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六单元作文:湖心亭看雪-400字(共10篇)
不管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唯美,还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豪迈,这都说明雪一直是文人墨客的宠儿。这不,这儿也来了个写雪的文人。可他是个另类,文笔清新淡雅不假,但是思想实在成问题。此人乃张岱,此文乃《湖心亭看雪》。
文章的开头就很值得咱们说道说道。“崇祯五年十二月”充分体现了他对明朝的眷恋。我都恨不得敲着他的脑袋大喊:“哥儿们,醒醒吧。爱新觉罗早就坐拥天下了。”清朝后来的确没干什么好事,闭关锁国、签订不平等条约都是它的错。可是社会总是要发展的,就像你不能因为原始社会天下为公就要求人类裹足不前一样,你不能停在明朝不求上进啊。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连邓小平爷爷都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朝代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你总要学着面对现实。实在不行你就鼓捣着反清复明去,写篇酸溜溜的`文章发发牢骚没什么实际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哥儿们,不能因为雪大就妄自菲薄啊,这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小舟,两三粒人算怎么回事啊?你要拿出巴尔扎克的“我将粉碎一切障碍”的气势,不就是一场大雪吗?瞧把你吓得。广告词说得好,“山高人为峰”,面对大自然要有勇气,万不能被吓倒啊。
你还没事晚上一个人跑到湖心亭看雪,乍一听以为你是个孤芳自赏的清高雅士。仔细一想,那是因为你人缘不好严重自闭,就是个孤家寡人。人家苏轼就能在晚上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看月,你只能一个人去。看见亭中有两人在饮酒,你连忙凑上去跟人家套近乎。不能喝就别装李白,还上去“强”饮三大白,这不是明摆着想要蹭酒吗?连撑船的都看不过去了,摇摇头,说:“这个痴人。”
人们都说此文笔墨清新淡雅,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赏和对故国淡淡的眷恋。依我看,这就是个想念过去繁华生活想得晚上睡不着只好一个人在大冬天晚上跑出去看雪的孤芳自赏的狂人的自说自话。连那场雪都替他郁闷。
【导入】
师:(吟诵柳宗元的《江雪》)如果说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是寄情于山水的话,那么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则是痴情于山水。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整体把握】
师:合上课本,请看大屏幕——
课件:课题、作者、(不加标点的)课文(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师:现在听老师读课文。要听准字音,听清句读。(生听读)
(翻译课文,背诵课文。具体过程略。)
师:自由朗读,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生:“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章结尾作者借舟子的话点出了一个“痴”字。
师:(板书:痴)“痴”字是一篇之骨。我们先来看看痴人眼中之痴景。
【咬文嚼字赏痴景】
师:张岱乘一叶小舟夜访西湖,映入作者眼界的是怎样的一派景观?
(生读写景句。)
师:作者笔下的西湖雪景好奇怪哦,如果我来写,我会这样写:
课件: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师:比较一下,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前一句,对比读一读,推敲推敲。
生:加上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生: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更能衬托出上下一白水天一色磅礴浩渺的壮观之美。
生:原句浑然天成,衔接更自然,语气更连贯,有一种音韵之美,如果去掉这三个“与”字,读起来一顿一顿的,语气显得生硬,不如原句读起来顺畅。
师:看来这三个“与”字并不多余啊。来,我们把这种音韵之美读出来。
(生拖长音调,读出了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
师:有人这样标点这句话:(板书: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你同意吗?
生:“天云山水”是浑然一体的,若加顿号,则成了四幅分开的画面,破坏了水天一色苍茫迷朦的整体画面,表现不出磅礴浩渺宏阔的气势。
师:我们再来看看后句话,(得意地)我把文中的量词一改,就很符合汉语用字的习惯了。
生:不好。味道不一样了。
师:什么味道?
生:好像……好像……原句那种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进苍茫天地的味道没有了。
生:改了不好。“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生:在“更定”时分“雾凇沆砀”的“湖上影子”自然是模糊的,而改句景物过于清楚,画面过于清晰,不符合西湖夜雪的实际情景。而且意境散乱,了无新意,读来平淡无味。
师:我可以这样改:(板书: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与湖心亭一点、长堤一痕而已。)
生:原句镜头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老师把顺序这样一改,镜头就变成了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了。
师: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生: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师:你的感受很细腻。来,大家读一读,把那个“而已”的滋味读出来。
(读出了一种深沉的感慨。)
师:这样标点行不行啊?(板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生:把顿号改成逗号,好像拉大了长堤、湖心亭、舟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用顿号则有一种浑然一体混沌难辨的意味。
生:逗号使得景物给人一种孤立感平面感,它改变了上下一白天山共色的立体画面,破坏了若有若无依稀恍惚如梦如幻的境界。
师:从句法上看,全句为单句,“而已”起总束作用,句中并列成分不应用逗号。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作者用字实在是奇妙,我们丝毫撼动不得。可是,这样的语言华丽吗?(生:不华丽。)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不事雕琢,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知人论世悟痴心】
师:张岱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我们来触摸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
课件: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陶庵梦忆·自序》
师:都说这篇短文里有一个看似前后矛盾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生: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事实上还有舟子相随,并不是“独”往。
师:明明有舟子,为什么说是“独往”呢?这是不是矛盾?
生:“独”是指张岱内心很孤独,而不是独自一个人的意思。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古代文人如张岱者更是独来独往孤傲清高,那些仆人佣人是不能与达官贵人们相提并论的`。
生:“独往湖心亭看雪”是就情感而言,是说除了我张岱之外,没有有心赏雪的人或者说没有一个理解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一个“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同时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生:他的眼中只有自己的心,舟子进不了作者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作者眼中无人,视舟子而不见,并无轻视之意,不过是文人雅士的孤傲罢了。
生: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当然会有人撑船,所以“舟中人两三粒”。然而,兴尽须归之时,将离开仙境之地,步入凡尘,所以又用舟子的一句话作结,回到现实世界。
师:大家想过没有,作者写作本文的时候是在明亡后,为什么文章开篇所写的时间依然是“崇祯五年十二月”?
生:作者写作本文的时候虽然是在明亡后,但他去湖心亭看雪的时间却是在“崇祯五年十二月”,这是作者对如梦如烟的往事的追忆。
生: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以示不忘故国。作者借用这一时间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同时也用于警醒自己。
生:作者心系故国,字里行间传达着自己对明朝的无限哀思和对往事的无限怀恋。提及“崇祯”,心中不免隐隐作痛,作者不甘承认明亡,还不能从这一情感中走出。
师: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也表现了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里?
生:“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作者为什么只写“是金陵人”,而不写是别的什么地方的人?我忽然想到,金陵曾是明朝的国都,作者一直背负着对故国的难解之思啊。
师:作者心中有波澜啊。“崇祯”是明朝的年号,开篇就敷上了一层怀旧的色彩;“金陵”是故国之都,引发了他幽幽的故国之思:故国不堪回首,我何曾不是客居之人!
明亡后张岱立誓不仕,只愿入山著书以终。故国在张岱的生命意识里,是永远的痛。《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他梦故国,梦故园,梦故人,梦故事,痴情说梦,成了经挤压扭曲的未亡人精神上最终的皈依。
生:在这冰天雪地里,铺毡对坐的金陵人,正沸的酒炉,让作者感到了一丝的暖意。强饮三大杯后的张岱是清醒了许多?还是更添了几分忧愁?
生:同饮的这个场景也最令我难忘,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
生:我觉得作者心中的愁绪并未得到化解,作者的心中寒冰一片,举杯销愁愁更愁啊。
生:从“拉”字就可以看出,作者饮酒并没有欢欣愉悦之意,只是碍于情面才勉强而饮。
师:是啊,他乡遇知音,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是易代之际前朝血性文人被主流社会与自我意识抛向边缘时心底的悲凉。茫茫世界,知己难逢,人生如梦,聚散无常,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岂不令人怆神!张岱深夜独往,悄怆幽邃,不知能将这凄神寒骨的冰雪西湖消解成几般滋味。去湖心亭看雪,张岱的心醉了。
师:张岱看雪,可是大异于常人啊,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交流过程略)
师:是啊,作者看雪有太多的不寻常: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不寻常的际遇。那么,“痴”字的背后藏着一个怎样的张岱呢?他痴迷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议议张岱的“痴”。
生:这些不寻常正是张岱遗世独立高洁傲岸不随波逐流的精神体现,不寻常的行为塑造了一个不寻常的张岱。“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这一不寻常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生:张岱这种奇异的行为实际上是由于他当时的“悠闲”,他见证了明朝的灭亡,也由此引发了许多感慨,此时的他已毫无牵挂,心如止水。作者冒寒深夜赏雪是对自己情怀的一种释放,释放自己于自然之中,使自己的感情找到寄托,以此来掩埋一切的悲哀。
师:张岱为什么选择在晚上看雪呢?
生:作者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他不想见人,也不希望被人看到,我大明未亡人誓与清朝不共戴天!这其中包含了作者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这是不被世俗凡人所理解的高雅情调和对故国的一颗痴心,一颗赤心。
师:透过痴行痴景,我们触摸到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现在,请用一句话来评点张岱其人。
生:张岱活在自己过去的世界中。
师:说得真好!来,把它写到黑板上去。
【披文入情鉴痴文】
师:痴人笔下必有痴文。与张岱同时代的名家祁彪佳这样评价张岱的文章:
课件: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矣。——祁彪佳《西湖梦寻·序》
师:你发现这篇文章的艺术之美了吗?也请你来评说评说——可以就全篇,也可以就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点勾画,独立思考,然后畅所欲言。
生:“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漂泊无根的孤独、茫然无奈的伤感和孤芳自赏的情怀,暗示了作者的“痴”。此字似画龙点睛般,一个字点出了一个人的个性节操,一个字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心情怀。
生:“而已”一词用得好。美丽的西湖仅几个痴人而已,足见当时看雪的环境、时间是多么的不寻常,同时也和前文“独”相照应,把作者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的高洁傲岸和对西湖美景的“痴”充分展示了出来。
生:此种场景似有若无,依稀恍惚,将人带到一个梦幻世界。缩小夸张,以细小反衬阔大,使两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举目皆白宏阔雄浑的气势,同时也使人体会到简单语言背后的震撼力。
生:作者先是站在天地无我的角度,极写上下一白恢弘壮阔的全景,然后以我的视野来看远处的长堤和湖心亭,又寄眼身外以天地的视野来看“我”,来看舟看舟上的人。这是作者观察大自然后从心里出来的大自然。
生:作者随意挥洒几笔,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天与云与山与水,湖与堤与亭与舟,共同构成了一幅恬淡的山水画卷,给我们以清新雅致之感,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
生:“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便戛然而止,简练之极,却又意蕴隽永,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生:相公的痴在舟子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但更有人早煮酒赏雪于湖心亭上,这在舟子看来,更是“痴”。“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只此一句,就令张岱和金陵客的痴态跃然纸上。“喃喃”两字,把舟子和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孤高冷寂的性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师:作者以恬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得意处、感慨处相互交融,文情荡漾,余味无穷,颇有诸多可赏玩之处。老师发现文章的题目就很美。标题为什么是“看雪”而不是“赏雪”呢?作者做此篇的目的为的是往昔的梦,故国的梦,寄寓对故国的一种幽深的眷恋,同时抒发隐逸与感伤的情怀。“赏”好像有备而来,显得自命清高似的,而“看”则显得更随意,也就更符合作者当时的心境。
生:“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好像也有一丝疑问在里面,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客人像是问自己,也像是问别人。为什么用感叹号而不用问号呢?
师:谁思考好了,为这位同学解答。
生:“独往湖心亭看雪”,却没想到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声惊叹虽发之于客人之口,其实这也正是作者的心声。用感叹号有一种知音难觅的感慨,表现了他们相互之间的赏识,用问号则显得有些鄙夷,体现不出作者见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那种惊喜之情。
师:还有,结尾“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什么要用感叹号而不用句号呢?
生:用句号就好像舟子对相公之痴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似的,文中显无此意;而用感叹号,则包含了舟子对相公痴行的惊异和感慨,显露出他们心灵的距离。
师:想不到小小标点竟能咀嚼出这般滋味。来,咱们对比读一读,细细体会一下。
(生品读体味)
课件:流传下来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有不同的版本。假如你是教科书编者,你会采用哪个版本?
是日更定(矣),余挐(拿)一小舟(船),……
生:“船”给人一种很庞大很笨重的感觉,而“舟”小巧玲珑,给人轻松、悠闲和洒脱的感觉,正可以衬托出张岱深夜泛舟西湖的闲情逸致。
生:用“船”多别扭啊,在语音上就没有美感,而且“船”还给人一种很热闹的感觉,与文意也不谐调。
生:如果乘船去看雪,那还是失意的张岱吗?而“舟”更有一种象征意义,茫茫天地间一叶扁舟正是作者孤寂的心。
师:“舟”这个字眼在中国文学中有独特的内涵,它给人的感觉有点风雨飘摇的味道,和作者当时的孤独寂寞正相称,而“船”则没有这样的审美感觉。
生:舟怎么“拿”得动呢?“拿”字看似不通,然而细加品味,却又有说不尽的妙处。一个“拿”字,流露出作者去看雪的迫不及待如痴如醉的急切心情。
生:“拿”字好。“拿”给人一种随意的自然而然的感觉,张岱去湖心亭看雪没有刻意准备,是突然涌现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情不自禁的冲动。如果我是编者,我就用“拿”字。
生:“是日更定矣”,“矣”字多余,因为不用“矣”字,句子干净利落,意思也一样表达得很清楚。
生:读“是日更定矣”给我的感觉好像比“是日更定”夜更深了似的,并且“矣”字还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尾声】
一、读一读:
1、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2、作者、作品
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本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是一篇追忆西湖雪夜景色的散文,抒发了作者深挚的湖山隐逸之思。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二、试一试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
沆砀(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强( )饮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更定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余拿一小船 ④拥毳衣炉火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⑥雾凇沆砀
⑦焉得更有此人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⑨客此 ⑩及下船
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4.填空。
①本文选自《 》,作者 ___________ 字 ___________ ,号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___________ 。
③是日更正,___________ , ___________,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⑥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⑦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练一练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___________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有原文处填上舟子所说的话,并说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记一记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白描的手法。
3、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教学重难点:
1、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把你对作者的了解写在下面:
2、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毳()衣 雾凇()一芥()挐()沆砀().......铺毡()强()饮 喃喃()....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2)更定()(3)余拏一小舟()
(4)拥毳....衣炉火()(5)雾凇()(6)上下一白()(7)焉...沆砀....得更有此人()..(8)强饮三大白()()(9)莫说相公痴()....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二、课堂探究
1、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2、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练习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日气温骤降,不少班级都有同学出现感冒咳嗽,这消息真耸人听闻,大家一定要加强自我防护。B.什么时候吃饭,吃什么,这些鸡零狗碎的事不要问我,你是厨师,你安排好了。C.个人的力量虽然微不足道,但只要大家团结合作,必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D.看到地震后满目疮痍的故乡,我不禁触目伤怀。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全班同学都去参加阳光体育活动了,只有我没有去。B.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我终于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容。C.有没有健康的身体,是能做好工作的前提。
D.大家外出游玩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3、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C.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D.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腰包,这是看得见的,一个装满了箱箧。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雪,南国的松软美丽的雪啊!它纷纷扬扬,比春天一树树的梨花还要美。这时,北风变得柔和了,吹着它,上下翻飞,轻轻地降落,使人能看清那六角的菱形,看到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①有时候,真愿意伸出舌头,希望能接到一片雪花,那淘气的愉快里绽开了多少天真的梦。②不知它是想依恋天空,还是想委身大地。③忽然,它落进了我的颈脖,像个小绒毛,却又摸不到它,产生了甜甜的微痒。④它忽上忽下,是那样的轻盈而自由啊!⑤我伸出手来,它会安静地落到我的掌心,在我的钟情的眼睛里,慢慢地消失了它的身影。
A.③②④⑤① B.①②④③⑤ C.⑤②④③① D.②④③⑤①
有的人成天撒谎,就是想用花言巧语获得女孩子的欢心。可是,花言巧语最终会被发现的,因为它是谎言,不是发自内心的。有的人整天在外面做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就是想得到一叠钞票。可钱是身外之物,过不久就用完了,等他在用自己的骗术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时,等待他的是锃亮的手铐和人们的憎恨。
我想诚实是人的本性,不诚实的人不能信任,现在社会更需要这种高贵的品质。
暑假的一次劳动
今天爷爷家收花生,下午四点过爸爸便带着我们去爷爷家挖花生,“轰轰”的汽车声停住了,我兴奋的把车门打开迅速的向爷爷家跑去,“孙子回来了,这是专门为你准备的小锄头,给拿着。”爷爷亲的说道,爸爸问道:“爸还有还有多少没有挖?”爷爷回答道:“还有很多,就等你们回来帮忙了。”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向种着花生的田,乡间的空气十分清新让我们清爽无比。经过一段小路很快就到了,原来爷爷已经挖了几排,的确剩的很多,我走到田里,轻轻的挖了一锄头,说道:“怎么这么硬呀?爷爷。”爷爷说道:“这几天太阳太毒了,土都被晒干了,硬邦邦的。”还没听完爷爷的话就又给了土地爷爷一锄头,可是没有挖准,真是太失败了。爸爸关心的说:“儿子加油!爸爸来教你。先要瞄准然后使劲挖下去,看爸爸的。”爸爸一锄头就把一窝花生挖了出来,我按爸爸教的方法一锄头下去,可任然只挖出来了半截,再来,第二次一下就挖了出来。但是有很多花生掉落了下来,妈妈则慢慢地捡花生,真是难为了妈妈,太阳真毒啊。
我们满头大汗的挖了一下午,我理解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真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暑假趣事
暑假趣事有很多,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下面我来说给你听一听。
周六,我、妹妹、姐姐和弟弟在家里一起玩捉迷藏,先是弟弟来捉我们。他数了十下,我和姐姐躲在门后面,妹妹躲在墙角边,弟弟一开始在床下找,又在桌子下面找,但都没找到。他一想门后应该有,弟弟慢慢来到门前一打开门,我和姐姐大吃一惊。呀!弟弟找到我们了,紧接着弟弟去找妹妹,弟弟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急得弟弟抓耳挠腮,最后只听到“嘭”的一声弟弟连忙跑去,原来妹妹不小心头碰到墙了,这下可暴露了自己的行踪,我们都说“弟弟你真厉害!”
我有一个好朋友,他的名字叫周力浩。我们经常在一起玩,一起骑自行车,一起玩植物大战僵尸的卡片,有时候我们会到对方家里去玩。周力浩是个讲诚信的小朋友,他每次到我家玩,都会先跟家里人讲好回家的时间,一旦时间到了,就立马离开我家、回家去了。
有一次我们俩一起在我家合打“愤怒的小鸟”游戏,当我家的钟显示是下午6点时,周力浩立即停止游戏准备回家,任我怎么劝他都不回头,他对我说:“我跟家里人讲好在你家玩到下午6点的,现在时间到了,我就必须履行我的诺言!”说完,周力浩就离开了我家!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夸周力浩是个讲诚信的好孩子!我们大家都应该学习周力浩讲诚信的优点!
芳芳前一阵子搬到苗寨住,因为她爸爸去苗寨工作。芳芳的隔壁住着一位老奶奶,已经年过七十了。老奶奶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有时间来看望老奶奶,老奶奶很要生病。这几天,老奶奶换下来的衣服、裤子都放在木桶里已经好几天了。芳芳上学去常常会看到这些脏衣服。
今天,芳芳刚放学回家,做完功课,飞一般地跑到老奶奶家。她轻轻地拿起木桶,蹑手蹑脚地走出了老奶奶家,又来到池塘边洗衣服来了。老奶奶的衣服很大也很重,芳芳拎也拎不动。经过她的努力,老奶奶的衣服终于被芳芳洗完了。那时侯,苗寨正在隆冬季节中,池塘的水冰冷冰冷的,冻的芳芳的手通红通红的,但她一点儿也不在乎。
衣服很快被洗完了,芳芳回到老奶奶家,小心翼翼的把衣服一件件地晾在竹竿上。不知什么时候,老奶奶从房间里走了出来,一把搂住了芳芳,激动地说:好孩子,你可真是我的好孙女啊!芳芳的两只手却直搓着围裙。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节很有个性,极为精彩的好课。王老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也让我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
首先,在教什么的问题上,王老师对重难点的把握准确到位。她抓住了山水游记借景抒情的特点,抓住情感的内核,以“雪”为突破口,抓住“雪”这一物象的特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逐渐理解了“雪中人”“雪中事”“雪中情”,敏锐而又巧妙地抓住了文本的价值内核。
其次,王老师很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这样一种学以致用的勾连与适度发散,既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更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学法暗示:新旧知识是要融会贯通的。
再次,我很钦佩王老师极高的综合素质。比如她对文本解读的深刻领悟,以情切入,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匠心设计,还有入情入境的“说功”,这些刚才学员们都已经谈到。但我还要补充的一点,就是教师的激情投入与态势语言的运用,比如在讲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时,对“痕”“点”“芥”“粒”的讲解都配合着相应而又适切的动作,既让学生加深理解,又感染并打动着学生。
另外,我还想借这个机会和王老师以及在座的老师们探讨文言文教学的一些策略。在说课中,王老师把教学预设的过程与方法定位于“在串讲中落实字词句的意思”,我们也看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王老师确实始终以串讲为主,但是,“落实字词句”这一目标并没有凸显。我认为串讲固然有其优势,特别是像王老师这样能说而又说得好的老师,但整节课给我的整体感受是见“文”不见“言”,我感受到的更多是“文章”甚至“文化”,而少见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应该是语文课堂的基点,发展学生的语言是语文课的根,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则是发展学生语言的最重要手段,但这节课,我相信学生确实收获了知识,但似乎不见能力的`提升。这又让我想起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课堂,在那样的课堂上,老师们只是忙着落实通假字、一词多义、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翻译,翻译完了,给文章贴上主旨的标签,课堂的学习也结束了。这样的课堂,显然是见“言”而不见“文”——漠视文本的核心价值与灵魂,而把她肢解为毫无生命力的词句解析。
反观这两种课堂,各有其弊端,如何在两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我一直思考并努力突破的难点。今天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将我的尝试跟大家做个简单的交流,希望能得到大家的修正。
我对自己文言文的课堂定位为“文”“言”并举,知能同构。具体的操作是以读为手段达成各项目标:初读,扫清障碍,读准读顺;再读,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研读,落实词句,探究主旨;美读,读出理解,读出感情。在有目的分层次的读的过程中,以读代讲,以读明义,以读悟理,力求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既落实“言”,又凸显“文”,既有知识的建构,又有能力的提升。但这样的课堂是不是会平了一点?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评课稿2这堂由XX老师执教的《湖心亭看雪》有着开阔的课堂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深得语文教学之 “三味”:一是富有语文味,守住了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二是富有人情味,老师在课上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导;三是富有书卷味,儒雅、从容、大气,不时有灵光闪现。下面我将从学科意识的角度作简要的分析:
一、能够把握语文学科的航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是这样定义语文学科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刘老师在上这节课的时候,从文本出发,牢牢地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正确航向,使整个课堂始终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其中视频中刘老师对学生阅读提出了三个要求:读准、读懂、读出自己的感悟。虽然只是简单的诵读,却很有深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个要求立足于文本,着眼于文本字句的解读,让学生回归到文本所营造的语辞世界,避免了语文教学娱乐化或是应试化的极端倾向。
二、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缰绳。文言文的学习包括“言”和“文”两个方面,这两者的基本顺序是“先言后文”,即先学习“文言”之“言”,再学习“文言”之“文”。教师在课堂的前半部分时间重点解决课文中的字词音义,不仅有内容上的讲解,也有方法的指导。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的好习惯。最后,教师为了检测学生的重点字词的学习情况,采用课堂随机抽点的方式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三、能够较为精确设计教学程序。刘老师的做法基本达到了教学环节设计的两个要求。首先,她设计的教学环节都是语文学习必需的,没有可有可无的多余环节,也没有必须有的被遗漏的环节。但是环节在前后设计上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在教学一开始就呈现作家及简介,并介绍作者的生平及思想,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甚至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倘若在文本细读的时候再适时介绍作者,效果会更好。其次,每个教学环节之间是步步提升的,呈现逐步向上的阶梯形态。视频中教师先讲解字词音义,再到文本的研读,问题的设计十分精巧,从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到描绘了一个怎样的雪景再到张岱是一个怎样的人,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的简明流畅、独具匠心,不得不佩服教师的教学功底之深。
四、能够较为精巧设计学习题目。教师在最后布置了“我眼中的雪世界”的作业,来展现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但老师如果给学生再推荐一些张岱的小品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评课稿3一幅美丽的雪湖图,一节美丽的赏湖课。
陈老师的设计因简洁完整而美丽。从朗读课文到读准句子停顿,对照课文翻译句子到理解课文,品味言语到解读主题,环环相扣,紧凑连接,流程清晰完成,简洁自然。
陈老师的课堂因温婉自然而美丽。陈老师的教风自然,言语亲和,师生交流顺畅,不急不慢,缓缓教来。学生读书不在状态,老师的一句“你们为什么读得有齐物论啊?”问出了学生的整齐朗读。学生的断句出了错,“天与云/与/山与水”,老师的追问“你为什么这么断”,问出了课堂的生成,天地之间,上下一白。
陈老师的品味因细致探究而美丽。陈老师在赏析品味湖心亭描写雪的语句时。通过展示学生的细致描写,两者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白描的简练朴素而不简单。通比较痕与条,点与座,个与粒,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量词的魅力,湖心亭雪景的苍茫阔大,张岱内心的孤独感与渺茫感。
一句“同是——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读文章的主题,结束了课堂。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评课稿4曾经读过一篇文,文里有这样一句:在夏日里怀想冬天,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今天,小龚老师的《湖心亭看雪》,却让我们实现了这个奢侈的梦。在她清新明快的语言节奏里,有幸与学生一起前往湖心亭,一览西湖冬雪之景。
本节课采取了四步阅读法,由浅入深,有序进行。
一、朗读。
应该说小龚老师纯正的普通话,营造了一种很好的阅读氛围,她捕捉错落节奏间的生命呼吸,感受字节音韵中的文人性情,于此,学生阅读欲望被唤起,阅读兴致被激发,于字里行间去感知漫天白雪的空阔,深悟物我两忘的幽绝。
二、译读。
这篇文章是八下的课文,而学生才上七年级,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怎么办?结合注解逐字译。先是同桌结对自由译,后是句子接龙全班译,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通译的基础上,突破重点词、句,学生收效颇丰。
三、赏读。
悉数西湖文与诗,最让人叹服的莫过于苏轼的西子之喻,而最为别致的就是张岱的《湖心亭春雪》了。它的别致首先在于“白描”写景法。可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白描”一定是不懂的,小龚老师带领学生咬文嚼字,进行文字的解析后,引出“白描”的定义,又用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类比,用朱自清《春》中“春花图”中的“渲染”进行对比,强化学生对于白描写景效果的感悟。这是在阅读基础上,再一次感受到西湖的苍茫与辽远。
四、析读。
这个环节,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一字来概述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搜罗哪些方面展现出作者的“痴”。学生比较容易地总结出了“行痴”。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在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下,学生又挖掘出文中的“景痴”,“人痴”,但“痴”之背后有深意。小龚老师不单停留在文章的表层,更通过对“金陵”的解读,归结之前的所有“痴”全在于“情痴”。什么情?那便是《陶庵忆梦》中一以贯之的“故国之思、兴亡之叹”。
二、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以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三、重点字解释:
余:我 俱:全,都 绝:消失 挐:通“桡”,撑(船)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一白:全白 焉得:哪能 更:还 强:尽力
客此:在此地客居
三、思想感情(中心):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四、文章理解:
1、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3分,每点1分)
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
2、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2分)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每点1分,共2分)
3、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五、比较阅读:
1《湖心亭看雪》《江雪》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有什么异同:
①、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②、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从甲《江雪》诗中“独钓寒江雪”和乙《湖心亭看雪》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2分)
①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②《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2分)
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六、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D)(2分)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作文:湖心亭看雪-400字】推荐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06-23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0-02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07-11
鄂教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学案07-13
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07-20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09-30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 (500字)06-08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600字11-06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湖心亭看雪》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