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教案——青春期性心理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理健康课教案——青春期性心理(精选8篇)

心理健康课教案——青春期性心理 篇1

一、教学设计理念

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生理发育的日趋成熟,心理世界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十分渴望了解有关“性”的知识。对于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 青春期发育知识的缺乏,面对身体出现的极速变化,可能会产生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卫生问题,甚至产生不良行为。本课让学生了解并正确对待青春期出现的一些性问题,从而健康正确地走过人生旅途中的“花季”。

二、教学对象

初二学生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青春期性生理、心理特点

2、正确对待身体变化以及性心理的萌动 动作技能目标

1、学会自我保健

2、学会处理性骚动 态度与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理智感,减少冲动感,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总结青春期的性生理、心理特点

2、归纳性保健方法 难点

性冲动的正确应对

五、教学策略

启发教学和情境教学

六、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视频法、案例法、提问法

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和

七、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八、教学时间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以“青春是杯浓啡咖,虽可以使人精神为之振奋,但仍不免有丝丝的苦涩。

青春是一株无名的小草。

它虽不怎麼起眼,却经得起风吹雨打。

青春是一把未开锋的宝剑。

只会越磨越利。”青春,你做好准备了么?引入 我们今天的课程是大家青春期的入门课,青春期

性生理变化

活动一:结合自身青春期变化及其从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了解青春期生理上的最显著特征

男性青春期生理特点(生殖器官、第二性征)女性青春期生理特点(生殖器官、第二性征)男性保健方法 女性保健方法

青春期性心理特征

活动二:

1、老师讲解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相关知识;

2、学生结合性器官发育,谈谈自己在心理方面的感受。

• • •

一、疏远异性阶段(初期)。

二、接近异性阶段(中期)

三、爱慕异性阶段(末期)

对待性骚动 活动三:

1、看案例引入

2、看视频《战胜性冲动》

3、讨论总结如何看待以及应对性心理的萌动

讲述案例:

1、我是今年16岁,他年长我两岁,长得伟岸洒脱,平时对我挺关照的,因此我对他比别的同学多了点亲近感。晚上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他的影子,我天天盼望与他在一起。我知道,现在正是求学时期,有这种邪念是走向堕落的开始。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摆脱这种淫邪的思想。

2、我现在正值青春期,有很强的性欲和情欲,又因长的矮丑追不到女生,没心学习,我想问这是我无心向学的最大原因吗?满足了性欲和情欲就会好吗?

十、课后提问及作业

把你们以前就有的或者是听完课后有的关于青春期性问题方面的疑惑写下来

心理健康课教案——青春期性心理 篇2

一、现阶段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特点

现阶段, 社会文化对青少年性心理导向十分明显。与封闭环境相比, 开放环境下青少年性心理发展呈现新的变化特点。

1. 性意识发展迅猛

1985年的上海市中学生性知识调查表明, 每一个被调查者都会提出包括性生理、性心理以及婚姻、恋爱和生育的问题[2]。1987年在上海、沈阳等五省市对初中生的调查, 发现41%和32%的男女同学心目中有了特别喜欢的异性[3]。1998~1999年在上海、北京和广东三市的相关调查发现, 男女高中生能采取性保健方法的分别为56.6%和66.3%;70.5%和71.1%的男女高中生认为与异性交往并不意味谈恋爱[4]。“九五”期对上海寄宿制高中生的调查表明, 83%的男生和88%女生都已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异性朋友, 而且有50%和40%的男女同学仍希望自己能够进一步扩大自己与异性交往的面[5]。这些调查充分说明, 现阶段青少年性意识发展十分迅猛。

2. 疏远异性期缩短

受开放的社会文化的影响, 过去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中那种男女同学的“性别群体”已经不存在, 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男女同学的“三八”线现在被淡化了, 往往以异性吸引替代了异性排斥。1987年调查发现41%和32%的男女同学心目中有了特别喜欢的异性[3];1988年的相关调查为47.1%和47.4%;而1989~1990年全国十五省市的调查为64.4%和52.6%。其中在13~16岁是向往与异性交往的高峰年龄段, 平均年龄为13.89岁[6]。1998年对上海中学生异性交往调查表明, 青少年对异性向往的比例仍呈上升趋势 (76.8%) [7]。

3. 接近异性期心理混乱

由于青少年自身生理的发育, 性爱需求强烈, 对异性的好奇心和神秘感极强。但他们既不知道性的本质, 也不知道怎样对待性问题和遵循什么样的性道德规范。既对性意识恐惧, 又对性关系迷惑;既有对性冲动的本能需求, 又有对性关系后果的担忧。他们对正常的性生理现象缺乏正确认识, 痛苦的性心理和苦痛的性生理反应交织在一起, 往往使青少年男女陷入困境。调查显示, 有了性问题时, 只有不到10%的学生去问父母, 找老师的不到5%, 多半的人则“闷在心里”[8]。与此同时, 与开放的大环境相比, 不少学校、家庭的小环境仍处于封闭状态, 有些教师或家长对孩子与异性交往过分“关心”, 有时采用过激行为, 这样势必造成青少年在与异性交往时不知所措, 给他们性心理的发展带来诸多困惑和迷茫, 使他们在与异性交往时心理表现十分混乱。

4. 初恋期提前到来

由于学校、家庭的过分干预, 极易造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加之大众传媒充斥大量的性爱内容, 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使他们过早地进入了“恋爱”角色。我国在1988年和1989年的调查表明, 7.9%的男生和5.7%的女生自我报告已有恋人。调查结果还表明, 中学生有恋人的高峰年龄在13~16岁[9]。90年代后邢荣琦等经过调查表明, 早恋的年龄一般在13~15岁, 有的在11~12岁就有恋爱行为, 最早的9岁就开始谈情说爱, 说明早恋的年龄有提前的趋势。到上世纪末青少年有恋爱体验已上升到约20%, 并有7.1%和8.8%的男女高中生与恋人发生了性关系[4]。

二、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教育对策

1. 更新教育者观念, 普及性科学知识

科学的性知识是性教育的生物基础。在性教育中, 我们应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适宜、适时、适度地进行性知识教育。然而, 目前我国青少年性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十分贫乏, 学生所懂得的性科学知识非常有限。其主要原因就是教育者的思想受传统观念束缚。一方面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 性知识可以无师自通, 进行性教育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 全国性教育还未普及, 各地存在差异性, 学校对所教的内容在实施时有难度, 没有教材, 如何讲课, 讲课的度和量如何把握, 能否得到社会的支持, 还在犹豫之中。因而, 青少年所获得的性知识主要来源于周围的社会文化, 在这些文化中, 正确的与错误的, 健康的与不健康的, 科学的与伪科学的, 高尚的与淫秽的, 良莠并存。所以, 更新教育者观念、普及性科学知识, 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身性征的发展, 增强抵御外界不良刺激, 严格按社会规范要求约束自己, 对于他们确立健康的性意识尤为重要。

2. 利用“异性效应”, 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性意识, 理智地对待性冲动

异性吸引是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随着性意识的觉醒, 性欲望也随之产生。青少年性欲望强烈是自然规律, 一味压抑或放任自流都是错误的。为此, 我们应巧妙地利用异性间的正常交往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即所谓的“异性效应”。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不仅使集体更加团结, 还能使男女同学在心理、智力、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展, 也能为他们以后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研究表明, 异性间相互吸引是微妙的, 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当一个男孩或女孩体验到异性对自己的关心和期望时, 往往在许多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甚至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

3. 全面教育, 个别指导, 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性道德情感

初恋是性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阶段,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造成青少年初恋期提前到来。与成人恋爱相比, 青少年初恋因较少有社会杂念掺入, 他们的初恋是一种自然的、盲目的、脆弱的情感宣泄, 尚属不完全成熟的性心理表现。在行为上因青少年的性意识还处于不稳定期, 一部分同学把握不住友情与恋情的界限, 把友情不适当地发展为“恋情”。还有一部分同学的意志力薄弱, 自控能力较差, 常常因一时冲动而做出违背道德的事。

维果茨基在《教育心理学》中曾指出, 性教育的基本问题, 是男女相互关系中的道德文明态度的形成问题。因此教育工作者需经常、反复地强化他们的道德观念, 通过思想政治课、生理卫生、教育心理学等学科渗透, 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对青少年全面开展性道德教育。对个别有失误的同学有必要进行个别指导,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两性差异及两性关系, 用高尚的情操来处理问题, 理智地与异性交往, 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提高他们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贾云希、周俊金、周振明.应用心理学词典[M].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3, 490-491.

[2]倪嘉波、张丽霞.青少年性心理的重要表现及教育[M].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9 (2) :108-109

[3]姚佩宽、杨雄等.中国青少年教育概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 277.

[4]蔡正宜、徐嗣荪、孙时进.男女高中生与大学生性文明的对比研究[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9 (5) :331-332.

[5]张章新、张来春.寄宿制高中学生异性交往和恋爱现象的调查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 2000, (9) 25-27.

[6]刘达临主编.中国当代性文化 (精华本) [M], 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5, 23.

[7]高晓玲、王哲蔚.上海市中学生青少年生理与心理状况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00, 15. (2) :121-123.

[8]郑友富、俞国良.国外儿童性教育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J], 教育科学研究, 2002, 7.

青春期的性心理和性心理障碍解读 篇3

青春期是童年走向成年的过渡,主要标志是性发育和性成熟,其实孩子们要经历躯体上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时期。

青春期大约起始于10?12岁,早的可提前到5?6岁,也可延迟到15?16岁。青春期性生理发育成熟的速度也因人而异,一些女孩只需1年左右,另一些长达5?6年或更久。青春期发育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家人过去青春期启动年龄、遗传、种族、社会、经济、文化、地理、营养、气候、身体脂肪的比例以及其他因素等。

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青春期不仅出现生理和心理变化,同时也面对社会生活需求的挑战,如恋爱和择偶,婚前性行为等。青春期性意识发展可有以下阶段,每一阶段的心理表现是不同的:

一、接近异性的狂热期。此期少年男女的特征是精神兴奋程度高,往往对异性带有幻想色彩,很少考虑到会面临的困难和阻力,因而情感发展的速度较快,迅速达到炽热的阶段,即热恋。从初恋到热恋是少年男女双方感情逐步深化的过程。狂热期间双方相互吸引力加强,激动程度高,有相互了解的迫切要求,真诚和信任感增强,而且思维方法和活动方式也发生改变。

二、疏远异性期。指青春期开始的半年至1年(11?12岁)期间内的两性疏远阶段,他们发现彼此间性别的差异,便产生明显的性不安,如少女对日渐隆起的乳房感到羞怯,少男则害怕被人看到开始长出的阴毛。他们对两性间的接触持疏远和回避态度,如因学习或工作需要,双方接触时都会感到拘束和难为情。

三、向往年长异性期。一些心理学家发现在性萌发期,即少年男女对性问题的认识从不知到知发展的过渡,他们对性问题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朦胧状态。其实他们可存在着两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即疏远异性和发生迷恋年长异性现象。

四、后期正式的浪漫恋爱期。此期特点是划清恋爱和婚姻的界限,不可逾矩,不要放纵的亲昵,正视对方的缺点,认真地和负责地沟通,增加了解。和谐爱情的逐步形成,是基于双方遵守承诺和共享建立起来的美好前景。通常在激情消退后,会发现对方存在以往未曾注意到的缺点,能够比较冷静地看问题。

青少年心理障碍有哪些?

性心理障碍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类性腺活动阶段有关,一般在青春期开始明显。家庭的影响对性心理障碍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青春期是性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家庭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关于青少年性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同性依恋。18岁之前,青少年的性取向处于不稳定时期,对异性、同性都有好感。

二、异性交往恐惧症。有些青少年对异性表现出过度紧张和恐惧,严重的甚至害怕看到异性,只要异性在场,或与异性目光接触,就会局促不安、心慌意乱,则是患上了“异性交往恐惧症”并由此而引发自卑感。

三、恋父母情结。从心理角度讲,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恋父”或“恋母”情结,但随着年龄的增大,社会角色、性别角色明晰,这种倾向会逐渐消失。如果青春期还表现出强烈的恋父母情结,多属心理问题。这种情结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学习、社交,造成负面影响,将来不能适应社会,甚至影响婚姻生活。

四、手淫。手淫是性生理发育和性心理发展的自然产物,它是一种正常的自慰行为,一般来说,手淫本身并无特殊的害处,也不会影响日后的性生活和发育。但手淫太过频繁,会使青少年沉溺其中而不能专心学习。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很多因素都可能成为青少年性心理障碍的病因。青少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且对这时期的青少年树立良好的心态和性知识方面的正确疏导,可以防止性心理障碍的发生。

怎样远离性心理障碍?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都要从未成熟发展到成熟,从未定型发展到定型。这个时期需要培养健康的心理,避免性心理障碍的发生。那么,青少年怎么远离性心理障碍呢?

一、个人与社会的融合。当自己的需要、愿望与社会的要求和他人的幸福发生冲突时,要放弃或修改自己的行动计划,以谋求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二、吐出心中的積郁。不良的情绪长期闷在心中,会影响大脑功能,造成心理失常。思维情绪上的问题只有将它倾吐出来,心情才会感到舒畅,心神才能安宁,问题才能得到积极的解决。

三、正确的自我观念。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他的行为举止才能得体,学习和工作才能适应,才能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如果自我观念不正确,他(她)可能自视甚高,自以为是,去做力不能及的工作;他(她)也可能自惭形秽,不能以本来的面目表现自己,以致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心地坦然。

四、适度的抱负。了解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哪些是环境所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其变化趋势如何等。要善于将个人的优、缺点与环境的利与弊四个因素综合起来分析,扬长避短,挖掘环境的有利因素,发挥个人的优势。一方面克服困难,改造客观;一方面调整主观,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以免做出招致挫折的事。

五、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时,其肯定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友爱等)总多于否定的态度(如憎恶、怀疑、恐惧等),对其所归属的集体,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总乐于牺牲个人的欲念去谋取集体的幸福。

而在孩子青春期时,父母更应注意让孩子得到相等的父爱和母爱,注意培养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帮助他们顺利融入同伴中。对于有“恋父母”倾向的孩子要减少其与依恋一方的接触,同时注意增进女儿与母亲、儿子与父亲的感情,对孩子进行社会性别角色再教育,学会与异性交往,逐渐摆脱对父亲或母亲的过分依恋。

在这期间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和异性交往的机会。让孩子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鼓励他们轻松地与异性同学交往,在交往中把握自己,使其克服自卑心理,从容地与异性交往,摆脱对父母和其他成人的依赖,从而走向成熟。

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案 篇4

1、通过对学生特长的小结和确定,以及同伴的积极评价,加强学生的自我熟悉,培育和增加学生的自信念。

2、消退自卑,同时也感受被同伴观赏的欢乐。

课前预备:

课件,测试表,档案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演示:一列火车缓缓开出,师谈话:今日,教师将带大家乘上火车到光明城去旅行,好不好?不过有个条件,先请大家学习案例、阅读[询问台],答复几个问题,只要开动了脑筋,就可以去旅行了。

1、学生自由阅读案例和[询问台],思索:

1)、你对范军和高晶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

2)、你对范军的所思所想有什么看法?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对待它们。可见正确熟悉自己对我们每个同学来说特别重要,今日,就让我们乘上《观赏自己》的列车,在旅行过程中学会观赏自己吧!

二、活动过程:

一)、我的优势在那里

1、课件演示:火车来到第一站,站牌上一面写着“我的优势在那里”,一面出示测试表,让同学自我评评。

学生填后师作简洁评析,让学生初步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让他们大声说说自己的优势。

二)、别人眼中的我

1、课件演示:火车开到其次站,站牌一面写着“别人眼中的我”,一面是要求:找你的好朋友和他说说静静话,指出他的优点和缺乏。

2、班内沟通,师问:你同意同学对你的评价吗?情愿说出来吗?并对敢于说出自己缺点的学生进展表扬。

3、小结后课件出示:别人的眼睛是镜子,有时比你自己更了解你。(齐读)

三)、争论“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怎么办?”

1、课件演示:火车开到第三站,站牌上写着“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怎么办?”请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请同学介绍张海迪事迹,然后让同学谈体会。

3、课件出示几条“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怎么办?”站长建议。

四)、涂涂我自己

1、课件演示:火车开到第四站,站牌一面写着“涂涂我自己”,另一面是要求:涂出一个真实的自己,并整理成档案卡。

2、如有学生情愿可让他们讲一讲自己的小档案和今后的准备。

3、课件出示:观赏自己,迈向超越。(齐读)

五)、开展“观赏自己”活动

课件演示:火车开到第五站,站牌写着:”看,我多棒!”观赏自己活动正式开头然后由同学表演。

1、展现收集到的能表达同学某一方面特殊精彩的图片或材料(如作业、各类奖状、表扬稿、运动会上的英姿、爱心活动中的捐款等)。

2、每小组派代表展现才艺。(唱歌、舞蹈、器乐、书法、绘画等不必拘泥于形式,重在主动参加)

三、总结

课件演示:火车来到光明城,(光明城光线四射,象征着正确熟悉自我后,前途特别美妙。)光明城的小朋友来迎接我们了,他们的欢送横幅上写着“观赏自己,消退自卑,战胜自我,迈向超越”

教师总结:光明城的小朋友讲得好,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的同学能歌善舞;有的.同学心灵手巧;有的同学布满爱心……擅长发觉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才能保持开心、安康的心情;才能取长补短;才能发觉人生是多么美妙。

教学反思

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周会教案 篇5

八年级(3)班

教学目标:

1、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特点。

2、了解青春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3、知道调节心理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的特征。教学难点:知道调节情绪、心理问题的方法。设计理念: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特征,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以及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事情,掌握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愉快的度过青春期,老师在教学中运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进一培养学生互助、协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过程:

恩格斯曾把青春期誓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让学生发言说出心理健康应该是什么样的(健康的情绪是会制怒与忌愁,笑对青春。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原则性和自制力。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健康的心理特征: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让学生分别从智力水平、心理状态、情绪控制、人格塑造、人际关系、学习水平几个方面分组探讨它们的心理特征。经过激烈兴奋的讨论之后,学生达成共识。针对正确率高的小组给以鼓励和表扬。

老师点评出健康的心理特征:

智力水平-----智力正常,在学习,生活,劳动中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处理解决遇到的问题。

心理状态-----与大多数人心理一致,并且符合年龄阶段的心理要求,如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富于幻想等

情绪控制-----能体察和表达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能控制调节情绪,合理宣泄。

人格塑造-----具有独立性、进取心和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人际关系----与老师、家长和伙伴的关系和谐,能做到互助互动,合理解决冲突,知道如何决绝。

学习水平----动机明确、态度积极,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正确有效的方法指导。

二、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及原因,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这是一组心理测验题,请凭直觉考虑你的选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回答)、桌子上有只杯子,你不小心把它摔在地上,你希望这杯子碎不碎?是摔得粉碎,还是摔缺一块可以修补?

2、走出小屋,你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大道,一条小路,你选择哪一条?

3、你来到沙漠地带,你已经渴了,此时路边有杯水,你是看都不看就走?还是喝光再跑?或者只喝一半把杯子带着走?或者喝一点放回原处?

4、天渐渐暗了,你来到一处山谷,突然你看见一个很吓人的白发魔女。你是掉头就走,还是站在一边不响,或者是上前搭话?

5、翻过山地,一堵墙挡住了去路。你是翻过去还是绕路而行?

6、越过了这堵墙,你就来到一个动物园,里面有马、狗、兔子、猫、虎、蛇、牛、猴子、羊、猪和鹰等。你喜欢哪一个? 答案分析:

1、希望杯子不碎,说明你生活的道路较为笔直。希望杯子摔缺一块但可以补,说明你生活受过挫折,并希望很快平复。希望摔得粉碎,说明你的生活遭受过重大挫折。

2、选择大道,说明你认为往后的生活和事业之路是顺利的,选择小路说明你对生活和事业的前路作好了失败坎坷的准备。

3、不喝就走,说明你做事情缺乏打算,或顾虑太多(担心水有毒)。喝光再走说明做事只图眼前利益。喝一半带着走,说明你做事有计划,懂策略。喝一点放在原处说明做事欠缺长远考虑,或习惯为他人打算。

4、见到白发魔女掉头就走,说明你胆子较小。站在一边不说话说明你遇事冷静,懂观察有谋略。敢上前讲几句话,那你的魄力很大。

5、面对围墙翻过去说明尽管有困难,但你能够克服。绕路走说明你害怕困难,缺乏魄力。

6、马忠实,狗义气,兔子惹人爱,猫缠绵,虎凶悍,蛇狡猾,牛勤恳,猴活跃,羊温顺,猪懒惰,鹰有雄心壮志。

结合学生的自身的情况,鼓励学生大胆的把自己不良现象说出来,让大家分析一下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一些性格开朗的学生的带动下,很快学生就会敞开心扉毫无遮拦的把自己的缺点说出来,各小组讨论总结,老师点评。

1、有时总觉得苦闷,无精打采,提不起劲儿---忧郁

2、有时感到心情烦躁不踏实,坐立不安,莫名其妙的紧张---焦虑

3、与异性在一起感到不自在,有时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好,不理解,不同情---人际关系敏感

4、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老师、家长和同伴一会亲近,一会疏远----情绪不稳定。

5、如果同学比自己成绩好,比自己有钱或穿的好就不舒服,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好----心里不平衡

6、常发脾气,摔东西,大喊大叫,爱抬杠,控制不住自己---对抗倾向等等

引起青春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生长加速,性的觉醒,学习的压力,家庭的意外变故。

三、调节心理健康的途径: 积极从事体育活动,因为积极的体育锻炼是调节和形成健康心理的主要手段,积极主动的参加乐观教育、自主和挫折教育、励志教育,有目的地开展中学生对青春期身心变化缺乏系统的、全面的、知识性了解演讲活动。如果自我调节无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就进行心理咨询。

青春是一匹淘气的小马,会将青少年引进崎岖、迷茫的歧路。因此,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使中学生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成为以自尊为本、以自爱为荣、以自强为律、以自信为勇、以自主为舵的风华少年,使他们能热烈、真诚、坦荡地去迎接、驾驭自己的青春。

课堂练习:

请学生畅所欲言,讲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或有心理疾病的例子,以测试对这节课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拓展延伸:

青春与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篇6

青春期教育教案,青春期是指人体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我国青少年的青春期年龄,一般是在10岁到20岁这段时间,中学生正处于这一时期

一、什么是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指人体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我国青少年的青春期年龄,一般是在10岁到20岁这段时间,中学生正处于这一时期。青春期不仅身体增长快,而且人体各器官特别是生殖器官的发育逐渐趋向成熟,从不具有生育能力发育到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可以说,青春期是以性发育为主要特征的。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也同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认识到自已不再是小孩子了,喜欢独立行事,喜欢交友往来,性意识开始萌发,对异性产生好奇、兴趣。这时的少男少女,往往憧憬着新的生命历程,内心世界与来自社会的外部环境常常发生矛盾冲突,面临着人生课题的许许多多疑问和困惑。因此,正处在告别童年、开始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怎样顺利度过青春期而健康成长,这是青少年本人、父母和教师都必需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性

青春期是人的成长和成熟的重要阶段,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思想品德、理想情操、知识才能等等都在青春期基本形成。青春期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早在1963年,周恩来总理就在全国卫生科技规划会议上指出:“一定要把青春期的性卫生知识教给男女青少年。”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也说:“开展青春期教育,不仅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是关系到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大事。”

在我国,由于封建传统观念的长期束缚,造成对性知识教育的障碍。大多数人对性问题处于无知状态,把性视为禁区,甚至把性与丑恶、下流相联系,谁要是谈到性,不管是什么内容都会遭到反对。事实上,每个青少年到了青春期,都会遇到性问题,这是不能回避的。如果这时缺乏有关的性知识或教育不当,就会导致身体健康或行为出问题。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人们特别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日本有一个心理学家说:“青少年时期是性意识、性成熟、性行为激烈而迅速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如不加强性教育,不仅会影响良好的社会风尚的社会秩序的形成,还会影响美满的家庭中异性关系的建立。”

性的发育是十分自然的生理现象。性是一种本能。人的性本能是每个人在青春期时逐渐发育形成的,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此时身体上各器官和性机能发育已逐渐成熟,有独立参与社会活动的要求。但由于社会阅历浅,思维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都比较差,并且还缺乏两性社会道德规范方面的知识,不少人因性问题而困惑、疑虑和苦恼,甚至误入歧途,做出自已后悔莫及的傻事或错事。这就非常需要家庭的学校的帮助和教育,以防止丑恶现象的发生。

青春期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针对青春期青少年的性成熟和心理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来规定它的教育目标,并通过相应的教育来达到这一目标,从而促使青少年把自已充沛的精力用于提高身体素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提高思想品德素质,迈好青春的第一步。这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

三、青春期教育的基本内容

(1)青春期生理

以青春期身体发育特点为依据,介绍有关青春期男女两性生理及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身体变化的情况和有关问题,并懂得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生理变化。(2)青春期心理

以青春期心理发育为主要内容,重点介绍有关男女两性青春期心理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心理卫生保健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如何使自已的心理保持健康状态,并养成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

(3)青春期道德

以青春期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为重点,阐述性行为所具有的社会性,以及它要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使学生知道在性的行为上应该遵守哪些规范,养成良好的性道德行为习惯。

(4)青春期性法制

阐述性失误的具体表现和防范,使学生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5)青春期美育

从美学角度阐述审

美观、审美能力与审美创造力,使学生提高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懂得如何去追求构成美好青春形象的形体美、心灵美。

(6)青春期自我保护

以提高自身素质、抵制外部消极影响为基点,分析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阐述性传播疾病问题、毒品问题,使学生能够自觉抵制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利用社会环境中的有利条件保护自已的健康成长。

四、以科学严肃的态度,教好“青春期教育”

1.首先,教师要抛开传统陈腐思想的影响,打破教学中的“性的禁区”。结合学生实际,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认识到生殖系统和其他系统几个系统一样,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性知识也是一类科学知识,不应该回避,解除学生的思想障碍,破除那种有关性知识的讲授和学习感到难堪,认为下流的愚昧思想观念。因为,溯本求源,青春期的骚动大多与性意识的萌发有关。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某些内容的提出方式,要做到自然。举办青春期性教育专题讲座时,由于男女有别,举办讲座要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如:青春期生理讲座时,男女生分开进行,女生讲座的重点放在月经期卫生,男生讲座的重点放在遗精现象和杜绝手淫恶习;而青春期心理讲座时,则集中进行。进行讲座时,可充分利用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如播放光盘,教学软件等教学法

手段,更直观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还可举办“青春期教育”专题板报或墙报,解答疑难问题。

3.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不只是讲大道理。

青春期性心理的产生,一般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性发育的自然本能作用。青少年对自身性器官的变化,性机能的产生,对自已和异性身体的变化不仅十分敏感和重视,而且出现好奇和不安,随之产生对性知识的探知欲望,这种本能,促使性意识的萌发和发展。二是社会意识对人脑的影响,社会上各种性信息,如影视、小说等文艺作品中的爱情描写和现实社会中成人两性交往活动的场面,以至性用品商店、健胸霜、卫生巾等到广告,无一不影响着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

针对影响青春期性心理产生的两方面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对自身和异性发生的身心变化产生疑惑和好奇心理,是正常的,自然的。心中有疑惑应与家长,教师交谈,通过正当的途径来探讨有关两性的知识,解决心理矛盾,求得心理平衡。另一方面,注意青春期性心理带有明显的社会特点,提出几个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小故事,如“一张纸条带来的苦恼”,“汽车上的性侵扰”等请学生思考、讨论,增强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心理承受力。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大千世界,好人坏人,好事坏事都有,而且其中相互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对于青少年学生本人来说要善于选择对自已有利的社会环境,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娱活动,接受正确的信息,警惕并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如“性解放”等的影响,自觉抵制社会上各种不健康书籍,音像制品的潜在威胁。

4.做好个别教育,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青春期发育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可能也不允许全部地在大庭广众之下予以讲解,要善于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正确引导,不压制。中学生中的早恋现象不容忽视,教师要善于以各种方式来触动学生,教育学生要学会用理智来驾驭感情,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给予理解和鼓励,如有学生问到“手淫”时,教师应恰如其分地讲解手淫的危害,不要轻易地把手淫与道歉品质问题联系在一起,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5.请家长配合做好一些工作。由于青少年心理特征既带有童年期旧有的痕迹,又出现某些成年人的心理特征的萌芽,常常会形成独立与依附的矛盾心理,喜欢接受新事物,做事不愿受父母的干涉,甚至与父母有“代沟”。在平时,通过家长会,家访等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请家长注意子女平时听看的书籍、报刊、歌曲等,经常与孩子交谈,形成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教师联系。注意把子女的独立意向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他们违法,甚至犯罪。

总之,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青少年“身”和“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通过青春期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强的高尚情操。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生理、心理上有许多变化,如情绪容易波动,爱慕异性,兴趣易转移等。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与别人相似 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相似。当听到月亮时,联想到太阳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应。但联想到死亡,就让人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出现多了,就应注意他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语举止、嗜好、服饰等,与别人相差太大,则他的心理可能不够健康。

与年龄相符 人的行为是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各种年龄的人,在想法、兴趣、行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应是精力充沛,活跃好动。而少年老成的学生,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不大健康的。

善于与人相处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在青春期,社交范围扩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互助合作精神,丰富群体生活经验,锻炼适应他人的能力。

乐观进取 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适度的反应 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与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别不会太大。如反应偏于极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如学生因考试失败而一时不悦,是正常的现象;但若他为此而几天不吃饭,甚至有轻生的意念,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当然,对考试失败无动于衷的学生,心理也未必健康。

面对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对现实。遇到困难,他们总是勇于承认现实,找出问题所在,设法解决。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往往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这些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达到自我欺骗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发展成病态。

思维合乎逻辑 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专心致志,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而不是三心二意,有头无尾。他们的思维合乎逻辑,说话条理分明,而不是东拉西扯,随说随忘。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1/14)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点,从而做好心理准备,顺利度过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将来的事业发展、知识储备形成健康心态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过程:

活动一:回顾自己及周围同学、朋友、兄弟姐妹若干年来的变化,并试图了解产生该变化的原因。

学生给出的调查结论可能有:身高增加了,体重增加了,喉结有了,长了小胡子,变声了„„

在学生调查的基础上引出青春期的概念,并探究青春期的生理特点。活动二:归纳总结青春期的年龄阶段:12-23岁。活动三:归纳总结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1、身高体重迅速增加。原因: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促使骨骼尤其是下肢骨细胞分裂生长速度加快,同时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的重量增加,故身高体重迅速增加。

2、心输出量、肺活量、脑容量增大。

3、性器官迅速发育:女:月经;男:遗精。

4、第二性征出现。它的出现是靠性器官分泌的性激素。

男:喉结突起,嗓音变粗,发音低气,固声带长而宽,出现小胡须,阴毛、腋毛相继出现。

女:嗓音高而尖,声带比男孩长,乳腺发育,骨盆宽大,臂部增宽变圆。小结:青春期是生理发育突飞猛进的阶段,是性成熟期,是决定一生的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身体上的变化,我们不要大惊小怪,在思想上要充分准备,迎接人生的这个重要阶段。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2/14)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特点,并对照自身的心理发育阶段,做到有的放矢地加以说明,使学生能顺利地度过人生心理发育这一黄金时期。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导学生回顾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进而引导学生回顾自身的心理发展过程,是否发现自己这几年有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七嘴八舌,经充分思虑后,说出自己的心理变化及感受,教师适时地加以小结。如:自己和父母之间不再像以前那样融洽了,顶撞父母的事逐渐多了,不少人在这里开始写日记,对《日记》倾诉自己的感受,他们不允许任何人接近自己的日记。

活动二: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表各自的意见后,教师及时小结。

1、少年朋友在身高上迅速接近成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向他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他们自己意识到不是小孩,于是要求父母用对待成人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而这种成人感,其实只是他们对自身的一种成熟的看法,而做父母的此时最担心的也正是孩子这种貌似成熟实则不成熟的现象,父母还会象对待孩子一样地对待这些小大人,这样,两代人之间难免要产生分歧。

2、孩子成人感的产生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离心力增强,他们要求在处理事情时处于与父母同等的地位,要求更大的生活空间,孩子要按自己的意见行事。其实,孩子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敢于坚持,这意味着他们在走向成熟。

3、自我意识在青春期这一阶段里飞跃发展,这是由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上的迅猛变化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为什么少年爱看爱情小说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3/14)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青少年爱看爱情小说的原因,讨论爱情小说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如何对待爱情小说,引导学生端正态度,消除消极影响。教学过程:

活动一:以一个学生的实例----“琼瑶迷”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少年爱看爱情小说的原因。

原因一:青春期是充满幻想希望,充满爱的时期,但现实却是枯燥平淡的,朦胧的初中生漫无目标的爱往往受到压抑,爱情小说是他们寻求感情寄托的好去处。

原因二:青春期是一个渴望理解的时期,渴望理解别人,渴望被别人理解,渴望理解人生,渴望理解生命,但在现实世界中却很难得到满足,而成人则对少年的性渴望,要么粗心地忽视了,要么冷漠地加以禁锢,要么粗暴地加以制止。少年难在成人世界中得到理解,于是转向在小说中寻找感情滋润。

原因三:在小说中寻找自我,他们希望和小说中的人物相互映照,逐渐形成自己对爱情的稳定看法,找到合适自己的爱情位置。

活动二: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地阅读有关爱情的书刊,先询问学生课外书的主要来源,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看一些有益的、高尚的书刊,要坚决杜绝下流淫秽的书籍。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要请求老师或父母帮助。

活动三:引导学生千万注意:不要沉迷于爱情小说而荒废了学习引导学生千万注意:在人的生命旅程中,爱情决非生命的全部内容,家庭与社会都期盼你,家庭与社会都看你快快长大,去探索人生与自然的更多奥秘。

活动四:互相帮助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青春期性心理特点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4/14)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特点、怎样正确对待性心理的萌动,从而健康正确地走过人生旅途中的“花季”。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自身青春期变化及其从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了解青春期生理上的最显著特征,(性器官发育,第二性征出现)

活动二:

1、学生结合性器官发育,谈谈自己在心理方面的感受。

2、师生一起总结(四个阶段)(闭锁性占主导地位)

第一阶段----性(心理)意识朦胧阶段,此时是一种本能感觉,开始注意男女之间的差异,两小无猜的单纯消失了,与同性伙伴来往多起来,对异性则采取疏远的态度,出现“三八线”出现男女阵营,男孩成高傲的小公鸡,女孩表现为羞涩,他们对异性有一种神秘的新奇感,表面疏远,心中不断比较,评估差异性,滋长对异性的好感。

第二阶段----牛犊的意识阶段,更加注意两性之间的特殊感情和关系,尤其是对成年异性产生朦胧的爱恋,女意父,男意母(好奇心占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主动接近异性阶段(青春期)(性心理大门终于开启)

身心逐步走向成熟,年轻人对异性的追求也由内心的向往逐渐转化为外在的行动。常以各种方式主动接近异性,并希望得到对方积极的反应。表现:注意自身在异性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打扮仪表体型美,爱照镜子,为缺魅力而苦恼,羡慕成年男女,嫉妒周围的青年,男女的交往对所喜欢的异性开始留意观察,积极交往。

第三阶段----心理成熟阶段。随着知识增多,青年男女逐步形成自己的性道德观和恋爱观,开始思考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

活动三:讨论如何对待性心理的萌动?有强烈的性骚动该怎么办呢?

1、了解性生理、性心理的知识,懂得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必然性,减少好奇心。

2、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将注意力从对性的关注转移到其它有益活动上,如远走、踏青阅读、交友、钻研课本,避免不良刺激,如淫书,淫画等感到刺激。

教后记:青春期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变化,使少男少女的感情世界经历大起大落的巨变,充满了希望、惊喜和平安。走过这一人生旅程的人,当他回顾的时候,总留恋这一花季。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初潮的心理特性

初中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5/14)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生理知识的基础上,知道初潮是怎样来临的月经期内应注意哪些方面的生理卫生知识及心理卫生知识。教学过程:

活动一:先在班级进行调查,女生中来月经的比例是多少,在第一次来月经时你的感受如何?从而引入初潮的话题。

女孩第一次来月经叫初潮,意味着青春期的开始,有的国家各民族甚至还要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如日本吃红豆饭,非洲许多部落中要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

活动二: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生理卫生知识中月经的形成及大概过程,再详细分析初潮的形成。

胎儿期: 原始卵泡(数万个)

↓ 青春期: 开始成熟

成熟卵泡(每月成熟一个)

成熟卵泡开始旺盛地分泌激素,在其作用下,子宫内膜渐渐增厚,卵子成熟后,从卵泡中分离出来,叫排卵,排卵后卵巢又分泌一种黄体孕激素,如果卵子未受精,黄体孕激素减少,子宫内膜开始萎缩破裂、脱落,内膜上大量的毛细血管在内膜脱落时破裂而少量出血,血和内膜碎片从阴道排出这就是月经。它标志着女性卵巢功能开始成熟,因营养、精神状态、体质、遗传环境因素的影响年龄会有所不同。

前后两次月经之间间隔时间叫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最长30-34天,最短21天,每次大约3-7天干净,经血呈暗红色,初潮后又能出现一些不规律的现象,这属于正常现象。

活动

三、引导学生注意初潮的心理卫生及心理调节。

初潮心理特点:情绪波动较大,易怒,心神不定,烦躁不安,对周围的人要求过高,极易与人发生争吵。

教后记:月经是女性正常的生理现象,如何度过这一时期是每人都必须面对的,故应多交流探讨,做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于未然。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早恋现象透视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6/14)教学目标:

了解早恋现象的实质危害性及怎样正确处理早恋现象。教学过程:

活动一:学生举例说出“早恋”现象,讲述自己对异性的感觉,“早恋”是单纯、幼稚的非理智的,“早恋”的人是不懂得责任的,不懂得透过情爱的面纱客观地评价自己所爱的人的个性品质,不懂得爱情是要有附加的,爱情以外的天空依然是广阔的、美好的。

活动二:讨论早恋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1、早恋严重影响正常学习。

2、早恋增加了父母的思想包袱和精神负担,影响家庭关系和谐。

3、会使青少年缩小社会范围,因为爱有排他性,专注性。

4、少年心理发展很不成熟,加上外界的压力,早恋多半是不成功的,而失败给双方带来严重创伤,处理不好对以后的婚恋产生消极作用,甚至有的少男少女,因此轻生或者终生不再婚嫁。

活动三:讨论怎样正确处理早恋。

1、当收到异性有求爱信时,要拒绝但要有策略,不要侮辱挖苦,伤害对方自尊心,不要张扬,能自己处理就自己处理,不能自己处理的交由老师和家长处理,要原谅对方鲁莽之举,大可不必因此而拒绝同任何异性来往。

2、正在早恋的,要理智地告诉自己,让童心再次驻留心间,把对异性的美好的感觉珍藏在心底,让友谊长存,同时加强男女不同的正常交往,扩大兴趣。

活动四: 思考:

1、什么是友谊?

2、什么是爱情?

3、如何正确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及从友谊发展到早恋的大致过程? 活动五:

在思考的基础上,能加强友谊、杜绝早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怎样划分友谊与早恋的界线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7/14)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如何正确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及从友谊发展到早恋的大致过程

在此基础上,能加强友谊、杜绝早恋。教学过程:

活动一:以一个班长、学生会干部、优秀团员过早涉足“爱河”的事例,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友情,两者之间的细微区别。

活动二:引导学生认识到从友谊发展到爱情有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而使他们如何能控制好自己的行为,不把友谊发展到爱情。

1、一般的爱慕阶段

流露出对异性的好感,有了一种朦胧而且隐蔽的异性爱慕心理。

2、早恋的情感阶段

对异性的爱慕之情,开始慢慢聚集到一个异性身上,对异性的疏远仅仅是为了掩饰对异性的那份情感。

3、早恋的行为阶段

此时已不满足于对异性暗暗的爱慕,由地下转入地上,公开递纸条写情书,如果双方有意则发展成为出双入对,朋友圈子越来越小,只喜欢两个人单独相处,纪律松懈,甚至性格都开始变化。

活动三: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友谊与早恋有区别,但并非有鸿沟,一般的爱慕和早熟的情感都应算是友谊,而有早恋的行为则是不折不扣的早恋了。

活动四:提出希望:

愿青少年朋友能慧眼区分早恋与友谊,顺利度过青春花季!活动五:“一帮一”活动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少年自恋心理浅析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8/14)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自恋现象及自恋原因和解决办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自恋事故引入,学生讨论提出自己对自己的欣赏,师生一起剖析是否属自然现象,青春期身体发育进入高峰期,第二特征出现,引起心理上的关注,这时期少男少女对自己身体的了解体会与欣赏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这种反应在某些人身上出现----性心理歧变----自恋现象。

活动二:剖析自恋的原因

1、自恋是性驱力的一种不合理的释放方式,在青少年中尤为多见,指个体在欣赏自己时产生强烈的性冲动,同时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通过性幻想来获取性快感,真正的自恋是排异性,兴趣完全集中于自身。

2、原因是由于强烈的社会原因而造成,如严重的性禁锢、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创伤等,性格都比较内向,自我封闭性很强,缺乏自信心,生活空间狭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不健全的人格上。

活动三:讨论解决的办法

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开朗坚强的性格,才会避免陷入性心理歧变。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怎样克服单恋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9/14)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分析产生单恋的原因及如何才能避免单恋,并从单恋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教学过程:

活动一:以宋朝词人聂胜琼的词勾勒出饱受单恋之苦的多情人的形象,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单恋及如何区分单恋与恋爱。

活动二:通过分析回顾知道产生单恋的原因

中学生心理尚未成熟,那些性格内向、敏感,富于幻想、自卑的同学,他们有着火一般的热情,但不善于交际,故比较容易在周围的异性同学中寻觅自己的心中偶像,而且,心中偶像大都是热情大方、活泼开朗、亲切和蔼、乐于助人的异性,而他们往往没有勇气与信心向对方挑明,故只好默默爱着对方。

活动三:在分析原因的基础,引导学生得出单恋的危害

单恋犹如一剂慢性毒药,侵蚀着年轻人的心灵,它使单恋者浪费宝贵的青春,而且常常造成心理上的失调,精神上的痛苦,往往在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创伤,甚至可导致学业荒废,心理失常,情感失控等。

活动四: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答: 如何才能避免单恋,从单恋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①树立起正确的观念,中学时代是人的一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应当以学习为首要任务。

②不要跟随感觉走,以免作出自缚。③要学会激流勇退。④要学会排遣心中郁闷。⑤要转移喜爱对象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体型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10/14)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体型及怎样使自己有一个较满意的体型。教学过程:

活动一:学生说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自己在体型方面出现的各种烦恼。体 验:自卑

活动二:说出人的体型的五种类型。

高胖型、高瘦型、矮胖型、矮瘦型、运动匀称型,其中运动匀称型是最健美的体型。事实上,这几种体型各有可爱之处,高有高的气魄,矮有矮的韵致,胖有胖的神采,矮有矮的风度。

体型只是美感的载体,只要自然、和谐,就是美。活动三:如何面对体型美

外形受遗传影响,美不仅指容貌美和体型美,真正的美出自人本身的气质和修养、学识、人品等等各种内在美的品质。世上不少体貌不扬的伟人、名人。如果外形不好,则可在才智和勤奋上寻求补偿。

活动四:青春期关心体型美是正常的

进入青春期后,男女体型差异变得越来越明显,体型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性别角色的分化,对体型的关注,既有对身体发育是否正常的担忧,也有对未来形象的憧憬,这种过于敏感的心理是青少年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活动五:思考:

怎样获得自己较满意的体型?

(取决于营养状况和运动锻炼的状况。)正确认识自己的体型,认识到内在的气质修养比外表美更重要,不盲从社会风尚,从而做到“以健为美”,重心灵美。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男女两性的智力特点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11/14)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男、女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智力差异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

活动一:学生以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谈谈在小学与初中阶段班级、年级及自己的成绩与分布情况(男生、女生)。

活动二:引导学生自己说说什么是智力,智力包括哪些方面。总结:

智力包括记忆、思维、感知、语言等诸多方面。男、女两性的智力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如女性的语言能力胜过男性,而男性在立意新奇,运用抽象名词上比较更胜一筹,女性偏向于形象思维,而男性偏向于逻辑思维。

活动三:先调查学生,让说产生男女两性智力差异的心理及生理原因:

1、心理原因:女性的语言能力比男性发展得早,故使女性在学龄学期具有压倒男性的优势,因最早的学校学习集中在语言能力、符号识记方面,而这正是女性的优势所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校学习的内容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方面转化,而这时的智力测验内容多集中于这一方面,而男性智力优势恰好反映在这一方面。许多女孩在学习内容发生转变时,未能及时转变以前那种形象思维的方式,从而导致成绩不佳。

2、生理原因:男性y染色体比X染色体要短,所携带的基因数也大大少于X染色体,故患遗传病的男性绝对多于女性,使男性智力低下者大大超过了女性,男性的智力又使他们在后期的学校学习中盖过了女性。

活动四:讨论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原因:

1、父母对男孩、女孩的不同期望。

2、社会对男女形成的一套刻板印象。

3、个人的意志努力。

活动五:讲故事(教师激励学生,个人努力的没有性别差异!)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把握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分寸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12/14)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如何把握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分寸,使同学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教学过程:

活动一:教师询问学生:

你们平常与异性同学交往得多吗?有没有碰到过引起别人误会的时候?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指出:异性同学间交往次数多些、时间长些、周围的人就会认为不正常,甚至飞短流长,这是正常的。

活动二: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现象发生的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1、是封建思想残余的作用。

2、是青春期发育时对异性交往的敏感和排斥心理以及猜忌心理的作用,是出于少年特殊好奇心理。

活动三: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对待周围的误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 ① 友谊要真诚。

②只要没有掺杂杂质,对周围的冷眼猜疑,可不屑一顾。③要用理智控制感情,把握分寸,防止逆反心理破坏纯真的友谊。

活动四:如何与异性同学处理好关系呢?

1、要注意培养自身的现代意识和气质,积极参与男女同学间的广泛接触和感情交流,主动友好相处。

2、异性交往接触时,不要将性别作为能否接触的前提,多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了解,加深友谊。

3、男女同学交往应注意男女有别,不失礼仪不尽情放肆。

4、自尊自爱,不说粗话脏话等。

5、交往时,言词举止要得体,否则易产生误会。

6、庄重正派,不虚伪、不造作、不小心眼、不粗鲁放纵。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怎样治疗青春期厌食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13/14)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青春期厌食症的现象及危害。教学过程:

活动一:教师以实例,引导学生认识青春期厌食症的现象及危害。

青春期厌食症也称神经性厌食症,它多发生于13-28岁之间的青春期女性身上。具体表现:拒绝进食,长时间未进食也不觉得饿,精神萎靡不振,整天昏昏欲睡,渐瘦至月经完全中断,伴随身体虚弱及其他身心疾病,整个发病过程大致可分2个阶段。

开始时,对食物不感兴趣,见到食物就烦躁,没胃口,勉强能吃些爱吃的零食; 后期,则会对食物产生神经性的呕吐反应。活动二:引导学生分析产生青春期厌食症的原因

1、当今的社会风尚的“苗条为美”。

2、青春期身高体重显著增加。

3、青春期女性偏食挑食,导致体态丰腴,但追求时尚,又不堪忍受锻炼之苦,而导致此症发生。

4、青春期少女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胖瘦感觉。活动三: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克服与治疗这种疾病。

1、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真正地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的价值。

2、个人的理想自我主要是受社会风尚的影响,由公认的审美标准决定,我们应顺应潮流,又不能为它左右。理想自我的塑造应当以真实自我为基础,结合实际,决不能舍本逐末,脱离现实。

3、了解青春期的发育特点,明确发胖的原因也至关重要。

4、增强体育锻炼,加快脂肪消耗,这是值得提倡的减肥方法之一。

5、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6、培养广泛的兴趣,参加有益活动,转移注意力,减少对自己身材关注,达到预防与治疗青春期厌食症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怎样正确用脑

初中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14/14)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怎样正确使用大脑,从而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学会学习、学会休息。教学过程:

活动一:教师举例:甲学生成天泡在书堆里,但成绩并不太理想,乙学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学习时玩乐时尽兴,但成绩拔尖。----鼓励学生大胆分析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学生可能会总结到:这是合理用脑的问题。活动二:引导大家在学习生理卫生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大脑的工作特点:脑细胞之间相互连结,构成一个复杂的网,每一种事物的刺激都会在这个网上形成一个兴奋点,并通过网络来接受、储存、加工、传递与发放,每个点不是孤立的,能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精细的器官,也是最易疲劳、最为脆弱的器官,有很大的学习潜力,但使用不当也会导致损伤,故长时间用脑易疲劳。

活动三: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才算合理用脑,自己用得怎样。

1、注意劳逸结合、合理作息,形成以时间为信号的条件反射,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牺牲睡眠来学习往往是得不偿失,睡眠可恢复体力与脑力,使肌体得到营养与休息。

2、注意充分的休息与睡眠。

休息有积极的休息方式:以一种活动替换另一种活动。最好的休息方式:睡眠

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

青春期心理行为的危机干预 篇7

青春期心理危机是一种儿童向成人过渡时期的心理适应困难。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危机现状令人担忧,大中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呈上升趋势,致伤或致死严重事件和自杀事件等已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青春期心理危机如果未能得到及时调整和解决,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因此,对青春期心理危机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干预,不仅有利于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更有利于国家未来人才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1 青春期心理危机

1.1 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挫折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Caplan[2]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当重大问题或变故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和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状态。

心理危机是一种生活经历,所引起的个体情绪扰乱、认知能力下降、防御机制减弱等改变并非精神疾病和病理过程。情绪危机表明,个体正在努力抗争,力求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心理平衡。情绪危机具有自限性,急性期通常在6周左右,如果未能得到及时干预,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攻击他人等行为。引发心理危机的应激事件可以是个体外部的(如自然灾害),也可以是自身内部的(如患了难以治愈的疾病);可以是意外的事件(如交通事故),也可以是一系列事件的日积月累(如人际关系恶化等)。

心理危机的程度与发生事件的强度不一定成正比,而是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认识、个体应对能力和既往经验。成功地度过心理危机,能使个体获得对现状的把握,对过去冲突的重新认识,从而提高自身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和技巧。

1.2 心理危机来源

青少年心理危机可以按应激源分为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

发展性危机是指在正常成长过程中,身心急剧变化所导致的异常反应。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阶段,处理一系列人生问题,逐渐走向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如果缺乏有关知识和技能,缺少社会支持系统,缺少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机遇,往往不能顺利度过一个个人生转折,从而产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如来自青春期的身心剧变、人际关系、学业压力、情感挫折等。

境遇性危机是个体面临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超常事件时所出现的心理危机。这些事件通常是随机的、突然的,具有灾难性和震撼性的,如各种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暴力伤害、意外事故、性侵犯、亲人亡故、身患不治之症等。

存在性危机是伴随着人生目的、价值、责任、独立性、自由等重要问题困惑而出现的,源于个体内心的心理困扰所形成的压力。如虚无感、内心冲突和矛盾、完美主义等。这种危机可能是基于现实的,也可能基于个体的主观感觉。

1.3 心理危机表现

在青春期的不同阶段,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所不同:(1)青春期初期(11~13岁),主要表现为与父母频繁冲突(如与父母争吵甚至杀父弑母)。这是由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自己觉得已经长大成人,应享受成人的一切权利,而父母却仍把他们当成孩子,未充分给予所需要的自由,与父母冲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成人的权利和自由。(2)青春期中期(14~16岁),主要表现为情绪失控(如抑郁、焦虑)。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发育,情绪稳定性差,经常会因情绪冲突而产生心理问题。(3)青春期后期(17~20岁),主要表现为冒险行为增多(如暴力行为、药物滥用)。虽然此时父母已给予他们较多的自由,但这些青少年自身仍缺乏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根据青少年在情绪、行为、认知和生理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可以帮助早期识别青春期心理危机倾向:(1)情绪变化。不良的情绪体验是心理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异常情绪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足以产生心理危机。情绪变化的直接因素是自我期望值过高、自我评价不合实际以及学业、情感、人际关系问题等。如果青少年的情绪突然改变、明显不同于往常,出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焦虑不安,无故哭泣、意识范围变窄、忧郁苦闷、烦恼或喜怒无常、自我评价丧失、自制力减弱等不良情绪反应,就有发生心理危机的可能。(2)行为异常。当个体学生出现饮食睡眠反常、个人卫生习惯变坏、自制力丧失、不能调控自我、孤僻独行等异常行为时,就要注意其是否有心理危机问题。行为变化也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必然导致行为的反常变化。(3)认知反应。在强烈情绪状态下,有的青少年会积极思维,调整认知,寻找积极地情绪,度过危机;而有的则会专注于负性情绪,出现认知偏颇、管状思维,甚至造成认知功能障碍,陷入心理危机,出现学习兴趣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障碍和学习效率降低。

2 青春期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个体,改善其危机情境,避免其因心理危机引发攻击性或自毁性行为,或将伤害行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3,4]。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形成了由学校心理学家、社区社会工作者和各种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相结合的、比较全面而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也从针对个体进行干预发展到在整个社会系统背景下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处理[5,6]。近年来,我国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7,8]。

2.1 干预目标

(1)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青少年个体或群体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调节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与认知,增进学生对心理危机的抵抗力,使学生掌握心理危机自救和救助知识。(3)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青少年把握现状,正确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正确应对危机的策略与方法。(4)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和援助措施,避免或减少青少年自伤、自杀或攻击等过激行为。(5)通过构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工作体系,做到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避免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或恶化,减少危机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2.2 干预重点

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是心理危机干预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1)在心理健康普查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2)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学习压力过大的学业困难学生;(3)心理困扰(存在适应困难、情感困扰、人际关系不良、自卑、情绪低落、抑郁、躁狂、长期失眠等现象,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学生;(4)行为违规学生(网络成瘾、夜不归宿、旷课者,由于考试作弊、打架、偷窃受到校纪校规处分者);(5)身体有重大疾病或残疾、正在服用心理治疗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6)行为异常、出现怪异和明显偏离常规行为的学生;(7)家庭出现突发事件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失业或有重大健康问题,丧失亲人的学生)。

近期出现下列异常行为的学生,是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危机评估与干预的重点:(1)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念头者;(2)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3)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2.3 干预措施

2.3.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立足于健康教育,重在预防。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掌握心理调节技巧、自我调控情绪,及时宣泄压力,保持健康心理,提高健康水平;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和学习压力等问题,通过心理教育活动课、班会课、团队活动课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学生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

2.3.2 开展心理测量咨询

学校通过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和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和心理危机倾向学生信息数据库,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重点关注有心理应激障碍和有抑郁症、精神分裂和自杀倾向的高危个体,发现突出问题,及时发出警示。

学校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自我心理调节技巧,提高抗挫力;帮助学生及时消除不良情绪,避免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的自杀。学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要注意做到:(1)耐心倾听,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咨询者要通过真诚关心的态度,耐心倾听当事人的倾诉,和当事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鼓励当事人主动参与干预过程。咨询者应当仔细观察当事人的姿势、表情、举动、语调等非言语行为;理解求助者言语所传达的信息;注意求助者叙述的前后连接。(2)鼓励当事人宣泄情绪,给予其心理支持。危机状态下,当事人通常有沮丧、抑郁、焦虑、愤怒等情绪,使他们的情绪状态恢复到危机前的正常水平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咨询者要让当事人充分宣泄情绪,充分理解和尊重当事人的感觉和体验,可以利用暗示、疏导、放松技术、改变环境等方法来改善当事人的情绪状态,注意不要将自身想法强加给当事人。通过诸如目光接触、上身前倾、正面相对等,表达出对其的接纳与理解;让当事人明确无误地感觉到咨询者的真诚关注和帮助。(3)分析并解决问题。咨询者的作用不是提供现成的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启发、引导、暗示、鼓励、提供信息等,和当事人共同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危机,寻找克服困难和应付危机的策略、方法和资源。

2.3.3 构建危机干预网络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致力于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由学校、家庭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学校要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主动收集学生心理疾病与危机信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危机报告、心理危机评估、心理健康信息反馈等制度;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建立危机干预的支持体系、咨询治疗体系、阻控体系、监护体系和救助体系。心理危机症状表现较轻、危机程度不高者,可在校接受心理咨询或到专业机构接受心理治疗;症状表现较重者必须在医院等专业机构接受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校或在相应的专业机构接受心理咨询;症状表现严重、危机程度很高者,必须立即将其送专业精神医院治疗。对于学校可调控的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人、事或情景等刺激物,应协调有关部门及时阻断,消除对危机个体的持续不良刺激;对于危机个体遭遇刺激后引起紧张性反应可能攻击的对象,学校应采取保护或回避措施。

要重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加强对父母的健康教育,使其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了解青春期心理特点和心理危机干预技能;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父母能以正确的方式方法从家庭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要注意整合社会青少年心理热线、危机干预中心、自杀预防中心等专门机构和社会支持系统来提供相应的协助,帮助心理危机青少年重新认识社会支持的力量,使其能主动借助社会支持力量来改善自身心理状况。

关键词:精神卫生,危机干预,青春期,学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程平,王天龙,付深省,等.青少年心理危机与干预策略.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6(6):485-486.

[2]CAPLAN G.Principles of preventive psychiatry.New York:Bacic Books,1964.

[3]GILLILAND BE,JAMES RK,著.肖水源,译.危机干预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翟书涛.危机干预的现状和展望.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4):289-291.

[5]ROBERTS AR.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prevention.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1.

[6]MALECKI CK,DEMARAY MK.Measuring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and adolescents social support scales.Psy-chol Sch,2002,39(1):1-18.

[7]周媛婷,黄柞军,秦功礼,等.心理危机医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9,30(5):467-469.

高职学生青春期性心理案例及辅导 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性心理困惑;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61-03

一、引言

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性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内容。目前,由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中对性的心理认知方面存在问题的也有相当的比例。一方面,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途径,对学生进行科普性的性心理教育;另一方面,针对已有明显的不良心理倾向的学生,必须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给予辅导、矫正,帮助其调整不良认知状态,使其形成对性心理的正确认识。青春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性发育和性心理的显著变化。随着性发育的完成,他们的性意识、性对象、性兴趣等都会发生变化而趋于成人。但由于在整个青春期中,青年人的情绪动摇不定,容易变化,加之成长历程中的异常经历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可能会使一些青年学生形成不健康的性心理。因此,不论学生本人、家长或老师,均应关注青春期的性心理变化,适时自我调适或给予必要的引导。

二、心理事件

田某,女,17岁,某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5岁时父母离异,随母亲一起生活。13岁时与继父、妹妹(继父之女)组成新的家庭。继父比田某母亲小3岁,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关系比较好,气氛也很融洽。田某因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善言谈,和同学关系一般,没有特别知心的朋友,和班级中的男同学接触很少,平时连和男生搭话的时候都不多。可是最近两个月,田某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一天,田某无意中看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继父对继女的性侵犯。这篇文章令田某非常害怕,她有时会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身上,内心很是恐慌、憋闷。但不知为什么,自那以后,她开始有意无意地留心相关内容的报刊、杂志,看的时候又有一种做贼心虚的感觉,不敢光明正大的去看,总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地去看。等看完整篇文章,往往发现自己已是大汗淋漓,虽紧张害怕却又夹杂着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有一段时间,她开始观察继父对自己的态度,她发现继父对自己总是不冷不热的。此后不久,不知道为什么,田某突然迷上了足球。凡有足球比赛的电视节目,田某绝对不会错过,但奇怪的是,一场球赛下来,田某什么也没看懂,她只是坐在椅子上傻傻的笑。更为奇怪的是,田某还经常玩打火机,说不清为什么,只是打着了又吹灭,吹灭了又点着,玩个不停。有一天竟然差点把床单点着,把田某自己也吓了一跳:要是玩打火机把家里烧着了怎么办?田某有一位远在上海的笔友,两人书信来往已有两年了。有一次,田某给笔友写信,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再组家庭中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不知该怎样和他相处?

三、心理分析

青春期的来临,随着性激素的变化,让田某的性别意识迅速觉醒,这种性意识表现为对异性有好感、产生好奇心和想接近异性的心理。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心态,但由于田某性格内向,几乎不和男生接触,这种对异性好奇、想接近异性的心理无法从和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中获得满足。由于偶然看到一篇继父对继女的性侵犯篇文章,使田某了解到了一种非正常的异性关系,使她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身上,内心恐慌、憋闷,产生了恐惧心理。但想了解异性、想接近异性的心理又使田某特别留意相关报道来满足自己渴求了解、接触异性的心理。如有意无意留心相关内容的报刊、杂志,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到了青春期想了解异性的心理是正常的,所以看的时候是“做贼心虚”的感觉,不敢光明正大的去看,总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地去看。等看完整篇文章,由于过度紧张才会大汗淋漓,但由于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所以会既紧张害怕却又夹杂着一种说不出的愉悦。田某对继父的情感依恋,明显的表现出她的“牛犊恋”情结。所谓“牛犊恋”是指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少男少女,对异性教师、异性长亲产生的一种朦胧的、混杂着信任和崇拜、依恋和爱慕的微妙情感。田某看足球,只是因为父亲喜欢看足球;田某喜欢玩打火机,只是因为打火机成了父亲本人(父亲抽烟)的替代物。这种理智与情感、幻想与现实、冲动与压抑的激烈思想斗争,常常搅得他们焦虑不安,对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田某对父亲有爱的需求,亲人间的关怀和爱是心灵的阳光雨露,是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田某对父亲的依恋是在情理之中的。如果是亲生父亲,田某可以让父亲抱,跟父亲撒娇。但因为传统的文化背景,使得田某更早的懂得了“男女授受不亲”,只能将这种爱的需要埋藏在心底。这种对父亲的依恋中,也包含着青春期少女对异性长亲的崇拜、敬仰、爱慕的感情,尤其她知道不是亲生父亲,内心希望要是“哥哥”就好了。

四、心理辅导

在我辅导过的个案中,类似田某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有一个大一的女生平平,和叔叔婶婶住在一起,可有一次,婶婶告诫平平,“你已经是大姑娘了,平常不能看男生,别让男孩子认为你喜欢他。”平平有一次无意中和班级的一名男生对视了一眼,内心立即不安起来,她觉得那名男生一定误会自己了,一定会觉得自己对他有喜欢的意思。从那以后,平平开始害怕和人对视,尤其是熟悉的人,后来又从熟悉的人发展到陌生的人,不敢看他们,甚至不能自然的走路,从年龄差不多的到所有年龄的男人都不能看,平平非常痛苦,而这一切,叔叔婶婶并不知道,只是不断督促她学习上要努力。这是一起因性心理问题产生对人恐惧的例子,因性心理异常影响了学习和生活。针对田某的情况,我采用了认知疗法。通过改变思维方法来消除不良情绪和改善行为。在校大学生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引导得当,效果会很好。在咨询过程中引导田某认识到以下几点问题。

1.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让田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肯定田某正常的心理需求,不必过分为自己羞愧。通过我的辅导,田某终于意识到: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心理上产生了微妙而复杂的变化,在异性交往中,常伴有美妙而幸福的体验,这是一种自然而健康的现象。

2.调整生活学习状态,多参加男女生都有的集体活动,同时能够改进田某的内向性格带来的负面影响。青年时期异性交往的缺乏对心理发展有着严重的消极影响。另外,内向的性格常常使情绪压抑,容易积攒心理能量,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如果田某多参加男女生都有的集体活动,在集体中学会与人交流,了解异性,丰富个性,将能调整改善她的生活。

3.树立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走出心灵的雨季,在多姿多彩的花季体味健康向上、丰富美好的人生。后来田某终于渐渐领悟,改善了自己的认知,树立了信心。感到人生是美好的,青春更是无价,迷茫只能带来暂时的痛苦,不会是永远。信心能给人力量,催人奋进,经过痛苦的挣扎,心灵会得到升华。田某重新找到了自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五、启示

(1)多关注特殊家庭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2)内向的性格更容易带来心理压力,改善性格是青年成长的必修课。(3)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是促进青年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许红梅.正确对待青少年的异性交往[J].卫生职业教育,2004,(2).

[2]李美英,肖汉仕.女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5,(1).

[3]邱鸿钟.性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4]樊蔚,刘冰.大学生性观念及其性教育的缺失[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上一篇:党旗引领企业转型发展之路下一篇:学科入门指导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