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左传》文言文(共10篇)
(节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①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 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②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白:使……露出白木。②烛:照亮。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读其书未毕(全部) B.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C.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写) D.牺牲玉帛(指古代祭祀用猪、牛、羊等牲畜)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庞滑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B.皆以美于徐公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C.肉食者谋之 遂成竖子之名
D.读其书未毕 其真无马邪?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B.乙文段孙膑取得战斗的胜利,得益于选择有利的地形对敌军进行伏击。
C.甲乙两文段中,曹刿、孙膑都对战事进行了准确的预判和周密的部署。
D.甲文段曹刿认为鲁庄公在处理案件上尽了职分;乙文段孙膑因马陵之战,一战成名。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何以战?(2分)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注释
1.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4.伐:攻打。
5.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8.谋:谋议。
9.间(jiàn):参与。
10.鄙:鄙陋,目光短浅。
11.乃:于是,就。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5.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16.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7.加:虚报夸大。
18.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19.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0.狱:(诉讼)案件。
21.察:明察。
22.情:实情。
23.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24.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25.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26.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7.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28.败绩:军队溃败。
29.驰:驱车追赶。
30.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31.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32.遂:于是,就。
33.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34.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35.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36.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37.再:第二次。
38.三:第三次。
39.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40.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41.伏:埋伏。
42.靡(mǐ):倒下。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
【小题1】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出文段中所缺的句子。(3分)
(1) (2) (3)
【小题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2分)小惠未徧: , 。
【小题3】解释加点词语并指出其是哪种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4分)
(1)牺牲玉帛: , 。
(2)神弗福也: , 。
【小题4】翻译。(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5】为什么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这说明他具有怎样的素质?(2分)
【小题6】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的这句话向鲁庄公解释了实战中哪方面的知识?这说明曹刿还具备什么素质?(2分)
答案
【小题1】衣食所安 齐师败绩 望其旗靡
【小题1】2分 徧通遍,遍及(普遍)
【小题1】4分 (1)指猪、牛、羊等,古今异 (2)赐福(保佑),名词活用为动词
【小题1】2分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必定用实情判断。
【小题1】因为曹刿认为鲁庄公这样的作为才是一个君王该做的事,是真正体恤百姓获得民心之举。这说明曹刿具有政治远略。(意思一致即可)
【小题1】2分 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实战中要注意战机的问题,说明他还具备了军事指挥才能。(意思一致即可)
解析【小题1】学生能准确背诵原文,学会用原文来填写内容,这里应注意绩、靡等词语的书写要正确。
【小题1】学生应对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要进行识记,指出并解释正确即可。
【小题1】对文言词汇,学生应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学生能准确找出古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如:牺牲的古今义用法;福的名次用作动词现象。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这里应注意狱、虽、情等词语的古今异义用法。
【小题1】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能了解文本内容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此处应理解为民本思想,反映出曹刿的政治远见。
南华初级中学
杜发新
一、引入
1.由提问你所知道的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引入。
2.请同学们说一说《左传》中传如何解释,同时引出“春秋三传”。并简介本故事的背景。
二、读课文,请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指出易读错的字,并作出提示。1.通顺流利的读课文,结合大屏幕学习字词注音。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时阅读课下注释。3.学生再读课文,读出人物语气。
例: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夫战,勇气也(发议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小议《曹刿论战》什么样的课文。
例:讲述齐鲁长勺之战的课文;曹刿与鲁庄公参战的课文;剪裁得当的课文;
三、学字词,译课文。
1.利用助学卡比较辨析词语。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总结。在此基础上翻译个别句子。(详见助学卡)
2.概述故事。请结合课文,讲述一个关于“一鼓作气”或“旗靡辙乱”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赏内容
思考讨论:此次战争取得胜利,你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或曹刿对战争取胜原因的分析完全正确吗?)
五、品人物
1.你认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要结合具体的文字去分析)2.你对鲁庄公物和评价?
六、辨详略。
找出课文中详写和略写的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选材?提示:论和战
曹刿和鲁庄公
齐国和鲁国
人物的言与行
事情的因和果都可以放进来考虑。
结论;本文是为了凸显曹刿这个人物的远谋,才这样取舍,告诉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做到合理剪裁。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赏析: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戎行攻击鲁国。鲁庄公预备应战。曹刿恳求参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在商议这事,你又为啥要参加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短少才智,不能远见卓识。”所以上朝去参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啥应战呢?”庄公说:“衣裳、食物这些摄生的东西,我不敢单独专有,必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遵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必定凭着一片至诚,通知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心,不能被神信赖,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一样的案子,我即便不善于明察详审,必定根据实情处置。”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工作。能够凭仗这个条件打一仗。要交兵,请答应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戎行在长勺作战。庄公计划伐鼓指令进军。曹刿说:“不可。”齐国戎行敲了三次鼓。曹刿说:“能够进攻了。”齐国的戎行大北。庄公预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可。”所以向下调查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能够了。”就追击齐国戎行。
战胜了齐国戎行后,庄公问这样做的缘由。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伐鼓振奋了勇气,第2次伐鼓勇气失落,第三次伐鼓勇气就消除了。他们的勇气不见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量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紊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号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见到鲁庄公后,曹刿问:“敢问大王,您凭靠什么条件作战呢?”鲁庄公思虑了一下,说道:“吃的穿的等这些养生的东西,我都不敢一个人独自享用,一定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皱了皱眉头,不太满意地说:“这些只是小恩惠,您分给了大臣们,而天下千千万万的人民们却没有得到,就不可能与民同乐,人民也不可能在打仗时配合您,听从您的。”鲁庄公肯定地点了点头,又说:“在祭祀时所用的牛羊猪这三牲,还有玉器和绸帛,我都不敢随便地改变旧制,不敢虚报数目,祭神时用的祭品数也一定如实地上报给神明”曹刿又摇摇头,说:“对神明不说谎话,这种有限的诚意,小小的信用一定不能受到神明们充分的信任,他们也不可能会保佑您打胜仗的。”鲁庄公开始有点急了,说道:“大大小小的要打官司的案件,即使我无法将每一个案件都明断清楚,可是,我都一定是本着忠诚负责的态度按照实情来处理的,这回总行了吧!”曹刿微笑着点点头:“恩!段案时明察秋毫,这倒是属于忠于职守一类的事!您能这样有诚意,就一定可以获得民心,得民心,战争就基本上有了胜利的可能。恩!如果您做到这样的话,倒可以凭借这个与齐国打一仗!如果作战的话,那时,恳请大王能够让我陪您一同前去!”
终于到了作战的时候,曹刿果然与鲁庄公一同上了战场,并同坐着一辆战车。曹刿很自信这次能够战胜齐国,因为在战争前的时间里,庄公一直都是察狱以情而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次的战场是在长勺。庄公拿起鼓槌准备击鼓宣命进军时,曹刿阻止道:“大王,现在还不可急邃进军。”鲁庄公十分疑惑,但还是听了曹刿的话,因为他相信曹刿是个治国能士。等到齐国军队三次击鼓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了,大王!”最后,齐军大败,齐国的败军们个个丢盔弃甲,狼狈地逃走。庄公高兴极了,兴奋地准备赶车追逐,曹刿又阻止了,说:“大王,危险,您还不能这么做!”说罢,他便走下战车,先俯下身子观察了敌军的车辙轮迹,然后又从容地登上了车坐前的扶手向远处望什么。这举动使鲁庄公更加疑惑了,疑惑之余,鲁庄公又听到曹刿说可以追赶。于是,鲁国军队驰前驱逐消灭了齐国的军队。
长勺之站胜利以后,鲁庄公为解开疑惑便问曹刿之所以“两可,两不可”的道理。曹刿说道:“在战场上,双方对敌,就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于战争决策者来说,或攻或守,需要掌握适宜的时机。而作战一事,主要靠的是士兵们奋勇杀敌的勇气。所以我军先退让一步,避开对方的锐气,然后争取有利的时机,由被动地位转化为完全主动的地位。因此在齐军们第一次击鼓时,他们士气振奋,满腔热血。而再次击鼓时,军心疲塌,士气衰减。等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已经军心怠惰,士气尽竭。而我军才第一次击鼓,士兵们个个士气高涨,对方刚好士气衰竭,敌疲我打,因此我军方得以一鼓作气攻克阵地。敌方是一个大国,虽然被我国打败了,但也要设想到最不利的可能,不能够轻率行动,避免遭受埋伏的袭击,但也不能消极等待而错失良机。因此我观察了敌方战车的车辙,见车辙纷乱,而远望到他们的奎旗东倒西歪。所以,我当即便判定了他们不是诈败,因为如果是诈败的话,车辙就会比较有章法,不会如此纷乱,奎旗也不会那么东倒西歪,所以我决定驱车追赶他们。”鲁庄公听后连连称好,对曹刿赞赏有嘉,后封曹刿为鲁将。
就在鲁庄公准备出兵应战的时候,一直隐居的曹刿认为当政者庸碌无能,缺乏谋略:为了避免自己的国家遭受齐军的蹂躏,他就进见鲁应公,请求参与战事。曹刿向鲁庄公问:鲁国凭借什么同齐国作战。鲁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这类维持生活的东西,我总要分赐给臣下,不敢一个人独享。”曹刿说:“这不过是小恩小惠,没有惠及全国,人民是不会尽力作战的。“鲁庄公又说:“我的对神明是非常虔诚的,祭天地的祭品从来不敢虚报。”曹刿又说;“对神明守小信,不一定能感动神明,神明也不会因此降福的。”鲁应公想了一下,又说:“我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案件,虽然做不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亲自按律处理。”曹刿这时才说;“为百姓办事,这才算尽蓟了君主的职责,凭这一点可以与齐国决一胜负了。”他还请求陪同鲁庄公一起奔赴战场,鲁应公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与自己同乘一辆车赶奔长勺。
两军在长勺摆开了决战的阵势。鲁庄公准备下令擂鼓进军,以先发制人。曹刿连忙阻拦,建议鲁庄公坚守阵地,伺机破敌。鲁应公接受了他的建议,暂时按兵不动。
而此时齐聚军求胜心切,凭借兵力上的优势,首先向鲁军发起猛攻。他们接连三次擂鼓出击,但是都在鲁军严密防守之下被挫败,不但没有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反而使自已斗志沮丧。
曹刿见时机成熟,就建议鲁庄公果断反击。于是鲁庄公传令鲁军全线迸攻。鲁军凭借着高昂的斗志,一鼓作气,势如闪电般冲向敌人,一下子冲垮了齐军的车阵,大败齐军。鲁庄公见齐军败退;就想下令追击,可是又被曹刿所阻拦。曹刿眺下车,在地上仔细察看,发现齐军车辙紊乱;然后又登车远望,看到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他由此判断出齐军的溃败不伪装的,这才让鲁庄公趁势追击。这样,鲁军进一步重创齐军,把他们赶出了鲁国国境,长勺之战以鲁军的胜利而告终。
战后,鲁庄公询问鲁军取胜的原委。曹刿答道:“打仗所凭恃的就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就有所衰退了;到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完全消退了,齐军冲锋三次,士气已经耗尽,雨我军士气正旺,这时反击,自然可以一举打败齐军。”接着。曹刿又解释了没有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个大国,实力不可小视,因此要防范他们假败,以免鲁军遭遇埋伏。后来看犁齐军的车辙紊乱,旌旗歪剁这才敢建议国君实施追击。曹刿的一番话使鲁庄公心悦诚服。
这一信息传入了鲁庄公的耳朵里,他提前准备全力以赴迎战。曹刿准备劝谏,在入宫的道上,他的老乡说:“重臣们会谋化这件事情的,又关你什么事呢?”曹刿说:“官员们鼠目寸光,不容易谋定后动。”因此入宫里问鲁庄公。曹刿问:“你可以为何作战?”庄公说:“衣禄这类健康养生的物品,我不敢独自一人享有。”曹刿回应:“这类小恩小惠不可以遍布老百姓,她们不容易听你的。”庄公说:“祭拜用的猪羊牛、玉帛这类,我几乎害怕谎报数量,一定要保证诚实可信。”曹刿说:“这一点诚心无法让人相信,神明是不容易庇佑你的。”庄公说:“许许多多的案子,即便不可以掌握清晰,还要解决得有理有据。”曹刿回应说:“它是对老百姓锦本职工作的事。能够凭这一标准战斗。那假如打着仗来。请要我和你一起去。”
历经一些提前准备,鲁国部队蓄势待发了。看见对门奔来的齐国部队,鲁庄公立刻要敲鼓涉足。曹刿赶忙阻拦着说:“还不好。”齐国部队这一幕,数次敲鼓。曹刿一听,内心一些得意忘形,便叫庄公:“就行了。”庄公敲鼓。齐军無心再迎战,便撤离了。鲁庄公又想追捕,曹刿说:“还不好。”曹刿下车时细心看过车印,又走上车之前横木看见齐军的旗子。又有一股得意忘形的情绪涌出来,便与鲁庄公说:“就行了。”齐军也是吓住扔下旗子跑了。”
早已击败了,鲁庄公了解曹刿为什么呢做。曹刿说:“战斗是靠胆量的。第一次擂鼓时要振作起来兵士的胆量,第二次擂鼓时斗志变弱,第三次时斗志已不遗余力了。敌军部队斗志不遗余力而己方斗志正旺,因此 能击败她们。齐国是一个强国,无法猜想,怕有伏击。我看到她们的车印错乱,远远望以往旗帜倒地了,她们确实败走了,因此 就一声令下追求她们。”
★ 曹刿论战翻译
★ 曹刿论战教案
★ 曹刿论战课件
★ 曹刿论战说课稿
★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一)按以往传统的教学,教学《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就是让同学们读读,译译,我再串讲全文,把曹刿的“远谋”充分挖掘一番,再与鲁庄公的“鄙”对照一下,学生知道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刻画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这课文就算完成任务了。
但是在准备公开时,我想了又想,到底要如何来开这篇课文呢?几次修改教案,总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为了更有效的达到课标的要求,我就想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思考,也有足够多的时间讨论,发现问题、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作为一种课程理念,我心里已经清楚明白了,但很难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实施。在一堂课中间,放手倾听学生的感受“始”,到不知不觉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的“终”。每个学生都富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当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限止,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原创性的东西,所以课堂气氛虽活跃,却收不到了意想的效果。但本节课也有一些收获。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的朗读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在分析课文结构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我并没有作过多的否定,而是给了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并让同学课下有意见的同我个别讨论、课堂有秩序地进行着,每个同学都极力表现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寻找充分的论据,以说服别人。
2、语文课堂中没有丢掉“朗读”这个基本的教学手段。
朗读是眼、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是书面语言的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用声音再现原作的一种手段。学生合作探究式的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收到多种功效。
同学的表演,虽然只是课本翻译式的对白,但同学们能够走上讲台已经是超越自我的一次表现,他们的表演也激起的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达到了背诵的要求。此时我又邀请同学与我一起朗读课文,同学们又表现出了异常的兴奋,课堂氛围越来越浓、我们读完后,我又表扬了同学朗读比我好,批评自己放不开手脚,没能读出庄公那种慌张,急进的情感,同学们这时有了更大的响应。
3、思想教育应该贯穿其中。
如果不能透过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质,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就少了一半。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从中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矛盾冲突,对学生很有帮助。学习语文知识绝不能仅限于课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学习了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相关文章中运用,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如果学生的条件有限,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帮助,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这也正是新教材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原因。
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我认为还是学生在最后的课外延伸当中,当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做为班级中的一员,在重大活动当中应当怎么做的问题时,我先让班长回答,班长举了自己在运动会上没能积极参与比赛,只是做些后勤工作,而且不能很好关心比赛的同学而自责,同学们都更加兴奋了、接下来就有更多的同学站起来说了自己曾经不关心或没有这种意识的缺点,并表示以后一定要积极改正。
4、本节课我自己开场时,还是较紧张的,导致学生也很紧张,但随课堂的深入,我也越进佳境,课堂气氛也越来越好、本节课在设计时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比如一上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先读课文以缓解同学们紧张的情绪、前面人物的分析以及课文结构的分析可以再缩短时间,让课外延伸多些,让生多说说自己,课堂效果会更好些。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二)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绘画和辩论中去学习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教师只是起一个调控的作用。设计的本身就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一切以学生的发挥为主,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和舞台。本课的前期准备:男女学生各自推荐十名代表,我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乡人劝说;君臣对话;指挥作战;战后总结),通过抽签男生选择了1和3两个部分,女生是2和4。接着各自回去通过集体讨论对所选的两个部分进行创作,形成两幅插图。然后经过交换,男女生对对方的创作进行集体评议,寻找漏洞和不足,结合自己的理解重新再创作两幅插图,作为当场的展示。本课的提问设想事先是无法准备的,因为学生如何进行辩论,会有什么措辞,教师在课前并不知晓,男女双方的辩手也不知道对方会使用什么招数,一切全部是课内的当场发挥。我在课前强调了一点“辩论的依据是课本”。()因为我估计学生可能会辩论一些枝节的问题,我希望通过辩论能对课文的整体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对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评价。整堂课按照介绍、辩论、展示、再辩论的方式进行,最后是问卷检测。
本节课采用的是图画结合辩论的方式,从课文本身来看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原文重在“论”字上,语言和形象毕竟是有明显的差异,应该讲是给学生出了一个难题,也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但我的教学初衷不是要求学生通过绘画和辩论一下子把握住文章的精髓。其实,对于学生我没有明确的要求,他们能说多少是多少,说得对或者不对(对照认可的标准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要敢说,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每个人对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是如此,她们把理解转化成图画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总有他们自己的道理,我想这就是我这节课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不能令我满意。首先,学生在辩论中往往枝节问题化时太多(以至于检测的时间显得仓促),我不得不中止一次,以提醒双方辩者要以课本为依据,看来此类课教师课前的指导要加强,重要的注意事项要明确。其次,辩论四组图画共八幅显得多了一些,原本我打算让课堂内的其他学生也可以随机发问,增加辩手辩论的难度,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从教学实际来看时间明显不够,所以,我觉得不妨重点突破“指挥作战”这一环节,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三)《曹刿论战》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所以我想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同时意在指导学生在比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因此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借助工具书用自学的能力及圈点批注的方法掌握文言词语、句式。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中,学生的情况是好象初看会分析,但翻译却不落实,其原因多半在于不会分析。例:“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鄙,又何间焉?”。从“齐师”到“请见”,可以看作三个主谓短语,“其”字以后是一个包含着以复合句作为宾语的句子:这种句子就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译成现代汉语是:“齐国的军队进攻我国(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人说:吃肉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到那里面去呢?”把握这种句式的必要条件首先是有比较牢实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有了它,便可以掌握文言文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常见句式,从而控制文言文的句式原理。只有掌握文言文常见句式,才能打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掌握常见句式,翻译起来也就可以脉络分明了。
(乙文)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 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易置:撤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
(译文):赵括取代廉颇(领兵)以后,将(之前的)规章纪律都变更了,还调换了军中人员的的职务。秦国大将白起听说这件事后,指挥军队出其不意,假装兵败退走,同时断绝赵军的粮食供应道路,将赵军封堵截断为两部分。(此时)赵军中士卒之心背离,(如此)四十多天后,赵军饥饿难耐,赵括调出了精锐的士卒,并亲自搏杀战斗想要突围,秦军将赵括射死。赵括大军兵败,于是几十万人都投降秦国,却被秦军全部坑杀屠戮。
1、解释画线的词。
(1)小惠未徧( ) (2)牺牲( )玉帛
(3)而绝( )其粮道 (4)秦悉坑( )之
2、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2)悉更约束,易置军史 。
3、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 ,
。
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 。
【曹刿论战《左传》文言文】推荐阅读:
《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赏析07-26
《曹刿论战》01-16
曹刿论战 评课07-27
曹刿论战习题11-29
曹刿论战习题大全07-14
曹刿论战练习答案10-05
《曹刿论战》改写作文10-23
曹刿论战微课03-18
曹刿论战优质课教案10-07
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