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十二五课题查询办法

2024-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部十二五课题查询办法(共7篇)

教育部十二五课题查询办法 篇1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类比推演认识方程

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逻辑关系或是数量关系,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方程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用字母表示、代替数值,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类比推演。

儿歌是孩子们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数蛤蟆”就是其中之一。在认识方程的教学时,教师刚一提及数蛤蟆,大多数听课的学生就开始数了起来,而且兴趣盎然。过了一会儿,当教师提出质疑“青蛙的眼睛和腿与青蛙的数量有什么关系或规律”时,学生迅速列出了一组数据,并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教师给出的青蛙数量代号得出了“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只嘴”的数量关系。当教师把代替数值的字母a换成x时,“x只青蛙x张嘴,2x只眼睛4x只嘴”的推论就水到渠成了。在得出上述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一些数量关系问题的解析就变得轻松得多。比如:妈妈比淘气大26岁,如果用字母n来表示淘气的年龄,妈妈的年龄应该怎么表示呢?这个问题在没有进行前面的学习时,大多数学生一时半刻也转不过弯来,不过如果经过了数蛤蟆的儿歌练习作为“热身”,情形就会发生巨大的转变,几乎大多数学生可以立刻说出26+n的算式来。其他诸如“1张桌子4条腿,a张桌子有条4×a腿”、“买1本故事书需要a元,买8本故事书需要8×a元”之类简单问题也几乎张口即来。

二、联系学习实际进行教学,深化学生对方程的认识,加强知识的应用

联系学生学习实际进行方程教学,同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字母替代数值的方式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明确方程的应用价值和范围。

比如教师可以用最常见的正方形周长公式来作文章。先让学生计算边长分别为10、20、50的正方形的周长,然后用a取代边长的数值,学生根据思维惯性就会得出4×a的结论。再出示一些类似问题,比如“用火柴摆三角形,摆1个三角形需要3根火柴,摆2个三角形需要6根火柴,摆a个三角形需要?根火柴?”学生不仅在应用知识过程中提高了技能,而且对相关知识的应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认清等量关系

等量关系是方程式的基础,只有认清等量关系才能更好的理解方程式,并对方程式进行解析。说明等量关系最直观的传统方法是使用天平演示,但是天平的使用有诸多限制,比如只能称量细小的物体、太远看不清刻度等。这些问题在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后得到了很大改观,特别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广泛应用,为教学课堂的信息呈现和数量关系解析提供相对较完美的解决手段。

教师在讲解方程的等量关系时,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多媒体辅助课件来进行剖析和说明。在学生理解了等量关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轻易地列出方程式。比如我们想以鸡鸭鹅来说明等量关系,就可以使用Power Point软件的绘图功能,绘制一个“天平”,再从网上下载鸡鸭鹅的图片。然后通过不同数量的鸡鸭鹅在不同位置上的摆放,分别显示等量与非等量的数量关系。而鸡鸭鹅三种动物则可以用三个不同的字母来代替,正好让学生进一步对方程中字母的意义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通过在大屏幕上投影显示的信息呈现方式,既可以让后排的学生也能清楚地观察鸡鸭鹅数量位置变换的过程,解决使用天平距离太远就无法看清的弊端,又能让学生清晰地看懂天平上的数量关系,进而对方程和等量关系有更明确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我们接着使用投影屏幕呈现图片“天平上的樱桃和砝码”,学生通过观察会迅速发现樱桃与砝码之间的关系,并列出等式10克=樱桃+2克。此时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和提示:我们如果把樱桃换成“x”,怎么列示?于是学生得到方程:10=x+2(10克=x克+2克)。

教育部十二五课题查询办法 篇2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指南

1.本课题指南供教育科研工作者选题论证时参考。

2.指南中的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均实行会议评审。

3.重点课题反映了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及现实问题,申请人可从中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也可根据实际对题目作适当修改,但不能改变课题的研究方向。

4.一般课题表明了研究领域范围,申请者可从中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拟研究课题。

5.鼓励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合作开展研究,鼓励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跨国别的合作,鼓励提出新问题,发现新材料,运用新方法,形成新认识,创造新成果。

一、重点课题

陕西省教育强省建设实践研究;经济带和跨行政区教育协作发展战略研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陕西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现状调查研究;陕西省学前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陕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策略研究;陕西省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实践研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政策研究;中小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实践研究;大学与普通高中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春笋计划”实践研究;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实践研究;陕西省中小学“蛋奶工程”及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现状调查研究;陕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研究;招生考试与质量评价制度改革研究;职业教育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研究;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研究;加快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研究;省内高校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高水平大学建设实践研究;高校办学特色研究。

二、一般课题(领域与方向)

(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国际教育发展大趋势研究;教育应对国际化、区域化发展战略研究教育惠及困难群体战略研究;区域教育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策略研究;地方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研究;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研究;教育决策科学民主模式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内地与港澳台教育协同发展战略研究;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发展战略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政策研究;农村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西部经济强省建设中的教育因素研究等。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教育预算管理研究;教育对社会和个人收益率实证研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收益率实证比较研究;学前教育成本研究;普通高中教育成本研究;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研究;高校毕业生薪酬研究;非义务教育教师收入水平校际比较研究;非义务教育学费浮动影响因素研究;教育产权研究;家庭教育消费研究;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研究;教育捐赠制度研究;学校财务安全研究;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与预警机制研究;城镇化进程中闲置教育资源再利用研究等。

学制改革实验研究;学校建设标准研究;学校“软实力”建设问题研究;学校和班级适度规模效益研究;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探索研究;学校品牌建设研究;学校布局调整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研究;校长领导力建设研究;校长队伍专业化研究;优秀校长治校个案及治校规律的研究;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教师流动状况调查研究;教师任用制度和评价激励机

制改革研究;城乡教师流动交流机制研究和补充机制研究;教育突发事件危机应对能力研究;教育舆情分析研究;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教育督导评估问责制度研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研究;公民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教育中的歧视现象研究;非政府教育组织发育研究;我省民间教育组织机构发展现状调查及管理研究等。

(三)基础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新课程改革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基于终身学习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验教学研究;语言文字教育规范标准研究;社会实践学习研究;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研究;中小学薄弱学科建设研究;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研究;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研究性学习指导研究;少教多学模式研究;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案例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研究;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合教育研究;学习困难学生教育援助机制研究;区域研训共同体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实践研究;高中生发明创造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现象研究等。

民办幼儿园自身建设的经验研究;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模式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幼儿教师供给保障机制研究;学前保教结合研究;幼儿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幼儿游戏教学研究;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幼儿亲子教育研究;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托幼一体化研究;幼小衔接研究等。

特殊儿童全纳教育研究;特殊教育学校专业化研究;特教学校教育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学习技能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研究;残疾学生早期融合教育研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分类研究;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研究;残疾学生体育康复活动研究;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等。

(四)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高校行政和学术权力的运行机制研究;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培育研究;高校课程教材开发研究;高校实践教学研究;高校学风建设研究;高校社会科学创新研究;高校产学研结合研究;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研究;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和模式研究;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研究;高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研究;学科带头人成长规律研究;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研究;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大学生通识教育研究;大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等。

(五)职业教育研究

地方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证研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实证研究;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惠及困难群体战略研究;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衔接研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研究;职业院校促进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研究;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研究;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研究;基于互联网的技能性课程学习策略与实现途径研究;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创新研究;校企共建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的研究与试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特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等。

(六)德育研究

学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学校德育有效衔接研究;品格与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青少年文明素养与行为研究;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研究;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学生诚信教育、关心他人和团结合作教育研究;

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学生劳动技能教育研究;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研究;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研究;增强学生积极社会交往能力的研究;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教育价值研究;校内非正式团体现象研究;留守儿童德育研究;青少年犯罪预控研究;学校禁烟、反毒品教育研究;优秀教师人格魅力研究;教师专业伦理研究;师德建设研究;教书育人楷模研究;大众传媒对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研究等。

(七)教育心理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研究;校园暴力预防和应急机制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教师心理素养标准和心理干辅导技能研究;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学生心理素质模型研究;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学生应激和抗挫折心理训练研究;学生认知诊断技术研究;学生孤独症、多动症、抑郁症等异常行为干预研究;学生焦虑、厌学的行为分析及心理疏导研究;学生压力管理研究;学生心理发育特征研究;学生领导能力培养研究;具身认知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教育研究;特殊学生的教育与心理救助研究;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矫治研究;儿童异常行为调查与干预研究;超常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鉴别研究;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教学改革的心理学研究等。

(八)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

体育教育课程研究;学生体育运动标准研究;体育学力及其评价研究;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研究;教体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有效模式研究;学校健康体育实施模式研究;学生竞技运动能力研究;学校趣味体育研究;学校运动队和运动会竞赛制度改革研究;体育专业升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等。

学校卫生教育有效模式研究;学校卫生教育标准研究;学校建筑美学和卫生学研究;学校突发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和工作体制研究;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的实施与管理研究;学校卫生设施建设研究;学校医教结合研究;学校营养配餐及卫生状况调查研究;学生作息时间研究;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研究;学生肥胖症防控研究;学生近视预防和矫正研究;学生逃生避难教育研究等。

学校美术教育课程研究;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研究;艺术特色学校建设研究;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标准研究;学生规范书写能力培养研究;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研究;学生特殊才艺能力培养研究;文教体卫艺结合的长效机制研究等。

(九)教育技术与传播研究

教育信息技术开发转化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研究;数字化资源共享及其权益保护机制研究;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研究;数字化教学的公共服务模式、运营机制与监管体系研究;数字化校园网研究;农村智能学校研究;农远工程环境下有效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案例分析;网络新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网络交互教学成效研究;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研究;高校信息技术课异步教学研究;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电子教科书研究;师生信息素养研究;学生数字化学习研究等。

(十)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

现代继续教育制度研究;社区教育网络建设研究;开放式现代远程继续教育研究;继续教育培训类型和形式研究;在职人员学习状况调查研究;不同类型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领导培训模式创新研究;校外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研究;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研究;企业职工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实践研究;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制度研究;各级各类学校参与新型农民培养研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农村功能扫盲教育研究;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研究;继续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制度研究;非正规教育体系研究;社区学院能力建设研究;家庭健康教育研究;

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经营资质和模式研究等。

终身学习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不同行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研究;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学习型社区运行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等。

(十一)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

教育部十二五课题查询办法 篇3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指南

1.本课题指南供教育科研工作者选题论证时参考。

2.指南中的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均实行会议评审。

3.重点课题反映了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及现实问题,申请人可从中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也可根据实际对题目作适当修改,但不能改变课题的研究方向。

4.一般课题表明了研究领域范围,申请者可从中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拟研究课题。

5.鼓励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合作开展研究,鼓励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跨国别的合作,鼓励提出新问题,发现新材料,运用新方法,形成新认识,创造新成果。

一、重点课题

陕西省教育强省建设实践研究;经济带和跨行政区教育协作发展战略研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陕西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现状调查研究;陕西省学前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陕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策略研究;陕西省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实践研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政策研究;中小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实践研究;大学与普通高中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春笋计划”实践研究;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实践研究;陕西省中小学“蛋奶工程”及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现状调查研究;陕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研究;招生考试与质量评价制度改革研究;职业教育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研究;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研究;加快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研究;省内高校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高水平大学建设实践研究;高校办学特色研究。

二、一般课题(领域与方向)

(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国际教育发展大趋势研究;教育应对国际化、区域化发展战略研究教育惠及困难群体战略研究;区域教育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策略研究;地方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研究;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研究;教育决策科学民主模式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内地与港澳台教育协同发展战略研究;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发展战略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政策研究;农村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西部经济强省建设中的教育因素研究等。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教育预算管理研究;教育对社会和个人收益率实证研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收益率实证比较研究;学前教育成本研究;普通高中教育成本研究;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研究;高校毕业生薪酬研究;非义务教育教师收入水平校际比较研究;非义务教育学费浮动影响因素研究;教育产权研究;家庭教育消费研究;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研究;教育捐赠制度研究;学校财务安全研究;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与预警机制研究;城镇化进程中闲置教育资源再利用研究等。

学制改革实验研究;学校建设标准研究;学校“软实力”建设问题研究;学校和班级适度规模效益研究;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探索研究;学校品牌建设研究;学校布局调整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研究;校长领导力建设研究;校长队伍专业化研究;优秀校长治校个案及治校规律的研究;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教师流动状况调查研究;教师任用制度和评价激励机

制改革研究;城乡教师流动交流机制研究和补充机制研究;教育突发事件危机应对能力研究;教育舆情分析研究;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教育督导评估问责制度研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研究;公民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教育中的歧视现象研究;非政府教育组织发育研究;我省民间教育组织机构发展现状调查及管理研究等。

(三)基础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新课程改革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基于终身学习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验教学研究;语言文字教育规范标准研究;社会实践学习研究;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研究;中小学薄弱学科建设研究;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研究;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研究性学习指导研究;少教多学模式研究;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案例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研究;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合教育研究;学习困难学生教育援助机制研究;区域研训共同体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实践研究;高中生发明创造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现象研究等。

民办幼儿园自身建设的经验研究;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模式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幼儿教师供给保障机制研究;学前保教结合研究;幼儿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幼儿游戏教学研究;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幼儿亲子教育研究;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托幼一体化研究;幼小衔接研究等。

特殊儿童全纳教育研究;特殊教育学校专业化研究;特教学校教育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学习技能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研究;残疾学生早期融合教育研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分类研究;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研究;残疾学生体育康复活动研究;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等。

(四)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高校行政和学术权力的运行机制研究;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培育研究;高校课程教材开发研究;高校实践教学研究;高校学风建设研究;高校社会科学创新研究;高校产学研结合研究;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研究;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和模式研究;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研究;高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研究;学科带头人成长规律研究;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研究;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大学生通识教育研究;大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等。

(五)职业教育研究

地方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证研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实证研究;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惠及困难群体战略研究;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衔接研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研究;职业院校促进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研究;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研究;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研究;基于互联网的技能性课程学习策略与实现途径研究;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创新研究;校企共建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的研究与试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特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等。

(六)德育研究

学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学校德育有效衔接研究;品格与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青少年文明素养与行为研究;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研究;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学生诚信教育、关心他人和团结合作教育研究;

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学生劳动技能教育研究;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研究;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研究;增强学生积极社会交往能力的研究;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教育价值研究;校内非正式团体现象研究;留守儿童德育研究;青少年犯罪预控研究;学校禁烟、反毒品教育研究;优秀教师人格魅力研究;教师专业伦理研究;师德建设研究;教书育人楷模研究;大众传媒对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研究等。

(七)教育心理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研究;校园暴力预防和应急机制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教师心理素养标准和心理干辅导技能研究;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学生心理素质模型研究;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学生应激和抗挫折心理训练研究;学生认知诊断技术研究;学生孤独症、多动症、抑郁症等异常行为干预研究;学生焦虑、厌学的行为分析及心理疏导研究;学生压力管理研究;学生心理发育特征研究;学生领导能力培养研究;具身认知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教育研究;特殊学生的教育与心理救助研究;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矫治研究;儿童异常行为调查与干预研究;超常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鉴别研究;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教学改革的心理学研究等。

(八)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

体育教育课程研究;学生体育运动标准研究;体育学力及其评价研究;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研究;教体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有效模式研究;学校健康体育实施模式研究;学生竞技运动能力研究;学校趣味体育研究;学校运动队和运动会竞赛制度改革研究;体育专业升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等。

学校卫生教育有效模式研究;学校卫生教育标准研究;学校建筑美学和卫生学研究;学校突发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和工作体制研究;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的实施与管理研究;学校卫生设施建设研究;学校医教结合研究;学校营养配餐及卫生状况调查研究;学生作息时间研究;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研究;学生肥胖症防控研究;学生近视预防和矫正研究;学生逃生避难教育研究等。

学校美术教育课程研究;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研究;艺术特色学校建设研究;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标准研究;学生规范书写能力培养研究;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研究;学生特殊才艺能力培养研究;文教体卫艺结合的长效机制研究等。

(九)教育技术与传播研究

教育信息技术开发转化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研究;数字化资源共享及其权益保护机制研究;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研究;数字化教学的公共服务模式、运营机制与监管体系研究;数字化校园网研究;农村智能学校研究;农远工程环境下有效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案例分析;网络新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网络交互教学成效研究;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研究;高校信息技术课异步教学研究;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电子教科书研究;师生信息素养研究;学生数字化学习研究等。

(十)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

现代继续教育制度研究;社区教育网络建设研究;开放式现代远程继续教育研究;继续教育培训类型和形式研究;在职人员学习状况调查研究;不同类型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领导培训模式创新研究;校外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研究;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研究;企业职工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实践研究;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制度研究;各级各类学校参与新型农民培养研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农村功能扫盲教育研究;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研究;继续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制度研究;非正规教育体系研究;社区学院能力建设研究;家庭健康教育研究;

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经营资质和模式研究等。

终身学习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不同行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研究;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学习型社区运行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等。

(十一)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

教育部十二五课题查询办法 篇4

2013年度小课题立项申请表及开题报告

负责人 陈林志

学 科语文 学历本科 职 称:中学一级教师

年 龄

43参加工作时间 1991.7.1工作单位:汉滨区建民办建民初中 手机号1592909580

5QQ号80642646 邮箱806426462@qq.com

新浪博客网址

http://weibo.com/u/3795628074

课 题

名 称

农村初中学校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研究

小课题其他成员

姓 名

职 称

工 作 单 位

陈林志

中学一级教师

汉滨区建民办建民初中

汪晓菊

中学一级教师

汉滨区建民办建民初中

陈博

中学一级教师

汉滨区建民办建民初中

罗长安

中学一级教师

汉滨区建民办建民初中

选题缘由

我校地处安康市汉滨区建民办事处城乡结合部处,是全办一所条件较为优越的农村单设初中学校,在校1200名学生,全办共有单设初中2所,九年制学校3所,但除建民初中外,其他学校交通条件较差,目前共有学生近600名学生,首先近年来农村留守学生逐年加多,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工作在农村初中学校的地位日益突出,班主任工作负责培养的是一代人,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尤其每年的暑期教师培训都要涉及班主任工作的探讨和研究;其次,由于农村初中专业人才缺乏,班主任承担课程较多,更重要的是当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学业绩比重过大,导致班主任岗位失去魅力,竞争的活力不足。很多老师视班主任岗位为“副业”,课堂教学为“主业”班级管理停留在管教的层面上。由于缺乏敬业爱岗的精神,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意识淡薄,专业能力停滞不前,急需通过课题研究的推动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造就新局面。针对这一现象,(范_文_先_生_网)我办以我校教师为主体,决定以《农村初中学校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研究》为题进行课题研究。

研究设想

一、研究目标

1、学习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内涵,探索班主任专业化的内容、要求、与意义,研讨农村学校班主任专业化的途径与方法;

2、立足本校,通过对班主任的评价研究和班集体的评价研究,梳理学校的现有规章制度,改进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工作,摒弃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零打碎敲”的班主任管理方式,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地班主任选拔、培训、评价、管理的体系;

3、通过课题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

4、将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叙事和教育反思等基层学校参与教育科研的方法及成果表达方式引入课题研究中,增强我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兴趣,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使教育科研走近一线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的实效性上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5、通过课题研究,试图将班主任专业化这一新事物引入我校并努力使之在农村初中学校产生良好的辐射作用。

二、研究专题:

1、班主任专业学习模式的探究

2、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的研究

3、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途径与方法探究

4、班主任队伍的管理与发展

三、研究内容:

A、文献学习:

1、学习班主任专业化的概念与内涵。

2、班主任成长规律和因素。

B、自主发展研究:

1、班主任自我成长探究、责任、工作方法。

2、特殊学生的教育,班风的形成。

3、班级文化的建立。

C、培训策略研究:

1、培训策略研究。

2、班主任工作展示。

D、评价机制研究:

1、班主任任职条件研究。

2、班主任工作评价方法、班级评价。

3、班主任论坛。

E、管理策略研究:

1、班主任资格聘任标准。

2、班主任工作过程管理办法。

3、班主任队伍建设规划。

F、成果对比分析:

1、班集体对比分析。

2、班主任对比分析。

四、研究的方法及工作安排

A、问卷调查法:

1、班主任工作心态、工作现状调研

责任人:陈林志 汪晓菊陈博 罗长安

对象:本校2/3现任班级班主任

方法:问卷调查、座谈会

工作呈现:调研报告

时间:2013年2——4月

2、班主任专业水平调研

责任人:汪晓菊 陈博罗长安

对象:1/2以上的班主任

方法:班主任工作方法介绍。

工作呈现:班主任工作经验集,疑难问题汇总。

时间:2013年2——4月

3、班集体现状调研

责任人:陈林志 汪晓菊陈博

对象:中心学校班集体和九年制学校班集体

方法:现场查看、学生座谈会

工作呈现:调研报告

时间:2013年3月

工作意义:

为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策略研究提供现实依据。使我们明确研究的重点,确保研究的实效性。

工作要求:

1、各调研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准备材料。

2、按规定时间完成调研任务。

3、及时拟写调研报告。

4、收集过程资料。

(二)文献法。

责任人:陈林志

学习内容:

1、班主任工作职责。

2、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优秀班主任事迹。

3、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理论。

4、班主任素质培养的途径与策略。

人员:集中学习陈林志

自学;全体教师

时间:2013.5——2013.6

学习呈现:学习心得汇集。汇总 陈林志

工作意义:

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引领

工作要求:

1、集学: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以上,每次确定学习主题、主学人、主讲人,拟定三个月集学计划。

2、自学:在集学的基础进行,全体教师必须坚持自学,拟写学习心得。

(三)行动研究法。

责任人:汪晓菊

1、班主任自主发展研究

人员 全体课题组成员

内 容(1)安全教育策略研究

负责人、陈博 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主任安全教育方法集

内 容(2)评价激励方法研究

负责人、汪晓菊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主任激励策略案例集

内 容(3)家访策略研究

负责人、陈林志陈博

工作呈现:班主任家访心得集

内 容(4)小助手的培养

负责人、汪晓菊陈博

工作呈现:班主任小助手培养案例集

内 容(5)学困生的转化

负责人、陈博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主任学困生转化策略集

内 容(6)特长生的培养

负责人、汪晓菊

工作呈现:班主任特长学生培养策略集

内 容(7)心里辅导

负责人、陈博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主任心理教育案例

内 容(8)班级文化建设

负责人、陈博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级文化建设论文集

内 容(9)班级管理策略

负责人、陈博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级管理建设论文集

内 容(10)留守儿童教育

负责人、汪晓菊 陈博

工作呈现: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集

时间:2013年3月——2013年11月

意义: 通过班级工作的行动研究,使班主任教师在实际工作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了解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和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工作要求:

1、全体班主任教师和课题组老师必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积极撰写心得、案例和论文。

2、子课题负责人,要按时完成案例论文的收集、整理工作,并积极组织相关评选工作,选报优秀论文参加上级的评审工作。

(四)实验法

1、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培训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1、负责人:陈林志

2、方法: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活动进行比较、分析。

工作呈现:形成班主任培训工作总结材料。

2、班主任任职条件研究

1、负责人:陈林志陈博

2、方法:根据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要求及农村小学实际拟订《建民办中心校学校班主任任职条件》(试行草案),在实践中研究。

3、工作呈现:形成《建民办中心校班主任任职条件方案》

3、班主任评价机制研究

1、责任人:陈林志

2、内容:探索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方法、评价的作用。

3、工作呈现:制定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方案。

4、班主任队伍管理研究。

1、责任人:陈博罗长安

2、内容:研究班主任聘任方法、过程管理以及班主任队伍建设规划。

3、工作呈现:制定班主任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四)、研究的意义

1、以此项课题研究,统摄我校的班主任工作,从“班主任专业化”新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效能、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2、此项课题研究,将有可能为我校打造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班级管理与教育方面的专家型班主任队伍。

3、本课题研究成果将有利于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班主任工作条例》的顺利对接

单位

审查

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县(区)基础

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市基础教育

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

审查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注:1.申请课题教师必须在新浪开题博客;填写手机号、QQ号、邮箱地址、博客地址;

2.课题组成员不得超过五人,且当年只能承担参与一项课题研究;

教育部十二五课题查询办法 篇5

一、餐桌上的礼仪教育

中国古今餐桌礼仪是在中华民族的传承中逐级形成的, 有其默然的体系, 是每一个中国人必然遵守的成规。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 但经过祖先们的不断充实, 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饮食餐桌文化已经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例如:用餐的动作要文雅一些。夹菜时, 不要碰到邻座, 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子上, 不要把汤泼翻, 不要将菜汤滴到桌子上。嘴角沾有饭粒, 要用餐纸或餐巾轻轻抹去, 不要用舌头去舔。咀嚼饭菜, 嘴里不要发出“叭叭”、“呱叽呱叽”的声音。口含食物, 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 开玩笑要有节制, 以免口中食物喷出来, 或者呛入气管, 造成危险;确需要与家人谈话时, 应轻声细语。

吃饭时, 要端起碗, 大拇指扣住碗口, 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 手心空着。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 不但吃相不雅, 而且压迫胃部, 影响消化。

夹菜时, 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 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别人的一边夹起, 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盘子里翻来倒去地“寻寻觅觅”, 眼睛也不要老盯着菜盘子, 一次夹菜也不宜太多。遇到自己爱吃的菜, 不可如风卷残云一般地猛吃一气, 更不能干脆把盘子端到自己跟前, 大吃特吃, 要顾及同桌的父母和姐弟。如果盘中的菜已不多, 你又想把它“打扫”干净, 应征询一下同桌人的意见, 别人都表示不吃了, 你才可以把它吃光。

要闭嘴咀嚼, 细嚼慢咽, 这不仅有利于消化, 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张开大嘴, 大块往嘴里塞, 狼吞虎咽的, 更不能在夹起饭菜时, 伸长脖子, 张开大嘴, 伸着舌头用嘴去接菜;一次不要放入太多的食物进口, 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

吐出的骨头、鱼刺、菜渣, 要用筷子或手取接出来, 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上, 不能直接吐到桌面上或地面上。如果要咳嗽, 打喷嚏, 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 并把头向后方转。吃饭嚼到沙粒或嗓子里有痰时, 要离开餐桌去吐掉。

在吃饭过程中, 要尽量自己添饭, 并能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遇到长辈给自己添饭、夹菜时, 要道谢。还有, 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 或听到长辈说:“大家一块吃吧”, 你再动筷, 不能抢在长辈的前面。

二、餐桌上的行为教育

用餐的行为习惯不仅是礼貌问题, 更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有许多小的习惯常被人们忽略, 但是这至关重要。例如:吃饭时要精神集中, 有些小同学在吃饭时看电视或看书报, 这是不良的习惯, 既不卫生, 又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还会损伤视力;取菜时, 不宜说话、咳嗽、打喷嚏, 以免唾液溅入餐台菜品中。

由于年龄所致, 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 道德认识比较肤浅, 只知道“应该去做”, 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 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 “要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 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 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 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 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

学生的养成教育, 即让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思想, 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 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那么在日常生活中, 积极渗透品德教育, 充分发挥的德育功能, 为此, 作为我们生活每日必不可少的餐桌, 必定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好的习惯的形成, 需要天长日久, 不可一蹴而就, 一次要注意儿童的养成教育。注重多角度因村施教, 人们一直把因村施教作为智育中的原则和方法, 其实它同样适用于德育工作。我国古代荀况在他的沉气、养心艺术中, 就非常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实施德育, 且对后代的影响极大。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 也非常重视个性方面的因村施教。家长要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类型, 加强扬其长补其短的训练。除注意性格方面的因村施教外, 还注意特殊家庭学生行为习惯的因材施教。家长不可急于求成。例如, 在用餐中的浪费行为, 就要从每次用餐中提醒, 同时, 家长也要做好表率, 以身作则。

细节决定胜负, 因此, 要让学生明白, 用餐的一点一滴动作与行为, 是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让学生明白道理,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传统文化逐级缺失的现代教育中, 逐步融合传统的优秀文化, 是重大的课题, “小餐桌, 大文化”, 在生活琐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与意识, 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

教育部十二五课题查询办法 篇6

A类 局直各部门参考目录 A001 生本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A002 生本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研究

A003 作文考试评价改革与写作能力培养的研究

A004 学习型班主任队伍建设与学校德育可持性续发展的研究 A005 中小学学校突发事件防控体系研究

A006 中小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研究 A007 学校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工程建设研究 A008 教育发展策划促进办学质量提升的研究 A009 治校方略与教育策划研究 A010 体验教育研究 A011 差异教育研究

A012 赏识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A013 成功教育经验借鉴研究 A014 质量教育研究

A015 快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A016 启蒙教育的科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A017 中小学生学习态度调查及对策研究

A018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优化学生道德内涵的研究 A019 课程改革与德育融合研究

A020 德育活动与学校课程的有机整合研究 A021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信仰教育研究 A022 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A023 民族精神培养与国学文化育人研究

A024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研究 A025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A026 中小学全员德育机制建立的相关研究 A027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策略研究

A028 中小学生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 A029 科学教育促进学生创新品质培养的研究 A030 中小学生设计与制作能力培养的研究 A031 学生劳动技能教育实效研究

A032 劳动技术教育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A033 劳动技术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A034 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有效衔接的研究 A035 农村教师发展问题研究

A036 校园周边环境与社区教育资源研究 A037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研究

A038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对接与联动模式研究 A039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性研究 A040 家庭教育误区及有效对策研究 A041 父母亲情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研究

A042 教育腐败问题对人才成长的危害及对策研究

A043 区域性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政策、制度保障及制度创新研究 A044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教学实践创新的研究

A045 各学科推进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A046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等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A047 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的实践研究 A048 义务教育学科综合性学习的研究 A049 示范校发挥辐射作用的机制研究 A050 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践研究

A051 中学理化生实验室建设与使用效率的研究

A052 建立政府主导职责和机制推进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操作体系研究 A053 农村学校“区片教研”的组织运行经验研究

A054 新时期在职教师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研究 A055 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A056 新时期教师进修院校功能、作用创新的实践研究 A057 利用县域三级研培网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A058 教师培训有效性的研究

A059 促进优秀教师成长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 A060 “特岗教师”实施情况与完善对策的研究 A061 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一体化对策研究 A062 中小学课程执行力问题研究

A063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问题研究 A064 中小学课时偏差的实证研究

A065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A066 中小学德育实践体系创新研究

A067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科学规划与整体推进策略研究 A068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A---自拟同类题目

B类

中小学校、幼儿园参考目录 B001 校本课程开发与生本课堂打造

B002 生本课堂教学策略优化与创新 B003 构建灵动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 B004 生本课堂学生学习心理研究

B005 生本课堂学生学习组织模式研究 B006 文学社团“小作家”课本剧创编导 B007 学本科研打造生本课堂的校本研究 B008 课堂教学创意与教学策略创新研究 B009 “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研究 B010 中小学作业适度性与科学化研究

B011 中小学课业设置多元化与多样化研究 B012 生本语文教育研究

B013 领悟经典文化提高语文素养的研究 B014 作文考试评价改革与写作能力培养的研究 B015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性研究 B016 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方式研究

B017 数学课业分层设计与个别辅导模式研究

B018 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学习水平提升的研究 B019 英语学习语境创设与教学策略创新研究 B020 中小学英语校内教学与校外培训比较研究 B021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模式的优化研究

B022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组合化研究

B023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及教学策略研究 B024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研究 B025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 B026 班主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

B027 学习型班主任队伍建设与学校德育可持性续发展的研究 B028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B029 学生不良道德倾向与心理行为矫正策略研究 B030 中小学学校突发事件防控体系研究

B031 中小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研究 B032 中小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 B033 中小学生命关怀教育实践研究

B034 中小学生命教育学科教学渗透研究

B035 中小学生(幼儿)意外伤害和疾病预防处理机制与预案研究 B036 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教育体系整体构建研究 B037 中小学校(幼儿园)安全教育质量评估研究 B038 中小学生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培养的研究 B039 中小学生早恋预防与交往危机干预研究 B040 办学理念形成与学校特色发展研究 B041 经典文化传承与学校内涵发展研究 B042 学校特色建设与品牌打造的研究 B043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研究 B044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研究

B045 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研究

B046 学校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工程建设研究 B047 构建“和谐校园”打造“魅力校园”的实践研究 B048 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多元化的研究

B049 教育发展策划促进办学质量提升的研究 B050 治校方略与教育策划研究

B051 校长治校能力与和谐管理策略研究 B052 教育管理信息化、人文化研究 B053 学校集约化与精细化管理研究

B054 学校人性化管理与领导凝聚力研究 B055 学校人文管理与激励机制研究

B056 学校教育活动与教学行为规范化研究

B057 校园网吧管理体制与监控机制研究 B058 有效家访机制重建与完善的研究 B059 校车路线规划与行车管理研究 B060 家长学校的建设与研究

B061 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学习管理问题研究 B062 九年一贯制学校集约化管理的研究 B063 薄弱学校优势发展研究

B064 中小学校本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B065 校本科研规划与计划目标实现研究

B066 校本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熟与职业发展研究 B067 校本科研骨干培养与作用发挥的研究 B068 校本科(教)研制度的建立与运行研究 B069 骨干教师培养途径与研修模式的研究

B070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教师发展模式研究 B071 综合性课程开设与复合型教师培养的研究 B072 教师教学品质的优化与提升研究 B073 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研究

B074 班主任工作创新与教师自我发展研究 B075 素质教育具体化与操作性研究

B076 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B077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策略(模式)研究 B078 素质教育教学评价研究 B079 素质教育误区研究

B080 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与综合评价研究 B081 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的研究 B082 学生个性培养与特长发展的研究 B083 体验教育研究 B084 差异教育研究

B085 赏识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B086 成功教育经验借鉴研究 B087 质量教育研究

B088 情育(亲情友情人情教育)常态化研究 B089 快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B090 影响学生发展的教师人格魅力研究 B091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 B092 班主任工作艺术创新研究

B093 启蒙教育的科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B094 学生学习视野拓展与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研究 B095 综合培养学生信息、艺术、文化素养的研究 B096 中小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研究 B097 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B098 “小主人”责任教育研究

B099 自主意识与责任意识教育相结合的研究 B100 学生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 B101 中小学生学业受挫现象与克服对策研究 B102 新形势下辍学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B103 书香班级(校园)建设与实践研究 B104 学校家庭沟通信息渠道与技巧研究

B105 校本课程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探索研究 B106 校本课程资源与教材开发研究 B107 校本课程与学生潜质开发研究

B108 学业评价对学生智能发展影响的研究 B109 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研究

B110 有效教学实践与高效课堂实验研究

B111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与思辨能力的研究 B112 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果校本转化研究 B113 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作业设计研究 B114 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教学策略与模式研究 B115 课堂教学中“多元智能”开发的策略研究 B116 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的研究 B117 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培养研究 B118 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研究

B119 教师角色转换与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 B120 学生个体差异及学习需要满足的研究 B121 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研究

B122 中小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模式研究 B123 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模式研究 B124 中小学生学习态度调查及对策研究

B125 古今诗文激情诵读与学生文化品质培养的研究 B126 培养学生倾听习惯与深思品质的研究 B127 学校德育资源开发与整合利用研究

B128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优化学生道德内涵的研究 B129 人文德育的校本实验研究 B130 中学时事政策教育研究 B131 中小学生爱心教育研究 B132 感恩教育研究

B133 中小学生亲情教育研究

B134 中小学生学生荣辱观教育的研究 B135 课程改革与德育融合研究

B136 德育活动与学校课程的有机整合研究 B137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信仰教育研究 B138 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B139 民族精神培养与国学文化育人研究

B140 中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教育研究 B141 责任意识培养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

B142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研究 B143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B144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策略研究 B145 升旗仪式教育研究 B146 “问题学生”转化教育策略研究 B147 中小学生自律教育研究 B148 中小学法制教育研究 B149 中小学诚信教育研究

B150 中小学生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 B15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与教材研究 B152 心理咨询室功能建设研究

B153 提高学校体育质量和效益的研究 B154 体育学科活动课程与校本教材研究

B155 阳光体育活动模式创新与校本实践研究 B156 课间活动模式创新研究 B157 校本体操创编研究

B158 美育学科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

B159 学生课间活动模式与组织机制研究 B160 书写教学与书法教育研究

B161 书法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 B162 学校艺术节活动教育案例研究 B163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综合化研究

B164 综合实践活动与多元智能开发研究 B165 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新发展研究 B166 综合实践活动管理模式研究 B167 中小学实践基地教育模式研究

B168 中小学生(幼儿)安全成长与健康生命教育研究 B169 中小学校(幼儿园)安全管理隐患消除研究 B170 中小学生校内(外)安全教育研究

B171 中小学生(幼儿)安全常识与自救能力培养的研究 B172 中小学生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培养的研究 B173 中小学生火灾避险与自救教育研究 B174 中小学生(幼儿)交通安全教育研究

B175 中小学生(幼儿)食品与疾病预防教育研究 B176 幼儿安全保护与健康成长研究

B177 家长访校与教师家访教育对接模式研究 B178 培养孩子生活情趣与自理能力的研究 B179 学习倦怠和厌学情绪成因及应对研究 B180 个别学科乐学因素及成绩提升研究 B181 学科学习方法技巧研究

B182 学习精力集中与兴趣保持方法研究

B183 良好学习心态与乐观向上精神自我培养的研究 B184 健康和谐同学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研究 B185 自主学习的计划性与有效性研究 B186 有效听课方法与作业经验研究 B187 课堂质疑能力自我提高的研究 B188 “小老师”登台执教体验研究

B189 小组同学互考(自考)互评(自评)模式研究 B190 个人兴趣爱好与发展志向研究

B191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实践研究

B192 区域、学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实践研究 B193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教学实践创新的研究

B194 学校教育实践中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问题研究 B195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与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的研究 B196 各学科推进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B197 学校开展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研究

B198 关于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的研究 B199 学科课外活动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

B200 劳动技术教育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 B201 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B202 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

B203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等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B204 提高学生自我减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研究 B205 课程改革中学校整体推进的实践研究

B206 义务教育学科学习发展性评价体系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B207 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的实践研究 B208 基于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践研究

B209 义务教育阶段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改革的研究 B210 义务教育学科综合性学习的研究 B211 小学多元识字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 B212 小学写字教学模式与指导策略的研究

B213 义务教育数学教学中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培养的研究 B214 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和评价策略的研究 B215 小学生学科阅读结构与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 B216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设计与效能研究 B217 新课程理念下教和学新型关系的实践研究 B218 信息化时代学习方式的演变和学习策略研究 B219 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学科教学软件的研究

B220 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实证研究

B221 新课程体育(音乐、美术、卫生)等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B222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践研究 B223 学校行政事务管理的经验研究 B224 依法治校的经验研究

B225 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 B226 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建设研究 B227 示范校发挥辐射作用的机制研究 B228 城乡学校共建的实践经验研究

B229 学校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建模式研究 B230 中学理化生实验室建设与使用效率的研究 B231 农村学校解决“学困生”“流失生”经验研究 B232 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实问题的研究

B233 农村地区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与综合利用问题研究 B234 农村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对策研究

B235 发挥乡镇中心园的辐射指导作用,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研究 B236 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研究与创新

B237 基于幼儿园实践的幼儿教师发展评价研究 B238 园本教研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B239 幼儿园师幼互动的实效性研究

B240 对-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进行科学育儿指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B241 创办民族特色学校的研究 B242 少数民族学校“三语”教学研究

B243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能力研究 B244 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B245 少数民族学校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

B246 新时期在职教师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研究 B247 利用县域三级研培网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B248 教师培训有效性的研究

B249 主题教研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实践研究 B250 促进优秀教师成长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 B251 “特岗教师”实施情况与完善对策的研究 B252 教育科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B253 学科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与发展策略的研究 B254 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转变研究

B255 校外教育基地的开发、建设与利用问题的研究 B256 家庭教育咨询的研究

B257 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研究 B258 教师培训与教师的个性化需求研究 B259 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对策研究

B260 新时期中小学德育评价机制构建研究 B261 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研究 B262 中小学校本培训有效性研究

B263 中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问题研究 B264 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B265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 B266 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 B267 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模式研究

B268 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模式研究

B269 对学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研究

B270 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的实践研究

B271 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研究 B272 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B273 中小学班队会主题教育建设研究 B274 中小学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

B275 青少年法制教育与预防犯罪问题研究 B276 学生的礼仪教育实践研究 B277 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实践研究 B278 幼儿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与实践研究

B279 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B280 “导学案”设计研究

B281 新课程理念下各学科习题设计与选择研究 B282 巧妙运用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B283 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

B284 有效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的实践研究 B285 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B286 提高集体备课效益的实践研究

B287 科研型、学术型教师培养的实践研究

B288 新课改背景下校本教研有效活动方式研究

B289 在职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方式、途径及质量评价机制研究 B290 建设学习型学校实践研究

B291 家庭教育援助方式创新和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B292 学校个性设计、品牌建设、特色办学的实践研究

B293 教师行为文化、合作文化、学习文化、精神文化的培养与形成研究 B---自拟同类题目

C类个人微型课题参考目录

C001 学生兴趣爱好与个人特长发展研究

C002 书报阅读——生活观察——作文实践同步训练研究 C003 看图作文教材的校本开发研究 C004 明确目标精彩表达的研究

C005 数学课堂问题设计与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C006 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与数学素养提高的研究 C007 课堂中教师提问与追问策略研究

C008 数学新课标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实践研究 C009 数学定理教学与题型变化研究 C010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性研究 C011 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方式研究 C012 数学学习误区提前干预的研究

C013 数学课业分层设计与个别辅导模式研究

C014 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学习水平提升的研究 C015 英语学习语境创设与教学策略创新研究 C016 中小学英语校内教学与校外培训比较研究

C017 中小学英语测试对教学的指导与反馈作用研究 C018 口语交际环境创设与学生英语听力提高的研究 C019 英语教学课堂用语与课前导入的研究

C020 英语写作情境创设与教师角色扮演的研究 C021 英语故事改编与英语课外阅读拓展的研究 C022 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研究 C023 中小学生命教育学科教学渗透研究

C024 中小学生早恋预防与交往危机干预研究 C025 学案备学与教案备课交互整合的研究 C026 集体(小组)备课模式创新研究 C027 班主任工作艺术创新研究

C028 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研究

C029 班主任工作创新与教师自我发展研究

C030 学生学习视野拓展与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研究 C031 综合培养学生信息、艺术、文化素养的研究 C032 中小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研究 C033 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C034 “小主人”责任教育研究

C035 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实践研究 C036 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研究

C037 有效教学实践与高效课堂实验研究 C038 精彩课堂打造研究 C039 乐学模式建构研究

C040 积极学习与有效教学研究

C041 探究性学习与小组化教学策略研究 C042 合作型学习与讨论式教学模式研究 C043 互助式学习与互动式课堂模式研究 C044 感悟性学习与反思性教学策略研究 C045 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作业设计研究 C046 学生学习发现促进思维发展的研究

C047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生成与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 C048 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教学策略与模式研究 C049 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的研究 C050 学生学习类型及分类指导研究 C051 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培养研究 C052 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研究

C053 教师角色转换与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 C054 学生个体差异及学习需要满足的研究

C055 学科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研究 C056 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研究

C057 中小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模式研究 C058 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模式研究 C059 作文命题与写作生活化研究

C060 古今诗文激情诵读与学生文化品质培养的研究 C061 中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教育研究 C062 责任意识培养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 C063 “问题学生”转化教育策略研究 C064 中小学诚信教育研究

C065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个案研究

C066 中小学生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 C067 中小学生不良心理行为矫正 C068 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研究 C069 学生过度焦虑的矫正研究 C070 中小学生表现心理与展示方式研究 C071 中小学生抗挫折心理教育研究 C072 学生学习动机及激发的研究 C073 学生学习心理与调控策略研究

C074 课堂条件下学生学习心理环境调控的研究 C075 新课程条件下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心理研究 C076 积极学习心理素质培养研究 C077 中小学生厌学心理与教育研究 C078 学困生学习方法与心理辅导研究 C079 学习刻苦性与意志力培养的研究 C080 青少年逆反心理疏导教育研究 C081 音乐故事教学模式研究

C082 音乐教学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研究 C083 美术课业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C084 区域、学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实践研究 C085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教学实践创新的研究

C086 学校教育实践中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问题研究 C087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与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的研究 C088 学校开展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研究

C089 学科课外活动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

C090 劳动技术教育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 C091 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C092 提高学生自我减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研究 C093 阶段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改革的研究 C094 小学多元识字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 C095 小学写字教学模式与指导策略的研究

C096 数学教学中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培养的研究 C097 数学学习情境创设研究

C098 阶段英语阅读教学策略与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 C099 阶段英语教学信息化策略的研究

C100 学科教学课例分析方法与改进策略的研究 C101 小学生学科阅读结构与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 C102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设计与效能研究 C103 学科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实证研究 C104 新课程理念下教和学新型关系的实践研究 C105 防止学生学习掉队的经验研究

C106 信息化时代学习方式的演变和学习策略研究 C107 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学科教学软件的研究

C108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经验研究 C109 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对学习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C110 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

C111 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实证研究

C112 新课程体育(音乐、美术、卫生)等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C113 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及学生健康方面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C114 学校行政事务管理的经验研究 C115 依法治校的经验研究

C116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经验研究 C117 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

C118 农村学校解决“学困生”“流失生”经验研究 C119 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实问题的研究

C120 发挥乡镇中心园的辐射指导作用,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研究 C121 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研究与创新 C122 托幼一体化策略研究

C123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C124 幼儿园师幼互动的实效性研究

C125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能力研究 C126 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C127 少数民族学校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

C128 利用县域三级研培网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C129 教育科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C130 学科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与发展策略的研究 C131 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转变研究

教育部十二五课题查询办法 篇7

吉林省教育学院德育研究所、美国远程教育基金会 关于中国吉林国家“十二五”课题研究

赴美教育考察交流活动的通知

各地、市、州教育局、联合国教科文协会分会及各有关高中、初中:

为了有效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扩大教育开放,培养国际人才”的发展战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对发开放,对外交流,提高国际化人才水平的需要,选派国家“十二五”课题组负责人和部分初高中学生赴美参加中美教育考察交流季冬令营活动。

具体安排如下:

一、报名时间:2011年12月2日—2011年12月8日,学生年龄12岁—18岁,教师年龄不限,学生报名费1500元,教师报名费3000元(含赴美邀请函),个人负责办理因私护照。因个人或签证原因退出者,此费用不退。

二、赴美时间:2012年1月10号放假后期间,活动时间14天,行程另行通知。

三、报名方法:以学校为单位集体报名,学校指派带队团长,中美双方总团长由组委会选派,学生个人和家长单独报

名,统一编组。每组15—20人。

四:费用标准:学生每人2.8万元、教师3.3万元,报名一周后交全款。此费用含国际机票、在美期间的学习、旅行、酒店、部分景点的门票和整个行程的部分餐费,不含国内交通费用和签证费。

组委会地址:吉林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秘书处

长春市人民大街6795号

吉林省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室

长春市人民大街6755号

E_mail:jlsjkw@126.com

组委会负责人:王秘书长电话/传真:0431—876342400431—85333170手机:***

***

王所长电话:0431—85394654

手机:***

吉林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吉林省教育学院德育研究所

上一篇:收银主管述职报告下一篇:句容市茅山中心小学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