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300观后感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斯巴达300观后感(精选12篇)

斯巴达300观后感 篇1

后来由于一个叫埃彼阿提斯希腊奸细出卖,波斯联军绕道德摩比勤隘口后方,布防的佛西斯城邦守兵连日没有战事疏于防范被击溃,斯巴达人腹背受敌,面对强敌且大势已去,为保存部队主力,里奥尼达斯毅然决定撤走仅有的几千其他城邦士兵,与自愿留下来的700名塞斯比亚城邦战士并肩抗敌。面对前后夹攻的波斯人潮水般的攻击,斯巴达人拼光了所有的武器直至全部战死。温泉关战役对于薛西斯而言无异于一场噩梦,不仅付出了两万余人的代价,而且在里奥尼达斯等人的慷慨赴死的感召下,原本分崩离析的希腊人空前团结起来,更因为此站为希腊联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凝聚力量的希腊人最终在萨拉米海湾一举击溃波斯联军,取得了希波战争的最终胜利,波斯此后一蹶不振后为马其顿所灭。希腊人为了纪念阵亡将士,在温泉关立起了石碑,上刻着:“过客啊,去告诉我们的斯巴达人,我们矢忠死守,在这里粉身碎骨。”

影片《300》就是根据上述的历史所拍摄,据说这部电影是2007最纯爷们的电影,也因此2007年电影已经进入男色时代。首先是很多肢体被砍、鲜血四浅的场面,其中更是多见“砍头”情节,从没发现砍头都能做得这么唯美;其次是在银幕上出现那么多宽阔的肩膀、突起的二头肌健壮男性躯体,让我疑惑这些演员都是选自于世界各地的健美先生;最后依然是血腥的死亡,当士兵的尸骸垒成了一堵高墙,你只能喟叹古时的人命轻如蝼蚁。如此血腥让我头皮发麻,但总的感觉依然是唯美的。

影片开头是讲述斯巴达人的孩子们,从一出生,无一例外,都要经过苛刻的挑选,新生婴儿从外观体格上看起来如果不健康或者残疾儿童,直接扔到山谷谷底,喂野兽。一开头就冲击眼球,因为满山谷的婴儿尸骸。接下来,看起来健康的新生婴儿,要从父母身边抱走,带到专门的地方,养育10天。这10天里,没有专人像亲生父母一样细心看护,只是按照婴儿生存的所需提供必要的奶,所有新生婴儿,不会有特别的保暖措施,所有婴儿都一样简单的包着。

在这10天里面,如果有任何一个婴儿生病,等待他的命运,和生下来身体就有残疾的婴儿一样,直接人到山谷,喂野兽。所有婴儿,必须经过这两关,才能真正的活下来,回到自己父母的身边,被父母抚养。这也就是为什么,斯巴达的勇士,永远只有很少的数目。古代,在这种挑选方法下,能活下来的,只能说是“天生丽质”了!所有斯巴达的男性,7岁开始,参加正规的军事训练,一直要到60岁以后,才不需要。

首先要训练对首领的绝对服从,再就是要增强勇气、体力和残忍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训练也越来越严格。受训者经常举行演习和表演,国王还亲自到场观看。有一种演习是分成两队进行搏斗。在搏斗的前一天晚上,孩子们要用小狗来祭神,据说是因为狗又机灵、又勇猛。祭完神,还要同公猪搏斗一次。第二天,开始正式的搏斗。双方赤手空拳,没有护身的披挂。搏斗的时候,可以拳打、脚踢、用嘴咬,甚至允许挖对方的眼睛。经过残酷的搏斗,打倒了对方的孩子就能获得荣誉。

斯巴达人到了20岁,开始军营生活,受正规的军事训练。斯巴达的战术是方阵。这种战术不仅要求每个战士能勇敢作战,而且更重要的是依靠组织和纪律的严密。为了保证方阵在战斗中进退熟练,接应机敏,长期操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从20岁到30岁,每个青年都要

接受这种训练。过了30岁,斯巴达人才能结婚成家。但是,集体的军事生活还得继续下去。他们必须参加一种叫做“斐迪提亚”的公民社团,每团 15人,平时一起聚餐,一起扎营,在战时就是一个作战的小队。他们还必须每天出操,直到60岁。

也是因为斯巴达人这样的成长,这样的训练,才出现那么多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把历史先放在一边不说,我佩服的是斯巴达人的精神,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以优胜劣汰的方式留下最有用的人,永不放弃,永不言败!

但是注意这部电影不是依据史实编导的,而是根据一部反映300勇士的漫画编导的,真实的历史中,波斯人不可能有那么多怪人,薛西斯也不可能这样装扮,像个怪兽。另外,列奥尼达(leonids)稍显老了点,这个斯巴达国王还是应该年轻一些的。

看了这部电影,我懂得了许多道理,队伍不在多在小而精。在这里,从来不缺激情和热情,就缺精细化的管理:主管的技能和专业度有待加强,新人的留存率低。也就是基础管理。前老总帮我们打下江山,新老总来帮我们稳固江山,今后,我们会紧密团结在以新老总为核心的总经理室周围:学好抓好基础管理,把自己的队伍做大做强。要做就做最强的!这就是我们的使命和目标。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对自由的理解在当时是有很大区别的,不可否认,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东方世界对自由的追求与理解受到了西方社会很大的影响。试想,如果西方的文明在古代屈服与东方的铁骑,也许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与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都要重写。回头想一想,我们真的应该感谢人类历史上诸如斯巴达人,为了捍卫自由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还记得当时看完电影《勇敢的心》后,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华莱士最后奋力掷出长剑后大吼了一声“Freedom”,一声“Freedom”深深震撼了我,开始理解了人类、特别是西方人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是如此的强烈。是啊,自由也许是人类一直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如果我们失去了对自由理想的追求,人类还剩下什么呢?自由使人类的理想插上了翅膀,让我们越飞越高。没有了自由的思想,人类也就失去了创造力,没有了创造力,我们拿什么改造世界?而自由,也正是西方文明的核心。

斯巴达300观后感 篇2

1 人之美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体现,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起初的生活用品、记载工具在当今“审美世界”中,都被归为人类文明的珍品,成为人类眼中的审美对象,那么人类为什么会认为破旧的碗、残旧的壁画、残破不全的字画是审美的对象呢?在笔者看来,其中蕴含着人类对于自身力量的崇拜。就像古老宗教的产生,人类畏惧自然力量,把很多自然的现象归为神力,认为地震、火山喷发是上天对于人类的惩罚。笔者认为,很多审美客体之所以成为审美的对象,主要源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崇拜,即审美。

从《斯巴达300勇士》中青年列奥尼达与野狼搏斗的部分中可以看到,列奥尼达将戟插入大自己几倍的野狼口部,此时列奥尼达视线成仰视,目光凶狠地盯着野狼。投影在墙壁上的影子是一头凶恶的血盆大口,想要去吞噬列奥尼达。我们单看列奥尼达的形象,似乎不堪一击,但年轻的肌肉线条,坚韧的刺杀动作彰显了一个灼灼的生命——强大的人类的力量,这个力量被简单地描绘为刺杀动作,但其中蕴含的意义便是对人的力量的展现甚至是放大,体现出来一种力量之美。从构图上看,人位于画面的左部,其优势、强势地位显而易见,这种力量的美感,来自构图更来自人本身。

在影片中,不止一次出现神职人员之传达神的旨意画面,将人神化。当崇拜的神灵转变为人类时,人力似乎代替了神力而主宰人的命运,崇拜的对象变成了人类自己,在这里可以看出导演对力量美的深层解读—人的美,不仅仅在于身体的力量,也在于人对自我命运的把握能力。这种力量承载着更深层次的美学含义,是超脱宗教之外的更加关注人本身的美。如从神殿下来的利奥尼达以健硕的身体示人,巨大的月亮将他的背影投射在家中,他的脚下是他的国土,这样的形象很生动地表达了一种自我命运的主宰感,神、上帝并不是主宰人的根本,人本身的自我意识和力量才是主宰自身的根本,健硕的背影、笃定的身躯彰显了人的力量美感,这种美的符号能够直击人的心灵,让人在审美的同时关注自我的价值所在,将人这一审美主体客体化了——人之美不仅仅是力量之美、形象之美,人本身就具有美学意义。

2 暴力之美

暴力并不是人类的专属,但审美却是仅有人类才有的行为。暴力看似与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随着人对于自我本质力量的觉醒,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逐渐暴力成为一种传达人之力量的工具而与美产生了化学反应,因而衍生出一个新的词汇“暴力美学”。那么,何为暴力美学呢?笔者查阅的资料上说:“就是将暴力的动作场面仪式化。其特征表现为:创作者往往运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这类影片更注重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却忽视或弱化了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简而言之,就是将暴力视作一种展现方式,目的是为了受众在视觉和听觉上达到审美快感。这种美,在当今社会中被称为“重口味”,但在笔者看来,我们姑且不去看它们有多么血腥、残暴、不道德等附加意义,单单从视觉上去审它们给我们带来的色彩、力量的美,去关照一种原始、本真的美感。

片中被誉为最经典的断头镜头是导演统一用慢镜头,详细地记录了头颅掉下的过程、轨迹,甚至展现出了人物被斩杀瞬间的面部表情,暴力与美在这几个片段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片中的这几位人物的死亡呈现出一种艺术感,死亡给人带来的似乎不是恐惧,而是征服感、胜利感、剥夺感、侵略感、占有欲、强硬态度等都有暴力深度参与的感受,生命的流逝不再是丑陋的、阴冷的,还可以是壮烈的、不屈的,进而是艺术的、美的。当然,艺术与客观事实不是绝对统一的,艺术是对客观事实的提炼加工,真实的历史事件一定不像片中所描绘的这样具有艺术性,但我们抛开客观认知不谈,但从美的角度出发,在这里,我们能够体味到一种暴力给人带来的美感,理解到导演的一种浪漫主义情怀,以及对生命独到的理解,暴力仅仅是手段。

《斯巴达300勇士》里的预言 篇3

公元前480年,第二次波希战争爆发。斯巴达国王雷奥尼达带领七千希腊联军集结在德摩比勒山隘口——温泉关,迎战从东而来的波斯30万军队。希腊叛徒带领波斯军队从小道包围了守关的希腊军队,联军撤退后,雷奥尼达和300斯巴达士兵英勇战死温泉关。

当斯巴达国王雷奥尼达准备和波斯军队开战之前,他按照传统来到了一座神庙。在这里,他得到了神示。影片《斯巴达300勇士》里,神的旨意是这样的:

“向风神祈祷,斯巴达将要陨落,整个希腊将要陨落。不要相信人类,将荣耀献给众神,将荣耀献给卡尔涅亚祭(斯巴达的传统节日)。”

出现在影片中的神庙是希腊历史上著名的德尔斐神喻所。而上文的神喻是希腊与波斯战争之前希腊人祈求的众多神喻的杂合体,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歪曲了历史。

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在希腊科林西亚湾北岸建立德尔斐神喻所,这里是一处重要的“泛希腊圣地”,是所有古希腊城邦共同的圣地。

当梭伦为了雅典著名的立法改革,求助于德尔斐神喻。神喻说:“坐在船的中央,因为你是雅典的领路者;用你的手握住舵,在你的城市会有众多帮助你的人。”

梭伦成功了,他颁布的法律为雅典民主精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希腊古典时期遗留下来的五百多条德尔斐神喻中,被历史验证为正确的超过半数。

是什么让德尔斐预言有着如此准确,难道冥冥之中真有神意吗?

古代学者把神奇的预言归结于来自地下的蒸汽。据记载,在这神奇的气体中,女祭司仿佛神灵附体,嘴里不断地说出让人难以理解的词句,神殿的男祭司则会把这些词句编成韵味十足的诗句,作为神的预言。

20世纪末,科学家的发现证明了古代学者的观察。历史中,每一次大地震都使希腊地下破碎疏松岩石受热,其中的碳氢化合物蒸发为气体,与地下水混合,形成的蒸汽顺着岩石中的细窄的裂缝向上,涌入到德尔斐神喻所。在蒸气中,有一种芳香甜美的致幻剂乙烯,吸入它的人会有飘浮或者灵魂脱离肉体的奇妙感觉。也许正是它,让德尔斐女祭司充满着神性吧。

第二次希波大战之前,雅典人与斯巴达人从德尔斐得到的神喻说,只有“木墙”可以拯救他们。雅典智者将“木墙”解释为战舰,而最后希腊人取得战争的胜利的确归功于希腊舰队。与其说是神喻暗示了战争的命运,不如说,是人类的智慧、勇气和决心主导了历史的方向。

当电影中,斯巴达国王雷奥尼达和他身后的三百名斯巴达士兵选择战死溫泉关,我不由想起了那个历史上真正的,战前希腊人从德尔斐神谕所带来的预言:

“倾听你们的命运,斯巴达人!

或者,你们将声名远播,伟大的斯巴达将覆灭于波斯之手;

《斯巴达三百勇士》观后感 篇4

影片从列奥尼达送七岁的儿子去训练开篇,引出了斯巴达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从不退缩,勇往直前的好习惯!对任何打击和即将出现的状况充满了信心和勇气:痛苦不形于色,开心不表于形,他说:恐惧在所难免,我们只有坦然接受。当恐惧来临,我们不是害怕,而是在恐惧中勇气逐渐增强。从开篇就可看出:增员选才非常重要。因为去被送去训练的人身体需健康无畸形。师傅也说了:现在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所以,列奥尼达的儿子无论多艰难的环境他都一直坚持。他的这种吃苦耐劳,临危不惧、争强好胜,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尊严,为了自由,死又何所惧的性格,也代表了其父。为后来的温泉关大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能软弱,不能被情牵,为了我们的土地,保卫我们的子民,我们出征!如你要一场血战,欢迎你加入!三百名勇士把牺牲当作殊荣,把死当成和地狱共进晚餐。一个团队长,必须以身作责,身先士卒,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带什么样的队伍,强将手下无若兵。你只要有信心,团队一定会有信心。只要心在一起聚,劲往一处使,没有做不成的事!

当波斯使者来挑衅时,我们神勇的列奥尼达不是顺受而是迎战,用心去战斗。是呀,两国交锋不斩来使,不过,当我们的子民,土和地将被敌人侵犯时,对于小人没必要君子行为!当他向使者大声喊出时并把他踢入历史深渊,他的子民对他充满了信心,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也不禁暗暗拍手称快。在团队里,当有的人永知不足也不懂感恩老是在团队里面传播负面的影响,老是和别人过不去时,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关键时刻给他有力还击也是必要的。否则,会助长他的焰气,以为自己做的永远是对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必定有反抗,何况更是英雄的天生为国家荣誉而战的斯巴达人。战争的前夜,列奥尼达爬上陡峭的山崖,去寻找古老的神谕。这是他所不能违背的力量,所有的希腊臣民都必须遵守的所谓“法律”。可是,那些天生畸形的生物,关心的并不是什么国家存亡,他们更加关心的是自己能获得什么好处——金钱、美女乃至别人伪装的敬仰。他们收受了薛西斯的贿赂,出卖了自己的灵魂,神谕也会在世俗的压力前那般的脆弱。可是,只要人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什么也不能阻挡。

进军温泉关,直奔那隘口。

“我们是统治之神,如若我们倒下,上千个波斯属国会像你们扑来,斯巴达人放下武器!”薛西斯的队伍叫嚣着。

“自己来拿!”英雄的斯巴达队伍面对强大的波斯敌军,临危不惧,勇往直前。所有人形成一个无法攻破的整体,决不撤退决不投降。自由之士抵抗暴君,连天王都会流血,更何况我们凡夫俗子。这就是斯巴达的法律。为捍卫自由牺牲是光荣的。能有一丝渺茫的机会都不放过,抵挡住亚洲最大的军团-----尖牙如刀的不死军的来犯。这就是勇士和团队精神。当百夫长看着自己的儿子头被生生砍下时,强压悲痛奋勇杀敌,击退敌军后才大放悲声。最感动的莫过于他说的那句:

“我这一生到现在才有一悔:‘不是因为儿子为国捐躯而后悔,而是因为我来不及告诉他:我深爱他,我满心仇恨!’”谁说军人冷酷无情。他们也是凡夫俗子,爱家爱妻爱子女。为了人民,为了国土不受侵犯,我们只有奋勇向前,决不后退。为了责任,为了尊严而战。把灾难转化成胜利。我们用尊严捍卫自由,为了整个希腊整个斯巴达的希望而死。三百名勇士告诉他们的国王:与你并肩作战而死是我的光荣。面对强军和死亡。英雄们紧紧围绕在列奥尼达为核心的领导周围,一切行动听指挥,无论再强大的敌军在三百勇士面前不堪一击,土崩瓦解。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队伍不在多,精良就行!有了列奥尼达那么优秀的团队长,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团队:为国家,为荣誉,为尊严,为自由死不足惜!他用自己大无畏的精、气、神指引着勇士无所畏惧,英勇杀敌的前进道路!也告诉了我们凝聚力是何等的重要。一个队伍,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的心在一起,劲往一处使,朝着一个目标不停地前进。正如列奥尼达说的:目标就在不远处,摘下帽子,脱下盔甲,轻装上阵,瞄准目标,一箭射中„„

斯巴达三百勇士用自己鲜活的生命,在历史的乐章中高奏了一曲人生礼赞。他们虽败犹荣,虽死犹生!在恐惧面前不害怕,只是觉得勇气越来越增强的感觉。在困难和强权面前,他们的临危不惧,奋勇杀敌的良好心态告诉我们:心态决定成败!任何时候,面对困难,能打败我们的只有自己,战胜自己就战胜了一切。

《辛巴达航海历险记》童话读后感 篇5

今天我在《一千零一夜》里读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名叫《辛巴达航海记》,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航海家辛巴达,经过七次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的航海经历,不仅获得了金钱,还获得了精神的财富。

读了这个故事,我被辛巴达勇敢的精神打动了,当初辛巴达如果一直过着奢侈的生活,不自食其力的话,那他现在也许早成了乞丐,但他没有一直奢侈下去,而是学会自己经商去航海,寻找资源来换钱。第二次航海时,辛巴达虽然自己漂流在荒岛,但他很勇敢也很机智地把自己帮在羊身上,被秃鹰叼走,与秃鹰一阵搏斗,最后找到了船只。还有第三次航海时,辛巴达到了猿人岛,险些被吃掉,但辛巴达计把猿人给击败了。

看看辛巴达,再看看我,我有些惭愧。有一次,我看到了一只毛毛虫,就被吓成啥样;我打扫卫生时,就觉得累,不坚持;梳头发时,遇到梳不开头发就不梳了……从今往后,我要做一个勇敢而又执着的人!因为辛巴达的故事告诉我: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斯巴达300观后感 篇6

读了小说,是真的真的不能看电影的,会破坏原有的所有感觉。所以刚搜到视频,看了几分钟就关了视频。我不需要电影,只要小说带给我的一切感觉就好,那个感觉已经完美了。

斯巴达克斯,一个英俊的 刚毅的 崇高的伟大的人,为了祖国,不惜抛弃罗马公民的身份,反身与罗马为战,又被捕成为奴隶,被卖为角斗士,成为罗马人斗技场上血腥娱乐的人。

因为他的英勇顽强,他在斗技场上活了下来,也因为他的英勇让绝大多数的罗马人愿意给他自由,有幸遇到一个欣赏他后来无比爱他的贵妇人的求情,让罗马的掌控人苏拉同意释放他为自由人。

这个自由人,却要为所有的奴隶的自由而战。坚韧的斯巴达克斯,有着卓越军事领导才能的斯巴达克斯,用四年的时间谋划的起义,一朝泄露,便匆匆开始斯巴达克斯的起义之路 一路闪烁着英雄的大智慧和坚韧不屈的伟大人格。

从几十人到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直至七万五千人,击败过多次罗马军队,以至于让那些角斗士们认为他们将无坚不摧,一定要攻打罗马,一定会胜利。只有斯巴达克斯,只有他知道他的胜利不在意大利,而在意大利外,在于唤起各个民族一起来抵抗罗马,才会有胜利。他要他的军队各自回到各自的国家和民族去,去唤起那些人们一起来推翻强暴的罗马。

可是5万多的角斗士竟然有4万多的角斗士们不听,他们即要攻打罗马,也要斯巴达克斯领导。斯巴达克斯,明知道走向死亡,虽然悲愤,但依然答应了角斗士们的请求。在最后22章有过这样的两段:

-------------------------------------------------------------------------------------------------------------------------------------------------------------------------

“你相信我们能获得彻底的胜利吗?”斯巴达克思问,同时垂着头浮起悲哀的苦笑。

“为什么我们不能获得胜利?”

“因为在全意大利系着铁链呻吟的一千多万奴隶中,我们还征集不到十万名手执武器投奔我们的人;因为我们的理想还不能深入到被压迫的群众中去,还不能使他们的心燃烧起来;因为罗马的专制统治还没有使被压迫民族失去最后的忍耐心;因为罗马的力量还很强,而我们的力量还太弱……这就是我们不能取得胜利也不会取得胜利的原因。如果我们有胜利的希望,那也只能在意大利境外,但在意大利境内我们是注定要灭亡的,我们一定会死在这儿。”

他沉默了一会,长叹了一声,接着大声说:

“但我们为神圣事业而流洒的鲜血决不会白流,我们的行动将给我们的后代留下崇高的榜样!”

----------------------------------------------------------------------------------------------------------------------------------------------------------------

在已经准备与敌人决战的克拉苏那儿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形。双方的统帅都把自己的军队领出营垒,列好了交战的阵势。斯巴达克思巡视了自己的战线,对战士们发表了演说:

“弟兄们!这一战将决定整个战争的命运。在我们的后面是卢古鲁斯:他已经在布隆的西登陆,现在正赶来攻打我们;庞培威胁着我们的左翼:他已经向沙姆尼省进发;我们的前面是克拉苏。今天我们必须战胜,否则就是全部牺牲。不是我们消灭克拉苏、打垮庞培,就是我们被他们全部消灭。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要不愧为好几次战胜罗马人的勇士那样,无畏地战死沙场。我们的事业是神圣的、正义的,它决不会随着我们的牺牲而灭亡。在走向胜利的道路中,我们必须流洒不少的鲜血,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胜利地实现。与其苟且偷生,毋宁英勇战死。我们牺牲了,但是我们给后代留下了用我们鲜血染红了的自由与平等的旗帜!我们给他们留下了复仇和胜利的遗产!弟兄们,一步也不要后退!不是胜利就是死亡!”

斯巴达克思演说以后,战士们给他牵来了他那匹黑色的努米底正骏马;它周身的毛发出了光泽,好象琢磨得乌油油的黑檀木一般。这匹斯巴达克思曾经骑了一年多的骏马,是他最心爱的一匹战马。但是这一次,角斗士的首领却突然拔出短剑向马的前胸刺去,一面叫道:

“今天我不需要马了:如果我们打了胜仗我可以从敌人的战马中任意挑选最好的骏马;但如果我被敌人打败了,那就不但是今天用不到它,而且以后也永远用不到它了!”

斯巴达克思的话和行动不啻向战士们表示:今天的战斗将是最后的决定性的战斗。角斗士们用响亮的喊声向他们的领袖致敬,要求他发出进攻的命令。

------------------------------------------------------------------------------------------------------------------------------------------------------------------------

明知道是死亡之路,依然毅然决然。

感动人的不仅是斯巴达克斯的起义事业。还有他的爱情,全书中穿插着几处着墨不多的叙述描写,却让英雄形象丰满,也让整个篇章有了柔和的暖色,恰到好处又感人至深。

英雄的爱情,无比的真挚深切坚贞和高贵,事业和爱情两条线交叉贯穿始终,互相辉映,同样的高度和深度。

对于爱人的爱超过爱自己的生命,他的心也只为她而柔软,他的尊严只为她卑微,他敬她为他的女神,却依然不能让他有任何的迟疑来放弃他为所有角斗士的自由而战。真正的英雄怀揣着真正的爱情。

可怜的斯巴达克思在念这封信时的感情简直无法形容。他哭了。从他的眼眶中涌出来的热泪,滴到了纸上,与范莱丽雅留在那儿的泪痕渗到一块儿去了。他念完了信;就把它凑到嘴唇上开始狂热地、发疯一般地亲吻;他一面哭,一面把那封信上上下下地印满了热吻;然后,他垂下了两手,动也不动,紧紧地捏着那封信,接着他又把那封信紧紧地贴在胸前。他那含满了泪水的眼睛注视着地面,就这么动也不动地站了好久;他陷在甜蜜而又悲哀的沉思之中了。

谁知道,他的思想在这一刹那间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啊?谁知道他的眼前闪过了什么样虹彩也似的幻景啊?谁知道他沉浸在什么样奇特的妄想中啊?……

win10斯巴达浏览器使用教程 篇7

在Win10预览版9926中,IE11浏览器已经拥有一部分斯巴达浏览器的特性,准确的说,可以开启新的斯巴达Edge渲染引擎。

Enable Experimental Web Platform. Features(开启实验性网络平台特性)

• 打开IE11

• 在网页地址栏里输入about:flags(注意是英文冒号)

• 将“Experimental Web Platform. Features”设置enabled(启用)

• 然后重启IE11浏览器

读《斯巴达克斯》有感 篇8

这本书是快递员送到我家来的,我看着它的样子:厚得离奇,封面小得离奇,一看就是一本离奇的书。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一开始主人公斯巴达克斯还未出场,上面全都是人名、神名和地名,我还没看懂。

不过,通过书页下方的注释终于明白了一点。在中间,作者把一次次战争都描写得栩栩如生,包括斯巴达克斯的败仗。我感到身临其境,不过鞭长莫及,我无能为力。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斯巴达克斯利用4000多名罗马兵俘虏得到一万把利剑、盾牌、铠甲和十万支投枪。罗马的元老院使者来到了斯巴达克思的“帅帐”里和他“讲和”。因为少数角斗士被俘,竟全都被残忍地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他本来就十分恼怒,现在又叫他们归降,带上以前带惯的镣铐,哼,不但斯巴达克思生气,我也愤愤不平,幸好他有罗马人的“小辫子”,于是轻而易举地获得许多武器装备。他可真是有勇有谋呀!

这位四万名起义者的主帅,虽然只是一个角斗士,但他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是众多人重要的“偶像”,是我心中的勇士,是正义的化身。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篇9

(A,夸张效果,表现法西斯的欺骗性

B,表现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无知,容易被鼓动,缺乏自主性,不知道生命的价值

C,通过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与当时的情形的对比,讽刺了法西斯的残忍,利用学生的无知让他们充当炮灰

D,设悬念,让读者去找出谜底

(教师指导,特别是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和当时的德国的情形的“相似性”,让学生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顺便指出,这个学生具有代表性,即以点代面,点出了当时候的那一代的青年的性格面貌)

7, 照上面的推理来看,这个主人公到底是什么样的身份?学生?士兵?

(学生讨论)

(是二者的结合体,但学生的本性多一些。最终学生的本性战胜了士兵的本性?)

8, 为什么这么说呢?

(对学校的环境描写?)

9, 为什么对学校进行大量的描写?

(教师指导:艺术学校――――医院――――战争)

(A,对学校生活的向往,以前生活混混噩噩,不知道珍惜,但在法西斯的蛊惑下,内心充满这矛盾。〈对门房的认识,牛奶的回忆〉

B,在战争的环境下,艺术的缺失

一代国师八斯巴作文700字高三 篇10

因为八斯巴,不仅是元朝的一代国师,更是藏传佛教的一代宗师。

他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命运和时代,注定要把他和忽必烈,把他和元朝,把他和西藏紧紧绑到一起。而他,也倾注尽仅仅四十五载的生命,为元朝,为西藏,为藏传佛教,为中国传统文化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佛道辨经的胜利,使得忽必烈找到了维系统治的精神建筑。中都封师,则为忽必烈的汗位提供了宗教层面的支撑。而八斯巴,也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真正身份。

这个身份为他日后在精神上重新统一西藏,埋下了伏笔。当西藏旧有的分封制逐步瓦解时,原来分散断裂的西藏宗教派别也开始被八斯巴的宗教体系逐渐融合取代。

西藏,一个政教合一的雏形,正一步步浮现出来。他最终成为了西藏,精神和政权的`集中代表。

这种结果,源自八斯巴保守的宗教精神与忽必烈的改革倾向的微妙化学反应,并最终影响了西藏日后的漫长道路。

但这并不是历史纪念八斯巴的原因。

八斯巴毕生的宗教实践和政治实践,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藏地区的联系,为中央政权管理西藏地区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同时极大加速了西藏地区的统一和发展进程。这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潮流中,无疑是一座光辉的丰碑。

纪录片的讲述是感性的,仿佛自己也穿越到那激荡的时空中,在雪山和草原跋涉,在雨中沉思,在战火中奔驰,在紧张中屏息。

命运就像是马,奔驰在草原,却无法掌控自己的方向。

斯巴达300观后感 篇11

一、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通过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悬念的设置和解决揭示小说主旨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文本研习,学会合作探究,了解法西斯通过军国主义教育对本国人民的毒害,对战争与人的命运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情感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法西斯不仅对世界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对本国人民犯下深重的罪行,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联系实际,对比发展与破坏,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惜和平环境。

四、教学重难点

1.把握小说主旨,认识悬念设置在小说中的作用。2.认识法西斯犯下的罪行

五、教法学法

文本研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觉得你三个月后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如果让你离开学校三个月,你觉得你还能认出我们的学校吗?(生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名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他会告诉你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三个月的时间会改变一些什么。

(导入出于方便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考虑。两个问题都很容易回答,这样可能更容易在一开始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又简单介绍了作者。)

二、释题

由课下注释1可知,本文的标题选自一段铭文,我们一起来读。(齐读)1.这段铭文想表达什么?(提示:铭文的背景)——表达了希腊人对为保家卫国而不惜献出生命的勇士们的赞颂。

那么德国人把希腊人的这段铭文拿来让学生在黑板上用六种字体写有什么用意呢?带着

/ 7

这个疑问,我们来看内容。

三、文本解读

(一)给大家三分钟时间浏览全文,弄清两个问题: 1.“我”是谁? 2.发生了什么事?

参考答案:“我”是一个新入伍的士兵,参加战斗受伤后被送往医院,上楼途中一直怀疑自己身处母校,并最终由黑板上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就是“我”三个月前刚刚离开的母校。

(二)讨论、设问

1.为何母校让“我”不敢确定它就是“我”的母校?(1)小组讨论,推荐作答(2)参考答案:

①主观上:“我”受了重伤,高烧,被打了麻醉药,半昏迷 ②客观上:母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科手术室”的纸条美术教室散发着碘酒、粪便、垃圾和烟草的气味,而且喧闹得很美术教室中的图画都被人取下来了校园中放有阵亡纪念碑曾散发着热牛奶的香味、尘土味和烟草味的小屋可能存放着死人周围的一切都如此冷漠、无情,仿佛一座死城,是一个与“我”无关、“我”所陌生的世界―→学校:艺术的摇篮―→充满死亡气息的战地医院总结:战争摧毁人类文明

(板书:环境―→战争摧毁人类文明)门上尼采画像的上半部分被贴上了“简易外

2.环境在变,人也在变。主人公“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小组讨论,推荐作答(2)参考答案:

“我”:四肢健全的青年学生―→失去双臂和右腿的伤残士兵

/ 7

总结:战争摧残人类肉体

(板书:人物―→战争摧残人类肉体)3.战争让学校变成了医院,战争让学生变成了伤残士兵,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德国法西斯发动的不义之战

4.在“我”知道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前,“我”喜欢这场战争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1)小组讨论,推荐作答(2)参考答案:

喜欢。例如文中第35节对炮声的描写:“令人惬意的炮声”、“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

5.是什么让“我”喜欢这场战争?(引导:“我”是生来好战吗?)(1)提示:前面我们提到那段被我抄在黑板上的铭文,我们还不知道德国人让学生抄写有什么用意,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不过,我想把它改变一下(出示幻灯片):“流浪人,你若到东京,请报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哈尔滨,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

(2)如果日本在他们的学校里也让学生抄这样的铭文,那是什么用意?

——日本向他的国民宣传哈尔滨是属于他们的,将哈尔滨看做是自己的领土,蛊惑青年学生为夺回所谓的领土而参战。

同样:

德国也正是用这样的铭文来向他的国民宣传原先的殖民地多戈甚至其他地方是自己的领土,从而鼓动青年学生为夺回殖民地而战!

它是在对青年学生进行军国主义教育!

(3)小说中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证明它是在进行军国主义教育? ①小组讨论,推荐作答 ②参考答案:

学校里挂着多戈的风景画 图画书里尽是打仗的图片

墙上还挂着复仇女神美狄亚的肖像画《美狄亚》(需老师介绍)„„

说明:在文章的结尾,这样的一段铭文帮助“我”认出了母校,解开了心头的疑惑,也解开了作者在小说开头设置的悬念:“我”真的在母校;而悬念解开的同时,我们也认清了德国

/ 7

法西斯用军国主义教育毒害青年的罪恶。

总结:军国主义毒害人类灵魂

(板书:悬念―→军国主义毒害人类灵魂)6.“我”现在还喜欢这场战争吗?(1)小组讨论,推荐作答(2)齐读小说最后两节(3)参考答案:

“我”本来以为可以通过战争获得荣耀(“我”梦想自己可以留名纪念碑、留名校史),可是当“我”受伤大喊大叫时根本没有人关心我,困倦、冷漠、平静,只有“我”独自面对严重残疾的现实。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而当我认出昔日的门房比尔格勒时,“我”非常自然地发出了对牛奶的呼唤,他引发了“我”对过去平静生活的回忆,认识到只有和平才能让我享用牛奶,战争中连水都不可得。

总结:和平才是人心所向(哪怕他曾经受过军国主义那么深的毒害)(板书:和平才是人心所向)(三)总结、归纳

“我”受军国主义的蛊惑,稀里糊涂走上了为法西斯侵略战争卖命的战场,在短短三个月后,面对自己严重伤残、无人关心的残酷现实,终于认识到和平的美好。

这篇小说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人物的刻画,悬念的解答完成了对小说主旨的揭示。希望我们分析本文所用的方法对大家解读其他小说也有所帮助。

四、拓展延伸

请以“关于战争,我想说„„”为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对战争的感受(1)学生写作

(2)推荐展示并齐读优秀片断 【知识拓展】

一斑知全豹 一沙见世界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符号解读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早期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作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种种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罪恶本质。小说发生的场景是一所文科中学。作品

/ 7

向我们描述的学校环境布置有德国画家费尔巴哈的绘画作品《美狄亚》,古希腊雕塑《挑刺的少年》的照片,古希腊雅典娜女神庙庙柱中楣的石膏复制品,希腊重甲胄武士雕像,赫耳墨斯圆柱复制品,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的脸像,恺撤、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品,还有老弗里茨像、人种脸谱像、尼采像、多哥的风景画等。作者之所以要反复描写这些环境布置,并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这是一所文科中学、是“我”的母校,而是另有深意。

这些环境布置,相当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所说的一个个符号,在索绪尔看来,符号是一个具有一定意义的客观对象。那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这些符号具有怎样的意义呢?我们先按小说中出现的顺序,对四个单体符号分别作些解释。

费尔巴哈的《美狄亚》。美狄亚是希腊神话中美丽的女魔法师,她帮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并嫁给他。后因伊阿宋移情别恋,她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并设计杀死了伊阿宋的新欢。之后,伊阿宋自刎于宫殿门前。而美狄亚驾驶用魔法召唤出来的魔龙回到自己原来的故乡,取得了父亲对于自己曾经与伊阿宋逃出宫之事的谅解,并用魔法帮助父亲夺回了王位。她被称为“复仇女神”。“两扇门之间挂着费尔巴哈的《美狄亚》”,“《美狄亚》挂在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意在告诉学生:一战结束,德国被迫无条件投降,签和约,付赔款,弄得兵困马乏,民不聊生;经过几年挣扎后,逐渐恢复元气,首先想做的就是借报当年一箭之仇之名兴兵挞伐,不择手段替国雪耻。《美狄亚》虽是著名画家的艺术作品,但在此起到的象征意义却是复仇,从学生一进中学就激发起他们的复仇情绪。

《挑刺的少年》。《挑刺的少年》是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的古希腊雕塑,刻画的是一个少年坐着挑脚刺的细节,早先被称作“忠诚的男孩”,源自人们为增加雕像的现实意义和英雄主义色彩而编造的一个故事:“忠诚的牧羊少年担当起了送信者的重任。他将消息送到罗马元老院后,才安顿下来,将脚掌上那根折磨了他一路的刺挑出。后来罗马元老院为了表彰他的忠心,命人制作了这尊铜雕。”“《挑刺的少年》放在二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是在告诉学生,德国公民必须忠诚,国家和元首的利益远重于个人利益,这是法西斯灌输崇尚武力、坚韧勇敢的军人品格的表现。

雅典娜女神庙庙柱中楣。雅典娜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与工艺女神,宙斯生下雅典娜时,她便手持神盾、全身武器披挂,所以雅典娜同样是战争的女神,被称为女战神,执掌正义的战争,因为雅典娜在特洛伊战争中的活跃表现,使她战神的名声甚至超过了阿瑞斯。“雅典娜女神庙庙柱中楣已经成为了世代相传的、美好而又古老的学校摆设”,暗示了学校教育中对军国主义的崇尚:在二战前及二战中,德国、日本、意大利这些法西斯国家都用这种思想灌输青年学生,实行学校常规军事化,以备随时抽调学生上前线作战,甚至如文本中的“我”一样被拉去当炮

/ 7

灰。

多哥的风景画。文中多哥的风景画“色彩鲜艳”,“十分逼真”,画上有“大串香蕉”,“左边一串”,“右边一串”,1884年曾沦为德国殖民地的多哥物产很丰富。“多哥的彩色画”挂在学校中,意味着希特勒企图恢复德国的殖民地,而对学生进行殖民主义宣传,是德国法西斯殖民主义在学校里渗透的标志。这种教育后来影响到了日本,据说亚洲最好的苹果原产自我国山东烟台和陕西白水,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教师拿着我们的苹果跟学生们说:“想吃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苹果!想吃就去中国,占领了中国,我们就能放开吃这样的苹果!”这就是臭名昭彰的军国主义教育!借口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唆使青年参战。

索绪尔认为,符号的价值就是符号在系统中与其他符号的关系,以一个符号与另一个符号的关系来分析意义,比一个符号同一个外部现实的关系来分析意义更恰当、更合理。根据这个符号学理论,下面我们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几组符号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大选帝侯、希特勒画像、老弗里茨像和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大选帝侯特指1640-1688年在位的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他于1685年在费尔贝林战役中率勃兰登堡一普鲁士军队击败了屡次干涉北德意志事务的瑞典军队,收复西波美拉尼亚,被尊称为大选帝侯。老弗里茨即腓特烈大帝,面对强敌奥地利,两次发动西里西亚战争,彻底动摇了奥地利对普鲁士的威胁,并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和丰富的矿藏,从而获得了“腓特烈大帝”的美名,普鲁士正式崛起成为欧洲强国。这不仅是在军事上,同样也包括了经济和文化,为普鲁士日后统一德意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开创了一个历史的新篇章。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都是古罗马帝国雄才大略的君主,把希特勒画像与大选帝侯、老弗里茨画像,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放在一起,再联系文科中学名字都规定只能叫“腓特烈大帝中学”、“阿尔贝图斯中学”和“阿道夫·希特勒中学”,意蕴不言而喻:首先是反映出德意志民族的英雄情结;其次意味着纳粹法西斯所谓的第三帝国有承袭先人宏愿、也要建一番宏图霸业的野心,揭露了一战以后以及二战期间德国的霸权野心:而校园里学生耳濡目染。征服世界的思想便会根深蒂固地长在心里,并形成盲目的个人崇拜。

人种脸谱像和尼采像。文章第9小节描写了四种人种脸谱:“北部的船长”、“西部的莫泽尔河流域的女人”、“东部的格林斯人”、“南部山地人”,这些都是典型的日耳曼民族人种,但在“我”眼中却几乎没有美感可言,甚至或多或少带着些鄙夷感情。联系文章第16节的“尼采挂在楼上——楼上的学生已经学习哲学了”。“楼上的学生”学的正是画像主人公尼采的哲学。尼采有一哲学主张,即“超人哲学”,“超人”是指超越自身、超越弱者的人,他能充分表现自己、主宰平庸之辈。他认为“超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有权奴役群众,而普

/ 7

通人只是“超人”实现自己权力意志的工具。希特勒是尼采的忠实信徒,他自小有德意志民族主义情结,后来发展成为极端民族主义,认为世界上的民族有优劣之分,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而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则是劣等民族,劣等民族就应该是被优等民族奴役的牲畜,甚至为了世界更繁荣,优等民族应该消灭劣等民族。所以说,这些貌似装饰画的脸谱,隐藏着纳粹教育中贯穿的“民族主义”,是纳粹人种优劣论的形象教材,让我们想到了希特勒对犹太民族的人种灭绝政策,暗示这是一所被希特勒民族主义笼罩下的中学。

这些单个的或成组的符号共同构成了符号类群,正如索绪尔所说,各个有某种共同点的词会在人们的记忆里联合起来,构成具有关系的集合。这些符号,深刻揭露了纳粹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的惨无人道,委婉而又沉重地批判了战争的罪恶;而作者是用符号暗示的手法表现出来的,从而使之更加含蓄蕴藉,但揭露的效果却越发深刻,表现出愈加强烈的讽刺意味,正所谓“一沙一世界”,把深刻的内涵包含于符号中,并通过符号使之无限放大,达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沧浪诗话》)的境界;而我们正可以通过“窥一斑而知全豹”,读出作品的内涵意义。

(浙江慈溪中学 黄宏武)

斯巴达300观后感 篇12

主备人:--审核人:--

时间:2012-11-22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文本,了解主人公的战争遭遇,从而理解当时的战争环境。2.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3.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

认识环境描写对于作者表现主题的作用。

【学习难点】

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晨读积累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解】 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可让学生当堂 背诵,积累名言名句 【评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学习过程]

一、作家作品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诞生在一战期间,二战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先后在法国前苏联、罗马尼亚作战,1945年被浮,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开始成为专业作家,他希望通过小说使人们从恐怖的战争中认识过去,清算历史,在痛苦的回忆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伯尔的成名作是出版于1949年的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伯尔认为“战争是无聊的”,不管什么样的战争,它只能给人们带来死亡,因此他把战争归结为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人类失去理智的产物。他的作品另有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0),长篇小说《亚当,你到哪里去了?》等。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遍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20世纪70年代,伯尔的创作出现了新的高峰。中篇小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

二、文题解读: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是一个典故“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多名希腊士兵在温泉关英勇抗敌,并刻下了那段铭文:‘流浪人,你若是到斯巴达,请告诉那里的公民们,说我们死守诺言,长眠在这里’。如今,它出现在美术课堂上,让那些充满战斗激情的热血青年走上战场,是对德国军国主义思想的一种讽刺和否定。

三、字词积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搪()瓷

甲胄()

窗帷()

啐()掉烟头

吞噬()

倒坍()

惬()意

烟熏火燎()2.解释下列词语。

(1)惬意:(2)惟妙惟肖:(3)蹒跚:(4)襁褓:(5)赫然:

3.近义词辨析

⑴闪烁:

闪耀:

⑵深沉:

低沉:

⑶震颤:

颤抖: 4.成语辨析

活灵活现: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四、合作探究

1、诵读课文,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以及小说的情节结构。

(1)基本要素: 时间:

地点:

场景:

情节:(2)情节结构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2、认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2)小说有三要素,那么在这篇小说中哪一个要素作者花的笔墨最多?

(3)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课堂练习

(一)1、下列词语中加点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威风凛凛(lǐn)戳进(chuō)疲惫(bâi)斑斓(lán)B、颠簸(bǒ)诅咒(zǔ)憎恶(wù)印痕(hãn)C、襁褓(qiǎng)油腻(nì)愕然(â)赫然(hâ)

D、震颤(chàn)惟妙惟肖(xiāo)瘦削(xuē)甲胄(zhòu)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搪瓷 凝眸 逼真 脸谱 B、颤悠 肃穆 发霉 波涛 C、困倦 窗帏 宽蔚 动弹 D、清晰 笔迹 耀眼 震撼

3、下列括号内所填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1)这一切从眼前匆匆(),因为我并不重,所以抬担架的人走得很快。(2)也许这一切都是();我在发高烧,浑身上下到处都疼。(3)担架()着拐弯时,迎面而来的竟是赫耳墨斯圆柱。

(4)透过右边的窗户,我看见了火光,满天通红,浓黑的烟云()地飘浮而去„„ A、掠过 幻觉 颤悠 肃穆 B、经过 错觉 颤悠 肃穆 C、掠过 幻觉 颤动 严肃 D、掠过 错觉 颤动 肃穆

4、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是()①两扇门上都挂着搪瓷小牌。

②先经过一条长长的灯光昏暗的过道。③这里的墙壁刷成绿色。

④墙上钉着老式的黑色弯形衣钩。

⑤写着“一年级甲班”和“一年级乙班”。

A、②③④①⑤ B、⑤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① D、③②①⑤④

第一课时导学案答案

三、字词积累 明确:

搪(táng)瓷

甲胄(zhòu)

窗帷(wãi)

啐(cuì)掉烟头

吞噬(shì)

倒坍(tān)

惬(qiâ)意

烟熏火燎(liáo)

2.解释下列词语。

(1)惬意:心里满足或感到畅快。(2)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3)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4)襁褓: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5)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样子。3.近义词辨析

闪烁:光亮晃动不定、忽明忽暗;说话隐晦躲闪,不肯明确说出

闪耀:闪烁;耀眼。

深沉:指深刻,沉着;指幽深。

低沉:阴暗,天阴云低的样子;声音粗重不响亮;情绪等低落。⑶

震颤:颤动;使颤动。

颤抖:颤动;发抖;抖动;颤动。3. 成语辨析

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好象就在眼前。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栩栩如生:栩栩:生动活泼的样子。好像活生生的一样。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B(“悲愤”之说不当,应该是“无奈”)

四、合作探究

1、读课文,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以及小说的情节结构。

(1)基本要素: 明确: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2)情节结构 明确:

开端:(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发展:(“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高潮、结局:(“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

己读书的教室

2、(1)明确:“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战争的残酷,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2)环境

(3)明确:学校环境描写见教材。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课堂练习

1、D

2、C

3、A

上一篇:深圳牛津英语七年级下下一篇:临沭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