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概念术语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际贸易概念术语(精选8篇)

国际贸易概念术语 篇1

发布日期:2010-09-07 09:03 共38人浏览[大] [中] [小]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对外贸易值和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

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General Trade)

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二)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口,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卖买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卖买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

(一)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

有形贸易是“无形贸易”的对称,指商品的进出口贸易。由于商口是可以看得见的有形实物,故商品的进出口被称为有形进出口,即有形贸易。国际贸易中的有形商品种类繁多,为便于统计,联合国秘书处于1950年起草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分别在1960年和1974年进行了修订。在1974年的修订本里,把国际贸易商品共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这10类商品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饮料及烟类(1);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3);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机械及运输设备(7);杂项制品(8);没有分类的基他商品(9)。在国际贸易中,一般把0到4类商品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商品称为制成品。

(二)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

无形贸易是“有形贸易”的对称,指劳务或其他非实物商品的进出口而发生的收入与支出。主要包括:(1)和商品进出口有关的一切从属费用的收支,如运输费、保险费、商品加工费、装卸费等;(2)和商品进出口无关的其他收支,如国际旅游费用、外交人员费用、侨民汇款、使用专利特许权的费用、国外投资汇回的股息和红利、公司或个人在国外服务的收支等。以上各项中的收入,称为“无形出口”;以上各项中的支出,称为“无形进口”。

国际贸易概念术语 篇2

托盘广泛应用于生产、运输、仓储和流通等领域,是物流运作过程中重要的装卸、储存、运输集装单元器具。使用托盘有许多优越性,可以方便地使用叉车作业;简化流通环节,加速产品流通;保证产品运输安全等。托盘与叉车配套使用,形成了有效的装卸系统,使装卸机械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使长期以来运输过程中的装卸瓶颈得以解决和改善,托盘的出现有效地促进了整个物流过程水平的提高,对现代物流的形成及对物流系统的建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正因为托盘在物流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所以,准确界定什么是托盘在物流行业非常重要。

托盘这个词汇早在我国宋代就已出现,一般是指盛碗碟之盘子,多为长方形,木制或金属制。《水浒传》第二回:“酒保听了,便下楼去,少时,一托盘把上楼来。”;生活中鸡蛋运输储存销售中所用的纸质器具我们也称之为托盘;百度文库中是这样定义托盘的:按一定规格形成的单层或双层平板载货工具。虽然关于托盘概念的描述非常多,但是准确度都不高。为了规范,2006年修订的《物流术语》对托盘的概念做了统一的规定,描述如下:用于集装、堆放、搬运和运输的放置作为单元负荷的货物和制品的水平平台装置。无庸置疑,《物流术语》是物流行业的标准,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笔者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物流技术装备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一直一来都在思考和研究《物流术语》中关于托盘的概念描述是否准确。我认为《物流术语》中关于托盘概念的描述基本准确,但是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让我们首先来看看物流中常用的托盘。

物流中常用托盘按照构造的不同,主要有平托盘、柱式托盘、箱式托盘、轮式托盘和专用托盘等五大类。

1 平托盘

我们一般所说的托盘,主要是指平托盘,平托盘是使用量最大的托盘,属于通用型托盘。其中木制平托盘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托盘。各种平托盘如图1所示。平托盘还可以进一步分类:(1)平托盘按台面分类。按承托货物台面分成单面型、单面使用型和双面使用型、翼型四种。(2)平托盘按叉车叉入方式分类。按叉车叉入方式平托盘分为单向叉入型、双向叉入型、四向叉入型三种。(3)平托盘按制造材料分类。按照制造材料的不同,平托盘可分为木制平托盘、钢制平托盘、塑料制平托盘和高密度合成板平托盘等。

2 柱式托盘

柱式托盘基本结构是托盘的4个角有钢制立柱,柱子上端可用横梁连结,形成框架型。分为固定式和可卸式两种,其柱式托盘的主要作用,一是利用立柱支撑重量物,往高叠放;二是可防止托盘上放置的货物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发生塌垛现象,柱式托盘如图2所示。

3 箱式托盘

箱式托盘是四面有侧板的托盘,有的箱体上有顶板,有的没有顶板。箱板有固定式、折叠式、可卸下式三种。四周栏板有板式、栅式和网式,因此,四周栏板为栅栏式的箱式托盘也称笼式托盘或仓库笼。箱式托盘防护能力强,可防止塌垛和货损;可装载异型不能稳定堆码的货物,应用范围广。箱式托盘如图3所示。

4 轮式托盘

轮式托盘的基本结构是在柱式托盘、箱式托盘的下部装有小型轮子,这种托盘不但具有一般柱式托盘和箱式托盘的优点,而且还可利用轮子做小距离移动,可以不需要搬运机具实现搬运。可利用轮子做滚上滚下的装卸,有利于装于车内、船内后,移动其位置,所以轮式托盘有很强的搬运性。轮式托盘如图4所示。

5 专用托盘

由于托盘作业效率高、安全稳定,尤其在一些要求快速作业的场合,突出利用托盘的重要性,所以各国纷纷研制了多种多样的专用托盘。这里仅举一个油桶专用托盘例子:油桶专用托盘是专门存放、装运标准油桶的异型平托盘。有波形沟槽或侧板,以稳定油桶,防止滚落。油桶专用托盘见图5。

以上是目前我国物流中所采用的托盘。笔者认为,《物流术语》对托盘概念描述基本上是准确的,准确之处主要在于以下两点:(1)说明运用托盘的目的是为了集装、堆放和运输的方便。托盘是使静态货物转变为动态货物的媒介物,放在地面上失去灵活性的货物,一经装上托盘便立即获得了活动性,成为灵活的流动货物,因为装在托盘上的货物,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可以转入运动的准备状态中。因此装卸搬运很方便。另外搬运作业的重大原则就是作业量最少原则。即当货物移动时尽量减少“二次搬运”和“临时停放”,使搬运次数尽可能减少。为了提高运输效率我们当然希望尽可能地减少转载作业。但是,运输中意外的途中换装作业是很多的。例如,铁路作业时,线路上的运输是一次完成的,但是其前后的作业则最少需要6到8次。假如这6到8次换装作业时每次都要将货物一件一件地转移,则全程的装卸作业很繁重。如果货物在始发地装上托盘之后,不管途中有怎样复杂的货物储运作业过程,都不改变托盘上货物的原状,直达终点!可见使用托盘,运输、堆放、储存都很便捷且经济效益良好。不仅在铁路方面,在汽车运输和船舶运输方面,实行托盘直达运输,或者由各种运输方式组成联合直达运输,对运输行业和利用运输的物资单位,都能得到很好的运输经济效果。(2)说明了运用托盘显著特征是把一定数量的货物和制品组合作为单元负荷。在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中,有许多种类的小件杂散货物,不能像冰箱、机床、构件等产品一样进行单件处理,总是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组合,使用托盘,可以将许多杂散货物组合成一定的单元负荷,即托盘货体,组合后这就使这样可使中、小件散杂货以一定的规模进入市场和流通领域,形成了规模优势。使用托盘有利于销售、流通和物流功能的运作。

尽管《物流术语》中关于托盘概念的描述有准确之处,但是笔者认为,这个描述还有不完美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不是所有的托盘都是是水平载货平台。无庸置疑,物流中使用的托盘大多是平托盘,其数量占到所有托盘数量的98%以上。但是,除了平托盘以外,物流中还使用了柱式托盘、箱式托盘、轮式托盘和专用托盘,这几种托盘就不是水平载货平台。但是这几种托盘都是在物流中使用的托盘,是客观存在!是物流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平托盘使用的局限性而发明和使用的。例如,使用平托盘堆垛时,上层托盘的重量完全压在下层的货物上,下层货物必须要堆码平整,具有一定的耐压力。这样就使托盘货物的种类和堆垛的高度都受到限制,一般平托盘堆叠不能超过三个高,而有些异型货物或者质量比较差的纸箱包装,都不能使用平托盘。柱式托盘可以弥补平托盘的这一缺陷,使用柱式托盘与使用平托盘相比,具有下列优点:a)可以堆叠4~5个高,节约储存空间;b)托盘货物不受重压,特别适宜易碎货物;c)托盘货物不受外形的限制,可堆码异型货物;d)托盘并列堆叠后形成一排货架,可以任意存取托盘内的部分货物。因此也适用于批量较小、进出零星的货物。其他箱式托盘、轮式托盘、专用托盘也是为了解决物流中的某些问题而发明的!它们都是物流中使用的托盘,但从结构上来看都不是水平载货平台!作为权威的《物流术语》,我认为作为行业标准的盘概念不能将其他托盘排除在托盘家族的大门之外。(2)托盘的结构上有便于叉车作业的插入口,这个重要结构特征《物流术语》中没有提及。托盘和集装箱,是目前物流领域最重要的两种集装单元器具。集装单元器具是用于集装货物的工具,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a)集装单元器具能使货物集装成一个完整、统一的重量或体积单元。b)集装单元器具具有便于机械装卸搬运的结构。如托盘有叉孔,集装箱有角件、叉槽。这是集装单元器具区别于其它普通容器的结构上的重要特征。可见托盘区别于其它集装单元器具和包装容器最典型的结构特征就是具有便于托盘作业的出入口。采用托盘把零散货物集合成大的包装单元,在流通过程的各环节都可以采用机械化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装卸、运输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托盘上有供叉车从下部插入并将托盘托起的插入口,这个托盘的重要特征《物流术语》中托盘的概念描述没有涉及,我认为是不合适的。

《物流术语》是物流行业的标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作为一名物流人,我希望权威的概念能够更准确,我建议托盘的概念可以描述如下:所谓托盘,是指为了使物品能有效地装卸、运输、保管,将其按一定数量组合放置于一定形状的台面上,这种台面有供叉车从下部叉入并将台板托起的叉入口,以这种结构为基本结构的平板台板和在这种基本结构基础上所形成的各种形式的集装器具都可统称为托盘。

以上分析和研究是笔者根据物流中使用的托盘的类别和结构得出的结论,把它写出来与同行们分析和讨论,希望对物流行业标准更准备更完美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GB/T18354-2006,物流术语[S].

[2]吴清一.物流实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3]张翠花.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国际贸易概念术语 篇3

近几年中俄两国音乐研究与教学的交流日渐频繁,但仍待深入,因此两国对相同音乐现象的理解与阐释往往存在明显差异,在相互交流中存在困难。俄罗斯理论界对调式及模调式的理解也许未必能得到我国理论家完全、一致的赞同。但即使作为一家之言读之,或许不仅可以了解俄罗斯同行在这个方面的研究思维,也可以在调式理论、音乐创作实践的探索与教学等诸多方面起到些微借鉴作用。

一、模调式的传统概念

(一)模调式的来源与含义

模调式一词源于拉丁文的modus,本义为“尺度”“方式”“规则”等。最初该词用于哲学与逻辑学,中世纪早期进入音乐学理论,当时有节奏与音高两方面的含义{1}。就是说,它既表示音乐中节奏的组织方法,也表示某种音高的组织方法,其实就是当时的教会调式概念。如于润洋所说:中世纪的调式(模调式)概念首先就是“旋律的分类理论,目的在于对格里高利圣咏进行分类、整理”{2}。

模调式在现代俄语中的一般含义为“方式”“方法”,在哲学、语言学、法学、工学、艺术学等诸多领域均作为术语应用。在音乐理论中模调式最传统的含义基本等同于我国音乐理论中的“教会调式”或“中古调式”,主要保留了中世纪的拉丁文意义。该词(модус)按照普通俄文阳性名词进行数与格的变化,没有阴性与中性形式,但根据俄文规范衍生、移植一系列相关词汇,常用的有“модальность”(语言学的“情态”、音乐学的“模调式性”)、“модуляция”(工学的“调制”、音乐学的“转调”)等。

俄文中概括性术语调式(лад)是对几乎所有在音乐创作中使用的相对固定的音高组织结构形式的统称,在这一点上可以认为与中文术语“调式”等同。但俄罗斯音乐理论中的狭义调式是广义调式范畴下与模调式平等对立的概念,用来特指古典大小调式及其他具有绝对稳定中心的和声性调式(古典调式的变体),有时也更准确地限定为“调性化调式(тональный лад)”。简而言之,俄罗斯当代音乐理论研究与教学中将调式分为调性化调式与模调式。这一点显然与我国音乐理论概念具有明显不同,因为中文调式一词有时也部分承担俄文中“模调式性”的含义与“调性”概念相对。

(二)传统模调式与调性化调式的区别

传统模调式中不仅没有功能原则来确立调式中心,而且调式音列中的任何一个音都可能成为其中比较稳定的音。这样在模调式中,稳定性是分散的而不是集中的,因此就无法确立一个绝对的稳定中心。

而在调性化调式中,功能和声的运动逻辑赋予调式中某音及由该音为根音构建的主和弦以绝对稳定的地位,这个音被称作主音。这种有主音的调式产生较模调式晚,伴随而生的是调性这一概念。调性首先是由主音确立,本身没有主音(绝对稳定中心)的模调式自然也不涉及调性{3}概念。或者说,模调式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后来的调式与调性两方面含义——既表明音列结构、关系等,又表明调高。当然,在后来打破七音体系后,模调式有了移位的可能,便无法同时表明调式音的绝对音高了。

调性化调式通常是和声性调式。其主和弦的结构是阴阳二元对立的调式体系中确定调式大小性质归属的唯一标准,调式中各音以及和弦之间的功能逻辑关系是调式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早期模调式的使用是单声部、旋律性的,在后来发展到多声部阶段时的和声也不具备独立性、不存在功能性,纵向关系依靠横向关系,和弦的意义是一些音程的结合。模调式与调性化调式(见表1)。

二、模调式概念的含义扩展

(一)模调式对传统“非中心”类调式的概括

鉴于教会模调式没有功能与绝对中心、以旋律的运用为主要运用形式的调式特征,俄罗斯理论家在研究中逐渐使用模调式这个词汇来概括所有具有此类特征的传统音高组织结构形式。

表1 传统模调式与调性化调式比较表

首先是对俄罗斯本民族传统的具有自然调式特征的音高结构形式的概括。这类模调式大量存在于民间,在俄罗斯作曲家(比如穆所尔斯基等)的创作作品中也有运用实例。俄罗斯理论家马泽尔(Л.Мазель)、芭拉诺娃(Т.Баранова)等认为它们具有“民族调式性”,是“不强调古典大小调式和声的功能性原则”{4}的、“以非中心性为特征”{5}的模调式。

以同样的认知原理,模调式概念又接着扩展到其他一些东方民族音乐中没有绝对中心、不使用功能和声原则来结构音乐的调式体系。由于各民族调式结构差异较大,这一概念的扩展实际打破了模调式大部分传统特征,比如理论上可以把五声调式及印尼的斯连德罗与培罗格音阶称为模调式,而这些各具特色的调式形式并没有全部遵循五度律、纯律原则以及七音性等传统模调式的基本特征进行组织。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与教会调式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律制基础与音列结构。

俄罗斯理论家一般认为中国的传统调式可以概括到模调式体系中。旋律性的五种五声调式中无功能逻辑与绝对中心音,而古代燕乐二十八调更是每调均固定音列、音域与结音,与教会模调式的组织思维更加接近,因此这种概括是有合理性的。但我国的传统调式组织及应用形式多样,笔者提出中国调式体系在传统音乐实践中显示出某种特有的中心性调式特征{6},得到俄罗斯音乐理论界同行认同。

这样模调式的概念就已经超出了传统概念的涵盖范围,应分为“教会模调式”(或中古模调式)与“民间模调式”{7}两大类别。概念内含的扩展也使得一些传统的模调式特征被弱化,但这一术语保留了最核心的意义:非绝对中心性、非功能性与以旋律性为主要应用模式的调式组织形式。

(二)新模调式(новые модусы)

新模调式的“新”是与教会模调式、民间模调式的“古老”相对而言的,这一概念在俄罗斯音乐理论界出现还是近些年的事情。它一般指在20世纪作曲家创作中相对稳固使用的、不强调绝对中心的、新的音高组织结构形式(有些在19世纪音乐创作中已经出现)。该类调式通常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建立,其音列结构不同于任何传统调式,最有代表性的应属“有限移位调式”。

一般认为,这类调式最早用于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中,即“切尔那魔音阶”{8},我国常称为全音阶、全音调式,童忠良称其为增调式(均译自欧洲术语)。术语“有限移位调式”(Modes a transpositions limitees)见于梅西安的《我的音乐语言技巧》{9}一书,是作曲家对自己在音乐创作中使用过的7种音高组织结构形式的整体命名。其他一些俄罗斯研究者也曾为这种结构形式命名,比如马则尔称其为“对称调式”、斯波索宾(И.Способин)称其为“人工调式”{10}、霍洛波夫(Ю.Холопов)曾称其为“循环调式”{11}。

在梅西安著作被译为俄语出版时仍然使用术语“调式(лад)”,但译本校订者霍洛波夫教授认为这类音阶尽管通常以和声性调式的形式出现,但通常不具备调性化调式的“绝对中心”特征,应称为模调式。这一提议提升了对该调式体系的命名精确度,得到音乐理论界同行的赞同与在使用中的效仿。近年来俄罗斯理论家在教学与研究中常使用“有限移位模调式”或“新模调式”作为特指这种体系的专用术语,说明霍洛波夫的意见已被广泛接受{12}。

梅西安认为在十二音系统中只有自己在创作中运用的7个有限移位结构{13},但霍洛波夫在音乐实践中共发现了11个{14},2006年罗伊特尔施坦(М.Ройтерштейн)的著作中谈到了在音乐创作中应用的第12个{15}。实际在12音体系中共有15个有限移位结构,罗伊特尔施坦未收入的3种结构为可构成减七和弦、增三和弦及三全音音程。这3种结构并非未在创作中应用,只是通常不把它们作为调式看待。本文采用罗伊特尔施坦的观点,12种调式音阶见后。

实际上除有限移位模调式外,在音乐创作中还有一些新的音高组织结构形式也存在“绝对中心”缺位的现象,这类调式同样属于新模调式范畴。但由于这些形式影响较小,故“新模调式”一词常用来特指有限移位模调式。

(三)新模调式(有限移位模调式)的模调式特征

新模调式的模调式特征即新模调式与传统模调式相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新模调式中没有绝对稳定中心与和声功能。新模调式中不存在古典和声功能,其调式音列中任何一个音都有可能在音乐作品中被强调甚至成为结束音而得到比较稳定的地位,因此新模调式中也就没有真正的主音与主和弦。这是新模调式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模调式特征。

2.新模调式基本不使用变音。教会模调式为建立在7个音基础上的七音结构,并不存在变音的问题。新模调式以十二音体系为基础使用4到10个音不等,理论上存在出现变音的可能。但由于“调式变音”会使新模调式自身结构受到挑战,因此在创作实践中极少使用。

3.新模调式在实践中无明显二元化类别及内部必然联系(理论上存在)。12种新模调式各自具有独特的组织样式,“各自为政”,这与教会模调式的体系特征接近。而中心性调式却是由两种基本调式发展而成的体系,体系内部各调式联系紧密。

4.新模调式的移位少。我们知道,在教会模调式体系建立之初每个模调式的移位数量都是1,即一种模调式只有一种音高位置,而每一个调性化调式都有12个移位。新模调式虽然存在移位,但移位数量要少得多,通常在2至4个之间,不会超过6个。正因为如此,梅西安才称其“有限移位”。

例1 12种有限移位调式音阶(基本形式)

事实上,我国音乐家也意识到了类似问题并在研究中有所体现。如桑桐曾在自己编写的和声学教材中使用术语“有限移位模式”{16},而不是更常用的“有限移位调式”,应该同样是为了体现其与调性化调式的本质差别。

综上,在俄文音乐理论领域模调式体系可包含“教会模调式”(中古模调式)、“民间模调式”与“新模调式”(主要是“有限移位模调式”)三大类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征的模调式。但理论上这一术语并不排除包含其它类型模调式的可能。作为对音乐中使用的非中心、非功能的音高组织结构的统称,只要符合这样的基本特征,就应该属于俄文术语模调式的范畴。

俄文术语模调式在之前的俄汉音乐文献翻译中偶有遇到,一般直接使用中文术语“调式”。比如在霍洛波夫的《和声学教程》{17}中文版本中将“模调式”译为“调式”,将“模调式性”译为“调式性”等(有一点必须说明:就翻译本身来说,这是“尊重传统”并完全可接受的)。其俄文原著第4、7、16、19章大标题使用术语“модальность(模调式性)”,应是特意与“тональность(调性)”、“ладовость(调式性)”等有关术语进行区分,而中文版本无法完全展现,致使重要信息丧失,影响教程在教学中的使用。

本研究最初的起因是编写《俄汉·汉俄音乐术语词典》时对一个词条的明确,但本文的写作显然不是以词典编撰工作为目的。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2014年两届音乐分析论坛(FMA)上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库兹涅佐夫(И.Кузнецов)与丘列吉扬(Т.Кюрегян)教授在讲座中均大量使用这一术语,以至于现场听众对其含义专门提出疑问。而笔者作为当时讲座的翻译,发现如果不对这一术语进行明晰,不可能准确理解俄罗斯同行在和声学与音乐作品分析等领域的诸多研究。当然,这或许也不仅是中俄音乐理论的交流的问题,毕竟在我国现代理论研究、教学中如果“模调式”概念不独立,没有精确的术语与“调式”相区别,难免造成多种概念的模糊并影响对诸多现象的深入理解。

芭拉诺娃曾对欧洲音乐历史中的调式调性思维发展做了一个梳理,将其概括为6个大致的历史时期。这个整理对理解模调式概念有很直接的作用,现原文翻译如下:

1.模调式性(中世纪、新艺术、文艺复兴时期)。

2.模调式体系中的调性因素(文艺复兴时期)。

3.稳定下来的调性体系中的模调式性残留(晚期巴洛克)。

4.古典大、小调调性(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

5.调性体系内部的新模调式征兆(19世纪中期)。

6.模调式结构获得解放,与调性及作曲技法的新形式并存。不同的综合结构形式:调性思维特征进入模调式,反过来,模调式思维特征也进入调性(19世纪末到20世纪){18}。

通过这一概括我们会发现,模调式与调性化调式的交互关系并非简单的术语问题,也并非单纯的音高结构理论的问题,而是作为作曲家创作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融进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当中。不论古典调性体系建立之前,还是浪漫主义风格“过时”之后,以模调式为基础的音乐作品由于和声功能缺位、发展目的不明确,实际上立足于功能调性音乐的反面。明确这样一个术语对于理解、研究、表达古典-浪漫主义之外的音乐(包含相当大的一部分20世纪音乐)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该术语这把钥匙打开的也不仅是调式分类理论与音乐创作技法的问题,相对古典主义调性音乐中态度积极的“动力性”风格而言,术语模调式渗透着 “冥想者”的思维方式与“静力性”的美学态度,两者的此消彼长是不同时代哲学思维与美学态度在音乐领域的具体体现之一。

{1} Баранова Т.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формы модальности[A]. Отражен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и в музыке[C]. РИГА, 1980, с. 65.

{2}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修订版)[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3} 此处“调性”特指调性一词最初的概念。

{4} Мазель Л. Пробремы классической гармонии[M]. М.: МУЗЫКА, 1965, с. 283.

{5} Баранова Т.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формы модальности[A]. Отражен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и в музыке[C]. РИГА, 1980, с. 88.

{6} Пэн Чэн. Ладовая система юнь-гун-дяо и её претворение в творчестве китайских композиторов XX века[M]. СПб.: КОМПОЗИТОР, 2013, с. 53.

{7} 芭拉诺娃称其做"民间型的模调式结构",见Баранова Т.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формы модальности[A]. Отражен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и в музыке[C]. РИГА, 1980, с. 88.

{8} Гамма Черномора, 也译作"黑海音阶"。

{9} 该书俄文版1994年在莫斯科出版,切布尔金娜翻译,霍洛波夫校订。即Мессиан О. Техника моего музыкального языка[M]. пер. М. Чебуркиной. М.: МУЗЫКА, 1994.

{10} Ройтерштейн М. Искусственные лады[M]. М.: МПГУ, 2006, с. 3.

{11} Основы теоретического музыкознания[M]. под ред. М. И. Ройтерштейна. М.: АКАДЕМИЯ, 2003, с. 57.

{12} 笔者在俄罗斯多家音乐学院调研时发现,其和声学课堂上均有该术语的使用,概念含义相同。近几年俄罗斯教授来我国讲座时也使用这一术语,更足以说明该术语的接受广泛度。

{13} Мессиан О. Техника моего музыкального языка[M]. пер. М. Чебуркиной. М.: МУЗЫКА, 1994, с. 59.

{14} Холопов Ю. Гармония. 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й курс[M]. М.: МУЗЫКА, 1988, с. 216-217.

{15} Ройтерштейн М. Искусственные лады[M]. М.: МПГУ, 2006, с. 26.

{16} 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424页。

{17} [俄]霍洛波夫《和声学教程》[M],罗秉康、高燕生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18} Баранова Т.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формы модальности[A]. Отражен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и в музыке[C]. РИГА, 1980,

с. 91.

(项目基金:本文受临沂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5LUBK12)资助。)

彭程 临沂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国际贸易概念术语 篇4

摘要本文通过对《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与《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比较,分析了在贸易术语的种类和数量上的变化,表明新增术语可以替代删减术语,使其适用范围扩展至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推动了多式联运的发展,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 Incoterms2010 贸易术语变化 国际商会正式宣布最新修订的《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已于2011年1月1日实施。与《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相比,Incoterms2010在贸易术语的种类和分类上有明显区别。此外,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规定。这些变化和规定,对国际贸易实践具有实际意义。

一、《2000通则》与《2010通则》贸易术语变化 1.种类上的变化。《2010通则》由原来的E、F、C、D四类变更为以下两类:(1)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的术语七种。分别是:EXW(始发地工厂交货)、FCA(始发地货交承运人)、CPT(运费付至目的地)、CIP(运费/保险费付至目的地)、DAT(目的港码头或集散站交货)、DAP(目的地交货)、DDP(目的地完税后交货);(2)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的术语四种。分别是:FAS(装运港船边交货)、FOB(装运港船上交货)、CFR(成本加运费)、CIF(成本、保险费加运费)。

2.贸易术语增减变化。Incoterms2010删去了Incoterms2000的4个术语,即DAF(边境交货)、DES(目的港船上交货)、DEQ(目的港码头交货)、DDU(未完税交货);新增的2个术语,即DAT(目的港码头集散站交货)取代了DEQ,且扩展至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DAP(目的地交货)取代了DAF、DES和DDU三个术语。

二、《2010通则》删减的贸易术语简介

1.DAF的规定。DAF全称:边境交货(指定地点)。是指当卖方在边境的指定的地点和具体交货点,在毗邻国家海关边界前,将仍处于交货的运输工具上尚未卸下的货物交给买方处置,办妥货物出口清关手续但尚未办理进口清关手续时,即完成交货。2.DES的规定。DES全称:目的港船上交货(指定目的港)。是指在指定的目的港,货物在船上交给买方处置,但不办理货物进口清关手续,卖方即完成交货。卖方必须承担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港卸货前的一切风险和费用。

3.DEQ的规定。DEQ全称:目的港码头交货(指定目的港)。

是指卖方在指定的目的港码头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不办理进口清关手续,即完成交货。卖方应当承担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港并卸至码头的一切风险和费用。DEQ术语要求买方办理进口清关手续并在进口时支付一切办理海关手续的费用、关税、税款和其他费用。4.DDU的规定。DDU全称未完税交货(指定目的地)。是指卖方在指定的目的地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不办理进口手续,也不从交货的运输工具上将货物卸下,即完成交货。卖方应当承担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地的一切风险和费用,但不包括在需要办理海关手续时在目的地国进口应交纳的任何“税费”。买方必须承担此项“税费”和因其未能及时办理货物进口清关手续而引起的费用和风险。

三、《2010通则》新增的贸易术语介绍

1.DAP术语。DAP全称:deliveredatplace,目的地交货。是一个可以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的贸易术语。其基本概念指:当卖方在指定目的地将仍处于抵达的运输工具之上,且已做好卸货准备的货物交由买方处置时,即为交货,卖方承担将货物运送到指定地点的一切风险。从买卖双方的义务上看,卖方须承担订立运输合同及保险合同的义务。相对而言,买方则应提供相对应的辅助义务,诸如向卖方提供取得保险所需的信息,因为这有关保险合同之最大诚信义务。而就交货义务而言,卖方需在约定的时间,在约定的地点,将货物交由买方处置,但卖方不需承担将货物从抵达的运输工具上卸下的义务,只需使得该货物做好卸货准备即可。一旦达到这样的状态,即完成交货,发生风险转移。当然,作为例外,如果买方未履行通关通检义务,或者未尽到通知目的地义务,则买方要为此承担一切风险。而对于各自负担的费用,一般负担义务一方,承担相关费用。作为例外,如果卸货费用本身已经在运输合同中规定由卖方承担,则买方不必承担卸货费。

由于《2010通则》不仅仅适用于国际贸易,国内贸易也可采用,所以其规定,若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进出口关税及许可证由买卖双方各自负担。

2.DAT术语。DAT全称:deliveredatterminal,运输终端交货。也是一个可以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的贸易术语。其基本概念是指:当卖方在指定港口或目的地的指定运输终端将货物从抵达的载货运输工具上卸下,交由买方处置时,即为交货。卖方承担将货物送至指定港口或目的地的运输终端并将其卸下的一切风险。

就买卖双方的义务而言,DAT与DAP的规定基本趋同,不在赘述。但需要指出的是,二者的交付义务区别非常大,由此带来的费用分担也不同,风险划分也不同。

3.DAP术语与DAT术语的比较。大致差异为三处:首先是指定目的地的卸货费用分担不同;其次是DAT交付地点为目的地或目的港之运输终端,而DAP仅为目的地。目的地的范围要广于目的地之运输终端的区域。DAT规定的交付地点实则为买方指定的港口或目的地的“运输终端”。而所谓“运输终端”是指任何地点,不论该地点是否有遮盖。可以包括码头、仓库、堆场、货运站。在通常情况下,“运输终端”的概念似乎能与“任何地点”等同,其实不然,“运输终端”的概念小于“任何地点”。因为,如果所选择的地点,不是一个运输性质的场所,则不能认定为“运输终端”。所以必须理清运输终端的概念,遗憾的是《2010通则》中并未对运输终端有进一步的解释。最后是交付义务区别:DAT规定的交付是要将货物卸下交由买方处置,而DAP不要求卸下。因此,由此产生了一笔卸货费的差额。在DAT中,卸货费由卖方承担。

四、贸易术语删减原因

贸易术语发生这一删减的原因,主要是新增术语可以替代删减术语。1.DAT与DEQ。在使用DAT术语时,卖方应将货物从到达运输工具上卸下,并交由买方处置,交货地点为指定的目的地。而DEQ术语则是在目的港码头将货物卸下并交由买方处置,交货地点为目的港码头。指定目的地包含目的港码头。在其他买卖双方权利义务方面,二者也有着明显的沿袭痕迹。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DAT术语可以替代删去的DEQ术语。当然,DAT术语中规定的“运输终端”,不同于DEQ术语的指定目的港。目的港运输终端的概念要小于目的港本身。但是,这只是小范围的不同,从整体角度上看,DAT术语替代DEQ术语还是较为明显的。

2.DAP与DES。在使用DAP术语时,卖方应将仍处于抵达的运输工具之上,且已做好卸货准备的货物交由买方处置,交货地点为指定目的地。而DES术语中,卖方则应将货物在船上交给买方处置,交货地点为指定目的港。目的地包含目的港,运输工具包含船舶。并且在其他买卖双方权利义务方面,二者也有着明显的沿袭痕迹。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DAP术语可以替代DES术语使用。

3.DAF与DAP。针对DAF贸易术语,在毗邻国家海关边界前,卖方应将仍处于交货的运输工具上尚未卸下的货物交给买方处置。则显然与DAP术语中“运输工具上,做好卸货准备”的措辞基本一致。而且,二者皆为指定目的地,所不同的仅在于DAP中不出现“毗邻国家海关边界”的措辞,但这已经无关紧要,因为目的地当然也包含“毗邻国家海关边界”的区域。而且,即使使用原先的DAF术语,也是由卖方承担出口清关,买方承担进口清关义务,这与DAP没有出入。所以在这方面,DAP术语可以替代DAF术语。4.DDU与DAP。针对DDU贸易术语,卖方应在指定的目的地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不必办理进口手续,也不必从交货的运输工具上将货物卸下。这显然与DAP术语又有了很大重合。其交货方式基本一致,也都为指定目的地。同样卖方也不需承担进口手续和税费。因为,在《2000通则》中,DDU术语原本就与DAF术语及其类似,所不同的大致仅为一个“海关边界区域”的概念。而在《2010通则》中,DAP术语的“指定目的地”概念显然都囊括了二者,也囊括了DES术语中的“指定目的港”概念。所以我们得出结论,DAP术语可以替代《2000通则》中DES、DAF、DDU三种术语。

五、结束语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 篇5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EXW、FCA、CPT、CIP、DAT、DAP、DDP 国际贸易术语2010主要变化: 1.术语分类的调整: 由原来的EFCD 四组分为适用于两类: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和水运

2、贸易术语的数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EXW、FCA、CPT、CIP、DAT、DAP、DDP 国际贸易术语2010主要变化:

1.术语分类的调整:

由原来的EFCD 四组分为适用于两类: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和水运

2、贸易术语的数量由原来的13种变为11种。《通则2010》的分类 新版本改变了《通则2000》将13个贸易术语分为EFCD四组的做法,而将11种术语分成了如下截然不同的两类:

第一组: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的术语七种:EXW、FCA、CPT、CIP、DAT、DAP、DDP。

EXW(ex works)工厂交货

FCA(free carrier)货交承运人

CPT(carriage paid to)运费付至目的地

CIP(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运费/保险费付至目的地

DAT(delivered at terminal)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交货

DAP(delivered at place)目的地交货

DDP(delivered duty paid)完税后交货

第二组: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的术语四种: FAS、FOB、CFR、CIF。

FAS(free alongside ship)装运港船边交货

FOB(free on board)装运港船上交货

CFR(cost and freight)成本加运费

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成本、保险费加运费

3、删除INCOTERMS2000中四个D组贸易术语,即DDU(Delivered Duty Unpaid)、DAF(Delivered At Frontier)、DES(Delivered Ex Ship)、DEQ(Delivered Ex Quay),只保留了INCOTERMS2000D组中的DDP(Delivered Duty Paid)。

4、新增加两种D组贸易术语,即DAT(Delivered At Terminal)与DAP(Delivered At Place)。

5、E组、F组、C组的贸易术语基本没有变化。

如何应用国际贸易术语2010通则(文捷ex)

DAT(delivered at terminal)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交货

类似于取代了的DEQ术语,指卖方在指定的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卸货后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即完成交货,术语所指目的地包括港口。卖方应承担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的一切风险和费用(除进口费用外)。本术语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或多式联运。

DAP(delivered at place)目的地交货

类似于取代了的DAF、DES和DDU三个术语,指卖方在指定的目的地交货,只需做好卸货准备无需卸货即完成交货。术语所指的到达车辆包括船 舶,目的地包括港口。卖方应承担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地的一切风险和费用(除进口费用外)。本术语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多式联运方式及海运。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 2010, 缩写Incoterms® 2010)是国际商会根据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对《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修订,2010年9月27日公布,于2011年1月1日实施。法|律教育网整 理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删去了《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4个术语:DAF(Delivered at Frontier)边境交货、DES(Delivered Ex Ship)目的港船上交货、DEQ(Delivered Ex Quay)目的港码头交货、DDU(Delivered Duty Unpaid)未完税交货,新增了2个术语:DAT(delivered at terminal)在指定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交货、DAP(delivered at place)在指定目的地交货。即用DAP取代了DAF、DES和DDU三个术语,DAT取代了DEQ,且扩展至适用于一切运输方式。

修订后的《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取消了“船舷”的概念,卖方承担货物装上船为止的一切风险,买方承担货物自装运港装上船后的一切风 险。在FAS,FOB,CFR和CIF等术语中加入了货物在运输期间被多次买卖(连环贸易)的责任义务的划分。考虑到对于一些大的区域贸易集团内部贸易的 特点,规定,Incoterms® 2010不仅适用于国际销售合同,也适用于国内销售合同。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共有11种贸易术语,按照所适用的运输方式划分为两大类:

第一组: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的术语七种:EXW、FCA、CPT、CIP、DAT、DAP、DDP。

EXW(ex works)工厂交货

FCA(free carrier)货交承运人

CPT(carriage paid to)运费付至目的地

CIP(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运费/保险费付至目的地

DAT(delivered at terminal)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交货

DAP(delivered at place)目的地交货

DDP(delivered duty paid)完税后交货

第二组: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的术语四种: FAS、FOB、CFR、CIF。

FAS(free alongside ship)装运港船边交货

FOB(free on board)装运港船上交货

CFR(cost and freight)成本加运费

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成本、保险费加运费

国际贸易术语是一种将商业惯例反映在货物销售合同中的价格术语,其描述了涉及货物从卖方到买方交付过程中的买卖双方各自承担的主要责任、费用和风险。

2010 Incoterms 2010 in the income lessen over in the application, users should be explicit:

总结Incoterms 2010在销售合同中的应用,使用者应明确:

对其合同的而言,此通则并不是自动适用的,具有任意性。

对于合同各方当事人意欲任何一种2010通则中的国际贸易术语适用其合同的情形,其应当在合同中清楚具体地订明,通过诸如“所用术语,选择于2010通则”等语句。

此通则并不包含一整套的合同条款。

因此,比如,尽管通则中规定当何方当事人承担运费或作保险安排,什么时候卖方将货物交给买方以及各方当事人应承担何种费用,但是通则中并未涉及 到有关货物价格和所有权,或者违反合同约定的后果等内容。这些问题通常是通过合同中相关明示条款或者专门管辖合同的法律来解决。同样地,当事人应当清楚当 地强制性的法律较包括所选贸易术语在内的合同中的任何规定都具有优先权。

选择适当特定的术语。

所选术语需要适合于标的货物,运输方式,而且最重要的是要适合于各方当事人是否有意将更多的责任赋予到卖方或买方,比如安排运输或保险的责任。每种术语的指南中包含一些特别有用的关于何时作出这些选择的信息。然而,包含在指南中的信息并不构成所选术语的一部分。只有各方当事人指定地点或港口,所选术语才形成有效的,而且指定的地点或港口越精确越奏效。

如以下的精确描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FCA(38 Cours Albert 1er, Paris, France)Incoterms 2010”.(2010通则FCA术语,法国巴黎,38 Cours Albert 1er)

指定地点是交货点,即风险转移给买方的点;但是在C组术语中,指定地点指的是运费已付的地点。为了更好避免疑问和争议,指定地点或目的地可以进一步阐述为一个精确的点。

2000通则和2010通则的主要区别

一种新的术语——DPA

通则已经将13种不同的术语减为11种。这是由一种新的术语,DAP,地点交货,取代DAF,DES和DDU而实现的。所谓DAP术语,就像被 取代的那些术语,是“实质性交货”术语,在将货物运至目的地过程中涉及的到所有费用和风险由卖方承担。此术语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因此也适用于各种 DAF,DES以及DDU以前被使用过的情形。

11种贸易术语的分类

2000通则中的13种术语按术语缩写首字母分成四组,即,E组(EXW),F组,C组以及F组。这种分类反映了卖方对于买方的责任程度。FCA,或者适用国内贸易的EXW,利用交货的完成以及在尽可能早的时间把风险转移给买方从而赋予卖方最少的责任。相反地,D组术语,或者说“实质性交 货”术语,利用交货的完成以及在尽可能晚的时间把风险转移给买方从而赋予卖方最多的责任。这种分类仍然很重要,尤其是在当事人对2010通则中的中11种 贸易术语作出选择时。

然而,2010通则将这11种术语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类。

第一类包括那些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包括多式运输的六种术语。EXW,FCA,CPT,CIP,DAP和DDP术语这类。这些术语可以用于没有 海上运输的情形。但要谨记,这些术语能够用于船只作为运输的一部分的情形,只要卖方交货点,或者货物运至买方的地点,或者两者兼备,在船舷前面。

第二类,实际上包含了比较传统的只适用于海运或内河运输的5种术语。这类术语条件下,卖方交货点和货物运至买方的地点均是港口,所以“唯海运不可”就是这类术语标签。FAS,FOB,CFR,CIF和DEQ属于本类术语。

国内和国际贸易术语

贸易术语在传统上被运用于表明货物跨越国界传递的国际销售合同。然而,世界上一些地区的大型贸易集团,像东盟和欧洲单一市场的存在,使得原本实 际存在的边界通关手续变得不再那么有意义。因此,2010通则的编撰委员会认识到这些术语对国内和国际销售合同都是适用的;所以,2010通则在一些地方 作出明确说明,只有在适用的地方,才有义务遵守出口/进口所需的手续。

两方面的发展使国际商会确信在这个方向上作一个改动是适时的。首先,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就是事实上很多交易者将通则普遍运用于纯粹的内贸合同。另一个原因就是在美国人们更愿意选择通则而不是统一商法典装运和交货条款运用于国内贸易。使用指南

每一种2010通则中的术语在其条款前面都有一个使用指南。指南解释了每种术语的基本原理:何种情况应使用次术语;风险转移点是什么;费用在买卖是如何分配的。这些指南并不是术语正式规则的一部分:它们是用来帮助和引导使用者准确有效地为特定交易选择合适的术语。

电子通讯

通则的早期版本已经对需要的单据作出了规定,这些单据可被电子数据交换信息替代。不过现在2010通则赋予电子通讯方式完全等同的功效,只要各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或者在使用地是惯例。在2010的生命期里,这一规定有利于新的电子程序的演变发展。法|律教育网整理

保险

2010通则是自全协会货物保险条款修改以来的第一个版本,这个最新版本在所修改内容中充分考虑了这些保险同款的变动。2010通则在涉及运输 和保险合同的A3/A4条款中罗列了有关保险责任的内容,原本它们属于内容比较泛化而且有着比较泛化标题“其他义务”的A10/B10款。在这方面,为了 阐明当事人的义务,对A3/A4款中涉及保险的内容作出修改。

有关安全的核准书及这种核准书要求的信息

如今对货物在转移过程中的安全关注度很高,因而要求检定货物不会因除其自身属性外的原因而造成对生命财产的威胁。因此,在各种术语的A2/B2和A10/B10条款内容中包含了取得或提供帮助取得安全核准的义务,比如货物保管链。

码头装卸费

按照“C”组术语,卖方必须负责将货物运输至约定目的地:表面上是卖方自负运输费用,但实际上是由买方负担,因为卖方早已把这部分费用包含在最 初的货物价格中。运输成本有时包括货物在港口内的装卸和移动费用,或者集装箱码头设施费用,而且承运人或者码头的运营方也可能向接受货物的买方收取这些费 用。譬如,在这些情况下,买方就要注意避免为一次服务付两次费,一次包含在货物价格中付给卖方,一次单独付给承运人或码头的运营方。2010通则在相关术 语的A6/B6条款中对这种费用的分配作出了详细规定,旨在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连串销售

在商品的销售中,有一种和直接销售相对的销售方式,货物在沿着销售链运转的过程中频繁地被销售好几次。在这种情况下,在一连串销售中间的销售商 并不将货物“装船”,因为它们已经由处于这一销售串中的起点销售商装船。因此,连串销售的中间销售商对其买方应承担的义务不是将货物装船,而是“设法获 取”已装船货物。着眼于贸易术语在这种销售中的应用,2010通则的相关术语中同时规定了“设法获取已装船货物”和将货物装船的义务。

术语的使用解释

2000通则中,按照镜像原则,A条款下反映的是卖方的义务,相应地,B条款下反映的是买方的义务。但是由于一些短语的使用贯穿整个文件,2010通则打算在其正文中对以下被列出来的词语不再作解释,以以下注解为准。

承运人:就2010通则而言,承运人是指签署运输合同的一方。

出口清关:遵照各种规定办理出口手续,并支付各种税费。法|律教育网整理

交货:这个概念在贸易法律和惯例中有着多重含义,但是2010通则中用其来表示货物缺损的风险从卖方转移到买方的点。

电子数据:由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和相应纸质文件功效等同的电子讯息组成的的一系列信息。

‘包装’和‘存放’:这些短语被用于不同的目的:

1.遵照合同中所有的要求的货物包装。

2.使货物适合运输的包装。

3.已包装好的商品转载进货柜或其他运输工具。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篇6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INCOTERMS

当贸易双在洽商交易和订立买卖合同时,不但要制定价格,数量,以及商品品性的条款,还要明确交易双方在货物交接过程中有关风险,责任和费用的划分。为了明确交易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费用和风险,所以采用专门的贸易术语来表示。«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Term)是为国际贸易中最普遍使用的贸易术语提供一套解释的国际规则。买卖双方在合同中使用贸易术语是为了明确规定比如由谁来支付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运输费用及保险费用,由谁来支付货物在装卸中的费用,由谁来承担货物运输过程中可能遭遇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各种外来风险等等事项。贸易术语在合同中的应用还直接影响到海关对进口商品的估价基准。

«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由在法国巴黎的国际商会制定监管,并受到世界上主要贸易国家的支持。目前世界上所用的贸易术语有十三种,这些贸易术语可以作为上述所引用事例的基础。下列所有的现行贸易术语是以卖方的责任排列的。

E组(启运)

工厂交货(指定地点)(EXW)卖方(出口商)办理货物清关手续并将货物在指定的装运港将货物交到船边,即完成交货。买方必须承担自那时起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买方负责装船(除非特别指明)并且承担到达目的地的一切费用。

货交承运人(FCA)卖方(出口商)负责办理出口清关手续以及将货物从自己所在地运至并装上出口港的船上。一旦货物越过船舷,卖方即完成交货。买方必须从该点起承担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以及运费,保险费和进口的清关手续。FOB 的成交方式要注明出口港的名称。比如说,出口港是Boston, 应该在有关文件上写明:FOB, Boston.如果进口国的海关是以CIF 作为完税价格,那么完税价格在FOB价格的基础上还要加上国际运费及保险费。

/ 3

C组(主要运费已付)

成本加运费(CFR)卖方(出口商)负责办理出口清关手续并将货物运至装运港越过船舷即完成交货。卖方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指定目的港所需要的运费,保险费及其他费用。但交货后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及由于各种事件造成的额外费用即由卖方转移到买方。买方可以凭借卖方所购买的保险起诉。买方负责货物到达目的港以后的清关手续以及运往最终目的地的费。该术语仅适用于水运或至少部分如此。如果进口国的海关是以FOB 作为完税价格,那么完税价格在CIF价格的基础上还要减掉国际运费和保险费。CIF 的成交方式要注明目的港的名称。比如说,目的港是Los Angeles, 应该在有关文件上写明:CIF, Los Angeles.运费付至目的地(CPT)卖方(出口商)向其指定的承运人交货,负责出口清关手续及费用,并支付办理将货物运至目的地的运费及保险费。买方承担交货后的一切风险和其他费用。如果进口国的海关是以FOB 作为完税价格,那么完税价格在CPT价格的基础上还要减掉国际运费。

D组(抵达)

边境交货(DAF)卖方(出口商)负责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港,在船上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卖方必须承担目的港卸货前的一切风险和费用。买方(进口商)则负责卸货,付税,通关,办理将货物运至目的地的运输和保险,以及承担诸如此类所产生的费用。

/ 3

目的港码头交货(DEQ)卖方(出口商)在指定的目的地将仍在运输工具上的货物交给买方,不办理进口手续,即完成交货。卖方应承担货物运至指定目的地的一切费用和风险,但不包括在目的地国进入海关应缴纳的任何税费。买方则承担此项税费和清关手续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切费用和风险。同时买方要负责及承担自交货起将货物运至目的地的内陆运输费和保险费。

常用国际贸易术语的异同 篇7

2010年9月27日公布了《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是国际商会根据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对《2000通则》的修订, 简称《2010通则》, 于2011年1月1日实施。

《2010通则》共有11种贸易术语, 按照所适用的运输方式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组: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的术语七种:EXW、FCA、CPT、CIP、DAT;第二组: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的术语四种:FAS、FOB、CFR、CIF。

与《2000年通则》相比, 《2010年通则》更准确地标明了各方承担货物运输风险和费用的责任条款。《2010年通则》的主要修改《2010年通则》在以下两大方面进行了五个方面实质性的修改。

(一) 贸易术语结构上的变化

贸易术语由l3种减少为11种, 贸易术语根据运输方式分为2组。《2010年通则》删掉了4个D组术语:DAF、DES、DEQ和DDU, 新增2个D组术语:DAT和DAP。

(二) 术语义务项目上的变化

《2010年通则》中每种术语项下卖方在每一项目中的具体义务不再“对应”买方在同一项目中相应的义务, 而是改为分别描述, 并且各项目内容也有所调整。其中, 第一项和第十项改动较大, 尤其是第十项要求卖方和买方分别要帮助对方提供包括与安全有关的信息和单据, 因而向受助方索偿因此而发生的费用。

(三) 新增DAT和DAP两个术语

《2010年通则》增加了DAT和DAP两个全新的术语, DAT下卖方需要承担把货物由目的地 (港) 运输工具上卸下的费用, DAP下卖方只需在指定目的地把货物处于买方控制之下, 而无须承担卸货费。这有助船舶管理公司理解货物买卖双方支付各种收费时的角色, 弄清码头处理费的责任方, 有助避免现时经常出现的码头处理费纠纷。

(四) “船舷”的变化

《2010年通则》取消了“船舷”的概念, 不再设定“船舷”的界限, 只强调卖方承担货物装上船为止的一切风险, 买方承担货物自装运港装上船开始起的一切风险。此次修订最终删除了“船舷”的规定, 强调在FOB、CFR和CIF下买卖双方的风险以货物在装运港口被装上船时为界, 而不再规定一个明确的风险临界点。

(五) 关于连环贸易的补充

大宗货物买卖中, 货物常在一笔连环贸易下的运输期间被多次买卖, 即连环贸易。着眼于贸易术语在这种贸易中的应用, 《2010年通则》对此连环贸易模式下卖方的交付义务做了细分, 在相关术语中同时规定了“设法获取已装船货物”和将货物装船的义务, 弥补了以前版本中在此问题上未能反映的不足。

二、常用术语的比较

在现代的贸易中尤其是集装箱运输的广泛运用实现了整箱货的门到门运输。买卖双方的风险界限、责任、费用的划分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于是出现了与集装箱多式联运相对应的常用的国际贸易价格术语FCA、CPT、CIP。而FCA、CPT、CIP三种贸易术语是分别从FOB、CFR、CIF三种传统贸易术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买卖双方责任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都是象征性交货, 属于装运合同性质。第二, 均由卖方负责办理出口清关手续, 买方负责进口报关。

两组贸易术语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适用的运输方式不同

FOB、CFR和CIF术语只适用于海洋运输和内河航运, 其承运人一般仅限于船公司;而FCA、CPT和CIP术语则适用于包括海洋运输在内的各种运输方式以及多式联运方式, 其承运人可以是船公司、航空公司或多式联运的联合运输经营人。

(二) 风险转移地点不同

FOB、CFR和CIF三种贸易术语的风险转移点在《2010年通则》为只强调卖方承担货物装上船为止的一切风险, 买方承担货物自装运港装上船开始起的一切风险。而FCA、CPT和CIP术语的风险自货物交付给承运人接管时转移。承运人接管货物的地点可以在其提供的运输工具上, 也可以为约定的运输站或收货站。

(三) 装卸费用负担不同

采用程租船运输时, FOB术语下需要明确装船费用由何方负责, 在CFR和CIF两种术语下需要规定卸货费用由何方负担。而FCA、CPT和CIP术语同样采用程租船时, 卖方将货物交付承运人时所支付的运费 (CPT和CIP) , 或由买方支付的运费 (FCA) , 已经包含了承运人接管货物后在转运港的装船费用和在目的港的卸货费用, 所以买卖双方一般不需要在合同中规定装卸费用的负担问题。

(四) 运输单据不同

FOB、CFR和CIF三种贸易术语下, 卖方应提供与海洋运输有关的运输单据, 如可转让的海运提单、不可转让的海运单或内河运单等;而FCA、CPT和CIP术语, 卖方向买方提供的运输单据由运输方式定。除在海运和内河航运方式提交与FOB、CFR和CIF术语相同的单据外, 在铁路、公路、航空运输或多式联运方式下, 则应该分别向买方提交铁路运单、公路运单、航空运单或多式联运单据。

三、贸易术语的选用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 按何种贸易术语成交, 买卖双方应考虑到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要体现平等和互利和自愿的原则, 也应该考虑贸易术语适用的国际贸易惯例及其版本, 从而防止不必要的贸易纠纷与争议。此外, 合理选用贸易术语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考虑运输条件, 如果货物是以集装箱船、滚装船或多式联运方式运输的, 应采用FCA、CPT或CIP术语。

考虑发展本国的运输业和保险业, 在国际贸易, 各国为了保护和发展本国的运输业和保险业, 无不鼓励本国进出口商进口采用FOB和FCA术语, 出口采用CIF和CIP术语。

考虑运费因素, 货物运费是商品价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承运大宗货物时, 运费在价格中所占的比重更大。因此, 选用贸易术语时, 应考虑货物经由路线的运费收支情况和运费变动趋势。一般说, 当运费上涨时, 为避免承担运费上涨的风险, 可以选用对方安排运输的贸易术语。例如, 出口采用F组贸易术语, 进口采用C组贸易术语。

考虑支付方式, 不同支付方式下, 选用合适的贸易术语有利于资金融通和周转。例如, 如果使用即期信用证或即期付款交单, 我方作为进口商, 宜选用FOB术语, 因为运费到付, 可以减少开证金额和有关费用。如果使用远期信用证或远期付款交单, 宜采用CIF和CIP术语, 以为运费由卖方负担, 有利于资金融通。

FCA、CPT和CIP这组贸易术语比FOB、CFR和CIF术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尤其在出口的业务中, 以集装箱船、滚装船或多式联运方式运输货物的情形下:一是减少了卖方承担的风险范围;二是提前获得运输单据, 从而提前了卖方交单结汇的时间, 有利于卖方的资金周转。因此, 随着集装箱运输和国际多式联运的广泛运用和发展, FCA、CPT和CIP三种贸易术语将会替代FOB、CFR和CIF三种传统的贸易术语。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术语的译名与解读(一) 篇8

关键词:国际贸易,术语,中文译名,解读

一 国际贸易术语INCOTERMS的由来与变化

1. 国际贸易术语《2000通则》的由来

在国际贸易业务中,各国因法律制度、贸易惯例和操作方法不同,对贸易术语的理解与运作上难免存在差异。为了避免各国在对贸易术语解释上出现分歧并由此引起争议,一些国际组织和商业团体便就某些贸易术语作出统一的解释与规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国际商会制定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简称INCOTERMS)。

国际商会于1921年在伦敦举行的第一次大会上就开始搜集各国所理解的贸易术语的摘要。准备摘要的工作在贸易术语委员会的主持下进行,并且得到各国积极协助,同时广泛征求了出口商、进口商、代理人、船东、保险公司和银行等各行各业的意见,以便对主要的贸易术语作出合理的解释,使各方能够共同适用。摘要的第一版于1923年出版。第二版则于1929年出版,内容有所充实,摘录了35个国家对上述6种术语的解释,并予以整理。经过十几年的磋商和研讨,终于在1936年制定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贸易条件解释规则,定名为INCOTERMS 1936,副标题为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INCOTERMS一词系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terms的缩写。随后,为适应国际贸易实践发展的需要,国际商会先后于1953年、1967年、1976年、1980年、1990年和1999年进行过多次修订和补充,其中,1990年国际商会为使贸易术语能适应日益广泛使用的电子数据交换(EDI)和不断革新的运输技术变化的需要对该通则作了全面的修订(以下简称《1990通则》)。1999年7月为使贸易术语更进一步适应世界上无关税区的发展、交易中使用电子信息的增多以及运输方式的变化,国际商会再次对INCOTERMS进行修订,并于1999年9月公布《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下简称《2000通则》),并从2000年1月1日起生效[1]。

2. 《2000通则》与《1990通则》的差别

随着无关税区交易中使用电子信息的增多和运输方式的变化,《2000通则》产生了,它是在《1990通则》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两者之间的差别似乎不大,似乎只是对买卖双方义务在表述方式上有两项改动:

1)《1990通则》采用的是:A卖方必须(Must),B买方必须(Must);《2000通则》改为:A卖方义务(Obligations),B买方义务(Obligations)。后者较前者的含义贴切。

2)《1990通则》采用的是:A1、A2……A10和B1、B2……B10的方式;而《2000通则》则改为:A1B1、A2B2……A10B10的方式。后者较前者便于对照比较。

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似乎只有在于表述中,使得两者之间的差别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在实际上,《2000通则》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中重大的实质性的差别有:

1) 在FAS条件下,出口清关的义务改由卖方承担(原由买方承担);

2)在FCA条件下,明确规定了装货和卸货的义务:交货地在卖方所在地时,卖方负责装货;交货地在卖方所在地之外时,卖方不负责卸货;

3)在DEQ条件下,由买方承担进口通关的义务;

4)在FOB、CFR和CIF关于对货越过船舷的解释上,《2000通则》的提法改为“如当事方无意越过船舷交货”,则应分别使用FCA、CPT和CIP术语,这就区分了FOB、CFR和CIF同FCA、CPT和CIP术语的适用范围[2]。

《2000通则》对《1990通则》所作的这些修改,使得在相应的术语条件下买卖双方所应承当的权利和义务发生了一些相应的改变。

二 《2000通则》

的13种贸易术语的解读

与《1990通则》一样,《2000通则》共有13种贸易术语,分为4个基本不同类型。第一组为“E组”(EXW);第二组为“F组”(FCA、FAS和FOB);第三组为“C组”(CFR、CIF、CPT和CIP);第四组为“D组”(DAF、DES、DEQ、DDU和DDP)。每种术语项下买卖双方的义务均采用10个项目列出,其英文名称与中文译名如下:

1.英文名称与相应的中文译名

见表1。

2.术语的解读

1)EXW 工厂交货(……指定地点)

“工厂交货(……指定地点)”是指当卖方在其所在地或其他指定的地点(如工场、工厂或仓库)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时,即完成交货,卖方不办理出口清关手续或将货物装上任何运输工具。

该术语是卖方承当责任最小的术语。买方必须承当在卖方所在地受领货物的全部费用和风险。

在买方不能直接或间接办理出口手续时,不应使用该术语,而应使用FCA,如果卖方同意装载货物并承当费用和风险的话。

2) FCA 货交承运人(……指定地点)

“货交承运人(……指定地点)”是指卖方只要将货物在指定的地点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并办理了出口清关手续,即完成交货。需要说明的是,交货地点的选择对于在该地点装货和卸货的义务会产生影响。若卖方在其所在地交货,则卖方应负责卸货,若卖方在任何其他地点交货,卖方不负责卸货。

该术语可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包括多式联运。

“承运人”指任何人在运输合同中,承诺通过铁路、公路、空运、海运、内河运输或上述运输的联合方式履行运输或由他人履行运输。

若买方指定承运人以外的人领取货物,则当卖方将货物交给此人时,即视为已履行了交货义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术语条件下《1990通则》规定:将货物交至指定的地点由买方指定的承运人照管,即履行其交货义务,但对卖方是否负责装卸货未加明确。《2000通则》则改为:若卖方在其所在地交货,则卖方负责卸货,若卖方在任何其他地点交货卖方不负责卸货。同时还取消了《1990通则》中的运输方式和集装箱货与非集装箱货之间的区别。这一改动比较具体明确,因装、卸货物不仅涉及费用,而且要承担货物短少、损坏的责任。这正是《2000通则》有别于《1990通则》的实质性变化之一。

另外,就风险的转移而言,在《1990通则》的B5款中是这样规定的:自货物根据A4款已交付货物时,承担货物丢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如果买方未根据B7款给予通知,或者其指定的承运人未收受货物,则自规定的交付货物的约定日期或期限届满之日起,承担货物丢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而《2000通则》的B5款则修改为:买方必须按照下述规定承担货物丢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自按照A4规定交货之时起,及由于买方未按照A4款规定指定承运人或其他人,或其指定的承运人或其他人未在约定时间接管货物,或买方未按照B7款规定给予卖方相应通知,则自约定的交货日期或交货期限或交货期限届满之日起。显然在《2000通则》的B5款中增加了三项内容:(1)在“承运人”之后加有“其他人”;(2)在“接管货物”之前增加了“未在约定时间”;(3)以“通知”之前增加了相应(appropriate)字样。增加这三项内容不仅意味着加大了买方的责任,同时也较之《1990通则》FCA的B5的内容明确具体。

3)FAS 船边交货(……指定装运港)

“船边交货(……指定装运港)”是指卖方在指定的装运港将货物交到船边,即完成交货。买方必须承担自那时起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

FAS术语要求卖方办理出口清关手续。

但是,如当事方希望买方办理出口手续,需要在销售合同中明确写出。

该术语仅适用于海运或内河运输。

与《1990通则》正好相反,在FAS条件下,《2000通则》规定由卖方自行承担风险和费用办理出口清关手续的规定,而《1990通则》则规定由买方自行承担风险和费用办理出口清关手续。

4)FOB 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

“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是当货物在指定的装运港越过船舷,卖方即完成交货。

这意味着买方必须从该点起承担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FOB术语要求卖方办理货物出口清关手续。

该术语仅适用于海运或内河运输。如当事各方无意越过船舷交货,则应使用FCA术语。

5)CFR 成本加运费(……指定目的港)

“成本加运费(……指定目的港)”,是指在装运港货物越过船舷卖方即完成交货,卖方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指定目的港所需的运费和费用。但交货后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以及由于各种事件造成的任何额外费用,即由卖方转移到买方。

CFR术语要求卖方办理出口清关手续。

该术语仅适用于海运或内河运输。如当事各方无意越过船舷交货,则应使用CPT术语。

值得注意的是在CFR术语条件下,《2000通则》的A6款(指费用划分)较之《1990通则》的A6款有两点改动:一是取消了《1990通则》中“……由定期班轮可能收取的装卸费用”之字句,改为“……根据运输合同由卖方支付的、在卸货港的任何卸货费用”;二是在《2000通则》中增加了“……以及如果根据运输合同规定,由卖方支付的货物从他国过境的费用”之内容。这两点改动意味着扩大卖方支付费用的范围。相应地,在《2000通则》的CIF、CPT、CIP的A6款中也都作了与上述内容相同的改动。

6)CIF 成本、保险费加运费(……指定目的港)

“成本、保险费加运费”是指在装运港货物越过船舷时卖方即完成交货。

卖方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指定目的港所需的运费和费用,但交货后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及由于各种事件造成的任何额外费用即由卖方转移到买方。但是,在CIF条件下,卖方还必须办理买方货物在运输途中灭失或损坏风险的海运保险。因此,由卖方订立保险合同并支付保险费。

买方应注意到,CIF术语只要求卖方投保最低限度的保险险别。如买方需要更高的保险险别,则需要与卖方明确地达成协议,或者自行作出额外的保险安排。

CIF术语要求卖方办理货物出口清关手续。

该术语仅适用于海运和内河运输。若当事方无意越过船舷交货则应使用CIP术语。

值得注意的是,《2000通则》的CIF这一贸易术语的A6款(即指费用划分)较之《1990通则》的A6有两点改动:一是取消了《1990通则》中“……由定期班轮可能收取的装卸费用”之字句,而在《2000通则》中改为“……根据运输合同由卖方支付的、在卸货港的任何卸货费用”;二是在《2000通则》中增加了“……以及如果根据运输合同规定,由卖方支付的货物从他国过境的费用”之内容。这两点改动意味着扩大卖方支付费用的范围。

另外,在《1990通则》中CIF这一贸易术语的A8款中规定:“如果运输单证包括一份租船契约,卖方还需提供该契约的一份副本。”而在《2000通则》这一贸易术语的A8款中则取消了这一规定。因为在租船契约中租船人与船东之间会有一些约定,这属于他们之间的商业秘密,为了保护其利益,在《2000通则》中删除了卖方提供租船契约副本的义务。

在是否提供租船副本这一问题上,《2000通则》中CIF这一贸易术语的A10款(其他义务)中均增加了“应买方要求,卖方必须向买方提供额外投保所需的信息”之内容。这是《1990通则》中CIF的A10款所没有的。所谓“额外投保”是指买方要求在最低险别之外增加某种或某几种其他险别,或者是在加成率上有更高的要求。卖方遇上这种情况必须及时与买方进行联系提供对方所需的信息,以防发生错保、漏保等事故。根据《2000通则》中的这一规定,如发生上述事故,卖方则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 考 文 献

[1]ICC. Incoterms 2000(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

[2]Larry A,DiMatteo.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ranslation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网吧现状及发展下一篇:那一次,我真快乐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