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与绿色消费的关系(精选10篇)
1.“绿色消费”的含义
绿色,代表生命,代表健康和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对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它主要是指“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万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它有三层含义: 第一,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第二,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
第三,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就2001年的主题而言,”绿色消费“重点放在”绿色生活,环保选购"等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安全健康方面的内容,社会监督的重点放在食品、化妆品、建筑装饰材料等三个方面上。2.对“绿色消费”的认识 首先,绿色消费并非“消费绿色”
很多消费者一听到绿色消费这个名词的时候,很容易把它与“天然”联系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误区——绿色消费变成了“消费绿色”。有的人非绿色食品不吃,但珍稀动物也照吃不误;非绿色产品不用,但是塑料袋却随手乱丢;家居装修时非绿色建材不用,装修起来却热衷于相互攀比。他们所谓的绿色消费行为,只是从自身的利益和健康出发,而并不去考虑对环境的保护,违背了绿色消费的初衷。
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消费,是指在消费活动中,不仅要保证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以后的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尼泊尔是生态旅游搞得比较成功的国家。旅游者在进入风景区以前,随身所携带的可丢弃的食品包装必须进行重量核定,如果旅游者背回来的垃圾没有这么多,会遭到罚款。每个游客只允许携带一个瓶装水或可以再次装水的瓶子,而在山上,瓶装水是不准许出售的。其次,“绿色”不意味着“天然”
绿色”的涵义是:给人民身体健康提供更大更好的保护,舒适度有更大的提高,对环境影响有更多的改善。绿色消费不是消费“绿色”,而是保护“绿色”,即消费行为中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尽量减少负面影响。如果沿着“天然就是绿色”的路走下去的话,结果将是非常可怕的。比如:羊绒衫的大肆流行,掀起了山羊养殖热,而山羊对植被的破坏力惊人,会给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因此,绿色消费必须是以保护“绿色”为出发点。再次,“绿色消费”反对攀比和炫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消费动机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本不是坏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热衷于相互攀比,追求奢侈豪华,以示炫耀。他们竞相追逐新鲜的、奇特的、高档的、名牌的商品,其行为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那些商品的社会象征意义。由此容易形成浮华的世风,刺激人们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第四,“绿色消费”反对危害人和环境
绿色消费主张食用绿色食品,不吃珍稀动植物制成品,少吃快餐,少喝酒,不吸烟。消费绿色食品有利于人体健康,可以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珍稀动植物有利于维护物种的多样性,多样性意味着稳定性,稳定性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吸烟和酗酒除了危害人体健康,还影响空气质量和粮食供应。第五,“绿色消费”尤其反对过度消费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 、沙漠化等现象严重, 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自上个世纪80年代人类意识到由于自身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 提出绿色经济概念以后, 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行动采取控制生态环境的恶化的措施, 而提倡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即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为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世界各国政府正在不断做出努力,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讨论的焦点就是世界各国政府以及世界人民应当注意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环境产生的破坏, 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威胁。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世界气候科学家们一致认为不能以地球环境破坏的代价换取世界经济的发展。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代表着一种经济形态, 本质上都意味在“绿色”、“以人为本”与“和谐”的理念下各社会经济体必须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高排放的生产能力与生产设备, 不断进行绿色环保设备的科技创新。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GDP值不断创下新高, 单纯从数字上理解似乎已经成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 但是可以看到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碳的排放总量和能源消耗还在继续增加, 因此, 中国不仅具有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也存在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空间。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 中国还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 虽然中国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相继颁布了几部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循环经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法》等, 体现了中国政府层面上对此问题的重视, 但是人们对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认识还不全面, 存在很多误区。一方面往往认为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就是绿化经济, 甚至有的企业做些植树种草等绿化工作就宣称自己是绿色企业、绿色经济了。另一方面认为绿色经济等同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因此, 分析绿色经济理论以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之间的相关性, 对于我国建设绿色企业, 发展绿色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绿色经济理论
1989年, 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 (Pierce) 在《绿色经济蓝皮书》首次提出了一个经济学概念——绿色经济, 开启了人类发展绿色经济的大门。绿色经济是相对于黑色经济或褐色经济的一种经济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绿色经济就是与环保有关的人类盈利活动。这种经济活动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与平衡发展, 将清洁生产工艺、环保技术、环保理念应用于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绿色经济理念在更高的层面上讨论社会经济活动, 是对以往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甚至是生态经济的高度概括, 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内涵。
(一) 绿色经济的表现形式
1. 绿色经济的环保性
绿色经济首先强调经济个体的经济活动不能够损害所处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恢复性。绿色经济要求经济效益性, 但是经济个体的经济效益不能与区域环境的环保性相矛盾, 因此, 绿色经济实际上是对经济个体提出要求, 强调经济与环保的和谐同步发展。对粗放式经济个体来说, 原来的经济特征表现是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 但是在绿色经济的背景下要求表现的经济特征转变为低耗能、低排放、高效率。需要注意的是绿色经济表现的特征可能会影响到经济体的一部分经济利益, 在此情况下, 需要经济体放弃经济利益, 将环保性作为经济体经济活动的第一原则。
2. 绿色经济的经济性
绿色经济强调环保性的第一原则, 并不是意味着经济体完全放弃经济效益型, 只是要求经济个体需要在经济活动中从环保性中获取经济效益。绿色经济背景下经济体通过达到环保性获得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由此取得可持续性的战略优势地位, 自然获得经济效益。可以认为, 未来的经济利润的主要来源除了科技、创新外, 绿色性的环保经济可以成为经济利润的另外一个有效来源, 例如, 环境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清洁能源开发等可以成为未来经济个体的主要经济增长点之一。这种表现形式说明绿色经济的着重点并不是完全放弃经济经济效益。
由此可以看出绿色经济是指那些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类活动, 绿色经济同时强调了绿色环保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 同时追求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见图1) 。
(二) 绿色经济内涵
1. 绿色港口的自然社会性
绿色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类对于经济之外的理解与要求也越来越高, 绿色经济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 绿色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观念问题, 需要认识到绿色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 发展绿色经济需要遵守自然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2. 绿色经济的次优性
绿色经济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 重视自然资源的消耗, 重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 绿色经济的发展并不要求经济发展的最优解, 而是在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往往不是最佳的模式, 只是一个次优的建设模式。
3. 绿色经济的经济性
如果把环境成本看成是一种资本的投入, 则可以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经济个体的经济成本核算中尽量量化这种环境成本, 与绿色经济运行带来的经济效益之间进行对比核算, 找到体现经济效益的绿色经济建设手段, 体现绿色经济的经济性内涵。
4. 绿色经济的技术性
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建立在现有的自然资源与技术资源基础上, 利用绿色经济满足环境保护为第一原则的需要。自然资源与技术资源的利用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利用、采购、运输、仓储、生产、信息流通、资源回收等各个方面, 绿色经济体现了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体现了新技术对传统设备的升级改造成果, 是资源化、无害化、再利用化的经济形势。
5. 绿色经济的实践性
绿色经济的建立首先必须来源于社会实践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社会实践的背景下实现绿色经济, 其次绿色经济运行的效果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加以检验并不断改进, 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一) 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共同性
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三种经济方式的出发点、目的与发展的原则相同, 本质上都是以达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 都是以环境保护为经济活动的第一原则。
(二) 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差异性
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三种经济方式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概念:绿色经济是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在其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21世纪初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概念, 三者的研究视角、实现的方式、核心内涵具有一定的区别。
1. 研究视角差异性
循环经济的研究视角着重于经济个体可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方法与程度, 强调经济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与经济资源对区域环境产生的生态影响因素最小化, 鼓励经济个体在经济资源的采购、运输、仓储、生产、信息流通等经济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降低损耗。
低碳经济的研究视角放在经济资源中具体的能源利用领域以及在能源利用问题中对对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着重于减少经济个体的经济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 强调建立一种低碳排放模式的战略经济结构, 最终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绿色经济的研究视角则是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如何减少对人类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 创造一种和谐自然的社会生产环境与社会生活环境, 强调科技的创新与利用, 实现绿色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2. 控制重点差异性
从经济社会与自然社会之间的联系角度出发, 三种经济理念的控制重点有所不同, 循环经济主要将控制的重点放在经济资源的固有存量利用效率与经济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方面, 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以及废弃物减量化、可利用化。
低碳经济将控制的重点着眼与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减少碳排放量, 即一方面针对的是整个经济过程, 另一方面针对的是实现低碳排放, 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
绿色经济控制的重点不仅针对的是整个经济活动过程, 而且进一步将控制的对象扩大到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环境影响因子, 包括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环境噪声等, 在绿色经济下需要根据经济个体的经济活动特点确定具体的环境影响因子, 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控制措施, 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同目的。
3. 核心内涵差异性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经济资源的循环利用, 通过这种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降低社会经济资源的消耗。循环经济在部分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在低能耗、低污染基础上的低碳排放经济, 在低碳经济理念下, 强调的是实现低碳排放的同时兼顾经济利益。
绿色经济的核心内涵不仅是强调经济活动全过程中的环保效益, 而且强调实现经济个体的经济效益, 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实现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共同累积。
总之, 绿色经济是实施的理念,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是实现手段之一, 绿色经济理念包含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内容 (见图2) 。
四、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三种经济模式具有各自的表象、特征与本质, 由于环境保护问题是经济个体在国家宏观背景下必须面临的问题, 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研究趋势, 自1979年起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因此要求经济个体在实现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活动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倪外, 曾刚.国外低碳经济研究动向分析[J].经济地理, 2010 (8)
[2]崔俊富, 陈金伟, 崔伟.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0 (5)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绿色物流 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9.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243-02
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 地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然而现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 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 、环境危机意识,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应发展清洁生产以降低生产过程 中的污染成本以及发展绿色消费以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发展绿色物流以减少商品流 通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消耗。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向生 态工业文明的跨越,培育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
一、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产生于共同的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可持续发 展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在这个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 续社会 组成的三维复合系统中,是以生态可持续为基础、经济可持续为主导、社会可持续为根本的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是使今天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不致影响到未来的 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环境及资源条件。绿色流通尤其是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 要环节,它与清洁生产和合理消费共同组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 清洁生产——绿色流通——合理消费"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模式。将这一原则应 用于现 代物流管理活动中,就是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现代物流体系进行研究,形成一种与环境 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 危害,同时又要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这就产生了"绿 色物流"这一全新的概念。绿色物流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 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它是物流管理与 环境科学交叉的一门分支科学。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 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从绿色物流活动的范围来看,它既包 括各个单项的绿色物流作业(如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还包括为实现资 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物流,而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物质 、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它把 生态设计、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 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 ——再生 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 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并保护生态 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2.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是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流 循环、能量循环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物 流过程中不仅有物质循环利用、能源转化,而且有价值的实现。因此,物流涉及了经济与生 态环境两大系统,理所当然地架起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彼此联系的桥梁。经济效益 涉及目前和局部的更密切相关的利益,而环境效益则关系更宏观和长远的利益。绿色物流以 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流中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及规律与生 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 经济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发展。
由于过去长期的低生产力水平,人们更多地考虑温饱等低层次问题,往往为眼前利益而忽视 长 远利益,为个体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企业在这种非理性需求下进行掠夺式经营,忽视长远 利益、生态利益及社会利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 :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大自然,取之于大自然,复归于大自然。于是,循环经济应运而 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发达国家以生态理念为基础,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 ,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德国是从物质循环和废弃物管理的角度提 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日本提出循环型社会,强调的是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与 之相应的是"静脉产业",围绕废弃物资源化形成的产业。
3.生态伦理学。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这就促进了生态 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生态伦理学是从道德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交叉学科,它根据生态 学提示的自然与人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以道德为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 态伦理迫使人们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从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为了子 孙后代的切身利益,为了人类更健康和安全地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维护生态平衡。人与自 然和谐则"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类发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与自然界保持 和谐,才能维持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才能既满足代内需求,又实现代际公平,与自然 界协调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物流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产生的。
二、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区别与联系
按照物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活动范围和业务性质,一般可将物流系统划分为供 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在人类过程中,从生产经过流通直至 消费是物资流向的主渠道。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有生产过程形成的边角余料、废渣、废水等, 有流通过程产生的废弃包装材料,也有大量由于变质、损坏、使用寿命终结而丧失了使用价 值或者生产过程中未能形成合格产品而不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资,它们都要从物流主渠道中分 离出来成为生产或流通中产生的排泄物。这些排泄物一部分可以回收并再生利用,称为再生 资源,它们形成了回收物流;另一部分在循环利用过程中,基本或完全失去了使用价值,形 成无法再利用的最终废弃物。废弃物经过处理后返回自然界,形成了废弃物流。可见,人类 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物资都来自于大自然,最后复归于大自然,在这样一个循环流动的过程中 ,人类绝不能无穷无尽地向自然界索取,因为地球上的资源总有一天会用完;也不能毫无节 制地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物,因为那样只会加速人类的灭亡。绿色物流旨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 流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同时,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其目标是 将环境管理导入物流业的各个系统,加强物流业中保管、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 等各个作业环节的环境管理和监督,有效遏止物流业发展造成的污染和能源浪费。循环经济 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和环境为物质基础,以减量、再利用和循环为行为原则;减量化——属于 输 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旨在延长产品和服务 的 时间;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旨在把废弃物再次资源化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处理废物的优 先 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即首先要在生产源头——输入端就充分考虑 节省资 源,提高单位生产产品对资源的利用率,预防和减少废物的产生;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削 减的污染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弃物、旧货等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 ;只有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允许将最终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由 此可见,循环经济中既包含物流中的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又涵盖了节能减排的内容;循环 经济在生产源头就充分考虑节省资源,因而达到了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从利用废物到减 少废物的环境与发展协调的更高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彬,孙会良.物流学基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
2.郑少华,冯之浚主编.论循环经济的法哲学意义.人民出版社,2006(3)
3.周宏春,冯之浚主编.循环经济的内涵与我国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在实践,人民出版社,2 006(3)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产规模越来越呈现出无限扩大的发展态势,人、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也随着这种发展态势变得日益焦灼。注重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针对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推动社会循环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关系
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每一种文明的出现都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代替一种落后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影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最初的朴素而和谐的关系,二者的关系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变得日益焦灼。突出表现为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匮乏等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开始推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视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方式。环保型生产模式将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理念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居民的生活之中。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的循环规律,在由人、自然、科学技术构成的系统里面,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及资源的承载能力,组织实施经济活动。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目的一致,都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利用高新科技,缓解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
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多变量协整分析
摘要:以我国1980-实际数据为样本对我国煤炭消费进行协整分析,协整检验结果说明煤炭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结构变化和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说明煤炭消费短期波动不会影响其长期均衡关系,该模型适合于煤炭消费的短期预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揭示了GDP、效率分别对煤炭消费量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正交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说明GDP和产业结构变化对煤炭消费具有持续的`正影响,而效率对煤炭消费具有持续的负影响. 作者: 张兴平赵旭顾蕊 Author: ZHANG Xing-ping ZHAO Xu GU Rui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2206 期 刊: 煤炭学报 ISTICEIPKU 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年,卷(期): 2008, 33(6) 分类号: F407.21 关键词: 煤炭消费 经济增长 协整分析 Granger检验 机标分类号: X75 X51 机标关键词: 煤炭消费 经济增长 多变量 协整分析 因果关系检验 均衡关系 结构变化 效率 误差修正模型 方差分解分析 实际数据 生产总值 脉冲响应 检验结果 反向修正 短期预测 短期波动 正影响 消费量 负影响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世未有无法之国而能长安久治者也”我国《循环经济促经法》的颁布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起到重要的作用。法律责任是保障法律实施的重要制度,但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中,公民应当更多的是义务而非责任,本文将着重分析消费者在循环经济中的绿色消费义务,公众的绿色消费义务主要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
一、循环经济立法中消费者责任的立法现状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颁布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实现循环经济较大规模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中国的循环经济终于走上了有法可依的法制化轨道。
1、责任规定不严密。
《循环经济促进法》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些条文规定也比较原则不明确,比较笼统,可实际的操作性并不强。尤其在责任规定方面有以下不足:《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对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职责规定不够明确、具体,也没有专章进行规定,散见于其他章节之中。关于公民个人的法律责任,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十条中规定:“公民应当增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合理消费,节约资源,尽可能使用节能、节水和再生产品,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对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和包装物,消费者应当将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交给生产者或者其委托回收的销售者或者其他组织”。这种比较分散式的规定,不能让各类主体从宏观上领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不能具体明确自己的职责这是循环经济促经法对责任规定的相关情况。
2、未明确执法部门。
《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五十一条第二款:“违反本法规定,进口列入淘汰名录的设备、材料或者产品的,由海关责令退运,可以处以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进口者不明的,由承运人承担退运责任,或者承担有关处置费用。”本条对进口者和承运人规定了程度不同的法律责任,进口者承担退运责任并被处以罚款,而承运人只在进口者不明的情况下才承担退运责任或是相关处置费用。如若进口者和承运人双方串通,违反规定进口淘汰名录内的设备、材料或者产品,一旦被海关查获,只要进口者不明,就只需由承运人承担退运或处置费用。该处罚远轻于对进口者的直接处罚,这就很有可能造成进口者和承运人串通规避法律。
《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负责有关循环经济的`管理工作。”循环经济法要真正落到实处,关键靠执法。但是循环经济法仍没有明确的执法部门。到底是否由哪个部门统领整个循环经法执法没有定论。多头管理很容易造成无人管理或大家争抢管理,到头来只会对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消费者绿色消费义务
1、消费责任与消费义务。
在循环经济基本法中,确定公民的义务与责任,鼓励每一社会个体为循环经济做出努力。打破现有的“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遵循“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采取行为责任和经济责任相分离的责任体系。在法典当中进行专章规定社会公众的职责。我国已有地方政府开始向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收取垃圾处理费,这就是消费者责任的一种体现。这些费用实际上是消费者为自己在生活产生的环境污染而买的单,主要支付给垃圾处理机构,一般用做垃圾处理经费和垃圾处理机构的运作费用。在完善循环经济法时可以通过确定个人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和较轻的违规排污罚款来实现对消费者环境责任的承担。
2、绿色消费义务。
绿色消费,不仅包括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对物种的保护等消耗物质和能量的过程。绿色消费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国家环保总局等六个部门在启动了“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和“提倡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中国消费者协会把定位绿色消费主题年。我国现行消费模式主要问题有:污染性消费严重,挥霍性消费盛行,野蛮性消费惊心,倾斜性消费失衡。社会再生产的末端是消费者,鼓励消费者树立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购买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提倡和促进适度消费。
消费刺激生产,生产保障消费的经济规律是我们遵循的原则,公民的消费行为对生产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建立起环境责任,提高环境意识,消费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尽可能用自己正确的消费选择影响生产者的生产方式,推动整个社会营造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包括以下内容:
(1)反对攀比炫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发展,人的消费动机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本不是坏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热衷于攀比,追求奢华,炫耀,很多消费不是出于生产生活需要,而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刺激人们超前消费。这对资源浪费和环境的破坏起到了坏的作用。
(2)反对过度消费。我国地大物博,很多人对于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过度消费情况严重。但是这增加了资源的索取和环境的污染压力。虽然现在经济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一些人的铺张浪费情况比较严重,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城市环境恶化,而且在向农村蔓延。资源浪费严重,这些行为再给自己带来一定享受同时也是给其他人,及后代子孙带来了实在的损害。
当今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 让整个社会物资充盈, 也带来了更多的废气物品污染了环境。环境的恶化也间接制约着经济的进步。为了让我国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绿色环境的实施是当务之急。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崭新的时代, 环境的问题是当今的热点话题之一。一切经济的发展, 都必须在尊重环境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的, 一个绿色环境体系的构成需要每一个公民去关注、去认真对待[1]。
1 循环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 循环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能使原本的有限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让经济的发展得到良性的循环。今天社会的发展让我们对循环经济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使现有的经济体系有了更好的提高, 也使当今现有的经济体制得到改观, 可以看出循环经济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经济。经济发展的根本是减少资源的浪费, 保证我们去建造一个全新的绿色环境体系[2], 把握现在的时机, 让一个新的经济体系呈现在大众的面前是全社会积极努力的目标。
2 循环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环境体系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面对经济的变化随之也带来了更多的经济问题。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已经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把我们带入到了一个新的经济时代[3]。中国自改革开发以来在经济上有了质的变化, 许多行业领域中我们创造了世界第一, 当今的中国无论是在产品出口还是外汇储备等方面的发展也是遥遥领先。但我国目前的经济也处在资源浪费的阶段, 为了减少资源的浪费,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资源的节约。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时代的进步, 环境的变化也因经济的进步做出了相应的改变。由于资源的匮乏, 我们在经济上实行了经济循环的发展目标, 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随之, 在环境上我们开展了绿色环境体系, 让原本的环境基础有一个更好的提高。让循环经济与绿色环境体系相互作用, 共同协调发展。
3 如何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绿色环境体系
3.1 提高对绿色环境的认识
绿色环境的构建是一个发展性问题, 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时, 环境因为某些因素而导致变化, 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环境策略或方法去改变存在的问题。绿色环境的实施表明了一个良好精神面貌的呈现, 把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展示给大众。良好的环境下, 人们才能更好的生活、快乐的工作。提高对环境的认识, 一切从环境的角度出发;资源上要制定更好的利用机制, 实际生活中要从每一件小事上做起, 无论是一滴水还是一棵树都要发挥去它最大的作用, 这样才能达到绿色环境的标准, 使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有所提高[4]。
3.2 从点滴做起保护环境
绿色环境是一个新的概念。它的构建需要我们从身边开始去一点一滴地改变环境, 生活废弃物对于环境来说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因此我们要着重处理。如:生活中的所产生的垃圾污染、以及人为所造成的生活浪费等都是污染环境的根源, 一些工厂的废气液体等的排放也是直接影响着大气环境, 环境的好与坏决定了人类前进的步伐, 甚至会导致全球经济的紊乱。无节制的乱砍乱伐、对自然环境进行人为破坏也是侵害环境的重要表现[5]。近些年来, 许多的地震和洪灾的频繁出现, 预示着地球上资源快要枯竭。因此, 在对待资源这个问题上要加大关注, 实现绿色资源, 把有限的资源节约下来循环使用并努力的去开发新的资源, 保证全球资源最有效的利用才是人类长期发展的基石。
3.3 做好循环经济与绿色环境的并行
循环经济是要求运用科学经济生态理论结合现有的经济体制特点才能将其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资源的长久利用能力, 展现了一个国家在经济与环境治理上的能力。我们要时刻记住资源要低开发、高利用, 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发展循环经济要保证资源的少浪费和环境不被破坏。绿色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就要将“绿色”贯穿到整个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去。在经济循环的基础上, 让绿色环境也发挥自身应有的效果。要使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物质得到有效利用, 达到经济体系与环境体系的发展融为一体。
4 总结
综上所述, 循环经济是一种尊重生态经济的表现, 它不仅可以让一个国家的环境体系得到改善, 也将国家的经济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 绿色环境的出现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绿色环境是在节约资源、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实施的, 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与绿色环境体系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共同进退, 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环境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
摘要:随着经济的循环发展, 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我国社会的关注。一个绿色环境体系的形成, 标志着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建立绿色环境体系也是一个国家在环境问题上意识提高的表现。绿色环境体系构建内容包括:绿色环境的策划、绿色环境的实施、绿色环境的管理, 实施以上步骤从而达到经济循环、改善环境的目标。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环境体系,环境管理
参考文献
[1]诸大建, 朱远.循环经济:三个方面的深化研究[J]社会科学.2006.
[2]刘卫东, 朱建.循环经济理论[M]北方论丛.2007.
[3]冯燕飞.循环经济和绿色环境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4.
[4]马江.绿色环境理论[M]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是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之一。本章内容包括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以及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内容抽象,逻辑关系强,气孔的作用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密切联系。实验过程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所以安排两课时完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实验,介绍叶片的结构以及叶片上气孔的开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蒸腾作用及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过程。最后深入探讨绿色植物是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森林对促进水循环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2、教材地位:
本章没有分节,章下有三个黑体字标题:“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植物的蒸腾作用”和“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首先介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水分在体内运输的途径,接着分析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途径----蒸腾作用,最后说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爱护绿色植物。为第六章《爱护植物 绿化祖国》埋下伏笔。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说出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和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
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
森林、珍惜水源的意识。
4、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叶片基本结构;蒸腾作用的意义。(2)难点:练习徒手切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5、课前准备: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课前调查: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空气湿度,并进行比较(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二、说教法:
根据教情和学情,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本节课通过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的横切面装片,蚕豆下表皮装片及CAI课件的使用,使得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2、引导发现法: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现代课堂教学原则之一。引导发现法就是教师用已知的内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去发现未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课堂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营造平等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人类已跨入现代文明的21世纪,新的世纪对人的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1、实验探究法:
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获得第一手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
在学习叶的结构和蒸腾作用时,通过分组实验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
3、总结归纳法: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互动交流,归纳出蒸腾作用及水循环的过程。
4、发散思维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主渠道,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设疑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品质。
此外,这节课还涉及到一些物理和化学知识,初一的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在教学中对抽象原理采用多媒体动画层层深入,练习设计突破了固有的模式,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挑战。下面具体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1、课前欣赏,激趣导入
首先,我创设情景,通过一曲气势磅礴的《长江之歌》激发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示课件﹞
正如歌中所唱,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长江用他母亲般的胸怀,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同时也滋润着祖国大地的绿色植被,那么同学们从这动人的旋律和美丽的图片中,能否悟出一个生物学道理呢?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诉说中,学生们感到一种震撼,一种共鸣,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唤起学生对绿色生命的热爱和探究之情,并且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自然界的水循环,真正达到情感教育和美育的双重目的。然后教师又提示学生:“长江流入东海之后,又到那里去了呢?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看下面一组数据﹝示课件)这是一株玉米一生中所需的水量,其中„„在这里教师巧妙地设置问号,对学生质疑,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很容易答出这些水分是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了,那么要想知道植物怎样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还必须了解叶片的结构。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要点,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课堂活动。那就是——
2、探究DIY, 互动你我他
DIY是自己动手的英文缩写,这句话充分体现出新课标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由于课前同学们预习了实验操作的基本内容,因此我首先请同学们以二人小组为单位,练习徒手切片,﹙示课件﹚制做菠菜叶的横切面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在学生对叶片的基本结构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叶面的颜色总比叶背深?”学生带着疑问重新回到镜下世界去寻找答案,很快便发现靠近叶面的栅栏组织中叶绿体多而靠近叶背的海绵组织中叶绿体少,同时学生也会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许多问题,诸如“秋天的落叶为什么总是叶面向下而叶背朝上?清晨的露珠为什么能在叶面上滚来滚去?枫叶到了秋天为什么会变红?水分在叶中通过什么结构被输送?”等等。学生们兴趣大增,争先恐后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教师则给予准确提示,于是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过程达到了第一次高潮。(示课件)此时,教师又及时利用CAI课件出示叶片横切面的立体结构,并进行简单总结和反馈检测。
接着,教师结合刚才展示的玉米需水量图表继续质疑“植物体内近99%的水分究竟通过叶片的什么结构蒸发到空气中?”引导学生将目光定格于叶片的表皮,由于临时装片中观察表皮中的保卫细胞及气孔很困难,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蚕豆叶下表皮永久装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在显微镜下,学生很容易观察到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不但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并出示气孔的电镜下照片。关于气孔的开闭机制是本节课又一难点,于是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提出问题,及时点拨。如保卫细胞的形状如何?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当保卫细胞失水(吸水)时气孔怎样变化?我还设计了气孔开闭的FLASH动画,真实再现了保卫细胞细胞壁的变化与气孔开闭的关系。那么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呢?植物体内99%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又设计了第二个课堂活动,那就是——
3、你说我说,讨论交流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为什么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却凉爽湿润?由于同学们在课前都做了一定的准备,所以教师有意安排同学们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组同学根据课前亲手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至此,学生们对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大大增加,课堂教学达到第二次高潮。最后在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教师通过CAI课件展示蒸腾作用的过程,并请同学上台发言。CAI课件的使用,使这部分知识由抽象变直观,化静为动,打通了学生因抽象思维造成的障碍,降低了学习难度,顺利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4、创编故事,拓展视野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蒸腾作用及水循环的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怎样把这些知识串联在一起真正地切入主题——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呢?我要求同学们当堂创编一个小故事并选派代表上台发言。“假如,你是土壤里的一滴水,请说出你经过绿色植物又回到土壤的旅游路线”学生们经过短暂的思维加工,沉醉于角色之中,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也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播放录象﹚紧接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并启发学生“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认为这首诗有缺憾吗?不但阐明了水循环的过程,而且帮助学生树立坚持真理,不畏权威的信念。
在这副图中,红箭头表示海洋湖泊之水的循环流动,蓝小球表示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散失之水。显然,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虽照样进行,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据科学家测算,某热带雨林的年降雨量为1950毫米,其中蒸腾水量就占了80﹪,约1570毫米。由此可见,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大大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并在优美的音乐中展示一组漫画以示森林的重要作用——森林是多种动植物生存的家园,它不但是一座绿色的水库,而且是一座天然的氧吧,它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5、知识拓展,渗透环境教育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热点之一,它对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保护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常言道: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环保教育及人文精神。
① 结合具体事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爱护植被的情感。这是98年的长江特大洪灾,这是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十年前和十年后截然不同的景象。
这是我国从1978年开始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修建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树立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本节课的情感目标也彰显得淋漓尽致。② 播放精美的公益广告,唤醒学生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在这里教师有意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又能为节水做些什么呢?同学们踊跃发言,节水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鼓励学生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学的确有所用。
③ 结合媒体新闻,从人和自然唇齿相依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会关心环境,关心人类,了解世界„„ 同时,教师将与本节课有关的网页链接于此,使意犹未尽的学生能够在课外尽情浏览。
6、创新练习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请你填空,创编故事”等学生对课本知识已当堂掌握,因此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我以两道开放性习题为载体,突破了教材的文本限制,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等科学素质,使得“课已尽而意无穷”。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选用了一首环保歌曲的歌词作为结束语,意在激励每一位同学保护森林,珍惜水源,对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果不再拥有清甜的山泉;如果不再拥有绿色的波澜;
如果不再拥有小鸟的歌声;人类在这世界上多么孤单。
谁愿看到洪水淹没家园;谁愿看到沙漠一望无边;
谁愿看到大海不再蔚蓝;谁愿这世界寒冷没有温暖。
我们同住一个家,同在蓝天下,伸出你的手我的手,把所有美丽还给自然„„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指导学生做达标检测题。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保护植被。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2.植物的蒸腾作用:(1)叶片的结构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环境,污染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资源与环境也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而循环经济为缓和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尖锐冲突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但循环经济必须要依靠高新技术才能实现。所以要想实现循环经济, 就需要考察高新技术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1 高新技术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础
1.1 高新技术是实现循环经济的科技基础
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循环使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预防污染的工艺技术等等技术支持才能实现, 这些技术都属于高新技术, 它们是建设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因此循环经济必须要集中科技力量研究如何建立起利用太阳能、风力、潮汐和地热等可循环能源的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如何建立起我国投入少、产出大、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研究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使物质能循环利用等等, 只有在这些高新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循环经济才有可能有效、快速地建立。
1.2 传统产业的循环改造依赖高新技术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从总体上说仍以传统产业为主, 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企业仍然占有很大比重, 而对资源依赖度低的、环境污染小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 比重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弱限制着对传统产业的循环改造和提升。所以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积极推动高新技术发展, 大力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 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循环改造, 是促进原材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 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和污染,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的重要途径。
1.3 资源的循环利用要靠高新技术
资源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矿、天然气等, 可再生资源如铁、铝、铜等。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由于使用完了就完了, 不能回收使用, 这就要求采用高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不可再生的原材料及能源消耗率, 更重要的是要靠高新技术开发新能源、新原材料等新的替代品。对于可再生资源, 要靠高新技术使之能循环利用, 并且要通过高新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我国人口多, 资源、能源相对缺乏, 研究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 对我国意义重大。
1.4 国际发展大趋势的要求
在全球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压力下, 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加大了高新技术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循环经济方面的高新技术的研究代表着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走循环经济之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和争夺国际发展制高点的一场新竞赛, 谁最先获得成功, 谁就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的主导。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任何国家都无法置之度外的国际性压力, 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将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外压力, 在内外压力下, 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结合已成为必由之路。
2 我国推行循环经济的难点
2.1 我国高科技力量不够强大
我国高科技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这也是我国生产中单位产值能耗、物耗高, 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不仅高科技水平滞后, 而且我国在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高新技术时, 没有发达国家那么强大的物力、智力和财力的支持, 因此我国研究循环经济的困难重重。另外我国高科技滞后, 也使得当前环保高新技术经济的成本效益较低, 在很多情况下, 把废旧产品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资源的再生成本比购买新资源的价格更高, 由此也增加了推进循环经济的难度。
2.2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我国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相对而言, 东部地区是经济与技术较发达地区, 而西部地区是经济与技术比较落后地区, 也是环境较脆弱的地区, 由于技术落后造成西部地区工业上是以资源开采和重工业为主的粗放型制造业, 从而使得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负荷很大, 使得西部地区资源面临着枯竭, 水资源受到污染,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由于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 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环境问题不仅制约着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还会对东部地区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 直接影响到循环经济的建设与实现。
2.3 人们的循环经济意识不强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 由于缺乏循环经济意识或环境保护观念不强, 经常出现企业、行政单位、公众为片面追求局部经济利益而破坏、污染生态环境或浪费滥用有限资源的现象, 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的事件时有发生。尽管目前有些地区已经认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但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巨大压力, 从广大社会群众到地方政府事实上还一直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 环境资源问题一直被置于边缘地位。因此需要加强广大社会群众及企事业单位的宣传与教育工作, 只有公众和企业有了自觉的循环经济意识, 循环经济才能真正实现。
2.4 管理跟不上
尽管我国已经有一些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 但我国现行的循环立法观念还局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维模式上, 把废弃物简单视作有害物, 把人置于一种被动防御的地位, 这与循环经济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另外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经济与行政手段对循环经济进行激励, 对造成污染的企业也没有强有力法律手段予以惩罚或强制实行, 对现有的法规也缺乏有效监督和管理, 地方保护主义更削弱了循环经济的效果, 我国循环经济的运行缺乏管理和法律的有效供给, 难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保护环境。
3 我国推行循环经济的优势
尽管我国推行循环经济存在着许多技术上或其它方面的困难, 但也应看到我国还有许多推行循环经济的优势:
3.1 我国已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高新技术基础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 目前我国已是一个基本实现小康和工业化的国家, 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进行污染治理, 有实力研究循环利用的高新技术, 发展循环经济有较充足的人力、智力、物力和科技优势。我国的环保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我国很多环保仪器设备具有质优价廉的优势, 深受亚洲市场上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欢迎。并且我国的环保科技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但在某些研究领域, 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有推行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和高科技优势。
3.2 政府的宏观调控优势
我国实行循环经济有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优势。我国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行政措施, 通过政策诱导和强制技术标准, 促进企业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 促进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实施清洁生产。并且发挥政府投资对循环经济的支持, 加大对研究循环经济的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 加大清洁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等的研究, 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并要改变过去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方法, 将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将传统的GDP改变为绿色GDP考核, 使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 而且要关注社会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
3.3 我国经济发展提出客观要求的优势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遭到严重破坏, 资源面临着趋于枯竭的局面, 各个城市和地区“三废”排放量日益增加, 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已到支撑的极限, 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公众对环境保护诉求日益高涨,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必须要依靠高科技力量发展循环经济的阶段。
3.4 后发优势
虽然目前我国实现循环经济的高科技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 一些环保和能源利用指标也低于发达国家, 但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发达国家先进循环技术, 在借鉴这些国家的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 从而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
4 利用高新技术构筑我国的循环经济体系
高新技术对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保护我国环境和节约资源都有着非常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因此, 我们必须对利用高新技术, 实现循环经济进行切实研究。
4.1 利用高新技术建立企业循环经济体系
企业要加快高新技术改造的步伐, 在设计、生产过程中, 改变研究设计方案、调整工艺流程、更换使用材料、革新制造方式等技术措施;在设计产品时, 应当符合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控制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 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易于降解、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 易回收处理、有利于环保的材料、技术和工艺。
4.2 利用高新技术建立产业的循环经济体系
在产业循环层面, 就要大力发展高科技工业生态园, 通过生态工业园集中式的供热、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 促进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 达到园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 并将对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
4.3 利用高新技术积极发展社会循环体系
建设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和再生产体系的循环经济, 通过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特种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和城市中水回用系统, 实现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提高社会再生资源利用率。
4.4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建立工业循环经济体系
循环经济体系离不开高新技术, 因此要注重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大力发展节能、节水、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在接受世界范围产业转移时也应考虑到产业污染和当地环境对污染的吸收能力, 使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的工业向技术水平高、资源消耗少、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工业转变, 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工业框架的实现。
可见, 循环经济的实现离不开高新技术, 实际上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 循环经济的发展对高新技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成为推动高新技术的动力; (2) 高新技术也对循环经济起着推动作用, 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 循环经济根本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 一种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 为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成为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Helge Brattebo.Toward a Methods Framework for Eco-efficiency Analysi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5, 9 (4) :63~71
[2].D.Bazin, J.Ballet, D.Touahri,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versus taxation[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4, (49) :38~44
[3].Martin Z.Wilderer.Economic Growth Environment andDevelopmen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co-Industrial Park Con-cept in India and Indonesia[M].First Edition Published byPVT.LTD, 2003:145~195
[4].冯之俊.制定我国循环经济生态园规划的若干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6) :114~120
关键词:餐饮业,消费,餐饮消费,经济发展,回归分析
一、引言
餐饮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广义的餐饮业是指:从事烹饪产品加工和饮食品销售, 提供饮食消费设施, 供应顾客各种餐饮食品, 具有生产、销售和服务三种社会职能的行业。我国餐饮业种类繁多、名目繁杂, 大致划分为中式正餐、西式正餐、中式快餐、西式快餐、咖啡及休闲餐饮店、其他餐饮等六大类。改革开放近30年来, 餐饮业在我国蓬勃发展, 餐饮消费日益增加, 一方面这主要得益于几个因素:首先, 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 社会经济交往活动的增加, 直接刺激了餐饮业的发展和餐饮消费的增加;再次, 消费观念的逐渐改变, 居民增加了在外用餐的消费支出。近几年来, 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观念的更新, 外出就餐已成时尚。加上饮食观念的转变, 消费档次也逐年提高。此外, 餐饮业结构调整加快, 服务质量提高活跃了市场。另一方面, 餐饮业的发展和餐饮消费的增加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首先, 餐饮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强劲的餐饮消费, 对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次, 餐饮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再次, 餐饮消费的增长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此外, 餐饮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餐饮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1. 模型的建立
(1) 变量选取
餐饮业消费品零售总额 (R) , 反映我国餐饮消费的情况;国内生产总值GDP (G) , 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I) , 反映居民生活水平;就业人数 (L) , 反映居民就业的情况;旅游收入 (T) , 反映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
(2) 数据
本文选取1989年~2005年共17年的数据, 数据来源于1990年~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统一按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换算成可比价格, 再以1989年为基数, 将后16年的数据换算成相对于1989年的相对数 (由于旅游收入数据的缺失, 故该项以1994年为基数) 。为了使数据的特征反映得更明显, 在分析时对数据取自然对数, 分别记为LR、LG、LI、LE、LL、LT。
(3)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根据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在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之前, 首先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只有当变量满足同阶单整的条件时, 才能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本文采用Augmented Dickey-Fuller (ADF) 检验方法, 利用EView5.0软件实现, 对各变量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判断各变量序列的平稳性 (都是以10%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作为参考得出的结论) 。通过ADF检验得出, 原序列中, 就业人数这项指标序列已经是平稳的, 对非平稳序列进行一阶差分之后, 各项序列都已经是平稳的。
(4) 餐饮消费与经济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只适用于平稳序列, 或者存在协整关系的非平稳序列。如果非平稳序列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将不能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或者说任何因果推断都是无效的。本文采用Engle-Granger (EG) 检验方法, 利用EView5.0软件实现, 对餐饮消费与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以95%的置信水平作为参考得出的结论) 。
由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以得出:GDP的增长能够促进餐饮消费的增长, 反之餐饮消费对GDP的贡献不显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能够促进餐饮消费的增长, 反之餐饮消费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作用不显著;就业人数对餐饮消费的贡献不显著, 反之餐饮消费能够促进就业人数的增长;旅游收入对餐饮消费的贡献不显著, 反之餐饮消费能够促进旅游收入的增长。
2. 影响餐饮消费的因素分析
(1) GDP对餐饮消费影响的回归分析
对LR与LG进行OLS回归估计, 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 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91783, 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但是DW值仅为0.335486, 偏离2较远, 说明残差序列存在自相关, 为了把序列相关纳入方程, 这里在解释变量中加入一阶自回归项AR (1) , 再做一次OLS回归估计, 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98578, 比之前的拟合效果更好;DW值为1.582618, 比之前有了明显改善, 但是偏离2仍然有一定距离, 为了进一步考察残差序列的自相关性, 这里在解释变量中再加入二阶自回归项AR (2) , 再做一次OLS回归估计, 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98153, 拟合效果很好;DW值为1.998236, 已经基本消除了自相关性;LG对LR的弹性系数为1.450639376, 说明LG变动1个百分点时, LR同向变动1.450639376个百分点, 这表明GDP的变化对餐饮消费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
(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餐饮消费影响的回归分析
对LR与LI进行OLS回归估计, 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 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91228, 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但是DW值仅为0.385872, 偏离2较远, 说明残差序列存在自相关, 为了把序列相关纳入方程, 这里在解释变量中加入一阶自回归项AR (1) , 再做一次OLS回归估计, 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98413, 比之前的拟合效果更好;DW值为1.764703, 比之前有了明显改善, 但是偏离2仍然有一定距离, 为了进一步考察残差序列的自相关性, 这里在解释变量中再加入二阶自回归项AR (2) , 再做一次OLS回归估计, 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98050, 拟合效果较好;但是DW值为1.587276, 比之前反而有所降低, 出现了波动, 为了进一步考察残差序列的自相关性, 并消除DW值的波动, 这里在解释变量中再加入三阶自回归项AR (3) , 再做一次OLS回归估计, 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98164, 拟合效果很好;DW值为2.142942, 已经基本消除了自相关性;LI对LR的弹性系数为1.619624773, 说明LI变动1个百分点时, LR同向变动1.619624773个百分点, 这表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对餐饮消费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
3. 餐饮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1) 餐饮消费影响就业人数的回归分析
对LL与LR进行OLS回归估计, 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 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79255, 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但是DW值仅为0.311011, 偏离2较远, 说明残差序列存在自相关, 为了把序列相关纳入方程, 这里在解释变量中加入一阶自回归项AR (1) , 再做一次OLS回归估计, 结果显示回归通过F检验, 但是没有通过t检验, 这与之前的估计结果相比出现了矛盾, 说明产生了波动;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98833, 比之前有了一定改善, 说明拟合效果更好;DW值为1.551066, 比之前有了明显改善, 但是偏离2仍然有一定距离, 为了进一步考察残差序列的自相关性, 并消除t检验的波动, 这里在解释变量中再加入二阶自回归项AR (2) , 再做一次OLS回归估计, 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95038, 拟合效果较好;但是DW值为2.775706, 在2的另一方偏离的更远, 回顾LL数据本身的特点, LL数据在1990年有一个很大的增长, 影响了平稳性检验, 所以在后面的分析中抛弃1989年的数据, 从1990年开始, 这些造成了分析结果的误差, 因此如果要消除自相关性, 应该考虑扩大样本容量来完成;LR对LL的弹性系数为0.05187454252, 说明LR变动1个百分点时, LL同向变动0.05187454252个百分点, 显然餐饮消费对就业人数的影响不是十分显著。
(2) 餐饮消费影响旅游收入的回归分析
对LT与LR进行OLS回归估计, 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 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65014, 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但是DW值仅为0.869661, 偏离2较远, 说明残差序列存在自相关, 为了把序列相关纳入方程, 这里在解释变量中加入一阶自回归项AR (1) , 再做一次OLS回归估计, 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62365, 拟合效果较好;DW值为2.213326, 比之前有了明显改善, 但是在2的另一边偏离一定距离, 为了进一步考察残差序列的自相关性, 这里在解释变量中再加入二阶自回归项AR (2) , 再做一次OLS回归估计, 结果显示回归通过t检验、F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为0.928313, 拟合效果较好;DW值为2.0056720, 已经基本消除了自相关性;LR对LT的弹性系数为0.6563063688, 说明LR变动1个百分点时, LT同向变动0.6563063688个百分点, 这表明餐饮消费对旅游收入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得到:GDP的变化, 以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对餐饮消费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另一方面, 餐饮消费对旅游收入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 而对就业人数的影响不是十分显著。这些与之前所做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的结论基本相符, 关于就业人数这一项的结论出现较大背离, 主要原因是样本容量由于数据缺失的限制而偏小, 导致结论一定程度上的非真实性, 这需要通过扩大样本容量来完成, 基于本文搜集数据有限, 只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讨论。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 我们看到改革开放近30年来, 餐饮业的蓬勃发展和餐饮消费的增长, 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相一致, 一方面,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餐饮业的发展和餐饮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 餐饮业的发展和餐饮消费的增长又推动经济发展。因此, 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餐饮业与餐饮消费的重要性,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服务功能, 推动餐饮现代化, 促进餐饮消费, 拉动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林则普:《中国餐饮名店大典》.青岛出版社, 1997年
[2]仇一丁浩:《如何开一家成功的餐饮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
[3]梁达:《餐饮业助推经济增长》.金融与经济, 2007年
[5]蔡万坤:《餐饮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7]田晖:《消费经济学》.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年
[7]文启湘:《消费经济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年
[6]柳思维:《现代消费经济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
【循环经济与绿色消费的关系】推荐阅读:
循环经济与绿色化学09-08
绿色循环经济设计02-22
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12-17
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应用论文01-13
辽宁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的论文07-06
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06-14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若干问题探讨01-10
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02-06
循环经济工作简报06-03
循环经济之节能减排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