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精选14篇)

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篇1

(1)功能扩散:以某种事物的功能为扩散点,设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例如尽可能多地设想水的用途;尽可能多地想出使脏衣服去污的办法等等。

(2)结构扩散: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例如尽可能多列举具有“立方体”结构的东西;尽可能多地列举具有“旋钮式”结构的东西等等。

(3)形态扩散:以事物的形状、颜色、音响、味道、明暗等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可能性。例如,尽可能多地设想利用红光可以做什么或办什么事;尽可能多地设想利用辣味可以做什么或办什么事等等。

(4)组合扩散:从某一事物出发,尽可能多地设想与另一事物(或一些事情)联结成具有新价值(或附加价值)的新事物的各种可能性。例如尽可能多地说出钥匙圈可以同哪些东西组合在一起:可同小刀组合,可同指甲刀组合,可同小剪刀组合。

(5)方法扩散:以解决问题或制造物品的某种方法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方法的各种可能性。例如尽可能多地设想用“钻”的方法可以办成哪些事或解决哪些问题;尽可能多地设想用“爆炸”的方法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或办成哪些事情。

(6)因果扩散: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作为扩散点,推测造成此结果的各种原因;或以某个事物发生的起因作扩散点,推测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例如尽可能多地设想造成空调不制冷的原因;随便仍出一块石头,尽可能多地设想可能发生的结果等等。

(7)关系扩散:从某一事物出发作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与其他事物的各种联系。例如尽可能多地说出某人与哪些人的关系;尽可能多地说出电与人类的关系等等。

常见的考题例如:

1.“列举圆形结构的物体”属于( )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 D.形态扩散

【答案】B。

2.“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 )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 D.形态扩散

【答案】D。

3.尽可能多地画出包含“△”结构的东西,并写出或说出它们的名字属于发散思维动练中的( )。

A.结构扩散 B.方法扩散 C.形态扩散 D.用途扩散

【答案】A。

(多选)4.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 )。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 D.形态扩散

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篇2

一、发散性思维的涵义

发散性思维是相对于收敛性思维而言的,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关键, 是要打破通常的逻辑思路, 因此,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要点, 是解决非逻辑通道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训练包括发散性思维训练、横向思维训练和逆向思维训练, 这些思维训练可以帮助人们打开思路, 改变思维的僵化状态, 告别循规蹈矩的行为方式, 让创意悄然降落心中。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 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时, 运用的两种不同方向的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核心。它追求思维的广阔性, 大跨度地进行联想, 其在量和质两个方面直接决定集中性思维取得的结果和要达到的目的。收敛性思维是人们在生活中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发散性思维即产生式思维, 运用发散性思维产生观念、问题、行动、方法、规则、图画、概念、文字。思维发散过程需要运用知识和想象力, 而收敛性思维则是选择性的, 在收敛时需要运用知识和逻辑。

二、发散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它的实质是创新, 找出事物间的新关系, 探索研究问题的新方法。它除具有思维的一般属性外,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散性, 即对问题不急于归一, 而是提出多方面的设想和多种解决的办法, 然后经过筛选, 找到比较合理的结论。发散思维把所研究的对象、方法甚至于已得出的结论, 都放在“可变”的地位上加以观察、思考和探索各种的可能。对未知的东西, 敢于大胆地提出设想;对于已知的东西, 敢于大胆地提出意义;对陈规, 敢于突破。这种思维具有较高的智力价值。我国著名的数学研究专家徐利治教授指出:一般说来, 数学上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 所以按照现行心理学家的见解, 数学家创造能力的大小应和它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详细说来, 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力可用如下公式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由此可知, 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三、初中数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1.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协调发展。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集中的结果体现于知识的深度, 发散的结果则表现出知识的广度。虽然集中思维的培养易形成思维定势, 但它既可引出灵敏的思考, 又可导致呆板的思考, 使人产生盲目性。那么怎样发挥思维定势的正迁移作用, 克服不合理的思维定势呢? 笔者认为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 必须培养使用基础知识和运用基本技能的定势。只有学好了课本上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才能为继续学习或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况。 (2) 培养思维策略定势。特殊化即把问题退到简单情况考察、讨论;具体化、形象化即遇到一些抽象问题时用数字代替一般文字、用形代替数等;单纯化即在复杂问题中找出最单纯的元素, 把问题归结为有关单纯的相互独立元素的问题; 熟悉化把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解决。 (3) 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其做法是注意运用反例和特例;深刻理解概念、公式、定理的实质, 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防止死套公式、张冠李戴的错误发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善于多方向、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并筛选出最好办法。

2.结合教材特点, 注重发散方法的运用。传统的数学教材通常将数学知识以综合演绎的手法归纳到需学生学习的逻辑体系中, 该逻辑体系往往体系得思维过于收敛, 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 在结合教材特点的同时, 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出发, 仔细钻研与分析, 发掘教材中的发散因素,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在日常教学中, 更多地注重发散思维联想能力的培养, 有逆向发散、题型发散、迁移发散、组合发散、转化发散、分解发散、综合发散等方法,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采用逆向发散法, 从一个结果中尽可能多地联想到其他原因, 在坚实的知识基础上, 根据已知条件, 推出多种可能情况, 再根据这些情况, 分析众多的可能性, 由此快速解题, 增强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越清晰, 解题能力越强大。再比如采用分解发散, 就是将一个题型中多个复杂的条件或命题, 分解成简单的命题或条件, 再一个个加以分析, 此时的条件或命题都会比较简单容易理解与分析, 从而更容易达到解题的最终目的, 就是分解发散的思维方式。

3.一题多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发散性思维是变通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对一些有代表性问题的解决,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调动一切做题手段, 从各个侧面论证同一命题的真实性。通过分析比较, 学生可以知道哪种方法灵活巧妙, 具有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流畅性;哪种方法呆板沉繁, 具有思维的局限性。教师要通过一题多解的分析训练, 让学生在普遍性中寻求规律性, 融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于一体, 优化解题方法, 拓展解题思路的广度和深度。在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探索思路, 抓住各部分知识点的联系及方法间的联系, 一题多解、发散求异。

4.一题多变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技巧。发散性思维是流畅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一些表面看来一般但内涵却十分丰富的问题, 是可以发展和发掘的问题。教师要通过精心策划、设计、组织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生产”过程中。教师要尽力施展发散性思维能力, 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纵、横向的拓展, 使之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发散源, 让学生在一题多变中开阔思路、提高能力, 在变化条件、发散结论、改变形式、转换背景、适时引申中使题目具有开放性和辐射性, 通过解一题, 带一片, 强化知识的正迁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发散中求异”, 在“发现中求同”。既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又培养了归纳思维能力, 让学生真正领略了解一题有多法, 做一题懂一类,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邢安寿.浅议数学学习中发散思维的培养.保山师专学报, 2005.9.

[2]周其娟, 杨蕊.发散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湖南农机, 2010.9.

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举隅 篇3

首先,我认为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有这样一道题:“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美术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除了指导学生用一般方程来解题外,我还点拨他们是否还有其它方法,于是同学之间独立思考后,互相探究、交流、学习。我再将他们送上来的方法归类,可以算有五大类。

一是用除法,而不用方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36÷(1+80%)=20(人),②80%=,36÷(1+)=20(人),③80%=0.8,36÷(1+0.8)=20(人),想到这种方法的27人次;

二是转化成“份数”考虑,主要有两种情况:①80%=,4+5=9(份),36÷9=4(人),4×5=20(人),4×4=16(人),②80+100=180(份),36÷180=0.2(人),0.2×80=16(人),0.2×100=20(人);

三是转化成“比”来解,比如100%∶80%=5∶4,36×=16(人),36×=20(人);

四是转化单位“1”,题中单位“1”是男生人数,而36是指总人数,两者不对应,于是把单位“1”男生人数转化成“总人数”,方法如下:80%+1=180%,80%÷180%= ,1- = ,36× =16(人),36× =20(人);

五是假设法,假设男、女一样。36÷(1+1)=18(人),(80%+100%)÷2=90%,(90%-80%)÷90%= ,18-18× =16(人),18+18× =20(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

其次,运用分配律的方法进行计算。如,育英小学文学社有学生78人,其中女生的 比男生的 多4人,那么文学社有男、女生各多少人?

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女生的分率 和男生的分率 的单位“1”不一样,根本无法直接应用这两个分数。但是如果我们此时借用一下乘法分配律,对复杂的数量关系进行简化,那就另当别论了。“女生的 比男生的多4人”可以转化成:“女生比男生的几分之几多几人”即:“女生的×2比男生的×2多4×2人”于是问题就解决了。

解:(78-4×2)÷(1+×2)

=70÷

=42(人)

女生人数:78-42=36(人)或:(42×+4)÷=36(人)

答:文学社有男生42人、女生36人。

再如,通过方程式与分配律等方法计算,如,海陵小学五(1)班同学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已知全班人数为48人,平均每个女同学捐款18元,每个男同学捐款25元,已知全班女同学比男同学多捐47元,五(1)班男、女同学各多少人?

分析:方程解法①:设男生x人。女生(48-x)人。则:

(48-x)×18-25×x=47 (运用乘法分配律化简)

x=(48×18-47)÷(18+25)

x=19

方程解法②:设女生x人。男生(48-x)人。则:

18x-25×(48-x)=47 (运用乘法分配律化简)

x=(25×48+47)÷(18+25)

x=29

假设解法①假设全部为女生,则:

(48×18-47)÷(18+25)

=817÷43

=19(男生人数)

假设解法②假设全部为男生,则:

(25×48+47)÷(18+25)

=1247÷43

=29(女生人数)

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把方程式转化为算式解法所需要的算式子,从而使题目的数量关系更加明显。

发散思维训练方法有哪些 篇4

请在10个十字上加最多三笔构成新的字.

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请在“日”字、“口”字、“大”字、“土”字的上、下、左、右,上下一起各加笔划写出尽可能多的字来(每种至少3个)。

发散思维练习2:观念的流畅

尽可能多地说出领带的用途

尽可能多地说出旧牙膏皮的用途

什么“狗”不是狗,什么“虎”不是虎

什么“虫”不是虫,什么“书”不是书

什么“井”不是井,什么“池”不是池

发散思维练习3:雨伞存在的问题:

1、容易刺伤人;

2、拿伞的那只手不能再派其他用途;

3、乘车时伞会弄湿乘客的衣物;

4、伞骨容易折断;

5、伞布透水;

6、开伞收伞不够方便;

7、样式单调、花色太少;

8、晴雨两用伞在使用时不能兼顾;

9、伞具携带收藏不够方便;等等。

解决方案:

1、增加折叠伞品种;

2、伞布进行特殊处理;

3、伞顶加装集水器,倒过来后雨水不会弄湿地面;

4、增加透明伞、照明伞、椭圆形的情侣伞、拆卸式伞布等;

关于发散思维的作文训练 篇5

请先阅读下列各组诗词,然后分析各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的

1、言愁:

形态:

A、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白居易)

B、天边雨丝细如愁。(秦 观)

声音:

A、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

B、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

颜色:

A、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

味道:

A、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今识尽愁滋味,…… (辛弃疾)

B、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 煜)

数量: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B、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重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

长度:

A、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颀)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

2、送别

惆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乐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感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开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伤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

3、咏物

无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

乐观: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

豁达: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朱自清)

关于幼儿发散思维训练题目 篇6

要求:说出八个句子六十分,十六个句子一百分

星星是什么?如果你说星星是宇宙的恒星,星星是晚上在天空会眨眼的白点,你要知道这些答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着重在科学客观的描述,是很逻辑理性的。但是创意不是这样,要突破呆板、要有赤子之心,浪漫一点!你看星星像不像妈妈的眼泪?星星是不是上帝的头皮屑?星星能不能成为天上的路灯?用一颗真的心去看待,结果就不一样了。

题目2:如果每个人都拥有一部汽车的话,会造成什么结果?

要求:说出六种六十分,

题目3:看到螃蟹,你会联想到什么?

要求:时空不限,越广泛越好,举出八种说法六十分,十四种说法一百分

你第一个印象是不是海边?如果是,那倒无所谓,人之常情嘛!但要特别注意一点,题目并没有限制你非往海边周的事物想不可,你也可以往下一站,也就是抓到螃蟹后的下一站,市场呀!甚至再到下一站——厨房,饭桌也可以,不知道星星里有没有蟹星,否则你又有空间可发挥了。

尽量跳离既定的环境,让你的思虑自由跳动,那种感觉是很舒服的。

题目4:有人形容白云像层层的浪花,你认为还有比这个更好的形容词么?

要求:举出四个形容词六十分,八个一百分。

要形容一件事物,总得先彻底了解事物,白云可呈现哪些形态?这些形状各是像什么动植物?白云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物体与白云的质地类似?看到白云有什么感觉?和哪些事物有相似的感觉?

看了上列的问题,脑中是不是掠过一些隐晦不明的答案?赶紧抓住这些感觉,把它写在纸上,再继续思索。

题目5:如果时间停摆一年

要求:说出八种情况六十分,十六种一百分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是一句老掉牙的话,但是如果光阴静如水,一切生长状态都保持原状,年轻人当然很喜欢保持青春,或许年长者更希望时光能倒流呢!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 篇7

要想让学生打开全新的思维, 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典范和楷模。任何思维形式都要依靠一定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进行练习, 尤其对于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小学生来说, 教师更要提供精选的范例, 让学生有模仿、学习的资料和路径。

2. 巧用变式, 同中求异。

新课改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 鼓励他们合作探索, 但是一些教师常常会费尽心机地把学生引入到既定的答案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无论对或不对, 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见解, 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

3. 留白艺术, 激发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的发散思维训练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发散思维

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1. 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2. 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

3. 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4. 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确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5、结束语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是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而思维的独创性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原动力,发散思维是思维的独创性的前提和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低年级抓起,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多个思路想问题,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利用数学开放题,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提高小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荆永才:换个角度思考是优化解题的有效途径[J]:数学教与学;2011(04)

[2]丛风雷:突破思维定势,培养逆向思维[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报:2000(03)

发散性思维测试 篇9

发散性思维

想象力走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环节,为此,在吉尔福特编制的《南加利福尼亚州测验》中,设计了”设想后果“一类的题目。

举个例子:”假如人类变异了,眼睛由两只变成了三只,后果将会如何?“当然这种事情现在是不可能的。但是,用来训练人的联想力,训练人的思维的灵活性,不失为是个好题目。这个题目,你可以写出很多答案:眼镜要重新设计,审美观念会有重要的变化,...

这类题目的评分标准是三个:

流畅性。就某一个问题,要求你做出足够多的数量的答题,数量越多越好。

变通性(灵活性)。要求你能够从一个领域跳跃到另一个领域去思考。例如,从社会的领域跳跃到自然的领域;从历史的领域跳跃到未来的领域。跨度越大越好。

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篇10

发散的角度越多,我们掌握的知识就越全面,思维就越灵活。在学习中,对于有新意、有深度的看法,我们应该大胆地提出来,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探讨,从而激发全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当你看到苏轼的时候,你可以想到《明月几时有》,也可以想到《密州出猎》这些作品;同时我们能想到的还有北宋的政治制度,苏东坡曾经的遭遇;我们还能想到东坡肉这种美食,以及东坡酒、东坡的政敌王安石、苏门三位文豪等等。

当我们的看法出现错误时,也不要觉得不好意思,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想法还不完善。让我们在一个宽松、活泼、能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氛围中,展现个性,展现能力,展现学习成果。

对每个人来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自然和几乎自动的思维方式。能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多更大的帮助。

要强化自己的发散思维,就必须要不断进行思维训练,如:

*训练1:尽可能多地写出含有“人”字的成语

*训练2:尽可能多地写出有以下特征的事物

能用于清洁的物品。

能燃烧的液体。

♦训练3:尽可能多地写出近义词

美丽:

飞翔:

_训练4:解释词语

存亡绝续:

功败垂成:

*训练尽可能多地列举下列物体的用途

易拉罐:

发散性思维孕育伟大的不同 篇11

然而,在现实世界备受尊崇的是发散性思维。因为它包含了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如果我们的祖先只是传递他们自己拥有的知识和技能,那么我们仍然在石器时代停滞不前。发散的思维促使着进步。任何人都可以学习如何制作一个好的捕鼠器,但如果你思考出如何制作一个更好的捕鼠器,全世界都将向你敞开大门。令人遗憾的是,学校很少鼓励学生们进行发散性思维,往往更多的情况里,他们会积极地劝阻发散性思维。

以高中的理科考试为例,学生们被问道,“你如何利用气压计测量一个建筑的高度呢?”你已经忘记了高中时候的知识,对吗?但你至少还记得气压计是用来测什么的吧?就是大气压强。海拔越高压强越小,海拔越低压力反而越大。大多数学生都看过教科书,认真听老师的讲课,并记下“正确”的答案:“先测量建筑物頂层的气压,再测量建筑物底层的气压,记录下气压的不同,然后通过公式计算出高度。”无可挑剔的集中性思维。

在这个班级里有两个学生,但却使用不同的思考方式。他们同样地读书,听老师的讲课,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写下“正确”的答案。但是,这有什么意义呢?他们还是要去思考不一样的方法,去使用气压计确定建筑物的高度?一个学生写道,“将气压计带到建筑物顶部并从屋顶将之扔下,记下它坠毁在地上需要的时间,然后使用加速通过空间的公式算出它所走的路程,这就是建筑物的高度”。非常完美的答案,不过被批改为错误。另一个学生写道,“寻找建筑物的所有人,对他说,‘嘿,告诉我您的建筑有多高,我就把一个很好的气压计送给您。”这难道不是一个了不起的回答吗?它不是可以让你用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准确的信息吗?依然被批改为错误。因此,擅长发散性思考的学生经常失败,而无缘光荣榜的名单。他们通常都会等待,直到毕业后,才能得到当初他们的做法的奖励,但这些回报却相当大。

在加州北部的硅谷,那些彻底改变了世界运作方式的高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和总裁正在讨论这些时,其中一人说看看周围这个地方,所有的上学时成绩“A”的学生现正正在为“C”学生工作着!这种情况往往会令父母困扰,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在学校好好表现,因为他们相信好成绩和高标准化考试成绩,最终将能获得舒适安稳的就业。虽然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存在长期潜在价值的发散性思维,但孩子的集中性思维能够得到良好的成绩,去做发散式思维太远似乎又太冒险。

教育太重要了,不能完全交给学校。父母有责任向孩子提供课堂以外的不同规则、想象和实验的机会。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而且大多数是非常容易的,他们只是要求家长“不插手”和让孩子做孩子。即使孩子们在做一些看似是愚蠢的,或偶尔离谱的事情。例如,8岁孩子,母亲教他自己做鱿鱼三明治。一天,他用金枪鱼和蛋黄酱搅拌,看着厨房柜台上方的调味品架,想象着如果把每个香料都添加进去会是什么味道。妈妈并未让他“依照菜谱”而是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当然,结果相当恶心。但许多其他的尝试过后,孩子终于能更明智地使用各种材料了,甚至连母亲都承认孩子做了一个很好的金枪鱼三明治。父母给孩子更多的“开放式”的玩具,没有指示,特意让孩子在玩的时候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没有更多指导。如模型车,船或飞机,他们不会坚持让孩子按照那些说明组装,孩子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拼出比包装盒上的图更好的车,船或飞机。当孩子玩游戏,父母鼓励他和其他大孩子们“鬼混”或者用一种他们确定的新方法去玩游戏,这会让孩子觉得更加有趣。如果父母教育的方式更偏重于按照“事物应该做的方式”,那孩子将来不会比其他人更成功。鼓励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做法,父母确实会收到沮丧的老师、被激怒的校长、愤怒的教练的电话、批评,甚至是威胁。

父母必须记住集中式思维是必要的,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大胆去发散性思维,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家长默许孩子做更多的尝试,孩子将更成功、更快乐。

发散性思维出新闻 篇12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轴射性思维、多维度思维。它与纵向思维、单向思维等常规的、惯性的思维方法不同, 是由一个点散开去, 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观察审视事物, 研究分析问题, 从多个侧面发掘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一题多解地寻求问题的答案, 是开放型、立体式、求异性、创造性的科学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形式和方法, 符合新闻求新这一基本规律的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做好新闻报道工作, 尤其要在报道工作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就要努力学会和掌握发散性思维方法。

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 但只有变动的事实才是值得报道的新闻。大千世界上一些看似十分平常的事物, 有时发生微妙的、点滴的变化, 都可能使许多事物发生逆转, 成为人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新事实。新闻工作者如果认识事物的思维很单一、很封闭、墨守成规, 就不可能适应社会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 看不到、找不到客观事实发生的变动, 就会陷入无新闻可写或写不出有特点、有特色的新闻的困境。如果有了较强的发散性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就能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比较、展开、设问、质疑、联想、反思等多种形式, 及时发现事物发生的变动, 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里源源不断地捕捉到新闻事实。发散性思维能使记者增强悟性和灵性, 新闻视觉更开阔, 新闻嗅觉更敏锐, 新闻触觉更深长;能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柳暗花明又一村”;能够“于无声处听惊雷”, 取得新闻报道的主动权, 抢占信息传播的先机。

在当今新闻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空前发达的信息时代, 铺天盖地的新闻热线几乎覆盖了所有发生新闻事实的时空, 对新闻资源的争夺日益白热化。在这样的新闻生态环境里, 媒体的独享新闻少了, 共享新闻多了, 新闻越是重大, 吸引前来采访的媒体和记者越多, 任何媒体和记者都很难垄断新闻源, 靠报道独家新闻取胜。面对同源新闻, 新闻工作者如果跳不出常规思维的圈子, 总是按照事先设定的报道任务和主题一条道跑到黑, 也只能写出就事论事的、和别人同质化的平庸的报道, 很少有人会对这样的报道有阅读兴趣。记者有了较强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就能够以原有的新闻事实为基点, 不受对事实已知的或现存的范畴、性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规划、方式、方法的限制和约束, 不囿于过去同类事实报道的观念、经验和定式, 而是从各个点、各个面思辨和探究事实, 从“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中, 根据不同的受众服务对象和媒体不同的报道需要, 选择出受众最想知道的新闻主题, 确定出能够引起受众关注和兴趣的报道角度, 写出同源不同质、别开生面、别具一格的报道来。1990年9月, 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时, 全国许多媒体的记者纷纷前来采访, 但大多脑子里都装着这是一个重大交通建设成就的报道的思维方式, 报道多是公路的规模、建设的过程、工程的意义等内容, 跳不出建设成就报道的老套数。中国青年报记者马役军却让自己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里纵横驰骋, 独辟蹊径, 以《中国第一条路》为题, 写了路与人的对比———牛车、马车、拖拉机纷纷上路, 高速路变成了低速路;路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对比———国产车质量难以适应高速, 油箱起火, 轮胎冒烟, 事故频发;写了中国人的观念和汽车产业应怎样适应高速路。报道在社会上反响强烈, 在新闻界和群众中都赢得了很大声誉, 成为精品新闻。发散性思维能够使记者在同源新闻报道中优选角度, 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奇、人奇我异的新闻报道, 在新闻竞争中占据优势。

当前我国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在这个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多样化, 各种矛盾凸显, 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层出不穷的历史时期, 人们对新闻信息需求, 特别是对一些涉及面广的政务措施、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重大事件、社会热点等方面的新闻需求, 已不满足于事物是“什么”, 而更想知道“为什么”、“怎么办”。媒体和记者沿用传统的思维模式, 对事物进行一人一地一事的直线型或平面型的一般性报道和浅层次的描述, 是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的, 只有写出既提出问题, 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量大的深度报道, 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记者要采写出深度报道, 就要充分利用发散性思维, 对呈现在自己面前的事物的历史和现状、背景和原因、正面和侧面、表象和实质、走向和后果以及此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联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解剖分析, 从知性走向理性, 写出既客观公正地反映新闻事物, 又对事物作出透彻的解释、理性的评述、前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内容饱满、思辨性强, 有独到见解的深度报道来, 满足公众不仅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的信息需求。这样的报道传播力强、影响力大, 既能在正确引导舆论中发挥作用, 又能增强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生活中发散性思维例子有哪些 篇13

很长时期,电冰箱市场一直为美国人所垄断,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这种高度成熟的产品竞争激烈,利润率很低,美国的厂商显得束手无策,而日本人却异军突起,发明创造了微型冰箱。人们发现除了可以在办公室使用外,还可安装在野营车娱乐车上。于是,全家人外出旅游,舒适条件全部具备。微型冰箱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它进入市场初期默默无闻的命运。

微型电冰箱与家用冰箱在工作原理上没有区别,其差别只是产品所处的环境不同。日本人把冰箱的使用方向由家居转换到了办公室、汽车、旅游等其它侧翼方向,有意识地改变了产品的使用环境,引导和开发了人们的潜在的消费需求,从而达到了创造需求、开发新市场的目的。

普洛罗夫

1983年,一位在美国学习的法学博士普洛罗夫在做毕业论文时发现:50年来,美国纽约里士满区一所穷人学校圣·贝纳特学院出来的学生犯罪记录最低。

普洛罗夫在将近6年的时间里进行调查,问一个问题:“圣·贝纳特学院教会了你什么?” 共收到了3756份回函。在这些回函中有74%的人回答,他们在学校里知道了一枝铅笔有多少种用途,入学的第一篇作文就是这个题目。

当初,学生都知道铅笔只有一种用途——写字。后来都知道了铅笔不仅能用来写字;必要时候还能用来替代尺子画线;还能作为礼品送朋友表示友爱;能当商品出售获得利润;铅笔的芯磨成粉后可以做润滑粉;演出的时候可以临时用来化妆;削下的木屑可以做成装饰画;一枝铅笔按照相等的比例锯成若干份,可以做成一副象棋;可以当作玩具的轮子;在野外缺水的时候,铅笔抽掉芯还能当作吸管喝石缝中的水;在遇到坏人时,削尖的铅笔还能作为自卫的武器等。贝纳特学校让这些穷人的孩子明白,有着眼睛、鼻子、耳朵、大脑和手脚的人更是有无数种用途,并且任何一种用途都足以使我们成功。

佛瑞迪

有个叫佛瑞迪的美国青年去求职。当他赶到报考地点时,已有20位求职者排在前面,他是第21位。怎样才能引起老板的特别注意而赢得唯一的职位呢?佛瑞迪沉思了一会儿,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在一张纸片上写了几行字,请人交给了老板。老板看后哈哈大笑起来,并且走到他的面前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请你们想一想纸片上写的是什么字?纸片上写的是:先生,我排在队伍的第21位。在您看到我之前,请千万别忙着做出决定。

东芝电气公司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彩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坂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瓶装味精

日本有一厂家生产瓶装味精,质量好,瓶子内盖上有4个孔,顾客使用时只需甩几下,很方便。可是销售量一直徘徊不前。全体职工费尽心机,销售量还是不能大增。后来一位家庭主妇提了一条小建议。厂方采纳后,不费吹灰之力便使销售量提高了近四分之一。那位主妇的小建议是:在味精瓶的内盖上多钻一个孔。由于一般顾客放味精时只是大致甩个二三下,四个孔时是这样甩,五个孔时也是这样甩,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多用了近25%。

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篇14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方向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思维过程。也叫求异思维或放射思维、多向思维。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所谓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进行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而发散思维则是从不同方向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思维过程。也叫求异思维或放射思维、多向思维。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呢?

一.要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途径,会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1/6,第二根截去1/6米,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此题出示后,有的学生说:“一样长。”有的学生说:“不一定。”然后让学生讨论哪种说法对,并说明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因为两根绳子的长度没有确定,所以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也就无法确定。这时,再让学生讨论:两根绳子剩下部分的长度有几种情况?经过充分的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①当绳子的长度是1米时,第一根的1/2等于1/3米,所以两根绳子剩下的部分一样长;②当绳子的长度大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的1/2大于1/2米,所以第二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③当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的1/2小于1/2米,所以第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具体数量”的认识,巩固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老师就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小学生能较顺畅地完成了这样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5+5+5+5+4,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5+5+5+5+4=5×5-1=5×4+4=4×6„„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

三.转换角度思考,注重对问题进行引伸和推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加以引伸和推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一条水渠,甲单独修要8天完成,乙单独修要6天完成,现在甲先修了4天,剩下的让乙修。乙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都能按照常规思路作出(1-1/8×4)÷1/6解答,教师要求用别的方法解答,学生一时想不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出了:6×(1-1/8×4),6-1/8×4÷1/6,教师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并记上优分以资鼓励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又如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是发散思维的一个显著形式。逆向就是反着原来的或规定的方向,在数学教学中也就是让学生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产生新的框架和知识。例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当学生总结出第一个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后,教师可提出“根据这个结论,反过来想一想可得出什么结论呢?”(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以上提问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顺向和逆向的积极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知识辨析得更清楚,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在教师的引导、示范的影响下,让学生养成对问题加以引伸和推进的良好习惯,其发散思维必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议”、“一题多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一题多解

提倡一题多解,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相关知识相互沟通,从而克服学生解题思路狭窄,解法单一等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甲绳长3.4米,乙绳长2.8米,两绳平均长多少米?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可以给出多种不同解法,如:(3.4+2.8)÷2(3.4-2.8)÷2+2.8 3.4-(3.4-2.8)÷2 3.4÷2+2.8÷2 通过比较,学生不仅知道哪种法最优,还加深了对平均问题的认识。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能使学生解题思路敏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应用题解题中,从多角度进行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二)、一题多问

一题多问的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以点带面。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设计了这样一题“发散思维训练”:妈妈把生日蛋糕平均切成10块,小明吃了其中的4块,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组织讨论:

①.如果余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吃蛋糕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爸爸和妈妈吃了几分之几,谁吃的多?为什么?

③.如果你是小明,你觉得这样分合理吗?你会怎样分这块蛋糕?

从知识技能的角度看,这一练习充分挖掘了题目的智力因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达成了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这一目标。就人文精神来讲,题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尊敬长辈、人文关怀等意识无声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

(三)、一题多议

有的题目,是同一个式子,有不同的表述意义: 例如:算式56÷7,就有许多种表述。

1、把56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 2、56里包含几个7? 3、7除56,所得的商是多少? 4、56是7的几倍? 5、7与一个数的乘积是56,求这个数?

6、多少个7相加的和是56?

7、我有56块糖,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个人得到多少块? 这样就可以从多角度理解式子的意思了。

(四)、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就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不同结构应用题解答的训练。通常采用题组进行训练。例如:

1、一根钢管长18米,截去1/3,还剩几米?

2、一根钢管长18米,截去1/3米,还剩几米?

题组中的两题的情境相同,结构相似,数据也基本相同,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比较、分析,才能发现它的差异,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上一篇:投资管理平台建设方案下一篇:小学18周值周工作总结