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精选8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篇1

一、名词解释

1. 学前儿童心理学

2. 横向研究

3.纵向研究

4.实证研究法

5.直觉行动思维

6.具体形象思维

7.自我中心语言

8.性别稳定性

9.记忆策略

10.自传体记忆

11.记忆恢复

12.同伴关系

13.亲社会行为

14.依恋

15.移情

16.观察学习

17.关键期

18.知觉

19.亲子关系

20.象征性游戏

二、填空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

2.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

3.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组成的。

4.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5.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和两大类。

6.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三种方法。

7.调查法包括、、和四种。

8.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把被研究者称为。

9.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与。

10.复发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的普遍原因。

11.尽力减少环境中的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12.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

13.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14.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

15.柯尔伯格采用纵向法提出了他的三个水平、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16.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

17.安思沃斯发现儿童有着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

18.多通道知觉主要指、、之间的联合。

19.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再,然后是。

20.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在先,随后,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21.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决定的时间表。

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

22.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是、。

23.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

24.学前儿童晚期其思维出现了的萌芽。

25.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儿童3岁时开始意识到和的区别。

26.气质有的差异而无的区别,每种气质类型都有其一面和一面。

27.处于象征期的儿童开始画人,但是这些“人”具有同一个特征,即光光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尾巴,因此,人们把儿童早期画的“人”,称为。

28.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性评价。

29.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30.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的评价。

31.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的发展。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32.对于婴儿来说和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33.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34.教育既要儿童的智慧结构,又要这个结构的不断发展。

35.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叫。

36.儿童记忆策略的表现有、、、、。

37.儿童情绪的调控能力和调控方式与有重要联系。

38.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及的发展等方面。

39.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分为(0—2岁)、(2—7岁)、(7—12岁)。

40.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更为妥当。

41.学前儿童性格特征表现为、、、、。

42.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43.电视的负面效应是由于社会对媒体的,或者是的原因造成的。

44.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

45.心理学家Parten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

为、、和。

46.由于整体心理水平的有意性较低,幼儿的记忆以为主。

47.以上儿童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48.儿童的社会化语言有、、、、。

49.电视的负面效应并不是电视媒体天生就有的,相反,这些负面效应是由于社会对媒体的,或者是的原因造成的。

50.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

51.婴儿三种不同的典型气质类型是、、。

52.观察他人的过程有、、、等4个组成部分。

53.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是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

54.儿童在音乐世界中扮演着、和的角色。

55.婴儿的情绪和情感表现为易、易、易、易的特点。

56.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儿童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称为。

57.在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儿童或者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

58.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一种是。

59.喜欢的和是儿童评价作品好坏的两个标准。

60.儿童在玩皮球,一会儿皮球滚走了,他玩皮球的事也就结束了。这一过程反映了他们思维的的特点。

三、简答

1. 简述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2. 简述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

3.儿童自我评价有什么特点?

4.简述消极强化与惩罚的区别。

5.心理学家Parten是怎样划分游戏种类的?

6.简述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

7.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会产生什么影响?

8.简述2—6岁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

9.简述儿童在音乐世界扮演的角色?

10.简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特点?

11.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12.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3.简述儿童情绪调控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14.简述玩具及电视对儿童发展有何影响?

15.简述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

16.简述教师对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影响。

四、论述

1.试论述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特点。

2.试论述思维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3.试论述皮亚杰理论在儿童教育实际中有什么价值。

4.试述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对我们儿童教育的借鉴及现实意义。

5.试论述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6.试论述早期依恋对儿童后期行为的影响。

7.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儿童发展观?

8.结合儿童发展的实际谈谈儿童社会化发展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9.联系实际谈谈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关注性别化的问题。

五、分析

1.琳琳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楚楚动人,但是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一次,班里开展“好朋友”主题活动,琳琳的“朋友树”上挂着许多好朋友的名字,老师问琳琳,你的好朋友是谁?琳琳说是明明,可明明却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 琳琳又说嘟嘟是她的好朋友,嘟嘟又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一连说了几个小朋友的名字,小朋友都否定了。

请你运用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关理论对上述案列进行分析。

2.强强对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独自在洗衣机中洗自己的一双袜子,并且要把手伸到洗衣机里去操作,他说大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也要这样做。妈妈告诉他小孩子是不可以去弄洗衣机的,这样很危险的。强强不愿意听,偏要去弄,妈妈只得拔掉了洗衣机的电源插头。强强折腾了半天,这边扳扳摸摸,那边敲敲打打,发现洗衣机没能转动起来,于是他大怒了,哭闹着:“我自己来”、“我要”。

请你运用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对上述案列进行分析。

3.每天睡觉前,倩倩必须把一条粉红色的毯子放在枕头边,她总是把脸贴在小毯子上才愿意入睡。如果哪天小毯子被妈妈洗了还没有干,倩倩就哭闹着不愿意睡觉。就这样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她连上幼儿园也要带着她的小毯子。为此,倩倩的妈妈有些迷惑不解,女儿为什么睡觉时就要盯着平常的一条小毯子呢?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列进行分析。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

4.小一班的毛毛从幼儿园回家一直噘着小嘴,一副可怜的样子。妈妈一问才知道,今天幼儿园小朋友画画比赛,很多小朋友都得了五角星,可毛毛没有。毛毛越说越委屈,“哇”地一声哭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篇2

关键词:图画故事,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阅读指导

图画故事即通常所谓的“图画书”,它是以图画为主要叙事手段,为幼儿讲述故事或传递信息的书[1]。图画书目前被幼儿园和家庭广泛使用,是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形式。图画书阅读对促进儿童语言的迅速发展有重大作用, 英国Book Start阅读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言语有近50% 都是在图画书阅读中习得的。图画故事书的阅读从故事内容的选择开始,到通过对该故事的阅读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图画故事书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1.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语音

随着学前儿童发音器官的逐步完善,听觉灵敏性的不断发展,4岁左右幼儿的语音水平也随之提高,主要表现为意识的明显发展。他们能自觉地通过倾听成人的发音而辨别自己的发音是否正确,并能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发音器官,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发音。图画故事书的内容大都选自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文字简短、画面生动,容易在幼儿的大脑里建立起正确的语音表象。成人在给孩子讲述图画故事的过程中,会特别注意语音还有故事中语调的变化。讲述图画故事过程中,成人正确合适的语音、语调的不断强化,对幼儿掌握正确的读音不断进行了正强化,这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2.丰富学前儿童的词汇

词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词汇是否丰富,使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语言的表达能力。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范围的扩大以及对词义理解的准确和深化。图画故事中出现的词汇绝大多数是可见可感的事物、现象、动作或状态。通过让幼儿阅读图画故事书,能很好地扩大他们对词汇的认知。例如“非常”“气极了”等抽象词语对幼儿来说很难掌握,《菲菲生气了》这本图画故事书便为幼儿建立起了认识和理解抽象词汇的桥梁。“气极了”“踢打”“尖叫”“火红火红的咆哮”等词汇所要表达的意蕴透过形象生动的图画表象,结合词语的表达,让幼儿获得了初步的了解,同时深刻地体会到了“非常生气”这种情绪的种种表现方式。因此,图画故事中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很容易让幼儿在阅读图画故事书时,自然地学到并挑选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词语,通过记忆和模仿来掌握大量丰富、生动的词汇。

3.帮助儿童掌握组成词句的语法规则,使语言表达更流畅

年幼的孩子常常语不成句,不能连贯地、完整地讲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句法的掌握上。图画故事书中词语的选择、词组的搭配和句式的调整,十分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并结合语言的修辞手法,排比、比喻,层层递进,或以三段式结构,形成自然美妙的旋律,非常适合幼儿学习,帮助幼儿掌握语法规则。例如玛格丽特·威尔士·布朗的《逃家小兔》中, “如果你来追我,我就变成……”“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图画故事中富含节奏感的句子简单、有趣,生动描述了故事所要表达的情节和情绪,深受幼儿喜爱,并且很容易被幼儿记住。成人在引导幼儿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利用这样的句式,完整、连贯地复述故事,让幼儿在感受语言音律美感的同时,语言表达更加流畅、完整。

4.提高幼儿口头表达能力

幼儿园里,教师拿两个不同版本的《粽子里的故事》 让孩子讲述,一种是该版本的图画故事,图文并茂; 另一种是以文字为主,配上少量插图。很明显,幼儿对图文并茂版本的讲述更丰富、生动、完整。图画故事画面中的细节描述能让儿童回忆起更多的内容,甚至能启发他们进行新的创编[2]。

二、图画故事的阅读指导

图画故事,其图文并茂的形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如何有效地利用图画故事书阅读来发展幼儿的语言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探讨的问题。

1.引导幼儿学会倾听

言语的模仿说理论认为,儿童通过模仿,可以不断地学习、掌握语言。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是先听后说。听是说的前提,学前儿童的语音、词汇、语法,是通过听来感知的。日本著名图画书阅读的推广者松居直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都建议老师或家长要为儿童读故事。在图画故事中,老师或家长通过优美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讲述故事,培养儿童倾听的能力和习惯,这是发展幼儿语言的基础[3]。图画书是因为其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语言简洁、内容有趣,成人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幼儿可以通过零零碎碎的语言和形象,将听到的和看到的图画书中的语言信息联系起来,贮入大脑,当幼儿需要口语表达的时候,这些贮入大脑的语言材料会被重新加工,成为学前儿童自己的语言。因此,成人要选择适宜的图画故事书,多为幼儿讲故事,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2.尊重幼儿阅读的主体性

意大利的马拉古齐说: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不同的孩子阅读相同的文本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在阅读图画故事过程中, 切忌压制孩子的奇思与乐趣,要理解某些幼儿拍书等触书行为,不用过于担心幼儿对图画故事的表述是否符合逻辑。成人要重视学前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感受,启发儿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经历,这样才能让阅读走进孩子的心,让孩子真正享受阅读的快乐, 并促进其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阅读中配合形象的肢体动作,鼓励幼儿互动

轻松愉快的气氛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心理条件,这有利于消除儿童的压力,使他们敢于表达,促进语言的发展。 图画故事书阅读的指导过程中成人应该尊重孩子喜欢游戏、追求快乐的天性,当引导孩子欣赏画面时,成人可以一边运用丰富的语音语调朗读故事,一边用生动夸张的肢体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并让儿童模仿。例如安妮塔·婕朗《猜猜我有多爱你》中,“我的手举得有多高, 我就有多爱你”“我跳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图画故事中小兔子做出各种动作来形容自己对妈妈的爱,这些动作简易、生活化,也非常有趣。幼儿喜欢模仿,而且很快就能够学会,他们会像小兔子学习,并很容易记住小兔子表达爱的语言和动作。

4.在阅读中为幼儿提供表达机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要在实践中创设一个能使孩子们想说、爱说、 会说的语言环境。成人或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并给予反复练习的机会[4]。图画故事经过艺术加工,在文字设计上都有着独特的语言规律和句式特点,教师可以在阅读时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组织开展不同的语言交流活动。小班的孩子,阅读的时候鼓励他们把想说的话和书本中看到的图画配合起来,而对于中大班的孩子,则根据图画故事书进行多样的创编活动,让幼儿在深入理解词汇和句式的同时尝试进行运用。例如安东尼·布朗的《我妈妈》,故事中出现的“我妈妈像蝴蝶一样美丽,还像沙发一样舒适”; “我妈妈像猫咪一样温柔,有时候,又像犀牛一样强悍” ……这么一大段的比喻句,是一个非常好的语言表达示范素材。这个绘本中,可以先引导孩子回忆妈妈的特点,然后鼓励孩子用“我妈妈像……一样……”的句式来进行口语表达,这样孩子在无形中就轻松地学会了如何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清楚、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总结

研究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 篇3

【关键词】西部;农村学前儿童;发展需要;城市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1-0001-04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次全国性学前教育会议。组织者将参会者分成几个组,笔者所在的组是一个纯“西部组”。笔者从与会代表的发言中能深切地感受到不少人的失望:要是我们能够跟上海代表分在一个组里,我们就能学学他们的先进经验,这该有多好。作为“局外人”的理论研究者常常带着自己所在城市的标准审视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或者以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管理者的“汇报”、自己短时间内获得的直接经验(比如半天的参观)为依据来研究西部农村学前教育;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实践者则将东部、城市的学前教育实践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人们在谈及这种“城市化”、“东部化”背景下的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时也是模式化的。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是,“硬件不行,师资水平差,投入不足,领导不重视……”解决的对策是,“建立机制,政策保障,加大投入,更新观念……”这种模式化的分析与讨论不利于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正如刘铁芳所指出的:“当乡村教育问题被缩减为硬件设施的改造与读书机会的保障时,我们应有的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整体思考与深层把握便被遮蔽。”〔1〕

最具“破坏性”的是那些貌似尊重西部农村学前儿童、实则误解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言行。在一个有关学前儿童的项目培训里有这样的内容:在判断儿童是否具有“爬”的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到城乡的差异”,城市儿童的判断指标是“爬幼儿园的攀爬设备”,农村儿童的判断指标是“爬树”。标准制订者将此作为考虑到城乡差异的“标准”向大家介绍。但是,农村儿童都会爬树吗?爬树中的“爬”与爬设备中的“爬”有何异同?这究竟是对农村儿童的尊重还是不尊重?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固执地坚持城市化、东部化的视角,这种对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误解将是不可避免的。

用这种比较的心态看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看到的往往是遗憾与失望,比如办园条件差,玩具数量少,活动空间不足,教师学历低,教育观念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游戏时间严重不足等。然而,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有其产生的背景,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研究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视角,从传统的比较转向研究和解决西部农村学前教育自己的问题。

笔者认为,研究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最根本的、最先要研究的是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

一、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

这里所谓的“发展需要”,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是什么。比如,他们哪些方面发展得比较好,哪些方面发展得差一些。二是基于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和他们的生活背景,从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特别关注他们哪些方面的成长与发展。比如,在当前中国文化背景下,西部农村儿童要想取得成功,哪些品质可能是最为关键的。丽莲·凯茨将第二种发展需要形象地比喻为“为建筑物未来可能遭受的所有压力预先做准备。其中可能包括飓风、暴风雨、龙卷风、洪水、地震等”。〔2〕

就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揭示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尤其是心理发展现状的实证材料相当有限。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过全国性的7岁以下农村儿童体格发育的调查(近期也会有类似的调查),但这个由卫生部组织的抽样调查,其焦点集中在“身体发育”上。这样的调查虽然重要,但对整个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来说是很不全面的。2001年,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和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动员并培训了10个来自农村地区的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请他们在暑期回家乡时对本地儿童进行采访录音。他们共采访了38名儿童,其中有20多名农村儿童(以下简称“农村儿童的声音”项目)。这次采访的农村儿童虽然不是很多,但有效地展示了农村儿童的生存世界,尤其是他们的内心世界。然而,这个研究主要以中小学儿童为对象,我们几乎没有听到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声音。

由于缺乏实证性研究文献,笔者基于自己的经历,结合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和对城市“支教”教师的访谈,主要从“城乡儿童的发展差异”角度来讨论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从农村支教回来的一位城市优秀幼儿园教师W在谈到城乡儿童的发展差异时是这样描述的:“那些娃娃(农村学前儿童)就是有些放不开,他们知道,但不敢讲,不愿意讲。”在W老师看来,农村儿童的理解能力跟城市儿童没什么区别,区别在于农村学前儿童在自信心、与人打交道(尤其是与陌生人打交道)、语言表达等方面发展得差一些。其他有着“支教”经验的城市教师大多有着类似的看法。在“农村儿童的声音”项目里,采访农村儿童的那些研究生、大学生也有类似的感受。比如,访谈者李存生写道:“从访谈经过来看,在回答问题时靠近城镇的儿童明显要比农村儿童显得落落大方,语言也非常流畅;而农村不管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儿童,在回答问题时显得有些拘谨。”〔3〕此外,笔者还发现城乡学前儿童在运动能力、兴趣、知识面、规则意识、语言、艺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这些差异的具体表现还有待进一步作实证研究。

至于凯茨所讲的“未来可能遭受的各种压力”这个意义上的发展需要,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研究者要深入研究农村学前儿童发展的现状,研究农村学前儿童随后可能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他们会经受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哪些品质容易把他们引向成功,而哪些品质又容易导致他们失败,等等。然而,我们缺乏这样的研究文献。

在国外,专门研究农村儿童发展需要的文献要多得多。比如,他们研究发现,农村贫困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通常会比较差,更容易发生阅读障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口语互动明显不足,儿童习得的词语少,互动中练习词语的机会也少。这些儿童要能面对未来可能遭受的各种压力,什么东西最重要?有研究指出,“坚韧性”(resiliency)是非常重要的。“坚韧性是指从挫折中站起来并保持乐观的能力。”〔4〕对于身处农村的儿童来说,他们通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我们有时难以想象的困境。这种坚韧性对他们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教育者可以通过发展儿童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勤勉态度以及自我认同感,帮助儿童培养坚韧性,〔5〕还可以通过建立、维持儿童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来培养其坚韧性。〔6〕笔者认为,这样的研究取向(而非具体的研究结果)对我们研究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很有启发。

二、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是西部农村学前教

育的基础

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基于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正如前文指出的,我们对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着许多误解,这些误解当然也包括对农村学前儿童发展、发展需要的误解,至少是对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生活状况不了解。比如,农村学前教育中的安全教育怎么开展,应包括哪些内容。目前的状况是“借鉴”城市的经验。实际上,我们首先应了解农村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哪些不安全因素,而不是简单借用城市的经验。笔者调查发现,农村年幼儿童的家长通常都会很重视“水”和“火”的教育。为什么?因为在农村,“水”和“火”是非常不安全的因素,年幼儿童因玩水、玩火而出危险(如淹死或烧了房子)的不在少数。在农村,一旦遇到“水”、“火”问题,最为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呼叫”,而城市里拨打119、120电话的策略在农村可能并不管用。

笔者想结合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误解,具体地谈谈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对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实践的影响。

误解1:农村的学前教育都比较“小学化”,儿童缺乏游戏,缺乏自主性活动,儿童是不快乐的。农村学前教育确实可能存在类似的问题。但是,农村学前教育课程应该是怎么样的,比如,低结构化的活动和高结构化的活动如何求得平衡,农村学前教育课程与城市学前教育课程所面临的问题还是有些不一样。从幼儿在园的时间来看,农村幼儿园的高结构化活动确实远远多于城市幼儿园,但如果我们能将视野放得更宽一些,考虑到城乡幼儿在离园后活动的结构化程度高低的差异,我们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对一个农村幼儿园组织的下午“外出活动”,有的人认为“很好”,因为这样的外出活动结构化程度较低,幼儿在玩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活动或许对城市幼儿是适宜的,但对农村幼儿不一定适宜,因为农村幼儿参与这类活动的机会是非常多的(这样的“外出活动”跟离园回家没什么区别),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应为幼儿提供一些独特的经验。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追求的价值取向值得关注。

误解2:农村学前教育应充分利用农村儿童的经验,比如玩沙、玩水、玩泥、玩竹、种植、饲养等,并在这些过程中进行教与学。是的,任何教育都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但是,是不是当前我国西部农村学前教育非要搞成“农民教育”,才具有农村教育的特点呢?我们往往武断地认为,农村儿童的经验就是萝卜、青菜、猫、狗,让他们玩沙、玩泥、爬树、捡树叶,就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事实上,过分新奇的东西未必能引起儿童的思维兴奋,过分熟悉的内容也完全可能令他们丧失兴趣;更何况,西部农村儿童也具有“农民”以外的其他经验,至少他们也是渴望学习的。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儿童经验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的学习更有意义,而那种简单的“农民化”的教育则可能使儿童的学习变得没有意义。在一次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学现场,一个班级的桌上摆满了树叶,儿童在“玩”着这些树叶,神情疲惫,非常无奈;而在另一个城市教师“支教”的农村班级里,儿童戴着那些城市教师为他们制作的动物头饰,兴奋得又唱又跳。他们不时地取下自己的头饰看看,然后再戴上,又看看同伴的,非常激动。这种强烈的对比,至少说明我们对西部农村学前儿童发展需要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误解3:与别的地方比起来,我们这儿的条件太差了,具体情况不一样。比如,我们一个班里幼儿多,教师少;幼儿家里都很穷,家长的观念落后;没有城市幼儿大方、聪明、能干,活动不好开展;幼儿园的条件也差,没有玩具、教具……在与西部农村幼儿园教师交流时,我们常听到类似的“抱怨”。是的,这些确实是农村学前教育所面对的问题。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是直面这些问题,还是抱怨、回避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清楚儿童的发展需要是什么,我们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这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教师的心态。教师是将这些“实际情况”当作抱怨的借口,还是视作教育的资源?“看一个教师如何接近处在危机中的儿童,可以辨别他是正式的教师还是准教师。用这种方法也能准确预测他是否能成功教导贫穷儿童。较易放弃或经常失败的教师无法有效且适当地描述儿童的问题,由此导致他们的教学缺乏效率。这些教师通常希望尽可能地去了解儿童,好向自己证明教这些儿童是不可能的。反之,表现出色的贫穷儿童的教师们,却以完全不同的动机来了解儿童的生活。他们较敏感于儿童的背景,因为他们由衷地关心这些儿童……这两者主要的区别是,前者是用这些信息来‘证明’儿童是不能教导的,而后者是用这些信息来使他们的教学更有意义、更适当。”〔7〕

误解4:让农村儿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确实,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教育不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什么样的教育资源是“优质”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标准是什么,对城市儿童来说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农村儿童是否一定也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城市幼儿园对口“帮扶”农村幼儿园,是否就意味着农村儿童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事实上,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城里的这些“外来者”、“局外人”未必能有效地解决。相反,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当事人若能以良好的心态直面自己的问题,则可能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笔者在此想表达的是,幼教工作者应该转变研究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视角,即研究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研究西部农村学前教育自身的问题。杜威曾有过这样的精彩论述:“……这种倾向是由于用比较的观点看待儿童期,而不是用内在的观点看待儿童期。我们之所以仅仅把儿童期当作匮乏,是因为我们用成年期作为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儿童期。这样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儿童现在所没有的、成人以前所不会有的东西上。这种比较的观点,要是为了某种目的也是够合法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种观点看作不可变更的道理,那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是否傲慢武断。如果儿童能清晰地和忠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所说的话将与此不同。我们有非常可靠的成人凭据,使我们相信,在某种道德和理智的方面,成人必须变成幼小儿童才对。”〔8〕杜威谈的是如何看待儿童,在讨论如何看待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时,他的这段话同样值得人们深思。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12):19-24.

〔2〕凯茨.为幼儿建立良好的基础〔M〕//赫尔姆,等.项目课程的魅力:应对当代幼儿教室挑战的策略与方法.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

〔3〕李存生.访谈感受〔EB/OL〕.〔2007-10-14〕.http://www.chinace.org.

〔4〕赫尔姆.当代幼儿教育的挑战〔M〕//赫尔姆,等.项目课程的魅力:应对当代幼儿教室挑战的策略与方法.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5〕GROTBERG E H.A guide to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Strengthening the human spirit〔M〕.The Hague,The Netherlands:Bernard Van Leer Foundations,1995.

〔6〕WINFIELD I F.Developing resilience in urban youth〔M〕//B CESSARONE.(eds.)Resilience guide:A collection of resources on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families.Champaign,IL:ERIC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1999.

〔7〕HABERMAN M.Star teachers of children in poverty〔M〕.West Lafayette, IN: Kappa Delta Pi,1995.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篇4

A.0-8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 2.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 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 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 D.条件反射的出现。

3.幼儿的记忆以()为主。

A.有意记忆 B.无意识记忆 C.再认记忆 D.重复记忆 4.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

A.反射练习时期 B.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感知行动时期 5.在()阶段,儿童有了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6.孤儿院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这是因为他们缺乏()。

A.早期依恋关系 B.正常母爱 C.细心照料 D.必需的营养 7.下列不是儿童自我中心语言范畴的有()o A.重复 B.独白 C.双人或集体独白 D.命令 8.在()阶段,儿童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A.直觉运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形式运算思维 9.判断是非时能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的期望的儿童处于()。

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10.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采取极端的态度,不是好的就是坏的,该阶段是()。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道德理想阶段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1.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12.6、7岁的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13.新生儿的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14.一般来说儿童3岁辨别上下,4岁辨别前后,5岁以自身为中心的前后。(√)15.儿童颜色辨别能力的发展,主要在于掌握颜色的名称,靠后天的自然成长。(×)16.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集中、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17.一般认为8、9个月前的婴儿就有客体永久性认识的。(×)18.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最初的思维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的思维。(√)19.具体运算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20.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智力高低的极其重要的尺度。(√)21.内源性微笑是真正的微笑。(×)22.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23.依恋行为一般发生在婴儿与母亲之间。(×)24.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为强烈和持久。(√)25.定形期是儿童绘画的典型时期,是学前阶段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要时期。(√)26.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水平的六个阶段有时会相互交替的。(×)27.对年龄较小的幼儿说:“别哭了,再哭就不带你找妈妈了”,他就不会哭得更厉害。(×)28.婴儿对乐音的感受能力也发生得比较早,到6个月,婴儿已开始在听音乐时伴有强烈的身体运动。(√)29.中班幼儿比较明显的掌握了一定概括化的道德标准,可以因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产生道德感。(√)30.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仅适用于儿童新的行为的塑造,对不良行为的矫正不起作用。(×)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31.影响儿童记忆保持的主要因素。

答:(1)儿童对记忆对象的感知程度;

(2)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3)儿童的情绪状态;

(4)对被记忆对象的兴趣。

32.简述大班学生的特点。

答:(1)好问好学;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33.简述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答:(1)亲子关系;

(2)同伴关系;

(3)性别角色;

(4)亲社会行为;

(5)攻击性行为。

四、论述题(16分)34.试述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答:学前儿童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注意的稳定性较差。(4分)(1)原因分析。(6分)①无关刺激过多;

②疲劳;

③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

(2)预防措施。(6分)①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②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

③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预防长时间单一的活动引起疲劳。

五、分析题(20分) 35.小明今年3岁,在小班中个子较矮,但他力气很大。他经常突然跑过去把别的小朋友推倒在地,有时有意去拧其他小朋友的脸,有时也会因为争夺玩具而大打出手。小明的这种行为让其他小朋友都不敢和他玩,不仅影响了日常管理,也影响了他的正常人际交往。

请对小明的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措施。

答:一、指出是攻击性行为,有极大的危害性。(4分)小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被称之为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身体或语言的攻击。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完全,且模仿力极强很容易养成一些坏习惯。

二、影响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8分)(1)大众传媒 小班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全,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但是模仿能力很强。不良的大众传媒,例如电视中的暴力场面,动画片中的打斗动作等等都会给幼儿带来不良影响。

(2)家庭教育因素 在充满家庭暴力的环境里,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学会了一些攻击性行为;

不当的家庭教育,也容易让小班幼儿养成了这种攻击性行为的习惯。

(3)遗传因素 情绪容易激动,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快的神经活动类型,多受父母遗传影响。

(4)个体成长的阶段性因素 小班幼儿语言发展虽快,但多数语句表达不够清楚,很多的时候是用动作来代替的,所以有些孩子会无意识的出现攻击性行为;

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容易兴奋,加之好奇心强,往往在 新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合常规的现象。3-4岁的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不能较好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三、教育矫正措施。(8分)(1)幼儿园要创设宽松的环境 幼儿园要为小班幼儿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室内外活动空间要大,避免小班幼儿因身体的碰触而引起攻性行为。其次为小班幼儿提供玩具,活动材料要与中大班有所不同,小班幼儿相同数量的玩具,材料一定要充足,而中大班则以多种不同玩具,材料为主。另外还要注意在为小班幼儿提供玩具时,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

(2)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 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行为,也是消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一种好办法。

(3)提高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 当小班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幼儿理解他的行为是不对的,其次教师可通过移情训练来教给幼儿体会他人的情感。通过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会有所减少。

(4)进行适当冷处理 当小班幼儿出现过多的攻击性行为时,要采取冷处理地方法,不要强化他们的这种过激情绪,如果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得不到任何强化,对减少幼儿的攻击行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篇5

一、试题类型及试卷结构:选择题20%、简答题26%、论述题24%、案例分析题30%。

二、试题类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在括号内填写正确选项的字母)1.幼儿园环境设计的主要作用有(D)

A.调节作用、启迪作用、激励作用、管理作用B.调节作用、启迪作用、教育作用、制约作用C.调节作用、启迪作用、教育作用、管理作用D.调节作用、启迪作用、激励作用、制约作用

2.体现学前教育的功能特征的是(C)A.单一性 B.停滞性 C.发展性 D.狭隘性

二、简答题

1.简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①家庭教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②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③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④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2.如何理解幼儿园所担负的保育和教育学前儿童的“双重”任务?

我国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为幼儿的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概括地说,我国的幼儿园担负着保育、教育学前儿童及为方便家长服务的“双重”任务,这是我国幼儿园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幼儿园的社会使命。

理解与贯彻幼儿园的双重任务必须把握:①不断地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②努力拓展为家长服务的范围;③建立制度化的幼儿园工作运行机制。

三、论述题

1.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论述“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①解释“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②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将儿童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个体,承认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可能性。③教育应该超前于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推动或加速儿童内部的发展过程。④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现状,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基础。⑤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育者要为不同的儿童创设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

2.结合实例论述幼儿园在学前儿童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①幼儿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诱导作用。学前阶段是儿童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其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学前教育能诱导学前儿童的发展。适当的早期教育经验能显著促进儿童认知及各方面的发展,而长期教养经验剥夺则会使儿童认知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永久性丧失人类某些特有的能力。因此,我们各级幼教工作者一定要认真对待并高度重视学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后天教养环境。②幼儿园教育能激发儿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育或外界刺激,个体不断进行新的同化和顺应,如此循环不已,使认识结构不断创新,儿童心理的发展使由较低水平的图式达到较高水平的图式。因此说,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儿童主动发展的过程。

四、案例分析题

每天早晨晨间活动结束的时候,我就会拿起点名册准备点名。这天,我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不用嘴巴来点名,而是用眼睛来点名。”他们一脸的疑惑,好像在问眼睛怎么可以用来点名。眼睛又不能说话。我看着他们说:“我用眼睛看着你,对你眯眯笑,就是在点你的名字,你看到我,也对我笑一笑好吗?”表示你知道我在点名了。我点名完了,发现班上有一个特别胆小的孩子脸上一直都笑着,上课还主动举手了,这个进步可是不小啊。

请用学过的相关原理分析、评价该教师的行为,并分析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这个案例主要体现了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熟记儿童的名字。教师呼唤儿童的名字,会使他们倍感亲切,觉得自己受到老师的重视,这是对儿童的尊重和基本的礼节。因此,熟记儿童的名字是教师与儿童沟通技巧的第一把钥匙,也是进行沟通的基础。②选用适当的语言。教师在与儿童沟通时,不要用生疏的字、词、句与儿童交流,应选择儿童容易听懂的字、词、句作为与儿童交流的媒介,用词要准确,句子表达要完整、具体。③眼光要与孩子直接接触。目光的接触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和沟通,儿童通过教师的眼神能明白老师要说什么。教师要使每一个儿童的眼光都注视着自己,视线必须将所有儿童包围其中。在与儿童进行交流与沟通时,教师的视线最好与儿童平行,最好的办法就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感觉老师重视他,与老师处于平等的位置。④语调语速要适当。教师说话的语调对交流起着重要作用。对儿童而言,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会使交流效果更好,更能激起儿童交流的兴趣和愿望。同时,与儿童沟通时的语速要适中,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此外,交流时的音量也要适当。⑤语气要和善。教师与儿童沟通时,语气是否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善的语气,会使儿童感到亲切,更容易接受,这样能达到较好的沟通效果。⑥善于倾听。在与儿童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⑦以鼓励、肯定、引导为主。每个孩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他们又都有极强的自尊心和极易受损伤的自信心。教师在与儿童沟通时,要充分肯定其身上的闪光点、进步和成绩,这样会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和信任,对教师提出需要改进的方面就更加重视,并欣然接受。

三、考核内容与要求:考试标准参照教学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分析与应用三个层次。各层次的含义如下:识记:指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命题等基础知识能够准确地表述(或者辨别、再认)。理解:指对于理论、原理、原则等深刻领会其含义,达到能够举例说明,能够归纳核心内容,能够正确阐释。分析与应用:指能够把学习的原理、原则、方法等运用到具体情境中,也就是运用学习的理论分析、说明、解决课程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试卷包含识记、理解、分析与应用三个层次的题目,并强调对理解、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察。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体是:识记占20%,理解占40%,分析与应用占40%。

第一章 学前教育学概述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识记:

学前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理解:

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脉络;各阶段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2.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理解: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内容。3.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识记:

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理解:

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方法。

第二章 学前教育学的功能与效益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学前教育的功能 识记:

学前教育功能的内涵;学前教育功能的特点;学前教育功能的类型。理解:

学前教育的具体功能。应用: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学前教育的功能。2.学前教育的效益 识记:

学前教育效益的内涵;学前教育效益的特点;学前教育效益的类型。理解:

学前教育的具体效益。应用: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学前教育的效益途径与方法。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学前教育在人生中的地位与作用 理解:

学前教育在人的内在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学前教育在人的外在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2.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分析 识记: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理解:

遗传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前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学前儿童教育总目标 识记:

幼儿园的任务;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目标;幼儿园工作的原则。2.学前儿童体育 识记:

学前儿童体育的概念与意义;学前儿童体育的内容与任务。理解:

学前儿童体育的途径与方法。3.学前儿童智育 识记:

学前儿童智育的概念与意义;学前儿童智育的内容与任务。理解:

学前儿童智育的方法与手段。4.学前儿童德育 识记:

学前儿童德育的意义与原则;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与任务。理解: 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与方法。5.学前儿童美育 识记:

学前儿童美感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美育的意义与任务。理解:

学前儿童美育的实施途径。

第五章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幼儿园的生活活动 识记: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内容;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意义。理解: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原则。应用:

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幼儿园生活活动。幼儿园生活活动概述 2.幼儿园的教学活动 识记: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概念;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类型。理解: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应用:

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3.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识记: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概念;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类型;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特点。理解: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意义。应用:

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幼儿园游戏;运用相关原理指导幼儿园游戏活动。

第六章 幼儿园的环境设计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幼儿园环境设计概述 识记:

幼儿园环境的概念;幼儿园环境的类型。理解:

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意义;幼儿园良好环境的标准。2.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 识记:

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内涵;幼儿园心理环境的特点。理解:

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原则;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方法。3.幼儿园物理环境的设计 理解:

幼儿园户内环境设计的内容;幼儿园户内环境设计的方法。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的内容;幼儿园户内环境设计的方法。应用:

运用幼儿园环境设计的相关原理分析幼儿园环境设计。运用幼儿园环境设计的相关原理进行幼儿园的环境设计。

第七章 幼儿园教师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幼儿园教师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理解:

幼儿园教师在儿童发展中的角色;幼儿园教师对儿童发展的影响。2.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技能 识记: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技能种类。理解:

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组织教育活动能力。3.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操作路径 理解:

基于“教历研究”的教师成长;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成长;基于“反思日记”的教 师成长;基于“案例教学”的教师成长。应用:

运用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操作路径促进自身的发展。

第八章 幼儿园的家庭、社区工作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幼儿园的家庭工作 识记:

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内容;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方法。理解:

家庭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具体工作。2.幼儿园的社区工作 理解: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原因;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义;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应用:

运用社区与社区合作的方式指导自己的实践。

第九章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概念与意义 识记: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概念。理解: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面临的问题;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意义。2.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 理解:

长期性而非突击性原则;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的原则;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的原则;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的原则。3.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内容与途径 识记: 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理解:

国外幼教衔接的经验。应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篇6

1、知识类型

显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

隐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主体性知识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①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② 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③ 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④ 个体实践活动是人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教育应如何对待?

① 波动型连续性:把握关键期

② 顺序性:思维循序渐进,头肢规律,近远规律。

③ 分化与统合:教育要有针对性

④ 阶段性:最近发展区

⑤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关注早慧、晚成。

4、儿童各种技能形成的关键期

性格:3—6岁,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大脑:儿童期0—4岁 50%,4—8岁30%。

口语:2岁

语言、动作:3岁前

形象视觉:4岁前(斜视矫正)

外语:3—5岁半

音乐:3—5岁培养

形状知觉:4岁

书面语言:4—5岁

数学:5—5岁半

交往:3—5岁

5、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四个学会。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1教育包括: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展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

3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4.1776年,法国奥贝尔林建立第一所托儿所。

5.1837年,德国福禄培尔建立第一个幼儿园,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6柏拉图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

7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

8第一本有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解》。

9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由德国福禄培尔提出。

10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

11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12建构: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同化和顺应的统一就是知识建构的具体机制。)

13多元智能的教育观:个体差异,扬长补短,个别化学习。

14学习权:(1)阅读、写作的权利;(2)提问、深思的权利;(3)想象、创造的权利;(4)读懂自身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5)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6)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

15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波动型连续性,顺序性,分化与统合,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16学期教育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学校教育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学前教育机构提出的幼儿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17学前教育原则: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18游戏是儿童自发的、不受外在施加的目标引导,是为了产生刺激而不是为了获得物体信息的一种游戏模式。

19、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誉之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0、现代教师观包含教师的三点基本看法:①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要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②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个体,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是与教育发展与改革创新同步并进的。③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21、教师对儿童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俗称教育爱。

22、专业实践能力:

(一)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二)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三)沟通能力,(四)教育监控能力,(五)教育研究能力,(六)教育机制。

23、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或称教学反思,指的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24、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25、第三条路径:“第三条路径”即指没有外在行政命令和群体意识的前提下,来自教师个体的、内在的发展意识和动力,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设计,以充实生活,丰富体验,拓宽加厚文化底蕴,以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更新的目的。

第六章

26、海斯科普课程模式,这时期它以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为基石。

27、瑞吉欧认为社会建构主义对自己教育工作影响甚大。

课程三种组织形式:区域活动、主题活动和小组活动被引进到我国。

28、主体活动:(1)主题活动的涵义和价值(2)主题来源:①领域。②社会和幼儿生活事件。③人们专门提炼和概括的一些现象和过程。④文学作品。

第九章

29、家园合作共育是当今我国幼教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

30、家长个别参与方式:家访,家园联系册,接送孩子时的交流,电话交流,约谈,网上交流。

31、家长集体参与方式: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联系栏,家长委员会。

32、社区教育起源于丹麦。

33、社区学前教育具有普及性、社会性、区域性等特征。

34、学前儿童评价方法:发展测验量表,观察法,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档案评估法。

教育学

1、知识类型

显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

隐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主体性知识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2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3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实践活动是人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教育应如何对待?

a)波动型连续性:把握关键期

b)顺序性:思维循序渐进,头肢规律,近远规律。

c)分化与统合:教育要有针对性

d)阶段性:最近发展区

e)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关注早慧、晚成。

4、儿童各种技能形成的关键期

性格:3—6岁,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大脑:儿童期0—4岁 50%,4—8岁30%。

口语:2岁

语言、动作:3岁前

形象视觉:4岁前(斜视矫正)

外语:3—5岁半

音乐:3—5岁培养

形状知觉:4岁

书面语言:4—5岁

数学:5—5岁半

交往:3—5岁

5、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四个学会。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1教育包括: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展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

3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4.1776年,法国奥贝尔林建立第一所托儿所。

5.1837年,德国福禄培尔建立第一个幼儿园,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6柏拉图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

7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

8第一本有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解》。

9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由德国福禄培尔提出。

10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

11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12建构: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同化和顺应的统一就是知识建构的具体机制。)

13多元智能的教育观:个体差异,扬长补短,个别化学习。

14学习权:(1)阅读、写作的权利;(2)提问、深思的权利;(3)想象、创造的权利;(4)读懂自身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5)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6)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

15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波动型连续性,顺序性,分化与统合,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16学期教育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学校教育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学前教育机构提出的幼儿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17学前教育原则: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18游戏是儿童自发的、不受外在施加的目标引导,是为了产生刺激而不是为了获得物体信息的一种游戏模式。

19、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誉之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0、现代教师观包含教师的三点基本看法:①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要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②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个体,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是与教育发展与改革创新同步并进的。③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21、教师对儿童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俗称教育爱。

22、专业实践能力:

(一)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二)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三)沟通能力,(四)教育监控能力,(五)教育研究能力,(六)教育机制。

23、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或称教学反思,指的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24、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25、第三条路径:“第三条路径”即指没有外在行政命令和群体意识的前提下,来自教师个体的、内在的发展意识和动力,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设计,以充实生活,丰富体验,拓宽加厚文化底蕴,以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更新的目的。

第六章

26、海斯科普课程模式,这时期它以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为基石。

27、瑞吉欧认为社会建构主义对自己教育工作影响甚大。

课程三种组织形式:区域活动、主题活动和小组活动被引进到我国。

28、主体活动:(1)主题活动的涵义和价值(2)主题来源:①领域。②社会和幼儿生活事件。③人们专门提炼和概括的一些现象和过程。④文学作品。

第九章

29、家园合作共育是当今我国幼教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

30、家长个别参与方式:家访,家园联系册,接送孩子时的交流,电话交流,约谈,网上交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篇7

(一)儿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儿歌是适合婴幼儿听赏念唱的短小歌谣,儿歌生长于民间文学的土壤,主要的流传方式是口耳相授,代代相传。儿歌唱起来琅琅上口,且短小,有着动听的旋律、浅显的语言、风趣的内容,口语化的风格,能够让幼儿主动积极的去唱,并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儿歌无处不跳动着水晶般剔透的童心,闪烁着天真活泼的稚拙美,把看似平淡的生活表现得稚趣盎然。

儿歌的作用主要是对幼儿思维的扩展、智力的开发、语言美感的训练、视野的开阔、知识的丰富、语言的训练、道德情操的培养等多个方面。儿歌可以带给幼儿极大的审美享受。儿歌可以从小培养幼儿学会聆听,同时又会给幼儿带来听觉上的享受。不仅如此,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因为大部分的儿歌都是有情境的,幼儿可以根据歌词自己想象出一个画面。

(二)幼儿诗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幼儿诗是以幼儿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幼儿听赏吟诵的自由体短诗。

幼儿诗采用了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写出了自然、童趣,对幼儿具有愉悦、认识、教育、审美的作用。幼儿诗有想象、有意境,语言优美、句式长短不齐,在听赏和诵读中引发幼儿的思考,让幼儿得到审美愉悦和情感的陶冶。幼儿诗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幼儿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画面,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想象能力,同时那些优美的诗又会给他们带来一种美的体验和享受,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幼儿在阅读幼儿诗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是读,同时他们的脑海里也会浮现出一些诗歌的画面,美丽的意境、优美的词句等等都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婴幼儿童话对幼儿的发展作用

婴幼儿童话也是学前儿童文学的一种。幻想是童话的生命和灵魂,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那么,什么是童话呢?学前儿童文学中的幻想,大量的表现为创造性想象,艺术幻想为学前儿童文学打造了一个神奇、无所不能的童话世界。婴幼儿童话可以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让孩子在童话中学会勇敢、坚强、不放弃、有爱心等等良好的品质。

婴幼儿童话对于幼儿来说,每一个具体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体验,一种充实、活泼的生命感觉。可以让幼儿在体验这些童话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纯真美好的种种情感投射或者融入到童话中,这种宣泄可以给幼儿带来无与伦比的欢乐,可以让幼儿的愿望得到满足。满足幼儿的阅读期待、帮助他们宣泄情感,帮助他们习得智慧,帮助他们看到希望,欣赏爱与美、正直与善良,可以培养幼儿勇敢、坚强、不放弃等等良好的品质。

(四)婴幼儿故事对幼儿的发展作用

婴幼儿故事也是学前儿童文学的一种,而故事是一种以真实或虚构的事件作为讲述对象,具有连贯性、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叙事性文学体裁。有研究者认为,幼儿在听教师讲故事时,会有种种的反应。婴幼儿故事可以让幼儿把故事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也可以和他们所知道的故事结合起来,还能表达他们的种种愿望,满足审美需要。

婴幼儿故事婴幼儿故事中多样的题材、丰富的生活场景、开阔的视野可以帮助婴幼儿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有助于培养其审美能力也可以培养孩子真善美,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也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让他们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从而培养幼儿爱憎分明的情感。

(五)婴幼儿图画书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在幼儿文学里,图画书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和种类,是幼儿最喜爱的文学形式。而婴幼儿图画书则是以婴幼儿为主要对象、绘画和语言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儿童文学艺术形式。婴幼儿图画书可以在视觉上给幼儿一种神奇的体验,就像是来到了一个未知的世界,等着幼儿自己去探索。一页一页去翻阅,给他们带来视觉上的盛宴、视觉上的冲击。可以从小培养幼儿爱看书的习惯,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视觉审美能力。

婴幼儿图画书可以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和发现事物,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激发情感,陶冶性情影响幼儿人格的发展;培养阅读兴趣并进一步影响幼儿的人格发展;培养幼儿视觉美感的基本体验,培养审美能力;增进长幼两辈情感的交流;促进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幼儿智力的发展。

婴幼儿图画书不仅可以满足孩子探索的愿望也可以促进和培养孩子喜欢看书,一页一页翻书的好习惯。婴幼儿图画书可以培养孩子的视觉审美,图画书都是色彩鲜艳,并且生动形象,还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的图画书就可以对孩子的视觉上有一定的冲击和感受,幼儿可以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所以持续的看这些图画书,视觉上就会培养孩子的审美和享受。

参考文献

[1]刘厚明.寻思、染情、溢智、添趣-试谈儿童文学的功能[J].文艺研究,1981(04)

[2]陈振桂.儿童文学应该分为四个层次[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

[3]沈明煊.浅谈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性阅读.语文学刊,2013(04)

[4]赵娟.剖析儿童文学的价值作用.文学教育:上,2009(12)

学前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价值初探 篇8

关键词:学前教学;儿童;发展

一、学前音乐教育内涵

当下音乐教育受到重视,源于教育界致力于发展科学健康的教育事业,以及对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的研究和探

索。音乐之于孩子教育,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普遍一致的基本属性。因此,把音乐教育作为一项致力于培养音乐的学科作为重点,还是把音乐课程作为一门辅助学生接受教育的手段,其侧重点的不同,音乐教育的效果和影响也将迥然不同。前者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专业音乐知识与技能,侧重的是音乐教育事业本质;后者是立足于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通过音乐课程作为一种诱导,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也是目前对于音乐启蒙教育的观点和分歧。

通过分析和总结,这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对立,恰恰是音乐教育当中并存的两个方面或层次,不能将两者孤立起来进行考察。从音乐学科在教育中的层次来看,专向培养孩子的音乐技能和知识的音乐教育观点,是音乐作为基本学科的属性,而后者是对这种观点的拓展和升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塑造健全的人格。在教育的过程中,独立人格表现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生存能力表现为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储备。因此,这种观点作为教育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

二、学前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音乐作为一种流动与感官的艺术,其形式或载体是声音。处于幼儿成长时期的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音乐作为一种区别于普通方式的声音,一方面能够激发孩子感知和探索的兴趣,培养一种认知和辨识的能力,通过引导和教育,在音乐自由的聆听空间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另一方面,通过教授音乐的一些知识,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将普通的声音通过音乐知识,转变成动听优美的音乐。音乐之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详述:

1.促进儿童身体发育的价值

音乐的影响体现在儿童教育中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发育。音乐课程教育主要作用于儿童的感官,即听觉,音乐通过对听觉的刺激,给予大脑一定的信号,大脑中枢神经对音乐刺激信号进行处理后得以反馈。音乐课程的训练,增加了孩子接触音乐的机会和空间,通过聆听音乐和欣赏音乐,锻炼了大脑对于事物的反应能力,活跃了大脑皮层并促进其灵活思考。有医学方面的研究表明,音乐对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具有促进作用,能提升孩子的大脑反应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2.促进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价值

幼儿时期的孩子,语言系统处于一个成长发育的初级阶段,音乐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听力和发声。以歌曲为例,歌词和曲谱是组成歌曲的主要元素,歌词内容往往是由优美押韵的诗词写成,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大量的文学词汇,积累文化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曲谱的节奏和发声方法,能帮助孩子对自身肢体的控制和协调,做到灵活反应。音乐最大的优势是避免了传统课程的枯燥和乏味,能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知识融于课程学习之中,通过营造一个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的环境,集中孩子学习的注意力。

3.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价值

音乐语言流动难以捉摸,对音乐的鉴赏是一个感知、想象和识别的过程。因此,音乐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价值体现如下:

(1)音乐教学作用在孩子的感官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在孩子的教育过程,强调各种能力的全面培养和锻炼,目的在于促进其能力的全面提高。大脑皮层的神经系统,往往对接触最多的刺激信号反应最快,音乐教育则是帮助幼儿语言系统趋向完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增强对音乐的敏感度。

(2)幼儿音乐教育提高了孩子的记忆能力。幼儿记忆力的锻炼和能力的提升,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音乐作为一种有节奏、有感情的声音,虽具有一般声音的属性,但它有着自身显著的特征和属性,这就需要孩子调动听觉的高度注意力,通过大脑皮层对音乐信号的感知,进行区分和辨识。在大脑对这一系列刺激和信号进行反应前期,需要大脑对这些信号进行短暂保存,即记忆,表现为对音乐符号的再现。音乐的内容通过孩子们发挥自由的想象力,加工转化为声色具体的形象,因此,对音乐的记忆有助于幼儿的对语言的感知和感悟。

(3)音乐感受和欣赏的过程,也是想象、联想自由发挥的过程。音乐是流动的声音,因此较为抽象,联想帮助孩子贴近音乐的内容,与自身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并通过想象力转化成具体的音乐形象。

4.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价值

儿童时期的情感表现,多呈现为一种认知活动的表达,儿童会对外部环境与自身需要进行平衡,多表现为需要的满足与否的态度和情绪。儿童时期的情感中需要的满足,是比较低级的情感表现。音乐是建立在情感的直接表达基础上的,从直观的角度可以体验到蕴含于音乐当中的各种情绪,舒缓的曲调多为柔和平静的情绪,激昂高亢的曲调会调动人紧张的情绪,对音乐的欣赏也是对各种情感和情绪的体验。音乐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方式加以引导,让幼儿聆听各种情绪的音乐,展示各种与乐曲相符合的情绪图片,帮助孩子丰富和体验各种情感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多涉及著名和经典的音乐作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开端。

5.促进儿童个性形成的价值

个性表现为与其他个体相区别,自身具有的相对稳定、独特和完整的特征。素质教育提倡孩子的个性培养和发展,个性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标志,完整的人格是个性的确立和成熟。在幼儿时期应当重视孩子的个性成长和发展,而学前音乐教育能帮助孩子培养对事物的兴趣,以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促进幼儿的个性成长具有重要价值。

重视幼儿的学前音乐教育和培养,创设各种校园音乐活动,营造轻松、自由、开放和活跃的音乐学习氛围,已成为幼儿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应当明确学前音乐教育的理念,立足于幼儿全面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在教授音乐技能与知识的同时,致力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是学前音乐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事业的组成应当承担的角色和任务。

从古老遥远的时代开始,音乐作为传达情感和信息的人类语言,便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音乐艺术是一座知识广博的殿堂,里面典藏着从古到今不计其数的优秀音乐作品,是每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幼儿成长的需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有益元素,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徐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张旭.音乐欣赏[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九年级数学上册圆习题下一篇:辞职报告搞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