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典型发言

2024-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才工作典型发言(推荐8篇)

人才工作典型发言 篇1

(2015年1月22日)

2014年,xx区人才工作在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的指导下,认真落实“xx人才计划”,大力实施“英才兴区”战略,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立足实际谋划,明确目标任务

围绕“xx人才计划”,我们立足实际,制定了《xx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实施“英才兴区”战略。提出“三项目标”:一是每年开展“新星工程”培训、“创业标兵”培训各2期,组织职业技能大赛1次,每两年评选、表彰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批,以此盘活人才存量;二是开展“关注人才、服务人才”活动,每年至少为人才办10件实事,培养5-10名科技新星、10-20名创新人才,引进各类人才200名左右,以此提升人才总量;三是以“岗位先锋”、“基层建功”等五项活动为载体,发挥先进引领作用,以此释放人才能量。着力打造梯次合理、务实重干的人才队伍。经过3年多的努力,我区现有各级各类人才3347人。其中市级拔尖人才10人,区级拔尖人才13人,党政人才358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

(四)注重典型引领。充分发挥拔尖人才在本行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农业系统重点推行以一带多的培养模式,在市级拔尖人才xx、xx等同志的带动下,一批年轻同志表现突出,多人被评为市、区两级拔尖人才,解决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青黄不接、脱档断层的难题;鼓励工业园区科技专家带动青年同志科技攻关,成立科技小组17个,转化科研成果208项,解决技术难题189件;市级拔尖人才、企业家xx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展多种经营,带动3000多群众创业致富。

三、开展“五项活动”,增进工作实效

人才工作典型发言 篇2

本刊讯5月22日上午, 农业部召开2013年全国“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工作视频会议, 分析今年“三夏”农机化生产形势, 明确工作目标, 部署做好小麦跨区机收工作。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省农机局局长高明飞代表山东作了《立足抢收科学调度全力组织好小麦机收跨区作业工作》的发言。

高明飞局长表示, 为确保全省夏粮适时收获、夏种适时进行, 山东将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强化信息服务, 科学调度机械。进一步完善机手手机短信服务机制, “三夏”期间为参加跨区作业的机手免费提供天气预报、作业市场、机收价格、维修加油等有关信息, 引导跨区作业机械合理流动、安全作业、有序转移。继续实行小麦机收日报和24小时值班制度, 全天候为机手做好信息咨询等服务。二是强化组织协调, 避免机车盲目流动, 提高农机作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组织各地大力推行“小麦机收、秸秆还田、玉米免耕贴茬播种”的“一条龙”作业模式, 缩短作业时间, 加快收播进度, 确保小麦机收、玉米机播同步压茬进行。三是强化部门配合, 做好保障服务。加强与公安、交通运输、经信、工商、质监、气象等部门的沟通联系, 落实好交通疏导、事故处理、路费减免、用油保供、农机打假、气象预报等服务工作, 确保跨区作业顺利安全有序进行。四是强化安全监管, 为“三夏”生产保驾护航。把安全生产贯穿于“三夏”生产的全过程, 全面做好农机“体检”, 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教活动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 努力消除事故隐患, 确保农机作业安全。

省农机局领导班子成员、省农业厅和省农机局有关处站负责人在省分会场参加了会议, 各市农机局领导班子成员、有关科 (处) 室和单位负责同志以及各县 (市、区) 农机部门主要负责人, 在各市分会场收看了视频会议。

人才工作典型发言 篇3

第一,抢抓机遇,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经过多年的努力,南宁市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面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运行、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加快推进等多重叠加机遇,南宁市始终把抓发展与抓人才结合起来,把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作为强市之基、振兴之本、转型之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第二,拓宽渠道,大力集聚各方人才。一是依托平台优势聚才。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及开发区、人才小高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平台开展引才工作。建立14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积极促成大型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姻”。仅南宁留学人员创业园就吸引了来自美、英等10多个国家的海外創业人才100多人,转化高新科技成果30多项。二是紧贴产业发展聚才。围绕调结构、促转变、推动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如南南铝公司年产20万吨中厚板项目,聘请了国内外资深专家及领军人才参与项目建设。南宁高新区引进了国内专家开展技术攻关,研发的啤酒专用酶制剂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酶法海藻糖技术成为国家标准。横县“茉莉花专家大院”吸引了法国哈桑博士和国内的陈宗懋院士等专家“加盟”。袁隆平院士在武鸣县建立了超级稻制种基地。围绕发展总部经济,以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优秀人才。三是竞争择优多措聚才。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采取公开选拔、公开招聘、公开推荐、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面向全国公开选任了一批党政管理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坚持定向开发人才,以挂职或任职的方式从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重点高校引进博士100多名。

第三,创新载体,激发人才队伍活力。一是举办“人才活动月”。从2009年起,每年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期间举办“人才活动月”,通过举办人才招聘会、专题论坛等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人才流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创建博士服务站。2010年,南宁市创建了广西首个博士服务站,搭建联络服务平台,引导博士服务站高层次人才为推动南宁科学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发挥博士的智囊作用。三是建立后备人才社会实践基地。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现已建立了23个社会实践基地,吸引优秀学生到南宁实践锻炼,实现了人才引进关口前移。四是创立“南宁市杰出人才贡献奖”,对南宁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分别给予100万元奖励;对本市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开展重点领域项目研究时,最高可给予500万元的创新创业资助。

宣传工作典型发言 篇4

实现新闻宣传工作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2010年,兴隆镇新闻宣传工作紧紧围绕构建“宜业、宜居、宜游”强镇的发展目标,坚持“抓队伍建设、促工作突破、整体水平上台阶”的工作思路,围绕主题抓宣传,创新机制求突破,大力加强新闻通讯员队伍建设,新闻宣传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将主要做法和成绩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做以下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高度重视,定员组队,建立稳定写作网络。

我镇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始终处于全县领先地位,对外宣传工作的水平也不断在攀升,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才使得我们在工作中敢于采取更加灵活的方法、手段。为确保新闻宣传工作落到实处,我镇专门成立了外宣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党务副书记、组宣委员负责日常工作,并整合力量,成立“对外宣传办公室”,抽调了由镇机关、镇直单位及各村60名信息员,组建了一支精干的基层新闻队伍,形成了从镇到村、从机关到企业的新闻写作采编网络。同时,从中挑选9名写作基础较好、业务精、素质高的通讯员,成立了“写作小组”,1做到了新闻宣传有人管,新闻稿件有人写,新闻信息能及时沟通和传递。此外,镇主要领导负责与报社、电视台等宣传部门经常性沟通联系,不断提升外联工作力度,为对外宣传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情”保障。

二、多措并举,强化培训,不断提高全员写作水平

外宣队伍素质高低是决定对外宣传整体能力的关键所在。我镇为提高外宣队伍整体水平,采取了多种有效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范围,丰富培训内容。在“请进来讲”上,我镇每年对全体通讯员要集中培训3次,重点邀请承德日报社编辑以及县内写作“尖子”,讲授新闻写作知识、当前写作重点、传授工作经验及职业道德教育。在“走出去学”上,有选择的挑选部分通讯员,积极参加由县委宣传部、承德日报社等组织的集中培训。在“面对面学”上,组织通讯员对每月刊发的稿件,就写作角度、手法、用语,通过案例剖析讨论,共同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同时,召开骨干通讯员会,通过“以会代训”的方式,讲解外宣热点,探讨外宣工作技巧。在“实战学”上,镇主要领导经常给通讯员订目标、压任务、出题目,并抓住重点工作、亮点工作和特色工作,积极组织通讯员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实地进行集中采访活动。同时,我镇还规定,在召开人大、经济工作等重要会议时,全体通讯员要列席参加;凡是不涉及人事任免等涉密内容的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均要通知1—2通讯员轮流列席,以利于他们掌握本镇的最新工作动态,及时围绕中心,进行宣传。

三、建立机制,加强督导,激发全员写作积极性

工作激情高不高,决定成果好不好。为调动外宣通讯员的写作积极性,我镇从制度化入手,先后建立健全了《通讯员例会制度》、《新闻工作制度》、《目标奖惩制度》、《通讯员管理制度》、《月发稿通报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的通讯员例会,听取工作汇报,明确报送要点,加强沟通联系,总结安排工作,在每月29号前将通讯员发稿情况汇总归类,分别报送到书记、镇长及分管领导,以便及时知差距找不足,从而加压增责,并把通讯员全年发稿情况纳入个人年终目标考核,作为干部选拨任用的重要依据。此外,我镇还积极改善通讯员的办公条件,先后投入20余万元,购置微机、打印机各14台,数码相机2个,录像机一台,并配备u盘60余个,真正在做到了精神上受激励,物质上得实惠,办公上有保障,从而大大激发广大通讯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在2010年,我镇累计在《承德日报》发表稿件38篇,《兴隆周讯》发表46篇,两办信息刊登45篇。省、市、县电视台播出63篇,较好的宣传了我镇在党的建设、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实现了我们“抓队伍建设、促工作突破、整体水平上台阶”的宣传目标。

经济工作会议典型发言 篇5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

##街道办事处

##年,##街道办事处将以开展“#####”活动为主线,以“抓工业、活商业、调农业、惠民生”为目标,强工业壮实力,兴三产增富裕,抓招商挖潜力,保民生促和谐,力争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实现全面提升。具体目标为:招商引资完成3.5亿元,固定资产投入完成8.5亿元,工商税收完成1.8亿元,财政收入完成6000万元,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完成85亿元,市场交易额完成80亿元,各项主要指标均增长20%以上。

一、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提升。一是培植壮大骨干企业。重点培植钢管制造、机械加工、新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纺织等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机械、##钢管、##材料、##肉食等骨干企业,到年底力争辖区新上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3家,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26家。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重抓好##石油套管、##金属粉石墨、##天然气CNG加气站、##地下商业街、##汽车城等项目。同时,围绕辖区骨干企业和五大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引进一批配套能力强、关联度高的大企业,以项目建设带动经济增长。三是扶持壮大民营经济。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土地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促其提档升级,做大做优做强。

二、强化产业支撑带动,推进服务业发展提升。一是进一步壮大市场集群规模。加大市场商贸业升级改造力度,加快推进##瓜果市场

建设进度和##蔬菜市场恒温库建设;加大农机大市场改造力度,提升市场档次;加大对##家居广场的扶持引导,打造具有商品集散、精品展介、信息汇集等多项功能的现代化家装商业中心。二是进一步提升特色街道魅力。着重培植以##商厦、##百货为核心的商贸购物一条街,以中国人寿、平安保险等保险业为主的##路保险服务一条街,以经销精品橱柜为主的##路橱卫销售一条街,以##装饰材料市场等十大批发市场为主的建设路专业市场一条街,以经营特色餐饮为主的##中街特色小吃一条街。三是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产业。主动对接物流园区建设,利用东扩、南展、北接、西延的地理优势,全方位扶持新型服务业,促其发展壮大。

三、积极开展城中村改造,推进城市建设提升。一是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城中村改造的重大意义,让群众了解政策,积极支持配合城中村改造工作。二是加大城中村违法建筑查处力度,有效维护辖区土地和房屋管理秩序。三是抓好##村、##居委、##村、##居委等四个城中村改造试点,并为试点村居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四是规范运作,加快推进,通过合并、新建等方式,确保建成3-5个万人新居社区。

村务公开工作典型发言材料 篇6

——市辖20个乡镇办事处,917个村(居),总人口1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2万人。近几年来,我们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工作,紧紧围绕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维护农民群众合法利益、促进农村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从创新思维、依法完善制度、强化措施等关键环节入手,以村务公开、强化监督为切入点,以加强基层组织法制建设为保证,以此推动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群众对村务公开依法治村工作的满意率达到了95以上,全市上下形成了干群同心干事创业,凝心聚力致富奔小康的良好局面。2004年,全市农村上访案件下降80,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亿元和392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2和13.1,是近十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也是全市社会发展中最稳定的一年。我市先后荣获“全省村民自治模范市”、“全省村委会建设先进市”“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等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落实“四项民主”,确保村务公开工作高起点运作

近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在全市形成了风正气顺心齐的局面,干部群众依法办事的观念得到了强化,农村基层班子战斗力明显增强,社会政治稳定。在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实践中,我们感到基层民主化、法制化建设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尤其在农民群众法制观念明显提高,一些潜在的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给全市“平安建设”造成一定的隐患的形势下,能不能做到依法规范村务公开,实行民主化法制化管理,成为制约农村稳定与发展的一个最基本、最尖锐、最重要的因素。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想使农村各项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在不断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的同时,健全农村依法治村体系,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实施村务公开、依法治村不仅是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调动广大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切入点,而且是解决农村各类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好办法,是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点环节,也是加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抓手。为此,我们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在全市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并层层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为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法律保障。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使村务公开贯穿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整个过程,才能够把农村的各项工作做好。

依法选举,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民主权利。

民主选举是村务公开的前提。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我们把民主选举作为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重要内容来抓,及时制定了《——市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组织指导村委会的换届选举。依法治市办将村委会换届选举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村干部任职条件、候选人产生的办法、选举程序等内容制成宣传提纲,并及时引发下村,向群众公开,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此外,我们市、乡两级抽调有丰富工作经验、法制观念强的同志组成换届选举督导小组,指导各村好“四权”、严把“五关”;确保了选民参选率和选举一次成功率,尊重和保障村民的推选权、提名权、选举权和罢免权,保证了村民基本民主权力的落实。

建立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载体的民主决策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决策权。我们把民主决策作为村务公开的牛鼻子来抓,依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大会制度,凡涉及村民和全村利益的重大事项,一律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使村级决策更加合法化。在总结基层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相继推广了农村热点问题“质询制”、村务大事决策“卡询表决制”等具有首创意义的做法。热点问题当众现场质询,村干部当场依法解答,质询的过程既是依法公开的过程,又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过程。在重大事项决策前,全市各村普遍发放征求意见卡的方式进行表决,既让群众充分了解村两委的意见,又充分行使自己的合理权利,使每项决策都合法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如岳家庄乡岔河村统一印发了村民自治登记表,组织村民对村两委的重大决策进行表决,实行民主决策。2002年投资25万元,硬化东西岭主街道路面4500米,治理河道3000米,修筑拦水坝10座,2003年投资20万元建成大口井一处,这些项目,都是在得到村民认可的基础上顺利完成的。

建立以村规民约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是村委会组织群众自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对于加强依法治村,提高村务公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规范实用,与时俱进。我市、乡两级成立专门机构,指导各村遵循合法性原则、切实可行

原则、易操作、既约民又约官原则,按规定的程序,及时对《章程》、《公约》进行了修正,并下发到户,让村民人人明白,严格执行,做到内容更加规范、更加完善、适用性更强,真正起到了既约官又约民的作用,使村级管理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章程》、《村规民约》的修订,既是村民学习法律、法规、政策的过程,又是自觉运用法律管理村内事务的过程。每年我市各村都以村民自治小组为单位学法,开展活动。比如:我市东都镇南鲍村将“平安家庭户”评选,写入村民自治章程,在全村形成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村里的社会稳定。

建立以村务公开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监督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在推进村务公开工作中,我们坚持求真务实,抓热点、攻难点、保重点,对群众普遍关心的政务、村务、财务、干部廉洁自律等“七公开”,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听取群众反映,热情接受群众咨询,积极做好依法解答工作。各村也都出台了限时答复制,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凡是能直接答复的一般7至10天予以答复,对村干部违法问题及时调查并解决纠正。对群众存有误解,或个别人的无理要求,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做好细致耐心的说服工作。村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了依法治村工作,使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依法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禹村镇通过推行村务公开,化解了干部矛盾,激发了广大村民学法用法、自觉履行义务的积极性,使困扰该镇长达10年之久的统筹提留难问题得到了依法治理。

二、依法进行4个规范,建立村务公开工作长效机制

村务公开的实质,就是要在农村建立起一套民主管理、便于群众监督,更有效地实施依法治村的工作机制。只有依法规范,才能保障持续、稳定发展。我们本着依法公开、真实公正、方便运行的原则,着力抓了4个方面的规范。、依法规范公开内容。我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村务公开内容进行了依法规范和依法延伸,使村务公开的内容由最初的三大类25项扩大为六大类32项,涵盖了生产经营管理、土地管理、财务管理、计划生育管理、宅基地管理、村干部廉洁自律等农村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管理,做到法律、法规规定允许向群众公开的,就全部向群众公开,使群众的知情权落在实处。例如,为落实《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我们在农业税征收过程中,采取自下而上层层公开的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将税收减免到户,使有关法律法规不折不扣落到了实处。

规范统一时间。我市规定每月15日为全市村务集中公开日,在集中公开的同时,实行全年大事年初公开,常规性工作定期公开,长期性工作按阶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热点问题及时公开。人大、政府认为事关重大,或群众在某个时期最想了解的事项,由村两委按要求予以公开,使村民对关心的事情了解清楚。

规范公开程序。我市依法确定了村务公开“五步走”的基本程序,即村务公开必须经过村委会酝酿确定公开方案、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审核把关、实施公开、意见反馈、整理存档。同时,针对不同公开事项,实行分类指导,每个类型制定一套程序,编制一套公开流程图,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公开,避免了工作的随意性。对重大事项决策等需要群众事先参与、事后监督的内容,规定必须经过预先公开、正式公开、反馈公开等环节。此外,我市还统一规定,在村务、财务公开栏张榜公布的同时,第一、三季度向村民代表会议共识,第二、四季度向村民会议公示。要事先准备好书面材料,如有重大村务要提前交给村民代表议事会讨论,实行决策听证制度。财务要提交民主理财小组审查,并报乡镇财务管理中心代管,审核,市直有关部门定期检查公开内容,发现问题随时通报、及时纠正,确保了村务公开的真实性、合法性。

规范公开形式。各村都在民主法制一条街上建立了永久性村务公开栏,对公开栏设立的环境、样式标准都作了统一规范,实现了农民群众看得清、看得明白。为了让群众全程了解、全程参与、全程监督,市人大、政府在全市推广了泉沟镇在村务公开栏中设立“回音壁”的做法,使决策、实施、结果全部实现公开,办理过程、程序、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同时,各村还采取召开村民会议、有线广播或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及时进行公开。

八、完善三项措施,推进村务公开依法治村工作健康开展

1、加强法德教育,提高农村干部群众法律素质是实施村务公开依法治村的关键。一方面强化村民的学法用法的自觉性。我们以法制教育“七个一”工程为载体,广泛开展了以讲好一堂法制教育课,优化民主法制一条街、开展一次咨询服务、举办一场法律知识竞赛、编演一台法律文艺节目、制赠一份法制宣传品、设立一个法制图书教委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七个一”工程,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法制宣传教育,使法制宣传进村入户到人,入口入脑入心。另一方面,我们利用市委党校;农广校、乡镇党校等阵地对村干部进行经常性的法制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同时也使村干部认识到村务公开的好处,从而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推行垂直公开,强化督导检查是实施依法治村的保障。

全面落实依法治村,在公开范围上力求上拓下延,对计划生育、宅基地审批,土地管理等需要层层落实的事项,实行市、乡、村三级同时公开,做到环环相扣,相互对应,增强了全市上下工作的一致性和互动性。做好村务公开依法治村工作,贵在坚持,重在落实。为此,市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对全市村务公开、依法治村进行视察、督导。市委、市政府也组织市监察局、司法局、民政局、依法治市办、农经办等单位定期对村务公开依法治村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个别弄虚作假、侵犯群众合法权利的乡、村干部依法依纪给予严肃处理,做到了公开标准化、检查定量化,有效地推动了全市村务公开依法治村工作的开展。

3、注重工作实效,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是依法治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村务公开的目的就是增加村内各项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了解村政事务,进行民主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共接受群众查询一万余次,满腔热情地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及时化解农村存在的各类矛盾纠纷,极大地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群众参政议政、关心村务的积极性,形成了群众支持村务公开、参与依法治村的良好局面

《村务公开工作典型发言材料》来源于,欢迎阅读村务公开工作典型发言材料。

原则、易操作、既约民又约官原则,按规定的程序,及时对《章程》、《公约》进行了修正,并下发到户,让村民人人明白,严格执行,做到内容更加规范、更加完善、适用性更强,真正起到了既约官又约民的作用,使村级管理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章程》、《村规民约》的修订,既是村民学习法律、法规、政策的过程,又是自觉运用法律管理村内事务的过程。每年我市各村都以村民自治小组为单位学法,开展活动。比如:我市东都镇南鲍村将“平安家庭户”评选,写入村民自治章程,在全村形成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村里的社会稳定。

建立以村务公开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监督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在推进村务公开工作中,我们坚持求真务实,抓热点、攻难点、保重点,对群众普遍关心的政务、村务、财务、干部廉洁自律等“七公开”,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听取群众反映,热情接受群众咨询,积极做好依法解答工作。各村也都出台了限时答复制,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凡是能直接答复的一般7至10天予以答复,对村干部违法问题及时调查并解决纠正。对群众存有误解,或个别人的无理要求,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做好细致耐心的说服工作。村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了依法治村工作,使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依法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禹村镇通过推行村务公开,化解了干部矛盾,激发了广大村民学法用法、自觉履行义务的积极性,使困扰该镇长达10年之久的统筹提留难问题得到了依法治理。

二、依法进行4个规范,建立村务公开工作长效机制

人才工作典型发言 篇7

一、精益理论与大学人才培养过程

精益是美国学者沃麦克在研究日本丰田生产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该理论不仅仅适用于企业,近年来在医院、金融机构、商业领域均有应用。该理论核心思想即消除浪费创造价值。此处的价值是客户关注的价值,围绕客户关注的价值可以针对生产或服务过程中的价值提供过程,识别出关键价值流,针对关键价值流,消除浪费,让价值连续流动,在连续流动的基础上,在客户持续拉动下准时的提供各项价值。而这所有的一切,是通过追求卓越持续改善来实现的。

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其客户是企业、政府、学校或者是成为创业者。用精益理论来分析,首先需要识别出不同客户群体所关注的人才价值;然后围绕这些人才价值,来识别核心的价值流;消除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价值不清、目标不明导致的时间浪费、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学习效率低下等各种系统浪费;进而能让价值连续流动,大学生四年学习过程中,学校应该整合资源,在不同阶段,连续不断的提供相应的价值,使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根据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价值,及时地提供符合需求的人才。也就是说能够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改进,追求卓越。

二、大学生求学过程典型价值流

通过对相关高校的观察研究,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价值流普遍性特征如下。

大一刚进入学校,带着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鲜感,很多学生积极投身于社团活动,另一方面,刚入校,还保留着高中学习的惯性,能够比较积极的学习,新生学生出勤率较高。这时,学校里会组织一些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学生抄抄简历,随便写写,也就是为了应付任务,总之学生处于一片懵懂的状态。老师按部就班的上课,课上偶尔讲讲大学生就业比较难,学生需要主动参加实践。大二开始,大部分学生还主要以学习为主,准备英语四六级考试,很多学生继续在社团里、学生会里工作,培养组织能力。但此时,一些学生因为觉得大学课程没有意思,开始逃课。老师仍然按部就班的上课。大三学生,有些专业重新分专业,形成新的班级,经常出现新班级里学生们很少交流、沟通,各忙各的。一些学生觉得专业课有点枯燥,开始逃课。一些学生开始为了找到好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下半学期,更多的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大四学生,学生开始直面找工作问题了,这时候通过投简历、面试,很多次的失败后,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去应聘,才发现很多能力自己不具备。而这时,学校对着学生说,赶紧找工作,学校要就业率。学生匆匆找了工作,不满意再跳。

即使优秀的学生,也存在两种情况。一部分学生,尽管他们大学期间很努力,且获得了很多奖项,但也常常不知道自己毕业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因此,即使优秀同样面临无法找到合适工作的境遇。比较而言,另外特别优秀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价值流的流向,给自己创造了一片天地。如有一个学生,大一的时候,只身一人到杭州,找到阿里巴巴公司,说他非常想进该公司。该公司相关人员不接待该生,在该生软磨硬泡的情况下,阿里巴巴的人力部门人员接待了他,给他了一张招聘要求,对该生说,只要你能满足如下条件,两年之后我们就可以录用你。该生用两年的时间,围绕着招聘条件,学习了很多知识,同时因为涉及到很多跨学科的知识,学习过程还获得了很多朋友资源。大三上半学期,该生参加阿里巴巴的面试,尽管应聘同一岗位的还有很多211、985学校的学生,但该生在300名面试者中成为20名录用者之一。

而从学校提供价值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求学的四年过程中,学校仅仅只是按着课程体系,多年重复地提供同样的课程,老师教授的知识更多的侧重书本的知识,学生的相关技能的培养只能通过学生自助实践得以实现。讲台上的老师各自关注的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对学生人才培养整体效果起怎样的作用,缺乏整体的思考。学校机械地按照学校的知识体系,来给学生提供价值。

三、典型价值流过程中的问题识别

根据对大学生四年的求学过程以及学校提供服务的过程的研究可以看出,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1、未有效识别用人单位需求,即客户价值

目前很多学生主要通过自己摸索来发现企业用人需求,通过只身一人的反复面试,经过很多次挫折,一点点摸索。有一些学生,反复摸索后,仍不得其法,匆匆找个工作。上述价值流对比中,可以看出如果能及早明确价值流,很多学生的大学生活会更有意义,同时用人单位能够招聘到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在此方面现在也开始逐渐通过应聘竞赛、大三大四时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习,但未有人专门对企业的需求进行研究。独立的市场化运作的比如51job等网站虽然在挖掘用人单位需求方面有很强的优势,但未在高校开展相应的服务。这些情况,导致学生四年的求学过程中,缺少价值导向,学习生活缺少比较明确的目标。而从学校这方面来分析,企业日复一日的到学校招聘,学校提供信息平台或者会场让企业招聘人才,但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缺少深入的交流,或者说相关的职能部门缺少与企业的深入对接,对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特征只是初步了解,未建立系统的平台,深入分析需求,挖掘需求。学校缺少对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的了解,缺少对相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学校更习惯于出于本位,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更多的从学科建设角度来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缺少明确的价值导向。

2、未有围绕价值设计课程、开展能力培训的人才培养价值流

目前的课程体系,由基础课,比如英语、各种数学课程、思想政治等课程组成,到了大三,开始学习各种专业科,另外还有一些选修课程。各学院讲述各自的课程,其他老师在上课时,开篇讲讲述课程应该有什么课程,但是课程应该讲到什么程度,相互之间到底应该有怎样的联系,未有人深入研究。总体上来看,课程之间缺少有机的结合,相互割裂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则必须按部就班的上必修课,根据课程的介绍,相互之间交流,选选课程,对这些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自己未来就业的关联性认识不清。

3、培养过程中的价值不能连续流动

由于缺少明确的价值导向,明确地价值流,各种价值存在重复、质量低下、大量无用知识积压、教学环节效率低下、质量过度的情况,价值无法连续流动。

以工商管理人才为例,企业需要掌握工商管基本框架,在做事态度、工作习惯有初步职业化训练的人才。现存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知识过度提供,比如说库存管理知识中的高深的库存管理模型,涉及很多的假设条件,而这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多假设条件不存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授课过程中,缺少联系实际的分析,更多从理论角度,而这些理论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企业中很少存在,很少有完全按理论模型应用的情况。大量知识积压,进而彻底变成无痕迹。教授的微积分知识、运筹学知识对于很多学生来讲,很少有应用的可能性,而这些知识通常需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通过,很多学生学习的时候就是囫囵吞枣,充其量把这些内容当作信息存储了起来,时间久了,无任何痕迹。知识重复讲述,各门课程之间,很多知识相互交叉,一些知识重复讲述。比如简单的二八原则,营销课上、工业工程课上、质量管理上、运营管理上,其它课程也会涉及,同一原理讲述四遍以上。教学质量低下,由于没有面向就业等关键价值指标的约束,教师上课评估指标,只是学生打打分,学生来就无价值导向,打分时更多地从个人兴趣角度出发,评价标准宽泛,评价信息未真实反馈给教师,反馈给教师,没有明确的考核机制,教学质量处于失控状态。教学环节效率低下,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摸索教学经验,缺少知识交流、知识分享的平台,教师之间教学水平差异大,教学活动本身存在效率低下的情况。比如有的老师一节课讲不了多少内容,重复讲些知识点,一些老师教学水平提升缓慢等等。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学习的知识存在割裂性,学生无法理解这些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与最后就业之间的关联性,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兴趣相对淡漠,或者积极学习,但也缺少与就业之间关系的关联性认知。

4、无法实现用人单位的价值拉动

由于缺少与用人单位的对接,未建立围绕用人单位需求的价值流,缺少这种跟随用人单位需求进行调整的观念,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用人单位需求变化,学校仍旧提供同样的人才,而且提供人才的质量变异性较大。学校变化缓慢,五年一次调整授课计划与大纲。调整时,由于缺少明确的价值流,缺少用人单位需求的导向,有时课程体系作大规模的变动,变动后仍然存在与市场、用人单位需求间的差距,而变动后,老师需要做根本性的适应性调整。

5、缺少追求卓越的变革

学校里缺少面对市场压力的持续变革,追求卓越的动力与习惯。学校里相对封闭,与市场或者说社会接触相对较少,整个环境比较稳定,温水煮青蛙的现象随处可见。由于缺少压力,或者说压力主要来自于发表论文,很少有教师在人才培养、授课方面持续的追求卓越。精益里的核心概念为持续改善,在学校里,缺少用人单位的价值导向、缺少过程的监管、缺少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缺少其他学校的标杆对比,很多人对教学、学生培养处于维持的态度,维持不了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习惯不知不觉中传递给了学生,而这种观念上的影响,行为习惯的影响,对学生未来就业有直接的负面影响。

四、结论

综上所述,从精益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的培养过程,其存在价值不清、价值流不明、价值流中存在系统性浪费、未实现用人单位的价值拉动以及缺少追求卓越的变革理念与习惯等问题。在分析问题基础上,未来应进一步从精益角度探讨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问题。

摘要: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与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价值差距,本文应用精益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价值流,并根据精益理论的框架,分析出了学校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价值不清、价值流不明、价值流中有系统性浪费、未实现用人单位的价值拉动、缺少追求卓越的变革理念与习惯等问题,为进一步构建人才模式提供基础。

人才工作典型发言 篇8

“十一五”期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发展改革委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加强节能减排综合协调,推进节能提高能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一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通过采取强化目标责任、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重点工程、推动技术进步、强化政策激励、加强监督管理、开展全民行动等一系列措施,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1%,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

二是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350亿元,重点支持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流域和海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危险废物综合治理、火电厂烟气脱硫示范工程、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以及能力建设等。

三是完善经济政策。实行差别电价、脱硫加价和可再生能源电价,对超能耗限额标准的产品实行惩罚性电价。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积极推进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改革。推动出台了环保专用设备和环保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四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实施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再制造产业化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发布循环经济统计评价指标体系。五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制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发布了24个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将清洁生产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要内容。推动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组织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与环境质量改善程度比较低的矛盾日益凸显,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当前,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今年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仅下降1.6%,与全年3.5%的目标相差很大,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升,这给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带来很大压力。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加强规划指导。在制定和实施“十二五”各专项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时,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发展目标要与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相衔接,产业布局和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全面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导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严控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研究完善限制“两高”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过快增长。鼓励新上先进生产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

(三)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强对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落实奖惩措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地区能源消费增量和总量的重要措施,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以及城乡建设和消费领域全面加强用能管理。加强预测预警,按季度发布各地区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实施节能改造、节能产品惠民、合同能源管理推广等重点工程,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行能效领跑者制度。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

(四)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由试点、示范向全面推广转变。

(五)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将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结果作为行业准入、项目审批、产业承接的重要门槛。实施国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示范,推动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

(六)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抓紧出台和实施“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重点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适时更新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推进环保产业标准化,推动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政策支持,规范环保产业市场。

(七)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同步建设和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再生水利用和垃圾收运设施。继续支持饮用水安全工程,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推进渤海等重点海域环境保护。支持重点流域和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以及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八)完善经济激励政策。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在全国同步开展居民阶梯电价试点;各地可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按程序加大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严格落实脱硫电价,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对安装脱硝装置的燃煤电厂试行电价补偿政策。完善污水处理费政策,研究将污泥处理费用逐步纳入污水处理成本。推进资源税和环境税费改革。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

(九)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开展节能减排监督检查专项行动,推进节能减排绩效管理。加强节能执法检查,严肃查处违反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擅自对高耗能行业实行电价优惠等行为。

(十)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方案,抓好家庭社区、青少年、企业、学校、军营、农村、政府机构、科技、科普和媒体等节能减排专项行动,积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作用,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贯彻落实李克强副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此次会议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做出新的贡献。

财政部:创新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

保障和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是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中央财政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各项税费政策,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体系。

一、大幅增加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为环保工作提供财力保障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比“十五”期间增长3倍多。

(一)逐年增加部门预算,切实保障环境保护部履行职责。“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环境保护部部门预算比“十五”期间增长了近4倍,重点支持了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执法、核与辐射安

全监管、污染源普查、环境宏观战略研究等专项工作。

(二)支持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和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带动全社会投入近万亿元,重点支持了重点流域治理、农村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等。

(三)支持生态保护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重点支持了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支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鼓励秸秆还田和有机肥增施,切实减轻农村面源污染。

(四)支持环境科技创新,逐步建立稳定的环境保护科研投入机制。支持实施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通过“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对环境领域前沿技术研究、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等给予了经费支持。

二、完善税收政策,推动环境保护战略实施

在增值税方面,对销售废旧物资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分别给予了增值税免税、全额退税和减半退税等优惠政策,促进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对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及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所得,实行了“三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在消费税方面,提高大排量乘用车、含铅汽油消费税率,将实木地板、木制一次性筷子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在资源税方面,在西部地区实施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试点,增强了地方保障民生和环境治理方面的能力。在关税方面,多次调整“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关税征收范围和税率,截至目前,共对298项“两高一资”产品征收出口关税,较好实现了调控目标。

三、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探索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机制

(一)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支持浙江、湖北等10个省份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市场配置环境资源的功能初步显现。

(二)开展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对青海三江源、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所涉及的452个县给予了资金支持。在新安江流域开展了跨省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

(三)实施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将湖南、山东等17个省份纳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范围,使“以奖促治”政策发挥出更大成效,促进了农村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四)开展水质良好湖泊生态保护试点。从2010年起,开展了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对抚仙湖、洱海等湖泊实行一湖一策,引导建立水质优良湖泊保护机制。

四、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实施更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

“十二五”期间,财政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有关要求,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实施更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

(一)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的支出力度,促进环境监察执法、应急处置等能力提升,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监管水平。加大对重金属污染防治、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重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

(二)继续完善财税政策,促进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环境保护税法制定、颁布实施及试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择机将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逐步扩大到其他资源品目,充分发挥资源税的调控作用。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开拓征收渠道,提高征收率,建立污水垃圾处理良性运行机制。出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促进回收处理经营规模化、产业化。

(三)继续加大创新力度,构建更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会同有关部门着力完善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政策体系,推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建立,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上一篇:商标图形管理系统下一篇: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数理金融方向)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