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科---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输血科---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共9篇)

输血科---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篇1

1.在医院院长领导下,全面负责输血科(血库)的行政

管理及业务技术工作。

2.制定长远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做到有

检查,有总结,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输血工作情况。

3.督促各级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临床输血的需求。大力提倡成分输血,提高临床输血治疗水平和指导临床输血的水平。

4.负责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技术考核。负责安排进修

生和实习生的临床教学。

5.制定科研计划,检查进度,总结经验,学习和引进新

技术、新设备,加快实现输血技术和设备现代化的步伐。

6.认真做好管理工作,大胆探索,勇于改革,不断提高

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经常与各临床科室保持联系,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8.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它各项工作任务。

平矿总医院主管技师职责

1.在主任的领导下,参与医、教、研各项日常工作。

2.协助主任督促各级人员严格遵守各种技术操作规程,防止差错事故。

3.负责经常检查血液质量,做好血液贮备工作。

4.指导和参与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血液出入库登

记和发血工作,解决业务上的疑难问题。

5.根据“输血质量管理制度”具体负责室内质控工作。

6.主动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反应情况和输血感染相关

疾病,并做好记录。

7.负责进修生、实习生的教学工作。

8.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输血技术动态,创造条件开展新的技术项目,提高业务水平。

9.负责做好各种资料的记录、统计和总结工作。

10.参加本科值班。

平矿总医院检验技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管技师指导下,参与本科医、教、研各项日常工作。

2.参与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血液保存、血

液出入库登记和发血工作。

3.参与指导和培训进修生、实习生工作。

4.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参加科研工作,开展新业

务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5.负责药品、器材的申领和管理。

6.负责做好本科各项登记统计工作。

7.参加本科值班。

平矿总医院检验科技士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上级技师指导下担任科内各种

日常工作。

2.负责血液出入库登记、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

验和发血工作。严格执行三查三对制度,严防差错事故。

3.负责贮血冰箱的保养和管理、血液贮存和血液

质量检查。

4.定期负责贮血冰箱的清洁工作,定期鉴定超净

工作台无菌情况(细菌培养)。

5.负责科内各项目登记统计工作。

6.参加本科值班。

平矿总医院工作人员职责

1.在主管技师和技师的指导下,按照各项要求,按质按量完成科内试验用具的清洁消毒工作。

2.负责本科人员工作衣服及值班用被服的出洗及

领取。

3.负责本科室内外环境卫生清洁工作。

输血科---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篇2

1 临床输血科管理工作重要措施

1.1 完善输血科管理制度:

完善输血科管理制度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借鉴其他医院的有效管理制度, 再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医院输血工作发展的规章制度。相关管理制度包括交班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双签名制度等[1]。工作人员进行交接班前一定要将手上的工作做好才能进行交接, 以免出现程序错误。建立有效的岗位责任制度, 采取责任奖惩制度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在进行输血工作时, 血库中血液的存取必须要实施双名制, 不可由单方面做决定, 以确保输血的质量与安全。随着人们法律意识不断加深, 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不断发生, 因此, 医院输血科管理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等相关规定, 必须完善输血相关文书及检测程序, 避免因输血带来医疗纠纷, 依法管理是对患者及医护人员自身保护的需要[2]。输血科还要建立完善的文件管理系统, 做好输血信息的记录工作, 便于保存与查找。

1.2 加强输血质量与安全管理:

输血安全的有效保障是输血科工作的重要任务, 而质量管理是输血科的立身之本, 是输血安全管理的前提。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应当充分发挥临床输血委员会的重要作用, 使其重视有关医院临床输血的各项管理工作。加强输血管理工作中的质量管理是输血科管理工作的重点, 所以必须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临床用血工作流程》、《临床成分输血考核办法》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 强调输血管理委员会在输血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3]。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质量监督及考核制度, 对医师及相关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监督与考核, 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及合理性, 还要严格控制成分血的比例, 保证输血的合理性。输血质量管理必须在规章制度的指导与制约作用下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 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并增强其岗位责任感, 以确保输血工作的质量管理。通过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先进技术及人才在输血工作中的作用, 提高医院输血科管理的有效性。1.3加大人才与技术投入:输血安全是输血管理的重点内容, 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是输血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因此必须加强输血前的检查工作。由于输血科成立的时间较短, 相关体制也不够完善, 所采用的输血技术也较为传统, 而且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高。要提高输血工作的安全有效性, 改变输血科管理现状, 必须加大先进的技术及高素质人才的投入。微注凝胶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医院输血科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基础, 所以加强输血技术投入对输血科输血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 为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障[4]。同时还要定期对输血科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职业责任感。在进行培训时应注重其基础知识及专业操作技术的培养, 实现输血工作的高效性。输血科内部质量管理应当建立质量管理小组, 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的标准, 充分发挥质量管理小组的监督作用。只有做到奖罚分明, 才能充分发挥质量管理制度对临床安全用血的保障作用。

1.4 保证良好的环境:

由于血液及其制品具有很强的特殊性, 要求其必须保存在相当清洁的环境中。输血科应该按照卫生部感染要求将其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及清洁区。医院应高度重视各科室的清洁工作, 重点对输血科中的配血室、储血室、发血室及实验室等与输血相关的科室进行定期消毒, 重点在技术规范要求下对输血科专用的冰箱进行定期消毒与养护, 每周消毒并清洁一次血库冰箱, 并使其保持在恒温状态。临床用血输注完毕后, 必须将废血袋送回输血科, 并将其放入输血科的冰箱中, 至少保存一天, 然后按照感染的要求进行统一处理。在输血科管理工作中, 应该将输血质量安全管理放在首位, 良好的空间环境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前提, 对工作质量有保障作用。

1.5 加强信息化管理:

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化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提高输血科管理信息化程度是实现管理工作高效性的重点, 这就要求建立一个专门的输血科管理系统, 既信息网络平台, 在输血科管理系统中再设置血库信息管理系统。输血科管理系统主要负责血液资源的管理, 血液信息系统包括血型检查登记、血型检查报告、抗体筛选检验报告、血液入库、血液储存、血液供应及其他输血科管理方面内容[5]。输血科管理系统能及时为输血科工作人员提供准确有效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手段, 确保血液的质量满足各科室的需求, 从而保证患者用血安全。输血科系统及血库信息系统作为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 血库信息系统能有效地促进输血科管理工作的进行, 可以随时提供血液信息, 还能通过对患者配血资料及用血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整理, 形成信息资料档案, 确保患者用血安全。血液管理与医院之间的内部联网能减少医院的工作量, 还能有效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信息化的管理是输血科管理的发展方向, 同时也是输血科面临的一个挑战, 由于输血科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技术普遍较低, 所以在操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不利于发挥血库信息系统及输血科管理系统的作用, 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操作能力是发挥信息化管理系统作用的前提, 可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培训, 确保其操作技术满足要求。

2 总结

输血科作为一个新型的学科, 管理工作的责任重大。输血科管理工作需要全体输血科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通过完善输血科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管理、加大人才与技术投入、保证良好的环境及加强信息化管理等措施以实现输血科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输血管理工作必须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重视输血管理工作中的质量与安全管理, 通过加大技术与人才的投入及信息化管理提高输血管理的效率。加强输血科管理对医院的现代化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是确保人们输血及用血安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马云龙, 张淑敏.关于加强输血科管理与临床输血纠纷的防范[J].吉林医学, 2012, 16 (9) :136-137.

[2]玛依拉.浅谈加强输血科建设及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13 (3) :317-318.

[3]魏荣旋, 罗斌, 杨光武.遵义地区县级医院输血科建设构想与管理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6) :241-242.

[4]彭芳, 孙明仙.内江市部分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及输血科 (血库) 现状调查[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11 (9) :175-176.

输血科---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篇3

【关键词】输血;管理;疗效评估;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44-01

困擾输血界的问题主要是血制品的持续短缺,为满足临床正常用血,除了加大无偿献血的招募以外,合理的应用现有的血液资源,将有限的、宝贵的血液用在急需的患者身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临床用血涉及科室和环节较多,又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滥用血制品和给血错误依然存在。各级医院输血科的建设,加强输血科规范管理,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对宝贵的血液资源进行全程控制,我院输血科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对临床输血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有效输血的评价上进行了一些尝试行的运作,现将一些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探讨。

一、对临床医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培训相关输血知识

输血科既是临床用血的执行科室也是临床用血的监督科室。现在我们不仅仅是测测血型、做做交叉、发发血的检验科血库,我们还肩负着指导临床合理用血的职责。血液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它的使用适应症非常有限,然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广泛存在滥用的情况[1]。输血工作犹如“双刃剑”,力求“趋其利,避其害”,输血科应该定期对临床提出的问题,例如血液质量、成分血适应范围、不良反应的确认和处理、新血液制品的使用情况等进行收集,提交到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并找到较适宜的解决方案,至少每年进行一全院用血科室医生培训,若有条件可以邀请当地临床采供血机构相关人员进行临床成分血使用范围的培训。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解决临床医生的困惑,提高全院临床用血理论的整体水平,为合理有效的临床输血工作提供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加强了输血科与临床科室的联系。

二、严格把握输血指针,积极与临床用血科室沟通,合理选择血液制品输注

临床医生对合理用血、安全用血重视不够,对输血适应证掌握不严格,“人情血”、“安慰血”过多,自体输血很少,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而且增加了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机会[2]。如何有针对性的掌握输血适应症,将临床输血分为内科输血和外科输血两大类,特别是对内科慢性失血的处理,内科慢性贫血患者的贫血是缓慢发生的,多数患者已通过代偿能够耐受血红蛋白(Hb)的降低,慢性贫血不存在血容量不足的问题,有输血指针者只能输红细胞。无需输全血,因为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浓度降低或已丧失功能。Hb及红细胞比容(HCT)的高低不是决定是否需要输血指标,而最好的指标是临床症状无明显症状者暂不输血,慢性贫血患者针对病因治疗比输血更重要。输血科医师同时要起到指导临床外科医师合理用血的作用,对每例拟输血患者,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对出血量<800 ml,不必输血。对需要输血的患者麻醉科需向输血科提供出血量,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含量及血小板数量、凝血系列指标等,将其基本参数列入到整体输血方案中。出血量在800~1500ml输注红细胞即可,出血量1500~2000ml, 增加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出血量>2000ml再增加冷沉淀。出血首先考虑的是怎么利用血液成份去止血,有止血功能的血液成份有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3]。

三、输注血液制品后疗效的评估

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对血液输注疗效进行评价。对于输注红细胞得患者在24小时内对其进行输血疗效进行评估,使用相应的计算公式(期望血红蛋白值=输注红细胞单位数*每单位红细胞血红蛋白总量/血容量-输注前血红蛋白值)计算出期望血红蛋白值,与输注后实际测量血红蛋白值之间的比较、评价;对于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输注后1小时或12小时对其PPR进行评价:PPR=(输注后血小板数-输注前血小板数)*血容量/(输入血小板总数*2/3)[4]。对所有的疗效评估进行记录,对符合输血目的达到输血效果的输血过程进行关闭,对疗效欠佳的输血与临床医生联系共同查找原因,努力做到每一次输血合理有效。但由于个体差异,医生对输血指针的把握差异导致临床输血疗效评估工作开展较为困难。

四、通过血液信息管理系统与电子文档对一次输注全过程进行管理

让信息化全程参与临床输血管理,对信息查询、数据统计又快又准,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工作行为,促进了输血行业健康持续发展[5]。一套系统、完善、规范和准确的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将为临床输血管理提供安全可靠的保证。对每一份临床用血的全过程进行控制,满足规范的用血流程:从临床用血申请、临床用血指针评估、临床输血全程控制、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临床用血疗效评估等。通过临床输血管理系统完成输血各环节的记录,月底对其总结分析,对临床输血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从而持续改进临床输血工作。

输血是治疗疾病、抢救生命的一种有效手段,抢救和防止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输血事业日益发展和输血实践技术不断更新,传统输血观念、意识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临床输血已由输全血发展到输成分血,由原来单纯支持治疗到安全、合理、科有效。输血科的作用已不再是传统的仓储(收血、放)功能,还担负指导临床科学规范、合理用血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2000.18.

[2]刘志军,谭东云,饶荣.基层医院血浆不合理输注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2011,31(11):518-519.

[3]王彦.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评估方法:踝肱压指数[J].重庆医学,2004,12(2):125-127.

[4]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5.

输血科工作制度(下载) 篇4

目录:

1、输血科工作制度

2、贮血制度

3、配血制度

4、发血制度

5、输血科查对制度

6、检验记录核对制度

7、血液质量检查制度

8、输血后感染的追踪处理和登记报告制度

9、输血不良反应信息登记及反馈制度

10、交接班工作制度

11、输血后血袋回收登记制度

12、输血前病人血液标本采集、送检的接收登记制度

13、输血质量控制制度

14、输血科消毒隔离制度

1、输血科工作制度

⑪ 严格执行《献血法》、《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供血和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同时掌握国内外输血工作发展动态,学习和吸收国内外新技术,开展输血治疗和输血新技术的推广。

⑫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做好医院感染和输血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⑬完成输血科的各项日常工作,保证设备、用品正常运转和使用,把好各项技术质量关,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⑭遵守医院劳动纪律,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重要事项,口头和书面同时交班;接班人未到、未交接班,当班人不得离岗。

⑮服从工作安排(包括排班表、二线或临时调配以及当班人员的紧急需要),调班应以保证安全输血为前提,不得连续疲劳工作。

⑯工作认真、仔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准确及时配血、发血,完成当日各项工作。

⑰每天坚持作好各项记录。

⑱每个月召开一次工作总结会(包括朝会传达、业务总结、科内事务说明、讨论、质控汇报等内容),有重要事情、紧急事情时临时召集开会,要求全体人员到场。

2、贮血制度

⑪贮血室应经常保持整洁,非输血科人员末经允许不得入内。

⑫贮血室每天定期消毒2小时,每月做一次空气培养,达到医院内空气Ⅱ类标准。⑬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⑭按O、A、B、AB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⑮贮血冰箱必须有温度自动报警装置。贮血冰箱内温度应保持在2—6℃,定时观察作好记录。每天记录四次。当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记录和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报告给设备科检查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

⑯凡血液在贮存中出现凝块、溶血、包装破损、血浆出现黄疸均不能发出,并做好记录备查。

⑰贮存期间禁止开启血袋,已开的血液和血浆应立即输用。已输用过的剩余血液或血浆禁止输用。

⑱严禁不合格的血液入、出库。血液出库后一律不得退回。

⑲每日交接班时,必须做好库存血液清点记录,以及当日血液入库数目。当日已用血液必须完全出库,入出库账目清楚。

3、配血制度

⑪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粒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患者,应进行ABO血型交叉配血试验。冰冻血浆、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冷沉淀等应ABO血型同型输注。

⑫用于配血的标本必须是三天内,无溶血、长菌、变质的标本。

⑬配血前严格核对标本标签与输血申请单上的病人姓名、住院号、科室、床号,完全一致后方可配血。

⑭首次鉴定血型必须进行ABO血型系统正反定型及Rh(D)鉴定。

⑮配血时必须高度集中精力,不得相互交谈,必须严格遵守交叉配血操作规程。⑯配血必须采用可检出不完全抗体的交叉配血法,不得单独使用盐水玻片法配血。⑰配血时必须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确无误时,才可进行交叉配血。⑱配血有疑问时应采取复查标本、不完全抗体筛查、询问临床资料等相应措施,不可放过任何疑点,必要时应向上级医师报告,或送相关部门作进一步检测。

⑲配血完毕应立即记录血袋号,填写配血结果并签名,并在计算机中录入配血报告,同时再一次核对所有资料。

⑳急诊标本必须注明接收具体时间(年、月、日、时)并及时处理,记录配血时间。⑴疑难标本(如配血不合、正反定型不符、亚型、产生免疫性抗体、冷凝集、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必须及时、主动向临床说明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遵医嘱作进一步处理,并将疑难标本的情况登记于《特殊病例记录》;对于疑难复杂血型检测、交叉配血及特殊试验,本室不能完成的,要及时联系成都市血液中心血型室或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血型室协助完成。

⑵实习生、进修生不得独立出配血报告。

4、发血制度

⑪配血相合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领血。家属和非医护人员领血一律不能发给。发血时,输血科工作人员与领血人员必须共同核对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血型、住院号:供血者姓名、血型、贮血号、采血日期、血液有效期、血量、交叉配结果和血液外观。质量合格、血袋无破损、无渗漏、标签完整、清楚。经双方签名并记录发血时间后,将血发出。

⑫发血人必须为输血科工作人员,实习生、进修生不能独立发血。

⑬接血人必须核对配血报告单与血袋的血袋号、血型、血品种、血量、献血员姓名无误,血袋外观无异常。

⑭发血人必须在《血液出库登记本》上清楚记录病人姓名、住院号、科室、床号、血型、血袋号、血品种、血量等内容,签名后才可打印报告,发出血液。

⑮除特殊情况需要鲜血外,发血应按采血日期的先后发出。⑯紧急发血(未配血)后必须立即鉴定血型和交叉配血,并将结果电告医生,通知临床科室派人取回报告单;如结果有异常要立即通知临床停止输血。

⑰血液一经发出,不得再退回。

⑱血液发出后,立即将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管保存于2~8℃冰箱7天。凡输血后需要再配血者,应重新抽取血样做交叉配血试验,不能用输血前的血样管。

⑲有输血反应需如实填写输血反应记录单,及时送回输血科并做好登记报告记录及追踪调查处理。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并及时向血站反馈。

5、输血科查对制度

⑪输血科接收配血标本和配血时必须进行七查:指查输血申请单上病人姓名,科室,住院号,床号,血型,输血种类,取血科室。查病人血样标本上的内容与申请单内容是否相符,必须准确无误才能接收和配血。

⑫临床科室输血时必须进行七对:指对献血员姓名,血型,血号,血液种类,血量,采血日期,有效期。查输血科提供的配血报告单内容是否与血袋上内容相符,必须准确无误才能输注。

⑬输血科人员对血液入库、出库要严格按照血液质量检查制度认真查对,不符合标准的血液严禁入库或出库。

⑭交接班时必须查对当天的血液入库、出库、收支账目必须清楚,准确无差错。

6、检验记录核对制度

⑪临床输血前必须做九项检查。临床用血输血前监测主要以乙肝、丙肝、爱滋、梅毒四项作统计。并每月做临床用血月报表上报资阳市卫生局。

⑫急诊用血,输血前的检验报告单末出来时,由当班人员登记用血时间,随后核对检测项目并登记在输血科输血前检测登记本上。并进一步核对和督促临床用血科室必须作输血前的必查项目。

⑬择期手术、常规输血病人必须在输血前作检测,并在输血申请单上填写上检测结果。输血科在配血时要核对检验记录是否一致。如有漏查必须马上反馈给临床用血科室,并作相应补救措施。并上报医务科备查处理。如属输血科人员没认真作核对而造成漏查,输血科按科室考核制度直接处罚当事人。

⑭输血前作好用血标本的核对工作,如用血申请单、病员姓名、性别、床号、血型、住院号、科别、用血日期、所需血液成分项目,如有不符,请重抽标本。

⑮如遇特殊血型、心外科及儿科病员需输近期血液提前作好备血。

7、血液质量检查制度

血液入库检查内容 ⑪血站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

⑫献血员姓名(或条形码)、ABO血型、RH(D)血型。⑬血液品种。⑭采血日期和时间。⑮有效期及时间。⑯血液编号(或条型码)。⑰储存条件。

输血科收到验收合格的血液后,应认真做好入库登记。登记内容应用献血员姓名、血型、血量、采血日期、血袋编码、购血日期和时间等内容。

血液出库检查内容: ①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②血袋有破损、漏血: ③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④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⑤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精大颗粒;

⑥末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楚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⑧红细胞层呈紫红色。⑨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⑩血桨肉眼黄疸或脂血较重、有气泡、重度乳糜、纤维蛋白折出时。11禁止接受不合格的血液入库。禁止不合格的血液出库。○输血科人员对血液入库、出库严格按照血液质量检查制度执行,不符合标准的血液严禁入库或出库。

8、输血后感染的追踪处理和登记报告制度

出现输血后感染疾病,应及时如实反馈给供血单位。积极配合临床科室及时处理出现的输血问题。并做好登记报告记录及追踪调查处理。

⑪预防血液传播疾病,严格进行血液检验,加强血液质量控制。⑫对血液严格管理,提供无偿献血。

⑬采集血液时应严格操作规程,所用器具应严格消毒。⑭防止外伤时接触污染血液。

⑮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由于输血及血液制品有传播肝炎的危险性,故决定对病人是否输血应权衡利弊。

⑯提倡自体输血和成分输血,并尽量减少输血和做到合理输血。

9、输血不良反应信息登记及反馈制度

⑪输血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应由临床医师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在24小时内送回输血科保存。⑫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如下:

①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②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输血科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⑬如怀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性输血反应,在积极治疗和抢救的同时做好以下核对检查: ①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合实验记录。

②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的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的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实验。

③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④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血浆游离血红旦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做进一步鉴定。

⑤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⑥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⑦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⑭出现输血反应后,及时如实反馈给供血单位。积极配合临床科室及时处理出现的输血问题。并做好登记报告记录及追踪调查处理。

⑮输血科主任定期到临床科室了解输血的各项情况,了解有无输血感染疾病的病例,并每月上报医务科,做好每月用血统计,填写每月用血月报表上报资阳市卫生局。

10、交接班工作制度

⑪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坚持值班制度,必须保证24小时有值班人员,不能脱岗,串岗。由于失职而造成的纠纷或差错,值班者应承担责任,要严肃处理。

⑫值班人员要急病人所急,及时、快速、准确地进行检验并报告结果。抢救病人标本应优先检验。

⑬当班者应在做好检验工作的同时,做好值班室的清洁卫生工作和安全保卫工作。⑭交接班必须面对面交接,接班人员到后,作好交接班手续,交班人员才能离开。当班者要做好值班记录并签名。重要问题应详细记录,并向科主任汇报。交接班内容,必须保证当天的血液入库、出库、收支账目清楚,保证当天的水电、仪器维护及安全防护,并作好原始记录。

⑮夜间门窗关闭检查,防火、防盗,执行各室间的预防消毒工作。

⑯ 贮血冰箱和低温冰箱如遇报警及时检查原因,有问题马上通知设备科解决,并作好原始记录。

⑰科主任要检查值班工作,查看值班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1、输血后血袋回收登记制度

⑪输血完毕后,要求在当天由临床医护人员将血袋送回输血科保存。并如项在《输血后血袋回收登记本》上登记签名。

⑫输血科在接收本上签名。并要求输血后血袋装入黄色袋中放入存放配血标本冰箱中保存24小时后作无公害化处理。

⑬输血科当班人员负责清查当天放发临床用血的血袋数量,如临床没有如数送回,请与临床联系,要求及时送回。

⑭输血后的标本由输血科保存一周。

12、输血前病人血液标本采集、送检的接收登记制度

⑪全科人员要十分重视输血送检标本,正确采集、验收、保存、检测,避免错采、错收、污染、丢失,否则,应追究当事人责任。

⑫配血标本的采集必须严格按照检验项目的要求,包括容器、采取时间、标本类型、抗凝剂选择、采集量、送检及保存方式等。

⑬接收标本严格实行核对制度,包括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病床号、标本类型、容器、标识、检验目的等,所送标本必须与检验项目相符。不合要求必须退回重送。在核对输血标本的同时,应查对临床医生填写的输血申请单是否正确,完整,规范,如有不符要求者,应予退回,要求在纠正以后,再予接收。

⑭急诊输血标本要开绿灯,及时配血、核对、出报告。

⑮检测后的各种标本,受血者和献血员配血标本需放冰箱保存一周,以便备查。

13、输血质量控制制度

⑪认真执行《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接受各级输血管理委员会的专业技术指导和监督。

⑫严格执行用血登记制度和用血报批制度,不使用无血站名称和许可证标记的血站以及非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供应的血液。

⑬认真执行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的决定,执行输血技术规范,指导临床全血或成分血的合理应用,保证输血安全。

⑭执行好全血或成分血的贮存与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供血单位。

⑮输血前必须执行输血前九项检查,并核对报告每月上报医院预防感染科、医务部。⑯输血出现不良反应时,祥细记录和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及时调查处理,反馈给供血单位。

⑰严禁不合格的血液入、出库。⑱血液出库后一律不得退回。

⑲全血、成分血血样和受血者血样标本,放专用标本冰箱保存至输血后七天。⑳做好试剂质控工作,确保检验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14、输血科消毒隔离制度

⑪布局合理,设清洁区(血液储存、发放处)、半清洁区(办公区)和污染区(血液检验和处置室)。

⑫临床用血管理应严格执行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⑬工作人员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必须洗手或消毒手。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刺伤,应立即处理,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

⑭储血冰箱应每周清洁消毒一次,每月对冰箱内壁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菌和霉菌。

⑮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每天操作前后及时对工作台面、桌面用1:100“84”消毒液擦拭消毒,有污染时随时消毒。室内地面每天湿式拖地三次,有污染时用1:100“84”消毒液擦拭消毒。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消毒。

⑯玻片、滴管、试管等用后立即放入2:100“84”消毒液中浸泡2小时后,在清洗晾干备用。

2016年度输血科工作计划 篇5

为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风险,化解医疗危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务科将一如既往的在院领导班子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医疗工作发展全局,扎实的做好各项医疗工作,不断将各项医疗工作推向深入。经医务科全体讨论,制定2016年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医疗质量

1、完善各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实施、考核及改进措施。(1)重新调整医疗质量管理模式,成立以病区主任为负责人的质量管理小组,修订完善各种医疗质量与安全制度、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并建立配套的质控制度,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和质量指标。定期对临床科室进行考核,做出评价,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并监督落实。

(2)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即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病历书写规范管理制度、会诊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护理分级制度、死亡讨论制度、交接班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同时规范落实转院转诊制度、医疗责任追究制度,使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有章可循,服务过程程序化、标准化。

2、坚持文书质控各项举措,提升医疗内涵质量病历质量管理。加强环节质量的监控,定期或不定期到临床科室抽查病历质量,抽

查门诊病历及各种申请单的填写,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对病历中查房、病例讨论、医嘱病情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控。注重提高终末病历质量,每月进行一次病历展评,对抽查的终末病例进行点评,不断提高病历质量。

二、医疗安全管理

医疗安全是医疗管理的重点。医疗安全工作长抓不懈,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各司其职,层层把关,切实做好医疗安全工作。

1、继续抓好医疗安全教育及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依法规范行医。

2、加强医疗安全防范,从控制医疗缺陷入手,有此给医院带来重大影响的医疗纠纷或医疗不良事件,要进行责任追究,着重吸取经验教训。

3、从控制医疗缺陷入手,强化疑难、医源性损伤、特殊、危重、严重并发症、纠纷病人等的随时报告制度。

4、定期召开医疗安全会议,学习全区医疗安全事件及医疗纠纷的处理情况,总结经验。

三、人员培训及继续教育

1、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继续加强业务学习管理,并进行考核实际学习情况。积极派人参加区级组织的各种培训及讲座活动,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及医疗质量。每个月组织业务学习,由各个相关科室轮流。

2、继续强化“三基”培训,严格执行诊疗操作规范,加强考试考核内容,以“三基”为基础,加强医务人应知应会知识培训和考

核。同时加强对《抗生素使用原则》、《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处方管理办法》及《医疗核心制度》的学习。对“三基”内容基本技能操作要求全院人员都能够掌握。

3、根据目前医务人员现状,尽可能的选送医师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对外出学习返院医师增加科室考核环节,写出学习体会,在科室内组织医务人员听取学习汇报(汇报时间不少于1小时),涉及多学科时,可在院内举办讲座。

四、临床科室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内科、儿科、感染科、康复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1)加强环节医疗质量监控与管理,强化核心制度落实,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2)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加强护理管理。

(3)规范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落实医院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4)加强重点病种质量监控管理。

2、骨科、外科、妇产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实行手术资格准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及高风险技术人员“授权”制。

(2)加强围手术期质量控制。重点是术前讨论、手术适应症、风险评估、术前查对、操作规范、术后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医患沟通制度的落实。术前:诊断、手术适应症明确,术式选择合理,患者准备充分,与患者及时沟通并签署手术和麻醉同意书,输 血同意书等,手术前查对无误。术中:手术操作规范,输血规范,意外处理措施果断、合理,术式改变等及时告知家属或委托人。术后:观察及时、严密,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妥善处理。

(3)严格执行卫生部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指南。

(4)麻醉工作程序规范,术前麻醉准备充分,麻醉意外处理及时,实施规范的麻醉复苏全程观察。

3、门诊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加强医疗文书书写及质量监控。

(2)制定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及处理预案,落实各种预案与措施。

(3)开展多种形式的门诊诊疗服务,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4、急诊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加强急诊质量全程监控,落实首诊负责制,保障急危重患者优先收住入院,得到及时救治,保持绿色通道畅通。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科间配合密切,保障患者医疗服务连贯性。

(2)保障急救设备、药品处于备用状态。

(3)急诊医护人员急救技术操作熟练,对急诊医护人员不定期进行急救技术考核。每年组织1次急救技能培训,进行2次急救演练。

(4)急诊抢救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及时、完整。

五、医技科室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按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临床检验项目满足临床需要,并能覆盖我院各临床科室所诊治的病种。

(2)医学影像质量管理。检查影像科室对各种影像制度及规范的落实情况,抽查影像诊断报告书,审查其规范性及准确性。参加放射疑难病例分析。检查放射科工作人员及受检者的防护措施,进行放射安全事件应急演练。

六、进一步强化临床路径管理。(1)要求科室必须认真执行临床路径:科室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等相关人员任成员;组织临床医疗人员进行临床路径方案培训,了解临床路径工作意义,积极配合路径工作开展;定期组织对本科室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并及时修订相关病种临床路径;医务科制定临床路径登记表,要求各临床科室认真填写,每月上交临床路径登记表,并详细分析;(2)定期了解医、药、护、患与医疗管理部门反馈意见;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做好医患沟通;按临床路径要求提供医疗、护理服务;提供咨询服务,对患者进行诊疗相关宣教;患者入院时进行相关宣教,并进行临床路径管理相关介绍。(3)推进医院检查结果互认工作。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同城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利用远程医疗手段为基层医疗机构和就诊患者提供检查检验服务。

(4)加强实施“危急值报告”制度。定期抽查医技、临床科室“危急值报告”落实情况。篇二:2016年输血分会年度计划 2016年柳州市临床输血分会工作计划 2015年已经过去,分会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总结经验,使分会的工作更加完善,让更多的医疗单位和输血工作者参与进来。

一、根据2015年开展学术活动一些经验,拟定2016年分会学术活动方案。由于我们柳州市大多数医疗单位输血科(或血库)并没有从检验科独立出来,所以为了避免和检验分会的学术活动时间起冲突,特制定如下计划:

模式。

三、争取加大力度宣传,普及,让更多输血工作者参与其中。

四、年底召开一次输血分会年会,总结一年的工作,商讨下年度的各方面工

作计划。以上,是输血分会在2016年的工作计划和设想,可能还有待完善,希望医学会领导能给予工作上的指导、帮助和支持。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输血分会的积极作用,逐渐形成柳州输血界学术交流的有力平台。

临床输血分会 2016-1-5篇三:2013年输血科工作计划(5)2013年输血科工作计划 2012年输血科在医院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创建“三甲”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确保了我院2012年的临床用血。2013年度,输血科将一如既往,按照医院管理年活动及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要求,不断深入“三甲”创建工作,严抓科室内部管理,贯彻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血液质量管理,积极开展成分输血和自身输血,有效控制经血液传播疾病,不断提高我院输血技术水平,确保我院临床输血工作的顺利完成,以下是输血科2013年的工作计划:

一、推广成分用血及输血新技术

计划在上半年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临床用血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临床合理用血知识教育培训,使输血科和临床医务人员对输血相关知识知晓率100%。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项操作规程

依据输血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一步建立健全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项操作规程,健全室内质控,参加省部级室间质量评价,提高临床输血质量,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三、加强血液质量管理、确保临床用血和安全

将保证临床用血和安全作为首要问题和任务来抓,制定合理的用血计划,合理贮备临床用血,计划申请购置一台小型贮血冰箱以提高临床用血应急保障能力,确保临床输血充足、安全。

四、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

1、对照部颁标准输血科技术人员不足,计划2013年申请引进医学检验专业的大学生2人。

2、鼓励科内本科人员在读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的学习。鼓励科室人员积极撰写论文。

3、科主任按规定参加省级或部级组织的有关培训,其他人员根据科室工作需要,安排参加相关学术活动或专业学习班。篇四:骨科2016年度科室工作计划 2016年度科室工作计划

在医院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院区各功能科室和临床科室的大力支持及配合下,2015年围绕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及创新手术方案、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床位周转等工作全面深入展开,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严格管理,围绕2016年综合管理目标,本着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抓好医学继续教育,提高综合管理指标,使我科医疗工作再上新台阶,2016年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坚决贯彻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责任,保障各项工作制度的有效落实

根据科室现行工作模式,继续完善科室各级人员的各班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及绩效考核标准,认真履行。在科室实行科主任—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轮换管理体系,层层把关,切实保障医院制度、职责及流程的准确落实,提高医疗质量,密切医患关系,保障医疗安全。

(2)按照医院要求,认真履行综合目标管理的具体内容,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管理,严格执行,加强过程管理和环节控制,顺利完成各项工作指标。

二、强化自身学习,加强自身管理能力,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科室顺利发展(1)在李志刚科主任的带领及指导下,沿着2015年学习模式的改革,继续做好每周一查房后的业务学习,由科室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轮流进行,主任、副主任详加指导,并进行科室疑难病例讨论,把握病情,制定手术方案,讨论手术流程。

(2)本着“以病人为中心,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服务思想,在工作中对待病人态度和蔼、作风端正、接诊病人细心、诊疗病人耐心,且对病人多解释,多安慰,多理解,多温暖,多帮助,提升科室服务质量,密切医患关系,促进医疗质量。

(3)科室成立质控小组,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方案和定期效果评价制度,使科室三级查房、会诊、疑难病例讨论等各项工作得到落实,使各项医疗质量得以充分保证。

(4)教育医护人员明确岗位责任制的重要意义,健全科室各项规章制度,不定期检查各项医疗情况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情况。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并疗建立医疗缺陷防范措施,实行医疗缺陷责任追究制,教育医务人员将医疗安全放在首位。(5)加强医疗文书的管理,使医疗文书标准化、规范化、明细化。定期抽查,对不足之处晨会及时反馈,在电子病历的开展下,做好时效性、准确性、及时性的书写质量,确保病历的完整性。

三、强化自身学习,提升专业水平,做好继续教育

(1)随着老龄社会的深入,骨质疏松也逐渐成为困扰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脊柱病人相对较多的情况下,继续做好骨质疏松骨病的治疗,建立随访档案,为科研资料做好收集工作。(2)为了提高医疗质量,计划2016年继续派科室1~2名骨干人员到北京、石家庄等著名医院进修学习,重点进修脊柱、关节、创伤。

(3)根据科室现有人员的结构层次实行分层次培训,住院医师要结合本职岗位,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参与科研立项,能解决较复杂的疑难病症;主治医师要紧密结合自己的专业,通过自学、脱产学习、医院培训自觉严格的补充,增长本专业技术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副主任及主任医师要严把质量关,引导低年资技术人员的全面发展,想方设法提高专业团对的业务素质。

(5)认真对待医院培训中心组织的各种培训,尤其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培养高级的骨科后备人才,继续鼓励科室医护人员踊跃投稿,尤其是一年一度的骨科coa大会,踊跃发言,不断充实自身视野,提高自身专业水平。(6)重视科研培训,加大科研力量,灌输科研意识,继续做好科研立项的申报及论文的撰写,使骨科走在医院的前列,为科室和个人赢得荣誉。

四、严格教学管理

(1)教学人员构成:2015年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科目前科室医师共有8名,其中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2名。

(2)结合科室小组构成及职称情况,成立教学小组及总带教,科主任亲自把关,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教学任务。

(3)加强对教学实施过程的量化监控,充分调动带教人员的积极性,有计划地加强带教师资培养;将教学工作纳入质控范畴,确保教学质量。

五、以身作则,抓好医疗安全管理

(1)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医疗安全教育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依法规范行医,严格执行人员准入及技术准入,定期举办医疗纠纷防范及处理讲座、培训、考试。(2)加强医疗安全防范,从控制医疗缺陷入手,严格执行《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处理及责任追究制度》,从其它医院发生的医疗事故及纠纷中总结经验,不断进取。

(3)从控制医疗缺陷入手,强化疑难、医源性损伤、特殊、危重、严重并发症、存在纠纷隐患的病人随时上报科主任。

(4)科室定期召开医疗安全会议,通报科室存在的安全隐患,总结经验,杜绝医疗纠纷及事故的发生。

六、工作设想

1、开展脊柱微创、椎间孔镜的治疗及研究;

2、成立骨科康复中心,培养骨科专业康复锻炼师及伤口换药师;

3、继续派科室骨干人员到北京、石家庄、保定等著名医院进修学习;

4、探讨骨质疏松治疗的实效方法,做好综合管理,创新骨质疏松锻炼,做好患者的诊治及随访,为科研打下基础;

5、创建无痛病房,做到无痛管理,营造良好就医氛围。

在辛勤的工作中,我们走过了2015年,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给病人送去了光明,带来了生活上的福音,同时2015年对骨科全体医护人员来说,更大的是喜悦,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顺利完成了2015年综合目标,希望在2016年,我们骨科在做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管理下,提升科教研能力,强化“三基”培训,继续超额圆满完成各项综合目标管理任务。

望都县医院骨科 2015年12月28日篇五:2013年输血科工作计划 2013年输血科工作计划 2012年输血科在医院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创建“三甲”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确保了我院2012年的临床用血。2013年度,输血科将一如既往,按照医院管理年活动及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要求,不断深入“三甲”创建工作,严抓科室内部管理,贯彻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血液质量管理,积极开展成分输血和自身输血,有效控制经血液传播疾病,不断提高我院输血技术水平,确保我院临床输血工作的顺利完成,以下是输血科2013年的工作计划:

一、推广成分用血及输血新技术

计划在上半年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临床用血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临床合理用血知识教育培训,使输血科和临床医务人员对输血相关知识知晓率100%。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项操作规程

依据输血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一步建立健全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项操作规程,健全室内质控,参加省部级室间质量评价,提高临床输血质量,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三、加强血液质量管理、确保临床用血和安全

将保证临床用血和安全作为首要问题和任务来抓,制定合理的用血计划,合理贮备临床用血,计划申请购置一台小型贮血冰箱以提高临床用血应急保障能力,确保临床输血充足、安全。

四、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

1、对照部颁标准输血科技术人员不足,计划2013年申请引进医学检验专业的大学生2人。

2、鼓励科内本科人员在读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的学习。鼓励科室人员积极撰写论文。

输血科---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篇6

关键词:输血,质量管理,输血安全

输血是现代医疗中重要的抢救、治疗手段和措施, 近些年来临床用血量不断的增加, 加强临床输血管理已迫在眉睫。安全输血是有效而无害的输血, 符合技术法律法规规范的合理输血, 有效达到治疗效果, 而且各环节员工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才能为临床用血提供保障。医疗机构输血科在临床输血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面临的压力与风险也较大, 应引起主管部门与医疗机构的足够重视。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出安全输血保证策略包括建立运行国家输血服务体系并实施输血管理体系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QMS) 。输血管理是输血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国际标准ISO9000-2000融入医疗机构输血科质量管理构建临床输血安全管理体系, 使输血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可提升临床输血服务质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卫生部 (现卫计委) 《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本院输血科将法律法规的内容与IS09000-2000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科学整合, 持续改进, 确保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有效。本院2004年输血科正式成立以来, 全院临床供血未发生因血液质量导致的医疗纠纷和医疗安全事故。以下对本院加强输血质量管理的建设和执行进行阐述。

1 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

质量管理体系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一个组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实现这些质量目标的体系。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包括该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组织结构和资源管理运行的全过程和持续改进的过程[1]。在以分管院长为首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 质量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及医疗、护理和输血科 (血库) 人员共同参与,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要求, 确定统一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建立完善适合本单位的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 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2,3,4]。输血是临床上救治患者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为了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2012年《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输血科必须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体系的建立来推动临床合理用血, 确保输血不良事件和输血医疗纠纷的发生。

1.1 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建立

编制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保证输血安全。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 覆盖到供血者和受血者输血申请及输血前血液检测前、中、后整个过程, 对储血、配血、发血全过程进行控制。确保了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极大提高了供血库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其中《质量手册》是纲领性文件, 规定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程序间相互关系, 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准则, 属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主体文件。程序文件是承接《质量手册》、引出作业文件的作用。作业文件是供血库工作人员开展某项具体操作、试验操作步骤的文件, 是员工的操作指南。包括各类实验标准操作规程 (如SOP文件) 、关键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离心机、热合机、融浆机等) 和供血库相关规章制度 (如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临床输血管理制度等) 。记录文件是记载实验室活动状态和过程的文件, 属于证据性和追溯性文件。也是质量记录文件, 是指与质量活动有关的记录, 如《输血记录单》、《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本及分析登记本》、《废弃物 (液) 处理登记本》。实验室日常工作的详细记录文件还包括《血清学实验室室内室间质量控制登记本》、《交叉配血登记本》等。质量手册由质量负责人编写, 上报主管院长批准, 另外文件资料由相关负责人编写, 但最终由质量负责人统一审核后发放。文件资料可根据其性质、内容进行分类存档, 文件室温存放, 做到防火防潮, 有专人负责保管资料室钥匙。已经归档的文件内容严禁修改。

1.2 管理机构的设置

根据卫生部 (现卫计委)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要求, 本院成立了以医疗副院长为主任委员、医务处、输血科和医院相关管理、临床、输血、麻醉、护理、检验等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贯彻临床用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制订本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负责本院临床用血的管理和技术指导, 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评估确定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和流程;定期监测、分析和评估临床用血情况, 开展临床用血质量评价工作, 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分析临床用血不良事件, 提出处理和改进措施;医院把临床输血安全列入全面医疗质量管理考核内容由医务科和院输血管理委员会成立了考核小组, 针对临床科室成分输血率、输血申请单、输血同意书等各项记录填写的完整情况进行考核, 并评价临床各科输血适应证情况, 每周对临床科室和输血科进行考核或随机抽查, 发现差错限期整改并追踪整改效果。

1.3 人力资源管理

输血科工作人员均具备中等以上医学学历及初级以上检验卫生技术职称。按照医院床位数和医院年用血量来决定人员配置;并成立了送血队, 均有执业资格的护士承担。为实现对检验前各个环节质量的有效控制, 根据《岗位管理制度》、《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培训考核制度》对参与各个环节的人员 (医生、护士、检验技师人员) 进行理论和技能培训, 经过专门考核并获得相应资质才能从事相关操作, 所有证书、考核结果和工作人员签名均存档。制订年度培训计划, 每个人都要清晰地知道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要有熟练掌握临床输血相关知识来提高沟通、交流、服务于临床的能力, 明确自己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的检测, 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1.4 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管理

建立完善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每件设备应有唯一性标签、标记, 应记录影响检验性能的每件设备, 包括设备的制造商名称、型号、序列号或其它唯一识别、接收时的状态等。对仪器设备的考察、购买、使用、保养等进行规范化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 商品试剂日益增多, 不同厂家、产品之间, 同一厂家的不同批号之间都存在着灵敏度高低之差异。因此, 要严把试剂质量关, 选购正规厂家生产的试剂和质控血清, 每一批试剂查对厂址、许可证号、生产批号、失效日期、保存温度及规格, 使用前做好室内质控对比, 一定要使用配套的试剂和校准品。按照试剂要求分类进行冷藏、冷冻、常温保存有效保证试剂的质量。

1.5 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QC) 和室间质评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EQA) 是QMS构建的重要环节, 作者参加卫生部 (现卫计委) 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EQA, 在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每日实验前应进行IQC。EQA建立在IQC之上, 又以服务于IQC为目的, 是独立的经授权实验室监控本地区各实验室IQC的实效性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回顾性了解实验室结果的准确性, 评估实验室的检测能力。IQC是输血实验室不可缺少的常规内容, 是质量保证的基本要求之一。IQC是说明一次实验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依据, 尤其是弱阳性质控品最为重要, 可间接反应检测试剂的灵敏度, 防止弱阳性漏检, 真实反映了试剂质量和实验室检测水平[5]。建立输血相容性室内质控SOP, 能够使室内质控的开展、实施、失控处理、失控原因等具有详细记录。

1.6 网络信息化管理

加强输血实验室信息系统数据或信息的完整性。临床用血量大, 出入库频繁, 管理工作繁琐, 通过与血站建立PASS联网系统对医院用血调配给予了强大的支持, 系统自动同步数据, 保证了医院数据的及时性、有效性、完整性。保证了血站能够及时获取医院库存用血情况, 制定相应用血调配。输血实验室通过建立实验室信息系统 (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 并与医院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实现对接, 实现整个管理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输血科信息系统的建立可全面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数据可靠性, 对血液成分能过进行有效的追溯、溯源。为防止系统意外瘫痪和数据丢失破坏, 实验室建立《网络信息管理制度》, 对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并对员工进行授权管理, 防止未授权的人员进入系统对数据的调取、修改、破坏实验室信息。保证血液出入库及相关信息的可用性、机密性、完整性、可控性。

1.7 实验室环境管理

输血科是储血、配血、发血的核心场所, 因此对实验室环境的要求比较严格。制定和实施《输血科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做好生物安全防护, 防止工作人员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根据生物安全要求输血科配、发血室按二级实验室标准建设, 防止交叉污染确保生物安全。出入污染区更换专用的衣服和拖鞋, 必要时戴口罩、帽子和手套。非输血科工作人员严禁出入实验室;室内保持安静、整洁、有序, 操作台面整洁, 地面清洁防滑。要求每天记录实验室温度和湿度, 对操作台和储血室紫外线消毒1 h, 用500 mg/L有效氯擦拭桌面和地面, 每周对储血冰箱用500 mg/L有效氯擦拭, 每月对实验室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院内感染环境学监测等。要求达到《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标准, 既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 (90 mm) 的细菌菌落数<8 cfu/10 min或<200 cfu/m3[3]。实验室内禁止吸烟、吃零食、喝水和存放食物。废弃物应消毒处理, 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严格分开, 专人收集后集中到指定地点焚烧。

1.8 临床输血过程及环节的质量控制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 配合从临床输血的申请到受血者样本的采集送检;从配血、发血到临床输血、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馈;从推行成份用血到加强临床合理、科学用血;从监督落实有关输血法律法规的实施, 到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 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临床医护人员的配合与协作。因此, 临床科室与输血科人员之间良好的沟通和相互配合, 是确保临床安全用血的重要保证。

2 输血科的质量审核和持续改进

2.1 质量审核是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检查质量控制工作的完整性和核实质量体系的有效性。依据法律法规和用血管理制度, 本院建立由输血科、医务科组成的审核小组, 对人员资质、试剂仪器设备、实验室环境及各种记录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 查找问题, 及时纠正,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稳步运行、持续发展。

2.2 质量持续改进覆盖临床输血服务各个环节, 通过差错处理对每一次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都会对输血质量管理带来正面效应。定期对全部质量体系运行文件进行系统评审, 识别任何潜在的不符合项来源, 及时发现、纠正差错, 制定有力措施和实施全面有效的持续改进, 预防未来差错的发生。

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通过上述管理机制及各环节的严格质量管理, 不断改进输血服务质量, 建立并实施科学规范的安全输注标准和监控体系, 真正实现临床血液安全输注质量改进的PDCA循环[6]。本院输血科严格执行卫生部 (现卫计委) 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 并结合IS09000:2000的要求进行了血液质量质控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主动深入临床科室, 密切配合临床需要, 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开展新的实验项目和技术革新, 加强输血科质量管理的深度与广度, 实行全面质量控制;加强内部管理信息化、程序化、规范化, 强化临床输血管理, 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郭曼海.加强输血管理保证用血安全.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11) :1807-1808.

[2]蒋亮, 钟凤朝, 魏子辉, 等.基层医院输血科工作现状及改进.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 (19) :3758-3761.

[3]苗桂芬.加强医院血库管理, 提高输血安全.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9) :208.

[4]许丽影.基本提高输血质量的输血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5) :278-279.

[5]刘延, 周菁, 孙玮.试论输血科质量体系的建立.北京医学, 2005, 27 (4) :229-232.

输血科---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篇7

[关键词] 输血实验室;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9-0117-01

随着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输血科由以往简单意义上的“血库” ,转变为涉及多个学科、多功能的综合性科室。输血科建设,不只单纯地局限于原有旧的管理方式,而是全方位地建立输血管理体系,纳入整个临床医疗质量的大框架下来进行管理的模式。如何利用现代的循证医学,推动输血医学的持续发展,笔者针对目前输血实验室ISO15189全面质量管理体系(QMS)的构建与实施进行探讨。

1 建立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与必要性

1.1 公民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

因输血导致的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通过实验室QMS建立起准确的、完善的检验结果程序和原始记录,控制所有关键岗位和环节,可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1.2 对献血者的传染性标志物严格筛检

采供血机构的严格筛检使经血液传播病毒的感染率明显下降,但病毒基因型的变异,窗口期的长短不同,仍存在输血后感染病毒的风险。通过QMS的建立,使实验室的检测过程条理化,降低了实验室的技术性风险。

2 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标准和依据

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ISO15189(2007《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简称ISO15189)、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简称ISO/IEC17025)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修正案(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 88,简称CLIA 88)[1];ISO15189是针对实验室的专用标准,除了具备ISO17025的所有优点外,其专业性更强,并根据医学实验特点弱化了ISO17025中测量的不确定度、测量、溯源性等要求[2]。按ISO15189的理念进行构建,依据ISO15189标准的同时还必须遵照国家法律法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规范性文件相结合进行受控管理,建立全面完善输血质量管理体系。

3 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架构和要素

QMS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明确的组织结构,规定各级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实验室管理层应负责QMS的策划、实施,输血医学实验室ISO15189的认可从领导层到全员认识、体系策划、都有严格的评审,策划贯穿于整个体系的建立工程中,ISO15189 QMS强调实验室的质量和技术。体系包括组织与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合同的评审等管理要素和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设备及检验前、中、后程序等技术要素。

4 ISO15189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实施

4.1 QMS文件控制和贯标培训

制定形成文件并维护程序,对体系运行的依据性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进行受控:通过质量监控来保证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

4.2 实验室环境和设施、设备

输血实验室应每日监测并记录温度和湿度,配、发血室按二级实验室标准建设,对操作台和储血室每日紫外线消毒1 h,冰箱、桌地面每日用500 mg/L有效氯擦拭,每月进行院内感染学监测。设备应有制造商、型号。对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进行规范性的管理;应对试剂的采购、批号、效期、批检报告严格控制。

4.3 输血检验前、中、后程序

①ISO15189把医学检验全过程分为三个程序。在输血科检验前程序是血样的采集、运送和接收,血样采集是血样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护士抽取,由专人送至输血科进行接收登记,收到输血申请单和血样时应核对患者信息,血样的采集、交接、保存、处理是受控文件的一部分;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EQA,建立输血相容性室内质控SOP[3]。②输血科根据库存情况和临床用血申请向血站订血,如库存无法满足临床,应与申请医生联系,必要时及时与血站保持联系。③交叉配血相合后,由医护人员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共同核对签字后发出.,检验后过程结果的临床咨询和反馈,输血反应记录程序等。对IQC的失控处理、失控原因等有详细的记录。

4.4 输血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输血实验室应保证输血信息系统(LIS)数据/信息的完整性,输血科通过计算机同步联网后进行血液的入库、出库及掌握血液库存情况,血站同时可了解输血科的血液库存[4];ISO15189要求要有完整的计算机程序手册,能进行数据的检索与存储,对系统的安全性充分保护。

4.5 内部审核、管理评审与持续改进

QMS的运行需要管理层的重视,成立由院领导、科主任等组成的输血管理委员会,组成考核小组,定期对采供血工作或临床输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反馈输血信息,针对成分输血率、输血申请单、同意书等记录填写的完整情况,不合理用血、输血实验室室内质控等进行考核,并追踪评价整改效果[5]。

5 小结

ISO15189认可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全面细致的工作,使输血管理程序化、规范化,ISO15189不是最终的管理体系,只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实验室认可QMS 后并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 张印则,章昊,孟庆宝,等. 临床输血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其解决方案[J]. 中国输血杂志,2008,2(3):214-215.

[2] 王海宝,庄远,王德清. 输血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2):14-16.

[3] 汪传喜,刘相福. 建立血液监测体系提高输血安全[J]. 现代医院,2006,6(7):128-130.

[4] 罗水仙. 血液科输血过程中的零缺陷管理[J]. 现代医院,2011,11(7):107.

[5] 郭春江. 转变输血观念规避输血风险[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8(4):143-144.

输血科2017年工作总结 篇8

1.在院长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严格控制杜绝经输血引起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严格把握监控试剂质量关,血液入库关、血液出库关,保证血库设备的正常运行。

2、今年九月我科启用了输血管理系统,符合二级甲等医院评审要求有输血管理系统、有电子留存档案。希望通过和信息科沟通,逐步完善输血管理系统。

3、我院按二级甲等医院要求需储备血液,但考虑医院实际用血量,按每种血型最低储存量。

4、我科现在没有融浆机,2017年上半年报请医院购买,现医院已购买一台融浆机。

5、今年我院用血100﹪为成分用血。这样既节约了血液资源,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输血引起的副反应。今年输血不良反应患者共2例,较往年有所下降。临床医生掌握输血适应症相关规定,临床输血适应症明显提高,达到规范要求。

6、今年我室开展了血型和不规则抗体的室内质量控制,大家通过质控操作能够熟悉输血检验技术操作规程。

输血科---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篇9

在各级院领导和科主任的领导下,在各个兄弟科室的帮助下,上半年具体做了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分述如下:

一、在一楼一线窗口新开了一个抽血窗口,血库人员轮流值班抽血服务,极大的缓解了早上排队的时间,基本达到了随到随抽,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二、参加了卫生部输血室间质量评价,是我院第一次参加全国质量评价,上半年五种项目25个批号的质控,全部为100分,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为三级医院评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输血安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完善、制定、撰写了输血科规章制度100余项,完善了各种记录。为三级医院评审和应对上级医院检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积极分担了检验科查体任务,减轻了检验查体负担,结束了血库不查体的历史,在无人员增长的情况下,血库全体人员作出了牺牲和奉献。

五、引进了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和高级血液储存专用冰箱。达到了山东省医院输血科基本标准(2011年版)。为临床应急准备了硬件。

六、外请专家对我院医护人员进行了输血进展和合理安全用血知识的培训。购买笔记本电脑和幻灯投影仪,对我科人员进行图文并茂的培训,使科室人员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有了提高。

七、成立了输血质量管理小组,做好了试剂质控、仪器质控和过程质控,制定了中长期(5年)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八、做好了用血计划,对每个输血反应进行了调查并详细记录。全省细胞学、凝血、血流变质控均为优秀。调整了新物价。对我科开展的新项目、新仪器在院报上进行了连续报道宣传。

九、作为门诊党支部组织委员,组织了党支部各项活动,评选了先进,积极发展优秀职工入党,计算并收取了2011年上半年党费。

十、迎接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各种检查。虽然查出许多不足,主要是人员和房屋不足。

十一、本获淄博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全市临床输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聘为山东省医院协会临床检验分会委员和淄博市输血专业委员。

输血科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下半年的任务依然艰巨,主要有以下工作打算:

一、继续对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和山东省医院输血科基本标准(2011年版),认真查找不足,积极准备,努力提高,持续改进,缩小与大型三级医院的差距,不给医院拖后腿。

二、规范和简化输血流程,让患者少跑腿,不跑腿。简化结帐程序。

三、开展储血式自身输血。

四、进一步更新操作规程。

五、开输血管理委员会会议,征求临床意见,以改进血库工作,加强输血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改变输血管理委员会形同虚设的现状。

上一篇:大学生5分钟演讲稿青春下一篇:课程内容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