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激发历史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推荐12篇)
浅议激发历史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作 者:程新胜 作者单位:甘肃秦安县兴国中学,甘肃,秦安,741600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633.5关键词:历史 课堂教学 兴趣
一、巧妙导入, 激发兴趣
传统教学或以教材为本, 或以教师为本, 因而都偏离了教育的本来目标。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 要求历史教师应该真正具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至上”的意识, 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 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起点水平。学生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之间的差距就是矛盾, 就是问题, 就是教学的突破点与切入口。了解学生的需要与实际水平, 不仅包括知识准备、技能准备, 而且还包括情感准备, 从而诱发学生的高度热情, 缩短师生距离, 带领学生去突破一个个路障, 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学习, 学会自我激励、自我定向、自我调控、自我检查、自我评价, 这既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激发主体意识, 发挥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习效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的健康人格, 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 在制定《“蒸汽”的力量》这课时教学目标时, 可根据学生的实际以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认识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培养学生识读经济图表的能力。即:能准确表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因, 重大发明, 影响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从这个例子可以说明,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且能够进行评价, 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有效的。好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 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 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导入非常重要, 要设法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求知欲, 使他们在整个课堂中都感觉具有挑战性, 想去探究某些事物。如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四章第一节“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时可设问:当前, 朝鲜核问题还吸引世界的目光, 六方会谈也是一路坎坷而行, 那么, 二战后为什么会发生朝鲜战争呢?是“冷战”的表现吗?什么是“冷战”呢?由此引入新课, 这样处理开头, 使学生迫切希望知道问题的奥秘, 注意力自然就转移到教学中来了,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景, 引发兴趣
新课程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如我在讲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 (一) 《民主政治的摇篮一古代希腊》的教学时, 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入手。奥运会不仅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国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 中国的国旗国歌一次次的升起响起, 他们还记忆犹新。我就以雅典奥运会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进入”希腊雅典, 然后, 通过教学地图使学生对希腊雅典的地理位置有个初步的了解, 如:希腊雅典是个欧洲的国家, 位于欧洲南部的地中海, 具有沟通欧亚非的区位优势:接着, 引导学生看希腊雅典的地形地貌, 如:希腊雅典多山, 海岸曲折, 然后设计问题: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希腊, 你会选择哪种谋生之道A:手工业B:商业C:农业, 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选了商业。随之, 我再让学生回忆中国的地貌特征, 又设了:根据中国的地貌特征你认为我们的祖先最有利于从事于A:手工业B:商业C:农业, 学生也会选预设的C。在这个时候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拨, 继续设疑问: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活动下, 中国古代先民选择了何种政治制度?学生稍加思索会答出:“君主专制”, 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讨论为何中国的先民会选择君主专制呢?讨论后得出:因农业需要灌溉, 而灌溉需要集中人力物力兴修水利, 权利比较集中有利于从事这项事业.而希腊呢?商业活动是希腊的首选, 商品需要自由流通, 商人的流动性大, 他们需要自由的环境, 于是希腊先民选择了民主制度。让学生们明白, 一种政治制度的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课堂上设计这种问题贴进生活, 学生感兴趣, 自然会认真思考, 积极参与。这样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也使学生对现实社会更加关注, 增加了社会责任感。
三、利用多媒体, 培养兴趣
关键词:历史教学;兴趣;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5-0385-30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5.105
新课改是一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突出学生为主体,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贯穿到实际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在实践中做了下面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开头激趣,引人入胜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中学生对历史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新鲜的历史知识总希望探个究竟,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讲究开头艺术,给学生一点意外的刺激,从而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如在教《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我觉得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所以我开头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历史故事?谁能给同学们讲讲秦始皇、文天祥、秦桧、刘胡兰的故事吗?”学生一下被吸引了,议论纷纷,各抒己见,纷纷上台展示。但有的学生没有说出他们是什么时期的人,这时,我告诉学生这些人生活在什么时代。然后引导他们:“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有的遗臭万年,我们学习历史,在懂得历史、接触历史人物的同时,还要懂得向哪些历史人物学习,学习做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像文天祥那样,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高尚气节,热爱祖国,用心读书,将来长大为祖国做贡献。”这样开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同时学会了做人。
二、以图设境,引发兴趣
新的历史教材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比较多,学生感觉形象生动,直观性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切的历史感,也就是在头脑中再现历史画面,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教材《战国七雄》中有一幅《商鞅舌战图》。因为正是通过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改革才促使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充分利用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领略才华横溢的商鞅的风采,又能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历史意义的认识。我让学生细心观察《商鞅舌战图》,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幅图的情景由小组合作的方式表演出来。学生非常投入,分组展示时有的学生表现特别优秀。“商鞅”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两个保守派大臣畏畏缩缩,目光闪烁,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在表演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深深被吸引住了,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妙设疑,以疑激趣
思维是美丽的花朵。历史教师可以借助思维这一美丽的花朵,即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设问,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本来平淡或抽象的事物生动形象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置一个又一个疑问,使学生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再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很快投入到对“又一村”的寻找。我在讲“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离不开纸,谁知道最先发明纸的国家是哪个国家吗?纸是什么时间发明的?”当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后,我紧接着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谁能介绍介绍我国在发明纸之前用什么材料书写呢?”在学生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然后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木简的缺点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我们现在还学木简的话,你们的书包里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这样环环相扣设疑解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纸的发明的伟大,又进一步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除了巧妙设疑以外,我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历史课堂学习中,我采用竞赛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得出正确结论。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创设对学生有诱惑力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学习描述的情境中,学生情感受到震动,兴趣得到激发。如在讲蒙古族的兴起时,我投影《蒙古包》,边播放悠扬、舒展的蒙古族音乐,我边做这样优美的描述,“我国北方的大漠南北地区,自远古以来一直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他们相继称雄,在茫茫草原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公元13世纪,又有一个虎虎生威的古老民族崛起于漠北地区,它是谁?就是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的蒙古族……”这样的描述能紧扣学生的心,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之中。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就一定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既提高了历史教学质量,又达到了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程剑雄.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7).
[2] 樊雪飞.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
[3] 朱世闻.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初探[J].新课程:教研,2011(2).
Abstract: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y of learning. It should develop their initiative, independence and crea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nterest is the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for students to learn. The teachers should use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in history teaching to inspire and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which can develop their learning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story teaching.
Key words:history teaching; interest; teaching quality
【内容摘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提高课堂质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怎样做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在农村初中课堂教学中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学,就是喜欢学,可见,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培养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求知,这样学生们收效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巨大源动力,在政治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反之,则启而不发,学而不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激发兴趣,对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尤其重要。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呢?
一、搞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课前预习是紧密相联的。而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怎样与教师的严格要求、具体指导分不开。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在学生做课前准备时可以提供必要的预习提纲,学生则通过预习、并查找与本课相关联的内容,对教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能找出本课的重点 、难点 、疑点。这样学习目的明确了,兴趣也随之产生,学习的热情也高涨了
二、巧设导语,引发学生兴趣。这是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呜,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亢奋状态。如,我在讲“人生的宝贵财富--道德高尚、心理健康”时,让同学们主动讲述自己最尊敬的人是谁(讲自己身边的人),为什么会尊敬他们,并让他们分小组讨论,这样使他们人人兴奋起来,个个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当同学们讨论到一定时候,教师集中大家的意见,指出:他们之所以受到尊敬,是因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我再因势利导,讲解新课,提高了课堂质量。
三、巧妙设疑,培养思维,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辨证统一的。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了设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除了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使学生的知识 、能力及思想得到升华和发展外,师生间可以互相诘难答题、互相启发补充,形成师生间双向的智慧交流,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比如,我在讲“维护社会管理秩序”时,根据我校的具体位置,提出了以下现象,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我校外面的电话亭不时有小孩乱报警,让公安机关出动警车;路灯有时被打烂;路边的花园经常被践踏,这些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及社会管理带来什么影响,这些行为属于什么行为,该怎么处罚,依据是什么?同学们在讨论中表现得非常活跃,甚至还向老师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最后,通过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明白了,社会管理秩序,需要法律来维护,法律规范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行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一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情节严重的依《刑法》处罚,情节轻微的尚未触犯刑律的,依《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来处罚。通过师生的共同学习,教师和学生都增强了法律意识,从而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守法,起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由此可见,高尚纯洁的爱则是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启发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教师除了要有人格魅力外,在教学中,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注重多表扬少批评,经常走到他们中间,找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多给他们关爱,多找出其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对这科产生兴趣。
五、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 在过去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介也逐渐走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象、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我在讲“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章节时,播放电视VCD让学生欣赏一幅生动画面、聆听歌曲《春天的故事》,然后再结合歌词内容,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深圳那空前的改革举措,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感性上体会到党的英明和对外开放政策的伟大。这样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
六、巧设课堂结尾,激起学生兴趣。
所谓小结就是对一堂课所讲的知识的总结概括,如何进行总结是一堂课的关键。古人在谈到行文时说:“起句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可见,小结的语言要巧妙,要有激情,师生之间应产生共鸣;小结语言精炼能使学生容易掌握重点,抓住中心,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小结要带有悬念,让学生乐于去探索、探究,起到耐人寻味,课断而思不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比如讲授“情绪需要调节”一课时的结尾时,通过幻灯,把《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展示到屏幕上,并向同学们介绍了林黛玉多愁善感,抑郁寡欢的性格特点,要同学们思考,讨论:林黛玉这种情绪属于何种情绪,长期下去会酿成了什么结局,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办,大家通过争先恐后的发言,懂得了情绪需要调节,而且应善于调节,并注意选用恰当的方法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做情绪的“主人”,而这个“主人”又怎样做呢?使学生疑窦顿生,这样,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弥补了政治课结尾抽象、枯燥、平淡的不足,又寓教于乐,为下节课作好了准备。
一、努力激发学生情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程颢、程颐的《河南程氏遗书》中写到:“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这里充分肯定了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释放学生思维,保持学生有效思考,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这就说明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对学生的认识、思维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情感,有效催化学生思维,课堂教学有效性便可大大提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发现,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听得专心,说得由心,读得用心,写得贴心的特点,并且这一学习过程会让他们经久回味,难以忘怀,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情感的主要途径有:角色朗读、音乐渲染、情境再现、艺术性描述、联系学生自身生活经历等等。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注重课堂语言表达,挖掘文本情感之美,通过音乐让学生沉浸于文本营造的氛围中;通过朗读让学生体味作者内心情感的迸发,引起共鸣;通过回顾自身生活经历来唤醒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来拉近作者和学生的心灵上的距离。此外,教师自身也应该充满激情,深入挖掘体悟并且利用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从而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师生思维也就异常活跃,教学效率自然提高了。具体方法如下:
1、巧妙引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2、创设情境,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以情激情。实质是新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即在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存在着除知识技能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向多元的互动交流。因此,要使学生对学习投入情感,乐于学习,首先教师必须要有情感。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同生活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其中教师的语言是重要的渲染手段。很多能够驾驭语文课的教师,都是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来紧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引导学生学得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并在情感上得到极大的感染。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生情来激生情。其中,学生的特色朗读特别能起到渲染情感的作用。在朗读中,他们自主地被文章所吸引、所打动,从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课文的境界中去,乐于深入学习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内容。
二、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凡是学生都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对学习不精心,囫囵吞枣,即使发问也不愿深入的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描写第四、五次幻想的内容是重点段,学生细读后,虽有感悟,但只是浅层次的。第四、五次幻想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不解?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兴趣盎然,而后又产生许多疑问。如前三次没有写小女孩的语言,为什么这次写了,而且是叫起来的?前几次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而第五次却是毫不犹豫地擦燃一大把火柴,为什么?经过引导,学生思想开阔了,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激起探讨的兴趣。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展开自学讨论。这样,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坚持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文本都应该为学生服务,最大限度的去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就明确指出:“反思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失落。”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坚持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认清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的阶段特征,把学什么、怎么学的话语权交给学生,以此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其次,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不应该是以往的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魏书生说得好:“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再次,我们教师要让自己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合理有效的控制课堂教学,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话题,平等发表自己的见解,恰当巧妙的把新旧知识、课内外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呈现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思考线索,并且对学生的思维成果及时反馈、点评,教师与学生通过这样的语文课堂真正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共同成长。如:教学练习三中的口语交际《指路》时,学习完之后,我设计了许多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问题,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你去新华书店看书,想看有关恐龙的书籍,你又不知道在哪儿,请你去问一问书店的阿姨。等一些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知识自己解决问题。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很有用,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作者] 牛清霞
[内容]
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心愿。然而,大多数教师面对的现实却并非如此。1987年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北京市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0%的人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而不感兴趣的程度由城区、近郊区、远郊区递减,见下表:
调查 与别的学 对语文感 对语文不
科相比 兴趣的. 感兴趣的单位 人数 最喜欢 % 人数 % 人数 %
语文的东城区 438 79 18% 195 44% 243 56%朝阳区 504 59 12% 182 36% 322 64%平谷县 306 70 23% 169 55% 137 45%房山县 379 109 29% 241 64% 138 36%全市合计 1627 317 19% 787 48% 840 52%
结果显示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的人中有52%的人认为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
&
一、优化导入, 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直接关系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 首先要有一个成功的导语。历史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 具有温故而知新、承上启下、启发诱导等特点。所以, 授课前精心设计导语, 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例如, 在教学《鸦片战争的烽烟》这一课时, 我采用巧妙的提问为学生制造悬念, 既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是这样提问学生的: (1)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 19世纪中期从英国航行到东方的中国必须绕非洲好望角, 主要交通工具还是帆船, 至少要4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 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 (2) 这场战争为什么叫鸦片战争? (3)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仅仅是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走私吗? (4) 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战败? (5) 战败后的中国又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这样巧设悬念, 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渴求, 然后在他们产生好奇心、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时候开始新课的学习, 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
二、适时激励, 主动求知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 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权利。在课堂上, 教师鼓励学生敢想、敢说, 使他们独立思考, 勇于发表不同意见。而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体验到的最大快乐莫过于自己发现问题, 以及经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 在讲“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课时, 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 课堂上,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 个个跃跃欲试, 争相表态。首先, 有一名学生站起来概括了本课的要点, 接着另一名学生介绍了郑成功的事迹, 有的学生提示大家“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是1662年, 而不是出发时的1661年”, 这样就进一步巩固了基础知识, 又有学生补充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主要原因, 还有学生站起来评价郑成功反抗外来侵略, 是一位民族英雄, 使知识进一步深化。这个时候教师及时引导, 提出问题, 让学生回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学生情绪高涨, 踊跃发言, 指出我国古代从三国到清代对台湾管辖的史实, 证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而使前后知识有了衔接。
这样, 在学生不断补充、总结、概括和教师的适时讲解中, 一个个问题明朗了, 一条条线索清晰了。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真正学会了学习。
三、学法指导, 培养兴趣
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技能技巧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只有我们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处于和谐统一的时候, 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升华课堂教学实效性。
比如联想记忆法, 我们可以对发生在同一地点的历史事件产生联想。例如南京是一座历史名城, 也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 由南京这座城市我们可以联想到八年级上册历史学过的有关知识点: (1) 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2) 1853年,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 改称天京; (3) 1937年, 南京大屠杀; (4) 1912年, 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 (5) 1949年,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标志着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又如“浓缩”记忆法, 我们可以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 提炼成几个要点, 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 再通过将要点扩展, 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例如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 主要抓住六点: (1) 爆发:来克星顿的枪声; (2) 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大陆军; (3) 建国:《独立宣言》的发表; (4) 转折:萨拉托加大捷; (5) 胜利:约克镇战役; (6) 独立:英美签订《巴黎和约》。
这样巧妙运用不同的记忆方法, 学生不但兴趣盎然, 而且能以最便捷的方法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 提高教学效果。
四、妙用史料, 发展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 由于教材篇幅等限制, 一些历史背景、历史情况没有办法在教材中一一体现出来。因此, 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 运用一些趣味性较强的的史料, 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例如, 讲八年级上册第15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内容时, 课前导入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展示了两组当代中国人和外国人“重走长征路图片”, 问:今天国内国外这些人为什么还要重走长征路?今天我们怀念长征是在纪念什么?距今七十多年前红军进行了一次怎样的征程?这些图片和提问很自然地就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了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中, 激起学生对红军长征的好奇心, 学生会很迫切地想了解红军长征, 从而调动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巧用插图, 增强兴趣
现行的历史课本增加了大量的历史插图, 这些历史插图包括地图、人物图、文物图、漫画等, 与语言文字相比较, 它们具有直观、形象、富有启发性的特点, 特别是一些反映重要历史事件的插图, 动态感强, 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历史过程, 起到了语言文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 如果能充分地利用这些插图, 则会极大地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 在教学《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时, 我引导学生观看插图《三个等级》后指出:这是法国大革命开始后不久出版的木刻漫画。漫画中的贫困老农被教士压于前半身, 被贵族压于后半身。老农衣衫褴褛, 面容憔悴, 伶仃瘦骨, 寸步难行, 吃力地拄着一把破镐———唯一的生产工具, 勉强支持佝偻欲扑的身躯。地主的鸽子在啄食他的庄稼, 兔子在吃他的青菜, 但他不能驱赶。他的裤袋里还露出催交王粮的通知单, 而教士的衣袋里则装满逼交各项供奉的税单。这幅画通过强烈的对比, 激发人们对封建压迫剥削的仇恨和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教与学是教师传递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既要有教师热情认真的教学态度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也要有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搞好教学就有了基础和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契而不舍、孜孜以求。
一、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中学生由于年龄及生理特点,对学习既易兴奋又易抑制,情绪既丰富又不稳定,学习专业知识有较大的选择性。他们喜爱一门新的学科常常首先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关,教师教得好,学生就有兴趣,教得不好,学生学习兴趣显著降低。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能否学好某一学科跟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就能主动接受这位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片面的“先入为主”的心理,促使教师为完成教学目的,教学过程要经常变换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时刻注意以学生为主体,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入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表扬进步的学生,鼓励后进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利用教材和教学本身,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发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师在整堂课上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
合理设计课堂提问开拓学生思路是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是引发探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我一般采用这样的做法,即每节课向学生提出一两个问题,学生产生了疑问,便引起好奇心、求知欲,就会感到兴趣盎然,积极思维,讨论热烈。
二、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
语言是教师的武器,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最重要的工具。首先应注意语言的表达技巧。口才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形象、生动、幽默、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生动鲜明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以轻松、愉快、自然的方式接受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启发式教学。其次教师应随时留意身边的事物,结合课程特点,自然而然地将新知识新技能渗透到教学中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激发求知欲。
在会计教学中,我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起点,尽量使學生对每句话的表达都能听懂听清,而且是动听,以启发他们积极思考。
会计学科在讲授和学习时比较单调甚至枯燥,许多师生都认为上会计课很平淡乏味。其实,在讲授会计时,能巧妙地使用典故和比喻,语言风趣,幽默、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通过对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重要性的剖析、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产生或提高了对学习会计的热情和兴趣。
三、要善于注意学生,鼓励学生
现在的中专学生年龄在十五六到十八九岁,思维活跃,要求迫切,随着年龄增长和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的感知增加,他们并不限于物质生活的满足,而逐渐产生丰富的精神需求:求知,求美,求真,求人生价值,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他们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希望在学习上获得好成绩。教师的热情关怀、期望的注意,可以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说明学好会计对以后就业及其以后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和教育学生认真履行学习的要求,适时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学生以更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就有助于把学习的兴趣提高,培养学生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地把学习和对未来的追求、理想联系起来。
四、专业会计教学要随时与会计基础理论相结合
首先,在讲授企业会计具体的核算业务前,带领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基础会计理论。利用一个课时提问学生有关会计理论、概念等问题。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和把握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在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用一定时间将会计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原理和原则,从头到尾串讲一遍,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在讲解具体的专业会计核算内容时,要随时结合相关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原则、国际会计惯例和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规范以及财会、税收法规的有关规定。如在讲计提坏账准备时,结合会计的谨慎性原则。在学习银行结算方式时,结合《支付结算办法》和《票据法》中的有关规定进行讲解。
教育家陶行知主张要根据做来学,根据学来做,把做——学——教连为一体进行教学。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将“多元化的、无标准答案的开放式”的新课程理念带进课堂,融于教学活动当中。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达到这一要求?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学生是否有着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的事物,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布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充分体现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因此,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一直青睐情境教学。
一、让室内课堂活起来
给干涩的听、说创设真实语言情境
听、说是学好英语的必需手段。也是大多数学生头疼的地方,课堂上听说不畅,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大大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把听说训练作为重点融入整个课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我在师生问好之间添加一句英语谚语作为口号,引情入境,或以当天的天气,学校师生间所发生的事情,学生家事的询问等作为语言情境进行师生互动,总之,以拉近师生关系,渲染英语氛围,提高学生兴趣为主旨。
学生自己对情境的创设也是很关键的,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坚持每天安排一名学生进行3-5分钟的演讲或讲故事,材料自备。让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最喜爱的文章或故事,同时讲完后给出几个问题让其它同学回答。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其它同学的听力;也使英语的学习不再是单调枯燥的语言学习,而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一种可供交流的工具。
精心设计教材情境,倡导体验参与
如何根据情境创设要求,利用多种办法,合理、恰当、自然地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交际是情境教学的关键,这也正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1、利用体态语,展现情境。
多媒体的使用,对我们情境的创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交际活动中,体态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有很强的暗示性,有利于组织教学;它有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它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运用各种生动的表情、形象的语言和动作来描述事物,力求逼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例如:在教cut时,老师做一个剪东西的动作,在教stomachache时,做一个肚子痛的动作,这些动作可以吸引学生,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记住这两个单词。
2、创设思想情境,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体验成功 情境的设计要适合学生水平,采取分层教学,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相应地获得成功。例如九年级Unit5 Section B向学生展示图片时,对UFO,alien,a man who is running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提出中心问题what do you think He might be running for? 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力,因为这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这也是我们创设情境的关键,让他们充分联想,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他们的思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为下一步的听力,书写训练奠定基础。问题的提出有很多种方式:
1)教师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时,刚好针对上一次测试的成绩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从而导入How do you study English?这个话题。
(2)也可以连珠炮式地提问:Do you like English? Do you think whether learning English is difficult or not? How do you learn English?(3)连锁操作,学生任意提问。A→B→C→D,etc。在练习时不仅让学生学会回答问题,而且要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
二、走出课堂,进入更真实的情境
很多学生都喜欢体育课,尤其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们来到户外,好像笼中的鸟,各个欢呼雀跃。此刻他们的感受能力、吸纳能力是最强的,求知欲也最旺盛。那么,英语课我们也能有选择的进行户外教学。如当我们学习一些动词,runjumpstand up„„或一些体育项目如play basketballplay football„„
1、选择适当的内容,适宜户外环境,情境的。
2、做好充分的准备,笔、本、座位以及临时的黑板。我进行过户外教学,让我受益匪浅。
1、它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境。教室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无止境的刻苦 攻读的环境,尤其遇到了学习的困难,就会有一种要到外面透透气,清醒一下头脑的欲望。另外,有些学生学习英语害羞,也与心境有关,心情开朗了,也会有要试试的心境。
2、形成一种密切统一的师生关系。走出教室再严厉的教师也会有更多的宽容,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束也会大大减少。这时的师生更像是朋友。
3、能进行真正的情境教学。我们的英语学习没有语言环境,离开了课堂英语就没了用武之地。因此,我们就应紧密联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环境,组织具有交集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新教材的编排充分贴近了学生生活,如购物(shopping),看医生(see a doctor),打电话(telephone),旅游(trip)„„这些情境的创设,在教室中采用一系列道具,学生表演,或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也总有处不到痒处的感觉,虚拟总不同于现实生活。而我们来到户外,如购物(shopping)就可以真的到户外去,就可以真的到当地小商店去,当然教师要提前和店主沟通好。在这一练习中,学生对好多商品都会发生兴趣,或一些习惯用语的表达。当然,这比较适合小班教学。
综上所述,我觉得情境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能从听说读写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训练,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唐山市丰南区尖字沽中学 李继焕
摘要:历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提升思辨能力、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音乐;检测;微课;接龙;猜猜看
历史课程的学习,是让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学应体现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那么,教师如何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加入音乐旋律,烘托教学氛围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而这样的历史事件,只是通过教师枯燥的讲解很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难体会到当时人们的所想和所需,从而使得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但是,在教学中,如果能通过媒体加入一定的音乐元素,如进行“楚汉战争”的教学时,播放《十面埋伏》表现楚霸王已经身陷绝境,那种孤立无援的情境,此时再通过歌曲《霸王别姬》:“我站在烈烈风中……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人世间有百媚千种,我独爱爱你那一种……”表现出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爱江山更爱美人的霸王情怀,便可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又如,在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教学中,可以引用《抗敌歌》《救国军歌》《松花江上》《长城谣》……这些抗战时期的歌曲,一首首承载了深重苦难的中华民族发出了抗争的怒吼,一首首不朽的战歌在血火中诞生,铿锵战歌,鲜血谱就,这些响彻神州的歌曲是冲锋的号角,是奋战的鼓声,激励着中华儿女与日寇血战到底,将这些歌曲引入到课堂,每每听来,依然使得学生热血沸腾,情之所至,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引入学习检测,增强学习的信心
作为初中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具体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些许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能够通过自己阅读,或者和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初步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一定的题型,如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和简单的材料分析题等,帮助学生夯实这些基础知识,增强他们对这些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一方面给教学的重难点的突出和突破节省了更多的时间,另一方面在这些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他们对于历史知识学习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把师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为进一步的知识探究奠定了基础。
三、微课再现历史,感染学生情感
现代教育媒体,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资源,微课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微课就是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者视频。由于微课讲解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不仅适合移动学习时代的知识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化学习的需求,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由于许多历史事件已经不可再现,只有通过微课的形式,在模拟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实际情况,诸如爱奇艺、搜狐和爆米花等网站,如果在联网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直接播放,达到教学的目的,否则,需要教师在课外筛选下载,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媒体播放,如匡衡凿壁偷光、商鞅立木为信、苏武执节牧羊等一些历史小知识,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赘述,只需播放相关资源,学生自然一目了然,其中所讲述的内容、反映的问题、得出的结论,随着故事的进展,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和生成,从而结束了学生在课堂上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讨论和交流自然就能做到有争辩、有交流,更有新的知识的生成!
四、巧用知识接龙,提升学习效果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学习中的重要方法之一。虽然通过了音乐感染和微课学习,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但这只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如果不复习巩固,很难将暂时记忆变成长期记忆,但如果复习的时候,不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只是简单、机械地予以问答,学生势必会对学习感觉味同爵蜡,久而久之,自然失去了对历史这门科目的学习兴趣。这个时候,如果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进行复习,其中知识接龙就是其中的一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意义或者影响,可以以个体,也可以以组为单位:(1)开始前,给学生3-5分钟的准备时间,这是活动的前提;(2)推选出记录员和监督员,便于赏罚,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3)以时间、速度和争取率作为评价的标准,判断胜负的依据。游戏开始,学生紧张而有序的.参与,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学生的某个知识点或者说某些内容掌握不够扎实,就会输掉比赛,这对于爱面子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和挑战,不用说,他们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参与,不用问,这种活动肯定会使他们将历史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这样,历史教学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五、适时用猜猜看,加深知识记忆学习
一、开展趣味教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
英语教学本身是充满乐趣的,但是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善于发现教材中和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性。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教材中的彩色插图、教师联系实际的教学以及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到应用中的数字(Numbers in English)时,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手机号码、门牌号、车牌号等数字,让学生在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过程中不感到陌生,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What is your fathers car/telephone number,来向学生询问有关数字的问题,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或者讨论,之后可以让学生互相提问,学生在进行思考和提问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对英语中的数字有所掌握,还可以掌握提问数字问题的方式。初中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情感疏导,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教师要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和鼓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并用语言对学生进行疏导,如,Dont worry或者Take it easy等,学生回答对问题或者表现良好时,教师应该对学生予以鼓励,以此来激励学生。
二、加强师生互动,重视学生情感交流
要想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认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格素养都要有很高的水平,教师本身具备这些素质之后还要善于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对于教师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第二,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心理上更多往往是不适应和抗拒的心理,学生需要从教师的言行中找到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可靠的形象,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摆脱学习上的陌生和抗拒,同时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对学生的积极表现要适当表扬,对学生的失误不能一味批评,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第三,工作认真负责,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耐心、认真的态度赢得学生的信任,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也要关心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与学生平等相处,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三、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应用教学不能够仅仅限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的学习和交流活动。初中学生是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的,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到课外知识,也可以逐渐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加强与他人的实践交流。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课堂学习最终还是要应用到实践中,因此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很重要的。例如,在讲到美食节(Food Festival)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具体内容,首先要让学生对一些常见的食物有清晰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制作一些标有食物英语名称的卡片,让学生拿着其中相对应的一些卡片,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相应的食物,并进行对照记忆。在进行初步的记忆之后,教师可以向父母请教一些做菜的步骤,将自己选择的卡片中的食物进行融合,组织成自己喜欢吃的一道美味,并用英语表述出来,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或者以演讲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理解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并真正对英语充满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的组织英语角活动,不断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口语交流,可以举办朗诵大赛或者演讲比赛,英语作文大赛等,这些交流方式可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最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高等院校“两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对“两课”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发现, 多数高校表面都能给予“两课”充分的重视, 但实际是认识不到位。给我们的印象是“口头上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有的高校“两课”教学既没有专门的领导机构, 又无严格的制度管理。虽然课程设置全, 但课时计划落实不了。人、财、物的投入严重不足, 使“两课”教学陷入师资不足、经费匮乏、设备短缺、教学条件恶劣的尴尬境地。“两课”课程每学期都是考查课。甚至有的学校不按要求开设“两课”课程。有的学校还对任课教师实行“拿来主义”, 用非“两课”教师上“两课”。
教师队伍状况与任务要求有差距。近几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明显加大, 学历和职称结构明显提高。但是, 也应看到当前“两课”教师队伍的状况与任务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着教师自我社会地位评价较低、心理压力过重、对教学失去热情、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等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素质不高, 观念陈旧, 思维意识仍旧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 更有甚者, 专业知识不牢固, “两课”教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和原则掌握不扎实, 严重影响了“两课”教学。
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我们现在使用的“两课”教材大都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定专家学者编写, 虽理论阐述透彻, 逻辑结构严谨, 但是样式和内容比较传统, 尤其是难于及时反映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 难以解释日常生活中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 教材本身可读性差。加之教师的教方法单一, 手段落后,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够, 缺乏生机和活力, 使教学缺少针对性、吸引力、启发性和实效性, 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从我们在课堂上收集的关于教材的意见来看, 同学们普遍认为:所用教材理论叙述过多, 事例有限, 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 不容易读下去。而且,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够紧密, 有空洞之感。
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在“两课”的课堂上, 不专心听讲的、不带教科书的、睡觉的、小声说话的学生大有人在;迟到、早退、旷课也不乏其人。有的学生认为这种课到期末时临时突击一下就行了, 平时认真听讲对自己的前途也没多大帮助, 甚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 不如看外语和计算机, 多拿几个“证”。我们对本校2006、2007级部分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值得深思。比如关于“你更喜欢的信仰”, 选择“马列主义”的占59%;这表明多数学生思想素质良好, 但在关于“大学课程中‘两课’的地位”的问卷中, 选择非常重要的占10.5%, 重要的占16.2%, 认为一般重要的占36.7%, 认为一点都不重要的竟占到了36.6%。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容乐观,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教学效果不理想。“两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其未来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以正确的分析和解决学生个人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两课”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主要反映在目前“两课”教学在满足社会需要特别是大学生自身需要方面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如在“两课”教学中, 存在理论教学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脱节, 教学活动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分离。集中表现在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单纯讲理论观点, 单纯交待知识;不少学生认为, “两课”讲的都是大道理, 对个人的用处不大, 以至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 把“两课”当作纯理论知识的学习, 为应付考试或应对“专升本” (或考研) 而被动的接受, 不能和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结合起来。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主导思想上还未能充分认识“两课”教学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根本性要求。在“两课”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反映基本上有三种:一种是“全盘接受”, 不动脑思考, 上课不过是走个过场;一种是“部分接受, 部分质疑”, 这些学生有的能主动找老师探讨问题、抒发己见, 有的则保留问题、心存矛盾;还有一种是“完全排斥”, 认为所学的内容与现实脱节, 没有意义。前两种是绝大多数学生对“两课”教育的反映, 后一种则存在于少数学生当中。这使“两课”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上述情况可以看出, 高等院校“两课”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学生对“两课”学习无兴趣可言也是不争的事实, 由此而影响着“两课”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可想而知。“如何激发学生‘两课’学习兴趣, 提高‘两课’教学质量”, 从而真正落实“两课”教学目标的探讨也就成了高校“两课”教学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二.改进“两课”教学方式方法, 激发学生“两课”学习兴趣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 针对出现的新问题, 高校“两课”教学在继承和发扬以往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两课”教师要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坚持学以致用。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教学观念上, 要由“教师本位”向“学生主体”转化, 坚持以学为中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要根据“两课”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 选择性地采取课堂讲授、专题讲座、主题发言、对话、讨论辩论等教学形式, 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增强教学效果。此外,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使教学内容新颖、教学过程图文声并茂、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两课”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下面是本课题组就教学方法进行探讨的一些认识。
(一) 利用传统教学方法, 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课堂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从教师的角度看, 它是一种传授性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看, 它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讲授是课堂教学中应用最频繁、最普遍的教学方法。它的优点是:第一, 知识容量大。讲授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 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 传授给学生较多的有关多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 教学效率相对较高。第二, 成本低。讲授就是靠教师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 可以不受条件设备的限制, 省时省力便捷。第三, 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 生动形象的描绘以及善于设疑、解疑, 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四, 系统性、通用性强。讲授有利于系统地传授知识, 适宜解释多数学生面临的疑难问题;一堂讲授课的内容常常是通用的, 可以增加或删减其中的某些内容以适应教材或学习者的变化。
从教学内容上看, 讲授法适宜于“两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 介绍大量教材上所没有的新知识。如时事问题、热点问题、学科的前沿问题等;从教学对象上看, “两课”的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 大学低年级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还较差, 在学习上, 他们习惯于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从教学环境上看, “两课”一般是采取大班级上课, 讲授法更适合于规模较大的班级。然而, 由于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恰当地运用讲授法, 形成了满堂灌的僵死局面。因此, “两课”教师要有效地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 应当注意以下要求:第一、教师在讲授前要认真备课。要确定是采取以原理为中心还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讲授方法:以原理为中心的方法的特点是“先告诉学生要讲的内容。再说明这些内容”;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 首先是从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出发, 然后教师要在讲授的过程中把导致产生结论的证据和实例组合在一起, 以便学生能够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不论采取哪种讲授方法, 教师都要“吃透”教学内容、教学对象, 掌握一定的教学手段。第二、讲授要有科学性。教师要做到讲授概念要准确, 论证原理要充分, 逻辑推理要严密, 列举事实要真实, 技能训练要严格, 使学生既获得可靠的知识, 又在思想上有所提高。在这个方面, 教师要树立尊重科学、求实创新的教风和学风。第三、讲授要生动形象。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片、音响等多种方式, 力求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融合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堂传统讲授法, 必将提高教学效果。
(二) 双向互动, 对话教学。对话式教学, 顾名思义, 就是“两课”教学中引入对话和提问的方式, 通过双向或多向对话和提问, 相互沟通思想, 交换意见, 讨论问题, 对一些难点、热点、疑点问题做出正面的解释和回答, 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 学生身边的事例, 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人生、理想等问题。
对话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高校的“两课”教学, 应当是一个师生的互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对学生起引导的作用, 必须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话式教学能够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双向激励效应, 促进教学相长。一方面, 能够激励大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当教师提出问题以后, 大学生必定积极思考、分析, 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准备回答问题。在这短短几分钟内, 学生的心理活动具体分解为思维激励、知识激励和压力激励, 进而转化为寻求问题答案的学习动力。即使学生课堂上当场回答不出来, 也会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一定的促进和激励作用。另一方面, 也能够激励教师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当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后, 教师同样要开动脑筋, 思考分析, 积极准备应答, 从而也转化为深入探索问题的动力和压力, 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对话式教学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特别是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 真实性、针对性强,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现实性和实践性是“两课”的显著特点。学生提出的问题, 大都是现实的社会问题, 要求教师在讲解、总结时必须联系实际、讲真话。如果教师不讲真话, 回避现实问题, 就不可能给学生以有说服力的回答, 也难以达到针对性、说理性、实践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通过正面阐释把真实情况告诉学生, 要求教师要善于分析现实,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双向互动, 对话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双向互动, 做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三) 案例教学, 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案例教学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 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媒介,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把真实的典型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问题,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首先, 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具体运用所学知识。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 体现在一定的实际教学情境中。学生由传统课堂教学中被动的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案例教学中积极的参与者, 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举。学生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 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 据以做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 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 必须积极发言, 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并与他人展开辩论。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课程中的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 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 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 把握案例的关键。同时也需要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新的开拓, 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 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拟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第三, 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引入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 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 并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 补充教案, 又要求教师更加重视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实际, 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 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社会经济的实际, 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这样, 引入案例式教学就可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丰富“两课”教学内容, 落实人文教育
在注重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 对“两课”教学内容的充实显的尤为重要。学生对“两课”感不感兴趣, 关键还是教学的内容具不具有吸引力。“两课”内容是为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的, 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 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 人文素质是基础, 业务素质是本领, 身心素质是本钱。四个方面除了业务素质以外, 其他都要靠“两课”进行培养, 而作为基础素质的人文素质, 更是“两课”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第一, 人文科学为“两课”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科学几乎涵盖了除自然科学之外的全部学科, 而“两课”仅为入门课程, 人文科学为“两课”提供了多方面的人文知识, 使得“两课”教学得心应手。第二, 人文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 而且也是一种价值体系, 一种伦理体系。人文素质教育在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 也培养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与两课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第三, 人文知识增强“两课”教学感染力。人文素质教育十分注重熏陶, 这为“两课”教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两课”教学通常都采用讲授、灌输的方法, 单纯地、单向地、直接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往往难以产生良好的效果, 还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人文素质教育是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从而为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选择打下基础, 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成为他们的自然选择, 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那么, 怎样在“两课”教学中奠定人文素质教育基础地位, 发挥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呢。
其一, 找到人文素质教育与“两课”教学的共同点, 这个共同点就是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在“两课”教学中功能的切入点。“两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之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立志成才的民族精神, 这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是很明显的。古人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正是当代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美德。在“两课”教学中, 有机地融入这方面的内容, 更能激发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在“两课”教学中功能的最好体现。
其二, 加强“两课”教学研究, 既要认识到“两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又要认识到“两课”中各门课程的差异性。认识前者, 是为了从整体上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在“两课”教学中的功能;而认识后者, 是为了使人文素质教育在“两课”中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功能。
其三, 具备条件的“两课”教师, 还可以开设人文科学课程的选修课。据我们的调查, 近年来, 各地高校陆续开设了一批人文科学的选修课, 在这些开课的教师中, 就有不少是“两课”教师。这些有益的实践, 都为他们更好地发挥人文素质教育在“两课”教学中的功能创造了条件。有不少院校“两课”教师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两课”教学落实人文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要想在“两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 前提是“两课”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调查发现, 我国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并不令人乐观。不仅理工科教师如此, “两课”教师也同样如此。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人文知识薄弱。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 许多教师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区分比较模糊, 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及其意义也不甚了解。教师的工具理性人格比较突出。第二, 传统文化知识不足。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大财富。当今世界越来越走向多极化, 世界文化也更加强调差异与多元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竞相高举的旗帜。然而20世纪以来, 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使得我国学者长期得不到应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第三, 艺术修养缺乏。艺术修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往往也是创造力的源泉。调查发现, 高校教师非常喜爱并经常欣赏艺术的只占10%, 而有20%以上的教师很少接触和欣赏艺术作品。这充分说明高校教师艺术修养的缺乏。
提高高校“两课”教师人文素养, 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根据有关资料与调查, 教师人文素养较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主观上的忽视。从教育理念上说, 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教师自身, 都对人文素养的有无持一种无谓的态度。因此, 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须从转变观念这个根子上做起。第二, 强化管理, 普及培训, 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两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大学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教育机构, 它的许多问题说到底都源于管理。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应强化管理, 普及培训, 尤其应结合师资队伍的建设来进行。第三, 教学相长, 组织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提高“两课”教师的人文素养最好采取教学相长的模式。一般而言, 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 教师很难拿出完整的时间来专门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因此, 我们提倡教师通过教学相长的方式来加以提高。在备课时, 教师应扩大教学内容, 积极探索“两课”内容与人文知识有机融合的新途径。这样, 在无形之中, 教师自己的人文素养也能得到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了, “两课”落实人文教育才有基础和保证。
【浅议激发历史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推荐阅读:
再谈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09-16
新课改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11-09
小学英语字母教学如何激发兴趣12-09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11-23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11-2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07-24
怎样激发学生写作兴趣06-06
激发学生的兴趣方法07-10
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