒极了!老师祝贺你的进步!”等等,一次又一次无声的对话极大的调动了他的积极性,使他增强了自信,唤起了上进。现在,他的字有了可喜的进步。此外,我班的李伟亮、武琳迪等人也都在“红色留言””的帮助下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培养一个好的习惯很不容易,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力,老师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纠正一个不良习惯更是难上加难。有关专家指出,一个人几天养成的不良习惯,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彻底改掉。的确,他们是刚入中学的孩子,但天真活泼、聪明可爱,在他们身上,不良习惯仍随处可见。如:上课时随便讲话,东张西望;随便下座位,随手扔纸片;乱放学具,作业拖拉等等。这些不良习惯一旦形成,纠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很多时间也在纠正不良习惯。既要塑造他们,又要改造他们,既要做好“园丁”,又要做好 “医生”。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案例 篇6

——不会听课的小磊

案例:

我担任四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磊是我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西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是在找不到东西玩,自己的手也能玩半天,甚至自己的衣襟、袖口都可以当做玩的对象,每堂数学课,我都要提醒他几次。自然,没少挨批评。家长方面也很重视。可是,他还是老样子。一堂课上要溜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小龙虽已上了四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另外,客观因素方面也会影响小磊上课专心听讲。例如,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或者,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小磊是不会听课的学生,这点对他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反思:

1、由于小龙不会听课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在采取方法之前必须进行成因分析,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2、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3、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教师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6、应用报酬效果集中注意力。首先,可以给小学生定个奖赏,作为学习的报酬,这个报酬可以依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制订。其次,遇到困难内容可让小学生用假想的敌人来处罚和激励自己。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7

一.摆正角色体验的重要地位

21世纪初的少年儿童在生理和心理发展方面呈提前的趋势, 但现行的道德教育发展却相对滞后。为解决这一矛盾, 我们积极倡导“加强角色体验教育, 培养队员的自我教育能力”:组织引导少先队员在家庭、学校、社会和大自然中寻找岗位, 扮演角色, 开展与其角色相匹配的实践活动, 从中了解这一角色的基本素质、基本规范和基本能力, 从而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这样有助于解决当代少年儿童自然生理发育提前, 社会心理发育相对落后的矛盾。同时通过加强角色体验, 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 重视学生动机情感和个性方面的发展, 强化他们的自我意识。我们放手让孩子们到实践中去锻炼, 美化孩子的道德, 提高孩子的能力, 让孩子在实践中摸爬滚打, 长见识, 学本领, 增才干。

二.丰富角色体验的各种途径

1. 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过分”问题:例如, 过分享乐, 孩子理所当然地享受父母的辛勤劳动;过分放纵, 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不管他人;过分保护, 父母乐于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替代和保护;过分期望,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使孩子唯“分数”为上, 对其他漠不关心。这种“关心”、“爱护”实际上会造成一种低级的生命循环, 无法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

根据实际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我们积极鼓励队员以家庭生活服务为岗位, 扮演长辈, 结合家庭生活实际情况做做家务, 沟通邻里关系, 跟着上班, 体验路途的辛苦、工作的紧张, 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 从而体谅长辈的辛劳, 明白孝敬长辈的道理, 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 学会自理生活的本领。或鼓励他们到残疾人、孤寡老人、生活贫困家庭开展扶贫帮困和助残活动, 体验他们生活的艰辛, 学习他们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培养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

2. 在学校生活中体验

少年儿童都是在校学生, 以校园生活为主, 学校自然也成为德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引导学生在校园内寻找角色, 体验角色:把为老师同学服务作为“岗位”, 把当一天小干部、辅导员、老师、校长为扮演的角色, 体验组织活动、备课、讲课、组织教学、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工作的重要性, 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 明白尊敬师长的道理, 从中学会和同学合作共处, 养成热爱学习的品质, 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

在寻找、体验校园生活角色的探索中, 我们充分发挥地域特色, 就近就地开展体验教育。我们的学校位于古城临海的西北角, 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回浦精神犹如荒原里的一座灯塔, 曾指引着无数的仁人志士走向人生的顶峰。回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倡导学生角色体验活动中, 我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引导学生当一天校长, 了解回浦的历史, 积极组织各种活动, 为校园的美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为学校的发展纷纷献计献策:今天我以回浦为荣, 明天回浦以我为荣。

3. 在社会生活中体验

当前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中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性越来越强, 特别是广播、电视、因特网等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 学生接触面越来越广, 思维空间也越来越大。节假日增多, 少年儿童的校外活动时间越来越长。面对这些现实, 我们认为让少年儿童走向社会、参加实践, 开展角色体验, 尤为重要。我们把为社会服务作为“岗位”, 把当一天清洁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售货员等作为扮演的角色, 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受, 明白做一个合格公民的道理, 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几年来, 我们充分利用校外德育基地———戚继光纪念馆,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队员参加“我是古城的镇长”这一角色体验, 了解家乡历史, 感受抗倭英雄气概, 提出保护发展古城的建议。这样, 既丰富了德育的内容, 激发了学生体验的兴趣;又培养了队员关注家乡, 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同时, 我们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上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参加绿色军营的锻炼, 艰苦的考验, 整齐划一的训练, 雷厉风行的作风是医治孩子行为懒散,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自强精神的灵丹妙药。

4. 在大自然中体验

未来的生活是人与人, 人与动植物,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我们指导队员结合所学的自然、生物知识, 以少先队员的身份去开展大自然探秘、远足、野营、旅游等活动, 去做“自然小卫士”、“环保宣传员”, 接触自然, 了解自然, 获得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道理, 养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的品质, 学会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和互救互助, 培养队员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三.明确角色体验的注意事项

1.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不需要书呆子。市场经济将使“学历社会”转到“能力社会”。因此, 为了孩子成才, 我们必须重视孩子能力的培养, 其中包括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国家的人事制度正在向人市制度转变, 人人都要经历人才市场检验,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然而目前不少家长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重智轻德, 重知识轻能力, 重文凭轻素质。这种现象不利于孩子素质的提高, 也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 因此我们教育者必须首先转变观念。

实践锻炼法就得让孩子实践, 要实践就要吃点苦, 劳动会磨破手皮、磨出老茧;参加挫折教育可能吃不上饭、睡觉挨蚊子咬;参加社会实践可能会碰钉子……如果家长舍不得, 就不敢让孩子去实践, 孩子得到不良的反馈, 再去锻炼就没有勇气。孩子的社会实践必须有家长的“狠心”作后盾, 不但要鼓励孩子吃苦, 甚至还得逼孩子吃苦, 要设置苦、创造苦、利用苦, 让孩子得到真正的锻炼。中国有句俗话“不吃苦长不大”, 这是很有道理的。不摔几个跤怎能学会走路, 不喝几口水怎能学会游泳。

2.严格要求, 持之以恒。

孩子参加实践锻炼体验角色是有困难的, 刚开始也有一定难度, 需要意志努力, 需要教育者严格要求, 要适当地给一点压力, 督促孩子去实践。锻炼就要持之以恒, 一次二次实践锻炼起不了多大作用, 要形成吃苦耐劳的好习惯必须持之以恒, 决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阵子, 想不起来又放松一阵子。另外, 要允许有反复, 在培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反复是正常现象, 当出现反复时, 我们不能丧失信心, 要冷静地分析产生反复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对策, 特别是要改掉孩子在这方面已形成的习惯, 进行重塑更不能急, 欲速则不达。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 只要持之以恒, 最终孩子一定会有收益的。

3.注意特点, 尊重成果。

对孩子的实际锻炼要量力而行, 交给孩子任务要难易得当, 要注意孩子的性别特征、个性特征, 总之, 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要求过高过难, 孩子完不成任务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对于孩子劳动的成果、实践的收获,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 我们也要倍加爱护, 使孩子受到尊重, 这是激发孩子继续实践的强大动力。

我们常说:“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怎样让每个人从小开始受到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熏陶, 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扎根于心, 形成自觉的行为准则, 演变成生命中的一部分, 这是关系到一个人成长的大课题。新世纪的角色体验教育活动, 作为一种道德实践活动, 伴随着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全过程, 其目的就是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中, 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 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2].《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创新》,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3].《班主任之友》, 20008年第7期。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篇8

【关键词】小学德育 思考 培养 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所以,根据小学生个性特点,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作为小学德育工作重点的观点是正确的。

一、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

(一)从细枝末节工作抓起

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同样,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教育、引导和训练的积累。所以,学校和家长,都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早睡早起,勤俭节约,尊老爱幼,专心听课,认真作业,礼貌待人等,并从细枝末节抓起。如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师对学生的习字课就要有严格的要求:坐要端正,笔要拿稳,眼睛与本子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不能中途而废,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想法。又如要培养寄宿生的内务整洁习惯,教师就要耐心地手把手地教学生怎么折被子、折衣服,如何放置毛巾、口盅、鞋子等物品。

(二)认真抵制不良之风

受应试教育影响,上级评价学校领导,以升学率高低;学校评价教师业务,以任教学科考试成绩;教师评价学生,以期末考试排名。因此,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便在学校蔚然成风。这种不良之风,学校要认真抵制。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所以,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应是小学德育的最佳方法,也是形成学生健康人格的根本和关键。

(三)长辈要做孩子的表率

俗话说,一个光辉的榜样胜于十“打”教科书。教师家长都是长辈,都应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让孩子做到的事,长辈一定先做到;要孩子不做的事,长辈一定不能做。如教育孩子文明守纪,长辈就不要赌博、讲粗话。教师上课就不要迟到,家长与孩子到超市购物,就不要带头甚至怂恿孩子插队。

二、提高思想认识,制定培养措施

(一)教师要耐心教育引导

为达成共识,我们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提高觉悟,避开德育误区,认识养成教育重要性:小节有害,及早告诫;习惯重要,重视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用不尽;孩子还小,行为没有定型,只要老师耐心教育引导,学生的好习惯就一定会形成。

(二)制定“四级”定位措施

要做好德育工作,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目标不宜太高太远。如太高太远,望尘莫及,丧失信心;如太低太近,触手可及,没有动力,目标就没有意义。所谓国“四级”定位,一是按国家规定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教育;二是制定《临桂县临桂镇中心小学规章制度》作为校级的养成教育目标;三是由年级组制定年级教育目标,作为年级的德育重点;四是由各班级制定班级学生行为细则,作为班级的德育管理目标。

(三)认真落实“六好”养成

小学生年纪小,涉世不深,不喜欢空洞的说教。要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只能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为此,我们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弟子规》中所倡导的好习惯。如“出必告,反必面”。(外出时必须告知父母,回来后也要面告父母);“父母责,须顺承”(做错了事,父母责备,应虚心接受)并针对校情,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养成教育。一是安全教育。每天按路队放学,强调路队安全,提倡互相帮助、照应,牢记放学路上注意事项,正确处理路上所出现的突发事件,养成注重安全的良好习惯;二是纪律教育。开展“做文明学生(少先队员)”主题班会或主题队会,培养学生遵章守纪习惯;三是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良好习惯;四是集体荣誉感教育。强化“班兴我荣,班衰我耻”意识,培养学生为维护集体荣誉而自律的习惯;五是责任感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做好值日、热爱劳动习惯;六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养成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认真听课和作业好习惯。

三、开展活动,构建养成好习惯平台

(一)走出校门参观访问

组织学生到社会福利院、幼儿园慰问,帮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给幼儿园小朋友表演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好习惯。

(二)开展“养成好习惯”活动

要求学生量体裁衣,找准自己一个最不好的习惯,如“爱迟到”或“爱乱丢垃圾”,然后提出“养成‘不迟到’”或“‘不乱垃圾’”好习惯。自己鞭策自己。

(三)坚持“苦练”和“趣练”

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即使养成了,也常有反弹现象。教师要有耐心,有思想准备,不能一发现旧病复发,就对学生吹胡子、瞪眼睛。因此要进行严格训练,不但要“苦练”,还要“趣练”。

四、发挥榜样作用,加强环境熏陶

(一)教师要加强身教

身教是一种无声的教诲,它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深远影响。教师要融合学生当中,与学生同劳动,同上操,同做游戏,带头使用文明用语,带头遵守学校纪律,上课不迟到、不接电话等。如发现地上有脏物,教师要最先弯腰去捡,大扫除时,教师不要发号施令,要亲自挥帚流汗……这种看似无声而胜有声的示范行动,就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保障。

(二)用学生榜样激励学生

小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树立学生榜样,会让更多的学生产生“你能行,我也能行”的思想冲动,容易使学生产生你追我赶的新局面。为此,学校常根据常规、季节和校情,开展各种丰富多彩活动。如田径赛、球类赛、文艺表演赛、书画赛、演讲赛、诗歌朗诵赛、手抄报评比赛等;还评选“三好学生”“进步学生”“文明之星”“礼仪之星”等个人荣誉。

(三)用文化氛围熏陶学生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分析 篇9

小学生行为习惯是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个人的学习,有助于个人的生活,有助于以后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使其真正获得成功。因此,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案例介绍:

学生李海瑞,聪明、好动,反应快,但自身有很多坏毛病,如:上学经常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注意听讲,捣乱别的学生等。老师、家长都反映他是一个“调皮大王”。学习成绩一直很差, 刚转入我班时,每次测验都不及格。上课不遵守纪律,坐不了几分钟就动桌凳、摇头晃脑,甚至有时还把桌子弄翻了,影响别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课余时间爱搞“恶作剧”,欺负其他同学;书写很不认真;在家任性、冲动,稍有不如意就大喊大叫,母亲根本管不了他。分析:

该同学虽然好动、精力不集中、任性、学习成绩很差。这主要是由于家长没有时间管他,在学校里也是“人见人恨”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甚至不再管他。但该同学头脑聪明、精力充沛,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欲望。如有时他表现好了或是认真做对了一道题,只要老师及时表扬鼓励,他就会保持比较长的时间表现良好。采取的措施:

对这样的学生老师需要倾注爱心、关心和耐心。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多关心他的学习与生活,拉近他与教师的距离,要耐心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急于求成,要时时关心、时时指点,有进步就表扬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及时鼓励他的每一次良好表现,有进步时就给予肯定,让他尝到学习成功的甜头。多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 “你进步了,很好!”、“你做得很好很认真,同学们都应向你学习。”、“你的回答太好了!”等等。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训练,就会使他变“你能行”为“我能行”。老师多和家长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转化。耐心说服家长配合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家长多关心一下学生的学习和表现,多问一下学会了那些知识,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并抽时间帮助他把问题解决。如有家长无法解决的问题告诉老师,老师给予解决。

通过几个月的努力,现在老师和同学都觉得他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听课认真了,坐得住了,精力集中了,同学们也都愿意和他交流合作了。学习成绩也已基本达到良好水平,并且劳动也非常积极。在家也变成一个好孩子了。这是老师和家长都期盼的。

面对该生教育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李海瑞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她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先民小学 陈香 案例:

学生徐承龙,一天到晚总是忙忙乱乱的,做事毛手毛脚,慌慌张张,丢三落四的,上课不遵守纪律,坐不了几分钟就动桌凳、摇头晃脑,经常惹周围的同学,影响别人上课;注意力特别不集中,东张西望;上课回答问题要么答非所问,要么连问题都没听清楚;有时在教室里大喊大叫。平时挺聪明的,一到考试总因为马虎,错好多题。分析:

该同学虽然好动、精力不集中、做事马虎、毛躁、丢三落四的。但往往待人热情外向,爱交朋友、爱帮助别人,可总是由于自己的毛病不能把事情办好,随意性太强。久而久之,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措施:

1、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多关心他的学习与生活,拉近与教师的距离,要耐心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急于求成,要时时关心、时时指点,有进步就表扬鼓励。引导学生养成在做任何事时,都应认真细致,思考在前,就会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自己做事的成功率,由于事前的思考和重视结果,就会调动孩子自身的内在潜能,克服他做事马虎、毛躁、慌张、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2、做到老师的关心与学生的帮助相结合。我安排班上的优秀生和他同座,当他有不良行为老师和同学及时提醒他,当他有难题时及时帮助辅导他,使他真正体验到融入班集体的乐趣。比如,他的作业稍有进步,我会及时的用激励性评语来鼓励他。看到老师的鼓励,课堂上他也会骄傲的仰起头,并且坐的端端正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生行为习惯是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个人的学习,有助于个人的生活,有助于以后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使其真正获得成功。因此,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案例介绍:

学生李海瑞,聪明、好动,反应快,但自身有很多坏毛病,如:上学经常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注意听讲,捣乱别的学生等。老师、家长都反映他是一个“调皮大王”。学习成绩一直很差, 刚转入我班时,每次测验都不及格。上课不遵守纪律,坐不了几分钟就动桌凳、摇头晃脑,甚至有时还把桌子弄翻了,影响别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课余时间爱搞“恶作剧”,欺负其他同学;书写很不认真;在家任性、冲动,稍有不如意就大喊大叫,母亲根本管不了他。分析:

该同学虽然好动、精力不集中、任性、学习成绩很差。这主要是由于家长没有时间管他,在学校里也是“人见人恨”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甚至不再管他。但该同学头脑聪明、精力充沛,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欲望。如有时他表现好了或是认真做对了一道题,只要老师及时表扬鼓励,他就会保持比较长的时间表现良好。采取的措施:

对这样的学生老师需要倾注爱心、关心和耐心。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多关心他的学习与生活,拉近他与教师的距离,要耐心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急于求成,要时时关心、时时指点,有进步就表扬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及时鼓励他的每一次良好表现,有进步时就给予肯定,让他尝到学习成功的甜头。多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 “你进步了,很好!”、“你做得很好很认真,同学们都应向你学习。”、“你的回答太好了!”等等。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训练,就会使他变“你能行”为“我能行”。老师多和家长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转化。耐心说服家长配合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家长多关心一下学生的学习和表现,多问一下学会了那些知识,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并抽时间帮助他把问题解决。如有家长无法解决的问题告诉老师,老师给予解决。

通过几个月的努力,现在老师和同学都觉得他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听课认真了,坐得住了,精力集中了,同学们也都愿意和他交流合作了。学习成绩也已基本达到良好水平,并且劳动也非常积极。在家也变成一个好孩子了。这是老师和家长都期盼的。

面对该生教育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李海瑞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她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分析

一、问题的发现

今年9月,我担任了五年级(3)班的班主任及语文课教学工作。开学没多久,我对班上的一部分同学有了大致的了解。特别是对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印象特别好。有一位男生叫欧阳毅,上课回答问题很多,该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位优等生,但从他的几次作业上来看特别差,几乎没有完成过一次作业。为什么在课堂上表现很好的学生课后作业这么差呢?

二、问题的症结

我从班里的同学那里了解到,在四年级时,老师管理不太严,学生完不成作业不大管,这样就逐渐养成了一部分学生不完成作业的习惯。习惯一养成,就很难改了。但家长就不管了吗?我和该生的家长通过电话沟通,才了解到父母都是导游,平时都出门在外,只有奶奶在家照顾他。他不写作业也没人知道了。了解情况后,我找欧阳毅谈了一次话。这次谈话,我们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的。我首先对他各方面进行了肯定。这是一个很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听了我的一番话,心里已经对我没有了抗拒。这时,我的话一转,指出了他的缺点。他也承认长期以来很懒写作业,现在一下子很难每天做到按时完成作业。我鼓励他,只要下决心改,会做到的。

三、问题的实施方案和结果 我和欧阳毅的妈妈商定好,在学校由我来督促和检查他完成作业,在家里有家长尽量抽出时间监督他学习。只要在课堂上写作业,我常常会走到他身边检查,指导,时不时表扬几句。如果是在家里完成的作业,第二天我就会让他拿出来检查。渐渐的,他已养成每天写作业的习惯,虽然完成得不够好,但比起以前已进步多了。我对他进行了表扬和鼓励。他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从四年级的不及格,到现在的70多分,我真为他高兴。

四、反思

经过欧阳毅的这次转变过程,也给了我一定的启示和反思:习惯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如果养成了一种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倘若这是一种好的习惯,那将会受益终生;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了你一辈子。小学生正处于发育的阶段,好多习惯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因此控制和把握好这个阶段,对小学生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同样,要让他们好好学习,就必须要培养他们有一种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而要拥有这种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一定要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合理地运用学习方法,及时改正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小学生做到主动地学习。同事,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沟通,互相配合,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培

正,不再东张西望,这时,我便会借机在全班表扬他。慢慢的我发现他上课东张西望的时候少了,认真听讲的时候多了,我从心里为他感到高兴。

3、耐心说服家长配合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我和家长联系,针对孩子具有的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进行原因分析,让家长知道自己在接下来一段时间该如何做,然后和家长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方案。让家长多关心一下学生的学习和表现,多问一下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并抽时间帮助他把问题解决。如有家长无法解决的问题告诉老师,老师给予解决。通过几个月的努力,现在徐承龙在老师和同学眼里都觉得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听讲认真了,坐得住了,精力集中了,同学们也都愿意和他交流合作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劳动也非常积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班主任必须弄清楚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年龄尚幼的小学生正值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好习惯终身受益,作为一名学校教育者,通过实践与学习,我认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从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细节做起。只要我们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高度重视,从小行为入手,从低年级开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一定能养成。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分析

一、问题的发现

今年9月,我担任了五年级(3)班的班主任及语文课教学工作。开学没多久,我对班上的一部分同学有了大致的了解。特别是对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印象特别好。有一位男生叫欧阳毅,上课回答问题很多,该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位优等生,但从他的几次作业上来看特别差,几乎没有完成过一次作业。为什么在课堂上表现很好的学生课后作业这么差呢?

二、问题的症结

我从班里的同学那里了解到,在四年级时,老师管理不太严,学生完不成作业不大管,这样就逐渐养成了一部分学生不完成作业的习惯。习惯一养成,就很难改了。但家长就不管了吗?我和该生的家长通过电话沟通,才了解到父母都是导游,平时都出门在外,只有奶奶在家照顾他。他不写作业也没人知道了。了解情况后,我找欧阳毅谈了一次话。这次谈话,我们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的。我首先对他各方面进行了肯定。这是一个很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听了我的一番话,心里已经对我没有了抗拒。这时,我的话一转,指出了他的缺点。他也承认长期以来很懒写作业,现在一下子很难每天做到按时完成作业。我鼓励他,只要下决心改,会做到的。

三、问题的实施方案和结果 我和欧阳毅的妈妈商定好,在学校由我来督促和检查他完成作业,在家里有家长尽量抽出时间监督他学习。只要在课堂上写作业,我常常会走到他身边检查,指导,时不时表扬几句。如果是在家里完成的作业,第二天我就会让他拿出来检查。渐渐的,他已养成每天写作业的习惯,虽然完成得不够好,但比起以前已进步多了。我对他进行了表扬和鼓励。他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从四年级的不及格,到现在的70多分,我真为他高兴。

四、反思

经过欧阳毅的这次转变过程,也给了我一定的启示和反思:习惯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如果养成了一种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倘若这是一种好的习惯,那将会受益终生;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了你一辈子。小学生正处于发育的阶段,好多习惯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因此控制和把握好这个阶段,对小学生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同样,要让他们好好学习,就必须要培养他们有一种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而要拥有这种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一定要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合理地运用学习方法,及时改正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小学生做到主动地学习。同事,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沟通,互相配合,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培养出一种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孙× 男 13岁 六年级学生。案例

主要表现:经常不交作业或不按时交作业,甚至不做作业;谎称作业做了落在家里忘带了;课堂作业拖拉,十次九次来不及完成;他的课桌和书包常是杂乱无章;书和本子也是“蓬头污垢”的。分析:

这孩子主要是注意力和自控力存在问题,注意力和自控力有问题的孩子行为随意、思维活跃,口头表达能力差,常容易把作业放错地方、把铅笔和其他学习用品丢弃,在家里和学校都不能有条不紊的学习。措施措施:

1、让他与附近的同学一起做作业,家长和同学可以提醒孩子做作业,在他需要时还可以给他帮助。还可以按照交作业的及时程度给予他鼓励或奖励。

2、使用积极而及时的强化,定一个书面协议来规定具体的做法。也可以用老师、家长相互签字当天的作业,或简短的便条概括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

3、在家里规定一个位置做作业,并把学习用品摆放好。

4、善于处理注意力不集中学生问题的教师在一天的学习时间中能把有趣的和比较枯燥的学习任务合理地分散开来。而不是让学生重复一项又一项枯燥的学习任务。

教育效果:

经过这个学期的科学的教育引导,孙某在完成作业方面有较大的进步,上课作业,他不再左顾右盼,知道抓紧时间。但有时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还需要今后加强教导。

孙某的教育事例告诉了我,这些孩子需要多一些关注,多一些表扬,多一些鼓励。小学生卫生习惯养成案例

作者:裴亚利 来源:本站 时间:2012-3-29

一、案例分析

李某,男,小学四年级学生,主要表现:随手扔包装纸,在墙上、桌椅上乱涂乱画,书包不整理,随便乱丢乱扔,书写不整洁,读书、做作业时不注意用眼卫生等。

二、情况分析: 这样的孩子主要是注意力和自控力存在问题,注意力和自控力有问题的孩子行为随意、思维活跃。为此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孩子卫生行为习惯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教育对策:

1、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卫生行为标准。

2、在校内,与班主任要互相配合,少先队发挥作用。在校外,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把它分解成许多可行的步骤,然后加强每个步骤,直到学生形成习惯。

上一篇:学科研究考察报告下一篇:百米加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