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典爱情文学名著导读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代经典爱情文学名著导读(精选7篇)

当代经典爱情文学名著导读 篇1

让你知道七种不同的爱情真谛与爱情方式

一、《穆斯林的葬礼》(霍达)

爱情以及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是可以超越宗教和种族的,虽然在现实中经常会被扼杀,而正因为现实的残酷,才越发觉得这些东西的珍贵。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当她的爱情来临的时候,她的生命已经开始一点点的走向终点„„

二、《长恨歌》(王安忆)

上海都市爱情精神史,一个女人一生的情与爱,被时代的变迁和男人的轮换交错编织着。三个男人分别涤荡着她的少年、中年和老年,每个人都留下了承诺,但每个人走了都没有回来,而第一个给她照相的男人,一生陪伴和牵挂,却没有得到她,也没有得到她的心„„

三、《平凡的世界》(路遥)

它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悄无声息的改变着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在这平凡的世界里,那些绚丽的生命之花正在悄然地开放而并不为我们所知,平凡的世界令人感动,平凡的事和平凡的爱情,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积极对待,就不再平凡„„

四、“三个城堡”——《边城》(沈从文)、《围城》(钱钟书)、《废都》(贾平凹)《边城》:把那种原始自然的纯美的爱情寄托在一块世外桃源中,那种爱情就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围城》: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进来的人,个中玩味局中人才知,出去的人,满腹酸甜非过来人才懂„„

《废都》:现代都市的金瓶梅,被禁17年,却是作者认定唯一能安妥他灵魂的书,所有人物均落下了可悲的下场,唯有那一座孤独的古城在世纪末慢慢的荒废,慢慢的荒废„„

五、《白鹿原》(陈忠实)

在抵挡不住的历史潮流下,在一个村庄和一片麦田地里发生的爱恨情仇。三个女性分别演绎了为结婚而结婚、为本能爱情而结婚和为某种崇高目标而结婚三种模式。从中也可窥见,生在那个年代里的爱情,是多么难以言说„„

六、《山楂树之恋》(艾米)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情窦初开的姑娘,一个站在山楂树下等待她的穿着白衬衫的英俊小伙。只要你活着,我也还活着,若是你死了,那我就真正的死了。怎样的感情,把一个人的生命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或许,纯洁的爱情要求的是适时的死亡„„

七、《塔里木河》(木然千山)

当代经典爱情文学名著导读 篇2

名著导读的立足点在课堂,名著导读课立足于“导”,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传授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下面以《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品味经典。

一、再现课堂实录

(一)激趣导入

(由音乐导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词?

(众生举手,一学生读《滚滚长江东逝水》,语调抑扬顿挫,富于感情)

师:“浪花淘尽英雄”。不错,长篇名著《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霸的故事。妙趣横生,塑造了500多位人物形象,代表人物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都写得形神俱足。被世人称为“第一才子书”,也被称为“英雄的史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这些“英雄”。(引导学生初涉名著)

(二)一品三国———外貌中见性格

师:请在下面的外貌描述中猜猜他是谁?(进一步暖场,调动学生的兴趣)

师:(出示关于诸葛亮外貌描写的课件)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生:诸葛亮。

师:这段文字中哪一个字最能说出他的特点?

生:神仙之概,突出“神”。

师:很好。《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师:(出示关于刘备外貌描写的课件)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目能自顾其耳。

生:不知道。

师:对手骂他“大耳贼”;有人尊他“皇叔”。

生:刘备。

师:哪一个字最能说出他的特点?

生:(1分钟交流后得出结论)“仁”。

师:(出示关于曹操外貌描写的课件)身长七尺,细眼长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生:白脸的曹操

师: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刻画最精彩的人物,他有什么特点?当然也是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诈”“奸”。

师:同学们概括得非常出色,这便是《三国演义》中最被推崇的人物描写,可谓在简洁明快的语言中,人物个性初见端倪。

(三)二品三国———事件中见性格

师:有文学评论家说过,“《三国演义》中的‘他’,作家语言看似简洁,却绝非三言两语所能说透”。显然,一个字的个性远不能代表全部。让我们在两个精彩的三国故事中去细细品味吧。

师:请快速阅读《杨修之死》和《曹操煮酒论英雄》。

(插播《杨修之死》影视片段,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

师:请小组讨论3分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七个故事。

生:(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 (1) 阔门; (2) 食酥; (3) 梦中杀人; (4) 告丕; (5) 城门; (6) 作答教; (7) 解号令。

师:概括得很准确。

师: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生1:“惑乱军心。”

生2:“惑乱军心”只是借口,曹操杀杨修是忌才。

师: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

生1:当然会。《士兵突击》里面强调,军人要守军纪。

生2:不杀,他是人才,杀了浪费。

师:(笑)有人评价杨修“身死因才误”。

师:从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曹操是嫉妒贤才、残忍奸诈、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生:杨修是才思敏捷、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

师:同学们分析总结得很全面,也很深刻。(插播《曹操煮酒论英雄》影视片段)

师:(介绍与本文相关的情节)刘备说出曹操心目中的英雄了吗?

生:没有!他乱说的。

……

师:最后,曹操说英雄是谁?

生:曹操和刘备。

师:此时,刘备有什么反应呢?

生:惊恐万分。

师:书上有这个词吗?

生:没有。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上。”

师:刘备为什么有这种反应?

生:(沉默)

师:大家再看看前文,看看曹操给英雄下的定义。

生:对了,曹操认为将来只有刘备可以和他争夺天下。

师:看来我们回答某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上下文。

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来看,曹操请刘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生:是试探刘备。生:是怀疑刘备。

……

师:曹操是两件事中的核心人物,除了第一回合中我们看到的“奸”,同学们还看到了曹操怎样的个性特点?

生:诡诈、咄咄逼人、骄横霸气、野心勃勃、踌躇满志、高瞻远瞩。

师:成语运用出色。当然,总结得更好。

师: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想到鸿门宴的故事,曹操既然明确地意识到刘备是和他比肩的英雄,为什么不趁机杀了他?当然,这个历史之谜留待同学们课后阅读原著后来回答。

师:可见,《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人物形象塑造,特点就在于“个性的人,立体的人”。

(四)三品三国———比较中提素养

师:那么,你希望具有他们三位中谁的性格特点呢?或者你认为哪位同学身上有他们的一些影子呢?请结合文本谈理由。

(本环节是发散性提问,安排小组讨论,组内说自己的观点,全班交流)

生1:刘备,他宽厚,能趋利避害。

生2:曹操,是英雄,有气魄。

生3:关羽,讲义气,诚信。

生4:诸葛亮,有智慧。

生5:曹操,有一句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不想当皇帝的大臣不是好大臣,他有志向。

(师生笑,气氛融洽)

生6:孙权,关爱下属。(学过课文《孙权劝学》)

生7:周瑜,有才。

生8:吕蒙,知错就改,勤奋……

师:原来三国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的性格中正潜藏着你、我、他。又或许在你的身上似乎找不到与这三位人物相似的性格特点。那么在三国浩瀚的历史人物群像中,你又在谁的身上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呢……

生9:我们班范天成像刘备,因为他爱帮助人……

(气氛非常热烈,不时传出笑声。这一环节可以调动学生更多地探讨三国人物的兴趣。)

(五)四品三国———探究中长见识

师:一部好的作品如一座宝藏,我们可以沿着一些“线头”再品、再寻、再答!(展示“线头”:诸葛亮之舌战群儒;军事家之宝典:纵横权谋三十六计之三国版;史学家之疑惑:《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

师:同学们课后会去读《三国演义》吗?

生:(异口同声)会!

师:请同学们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出发走进《三国演义》,进一步品读它。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历史的天空》,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教学)

二、提炼课堂精粹

名著经典汇集了每一民族、每一时代的文化精华,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这堂名著导读课,它的闪光点是“趣”“读”“导”。

(一)运用多种激趣法,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教师应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寻找乐趣, 进而形成志趣。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能真正喜爱名著,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积极地阅读。本堂课运用多元激趣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一是导入激趣法,一曲《三国演义》片头曲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学生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二是诵读激趣法,一位学生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诵读《滚滚长江东逝水》,全体师生被那恢弘跌宕之气深深震撼。三是影视激趣法,顺应读图时代的特征,以媒介的形式向全体学生呈现《杨修之死》和《曹操煮酒论英雄》片段,找到读图和读文的最佳结合点,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陶和人文底蕴的激发。这些都让学生带着对名著经典的神往,走进《三国演义》。

(二)找准泛读文本,领略阅读精髓

清华大学附中的特级教师韩奇老师说:“要让学生提升素养,就要通过多种文本的刺激,然后实现归纳和总结,这样人文素养才得以培养。”名著经典博大精深,如何找准其精髓,是值得探究的。本堂课,精选《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和《曹操煮酒论英雄》。在泛读中,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让学生感悟人物的性格和文学的魅力。

(三)循序渐进导读,享受阅读幸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名著导读最终关键点是“导”,让学生学会欣赏名著,学会研读名著。本堂课注重让学生回归文本,围绕“四品三国”这条主线,循序渐进地导读《三国演义》。一品三国,外貌中见性格,让学生从名著简洁明快的语言中,初见个性。二品三国,事件中见性格。通过《杨修之死》的七事、《曹操煮酒论英雄》的五试,让学生深刻体悟杨修的才思敏捷、轻率大意,曹操的嫉妒贤才、志向远大,刘备的韬光养晦、大智若愚。三品三国,比较中提素养。让学生在“名人”中寻找自己的影子,拉近与名著的距离,实现一种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提升素养。四品三国,探究中长见识。提炼三国热点、难点、疑点,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尊重学生的兴趣,抛砖引玉,引读原著。一部名著经典犹如一座宝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堂到课外,对名著寻之再寻,品之再品。

三、撷取课堂反思

(一)让名著导读课多一些动感

激昂慷慨的语言和视频效果可以让学生动之以情,但生态课堂的根本是师生互动。这堂课教师的总结还不够及时,引导还不够到位,学生的回答比较规矩。如果对学生学习过程放心、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提问、质疑、争论,师生有互动,生生有互动,那么这样的课堂就会更和谐、开放、幸福。

(二)让名著导读课多一些美感

名著精髓在于丰厚的思想底蕴,更在于精湛卓绝的语言艺术。《三国演义》的语言规范而典雅,简洁而深刻。如果在“一品三国”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细细品读那简洁明快的语言,那么学生一定能体悟名著语言的内涵与魅力,生活中也会多用美而简洁的语言。

(三)让名著导读课多一些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过程。教师可以以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为教学契机,好好把握,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对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三品三国”这一环节中,很多学生都喜欢曹操这个人物,这时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喜欢曹操,感觉他有谋略,但是奸雄的特征也许跟他们所处的相对浮躁的时代是紧密吻合的。这样有收有放,就能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思考得更加深刻。

解读文学经典的当代危机 篇3

这远不是文学经典所遭遇的第一次危机。事实上,文学经典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面临着层出不穷的危机的挑战。按荷兰比较文学学者佛克玛(D.Forkema)和蚁布思(E.Ibsch)的说法,中、西文学经典至少经历了下述几次大的危机:在西方,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拉丁语文学经典遭遇民族方言(俗语)文学的挑战;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期。古典主义戏剧经典遭遇浪漫主义小说与诗歌的冲击;而在中国,当儒家中国即封建时期的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时期,儒家经典也遭遇了新文学的质疑。如此看来,文学经典在当下出现危机并不足为怪。

问题是,究竟是哪些因素催生了文学经典的当代危机?

笔者认为,下列三个方面是引发这场危机的主要因素。

一、当代社会主题的变迁

无论是汉语里的“经典”还是西语里的“canon”,都曾经是一个外延非常狭窄的概念。根据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M.H.Abrams)的梳理,西语“canon”最早专指宗教典籍尤其是《圣经》,后来才扩展到泛指各学科、各领域的权威著作。汉语词汇“经典”由“经”与“典”组成。所谓“经”,刘勰解释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所谓“典”,《说文解字》称:“典,五帝之书也”。可见,“经典”起初指的记载帝王言行或人生哲理的权威史书与哲理书。后来,“经典”“沉沦”进入凡俗世界,泛指各种权威著作。文学经典也就随着东西方经典的世俗化过程应运而生。随着经典的世俗化,它的神圣性和权威性逐渐减弱,不确定性则日益凸显。英国学者霍桑(J.Hawthorn)就说:经典被世俗化以后,经典“以一定方式与神圣的起源和权威相关联”,“经典唯一性的概念背后蕴涵着普适性”等观念逐渐瓦解。艾布拉姆斯也指出:经典扩展到文学领域之后,最突出的倾向就是不确定性特征的凸显,无论是“作品经典”(the canoll of literature)还是“作家经典(literary canon),它们的”“界限总是不确定的”,它们“指涉的对象或内容总是变动不居”。

文学经典的不确定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主要是由于文学经典与具体时空的对接。也就是说,“沉沦”人世的经典不再与世隔绝,相反,它与具体的时代、社会形成了密切互动的关系。一定社会环境会影响文学经典的评定与确立,文学经典的建构往往与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的诉求密切相关。一旦文学经典与时代、社会的主题与诉求发生不适或龃龉,文学文本与社会文本的良性互动就会停滞,文学经典的危机就会产生,文学经典的重构就会提上议事日程。所以佛克玛说:“如果在经典流传下来的知识和所需知识及非经典性文本中可得知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那么对经典的调整必然就会发生。不能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经典一方和迎合了这些需要的非经典性文本一方之间的鸿沟从长远来看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对经典的变革和调整,以达到把那些讨论相关主题的文本包容到新的经典中去的目的。”简言之,如果传统文学经典提供的知识与当代社会的诉求与主题不合拍,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就必然会导致文学经典的当代危机。

那么,当代社会的诉求与主题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由于当代世界已发生了以往时代未曾发生的故事,形成了迥异于以往时代的新格局,整个社会的诉求与主题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二战以后,第三世界去殖民化浪潮日趋高涨,西方尤其是欧洲在政治、经济甚至军事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在西方国家内部,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和青年学生运动纷纷兴起。这样,在全球范围内,在西方国家内部,文化多元主义观念逐渐浮出水面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以及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全新的理论和思潮接二连三地涌现。这样,建构于欧洲文明的鼎盛时期、奠基于欧洲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观念之上的传统文学经典显然与当代社会的主题已不相适应,传统文学经典的信用与效用危机便自然爆发。非裔美籍批评家韦斯特(c.West)就认为:目前西方的文学经典危机缘起于前殖民地的去殖民化运动。因为这一运动“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关于自我和‘他者’(非欧洲人、妇女、男女同性恋者)的构想,而且改变了我们对自己曾经和将要如何建构自我、主体和民族(peoples)之类的概念的理解”。同时,从种族、文化的角度来讲,由于西方传统的文学经典立基于“男性白种盎格鲁一撒克逊新教徒(WASP)文化的同质性”以及“党同伐异的文明”之上,随着文化多元主义观念的普及,它们自然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越来越激进的批评。总之,那些宣扬西方中心论、白人文化中心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观念的传统文学经典在当代的西方必然会受到质疑甚至颠覆。所以说到底,20世纪80年代起始的传统文学经典危机只不过是当代社会主题变迁的必然结果而已。

对中国来说,到20世纪末期21世纪初期,由改革开放推动的思想解放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国人的民主意识、自由思想已大大加强。此时,早在20世纪50~70年代确立的文学经典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人们对文学经典的认知需要。学术界顺应时代与社会的变迁,顺应人心,他们起而质疑传统的文学经典,如有人对“鲁郭茅巴老曹”的经典序列提出质疑,有人要将过去难登大雅之堂的武侠小说推进文学经典的行列。

这些都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某一社会的基本诉求与主题发生变迁,传统的文学经典便迟早会陷入危机之中。

二、建构经典的权力结构的改变

文学经典的建构,离不开权力的支撑。而文学经典与建构它的权力之间是一种共谋关系:一方面,文学经典的建构依靠权力的支撑,另一方而,文学经典也会有助于这种权力的巩固。正如法国思想家福柯(M.Fou-cault)所言:“权力制造知识;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

中国学者葛兆光也说:“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所谓‘经典’,其权威性建筑在对‘真理’的独占上,它依靠‘真理’的权力保护着它的历史记载、哲理思考、文学表现的绝对合理性。”这就表明,经典包括文学经典,作为知识和真理的载体,时刻离不开权力的支撑。不过这里所说的“权力”是广义上的,不仅指政治、经济或军事方面的支配性力量,也涵盖思想、学术或文化方面的决定性力量。

建构传统文学经典的权力有哪些?它们是什么样的结构?简单说,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以往建构文学经典的权力主要是来自官方,来自某种政治或宗教权力,其次来自依附于(至少不抵触)官方的精英即知识分子,如来自学术权威。此时建构经典的权力组成比较单一,权力结构也比较稳定。艾布拉姆斯发现西方的传统文学经典蕴涵着这种稳固的“权力政治”(the politics of power)。他说:“经典是根据意识形态、政治利益和以白人、男性和欧洲人为代表的精英阶层的价值观来建立的。结果,经典主要包括那些表达和维护种族主义、父权制和帝国主义等观念的作品。”事实正是如此。举例来说,正是由于罗马统治者的鼓励和奥古斯丁等学术精英的推荐,本为以色列入历史书和诗文集的《圣经》最终成了西方的“书中之王”;同样,由于中国帝王的肯定和孔子等人的评点,《诗》、《书》、《易》等历史书、诗文集最终也成了统治中国思想两千余年的思想经典。

但到了当代,随着政治乃至生活领域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建构文学经典的权力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为官方权力下降、精英权力上升,而且也表现为除了官方权力、精英权力对经典建构的干涉之外,民间大众开始参与经典的建构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权力结构的改变也是导致文学经典的当代危机的重要因素。

在西方,二战之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长期被边缘化的族群如非裔美国人、西班牙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土著美国人、妇女、同性恋者以及下层群体如劳工阶层,开始向社会表达他们的身份认同诉求。以他们为后盾,女权主义者、解构主义者、后殖民理论家和少数族裔批评家等也开始向官方权力和精英权力发起挑战,强烈要求参与文学经典的建构。这些批评家不满西方传统的文学经典“将黑人、西班牙裔美洲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利益、成就以及妇女、工人阶级、大众文化、同性恋者和非欧洲文明的成果边缘化或干脆排除在外”,强烈要求“开放经典”,“使经典成为多元文化的而非‘欧洲中心的”’,使它能“充分地代表妇女、少数族裔、非异性恋者以及其它群体的关切与创作实绩”,并“囊括像好莱坞电影、电视连续剧、通俗歌曲和畅销小说之类的大众文化产品”。美国学者科尔巴丝(E.D.Kolbas)也发现,“自由主义批评家”极力指责传统的文学经典“暗示着精英主义、父权制和种族中心主义”,而这些思想主张都是“民主社会的平等主义理想的对立面”,因而他们呼吁要建构“更能代表社会真正多样性以及文化遗产的丰富性”的新的文学经典。

与西方世界的形势相仿,当代中国进入新时期之后,建构文学经典的权力结构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一方面,政治权力和学术权力对经典建构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中国学者洪子诚指出:随着新时期市场经济的推进与民主意识的强化,政治权力与学术权力实施“监督和控制的机制,它的权威性,它可以动用的资源和手段,受到削弱”。另一方面,边缘群体和普通大众开始“苏醒”,他们企图动用自己的“权力”来干预文学经典的建构。这样,传统文学经典便必然要遭遇新一轮危机,传统的文学经典序列也必然会发生改变。如武侠小说家金庸及其作品就被数量众多的普通大众拥进了“文学大师”、“20世纪文学经典”的序列。

三、建构经典所需共识的难以达成

文学经典的建构除了依靠权力的支撑之外,还必须有赖于经典建构的参与者达成共识。但这种共识往往难以达成。艾布拉姆斯认为,在构成文学经典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乃是“持不同观点和感情倾向的批评家、学者和作家达成广泛的共识”,而共识又往往是“摇摆不定的和非正式的”。中国学者孟繁华也认为:经典是人确立的,它不能不具有人的局限性,所谓普遍认同从来就是相对的。即是说,确定文学经典的共识之所以摇摆不定并具有相对性,是因为对任何精神产品的价值判断都不可能单纯和唯一,而且作这些判断的人的学养、趣味和考察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的确,不同的阐释主体由于采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往往会进入作品的不同层面、解读出不同的意义,因而对某部作品及其作者能否入选“经典”以及入选“经典”的理由都会持不同看法,形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格局。在民主化进程加快、民间大众也开始参与经典建构(如网上投票之类)的今天,共识的达成将尤其困难。

共识的相对性具体有这么几种情形:一是对某一作家能否成为“经典”、“大师”意见不一。如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界关于茅盾能否位列“经典”、金庸能否成为“大师”就争论不已;二是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评价变化不定。如中国学界对最能代表鲁迅思想深度与艺术水准的作品的评定就存在变化,20世纪50-60年代推崇《呐喊》,80-90年代之后则推崇《野草》;三是对经典作家作品的“闪光点”看法有异。如美国批评家韋斯特对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T.Morrison)及其作品的解读就不同于其他批评家。一般批评家强调莫里森作品所表达的美国式女权主义观念,而韦斯特却认为莫里森更看重非裔美国人的文化断裂和转型问题,所以他说:“对非裔美国人的文化断裂和转型的形式的魔幻现实主义描绘,使她与讨论被殖民化人民遭到束缚的能动力量的当代拉美文学的联系比与一心扑在自我实现和姐妹关系上的美国女权主义者的联系更为紧密”。

在传统文学经典建构的实践中。“共识”常常是通过某一种话语(如官方话语或精英话语)压制、覆盖其它话语而实现的。在民主意识高涨、大众权力逐渐走高的当代,官方权力常常不便甚至不能直接干预文学经典的建构,“共识”就成了各种力量相互牵制、反复谈判的结果,这样,共识达成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而传统文学经典陷入危机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多。

如何认识文学经典的当代危机?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文学经典的危机不等于文学经典的消亡。文学经典出现危机并不意味它被宣判死刑,因此,面对文学经典的危机大可不必紧张。在这个问题上,荷兰学者佛克玛夫妇的看法耐人寻味。他们一方面担心:“世俗化进程的完成(或近于完成)和民主协商对君权的取代使得文学经典有可能成为一种遗物”,因为“在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中再也不存在能够强行颁定一部经典的宗教或政治势力了”,另一方面又乐观地表示:“正像民主政治未能结束所有形式的等级制度一样,文化上的民主将不会导致价值标准上的一种无政府状态。与其它的一些价值标准相比,有些价值标准受到了并且将会受到更多的强调”。即是说,在他们看来,文学经典之所以有可能成为“一种遗物”,在于官方权力如“宗教或政治势力”会逐渐削弱,而文学经典之所以不会消亡,则在于有些价值标准总会受到更多的强调,经典与非经典的区别仍将受到重视。其实,佛克玛夫妇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即使参与评定经典的官方权力有所削弱,精英权力、民间大众权力同样也可以确立文学经典,只不过这时的文学经典已与传统的文学经典有所区别了。同样,佛克玛的观点也是保守的和精英主义的,因为即使传统价值标准受到冲击,只要价值标准本身不消失,建构文学经典所凭依的价值标准就不会消失,文学经典自然也不会消失。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形考答案 篇4

小说部分之一

第一部分:作品阅读理解题 一.《在酒楼上》有较多的景物描写。“我”来到“一石居”时,正值严寒季节,然而从窗口看废园,那里“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血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这不正是“我”高洁的情怀和坚贞不屈的意志的象征性写照吗!在吕纬甫叙述自己故事的间隙,小说中又穿插了一段生动的废园景色描绘:“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在这里,正隐隐地透出了“我”的一种希冀,“我”是多么希望老友重新像这株红山茶那样挺立起来啊!

这些生动的景物描写,并非仅仅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而存在,这是一些融情入景的画面,含蓄地展示着“我”的感情世界,有助于深化小说的题旨。

二.

(1)这段文字的作者是茅盾,作品的标题是《子夜》。(2)这段描写主要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刻画吴老太爷的性格。如“书斋便是他的堡寨,《太上感应篇》便是他的护身法宝”。另外还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刻画吴老太爷的性格。如“吴老太爷的英年浩气就好像是整个儿跌丢了”。吴老太爷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怪僻,执拗,自我封闭,思想僵化。他固守在象征着封建主义堡垒的“书斋”里,虔奉着《太上感应篇》,思想观念与“书斋”外的时代格格不入。所以当他来到大都市上海时,作为一具象征着旧中国封建的“古老的僵尸”,“风化”就是必然的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题

1、黑衣人复仇的过程:

黑色人带着眉间尺的头颅入宫,镇定自若地表演兼导演。先把眉间尺的头颅放在金鼎沸水中的翻腾游动,接下来是引诱国王走近鼎前看眉间尺表演“团圆舞”的场面: “王站起身,跨下金阶,冒着炎热立在鼎边,探头去看,只见水平如镜,那头仰面躺在水中间,两眼正看着他的脸。待到王的眼光射到他脸上时,他便嫣然一笑。这一笑使王觉得似曾相识,却又一时记不起是谁来。刚在惊疑,黑色人已经掣出了背着的青色的剑,只一挥,闪电般从后项窝直劈下去,扑通一声,王的头就落在鼎里了”。王头刚到水面,眉间尺的头便迎上来,两头即在水中死战。然后,黑色人运剑砍下自己的脑袋,投入与王头的决斗,以二比一的绝对优势,直到将对方完全撕烂,眉间尺的大仇得报。

2、鲁迅写大出丧的场面是为了批判国民性。

在封建等级观念的统治下,人们以为国王与民众是不一样的。三个头颅难以分辨,最终只能一起合埋,却引起义民的愤怒,可见国民的愚味。

(1)国王本是百姓的压迫者,百姓却虔诚地祭送他;

(2)黑衣人和眉间尺用生命杀了给民众带来灾难的国王,而民众对他们的义勇精神毫不理会,他们关注的是送葬队伍中的王后、王妃,黑衣人的复仇意义被消解了。

3、复仇场面描写的语调是悲壮,“大出丧”场面描写的语调是调侃、讽刺,两者构成一种反讽的关系。作业二

小说部分之二

第一部分:作品阅读理解题 一.

1.祥子牵着骆驼走夜路的描写。小说写祥子牵着骆驼走夜路,活动的场所还是围绕着北京城,所写景物,北京的地域色彩明显。这段描写不仅写出了祥子的行为走向,更贴切自然地写出了祥子的心态和教养。

2.俗白”就是通俗明白,一看就懂,易于接受。老舍小说语言的“俗”可以用京味来解释;“白”则以浅显平易口语来说明。但老舍没有一般地停留在“俗与白”,而是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

二.

1.梅雨之夕——施蛰存

2.通过对该男子“想入非非”的周密、细致人微而真实的心理描写,对潜意识的性心理、性幻觉进行展示。然而,这种描写与展示的成功又与作者对性心理描写的分寸感的得体把握和全篇的文笔舒展雅致密切相关。作者立足于西方的现代性心理分析理论而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我们感觉到作者同时又接受了东方古老的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男子邂逅倩女,虽然艳心荡漾,但其言行皆“发乎情,止乎礼”,他始终洛守着“君子好色而不淫”的中庸之道;写男性的艳遇,展示人性的隐秘,作者不仅剔除了俗艳的字眼,回避了露骨的场面,而且还点缀了富有诗意的意境,溶人儒雅的情怀,这一切使作品具有诗一般的清丽素雅与含蓄蕴藉,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典雅的“中和之美”。(部分摘选)。第二部分:阅读分析题

第二部分:《边城》读后感

(一)宁静、安详而有古老的小溪,只要青山不老,他就会淙淙流淌,永不停息。唱一路欢歌激一路浪花。夕阳影里,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

近乎原始的单纯生活,老人、孩子、黄狗就是生活的全部。这些与宁静的湘西乡间景致融为一体。淳朴的自然民风,那温存于灵魂见的平淡生活也会继续平淡下去吗?历史的车轮并没有褪去茶峒小山城悠远的气息,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静谧的渡船。

像周围山水一样清新明净,善良单纯的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纯洁的灵魂在自然里抽穗拔节……是性格使然,还是冥冥红尘中命运多变无定,亦或兼而有之。那个坐在家中屋后的白塔下,喜欢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红色薄云的身影,以沉默回答了我无尽的遐想……

只是尽心的,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的爷爷,很忠实的管理着渡船并忠实地在那里生活下去。心中淡若如水,似乎看起来没有喧嚣闹市的一切烦忧。船轻轻地划破明镜般的水面,涟漪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只有船桨的摇橹声似乎在倾诉者淡淡的哀愁……我想,每当闲下来时,爷爷应该会从袖子里掏出自己的土制烟斗,坐在落寞的黄昏下,轻轻地点燃烟斗,然后狠狠地吮吸一口,烟雾便画着圈,轻舞飞扬。与此同时,必然伴随的是一声沉重的叹息,接着便是对翠翠长久的凝望,这包含着太多太多复杂的情感……分明有一滴浑浊的老泪从爷爷的眼角滑落……

生活仍在继续,可是仍会这样平静吗?

虽然看似甜美安宁的生活,但在隐约间始终萦绕着淡淡的忧郁。从某中意义上说,翠翠虽然有爷爷无微不至的疼爱,黄狗的陪伴,生活里充满了与动物朋友的欢声笑语,然而她的内心深处却仍是孤独的,甚至有一丝的伤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那颗充满青春活力的心更加渴望外面丰富的世界,更加希望听到渡口飘来那些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外面的世界虽然嘈杂却使人更加充满幻想和与期待。

大老、二老意外地闯入翠翠的生活,使本来平静且无忧无虑的日子在转眼间灰飞烟灭。

“车市车路,马是马路”爷爷对碾坊管主似真似假的笑话,爷爷的木讷和犹豫,源于没有碾坊陪嫁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总是顺顺,总是对爷爷的误会,无意间却揭示了一个深邃的哲学命题: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客观存在的,有时它会因矛盾而升化为人们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翠翠与二老的爱情,一切尚未发生就已消失,这本就是一场梦,就像当初对溪高崖上,二老月下长了半夜的歌,朦胧中,翠翠伴随着歌声张开了翅膀,飞到对溪高崖的半山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这终究是一场美梦,梦醒时,心中就只剩下迷茫与失望……

大老的殒命,二老的出走,爷爷的离世,翠翠对于这一切还没有明白什么,朦胧的幸福就像肥皂泡一样,美丽但很短暂。

世缘似乎皆有定数,要来推之不去,当去亦挽不住。

(二)沈从文是本世纪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质文化史专家。对于许多人来说他还是个谜:学历高小,行伍出身,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时间证明,他许多作品今天依然显出极强的生命力。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边城》是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以《边城》等作品享誉文坛,蜚声海外。

沈从文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旧军官家庭,后因家境转入困顿,刚刚小学毕业、年龄还不满十五岁时,即厕身行伍,到人世间去“学习生存”。其后数年间,他随当地军阀部队辗转于湘、川、黔边境及沅水流域各地。

三十年代初,沈从文在创作的同时,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以其在文坛的广泛影响,被视为“ 京派”作家年轻一代的领袖。一九四九年以后,由于“历史的误会”,改行从事古代文物研究,并先后出版《明锦》(与人合作)、《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古代文物图案集及学术论文集。一九**年,受周恩来之嘱,着手编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三)《边城》这本书,以前我并未看过;沈从文这个名字,我也不曾听过。只是在暑假里,才结识了他和他的代表作。

那一次是我和柯霈昕一起去书城买书,看到了一本比较薄的,而又是中学生必读的丛书,所以就买了。读吧,几天就读完了,便可以写读后感了。

那是在鲁迅的时代,沈从文也同鲁迅一样写起了短篇小说,只不过要比鲁迅的长点。我们知道,中国现代普通话刚开始是根据北京方言和鲁迅等人的文学作品修订的,后来又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改进。沈从文的名气当然要比鲁迅小得多了,可是,看他的小说,却觉得那是更标准的普通话。也许,使他歪打正着,恰巧对上了今天的语言吧。可是,那很明显是湘西方言。那或者可以说,改革开放后,普通话受到了南方的影响吧。

小说内容我就不细讲了,因为大家是可以看的,我不比浪费时间。对于看过的人,那我就更不必讲了。读后感唯一有价值的,就是赏析、评论、感想。那事离现在已近八十年了,那时的许多社会状态,现在都已不复存在。但那简洁、朴素的文笔,却可以把我们带回到20世纪20年代的湘西小镇。一个老船夫和一个船家女,在一个小小的渡口上,开始了他们的故事。孙犁用平淡清秀的文笔写景,沈从文却可以记事。平淡清秀的文风从头至尾,不浮不躁,以至于文中没有一处难懂的地方,小说决不显得做作。这样的写法,的确不会 让你心潮澎湃,因为平淡,你不能与书中人物同甘、共苦。但是,你会如同畅饮着甘泉一样,你会如同沐浴着凉风一样,四周都充满了诗意,阅读便成为欣赏。小说中心我还不太清楚,说是反对包办婚姻吧,可那女孩子自己那么不好意思,错过了大好时机;说是为穷人伸冤吧,可那老头子自己放弃发财的机会。也许,小说也并非一定要有中心吧。作者自己也说了,只是把这么一些故事,讲给我们听,喜欢听的就听,不喜欢的就不听,他并不强求,也不图销量。

于是,我也和沈从文一样,送你一件平淡清秀,但朦胧不知合物的东西。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 4 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进行了整修。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每天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四)读沈从文《边城》之随想 昨晚看完了沈从文的《边城》,说不出的感觉,心里大概是有点堵。庆幸自己生活在今天—— 一个可以不必再压抑情感、不再那么缓慢的时代。当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为边城的一员,呼吸着那里纯净的空气。其实,了解一个社会的生存状况,从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中最可明晰,虽呈现的是男女间的关系,可暴露的却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状况。男女间那源于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间隔着整整一部人类的艰辛历史。鲜艳的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一个人性受束缚程度较低的环境,可是,俺们依然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那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痕迹。翠翠,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是的,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善良、可爱的老船夫,亦无法跨越历史和时代所赋予他的局限性。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是那样令人痛心和无奈。是的,他岂是在与自己的内心斗争?他是在与整整一部人类历史较量,他怎能超越时代给孙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 最后,老船夫带着一生巨大的遗憾走了,他无法把握女儿的幸福,亦无法把握孙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还能有第二条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吗? 其实,这岂是发生在一个边城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中国几千年来天天在发生的故事?那坐在溪边高岩上默想的又岂是翠翠?那难道不是千百年来无数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男人与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间真的是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艰难的人类成长史。可那样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向往,因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类走出历史阴影的日子,那是人类不仅在物质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丰盈的日子——尽管路还很长,但值得人类不竭地追求和向往。忽然就被那些大胆直白的、洋溢着青春喜悦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间那一点不古典、一点不含蓄的“俺爱你”深深打动!竟至要流泪了——因为想到了翠翠。

作业三

散文部分之一

第一部分:作品阅读理解题 一.

1.A 从这些文字看,“死火”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全体冰结了,本该燃烧的火变成死火了。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了生命。可是从冰结的形和色看,这死火并没有被真正冰结死亡,表面上看似枯焦,但死火映在冰的四壁,互相反映,化为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读者从这些生动的文字里,看到的是“死火”美丽的珊瑚色的影。“死火”即使处在四围全是冷透了的 5 冰谷中,依然默默暗暗地燃烧着,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冰结固体模样向人们昭示着自己顽强不屈的生命力量!

这是我们最初看到的冰谷中的死火、不屈的死火!、1.B.《死火》是鲁迅先生在《野草》里的一篇作品,文中不是从单一的„生命‟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像火,火的形象代表着当时的进步青年和革命者,只要能把它带出冰谷,使其“永不冰结,永得燃烧”,“我”即使被历史的“车轮”碾死也很开心。但希望在哪里?改造社会的猛士又有多少?死火象征的情境不过是一个“梦”而已,是追求现实理想不可得所造成的压抑心理的释放,生存环境完全受制于当时五四时期下北洋军阀统制下的中国(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处于一个乱世,根本无法预料社会的将来,矛头直指社会的弊端,赞美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2A.死火,本身是活着的火,但由于一些原因,他却被人遗弃在冰谷中了,惨遭不幸,被冰结起来了。尽管如此,死火,并没有从灵魂上真正死去,他在冰谷中终于等得了一个机会,最后他坚决地选择了出谷燃烧。鲁迅用死火这一意象,象征了一种惨遭迫害但永不屈服的战士情怀,歌颂了一种身处人生逆境但永不沉沦的的奋斗精神。更准确地说,这死火就象征了鲁迅本身的人格精神。

2B.鲁迅把“死火”置身于冰冷的世界——“冰山”中,“一切冰冷”,“一切青白”,阴森恐怖,这就是严酷可怕的人生渊。无论“死火”选择走出冰谷与否,都是死亡。如果留在冰谷,将被“冻灭”,在无声无息中耗尽生命;如果走出冰谷,就能继续燃烧,尽管不免“烧完”,但在燃烧中,会有灿烂的光辉,给人带来光明,使生命具有价值和意义。“那我就不如烧完”,这就是鲁迅精神和哲学。

二.

1.女吊就是女性吊死鬼,女吊的性格就是复仇,她体现了一种民间复仇精神。作者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写戏台上的女吊,她美丽异常:“大红衫子……猩红的嘴唇”;她备受虐待,起而复仇,让人感觉一种怵然一种疯狂之气,她是一个无所畏惧的勇士。这就是鲁迅要赞美的复仇精神。

2.在叙述的文字之间,不时地插入一些议论性文字,把叙述暂时隔断,造成行文一松一紧,一张一弛,使文字起伏迭宕,富于节奏感。鲁迅这里的议论,不是对所述之事画龙点睛,而是依所述之事生发开去,傍敲侧击,做到了民俗与事理的统一,形象性与逻辑性的结合,收到了强烈的讽剌、幽默的艺术效果。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题

A.读了鲁迅的这篇《灯下漫笔》,感触颇多。以前我写读后感,不过是将文章中精彩部分抄一遍,然后略加点评。实在是既不深刻也没有发自内心,很难起到什么效果。我想我从鲁迅这样伟大的文人的文章中吸取经验。

在写作方面给我的其实主要有两点:

一、从浅显平常的社会生活入手,引出深刻的论题。这是很难学习的。不仅需要像鲁迅那样坚定的政治立场,同时应该在平时多观察,多思考,这样才能从现象中见本质,才能发现重大的问题。文中仅从钞票折价兑成现银一事,联想到“中 6 国人极易变成奴隶,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也许我们要达到鲁迅那样高的水平,很不易。还要多练笔,多想;

二、写说理文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体现在文中为第八自然段。作者将阐述具体化。举出一系列历史事件阐述中国百姓在不同时代连“想做奴隶都不可得”使文章极富说服力,能达到这点,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雄厚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就好像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水桶,如果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就只是半桶水在桶里晃来晃去,很不稳当。若你不停地汲取知识,从那源泉之处,水桶的水会满而外溢。所以我们不该抱怨知道的很多,只是难以利用,那只能说明积累的还少,面不够广,才没有融会贯通。在思想上这篇文章也给我很大启迪。亦有两点:

一、鲁迅的此文爱憎分明依然给我很深的印象,他批判封建统治者不把百姓当人看,甚至牛马不如语言有力,感情真挚,而他同时又表现出对人民的、悲惨处境的同情,却不全然是同情。他也对被封建专制和蒙昧主意的统治造成的奴性心理表示不满,对人民那种麻木、不言反抗的心理也有一定批判:即使有人出来,也只是“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只是让百姓“安稳地做奴隶”抑或有作乱的人物,也不过是“‘为圣天此文来源于文秘114网驱除云尔。’”。从中我们应向鲁迅先生学习坦诚地表达真实情感与见解,不应过于矜持、虚伪甚至麻木,而应正直、勇敢地直面纷繁的世界,坦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反封建专制,提倡民主共和的文章。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对人民的压迫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奴役。让我们看到封建社会的落后,同时感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懂得应该珍惜如今良好的社会环境。

另外,就是关于应该让人民做主才能使统治牢固,启发了我。在做什么事时都让主体充分发挥作用,才可事半功倍。在人际交往中,你与其他人交往,其他人是主体,应该多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就能相处融洽。在推销员推销商品时,顾客是主体,应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而不是急于买出商品,这样才利于推销。

就是这样一篇好文章,才能不过时,才能引发这么多的启示,不仅能给人以写作上的启发,社会生活方面的思考,并能给人以无限的精神力量与快乐。《灯下漫笔》就是这样一篇美文,值得反复品味。

B.又一次的,在语文书上碰见了先生那一头立着的板寸,仍是那锐利的目光。窗外是一片望不到边的黑暗,只有窗内的那一点如豆的灯光闪烁着他内心的希望。面对着这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实的社会,面对着这禁锢社会中麻木的百姓,先生在哀怒中疾书,他要用笔戳醒睡着的人,他要这无边的黑暗给揭起一点亮来。纸上写着的题目是《灯下漫笔》。

时间不知流去了多少年,先生所处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但读罢先生的文章,依旧是惊得一身冷汗,依旧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先生之所以是先生,就在于他无与伦比的深刻与犀利。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怕是无人如此解读:一部历史就在“奴隶”的怪圈中循环。先生撕开了满纸的颂德,满纸的战乱,目光甚至穿越了历史的肌肤,而直接指着它的骨头说:“看这就是历史,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循环。”先生对现实的哀与怒,使他不加任何掩饰的将问题说得如此露骨,他就是要用最锋利的剑去戳醒人的灵魂。

先生是清醒的。在那样一个众人浑浑噩噩的时代,清醒的一种痛苦。醒着的要忍受“哀”与“怒”两方的折磨。先生忍受着痛,用笔去战斗,去告诉人什么才是“人”的价格。真正的人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该有自己的那份尊严。为人这一生,决不该是“活着”这么简单。先生要让民众明白他们该拥有什么,这几千年来未曾得到的终会因抗争而得到。先生是积极的,他相信青年,相信未来,指出希望,号召创造“第三样的时代”。

“第三样时代”是什么?合上书我不由得思索。那时的先生恐怕自己都不那么清楚。知道那该是什么样的,可是究竟要通过何种方式得以实现,先生在思考,无数人在思考。那些思考让中国走到了现在。那么我们现在又正处于第几样时代呢?是第三样吗?我说不出“是”来。媒体上所揭露的一切丑恶是那么触目惊心,有时觉得掀开社会的表层不知是怎样一个陌生的世界。但我们应像先生一样,相信明天。不,不应仅仅是相信,更应像先生那样去为之奋斗。作业四

散文部分之二

第一部分: 阅读理解题 一.

1.《苦雨》,周作人

2.周作人不仅对小孩子们喜欢嬉水有几乎是感同身受的深切体验与理解(更确切地说是欣赏),而且对于蛤蟆吠声之美,以及“听它一口气叫上十二三声,可见它是实在喜欢极了”的心情的揣度,竟至于如此真切,实在令人惊异。在他的观念中,人(特别是包括儿童在内的自然形态的人)与生物原是沟通合一的,他所追求的正是物我无间的体验。

通过这种体验在现实的凡人的苦恼中寻找到了一种贵族式的精神超越的喜悦。

二.

1.现代都市唯实唯利的庸俗人生观开始代替了“乡下人”正直素朴的人情美。但“乡下人”的主体意识仍处于愚味、落后、贫穷的状态,仍在为简单的生存而挣扎。

2.作者曾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构筑了一个理想的“湘西世界”作为参照物,批判现代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杀与性的堕落,张扬人性的善与美和原始强盛的生命力。16年后重返故乡时,他所描绘的“湘西世界”已随着现代文明的侵入发生变化,而变化的却只是现代都市唯实唯利的庸俗人生观代替了“乡下人”正直素朴的人情美,这些乡下人的主体意识并未受到现代文明的启蒙,仍处于愚味、落后、贫穷的状态,仍在为简单的生存而挣扎,甚至77岁的年龄还在为1块钱而拚命。作为一个具有进化论意识的现代作家,又在现代文明中浸染了十多年,沈从文非常清楚,历史是在发展的,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社会抛弃,他为在变化的历史中无动于衷的湘西人悲哀,为他们的不觉悟,为他们对自己的命运缺乏理性的自主自为的把握。所以沈从文不由感慨:一套用文字写成的历史在告诉我们一个个故事,而河流上的人的历史则是千年不变无可记载。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题 《女吊》是鲁迅晚年极为自得的杰作,其匠心独运之处,值得仔细体会。

1、文章写的是“女吊”,但直接写“女吊”的文字实际上极少,可以标出有关字句,看看篇幅占整篇文章多少——这些内容是最核心的部分。

2、文章写的是戏台上的“女吊”,“女吊”出场之前,先写看客、“起殇”、“男吊”等等,为“女吊”作铺垫,可以标出有关字句,看看篇幅占整篇文章多少——这些内容是直接相关的部分。

3、在这些文字之间,鲁迅插入各种各样的议论性内容,与叙述交叉进行,这些内容将叙述各部分“隔断”,一松一紧,使整篇文章呈现一起一伏的“节奏”。

*

4、最后一段有明显的转折,谈了另一层意思,试思考这是对文章开头的良好呼应还是损伤了全文的流畅。

*

5、本文主题是“复仇”,有条件请阅读鲁迅其他有关作品如《野草》中两篇《复仇》、《故事新编·铸剑》等,以及相关研究文字,思考鲁迅这一人生与思想命题

和鲁迅《女吊》相类,本文写的也是“鬼物”或至少是“异类”,对读者将获益匪浅——无论其同其异:

1、两篇文章同样征引繁富,可见“史才”;同样写出鬼的可敬或可爱,可见“诗笔”;同样不局限于就事说事,可见“议论”。

2、《女吊》夹叙夹议,在叙述中逐渐展开议论;本文纯是议论,娓娓而谈,环环相扣,仔细体会这两种写法。

3、文中有一节写到河水鬼“在岸上柳树下‘顿铜钱’”,淡淡勾勒;对比《女吊》中对“女吊”浓墨重彩的描绘,体会二者不同的审美趣味。

*

4、周作人曾说他不喜欢《伊索寓言》,是因为它讲完故事后每每多此一举地谈意义。本文明知故犯,就文章本身来说,是败笔吗?

认识鲁迅

时间:12113 专题讨论(1)主题:内容:A:近期,我阅读了《走进鲁迅》这本书。深深地感到鲁迅这位文学巨匠,在中国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冲在最前列。他以强烈责任感、使命感,用手中的笔无情地鞭打封建腐朽的思想、腐朽的制度,用手中的笔深刻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社会弊端,用手中的笔唤起新青年破处陈旧观念,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

B:通过这本书,我更加认识到毛泽东同志对 鲁迅 先生的评价;鲁迅是现代的”圣人”。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同古圣人“孔子”并驾齐驱。是因为他认识到中国正处于贫困、落后、受到封建思想禁锢、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背景下,要想拯救中国、拯救中华民族,以鲁迅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最后他决定“弃医从文”用手中那自由的笔,唤醒民众,启发民众,冲出封建思想的枷锁,加入到拯救中华民族的队伍中。甚至在遗书中要求自己亲属:他去世后不举行追悼会、不准收取任何礼金。这样的自律的境界是何等高尚。鲁迅 先生的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样的,鲁迅 先生的使命同共产党那“拯救中华民族、建立繁荣富强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是一致的。毛泽东与鲁迅,伟人惜伟人、英雄惜英雄,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C:通过这本书,更能体会到 鲁迅 先生在《自嘲》中“横眉冷对千 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独特的心境:对社会丑恶的一面,针锋相对,永战到底,而对人民大众,则怀着深深的爱,为民族的思想解放,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鲁迅 先生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站在中华民族的最前列,为思想解放、社会进步而奋力《呐喊》。

D:我们要继承 鲁迅 先生的精神,站在历史的新起点,用手中的笔唤醒愚昧的民众,揭示社会问题的根源,宣传先进的思想,传播科学的知识,探索新的制度。这正是现代“鲁迅”的使命。

专题讨论(2)主题:我读沈从文

时间:123243

内容:A.记得第一次接触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端午的鸭蛋》,对他的记忆很深,也许是受高邮鸭蛋的影响更大些吧。这次我本想找些汪老先生的文章读一下,没想到第一篇就是《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不禁引起了我对沈从文先生的回忆。

B.他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从《萧萧》到《鸭窠围的夜》到《如蕤》,还有《告别沈从文》以及今天的《沈从文在西南联大》让我一步步的接近了沈先生。

C.我被那个不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世界——湘西世界所深深地迷住了,仿佛那根本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地方,不然怎么会有那么纯朴的乡情?

当代经典爱情文学名著导读 篇5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C

12.答案:D

13.答案:D

14.答案:B

15.答案:B

16.答案:B

17.答案:A

18.答案:D

19.答案:C

20.答案:D

多选题6题 每题3分 合计18分

1.2.3.4.5.6.答案:A B D 答案:A B C D 答案:B C D 答案:A B C D 答案:A B D 答案:B C

判断题15题 每题1分 合计15分

1.答案:错误

2.答案:错误

3.答案:正确

4.答案:错误

5.答案:错误

6.答案:正确

7.答案:正确

8.答案:正确

9.答案:错误

10.答案:错误

11.答案:正确

12.答案:错误

13.答案:正确

14.答案:正确

15.答案:正确

1.单选题20题 每题2分 合计40分(总分40.00)

鲁迅的《铸剑》选自于

(2.00分)A.《野草》 B.《彷徨》

C.《呐喊》 D.《故事新编》

2.“夥颐连翩兮多少一夫。”此句的‘夥颐’意思是

(2.00分)A.哎呀 B.家伙 C.盛 多 D.人群

3.提到“顺姑”这一人物名称的小说是

(2.00分)A.《正红旗下》 B.《子夜》

C.《边城》 D.《在酒楼上》

4.“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此诗句的作者是

(2.00分)

A.杜甫 B.李白 C.陶渊明 D.白居易

5.鲁迅《铸剑》创作于

(2.00分)A.一九二六年八月 B.一九二六年十月

C.一九二六年十一月

D.一九**年九月

6.鲁迅原名是(2.00分)A.周作人 B.周建人 C.周树 人 D.周樟寿

7.“其实世间一切乐处都是贪,只有孔颜的乐处不是贪,故孔颜是圣贤。”其中“孔颜”指的是((2.00分)A.孔子和颜真卿

B.孔伋和颜回

C.孔子和颜真卿

D.孔子和颜回

8.“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此诗句的作者是

(2.00分)A.元稹 B.李贺

C.李商隐 D.孟郊

9.在《桥-灯笼》里,史家奶奶随口这样一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她所说的这句话出自

(2.00分)A.《孟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论语》

10.“我就把我的这个山舍颜之曰茅司见山斋。”其中“颜之”的意思是

(2.00分)A.给它题个匾额

B.装饰 C.装点 D.起个名

11.“不要胡思乱想,老身有拐杖在此,前程远大,你得听我吩咐。”此语出自

(2.00分)A.《桥·灯笼》

B.《莫须有先生传》 C.《纺纸记·楔子》 D.《菱荡》 12.鲁迅《在酒楼上》创作于(2.00分)

A.一九二四年二月十六日 B.一九二四年二月二十六 日

C.一九二四年三月一六日 D.一九二四年二月一六日

13.“不要胡思乱想,老身有拐杖在此,前程远大,你得听我吩咐。”此语出自

(2.00分)A.《铸剑》 B.《菱荡》

C.《桥-灯笼》 D.《放纸记-楔子》

14.“孺子不得无礼!”此句的‘孺子’意思是

(2.00分)A.儒家的儿子

B.小孩子 C.儿子 D.百姓

15.“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此句的‘子’是指

(2.00分)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曾子

16.作者废名的原名是

(2.00分)A.沈从文 B.冯文炳 C.冯沅 君 D.周作人

17.废名《桥》的体裁是

(2.00分)A.长篇小说 B.小说集 C.中篇小 说 D.短篇小说

18.陈聋子这一人物形象出自

(2.00分)A.《莫须有先生传》 B.《纺纸记-楔子》

C.《桥-灯笼》 D.《菱荡》

19.小说《在酒楼上》的“我”遇到的客人是

(2.00分)A.吕韦甫 B.吕纬辅 C.吕纬 甫 D.吕伟甫

20.开始用鲁迅笔名的作品是

(2.00分)A.《朝花夕拾》

B.《孔乙己》 C.《阿Q正传》 D.《狂人日记》

多选题6题 每题3分 合计18分(总分18.00)

1.下面评价,符合废名《菱荡》的有

(3.00分)

A.是作者早期的短篇小说 B.依赖于“情景”组织的小 说

C.语言晦涩是其一大特点 D.是一篇没有故事的小说

2.对于小说《莫须有先生传》来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3.00分)

A.是一篇极富散文化的小说

B.其是一篇极富特色的短篇小说 C.其与小说《桥》在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 D.是作者抗战后所写的小说

3.下列物品,属于《在酒楼上》的废园的有

(3.00分)A.太湖石 B.山茶树

C.老梅 D.倒塌的亭子

4.下列说法,能够说明《在酒楼上》的吕纬甫身份的有

(3.00分)A.“我”的旧同窗

B.“我”的朋友

C.“我”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 D.私塾老师

5.下列人物,属于《铸剑》的有

(3.00分)A.眉间尺

B.矮胖侏儒 C.美少妇

D.黑色人(宴之敖者)

6.鲁迅曾用过的字有

(3.00分)A.周树人 B.豫山

C.豫才 D.周樟寿

判断题15题 每题1分 合计15分(总分15.00)1.莫须有先生说:“清明插杨柳,端午插菖蒲、艾,中秋个个又要到塘里摘荷叶。”

(1.00分)错误

正确

2.石家井是小说《桥》中的巷子名。

(1.00分)错误

正确

3.《在酒楼上》的吕纬甫身上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

(1.00分)错误

正确

4.《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始终是一个不求上进的颓废者。

(1.00分)错误

正确

5.《纺纸记》是作者完成的最理想的长篇小说。

(1.00分)错误

正确

6.小说《菱荡》中的陈聋子是一个打了十几年的长工。

(1.00分)错误

正确

7.小说《桥》的创作连续十多年,是由一段段独立的章节组成的长篇。

(1.00分)错误

正确

8.小说《铸剑》的黑色人是一个守信诺的侠客。

(1.00分)错误

正确

9.小说《铸剑》中的眉间尺名叫宴之敖者。(1.00分)错误

正确

10.《桥》和《灯笼》都是小说《桥》的章名。

(1.00分)错误

正确

11.《在酒楼上》的“废园”里的“老梅”是一种象征。

(1.00分)错误

正确

12.小说《铸剑》的主人公是黑色人。

(1.00分)错误

正确

13.《纺纸记-楔子》的作用相当于小说的引子。

(1.00分)

错误 正确

14.《纺纸记-楔子》中的“麻姑三见”之典,出于晋葛洪的《神仙传》。

(1.00分)错误

正确

15.鲁迅《在酒楼上》的酒楼所在的城市是S城。

(1.00分)错 误 正确

单选题20题 每题2分 合计40分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A

12.答案:B

13.答案:A

14.答案:B

15.答案:A

16.答案:A

17.答案:C

18.答案:D

19.答案:C

20.答案:B

多选题10题 每题3分 合计30分

1.答案:B C D

2.答案:A C D

3.答案:A B C D

4.答案:A C

5.答案:A C D

6.答案:A B C

7.答案:A B C D

8.答案:A B C

9.答案:A B C D

10.答案:A B D

判断题20题 每题1分 合计20分

1.答案:正确

2.答案:正确

3.答案:错误

4.答案:正确

5.答案:正确

6.答案:错误

7.答案:正确

8.答案:正确

9.答案:错误

10.答案:错误

11.答案:错误

12.答案:正确

13.答案:错误

14.答案:错误

15.答案:正确

16.答案:错误

17.答案:错误

18.答案:正确

19.答案:错误

20.答案:错误

1.单选题20题 每题2分 合计40分(总分40.00)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出自

(2.00分)A.孟子之口

B.老子之口 C.孔子之口 D.文昌帝君之口

2.施蛰存的《梅雨之夕》是一篇

(2.00分)A.浪漫主义小说 B.荒诞小说

C.写实小说 D.心理分析小说

3.名画《夜语宫诣美人图》的作者是

(2.00分)A.吴道子 B.铃木春 信 C.李唐 D.赵佶

4.《骆驼祥子》中的虎妞死于

(2.00分)A.车祸 B.肺病 C.疟 疾 D.难产

5.在老舍《正红旗下》中,主张“祖宗定的法不许变”的人物是

(2.00分)A.大姐夫 B.二哥福 海 C.二姐夫 D.大舅

6.“子不语”一语中的“子”指

(2.00分)A.孔子 B.荀子 C.孟 子 D.曾子

7.老舍《正红旗下》的人物最受亲友欢迎的是

(2.00分)A.大姐夫 B.二姐夫

C.大舅妈 D.二哥福海

8.在小说《子夜》中,对新生事物最不能接受的人物是

(2.00分)A.吴老太爷 B.李玉亭 C.四小姐惠 芳

D.二小姐芙芳 9.老舍《正红旗下》的体裁是

(2.00分)A.中篇小说 B.散文 C.短篇小 说 D.长篇小说

10.在老舍《正红旗下》中,被大舅妈称作“二鬼子”的人物是

(2.00分)A.大舅 B.福海 C.二姐 夫 D.大姐夫

11.老舍《骆驼祥子》的体裁是

(2.00分)A.长篇小说 B.散文 C.中篇小 说 D.短篇小说

12.下列人物不属于小说《骆驼祥子》的是

(2.00分)

A.虎妞 B.福海 C.小福子 D.二强子

13.小说《子夜》的主要主人公是

(2.00分)A.吴荪甫 B.林佩珊

C.李玉亭 D.吴老太爷

14.《子夜》的体裁是

(2.00分)A.散文集 B.长篇小说 C.短篇小 说 D.中篇小说

15.在小说《子夜》中,对《太上感应篇》最感兴趣的人物是

(2.00分)A.吴老太爷

B.福生 C.李玉亭 D.张素素

16.《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2.00分)A.社会黑暗 B.好逸恶劳 C.嫖娼赌 博 D.虎妞的死

17.称1933年为“子夜年”的人物是

(2.00分)A.叶圣陶 B.鲁迅

C.瞿秋白 D.夏衍

18.下列说法,最合乎《子夜》人物吴荪甫的是

(2.00分)A.投机商 B.金融寡头

C.慈善家 D.新兴资本家

19.沈从文《边城》的结尾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其中“这个人”是指

(2.00分)

A.天保大老 B.爷爷 C.傩送二老 D.翠翠

20.沈从文《边城》的体裁是

(2.00分)A.散文 B.中篇小说 C.长篇小 说 D.短篇小说

多选题10题 每题3分 合计30分(总分30.00)

1.小说《边城》描绘的是

(3.00分)A.湘西灾难 B.湘西自然风 光

C.湘西风俗 D.湘西文化

2.下列人物,属于《边城》的有

(3.00分)A.傩送 B.阿五

C.天保 D.翠翠

3.下列评价语言,符合《梅雨之夕》的有

(3.00分)A.反映的是惆怅之情

B.言情小说 C.短篇小说 D.心理分析小说

4.下列人物,属于《子夜》中吴老太爷“金童玉女”的是

(3.00分)A.阿萱 B.芙芳

C.惠芳 D.云飞

5.下列特征,符合《骆驼祥子》主人公祥子的有

(3.00分)A.没有受过教育

B.他的头很大 C.圆眼肉鼻子 D.他不怕吃苦

6.下列语言,符合《正红旗下》二哥福海的有

(3.00分)A.学过油漆

B.参领的儿子

C.信白莲教 D.信佛教

7.下列特征,符合《正红旗下》大姐夫的有

(3.00分)A.大眼睛 B.长脸

C.高鼻子 D.手脚不识闲

8.下列地名,属于小说《骆驼祥子》的有

(3.00分)A.北辛安 B.磨石村

C.八里庄 D.五里屯

9.下列人物,属于小说《子夜》的有

(3.00分)A.戴生昌

B.福生 C.阿萱 D.云飞

10.下列特征,符合《正红旗下》二哥福海长相的有

(3.00分)A.白净子脸 B.双眼皮大眼睛

C.长得短小精悍

D.长得壮实秀气

判断题20题 每题1分 合计20分(总分20.00)

1.小说《正红旗下》讲述了一个满族北京市民衰败的故事。

(1.00分)错误

正确

2.在《边城》中,五月端阳之夜,翠翠与二老第一次相遇。

(1.00分)错误

正确

3.《边城》中的大老死于匪乱。

(1.00分)错误

正确

4.在小说《正红旗下》里,福海的父亲是三品亮蓝顶子的参领。

(1.00分)错误

正确

5.《正红旗下》里的大姐夫自号多甫。

(1.00分)错误

正确

6.《边城》中的反面人物是杨马兵。

(1.00分)错误

正确

7.小说《梅雨之夕》最独到之处,是心理描写。

(1.00分)错误

正确

8.《边城》中的小城名是茶峒。

(1.00分)错 误 正确

9.《梅雨之夕》的“我”是一个未婚的年轻人。

(1.00分)错误

正确

10.《正红旗下》的大姐说:“父亲是子爵,丈夫是佐领,儿子是骁骑校。”

(1.00分)错误

正确

11.《边城》中的翠翠是老船夫的独生女。

(1.00分)错误

正确

12.在《边城》中,傩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

(1.00分)错误

正确

13.《子夜》中的吴荪甫是个反动的资本家。

(1.00分)错误

正确

14.《子夜》中的吴老太爷是个保守的信仰儒家者。

(1.00分)错误

正确

15.在《骆驼祥子》里,骆驼是祥子的外号。

(1.00分)错误

正确

16.《正红旗下》里的二舅号云亭。

(1.00分)错误

正确

17.《骆驼祥子》的主人公在他二十二岁生日那天买了一辆洋车。(1.00分)错误

正确

18.刚一到上海这个“魔窟”,吴老太爷的“金童玉女”就变了。

(1.00分)错误

正确

19.《太上感应篇》是一部宣扬儒家思想的书籍。

(1.00分)错误

正确

20.《骆驼祥子》的主人公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生日。

(1.00分)错 误 正确

单选题20题 每题2分 合计40分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B

14.答案:B

15.答案:D

16.答案:C

17.答案:B

18.答案:B

19.答案:B

20.答案:D

多选题10题 每题3分 合计30分

1.答案:A B C D

2.答案:A B C D

3.答案:A C D

4.答案:A B C D

5.答案:A B C D

6.答案:C D

7.答案:A B C

8.答案:A B C D

9.答案:B C D

10.答案:A C D

判断题20题 每题1分 合计20分

1.答案:错误

2.答案:错误

3.答案:正确

4.答案:错误

5.答案:正确

6.答案:错误

7.答案:错误

8.答案:正确

9.答案:正确

10.答案:正确

11.答案:正确

12.答案:正确

13.答案:错误

14.答案:正确

15.答案:正确

16.答案:正确

17.答案:正确

18.答案:错误

19.答案:正确

20.答案:错误

单选题20题 每题2分 合计40分(总分40.00)

1.在《故里三陈》里,善于接生的是

(2.00分)A.陈四 B.陈花脸 C.陈小 手 D.陈泥鳅

2.在赵树理《李有才板话》里,“打虎”的“虎”是指

(2.00分)A.阎喜富 B.刘广聚 C.闫恒 元 D.马凤鸣

3.在赵树理《李有才板话》里,“气不死”这一外号属于

(2.00分)A.阎恒元 B.阎喜富

C.李有才 D.刘广聚 4.张爱玲《倾城之恋》所引用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名句出自

(2.00分)A.《论语》 B.《易经》

C.《孟子》 D.《诗经》

5.在《故里三陈》里,陈泥鳅捞女尸的酬金用来

(2.00分)

A.给陈五奶奶的孙子看病

B.赌博 C.喝酒 D.玩女人

6.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创作于

(2.00分)A.1945年9月 B.1942年9月

C.1943年9月 D.1944年9月

7.在《故里三陈》里,外号叫做“向大人”的是

(2.00分)A.陈四

B.陈小手 C.陈花脸 D.陈泥鳅

8.“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诗的作者是

(2.00分)A.唐杜甫 B.唐白居 易 C.唐崔护 D.唐李白

9.在赵树理《李有才板话》里,“快板”在阎家山叫做

(2.00分)A.顺口溜 B.白话段 C.唱得 快 D.圪溜嘴

10.下列人物,不属于《倾城之恋》的是

(2.00分)A.阿毛 B.阿栗 C.范柳 原 D.白流苏

11.在小说《呼兰河传》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

(2.00分)A.“我”的邻居 B.“我”的祖父

C.“我”的姑母 D.“我”的祖母

12.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城”是指

(2.00分)A.香港 B.广州 C.上 海 D.杭州

13.在小说《呼兰河传》里,教“我”《千家诗》的人物是

(2.00分)A.“我”的姑母 B.“我”的祖父

C.“我”的邻居 D.“我”的祖母

14.关于《呼兰河传》里的“呼兰河”,下面正确的说法是

(2.00分)A.小溪的名称 B.小城的名称

C.小河的名称

D.村庄的名称 15.春之声》:“内燃机车拖着一长列闷罐子车向前奔驶。”其中的“闷罐子车”象征了

(2.00分)A.解放初期的中国 B.中华民族

C.民国时期的旧中国 D.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16.《呼兰河传》的体裁是

(2.00分)A.散文集 B.中篇小说 C.长篇小 说 D.短篇小说

17.赵树理《李有才板话》的体裁是

(2.00分)A.短篇小说 B.中篇小说

C.快板书 D.长篇小说

18.王蒙《春之声》的写作背景是

(2.00分)

A.解放初期 B.改革开放初期

C.文化大革命中

D.土改时期

19.萧红的《呼兰河传》创作于

(2.00分)A.1945年 B.1940年

C.1943年 D.1942年

20.在《呼兰河传》里,骂“祖父”是“死脑瓜骨”的人物是

(2.00分)A.“我”的姑母

B.“祖父”的仇人 C.“我”的邻居 D.“我”的祖母

多选题10题 每题3分 合计30分(总分30.00)

1.下列语言,符合《呼兰河传》“祖父”的有

(3.00分)

A.祖父常常挨祖母的骂 B.祖父活动的场所是后园

C.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D.祖父一天到晚是闲着的

2.下列语言,符合《春之声》的有(3.00分)

A.其题目取自《春之声圆舞曲》 B.其基本结构方式是主人公的“意识 流”

C.小说反映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D.其主人公二十多年没回过家乡

3.下列语言,符合赵树理《李有才板话》的是

(3.00分)A.“评书体”小说 B.著名的短篇小说

C.反映农民觉醒的小说

D.乡土小说

4.下面人物,属于《倾城之恋》的有

(3.00分)A.阿栗 B.白流苏

C.范柳原 D.萨黑夷妮公主

5.在《故里三陈》中,高跷队打头的是

(3.00分)A.渔公和渔婆

B.农民 C.读书人 D.打柴人

6.在《故里三陈》中,“迎神赛会”的内容有

(3.00分)A.迎灶神

B.迎财神 C..迎都土地 D.迎城隍

7.下列说法,符合小说《呼兰河传》的有

(3.00分)

A.是儿童视觉下的世界 B.是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 忆

C.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D.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8.下列语言,符合《故里三陈》陈泥鳅的有

(3.00分)A.喜欢赌博 B.不置产业

C.不娶老婆 D.偷偷周济孤寡老人

9.下面人物,属于《李有才板话》的有

(3.00分)A.马鸣 B.阎家祥

C.陈小元 D.张得贵

10.汪曾祺《故里三陈》中的“三陈”是指

(3.00分)A.陈小手 B.陈花脸

C.陈四 D.陈泥鳅

判断题20题 每题1分 合计20分(总分20.00)

1.《呼兰河传》的作者,原名萧红。

(1.00分)错误

正确

2.《故里三陈》的陈四是个以踩高跷为生计的人。

(1.00分)错误

正确

3.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体小说。

(1.00分)错 误 正确 4.王蒙的《春之声》首创了“意识流”创作手法。

(1.00分)错误

正确

5.《李有才板话》是作者用“评书”的方式来写的小说。

(1.00分)错误

正确

6.《故里三陈》的陈小手没有大名。

(1.00分)错误

正确

7.《倾城之恋》的主人公范柳原是一个待人真诚而积极上进的青年。

(1.00分)错误

正确

8.《李有才板话》里的阎恒元在抗战以前年年连任村长。

(1.00分)错误

正确

9.《李有才板话》里的张得贵对村长阎恒元惟命是听的圆滑干部。

(1.00分)错误

正确

10.《呼兰河传》里的“我”睡在祖父屋里,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

(1.00分)错误

正确

11.《李有才板话》里的刘广聚是阎恒元的干儿子。

(1.00分)错误

正确

12.《李有才板话》里的李有才是一个放牛人。

(1.00分)错误

正确

13.《呼兰河传》里的“祖父”很会理财。

(1.00分)错误

正确

14.《故里三陈》是作者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短篇小说。

(1.00分)错误

正确

15.王蒙的《春之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创作手法。

(1.00分)错误

正确

16.《呼兰河传》是一部描写童年生活的回忆体小说。(1.00分)错误

正确

17.《故里三陈》的陈泥鳅是一个救生船上的水手。

(1.00分)错误

正确

18.《李有才板话》里的阎家山只有两辈:一个“老”字辈,一个“小”字辈。

(1.00分)错误

正确

19.《故里三陈》的陈泥鳅形象具有善与恶的“两面性”。

(1.00分)错误

正确

20.《倾城之恋》主人公的婚姻是令人羡慕的成功婚姻。

(1.00分)

错误 正确

单选题20题 每题2分 合计40分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A

4.答案:D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C

10.答案:D

11.答案:D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A

15.答案:A

16.答案:D

17.答案:C

18.答案:D

19.答案:D

20.答案:A

多选题8题 每题3分 合计24分

1.2.3.4.5.6.7.8.答案:A B C D

答案:B C D

答案:A B C D

答案:A C

答案:A B D

答案:A C

答案:C D

答案:B C D

判断题20题 每题1分 合计20分

1.2.3.4.5.6.答案:正确 答案:正确 答案:正确 答案:正确 答案:错误 答案:错误

7.答案:错误

8.答案:错误

9.答案:正确

10.答案:错误

11.答案:错误

12.答案:错误

13.答案:正确

14.答案:正确

15.答案:错误

16.答案:错误

17.答案:正确

18.答案:正确

19.答案:错误

20.答案:错误

单选题20题 每题2分 合计40分(总分40.00)

1.铁凝《孕妇和牛》的“牛”名字是

(2.00分)A.黑牛 B.黄牛

C.黑 D.小黄

2.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体裁是

(2.00分)A.中篇小说 B.短篇小说

C.散文 D.长篇小说

3.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与许玉兰的关系是

(2.00分)A.夫妻关系 B.朋友关系 C.姐弟关 系 D.兄妹关系

4.《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儿子给他的“寿礼”是

(2.00分)A.一百个寿桃

B.几斤肉 C.几百元钱 D.几个响头

5.《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躺在医院的原因是

(2.00分)A.饿晕 B.失血过多 C.发烧昏 迷 D.卖血过多

6.《许三观卖血记》的体裁是

(2.00分)A.长篇小说 B.中篇小 说 C.短篇小说 D.散文 7.铁凝《孕妇和牛》的“孕妇”娘家原本住在

(2.00分)A.丘陵间 B.山里 C.平原 上 D.山前破

8.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主人公是

(2.00分)A.菊儿 B.老铁匠

C.黑孩 D.小石匠

9.在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与菊子姑娘相恋的是

(2.00分)A.小铁匠 B.黑孩 C.小石 匠 D.刘太阳

10.《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卖血的医院是

(2.00分)A.向阳医院 B.柏林医院 C.向东医 院 D.松林医院

11.“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此语出自

(2.00分)A.老者之口 B.脚卵之口

C.王一生之口 D.捡烂纸的老头之口

12.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内容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2.00分)

A.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时期

B.解放初期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时期

13.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多次出现“许三观对许玉兰说”字样,这样的艺术效果称做

(2.00分)A.反复 B.排比

C.重复 D.复沓 14.凝《孕妇和牛》的体裁是

(2.00分)A.短篇小说 B.散文 C.中篇小 说 D.长篇小说

15.小说《棋王》反映的社会背景是

(2.00分)A.文化大革命中

B.改革开放初 期

C.解放初期 D.民国时期

16.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创作于

(2.00分)A.一九八三年十一月 B.一九八二年十一月 C.一九八五年十一 月

D.一九八四年十一月

17.小说《纪实与虚构》的结构方式是

(2.00分)A.纵式 B.横式 C.纵横 式 D.散发式

18.小说《棋王》的“棋王”指的是

(2.00分)A.捡烂纸的老头

B.老者 C.脚卵 D.王一生

19.小说《纪实与虚构》的体裁是

(2.00分)A.短篇小说 B.中篇小说

C.散文 D.长篇小说

20.铁凝《孕妇和牛》的“牛”名字是

(2.00分)A.黑 B.小黄

C.黄牛 D.黑牛

多选题8题 每题3分 合计24分(总分24.00)

1.下面人物,在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出现的有

(3.00分)A.小石匠

B.黑孩 C.小铁匠 D.菊儿

2.下面人物,属于《许三观卖血记》主人公许三观的子女的是

(3.00分)A.乐乐 B.三乐

C.一乐 D.二乐

3.下面地名,在《许三观卖血记》出现的有

(3.00分)A.北荡 B.黄湾

C.上海 D.林浦

4.下列说法,符合小说《棋王》中王一生的有

(3.00分)A.棋呆子 B.是个不求进取的 人

C.是个知青 D.是个不务正业者

5.下面人物,在小说《棋王》出现的有

(3.00分)A.捡烂纸老人

B.脚卵 C.老铁匠 D.王一生

6.在小说《纪实与虚构》中,“我”找到仅有的两首诗是

(3.00分)A.《刺桐花》

B.《早起》 C.《晨起》 D.《泡桐花》

7.小说《棋王》中的王一生最关心的两件事情是

(3.00分)A.读书 B.睡觉

C.吃饭 D.下棋

8.下面人和物,出现在小说《孕妇和牛》的有

(3.00分)A.松树 B.碑楼

C.黄牛 D.石碑

判断题20题 每题1分 合计20分(总分20.00)

1.在《透明的红萝卜》中,小石匠和小铁匠对骂、对打,互不示弱。

(1.00分)错误

正确

2.《透明的红萝卜》着重表达的是感觉。

(1.00分)错误

正确

3.《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

(1.00分)错误

正确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教案 篇6

第一节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导读 教学目的:

1了解学习《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的意义、方法、要求等。2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外国文学知识。教学重点:

1学习《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的意义。

2古希腊神话的内容及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启发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的意义

外国文学是介于外国文学史和作品选讲之间的基础学科,是各国文化交流的产物。《外国文学名著导读》是《外国文学》主干课程之下的一门选修课程。

我国早在汉唐时代就与亚非国家进行交流,汉代文学影响了其他一些国家,周围国家的文化也影响了中国文化。佛经翻译的过程中,在我国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外国文学,这就是《本生经》、《所生经》。《本生经》是佛经中的故事集,收故事547个,作为一种宗教经典,对我国人民的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和老庄思想互相渗透,促成了玄言诗(魏晋南北朝)的兴盛,严羽、王土慎的神韵派诗歌理论也都是在佛经影响下形成的。

晚清闭关锁国被打破,中外文学空前交流,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传入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林琴南),翻译了各国小说200多种,开了翻译外国小说的先河,为中国人了解世界作了重大贡献。五四时期,新文化给旧文化以冲击,鲁迅、郭沫若不仅创作了大量著作,还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这些都为外国文学学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外国文学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与我国文学相比,只是大树底下一颗幼苗,也是我国文化大合唱中的最后一个音符,这是历史的安排。目前,世界大同,学习外国文学,研读外国文学名著,通过作品了解外国文化,以至通过文学了解其政治、经济状况,直到风土人情、心理状态等就显得更为重要,也更有意义。

二、学习方法

本课程属于理实一体化课程,但更强调学生的实践,教师主要教授读书的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鉴赏,互相交流互动,并能撰写相应的赏析文字。

三、《古希腊的神话与传说》导读

(一)外国文学的源头: “两希”:西方:欧美文学

古希腊——罗马文学;

东方:亚非文学

古希伯莱——基督教文学

(二)古希腊文学 1古希腊的地理环境

三面环海、多良港——海洋文明(蓝色文明);气候温和; 多产橄榄、葡萄——酒神崇拜。2 古希腊神话——人类童年之梦

文字记载的希腊神话最早见于荷马史诗,其后,诗人赫西俄德的长诗《神谱》对宇宙的起源和神的谱系作了最早的描述,成为后来希腊神话作品的底本。(1)古希腊神话的产生:大自然对人类充满了诱惑;自然灾难让人类充满了困惑。恩格斯:“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或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古希腊神话的内容: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a神的故事:开天辟地、神的产生以及谱系、日常生活

奥林匹斯神话系统十二主神:

①宙斯 ——众神之主,天空、雷电、乌云之神。

②赫拉——天后、妇女的保护神,掌管婚姻和生育。③波塞冬——海洋神、水神(宙斯的弟弟)

④哈得斯——冥王,财宝守护神,(宙斯的弟弟)

⑤阿波罗——光明之神、预言之神,青春、医药、畜牧、音乐等之神。太阳战车的驾驱者。

⑥阿尔忒弥斯——妇女之神、狩猎女神、月亮女神。⑦阿佛洛狄忒——美与爱的女神。

⑧阿瑞斯——战神,力量、勇武之神。

⑨赫菲斯托斯——火神,锻造、工艺之神,铁匠守护神。

⑩雅典娜——智慧女神,和平、法律、科学技术、劳动女神。赫尔墨斯——神使,商业、市场、旅游、交通之神、盗窃之神。狄俄尼索斯——酒神,戏剧之神 b英雄传说

主角:英雄是半人半神。他们是神与人结合所生的男子,个个都是智勇双全,有超人的力量。

主要故事:①大力士赫拉克勒斯建立了12件功勋的故事;

②伊阿宋夺取金羊毛的故事;

③忒修斯到克里特岛的迷宫中杀死怪牛的故事 ④俄狄浦斯的故事

(3)古希腊神话的特色 a神与人同形同性

b具有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

c想象丰富而美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d故事的内容和结构上有着很强的系统性

(4)古希腊神话的价值:

希腊人是相信命运观念的,这在神话中也有体现。但神话同时也表明他们不是匍匐在命运脚下的奴隶,而是一个珍视个人荣誉,强调人的抗争,热爱世俗生活,积极进取,崇尚英雄气节的民族。(5)影响:

希腊神话是把人放在中心地位的神话,凸显的是人的精神,回荡着昂扬、乐观、健康的现世气息,对其后的希腊文学产生了持久的影响。(6)地位:马克思曾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四、将自己喜欢的古希腊神话故事与同学交流共享。

五、课堂讨论: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不同。教师适时点评指导。

师补充讲解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不同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一)希腊神话产生的时代,希腊人信奉泛神论,多神教,不干涉人的思想自由,没有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部落的特点创作自己的神话。而中国,“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对中国人的思想的牵制,中国神话不得以丰富发展,反而有所散失。(《封神演义》)。

(二)希腊神话从英雄时代到公元前六世纪,文字记载不过几百年,容易保存下来,不易被篡改。而中国神话距文字产生年代久远,汉字出现后,奴隶社会的史官重纪实而忽视对神话的记载,一直到《山海经》《淮南子》《庄子》才有了零星记载,故不成系统。

(三)希腊神话走的是一条艺术化、文学化的道路,而中国神话走的是一条哲学化、历史化的道路,中国神话产生后,儒家对之进行了理性加工,认为是实用的东西,改成历史,帝王传,作为史料,去掉了富有艺术色彩的想象的成分,使神话失去了生命。而西方是作为一种文学素材来处理的,而中国是作为一种佐料,用来说明自己的哲学观点。

八、板书设计

必修1~5名著导读 篇7

一、填空题。

1. 《巴黎圣母院》最集中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 文艺观。

2. 堂吉诃德的朋友孙·加拉斯里为了挽救堂吉诃德,装扮成“ ”与他决斗。

3. 《三国演义》中表现关羽意志刚强、胆气过人、不惧疼痛的故事是 。

4. 《高老头》的作者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欧洲 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5. 请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 。

6. 《家》中的琴向母亲提出报考外国语专门学校,没有得到母亲的同意。她很失望,但当她看到《新青年》上刊登的 的台词后,受到了很大的激励,便不再感到绝望,决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

7. 堂吉诃德先后进行了 次游历,每次总是会闹出许多笑话。

8. 至孝,因曹操将其母骗到许都,他不得不离开刘备而归降曹操,临行之际,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9. 性格天真烂漫、不谙世事,因为与宝玉开玩笑,被王夫人骂做下贱,而投井自尽。

10. 1831年,雨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创作。作品中内外兼美的人物是 ,外丑内美的人物是 。

11. 曾经想以献宝刀为借口,乘机除掉董卓。

12. 被堂吉诃德夺了曼布利诺头盔的理发师,与堂吉诃德、桑丘就头盔还是铜盆、驮鞍还是马鞍的问题发生了争执,最后由 帮助调停。

13. 正如作者在原版序中所说,《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叙说人的“ ”的作品。

14. 觉民抗婚,躲到了同学家里,他和琴之间的消息由 来传递的。

15.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其中,有些人物已经成为不朽的典型,好像还活在人们生活中,所以人们常把有智慧的人赞为 ,把奸诈的人骂作 ,把量窄的人谓之为 ,把性烈的人赞为 ,把忠厚的人称作 ,把昏庸无能的人叫作 。

16. 一般认为 和《寒夜》是巴金的代表作,而他晚年所写的散文 ,则是真诚反思“文革”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巴黎圣母院》体现了雨果的“ ”原则,女主人公的美貌与男主人公的丑陋,女主人公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女主人公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都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对比。

二、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他终于看到纵队的前列从这条街进入广场,不一会儿,一大群人便挤满广场。但除了知道这是一群人以外,在黑暗中什么也看不清。”正是因为加西莫多看不清楚广场上的情况,才误以为他们是来加害爱斯梅拉达的。所以,当一大群人靠近圣母院时,加西莫多便拼死抵抗。(《巴黎圣母院》)

B. 高老头生病期间,雷斯多夫人来过一次,但不是来看望父亲的病,而是要父亲给她支付她欠裁缝的一千法郎的定钱。(《高老头》)

C. 元春的父亲是贾政,迎春的父亲是贾赦,探春的父亲是贾政,惜春的父亲是贾敬。(《红楼梦》)

D. 曹操小时候喜好游猎歌舞,继母见他整日游荡,非常生气,告诉了曹操的父亲,为此,父亲常责骂曹操。有一次,曹操在继母面前假装中风,继母忙去告诉曹操父亲。等父亲来时,曹操跟没事人一样,对父亲说:“大概是母亲不喜欢我,故意这样说我的吧!”从此,父亲不再相信继母的话。(《三国演义》)

2. 关于名著内容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赤壁之战中,黄盖使用“苦肉计”向曹操诈降。(《三国演义》)

B. 堂吉诃德把风车当作巨人,结果被风车的翅膀连人带马扫了出去,摔得狼狈不堪。他被经过的邻居看见带回了家,结束了第一次出游。(《堂吉诃德》)

C. 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大观园中的一个平凡劳苦的农家老妇,常被大家取笑戏弄的人是刘姥姥。(《红楼梦》)

D. 当爱斯梅拉达因为被指控使用巫术刺伤弗比斯而判处绞刑时,加西莫多从钟楼飞身而下,把她解救到教堂里,为保护她不受别人的侵害,他甚至不惜得罪了收养他的副主教克洛德。(《巴黎圣母院》)

3. 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指的是香菱。(《红楼梦》)

B. 孔明的空城计是在西城使用的。(《三国演义》)

C. 为了要受封骑士,堂吉诃德到城堡的院子里守夜,看护自己的甲胄。结果他被两名前来打水饮马的脚夫打伤了,因此堂吉诃德十分愤怒,他用乱石把两名脚夫打得鼻青脸肿。(《堂吉诃德》)

D. 依靠甘果瓦,克洛德顺利地把爱斯梅拉达从圣母院带出来。当他们到达格雷达广场的绞架前,这时爱斯梅拉达才清楚地看出拉着她一直逃跑的是克洛德。克洛德占有她的淫心不死,他再次威胁她,要她顺从自己。可是,爱斯梅拉达宁死不屈。(《巴黎圣母院》)

4. 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桑丘·潘沙是在矛盾对照中刻画出来的。他既咒骂倒霉的骑士,又崇拜主人的侠义行为;他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又抱着发财梦,一心想当海岛总督;他既善良、乐观、机智,又胆小怕事、狭隘自私。(《堂吉诃德》)

B.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林黛玉说的。(《红楼梦》)

C. “在这座犹如他生身之母的建筑中,他最爱的东西,能唤醒他的灵魂,使之展开一直不得伸张的翅膀的东西,能使他幸福的东西,莫过于大大小小的钟了。”加西莫多长大成人后,成了圣母院的敲钟人。因为丑陋,他不愿意把自己的脸转向世人。他有大教堂作伴就别无所求了。只有钟声能够让他快乐,而这是人们难以想象的。(《巴黎圣母院》)

D. 正月初八,高家年轻人安排了放烟火活动,包括高老太爷在内的长辈们拗不过他们的请求都来参加了。他们在移动的船上放烟火。淑英吹笛子,觉新拉胡琴,觉民唱歌,和乐融融。(《家》)

5. 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想联合吴国的力量击败曹操,周瑜给诸葛亮出了道难题,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给周瑜立了军令状,利用计谋,向鲁肃借了二十只船,船上装满了草人,在一个大雾天气,佯装进攻曹操,曹军利用弓箭进行攻击,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骗了曹军十五六万支箭。(《三国演义》)

B. 加西莫多敲钟之后,在塔楼上看到克洛德神色紧张地注视着圣母院门前的广场。穿着白色死刑犯袍子的爱斯梅拉达站在夜间匆忙搭起的绞刑架下,绞索套在脖子上,平静地等待着行刑的时刻。加西莫多不顾一切地从门内冲出,把姑娘抢进了巴黎圣母院。行刑的士兵惊魂未定,目瞪口呆地看着钟楼怪人独自一人劫持了法场。因为圣母院避难权的原因,士兵们不敢擅入。(《巴黎圣母院》)

C. 《红楼梦》中迎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红楼梦》)

D. 巴金的《家》细致刻画了鸣凤临死前的矛盾心理和求助无门的痛苦,既表现了鸣凤对罪恶世界的恨,又表现了她对觉慧的真挚的爱。(《家》)

6. 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伏脱冷用直露的语言明确地告诉拉斯蒂涅,在巴黎的社会里要走正直的道路,靠个人用功是行不通的。(《高老头》)

B. 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及两员大将。张飞自告奋勇前去杀敌。曹操十分欣赏,为张飞倒了一杯热酒,张飞说:“等我杀了华雄回来再喝吧!”说完,出去迎战,等砍下了华雄的脑袋回到军营,杯中的酒还是温的。(《三国演义》)

C. 鸣凤的死很快被高公馆的人忘记,而觉慧却忘不了,因为他的自私,他没能把心爱的人留住。他这时才发现平常老是训斥大哥没有胆量,其实自己也是一样。(《家》)

D. 《堂吉诃德》运用喜剧的手法塑造堂吉诃德的形象,把人物放在一个个不同的情景之中,用讽刺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的荒唐行动,造成喜剧效果。小说还着重描写人物行为的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的矛盾,揭示其悲剧性的内涵。(《堂吉诃德》)

7. 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的主题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封建叛逆者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败、罪恶的社会现象和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红楼梦》)

B. 桑丘是一个朴实善良、机灵乐观、目光短浅、自私狭隘的普通农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堂吉诃德的精神感化了他,在陪伴堂吉诃德游侠的过程中,他的心胸开阔起来,展现出了美好的品德和才能。(《堂吉诃德》)

C. 刘备带领关羽和张飞来到曹操处,希望能为讨伐董卓出一份力。曹操派关羽攻打董卓的义子吕布,两人打了几十个回合都没有分出胜负,刘备和张飞也来联合夹击吕布。这就是著名的“三英战吕布”。(《三国演义》)

D. 国王的侍卫弓手抱着一根长梁撞向教堂门的同时,数不清的大石头从上面高处雨点般地落下,向进攻者砸来。原来这是加西莫多在向弓手们投的石头,他的这一抵抗使弓手们愤怒不已。(《巴黎圣母院》)

8. 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琴在《黎明周报》上发表鼓吹女子剪发的文章,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但是,她自己没有足够的勇气加入到剪发的行列中来。琴因此感到羞愧。(《家》)

B. 宝玉挨打之后,黛玉来看望,抽抽噎噎的说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红楼梦》)

C. 《巴黎圣母院》突出地表现了灵与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以矛盾主体的覆灭,以及他人的无辜受害而告终。(《巴黎圣母院》)

D. 《堂吉诃德》文字活泼,语言流畅、生动,大量运用了民间谚语,如“单有一只燕子,还算不了夏天”等。作家运用这些谚语讽刺了可笑的事物,肯定了积极的思想。(《堂吉诃德》)

9. 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家》的艺术结构类似《红楼梦》,以觉慧等几个年轻人的爱情和生活追求为情节链条,全面展示了一个大家庭的衰亡过程。(《家》)

B. 刘备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到任四月,督邮来县巡视,刘备出城迎接,极为谦恭,而督邮却非常傲慢,并捏造“县尉害民”之罪,存心陷害。关羽、张飞二人知道实情后,大怒,当着众多百姓,扯下柳条,痛打督邮。直到刘备赶来,急喝关、张二人住手,督邮方得逃命而去。(《三国演义》)

C. 当但斐纳告诉高老头,纽沁根同意她和拉斯蒂涅自由来往的条件是不得向他要陪嫁钱时,高老头告诉但裴纳:“钱是性命,有了钱就有了一切。” (《高老头》)

D. 抄检大观园时,周瑞家的在迎春的丫鬟司棋箱子里抄出男人的东西,一个同心如意以及潘又安给她的一封信,司棋被撵出大观园。(《红楼梦》)

10. 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高老头的丧事是由拉斯蒂涅来操办的,他的女儿女婿只派了两驾空车跟在灵柩后面。(《高老头》)

B. 觉慧热心地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他对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趣愈来愈浓,跟他的家庭离得愈来愈远,即便是与觉民,也有了距离。(《家》)

C. 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一方面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行为荒唐鲁莽;另一方面,他奉行的是一种崇高的原则——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堂吉诃德为了维护真理奋不顾身,是一个悲剧性与喜剧性相结合的形象。(《堂吉诃德》)

D. 赤兔马原是西凉宝马,董卓因劝降吕布而将赤兔赐之。吕布败守下邳时,部下盗得此马献给了曹操。后来曹操又把它赠给关羽。关羽被杀后,赤兔马被马忠获得,献与孙权,孙权即赐马忠骑坐。而赤兔马不愿为其所用,被马忠所杀。(《三国演义》)

11. 下列有关中外名著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描写细腻、深切、感人,如鸣凤投湖自尽前无比痛苦、怨愤的心理独白,梅与瑞珏两位善良的“情敌”谈心时彼此灵魂的剖露等。

B. 爱斯梅拉达被误认是攻打巴黎圣母院的幕后主使,最终被判以绞刑。荷兰塔里的隐修女居第尔并不知道她是自己的女儿,反而感到一阵复仇的狂喜。

C. 王夫人想了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贾府迎娶宝钗为失玉后变得昏愦的宝玉冲喜。娶亲之时,黛玉却在焚稿断情,绝命之时只有迎春在侧,凄绝惨绝。

D. 平定黄巾军后,刘备任安喜县尉,恰逢督邮巡行至县,作威作福,逼勒县官吏。关羽见后大怒,将其扯到县衙前马栓上绑住,折下柳条痛打。

三、简答题。

1. 《家》中有段话:“觉民一个人在花园里踱了几个钟头,他问自己:‘屈服呢?还是奋斗到底?’这个时候他有点踌躇了,因为决定了怎样行动以后便没有挽回的余地。”请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觉民“有点踌躇”?事情的经过怎样?(100字左右)

2. 请简述《巴黎圣母院》中隐修女失去小爱斯梅拉达的故事。(100字左右)

四、运用题。

1. 为了打造“书香校园”,某校开展了阅读名著系列活动。下面是某班同学写的两段名著导读推荐词,这两段推荐词在语法、逻辑、句式、文学常识等方面存在一些错误,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论语》·推荐词】

它是散文的典范,文化的经典,智慧的宝库。它用智慧把一道道尘封的门开启,用教诲铸造了一柄柄锋利的斧;于是,千百年来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往往在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总是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 ;

(2) 。

【莎士比亚作品·推荐词】

它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几百年来,莎士比亚那魅力无穷的戏剧和小说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代读者。他笔下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情节、华美灿烂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他的作品放射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

(3) ;

(4) 。

2. 品读名著名段。

觉慧走到琴的旁边,问琴道:“琴姐,你觉得有趣吗?”“我不觉得有什么趣味”,她淡淡地答道。“你看了,有什么感想?”觉慧不肯放松地追问了一句。“没有感想,”依旧是简短的答语。“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觉民在旁边接口说下去。“你们当真一点也不感动吗?”觉慧严厉地问道。觉民不明白他的意思,便掉过头看他一眼,不以为然地说:“这种低级趣味的把戏,怎么能使人感动?”“难道人就没有一点同情心吗?”觉慧愤愤地说。“你说得太过火了。这跟同情心有什么关系?五舅他们得到了满足,玩龙灯的人得到了赏钱。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还不好吗?”琴发表她的见解道。“真不愧一位千金小姐,”觉慧冷笑地赞了一句,“像你这样聪明的人也看不出来。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吗?你以为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乱烧吗?这样开来你的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嘞!”

(摘自巴金《家》)

(1)这段对话是针对一件什么事情展开的,请简要概述。

(2)对于这件事情,琴姐、觉民、觉慧三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上一篇:精彩一瞬间作文下一篇:初二期中总结反思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