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变革中教师智慧的成长
【字体 大 中 小】 作者:杨小微 2009-08-22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新视野网
第 1 页
摘 要:新课程加大了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也拓展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这也意味着,课堂教学需要走向新的“有序”,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习惯需要作适应性调整,教师个人素质将在开放、民主的课堂上经受极大的考验。对应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课后评价研讨这三个基本环节,教师需要施展的智慧分别是:解读的智慧、互动的智慧和反思的智慧。教师智慧成长的基本路径,是以自主学习和合作研讨为基本内容的日常化的研究性教学实践。
关键词:课堂变革 解读的智慧 互动的智慧 反思的智慧 自主与合作
1.课堂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据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在经过了数年的广泛调研和深入研制之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于2001年出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级实验同时启动,次年进入省一级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推进比例逐年扩大,到2005年秋季,初中和小学起始年级基本上进入了新课程体系;高中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方案也在2003年面世,并于次年秋在少数几个省份试行。新一轮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都带有强烈的变革意味,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理论体系及课堂教学实践模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这不仅将引起教学理论的深刻反思与重建,而且对每一位以课堂教学作为自己的教育日常生活的一线教师来说,既是发展机遇又是严峻挑战。
1.1 新课程带来了什么样的发展机遇?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由于新课程从价值取向、课程功能、知识结构、学习方式、评价系统及管理模式上对旧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根本性改造,因而我国中小学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与旧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包括相应的教学观念体系和实践模式,则将遭遇严峻的挑战。那么,长期受其影响甚至束缚的一线教师,将在改变课堂面貌、参与课堂教学重建乃至教学理论重建的同时,摆脱旧理论框架及实践模式的束缚,实现自身理论素养和实践品质重铸。
从实践角度分析,新课程可能给课堂更新、教师发展和学校变革带来如下机遇:
加大课堂教学自主性和自由度 《纲要》明确了新一论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改变,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实现这一根本转变,需要使课堂转变成为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场所,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大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自由度。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前,教师的用武之地仅限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涉及到教材也只能在充实内容、调整顺序等方面略有作为,而且这点小作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教学大纲要求及教学评价导向的掣肘:有“纲”在,教学内容改革就不能突破“纲”的限制,有统一的考试在,教学设计与实施就不能不有所顾忌。新课程改革的总体构思是将过去过于集中的权利分散和下放,从目标到内容、方法到评价都留有充分的弹性余地,这就为任何一位有思想有创意的教师自主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前提性保障。
新课程把目标设计、内容选择和活动安排的自主权还给了教师。在教学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上,超越了以往单纯重视知识目标的局限,把能力培养(表述为“过程与方法”)和情感陶冶(表述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作为重要的目标维度,而且这些目标的实现程度也做了弹性的要求,区分出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有些目标只要去“做”了,就算达到要求了。在内容选择上,已往的教学大纲严格规定了学习的内容及其范围,在“学什么不学什么”、“学多少”等方面,教师没有自由度,而新课程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重在指出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严格限定具体通过什么内容、什么途径去实现,各地各校乃至各人有较大的自主选择和组织课程资源的余地。在活动安排上包括不同学科的学时分配上也是具有浮动和伸缩的空间,具有更大的机动性。
拓展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 有了课堂自主和创造自由,教师的潜能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才有了起码的前提。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首先表现在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理解要超越专业知识技能的局限,因为仅仅强调知识要素无法实现新课程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标的,可以把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发展理解为以专业素养为核心的“全人格”的发展。拓展专业发展空间,还在于日常化的带有明显研究成分的教学实践开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路径,面对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以及渗透其中的新理念,教师劳动的创新性成为不可缺少的基本特征。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空间的第三层意义在于,教师的这种渗透于日常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既是自主的独立劳动,同时又是同伴之间(还有与外部专业人员之间)多种形式互动生成的合作劳动,教师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内外、校内校际交流等多样化途径,参与专业性很强的探究活动,同时也就获得了有助于个体专业发展的良好的群体“生态”。
对学校的整体变革与发展产生积极效应 课程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无论我们怎样强调课程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是多么重要的一部分,也不能替代学校工作的全部。所以,课程改革在学校中不能孤军奋战,新课程能否顺利推进,也取决于学校其他方面工作能否及时跟进。尤其是新课程理念要成功地转化为实践(而不仅仅停留于话语层面),需要学校在教学、德育、管理等各方面形成相适应的新理念,并与新课程的理念同步转化为新实践,而且是最为日常的实践。从当前一些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状态和经验来看,新课程确已带动了学校的校本管理、校本科研以及校本教师发展等各方面的工作,为学校的总体面貌更新和结构性变革准备了条件。
1.2 需要应对新课程及新课堂的哪些挑战?
课堂教学需要走向新的“有序” 改革意味着对旧秩序的“破坏”和对新秩序的创建。课堂教学秩序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混乱,这当然是一种积极的“无序”,是前进中的问题。“无序”之中,参与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要按照新的机制来运行、要在新的规则约束之下产生相互作用,教师作为其中最为能动的因素,应成为教学新秩序的探索者、发现者和缔造者,而这对于习惯了旧规则的教师来说,任务的确是非常艰巨。当课堂不再是完全按照事先的设计亦步亦趋的时候,当学生不再满足于知识的简单再现、技能的机械操练的时候,当教师面对大量信息资源需要及时捕捉、有效回应的时候,创建新规则、形成新的课堂形态就会显得十分迫切了。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习惯需要作适应性调整 进入新课程实验不久,各地实验区教师不约而同地发出“我们不会教了”的感慨。其实并不是真的不会教,而是不会在新的课堂规则和秩序下教。改变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习惯,其难度不亚于改变一个人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如果教师头脑里对话就是“老师问学生答”,那么他在课堂教学中就难以组织起真正的对话。同样道理,如果一位教师习惯了寻找符合他预期的答案,就很难对任何一个不符合标准答案却包含着合理因素的“错误答案”采取宽容的态度。所以,只有按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本身的真实而深刻的涵义来理解“参与”、“探究”、“合作”、“对话”等新理念,才是真的观念更新;只有在新的教学实践中保持不断反思的意识,才有希望逐渐克服旧的不合时宜的教学行为习惯。
教师个人素质将在开放、民主的课堂上经受极大的考验 开放后的课堂,无疑会出现信息资源充分“涌流”的局面,与过去那种按预先准备好的内容程序上课、排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和“干扰”的方式相比,教师的个人素质、专业修养及教育智慧会受到难以比拟也难以预期的考验和挑战。对教师的课堂把握来说,满堂讲、满堂问的课(尤其是那种充斥着一问齐答的“唱山歌”式的课),是最没有难度的课,因为一切按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进行,无须反思、无须重组,能讲出或问出正确的知识结论,(即使只有个别学生答对)就成为转入下一个“知识点”的根据,换言之,以凑齐正确答案作为课堂推进的依据。然而,任何一节按预定方案亦步亦趋机械展开的课,都是对教师智慧毫无挑战可言、对其智慧发展毫无裨益的课。
2.教师需要哪些教育智慧?
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再到课后评价研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对应于这一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教师需要施展的智慧分别是:解读的智慧、互动的智慧和反思的智慧。
2.1 解读的智慧
教材文本解读和学生解读是教学方案设计的前提和依据,解读的智慧主要是教学设计阶段的智慧,但在教学过程中及结束后,依然需要进行研究性和反思性的解读。
文本解读指的是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等课程文本的解读,传统备课理论中强调的“懂——透——化”三部曲依然适用,教师不仅要熟知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总体要求,而且要对所教内容在整个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在形成学生素质上的作用。具体而言,文本解读包括结构的解读、意蕴的解读、以解读为基础的文本转换。结构的解读是要通过梳理,将每一个知识“点”、“线”或“单元”,都置于其所在的一个更大的结构或体系之中;意蕴的解读是指由外而内的透析或由此及彼的联想,把握住文本思想的内核或言外之意;文本转换是指要将“文学的”或“科学的”文本转换成“教育的”文本,其转换的根据,就是对学生状态、需求及差异的解读。
不仅如此,解读中教师还应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即“个性化”解读。如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要“用理性而非仇恨的光照耀孩子”[1],有的教师在《斑羚飞渡》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坦言“面临灾难时的任何一种选择都应该被理解,至少应该被谅解”[2],足以见出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力。教师个人对课文或其他类型知识单元的“深酌浅饮”直接影响课的品质高下:教师解读得浅,课就上得浅;解读得偏,课的方向就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教学需要,开发利用其它教学资源。
对学生解读包括:状态的解读、需求的解读、差异的比较。教师要对学生知识结构和经验水平,学习的兴趣、愿望等态度因素,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等等方面情况进行深入而具体的了解,从而准确地把握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的状态。有的教师虽然也在教案上写着“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对于围绕主题展开会谈感到困难”,但若要深问:有多少学生感到困难,有多少学生能成段地说,成句地说,或一个一个单词地说,不会说不敢说的原因是什么„„则无言以对,这表明教师并未真正读懂学生。不同学生课前的状态不同,对文本学习的需求也就不同,这种状态和需求上的差异,便成为教学设计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所谓解决,不是“消灭差异”,而恰恰是要利用差异,使差异成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展开互动的一种动力和资源。
以读懂文本和读懂学生为基础,教师的智慧集中体现于这样一种考虑:确立怎样的目标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能获得真实的进步又不至于感到特别困难;既使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不感到虚度时光,又使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够跟上并有收获。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设计的理性还体现在综合地考虑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活动展开的程序以及对活动过程及效果的检测与评价方法等等问题。当然,也需要对课堂环境等因素加以考虑。
2.2 互动的智慧
互动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教学的展开阶段,这一智慧主要由捕捉(发现、意识到其价值)、回应(评论、追问、补充)和重组课堂教学资源的“灵性”构成。
先说捕捉。捕捉主要是指捕捉资源,资源往往由教师的开放式问题、情境或活动激发而生,而封闭式的问题(或称“填空式问题”)由于指向一个固定的答案而难以生成出新的资源,所以,教学方案及提问的开放式设计是资源生成的前提。有了资源之后教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发现有价值的资源,即发现那些有利于思考深入、问题深化、解题策略优化或多样化的答案、疑问、乃至错误。
在捕捉资源的基础上,教师的智慧表现在如何通过临场迅速的分析和判断,以回应、追问、评价、激励等多种方式将思考引向深入。
许多教师的课堂回应是“正误”判断,遇到错误答案后教师就会向全班发问:“谁来纠正他?”“谁来帮助他?”这种“教学问答”实质是“寻找正确答案”而不关心思维过程。事实上,许多看起来错误的答案包含着正确合理的因素,教师的简单回应,不仅可能遮蔽正确合理之处,还可能压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样道理,对看起来正确的答案如果不加以追问,既可能掩盖错误、鼓励机械思维和迎合心态,还可能使学生失去深入探究的兴趣,停留于表面的“知道”。
无论教师得到的答案看起来是对是错,都不要忘了追问:“是吗?”“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别的解释吗?”„„追问使问题清晰和有层次、有条理,追问使学生养成追根究底的意识,也便于清理自己的思路,追问也使学生暴露自己的一知半解和随声附和,总之一句话,追问使学生思维更加积极化。
补充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例如,当教师把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放到学生小组以后,会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不理解或误解、讨论离题或停于表浅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个别的,指导一下即可;也可能是带共性的,就必须及时补充信息、补充说明、增加指导性提示等等。
重组是对教师教育智慧的更大挑战,它意味着教师通过课堂资源的激活、发现、采集、分析判断和回应,意识到原先的教学设计方案已不适应学生的实际状况,需要及时调整甚至重建教学活动过程。具体的重组,可以是对推进教学深化的中心问题的重组,如从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经过集中、概括和提炼,形成一个新的值得在学生小组中进行讨论的问题;可以是师生互动形式的调整,如由一对一的师生互动转化成以小组为单位的生生互动,或者转化为学生小组之间、教师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还可以是新的教学活动环节的重组,那就是说,教师意识到教学方案中预设的某一环节此时已不能适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需要,从而应急性地组织起一个新的教学环节或步骤。
2.3 反思的智慧
反思的智慧是教学结束阶段的智慧,反思要基于自我评价,并指向重建——教学方案重建或教学过程的重建。
教师课后的反思,不是简单地将教学方案换一种方式重述,也不是不痛不痒地“自我批评”,更非客套般地“请专家/大家多多指正”,而是一种“全程式”、“全景式”、有深度的以回溯为基础的理性重建。一般来说,课后反思要指向如下一些基本方面:
——反思教学之前的设计是否体现了全面的育人价值,这种设计(包括目标的、内容的和活动的设计)是否以对自己面对的具体的活生生的学生实际状态的分析和特定教材内容及要求的分析为依据;
——反思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对学生思维和态度引领的“全程贯通”,是否体现了层次上的递进或类型上区分,是否考虑到学生在思维水平和思维类型上、情感调动和转化上的差异,以及他们在思维和情感发展上的不同需求;
——反思教学全程中有无有关思维和态度的“重大事件”发生以及教师在回应和处理上的得失,导致得和失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以反思结果为依据进行后续教学的重建,即在哪些方面应该做出改进,哪些有效经验可以继续尝试和提升等等。
3.教师智慧成长的基本路径
教师的智慧的形成,是一种包括基础素养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机智培养以及把自己的智慧成长过程作为认识对象的“元认知”意识和能力等在内的、丰富多样因素综合互动并动态生成的过程,本文无意于静态地讨论教师教育智慧的构成,只是从动态的视角探讨一番教师智慧成长的基本路经。
概括地说,教师智慧成长过程,是基于日常研究性教学实践、以自主学习和合作研讨为基本内容的自我培育和发展的过程。
这里说的研究性教学实践,是一种基于日常又有别于一般意义上“日常”的变革性实践。研究性变革实践不同于当前中小学界不少人习惯上称之为“教科研”的课题式活动,当然更不同于那种游离于课堂靠“梦笔生花”吃饭的“写科研”;研究性变革实践也不同于那些在平时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机械应付的日常课,在“公开”时则是由教师自导自演、要求学生“默契配合”以便“完美展示”的“教案剧”。从根本上说,研究性变革实践内涵着理论,超越日常经验且具有不断创生性质,是教师将研究的态度、意向和内容贯穿到实践全过程和多方面的实践。[3] 这种实践得以成立的重要前提,是教师创造性职业角色的确立,是从“圣化”的光环和“匠化”的阴影中彻底走出来以后的角色自我认同。
教师的自主学习与合作研讨,因渗透于教师的日常教学从而使这种实践具备了创造性,成为研究性实践;这样一来,自主学习与合作研讨便成为教师教育智慧成长的基本途径。这一途径,在全国新课程实验、上海市二期课改和“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建设中,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或简称“校本教研”。
“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些基地学校,如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等校,在实践的过程中将校本研训的重心全面下移到教研组层面,以组内的研究课题为引领,通过“前移后续”的教研活动方式,全面、深入、扎实地推进每一个教研组日常的专题性教研活动,以此促进组内每一位教师日常实实在在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所谓“前移后续”的教研活动方式,就是指学校在开展日常的校内或校际间的专题性教研活动时,在内容上各教研组以学年或学期的研究课题为核心,每一次都有相应的主题,在方式上,每次专题性教研活动前后,教研组内教师分别围绕主题内容进行的“前移性”和“后续性”的学习、反思与研讨。整个过程,既体现合作交流与碰撞,又鼓励教师个体独立思考、自主探索。[4]
例如,在“前移后续”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有的学校提出“一课多案”的研究方式,教研组或备课组内每个人都要独立地设计教案;同时又提出“一案多课”,将研讨出的一份较为成熟的教案分由新手教师、胜任教师、熟练教师在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反思和重建。这类方式,不仅使研讨在比较与分析中步步深入,也让教师能够基于自主开展合作,同时又在合作的氛围中发挥学习和研究的自主性。个人的差异性、独特性和自主意识不因合作而被抹杀或淹没,平等的合作与交往也不会因为强调了个性、独特性而难以为继。
[1]参见窦桂梅著:《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2-74页。
[2]参见干国祥:《斑羚飞渡》,《人民教育》2004年第13-14期,第38-44页。
[3]参见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1页。
[4]何学锋:《教研活动方式的变革性尝试》,《基础教育》2006年第3期。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也将新媒体技术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转变着教育者的教学理念,也促使着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变革[1],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核心与重点是教学信息化[2]。课堂教学过程复杂而动态,传统式的课堂观察评价方式,往往会掺杂很多主观因素。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研究出数据化的聚焦式课堂观察技术,它将课堂教学信息进行量化,再有效地记录、处理和分析数据,用于评价和完善教学过程。那么,在聚焦式课堂观察技术的运用中,教师如何通过分析、反思与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就愈加重要。
二、聚焦式课堂观察简介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The Teacher's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简称TOCOP或COP,中文简称“靠谱”)是指聚焦在网络支撑平台中,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以提升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特别是以提升信息化环境中教师实践性知识和专业能力为核心目标一种在线学习型组织[3]。它能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初步解决职业倦怠问题[4]。笔者有幸于2015年9月加入成都市天府新区COP团队,期间,助学者多次采用聚焦式课堂观察对笔者的课堂进行分析,让笔者逐步认识到现有课堂的改进方向。
聚焦式观察法是将课堂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再有效地记录、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将隐性知识显形化,用于描述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使课堂观察由定性的主观研究变成定性与定量的客观研究[5]。相比传统课堂观察的主观分析,聚焦式课堂观察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它具有明确的观察目标,数据化编码简单清楚,研究信度较高[6]。其主要包括反映师生互动情况的活动曲线图,以及诊断教学内容结构是否合理、教师语言是否规范的教师有效性提问类型分析图、教师挑选的回答方式分析图、学生回答方式分析图、四何问题分析图[6]。
三、基于聚焦式课堂观察技术的实践探索
下面以笔者展示的《回收废品——解决“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一课为例,根据课堂观察方式的使用情况,将课程打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采用传统式课堂观察阶段、数据化聚焦式课堂观察阶段与积极实践内化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式课堂观察阶段
《回收废品—解决“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是小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比多”“比少”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解决“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笔者确立了先让学生动手摆小棒、画图探究,再抽象出数量关系,最后列式解答的主线,设计出了课堂教学简案,重点引导学生经历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
之后,笔者进行了第一次试讲,组内教师对该堂课进行了传统式的课堂观察,提了以下建议。首先,课堂上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时,笔者的处理不够机智;其次,没有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预设,导致课堂出现许多意外情况;再次,学生全班汇报时,笔者会打断学生的汇报。依据全校教师给出的定性评价及建议,笔者修改出一千余字的教学简案,表1是简案中的“画一画”活动节选:
第二阶段:聚焦式课堂观察阶段
接下来,笔者在COP项目组展示了该节课,助学者采用聚焦式观察技术进行课堂观察,课后,依据数据图表首都师范大学COP项目首席专家王陆教授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
王教授针对该节课提出了诸多不足,首先,课堂中提出的创造性问题不够。其次,教师的非语言回应不够,有时甚至无回应,说明课堂中教师没有关注到全体学生。再次,学生全班汇报时,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追问,对话深度不够。最后,教师的语言比较随性,不够专业,导致提问也不够有效。笔者反思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过多地“放养”学生,虽然给学生许多动手操作、探究、发现、尝试、验证、总结的机会,但是过程中指导较少,对话深度不够,教学语言也不够专业,会阻碍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基于COP项目组的评课意见,笔者再次打磨教学环节,增强对话深度,设计出每一个行之有效的问题,预设出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状况,最终修改出了四千余字的教学详案。其中,“画一画”活动环节设计就增加到了一千二百字,表2是“画一画”活动的一段深度对话设计节选:
第三阶段:积极实践内化阶段
依据聚焦式课堂观察给出的意见及建议,笔者设计出了详细的教案,详案中说哪句话时用哪个手势,每句评价语言全都准备好了。笔者再次试讲,心思却在“回忆”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这是“目中无人”的一堂课。课后,笔者反思到教学中应力求做到“目中有人”,课堂策略应随着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调整,而不只是关注教案的环节,并且语言要内化成自己的表述,不能生搬硬套。经过积极地反思,笔者再次实践。
四、教学成效
在COP项目聚焦式课堂观察方式的支持下,笔者经过积极地实践、反思与内化,在区教研的公开展示活动中,教学中笔者的语言简洁、专业了许多,创造性问题也有所增加,提问也更加有效,在理解“比多、比少”的意义时,与学生进行了深度的对话,引导学生在自己探究、思考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深入地认识到了数学问题的本质。日常教学中培养出的学生表达能力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赞赏,课堂中,学生们表现得很积极,积极地去探究、思考、表达,大胆地去质疑、补充,他们表现得很出色。
五、结束语
聚焦式课堂观察的评价方式,让笔者的教学理念有了重大变革。首先,教师需要对提问的类型、发生情境、语言、对之后的学习做出良好的预设,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其次,教学中要更多设计创造性与批判性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见解的个性化、探索性,以及求新性习惯和能力。应努力使师生之间的对话深度能够达到更高的层次,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还要历练自己的教学语言,让课堂语言更加简洁、有效。虽然我们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可是教育教学理念、教育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更新、进步,需要我们大胆地去尝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实践,把“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信息化教育中[8],以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摘要: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逐步发展,互联网+改变着传统教学。参与COP项目过程中,笔者以《回收废品——解决“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全区公开课为例,展示数据化的聚焦式课堂观察技术的三个阶段:传统式课堂观察阶段、聚焦式课堂观察阶段和积极实践内化阶段。并展示教学效果与总结反思,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了深度的对话,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探究与思考,教师如何启发学生更加有效地经历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深入地认识到了聚焦式课堂中数学问题的本质。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聚焦式课堂观察,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50907/t20150907_206045.html.
[2]张文兰.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实践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2016,(3):3-6.
[3]王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1,(09):30-42.
[4]李桃辉.成熟型教师在线实践社区(TOCOP)专业成长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4,(4):41-44.
[5]王陆,张敏霞.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6][7]花春叶.浅析美国名校视频公开课教学模式及对中国高校的启示——基于S–T教学分析法[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7(2):41-43.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51-01
经常观摩名师的课例,反思时心中充满疑惑:一样的设计,或许我去展示,效果会截然不同。这中间,包含人生阅历,个人素养,专业素养的不同在专业素养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对一堂课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教师。,经常听教师们的随堂课,也外出参加培训,感受到教学语言是个神奇的“魔法棒”,能在不经意间改变很多东西。
身为一名一线教师,经常为自己的课堂所苦恼,因为我常会为一种“强制”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所困惑;也为在不知不觉间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惭愧。不由想借用《西游记》电视剧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
一、课堂语言面面观:
1、平平淡淡不为“真”:在四十分钟一堂的语言课堂里,平平淡淡的语言不能为“真”。时间久,孩子的注意力一定会在平淡中转移,在一样的音高一样的音频,一样的语速下,一样的语调下,只有一种情况下,他们能学习:强制再强制。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激情语言变噪音:有的语文教师比较有激情,而且是整个课堂持久不变的激情。这样的情境下,教师的语言一直比较高亢,一直处在高声部,学生的大脑一直处在激进的紧张状态下,俗话说:“居高必低”。学生的注意力一会就随着疲倦而丢失了,这时的激情的语言句句都成了噪音。
3、忽视生命多粗暴:在教师的语言中,多是冲口而出的语言。有时孩子一会儿注意力不集中,大多数教师会一下子吼过去:“XX,你飞机飞多高了?”“这样的问题都不会,我教的是猪吗?”“再说话,跟我站起来!”
二、透过语言看内里:
1、堆积职业倦怠感:“作为教师,你幸福吗?”你在学校逮住任何一位教师,问这样的问题,看你得到的“是”的答案会不会超过百分之一呢?教师是一样繁琐的职业,也很难拥有真正的幸福感。身心的疲惫让教师很难在课堂上有轻松的,关爱的语言流淌。与之页来的,语言的丰富,美感,一切都成了奢望。
2、缺少学习欠积累:教师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今天的社会,物质富有了,学习的氛围却淡了。教学不只是围绕课堂修修改改就能成功的,它需要不断地站在高点,积累,从个人素养到专业素养,这才能让教师在各方面得以成长。“出口成章,下笔如神”应该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一种常态。
3、教学设计少创新:其实,教师之所以在教学语言上原地踏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学设计少创新。从目标创设到过程都是以不变应万变,不看课题,不管学生当天的状态,这样就是一种模式的教学。教学语言也还是那几句,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会就在这样的教学下丢失了。
4、教学反思浮于表:在教学语言这块上,教师少反思或反思流于浅表。有的教师很少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教学,总认为学不好是学生的状态。静下心来反思,特别是从教学语言上反思少之又少,这就会让语言永远停留在那样一个高度。
三、立体成长促改变
1、改变教学理念:一是从内而外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当我有自己的理念时,对学生的所有行为都变换了一个角度,那就是一切都可以变得更好。这样,教师的语言就会有温度,有激励作用,魅力显现。二是有变革的思想,要静下心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的不及之处,从多方面适宜的角度去改变。
2、重新定位职业:教师要尽早从职业倦怠感中解脱出来,以一种自我实现的眼光来看待这样职业。只有如此,才能换一种心态,教学语言会以一种成长的欣喜感来得以成长。
3、全力提升素养:一是学会调整自己的教育心理,有良好的心理素养;二是从经典作品和教育教学专著中提升自己的语言积累;三是多看名家的课例,多听同事的课,从别人的课例中积累丰富的教学语言;四是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得以语言素养的养成。
4、定位教学语言:对于教学语言,教师首先要有好的定位,才能越来越好,一是正确,教学语言指令要清晰,不要模棱两可;二是要有好的生成,学生是生活的,课堂状况是不停在变的,语言生成也就是必要的,教师要有教学机智;三是教学语言要有适当的幽默感,这需要教师多方面学习,多积累,多点语言智慧;四是教师的语言要有新意,常思常变,以万变应课堂。
四、课堂语言新面貌
1、语言节奏把握好:通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学习和反思,以及课堂践行,我在课堂语言上首先下的功夫是语言节奏的把握。这包括语言的音高,语言的急缓,语言的变化,让学生的大脑在声音的适度刺激下得到神经的兴奋与休息,得以集中自己的最佳注意力。
2、生命成长好语言:课堂教学语言,更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为例,从原来的简单的口号变成了“你听得最认真了,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啊!”“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呀!”在这样的课堂评价用语中,学生的成长是生命化的,有高度的。
3、拓展语言积累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练习,课堂语言多层次拓展,语言积累很丰富。以指导学生观察和倾听为例,原来是:“我看见……”变为:“我观察到了……我发现了……我认为……我有不同的意见……”在这些语言的带动下,课堂气氛变了,学生的思维活了,语言丰富了。
4、逻辑清楚多美化:教师的课堂语言的口头语少了,思路清晰了,语言更有美感:从课堂的衔接语,到课堂提问,一环扣一环;对学生的评价也达到了正确基础上的生命引领,从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维,学生得以成长。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心灵智慧与成长》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最近在读《教师心灵智慧与成长》,感觉到好像是与一位智者有了一次心灵的对话。他仿佛在为我上一节生动的心理学课,而课上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让我感同身受。在这一节课里我不仅更多的了解了教师心里健康标准和不同职业阶段的教师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也学会了一些调适心里情绪的方法以及应对心理困惑的人生智慧。
书中所列举的事例都是关于一些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教师,很庆幸自己没有那些严重的心里问题,但这些心理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多少也有一些折射,而且也会情绪不佳,心理不适的时候,仔细反省,在与同事和学生的相处中也并不是非常的得心应手。
其实,人都有多样的情绪和复杂的心理,只不过有些转瞬即逝,而又些却越演越列,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还记得刚工作时,我也是个理想主义,完美主义者。我曾想让我的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让我的课堂生动活泼,可为了应试,我却不得不改变我原有的`一些设想,虽然尽量去坚持自己的一些风格却有一些无可奈何的感觉。但随着自己不断的调整,在掌握一些应试技巧的同时也力求坚持自己的风格,有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当然,在内心深处还是没有放弃一些改革的想法,当然这些想法在现今的教育制度的大环境下时难以执行的,所以不是的还是会小郁闷一下。而我的完美主义让我在工作初受到深深的折磨,我总是期望所有的学生都有进步,总是期望他们能理解我为他们所做的一点一滴。可这些是那么的不切实际,但有一段的时间我却固执的坚持着,也对自己失去过信心。
虽然失望,失落,但我没有逃避现实,而是积极的去面对,总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了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籍,多与老教师谈心,很快就走出了自己的困惑。现在看到这本书中对年青教师成长的一些概述,我真的觉得很欣慰。
我对书中的一些调整心理的方法都很熟悉,也会做的更好。而书中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对“尊师爱生”观念的诠释,拓宽了我的思路,让我明白只有与学生互尊互爱才能其乐融融,再也不会去担心是不是对学生太好就会失去自己的威信。
书中的一些话让我记忆深刻。“人在发脾气、愤怒时,是智能较低下的时候,往往做出愚蠢的判断和荒唐的决定。要做好工作,为了集体,为了国家,也是为了学生,更是为了自己,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少发或不发脾气。”“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能成为好教师。”“要学会对所有你认识的人微笑。”这些话会一直提醒我要注重提高个人的修养。
情绪是人类的基本特性之一。喜怒哀乐忧恐惊——作为人类的七情六欲,便是其最典型的外化特征。不管多么优秀的人,都有情绪反应。教育战线的教师和学习的主体——学生也不例外。
情绪有好坏之分。好的情绪即积极的情绪,不但可以让人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乐观向上的干劲,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让人身体健康,更容易取得成功。反之,坏情绪即消极情绪,则会让人沮丧、低迷、消沉,缺乏激情,人际关系变得紧张,而且会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们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中枢神经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各系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
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平时看似很冷静的老师,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也会变得火冒三丈、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而学生被老师批评后,会懊悔许久;考试失利,也会变得沉默寡言„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些都是人的情绪在作怪。
情绪可以催人向上,也可以使人陷入困境无法自拔。虽然情绪似乎与生俱来,但我们作为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必须学会驾驭情绪,管理情绪,尽可能地减小消极情绪对我们的影响。可以这样说,在如火如荼开展教育改革的今天,情绪管理是教师必备的个人素质。否则,我们 将无法顺利地完成教育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心灵的 塑造和人格的培养,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毋庸置疑,教师情绪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教师情绪饱满、乐观向 上,则会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成效;而教师情绪低落、态度冷漠,则会 导致学生因厌恶老师而对学习毫无兴趣,甚至厌恶学习,课堂秩序、效果 因此也会陷入糟糕的境地。
总之,课堂管理的关键取决于老师和学生的情绪管理。尤其是老师在管理自己情绪的同时,还要做好对学生情绪的调控,要学会化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情绪困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老师和孩子在课堂上能“自由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如何营造出利于教师、学生成长的和谐课堂氛围呢?
(一)转换角色,让平等、尊重、信任占据我们的课堂
教师角色,具体地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或职业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中,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知识的唯一拥有 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要在老师的掌控下被动地进行学习。而 且,老师只需要简单地按照一种模式来教学,用“考试”尺度来评价所有 的学生即可。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早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传授者,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变成了一种信息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因此,在新课改风潮的推动下,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由原来的灌输者变为了引导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变如果不能顺利实施,必然会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波动,带来不良后果。那角色转换后的情绪如何重塑呢?我们来看看侯老师是怎么做的:
例:侯溪萍,18岁走上教师岗位,24岁成为山东省青语会最年轻的理事,在全国小语学法研讨会上连续三届共夺得7个一等奖,先后被评为全国教改 实验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尝试教育多己进个人、山东省特级 教师、齐鲁名师。2004年教师节作为山东省唯一代表在全国进行事迹宣传。在教学中,侯老师创造了一个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神话‛。
侯溪萍在自己16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真诚做人和引 导学生‚学做真人‛的教学之路。34岁的她,常常为拥有这份精神资产而自豪。
那一年,侯老师任教的班里来了一个叫小翔的学生,他非常聪明但很调皮,最大的缺点是不能约束自己。有时候上着课,他便从桌子底下爬出 来做个恶作剧,甚至趁女孩子专心听讲的时候猛拽人家的辫子。另外,他的学习成绩也很差。
为了帮助他改掉这个坏毛病,侯老师多次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小翔也 多次向侯老师保证,但过后依然如故。一次,侯老师找他谈心,小翔的一 句‚你是老师,你当然比我有理!‛的话深深触动了侯老师的心。她想: 自己多次对小翔批评教育无效,或许正是自己高高在上的教师身份阻碍了彼此心灵的沟通,使得小翔不能认识到错误,更别说心甘情愿地改正了。
于是,侯老师有了一个主意。她先是弯下腰来,非常郑重地对小翔说 :‚老师决定给你一个最大的权力——管老师,只要老师一有错误,你就 可以当场叫停和批评。‛ 小翔一听,顿时高兴得手舞足蹈。回家之后他对父母说的第一句话就 是:‚我能管老师了!‛接下来的事情表明他心里特别看重这个‚权力‛,还真的‚执法如山‛。
有一次,侯老师在下课铃响后拖了半分钟课,小翔就振臂而起,大叫 老师拖堂,理应做自我批评。侯老师当场向全班学生作了检讨,而小翔却兴奋地像打了一场胜仗似的。
侯老师在给了小翔‚权力‛的同时,也相应地拥有了对他进行管理的权力,那就是一旦他不信守承诺而有了破坏纪律的行为,老师也可以不留 情面地进行批评。
这种平等的双向约定给了侯老师很大的引导空间,同时也让小翔认识 到,一旦自己有错,也必须像老师一样勇于认错并及时改正。渐渐地,侯溪萍与小翔之间好像有了一个无形的‚君子协定‛,彼此之间有错都会主 动向对方‚交代‛,特别是小翔,即使是在课外犯了错也会主动跟侯老师 认错。
一个学期下来,小翔的表现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他变得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还被选为班长,学习成绩也迅速提高。
后来,小翔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步入大学的第一天,他就给侯 老师写了一封信。他说:‚正是侯老师能够‘弯下腰来’与我平等相处才 成就了今天的我。‛他将铭记一生。
由上面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管理者 ”,更应该时刻担任“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此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材料,对来自周围人关于某一学生的评价进行研究式地采纳,不能对学生形成先人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的问题上有情绪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区别对待 ;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自己的行为,用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从而使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良好状态,随时调控自己的情绪。
(二)让自信住进孩子的心灵,激发孩子主观能动性
莎士比亚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重要原因,有了自信心才能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较强的自信心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也会为学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区的更大的成就,从而获得更多的满足铺平道路。不仅如此,自信心还会产生连锁效应,它可以使学生获得其他许多优秀品质,比如能很好地应付压力、具有更好的判断力等。相反则会产生“波纹效应”,(波纹效应是指在学习的集体中,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施加压力,实行惩罚,采取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作法时,会引起师生对立,出现抗拒现象,有些学生甚至会故意捣乱,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这时教师的影响力往往下降或消失不见,因为这些学生在集体中有更大的吸引力。这种效应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发展、心理品质和身心健康会产生深远而恶劣的影响。)致使学生缺乏进取的动力,难以在学习上取得理想成绩。或者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奥勒冈州立大学的日裔美籍研究生广仁在人身上做了习得性无助的实验,发现了这样的结果:
他把被试分成三组,分别带入一个音响开得很大的房间,让他们把声音关掉。
第一组被试试了各种方法按控制板上的各种按钮,但没有任何方法把噪声关掉,噪声依然如故。
第二组被试只要尝试按对了控制按钮的排列组合,就可以把声音关掉。
第三组是控制组,没有受噪音干扰。
然后广仁把每组被试分别带到另一个房间去,房间里面有一个实验箱,里面会有很难听的忽忽声出来,但只要被试把手移到实验箱的一边去,噪音就会停止。
结果那些一开始就接受了不可逃避的噪音的第一组被试大多坐在那里忍受噪音,而不会试着把手放到实验箱的另一边去。
他们学会了对噪音的无可奈何,他们连试都不试一下,即使时间、地点、情境都已经改变了。他们把对噪音的无助带到了实验情境中。而第二组与控制组中的所有人都很容易就会把噪音关掉。假如人可以从这么小的事情中学会无助,那么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的挫折与失败、打击更有可能让人们学会无助。)让孩子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甚至破罐子破摔。
我们不能总是让学生有挫折感,无助感是学生学习的大敌„„,当那种无助已经深深植根在孩子心里的时候,任何教师都无能为力了。我们必须努力改变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创造成功的机会。自我肯定的心态是建立在别人的一致认可的基础之上的,教师的激励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产生巨大的心灵感应,从而使内在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细节,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反馈,帮助学生赢得信心,成了老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三)让爱与宽容展现人性的美丽 宽容是一种最美丽的情感,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宽容也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能够宽容别人的人,其心胸像天空一样宽阔、透明,像大海一样广袤深沉。课堂上,面对那些单纯、可爱的学生,我们没有理由去责备他们、苛求他们,而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爱护他们、鼓励他们、温暖他们。“严师出高徒”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种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这个“严”不应该排斥教师对学生的包容和理解。“严师”应该是严格而不严厉,而教师对学生的“包容”当然不是放任自流、一味纵容,必须校正学生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要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要把包容心和责任心贯穿教育的始终。包容实际是对学生能够克服困难、改正错误、提高学业成绩的信任,更是对学生发展缓慢的一种等待、期待。教师的包容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动力,为学生的成长留足了自主反思的空间。
例: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史蒂芬〃葛雷是个曾经取得过重要的医学成就的科学家。有个报社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会比一般人更有创造力时,他回答,在他看来,这都与他小时候他母亲给他的经验有关。有一次他尝试着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他失手把瓶子掉在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像一片牛奶的海洋!
他的母亲来到厨房,并没有对他大呼小叫、教训他或者惩罚他,她说:‚哇,你制造的混乱还真棒!我几乎没有看见过这么大的奶水坑。牛奶反正已经不能喝了,在我们清理它之前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几分钟?‛
他的确这么做了。几分钟后,他的母亲说:‚你知道,每次当你制造这样的混乱时,最好你还是得把它清理干净,让物归原处。你想这么做吗?我们可以用一块海绵、一条毛巾或一只拖把。你喜欢哪一种?‛他选择了海绵,于是他们一起清理打翻了的牛奶。
最后,在和母亲一起清理完厨房后,他母亲又说:‚你知道,我们在如何有效地用两只小手拿大牛奶瓶上已经做了个失败的试验。让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是否可以拿得动它。‛小男孩学到了,如果他用双手抓住瓶子上端接近瓶嘴的地方,他就可以拿住它不会掉。
这个知名的科学家说,那一课使他知道他不需要害怕错误。除此以外,他还学到,错误只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科学实验也是如此。即使实验失败,我们还是会从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在课堂上,教师处理问题要有余地,但并不是无原则的放任自流,教师对有过错的学生应因势利导,要用宽容的心教育学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因缺乏自控力而犯错误,这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一种现象。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的教育力量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
如果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是唱高调,那么“没有不能教育的学生”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对学生严格要求,不放松常规管理,但绝不是管得越严越好,跟得越紧越好。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更应该这样,否则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首先是服务,管理首先是尊重,相处贵在信任。我们要用爱与宽容为孩子创造出能“自由呼吸”的课堂氛围。
(四)让微笑与赞美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
心里学家艾勒比思列举过这样一个公式:感情的全部表达=7%的言词+38%的声调+55%的面部表情。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温和的声调,会给课堂带来和蔼、融洽、愉快的气氛。唯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才会“听其教”。很多情况表明,学生都不喜欢整天板着面孔的老师,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通过微笑传递,学生就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进而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
微笑会使课堂充满活力,带给学生一个好的心情。而恰如其分的赞美能使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地方。” 马克吐温也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 可见,赞美对人的情绪有多么大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前者表现为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从而获得教师的称赞,增进友谊;后者则是一种更高级的动机,它是人们要求在社会上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望体现,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称颂等,这两种动机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基础。
鉴于学生这样的心理动机,我以为教师只要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恰当的运用鼓励和表扬,毫不吝啬地赞美学生的各种优点,必定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刻苦求学的潜能。
例:我们都知道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老师们‚知道‛教室中坐着一些与众不同的学生后,虽然依约没有明言,却一直对这些学生充满着热切的期待,而学生们也感受到了老师们的这种期待暗示和鼓励赞美,因此刻苦求学,锐意进取,孜孜以求。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这些随意抽取的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包括以前成绩中下等,个个成绩优秀,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与他人关系融洽健康。
请不要小看赞美,它能点燃心中的憧憬和希望。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会赞美学生,乐于赞美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甚至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赞美声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
1、培训学习,转变思想,解决为什么要课改的问题。⑴明确什么是高水准的教育教学质量 ⑵教师要有危机感
⑶教师每天如牛负重般工作,成绩平平的原因分析: ①教师对学生实行等距离管理 ②教师工作时间分配不合理 ③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晚成才5年;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干扰好学生制造差等生; 差学生是讲出来的,讲得越多,差生越多;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厌学、流失。在确保考试成绩好的前提下,三年前就在思考: 学生的负担能不能减下来 教师的负担能不能减下来 学校能不能不只是升学的工具
家长的负担能不能减下来,活出自己的趣味
三、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实现师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
1、从学生入手,变讲堂为学堂 ⑴从管理入手分好学习小组 学校出台分组意见 以班主任为中心分组 小组的分法 ⑵采取捆绑式评价
⑶对学生做好理论上的培训
①学好知识有三个层次:听明白,想明白,讲明白。讲明白是学好知识的最高层次。
②错误是镜子,是路标,帮人改错等于帮自己防错。只知道对不知道错算是半对,既知道对又知道错才是全对。③二人小组的学习是互为资源,不是“一帮一”。④竞争获胜,不在于超越别人,重要的实现超越自己。
⑤集体是水,个体是船,水涨船高,在落后的群体中难以出类拔萃。⑥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健全人格的训练场。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会沟通、倾听、尊重、包容、欣赏。⑷对学生的小组学习要进行方法上的指导。①小组长如何讲 a、先讲思路,后讲做法
语言格式是:这个问题要怎样想?为什么要这样想?还有别的思路吗?最简捷的思路是什么?
b、小组长不要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讲。②组员不能满足于听。
让组员明确知识不是听会的。在合作中,不但要学会知识,更要学组长的思维方法。③说话声音要指导。
④说话礼貌、完整方面要指导。
2、从教师入手,变教案为学案
新授课、练习课、试卷评讲课、复习课。二十四字教学模式解读 阅读感悟 : 自学检测 : 合作交流: 展示点拨: 分层训练: 拓展延伸:
3、四种课型怎么上: 新授课
一是复习环节,教师提出上节问题,二人小组复述巩固,组员先讲,组长纠正。时间不超五分钟。二是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三是合作交流。四是展示点拨。五是备好题组。
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挑战,具体是八个度: 观察的角度;信息的准度; 思维的速度;掌控的力度; 讲课的精度;练习的坡度; 激励的巧度;处事的态度。练习课
在黄金时间做黄金题。
黄金时间就是练习课;黄金题就是要选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题,知识方面含量高的题。一是选题,排好题组;
二是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互讲互检。
三是教师抓多数人的问题和题目之间的链接,揭示方法,拓展思维。四是小组纠错,相互复述。试卷讲评课 两种方式: 第一种教师阅卷 ⑴集中讲评:
抓共性问题,抓重点、易错点、易混点。⑵分组探究:
分组讲解探究,教师讲过了不等于学生会了,要复述讲解和解决个性问题。
⑶把错误用红笔改正在试卷上。⑷补漏练习
针对学生在试卷中出现的知识漏洞,设计题组练习。教师点评,揭示要害,使学生认识更清晰更深刻。⑸再次小组互讲。
通过这一过程,达到难点突破,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基本形成。第二种学生阅卷 在考试结束前十五分钟,发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阅卷。培养学生的诚信。时间短,效率高。因为考试时已经过思考,接着判认识快,思维不间断。
⑴学生先以小组互检互讲;
⑵教师集中共性问题、疑惑问题,进行精讲,解决问题; ⑶以小组再复述;
⑷把错误用红笔改正在试卷上。⑸补漏练习,形成思路。复习课 以练代讲
⑴教师先把复习的问题习题化。在练完后以小组复述、归纳问题; ⑵习题关联化。
第二组练习,使学生体会知识链、知识树,使学生豁然开朗。⑶借题上楼,拓展思维,形成解题思路。
四、教师应明确的理念
1、知识是学会的,不是讲会的; 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
2、时间加汗水型教师,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教师应做三件事:一是自强;二是育人;三是教书。
3、教师应进入做事业状态,而不应是做事情状态。
4、理解多与少的关系:
教师课上讲得越多,学生学的东西越少;
一、提炼教学理念, 明确课堂走向
在山西大学刘庆昌教授和太原市教科研中心专家的指导下, 全校领导、任课教师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反复研磨, 对“情智课堂”作了初步界定。
1.“情智课堂”的内涵更加具体、明晰。
“情”既指情商——情绪、情感等心理状态, 又指真情——亲情、友情、爱国情、民族情等高尚情操;“智”既指智商——观察、记忆、想象、分析判断、思维、应变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指智慧——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人、事、物的聪明才智。融入了情和智的“情智课堂”, 同时重视课堂的“情感”与“智慧”品格, 追求学生“情商”与“智商”的同步提升。
2. 描摹了“情智课堂”四个基本特征:
(1) 教师付真情、有激情, 学生有兴趣、有热情; (2) 师生、生生、人机 (计算机) 互动, 课堂充满情趣, 教育氛围浓厚; (3) 师生在问、答、讲、评、导、练等过程中相互以情促情、以智启智; (4) 教学三维目标达成, 师生情感、智慧升华。
3. 确定了“情智课堂”一般模式与环节设置:入境启情智——体验导情智——运用促情智——拓展提情智。
4. 明确了“情智课堂”环节操作要领及注意点。
5. 研制了《“情智课堂”评价细则》。
以上, 成为了我们实践“情智课堂”的导引与工具, 老师们进行课堂改革有了方向感。
二、实践“情智课堂”, 深化教学改革
在组织老师们认真领会的基础上, 以落实理念为目的的“情智课堂”实践活动拉开了帷幕。主要通过以下“四课”形式,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从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1. 领导推门课。
采取领导不预约、推门听课的方式, 了解老师们常态课, 并给出5、4、3、2的等级量化, 促进老师们注重常态课质量, 把日常每一堂课作为通向“情智课堂”的阶梯。两学期6位领导共听课近500节。
2. 专家指导课。
每周请专家进校, 轮流听老师们的常态课, 课后组织教学沙龙, 研讨课堂“有情”“有智”的亮点之处, 深入挖掘教材、教师、学生中的“情”“智”生长点, 助推“情智课堂”。一学年专家累计听课300节。
3. 名师引领课。
邀请全市年轻的名优教师进校, 和青年教师共同上课、同课异构, 在一起切磋研讨, 零距离接触名师中加速成长。
4. 公开教学课。
每学期组织两轮活动, 所有教师人人参赛。一轮由同事按《情智课堂评价细则》打分, 另一轮由进校专家亮分。每学科每天两节, 下午进行细致的研讨, 让老师们在互帮互学中进步。
三、完善考评制度, 优化教学管理
1. 领导包学科听教师常态课。
校长、副校长每学期把所有科任教师的常态课听一遍, 其余四位领导根据自己专长承包一到两个学科, 不预约, 随堂听老师常态课。一学期, 一位教师被领导听到的常态课至少有4节。
2. 领导包学科参与常态校本教研。
六位领导每人承包一个学科教研组, 参加校本教研活动, 参与计划的制定, 确保活动开展的质量。
3. 综合考量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考核, 采取“常态课+公开课、同事评议+专家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客观公正地进行量化。
四、学校近年来取得的成绩
《“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实践》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12期上。
2015年1月, 我校课题“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情智并重教育实践研究”荣获太原市教育科学“十二五”一般规划课题优秀奖。
我校被太原市教育学会评为“2014年度太原市特色学校”。
2015年3月, 我校《情智共融理念下的校本教研认识及其实施方法》被评为太原市校本教研创新成果一等奖。
博客圈,顾名思义,就是若干个博客用户基于共同的话题、爱好搭建起来的一个交流互动、展示自我的综合平台。博客圈作为一个高效的网络平台,为教育虚拟社区的创建、应用和管理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工具。许多学校都将博客圈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师专业发展空间,在这个空间中,通过教育叙事、研修调研、互动研讨,进行自我反思、信息交流、理念提升和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从而不断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博客圈已成为学校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智慧舞台。
一、教育叙事,教师主动成长的启动机
叶澜老师指出:“我们的很多教师,在某种层次上只是沦为了知识传递的工具。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劳动中被逐渐磨灭。”而博客圈的建立,互动研讨氛围的驱使,使得这些久疏笔墨,几乎忘记思考的教师重新开始反思,重新开始尝试探寻教育教学工作的奥秘。
和后进生的一次成功谈话,课堂中一件突发事件的机智处理,一本书给自己带来的体验和感悟,都被教师记录在自己的博客里。圈中博友的及时回复、热心提醒和诚挚鼓励,都会给每一位教师带来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
这样的教育叙事使教师的个性得以抒发,独特思考得以表达,生命价值得以彰显,专业成长的主动意识也得到了充分激发。
二、研修调研,教师智慧成长的风向仪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校本研修活动,由于它的主观性和盲目性,越来越成为束缚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而利用博客圈开展校本研修的调研工作,则可以使校本研修活动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学校制订的校本研修规划、校本研修计划,甚至是每次校本研修活动方案,都可以进行事先调研。我们可以把相关材料在博客圈中发布出来,教师在阅读之后,可以就校本研修的主题、内容、安排等,通过跟帖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校本研修负责人则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调整。
学校通过博客圈对教师反馈意见的及时应答和研修实践的实际调整,体现了学校对教师的尊重、信任和关怀,顺应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强化了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大大地提高了校本研修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三、互动研讨,教师群体成长的助推器
博客圈的核心理念是分享。博客圈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它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同任何人进行平等的交流。特别是围绕着相关专题,在教师自我反思基础上,进行的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相结合的博客圈研讨,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实现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
教师教育变革的围城现象值得思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使越来越多的重点大学积极进入;面对教师教育的开放,师范院校则纷纷寻求非师范专业的突破。真所谓“城外的想进来,城内的想出去”。“外面的想进来”,说明教师教育的广阔就业市场;“里面的想出去”,反映教师教育院校面对高等教育竞争压力的焦虑。教师教育走向何处?如何“坚守”传统就业市场、积极拓展生存空间?11月1日在广西师范学院召开的“变革中的教师教育―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上,一批青年学者提出的见解值得关注。
有学者提出:教师教育如果放弃自己的传统优势,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成为失去“家园”的弃儿,“走出城墙但不应放弃城里的家”,教师教育全面拓展必须是建立在自己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师范教育”的“城墙”曾经割断了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但也起到了遮风蔽雨的“保护伞”作用,今天可以走出城墙的代价是失去保护伞,“师范”的城墙不应成为今天教师教育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羁绊。教师教育院校的核心战略应当是巩固传统优势,积极拓展生存空间。
教师教育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无疑是最为困难的,有学者提出了教师教育变革边界的问题,这样的边界就是基础教育的需要和高等教育的规律。高等教育属性要求坚持大学理念又不断增强适应性;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教育适应时代、适应人的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规律约束范围与基础教育需要的“交集”是教师教育变革的约束空间。
探讨教师教育变革,应从以下基本问题入手:
教师教育变革的思路与理念。当今的教师职业面临信息化的挑战,必须解决信息化对教师教育的影响与教师教育变革的适应问题;教师的职业定位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发展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得到更多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越来越明确,教育理论课程学习、实践经验总结、教育教学研究是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教育变革的主导理念应当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适应与引领基础教育需要。
教师教育变革的挑战。当前我国教师教育首先遇到独立师范教育体系终结的`挑战,同时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竞争形势,而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推进与需求、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优质教师需求的新形势都对以往的教师教育造成巨大挑战。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目前认识并不相同,有学者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应当主要是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发展和专业情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相关学科知识、任教学科深厚的专业知识、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师专业技能包括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适应课程的教学能力、运用新课标评价的能力;教师专业情感包括专业思想、专业情操、专业方向、专业自我等。
教师教育变革的途径与手段。当前教师教育变革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包括: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职业竞争与教师教育体系的重构;学术发展与竞争力的形成;学校文化发展与教师素质形成;办学优势的继承与生长点的创新。
各位,今天在这里给大家上一堂党课,围绕的主题是“年轻干部成长要从疫情中汲取智慧”,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务必要培养善于学习、精通业务、驾驭文字的能力,方能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引领鳌头、扬帆远航,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实事求是说,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只巨大的“黑天鹅”。我相信,经历了这场大战大考,大家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场疫情带来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深刻的。
毛主席讲:“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小平同志强调:“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哪些事进度要快一点,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收,没有这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来浙江考察调研时也告诫我们:“每一次灾难之后,我们就应该变得更加聪明。”
所以说,虽然疫情还未完全结束,但我们应该及时深入地总结这次抗击疫情的得与失,这样才能更好地前进。应该说,可以总结的东西有很多,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还有体制机制层面的。就年轻干部来说,这场疫情大战大考使我有两点思考:
一是年轻干部是有希望、能担当、靠得住的。曾几何时,社会上对年轻一代特别是 90 后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质疑现在的年轻人、年轻干部能不能接好接力棒,能不能堪当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镇的年轻干部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坚守岗位、担当责任,在不同岗位上都发挥了生力军作用,毫不逊色于有经验的老干部,也干出了我们镇年轻干部应有的样子。
二是年轻干部是能够在不同寻常的磨砺中得到不同寻常的成长的。这场疫情蕴含着危和机的辩证法,本身虽然是一场灾难,但对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来说却是危中有机。你们参与其中,千钧重担压身、真刀真枪磨砺,对你们来说,这种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在平时工作中是无法得到的,确实是打开了视野、锤炼了心志、增进了本领。
当代年轻干部的发展成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强调“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2018 年,党中央专门制定下发《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出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所以,作为年轻干部,如何才能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用足用好这个历史性机遇,更好地在建设“重要窗口”中当
先锋、打主力?这里,我结合自己抗击疫情中的思考和平时工作中的体会,讲 6 点意见:
第一,千条万条忠诚是第一条。年轻干部要锤炼忠诚之心,不断掸去思想灰尘、永葆政治本色。
这次疫情大战大考,是中西方两种社会制度优劣的“照妖镜”,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现实教科书。面对突如其来、世所罕见的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得到了充分彰显。大家都从“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比较中,切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在这次抗击疫情中,我镇觉得部分大批党员干部和年轻干部,=逆行出征,不辞辛劳、日夜奋战,有的同志累倒、病倒也不下火线,很好地诠释了初心使命,令我感动。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政治教材,是年轻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源泉。浙江的年轻干部,不管身处任何岗位、从事任何工作,都要用好“三个地”的政治资源,从疫情大战大考中汲取忠诚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始终涵养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把讲忠诚、讲政治刻在心里、融入灵魂,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重点要做到 3 个方面:
一要把忠诚体现在加强理论武装上。政治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清醒。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
出:“如果我们不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我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在革命斗争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有迷失方向、背离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危险。”对于年轻干部的成长来讲,理论学习更起着固本培元、凝心聚魂的作用。如果理论基础不扎实,一遇到重大政治考验就缺少了根和魂,好比是在沙滩上建高楼,风一吹就倒。年轻干部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毛主席曾经在中共七大推荐了 5 本马列著作,他说,“我们可以把这五本书装在干粮袋里,打完仗后,就读他一遍或者看他一两句,没有味道就放起来,有味道就多看几句,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来了。”所以,对一些经典著作,大家要反复读、多遍读。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我们所有的理念、思路、举措、政策,都全链条、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地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要用足用好“三个地”的优势,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深入学习领会“八八战略”,从“八八战略”中找到打开各项工作的“金钥匙”。二要把忠诚体现在坚定的政治定力上。毛主席在谈及儒家“知仁勇”时说,“如果做事不忠实,那‘知’只是言而无信,‘仁’只是假仁,‘勇’只是白勇”。年轻干部容易“不缺干劲缺韧劲,不缺活力缺定力”,容易“这山望着那山高”,从表面上看,这是阅历不深、心态不稳,但究其根源,还是政治不够坚定。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成长,前路不只是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顺境,也会有“雪拥蓝关马不前”的逆境;不只是有风平浪静的航行,也会有惊涛骇浪的颠簸,在逆境和考验时更能看出一名年轻干部的政治定力。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尤其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要正确处理公与私、利与义、大道理和小道理的关系,自觉做到党叫去哪就去哪,党叫干啥就干啥。三要把讲政治、讲忠诚、讲维护体现在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上。讲政治、讲忠诚、讲维护不是空洞的口号、高调的表态,而是体现在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之中的。年轻干部要深刻认识到,把过去好的经验坚持延续好,把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好,这是本事,也是政治自觉,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回避矛盾。要善于从政治上研判形势、分析问题,自觉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找定位,对“两个维护”有更深刻的认同、更真诚的拥护,从而以更坚决的态度、更自觉的行动,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本地本部门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第二,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年轻干部要提升干事之能,练就拥抱新时代的真本领。
毛主席讲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克服本领恐慌,一靠加强书本知识的学习,二靠加强实践的锻炼。这次疫情防
控是对党员干部的一场严峻考验、一次重要锻炼,也是一次艰难的实践学习。由于年轻干部经历相对比较浅,存在本领和能力上的不足,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容易心中没数、决策犹豫,这在初期是正常现象,只要敢于在疫情防控等斗争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终能把自己锻造成为烈火真金。在当前,年轻干部尤其需要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本领:
一是统筹兼顾、通盘谋划的本领。对于年轻干部来讲,平时在一个阶段主抓一项工作,很难看出能力水平的高下。但如果一个阶段里要同时抓两项、三项甚至多项工作时,有的同志表现得不分主次、手忙脚乱、顾此失彼,而有的同志却忙而不乱、有条不紊,这时就能显出水平的高下了。年轻干部不论是驻村还是自身业务,都应该增强统筹意识和全局眼光,学会统筹好各个方面、各项工作的关系,既要精于自己的业务,打好点上的战斗,也要注重善于指挥面上的战役,实现整体推进,做到“十个指头弹钢琴”,有轻有重、有章有法。
二是敏锐见事、见微知著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什么叫敏锐?面对同一件事情、相同的信息,最早作出准确判断、作出正确决策的领导干部就是敏锐的领导干部。比如,稳定方面的许多事情,都是由小到大,逐步积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的领导干部一开
始就能发现,及时研究、源头化解、举一反三。这就是有敏锐性。再比如,危中有机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代表每个人都能化危为机、抓住机遇,机遇是给看得见、抓得住、准备好的人的。年轻干部要保持活跃、敏捷的思维,对手头资源优势用心了解、对各方面信息保持敏锐直觉,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问题,培养自己看海平面“桅杆”的本领,对潜在风险科学预判,对看得清苗头的趋势分析透彻,对到来的机遇及时捕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
三是灵活抉择、精准施策的本领。灵活抉择就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不同政策;精准施策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出招解决实际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一刀切最简单、最容易,但也最危险。全省各地各部门情况千差万别,每一个时期的形势瞬息万变,如果不加分析、不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匆匆行事,看似雷厉风行、轰轰烈烈,实则是表面化、简单化、绝对化,所以每一个年轻干部都需要学会创造性落实,坚持从实际问题出发,透彻了解事情发展的时和势,准确把握政策出台的时和机,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到熟知、全知、深知,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找到问题的难点症结,精准出台方案,精准推动落实。四是收放自如、进退裕如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该管起来就能够迅速地管起来,该放开又能够有序地放开,收
放自如,进退裕如,这是一种能力。应该说,这个功夫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下在平时的。年轻干部要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和锻炼,注重把握一个“度”字,精准拿捏“收”和“放”的关系,从容娴熟切换施策重点,该收的时候收得住、收得迅速,该放的时候放得开、放得有序,做到及时有力、恰到好处,避免矫枉过正、过犹不及,避免进退失据、宽严皆误。
第三,有多大的担当干多大的事业。年轻干部要追求担当之为,始终保持创新的冲劲和攻坚的勇气。
三国时,诸葛亮提出了“识人七法”,其中一个就是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在危急时刻,有没有勇于担当作为,是我们发现和识别干部的重要依据。一线是斗争的一线,年轻干部是否敢担当、善作为,在平时很难看得出来,在危急时刻、关键时刻就很容易显现出来。正所谓“树活风雨土,人活精气神。”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就有什么样的担当作为,就能干出什么样的事业。年轻干部一定要始终保持一股精气神,让敢为人先、敢闯敢拼、敢于担当成为自己身上最鲜明、最独特、最耀眼的标签。要把握好 4 点:
一要忠于职守、履职尽责。在其位谋其政、在其职履其责。年轻干部担当作为,首先就要对自己的岗位负责、为自己的工作担当。我一直认为,现在的年轻干部文化水平、能力素养虽然有差异,但总体都不错。一个年轻干部如果基本面是好的,只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就能够把本职工作干好。如果眼高手低,在自己的岗位上平平庸庸、得过且
过,只想“坐等伯乐”,那伯乐是不可能突然上门的。组织对年轻干部的选拔,不是“伯乐相马”,而是“赛场选马”。你只有在本职岗位上干出色、干出彩,才能在赛场上冒出来。年轻干部要发扬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认真对待手头每一项工作,把全部的心思、精力都投入进来,做到为“大我”弃“小我”、为事业而忘我,力争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特别是对自己负责或分管领域工作的具体情况、各项指标,要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对自己负责或分管领域工作的短板在哪里、优势在哪里、潜力在哪里、发力点在哪里,要了如指掌、洞若观火;对自己负责或分管领域工作,要不断干出彩、干出亮点。
二要勇于创一流、敢于争第一。我们年轻干部必须有志于做弄潮儿。遇事前思后虑、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这可不是年轻干部该有的样子。当前,摆在全镇干部面前的最大考题,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非常之时,我镇年轻干部必须拿出该有的冲劲闯劲,保持必胜的信心决心,全力以赴、锐意进取,拉高标杆、追求卓越,各方面工作都要争当一马当先的奔跑者、一往无前的排头兵,为全省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三要勇于打破坛坛罐罐、固有思维。平时干工作,照抄照搬、按框框办事,最省事但行不通;在非常之时,靠常规套路、普通打法,更是办不好。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头脑,创新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年轻干部要发挥思维更活跃、接受新事物速度快、受束缚相对少的优势,大胆尝试,不怕失败、不怕嘲笑,打破“老把式”思想,破除习惯性思维,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觉走在改革创新的最前沿。
四要敢于亮剑、敢打敢拼。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把年轻干部放到第一线压担子,这个路子对,不能只靠人家扶着。他们受到了锻炼,提上来别人也会服气。”年轻干部有激情、有闯劲、有本事,更要在关键时期冲锋在前、紧要关头担当作为、危急时刻豁得出去,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重大改革、重大项目时,要敢于上一线,了解情况,迅速作出决策。要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各项重大工作中去,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在解决棘手问题中积累底气、培养胆识,决不能遇到一点挑战就回避、遇到一点问题就推脱、遇到一点挫折就退步。
第四,树高千尺不忘根。年轻干部要强化为民之情,努力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这次抗击疫情,我们打的是一场人民战争,无论是让该静的静下去,还是让该动的动起来,都会涉及大量的群众,可以讲疫情大战大考就是做群众工作的试金石。在这当中,有的同志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中脱颖而出,高质量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点赞;有的同志则举步维艰,干得非常吃力,群众还不认可。做群众工作积极不积极、善于不善于、效果好不好,是衡量领导干部履职能力强不强的重要标尺,更是检验年轻干部成熟不成熟的重要标志。无需回避的是,对于年轻干部而言,与群众打交道的经历和本领是不平衡的,那么,这个本领要从哪里来?我认为,除了学习之外,主要来自 3 个方面:
一要靠心贴心“悟”出来。年轻干部一定要心里装着人民,人民利益至上。我们在基层工作过的同志都有体会,群众是最讲感情、最重感情的,我们把群众看得多重,群众就会把我们看得多重。现在有一些年轻干部还是存在着“群众感情缺失症”,认为自己学历高又有专业背景,发展好又有领导赏识,做事不愿同群众商量,也不屑于听取群众意见,有的甚至在群众面前颐指气使、趾高气扬、自我感觉高人一等,这是要不得的。年轻干部一定要戒掉身上的“骄娇二气”,把用心服务群众作为立身之本、处事之基和为政之要,多到群众中去,多交群众朋友,多向群众学习,在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中感悟群众工作的真谛。这里面关键在“多跑”,要义在“贴心”,就是腿脚要勤快些,每年拿出一定的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绝不能“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多到群众家中揭揭锅盖、多到田间地头拉拉家常、多到生产车间问问情况,听到心里话、发现新问题、处出真感情,让自己的说话办事做决策真正能够从群众角度去考虑。
二要靠面对面“炼”出来。古人讲,“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中央都提出,要让年轻干部多到基层一线“墩墩苗”,就是因为有了基层一线的工作经历,就更清
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大家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多干多学、多干多得,成功经验是得,失败教训也是得。年轻干部要多吃点苦,多到矛盾突出、情况复杂的地方,多接触问题,多去“解剖麻雀”,特别是多到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去,听听群众的骂声、怨声,“打着灯笼”去找问题,把群众和企业反映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处理好、一个个突出矛盾化解掉,从中体会做群众工作的路与桥。要保持信息的畅通和对称,抓住高频问题,进行深入调研,跟踪抓好落实,绝不能“只挂号不销号”“只挂帅不出征”。
三要靠实打实“干”出来。扑下身子为群众办事是最有效的群众工作,年轻干部必须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增长真本领,不能“空对空”。一方面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利、办实事、解难题。特别是当前疫情带来了一系列民生问题,年轻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按照中央“六稳”“六保”的工作要求,扎实做好群众心理疏导、生产生活秩序恢复、社会矛盾源头化解、困难群众帮扶等工作,帮助群众和企业渡过难关、解决燃眉之急。另一方面要学会教育和引导群众,不当人云亦云的“群众尾巴”,少当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多做振臂一呼的“带头先锋”,带领群众一起干,引导群众向前看。
第五,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年轻干部要下好务实之功,始终把实干作为座右铭。
抗击疫情这场大战大考,病毒无疑是我们最大的敌人,但我们还有一个敌人,那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个敌人有时比病毒的危害更大。从一定意义上讲,抗击疫情这场斗争,考验的是作风,考验的是执行力、决策力,是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宣战书。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战役都在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都得实打实、硬碰硬,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如果高高在上、浮在表面、空喊口号,搞会议落实、文件落实、表格落实,基层的精力没有投入到第一线,防控措施没有真正抓实抓细抓落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难点没有切实打通,我省的疫情防控不可能取得目前这样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害死人,是干工作的大忌,对于年轻干部来讲,实干才是最响亮的语言、最根本的优势、最大的竞争力、也是成长成功唯一的秘诀。我们常讲,年轻是资本、是优势,但如果这个资本、优势和实干脱钩,最终只会本亏利空,优势尽失。年轻干部要坚持实字为先、干字当头,当实干家而不当“清谈客”,把实干的样子立起来、把实干的招牌亮出来。具体来说,要做到 3 点:
一要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地干事。实干是一种境界、格局,也是一种党性、作风。当干部,想进步是人之常情。年轻干部可以有想法、有愿望,但决不能去刻意设计自己的晋升路线,去搞投机。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曾经提出有“四种人”不能用:一是做官期望值过高的人。做官要求一
直得到满足,唯独一次得不到满足,于是就躺倒不干。二是善于钻营的人,专门去揣摩领导意图,精力不在工作上。三是“天桥把式”的人,光说不做,专摆花架子,不肯办实事,也叫作“客里空”。四是欺上瞒下的人。一个干部干得怎么样,群众和组织的眼睛都是雪亮的,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谁夸夸其谈、光说不练,都是看得清楚的。年轻干部要不怕吃苦、“吃亏”,懂得俯下身、静下心、沉住气,多下一些苦功夫、笨功夫,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真正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二要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去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干部身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根除,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实干。年轻干部作为单位的中坚力量,在搞调研、抓落实中,要争做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先锋,经常拿镜子照照自己的言行,敢于打破所谓“过来人”的套路和惯例,敢于摒弃迎来送往、前呼后拥、走马观花等不良习气,敢于抵制文山会海、繁文缛节、痕迹主义等现象,真正静下心来谋实事、沉下身来抓落实,决不能深恶痛绝又深陷其中、深受其累又乐此不疲,更不能成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制造者。
三要用实绩来为自己说话。我们评价一个年轻干部水平怎么样,重要的不是看他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什么、做得怎么样;检验一个年轻干部能力怎么样,重要的不是看有多大声势,而是看是否能解决问题、真解决问题。如果动不动就
另起炉灶“翻烧饼”,不搞点新的东西,就感觉显示不出自己的“高明”之处,动静很大、干货硬货很少,最终是经不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如果只会“花拳绣脚”、做表面文章,避实就虚、重显轻隐,喜欢“锦上添花”、不肯下实功,就不可能得到群众认可,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出效果;如果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搞投机、耍小聪明,热衷于搞自我包装、弄虚作假,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年轻干部一定要多琢磨事,少琢磨人,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客观实际,扎扎实实做一些打基础、做铺垫、利长远、增后劲的工作,不干劳民伤财的事,不干急功近利的事,不干违背规律的事。特别是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准确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对于认准的事情“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第六,干事和干净缺一不可。年轻干部要常照清廉之镜,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在年轻干部的成长中。
诱惑无时不在,特别是一些发展前途比较好的年轻干部、一些手握权力资源的年轻干部,更容易受到“围猎”。如果少年得志、恃权傲物,缺少对纪律和规矩的敬畏之心,廉洁这条底线就会失守。年轻干部一定要吸取教训、引为镜鉴,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在任何时候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绝不能在成长路上摔大跟头、滑进深渊。重点是做到 3 个方面:
一要注重“三个慎”,慎始、慎微、慎独。俗话说,小节失守,大节难保;小洞不补,大洞难堵。从一个土特产、一桌饭、一条烟、一张购物卡开始,就会如温水煮青蛙一样,一步步地让你放松了警惕,等到最后不可自拔。年轻干部随着晋升越顺利、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越应心存敬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决不能无法无天、无所顾忌。要增强自制力,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从小节防起,从独处时防起,从第一次防起,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防微杜渐,把好权力、金钱、美色的最初关口。
二要经常算算三本账,即利益账、法纪账、良心账。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经告诫我省党员干部,仔细算好“三笔账”,始终坚持“三原则”。即:算好“利益账”,坚持正确的利益原则;算好“法纪账”,坚持法纪原则;算好“良心账”,坚持良知原则。年轻干部必须学会算大账、算长远账,趁年轻的时候练就一身清正廉洁的“金钟罩”“铁布衫”,这样才能在走上更重要的领导岗位后,能够无欲则刚,挡得住糖衣炮弹。年轻干部要用自己的一生,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人生考卷,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警钟长鸣,严于自律,在利益面前多想想是否合情合理合法,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万不可做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来。年轻干部在与任何人打交道时,要注意尺度、掌握分寸,既要实干担当、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不要有顾虑,为了工作该接近的要接近、该帮助的要帮助,同时也要
注意廉洁自律,不该拿的利益就坚决不要拿,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
三要把好“三条线”,即法律底线、纪律红线、思想高线。年轻干部要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成长,必须用国家的法律规定、党的规章制度、社会道德准则约束自己,在做人做事做官上有原则、有底线、有规矩。只有不逾越法律底线、不触碰纪律底线,才能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只有离高线越近,才会离底线越远。年轻干部要带头敬法畏纪、遵规守矩,主动在思想上筑牢防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多翻翻《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特别是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该请示就要请示,该报告就要报告,决不能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
我还特别想跟大家说的是,年轻干部要正确处理做人与做官的关系,做官要先做人,做人要先立德。从怎么样对待父母、对待家庭、对待朋友、对待同事上,很能看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一个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年轻干部,能在大事上过得硬、讲党性、讲原则吗?对妻子不忠、对朋友不诚,能对群众好吗?我看很难。年轻干部尤其需要不断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自觉远离低级趣味,真正做到修身自律、怀德自重、清廉自守。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基层一线的年轻干部是经风雨、见世面、受考验的,不断在艰苦岗位摸爬滚打、提升能力,所以我们坚持“实绩论英雄”,希望你们成为有吸引力、感染力,有实战能力、治理能力的新时代年轻干部。
以下内容供参考:
年轻干部的成长秘诀——多在事上“磨”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干部了解了基层,学会了做群众工作,在实践锻炼中快速成长。”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中,基层干部展现出较强的战斗力,许多驻村工作队拉起来就是防疫队、战洪队,这同他们经受了这几年脱贫工作历练是分不开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要多在事上“磨”,锤炼出“度得过风和丽日时,也要经得起狂风骤雨天”的意志品质,才能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
年轻干部要多在“小事”上磨。“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只有“细胞”健康,“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其实,不论在何种岗位、干何种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因而,年轻干部一定要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多为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多“墩墩苗”,打牢基础,自觉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了解群众需要什么,后面的路才能行稳走实。要立足岗位,“吃劲”干事,戒骄戒躁、积极主动地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点滴小事办漂亮,让群众满意,组织放心。
年轻干部要多在“急事”上磨。“玉不琢不成器。”有的年轻干部,心态较为浮躁,“沉不下去定不下心”,遇到急事,往往容易惊慌失措、自乱阵脚。因而,年轻干部要把火热的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多当几次“热锅上蚂蚁”、多接几次“烫手山芋”,多经历几次“风吹浪打”,静亦定,动亦定,方能在风雨中茁壮成长。要宁静致远、知行合一,争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拒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要珍惜机遇、振奋精神,苦干实干。要拿得出金刚钻,揽得下瓷器活,接牢接好事业发展的接力棒,实现从茧到蝶的飞跃。
年轻干部要多在“要事”上磨。“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年轻干部在工作岗位上经历一些重要的事,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国情、社情、民情。然而,一些年轻干部的肩膀稍显稚嫩,面对难事,激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容易打退堂鼓、做选择题,心理承受力和抗压能力显得脆弱。因而,年轻干部要精耕细作,加强思想管理,及时给心灵施肥浇水、修枝剪叶、驱虫防病。要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激情,克服“骄娇二气”,敢于破旧立新、善于推陈出新,处理好党和人民交办的各类要事。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争做疾风劲草、勇当烈火真金。如此,便能在实践中大有作为。
【课堂变革中教师智慧的成长】推荐阅读:
推进课堂变革10-09
语文综合性学习: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11-11
课堂:教师成长的沃土09-12
十八大以来的历史变革11-14
变革的力量_读后感07-27
中国电信的组织变革分析11-27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2-20
立足课堂观察 引领教师成长10-16
企业战略变革的重要性12-17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