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2024-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共16篇)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1

为了落实承德市进一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我市优秀教师的引领示作用,根据《承德市教育局中学教研室2011年工作要点》,决定在全市高中学校分学科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示课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中心,着力改进教法和学法,使课堂充分体现有效教学的理念,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引导全体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培养和打造一批教学基本功过硬,教有特色的研究型教师,科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目的意义

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学科教学的规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呈现出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形式,让教师实现思维碰撞,提升教研水平,加速专业成长,促进自身发展,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有利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效益。

三、工作思路

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应充分应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看待“同”中之“异”,侧重点是研究“异”。明确比较研究的的主题,关注同课之中的异构在何处,各种异构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如何,还存在着什么题,怎样解决这些题。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要做到四个结合:与学校教学常规要求相结合;与学科集体备课活动相结合;与校本教研相结合;与题研究相结合。通过活动,加强全体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媒体使用等方面的关注程度,为深入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储备思想认知和典型案例。

四、组织领导

为加强活动的组织管理,提高活动质量,由市中学教研室牵头,各校教学校长负责组织落实。

五、活动安排

每学期举办两次新课程“同课异构”示课活动。2010——2011学活动安排如下:

1承德市2010——2011学高一年级新课程“同课异构”示课活动时间、地点:

3月21日:丰宁一中:数学政治

3月22日:滦平一中:外语生物

3月23日:围场一中:历史物理

3月24日:卉原中学:地理存瑞中学:化学

3月25日:实验中学:语

2承德市2010——2011学高二年级新课程“同课异构”示课活动时间、地点:

4月11日:平泉一中:化学历史

4月12日:宽城一中:政治生物

4月13日:承德县一中:地理物理

4月14日:承德一中:数学承德二中:语

4月15日:兴隆一中:外语

几点说明:

1本次教研活动为期一天,上午2、3、4节由3位教师分别讲授同一课题,下午研讨。

2.准备阶段:各校要提前在校内分学科组织“同课异构”活动。参加市“同课异构”示课授课教师的课,代表本校的教学教研水平,是本校学科集体智慧的呈现。学科教研员到学校指导授课教师备课。

3.研讨阶段:

(1)授课教师阐述本节课的设计思路、理念和理论依据,总结教学环节等方面的得失。

(2)专、兼职教研员等点评。

(3)学科教研员作总结发言。

4总结阶段:结合两次活动,总结经验、分析题、提出改进措施。中学教研室并以书面材料形式下发各校。

5观摩教师食宿自理。如果活动时间有变化,另行通知。

附:高一年级新课程“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授课人、课题

承德市教育局中学教研室

2011年3月9

高一年级新课程“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授课人、课题

1授课单位、授课人

语实验中学郭慧杰存瑞中学刘东明宽城一中金秀军

数学丰宁一中李玉娥滦平一中李连海存瑞中学周学

外语滦平一中刘海燕承德二中常艳秋承德一中李雪娇

物理围场一中杨玉国滦平一中李海深承德二中吕广超

化学承德一中杜丽存瑞中学刘宏伟承德县一中陈玉荣

生物滦平一中卢长侠存瑞中学孙腊梅实验中学石国锋

历史围场一中李彬宽城一中袁瑞斌承德一中赵佰艳

地理卉原中学李树增承德一中朱万宏承德县一中计艳秋

政治存瑞中学姜克东围场一中孙久启丰宁一中任金兰

2授课课题

语: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

数学:数列求和(第一课时)

外语:HWLFEBEGANNTHEEARTH(NUNTFUR)

物理:曲线运动中的向心力

化学: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第一课时)

生物:伴性遗传

历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地理:农业地域类型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2

1“同课异构”与传统“集体备课”教研形式的对比

传统的“集体备课”是以个别骨干教师为中心,围绕其教学设计进行讨论修改,最后形成一份共性化教案,让组内教师复制到自己的课堂。这种作法容易导致教学的共性化与模式化,限制了教学的个性化发展。近年来,“集体备课”将备课、听课和评课三者结合起来,增加了“课中诊断”、“课后研讨”的环节,但仍缺少针对性与实效性。

“同课异构”是先选定课题,然后全组教师分头备课,再共同研讨教学方案,彼此修改完善后,以真实课堂的形式呈现各自的教学设计,其他组内教师相互听课,课后进行会诊式研讨,最后各自分头反思。此种教研形式能够发现日常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提炼出课堂中有效的教学行为。“同课异构”既注重人人参与,又注重骨干教师引领。不仅能通过集思广益使全组教师在更高起点上达成共识,还能为年轻教师起到示范作用。“同课异构”体现了“在课堂中、基于课堂、为了课堂”的教研理念,深化了“教师即研究者、课堂即研究点”的教研观,是英语教研形式的一大进步。

2“同课异构”在英语教研中的应用实例

2.1 基于整节课的“同课异构”

基于整节课的“同课异构”是以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主题,要求把整个教学过程当作研究对象,以通过各个教师的教学来研讨如何改进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2.1.1 循环式“同课异构”

循环式“同课异构”是指几位老师围绕同一主题,针对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在各自的教学班先后上一轮研究课。这种形式能够充分反映出各位教师不同的教学个性、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挖掘深度等,能够真正体现教师的执教能力、教材处理能力、课堂掌控能力等多方面水平的高低和教学的差异性。

案例1:三位英语教师同上《酒店英语视听说》中的“点菜”

教师A:复习菜品名、餐具名——指出新课内容——学习新单词、新对话——替换练习——模拟对话

教师B:

步骤一:播放视频,复习“迎宾”。

步骤二:暂停视频,学生分组讨论“客人就座后服务员应提供哪些服务?”。

步骤三:小组讨论服务程序,并写在题板上。

步骤四:播放视频,让学生记录点菜服务用语。

步骤五:师生总结服务程序和服务用语

步骤六:分小组进行情景模拟,进行汇报演出。

教师C:

课前准备:教室布置成模拟餐厅

步骤一:让已有准备的两位学生模拟点菜。

步骤二:学生分组讨论“点菜”过程是否有错漏。

步骤三:学生发言,指出存在的问题。

步骤四:通过讨论和纠错,学生总结出正确的服务流程和服务用语。

步骤五:学生分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步骤六:学生轮流汇报演出,其他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教师总结。

分析: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属于实用英语范畴,重点是让学生能“用”。三位老师都让学生在课堂上用上了学习内容。通过比较不难看出,教师B和教师C的教学设计更能体现“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也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经过组内研讨,教师们普遍认为通过本次循环式“同课异构”进行比较教学,拓展了教学思路,对实用性英语的教学要多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动起来,在“做中学、学中做”。

2.1.2 递进式“同课异构”

递进式“同课异构”可以是一人“同课多轮”,也可以是多人“同课多轮”。即一位或多位英语教师围绕同一主题,针对同一内容,用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依次上两次或多次研究课,俗称“磨课”或“滚雪球”。通过“上课——研讨——再上课——再研讨”多轮的持续改进,形成多轮次的连环递进,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断优化,方式不断完善,水平不断提高。

案例2:一位英语教师在准备市级公开课时采用递进式“同课异构”完善教学设计。(课题选自前厅部迎宾)

该教师将上课地点选在模拟前台实训室,让学生分别扮演客人和服务员的角色以达到掌握办理入住手续的目的。第一轮课后组内研讨,某教师指出,学生在实训室上课虽能使情景更真实,但也有部分学生因没有相关知识的准备,学起来比较吃力;某老师也指出,学生说得怎么样,演得怎么样,没有评价与反馈。综合组内教师的意见,该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第二轮上课时该教师先通过图片和视频弥补了未兼顾部分学生专业知识欠缺的漏洞,也制作了合理的自评表和互评表,教师最后还进行了总结性评价。

分析:通过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该教师通过“上课——研讨——再上课——再研讨”多轮的持续改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既考虑了教学对象的实际知识水平,也利用模拟环境为教学气氛增色,最后更是考虑到了教学效果的反馈。通过递进式“同课异构”将课及教师反复打磨,不仅有利于挖掘教师自身潜能,张扬自己的教学风格,培养教师的精品意识,也有利于英语教研组内的深入交流、相互学习,使教学质量和教研质量都更上一层楼。

2.2 基于教学片断的“同课异构”

基于教学片段的“同课异构”是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题,要求教师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研讨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式和最佳途径。由于所选问题难度有大有小,又叫做“问题式同课异构”或“课题式同课异构”。

案例3:三位英语教师针对授课内容“What does he look like?”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案

教师A采用直观导入法,用图片展示不同的外貌特征,例如卷发、直发等。

教师B以学生熟悉的明星图片入手,并将明星图片剪成几个小块。每组学生根据写有明星外貌特征的英文卡片快速拼图。

教师C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幅有中英文释义的外貌图片,然后选择四位比较活跃且外貌特征各异的学生做模特,再由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四位学生对四位模特进行描述,让其他同学猜出被描述对象。

分析:纵观三位教师的新课导入,都成功地引入了本课话题“What does he look like?”,为新课学习做好了铺垫,但也各有所长、各有千秋。教师A采用直观导入法,虽简洁明了,但缺乏趣味性。教师B和C通过游戏、竞赛导入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也因占用过多时间影响了后面的新课学习。组内教师在对这三位教师的导入方法进行研讨时,也一致认为课堂导入方法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选择令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材料,设计出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的导入方案。

3“同课异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1 有利于拓宽教学思路

“同课异构”通过教材的深度研读、教学设计的多元化、教学过程的多样化以及同伴互助式课堂观摩等途径,为教师提供了比较自己与他人的课堂教学的机会,有利于教师在比较过程中分析自身的不足、发现别人的优点,拓宽教学思路。

3.2 有利于提高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怎样将知识教给学生,而忽视了对课堂的调控,往往因一些未曾预料的意外而打乱教学节奏。“同课异构”以真实课堂教学为场所,致力于学生的真实发展,这也就要求教师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知识水平等,多角度考虑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如何应对冷场、如何点拨学生思考、采用何种手段辅助教学等。教师采用的策略在如何管理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如何把握课堂节奏等方面有了成效,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也随之提高。

3.3 有利于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Learn by doing”理念指导教师应在参与做的过程中,学习教科研方法;在参与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听课和评课;在参与课堂观摩的过程中,学会课堂观察。“同课异构”主要是基于教学问题的研究。备课、上课、听课、研讨、反思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人参与,教师提出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不仅体验着“在做中学”的乐趣,也收获了自身教科研能力的逐步提高。

4 结束语

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同课是前提,异构是手段,判断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孰优孰劣,不在于教师是否有标新立异的独特设计,而在于教师是否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在研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能力,对教学内容的解读能力,对学情的分析能力,以及其他专业水平。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滕豪斯曾一再强调“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教师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不仅仅是一位或个别几位教师在发展,而应该让参与人员的层面不断扩大,促进组内所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效果提升。

摘要:为了提高英语教研质量,“同课异构”被引入到英语教研活动中。该文对“同课异构”与传统“集体备课”教研形式进行对比,介绍了“同课异构”在英语教研活动中的应用,并从三方面分析了“同课异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同课异构,英语教研,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佑.“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实践研究——以A幼儿园三个活动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2]陈爱兰.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同课异构”研究——以英语学科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贾爱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4]李国华.“同课异构”与“集体备课”嫁接的方式与作用[J].青年教师,2010(2):44-48.

[5]姜木兰.从“同课异构”活动谈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3-7

[6]李国华,肖华兰,朱小莉.“同课异构”的几种操作模式[J].青年教师,2011(3):43-45.

[7]董玲.对“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反思[J].新课程研究,2010(205):66-67.

构建高效课堂 实施“同课异构” 篇3

关键词 同课异构 学科综合 音乐本位 创造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学习中求实践,在实践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务实,在务实中求发展。努力构建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获取较高的课堂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在高效课堂下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则是我校今年教研的重点。

一、“同课异构”之“异”——异之“优”

音乐课堂教学如同一幕戏,教师就好比戏剧中的导演,不同的导演根据自身对剧本的理解创作出风格迥异的剧目。而“同课异构”则突出了这一优越性。不同的教者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学生情况,加上个人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采用各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过程,形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教学构思,拓宽了教学思路,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同课异构”为老师们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引发参与的热情,博其所长,取长补短,真正达到教之研,研之优。

三年级《小伞花》这首歌,以情为主,以唱为本,结合校园生活的情景,培养学生们热爱生活、团结友爱、珍惜友谊的情感。三节教研课围绕这首歌,紧抓情感教育这一主线展开异构,展现了风格各异的音乐课。

第一节课,它的“异”在于以“雨”为主线,利用雨不同的声音,进行节奏训练,解决歌曲中的重难点节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创设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引起学生共鸣。第二节课,始终以“人文素养”教育为主线,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用情引唱,让学生感知音乐所表达的团结互助之情,学生在乐趣乐学中,自主掌控歌曲轻巧、活泼的情绪,体会友情的真挚。第三节课,也就是我执教的这节课。我的异构则是借助柯尔文手势培养学生自主识谱的能力,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解决本课的重难点节奏及音乐知识,并在深情演唱中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理解,助人为乐的友谊之花开满校园,互助互爱之情撒满人间,从而让学生在音乐中获得美感。

二、“同课异构”之“异”——异之“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教学中许多矛盾、许多问题渐渐凸显出来,尤以“学科综合”这一理念所产生的问题最为突出。《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提倡学科综合”。它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它渗透并融合了科学和人文精神,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纵向伸展,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合理地进行学科综合,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但是,当一节节热闹非凡的公开课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禁反思:这还是音乐课吗?这是不是已经走进了一个新的音乐综合的误区呢?

一年级《快乐的小木匠》这首歌,是动画片《小熊猫学木匠》的主题歌。这首歌节奏鲜明、情绪欢快,表现了小熊猫一边做木匠活,一边快乐的歌唱的情景。

“同課异构”教研课镜头一:

导入环节——师说:“小朋友们,老师平时在家可忙了,要做好多事,小朋友们看看老师都做了哪些事情?”学生根据老师模仿的动作说出答案,“拖地、擦桌子、炒菜、洗衣服……”接着又问:“你们妈妈在家辛苦吗?你会做哪些事情?”学生踊跃交流后,师再问:“你想做一个勤劳人还是懒惰人啊?”这时,引出复习歌曲《勤劳人和懒惰人》。此刻,8分钟已经过去,新课还未导入,但是品德教育已经初现成效。紧接着,师从刚才的勤劳人引出农民伯伯的辛劳,激起学生共鸣,进而让学生背诵古诗《锄禾》,接着用古诗与学生共同进行多种形式的节奏诵读,再导出新歌中的歌词,进行节奏训练。就这样,一节课25分钟过后,新歌还未揭开神秘的面纱。但是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之情,以及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已经深入心田。

新课程倡导“以音乐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是本,音乐综合需要把握好一个度,一味的为了综合而综合,把一些与音乐教学无关紧要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则偏离了音乐的本质,失去了音乐的主线,将音乐这一主角置于尴尬的群众演员的位置上,本末倒置,其音乐独特性被湮灭。

“同课异构”教研课镜头二:

节奏训练——师:“火车轰隆轰隆向前开,看,谁想跟我们一起去郊游?”(出示小鸭)“小鸭怎么叫呢?”“嘎嘎、嘎嘎、嘎嘎、嘎”学生一起模仿小鸭叫。接着在火车开动中,又分别出现了小鸡、小猫、小狗等动物,学生分别模仿其叫声……教者通过创设情境,开火车去森林游玩,在此情境中进行节奏练习,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本意较好,但是这一环节却没有将本课歌曲的重点节奏适时解决,反而让这一环节成了一个无效、多余的内容,且设计的动物数量也过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求知欲降低。

教者应遵循新课改要求,合理创设音乐情境,挖掘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知识点,而不能为了课改而课改,应设计出简单、有效、灵活的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音乐中获得审美体验,在快乐中获取高效学习。

新课改让我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国外优秀的儿童音乐教学法,如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 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瑞士的“达尔克罗斯教学法”等教育体系让我们的观念得到更新。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形成适合我们的中国式教育体系,则需要我们师者加强自身创新意识,在实践中求创新,这样才能让“异构”在高效课堂中展现其独特的风采。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方案 篇4

搭建教师展示自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促进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参加对象

第一阶段从高一、高二每个备课组中推选两名教师参加,要求其中一名为35岁以上,另一名为35岁以下。

三、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组员:xxx

四、活动保障

1、为确保该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特成立领导小组。教务科为具体责任人。

2、建立评价机制。学校对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各种情况及时通报,对各种教案、课件、反思、总结材料及时收集整理,从中评选出优秀作品。

五、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

利用备课组长会议进行有关动员、宣传和部署。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备课组推选阶段,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

2、活动实施

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教师“同课异构”课堂教研活动。具体安排分四个方面,即:坐下来、走进去、写下来、发出去。

(1)坐下来认真备课。参加教师要高度重视,认真准备备课组统一确定的一堂课。上课教师需交上课的教案(复印件或电子稿)或课件给教务科。

(2)走进教室去听课。课时安排集中在12月18日、19日两天,同备课组所有教师必须进课堂听课。

(3)教学反思写下来。通过对比学习,全体教师将教学反思写下来,各个备课组撰写一份本次活动总结反思,一并交教务科,并择优刊登在《一中管理》上。

(4)教学感想发出去。鼓励老师们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地将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所得所思发表出来。

3、表彰总结

小学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篇5

1、通过本次活动促进教师对“问题式情境教学模式”的深入理解,真正将模式运用到自己的常规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深入探寻“问题式情境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规范性及有效性。

3、促进反思和实践的优化,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二、确定课题

根据语文教学进度,选择以下课题作为“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课题。

一年级:《雪孩子》 二年级:《父亲和鸟》

三年级:《陶罐和铁罐》 四年级:《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年级:《七律长征》 六年级:《伯牙绝弦》

三、独立钻研,写好教案

课题确定后,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智慧,积极主动地搜索相关的资料,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学方法,设计最高水平的.教案。使用的教案必须自己设计,教案必须立足于“问题式情境教学模式”。

四、分组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本次活动以年级为单位,分为六个小组进行集体备课。在站前路小学王红副校长的引导下,通过视频教研,各年级教师要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对他人的教学设计提出修改意见。

五、实施教学,集中听课

举行同课异构现场教学活动要求片区同学科教师必须全部按时参加听课、评课活动。活动时间见下表。

六、互动研讨,总结提高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方案 篇6

一、活动主旨:

为了检验并提升我校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和推动教育改革,加大教研及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同时也为了给教师搭建展示各自教学风采和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特举办“建设杯”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大赛。希望通过本次大赛,让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并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交流,全方位的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为进一步打造有效、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活动目的:

在“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师执教同一课题,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对教材不同的处理、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指导方法、板书方式等,展示自己对教材独特的理解。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主线,通过同年级教师“选定一课题——个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竞赛——课后评议互助提高”等环节,帮助教师潜心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激活教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打开思路,真正实现同伴互助。同时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教研主题: 数学:关注课标,在活动中探究,在体验中生成 语文:立足文本,聚焦语用

四、活动时间:

2015年10月12——10月20日(每天3、4、5节课)

五、参与学科: 语文、数学

六、参加范围: 1——6年全体语数教师

七、具体日程安排

1.9月28——9月29日:选定课题。年级组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协同该年级教师共同选定同一课题(1——4年级选择一个学科),并在9月30日上报教导处。

2.9月29日——10月10日:个人教学设计,年组集体备课。课题确定后,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智慧,积极主动地搜索相关的资料,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学方法,设计最高水平的教案。注:教学设计含课题、执教人、学科、年级、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学流程的主要环节可以说明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3.10月12日——10月20日: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竞赛实践阶段。以说课(3分钟)、上课(40分钟)、听课、评课、课后年组研课发表形式进行。课上完后,由包年级领导组织集体评议,对课的优点、不足,教师对教材解读、处理进行探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要求:作课教师要提前上课,并进行课前3分钟的说课。

4.10月20日——10月23日:研课发表,总结与反思。这一环节由执教教师写教学反思,年组教师完成评课稿和本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课发表的相关材料,目的是让教师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5.10月30日:课堂教学竞赛全面总结、表彰。

八、各阶段活动要求

1.独立备课阶段,要求各位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正确解读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科学把握新教材,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年组备课阶段,要求各年级的蹲点领导精心组织,有效开展,充分交流教师对教材不同的分析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呈现出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教师各自阐述自己的教学活动及设计意图,其他成员提供参考意见,大家集思广益,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3.课堂教学研讨竞赛阶段,要求同年级教师和没有课的同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听评课过程。

听、评课活动程序:上课教师说课(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基本流程设计意图等)——上课——听课教师评课(评优点、说不足、谈感想等)——年组研课发表。上课教师课前写出课堂教学详案,课前进行说课;听课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认真记录听课内容,听课后进行评课。

4.各年级组要做好活动过程性材料的收集。

每位执教老师的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评、年组研课发表请于10月23日前上交至教导处。

九、评比办法

1.成立课堂教学竞赛评比委员会 2.成绩核算:

评委会将对课堂教学成绩进行现场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值。

3.奖励办法: 优质课:3节

十、评价标准: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7

关键词:同课异构,校本教研,化学

一、“同课异构”的含义与价值

“同课异构”是选择相同的课题, 由教师单独研究教材, 分析学情和资源选用、撰写教案、制作课件、上课, 备课组集体听课、评课比较的一种教研活动。同课异构中, 相同的课题, 由于教师的不同, 教师个性差异、教学机智以及对教材的理解不同, 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 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 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

长久以来, 教师由于工作繁忙, 他们很少有时间与同事一起来分享观点、观念和新知。再加上日常教学的评比与收入挂钩, 教师们即使有新的观点与体会, 也未必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未必愿意把自己的实践知识与人分享、未必愿意与人一起制定方案。特别是教师们在上研讨课或公开课时, 常常为了获得“与众不同”之誉, 另辟蹊径, 尽量选取自己容易把握的内容, 常常避开难点课题。这样一来, 一味地求新求异, 就会变得不务实, 会让学生感觉是做样子、看热闹, 也无法真正让自己得到提高。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正是为了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 提高我们备课的效率, 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促进教师合作能力的提升, 帮助教师更好成长。

二、“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我们课题组通过研究讨论, 确定构建“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为:确定课题→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测评→教师评议→总结经验→撰写案例。以下是我们具体的操作过程:

1. 确定课题

“同课异构”是在“同”的基础上才有“异”, 因而教研过程中首先应确保“同课”;这样便于比较研究, 有利于控制教学过程中的其他非教学因素, 促进后续教学的行动跟进。首先我们确定鲁科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乙醇”作为本次教研活动的课题。因为通过本节的学习, 不仅可使学生认识一些重要的烃的衍生物的典型代表物, 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常识, 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并且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 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 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本节是整个第三节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设计成功,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以后的有机化学的学习铺平道路。

2. 教学设计

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其自身特点和教育思想, 教师个人风格的体现, 是他人无法改变的, 教师的创造力也正是体现在个人设计上。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等, 会对文本有自己的独特理解, 建构出不同的知识体系, 展示出个人对教材不同的分析、不同的资源选用、不同的策略选择, 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化。目前新课改中各地都在深入地进行课堂改革, 百花齐放, 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 经过总结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教学模式。但在面对我们的学生时, 这些教学模式是否真正适合?我们教学的唯一目标是学生的发展, 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差异, 自然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提前预设几种教学模式, 比如“问题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等。同一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无论是环节安排, 还是细节处理, 都可以有很大的差异。

3. 课堂教学

本课堂教学主要指教师的教学实践, 例如:教学实录、教学案例、教学实施等教学实际。

4. 学生测评

学生测评主要分两部分: (1) 课堂达标题。设计一些基础题目, 让学生课后做完立即收回, 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价课堂的实效性, 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问卷。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 评价他们在这一堂课中的真实感受。主要是从授课形式满意程度、所学知识是否清楚、课堂参与程度、积极思考程度、教学难度、教学进度、课堂容量、教学辅助设备的运用是否合理、对同学的鼓励程度、对考试的帮助、学习兴趣的激发等多方面、多方位进行测评。

5. 教师评议

教师评议也主要分为两部分: (1) 上课教师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教后感; (2) 其他教师进行总结反思。大家一起对所有所上的课进行讨论。情景再现是课后评议最直观的载体。在评议时, 我们经常会出现“失忆”, 或者会模糊课堂, 这时候课堂录像就出现得非常及时;有些教师会因为某些原因不能现场听课, 那录像无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大的用途是上传网站后, 可以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沟通。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录像把课堂的真实情景拍摄下来, 然后制作光盘, 方便我们进行评议。特别要注意的是, 教师之间的点评与讨论的重点不能放在谁上的课好, 没有瑕疵上, 而应重点讨论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处理得好, 可以让其他人借鉴, 或者哪块处理得不好, 如何改进效果更佳。在讨论上, 我们一定要注意我们“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活动不是教学基本功比赛, 我们要通过交流研讨找到好的、有利于新课程环境下化学学科教学的新模式。

6. 总结经验

经过讨论, 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总结。从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处理、教学方法等大处着眼, 从教姿教态、行走路线、导入、环节衔接等一些小处着手, 使课堂教学更趋合理化。

对每堂课的每一环节进行反思, 必要时放映课堂录像, 再现课堂进程。把每个方案中的亮点集中起来, 合并在同一个方案中。教师要集众人之长, 结合自身教学特点, 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例如:我们总结在一位老师的课堂上, 学生们关于醉酒检测原理的机智幽默的临场表演, 受到热烈欢迎。在一个1~2分钟的临场小品中, 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 又体会到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进一步使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对今后的教学和下一次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和策略。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 从“满堂问”到“满堂闹”, 都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课堂形态、教学结构、组织形式、内容要求、方法选择, 这一切, 教师需要综合思考, 不能顾此失彼, 不能单因素、单角度看待课堂教学, 而是要把目标、内容、方法等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7. 撰写案例

讨论后, 由一位教师 (每次不同) 把活动的经过写成案例, 以供以后参考。

基于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 篇8

关键词:同课异构;校本教研:具体措施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就是对同一课(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由同一个教师或不同的教师针对同一学段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或模式。

同课异构源于教学比武,为了便于比赛的公平性以及可比性,让选手对同一课题或同一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备课、上课,对其上课实效进行量化考评。而后拓展延伸应用于日常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共同进步、提升、发展,从而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同课异构的形式多样化,从单一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扩展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各自的教学方案,发展到由教师集体共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由教师个体行为上升到同伴互助。

一、同课异构校本研究的方式包括教师的个体行为的同课异构和复合型同课异构

1.教师个体行为的同课异构是校本教研的基础。教师参加公开课前进行的试上课,根据试上课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再试上再调整方案,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满意为止,这种形式局限于教师个体,其效果不佳又耗时。以至于教师上完课后发出“我已试上了N遍,怎么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呢”的感叹。众所周知,教师个体的力量与智慧是有限的,因为教师在调整方案时也只是对自己在教学中出现明显失误的现象进行微调,甚至不愿意将自己的原创进行更改,更不愿意进行重新设计,虽然反复多次其效果甚差。

2.复合型的同课异构促进校本教研健康发展。学校教研组设计好研讨的课题,同一学段的教师参与,遵循独立——合作——独立的形式,由教师进行独立备课,进行教学设计,而后进行研讨、交流,各自展示自己的独到的设计、设计理念和自己的困惑,形成共识,既减轻了执教者的压力又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形成积极向上的教研氛围促使教师共同进步,同课异构是校本教研的捷径。

二、同课异构的特点

纵观日常教学与校本研究可见,同课异构具有可比性、实效性、普及性等特点。

同课异构中的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同一教师或不同的教师所拟定的目标的准确性可进行对比。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均可进行横向的对比,便于改进,促进教学改革。尤其是同课异构由同一教师完成时便于调整设计,实现效果最大化。

同课异构是具有普及性。因为不论教研组教师的多与少都可以开展研讨,甚至教师个体亦可进行研讨。如学校年段、备课组先确定“课的内容”由备课组成员独立备课。对第一位执教教师的教学情况从不同维度进行观察、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再由第二位教师在另一个班级进行教学,发现新的问题,研究对策、有的放矢,再修改教学设计,改进方法如此循序渐进直至最后一个班的教学,而后将本次同课异构的视频进行对比,最后每位老师写出教后反思或评课稿,不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以发展变化的眼光、以新课程的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出新的问题,找到新的研究方向,形成一套由集体智慧凝结而成的教学设计方案。

三、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

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在实施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应正确处理好以几个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同课”与异构的关系。“同课”指同一教学内容。从教学的角度分析同一教学内容就一定有许多共性的问题。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已有知识、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特点、个体差异等都应周密的设计。虽然语言的表述不同其内涵是基本一致的。而“异课”则是教师在同课的前提下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业务水平、教学环境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以及为此能达到教学目标所应用的教学手段、学习方法、媒体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因此教师应处理好“同课”与“异构”的关系。既不偏离目标又不拘泥于教学策略方法,既不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又不死守文本而又超越文本,既重知识传授又注重能力培养。

2.正确处理教学与研讨的关系。教学,是教师的第一职能,教育研究,则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支撑。教育研究,实际上就是教师不误砍柴功的磨刀石,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教学研究基地,以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的系列活动。

教师的教学在于日常,是教研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应立足于日常的每堂课教学的研究、设计教学方案,开展同课异构研究。如在不同班级或不同年份的学生进行研讨,不断反思、总结、创新。不能将教学与研讨相分离,教学与研讨是相互相承的、相互促进、和谐统一,在日常教学中做到“教中研,研中教,教研同工”。

3.正确处理教师个体与同伴互助的关系。同伴互助是教师之间探讨和切磋教学的有效途径是校本教研的重点。通过开展集体备课、听评课教学观摩等形式及时总结、交流探讨教学情况。这样既可以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又可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发挥集体的智慧、形成合力,促进教研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因此要处理好个体与同伴互助的关系,可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师创建教研平台,加强区域间教研、校际协作的作用。

4.正确处理教学与反思的关系。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却可能成为名师。”

教师要通过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将反思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将反思作为汇总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學智慧的基本手段,形成自我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全新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2002,(1).

[2]张祖春,王祖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修订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9

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深化“课堂教学增效年”活动,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效益”为主题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现将活动方案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打造富有特色的活力课堂为目标,立足实际,聚焦课堂,加强对课堂教学策略、方法、评价和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的研究,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尊重个性、富有时代特征的校本课程新体系,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教研氛围,促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科学高效运行。

二、活动形式

以语文、数学、英语、理化、政史地生、信息技术、音体美七个教研组为基础单位,各教研组选定同一节授课内容,指定两个以上的备课组采取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授课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然后指派一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呈现,最后在全组内进行比较评析,推广经验。

三、活动时间安排

5月15日——5月30日:语文

6月1日——6月15日:数学

9月5日——9月15日:英语

9月15日——9月30日:政史地生

10月10日——10月20日:理化

10月20日——10月30日:信息技术

11月1日——11月10日:音体美

四、活动领导小组暨评委小组

组长:王国祥

副组长:徐好云程和国郭志元

成员:毛万金毛舜国汤耀武司成忠王怀山

孟继伟吴建鑫胡万龙王芝多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学校中心教研室兼作。

五、活动程序

1、宣传动员:教导处组织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学习传达本次活动精神,各教研组在组内广泛学习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活动积

极性。

2、选定执教内容,组建备课组:各教研组在本组活动前一周选定执教内容,在组内组建两个以上的备课组并指定备课组组长及执教教师,上报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3、拟订教学方案:备课组组长召集小组成员研讨教学内容,拟订教学方案。

4、教学方案修正:教导处协同中心教研室召开相关教研组长、备课小组组长及执教教师碰头会,由执教教师进行课前说课,共同探讨并修正教学方案,以保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呈现课堂教学内容。

5、集体备课。

6、课堂展示。

7、对比评析:相关教研组所有成员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剖析,总结经验。

六、领导小组成员评课安排

语文:郭志元毛万金

数学:徐好云毛舜国

英语:程和国

理化:徐好云毛舜国

政史地生:王国祥程和国

信息技术:郭志元毛舜国

音体美:郭志元毛万金

七、奖励办法

本次活动设课堂教学优秀执教教师5名,优秀备课组3个,先进教研组2个。对课堂教学优秀执教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优秀备课组奖励现金100元,对先进教研组组长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先进教研组将作为县级先进教研组推荐单位。

优秀执教教师依据评委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综合素质打分来评选,优秀备课组依据教学设计及集体备课活动的综合表现来评选,先进教研组依据活动参与率、活动实际效果、听评课出勤情况等来评选(具体评选细则另发)。

八、活动要求

1、各教研组要高度重视此项活动,把它当作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一项重要活动来抓,按照方案精神精心组织,广泛参与。

2、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积极探索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创

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扎实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工程。

3、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听课,若遇课程冲突可自行调课。

4、教师要认真对待本组的评课活动,积极发言,认真总结,深入剖析,不敷衍,不恭维。

古浪县黄羊川职业中学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篇10

2012年3月28日、30日,我校分别组织开展了 “语文、数学两科“同课异构”研讨课。本次“同课异构”提高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旨在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由每位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理解、策略的不同选择、资源的不同选用,进行独具个性的教学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从而达到校际共研的目的。

此次研讨课,我校语、数教师积极参与,语文组的刘颖老师、董娟老师采取背靠背备课方式,结合自己的教学所长,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从不同角度对五年级《晏子使楚》一课进行教学,课后,首先是做课老师自评,接着是我校老师进行评课,在评课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很认真地对每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上课教师在各个环节中的表现,从而发现每个教师的亮点,取长补短,在对比中大大地提高了老师们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紧接着我校老师又结合自己平时上课时的一些案例,交流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最后,赵锦程,对此次语文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形式、内容以及整个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数学组的姚春梅老师、罗云丽老师共同教学了二年级第七单元《统计》一课,课后,自评和他评之后,教导处王海军主任又做了精彩的点评,不仅从课堂结构入手,还结合老师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经验积累,让上课老师困惑的地方豁然开朗同时也明确自己的闪光之处,使听课的教师受益匪浅!在这次语、数“同课异构”,活动中,做课老师分别在学生活动

方法上的异构、课堂结构上异构、知识结构上异构,使得此次活动由实践上升到理论,为后续开展教研活动细化了目标,明确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此次活动旨在为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同年段教师执教同一课题,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等,展示对教材独特的理解。紧紧围绕常态课下有效教学这一主线,通过同年段教师“选定以课题个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评议互助提高”等环节,帮助教师潜心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激活教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打开思路,同时通过这一形式交流经验,切磋技艺,真正实现同伴互助,互相学习,资源共享。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11

【关键词】教学改革;同课异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H191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大的变化,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也由形式上的模仿发展到本质上的创新。为了使课堂教学不断改革、发展和深化,我们以“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力求达到课堂结构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切合学生实际,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同课异构的内涵及其形式

1.什么是“同课异构”

所谓“同课”,就是相同内容的一节课。所谓“异构”,就是不同的教学构思。这个构思,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风格和课堂结构等。

2.同课异构的形式

同课异构的形式有以下三种。

教学型教研。教学型教研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过程渗透或融入到教学过程,贯穿备课、设计、上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课堂教学。

另外兩种分别是:研究型教研和学习型教研。

二、专业教学中的同课异构课例研究

为促进专业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以电工技术课程中“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同课异构”教学研究。这里的“同”是指教学内容的相同,最终效果的相同,而这里的“异”是指不同的授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我们开展的“同课异构”属于教学型教研,具有以下特点。

1.“同课异构”的共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较好地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突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寻找新知识的切入点,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较好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对学生进行公正评价,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更进一步探讨。

2.“同课异构”的不同之处

(1)教学策略的不同

教学策略之一: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探究复杂电路基本概念,避免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方法;使用仿真软件直观模拟电流方向,让学生通过改变电流值自主探究得出电流定律的内容,增加了趣味性;制作微课,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时查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更好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延伸课堂。

教学策略之二:

设置实际应用“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训找出定律;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纠错,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品德;老师只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学生通过科学实训总结完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针对性讲解,突出重点难点。

(2)教学过程的不同

教学过程之一:

课程引入: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学情,选取实例应用作为课程引入。

新课教学:采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练习强化:为巩固学生对定理的掌握,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任务书上的练习内容。

评价:采用过程评价的方式,在每一个任务结束后都进行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

拓展:经教师引导共同探讨出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应用的形式,建立了理论与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

教学过程之二:

生活现象、问题导入:引入实际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情境、引出任务: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进行求解,在简单电路的基础上引出复杂电路的求解问题。

实训测量、发现规律:给出电路图,学生按照电路图进行接线实训,教师检查排故。

教师归纳、突出重点: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给出完整的基尔霍夫电流定律表达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任务拓展、定律推广:介绍广义节点的概念,将复杂电路简单化,激发学生求知欲。

总之,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名词解释→定律讲述→例题分析→习题练习→实训验证”的授课方式,代之以“问题引入→实训归纳→重点讲解→练习应用→小结评价”的全新方式,发挥学生愿意动手的优势,并通过积极地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同课异构”的研究,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行为。“同课异构”能够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实用性强。概括来说,有以下好处:

1.针对性强。

教研的本质是“改进”。改进就是“改”不合时宜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旧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进”就是将利于学生发展,利于教师成长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同课异构”研究不但能解决教师个人教学上的个性问题,还能解决教师群体中的共性问题,立足于课堂教学,着眼于问题解决,从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共同研究、分析、解决课堂存在的真实问题,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 实用性强。

“同课异构”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解决教师个人课堂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在同伴的讨论研究中得到启示和启发,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灵活应用,优化了教师个体的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而指导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强。

3. 参与性高。

“同课异构”以课例为载体,研究的是具体的一节课。和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教师的兴趣浓,热情高,容易参与其中,在讨论中,有话可说,有共同问题可研。从而将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让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12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校体育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教研水平,将笔者所在学校的全组体育教师分老中青3个层次,分为4组,每组老、中、青各1人,建立师徒帮带关系,并邀请区教研员和分管领导成立评委组,每两周安排一组师徒进行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每次活动上2节课。“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流程为课前研讨、上(听)课环节、课后集体研讨和修改后再次上(听)课。教研组统一制订了课前研讨活动的计划和课后集体研讨流程,并分配听课任务(见下表)。

二、活动内容

1.选择教学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同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的差异,对相同的课题,选择不一样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活动中,A2将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设为 “接传球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A3则以“运球急停跳起投篮”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必须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创造性使用教材,选择学生乐于练习的内容。

2.确定教学重、难点。A2将本次课的重点确定为快速、垂直起跳,难点是抬肘与蹬地协调;A3将本次课的重点确定为接球与起跳的连接,难点是投篮时机。为什么同样的教学内容,重难点的设定却不一样?如何为一节课确定相对合理的重难点?首先,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了解重点和难点的概念;再深入分析教材, 理解教材的内在结构,并制订单元教学计划;最后充分分析学情,尤其是学生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

3.评定教学效果。A2的课结束后,学生兴高采烈、酣畅淋漓,目标达成率很高; A3的课结束后,学生提高了双手胸前传接球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但目标达成不够。在“同课异构”课堂设计时可以发挥个人智慧、大胆创新,但必须坚持教学效果是检验设计的唯一标准。教学效果主要包括:目标达成情况,学生的参与、思维、愉悦和合作情况,课的密度和负荷。

三、活动建议

1.活动前组织培训与研讨,理解“同课异构”概念与关系。课前研讨时,A3认为“同课异构”就是不同教师对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处理。A2认为“同课”是指相同教学课题,只是教材并非具体的教学内容;“异构”是指从得知教学课题之后,教师所有针对性的思考和处理。

“同课”是“异构”的发展基础,“异构”是“同课”的体现形式。对“同课”的理解直接决定“异构”的方向和效果,通过 “同课”部的集体深入研讨,可迅速提升教师的能力,还能让教师更专注于组织教、 学法的选择和设计等核心部分的思考。

2.适度调整“同课”和“异构”的范围。“同课”和“异构”包含的内容可以相互融通,两者成交集关系。依据组织者设定的目标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开展 “同课异构”活动时有所侧重,在适当的同类合并的同时逐步放大或缩小“异构部分”。例如: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 第一组兼顾针对A3教师为教龄1年的新教师等情况,小组扩大了“同课”的范围并组织了深入研讨。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篇13

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数学教研组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校本研修活动。“同课异构”是教研组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采取的一项举措。这一活动的开展,给教师一个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的平台。在活动中,教师们通过授课与观课、自己和他人的对比,找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漏洞、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发现别人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这次活动数学组的教师非常重视,特别是做课教师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认真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细心制作教学课件,积极和教师们探讨。其目的是带给大家一节有研讨价值的课。体现出教师们的敬业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同一节课用不同的结构或模式来上,对于同一个课题,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各自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握对重、难点的处理。同时本学科的所有教师都来观课,课上完后,大家进行议课,发表各自的看法,提出改进的意见,找到上好这一节课的最佳模式。而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是 “教学情境的创设 ”,所以我们这次“同课异构”主要构的是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次活动先后共有5名教师做课,分别是一年级3位老师的“8的加减法”和二年级2 位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可以说5节课风格迥异、各有特色。呈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严谨与多样化。在议课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很认真地对每节课的优点和“情境的创设”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发现每个教师的亮点,取长补短,在对比中大大地提高了大家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篇14

我们年级组的老师的那种好学上进、积极进取的精神令我感动;她们各自独特的教学风采,也使我收获很大、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在教学“分类”时,教师们能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二、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师所创设的师生互动环节引人入胜、氛围融洽。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总之,看到每一位老师都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课,从课件、板书、内容,那种工作态度与热情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在她们的课堂上很少有见到不学习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15

一、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授课教师在案例描述中简称TA, TB)

镜头一:课堂导入

内容:人教版《英语 (Go for it!) 》八年级 (上) Unit 2What’s the matter?的复习课导入。

TA:上课开始, 播放flash song“I Make a Funny Face”导入。

TB:上课开始, 播放flash song“Head, Shoulder, Knees and Toes”, 紧接着引导全体学生一起做游戏———Listen and touch.

【观点一】对于TA引入的情境比较认同, 而TB引入的情境似乎不够直接, 若可以直接切入主题, 不是更能有效利用时间吗?

【观点二】TA引入情境虽然不错, 但课堂气氛不好, 学生注意力难以迅速集中, 而TB的引入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一现象, 还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整改与提升】情境的创设既要迅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又要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起到服务作用。在导入中, 两位老师都选择与本单元复习内容相吻合的歌曲, 对学生进行课前热身, 从而给学生创造了轻松愉悦的英语学习氛围。相比较而言, TB设计的游戏环节能更充分地利用音频对复习课中重点词语进行有效检测, 并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镜头二:重难点的确定与突破

内容:《英语 (Go for it!) 》七年级 (下) Unit 11 Section A 3b。3b是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一组对话。TA或许考虑到该对话有一定的难度, 于是就“独当一面”地进行了翻译与讲解。

【讨论观点】在课后反馈环节中, 听课教师一致认为,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唤醒与激活学生内在体验和情趣的一种创造性活动。TA看似讲解得很具体, 学生也听得仔细, 但采用“灌输式”教学法, 把语言现象作为一种结果直接告诉学生, 而不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会、分析和解决, 这与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整改与提升】讨论后, TB对教学重难点进行重新设计, 开展四人小组活动, 让学生仔细阅读该段对话, 然后与同伴讨论并归纳出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对话时所用的句型。为了使学生的归纳更有层次、更加系统, 他呈现了3个问题, 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 问题如下:

(1) What can a host say when he begins his talk?

(2) If a host wants to know his guests’ideas, what can he say?

(3) When the host finishes the interview, what must he say?

在讨论之后, TB请学生分享讨论结果。

【总结与推广】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 尊重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 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允许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有疑就问。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 这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TB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实施教学, 就在于教师设计教学时不仅考虑为学生提供操练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语言的交际功能。所以, 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明确教学思路, 注重任务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体会与收获】追求“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是“同课异构”活动最为显著的功效, 正是在这种作用下, 授课教师与听课教师收获大、体会深、进步快。

二、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许多方面, 如解释、鼓励、引导、检查、评讲和把握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讨论、理解、思考、分析、练习和自我评价等方面。有效的教学应当同时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使两者相互作用, 一致为教学目的服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为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从而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 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 通过自身的努力, 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

例如:《英语 (Go for it!) 》九年级Unit 1 Reading How do we deal with our problems?TA直接讲授课文, 逐一解决知识点, 最后请学生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TB请学生先提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进行讨论交流, 然后由教师点评, 最后再结合课文讲解, 掌握知识点。教师的精讲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感。

【总结与推广】教学的成功与学习者本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的一切努力, 只有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基础上才会取得好的效果。教师不仅要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来突出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而且要使自己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只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并将其贯彻于自己的日常教学中, 努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使学生的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会与收获】无论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教学内容如何变换, “同课异构”活动关注的重点始终都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否有效促进教学。

三、关注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由于交流上课的教师来自不同学校, 他们对所授课的学生都是陌生的, 这在一定程度对交流上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教师在安排活动和课堂提问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如:小组合作是随意指定的, 教师并不熟悉小组的整体水平和小组成员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学优生”唱主角, 教师衡量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 也是以“学优生”的完成情况为依据, 忽视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些教师在个别提问时, 担心“学困生”回答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甚至对这类学生视而不见。这就犯了“为讲课而讲课”的错误, 忽视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

【整改与提升】在合作小组建立的过程中, 应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承担不同角色。例如:在《英语 (Go for it!) 》八年级 (上) Unit 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Section A的对话教学中。由于对话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可以让学生进行对话表演, 就犹如还原他们的实际生活一般, 把课文编成短剧来表演, 学生表现出极大的乐趣。在角色分配过程中, 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Ann和旁白部分, 中等的学生担任Ann’s friends, 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让他们担当不需要记许多台词的角色。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甚至出现了这样一位学生, 他不肯放弃表演机会, 于是, 就在旁边充当“doorbell”的角色。尽管每位学生的角色不同, 但是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全员参与了学习过程, 人人都尝试了成功的喜悦, 他们在活动中各司其职, 平等合作, 快乐学习, 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了最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 以促进教学。

【体会与收获】与其他类型的公开课比较, “同课异构”更加关注学生参与的有效性:是否全员参与?是否分层教学?活动是否服务教学?

四、结语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16

[摘 要] 高中数学个性化及人性化教学是新课标改革及新时期个性化教育的产物,“同课异构”是高中数学个性化及人性化教学的具体形式。高中数学实施“同课异构”是围绕着“师生共同体”开展的,实施原则是:创新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真实性原则。高中数学同课异构的实施深刻渗透了“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高中数学;个性化及人性化教学;同课异构

追求人的个性发展的21世纪是中國教育改革的新时代,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规定:高中数学课程总目标是学生在接受了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之后,在高中阶段继续提高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需要。[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一线高中数学教师和教育者发现:每个执教者面对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即使是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也要以发展的观点因材施教,再加上教师本身就是具有不同个性的独立人,解读教材和学生的理念及角度不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风格迥异的个性化教学,因此“同课异构”在高中数学个性化及人性化教学中应运而生,并越来越为一线高中数学教师和教育者探索与实践。

一、同课异构的涵义

具有个性化及人性化特色的“同课异构”的一般概念是什么呢?

若从字面上可以这样解释,相同的一节课(教授的教材内容相同),不同的教师(也可以是同一个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不同的教学理念和风格。具体来讲就是指不同高中数学教师在教授相同教学内容的时候,受到自身的教育理念、经验知识、性格特点、年龄阅历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学设计、教学模式、课堂氛围呈现不同的特点,实质是每个教师对静态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加工和构建,从而体现个人教学水平,展现个人教学风格,彰显个人人格魅力。所以,一堂普通的高中数学课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实施主体可称为“师生共同体”,他们的个性发展都在高中数学“同课异构”中得到实现,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学生人数众多,他们的学习基础、性格特点、经验体验等方面各不相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不可能把他们当成工厂车间流水线上的待加工产品,按统一的模具来加工,这显然违背了教学规律,也忽视了人的认知规律。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明显满足不了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学生对象的个性迥异决定了“同课”一定需要“异构”,并且“异构”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接受程度,这种符合学情的“异构”才能创造出“愉悦课堂”。一般“愉悦课堂”要具备以下三点特征:赋予学生学业发展的愉悦,给予学生参与学习的快乐,给予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这其实诠释了高中数学“同课异构”课堂最佳境界。

其次,教师个体独立,高中数学“同课异构”的实施可以促使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钻研教材和学生,彻底摈弃陈旧落伍的旧思想,努力避免千篇一律的老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彰显个性及人性的“同课异构、异彩纷呈”新景象。所有参与其中的教师,上课的、听课的、评课的,都发挥自己的智慧,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协商尝试不同的方式,比较研究各自的优缺点、总结创新出高效的实施方案。可以说,高中数学同课异构给每一高中数学教师创造了资源共享、平等交流、协助互助的平台,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并激励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勇于创新。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说高中数学实施“同课异构”是围绕着“师生共同体”开展,也就是围绕着有个性的、有情感的人开展,并不断拓展每个人的视野,丰富每个人的内涵,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不断创造和实现人的发展各种可能,最终彰显人的价值。这就是素质教育目标下注重实现“人的个性化发展”的具体表现,也践行了21世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二、高中数学同课异构的特点

1.同课与异构辩证共存

高中数学个性化及人性化教学下的“同课异构”是辩证共存的。

简单来说“同课”决定“异构”,“异构”发展“同课”。不同的高中数学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有相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可个性迥异的教师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呈现出不同的课堂效果。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设计环节和模式是相对自由的,得心应手的,每个教师心中有‘佛而不拘泥于外形,心中有模式而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模式”。[2]同课的“共性”催生出多彩迥异的“个性”,而这些多彩迥异的“个性”不能离开“共性”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两者和谐统一的共存彰显了高中数学“同课异构”独特的魅力。我们不需费尽心思去比较“同课”与“异构”哪个更加重要,而要思考如何让“同课”与“异构”和谐共存。

2.个性化及人性化赋予“异构”新内涵

那高中数学个性化及人性化教学赋予“异构”什么样的新内涵呢?具体的异构是指教学设计的不同、教学风格的不同、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不同、课堂呈现的氛围不同,还是教学理念不同、具体的学法指导不同,我想每个教师心中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高中数学“异构”的内涵绝不可能是上述某一方面的体现,一定是诸多因素和方面的综合体现。我们应该以开放的观点和多元的视角来解读“异构”的内涵:不仅关注学生个性对象的“异”,还要关注执教者个性的“异”,不仅关注教学环境的“异”,还要关注教学风格的“异”,不仅关注教学设计的“异”,还要关注教育理念的“异”,这些都是“异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异构包括了方法选择的异构、风格呈现的异构、评价标准的异构、具体形式的异构等诸多方面。

三、高中数学同课异构的实施原则

“同课异构”的实践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创新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只有遵循这三大原则,“同课异构”的功效才能正常发挥,其优越性和高效性才能充分展示,并且这些实施原则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课堂质量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反之,则容易走入偏离教学目标、脱离教学实际的误区。

1.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任何一个新理念的诞生的灵魂,体现个性化及人性化教学的高中数学同课异构离不开创新的理念。

某高中数学教学竞赛的课题是北师大版选修2-3第一章第一节“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一等奖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可谓独具匠心,让所有的评委和听课师生耳目一新。A教师以一名高三学生黎想同学上大学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他从高考志愿填报、乘坐交通工具从吉安到北京去上大学、到了大学布置寝室文化墙、竞选学生会主席、思念家人和老师同学、写信投递信箱的一系列问题,将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原理有層次地娓娓道来,从不同的情境中区分两种原理的异同,整堂课的构思就是黎想同学上大学的故事,两大原理的教学就巧妙地穿插其中,最后通过表格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创造性地用一首诗对表格进一步提炼:“计数问题各不同,类类独立步步从。分类相加分步乘,两大原理妙无穷”,成为整堂课的点睛之笔。

赛课地点是吉安一中,一进校门的光荣榜上:07年理科状元张蕤顺利考取清华大学,是吉安一中学习的榜样。另一位来自赣州的参赛教师课堂导入就从介绍张蕤同学开始,一下子就拉进了陌生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并激发学生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如此“接地气”的导入设计很好地为这节课“热场”,接下来的教学设计围绕张蕤同学上清华大学的经历展开,将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娓娓道来,两大原理的基本内容及异同点在实际问题的背景下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故事型的设计让整堂课呈现出完整、高效、自然的效果。

对比来自不同地域南昌和赣州的两位教师,他们互不相识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似的故事型教学设计。不管是虚构的黎想同学上北京大学的故事,还是真实的张蕤同学去清华大学的经历,都十分贴切地反应了两大计数原理的本质,让评委和所有的听课老师不禁感慨两位教师精彩教学设计背后的“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感受到人性化教学中高中数学“同课异构”的独特个性魅力。

2.开放性原则

有人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海纳百川是开放性原则的最高境界。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客观的地域和时间上的开放,在时间上不受约束,既可以同时也可以先后实施。地域上它既可以在同一学校的不同教学班级之间展开,也可以是不同学校之间交流开展,还可以是跨越省份的大型交流(比如市级、省级、国家级优质课比赛,还有“送课下乡”活动等等),这种开放的力度越大,碰撞出的火花就越激烈,得到的成效就越明显,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就越有效。其次是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每个教师作为个性化的人,根据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风格、性格特点、年龄阅历等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方式,具有开放观念的教师才不会抱怨高中数学教师工作的艰难,才能以一颗平和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不可预知的结果,那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教师也会变得成熟而稳重。所以说开放的观念和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成长的快慢,高中数学“同课异构”实施中坚持开放性的原则是长期的,任重道远。

此外,评价体系的开放性也是“同课异构”的重要特征之一。因为“评价是判断与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优点与积极作用”,[3]所以在各类各级的竞赛课、优质课展示、送课下乡等交流活动中,评价的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尤为突出。我们看到,来自各地的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评委和参与交流的教师们大开眼界,无论是严谨大气,还是婉约细腻,或是轻松诙谐等,风格迥异的教师们都在“同课异构”的活动中展现自我。

3.真实性原则

虽然开放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是高中数学“同课异构”的重要标签,但在实际教学中要避免走入“脱离目标过分求异”,“不顾学情,标新立异”,或者“无视个性简单求同”的两极化误区。因为任何一种类型的教学活动最终都是要实现根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目的,所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真实地面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学内容的差异、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层次差异,这样的“异构”才能有效甚至是高效。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特别是在大型展示课和观摩交流课中,我们的教师变身为“导演兼演员”,精心设计好了每一个问题并逐一安排好学生回答,根本不让学生的真实思维暴露出来,不给机会让学生的真实情感流露出来,只允许按照教师预设的“剧本”走过场,热热闹闹的一堂课有学生探究、师生合作、动手实践等环节,表面上是践行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可只要有突发状况,就没法应对,甚至忽悠过去,学生真正收获了什么不得而知。要知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需要和权利,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人身权利与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4] “一个有职业道德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机会”。[5] 这些都必须建立在真实性的原则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特别是在高中数学“同课异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真实面对学生,真实面对课堂,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准和教学智慧才是正道。一堂好课最出彩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师面对课堂上的“突发状况”的教学机智,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水平和教学素养,这种冲突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就是“真实性”原则的最大收获。

总之,通过对高中数学个性化及人性化教学中的“同课异构”辩证关系的剖析,我们对于高中数学个性化及人性化教学下“同课异构”的实施原则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它的实质深刻渗透了“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具体形式就是不同的高中数学教师在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时,结合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研究学生的学情,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讨论,甚至争辩的过程中,构思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在课堂实践的检验中不断修改、完善,最终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呈现最佳课堂效果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必定经历反复打磨、反复实践、反复修改的长期阶段,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磨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这种尊重人性特点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同课异构”,师生共同体双方的个性都得到了彰显,并在求知探索的道路上共同发展,携手成长。这就是我们追寻的教育本质!

参考文献

[1]严士建,张奠宙,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解读[M].江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447-448、58-59.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钟启泉.课程设计与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404.

[4]陈桂生.师道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8.

[5]郅庭瑾.为思维而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78.

上一篇:《认识几分之几》教学反思下一篇:年会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