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新教育之梦》的心得(共14篇)
最近用心读了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掩卷沉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这本书其中有一章谈到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特殊的,面对的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爱憎分明的人。而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蹶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初中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所受的思想又非常新潮,所以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强,受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新教育之梦》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举个例子来说吧,一位同学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够认真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是家庭因素的,就应联合班主任找来家长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果是自身因素学习有困难,学习习惯还没养成的,则可以通过恳谈,鼓励的方法解决;倘若是最后一个原因,那么就可以适当调节作业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我们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还不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缺少一些民主,但是孰不知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何谈社会的民主。所以我们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可以通过谈话,适当的引导,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但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更有利于教师在稳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爱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这是《新教育之梦》给我的启发之一。
《新教育之梦》给我的另一个启发是要善于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任何一个优秀教师都离不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是在用我们时代语言,用我们的生活阅历,同过去的大师们进行心灵沟通,阐释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和其他工作者不一样,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力。学生对我们教师的期望很高,他们把我们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那么他们就会很失望。所以教师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
教师还应努力理解学生的世界,要善于和他们沟通,要和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好朋友。教师还应该要有丰富的学历,经历和阅历,所以教师要善于学习,不断更新和积累知识,才能教育好学生。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可以说是教育上的有心人了,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有心就是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用心教育,要不断的总结教育,并记教育日记,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创造自己的品牌和旗帜。不断的总结自己教育的经历和成果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体系,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还应该要有社会责任感。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生活就要有责任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理想教师,就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在课堂里面和学生讨论环境,人口等问题,才能唤起学生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我们要让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朱永新教授以理性的文字深情描述了他的“十大新教育理想”。在他的笔下,一幅幅美好的教育蓝图展现于眼前。他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知道作者的这些理想不是虚无飘缈的“空中楼阁”,它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当读到“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三重一轻’——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作业负担重,而学习过程中思维力训练的负担太轻。正如爱因斯坦在应《纽约时报》教育编辑而写的声明中所说:‘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造成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因此,‘减负’后我们要从应试技巧的训练转向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变‘三重一轻’为‘三轻一重’。另外,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还应‘加重’学生能力培养的‘负担’……”时,我不禁陷入了静静的沉思。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是书上练习做完后,做补充习题、练习册,补充习题、练习册做完了,又抄题做,抄完题目又出试卷做等等。如此冗长的训练,教师、学生都苦不堪言。我们就像在梦中一样,为了分数,为了眼前的利益,正在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千人一面的“雷同体”“书呆子”,成为没有个性的“克隆儿”。试想:没有生命个体的张扬,何谈人生价值有实现?何谈民族精神的振兴?
当前,教育很“现实”,以至于每每谈及“理想”时,自己都感觉很虚无。我们整天忙于应对,在忙碌过后陷入茫然,陷入虚无。直到我遇到这本书,经由这本书遇到这样一个团队——“新教育研究中心”,我知道了一件事情:贵州湄潭,一个叫张忠友的乡村老师,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己掏钱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爱心书屋”。为此,他还在当地的网站发帖请求更多的人为学生捐书……这个老师,给我以信心与勇气!因为,我听到过太多的“我不能”:因为领导不支持,我不能;因为家长不支持,我不能;因为身处农村,我不能;因为学生买不起书,我不能;因为待遇太低,我不能……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始终认为,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
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像朱永新教授那样,给自己从事的工作加上一个定语——“理想”,然后脚踏实地、孜孜追求、永不懈怠,那么,我们一定会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胸怀理想,自强不息,善于合作,富有爱心,不断创新,勤奋学习,勇于追求,坚韧刚强,这就是作者朱永新教授对“理想的教师”一词最好的诠释,这也是人类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责无旁贷!
关键词:民办教育;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高等护理教育
一、报国之心孕育教育之梦
《世界教育信息》:我们了解的沈小平有“美籍华裔医学专家”“侨界之星”等各种光环,您能具体谈一下个人成长与教育经历吗?
沈小平:我这辈子在高校学习工作了40多年,最终选择了民办高校。回想起来, 我的人生就像是在不停地追求着一个又一个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951年11月,我出生在上海红色革命历史遗迹之一的原上海地下党领导机关大院——愚园路81号的一幢老式洋房里。这里原是我的外祖父、中共上海地下党市委书记张承宗(三楼)和中共中央上海局副书记刘长胜(二楼)的故居。当年,我父亲作为一名地下党员经常来此参加活动,母亲也经常为地下党组织通风报信。解放后,我全家就一直在此居住。2001年,这幢老房子作为上海市首次运用整体推移技术的建筑,被整体东移了百余米,经过修复后挂牌为“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我住过的那间屋子也被布置成地下革命活动展室,正式对外开放。身处这样的环境,我自幼接受了一种比较正统的教育。记得从上小学起,我的功课如果得4分(5分制)的话,就要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考进上海市重点中学——市西中学后,我经常听到就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老校友回母校作报告,激起了我的雄心壮志。记得在旧居的陈列馆里,陈放着我母亲的叔叔、我父亲的入党介绍人、时任上海地下党秘密电台负责人张困斋烈士的遗像和遗物。还有一副筷子,上面是一位革命者在狱中刻下的诗句:“人生的过程便是斗争,你只能白了青年人的发;斗争的结晶便是经验,你哪能灰了青年人的心”。这一切激励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曾几何时,社会变革的洪流严峻地考验着每个人的理想。1969年3月,在风起云涌的文化大革命中,17岁的我经历了家庭一系列的变故后,离开上海到吉林省怀德县和气公社和气九队下乡插队落户。艰难的生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突然来到我的面前。远离了四季分明的上海,远离了浓密的法国梧桐掩映中的庭院,我在偏远寒冷的东北农村开始新的生活: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住在点着昏暗的煤油灯的房子里,五个人睡一个铺炕,身上长满虱子。下雨天,没有做饭的干柴。劳动强度骤然加大,生活质量大大下降,我常常处在饥饿之中。因为肚子里没有油水,有的同学居然一次喝下集体户仅剩的一碗猪油,外加一碗冰冷的井水,竟没有拉肚子。为了打一顿牙祭,我们会跑30里路到镇上去吃顿饭,但返回时还没等走到集体户就又饿了。
1971年,我和数十名在怀德县插队的上海知青一起被招工到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深处的总后五七军马场。这里虽然地处草原深处,荒无人烟,但总算开始了“有工资,吃食堂”的生活,从此再也不用担心会饿肚子、住漏屋了。记得头一次吃菜肉包子时,我一下子吃了12个,外加两大碗粥,过足了馋瘾。三个月后,由于我带领知青打草班超额完成了任务,受到军马场政治处的通令嘉奖,随即担任八连子弟学校教员,开始有了自己的空余时间。记得当时我教的是小学复式班,即二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的40多个学生在一间教室里上课,一半以上是蒙古族学生。由于教师数量少,我曾经教过语文、算术、常识、体育等课。我非常喜欢那些淳朴可爱的学生,而学生们也非常尊重和爱戴我这位来自上海的知青老师。在五七军马场,我把握住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机会——1973年,由于各方面表现出色,而且我比其他人更有时间看书学习,我幸运地被推荐参加工农兵大学生入学考试。在同时报考的18个人中,我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拿到了唯一的名额,进入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学习。这是我在十年动乱时期中一段最美好时光。生命的河流蜿蜒回环,终于恢复了最初的开阔。儿时的梦想似乎又回来了。
毕业后,我留在原白求恩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任内科医师和教师。之后不久,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遍祖国大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书有用”“科技也是生产力”等如雨露春风般滋润着广大莘莘学子。我意识到,我们的黄金时代来临了。我同其他好友一起如饥似渴地学习,仿佛要将失落的时光都补回来。我开始积极准备硕士研究生的全国统考。由于当时生活条件不好,炎炎夏日蚊子猖獗,屋内又没有空调,我就把双脚泡在凉水盆里降温,学习到深夜。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时,我才发现浑身上下被蚊子咬得都是包。
三年时光流逝,我越来越相信这句话:命运总是把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研究生毕业后,我被分配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担任内科主治医生,原想人生奋斗的旅途到此为止了。但在工作中,我逐渐感到自己的外语水平和科研能力还差得很远,外文专业书刊一天也看不了几页。为了学好外语,除了课堂上的内容,我千方百计买来国外英语教材,背单词、练会话,并积极与国外医学院校知名教授联系。不久,我收到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于1988年第一次乘飞机到美国“洋插队”。
初到异国他乡,我便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即便我事先在英语上做了相当的准备,自认英语水平还不算太差,可是居然在机场跟接机的导师寒暄几句话之后,就发觉自己只能以微笑应答了。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拼命练习口语和听力。三四个月后,我就能比较自如地与美国导师和同学交流了。留美的日子过得飞快,完成了医学博士后研究,我就留校担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IgA肾炎研究计划”协调人。之后,我又被调入医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室工作,曾先后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
在美国站稳脚跟后,如何报效培养哺育过我的祖国,服务社会,促进中美文化、教育、科技交流,这些问题时常在我的脑海里盘旋。我曾先后担任俄亥俄州立大学中美文化交流协会主席、俄州现代中文学校校长和董事长、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总干事和副会长、美国中西部中国科技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等职务,策划过俄州华人春节、国庆、中秋晚会等各种大型活动,邀请中国艺术团、中国民族舞蹈团、南京小红花艺术团、上海东方小伙伴艺术团等多个国内文艺团体赴美访问演出,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中美文化教育交流,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1997年,我曾应新华社香港分社邀请,参加香港回归祖国盛大庆祝活动,见证了这个难忘的历史时刻。此外,我还曾应国务院侨办邀请,作为海外华人华侨代表赴北京参加国庆五十周年盛典阅兵式观礼。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我和其他华侨华人、留学生一起在俄亥俄州政府和议会大厦前组织了影响较大的抗议集会示威,捍卫了中国的尊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及当地主要英文报纸为此均进行了采访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侨报》《新民晚报》等中文媒体都作了大量的报道。1999年8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授予我“海外优秀华教工作者”光荣称号,并先后被聘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海外理事、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海外理事、上海海外联谊会理事、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侨联海外顾问等荣誉职务。身为美国国际儿童癌症治疗(中国)联合委员会总干事, 我曾联络一批国际著名的儿童肿瘤专家赴国内交流,为提高中国儿童癌症治愈率奔走。2002年,在我的推动下,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举办了首届“关心中国儿童癌症国际研讨会”,并创立了关心中国儿童癌症基金。那一阵子,我好像总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鉴于广大旅美华人华侨、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杰出表现,由杨澜率领的上海东方电视台《杨澜视线》摄制组不远万里赴美采访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代表人物。《杨澜视线》系列片在国内50多家电视台播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99年,我作为旅美华侨华人代表应邀赴纽约华尔道夫大饭店,受到国务院时任总理朱镕基的亲切接见。听到朱总理召唤华人华侨、留学生回国服务的讲话,我激动不已,决心回国创业,报效祖国。记得那几年,我还曾写下一篇题为《最是难忘故乡行》的文章,表达了我回国创业发展的多年愿望。由于文章感情真挚,被报社刊登在2002年某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头版头条。2003年,我回到故乡上海,并来到筹建中的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创办了上海民办高校系统第一家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并担任院长。
二、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助力“教育梦”的实现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知名海归人士,请您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谈一下国际化教育理念应该如何本土化?
沈小平:我从美国来到上海郊区南汇,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各种资源,回报养育过自己的祖国。我和全体教职员工决心把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成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的民办高校,凝聚一批志同道合的优秀人才,建立一批标准的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病房。结合在国外高校学习工作的经历,我认为高校应当树立一切为教学第一线服务的观念,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把“以德育人” “成才先成人”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将政治思想教育、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和职业规范化教育融入教学计划之中。建院初期,我提出了“勤勉、诚信、仁爱、敬业”的院训,教育学生“以人为本、诚信服务”,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面,我和同事们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亲自抓,定期举行“院长谈心日”,面对面地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毫不客气地批评一些学生的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
这十余年中,我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学校,经常有机会和老师、同学在一起。如果说学校举行的大大小小的学生活动大概有300场的话,那么我至少参加了290场,我跟老师和同学们度过了难忘的日日夜夜。
还记得2004年首届新生入学后,护理专业的16名男生充满活力和个性,但其中一些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当时“恶狠狠地”跟他们说,你们这16个人归我亲自管理:要像个男子汉,好好做人,好好学习。我还逼着他们学英语,“你们现在恨我,将来恐怕感谢我还来不及呢!”如今,当时学习最好的方瑜同学,已经在美国加州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注册护士。而当时学习不太努力,但后来居上、情商很高的谢博元同学,毕业后很快就在华山医院展露头角,在赴四川抗震救灾医疗队里表现突出,荣获“复旦大学校长奖”,现在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护理学院深造。
2005级学生周维娜是当年的学生会主席,三年的学校生活使她锻炼成为组织协调领导能力非常强的人才。毕业后,她在曙光医院努力工作,被挑选为世博会医疗站护士,后来在工作中又发明了方便输液病人的“随心背”,荣获医院特等奖,并获国家发明专利。至今,很多毕业生还跟我们保持着紧密联系。当年首届学生中的优秀生张文洁,她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全英文应聘面试被录取,毕业数年来受到领导、同事和病人的一致好评。前年她还羞答答地来电问我,是否能参加她的婚礼。这几年我经常当证婚人,众多的儿女们长大了,一个一个结婚成家了,真是很欣慰,又有点舍不得。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我和同事们积极引进美国先进的医疗护理技术和行业标准,狠抓教学质量,带领护理学院全体师生努力拼搏,在上海市民办高校系统中打响了专业品牌。目前,全院设有护理系和卫生信息管理系两个系,3个专业,现有教职员工64名,在校全日制学生2300余名。学院还同上海市全部的33家市级三甲医院和30余家二级医院建立了教学实习与就业合作关系。学院的整体办学质量得到了市教委和社会各界的认可:2006年,荣获上海市政府首批“上海市民办高校教学高地建设基金”260万元;2007年,再获300万元二期建设基金;2010年,又获中央财政资助260万元。加上学校的配套资金,我们学院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信息化护理实训基地。经卫生部全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认证与培训管理中心实地考查,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正式挂牌成为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全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培训基地”,受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表彰和新华社、《新民晚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我们学院连续8届的400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达99%以上,其中,50%以上的学生签约于三甲医院,受到医疗卫生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同时,我还带领全体教师主编出版了20多本教材和专著,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多次获得各项优秀论文奖。我校还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和护理学院、洛杉矶加州大学护理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等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邀请海外专家来校讲学,并分期分批选送本校优秀教师和学生出国深造及访学交流。2013年6月28日,筹备多时的“中美循证护理研讨会”在我院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护理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以及我院师生200余人到会参加;同期,我们还举行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美合编的《循证护理》教材首发式,以及中美双方合作的“中美循证护理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当年11月,我们与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和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合作,召开了国内首次“中美护理质控和患者安全研讨会”,并成立了“中美护理质量控制与患者安全研究中心”。这标志着我们正在朝国际化教育的道路一步一步迈进。
由于对上海的经济社会建设和文教卫生事业作出的一点贡献,2008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我在沪外籍人士的最高荣誉之一“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2009年3月,我领导的《建设一流信息化护理实训基地,探索创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组经上海市评审委四年一次的严格评审,又荣获了“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我作为带头人的信息化护理实训基地教学团队荣获了“第三届上海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称号,团队中的3位教授又先后获得了3门“上海高等学校市级精品课程”。随后,我又连续获得了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首届上海市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和“上海市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奖章和荣誉证书,以及“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先进个人”等各种荣誉称号。在2011年底,我们的5人教学团队又在竞争极其激烈的首届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重点专业教学设计大比武中力克群雄进入前10名,最终获得三等奖。2012年,我被认证为上海民办高职院校唯一的“上海市海外名师”。为此,我的美国母校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老师们向我表示了衷心的祝福,时任校长戈登·吉(Gordon Gee)还向我颁发了“俄亥俄州立大学中国事务顾问委员会顾问荣誉证书”。可以说,在国际教育理念如何本土化方面,我做了一些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
三、民办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民办教育界的领军人物,您认为中国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是什么?有何建议?
沈小平:第一,我认为民办教育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要树立自己的信心。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目前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尤其是民办高校,光怨天忧人是一点儿用也没有的,只有沉下心来努力去做,才能不断有所改变,有所进步。面对困难,我们要有充分的千锤百炼、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要增强自己的办学信心,我与全校师生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如今,我看到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喜悦。民办高校靠什么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和发展?靠的是我们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靠的是我们坚持不懈的梦想和希望,靠的是我们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靠的是我们一点一滴的心血建立起来的特色品牌效应。目前,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上海各级医院最受欢迎的紧缺人才之一,实现了我的高等护理教育之梦。
第二,扩大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具体包括专业设置、校领导班子审批、招生指标、学费调整等,在这些问题上,政府能否给予民办高校更多的自主权?民办高校的优势之一就是办学机制灵活,民办高校需要发挥这一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第三,更有效地进行民办高校的评估、检查、评比,制定合理的民办高校政策。首先,按照公办高校的软硬件标准来要求办学条件远不如公办高校的民办高校,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不甚合理;其次,在制定针对民办高校的各项政策或实施细则时,应当多征求一下来自民办高校代表的意见,以避免失误与不公平;再次,在项目和奖励评审、职称评定等方面,应当充分利用来自民办高校的专家熟悉情况的优势,逐步提升民办高校专家的比例。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公办高校教师和民办高校教师待遇差距大,有时民办高校好不容易培养出一名优秀教师,便被公办高校招了去。希望国家能给与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人事编制和退休待遇,以留住民办高校本来就不甚充足的师资人才。
第五,扩大政府经费投入。从社会功能上讲,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但政府经费补贴和资助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个人希望从体制创新和教育改革的角度缩小经费差距,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掩卷沉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这本书让我感触颇深,同时也收获颇大,我只能就自己感触很深的几点写一写我的感受。
书中写道:“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确实,没有梦想,就没有追求,没有梦想,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尽管说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些遥远,但我们怀有梦想,才会努力去实现。
在书中朱永新教授明确指出:“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通过智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坚韧的学习意志,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的基础。”
作为教学在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积极去尝试,去摸索,去总结,去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理想智育”的美好境界。
现在的教学改革,同样也需要我们教师具有创新精神,不能单靠以往的“经验”来进行一如既往的教学。
这也正如书中讲到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精彩与快乐去吸引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理想的教师这一章节也让我感受颇深。朱永新教授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理想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后来,我也自己思考过,还和同学讨论过,罗列了一些好教师的“标准”:要知识渊博、要有爱心、要有责任心、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要幽默、作业不能布置太多……现在想想自己都觉得好笑。如今工作了,踏上了这三尺讲台,自己也成了一名教师,母亲的这个问题竟变得严肃而重要起来。是啊,理想的教师到底是怎样的呢?寒假有幸拜读了《新教育之梦》这本书,理想的教师这一章节让我感受颇深。朱永新教授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以上这每一个方面,都是新的形势下,新的教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教育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活动,要想对学生的全部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就不仅要遵循育人的科学规律,而且要善于运用各种灵活多样、深入人心的艺术手法。教育不仅要讲究理性,而且要讲究感情;不仅要讲究逻辑,而且要讲究形象;不仅要讲究抽象,而且要讲究具体,不仅要讲究一般,而且要讲究特殊;不仅要讲究有形,而且要讲究无形;不仅要讲究说服,而且要讲究感染……人们总说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但没有理想又怎会有实现的可能。
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书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合格的教师。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富有“激情”。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师者之心,成就教育不解之缘
1987年,笔者从惠阳师专毕业,分配到惠州市惠阳县农校任教语文。由于那时才二十出头,自己经常以大姐姐的形象与学生“打”成一片:遇到家里有困难的学生,会借钱给学生买饭票;遇到调皮的孩子,会用自己一片真诚的爱心感化他们。看到一些学生因为自己的教育慢慢改变的时候,笔者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和自豪。从此,笔者也就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创设载体,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2005年8月,笔者被调任至惠州市第十五小学担任校长。当时的惠州市第十五小学只是一所落后的区级学校,周边环境较差,学校各种设施相当落后。看到这些,上任伊始,笔者就在心里告诉自己“孩子不能再被耽误了,一定要使学校环境有个根本的变化,作为教育者,有责任、有义务让孩子们在宽松、舒适的环境下接受教育。”于是,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学校一方面每学期都挤出一定的经费,有计划、有步骤地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笔者带领师生自力更生,在三年多的任职期里,学校牵头多方,共筹集到资金100多万元,使十五小的硬件设施有了质的飞跃,也为十五小的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硬件得到了改善,学校还非常重视十五小的特色教育。先后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坚持长期开展特长班的免费培训工作,使得许多学生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脱颖而出。任职的三年间,笔者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十五小先后被评为省巾帼文明岗、省特级档案管理单位、惠州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等。
以情感人,塑造卓越师资团队
来到惠州市第一小学任校长已有七年。七年的工作让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支柱,师资问题是校长办学的首要问题。大家能够聚在一起本身就是缘分,因为有缘,所以要把心中的疙瘩放下,共同铸就我们的同事情、师生情,爱校、爱岗、爱学生。任惠州市第一小学的校长以来,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笔者都尽量用“缘”去化解,想着怎样变坏事为好事,化不利为有利。比如有一次,有人反映某位教师上课经常迟到,造成了些不好的影响。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这位教师的爱人没有工作,孩子还小,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要他操劳,而这位教师也因腰椎盘突出,晚上睡不好觉,导致上班迟到。笔者知道情况后,一方面被这位教师带病坚持上课所感动,一方面把这位教师的困难记在心上。后来学校饭堂需要招人,笔者便把这位教师的爱人介绍过去工作。家庭压力减轻了,这位教师的病情逐渐好转,也没再迟到了。只有用爱去感化教师,用温情去帮助他们,学校教育团队的积极性才会提高,学校的管理才会完善。
从心开始,感恩教育滋润学生心田
笔者结合校情,挖掘校友资源,以“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把“知恩,感恩,创和谐校园”作为学校德育的管理目标。着重从感谢父母、老师、校友、同学、大自然、祖国、社会等多个方面出发,对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感恩文化”,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本德育“教科书”,让师生在浓厚的德育氛围里润泽心灵,陶冶情操。
以感恩为基础的德育教育,使惠州市第一小学的孩子性格中有了更多的温暖,在他们心灵埋下感恩的种子。随着感恩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的言行都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孩子会主动和父母沟通,而且体谅父母的辛苦,主动承担家务,在父母生日的时候,还送小礼物给父母,让父母非常感动。学生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学习风气更加浓厚,行为习惯更加规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了教育。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办学思路、教育行为、管理行为和风格等对学校工作产生直接的全局性影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著名的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让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而这,正是笔者作为一名校长的理想。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第一小学)
短暂的暑期师德培训已经结束,下面我谈谈这次的师德培训心得及读《新教育之梦》体会。
从教14年,教师这个职业给我的感觉是辛苦而又有乐趣的。如今的我可能还不能被称为师表,但每当听到学生们深情地叫出“老师好!”时,我总会意识到“我是教师!我是师表!”因此,我有责任尽一个教师的职责。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有爱,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在解读《新教育之梦》这本书的时候,我算是全面认识了作为教育家的朱永新先生,全新地认识了教育的意义和教育的责任。“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对于我们所有年轻教育者来说,这既是先生的真诚规劝,更是先生的殷切期望。
从先生的书里,我还读出了先生成功的秘诀——不要羡慕别人,不要感叹时运,要做起来,要不停地做下去,哪怕不顺,哪怕艰难。以前,听人说“老师像蜡烛,毁灭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觉得老师伟大;现在,依我看,学生才是蜡烛,老师的工作就是用无私的“心”去点亮一支支蜡烛,让光和热不断传递,这才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与发展的根本。
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更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每一个孩子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形成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师德最外在的体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自己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反对的行为,自己应当坚决杜绝。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 ”,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从自身做起,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模范的榜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只有潜心去摸索,去关注,不断总结经验,引导孩子走向成功,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灵魂。所以,教师的全部工作应该是三件事:
处处真心,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
时时热心,启迪学生培养独立的创新精神;
事事耐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作为一名老师应当要有点精神,有点梦想,有点理想。实现理想的进程是艰难的,但为了实现理想所做的每一个细小的工作都应该是快乐而有意义的。
储粮
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的第七章DDD理想的教师,读完这一章节后,使我在心里重新定义了教师的含义,同时我也深深的觉得自己以前地认识是非常地肤浅。现在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找到了多年想要寻找的方向,而且是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以后将要以一种什么样地姿态出现在学生、家长、同事的面前。在紧张现实生活中,爱情婚姻、子女家庭、经济收入、名誉地位等种种人生琐事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当心情不好时,很容易将内心的烦躁投射到学生身上,语言不检点,甚至动手施暴,打碎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使学生感到紧张、委屈、怨恨,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造成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这样局面,现在我知道了,我不会再怨天尤人了,那就是我们教师要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坚韧、刚强、心胸宽广的人。
还记得初任班主任,受“严师出高徒”的影响,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道尊言”,我常常脸似玄冰,冷面说教,动则呵斥,嘲讽,并且以“爱学生,就要爱在心里”为自己的行为辩驳。渐渐的,我发现学生与我疏远了,仿佛有一道看不见的墙横在我们之间,班级工作也越来越难以开展。难怪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要画出蒙娜丽莎的微笑给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让她铁板的脸上露出甜美的微笑。”这段学生的肺腑之言,如同一声厉喝,让我震惊、彷徨。痛定思痛,深刻的反思后,我发觉自己的“严师”理论已经不适应当今的孩子们,我必须来一番彻底的改变。爱孩子,既要爱在心中,也要让他们看得见,感受得到。我选择了微笑为溶合剂,用微笑来传递着对孩子们的关爱,显示着对他们的信任,表达着对他们的理解。孩子因紧张答不出问题时,我用微笑表示鼓励;孩子们做错事惴惴不安时,我用微笑表示宽容;孩子们有进步时,我用微笑表示肯定与奖励;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用微笑给他们信心和力量……我以一颗爱心真诚地对待学生,学生也把我当成了知心朋友,喜欢上了总是面带微笑,总能把话说到他们心坎上的冯老师。成功了,孩子们第一个给我报喜;受委屈了,找我倾诉;有问题了,找我解决。在与学生和谐的交往中,我体验到了教书育人的快乐。
关键词:西安外事学院;民办教育;发展目标;机制;特色;国际合作交流
一、社会发展与学生的需求促使西安外事学院不断发展壮大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黄藤董事长,您好,很高兴您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请您谈一谈西安外事学院的发展历程。
黄藤:我在创办西安外事学院之初就怀着一种教育理想。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西安大学做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那个时期,学术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非常模糊,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中等以下阶段的教育。当时,我国大学的毛入学率也很低,仅为8%。考上大学的学生根本就不存在是否接受职业教育的问题——直接就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了。作为研究人员,我比较早地接触了高等职业教育这个概念。当时,我提出职业教育并不是高等、低等的问题,而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不能简单地用层次来划分,博士研究生阶段同样存在职业教育这个问题。
当时,我提出的这个观点还不被大众所接受。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指出如果教授工艺课程的教师没进过工厂,教授文秘课程的教师没进过机关,那么,他们又怎么能教学生去做这些工作呢?这篇文章引来了社会大众非常大的不满,有些教授说:“我教了一辈子书,当了一辈子教授,你一个小孩儿说我不合格,我就不合格了?”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体会到了我们社会由于教育和实际相脱离所带来的一些弊病。
办学之初,学校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培训,周期为3~6个月,仅设置3门课程——计算机应用、英语口语、国际礼仪。当时的普遍现象是大学生都不会打领带,吃西餐时不会使用刀叉。经过我们学校的培训,很多学生进入了外资企业工作。后来,我们感觉到很多大学都在改革自己的课程,把我们开设的一些课程也引入他们的教学体系之中,如计算机课程、公关礼仪课程,英语课程中也注重了口语训练。于是,我们这样的培训就没有太大意义了。因此,我觉得是时候为中国办一所民办大学了。我们当时的口号是“用尽毕生精力,为中国办一所3000人的民办大学”。当时,全国大学平均招生规模是3000人,因此在当时看来我凭一己之力,若能办一所有3000人的大学已经是很大的成果了。之后,学校规模的扩大还是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国家形势的需求。我们一直在寻求为国家做一些事情,为学生做一些事情,为自己的朋友、亲戚做一些事情的机会,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我真正开始办这所学校的时候已经有了出国的经历和创办企业的经验,但我仍旧怀着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怀,始终在追求着自己的价值——对社会和他人有所意义。
10年之后,国家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30%,上学已经不再是学生们面临的难题,甚至学校都在为生源开展竞争了。于是,我们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有人曾说,大学扩招,生源减少,民办学校都不能存活了,你们能有什么办法,怎么跟公办学校竞争,怎么获得资源,怎样避免与公办学校向同质化发展?我当时就说,如果有一天我校招不到学生了,没有学生来了,那么,我们这些人的理想就实现了。这就说明中国所有的大学都比我们办得好,学生已经不再需要我们了,那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但现实是,西安外事学院的录取率仍然只有25%。可见,即使在今天,大家对于优质教育资源、有特色的学校的需求仍然是旺盛的。一开始创办的3000人的校园一年就招满学生了;于是,我们第二年建了一个5000人的校园,一年就招收了5000人;当我们又把校园扩大到1.2万人的规模时,我说无论如何不能再扩大学校规模了。实际上,旺盛的生源需求推动着我们不断扩大学校规模。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学校规模允许的情况下,能多招收一个学生就多招收一个,为什么要把他们拒之门外呢?只要我们有能力,我们应该把他们招收进来。
二、为学生和国家服务是西安外事学院的发展目标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深入谈谈西安外事学院的发展目标。
黄藤:学校一直是在为学生的需求、为国家的需求奋斗。我们最开始的时候就是抱着一个很单纯的目标办学的,即解决学生入学的问题。我们认为,大学培养的人应该满足国家的需求,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简单地说就是国家提倡的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于是,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西安外事学院自成立至今,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甚至有几年达到100%。我们实现了只要到西安外事学院接受教育就没有失业者的承诺。现在,国家提倡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其实这点我们很早就开始做了。政府要推动的是一项全国性质的事业,它有更复杂的程序和过程,我们开展的是小范围的事业,因此,我们的速度会比较快一点。
第二个目标是我们将继续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完成好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创业型人才的任务,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也是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要完成的任务。
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需要高水平的大学,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设定了第三个目标——努力将本校打造成百年名校,打造成高水平大学,以满足国家、学生的需求。我们所有的愿望和目标都紧扣一个主题,即国家与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把自己的事业看得很崇高。我曾写过一段话,“我们所从事的是一项和人类文明共存亡的伟大事业,我们不能因为任何困难而改变方向,我们的目标永远是指向前方的”。在这样一种自省下,无论面对何种困难,我们都以贡献求支持、以真诚求理解。
三、社会需求决定西安外事学院的角色定位与办学特色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西安外事学院有何办学特色和优势?
黄藤:现在,西安外事学院在全校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不像很多公办学校实际上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或不完全学分制。我们早就把创业课程、社会实践、出国留学等列入了学分制。而且,我们创造了学院加书院的模式,把书院直接建在学院里面,并在书院中建设了学生的管理制度和思想道德教育制度。我们把七方教育研究所更名为七方教育研究院,还成立了七方书院。我们希望在中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继续深入探索。
今年,我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学校长招聘,陕西省教育厅和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亲自到招聘会现场参观指导。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当场表态,说我们的经验值得借鉴。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这些举措将在公办大学的校长任命中发挥一定的影响。在民办大学办学中,我认为要将“私人、私有、赚钱”这些概念彻底摒弃,才能办好民办学校。因此,今年我明确提出民办学校去家族化的想法,很快得到了省委书记的批示,并影响了另外一所民办学校在这个方面的态度。
《世界教育信息》:那么,您认为民办大学在社会发展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黄藤:民办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满足社会多元需求的教育,老百姓需求什么,社会就要出现什么样的学校。政府也应该满足学校的需求,并且在满足学校需求的过程中兼顾平均。因为政府的公共资金来自于纳税人,所以政府就要做最基础的、最平均的工作,而不是对最优秀的、最好的领域进行投资。国外的公立大学水平都较为平均,非常优秀的、顶尖的大学往往是私立的。为什么是这样呢?不是因为政府没有能力,也不是因为私人比政府水平高,而是角色需求所决定的。政府如果要提高学校水平,就要把所有学校的水平都提高。政府办学要坚持标准统一和投资平均的原则。
那么,高于平均水平和低于平均水平的教育由谁来提供?答案是由私人提供资金。更准确地说,政府要用扶贫资金去扶持低于平均水平的学校,高于平均水平的学校应该由私人提供。这时,社会才有可能处于一种更为合理的状态。因此,民办教育不是政府办得起办不起、要不要办的问题,而是社会发展决定了它必须存在。
学生需要就业,我们就努力设置有良好就业前景的专业;学生选择出国,我们就努力帮助他们出国深造。此外,我们还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外国人有学习中文的需求,我们就努力开拓这样的市场。例如,我们在韩国创办了西安外事学院的中文教学点,招收了很多学生。现在,我们还在欧洲开拓这样的市场。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把国家的期望、学生的需求变成我们自己的行动,为他们服务。
四、西安外事学院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积极探索民办学校发展道路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说贵校在韩国设立了教学点。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西安外事学院与国外的教育合作交流情况。
黄藤:学校最初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外资企业所需人才。学校负责陕西省最早批准的一个国际合作学办学项目,当时是和澳大利亚进行合作,已经有13届学生参与了这个项目。
我们对与国外教育交流的渠道进行了探讨。经过长期的摸索,我们发现了比较好的合作方式——学分互认。现在,我们和世界上超过100所大学签订了学分互认协议。因此,西安外事学院的每一名学生,任何专业或是在任何学年的学生,都可以直接到与我校签订学分互认协议的国外院校中继续攻读学位。我们每年平均都要送600名学生到国外大学就读,多采用交换的方式或自费的方式;每年有约200名国际学生到我们学校进行交换,这些学生主要来自韩国和美国。学校在国际化方面的目标是所有的本科生都有1年在国外大学学习的机会。我们的国际护理班和日本联办,以后还要和美国联办。我认为,通过多种形式开阔学生交流的渠道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这样的尝试和探索非常有益。目前,对外汉语教学成为我们的一个办学特色。我们已经在韩国正式挂牌设立了一个汉语教学点——西安外事学院国际汉语中心。我们还要在美国的芝加哥和洛杉矶筹备成立两个汉语教学点,然后逐步扩大到西班牙,最终推向全欧洲。
我们学院准备打造三大特色:国际化、创业教育、鱼化龙精神教育。在国际化方面,我认为教育是没有国界的,而且人类优秀的教育成果应该为我们中国的学生所用。因此,国际化就成为西安外事学院重要的办学特色。在创业教育方面,我们的硬件设施非常完善,专门建造了1.2万平方米的创业大楼和孵化基地。在鱼化龙精神方面,我们学院要把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和奉献精神作为重要特色,让这些学生知道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感恩自己将来服务的单位,用一种感恩之心和一种奉献的心态来为社会工作。我们自己是这么做的,我们希望学生也是这么做。总而言之,鱼化龙精神就是一种升华的精神、奉献的精神,一个自强的过程,一个提升自己的过程,一个真正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
我们专门建立了留学生宿舍、外国教师宿舍,还有一栋大楼供国际交流中心开设各国的文化中心,把各国的文化和语言引进来。明年,七方书院和七方教育研究院会在北京和上海同时建立起来,聘请国外学者共同参与。
如果你问我的梦想是什么,我会说,我的梦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办的教育来改变我们这个国家,为她作奉献,实现我们自己的“中国梦”。我们的追求就是为国家作更多的贡献,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更个性化的服务。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程中做我们所想做的、应该做的事情,不能辜负自己,不能辜负这个时代,也不能辜负国家和所有人对我们的期望。
我这一生的愿望是完成三件事。第一,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目前,这个愿望基本完成了。第二,建立一个制度,让这所学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这个愿望目前正在践行中,我认为在我有生之年能够基本完成。第三,探索中国办民办学校的道路,做理论的研究。这是一个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希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迹,为这样一种长久的、永恒的探索作出我们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五、民办教育应该最大程度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民办学校应该怎样避免与公办学校出现同质化办学的倾向?
黄藤:我认为,民办大学应该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机制作用。既然我们创办了民办大学,那么就不能将其办得像一所公办大学。那么,民办大学是什么,民办大学怎么办?为了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于1994年牵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办教育研究所。今年,潘懋元先生到我们学校参观说了一段话,“我搞民办教育研究是受你们的启发。过去,我也思考这个问题,但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和方向。你成立了民办教育研究所,使我感觉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所以,将民办教育也定成研究方向。”
过去,我虽然也在公办大学进行过学习、教学和研究,但我对民办教育概念的理解还是粗浅的。因此,我带着这个问题又重新回到公办大学。我曾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就读了3年,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做了1年的访问学者。之后,我又到国外留学了3年,与教师、博士研究生一起探讨。后来,我写了一本名为《民办教育引论》的著作。这本书阐述了两个概念,其中之一就是民办学校。我认为,民办学校首先要用两个指标进行衡量:一是资金来源不是国家财政资金;二是营办主体不是政府,按照民营机制营办。
其实,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在教育目标和任务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贡献国家、贡献人类方面没有任何区别。但是,由于投资主体和营办主体的不同,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就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公办学校能够得到政府更多支持,特别是经费;民办学校则拥有机制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在这两点上,大家都在改革——公办学校在进行自主性的改革,即简政放权;民办学校也得到了政府的经费支持。机制上的灵活性是民办学校发展过程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创立西安外事学院创业学院,实施全球招聘校长的举措,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建立书院加学院制模式,并在十几年前就率先进行国际化的合作,这些都得益于其灵活的机制。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幼儿园里教师怎么都这么青春啊?那你们老了怎么办?也和孩子们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随口反驳说:“年纪大了就当园长或者后勤领导呗!”其实细思量,哪个幼儿园需要那么多园长,那么多领导啊?我们老了怎么办?还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许很多幼儿教师曾和我一样思附过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绚丽到底能保持多久?我们的活泼,我们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
教师,作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是啊!细想一下,不当幼儿教师我们照样会老,正因为作幼儿教师我们的外表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亮丽很多,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还可以跳、唱多久?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石狮市实中附小 王绵绵 我手捧朱永新教授所撰写的《新教育之梦》静静细读时,心中竟然时而如沐春风,时而心潮澎湃,时而惆怅茫然,时而感动不已„„“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更有理性”。“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色彩斑斓”。“我们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朱教授说得多好啊!他怀着一颗对教育理想的赤诚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新教育”的理想境界,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播下了教育理想的种子。《新教育之梦》一书,给了我深刻的感触,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蕴藏的那份渴望。“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尽管说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些遥远,但我们生活着就要怀有梦想,工作着还要编织理想,并努力去实现理想。
一、努力做“理想德育”的追求者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都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全面发展的内容里也是以“德”为先。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从中可以看出,德育的确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困惑不解的问题。比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南辕北辙;有些家长对子女的缺点或错误熟视无睹,甚至宠爱有加,那教师的教育还能起作用吗?又如朱永新教授所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文化和道德相脱节的现象”。看来,德育要深入人心,深入到每个家庭,只有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筑起坚不可摧的 “人格长城”。那如何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的人格”呢?作为教师,理所当然地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任,努力做“理想德育”的追求者。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开展各种自然的德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和学生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性。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
二、积极做“理想智育”的探索者
在传统的智育中,教师是真理和知识的化身,是无所不能的圣人;教师的使命就是给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装知识。于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显得顺理成章;于是,“填鸭式”“满堂灌”也变得自然而然„„其实,这样的智育是有害的,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在书中朱永新教授明确指出:“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通过智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坚韧的学习意志,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的基础。”作为教学在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积极去尝试,去摸索,去总结,去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理想智育”的美好境界。比如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很多学生家里添置了电脑,上了网;有的学生的知识面绝不亚于教师,甚至有些高年级学生知道的东西比有的教师还要多。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教师在教育的同时,也要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做到以前常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教学改革,同样也需要我们教师具有创新精神,不能单靠以往的 “经验”来进行一如既往的教学。这也正如书中讲到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精彩与快乐去吸引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去实现我们的“理想智育”。
三、甘愿做“新教育”的有心人
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读了第二章我心中理想的教师,我觉得尊重这两个字应该时时记在心中,这是教师和学生平等沟通的桥梁。作为教育者应该尊重理解学生,讲台不是上下尊卑的界线,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人格。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老师若放开架子,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的思想,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尊重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给学生留下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获得发展的主动权,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他们的未来。我想这就是理解和尊重,这就是师爱。爱孩子,不是光给孩子们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作为一个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俗语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日益更新的今天,这一桶水的提法早已过时,而教师具有长流水才能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面对渴求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学生,这已是教育界的共识。目前,新课程改革风起云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明确自己在当前形势下不学则退,因此我们要努力修炼自己,做一个有深度的教师。
许久未曾看过电视的我,因为本书,把《开卷八分钟》列为必看项目,在这众多综艺与电视剧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之时,能安静的听着大家讲讲关于书关于文学,犹如一群莺莺燕燕之中寻到一朵白莲。
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文中提及甚多,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关于风与月,关于禁止与诱惑,关于我们阅读的出发点……
我们阅读,有些是为了求知阅读,书为工具,书为良师,从识字念诗到求学,饥渴的求知与汲取,书从未缺席过成长之路。
我们阅读,有些是为了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小时父母陪伴阅读绘本与童话,那时候童心与想象都未丢失,用最单纯的思想去阅读那些故事。书中《好绘本如何好》那一章中提到,我们沉迷于文字之中有时候忽略了甚至搞残了我们的读图能力。我很庆幸我至今深爱着漫画与绘本,我爱图画带来的故事,同时也不觉幼稚,相反很多漫画之中有着不亚于小说的宏大世界观与对世界的思考,也有着许许多多的感动与羁绊,文字能传递的细腻与沉思,图画有时候更神一筹。当然文字有着他独特的美,言语之间的韵律或是标点与文字的结合,不同文字的组合带来了千变万化的阅读与情感的体验,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每阅读一本书就如体验了一次全新的人生。
我们阅读,有些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就像本书中提到的《于丹论语心得》与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为什么就不能读《于丹论语心得》?为什么读于丹就显得没有品味不知读好书呢?这样的阅读似乎忘记了我们的出发点,我们阅读一本书不是为了批评或是褒扬,也不为炫耀。我们阅读一本书不是为了学习吗?阅读后的褒与贬的实质同样不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吗?当我们为了批评而批评,为了赞美而赞美之时,那么便失去了意义。学习本该是谦卑的,自古有不耻下问,而只要达到了最终学习的目的,阅读的是哪本书,又有何关系?
我们阅读,有些是为了好奇而阅读,我未曾读过“皮书”,但是结合现在环境不难想象书中作者曾经读过的“皮书”类似于现在的哪些书籍。越是禁止,诱惑越大,我们天性中的好奇心使得我们急迫的想去知道被隐藏的东西。我们天性中的叛逆性使得我们总想去做被禁止的,作者在被窝中津津有味的看马列主义,我们也为翻过围墙而沾沾自喜。
【我读《新教育之梦》的心得】推荐阅读:
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有感09-25
新教育心得体会07-07
读《中国新教育》心得体会06-14
数学新教师培训心得体会07-08
大学新教师培训心得体会10-14
小学数学新教师培训心得体会09-19
新教育的感受06-17
我读教育的智慧和真情07-25
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效课堂09-28
新教师培训的个人总结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