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教育之普及(精选11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教育
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把林肯总统的话引伸到教育方面来说:民主教育是民有、民治、民享之教育。说得通俗些:民主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人民办的教育,为人民自己的`幸福而办的教育。现在把这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扼要的提出几点,供给从事举办民主教育的朋友参考。(一)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全民教育以实现全民政治。积极方面我们要求教育机会均等。对人说,无论男、女、老、少、贫、富、阶级、信仰,以地方说,无论远近城乡都应有同等机会享受教育之权利。消极方面我们反对党化教育,反对党有党办党享的教育,因为党化教育是把国家的公器变做一党一派的工具。(二)教人民肃清法西斯细菌,以实现真正的民主。(三)启发觉悟性。教人民进行自觉的学习,遵守自觉的纪律,从事自觉的工作与奋斗。(四)培养创造力以实现创造的民主和民主的创造。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头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问题,谈谈国事,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五)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使大家各得其所。(六)在民主的生活中学习民主。在争取民主的生活中学习争取民主。在创造民主的新中国的生活中学习创造民主的新中国。(七)尽量采用简笔汉字、拉丁字母,双管齐下,以减少识字困难,使人民特别是边民易于接受教育。(八)充分运用无线电及其他近代交通工具,以缩短距离,使边远地方之人民、小孩,可以加速的享受教育。(九)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他应该要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织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十)承认中国是从农业文明开始渡到工业文明,经济是极端贫穷。我们必须发现穷办法,看重穷办法,运用穷办法,以办成丰富的教育。开始的时候,唯独这样办才能使绝大多数之劳苦大众及其小孩得以享受教育;否则只有少数少爷小姐享受教育,不能算是真正的民主教育。今天, 当我们重温先生教育思想之时, “民主之魂、教育之光”八个字又浮现在笔者的脑海当中。作为一线的普通小学语文教师, 笔者还不能领略先生教育思想之万一, 但作为兴趣所在、职责所在, 笔者更关注先生教育思想的源头, 亦即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哲学源头, 或者说关注的是陶行知先生是以一种怎样的哲学眼光看待他所处的教育环境以及他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并由之衍生出的生活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的。
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哲学眼光
无论我们自身感觉到或者感觉不到, 有一点都必须承认, 即上至陶行知先生这样的教育大家, 下至像笔者一样的普通小学语文老师, 我们自身的教育行为都是受自身的教育哲学支配的。关于这一点, 著名的教育哲学家黄济先生在其大作《教育哲学》一书中已经阐明, 相关的教育杂志如权威的《人民教育》上也曾载文说明。有意思的是, 并不是所有的一线教师都认为自己有教育哲学,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老师都没听说过何为教育哲学, 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们在自身的教育哲学的影响下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
陶行知是以什么样的哲学眼光从事其所钟爱的教育工作的呢?梳理陶行知的思想形成过程, 我们可以从他的只言片语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 即使其中存在管中窥豹的嫌疑。比如说先生曾说“国本不固, 国情不宁, 有退化而无进化, 患在共猜、共忌、共争而不能共和尔”, 这是陶行知先生忧国忧民之语, 也让我们看到一位教育者的情怀不只是教育。在笔者看来,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下,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 必须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朴实情怀 (非此情怀者则应弃之) , 因为教育从来就不只是教育领域之内的事。话又说回来, 今天像笔者一样的小学语文老师目力所能及之处, 除了花花世界的物质诱惑之外, 恐怕也只有学生的分数了。而这一实际情境, 肯定与陶先生的教育哲学是相悖的。
既如此, 我们能否以自己所从事的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突破口, 以先生以哲学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为示范, 进而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哲学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启发仍然来自于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由于篇幅所限, 笔者这里仅就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谈一些看法。
二、陶行知教育哲学烛照下的小学语文课改摭谈
十多年来, 中小学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课程改革了, 课程改革之初的风起云涌, 课程改革十年后的波澜不惊, 其中夹杂着大量的讨论甚至是争论。这些争论既有基于学术基础的, 也有基于实践基础的。前者主要是课程专家之间的观点差异, 后者则主要是一线教师的经验差别。争论本来是一件好事, 因为其可以促进各方人士对语文课改理念的理解, 但也出现了一些看似正常其实却不正常的现象, 比如有不少同行们说“在专家的争论中, 我们无所适从了。”无所适从?怎么会无所适从呢?这个问题的答案看起来是比较合理的:有的专家说语文教学要重视工具性, 好吧, 我重视工具性。有的专家说要重视人文性, 好吧, 我重视人文性。哎呀!不对!我到底是重视工具性还是重视人文性啊?有的专家说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是可以加工的, 好吧, 我照教材来教;可有的学者又提出, 不能乱改教材, 不能给孩子服用“三聚氰氨”。哦, 那我语文该怎么教呢?……如此种种矛盾的事物, 就导致了“无所适从”现象的发生。
笔者常想, 如果陶行知先生生活在今天的课程改革氛围中, 如果陶行知先生就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 那他会怎么办呢?思考这个问题, 在笔者看来有着极大的价值, 因为这样可以将自己放在一个相对超脱的境界, 可以更清楚地看清某些问题, 可以对“无所适从”之类的问题寻找到更为准确的答案。笔者大胆想像, 陶行知先生如果是我们的同事, 他一定会说“一切从我们的实际出发,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什么意思?不要在专家学者的指挥棒下运动!不要做专家学者线上的木偶!要将他们的论述作为思考的参照物, 但最终作出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的选择权, 应该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笔者如此大胆想像陶行知的判断结果并非没有依据, 因为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阐述过他自己思维哲学的脉络:“就事实生理想, 就理想正事实。”根据行知思想的研究结论, 这里的“事实”就是指“社会事实”, 也就是生活世界中显现出来的现象。而当我们细细琢磨这句话时, 我们会觉得它十分地熟悉, 因为我们在学生时代接受过的政治教育就讲过“实事求是”, 即在实际事物中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那按照先生的这一教育哲学, 在课程改革中面对诸多是非时, 我们怎么会无所适从呢?因为我们脚踩在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土地上, 什么是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难道自己心里还不清楚吗?什么时候应该重视工具性, 什么时候应该重视人文性, 难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还不清楚吗?学生的认字组词还有困难且教学重点又在这些基本知识上时, 我们是重视工具还是重视人文不就有了判断依据了吗?《陈毅探母》故事不论真假, 但其中渗透的教育价值是否存在?对于这个问题难道我们不能回答吗?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总有回头看的时候, 等学生心智稍微成熟时, 我们再向学生介绍一下本文的另一种现实, 难道不可以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就事实生理想, 就理想正事实”的教育哲学面前是显而易见的, 因而“无所适从”的事情发生的几率就会低很多。
三、行知思想的因革过程及其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西汉哲学家扬雄在其论著《太玄》说:“夫物不因不生, 不革不成。故知因而不知革, 物失其则;知革而不知因, 物失其均。革之匪时, 物失其基;因之匪理, 物丧其纪。”从此之后, 此段因革之说就成为凡事因革之警醒语句。回顾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形成, 我们能否寻找到这种因革过程呢?显然是可以的。众所周知, “行、知”一说原本诞于王阳明之“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一句, 而陶行知先生经过摸索之后, 将这句话调了个个儿, 变成了“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这一调个儿不打紧, 意思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而也成就了先生今天为我们熟悉之名讳“行知”;无得有偶, 先生还将他老师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也调了个个儿, 变成了“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由此, 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也逐渐成形, 其影响直到今天仍然方兴未艾。纵观这样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行知先生对于历史事物和前人观点是既因且革, 表现出一种极为智慧的哲学选择。
——《陶行知教育名篇》导读
F1 王艳芬
知道陶行知先生其名,是在师范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纯粹无私的精神激励了几代教师对于教师职业的选择和坚守。真正敬重先生,却是从阅读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开始的。陶行知先生本名陶文濬,因欣赏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学说而改名为陶知行,后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陶行知。从陶文濬到陶知行再到陶行知,体现了先生对新民主教育思想的开创精神和突破旧教育框架的无畏勇气。《陶行知教育名篇》选编了陶行知先生最精髓的学说和教育主张,其中多数是陶先生在南京时发表的文章或者演说,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陶行知著作的普及性读本,让陶行知的学说广为人知。
在今天,各种学说和研究层出不穷的时代,学习陶行知,显然有更深层的意义。
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一生留下很多言论,但珠玑锦绣者并不多,平白朴实见真理的话却处处可见。序言中有一句话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中国有名的教育家这么多,为什么单单认定了一个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第一次在中国提出“要敢当第一流的教育家”,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敢于深入未开化的疆土,不怕辛苦,不怕失败,把教育当做自己的责任。这种“敢”的精神怎能不令我们热血沸腾?为此,我们应该学习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在《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会考。„„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从先生1934年提出改革到现在70年了,我们不是依然在延续这样的考试生活吗?我们的学生不是依然走在赶考的路上吗?为此,我们应该学习陶行知。
先生的学说很多,不可窥一豹而伺全身。不爬山就不会知道山的高远;不学习就不会明白自己的无知,一个中国的教师,一个中国的农村教师,如果没有学习陶行知,就不会深刻地理解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意义。学习陶行知,不仅是为了背诵他教给我们的理论,更是为了让陶行知先生的精神在中国农村的土地上延
续下去。
二、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陶行知
读名著有很多种读法。对《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样的美文,我们怎样学习呢?个人觉得有两种读法可推荐:
一是抓住思想读。对儿童教育的目的性,他提出了“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 他的把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统一起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好的生活即好的教育”;他最先在中国提出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体现了“教学合一”的精神。这些思想,值得我们细细琢磨学习。
二是结合实践读。陶先生是很注重践行的人。我们学习陶行知不妨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教师学习方面,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师“必须虚心,学而不厌”,“各有应读之书必须读”。“一个学校要想有美满的生活,必须和知识的源泉通根水管,使得新知识可以源源而来”(我之学校观)。这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是很注重教师的“教学相长”的,他在多篇中重申学习与实践研究对于教师的意义,甚至改了自己的名字,“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要学习陶行知,必须扑下身子,投入到教学中去,用行动来验证先生的学说。
读法很多,期待各位老师提出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践行求知”,本来就是陶公的精神所在。
三、学习陶行知的意义
在今天,我们学习陶行知,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陶行知对提高教师的职业修养有益。陶先生一生把教育当做自己的毕生追求,“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他把教师和学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摆在了同等的地位上,这不是真正的师生平等吗?在今天学习陶行知精神,淡化物质追求,提高师德修养是有益处的。
(二)学习陶行知对提高教师职业信念有益。陶行知先生很重视与推崇小学教师,他说蒙特梭利、杜威都是研究小学教育的,都从小学教育研究而得名(出自《新教育》)。陶先生说,“看小学生天天长大,从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如同一颗种子的由萌芽而生枝叶,而看他开花,看他成熟,这里有极大的快乐。”我们常常抱怨小学教师的繁杂辛苦,聆听先生教诲,坚定职业信念。
中心小学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中学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感化一个孩子真的很难,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暑假期间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作品《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获益匪浅。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和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
另外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一、“立德树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强调了“德”的重要性。陶先生也非常强调“德”的重要性。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教师的殷切期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先生众多名言中流传最广的两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作为教师,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以德为首。师德的好坏影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态度、一言一行,一笑一颦等都必然会影响到学生。一个教师的师德决定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方向和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因此,教师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务必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时代性、思想性和高尚性。
二、“处处有教育”
现在静下心来想想,一年多来,给予孩子的严厉多于微笑,批评多于协商,呵斥多于原谅,偏“专制”的管理对于一个新教师老师来说,是比较有效的。但是时间久了,问题暴露得也比较明显,孩子在老师不在的时候常常会做出违规违纪的事情。这样做班主任,我觉得很累。
规矩是一定要有的,我想没有人会否认,规矩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规矩让我们的工作有序、有效,没有规矩的自由主义,短时间内,让我们感到自由和轻松,时间一长,种种坏习惯便悄然滋生,到那时想改犹如芒刺在背,拔除十分痛苦。
那么,就需要教育者在规矩中渗透爱的表达,我认为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在制定规矩、运行规矩中教师的雷厉风行是必须的,在全班大声而严厉的告诉大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你犯错误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在前期要交代清楚。教师严格的形象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在执行过程中,我觉得要特别注意给学生留面子,之前,因为我的冲动和莽撞,也致使过学生因为自尊心受挫而无法做思想工作,虽然学生当时没有跟我顶撞,可是从他不屑的眼神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自己的失当。所以,无论有多么冲动和愤怒,一定不能当众呵斥学生。
在办公室处理学生,可以适当严格一些,当然,也不是冲着学生发火,可以让他先反思一会儿,想一想为什么老师要处理自己。
陶行知说:
你的教鞭底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所以无论如何,请不要让孩子觉得你的教育中只有权威、冷漠和嘲笑。对待学生也是如此,学生是我们明天的朋友还是敌人,就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态度。
如果可以,我还是觉得在疾言厉色后,多跟学生一起走一走谈一谈,取得学生的信任之后,就能给自己省下很多麻烦。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体会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寒假期间,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认识到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教育是植根于爱,教师有了爱,才会积极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才会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学生。
一、陶行知平易近人、谦虚好学。
读陶行知文章,他的平易近人、谦虚好学,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在《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一文中他说道:“我虽觉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帮助诸位,但指南针确有些不敢当。我和诸位同是在乡村里摸路的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一席话,不仅使人感到他非常谦虚,更体现陶先生求真、务实的态度,既不夸大自己的作用,也不轻视自己的作用。在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写到:“平时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获奇宝,看过了即刻就写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每逢疲倦的时候,又把它打开一读,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泉源!”一个不是真心关心儿童、从内心爱护儿童的成年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一个孩子给他的信,陶先生都给予这样认真的回复,待人之诚恳、做事之认真非同一般。
二、陶先生文章是师德培训的活教材。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新教师面临着可能被淘汰的危机,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三、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教师的人格理想和价值追求
(作者乔亚男)
1946年12月1日伴随着长长的队伍,人们护送着一位民主之魂永远的回到了晓庄。哀伤的挽歌回荡在郊野,“穷孩子的保姆,人民的朋友,我们的导师。陶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但,他所葬的地方,是天亮的开始,我们会把中国变成晓庄,变成天亮的开始。”。这是陶先生安葬仪式上大家所表达的心愿。
1927年,陶先生不畏艰险,只身奔赴还是荒郊野岭的晓庄,以下乡报恩为起点,把教育面向劳苦大众,提倡平民教育。独身宿主牛棚,面临着晓庄黑暗的“夜晚”,点亮了晓庄的天亮之前的星星之光,从这里开辟出他理想的学园。之后以晓庄师范学校为核心开展了乡村教育。以地为桌,以天为屋,以身作则和学生创造学校的一切,以培养农民儿童敬爱的老师,同时具备科学的头脑,健壮的双手,农夫的身体,艺术的情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五个基本要求素质的教师。希望培养出一百万个乡村教师,去改变一百万个乡村,从而使整个中国富强起来。为苦难的人们办教育。
纵观古今,也唯有两千年之前的孔仲尼与两千年后的陶行知方可为“万世师表”。
认识陶先生,则是出于陶先生的这样一段话: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陶行知又说到:我们以为人生大事只有四个大字:“促进文明”。
“何为大事?”周恩来喊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口号时,并不知道自
己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会当击水三千里,人生自信两百岁”的毛泽东也未必知道自己就是国家的领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我则不以祈求以身当国家领袖为己大事,但图育满英才,桃李天下。便如陶行知和华罗庚一样,爱满天下,俯首当人梯,鞠躬尽瘁育英才。也只求有其十之一二方了己生,便无所憾事。
正如这样一句话: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心志决定命运,态度决定高度!我始终坚信我的“教育宿命”,毕其一生走在教师行列中。而人格魅力与高尚情操,则是指引我在教育事业中以崇高的“师表”为生之典范的精神。学习陶先生吃得苦,淡泊名利!“以教人者教己”,为了苦孩甘当骆驼也是心甘情愿的。从并不富裕的生活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面包与水仙花的生活才是美的生活,我们需要黄金,我们需要真理,要用真理来换取更多的黄金。求做真人办出真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追求真理做真人。做中华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这句话更多启迪我的是回归平民生活中,以平民的身份,用爱育“真人”。
当然,我则期望能具有浩然之气,以“义与道”贯穿于整个教师旅途。而教育的旅途,更是一路求学过程。说到此处,让我想起陶先生创造性地批判、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建立起新的理论体系,为现代教育哲学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正是陶行知在其教育救国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教与学”的过程,此处也就是就教师个人而言,即要做到“教学做合一”。用活的教
育,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教师将知识塞给学生。我们要在做上教,更要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学”、“做”三者合一,做到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中的主体,都应发挥其主动性学习。这一教育思想让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也是学生,要与学生一起学,主体地位则在于寓教于乐,在乐中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快乐。教师则是快乐的来源,爱上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快乐。而教学合一就是关键。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从心出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上孩子,世上所有的孩子都足够可爱,都是落入凡尘的精灵,憨厚天真。用爱为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眼中透出光亮,让他们感受希望。没有差孩子,只有缺少爱的精灵。这是陶先生为我讲述的“爱满天下”的高尚教育情怀。我们的心应该放在眼里,放在手心里,让可爱的学生可以摸得着、看得见。我们心与心的沟通,构建起美好的生活。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提供爱的教育。这一丝的震撼,此时,身为一名教师我才领略到它的内涵和前瞻性。
带着对教育名家的崇拜和敬仰之情,我认真研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本书汇集了一代教育名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方面的思想和理论精髓。时至今日,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本书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的教育思想,且读且思,且思且行,我感到
受益良多。
“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则向我们诠释了我们该如何对待学生。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以爱字当头,那么我们所有的辛劳,所有的付出都会变得无怨无悔。我们的眼中就会有“瓦特”,有“牛顿”,有“爱迪生”„„而做到这点,谈何容易。需要我们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坚信水滴石穿的耐心,有学富五车的学识,还要有一颗淡泊名利的纯真之心。陶行知先生的爱字当头的教育思想如一股清泉荡涤着我的心灵,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陶行知先生的又一教育思想,体现在教育和生活的关系上。书中提到“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的确,人具有社会性,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我们的教育只禁锢在校园里,禁锢在书本上,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如同一座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我们教育的学生就会成为不被时代、社会所接纳的弃儿。
陶行知的理论让我明白了对学生的教育应是贯穿终生的,我们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灌输他们终身教育的思想。即使当他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仍能不断地接受生活中一些有益的、健康的事物,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而让我感触更深的是陶先生的“一边教一边学”的教学思想。他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地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体会到陶行知先生不愧是一代教育名家,他一语道破了教学的内涵。教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学生学。读完这部书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内涵,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把这句话作为我们教学工作的准则,并始终如一地加以贯彻,我想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大幅度提高,我们的教育也一定会充满活力,充满希望。
盖尾中心小学林航 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面孔,学生都畏惧,那是难免有逃学的事了。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事。”无论什么时候,通过各种例子或活动达到教学目标,融入学生觉得有趣的内容或令人愉快的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有帮助的,活动与学生心理、思维特征相吻合,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就学习内容发表意见,是将学生兴趣融入活动的`另一种途径。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开展活动时,教师必须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内容,正如我们的数学课一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找出学生的兴趣所在,要针对学生,巧妙设疑,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讨论、动手操作等形式,直接感知和体验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成了全部过程。该让学生做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做,这样才能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我把我所学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于我的教育中。在教学中我也用爱进行感化教育,给学生一分关爱,一分宽容,一分期待,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欣赏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引导中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一、陶先生文章是师德培训的活教材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 “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二、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教育之普及】推荐阅读: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9-10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05-26
陶行知教育名篇_1000字作文01-13
《陶行知经典名篇》读书心得06-18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11-13
陶行知创造教育01-08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09-21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09-18
陶行知关于教育的名言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