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活化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共14篇)

生活化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篇1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课堂。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特别符合初学化学的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到新的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这些素材可以来自:

1.化学史实、故事、新闻报道

化学史实记载了化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它不仅揭示了知识本身,还渗透着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以及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因而是很好的教育素材。课堂上一个动人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都会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之中。例如当讲到《生活中常见的盐》时,引入了中国化工实业家侯德榜博士的事迹和《三国演义》中哑泉和药泉的故事;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1854年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

而新闻报道直接来自现实生活,更赋有时代气息和挑战性,一些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发的事件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素材。如12月2日成都新闻报道:四川屏山县三名村民烤火取暖意外中毒死亡,经检验为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从而引出完全燃烧的意义和措施。这些真实的事件可以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化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2.实物、图片、影视、录像等资料

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实物、图片,可以将化学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化学与材料”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寻找身边的这些材料,比较各种材料的性能,进而了解它们的用途。利用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钛合金材料可用于制造航天航空器等内容的图片,可以让学生了解材料科学,一下子缩短了高科技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在“水的组成”中,放映四川汶川大地震有关资料。在遇难同胞中,有很多人不是被石块压死,而是在废墟里漫长的等待中严重脱水而死,说明了水对于我们生命的延续是如此的重要。另外,一些影视作品、科教片也可以提供更生动形象的素材,并且具有探索、发现意义,如中央电视台第10套中的《探索发现》、《走进科学》等节目。

3.自然现象、生活、生产实际、现代科学技术新发展

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生活小常识,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也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内容。例如在讲到空气污染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探究,还可以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譬如酸雨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等。。在学习“酸碱盐”时,可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小窍门创设教学情境,如,“如何除去鱼胆的苦味”、“为什么有的馒头松而多孔”等。在讲授“白色污染”时,可根据生活中事例引入,如从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强制执行“限塑令”等。

生活化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篇2

1 物质的量的概念是分析化学中滴定分析法计算的基础

无机化学中物质的量计算公式为,其中各符号的含义,单位和计算方法,以及在化学反应中,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系数比等于物质的量的比的理念,是掌握分析化学滴定分析万法必备的知识点。

例如,在酒定分析中,用标准溶液 (酒定剂T) 去酒定被测物质 (A) 溶液时,反应物之间是按照以下化学反应计量关系相互作用的。

当酒定达化学计量点时,即 tmolIT恰好与amolA完全反应时,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即

2 溶液的浓度是分析化学定量分析计算的依据

物质的量的浓度、质量浓度和质量分数是无机化学的重要知识点。在分析化学中, 物质的量的浓度常用于表示标准溶液的浓度;质量浓度常用于表示液体样品的含量, 如水的硬度的测定等;质量分数常用于表示固体样品的含量, 如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等。

3 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是分析化学中配制标准溶液的基本实验技能

分析化学中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运用了无机化学的知识, 例如, 用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时, 将基准物质称量、溶解和转移后, 需定容至容量瓶中后混匀待用;用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时, 将固体溶质称量和溶解后, 需转移至试剂瓶中混匀待标定, 而不需定容。

4 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是分析化学中滴定分析法的核心

在滴定分析中广泛应用了无机化学的酸碱反应、沉淀反应、配位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酸碱滴定法是以酸碱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是滴定分析中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 广泛被用于测定酸、碱以及能直接或间接与酸、碱发生反应的物质;沉淀滴定法是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主要应用的是银量法, 可以测定无机物中的卤离子和银离子;配位滴定法是以配位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利用配位剂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特点测定金属离子的含量;氧化还原滴定法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直接测定某些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物质的含量, 也能间接测定某些能与氧化剂或还原剂发生定量反应的物质的含量。

5 分析化学中滴定分析法均应用了无机化学的离子反应原理

酸碱滴定法中强碱与强酸的滴定, H++OH-=H2O;沉淀滴定法中的银量法, 、其中X-包括Cl-、Br-、I-、CN-、SCN-等离子;配位滴定法 (M代表金属离子, Y代表配位剂) ;氧化还原滴定法中高锰酸钾法测定H2O2的含量, , 以上各种滴定分析均运用了离子反应来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定量关系, 正确书写这些化学反应的离子反应是进行定量计算的前提。

6 氧化还原滴定法、酸碱滴定法和配位滴定法运用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

氧化还原反应速率通常较慢, 升高溶液的温度、提高反应物的浓度或降低生成物的浓度、添加催化剂等方法, 利用了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氧化还原反应符合滴定分析对反应速率的要求。酸碱滴定法中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变色范围, 利用了有机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配位滴定法中EDTA的解离平衡, 均利用了化学平衡的有关理论。

7 盐类的水解、缓冲溶液等电解质溶液的有关知识是学习分析化学中酸碱滴定曲线规律的理论基础

强酸滴定弱碱的滴定曲线的突跃范围比强酸滴定强碱的滴定曲线的突跃范围小的主要原因有, 强酸滴定弱碱生成强酸弱碱盐发生了盐类的水解, 并且强酸弱碱盐和弱碱形成缓冲体系造成的

8 学习分析化学中色谱法需要的无机化学知识点

在学习吸附色谱法时需具备吸附、解吸附的知识;在学习分配色谱法时需具备利用溶解度不同实现分离的知识;学习色谱过程机制时需具备相似相溶原理、萃取的概念。

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篇3

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课程,教师在担任化学学科内的授业、传道、解惑职责的同时,也要注意将德育与化学学科有机融合,在日常教学中担任起德育辅导的任务。笔者通过化学课堂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希望利用化学本身的学科优势加之德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在促进学生知识积累和增长的同时,增加学生做人的德育储备。

新课标中德育处于重要的地位,课标具体要求各传统学科教学不仅要完成学科内的教学内容传授,同时也要加强学科内德育的渗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把化学学科的事例以及化学相关的故事穿插于德育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在学到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受教育的程度,从而激励学生的成长,树立远大理想,最终变成社会的有用之才。

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化学科学是专业化的唯物主义科学学科,如果在教学中只关注科学本身而对学生缺少人性化的关怀和教育就会让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中变得冷漠、没有人情味、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的学生缺少对社会公共问题的关注,进而培养出一个纯粹的知识机器,而不是一个胸怀祖国和社会的接班人才。为了避免造成化学学科教学唯科学化倾向,可以在化学教学中增加对学生人性化发展的关注,巧妙地完成德育的教学目的,即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与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化学的学习并不是单纯地、机械地学习化学知识,而是通过化学知识的储备提升未来工作和生活中解决社会相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增加德育内容的渗透,能够培养学生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一)关注学生内在德育需求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关注学生内在的德育需要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德育的渗透可以让化学课堂上学生回归生活,并且学会知识的同时更学会了做人。学生被作为教学的主体,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会获得认可、成长、尊重和体验成功、展现自我价值的追求。让学生用道德的方式体验、感悟、享用和创造生活,最终获得自我的肯定,实现德育的终极追求。

(二)营造积极氛围

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要善于利用具体事例和名人故事等创设德育情境,营造德育的积极氛围,情境创设的种类可以分成故事情境、史实情境、实验情境、生活情境、文学情境、生产情境等。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来自家庭、学校、社会、自然以及网络等不同的渠道。学生根据这些贴近生活的情景产生心灵的触动,引起情感共鸣。通过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关注,能够形成一定的判断力,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重视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互动可以对学生的道德品格带来影响,个体学生在群体的互动、合作和探究中一定会受到来自于他人的情感影响,有助于学生在群体间形成良好、积极的道德品格。通过合作、讨论学习给学生带来一种共同承担和共患难的学习经历和体验,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内心的交流与碰撞,感受到被他人接受和认同带来的自信与自我意识,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思想观念通过集体学习的冲击和刺激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学生一定会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等学习方式体验到成员之间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参与意识,最终获得人格的发展和升华。

(四)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德育素材

德育是一颗有生命的种子,必须生长在适合其发展的土壤之中才能终有所获,因此化学教师想要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必须深入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素材,从而找到德育与化学教育的结合点,从而深化德育的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拓宽德育素材:

1.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化学教学中究竟哪里可以作为德育融入和渗透的切入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只有把化学课堂当成教学的阵地,针对教材的内容多想、多思、多悟才能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例如苏教版化学必修1中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分类,在向学生介绍氯气的毒性时,可以从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故事背景入手,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化学与人类的关系,最典型的案例便是二战时期德军大量地使用氯气做成的化学武器进攻法国军队所在的阵地,结果造成法国士兵的极大伤亡。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当时的历史资料及图片,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当时的悲惨情景。通过这样的故事介绍可以让学生深刻了解氯气的化学性质,也能让学生明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理念,学生会深刻感受到化学科学也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如果使用不当,同样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学生会渐渐具备热爱和平的良好道德素养。

2.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化学教师把德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之中,要跳出德育只是跟学生简单说话或者讲述道理的误区,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可以渗透德育的内容,例如教师的备课环节、习题的编写和组合环节、作业的批改环节以及与学生的交流之中都可以渗透德育。

(1)备课过程中德育思想的体现。教师的备课过程也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情况制定教学策略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仔细考虑能够用到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教学环节可以优化。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到哪些环节可以实施德育教育的渗透,并且在备课环节中做好德育素材的充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德育意识,才能够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将德育落到实处。

(2)习题制作中德育理念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练习题结构与层次上的设计上体现人性化关怀和增添情感色彩,避免冷冰冰的提问和设计,可以设计由基础巩固题到能力题的层次过渡。教师针对课后习题进行了层次性设计,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这样的课后习题还没有逃脱传统的试题色彩,看起来只是试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与德育关系甚远。因此,可在习题设计中体现对学生的道德态度、道德情感以及价值观产生方面,进行一定的设计,从而对学生的品德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例如,试题之下加上了这样一段话:当你从以上几道试题中拾起成功的笑脸时,你已经顺利达到了本阶段的高峰。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向下一个目标迈进吧!

这几句看似普通而又简单的话语已经改变了冷冰冰的、没有感情的化学试题,虽然简单但是却表达出对学生的鼓励和关爱,学生体会了这些话语的用心良苦时,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变得对化学以及化学教师更有感情,慢慢消除对化学的恐惧,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3)作业批改中德育因素渗透的体现。学科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此课后作业的批改便成了教师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媒介。在作业的批改中也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教师对于高质量完成的作业会写上“好”字,并且对“好”字进行统计,作为学期末综合评价的一个依据,但是针对完成质量一般的学生,教师不要出现不冷不热的评价,可以给出更多的鼓励话语,例如“水滴石穿、厚积方能薄发”“脚踏实地,方能鹏程万里”,这样的评价既能给学生带来鼓励,又不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通过仔细的琢磨和反思一定会取得相应的进步。

(4)与学生交往中德育的渗透与感染。现阶段的学生具有心理不成熟、易任性、冲动的特点,做事缺乏理智,在学习中克服障碍的信心和意志也不够坚定。很多时候容易产生自我放弃和放松的心理,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一定要给学生创造强大的“动力补给系统”,帮助学生及时地恢复自信,鼓起学生的勇气,在不断纠正学生缺点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正能量。

(五)适时把握德育时机

在化学的教学课堂,把握好德育渗透的时机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灵活运用渗透方法。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绝不能仅仅为了完成课标任务生搬硬套、死板教条,一定要在教学中把握好适当的度。德育在化学中的渗透如果采用了恰当的、灵活的方法,就可以收到水到渠成、潜移默化、不着痕迹的效果,从而改变刻意、不自然的局面。灵活方法的运用可以让德育与化学教学做到平滑过渡,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不经意间受到了德育,从而达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2.抓住合适的时机。一是迅速抓住学生的关注点,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判断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点,学生如果表现出极高热情或者特别关注的时候,就是教师渗透德育的最好时机;二是教学要融入学生的情感,教师对学生以及化学学科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德育的教学效果,如果能够融入学生细腻、丰富的情感世界就会帮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曼妙的魅力所在,促进学生养成化学的求知精神,学生一定会全身心投入未来的学习生活。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在学生追求个性和差异的年龄阶段,教师要改变统一衡量标准下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尽量找到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优点,找准合适的德育时机,采取合适的方法。

在化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师是主要因素,教师的人格修养、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只有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加深对德育的理解,才能与学生“教学相长”,通过自身人格和品格的改善为学生做出榜样和示范。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通过全方位的教学策略来实施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教师以教材为基础,全方位地寻找切入点,才能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

生活化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篇4

通过实地抽查,发现本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趣味性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等现状并不乐观,而对身边的相关乡土资源却别有情感.提出通过巧妙地运用学生周围的地方教学资源并渗透到化学教学中.能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作 者:陆光海  作者单位:三都县三洞中学,贵州三都,558112 刊 名:化学教学 英文刊名:EDUCATION IN CHEMISTRY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G633.8 关键词:乡土   课程资源   化学教学   渗透   现状   对策   尝试  

★ 火灾事故调查报告

★ 高一世界史学前调查及其对策

★ 出现问题承认解决范文

★ 火灾事故检讨书字

★ 重大火灾事故报告范文

★ 煤矿火灾事故反思范文

★ 洛阳市区固体废弃物调查及防治对策

★ 工作出现问题的检讨书

★ 无线网络身份验证出现问题解决办法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篇5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柳陂镇柳陂中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目标的设置得到了全面的改善,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以努力沟通师生间、学生间的感情。本文以师生共同学习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进行概述。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他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例如,在教学中,在讲“元素化合物”内容时,可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事物上,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

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案例: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中,讲到一氧化碳的毒性时,可以进行如下提问:(1)据统计每年因为煤气中毒的人近1000人,根据你们的知识,你们知道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2)日常生活中哪些会产生煤气?(3)遇到煤气中毒的人怎么处理?(4)日常生活中怎么预防煤气中毒?(5)通过化学学习你学到了哪些保护生命健康的知识?

分析:通过5个问题,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让学生来回答,有成就感,同时也促进学生课外多阅读,多学习。特别是第5个问题,让学生明白,通过学习知识,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而且还能知道很多保护自己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护生命健康比考上高一级学校更重要。

总之,情感功能运用得当,课堂气氛良好,师生感情相通,教师教得高兴,学生学得快乐,从而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学生的情感得到健康发展。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 篇6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身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所需要的原料、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和保持体温恒定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食物供给的。粮食、食用油、蔬菜、水果、肉类、禽类、水产品、蛋类、乳类、糕点、糖果、罐头、饮料、豆制品、调味品等都属于食品。我国的食品不但品种繁多,而且食品加工和烹饪技术更是独树一帜,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创造和积累的成果。

食品安全是一项关系国际民生的“民心工程”,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障食品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各个环节都要抓好;从政府到企业到消费者,人人都要明白,家家都要参与。近年来苏丹红和三聚氰胺、毒豆芽等事件的恶劣影响,使广大消费者至今仍心有余悸。因此,必须严厉打击破坏食品安全、危害人民健康的行为,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由于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行业起步较晚,技术和法律法规都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例如苏丹红、甲醛啤酒、瘦肉精、蔬菜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另外由于人们食品安全知识匮乏,食品安全意识薄弱,诸如食用河豚鱼、半熟扁豆、毒蘑菇而中毒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虽然有些不安全因素并非是消费者本身可以控制的,但是如果在消费食品的过程中我们拥有足够的食品安全素养,那么我们就能加强自我保护,从而将食品风险降到最低。

在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公民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公民主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来获取食品安全知识。而在日本和美国,食品安全教育早已经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在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中都有涉及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1]。因而在我国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势在必行。特别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加强对未来公民的食品安全教育。而我们分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就会发现新课标内容标准中含有大量的食品安全教育素材。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是很有意义的。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2.1 与新化学课程理念一致

现在教育界谈论最多的就是“化学为大众”,“国民的化学要解决国民的问题”这一命题。今日世界各国的化学教育,尤其是基础化学教育都十分关注每个公民每天都接触到的营养和食物、环境保护、水资源和能源、材料和资源等诸多所谓的“公民问题”[2]。我国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也将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做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都具备生活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食品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是公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因素,甚至是保障公民生命与健康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食品安全素养也应该是公民必备的一种科学素养。由此可见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

2.2 化学课程含有大量食品安全教育素材

食品安全的隐患源主要是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化学因素[3]。物理性因素

主要是指动植物食品原料在收获或生产过程中混入一些杂质、杂物。生物因素主要是指食源性致病菌、毒素等。如禾豆科植物中的氢氰酸、发芽马铃薯中的龙葵碱、畜产品中的肝脏毒素。化学因素主要指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添加剂等。如植物的除草剂、杀虫剂,动物的生长过程中的生长调节剂(如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等等。英国学者Fisher对当代发达和较发达国家提出的一张饮食风险清单,包括了11项饮食风险,六大类问题(见表1)[4]。从表中可以看出,化学因素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已不再满足吃饱、穿暖的最低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更关注营养问题、健康问题。化学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广泛的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近年来食品的生产、加工、保存方面等出现了一些引起人们惊慌的热点问题。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课题。

一、初中化学学科特点及渗透食品安全的意义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初中化学的教学和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认知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把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启蒙性、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和综合性。基础化学教育都十分关注每个公民每天都接触到的营养和食物、环境保护、水资源和能源、材料和资源等诸多所谓的“公民问题”。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都具备生活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食品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是公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因素,甚至是保障公民生命与健康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食品安全素养也应该是公民必备的一种科学素养。由此可见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

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途径

1、借助重大事件来渗透

食品安全的隐患源主要是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化学因素,化学因素主要指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添加剂等。“民以食为天”,人们一日三餐的安全问题无疑是头等大事,近来不断出现的例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西瓜膨大剂、饮料中“起云剂”等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对于饮食缺乏安全感,另外由于人们食品安全知识匮乏,食品安全意识薄弱,诸如食用河豚鱼、半熟扁豆、毒蘑菇而中毒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虽然有些不安全因素并非是消费者本身可以控制的,但是如果在消费食品的过程中我们拥有足够的食品安全素养,那么我们就能加强自我保护,从而将食品风险降到最低。

2、借助课堂利用课本知识来渗透

在初中化学中,教材从一开始就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农药化肥,提出绿色化学的概念,在化学肥料一节中又反复强调农药化肥带来农作物高产丰收的同时提出了对农牧渔产品和水的污染问题;因为环境污染是饮食风险的六大类问题之一,很多环境保护的知识也都隐含着食品安全知识,如 “绿色食品”往往与环境绿色化联系在一起。

在《化学与生活》一单元中,又分出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两个小节,要求学生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类、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亚硝酸钠等)有损

人体健康,如铝、汞、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氯化钠与人体健康、油炸食物不宜多吃;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3、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如今中学化学教育注重“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对于化学中的食品安全教育来说,这一理念也非常重要。食品安全教育应注重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如在讲《生活中常见的盐》时,指出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可以从我们吃的蔬菜引入课题。蔬菜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由于土壤化学成份的缘故,使某些蔬菜如芹菜、韭菜、菠菜、卷心菜、莴苣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特别是在腌制不透或腐烂变质的蔬菜中,硝酸盐含量更高。硝酸盐本身对人体毒性不大,但它在人体中经肠道细菌还原为致毒的物质——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能作为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如香肠等的生产中使用可保持肉制品的亮红色泽,抑菌和增强风味。但摄入量有严格限制。因为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使血细胞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运氧功能,致使组织缺氧而中毒。另外,亚硝酸盐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也能转化为具有致癌作用亚硝酸胺。学生学完该知识后,就能将这些知识应用生活中。如在生活中不食色泽异常的肉制品,变质陈腐的蔬菜和腌制不透的咸菜,多吃新鲜的食品。

4、借助化学实验来渗透

在实验室,可以利用甲醛浸泡食物,可以利用硫酸铜浸泡棕叶,可以用二氧化硫熏制干辣椒,让学生亲眼目睹变化过程,加深印象,并能初步掌握识别方法。

5、借助实践活动来渗透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教材中选学、阅读资料等介绍的具有生活性常识性、高科技性的内容,同时,还应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关注与化学有关的内容,并且能从化学的视角分析思考和评价。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解释和处理有关生活及安全问题,逐步做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应用。

三、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知识的一些启示

1、辩证看待食品添加剂 提到食品添加剂,有人就认为很可怕,其实,在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中,用量标准是最重要的,只要在规定范围之内,应该是安全的;另外一些植物催熟剂,如乙烯利早就应用于农作物生产上,西瓜膨大剂应用较多时西瓜自身会爆裂而不会伤及人体健康。使用大量催红素催熟的西瓜,口感肯定比不上自然成熟的西瓜,西瓜的维生素、微量元素也会遭到破坏。更为重要的是,剂量较大的催红素还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长期食用大剂量催红素催红的西瓜,还可能引起肝肾以及脑部损害。

2、重点在渗透,关键在方法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这里只是粗浅的提出了一个理念,至于在具体操作中如何渗透,我们可以在课堂,在实验室,在考试题中,在闲谈中,也可以是一个辩论活动,还可以以漫画形式,短信形式均可,不在于形式的统一,而在于认识的深刻。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化学,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改善人们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

生活化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篇7

一化学教学中引用中国诗歌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不仅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 而且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向占有特别显著的地位。事实上, 诗歌也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好素材, 可以说, 诗歌是点燃人文精神的燎原之火, 是承载人文精神的时代之舟, 也是继承与生成人文精神的力量之源。正因为诗歌的重要性无与伦比, 假如我们能在化学课堂上适当引用诗歌来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那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1.结合诗歌, 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复习“物质的主要成分”这块内容时, 老师可结合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出题, 要求学生指出诗句中的“丝”和“泪”分别指什么[2]。接着老师可与学生一起作一归纳:蚕丝、毛发等成分是蛋白质, 而人造丝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蜡烛的成分是高级烃。这样, 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的主要成分有了系统记忆, 而且通过再次对诗句的品味, 学生会进一步体会到那种无尽的付出和无私奉献精神, 它将激励学生奋发图强, 鼓舞学生的斗志, 使学生悟出人生的意义……

2.创作诗歌, 培养学生正直诚实的品德

在课堂内外, 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创作诗歌, 归纳所学物质的性质、用途等。譬如“天平”, 有学生这样写道“生就无私的铁面, 连‘丝毫’在你面前都感到紧张, 短斤少两岂能蒙混过关。庄严的平衡却布满了敏感的神经, ‘实事求是’的砝码在这里摆放, 科学需要严格的精神, 实验数据就是最大的力量。”这种诗歌集趣味性、知识性、文学性于一体, 使学生再次体会到必须踏踏实实学习, 堂堂正正做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二化学教学中穿插化学史实

化学史实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情感, 把化学中有些枯燥无味的内容人文韵味化。以下从两方面论述:

1.用化学科学发展进程激励学生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新时期的教育把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放到了重要地位, 而化学教育正可以把传授科学知识与加强历史使命感相结合, 用化学科学发展进程激励学生。

比如, 在学完硫磺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后, 老师会介绍硫磺的一个用途——用于制造火柴。这时老师可饱含民族自豪感地告诉学生我国在公元577年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火柴, 几乎比欧洲早1000年。多数同学都会对此感到异常兴奋, 因为所有同学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 但知道火柴也起源于中国的学生不多。课堂上这样的一个“题外话”既巩固了所学的硫磺的用途, 又使学生对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2.用化学家完美人格感召学生

化学家活动的历史构成了化学的历史。诸如科学家为科学而奋斗终生甚至献身的事例数不胜数, 他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介绍相关科学家的感人事迹, 让学生向他们学习, 学习他们高尚的品德, 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认真。

例如要上气体摩尔体积一节中的阿伏加德罗定律时, 老师可让学生先前查阅阿伏加德罗的事迹。第二天上课时可选若干学生上台汇报。最后老师概括阿伏加德罗的生平:最先开始攻读法律, 16岁时获得法学学士学位, 20岁时获得宗教学博士学位。因为厌倦喋喋不休的争吵, 24岁时他开始研究物理、化学、数学和哲学。从一个律师成为一个科学家他作了很大的努力。他渊博的知识来源于勤奋的学习。虽然那样的讲解可能会占用课堂的一些时间, 但磨刀不误砍柴工, 它能给那些学习不努力, 成绩不好却老是把原因归咎于基础不好的同学敲响警钟;同时也给那些基础不好, 但学习勤奋的同学带来信心, 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三化学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

在教育中, 结合生活实际, 加强环保教育, 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化学是所有科目中与生活最密切相关的, 我们要充分利用并发挥这一优势。

1.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学环境保护这一节时, 老师可以提及学生最为喜欢的品牌之一耐克。告诉学生美国耐克公司首席设计官约翰·霍克为了使制鞋业成为绿色工业, 在不断开拓创新, 潜心开发新的制鞋材料, 他的原则是设计新型鞋时, 要尽量忘掉胶水, 胶粘剂, 塑料和其他有毒化学物质。他正设想用有机棉线代替胶粘剂, 用天然材料鞋后跟代替杯型塑料鞋后跟, 用竹子纤维填充料代替泡末衬里填充料。因为学生喜欢耐克, 也喜欢他的首席执行官, 他们会感到应该以他为榜样。这样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不再是口头上说说, 而是在潜意识里产生。

2.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学习环境这一课时, 老师可富有感情地向学生朗诵唐代大诗人张志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 一幅撩人的自然美景便出现在脑海中。接着老师再引用辛弃疾的《西江月》,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同学们的脑海中又出现另一副画面:田野散着稻花的清香, 青蛙在歌唱着丰收的年景。同学们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中, 这时老师可稍沉默片刻, 继而话锋一转, 用“然而”引出如今地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灾难:大气污染加剧, 水污染严重。臭氧空洞, 酸雨、温室效应……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最后多媒体播放MTV音乐“Save Our Soul (拯救生命) ”, 让学生产生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共鸣。通过比较前人美好的生活环境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 给学生敲响警钟, 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保护环境, 提高人的自觉性。

总之,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 我们的化学教育也应与时俱进, 不仅传授科学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 使学生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术, 而且应该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贾金玲.加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2) :145.

加强生命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篇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让学生重视生命,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珍惜和尊重他人的生命,培养对他人及社会的爱心等生命教育内容时,化学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生命满不在乎,理所当然地享受生命,看不到生命的艰辛与伟大。近几年,媒体关于中学生轻生的报道越来越多,越来越叫人触目惊心,它实质上折射出青少年自身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弱化和丧失,它隐含着相当部分当代青少年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降。目前学校和社会对学生在学习上施加了较多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愈演愈烈,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每天在题海中挣扎,在分数中沉浮,尤其是乡镇学校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忽视他们人格发展的现象极为普遍。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他们面对挫折和打击,缺少耐挫力和容忍度,轻则产生心理问题,重则自甘堕落,走向不归路。可以说当前生命教育缺失现象既有学校又有家庭、社会的原因;既有课程、课堂教学又有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原因;既有社会现实又有中华传统教育方式的原因。所有这一些,都说明了在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出生命误区,使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很有必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脆弱,让他们敬畏生命;明白生命的不可逆,让他们珍惜生命;开展合作性实验,让他们尊重生命;变幻多彩的实验现象,让他们欣赏生命。只要你用心,化学中的生命教育无处不在。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增强生命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化学教学的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化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化学是以物质及其变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化学学科不仅蕴涵着丰富的生命因素,也蕴涵了人类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教育的许多内容与我们化学课的教学内容是相一致的。但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地挖掘和强调,学生可能不会主动意识到。

化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其内涵。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笔者特意提到了“钋”这种元素,介绍了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她把经过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同时也介绍了居里夫人曲折的人生。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社会责任感,也启发学生如何让生命焕发光彩。诺贝尔、侯德榜、门捷列夫等都是课内或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化学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让学生理解这些名垂千古的人物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用他们的人格精神来影响学生。

在化学实验中也蕴藏着丰富的生命资源。我们知道,在事故面前,人类是如此地不堪一击和脆弱,要让学生珍视生命,保护生命,明白生命是不可逆的,不可再生的。在化学实验中,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一定要做好预习工作,牢记实验的注意事项,学会保护自己与他人。化学实验的另一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与他人相处,才能懂得尊重他人。

利用与教材密切相关的自然、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生命教育。对生命造成危害的事件,如化学品泄漏、化工厂爆炸、随意排放化学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都可作为珍视生命教育的例子,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三、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措施

1化学教师首先要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

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的。首先,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教师为教育注入生命的激情时,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悟生命,让生命之花更加缤纷烂漫。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用自己的生命激情去激励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其次,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主体的人来对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关怀人的成长为目的,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同时要尊重学生生命个体是有差异的这一客观事实,关注全体,尊重生命的不同成长节奏,宽容地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失误,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不要抽烟,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也不要在学生面前抽烟,身教重于言教,生命教育应从化学教师自身开始。只要真正做到教人先正己,育人先爱人,就会润物细无声,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2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生命课堂

课堂生活是师生人生生命的一段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化学课堂是探究知识、发展智慧与完善人生观的殿堂;对教师而言化学课堂是其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场所。叶澜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指出: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课堂才是真正的生活。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学生个体的丰富性,也决定了教师尽管教的都是化学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每一次都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作为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师生从各自的角度体验着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生活。化学课堂是一个多向互动的动态发展过程,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倾听学生、发现学生,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体验看作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构建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生命课堂。

生活化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篇9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危机等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化学污染对环境、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是每一个中学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化学与环境密切相关,化学中的环境保护素材十分丰富,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怎样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呢?

一、在传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

把化学知识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又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学习“空气”时,让学生了解本来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适合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但近几百年来,工业污染改变了空气的组成,从而改变了我们的生态环境。在介绍煤时,让学生了解煤的组成,煤燃烧时会释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其中一氧化碳是剧毒物质,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会使雨水变酸。在讲授水与氢时,让学生在认识水对于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水资源的有限性的基础上,知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水质恶化,以至给人类造成灾难。学习水的净化等知识时,向学生介绍硬水对人体健康、人们生活和工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使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方法和基本原理,学会处理硬水。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循环对生态系统的作用,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煤气中毒、吸烟危害健康与一氧化碳毒性的关系及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在介绍氮、磷、钾等化肥时,既介绍化肥对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积极作用,又介绍其对农产品、土壤、水体造成的污染。……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1、以环保意识备好实验课。备有关实验课时,要设计好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内容,以及有关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特别是在有毒气体的实验中,要做好毒气泄漏的预防、处理、吸收及停止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中废弃物的处理、回收与再利用的方法设计等。

2、以身作则,规范实验操作。教师的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因此教师以身作则、规范实验操作对进行环保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到实验操作正确规范,尤其是涉及环境教育的实验。

3、改进实验,体验环保。

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尽量减少实验中有毒或有害物质对人的危害及对环境的污染,既是实验安全的要求,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可将现有仪器改装成能防毒气逸出的实验装置;又如,氨分子扩散的探究实验,可以将氨水改为醋酸,将酚酞改为紫色石蕊试液。 4、开展微型实验,减少环境污染。开展微型实验是当前国际上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这种实验是用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得比较明显的反应结果和准确的化学信息,实验中反应物和产物的量都很少,产生的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可降到最低程度。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实验中,改在试管中进行的实验为在点滴板上进行。

三、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开展环保教育

结合化学教学的课外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能相机开展环境教育。

1、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结合课堂知识,带学生去参观附近的化工厂,可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车间的生产流程,并提醒学生注意工厂对废水、废渣、废气的处理。

2、举办环保科技知识专题讲座。结合目前国内外形势和环境科学的热点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可定期给学生举办环境保护知识专题讲座,如“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吸烟与健康”、“温室效应”、“酸雨的形成与危害”等,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

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利用课余时间,可指导学生阅读与环境知识有关的报纸、杂志和科普读物,搜集整理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的资料,并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另外,还可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室、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环境知识,营造环境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学生都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

4、组织环保知识竞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积极性,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定期组织环保科技知识小论文竞赛,使学生通过竞赛增长学识。

生活化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篇10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广西玉林市第一中学 李 梅

近年来,雾霾天气经常笼罩在不少城市的上空,引发了不少人士的关注,雾霾是空气中含有过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可吸入的颗粒物和雾形成的,对人体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要消除雾霾天气的影响,除了必要的减排措施外,还需要提高人的环保意识。而在化学学科教学中会出现不少与环境教育有关的知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提高学生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背景

环境教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环境保护事业与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拓展了教育领域,而且也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992年11月,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联合在苏州召开了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思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环境联系十分密切,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往往都溶含了一定的化学因素,化学与社会、环境联系十分密切,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都含有一定的化学因素,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每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为全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所重视,环境意识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

二、密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适当渗透环境教育

1、结合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两号“杀手”SO2和CO,酸雨的主要成分SO2和NO2,实验中制取Cl2尾气污染,废弃的干电池中的重金属对水和土壤的污染,“白色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等等。这些材料都是化学教材与生活中很好的结合点。教师在讲授该节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污染的产生、特性及对环境的影响和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它们对于环境产生的污染,甚至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向学生讲解,让学生更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讨论、研究。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3、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方面的研究性实验课题,例如:燃料使用及其污染,干电池污染,本地区主要工业污染源及其污染物的处理调查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使学生了解书本以外的环保知识,对于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很有效果。我校附近有一家印染厂,由于排出的污水直接流入流经校内的小河,故对学校环境的污染极大,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对污染物进行了取样分析,测出了里面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的含量后,便在报纸上发表了题为《清清小河为何变得五颜六色?》的文章,得到了环保部门的重视。

4、把环保教育的效果转化为一种优良的品质

随着环保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不仅懂得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的意识,自觉养成了环保的习惯,更是在校园里宣传环保知识,并积极投入到环保行动中来。在我校,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环保小组能够坚持不懈地开展各项活动,如把校园内的可回收废弃物分类后收集起来,把所得的经费全部用于资助贫困生的学习;把学生用过的旧电池集中后交给环保局统一处理等。学生撰写的论文《在学校中开展环保活动的实践报告》获全国一等奖。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难看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对有关环保化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明显同步增长,有许多同学自觉地参与一些环保活动,这表明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特别是对环保知识的掌握及对环境认识能力提高有明显的教育效果。因此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有成效的,有必要的。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我们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传授环境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具有一定的环境道德。我们应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以及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从而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方面的道德和责任感。

尽管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仍将继续充分利用学科教学的课堂,挖掘环境教育资源,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让环保理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社区渗透环境教育,使他们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这样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浅谈素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篇11

一、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改变传统观念,端正教学思想。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也要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首先要保障优秀学生的正常发展,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而对于后进生,我们不能用歧视的眼光去看待,应该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迎头赶上的学习动力,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设计好“教”与“学”的两种过程,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教师习惯于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讲给学生听,唯恐因某一点没讲到而造成考场上的失分;学生的学习被老师包办代替,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而素质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教学论的根本观点。

另外我们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掌握科学方法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或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有一定难度,但教给学生普通的科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这就要求化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渗透这种思想意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

3、重视实验教学。我们不应该因为升学考试中对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测试不到而忽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已深有体会: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实验中对时间和空间的运筹能力。通过计算和称量实验是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量”的概念呢?通过“打开试剂瓶盖要倒放”的动作技能的训练是否可以让学生养成“揭开茶杯(或电饭煲锅盖等)要倒放”——以防止污染的习惯呢?至于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就不再赘述了。

二、强化德育功能,培养现代意识

1、依靠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学科本身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我们可以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建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通过氧化与还原、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等内容树立学生对立统一的观点;通过元素周期律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通过酸、碱、盐、氧化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衍变关系培养学生联系转化的观点。

环保意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篇12

关键词:高中化学,环保意识,渗透

地下水污染,工业废气、废水、废料,生活垃圾,乱用化肥,全球气候变暖,相信这些名词大家都不陌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污染源不断在我们的周围开始出现,但经济带来的美好让我们忽视了这些污染问题,到我们开始重视污染问题的时候,环境已经被破坏得千疮百孔。

我们的生存环境遭受到了严重威胁,我们的后代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未来还会有希望吗?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环境保护已经迫在眉睫,环境保护意识根植在新一代人的意识里已经是全球面临的问题。而作为教师,更加有义务将这种环保意识散播进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如何实施环保意识教育。

一、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材料和课堂时间,渗透环保意识

相比初中,高中的化学有着更多的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时间,在结合教育材料、教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甚至提前教授完课堂知识后,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有趣的课件,而课件内容可以是环保和化学原理联系,让学生充分接受环保意识的渗透。在一些课本中也有着关于环保的课题,而此时的教师应该用合理的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的延伸,让学生们重视环保话题。

例如,在教授“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实际,从我国现在的资源环境出发,向学生讲授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结合一些教师讲授的反面教材,向学生揭示过度开发和不注意保护环境的后果。再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时,可以从课本的内容衍生到“温室效应”,然后老师和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二、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我国一些城市,因为环境的污染,当地的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量的植被死亡消失,使得当地的空气质量一天不如一天,而如此差的空气带来的后果便是酸雨。坚固的房屋在酸雨的常年侵蚀下变得脆弱,土壤酸化使得植物难以存活。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将环保理念贯穿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做到节约用电、用水、用纸,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饭盒、纸杯;平时的出行应该尽量乘坐公交车、自行车,减少汽车尾气带来的污染,不浪费,旧物回收利用。教师还应该向学生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每个城市都会有着各自的工业基地,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从氯气、氮气的问题,衍生到工厂的废气,从硫化物的问题衍生到酸雨等,而且老师更要善用实际生活中的污染例子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重视环境污染这个全球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实际的工业基地周围去进行考察,测量基地周围的空气质量,然后教师要根据测量的结果,向学生介绍污染的原因,讨论如何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再如,教师可以专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对保护环境这一命题举办一个主题班会,通过学生自己的方式,让环保意识渗透进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三、通过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化学教学与实验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依存。在实验材料的准备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许多因素。比如,是否对环境有着严重的污染,两种化学试剂混合在一起后是否会散发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废弃的实验材料应该怎么处理才不会污染到环境等。而当教师把一切都准备妥当后,应该向学生们解释选择这些实验材料的原因,通过解释,向学生传达化学污染的严重和怎样避免化学污染。

由于学生不是专业人员,难免会有一些操作上的失误,而教师此时应该做的就是监督学生的实验过程,并在学生做错后立马指出,然后告诉学生这样做的后果和造成的污染,在说教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其次,在下课后,教师应该亲自示范实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再次强化学生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让学生潜意识里对“环境保护”这四个字无比重视。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环境的保护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要加强对下一代的教育,让环境保护的意识变成他们的本能,地球才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何晶.浅析环保意识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科技信息,2011(7).

作文教学在课堂中的渗透 篇1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圣杜甫如是说。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练笔,使读写结合、互相促进,这是作文教学的普遍问题。笔者认为,挖掘教材因素,巧设练笔情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读文”是为了吸收,“写文”是为了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从“读文”中吸收的思想观点、表现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比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后,让学生来联系自己的父亲,写一篇文章来体现血溶于水的无价亲情。学习老舍《母亲》一文后,体会作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限忏悔之情,让学生学会珍惜母爱,可学自己的母亲。同时教师可以再补充一些描写亲情的句子,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以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热情和兴趣。

二、补充文章的故事情节使其不断完善。

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大语言训练力度。例如《我与地坛》一文,教材中只节选了两部分内容,而全文为七部分,尤其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内容大量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特别值得一读。春夏秋冬四季在作者史铁生的眼中是什么样子呢?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补充了这些内容,我们就会更进一步理解、甚至走进作者的心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就是补充情节的作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延伸故事情节的多种可能、发挥想象空间

有些课文的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对深化理解原文,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颇有益处。例如《项链》

一课,同学们对故事情节特别感兴趣,那么在教学中我们不妨进一步延伸故事情节 假如佛莱斯节夫人说那串项链是真的呢,主人公玛蒂尔德会怎么想,是不是她的心灵就会得到抚慰,十年的功夫就不会白费呢,让学生展开想象,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而作者在这里却说那串项链是假的,那么主人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十年可不是一天两天啊!让学生们展开讨论,尽其所能的畅所欲言。

四、激发想象再现文章中的画面美。

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言简意赅的古诗。在扫除语言障碍,了解诗文大意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具体描述,在练写中“入境”,使读写相得益彰。如《江雪》这首古诗,作者形象地描写了雪中鸟儿不飞、行人绝迹、孤舟独钓的凄凉景象。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借助课文的插图和诗句,让学生进行扩写,学生兴趣盎然,有一位学生这样写到: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漫天的雪花纷纷地飘着,田野、村庄、山峰和树木都被大雪盖得紧紧的,压得严严的,色彩鲜艳的大山早已被围困在茫茫的大雪之中,环视四周,白雪皑皑,不见一只飞鸟。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茫茫的雪野,除此之外,再也看不到别的东西了。侧耳倾听,若没有大江的浪涛声,这雪野显然就是一个僵化的世界。然而,在这冰凉、空旷、寂静的世界里,却停着一只孤零零的小船,船上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正在江中聚精会神地垂钓。看那片片雪花飘在他的身上,阵阵寒风刮在他脸上,他都若无其事,只是不时摆动一两下身体,或是擦一下脸颊,可两眼总是那么认真地注视着江面。他的动作是那么轻巧、灵活、神情是那么倔强、孤高,他真是以为勇于战胜困难、有着顽强意志的人。由此可见,画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美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篇14

[背景分析]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我们有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数学美育教学的欠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很多地方体现了数学的美,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的数学内容,都是来自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绘画图形,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直观地认识、辨认、区分这些图形的同时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美的体验,并在合作交流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在找一找、拼一拼、画一画各种图形,直观而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4、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上课一开始,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的空气多新鲜呀。可爱的小鸡们也跟小朋友们一样早早地起床,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寻找食物,瞧!他们找得多高兴啊!(多媒体动态演示)你们看,这幅图漂亮吗?

生:漂亮。

师:漂亮在哪里呢?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

生:因为它有很多种颜色:有绿色、红色……

生:因为它画了大树、房子、太阳……

生:它有很多种形状,有圆圈、有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很会欣赏画,老师也觉得漂亮,这些图画里头有我们的数学朋友,你们想知道它们的样子和名字吗?

生:想。

二、动手操作,诱导美。

师:其实,小朋友的手也可以创造出这些美的图形,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任意拿出一个正方体,把它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画一个图形,看看在你的笔下可以变什么样的图形?(边示范边说明)

(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现在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从长方体的底面画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师:哦!你知道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子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生:四四方方的。

师:没错,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还有一点这个小朋友没有说,正方形的四条边也都相等。我们就把四四方方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我们就叫正方形。老师手上是正方形的照片,我们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大家再拿出任意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也沿着底面画画看。

生:(第二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说圆柱底面画出了图形?

生:圆柱可以画出一个圆圈。

师:圆柱画出了一个圆圈,你们同意吗?(同意)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把这种图形叫做圆圈,我们有更好听的叫法,有谁知道吗?

生:圆形。

师:对了,像这样子很圆滑,没有角的图形我们叫它圆形,你们记住了吗?(全班齐读:圆形)那长方体又画出了什么图形呢?

生1:我画出了一个长长的,方方的图形。

生2:我画出了正方形。

师:我们请这两位小朋友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画出来的图形好吗?(好)你们看,他们画出的图形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长长方方的,一个是四四方方的。

师:为什么同样是长方体,他们画出的图形不一样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长方体画出来的好吗?(请学生把运用的长方体拿上讲台展示)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来这个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那另外这个我们把它取名叫“长方形”,这就是它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圆形和正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接下来轮到球了,它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小朋友们想试试看吗?(想)(第三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画得时候,你们发现什么困难没有?

生:球很难画,我画不出来。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小朋友们用球来画图形很难画出来,所以现在暂时球没有办法画出什么样的图形,但是等到高年级的时候,相信有小朋友能想出好办法画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生:(根据教师指定的名称找对应的图形)

师: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用掌声给自己鼓鼓掌。(拿出三棱镜),沿着它的底面也可画出一个新的图形。(教师画)它就是你们熟悉的朋友——三角形。

师总结:我们今天认识了四个新朋友,他们是谁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个好朋友和我们昨天认识的立体图形不一样,他们住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都是平面的。

三、合作交流,寻找美。

师:认识了这四个朋友,它们还委托老师另外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要把这些智慧星送给认真动笔表现出色的孩子,你们商量商量要奖给谁?

生(兴奋地讨论着,给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师:在大家的配合之下,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已完成了,第二个任务就是帮它们找找生活中的朋友——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把你想到的找到的先告诉你身边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

谁来帮老师来完成这个任务?

生:(争着抢着说,教师指导补充)课本的封面是长方形,饮料罐的上面和下面教师圆形、三角板的面是三角形,桌子的面是正方形……

师: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图。(电脑逐一显示各种图形,学生说它们各自的名称。)

四、游戏巩固,创造美。

(1)找一找,练习一第3题。

(2)拼一拼,练习五第4题。

(3)引导学生用这四种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其他的,拼好的进行全班展示,并给矛奖励。

(4)画一画,用学过的这些图形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画得漂亮得,老师给他签名,并送给一朵小红花。

五、课堂小结,表达美。

师:今天,你觉得我们的课堂美吗?美在哪里?

生:美,因为我们可以拼很多画也可以画出很多画。

师:今天小朋友拼出的画,画出的画很漂亮,很有创意,回家的作业就把你们的作品带给爸爸妈妈看,说给他们听,美在哪里。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以美激趣。

鲜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有趣的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妙方”,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以“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导入,通过学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心灵,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二、回归生活——以美促智。

“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感性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合作、寻找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积累,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积极评价——以美育德。

上一篇:送给好孩子最好的礼物散文下一篇:感到意外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