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负向功能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育的负向功能(共2篇)

德育的负向功能 篇1

教育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教育功能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分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也就是教育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分为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及教育的文化功能。人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个体的社会化, 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另一方面表现为个性, 满足一个人成为自己, 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人的需要。所以, 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 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1]-[2]。

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社会和教育自身发展的消极作用, 即教育在作用于社会和人时, 所产生的与预期目的不一致的后果。教育的负向功能具有难以消除性、可减低性等特点。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重性, 教育的正向功能的发挥必然在某种程度上伴随有负向功能, 但这不是无可奈何的, 可以通过努力, 将教育的负向功能降到最低程度, 使教育的正向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3]—[6]。

科学社会学的先驱者罗伯特·金·默顿认为, 任何社会活动或文化事项对整个社会或文化体系的功能都呈三种功能形式, 即正向功能、负向功能与非功能。非功能或零功能即与此社会文化体系无关的后果[2]。

二、无效教育表现形式及原因

无效教育有如下表现形式[7]-[8]: (1) 在微观意义上, 表现为受教育者成长的非健康性。如受教育者的身体不健康、心理不健康、道德不健康和社会适应性不良、普通的厌学情绪等。 (2) 在宏观意义上, 表现为学校教育秩序的非正常化。学校的正常秩序应该是一种生活的秩序, 学校是对话的场所。但是, 现今学校像是战斗的场所, 学生的天性及个性被升学压力所淹没。此外, 普遍的近视问题、道德败坏问题、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的问题都是无效教育的较极端的表现和标志。面对日益增多的教育低效或无效现象, 应探讨教育的负向功能问题, 反思现今教育诸多弊端的深层次原因。这是由于现今教育一是过分重视教育的知识传授功能, 忽视个性全面成长的需要。强调知识灌输, 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导致学生厌学。二是简单片面地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在强调教育经济功能时, 存在急功近利和片面简单化倾向。

三、减低教育的负向功能, 让教育变得更有效

要减低教育的负向功能, 首先在于端正教育思想, 确立正确的教育功能观、价值观, 倡导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和“教育即沟通”的理念, 使教育变得更有效。

1. 人格本位教育理念

人格本位教育, 简单地说, 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格本位教育”理念的目标是做人, 任务是教人做人, 要求做有品格的人, 其建筑在知识、智慧、能力之上, 更强调内在的素质和品格[9]—[10]。这种理论主张通过人格教育达到养成学生人格教育的目的, 强调人的自由发展, 并把培养学生的人格看成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我国的教育, 从孔夫子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一直奉行知识本位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思想下, 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改革开放后10年, 又进入了能力本位的时代, 但忽视了思想品德和人格的教育, 使受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产生思想灵魂的失衡和倾斜[11]—[12]。由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 多元文化的冲击, 人们的生理、心理环境发生了变化, 当今教育显露出诸多弊端, 基于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了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大量的事实证明:只有知识和能力, 没有完美的人格, 一个人是很难有多大成就的。因此, 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人才, 塑造思想灵魂显得尤为重要。[13]

2. 教育沟通论

杜威认为:“语言作为社会指导的手段, 其重要性无与伦比。”[14]社会和文化可以还原为人与人的交往与交流, 而人与人之间最值得信任的联结就是沟通和对话, 沟通是研究教育问题的理论起点。[15]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它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参与, 并达到一种经验或知识的传递或者改变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 在这个大的系统工程中, 沟通是构成教育运行的最基本的“细胞”。教育沟通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 填鸭式教学方式很多都是无效教育。可以说, 教育即沟通。教育沟通包括两种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即人与人的沟通和人与文本的沟通。其中人与人的沟通包括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子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家长和教师五种具体形式。人与文本的沟通包括教师与文本的沟通和学生与文本的沟通。[16]

3. 让教育变得更有效

要减低教育的负向功能, 首先在于端正教育思想, 确立正确的教育功能观、价值观, 倡导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和“教育即沟通”的理念, 使教育变得更有效。

(1) 在教育实践中, 倡导人格本位教育理念。

马克思指出, 理想的人格首先表现为人的活动能力的全面性, 全面发展的人多才多艺。其次是人格自身内部及外部的多方面的和谐, 做到真善美的统一。最后是具有自身的独特的统一性和完整性。马克思主义还指出, 只有追求自己与自然、自己和社会、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才能真正实现人格的完美。

人格统合的个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17]: (1) 客观的认知和正确的自我意识; (2) 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与积极的情感体验。 (3) 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社会适应。 (4) 实践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效能感人格健全。

(2) 通过有效沟通, 使教育变得更加有效。

认识“教育即沟通”理念, 通过有效沟通, 使教育变得更加有效。在现实意义上, 实现教育沟通需要高品质的或有效的教师作为前提。[18]—[19]教育沟通论应用的四大理念为: (1) 深入了解学生是沟通的前提条件。 (2) 真诚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润滑剂。 (3) 同理心是老师与学生沟通的心理基础。 (4) 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 老师与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十分重要。[8]

德育的负向功能 篇2

【关键词】教育 负向社会功能 防治机制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因此教育的负向社会功能就是指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消极和否定的作用,具体包括教育的负向政治功能、教育的负向经济功能和教育的负向文化功能。

一、教育的负向政治功能的规避

教育的负向政治功能是指教育对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消极否定作用,如通过削弱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维护专制、通过教育的等级制度划分鞏固特权等。要规避教育的负向政治功能,必须不断地推进教育的民主化。

首先,民主的教育首先要求在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决策、咨询、制定目标、课程改革、教学组织、发展评价、学校管理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社会机构、组织、家庭以及个人的积极性,使更多的人成为教育改革发展和评价的主体,改变传统教育教学和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病,使教育事业真正成为一种由绝大多数人所参与的公共事业。

其次,民主的教育要求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教育或学校的相对独立性,充分地尊重校长、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便使教育或学校免于对社会政治和市场的过分依赖,使教师免于对政府或学校管理者的过度依赖,使学生摆脱对于教师及学校其他管理人员的过度依赖。

二、教育的负向经济功能的防治

所谓教育的经济负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否定作用。教育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已经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但是教育对于社会经济的抑制与阻碍的负功能似乎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当不具备相应条件时,甚至会出现教育抑制或阻碍经济增长的功能。因此探索教育的这种负向经济功能的防治机制成了必要的工作。

首先,要使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必须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改革。这种改革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适合工业化时期需要的不一定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当然,知识经济所需的普遍人才特征,也并不完全适用于工业化初期和工业化中期,这就要求教育改革一定要以客观准确地定位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为基础。

其次,教育决策部门在制定教育改革方案时,必须对所处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有深刻的了解和理解。在一个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的大国,还必须对不同地区和部门的情况和需要有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

最后,政府对教育的干预和调节应及时合理。政府对教育和经济的干预和宏观调节必须是及时的、切合实际的、合情合理的,否则将后患无穷。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呈现的“反比原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国既有的城乡二元体制。要使农村教育发挥对农村经济的正向功能,最根本的还在于努力消除城乡差别,给予全体国民以平等待遇。

三、教育的负向文化功能的消减

教育的负向文化功能,是指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消极否定作用。教育对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保存与传递之功效已经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故无须多言,但是教育对于文化的消解与毁灭之负向功能同样深刻而严重。教育领域的文化霸权是导致教育出现文化负功能的主要原因,因此,消除教育领域的文化霸权,力行多元文化共存是规避教育的文化负功能的主要措施。

首先,要赋予教育自主的文化内涵,使教育由单纯的既有文化的复制、传递、维护的工具转变为自在的、自主的、自觉的文化主体。

其次,要树立文化和谐相处的观念。要想使各种文化都得到保存和发展,就必须承认文化的差异。在教育中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育者树立一种文化和谐相处的思想,真正尊重文化的起源、文化的传统和相应的文化特色,不带任何偏见地对待各种文化,从而避免由于教育的选择和整理而对文化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

最后,要倡导文化创新。消除文化霸权,倡导多元文化并存要变成一种可供操作的教育模式,必须通过文化创新这一条途径。要坚持发展民族文化教育,尤其要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使他们具有开放的文化观念,敢于和愿意接纳新的文化要素;此外,还要鼓励民族文化的创新。

赋予教育自主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地位,唯有如此,教育的负向文化功能才能得以消除,教育才能切实而完全地发挥传递和繁荣文化的正向功效。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上一篇:企业激励管理下一篇: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入党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