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方案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方案(精选9篇)

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方案 篇1

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方案

为切实做好—2017年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经县委、县政府研究,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是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城镇带动、民生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加快建设美丽新、努力实现“一个翻番、两个突破、三个建成”的发展目标的现实需要。全县上下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充分认识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重要意义,把握工作重点,明确工作责任,全力落实创建工作任务,确保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二、工作目标

力争通过5年创建,我县经济总量居全市第一,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农村和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比翻一番;单位gdp能耗保持在吨标煤/万元以下,二氧化硫综合削减率下降%;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显著增强,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5%以上;工业、农业、城镇发展的功能区形成,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建立;工业、农业、城镇废物资源化,无公害处理率达90%;土地利用节约,耕地、林地、湿地保护全面加强,面积保存率达99%以上;城乡居民生态环境意识显著增强,习惯良好、文明;村容村貌整洁,城镇街道清洁,水源清澈。到2017年,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各项考核指标达标,顺利通过上级验收。

三、工作任务

根据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要求,主要围绕以下“十大工程”开展创建工作:

1.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工程。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科学调整工业布局,引导企业集聚发展;支持和鼓励企业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工艺及技术设备和改善管理、加强原材料和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按照国家定期发布的导向目录,限期淘汰浪费资源和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县环保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等。2.土地空间开发和节约工程。充分利用我县地域面积广、土地可开发利用潜力大的优势,加大土地空间开发力度,同时积极向上争取土地整理项目,整合资金,实施土地开发,全力拓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空间;注重节约土地资源,实现集约用地;保护基本农田、耕地、林地、湿地等土地使用空间,确保不越基本农田“红线”。责任单位:县国土资源局、县规划局、县

商务局、县工信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局、各乡镇等。

3.放心食品生产和加工工程。突出抓好粮食、油料、蔬菜、茶叶、养殖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快无公害基地建设;培育知名品牌企业龙头,确保“三品一牌”农产品认证达到100个;加大养殖业违规使用抗生素和添加剂的查处力度,依法取缔违法食品加工企业和小作坊,从源头上杜绝“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畜牧兽医水产局、县食安办、县质监局、县工商局等。

4.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达标排放,对污染较严重的印染、化工、建材、食品企业开展在线监测,督促企业加大对废气、废水的治理力度,认真做好辣妹子整体搬迁、杰新纺织入园等工作;着力抓好矿山污染整治工作,禁止五氧化二矾等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涉重金属有关项目进驻,牯牛山、西安等乡镇的金矿、钨矿和严重影响黄石水

库水质的矿产开采得到有效治理;切实加强医源性废水和废物的处理,加强放射源的有效监管和重金属超标监测。责任单位:县环保局、县工信局、县卫生局、县国土资源局、有关乡镇等。5.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大道建设进度,实现大道沿线城镇化率达70%以上,“三品”认证面积或规模养殖占示范区总量的比重达80%以上,村级道路硬化率达85%以上。努力将大道沿线的陬市镇建成为新型工业重镇、生态农业基地、物流集散中心、现代宜居新区;将枫树维回乡建成为现代农业先行区、民族风情特色区、秀美田园风光带;将青林回维乡建成为创业发展地、娱乐休闲地、现代物流中心。责任单位:县委农村工作部、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规划局、县农业局、有关乡镇等。

6.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工程。积极对接国家政策,加强沅水水系综合治理,切实落实水土保持的政策措施,减少水土

流失和山洪等造成的地质灾害。加强城区和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完成乡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划分,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取缔水源地保护区排污口,加强水源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禁止投肥养殖,大、中、小型水库全面实现生态养殖;将黄石水库作为市级备用水源切实加强保护。责任单位:县水利局、县环保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黄石水库灌区管理局、各乡镇等。7.农村环境整治和清洁工程。切实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完成陬市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漆河镇、盘塘镇、茶庵铺镇等乡镇的污水处理站建设,其他乡镇也要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有效减少废水排放;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按区域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搞好垃圾的收集、转运和集中处理;大力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积极扶持“宝胜”沼气发电、三尖有机肥厂等项目建设,确保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及时回收农业生产废弃

物,严控农业面源污染,认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引导农民合理使用有机肥、农药化肥,减少农药、除草剂、农膜等的使用,确保化肥施用强度少于250千克/公顷。责任单位:县委农村工作部、县农业局、县畜牧兽医水产局、县发改局、县规划局、有关乡镇等。8.森林生态恢复和保护工程。开展全民绿化行动,在沿江洲滩地、公路、田园化主干道大力发展防护林,形成功能齐全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和平原绿化林区体系,实现城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m2以上;抓紧做好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规、沅水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和万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力度,确保生态公益林面积占全县林地面积的47%;进一步落实退耕还林工程,认真开展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森林可持续经营、木材储备和石漠化治理等工程,加强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控,确保森林生态质量大幅提升,覆盖率达63%。责任单位:

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城管执法局、有关乡镇等。9.县城宜居和文明建设工程。完成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实现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收集处理率达100%;完善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设施建设,启动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二期工程,实现城区污水收集管网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以上;完成漳江创业园、陬市工业园污水集中处理厂建设,确保工业园污水处理率达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0%以上;加大县城区小锅炉整治力度,加快天然气入桃工程建设,确保县城区锅炉全部使用天燃气等清洁能源;结合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全力落实卫生保洁、门前三包等卫生管理制度,全面禁止县城区烟花鞭炮燃放。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城管执法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城投公司等。

10.生态旅游工程。充分发挥独特的地

理地貌、丰富的森林资源、优质的山水环境、迷人的田园风光和独具魅力的人文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栖憩旅游项目;积极抢抓国家大力扶持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鼓励发展小城镇的机遇,以桃花源大开发为契机,全力拓展乌云界森林、沅水湿地旅游开发空间,形成“西有张家界东有乌云界”、“上有古城凤凰下有沅水湿地”的生态旅游线路,努力将我县打造成全市的生态旅游中心和“文化”的旅游中心。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文广新局、县林业局、乌云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有关乡镇等。

四、工作步骤 1.动员准备阶段

成立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方案》,召开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分解创建指标任务,落实责任单位。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文件要求,聘请专家对《生态县建设规划》进行调整修编。

各乡镇和有关单位根据工作任务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落实创建工作任务。2.全面创建阶段

2014年启动省级生态县的申报工作,2015年完成省 级生态县验收。

各乡镇和有关单位认真对照创建任务和目标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周密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创建工作,2014年80%以上乡镇达到省级生态乡镇考核验收标准并获命名,2016年80%以上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验收标准并获命名,有关单位承担的生态县建设指标全面达标。

各乡镇和有关单位要按照《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指标》要求,扎实做好基本指标和各项考核指标的材料收集及汇编工作,按年度装订成册,每年12月10日前上报县生态办。3.考核验收阶段

各乡镇和有关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对照《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指标》要求,做好迎检前的各项自查工作,对自查出的问题认真整改落实。

县生态办根据国家环保部考核验收条件和考核指标要求,做好申报材料的汇总、编印和包装工作,向省环保厅申请国家级生态县预验收,根据预验收意见进一步整改、完善、提高。

省环保厅预验收合格后,提请国家环保部对我县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进行现场检查、验收,积极配合验收工作组做好各项检查验收工作。

五、工作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由魏岳林任组长,胡文科、黄沅敏、林行军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林行军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县环保局。各乡镇和有关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确保国家级生态县各项创建工作任务扎实落实、有序推进。2.落实创建责任。各乡镇和有关单位要

明确工作措施,细化工作任务,将创建责任落实到人;要按月、按季对创建指标达标情况进行自查,不断查找差距,完善措施,整改落实;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纪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对破坏生态环境,干扰生态县建设的行为予以坚决制止。各乡镇要重点加快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创建步伐,将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农村环境整治工程等实行有效结合;县生态办要切实加强创建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按时完成创建任务。

3.加强督促考核。将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纳入绩效评估范畴,单列考核,分值3分,由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考核细则,负责日常考核;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将定期对创建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工作任务不落实、完成不及时、责任不明确的单位进行严格问责,并限期整改落实;对工作不力,未按期完成创建

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方案 篇2

由于建设新安江水电站, 使淳安和遂安两座千年古城、五大集镇、30万亩良田及绝大部分基础设施被水库淹没, 29万人移居他乡, 淳安由建库前的甲等县、富裕县变成建库后的贫困县。经历了十年倒退、十年徘徊、十年恢复、十年发展的曲折历程, 经历了因湖而贫、因湖而名、因湖而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努力, 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有了快速的发展, 但目前淳安县仍是浙江省25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自千岛湖形成以来, 淳安县就拥有一级的环境空气质量和Ⅰ~Ⅱ类的千岛湖水质, 生态环境优良。如今千岛湖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秀水”, 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全国旅游强县。县域内有森林、溪流与水库等多种生态系统, 物种资源非常丰富, 显示出优良的生物多样性, 为生态县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特别是享誉世界的千岛湖, 如今已成为淳安的响亮品牌和发展依托, 资源优势与后发优势日益显现。未来的千岛湖, 是以湖兴县的基础, 是生态立县的基础, 是旅游强县的基础, 是淳安发展的核心竟争力。近年来, 在全县人民的艰苦努力下, 生态立县带来了硕果, 生态经济日益壮大, 以千岛湖优良生态环境为依托的生态经济逐渐成为淳安经济的主导。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67.4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9210元增加到171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3215元增加到4816元。全县旅游经济总收入由2002年的7.2亿元增加到19.3亿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千岛湖水质保护成效显著, 总体保持在国家I~II类水质标准, 全县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 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为优良的天数达到98%, 生态人居更加舒适。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重点的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持续开展,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3.9%。2008年初浙江省委书记超洪祝在淳安视察工作时指出:“千岛湖是淳安的宝贝, 是浙江的宝贝, 也是中国的宝贝”。未来千岛湖必将成为淳安最具时代的战略资源, 最为突出的比较优势, 最为宝贵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保护千岛湖的良好生态, 保护全县的良好生态, 是淳安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淳安发展的希望所在。

二、当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发展与保护难度加大。淳安的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初期, 经济总量偏小, 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第二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小, 与杭州地区周边县市的差距日益扩大, 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尽管淳安在生态县建设上有不少独特优势, 国家和省市对我们加快生态县建设也寄予了厚望, 但淳安经济欠发达的特殊县情, 在客观上也给生态县建设带来很大难度。淳安地处山区, 土地资源十分缺乏, 人均耕地仅为0.035公顷, 人多地少的矛盾, 加剧了水土流失, 对千岛湖水生生态系统造成威胁。不仅如此, 淳安的工业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等用地也十分紧缺, 缺少发展空间。全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洪旱灾害、地质灾害频繁, 县域范围内林业植被质量不高, 针叶林比重大, 阔叶林、混交林比重轻, 中幼未成熟林比重大, 成熟林比重小, 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相对较弱。目前千岛湖周边以及岛屿上的森林植被以先锋植物群落马尾松林为主导, 树种单一, 林相单调, 难以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不仅景观异值性差, 而且影响生物多样性, 不利于松毛虫天敌的繁殖, 导致森林病虫害频发。全县矿产资源点多面广规模小, 资源的开采工艺简单、设备落后,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 由上游安徽入湖水量占总入湖水量的一半以上, 千岛湖水质受安徽来水水质的影响较大, 水体保护任务艰巨。

二是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集镇和村庄的环境基础设施如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难以实施, 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任务很难如期完成, 已成为影响生态县建设的重要因素。按照国家级生态县考核要求, 全县80%的乡镇要达到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 按此计算, 我县在2012年应有18个乡镇通过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 而到目前我县环境优美乡镇达标的只有5个, 按此进展, 要按时达到国家级生态县标准, 则每年至少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4个。经调查分析, 我县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关键环节是要解决乡镇所在地的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 目前除千岛湖镇、枫树岭镇、威坪镇、姜家镇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和千岛湖镇、临岐镇、威坪镇、姜家镇、石林镇、文昌镇、梓桐镇、中洲镇的垃圾中转站建成投入运行外, 还有19个集镇需要新建或扩建污水处理设施, 15个乡镇需要新建垃圾中转站, 经测算, 需要投入资金在1亿元人民币左右, 其中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7000万元, 垃圾中转站3000万元, 而这些资金虽然上级将有部分补助投入, 但以我县现有财力, 在短时间内筹集如此巨额资金进行投入是十分困难的。

三是创建体制机制不完善。生态县建设内容涉及方方面面, 需要全县各部门各乡镇的共同参与, 更需要政策机制的保障。目前县级成立了创建生态县工作领导小组, 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 设有专人负责的工作办公室, 但许多职能部门和重点乡镇, 对生态创建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普遍存在着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现象。同时部门联动机制、生态县建设联系制度、以绿色GDP为基调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都尚未建立。另外生态乡镇建设奖励政策以及重点工程资金补助政策尚未完善, 千岛湖环境保护的投入机制不够健全, 仅靠淳安一县投入, 难以保护承担长远保护千岛湖的艰苦任务。自水库形成以来, 我县严格贯彻环境保护政策和产业导向, 在为下游提供I~II类优良水质的同时, 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自身发展, 而区域间的生态补偿制度的政策力度不够, 影响了千岛湖保护的持续投入。

四是乡镇政府和企业创建氛围不浓。乡镇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是生态县创建工作如期实现的关键。但在具体工作中, 有少数乡镇和企业对生态县建设工作认识有片面化的趋向, 还没有将其当作根本性任务来抓, 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不能正确对待和从自身找原因, 而是强调客观理由。在领导中, 仍有不少同志对生态建设存在“说说重要, 做做次要”的现象;在社会群众中, 对自身参与环保工作与生态建设工作的义务和责任认识程度低;在企业领导中, 受“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 有的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因缺乏有效的维护保养, 污染物不能确保达标排放等。

三、创建生态县实践机制的几点思考

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 关系到淳安未来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深入推进生态县建设, 确保2012年力争2010年实现生态县目标, 就如何推进生态县建设在实践机制上有重点地作几点思考和分析。

(一) 扎实推进“以湖兴县”战略, 着力完善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发展是硬道理, 对于欠发达的淳安来说, 经济总量小, 人均收入低, 基础设施落后是必须面对的实现问题, 解决一切问题要靠发展。目前在生态建设中, 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地方公共财力, 只有不断的加快发展, 才能快续地增加地方公共财力。而在特殊的千岛湖与经济欠发达的基本县情下, 如何加快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面对淳安的实际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又好又快地发展, 换言之, 就是要在保护中加快发展, 在加快发展中强化保护, 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双赢, 坚持走“生态立县, 生态经济强县, 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 淳安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 从“一种养二加工三服务”到“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 从“强农重工兴旅活商”到“一体两翼三支撑”, 从生态立县、开放兴县、基础强县到全面实施千岛湖“品牌发展战略”。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新形势新要求, 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全面确立了“以湖兴县”的发展定位, “以湖兴县”的具体内涵是:大力实施环境立县、旅游强县、工业富县、文化名县、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战略, 全力把淳安打造成休闲度假胜地、中国水业基地、生态宜居福地、都市农业园地、文明和谐境地。这些战略和目标中, 包涵着科学发展观, 统筹着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淳安近几年在“以湖兴县”定位的指导下, 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住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等方面取得的快速发展, 实践证明这个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是正确的, 是一条符合淳安特点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加快发展之路, 也是生态建设之路, 更是一条双赢之路。

(二) 强化基层目标责任, 着力完善部门乡镇干部考核机制。

从几年来创建工作的实际情况, 难点和困难在基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根据《淳安生态县建设实施意见》, 要确定今后五年生态县建设重点工作任务, 明确各乡镇部门在生态县建设过程中的职责。一是落实生态县建设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各乡镇部门对本辖区本部门的生态建设负责, 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 负总责。在2008年前“一主两副”等重点乡镇逐步建立环保机构, 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 2010年前所有乡镇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具体负责, 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 建立部门权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机制, 将建设生态县目标完成情况列入乡镇部门和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二是全面进行生态乡镇建设。生态乡镇建设是生态县建设工作的基础和细胞工程。要按照先易后难, 分步实施, 逐年推进的原则, 制定生态乡镇创建推进计划, 到2012年力争80%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标准。围绕这一目标。一要把生态乡镇建设与落实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相结合, 推动生态县建设顺利实施。二要把生态乡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推动我县早日实现“以湖兴县、融入都市”的战略目标。三要把实施生态乡镇建设与做好考核迎检准备工作相结合, 推动生态乡镇建设早出成效, 多出成果。在此基础上, 按照创建市级、省级生态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所提出的20%、30%、40%的生态村比例要求建设一批生态村。四要深化清洁乡村工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五整治、一提高”工程, 控制工农业污染, 全面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和沼气工程, 努力提高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和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率。五要尽快出台激励政策和扶持政策。尽快建立切合实际的激励政策, 重点扶持和鼓励生态乡镇建设。对乡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工程予以政策扶持, 并给予项目投资的补助。对年度完成各级生态乡镇创建任务并通过命名的除上级部门奖励外, 再给予配套奖励, 并在生态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乡镇和个人给予宣传表彰和重点奖励。

(三) 加大各方筹资力度, 着力完善财力投入机制。

资金筹集难度大, 重点项目难以实施, 一直困扰着生态县建设的推进。由于资金不到位, 集镇和村庄的环保基础设施如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不能配套, 生态乡镇建设推进缓慢;由于缺乏资金, 下山脱贫、安置脱贫致富工作很难实施, 贫困人口比例很难达到生态县建设要求。生态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任务艰巨, 投资额大, 单纯依靠财政投入, 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和产业化的筹资新路子。根据“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 开展动员全社会力量, 实行政府、集体、个人三方面结合政策, 鼓励多方投资, 提高资金利用率, 尽可能将生态建设各项工程项目按照市场进行运作, 吸引社会力量与资金来参与实施, 以确保生态县建设中重点项目按计划实施。一是将生态县建设的重点工程有侧重地纳入到国家及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的重点工程中去, 充分利用省市政策, 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争取生态补偿利益最大化, 争取国家、生态省、生态市建设进程中重点工程的部分专项资金。二是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确实保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所需经费, 不断增加投入, 建立生态县建设专项资金, 增加千岛湖保护基金的筹集额, 争取全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占GDP的比重逐步达到3.5%以上, 用于千岛湖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县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广开市场门路对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工程项目, 主要依靠项目资金的投入, 辅以国家政策性贷款资金扶持;在环境污染物防治上, 依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并辅以环保专项贷款;在城镇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上, 坚持“谁污染谁负担, 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采取单位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方法, 并辅以城镇维护建设费和基础建设配套费补助;在生态旅游和生态资源开发保护上, 一律按照“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全面征收排污费和资源补偿金并通过地方财政上级部门补助解决;四是拓展市场合作资金, 采取多种形式, 充分利用民间、个人、组织的资金参与到生态县建设中来, 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五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按照“谁收益、谁补偿, 谁破坏、谁恢复”原则, 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恢复制度, 加大上下游的生态补偿力度和上级政府生态补偿力度

(四) 广泛宣传教育, 着力完善生态文化普及机制。

生态建设涉及到千家万户, 要使生态建设长期坚持下去, 生态文化必须在广大群众中得到普及, 把生态建设转化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动, 形成全民共建, 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政府要继续加强生态县建设的宣传教育, 坚持以正确的舆论为导向, 切实抓好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的公益宣传和正面专题报道;坚持以“多绿”创建为载体, 夯实创绿系列基础;坚持以推动生态建设志愿者队伍活动规范化、正常化为抓手, 提高生态县建设的社会化进程;充分利用中小学义务教育和各级党校的各类干部培训, 提高各阶层群众的生态建设知识素养。当前工作的重点要放在乡镇农村, 要通过多种手段, 结合新农村建设, 大力开展乡风文明教育, 真正把生态文化、生态价值和生态文明观念根植于广大村民。通过宣传教育, 切实增强社会各界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 真正把县委县政府建设生态县的决策, 转化为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为生态县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2005年——2008年淳安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资料

[2]2005年——2008年淳安县环境保护局有关文件和总结资料

[3]2005年发布的淳安县千岛湖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苏州: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篇3

一、高度重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把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立了环境优先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环境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举全市之力,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苏州市委、市政府对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十分重视,切实把生态环境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早在2004年建设部下发通知后就提出明确要求,列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的奋斗目标,加大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奠定基础

认真实施《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推进力度,以积极的环境建设和生态恢复优化经济增长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先发展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营造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环境,促进形成高增长、高质量、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的增长方式。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生态型居住小区建设力度,努力构建循环经济链和产业集团,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达100%,规模型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例达到20%以上。全面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实施生态工业园建设。三是严格实施生态功能区划。依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全市水源地、湿地、湖泊水面、山地、森林和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等区域是禁止开发区域,实行强制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生态敏感区、具有一定生态敏感性和历史保护价值需要适度保护的区域为限制开发区域,实行优先保护、限制开发。沪宁和苏嘉杭高速公路、苏虞张公路沿线非生态敏感区以及沿江部分乡镇为优化开发区域。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建设用地比重较高的区域,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三、推进苏州“绿色行动计划”,构建“人工山水城中园、自然山水园中城”的绿色生态系统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城市绿化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彰显了名城特色,提升了城市形象。

(一)城市绿化规划彰显导航作用

以《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修编完成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依托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内涵,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大园林加以精心打造,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框架。加强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编制,先后编制了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的8个景区和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编制了《苏州市三角咀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构建绿量适宜、分布合理、特色明显、景观优美、功能齐全、稳定安全的绿色生态系统。

(二)城市绿化建设体现区域特色

一是古城内绿化突出园林特色。运用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完成了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文庙公园等市区级公园,实施了“百园”工程,城区基本达到350米的公共绿地服务半径。二是新城区绿化体现现代特色。运用现代造园手法,大手笔建设大型绿地。工业园区以金鸡湖为中心,建成融现代理念与自然风貌于一体的城市绿地新景观。高新区借助自然山体规划公园绿地。吴中区挖掘太湖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营造环太湖生态湿地公园,相城区则积极打造“水相城、绿相城、花相城”。三是城乡绿化共同发展。我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了城乡一体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实施高速公路两侧生态防护林工程,实施了太湖、阳澄湖沿线绿化造林工程和湿地生态恢复保护示范工程,建成一批富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型城镇和村庄。

(三)城市绿化管理科学有效

2003年市政府下发了《苏州市城市绿线管理实施细则》,积极推行“绿线”和“绿色图章”管理制度。2005年市政府出台了《苏州市市区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暂行办法》、《苏州市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标准》和《苏州市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检查考核办法》,按照“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运作模式,建立了绿化养护管理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四)依法治绿巩固绿化建设成果

我市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城市绿化条例》和《江苏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并结合苏州实际情况,先后颁布了《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1995年)、《苏州园林管理和保护条例》(1997年)、《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2002年),同步制订了《苏州市区移、伐城市树木、占用绿地申报、审批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性文件。建立起层级齐全、内容全面、科学系统的法规体系,为我市园林绿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规保障。

(五)创新模式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

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理念,大力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充分保留城市中的自然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宝贵的生态资源;因地制宜,研究推广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和普及,科学配置园林植物;大力推广立体绿化,对高架道路柱体、桥体、以及墙体等实施垂直绿化;保护古树名木,对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建档、挂牌,并通过《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进行立法保障。

四、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苏州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古城、古典园林、历史街区的保护,昆曲、古琴、评弹、苏绣等非物质遗产的弘扬,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近几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制订实施了《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苏州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等一批文物保护法规规章和行业标准。编制了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市政府加大了文物古建筑保护和修缮力度,我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市区还有310处控制保护古建筑和790处古构筑物,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35家,馆藏珍贵文物2万余件,文物数量之多、价值之高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我国以古典园林群列入世界遗产为特色的城市,我市始终围绕“保护”这个中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苏州园林的科学保护达到了国际标准”的高度评价。为了提高管护科技含量,建立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测中心,研究制定古典园林建筑、设施等监测标准和管理办法,启动建设了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管理、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开展建筑、假山、陈设、植物、水体等各类要素的实测研究。历时两年的国家“十五”863科技公关项目——“苏州园林水体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2004年成功承办了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进一步提升了苏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五、统筹协调、整体推动,多方面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我市结合创建生态市、节水型城市等活动的开展,全面实施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活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

(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结合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着力推进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和周边风景防护绿地的建设,形成覆盖城市的绿色网络和城郊一体的绿化体系。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重视人工湿地的保护。建成区绿地率达38.2%、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4.8平方米。城市热岛效应得到了有效控制,热岛效应值为0.5度。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了85%。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自然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的保护,划定国家重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综合物种指数达到0.611,本地植物指数达到0.744。

(二)保护与治理并重,优化城市生活环境。

苏州,“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这些称号的取得,得益于《苏州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行动计划》等四大行动计划的实施,得益于苏州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共同推进。苏州优化产业结构和建设布局,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清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苏州市生态环境逐年改善。空气污染指数每年小于等于100的天数达320天,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

(三)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园林城市人居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苏州市城市道路、供电供气、供水排水、交通设施以及医疗卫生、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网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不断完善和优化,为市民创造了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完好率超过85%,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市管网水质年综合合格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6.5%,建成区道路广场用地透水面积比重达68.69%,主干道平均车速平峰期41.8km/hr。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促进了我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推动了城市和谐发展。

住建局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情况 篇4

为切实做好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根据环保部《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的通知》(环发[2007]195号)、《关于印发<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环发[2010]75号)、《**县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11-2015)》《**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我局按照职责分工进行了落实,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部署

围绕创建任务,进一步细化工作安排,狠抓落实,攻坚克难,为全力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我局成立了创建国家级生态县领导工作小组:

组长:周汉民(住建局局长)

副组长:甘益雄(住建局副局长)

成员:潘**浦(城建股股长)

刘宏(乡建股负责人)

张兴进(自来水公司经理)

包华(环卫所所长)

祝文忠(园林处主任)

二、任务推进情况1、2010-2012年,我局积极开展农村家园清洁、村容村貌整治(附件1)、市容市貌及环境卫生管理等各项专项活动(附件2),进一步加强城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附件3)。

2、2010-2012年,我县小城镇建设情况(附件4)。

3、2010-2012年,我县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为100%、100%、100%;城镇污水处理率分别为73.49%、81.45%、81.96%;城镇气化率分别为93.28%、91.59%、90.49%;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8.83平方米、9.15平方米、9.51平方米。

4、城区五一三路改造项目、城市雕像项目、方志敏广场改造项目作为城区改造建设、城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园广场建设参观示范点。

5、4个家园清洁、村容村貌整治参观示范点:石陂镇南岸村、莲塘镇下沙村、仙阳镇下洋村、永兴镇后洋村;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示范点简介(附件5)。

创建国家级生态街道工作总结 篇5

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环保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创建工作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生态××为主题,动员广大干群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努力把××街道建成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明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国家级生态街道。现将我街创建国家级生态街道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街情

××街道位于市中心城区,辖城区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居民?万户?万人,村民?户?人,下辖?个社区、?个行政村。是市政治、经济、商贸的中心,是文明创建、和谐发展的重要窗口。……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通过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街道工作以来,我街道经济社会得到了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街道完成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工业增加值**亿元,完成年计划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完成年计划的**%,共引进各类项目**个,其中工业项目共**个,引资额达**亿元。对照《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试行)》五项基本条件三大类15项指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地表水环境质量及空气环境质量均达到环境规划要求等,各项指标已完全达到国家级生态街道

考核指标要求,全面完成了创建工作各项目标任务。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1、加强组织领导促创建。街道注重发挥共建优势,凝聚辖区共建单位的力量,强化领导和基础保障,夯实国家级生态街道创建基础。一是落实主官主责抓。成立了××街道创建国家级生态街道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办主任任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各有关部门领导、各社区村主要负责人,统一协调、组织创建工作,并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督促、检查、协调、汇报等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成员单位配合抓,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实行分层责任制。党工委、办事处多次召开班子会,认真按照省、市、区环保部门关于开展国家级生态街道创建的文件精神,结合街道实际情况,对创建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印发制定《××街道关于成立创建国家级生态街道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街道关于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街道的通知》、《××街道环境保护规划》等文件,明确了各项指标实施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做到项项有指标、事事有人抓、层层有人管,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并将创建的目标任务进行整合细化,排出创建内容的“菜单”和创建时限的节点,确定创建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三是强化创建机制保障。我们积极发挥共建优势,将创建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认真对照创建标准的每一项技术指标,把任务层层分解到辖区共建单位、文明单位、街道各部门和各村居,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有检查,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创建工作制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建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创建单位联席会制度等,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辖区文明单位、共建单位、各社区村召

开会议,检查创建目标完成情况,认真总结争创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沟通协调解决创建中的重大问题,明确下个阶段工作计划和实现目标,确保创建责任单位和人员各执其职,各谋其责,形成了各线配合、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保证各项工作开展顺利。

2、致力经济建设促创建。在全力推进国家级生态街道创建工作中,多渠道筹措资金,突出抓好生态经济建设,为顺利推进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3、深化文明建设促创建。在主动融入全国文明城市、省级文明城区的创建工作中,我们积极探索××特色的生态建设路子。一是改造、提升街居基础设施。二是绿化、美化街居环境。三是长效、常态推进卫生管理。

4、突出专项整治促创建。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绿化美化环境,一手抓专项整治。一是突出畜禽专项整治工作。二是突出清洁能源推广工作。三是突出重点污染企业督促治理工作。

5、大力营造氛围促创建。保护良好的生态系统、创建优美的居住环境需要辖区全体居民共同努力和参与,街道至开展创建工作以来,高度重视提高辖区居民环保意识。通过正面引导,广泛宣传,树立“同心共创生态家园,携手共建和谐社会”、“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观念,增强创建工作的群众基础,努力提升街道的生态文明创建水平,使创建工作常抓不懈。一是突出公众宣传。街道先后投资10多万元,在辖区重要路段、醒目位臵设臵宣传牌,并依托街居网站、LED宣传栏、社区宣传栏、市民学校等平台,通过发放宣传单、出宣传栏、悬挂宣传横幅、写固定标语等形式,营造人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充

分发挥广播、有线电视、单位板报、画廊等宣传阵地,刊登环保国策,环保科普宣传资料。同时,街道还积极联动上级部门开展“九进社区”等活动,发动辖区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文明创建等宣传,不断增强广大群众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二是突出主题宣传。在中小学校开展“保护母亲河”、“关爱地球母亲”、“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等宣传实践活动,通过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让青少年掌握环保基础知识,并共同参与环保事业;依托 “魅力社区”、“好人建设”等载体平台,积极发动辖区志愿者、共建单位,精心组织“6.5”环境日宣传,开展了一系列主体鲜明的宣传教育活动。经过全街的不懈努力,群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社区、村容村貌日新月异,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突出节庆宣传。

三、下一阶段环保管理的主要措施

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街道以来,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上级要求,仍有不小差距。下一步,我们决心,认真对照创建标准,继续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继续强化领导,进一步提升街道环境生态水平。认真实施环境规划,并不断修正完善;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加大环境基础投入,不断优化城区面貌。

二是继续强化环境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环境意识。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干部和企业业主环保责任宣传教育,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环境渗透教育;加强对全社会的环保国策宣传,真正形成领导重视、企业负责、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是继续加强污染控制,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从源头控制,严

把建设项目审批关;抓污染治理,不断削减污染负荷;促清洁生产,大力推广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四是继续加强环境管理,进一步增强环保执法力度。勤于检查监督,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勇于碰硬,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方案 篇6

步云乡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25日

近年来,步云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开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在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以来,我乡从实际出发,创新工作思路,突破工作难点,认真按照国家级生态乡镇的标准和要求,以环境保护规划为先导,以环保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环境综合管理为中心,以环保宣传教育为抓手,全力推进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各项工作,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步云乡经济社会概况

步云乡位于上杭县东北部,东邻新罗区,西接连城县,地处武夷山脉南段与博平岭之间的玳瑁山的主体部分——国家A级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腹地。全乡总面积150.6公里,平均海拔920米,现有人口4300多人,辖10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距古田会议会址景区8公里,离上杭火车站21公里。气候得天独厚,年平均气温17.5℃,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亚热带季风

气候,素有“绿色氧吧、天然避暑山庄”美称。年日照1920小时左右,年降雨量1700-2200毫米,相对湿度70-90﹪,无霜期290天,各种资源丰富,有耕地面积7355亩,林地面积17.2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9万多亩,是全省十大毛竹基地之一,森林覆盖率达87.3%;盛产各种笋制品、纯天然香菇、红菇、高山云雾茶、野生灵芝、蜂蜜等土特产以及各种名贵中草药材;尚存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如南方红豆杉、长袍铁杉、华南虎、金钱豹,被誉为“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和“动植物基因库”。2008年初被列入古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推进实验区辐射乡镇,蛟潭村被列入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9年全乡社会总产值2.4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300万元,工业总产值1.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98元。

二、创优工作成效

2008年来,我乡党委、政府把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国家环保部有关文件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于2008年启动了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创建工作。我乡严格按照创建考核标准,精心组织、编制、实施了《步云乡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了《上杭县步云乡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步云集镇区景观规划》、《步云乡上福溪河道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图集》、《上杭县步云乡总体规划和乡驻地详细规划》等多项规划,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以全力打造“生态步

云、旅游步云、和谐步云”为突破口,加大投入和建设,完善了道路、绿化,实施了乡村风貌整治,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建设和谐步云打下了坚实基础。

1.生态农业取得新发展。通过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活动,全乡形成了“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形成了高山茶叶、蔬菜、毛竹等优势产业。“品云茗”铁观音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结球甘蓝、辣椒、花椰菜、大白菜、甜椒获无公害产品认证。

2.生态林业取得新成绩。三年来,全乡生态生态公益林3.2万亩,封山育林面积8.59万亩,实现基本消灭宜林荒山,森林覆盖率87.3%。

3.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突破。集镇建成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建成2.5亩氧化塘处理生活污水,集镇立面改造完成17户。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蛟潭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村。

4.生态旅游取得了新成绩。2009年,中国虎园、红豆杉生态园接待县内外游客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35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3036万元。

5.生态环境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

三、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将其列入全乡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成立了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副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管,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领导配合抓,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按照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项目的要求,提出了六大保障措施:一是人员力量保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并组织专门人员负责建设工作。二是资金保障。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项目建设的实施。三是机制保障。创新全乡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长效机制,确保环境建设取得长期实效和可持续发展。四是督查保障。加强环保监督和管理。五是科技保障。运用新的科技成果提升环境保护和建设水平。六是宣传保障。加强环保和生态建设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我们以乡人民政府文件形式制定下发了《步云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工作方案》,将此项工作列入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明确目标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对创建工作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确保创建工作深入扎实地开展。

(三)广泛宣传,深入动员

紧紧围绕“生态步云、旅游步云、和谐步云”的总体目标通过宣传车、标语、会议、宣传资料等多种宣传形式,增强了群众的环保意识、卫生意识、绿化意识和旅游意识,营造了人人为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出谋划策,为创建作贡献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各项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环境保护向纵深推进。

(四)调查研究,科学规划

在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过程中,我乡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纳入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严格按照国家环保部关于《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环发[2010]75号)的要求,编制了《上杭县步云乡环境规划》,该《规划》于2008年10月20日经上杭县环境保护局组织通过了专家评审,并报县政府批准实施。

(五)按照规划,实施建设

1.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投入资金20万元,建设绿带绿地面积7720平方米,交通干线绿化带、河道、沟渠绿地植树500株,提高了绿化覆盖率。

2.水环境治理工程。投入资金20万元,完成了麻林溪(上福段)1.5公里防洪堤建设;(2)投入资金5万元,全面清理麻林溪(上福段)河底淤泥;(3)投入资金30万元,完成农村住户卫生厕所改建986户。

3.大气环境治理。(1)加强对建设工地、道路清扫的监督管理,建设工地、道路清扫采取湿法作业,有效降低了扬尘污

染;(2)抓好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采取疏堵结合、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并举的办法,通过宣传发动群众,在农户中积极采取机械还田等多种措施,全乡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

4.固体废弃物治理。(1)投入资金50万元,建立了一支有30人的清洁队伍,配备保洁车,设立垃圾集中堆放池50个,封闭式垃圾箱10个,收集点3个。(2)形成长效机制,与村委签订卫生工作责任状,与各单位店面签订“门前三包”协议,制定了《卫生管理制度》及《环境卫生责任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3)投入45万元建设垃圾焚烧炉。

5.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集镇中心区面积1.2平方公里,电话装机量、有线电视入户率、生活燃气普及率均达到或接近国家标准。境内农村公路开通13条105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中心集镇形成“三纵三横”的路网格局,其中新建“一纵一横”共2.3公里道路工程建设。建有文化中心1个,小学1所,乡中心卫生院1所。

通过全乡上下的辛勤劳动,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2009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98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84元。集镇公共设施逐步完善,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城镇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达到国家卫生镇标准,地表水质量、空气质量,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森林覆盖率达87.3%,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67.9%,全乡从未发生过重大污染事

故和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城镇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管理有序,街道整洁,环境优美,无脏、乱、差现象。农村道路、沟渠建设规范整洁,环境优美,基本达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整洁”的要求。

四、今后努力方向

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方案 篇7

1.1建立领导小组 柳河县政府成立了柳河县国家级水稻标准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安春军担任,副组长由县农业局局长蒋敬山担任,发改局、财政局、工商局、技术监督局及各乡镇主管领导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在农业局下设办公室,蒋敬山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抽调6位专业人员为项目建设的工作人员。办公室负责项目建设的日常工作,设置了材料科、培训科和建设科。

1.2明确目标责任 制订了柳河县国家级水稻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确定了具体年度目标,明确了责任,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保障措施,并定期检查各项工作落实情况。

2.加強制度建设,规范监督管理

2.1落实生产记录管理制度 项目区各水稻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大户,都建立了生产记录,对生产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及使用、停用日期等都进行记载,并存档备案。

2.2建立安全监测管理制度 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每个生产季节对生产环境和产品进行一次检验检测,对农业生产资料批发、零售网点实行经常性监督检查。对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生产资料保管、产品质量及生产档案记录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2.3严格产地准出管理制度 对检测合格的产品开具质量合格证明,严格实行产地准出管理。水稻标准化示范区检测最低指标是按GB/T 5009.199~2003标准对产品进行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

2.4实施质量追溯管理制度 实行户籍式档案管理,建立了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及营销等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农产品标签管理制度。把水稻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进行了登记,便于检查检测与监督。

3.加强标准转化,实施岗位培训

3.1强化标准转化制定 建立了“有机、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水稻加工、包装、运输、储存操作技术规程”,统一了技术、产品、工艺等标准。集成统一印制了操作手册6万份,标准转化率达到了100%,入户率达到90%以上。

3.2强化标准培训 每年至少对全县农业技术人员、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员进行一次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3年累计培训5次,发放技术手册2040册;每年对圣水镇、姜家店乡和时家店乡3个核心示范区水稻种植户进行标准化技术培训2次,3年累计培训农户1.1万人次;对示范区水稻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粮大户等,进行全员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

4.强化示范区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1科学选择载体 示范区有禾兴米业、星泰米业2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蛙田、圣水绿色等4户市级龙头企业。6户省市级龙头企业所生产的大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2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面积2.41万亩,占示范区总面积的16%。

4.2合理确定示范规模 全县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15.1万亩,占全县水田面积的47%。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圣水镇、姜家店乡和时家店乡建立了3个集中连片的核心示范区,总面积4.6万亩,占全县示范面积的30%。

4.3完善生产记录 示范区水稻生产农户、企业和合作社,在生产过程中,准确、清晰、完整地记录了施肥和用药,对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品种、日期、方法、用量以及使用人等全部进行记录,并保存2年以上。

4.4严格产品检测 在3个核心示范区分别建立了产品质量检测室,购置了农药残留速测仪、分光光度计、显微镜、水分测定仪等检测设备,配有专职工作人员,对发现问题的产品及时进行处理。

5.农产品质量全面提升 标准化示范效果显著

5.1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提升 广大农民质量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县没有发生任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5.2标准化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 加强了体系建设,建立了以质量信息科、农产品质量监测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农药肥料管理站为主体的水稻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县技术人员包片,乡镇技术人员包村包户,每户都有具体人员负责水稻准化生产的指导。通过技术培训指导和生产实践,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标准化生产意识明显增强。

5.3品牌认证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是申报的“30万亩水稻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已顺利通过土壤和水源检测化验。二是全县范围内30万亩水稻所产大米,全部被国家工商局确认为“姜家店大米”地理标志产品。水稻标准化建设核心示范区全部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其中绿色水稻面积5.5万亩、有机认证面积0.3万亩。

5.4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在3年水稻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中,示范区平均每年产绿色优质水稻8万吨,产值20500多万元。3个核心示范区农民共增收4532万元,人均增收1030元。2011年,核心示范区农民纯收入达到7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年,比2007年增长30%。

(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供稿)

冯家坪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工作总结 篇8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村三委班子带领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强村为抓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为把我村建设成为繁荣富裕、文明安康的新农村而不懈努力,全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先后被省市县评为“生态村”、“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小康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一、基本概况

冯家坪村是冯家坪乡政府所在驻地村,距永坪小城镇开发区5公里,辖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328人295户,劳力385个,党员57名。全村总土地面积为21.9平方公里,有退耕面积4220.1亩,大棚80座,红枣1026亩,苹果853。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5724元。“永延线从该村通过,交通十分便利。村庄四面环山,沟壑纵横,川、山结合,以川台地为主,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5724元,群众安居乐业。该村属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旱涝相间,秋季温凉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7.8℃,极端最高气温37.1℃,极端最低气温-25.1℃。年平均降雨量483.4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50天。境内水源较为丰富,打了多口水井灌溉全村大棚,棚区内桥、涵、路、渠设施完备,确保冯家坪村农业生产旱能灌,涝能排。该村男女比例为104:100,全村农业户口占99%,2008年全村出生率为7‰,自然增长率为3‰。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制

义务教育已经落实。同时,在卫生、社保,广电、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二、具体做法

我村被列入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建设的行列,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对我村的关心和支持。为此,我们按照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发动,精心编制规划,全面组织实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达到了国家级生态村的创建标准。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领导,广泛宣传,不断形成生态村创建工作良好氛围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村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国家级生态村创建领导小组,并确定专人负责,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通过召开一系列党员、组长、村民代表会议、户主座谈会及组织党员外出参观等形式进行深入发动,利用宣传标语(牌)、文化示范户、会议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村民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村民的生态意识,统一全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组长、全体党员亲自动手,带头表率,农民群众积极配合、广泛参与,主动投工投劳,企业老板纷纷解囊,形成了全村上下,人人参与,扎扎实实开展生态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2)科学合理规划,确保创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我们根据全国生态村的具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两个规划:《冯家坪村生态村建设规划》。从本村实际出发,精心编制全村20008年—2010年的生态建设规划,明确创建主要任务和重要工程;《新农村建设规划》。我们对全村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规划,在原来的基础上把新村点调整为一个中心点三个辅助点,计划分步骤有序实施新村建设。

(3)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实施生态村建设

生态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要求高的系统工程,村党支部、村委会把此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全面开展生态村建设。

1、加大投入,全面实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1)通组达户道路全面硬化。村级道路根据村庄规划,做到合理布局,主次分明。全村主干道实现柏油化及通组达户道路已实现了砂石化。(2)河道疏通工程全面推进。我们根据本村的现状,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民饮用水条件得到改善,饮用水卫生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的要求,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

(3)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建有卫生服务站、村文化活动中心、农民休闲广场、健身设施等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2、综合治理,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1)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全面改善村庄环境。全村开展了路旁、河旁、村旁、农户房前屋后绿化,全村绿化覆盖率达91%。全面实施民居美化工程,295户村民中率先实施新型民居工程建设,新建房窑87孔,沼气池100

口,厕所2个,垃圾台4座,改造村庄道路10公里,极大地改善了村庄面貌。

(2)实施环境洁化工程建设,全面改善生态环境。①秸秆全面利用,塑料农膜回收率达到85%; ②通过治理“三废”,有效控制了工业污染量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了水、气达标排放;

③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通过推广生态型农业技术和农药的控制使用,较好地控制了农业污染。

④对全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共投入资金14.42万元,全村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垃圾桶10只,垃圾收集房2座,落实保洁员2名,常年清运,日产日清,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认真实施改厕工作,新建公厕2座,消除露天粪坑32只,户户改造成双翁漏斗式厕所,卫生改厕率达到100%。同时,建立健全了村庄环境卫生、道路长效保洁管理机制,切实加强村庄环境的长效管理工作。

⑤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村辖区内主要河道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和土环境质量已达到本地环境规划要求。

⑥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器、煤气用具、太阳能迅速进入百姓家庭,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91%。

⑦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以户为单位修建了渠式生活污水处理,全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9%。

3、更新观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1)发挥优势、体现特色、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针对我村养殖、种植业较为发达,由此带来农业面源污染压

力较大的现状。为此,在生态村的规划建设中,我们提出养殖业向园区集中,种植业向大户靠拢,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充分结合本村蔬菜香瓜种植、羊子饲养多、优势明显的产业特色,围绕“发挥优势、体现特色、做好结合、改善生态”的目标,全力打造生态农业特色村,果园853亩,生猪繁育基地一个,全村有猪存栏3280多只,有大棚80座。通过组织引导、政策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和棚栽业,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推动了产业发展,并为农民增收寻找新的路子,真正做到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四者有机结合,使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化特色村。

(2)加大技改投入,推进生态工业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技改投入,推动产业升级,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科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和产品。同时,推行清洁生产,注重污染物集中处理,实现水、气达标排放。

4、结合创建活动,开展生态文化建设。

全村建有图书室,配有远程教育网络等,作为以学习文化、科技、娱乐为主的村民活动场所;在村部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内部设施规范完善,并建有室外休闲健身活动场地,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示范户、宣传栏等文化阵地作用,结合新村文化建设,通过设立固定的标语、标牌、文艺演出、放映电影等各种形式,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全体村民的生态意识。

三、主要成效

(1)强化产业开发,实现农民稳步增收。按照乡上 “川道发展棚栽业,沟道村发展畜牧枣果业”思路,我村在广泛

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在全村大力发展棚栽业和红枣产业,作为农民致富的主要产业,为了发展好这两项产业,村上制定了《冯家坪村五年发展规划》。对此,全村上下形成共识,先后建大棚80座,新栽红枣1026亩。该村统筹发展棚栽业、红枣业、养殖业,力争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民居建设,改变群众居住环境。按照全县新型民居建设的总体要求,该村自2008年以来,共完成民居建设112户。在村容村貌整治上,对每个庄头进行整体规划,针对公共部位,统一实施帮畔护坡、道路硬化、边沟水渠等,并对以前民居破损部位进行维修,真正实现净化、美化、靓化的效果。三是在实施村庄绿化上,在历年春秋绿化的基础上,全面完成村庄道路、庄前屋后、河道两岸的绿化工作,真正实现“林在村中、村在林中”的绿化美化目标。

四、几点体会

一是村域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水、电、路、通讯等全部普及,长期以来制约村民生产生活的行路难、饮水难、照明难问题得到了解决;二是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村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于主导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较前明显提高;三是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群众的观念逐步改善,村民对公共设施的爱护程度明显加强,自觉意识明显改变。

五、今后努力方向

通过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生态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观,村民的生产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对照创建生态村建设标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我们将以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考核验收为动力,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全面推进生态村建设。

(一)进一步巩固生态村建设成果,要坚持领导小组不散,工作力度不松,做到经常研究、经常布置、经常检查,并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各个方面的责任制。

(二)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切实提高村民素质。利用村宣传阵地和一切宣传工具,加强宣传力度,开展各种培训,增强村民意识,更新村民观念,转变村民习惯,让广大村民自觉遵守村民守则和公约,形成讲道德、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生态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我们千方百计巩固和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深化生态建设内涵,延伸生态建设内容,加大配套投入,给全村人民一个水清、天蓝、环境优美的生产、生活环

二O一一年八月三日

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方案 篇9

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总结

石埠经济发展区党工委高度重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于2005年抢先突破发展的历史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壮大镇域经济,以农村城镇化为目标,牢固树立“生态立镇、生态建镇、生态兴镇”思维观念,大力培育生态产业,弘扬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经济快速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争创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近年来,我们石埠经济发展区紧紧围绕实现小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为目标,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活动为总抓手,大力推进生态乡镇建设走出一条抓环境促发展,保护环境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新局面,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已达到了省级生态乡镇的标准。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格局 我们高度重视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将其列入党工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工作目标,做到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责任落实“三个到位”,并定期研究、定期督促、定期检查、定期整改,保证了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检查、指导 1

和协调全镇的创建工作,建立起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全议,听取创建工作专题汇报,集中研究部署创建工作,组织专项检查治理,制定了创建工作方案,做到“六有”:有组织、有计划、有制度、有方案、有检查、有总结,真正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推动了创建工作的整体开展。二是宣传发动到位,充分利用过街横幅、宣传栏、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加大创建的宣传力度,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环境意识和创建热情,使大家充分认识到省级生态村的重要意义,自觉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三是责任落实到位。对照参考标准,将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责任体系。通过严格落实责任,极大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形成了通力合作、合力创建的浓厚氛围。

二、强力宣传,全民参与

环境保护和省级生态乡镇创建离不开全镇人民的自觉参与和积极配合。开展创建工作以来,我镇把强化宣传,激发全民创建热情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一环来抓,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持续开展环保宣传,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干部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为创建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先后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创建工作动员大会,统一了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利用有线电视、宣传栏、标语等宣传阵地,广

泛宣传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对推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的重大意义。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和环境道德教育,在学校开设环境保护课,采取“小手牵大手”,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人积极行动,个个自觉参与创建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创建工作初见成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通过开展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活动,促进了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镇容貌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成为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现代化新农村。环境的改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进入村内,道路整洁,空气清新,随处可见鲜花绿荫,使人如置身花园之中的感觉,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创建生态乡镇所带来的实惠,同时也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环境质量的改善,提升了城镇档次,随着环境质量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到我镇创业,居住。一批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先后落户我镇各经济小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经济的快速发展。2010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镇”、“省级文明镇”、“省级卫生镇”和“潍坊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昌邑市文明镇”等多项荣誉。

我镇开展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以来,经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生态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全镇人民真正过上了住整洁房、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享受优美环境的幸福生活。群众也由开始的不理解不配合到后来的“作壁上观”到现在的积极参与、主动投入。

我们决心以创建活动为依托,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石埠经济发展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我最喜欢小草作文下一篇:第七届网页设计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