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镇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乡镇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8篇)

浅谈乡镇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的活动。乡镇人民政府是我国政权体系中最基层的政权单位,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最前沿阵地,同人民群众的接触最经常,联系最直接,因此,在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切实抓好乡镇依法行政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迫切的社会需要。

一、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一)执法机构管理混乱,队伍素质不高

1、乡镇机构管理的制约。乡镇干部大多身兼多职,工作点多面广,面面俱到,既是计生员又是农技员,有时还要根据中心工作的需要兼任其它工作,乡镇干部一般都还要联系村,本部门的行政工作只是其中的小部分。乡镇政府人员流动性大,每年都有人员调进调出,每三五年就要轮换一次工作岗位,其间,有阶段性工作来了,又抽去成立一个工作小组干其它与本业务无关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乡镇统筹协调措施不配套,缺乏统一管理指挥,对各部门是否依法行政放松了监管。

2、执法队伍素质不高。公务员作为行政机关的组成要 素,本身不是行政机关,不具有独立法律人格,但行政机关的职权是通过公务员实施的。因此,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 强弱直接决定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当前,在乡镇公务员中,极少有从全日制大专院校毕业的人员,而大量的乡镇干部都是高中以下学历,他们在个人素质锻炼方面相对要欠缺些,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也仅限于短期的培训班,而法律是成系统、成体系的博大精深的知识。仅仅依靠短期的突击培训是难以吸收、消化和具体操作的。这样,自身素质的不足,加上客观上学习深度的不够,造成了乡镇执法主体法律意识淡薄和个人素质低下。盲目行政,充分暴露了个人素质的欠缺。导致违法行政、土法行政实践屡见报端。

执法不到位,定性不准确。部分执法人员不严格执法,程序混乱,工作不认真履行职责,敷衍草率,使违法者有可乘之机,钻法律空子,进行不合法行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如一些无证经营者,受执法单位个别人的庇护,有持无恐,不缴税费,获取暴利,破坏了经济秩序。

(二)当前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留恋过去的工作方法

虽然农业税取消后,乡镇干部的工作相对来讲轻松了一些,但是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社会稳定工作也越来越难,而且都是“一票否决”,样样工作压头,个个任务必须完成。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万能,行使行政权包罗万象。过去几年在落实计划生育、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收缴农业税任务等方面工作中,习惯用高压政策和行政命令,而面临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我们的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采取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灵,软措施不顶用,随之而来的还是采取了过去不依 法行政的硬措施,因为乡镇干部履行职责没有完全地依法行政,从而使乡镇农村工作出现了恶性循环。

(三)执法程序不规范

在我国的法律传统中,重实体轻程序的影响根深蒂固,在行政过程中往往也重结果轻过程。有的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不履行事先告知义务,剥夺了行政执法相对人的申辩权;有的不告知行政执法相对人获得法律救济的途径,剥夺了行政执法相对人的法律权利;有的颠倒程序,先罚款后定性;有的不在规定时间办理案件等。

(四)传统与现代的交替,乡镇政府难以适应

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到开放的社会转型时期,还面临着“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的发展压力。而转型时期积累起来的社会问题又迫使乡镇政府不得不面对“社会稳定”的严峻考验。农村传统风俗也影响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如遗产继承、村民死亡后火化工作的推行、村委会的换届选举等。人们习惯于以传统宗族习惯解决,而排斥干部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

二、乡镇依法行政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依法行政体制不顺,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形成全方位的对接;对依法行政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甚至认为依法行政妨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依法行政工作讲起来重要,但在行政管理实践中却往往不容易落实到位。

二是对行政决策的合法性、民主性和科学性重视不够,3 决策程序不完善,决策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决策失误频频发生,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权益造成重大损失。

三是行政立法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中存在着部门利益化倾向,公开透明和公众参与不够,缺乏充分的专家论证。

四是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牟利现象普遍存在,缺乏严格的执法责任制。

五是政府解决纠纷机制不够完善,信访、调解、裁决、复议等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缺乏衔接和整合,制约着政府化解纠纷功能的全面发挥。

六是违背法制统一原则和政令不够畅通问题比较突出,下位法与上位法相抵触,同一位阶的法律规范相冲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严重损害了法治的权威。

七是对行政权制约、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行政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相当程度地被滥用,侵犯了人民群众的权益和影响了政府形象。

八是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参差不齐,依法行政的观念、能力和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三、切实推进乡镇依法行政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法律意识

1、摒弃官本位和地方保护主义思想。要做到依法行政工作就必须使依法行政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使之真正融入到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去。加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政治理论和法制宣传教育,促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清除官本位、特权思想等封建专制意识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权 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只有这样,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2、建立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制度。领导干部学法、执法、护法,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将为乡镇干部依法行政起到榜样和带头的作用。一是要健全完善乡镇干部要集中学法制,每年党委、政府要安排两次以上的学法内容;二是要制订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年度考试制度,领导干部任前资格法律知识考试制度,把考试成绩作为任用干部的依据之一;

3、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要通过扎扎实实的“普法”教育活动,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使法律意识深入人心,自觉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也善于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五五”普法中,要变过去的“静态”普法为“动态”普法,把普法的单向灌输关系变为双向互动关系。要将普法有机地融入群众的生活之中,在形式上注重趣味性,使“要我学法”逐步转变为“我要学法”,让公众真正受到法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感染,逐渐地拥有法治精神,改善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

(二)提高乡镇工作人员素质,建立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

提高行政机关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依法行政的实现。首先要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转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自觉地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把自身的一切行政行为也纳入法制轨道。其次要努力提高行政执 法队伍的业务素质,经常性、多渠道地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加强监督考核,认真组织执法人员接受执法资格的年审,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健全行政执法人员工作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健全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录用、考核、晋升、奖惩、辞退等具体制度,改善现有行政执法队伍的结构。

(三)创新举措,推进乡镇依法行政工作

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府,事无巨细、样样都要管,需要处理的问题也异常繁杂,乡镇工作任务重,强制手段少是公认的现象,处理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一是区别情况,分类处臵。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将工作方法分为一般性工作方法和运用法律手段处理的方法。如在新农村建设中,组织农户出义务工清理垃圾、维护乡村公路为一般性工作方法,可以运用乡镇工作的习惯做法;若拆除农民违章建筑等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尤其在处理村级财务管理、征地拆迁安臵、社会治安、群众上访、山林权属纠纷等问题时,乡镇干部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不仅要做到实体合法,而且要做到程序合法。二是借助外力,合力处臵。针对目前有职无权与调和任务重和“力度”小的矛盾,为切实做好乡镇依法行政工作,除加强自身建设,充分运用现有行政权力,积极“借力”。如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借助职能部门作用,依法合力化解。针对一些拆除违法建筑等全局性的执法工作,开展起来任务往往直接落实到乡镇,而作为责任主体的乡镇却又非执法主体,执法主体一般在城市执法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和水利水电局等职 能部门,虽通过乡镇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多违章户都能自觉拆除,但对个别“钉子户”,有的乡镇就注意了借职能部门之力。在操作方法上,程序性工作由部门完成,如发通知书、决定书等等,而实际工作由乡镇完成,可谓是依法行政工作中的一个创举。

(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树立乡镇政府良好形象 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讲求实效的思路,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行为。乡镇政府要坚持以法为纲,严格依法办事,不夸大、不缩小、不扭曲法的本质;加强对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管理,明确其在行政执法方面的权力和义务,对具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工作人员要相对固定,逐步建立执法岗位责任制,定期地、逐级逐人地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公务员制度考核挂钩;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的配套制度,特别是对计生、国土、林业等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执法部门,更要制订严格的执法管理制度,严格按法律、按程度,规范执法、文明执法,杜绝执法中的吃、拿、卡、要。严格遵守行政执法程序,做到亮证执法,行政处罚前要有送达通知,注重调查取证,适用法律条文明确,认定事实清楚,决不能蒙混欺骗群众。

(五)加快乡镇职能的转变,优化行政管理行为 1、及时转变乡镇管理职能。减少行政干预,简化办事程序,依照法定程序履行职责,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服务意识,简化公共服务程序,逐步建立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服务体制。乡镇政府不仅要从结构、功能、角色和定位方面进行改革,而且要在行政方式、习惯、观念和利益等方面与旧的东西告别。

2、积极推行阳光政务。乡镇政务公开要从农民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本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都应公开。政务公开应做到经常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对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每次公开后,都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暂时无法解决的,要做好说明解释工作,努力做到透明执法,力戒暗箱操作,真正将依法行政的全过程向广大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3、规范政府文件的制订。乡镇政府在制订政策方针,做出决策、决定时,要坚持以法律为纲,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得超越法律的权限制订政策。规范性文件的制订必须经过充分的酝酿,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开展深入的调研,严格履行法定程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经过草拟、法制审核、征求意见、集体审议、公开发布等程序,使制定工作步入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的轨道,确保规范性文件的质量。

(六)强化执法监督,形成长期有效的行政监督机制 完善多元化的行政监督机制,确立人大监督的核心地位,加强党的监督、政府内部监督,落实社会团体、人民群众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配套相关制度,如建立行政责任制、执法公示制、考核制、投诉举报制等,使监督内容、程度及 后果明确清晰,便于操作,有效落实。加大行政执法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查处力度,建立行政执法投诉制度,受理人民群众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投诉,严肃查处违法行政问题,加强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健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追究的范围和具体程序,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到实处。

浅谈乡镇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 其权力来源于人民, 来源于法律, 是国家诸多权力中最有力量、最活跃的部分。其具有强制性、命令性和较大的自由裁量性, 因而比其他权力更具有扩张性, 更容易发生权力的滥用。政府权力的作用范围最广, 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也最密切、最直接。

政府工作几乎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涉及人民群众日常学习、工作、劳动和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同时, 政府又是绝大多数法律、地方性法规的执行者。由此可见, 如果政府机关不依法行政, 就很容易对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危害, 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公民心目中的权威就会被削弱, 并且会由此引发诸多社会矛盾。乡镇政府是我国政权体系中最基层的政权单位, 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最前沿阵地。因此, 在强调“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 切实抓好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也是当前改革的社会迫切需要。

二、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立法机关集中全力制定各种必要的法律。就国家整个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来说, 无法可依的状态已基本改变。许多法律是依靠行政机关贯彻执行的, 因此,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罚代刑、贪赃枉法等现象仍然存在, 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以言代法, 以权压法。在一些领导干部中, 处理或解决问题时往往忽视法律的严肃性, 而是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滥用职权。如在征用土地的问题上, 置法律、法规于不顾, 随便批条子, 动辄开口子, 结果出现了乱占滥用土地现象, 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

第二, 习惯按个人意志行事, 忽视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行使行政权力的主要特点是命令和服从, 无论这些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都按个人的意志去执行。如某一行政执法部门执行已过时的红头文件进行处罚, 当事人不服提出行政诉讼, 结果执法机关败诉, 给国家造成了损失。

第三, 执法不严、违法办案。在司法机关出现了办人情案、超期羁押人犯、违反程序法、侵害公民权益的现象, 还有不少案件审判后不能执行, 造成了“官了民不了”的局面。

第四, 以罚代法, 重罚轻管。有些执法部门在处理违法案件时, 偏重于经济处罚。如对假冒伪劣商品, 一经查出, 只有经济处罚, 而没有追究制假售假人的责任, 结果假冒伪劣商品依然猖獗, 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危害。

第五, 以权谋私, 执法犯法。有的执法部门的执法人员“吃拿卡要”, 有的以权易钱、钱权交易, 直接损害了执法机关的声誉, 玷污了司法机关的形象, 虽然是少数, 但影响很坏。

第六, 包庇袒护, 徇私枉法。有的领导干部或上级机关, 对部分执法人员腐化堕落、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的行为, 视而不见、放任不管, 处置不痛不痒, 成为其保护伞。

另外, 乡镇依法行政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其危害性不仅严重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而且阻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长期下去将会导致改革开放的成果付诸东流。因此,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严重问题, 应当引起各级高度重视。

三、解决乡镇依法行政存在问题的对策

要预防、减少和有效制止这些问题的出现, 必须对症下药从多方面着手, 采取一系列措施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消除和控制这些问题产生的诱因, 形成多层次、全方位预防和矫治这些问题产生的有效机制。如何有效预防和矫治这些问题的出现, 笔者认为有以下对策。

(一) 摒弃人治思想, 树立法治观念

当前突出问题在于认识不到位、法律意识较为淡薄, 具体表现在:一是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层领导干部, 在实际工作中, 重人治、轻法治, 喜欢凭主观臆断下命令, 不愿按法律规定办事;定指标、下任务、做决策不注重科学性、合法性, 而以“摘官帽”、“一票否决”等手段强制推行“长官”意志, 下级为了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指标任务, 不得不忽视法律, 采取一些非法的行政手段, 进而造成工作失误;还有一些个别少数地方领导, 为了本地区、本部门甚至个人的利益, 对违法行为不闻不问, 包庇纵容, 还对正常的执法横加干涉, 致使一些地区违法活动猖獗。二是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 把法律赋予的职权当成一种为我所用的“工具”, 对自己有利时就执行, 对自己不利时就抛到一边, 我行我素;还有些执法人员对一些法规的处罚条款记得很清楚, 其他条款则模糊不清。三是相当一部分群众只要求享受权利, 而不自觉履行义务。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长期在封建社会统治下, 人们受封建特权和小农经济的思想影响较深, 加上法制教育普及不够深入, 导致了人们还不能完全适应法制时代的要求。

虽然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政治纲领。但是, 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在人们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因此, 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行政命令、长官意志、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干涉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此, 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转变观念, 树立依法治理社会, 依法管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观念, 依法管理好本部门的工作, 具体做法有:一要树立法律支配权力的观念, 纠正权力支配法律的错误思想。二要革除法律治民不治官的错误思想, 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依法行政重在依法“治官”的观念。三要革除单纯的法律工具主义观念, 树立法律工具主义与法律目标主义同时并重的意识。

(二) 增强乡镇公务员的法律意识

依法治国必须有一支健康的执法队伍, 既要有健全的公务员体制, 又要有具有高素质的公务人员。乡镇公务员身处执法第一线, 是国家基层机关与社会成员之间的桥梁。乡镇公务员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整个公务员队伍使用法律的能力与水平, 相应地影响到法律的尊严以及政府的形象。因此, 乡镇公务员务必须树立两种法律意识:一要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法律角色意识。公务员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公民和公职人员双重身份。这就决定了乡镇公务员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身份出现时, 应明确自身不同的法律角色。作为普通公民办私事时, 乡镇公务员就应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公民一样, 法律地位平等, 没有任何特权, 而不能以职务身份办私事。作为公务员行使职权时, 乡镇公务员应意识到自己执掌的公权, 是人民依法赋予的, 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 秉公执法, 而不能仅以普通群众的标准要求自己, 滥用自由裁量权。二要树立公正执法的法律服务意识。公务员在行使行政权时不仅要明确和承担与权力相一致的法律责任, 而且必须积极依法参与社会服务。因为现代行政的职能不是行政命令, 而是包括行政决策、协调、服务等多种功能层次、多要素在内的职能体系。从现代行政法制的发展进程看, 许多发达国家的行政法制观念, 已由“行政统治”演进为“行政服务”意识。国家行政在经历了“最好的政府最少管理”的实践和认识之后, 转变为当代的“最好的政府最多的服务”, 并在此基础上提倡“服务行政”、“社会责任国家”。我国的行政职能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 从理论上讲, 应该体现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性质与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一致性。然而要落实到这一点, 必须有乡镇公务员正确的认识为前提, 即乡镇公务员的法律服务意识要建立在正确认识了现代行政的职能是以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体系这一基础上。若身处执法第一线的乡镇公务员不明确现代行政的职能, 要求公正执法, 不树立公正执法的法律服务意识, 不仅公平待人的法律角色意识成了空洞的口号, 就连“严格执法, 热情服务”的要求也难以达到, 而且我国依法治国的行政职能就无法落实, 以依法行政为核心的依法治国方略就难以贯彻实施。

(三) 在执法过程中突出“程序优先”原则

在我国的法律传统中, 重实体轻程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行政主体在执法过程中也往往重结果、轻过程。事实上, 程序是执法公正的基本保障, 著名的“蛋糕法则”就有力地验证了这一点:有一位母亲买了一块蛋糕, 她对两个儿子说, 谁切蛋糕都可以, 但切蛋糕的人不能先拿蛋糕, 先拿蛋糕的人不能切蛋糕。这个规定使两个儿子都不敢把蛋糕切大了, 而是力求“一样大”。我们的法律程序正是力求公正执法的“法则”。因此, 我们必须按程序办事, 用程序来制约行政执法人员的行为。

(四) 强化“执法监督”

没有监督的政府, 最终只能是专制政府;没有监督的执法, 最终也只会沦落为“无法无天”的境地。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 我们的行政权力只能来自于人民, 终极目的也只能是为人民服务。因此, 必须强化执法监督, 使权力为民所用、为民所需。我国法律规定有人大的监督、政协及民主党派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舆论的监督,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 缺乏的是这些监督的真正落实到位。因此, 强化监督, 关键要强化监督主体的法律意识, 赋予他们法律上的保障权利, 使他们能够监督、敢于监督。

四、结束语

虽然依法行政面临着诸多困难, 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 正确分析现状、剖析其原因、寻求对策, 循序渐进地稳步推进, 我国的依法行政就一定能够越走越宽、越走越快,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摘要:目前, 我国乡镇机关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种种行政违法现象, 每个行政管理领域、每个部门都或多或少存在行政违法行为。这些现象和行为严重影响了政府行政机关的形象, 恶化了党群关系。文章从乡镇政府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力求找出解决对策。

浅谈乡镇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乡镇行政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管理组织 ,肩负组织和带领亿万农民群众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使命。乡镇的行政管理不同于其它行政管理,其特点是管理对象复杂、手段滞后、效力脆弱、行为多向、工作有偿。为适应乡镇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回顾历次改革,乡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都呈现出“一刀切”的特点,上万个乡镇的改革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遵循同一个模式,然而,由于各个乡镇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乡镇与乡镇之间呈现出差异,同样的改革目标和改革手段,也就不能带来同样的效果。以下对乡(镇)行政管理改革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及改革对策进行分析。

一、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政府机构调整困难,浮于表面

第一,目前的大部分的乡镇,他们的乡镇政府部门的区分和制定和乡村内的实际的发展情况有很大的出入。乡镇管理政府是主要的基层政权管理组织,和他的向上级别的政府部门有一定的管理方式的相同性,主要是为了可以方便接受向上级别的政府的监督和检查,在分发任务的时候可以更好的执行,这项政策的制定也是政府管理机构中的统一性原则的要求相符合的。可是,现在的具体情况是,目前的乡镇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上一级政府的领导职能看的太重,在乡镇方面设置的各部门的机构和管理的形式,县级单位的领导为了保持乡镇县之间的一致性,不管县内的具体的情况直接的对其进行复制,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政府部门内部权力机构设置过多,造成政府部门内部管理的臃肿和堵塞,职权的不清晰,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容易造成内部工作职责的混乱,工作效率低下。可是乡村开展急需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组织、文明服务组织、医疗卫生组织、劳动力资本和社会保障组织却遍及没有很好的树立。其次,现行城镇组织的结合通常都是名不副实。政府组织变革是政府办理体制变革中最受关注的一部分,也是变革中的难中之难,中国政府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组织变革,可是从中央到地方成效都不大显着,到了地方更是如此。为了遵循上级政府的需求,城镇政府也对自身的部门进行了必定程度的结合。

(二)乡镇政府行为不规范,依旧走“人治”套路

首先,有些底层政府的行政行为仍然不合法。跟着农业税的撤销和农村税费的改革,仿佛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的行为没有了,本来,是在合理的外衣下,手法愈加的荫蔽了。例如,计划生育方针得不到有效的遵循,实践履行过程中,假如违反了计生方针,城镇政府仍然会依据违法者的情况和亲疏联系而给予不同的赏罚方法。其次,城镇政府方针的制定相对集权,方针履行却很随意。城镇作为最底层的一级政府,在办理过程中,通常都是以履行上级政府的决议计划为重心,但触及本城镇的严重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业务,相同面临着决议计划问题,如按照上级精力怎么计划好城镇本年的发展计划等等。可是在很多城镇政府中缺乏民主的氛围与传统,不少业务基本上都是镇长一个人说了算,而政府的决议计划又常常是由党委书记最后决议。“从当时城镇政权的运作来看,尽管城镇一级设有几套班子,可是仍是城镇党委一元领导班子为运作形式,城镇政府只不过是履行城镇党委决议计划的一个办事机构。”别的,政府的公共方针朝令夕改的表象也对比遍及,这种随意性必然会致使社会资源的极大糟蹋,也影响农人对出产的积极性。

(三)乡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很难实现

为解决内忧外患的局势,加速经济的建造与发展,确保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政令的疏通,避免“上有方针,下有对策”的呈现,形成了压力型行政管理体系。在新农村建造的今日,因为传统体系的影响,为数不少的上级政府为了完结各项经济指标,把使命和指标层层量化分化,下派给下级组织和自己,视其完结状况作为查核评估的首要依据,并进行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奖惩。这些使命的完结状况直接涉及到乡镇政府的政绩和乡镇干部的选拔查核,这就必定致使乡镇政府把首要的精力放在完结上级政府交办的使命和各种查看评比上,而小看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了敷衍上级政府的查核,乡镇政府通常不切合本地实际状况,大搞形象工程,无暇顾及为农民供给最迫切需要的公共效劳和公共商品。

二、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构想

(一)正确认识乡镇政府的地位作用

第一,城镇政府是中国最底层的人民政府,是政府体系的根基地点。注重城镇政府的位置和效果已经变成了中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契合年代开展的潮流。在服务型政府建造的大潮中,城镇政府也有必要本着服务型政府建造的思路和形式来进行内部的调整和变革。第二,在新乡村建造中,社会主义调和新乡村的方针是否可以得以完成,城镇政府有着决定性的效果。中国是一个乡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人的出产日子的好于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开展与安稳。而城镇政府在改进农业开展局势、进步农人日子质量方面起着无足轻重的效果。第三,城镇政府功能的从头定位关于推进城镇政府机构变革和社会主义新乡村战略的施行、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全部开展含义严重。所以,底层政府应当紧紧围绕推进乡村全部变革并终究打破城乡二元构造的思路,在尊敬经济开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商场自我调节的功能,运用商场化手法并不断经过手法立异进行宏观调控,不断弱化其直接干涉办理经济的功能。变成建造人民满意的基层政府和进步基层政府附管理才能和管理水平的重要象征。

(二)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完善管理体制

为进一步加速变革的脚步,有必要科学的设置有些。一是削减组织类型,扩展城镇权限。对城镇功能组织的类型应能简则简、科学合理地设置,使各有些处于平等的位置,平等地置于城镇政府的领导和办理下,进一步扩展城镇的权力,最大程度地表现功能有些的工作效率。二是理顺组织联系,健全城镇功能。对于城镇普遍存在组织从属联系紊乱的表象,城镇政府一定要清晰责任,加大对有些的办理力度,理顺政府与有些的联系。同时,还要逐渐健全城镇功能有些,使其可以各司其职,到达健全城镇功能的意图。三是打破身份束缚,斗胆选贤任能,对于有些干部年青、有文化、有上进心的特色,城镇政府应打破用人体系旧结构的束缚,选贤任能,让优异的有些干部在城镇政府任职,在为城镇政府效劳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nlc202309040006

(三)积极培育和发展基层社会服务组织

社会组织是乡镇政府与乡民、政府和公司之间的桥梁和枢纽,培养和开展社会安排,加速公民社会建设,将政府所承当的有些功能,如协调性的、效劳性的、技术性的作业交给社会安排,一方面可以削减政府本身压力,改动政府啥都要管,啥都管欠的局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轻政府与社会、政府官员与老百姓的对立,增强政府的威信。乡镇政府有必要从乡村改革与开展的全局完成农业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乡村中介安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全力加速社会安排建设脚步。公共效劳是政府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效劳主要是政府依据社会公共需要,经过各种方式为社会不同层次提供多样性的公共商品和公共效劳,为社会公众参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经过改革民间安排管理体制,激起社会安排开展生机。对于中国社会安排开展中面对的疑问,实行社会安排分类管理。依据社会安排的效劳类型,鼓舞从事社会效劳的社会安排开展。充分发挥社团、职业安排、社会中介安排等各类社会安排提供效劳的效果。政府应该向社会放权,需求社会多方力气参加到社会事务管理中来,承当社会责任。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经历了很漫长的一个探索时期,每次探索所做出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让乡镇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有力、监督更加有效,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乡镇行政管理改革将是一个持续的、循环的过程。我们始终要尊重事实的发展,去因时因地的进行改革。乡镇政府的改革与我国很多领域的改革有着相似的轨迹,都需要一个过程。为此,我们应该有信心,只要我们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去进一步的认清乡镇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乡镇问题一定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得到相应的调整和解决。

参考文献

[1]许璐瑶.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2]李卓民.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

[3]王洪树,张明.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经验及价值——以成都实验区为例[J].长白学刊,2013年第五期,73-78页.

[4]张丽琴.试论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一期,24-28页.

[5]柳唐镜,张棵,彭德旗,吴素萍.我国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探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三期,115-118页.

[6]黄梦其.关于加强和创新乡镇行政管理的几个问题[J].前进,2012年第10期,34页.

[7]李芬.乡镇行政管理问题分析及建议[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第二期,24页.

浅谈乡镇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关键词]政府;行政管理;对策。

随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运作方式都有了很大改观,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比,与以人为本的现实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还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进一步探索应对措施。

一、当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思想观念上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在管理主体上重政府作用轻多元参与,在管理方式上重管理控制轻协商服务,在管理环节上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在管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法制规范和道德自律。

(一)政府行政管理绩效与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存在差距。

第一,宏观经济调控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经济发展只有给人带来幸福才具有意义,政府的管理工作不能脱离这个目标。但是,这个要求并未完全达到。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近几年最令人们关心的房地产问题一直热度不减,房价不断攀升,直接影响着群众的利益。虽然政府对房地产调控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还引发了广泛质疑。第二,微观经济管理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部门的管理中存在着“越位”“错位”“缺位”现象,造成一些地方政府在管理中措施不当,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利益。特别是在我们当前提倡低碳生活的背景下,行政投入和行政绩效之间的较大反差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真谛。第三,对发展主体的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发展权的主体是人,尊重人的发展权本质上就是尊重人的自主发展。但是,一些部门把发展权片面理解为“政府的发展权”,进而滥用“政府发展权”,危害人民群众其他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政府管理绩效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

第一,步调不够协调。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方式造成的惯性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习惯于发号施令和通过审批等行政手段进行管理,这种习惯性做法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长官意志而不是民主作风。其次,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一些干部只唯上不唯下,只唯“功”不唯实,群众的利益往往在“政绩”追求中打了折扣。官僚主义的影响也大量存在,在一些地方民主权利成了摆设。第二,内容不够配套。加强民主管理,实行依法行政,是体现政府管理中人本关怀的主要措施,也是现代管理的基本方向。然而,这方面制度管理建设的内容还不配套,权大于法、言大于法以及利益代法的现象时常表现出来。第三,运行机制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服务型政府组织机构需要进一步完善,适应改善民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政府管理绩效与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

在文化事业方面,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方面的协调都不够有效。在很长的时间里,教育的主题词是“普及”“跨越式发展”“重点建设”“争创世界一流”,以及高校“扩招”“合并”“大学城”等。这些“发展”的光环不仅冲淡了教育改革的本质,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教育不公的状况。日益拉大的学校差距、不断升级的“择校热”、高昂的教育收费加剧了业已存在的阶层差距,享受“优质教育”越来越成为金钱和权力的较量,成为富裕人和有钱人的专利。权学交易、钱学交易、招生****、学术****等现象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和公正性,对人的发展造成许多思想障碍和心理挫折。

(四)政府行政管理绩效与改善民生的要求存在差距。

政府行政管理理论不够完善,缺乏一整套完整的体系,理论框架、基本参数和操作规程等都需要进一步创建和完善。实际操作中,重强势群体权利轻弱势群体保障、重经济指标轻社会管理、重管控工作轻服务工作的现象依然存在。行政管理方式不够灵活,公民参与管理的质量不高,社会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管理手段比较单一,没有达到综合运用各种渠道、各种途径、各种设施妥善解决社会问题的境界。政府的公信力、引导力和影响力都有待提升,近期日本地震影响下的中国盐恐慌,再次表明改善政府管理任重道远。

二、造成当前政府行政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政府管理人员的素质影响管理的质量。

我国政府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好的,他们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现有的公务员队伍中,一些领导干部的“一言堂”和“家长制”作风使个****利欲望极度膨胀,而且,我们现在的“一把手”负责制也使个别干部找到了独断专权的“理由”或借口。其根本原因是脱离以人为本,行政决策机制不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执法部门和权力部门对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级别较高的领导干部的行政行为缺乏相应的有效制衡机制。有的政府工作人员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还不强,习惯于工作怎么好做就怎么做。一些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封闭运作严重,违背了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行政主旨。

(二)政府管理中的监督缺位影响管理效能。

目前,我们的政府工作远没有形成全面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是人大、政协、媒体等社会各方面对于政府工作的监督并没有真正体现监督的实质,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在所谓的“中国国情”“中国特色”借口下被一再演绎。如目前我们虽然也实行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等措施或做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不尽如人意。二是群众对政府工作难以实行有效监督。一些地方行政程序的参与度较弱、公开度较低、公正性差较,对违反行政程序的责任追究制度也不健全。相当一部分行政程序缺乏民主性和透明度,甚至没有给当事人应有的申诉权和申诉机会。三是群众的民主意识和运用民主的能力还不适应监督工作的要求。在一些人眼里,有关的法律制度也还是挂在墙上的风景。四是在一些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上,如拆迁问题、农民权益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物价问题等,监督不力的现象很严重。

(三)现行政策之间的“打架”现象影响行政管理绩效由于制定政府公共管理政策的主体较多,这些主体本身又都是独立的利益部门,在政策制定中必然存在着利益纠葛,造成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制定中协调不够,出现不同条例相互“打架”的现象,政府公共管理政策之间相互抵触、彼此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是部门之间存在政策冲突。一些地方、部门为了自己的小团体利益相互拆台,甚至以损害别的部门利益为代价获取局部利益。二是一级政府或上级部门制定的政策与本级政府的部门或下级业务部门的政策相冲突,使全局利益受到损害,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三是政府公共管理政策之间不配套,造成一些管理机构以所谓“因地制宜”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借口,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类的活动。四是问责制的问责尺度不一,缺乏专门、完善的问责法,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定不够清楚、权限许可不够明确、问责程序不健全、问责主体和问责范围过于狭窄。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重权力轻责任、重态度轻处罚、重处罚轻预防等现象。

(四)发展中的认识误区降解了政府行政管理的实际功效。

在增长方式上,一些政府部门片面关注GDP,把它异化为某些形象工程,脱离了现代社会应有的人文关怀。一些地方领导热衷于建豪华广场,脱离实际追求“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夜景工程”,希望用城市的变化来展现自己的政绩。有的地方不顾群众反对,大肆圈地卖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在当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一些干部对服务型政府的认识也存在问题,简单地认为服务型政府就是强化服务职能、取消管理职能,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府发挥市场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出现了生产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药品安全问题等。还有,人们内部矛盾的化解效果不理想,社会思想道德的引导效果不理想,农村土地征用中的问题解决效果不理想,等等。

三、解决当前政府行政管理问题的思考。

哈耶克认为,良好的制度、利益共享的规则和原则,可以有效引导人们最佳地运用智慧,从而可以有效引导有益于社会目标的实现[1]。这对我们探讨解决当前的政府行政管理问题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从理论层面上解决当前政府管理中的问题,要建立和完善政府管理理论。从实践层面上解决当前政府管理中的问题,要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在操作层面上要强化公共服务理念,践行为民服务、为党尽责、为国尽心的服务意识,创新和完善服务方式,形成多元联动、多方激励、多重监督的良性机制。在制度层面上要健全和完善相关立法,形成运行有理、操作有据、执行有度的管理规范。

(一)在理念定位上牢固坚持以人为本。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国家权力的源泉。这就决定了为人民服务是政府最根本的职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对政府的“服务”职能有过充分论述,如马克思的“公仆论”、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管理就是服务”等,都阐发了这方面的思想。******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

基于上述认识,政府行政管理要围绕“以人为本”这个理念来进行。而且,“关注民生,创建良好的公共秩序,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政府管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2]。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努力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并重,坚持执政为民,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城市发展要给市民提供一个清洁、美丽、富裕、和谐的环境,农村发展要致力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科教文化发展要以为国家培养思想道德和专业文化知识双优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财税金融分配要兼顾人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社会建设要以提高全民的幸福指数为目的。

(二)在职能定位上实现全方位的角色转换。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发挥民众参与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基础性作用,多元治理更需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3]。这需要转变角色,致力于完善群众的利益维护机制,包括利益表达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解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首先,从地方政府的行为和权力角色上看,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维护社会治安,形成安定有序的良性发展状态;二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妥善规划和引导经济发展,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局面。其次,变换服务角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在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兼顾效率和公平,对低收入家庭和个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让每一个公民共享发展成果。再次,执行市场规则,打击违法行为,保护正常竞争和合法经营,完善市场制度,保证市场的完整与统一,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通过法律以及规章,完善市场运行和调节体系,建立社会信用,保护包括私人财产在内的各类资源产权,为各类经济主体创造自由选择、公平竞争和安定有序的经营与发展环境。

(三)在目标定位上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社会本位、公民本位的行政理念为指导,以社会和公众为中心,以促进社会进步和满足公众需求为目标的政府。公共利益是服务型政府行政活动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任何偏离公共利益的行为和做法,必将使服务型政府失去原本的意义。在现实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个别地方和部门受自身利益驱动,以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利益为行动原则,形成各色的地方保护主义;部分政府部门因追逐自身利益导致机构规模不断扩大,行政经费日益上涨;个别公务员以权谋私,其行为严重影响着政府的威信,毁坏了政府形象。这些现状必须彻底扭转。公共服务型政府应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围绕公共利益开展活动。从本质上讲,公共利益规定了服务型政府的行政方向和职能范围,公共利益是服务型政府最根本的价值诉求。建立服务型政府,要树立牢固的公共利益观念,把公共利益观念置于核心地位,使政府行为在公共利益观念的支配下服务于公共利益并使之最大化。要从管理控制观念转变为服务观念,从高人一等的“管理者”“父母官”转变为人民的“公仆”和“服务员”,使服务意识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始终。

(四)在路径依赖上切实尊重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促进民生问题解决,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选择”[4]。这要求我们的各级政府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透明原则。在此基础上,体现管理的科学性、统一性、群众性、创新性和灵活性。具体地讲,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保障发展权。发展权完整意蕴应当是自主发展。为了促进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典型示范来引导,通过国家帮助和辅助来规范,不能搞强迫命令。二是保障财产权。财产权问题在农村土地征用和城市拆迁中表现得很突出。尽管国家为保证农民权益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但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一些地方,农民的发展权和财产权被肆意践踏,导致农民丧失发展能力,也造成一些地方农民越级上访,甚至出现极端行为。三是保障社会公正。“要充分保障公民权利,必须确立权利平等原则和建立健全权利制约机制”[5],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分配关系。促进就业,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在方法选择上完善政府运行范式。

第一,经济职能要由单纯的经济增长型向社会和谐型转变。毫无疑问,政府适度的经济干预和市场机制的良性运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又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定位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直接性前提,又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性前提。这是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绩效的重要环节。第二,由封闭式的集中决策向开放式的民主决策转变。在革命时期,出于阶级斗争的需要,各种决策需要高度保密,而且保持下级绝对服从上级,这是完全必要的。计划经济时期,我们采取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也要求通过政府的权威来推进各项计划的执行。但是在当前,这种决策模式必须向开放式和民主参与的决策模式转变,即从封闭型的行政体制向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转变。首先是市场化改革造成了利益的分化,使得同一项公共政策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影响,如果公共政策不让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话,是难以有效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的。二是只有开放式和民主决策才能够保证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毫无疑问,方案的选择过程就是不同利益的表达、竞争以及权衡过程。开放式和民主决策,有助于实现作为管理者的政府(行政机关)、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大众和作为政府与大众之中介的专家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的体制结构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助于体现公共管理的合法性和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三是只有实现了开放式和民主决策才能够有效杜绝****现象。事实上,我国各个领域的****现象几乎都与暗箱操作直接相关,这样最有利于逃避监督。要有效地遏止****,必须实行阳光政策,实行民众参与式和互动式决策。第三,由“集权行政”向“分权行政”转变。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城市人口、资源流动性的不断增加,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重心下移,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政府要根据利益划分、信息多元、回应管理的需求,依据事项的分类和政策管理与执行管理分离的原则,建立分类、分级管理的政府体系,改变“条块交叉”的行政管理格局。第四,由利益政治化向利益社会化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站在市场各种经济利益之上进行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而不是将自己也作为利益的一方放在其中,甚至去与民争利。这也要求我们的政府部门“立足当代政府公共实践与和谐社会建设,从社会系统、控制、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角度,结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从案例入手,寻求化解社会管理问题,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社会管理格局”[6]。

(六)在管理取向上积极创新政府管理模式。

探索“互信———安全”型模式,形成一个融洽的环境;探索“合作———包容”型模式,调动资源,解决矛盾,提升服务效率;探索“民本———服务”型模式,把出发点和立足点放在满足群众利益诉求上,以服务质量来检验政府行政管理的效果;探索“民主———法制”型模式,发扬民主,依法执政,在法律范围内完善服务职能;探索“制度———规范”型模式,建章立制,规范服务,形成高效服务的灵活机制。积极推动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由“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的转变,由“指令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效率型”向“效能型”政府转变,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由“无限责任”向“有限责任”的转变,“着力打造有限型、高效型、责任型、服务型、廉洁型、阳光型政府,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7]。就当前而言,政府行政管理创新的重点应放在加强和完善行政管理格局,加强和完善维护群众权益的体制机制,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和社会组织的管理,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的引领。

参考文献

[1]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卷)[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71。

[2]王星闽。政府管理创新着力点在哪[N]。光明日报,2010-12-13。

[3]金书仪。社会管理创新需让“公众参与”成为习惯[N]。解放日报,2011-04-12。

[4]省部班课题组。发挥制度优势保障公民权益促进民生改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2):17。

[5]虞崇胜。民生、民富的关键是权利和尊严[N]。学习时报,2011-02-28。

[6]杨军剑。社会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探析[J]。学习论坛,2011,(4):65。

浅谈乡镇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内容提要】农村基层领导班子是农村对基层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当前农村基层领导班子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与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建设。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从思想、作风、机制等方面入手,全面彻底地提高农村基层领导班子的各方面素质,从而达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基层领导班子 农村经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基层领导班子是农村对基层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得到贯彻落实,农村现代化建设得以实现,关键在于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领导班子。本文拟对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作初步探讨。

一、当前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基层领导班子的建设得到了恢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绝大多数的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在改革开放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摆脱了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树立了勇于开拓的新观念,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都能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具有好思想、好作风、好干劲。如果没有农村基层领导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不可能有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

但是,当前农村基层领导班子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与现代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有些干部政治素质不高、党性观念不强、拉帮结派、搞小圈子,大事不讲原则,小事斤斤计较;思想意识不健康,道德水平低;文化知识结构单一,有的不懂经济,不懂管理,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一窍不通;办事扯皮多,争吵多,失误多,缺少通观全局的驾驭能力,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或工作中的问题不知所措,优柔寡断、缺乏领导和协调本领等等。具体表现在:

(一)村级领导班子缺乏协调能力

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职责不明,“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不健全,办事不民主,个人独断专行,造成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领导工作中“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农民有困难、问题找村干部相互推诿,对村级经济社会发展心中无数,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是将国家的决策当作机遇和动力,带领群众艰苦奋斗,而是把国家的支持当作资本,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村干部总体素质较低,管理能力差

村干部总体素质不高,部分村干部以“年龄大、工作忙、文化底子薄”,还有部分年龄偏大的村干部不思进取、不敢拼搏、随波逐流,他们思想僵化,措施不多,方法偏少,致使“老的办法不灵,新的办法不行”,成天忙于日常事务,对本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不清晰、方向不明,导致落后村、滑坡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削弱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严重影响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制约了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比如,我镇9个行政村,仅有

400余名党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不足40%,年龄50岁以上农民党员占75%以上。

(三)村级班子工作魄力明显不足

中央及省、市虽然加大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顿,调整的部分村级班子,确实让小部分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但大部分村因历史、自然条件、干部素质等原因,至今仍然是“空壳村”,少数村因修公路、建办公室楼、学校扩建等工作,还欠着债无法偿还。村里投入公益事业的资金不多,面貌没啥改变,群众意见就大,致使大部分村干部说话没份量,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不大。

(四)村干部待遇偏低,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级财力不断增强,国家公务员工资不断提高,分享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可村干部平均月工资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国家工作人员工资相比,差异却十分突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干部的工作量不断增加,一些村干部的工作量及难度甚至超过镇的普通干部,他们没有更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外出做工等,影响村干部致富奔小康,普遍村干部深感“经济上无甜头、政治上无奔头、办事尝苦头、工作起来无劲头”。

二、当前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存在问题的原因

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不讲学习,素质不高

有些农村基层干部平时懒于学习,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解不深,认识不足,对法律、法规及新的理论疏于研究,学历

低,知识面窄,缺乏现代领导素质,靠经验办事,处理问题简单化,因而在执行政策方面,不能很好地理解经济规律,吃了败仗;在行政管理方面,不懂依法治村而习惯于命令手段,致使干群关系紧张;在做群众思想工作方面,不懂疏导,常常造成摩擦,影响党群关系,在村中威信不高,不能整合村的各种资源发展农村各项事业。

(二)不讲政治,贪污受贿

有的农村基层领导干部,不讲政治,不自觉进行党性锻炼和世界观的改造,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宗旨渐渐淡忘,逐步滋长了个人主义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忘记了自己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宗旨,忘记了自己是人们的公仆。他们所想的不是艰苦创业,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而是事事为自己打算盘。在开发土地、引进项目等方面,只考虑对自己是否有利可图,只求自己发财,不顾群众、集体、国家的利益;有的干部作风败坏,滥用手中权力,乘集体开发土地、经营项目之机,中饱私囊,损害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导致了农村领导班子的政治素质不高。如新丰县附城镇原;联河管区5名干部非法卖地,集体分赃131.3万元。其中原管区副书记吴某某贪污58.1万元,受到法律制裁,其余参与贪污公款的干部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有的干部借搞开发和引进项目为名,吃喝玩乐,甚至个别干部参与赌博、嫖娼,严重败坏了党的声誉。

(三)不讲正气,软弱涣散

随着农村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过去以集中管理为主的行政方式变成分散管理的行政方式。改革过程中利益再分配造成矛盾加剧,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诱发一些人铤而走险。这些都增加了农村工作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在这一新形势下,部分基层干部软弱涣散,对歪风邪气听之任之,少抓缺管,甚至前怕狼后怕虎;多栽花,少种刺,争做老好人,遇到矛盾绕道走,斗争面前争回避,成为没有主心骨,缺乏战斗力的软弱干部。有的农村出现了由“村老大”代替干部,“总理会”代替管区党支部的怪现象,使正气树不起,歪风猖獗,世风日下,治安混乱,严重干扰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观念陈旧,思想保守

农村基层领导班子成员老化,年龄偏大现象突出,缺乏朝气,不求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农村基层领导思想观念陈旧,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接受新事物迟钝,冲不破小农经济的思想牢笼,患得患失,而“不敢越雷池半步”。有的想发展又不愿意锐意进取,而是守株待兔,导致了村级领导班子工作能力明显不足,坐失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遇。

(五)农村经济落后,人才外流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带来了生产要素的单向流动,客观造成农村人才外流。同时由于主观上一些地方放松了接班人的培养,使不少农村基层领导班子,改选时左挑右选,只能勉强矮子里拔将军,导致了农村干部总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领导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六)监督乏力,机制欠全

对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缺乏有效监督。一是监督乏力。有些监督机构形同虚设,只是摆摆样子,装装门面,对一些违法违纪现象,事前不想监督,事后不敢处理,往往避重就轻走过场。二是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手段单一,对基层领导班子监督以单一的党内监督居多。即以纪检监督和组织监督为主要手段,很少与社会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等手段配套,导致了农村领导班子法律素质偏低。

总而言之,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未能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的对策

无论从农村基层领导班子的地位和作用看,还是从农村基层领导班子未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看,当前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的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提高班子整体素质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领导班子建设,组织建设是基础,思想作风建设是根本”。如何加强思想作风建设?首先,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兴起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要加强党性教育,牢记党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和克己奉公、艰苦奋斗的情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其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把提高领导班子成员领导市场经济的能力、素质作为班子作风建设的重要一环来抓,用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解放思想,确立强烈的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开拓意识、科技意识、人才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制意识,使班子成员的思想观念、思想方式和领导方法都能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工作报告中指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首先要坚持按德才兼备的原则,精心选拔干部。把具有为群众谋利益、思想好、党性强、作风正、年纪轻、文化高、观念新、能力强、清正;廉洁,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实绩突出,得到群众拥护的优秀干部及时选拔到基层领导班子中来。其次要加强基层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按照建设好能带领农民群众奔小康致富的坚强班子的要求,把思想整顿与组织整顿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对支部领导成员进行思想教育,从根本上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为组织整顿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然后对患得患失、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的班子予以调整;对任职久、年龄大、观念旧、能力差的班子成员劝其让贤并妥善安置。再次是对政治素质好、经济头脑好、群众威信高的年轻党员,组织部门尤其应解放思想,破格使用,把他们推上“领头雁”的地位。从而实现班子优化组合,增强领导班子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功能。同时应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把选拔培养后备干部作为班子建设的战略任务来抓,认真选好苗子,积极进行培养,使领导班子继往开来。

(三)加强机制建设,实现领导班子工作规范化

第一,班子自身的约束机制。主要是建立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以便对权力的运用进行必要的约束和监督,确保班子精诚团结;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利发扬民主,集中正确决策,使班子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以利班子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沟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努力把已经分歧的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第二,上级检查督促机制。乡、镇党委要建立汇报、反馈、检查、监督制度,考察农村基层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作风及工作实绩,及时指导和解决问题,端正班子的工作方向,增强工作效果。第三,群众监督机制。健全班子“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把集体财务、大宗生产项目承包、土地使用及征、租地款得去向、计划生育任务落实情况等问题予以公开,增加办事透明度,消除群众误解,增进干群关系。第四,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改善村干部待遇。村干部待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要把关心爱护基层干部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点在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上下功夫,激发农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村干部,特别是对任职多年的村干部,采取给他们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按工龄发放补贴等多种形式,解决好他们的保障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经济状况好的情况下,逐步提高村干部的待遇。三是对新任村班子成员进行定岗位、定职责、定报酬,有进有出,把机制搞活。四是对一些年纪轻,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政绩突出的村支部书记择优招聘为乡镇干部或者乡镇副职领导岗位,让“能人书记”有奔头。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克服腐败现象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我们党是任何敌人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长鸣。”湖北省荆州市3年竟有145名村支部书记违纪被查处,违纪金额达117.94万元。这些受查处的村党部书记,不但不为群众谋利益,反而成为村里的蠹虫。他们有的用公款吃喝、旅游;有的贪污受贿,令人触目惊心。它提醒我们:基层组织建设不容忽视,农村党的建设包括党风廉政建设亟待加强。基层干部从早到晚和群众在一起,他们的一举一动,人们群众都看着眼里,他们的形象直接影响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所以,基层的党风廉政建设移动要抓实抓好,增强他们拒腐防变的能力。实行民主理财,让群众参与理财,增加理财透明度,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极端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

四、结束语

农村基层领导班子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与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只有从根本提高农村基层领导班子成员的文化素质,从思想上增强政治素养,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廉政教育和党规党纪教育,使基层领导班子成员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公仆”意识,淡化“谋私”心里,在实际工作中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在政治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长堤;健全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提高农村领导基层班子对工作的认真性及热情;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克服腐败现象,使农村基

层领导班子经得起改革开放的考验,防微杜渐,防腐保廉,才能使农村领导班子发挥充分作用,做人民群众的好公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寇凤超.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集团经济研究

[2]林生.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浅谈乡镇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1、证据不足就定案。一是缺少主要证据,甚至孤证定案。如某单位2005查处的11个基层所长违规挤占、挪用农业发展资金案:唯一证据就是县农业发展银行的调查报告,并依此分别给予行政处分。二是证据之间矛盾没排除就定案。如某单位查处计生专干主某失职案:处分决定以主某于2005年三次双查时骗说陈某、单某(夫妻关系)已办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同》,错误认为单某从外单位开出的虚假妇检证明有效,造成单某2005年6月超生一胎错误。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第113条以失职错误给予处分。有关书证和言证各取了十几份,但到底是“骗说”、弄虚作假,还是工作失职造成超生,却没有查清。

2、定性量纪不准确。一是案件定性不准。如某镇处理小学校长吴某贪污案:该镇教育办公室误将其他学校交款3000元记入该校,吴某得知本校帐上多出3000元后,就安排会计用白条列支3000元平帐,待到教办落实后再处理。该镇纪委认为是合伙贪污行为,以贪污定性并作出相应党纪处分。二是引用条规不当。村计生专干、村民组长侵占公私财物案引用党纪处分第五十七条,定为贪污的现象较多。三是处理倚轻倚重。如某镇1名村会计漏交农业税329.36元,该镇即给予撤职处分;1名村支部副书记赌博,一次赌资就在5000元以上,只给予警告处分。

3、办案程序不规范。在检查环节,一是收集证据不规范,有的用引诱、欺骗的手段收集证据,谈话笔录中,谈话人引诱痕迹明显。二是调查取证由1人进行,谈话人和记录人为同一人名。三是询问笔录或错误事实见面材料无被调查人意见。四是调查报告日期在错误事实见面材料之前。五是个别案件没有审理谈话,支部处分决定无被处理人意见等。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基层纪委案件质量,办案人员必须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牢牢掌握、灵活运用纪检监察基本知识及现代经济、金融、法律、科技、管理等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要建立三项制度,严格把好“三关”:

1、建立立案报批制度,把好立案关。按照案件管辖权限,镇纪委自办案件的立案审批权在乡镇纪委或党委政府,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党委政府往往对立案把关不严,甚至仅凭主要领导人一句话就立案查处有关人员。因此,要建立严格的立案报批制度,即对于受理的反映违法违纪问题的线索和材料,必须通过初查,认为确有问题存在,需要追究责任的,方可提交立案。并及时将违法违纪事实及其证据材料上报县纪委案件检查部门审查把关,通过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方可按程序立案调查。

2、建立案件协查制度,把好证据关证据是案件的基础,对于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起着决定性作用。一切调查活动都是围绕证据进行的。因此,办案人员要根据每个问题发生的过程和环节,按照合法程序,取足相关证据。同时,对所涉及的证据材料进行对照、分析,去伪存真。并根据问题发生的背景、主客观因素、情节、责任、危害,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剖析,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体现其本质的结论。由于乡镇纪委办案力量较薄弱,对于复杂或疑难案件难以独立完成,因此,要建立案件协查制度,由上级纪委直接派人下乡指导,协助调查或是组织邻边乡镇纪检干部到案发单位帮助调查。这样,既能提高办案效率,又能保证案件证据充分。

浅谈乡镇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我国的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组织, 在县、乡 (镇) 、村三级文化组织中属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 是由乡 (镇) 一级政府设置的公益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 是保障基层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根基, 是农村开展文化活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主阵地。近几年乡镇文化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应引起我们这些文化工作者担忧和深思。

二、乡镇文化站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领导重视力度不够

作为乡镇文化站, 是由乡镇政府管辖, 文化站的“人、财、物、事”四权都在乡镇, 而各乡镇“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普遍。部分乡 (镇) 领导干部认为文化站工作可有可无, 只是在工作报告中提提, 年终总结上写写而已。

(二) 文化站基础设施差, 经费无保障

近几年, 随着上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 加大了对文化站建设及设施的投入, 但是往往很多建成的文化站仅仅是挂个牌, 大多被其它办公室所占用, 加上经费无保障, 乡镇文化站的设备投入没有保证,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站活动的开展。

(三) 文化站队伍不稳定,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通常地, 各乡镇文化站需要配备多名工作人员, 可实际情况是, 文化站基本上都是1站1人, 只有少数较大的集镇文化站有2~3人, 目前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文化站工作的开展。况且文化站工作人员, 待遇偏低, 工作热情普遍欠缺, 开拓创新精神不足。

(四) 文化站开展的活动内容贫乏、形式单一

文化站由于受活动场所和乡镇财力的制约, 平时开展的活动仅限于看报刊杂志、打扑克麻将, 或看看电视, 内容贫乏、形式单一。打麻将、抹牌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有所抬头, 先进思想和主流意识传播通道不畅, 农村社会风气表现出一些不良倾向。

三、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 党委政府要增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的紧迫感

对于乡镇文化站建设的落后现状, 应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 明确政府应担起文化站建设的主要责任, 将文化站建设纳入财政预算, 要安排懂行的人来抓文化站工作。政府必须狠抓乡镇文化站的建设, 在土地征用、资金投入、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 并要求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和村、组文化活动室, 三线应当积极配合, 形成县域文化传播体系。同时, 针对当前基层文化站建设的薄弱环节,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力争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渠道, 发展壮大群众文体协会和社团, 推动民间文化成为文化站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 加大经费投入, 不断完善文化站设施

1. 加大乡镇文化站经费投入

各级党委、政府应将文化站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力争将文化站的经费列入县级的财政预算, 以摆脱因乡镇财政困难而减少对文化站的经费投入, 规定每年文化站经费投入的最低线, 保证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此外, 乡镇文化站也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 努力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设施、文化阵地、文化活动, 形成政府、社会多渠道筹资的文化站建设投入新格局。

2. 不断完善乡镇文化站设施建设

加强文化站设施建设, 是开展文化站活动的基本条件。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思想上加强认识, 加大对乡镇文化站设施的投入, 切实解决设施落后问题, 切实解决乡镇文化站只有牌子而无场所的问题。力争将文化站设施建设资金纳入财政支出预算, 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为文化站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的资金保证。

(三) 充实文化站人员, 不断提高其素质

1. 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 确保队伍稳定是关键

应根据辖区内的服务人口数量、文化站的规模和工作量, 配足一定的工作人员, 尽力做到不拘一格地以多种方式, 吸引和使用有真才实学的文化人才;特别注重培养和使用年轻人才, 大胆选聘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特长的大学生, 充实到乡镇文化站, 为做好本辖区的文化站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2. 乡镇政府和上级文化主管部门, 应加强对乡镇文化站人员的培训工作

应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 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办各类培训班、进修班、业务讲座, 面向基层, 精心辅导, 同时还要加强对文化站管理人员的培训, 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培训内容可概括为:一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及时了解党对新时期农村文化工作的动态与任务。二要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举办的各类业务培训, 提高自身素质。

(四)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1. 搞好图书借阅、报纸杂志阅览

首先, 是要配置好的书刊资源。购买一部分内容简单明了的农业生产、家畜养殖、花卉栽培、医疗保健、文化休闲等方面的图书、期刊和报纸等资料。其次, 要配置好的文化管理人员, 力争配置文化水平较高的文化人员, 从图书、期刊、报纸采购, 到借阅、导学服务, 再到读者信息反馈方面, 提供优质服务。

2. 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文体活动

坚持每月一次职工乒乒球和篮球比赛;结合春节、五一、国庆等法定节日, 举办各类活动, 如:春节时, 举办灯谜擂台赛、广场舞大赛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 五一节, 举办广场演唱会、农家乐文化艺术节为内容的文艺活动;国庆节时, 可组织开展文艺汇演、书画、摄影展览等为主的文化艺术节,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大大丰富和活跃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农村文体活动的开展。

3. 因地制宜, 开展多种形式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服务

光泽县止马镇文化站发挥“全县书法名镇”优势, 举办农民书法展, 至今已经成功举办8届, 一届一个特色, 并且将廉政建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融入其中;“三角戏之乡”, 是该镇打造的又一特色文化, 每年镇文化站都要组织多个村共同举办三角戏文化周活动;2012年选送喜迎“十八大”具有本镇特色的节目《茶舞诗韵》参加全市文艺调演、并获得二等奖;全力协助镇政府, 打造闻名全省的当地文化特色品牌项目“杉关龙樟生态文化园”。

总之, 乡镇文化站采取多种措施, 高处着眼低处入手, 精心策划、组织, 把乡镇文化站建成广大农民群众求知的课堂、求艺的乐园、求富的平台, 我们将加倍努力, 整合更多的文化资源造福乡镇, 使乡镇文化站与时俱进、蓬勃发展。

摘要: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 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 是文化工作者联系广大群众, 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桥梁和纽带。本文简要分析了乡镇文化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际, 有针对性的在政府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方面, 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建设,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天长.《我为文化站献一计[J].乡镇论坛, 2007 (11) .

浅谈乡镇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小学;行政管理制度;问题;策略

小学行政管理是小学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管理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实现小学的基本职能提供着相当程度的保障与支持作用。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的实施程度不仅影响着小学生接受的教育水平,也是衡量小学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逐渐成为我国小学教育系统改革的重要内容,小学行政管理制度支持并保障着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工作,在我国教育事业制度化建设缺失的现状下,完善小学行政管理制度有着独特的指导意义。

一、小学行政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1.规章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就当下我国小学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小学的行政管理制度建设仍缺乏规范性、统筹性,规章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对于学校行政工作中的议事规则与章程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对于学生管理工作也没有提出具体实施细则,使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各行政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存在重复或交叉现象,严重影响行政管理效率。

2.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行政管理制度作为规范性的指导守则,指导着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其本身应具备制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然而我国大多数小学制定行政管理制度之前都存在调研不细致、审查不认真的情况,这些问题导致行政管理制度难以准确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出的制度无法有效地解决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行政管理制度的实行缺乏稳定性

小学行政管理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存在不稳定的现象,制度更改存在随意性,造成小学行政管理制度规范作用与引导作用的缺失。一套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虽然需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与修订,但其修订、调整工作首先应立足于制度的稳定性,稳定性差、不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会影响行政管理制度实行过程的整体效率,也必然影响到行政管理制度本身的权威性。

4.行政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执行与监督

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是小学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但并不是行政管理制度建设过程的全部。一套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不仅应该保证制度制定的科学性,也应确保制度有效地执行,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造成行政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健全,行政管理制度也就失去了其行政管理职能。

二、小学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策略

1.完善规章制度体系

在小学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提升规章制度的建设性与统筹性,联系实际,制定系统性的规章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行政管理工作,增强行政管理质量。在小学各个行政管理部门推行统一的行政管理制度,明确具体规章制度的具体主体,构建出自上而下系统性的小学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在小学行政管理过程中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塑造良好的行政管理制度运行环境。健全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必须建立民主性的行政管理机制,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既要利用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积累的管理经验,又要充分联系实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学校的管理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在保证行政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同时,贴合学校管理的实际状况,保证小学行政管理制度持续良性地运行。

2.科学地制定行政管理制度

科学的行政管理制度应当符合学校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在制定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学校的管理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使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实现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制定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凡与学生学习生活与行为规范有关的制度,都应综合考虑社会、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的意愿与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应小学教学工作需要的科学制度,增强行政管理制度的执行性;凡与学校管理工作或与教师切身利益有关的制度,都应当广泛听取学校教职工的建议与意见,一方面保证教职工的教学积极性,另一方面保证行政管理制度既能解决眼下问题,又能解决长远问题。

3.建立长效的制度修订机制

随着近年来小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行政管理制度建设也在不断发展着。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小学行政管理制度一方面要随着教学形势的发展及时地进行修订与完善,使行政管理制度符合小学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在进行制度修订工作的同时应立足于行政管理制度的稳定性,提高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的整体运行效率,保证行政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三、结语

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并不仅仅是学校规章制度管理部门或校领导个人的事情,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的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管理工作、教室教学工作、学生学习工作的开展质量。科学合理的小学行政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实现校园人文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小学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小学全体教职工与全体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中来,制定一套真正服务于实际的小学行政管理制度,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具有现代化教育发展特色的小学行政管理,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国伟. 欣赏型领导视角下的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姚晓霞. 专业发展视角下小学教师职务制度的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3]张催叶. 国际文凭小学(IB PYP在上海)的学校制度文化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4.

上一篇:自卑学生心理辅导个案下一篇:管理创新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