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有效的学习方法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前预习有效的学习方法(共15篇)

课前预习有效的学习方法 篇1

(2)阶段预习,用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把下一阶段要讲的一章或几章的新课内容自学一遍。

(3)学期预习,指开学前,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的学习内容,这时往往需要浏览整本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这种学期预习主要是要了解一下要学习的新知识体系,摸清自己的特点,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来进行。这种预习一般利用节假日进行。

课前预习有效的学习方法 篇2

一、课前充分预习才能上好课

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发现, 学生真正能随着课上教学内容进入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人, 大部分学生在没来得及思考形成自己的东西情况下, 个别同学的答案就宣布了。久而久之, 这部分学生就养成了惰性, 课上就是坐等结果, 从不思考, 不参加探讨, 甚至有的学生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 沉浸在自我的小天地里———高效课堂无从谈起。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们课前没有预习, 对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一无所知, 大脑思维进入不了所学内容, 也就跟不上趟。

古人曾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俗话说:“吃人嚼剩下的馍不甜”。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 “上课以前, 学生要切实预习”, “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叶先生之所以重视强调做好预习, 是因为预习能够让学生动手查阅资料, 积极思考, 预习中学生积极动手“开动脑筋”, 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增强了搜集资料查阅能力, 提高了独立自学能力。同时, 学生预习中弄明白了学习内容中的一部分, 不明白的内容学生心中有数, 留作课上解决。这就好比战前做好了准备, 那就会战场获胜, 收获颇丰。

二、怎样实现课前充分预习有效

(一) 指导学会课前预习

学生预习没效果, 从本质上看是因为没有好的预习方法, 预习只是敷衍走过场。那么教师如何教会学生预习方法, 使学生明确预习目的, 采用多种辅助手段, 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呢?

1.教会标注自然段。教授小学生预习课文时, 让他们用数字在每个自然段前标号。这个简单的标号举动, 可以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率。首先, 它能让学生对预习的课文有一个感性的、基本的认识, 对课文的布局有个大概了解, 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其次, 在课堂教学时, 可以便于师生教与学的沟通, 便于师生语言表达互动。

2.教会标注生字、生词。教授小学生预习时, 用个人熟悉使用的“简单符号”圈出课文中不懂的字词, 注意符号简单明了, 自己使用方便顺畅, 也可以全班统一符号课上交流方便。这样可以在上课学习的时候, 重点明了, 解开难点, 深刻理解和记忆。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预习, 不仅标注生字、生词的读音, 还要标注它们的意思, 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 获得课前预习的好效果。

3.教会朗读方法。预习时, 教授学生自己正确、流利地把课文朗读出来, 难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直到正确流利为止。小学高年级课文非常适合学生朗读, 读起来比较上口, 容易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反复朗读, 充分熟悉所读内容,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体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进入描绘的意境。

4.教会找疑点难点。学生朗读课文后, 边读边想, 用“?”标注文中有疑问、不明白的地方。课堂上把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进行对比, 找出差距, 加深理解;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共同探讨, 多方位的思考, 创新思维。长时间坚持, 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养成了, 预习的效率也高了, 同时也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

5.教会查阅资料方法。教授学生借助工具书、网络或其他的方法, 查文中的生字词、疑问及背景资料。这会使小学高年级学生更加了解文章内涵, 预习效率更高, 为课堂学习高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下功夫编写预习提纲

具有高质量预习提纲才能提高预习效果。教师需下功夫编写预习提纲。我认为编写应做到: (1)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练习; (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抓住教学重点难点; (3) 依据学生实际, 难易程度适当, 可望可及。

譬如, 教授低年级《火烧云》, 我们编写课前预习: (1) 借助拼音认读课后14个生字, 会写11个生字。你写哪些字遇到困难?你用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2) 在课文中找出描绘“火烧云”的几幅画面, 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 注意色彩词“茄子紫”、“金灿灿”等, 并搜集有关“火烧云”的图文资料或视频资料。 (3) 你对文中的“火烧云”有什么感觉?

高年级学生学习《养花》, 可编写如下预习内容: (1) 认读“循、秉、秧”生字, 掌握“循、昙、秉、秧、砸”生字。 (2) 联系课文, 理解“计较”、“门道”、“自生自灭”等词语, 弄懂课后八个词的意思。 (3) 课文要表达什么中心?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达的? (4) 第七自然段与第二至六自然段有什么关系?与第一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小学六年级学生, 观察事物片面孤立, 考虑不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在阅读中理解枝枝杈杈, 抓不住重点, 不能深入。我们要有意识安排学生预习, 逐渐理解体会文章中字、词、句、段、篇与中心内容的联系。

比如, 学生早已熟悉的英雄故事《我的战友邱少云》。怎样激起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 有利于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根据教材特点, 结合学生实际, 布置如下预习:课文中用了“纹丝不动”一词, 哪个句子中用了这个词, 在文中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纹丝不动”?“纹丝不动”表现出邱少云的什么精神?学生按照有联系的预习问题读课文, 围绕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烈疼痛, 探求文章的脉络, 把握文章的中心。邱少云的棉衣被火烧着了, 他没有挪动;邱少云被烈火整个儿包住, 他仍旧不动一下;他被烈火整整烧了半个多小时, 仍旧没有丝毫挪动, 不发一声呻吟, 直到牺牲生命。邱少云严格遵守纪律的顽强意志得到了充分展现, 让大家体会到了邱少云为整个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这样的预习, 学生就会感悟到某个关键词对表达中心思想的用途, “牵一词而动全文”, 从而了解字、词、句、篇与中心内容及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将相和》一课布置预习, 可以有如下要求:这篇课文介绍了几个小故事?前两个故事介绍谁的什么事?文章为什么以“将相和”为题?学生们经过细心默读思考, 明白了前两个故事是写蔺相如的职位反而比廉颇高, 因此文章故事不能前后颠倒次序。从而看出, 三个小故事既是独立的, 又有着内在有机的联系。

《秋天的怀念》一课教学要求:理解重点语句, 体会人物的心情, 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根据这一重点要求设计下列预习: (1) 认读“瘫”、“痪”等生字, 掌握“侍”、“捶”等生字。理解“瘫痪”、“憔悴”等词语的意思。 (2) 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 找出文中对母亲的相关描写, 默读课文, 想想文中母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4) 从盛开的菊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明白究竟应该怎样好好活了吗? (5) 课文中母亲的话没有说完, 假如你是那位母亲还有哪些话要说?预习作业, 要紧绕教学重点,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 灵活多变检查预习

大多检查预习, 常常是教师出示提出的预习问题, 逐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各抒己见。但久而久之, 学生熟知了教师的检查方法, 就十分乏味, 不感兴趣了。针对学生特点, 我们要经常变换检查形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学《刻舟求剑》、《揠苗助长》、《穷人》、《草船借箭》等课文时, 我一改往常的做法。一开课就请学生根据各自预习所获, 自愿结组来表演文中的片段, 看看哪一组深入理解了内容, 把握表演到位。预习充分的学生表演的自然逼真、流畅, 受到大家的好评。这样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很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氛围中。

(四) 请家长加入到预习中来

教育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家庭教育很重要无人能代。教师留家庭预习作业, 家长更方便加入小学生的预习。家长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 利用网络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及影像资料等。家长可查看孩子的预习成果, 有能力的家长与孩子一起探讨, 对孩子做出适当的导引。而且家长及时对良好的习惯和方法进行鼓励, 提高孩子预习的热情, 进而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总之, 我们把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重视起来, 就能使预习更具有效性, 让预习成为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活动,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高效;同时学生预习形成学习技能, 能够探究新的科学领域, 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达到真正的高效。学生有效预习中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将来才能独立思考、工作。因此, 小学语文有效预习是语文课堂高效的基石。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为培养学生的预习高效而努力。

摘要: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 要做到课堂学习高效,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 让预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指导学生课前有效预习是基石。学生在有效预习过程中认识到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学会课前预习方法, 在精心设计的预习提纲导引下, 通过课堂上教师巧妙检查预习、激发兴趣, 实现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学生在充分预习中, 拥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 提高了自学能力, 形成了学习技能, 能够探究新的科学领域, 不断获得新的知识, 达到真正的课堂高效。

关键词:有效预习,课堂高效,自主学习,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振有, 陶月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2.

[2]于田, 于一兵, 葛中华.小学教材完全解读新课标 (冀教)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

如何有效进行课前预习 篇3

一、分课型预习

不同类型的课文采用不同方法。小学语文课文类型分为讲读课文与略读课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会细讲讲读课文,力图通过引领学生通过对文本结构、作者创作意图等的评价教会学生模仿作者写作方法习得写作,略读课文则相当于在学生习得学法后运用方法自学该课文。

二、巧设预习模式

(一)多“读”强化。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书,的确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读书是一种很重要的预习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从读开始”。

1、初读读通

“初读”狭义地指在上课之前学生首次读课文。每学习一篇新课文,一定要三读课文。一读,默读课文,大致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新词,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词义,逐渐学会自学生字词。二读,轻读课文,在“一读”课文的基础上,小声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致力将课文读通读顺,做到不错字、不掉字、不重复、不读破句。三读,朗读课文。在“二读”课文基础上,放声读课文,能适当地融入自己的感情。 当学生能够自己读好课文时,对课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上课时,自然能够迅速整理老师的提问,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熟能生巧,课堂上经老师一点拨,将会有更多生成的智慧。

2、深读理解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课文,内容丰富有新意,其中不乏跌宕起伏、耐人寻味的哲理故事,文笔清新、意境开阔的散文游记,简洁精练、千古传诵的诗歌词曲等。对于这些好词佳句,好段佳篇,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可结合《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提前交给学生收集资料,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后的思考和练习,有针对性地深读课文。课前预习,学生一定要能静下心独立思考以至能初步掌握。

3、展读质疑

展读,即拓展读,将短课文读长,薄书读厚。质疑,即是读书能够提出疑问,正如古人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每新学一篇课文,课前预习时学生可以就课文的课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就课文中的写法、故事情节等提出疑问。例如有些同学可以在展读课文时,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自己不能够解决的疑问留到课堂学习中。“展读”促进学生在预习时更深层次地解读文本,“读疑”,不仅促进学生对课堂的求知欲,更让学生形成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

(二)轻“注”,内化。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巧妙地运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巧妙地运用批注符号就能事半功倍。例如,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运用字词典给不认识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特殊的句子(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这样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是一个“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轻轻松松做记号,既解决了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又鲜明地提示疑难问题,待课堂中引起注意。

(三)勇“创”,拓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懂课文,拓展学生视野,课前预习时,让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例如课文涉及的事物、作者、作者写作背景等等,或者结合自学课文,学生以绘画、列表、绘本等不同形式,表达自己读后收获的知识。从不同层面,举一反三、八面玲珑地学习课文,丰富的资料充斥认知,让预习成为一种乐趣。

(四)勤“写”,梳理

写,是一个梳理总结的过程。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学的行为,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学的过程,也为了更好地让老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将自主预习的成果写在“预习本”上,以此梳理。主要呈现以下内容:

第一:“自学生字词”。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自学生字词,主要是给生字词注音,并给生字找形近字或同音字等,分别组词。一方面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字,另一方面,学生能借助以前学过的字与生字进行比较,更好地认识生字,掌握并运用生字。

第二“自学课文”。所谓自学课文,就是将读懂课文后面的习题呈现在预习本上。通过多读、轻注、深思,学生已能够解决课后习题或者导读的提示,再结合自己最有信心的问题,解答呈现。

第三“资料拓展”。 叶圣陶说:“学生要学的,不光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各科学习中学会自学的本领。”课前预习时,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呈现在预习本上。例如“文字资料”:打印裁剪,贴在预习本上,或摘录在预习本上;“相关的图案”:裁剪,粘贴,标注说明;“示意图”:文章的结构,故事发展的情节,学生以提纲、列表等形式展现;“绘本”:故事情节,读后感受,学生以绘画配简单旁白的形式展现。丰富多彩的资料,俨然已经将一篇课文的课前预习作业变成一本富有创造的书籍。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它以读、注、展、写,读书、思考、运笔,创造,融会贯通。学生有了这样的模式进行课前预习,使学习变得有趣有力。学生也就是在这样细致、有规模、无限定的自主学习中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自学能力,他们将终身受益。

课前预习有效的学习方法 篇4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对于“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这个问题,就初中数学学科而言,我认为比较好的方法是:课前发导学案。因为在导学案的课前预习中教师给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的重难点、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这些就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了依据,知道了需要学什么、怎么学,学生就可以按照导学案中老师给罗列的问题看书,找出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以问题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还能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带进课堂,在课堂中学生就会认真听课、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进而有效提高课前的预习。当然,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

(1)教师要精心做好导学案的设计,所设计的问题必须能引发学生的思考,(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表扬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的同学,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得到表扬的学生会继续积极的预习,没有得到表扬的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也就加入到课前预习的行动中。

课前预习有效的学习方法 篇5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实验班级:二(1)班 辅导教师:田湘芝 分析学生:成宓君

成宓君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学习非常主动,有较浓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个学期的课前预习指导,她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能够自主预习,按时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

在还没有开始进行课前预习指导的时候,孩子的预习是盲目的,浅层的,不知道如何下手,更不知道如何深入地预习。往往只简单地停留在圈出生字,读生字,把课文读一两遍,便算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目标不明确,努力也就没有方向,预习效果就不佳。

在后来对孩子们进行了课前预习的指导和督促以后,孩子不仅能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并且还能够找到自己觉得好记的识字方法,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交流,相信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还是收获很大。

课前预习的指导,主要交给了孩子拿到一篇课文,如何去预习,从哪些方面进行有效预习。孩子们按照老师设置的预习单进行有计划、有层次、有目的的预习,在预习的同时享受收获的乐趣。预习就不再只是简单了事,敷衍老师了。从孩子完成的预习单来看,孩子的收获还是蛮大,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识字。还能读通读懂课文,这些都是在进步。

只是在读课文时,孩子还只是停留在浅层次读书,不能标出不懂的地方,标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初中数学的课前预习方法 篇6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往往比较被动,一堂课下来他们疲惫不堪,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原来好多学生没有进行课前预习;有的虽然预习了,由于方法不当,或者预习不到位,结果也不理想。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方法如下:

一、任务落实预习法

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同学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

让同学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

例如我在教学《比较小数大小和小数性质》一课时,就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去预习,问题如下:

1、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时,首先要看什么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

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3、什么叫做小数的化简?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同学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

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同学去预习。

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二、笔记预习法

如果预习内容是关于教学概念、公式、定理时,可以采用这种预习方法。

开始,可以让同学在书上圈点,或者做简单的批注,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同学做摘录笔记,

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

例如我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就让学生运用笔记预习法来预习新课。

先让他们通过预习,在课本中找到什么是循环小数;什么叫无限小数,什么叫有限小数;然后让他们把自己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或者不解写下来,

在第二天新课前的交流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在书上写道为:“2.1756756……中的1并没有循环,那么这个数是循环小数吗?”还有的学生这样写:“我觉得如果在一个数的后面加上了省略号,那么这个数一定就是无限小数了。

”总之,不管是记下体会还是疑问,对于新知识的接受来说,都是有益的。

不过,这种预习方法在开始时教师都要抽出一定的课内时间带着同学进行,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以细致的指导,然后再放手让同学独立预习、做笔记。

另外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还可以要求他们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

三、自主质疑探究法

问题是学习的源泉,没有问题的学习就如一潭死水,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预习中学生难免会出现搞不懂的问题,我们可以培养学生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这样等第二天老师讲解时,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听课,听课就有针对性,听课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这一方法和上一个方法有类似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自主质疑法主是在记录自己在预习时弄不清楚的问题。

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我让学生采取自主质疑的方法来预习,第二天我把学生感到疑惑的问题收集起来,大约有几下几种:

1、量角器上的数字有两圈,要怎么看?

2、有些角画得不正,怎么样量它的度数?

3、角的边太短,够不着量角器的刻度线怎么办?

4、量角器和角怎样才能对齐?

老实说,学生的有些问题我原以为很简单,可以不用讲或者一略而过,但是当我看到了他们预习中的质疑时,我才觉得原来我对学生的了解还是那么不全面。

有了这些问题,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给找准学生的“脉象”,而学生也可以做到有目的的听课,课堂效率就会提高很多。

四、温故知新预习法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

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

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我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先回忆“小数点的移动可以引起小数的大小有哪些变化”这一个知识点,再让他们在这个基础上预习新课的内容,这样一来,既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

五、尝试练习预习法

对于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例如计算类课程,学生往往预习后提不出问题,觉得自己都会了,可是真正动手做题时,却是漏洞百出。

在提纲中设计 “自我检测”栏目,预习时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进行尝试练习,比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由于本课知识比较简单,绝大部分学生在看完课本之后都能看懂,所以我让他们在预习完之后,做一做自主练习的第2题——计算并验算。

结果在做题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问题:10-0.8=0.2,26.81+5.29=31等等一些细节的问题,当他们通过验算得知答案不对时,会再重新从课本中找答案,然后再练习。

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他们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 能让 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六、动手操作预习法

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同学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

同学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有效课堂之课前预习 篇7

为了更好地落实“预习三化”, 我们有步骤地、分阶段地引导学生学会预习, 必要时开设预习指导课, 在课堂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 创设课前预习的情景, 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掌握预习方法。

学生预习的四个思考层次: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 用的是什么知识, 有没有其他做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自己有何见解。做什么:就是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 也就是即将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心中有目标,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阅读教材。怎样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做到泛读教材、精读教材, 适当地做标记。为什么这样做?反映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方向, 明确知识与方法的应用。不明确的地方, 让学生预习后发现问题或形成自己的想法。

学生仅有理论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 重要的是行动。学生该如何做呢?

1.读:阅读教材, 初步了解概念、定理及例题的分析等。

2.划:划出重点知识。

3.思:思考新旧知识的联系, 思考定理的条件及结论, 思考例题的明确思路及解题方法等。

4.用:用自学到的知识来解随堂练习, 与书上例题对照或与课堂上老师讲的对照, 以便发现自己出错的地方。

5.注:把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在书上注明, 带着问题去听课, 会更有针对性、目的性。

课堂上如何利用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

第一, 课堂的设计要以预习问题为核心。预习问题也就是教学的重点, 同时内容要适当扩展, 在预习的时间及具体内容上, 都必须通盘考虑, 精心设计。如果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预习内容一样没有什么变化, 学生要么在课堂上不会认真参与, 要么下次预习就会大打折扣, 学生的预习反而就是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预习问题也为课堂进行“问题教学法”提供极好的素材。设计预习案时, 我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预习时间。因为毕竟是自学, 且初中生年龄偏小, 自我控制能力要比成人差, 况且教育新政下学生的作业时间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 所以合理安排预习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 每节课前预习的时间大致考虑25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 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久之则降低预习的质量;时间过短, 也达不到预习的效果, 因为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需要一个过程。

预习内容。基于兼顾新旧知识的衔接, 和对新知识的构建形成引导, 预习案可分成三个板块:

(1) 温故

这一板块主要是对上一节课的重难点加以回顾与复习。一般是对概念、规律、性质等的回顾, 适当地安排一到两道练习题, 难度要适中, 旨在让学生了解自己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知新

在探究新知时, 预习案上要设计一些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即“任务驱动式”阅读, 且知道怎么去看, 通过看书想知道什么, 进而去探寻规律。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最终发现了规律时, 那种成功的喜悦感自不待言。这样去阅读数学文本, 就再也不会显得枯燥无味, 从而寻求预习效果的最大化。

(3) 实践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学生发现了规律, 但是能否应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呢?为此可以设计一些基础性练习题, 比如课本上的例题, 或课本上每一节后的练习题, 这些练习难度都不大, 学生在预习时都能完成, 这样既让他们检验自己理解新知识的情况, 又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效率, 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预习时已经掌握了的问题, 课堂上不需要过多重复和强调, 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学生不懂的问题, 要重点讲解, 这样就能有效增加课堂容量, 加快课堂节奏。

第三, 课堂上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让学生自己先讲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预习问题, 一个或几个学生讲, 其他学生补充;对于简单一点的问题, 讲解的学生可以要求某个同学作答, 以检查他的预习效果, 而较难的问题, 解题方法还可通过小组讨论在全班征集。在这一过程中, 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完善知识及其理解, 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 以及对难点知识的剖析, 引导学生对知识和典型方法进行小结, 老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

第四, 及时的评价与反馈。学生完成预习活动后,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预习单作业进行批改。批改时要给出合理的评价和鼓励。在评价预习单时, 我一般不用分数来衡量 (因为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一样, 如果用分数来衡量, 有时会挫伤某些学生的自尊心, 从而对预习不感兴趣) , 而是用的个数来衡量, 根据得的个数来衡量预习效果, 即使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也能得到一、二颗星, 这样会增添他们学习的兴趣, 对于提高预习质量很有好处。

预习案的批改不仅是为了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出评价, 同时也是设计课堂活动单的基础。在设计课堂活动单时, 要针对预习案的完成情况, 合理设计出活动内容。对于学生在预习时能弄懂的知识不再讲授, 主要针对学生交流反馈出来的困惑及重点难点进行突破, 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演练,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第五,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推动学生的“学”, 是要让学生“会学”。因此, 我重视对学生的课外学习的指导,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1.早读课, 每天两名学生领着同学们坚持听课文录音, 加强听力训练, 让学生模仿地地道道的英美人语音、语调。

2.指导学生订出学习英语长期计划和短期安排, 每天坚持搞好课前预习, 我给每一位学生家长一封信, 讲明我的想法和做法, 发动家长帮助督促实施。

3.搞好课外阅读, 对一些有自学能力的学生, 给一些课外读物来扩展他们的知识视野。每周两篇日记, 给他们面批一次, 持之以恒。

4.强调作业的独立完成,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帮助学生认识到, 做作业实际上是新旧知识的运用过程, 一定要养成自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5.培养学生认真听课, 初步运用英语思维和理解。

6.从音、形、意几方面培养观察力和记忆力, 打好语音基础。

7.用联想对比, 归纳演绎等记单词和语法知识。

第六, 当堂巩固, 注重反馈。教学时要处处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以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教学评价的得失作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尺度, 所以, 在学生经过一段学习活动后, 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分析, 然后教师以鼓励表扬为主, 满腔热情帮助学生, 及时处理反馈信息, 当堂巩固, 如果时间许可的话, 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易出错的地方, 如人称变化, 谓语动词的形式变化、某些习惯表达的异同进行归纳分析, 让学生学有所得。

第七, 灵活调整教法的具体实例: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大多以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主。我针对课文内容作如下的安排:

1.学生听录音, 感知课文;2.听音, 识图;3.听音, 重复课文;4.分角色朗读课文;5.预习案;6.导学案。上完课我发现学生非常听话, 总是被我牵着走。老师让做什么, 他们就做什么,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中, 可是这样的学习是不会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

课前预习有效的学习方法 篇8

关键词:课前预习;兴趣;习惯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有时会感到迷惑:如果每一课的预习都停留在读一读、查一查、想一想、写一写上,学生会不会厌倦?针对不同性质的课文实效性怎样?结合教学实际,在指导学生有效预习,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激发兴趣,学会预习

任何事情,有了兴趣,做起来就会事半功倍。每学期刚开始,和学生一起纵览全书,了解每单元的内容,介绍相关的一些故事,很容易就勾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本学期,我教的是四年级语文,我是这样做的:

与学生一起纵览全书后,我跟学生说:“这学期,我们将会学到很多有意义的课文,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如《虎门销烟》;有回忆童年生活的,如《桂花雨》;有描写祖国优美自然景观的,如《九寨沟》《雾凇》;还有颂扬名人刻苦学习精神的,如《徐悲鸿励志学画》《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些课文将会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简短的话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接着,我提出了本学期预习的总体要求:(1)读课题,猜内容;(2)读通、读顺课文,能把握课文大意;(3)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生词;(4)积累好词、佳句。感悟两个佳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5)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质疑批注,做到不懂笔墨不读书。

当然,这仅仅只是笼统的提出方法、步骤,具体到每篇课文,还会结合课文实际情况作具体的补充指导。如,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通过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虎门销烟”前后的历史背景,使学生对“虎门销烟”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二、预习检查,评价激励

学生年龄小,他们的本性决定了光有预习,没有检查,预习的效果就无从谈起。只有通过灵活多样的检查,才能充分体現出预习的作用,真正做到为课堂教学服务。而预习是在学生自主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该如何检验,直接决定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并影响着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以下几种检验方式可供大家参考:

1.定期与随即相结合检验

(1)定期检验:新课前利用几分钟字词读写检查,并给出预习评价,表扬预习效果的较好的学生,在学生树立榜样,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每天收改家庭预习作业本,亲力亲为地检查学生的好词佳句的摘录和对好句感悟。(2)随机检查:课堂中通过抽读、汇报等形式检验部分学生的读词文、资料查阅、生活感悟等的情况,实时作出评价。

2.充分发挥小助手的作用

(1)组长检查:文中的批注、家长的签字督促情况由小组长检查,定期评出“最佳预习小能手”,通过校信通,发给每一位家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发挥了家长的监督作用。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干部带头作用,还能够训练干部的理解评判能力。(2)学生互查:小组内互相听读、互相听写检查,互相交流,评出“最棒预习小组”,表扬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让他们产生集体自豪感,同时也能让小组内的学生形成互相监督的习惯。

三、坚持不懈,养成习惯

预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如果让学生养成有效预习的习惯,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对于学生来说,是关系到以后一生的事,好习惯,早养成,益终生。因此,有效预习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布置和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我认为有效预习不仅是有效教学的前奏,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预习的要求做到有层次,要求不宜过多,形式更应灵活多样。否则,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因此缺失。只要我们提出的预习目标要求得当,检验的方法有效可行,就会是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因此而得到最初的体现,预习就能更好地为“有效课堂”去服务。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宝应县山阳镇中心小学)

如何高效课前预习复习方法梳理 篇9

一定要妥善安排好时间。最好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一定要明确任务。巩固复习旧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记下来;初步理解新课的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向前跨进了多远?

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记下来,等教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一定要看、做、思结合、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需要想的就想,需要记的就记。

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

怎么进行课前预习

每个课程和上次的课程都是有关联的,通过预习找出自己对于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的地方。并且翻阅和补习,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在阅读新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要预先做好记录,以便在开学老师讲课的时候能够准确地记录好知识点。

无论是语文课文、英语词句、数学概念,一定要大声朗读出来。在朗诵的期间思考问题,朗读比心里的默读更能强化记忆,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边读边找文章的要点:如一些描写手法、难懂的知识、文字、概念,加以标注,初步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

预习的过程当中,想是很重要的。读课文的时候要想,多想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一些深刻的含义。联系旧知识,思考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可以帮助理解新知识。

还可以适当的看看文章后面的一些思考题,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可以帮助发现新课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习是有帮助的。

课前预习的技巧

很多人只是对课本看看,了解下都什么内容,实际这只是粗略的,考试真正考的都是最基本的知识,难得题目都是基本知识点的累积。好的预习,应该是,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来这节的知识点,都涉及了那些知识点,前边学习的知识点,与这节的知识点有联系么?

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在第一步基础上,在知识点下简要列出你自己认为的这个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知识点的解题方法?总结答题步骤。新的知识点,都有例题,可是多数人看例题,尽是自己做遍,或者看下只要了解了会了就可以了,实际是不够了,例题的研究很重要。

要学习课本上例题的步骤,这个题是对这个知识点的哪个角度的演示,为什么按这样的步骤写下来,每一步有什么样的道理,也就是从上一步拖到下一步,包含了哪些知识点,这类题的方 法步骤是什么。我们需要将这个总结出来。

高中英语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 篇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实际上,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一环,为课堂上的有效学习作了重要的铺垫,为有效课堂奠定了基础。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对预习要有正确的认识,我们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使学生可以独立地向知识的领域进军,攀登知识的顶峰。

究竟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呢?

一、 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充分地告诉了我们预习的重要性。通过预习可以初步地帮学生扫除学习中的语言障碍,而生词和语法是英语课堂学习的主要障碍。对于这些障碍,学生可以首先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加以分析;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于字典、网络等工具进行预习。这样他们就能在课堂上合理地分配时间,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和运用。同时,预习对课堂的学习有很强的指导性、调节性和目标性,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使学习更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二、 预习习惯的培养

所谓“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由此可见,养成好的习惯的重要性。自然,学习的好坏和习惯也有着莫大的关系。这种预习习惯的养成既针对学生也针对教师,师生要共同认识预习的重要性,真正地把预习当成是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任务的布置、要求及指导,教师可以做到教学方向明确,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难点可以有大致的预测,而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课堂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于重难点可以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上可以做到学习方向明确,思维和注意力分配合理。这样师生双方在课堂上都会产生优越感,课堂效率自然就会提高了。

三、 预习任务的布置

预习的内容要具体而明确,不能过于笼统。拿高中英语来讲,教师不能简单地说“请大家课后预习一下reading中的知识点”。学生听了这样的要求后会很茫然,教师应该说清楚下节reading中学生要掌握哪些具体的词汇、短语及句型,哪些是识记的,哪些是要重点掌握的,哪些在下节课是要做检查的等。

四、 预习方法的指导

很多学生都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该怎么进行预习呢?所以,教师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1) 教师可以把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以及相关的知识以预习题的形式、系统归纳的形式、阅读理解的形式等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以此来发现问题,弄清楚重难点,从而为课堂上的有效听讲作好准备,而教师通过学生预习的完成情况也可以使得课堂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2)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做好笔记。学生可以把自己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点或不太清楚的地方记录下来,以便听课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同时,预习的记录可以和课堂笔记有效地结合起来,使课堂笔记可以作为预习笔记的拓展和延伸。

(3) 教师指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敢于质疑,拓展发散性思维,加深对预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五、 预习的达成与检测

在每节课的开始,教师应对前一节课所布置的预习任务有一个检测,通过一定形式的检测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预习的成果如何。学生看到自己的预习成果也会产生成就感,从而使其兴趣大增。而在预习中所发现的问题学生自己肯定也急切地想知道答案,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对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做好新旧知识点之间的有效链接,及时反馈学生的预习成果,对于预习认真且有效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地给予表扬,并及时纠正不认真预习的学生的行为,从而使预习真正发挥其效能。

六、 结束语

课前预习有效的学习方法 篇11

一、单元说明,整体把握

进行单元新授前,仔细阅读每个单元的课文,提炼出单元的学习主题,然后对此进行系统的总结,也就是所谓的单元说明。“单元说明”的讲解,是让学生对本单元课文有大致的了解。“单元说明”中,或提示了本单元课文的中心,或概括了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或初步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单元说明”能让学生对本单元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可起到“导读”的作用。

二、内外结合,丰厚储备

在中年级语文教学预习过程中,所设计的预习提纲内容和知识应做到比较广泛,要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地点等内容,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一个课外知识摘抄本,把查到的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丰富其知识积累。

当然,不同单元的文章类型,预习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古诗的预习就要让学生从古诗的作者、作品、相关背景这几个方面来搜集资料,全班交流后,学生没有搜集到的,教师再根据需要适当补充。这样学生就对诗人及其作品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教学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方面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首先要了解作者,熟悉作者所处的年代,对课文描写的背景有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让学生上网查阅、观看视频或阅读深入课文中去。有了诸多认识,学生学起来才会游刃有余。

三、关注差异,目标分层

预习不能千篇一律,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发展的层次也有所不同。根据每一个单元的特点和训练的侧重点,分层预习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班级中的后进生,要完成最基本的预习要求:能将课后生字正确书写并给其组词,课文读正确、流利,能借助字典或联系课文中的句子理解文中词语。对于班级中的优等生,他们学习的主动性高一些,理解能力也强一些,自然对他们的要求就会提高。除了完成最基本的预习要求外,还要细读每个自然段,并概括出各段的段落大意,将各段落大意串联起来,归纳成文章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在读中质疑,遇到不懂的问题随时在书中画出或记下来。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注意听讲。如还不懂,可以通过师生交流讨论来解决。

四、注重检查,星级评价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预习习惯的养成,自学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检查反馈。

检查预习情况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让小组长检查,可以教师提问,也可以生生之间互相交流等。除了要将检查落到实处,同时还要通过一定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所以,“预习争星表”在笔者的班级就孕育而生。评价表的内容根据预习要求设定,学生把自己的预习效果显示在评价表上之后,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检测每个学生的预习效果,同时也检测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然后,通过小组集体汇报的形式展示给大家。组间竞争的机制更能促进小组成员主动学习,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同时,可以在班级中设立“争星星”的奖励机制,小组的综合评价获得几星,就得到几分,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分数最高。我们要想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强烈兴趣,除了设置有效的评价机制,还必须肯定学生的预习行为。不管他们回答得正确与否,都要给予表扬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课前预习的论文 篇12

重视预习,提高预习的效率

文/苏丽春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学生怎样才能适应如今的教育形势呢?学生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获取新的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从“预习”开始。因为预习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也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然而,有的学生认为:“预习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反正老师要从头到尾讲一遍”;有的学生开始也进行了预习,但很难坚持;还有的学生觉得预习太难了,所以放弃了预习……我认为课前预习不仅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至关重要。

一、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预习”使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考,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如何评价他们的学习……有了动机,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负担。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使学生发现自己旧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并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不经过预习的听课,只能是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而预习后再听课,学生对什么地方已懂,什么地方不懂,心中有数。这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预习中弄不懂的地方,从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性,变被动为主动。这样一来,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例如,教学《钓鱼的启示》这一课时,我呈现给学生的预习目标是:(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会读本课的生字词,了解其意思。(3)思考:爸爸坚决要詹姆斯放掉那条大鱼这件事为什么值得“骄傲”?学生带着这三个由易到难的问题自读课文,强烈的求知欲会让他们在整个预习过程中都十分积极,上课时,他们也会显得比以前更专心听课、更积极思考问题、更希望自己的回答是正确的、更期待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好评,同时,他们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预习中弄不懂的地方,迅速抓住自己薄弱的知识及时填补,让学习事半功倍。

二、掌握了学习信息,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通过巡视或者参与其中;等学生预习结束以后,教师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让学生说说对哪部分知识掌握了;对哪部分知识理解有困难;对哪部分知识不能判断是对还是错。在这期间,教师就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例如,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预习,目标是:(1)把课文读通,不读错,不添、不漏、不颠倒。(2)借助工具书,学会本文的生字词。(3)为什么这个孩子伤心地捧着空花盆来了?(www.fwsir.Com)在学生进行预习时,我积极地参与了他们的预习活动,及时了解他们对生字词、课文内容等方面的掌握情况,了解他们在自主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等等。如此一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可以抓住“为什么这个孩子伤心地捧着空花盆来了?”这一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后从“原来,国王发给孩子们的花籽是煮过的,怎么可能发芽、开花呢?”让学生明白:这个孩子伤心地捧着空花盆来了,说明他是个诚实的孩子。从而点明本文的中心思想,升华文章的主题。这种“有的放矢”的教学,避免了平均用力,教学效果甚好。

三、提供练习机会,提高自学能力

没有预习的课堂上,往往只是那几个优等生在发言,练习的机会几乎被他们“垄断”了,而其他学生只是“陪客”。一些中等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更可怜的是那些后进生根本没有动脑筋的`机会。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低又何来提高学习素质呢?而“预习”改变了这种局面。《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的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一般,学生都是根据老师给的预习目标独自预习,这实际上就是学生自学行为的一种体现,“预习”就是学生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用所学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主动进行探索的过程,他们根据老师给的预习目标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人人都获得了练习的机会,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四、培养阅读兴趣,丰富课外知识

学生在预习中总是边读边思考,因此,在预习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而他们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此时,教师只要适当地加以启发与指点,引导他们投入到课外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

课前预习不仅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最终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怎样做好课前预习的工作 篇13

做好课前学习的工作,你需要做的到是以下工作:

1.读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例如,语文、英语可利用字典、词典弄懂生字词的`准确读音、含义及一般方法。

2.复习、巩固与新课相关连的旧知识,最好揭示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及运用的一般规律。

学会自己查找规律,运用规律。

3.将自己不能了解的知识点全部罗列出来,并注明不能理解的原因,这是预习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这样上课时就能集中听老师的讲析,从而明了自己思考的不足之处,有利于以后改正。

课前预习提升小组合作学习品质 篇14

一、常规小组合作学习及其问题

众所周知,常规的小组合作学习通常采用的方式:根据班级规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置一名组长;教师分派任务,让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分派任务,进而交流讨论;交流讨论结束后,形成一致意见,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从而形成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的局面;若组内无法统一意见,也可以提出来,和其他小组一起来讨论。

上述小组合作学习的常规流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操练,学生大体都能掌握。就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经过一年的练习和适应,他们也能以较快的速度分派任务,迅速投入学习,展开热烈的讨论。不过,当面对有一定思维难度问题的时候,因为每一次具有思维难度的问题以及表现形式都有所不同,学生很难按照某个既定模式科学合理地制订活动流程,导致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容易关注无关紧要的旁枝末节。有时候,一旦涉及到某个学生感兴趣的点,该学生就会控制不住而跑题,导致小组合作大大占用了课堂时间,而效率不尽如人意。

沪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课文《揭开雷电之谜》,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从天空摄取闪电,从而揭开了雷电之谜的事情。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富兰克林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就有必要深入探讨富兰克林所设计的风筝,以此作为载体,来探讨富兰克林设计风筝背后的思考。因此,我在课堂上开展了一次预设时间为十分钟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如下:(1)根据课文的描述,画一幅简易的风筝图;(2)在每个零件的旁边标明该零件的用途。

十分钟过去了,五个小组中三个小组未能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其他两个小组虽然勉强完成任务,但所画出来的风筝图存在诸多问题,很难体现富兰克林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这一结果让我很意外。于是,我课后做了专门的调查。调查发现,这一次失败的小组合作,主要问题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小组分工简单随意,没有让小组成员都得到思维的训练。有质量的小组合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开动脑筋,参与思维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活动内容和开放的活动方式,使他们在独立探索外部世界的同时,能够与志同道合者结成紧密的、丰富的合作关系,而这种丰富的合作关系的形成又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探索客观世界。”[2]不过,有的小组在合作中,指定组内一位比较擅长绘画的学生只负责画,由于画画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听别人说如何画,所以来不及拥有自己的思考。

(2)小组讨论主次不分,纠缠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比如有的学生认为风筝应该画成三角形,有的认为应该画成菱形,从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3)没有形成高质量的讨论与碰撞。“小组合作学习为小组成员相互沟通、补充、支持与配合提供了机会,有利于他们拓宽视野,在互动中更加充分地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智慧。”[3]不过这次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小组将大量时间放在完成简易的风筝图上,关注于风筝图的美观,而将较少的时间用于讨论风筝的零件及其用途上,而后者恰恰是这次小组合作学习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高质量的讨论与碰撞的所在。

通过对这次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分析,我发现导致这次失败的小组合作,背后有诸多原因,而时间仓促尤为关键。让四年级的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画出一幅简易风筝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生将大量的注意力放在画简易风筝图上,导致小组讨论很难深入地展开,引发了诸如小组分工简单随意,小组讨论主次不分,没有形成高质量的讨论与碰撞等问题。

二、基于课前预习的小组合作学习及其流程的构想

这次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让我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进而想到了事先准备的必要性。我事后反思,如果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先自行完成简易风筝图,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主要围绕“画得是否按照要求”“每个零件标注的用途是否正确”这些关键问题展开,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应该不太会将注意力放在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上,而重点关注风筝每个零件及其用途,形成高质量的讨论与碰撞。另外,如果将小组合作学习与课前预习结合起来,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也实现了预习检查的功能,一举两得。四年级学生的预习已经不仅限于扫除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还要求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能根据课文提出有质量问题的能力。不过,一直以来,常规的预习反馈很难对这些能力做出有效的回应。而在基于课前预习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这一点就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考量,我开始有意识地思考将课前预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尝试在日后的教学中开展基于课前预习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我看来,基于课前预习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将小组合作学习的空间从课堂延展到课外,借助课前预习这一形式,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前期准备工作挪到课前预习中来,从而让小组合作学习能在短时间内形成高质量的讨论与碰撞,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为了让基于课前预习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从容地展开,我特意设计了基于课前预习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大体流程,并通过教研组多次讨论,最终确定如下:

(1)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明晰小组合作学习需要着重讨论的关键问题;

(2)围绕该关键问题,思考指向该关键问题的相关准备工作;

(3)将相关准备工作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4)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初,抛出上述需要着重讨论的关键问题,让小组成员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三、基于课前预习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对基于课前预习的小组合作学习及其流程有了上述认识后,接下来就是实施基于课前预习的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教学进度和课型,我选择了沪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课文《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主要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颐和园的主要景点。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游记的写作方式很有特点,每一个景点都是跟着作者的游览路线走,如“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等等。只要仔细读每一小节的第一句话,关注这些过渡语句,就能基本把作者的游览图标出来,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游记的写作特点。

对于这样的课文,按照常规的小组合作学习设计,一般就是让小组成员根据课文提示,画出圆明园的游览地图,并讨论交流作者的游览路线,标出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景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和上述《揭开雷电之谜》并无二致。可以预见,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很有可能会出现上述小组合作学习所表露出来的小组分工简单随意,小组讨论主次不分,没有形成高质量的讨论与碰撞等问题。根据对基于课前预习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期研究及《颐和园》这篇文章的特点,我修改了教学设计,凸显了基于课前预习的小组合作学习特征,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幅颐和园的游览地图;第二步,在课堂上,让学生拿出各自的游览地图,小组讨论,看看谁画得最贴近课文内容、最合理,讨论时间依然为十分钟。

这一次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很快就进入状态,有效地规避了上次小组合作学习的诸多问题。

首先,就小组分工而言,由于将画颐和园的游览地图这一任务放在课前预习中,所以这次小组合作学习就能直奔主题,让学生对作者的游览路线展开热烈的讨论。

其次,他们基于各自的游览地图,将讨论的焦点无一例外都聚焦在景点方位上,没有人再关心谁多画了一棵树或者谁画的长廊漂不漂亮,有效避免了上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时遇到的小组讨论主次不分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关注它的游览顺序和景点方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理解游记中方位的把握,这是形成高质量的讨论与碰撞的重要契机。和预设的一样,这次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对“昆明湖到底在什么地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能够根据课文中的蛛丝马迹,做出有理有据的判断并不容易,这样的讨论起到了训练思维品质的目的。

这次基于课前预习的小组合作学习快捷高效,所有小组都在很短时间内画出正确的游览地图,并且形成了有质量的小组讨论,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更让我意外的是,有位学生充分利用课前预习,画了一幅堪称颐和园风景的画作。她不但将山水立体化,把长廊的雕栏横槛都画了出来,还画出了万寿山下葱郁的树丛里隐隐约约的屋顶和宫墙,以及万寿山东边的城楼和白塔。

四、小组合作学习品质改进的思考

在课文多、教时短的当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形成有质量的小组合作学习,改进小组合作学习品质,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对这两次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我认为,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品质,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尤其需要关注这样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和小组任务有机结合,会让课堂变得高效。在课文多、教时短的当下,为了让小组合作交流与讨论真正起到锻炼学生思维品质的作用,而非泛泛而谈,就需要通过课前预习,将部分工作拓展到课外。

2.小组合作学习要牢牢抓住重点,让任务凸显思维品质。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凸显思维品质,就需要围绕关键问题展开。

3.为了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抓住重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前预习中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教师布置任务的时候,需要对课前预习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通盘的考虑,做出清晰的指导,否则学生容易再度陷入混乱中,浪费课堂时间。

摘要:在课文多、教时短的当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形成有质量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将课前预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期望借助课前预习,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前期准备工作挪到课前预习中来,从而让小组合作学习能在短时间内形成高质量的讨论与碰撞。结果显示:(1)课前预习和小组任务有机结合,会让课堂变得高效;(2)小组合作学习要牢牢抓住重点,让任务凸显思维品质;(3)为了抓住重点,需要教师在课前预习中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关键词:课前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李焕立.小组合作学习的六项改进策略[J].人民教育,2015,(9).

[2]郭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1998,(5).

课前预习有效的学习方法 篇15

【摘要】预习是小学生开始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在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这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树立坚定的改革意识,并进一步分析了课前预习的优化策略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意识;课前预习;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作为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实现对课程的清醒认知,重点在于认清楚如何提升课堂效率。学生每天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下,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好吗?尤其小学语文学科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要比其他的课程更辛苦。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教学,而学生也被迫陷入其中,从本质上来说,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源就在此,所以,在紧急的形式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利用课前预习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当下的小学语文改革,教师既是主导者也是创新者,而教师面对的一些受教育的学生,在教师的眼里他们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人。事实上,这样的想法严重地束缚了教育改革。教学改革要打破这样一个旧的模式,教学改革是系统的工程,如果只有教师参与,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那么课堂上,学生就没有了参与意识,这样的改革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教师要相信小学生的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去开拓小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丢下以往课堂教学的思想包袱,教师要作为一个教育的创新者,从整体上出发,从细节入手。从整体出发,重点体现在改革教育要破旧除新,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教育,而从细节入手,是指一点一点克服教育上的难关,从具体的某个项目入手,成功打破教育的壁垒,教育也是一项挑战,不可能一蹴而就。进行小学语文改革,实现有组织的课前预习,就需要建立在此思想基础之上。

二、浅谈通过课前预习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明确预习的目标

教师在布置有关预习的作业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下节课要学习什么知识。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制定明确的预习目标,预习哪些内容,如何去预习,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等,为学生植入预习的重要性。

(二)课前预习的程序

首先,对于学生要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在预习上,教师可以丰富教学的方式,具体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所谓集中式,就是让学生合作集中地进行学习,可以是以小组的形式出现,选择一名有责任心的人担任组长,教师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后,由小组长负责,鼓励大家开展预习活动。而分散预习指的是学生在家独自预习。

其次,做好预习时间的规定。分为短期预习和常规预习。所谓短期预习是提前新知识两三天进行,利用这段时间提前对新知识感知。常规预习,是指在本学期内没有经过讲授的课文内容,只要有时间都可以按照学生自己的计划进行预习。

最后,预习的要求。预习的要求主要是针对常规性的预习和短期性的预习设定的。常规性的预习要求学生身边必须有字典、课本、笔记本、笔以及其他的学习工具,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利用网络去查阅有关的资料。预习是根据课本的内容,按照课本的要求做好相关的预习工作,最基本的要做到对课后问题的理解和回答。例如在准备《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的预习时,教师要考虑学生是否会对课文情节有不理解的情况,因为故事背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如果对当时的背景、作者身份不够了解,那么就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以,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去查找一些李大钊的生平资料,在课上将自己查好的资料总结以后介绍给同学。而短期性的预习要求,与常规性的相比,重点在于预习课文,重点要去解决教师会提到的问题。在阅读课文时,要带着工具,遇到生词、生字要及时查阅。第二遍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根据教师的提示以及课后的问题进行阅读,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要放慢阅读的速度,仔细思考其中的问题,对文章中的字词段落要多看几遍,多想几遍,同时要求学生可以流利地将整个故事介绍给大家。第三遍阅读,要带着文章的重点、难点去阅读,对于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记下来带到课堂当中,要求同学可以熟练地朗读课文,达到顺畅背诵的效果。出示语文课前预习提纲:在授课前二三天内,对学生容易理解的一般性课文,教师可提前向学生布置对篇幅长理解难度大的课文,应出示引导提纲,教师可用文字通知学生。

(三)实现对主题活动的精心设计

教师可以在预习任务中设计一些阅读的推荐主题活动,让学生从课堂收获延伸到对外的拓展。这需要教师进一步寻找学生在认知上的新旧思维的结合点,给学生更加畅通的表达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现学生思维的优化,它往往会让学生运用以往学到的知识去捕获新的知识。同样的作品在不同时代给读者的不同的效果,不仅要把握教材的时代性,同时还要加强和作者的联系。如在讲解《三峡》这一课时,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去理解这篇课文,可以从余秋雨的《三峡》入手,鼓励学生去预习,实现不同文体的比较,进一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结语

预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成功地将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领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更加积极、主动的意识,真正地在课堂上可以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当中虽然有一定的方法,但也没有完全的定法,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郝俊格.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23).

[2]张玉琴.课前有效预习提高课堂效率——冀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5(36).

[3]谭丽莎.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32).

上一篇:小葱拌豆腐歇后语下一篇:《别饿坏了那匹马》续写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